少林寺
位置与范围。 近代著名少林学者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1941年上海国术协进会本)载: “真少林共七个:一个在登封(河南),一个在和林(今蒙古),一个在蓟州(河北),一个在长安(陕西),一个在太原(山西),一个在洛阳(河南),一个在泉州(福建)。 假少林共三个:一个在福州(据现代刘湘如考证,应在福清县与莆田县交界的九莲山),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台湾…… (泉州少林寺)寺在福建省晋江县东门外凤山麓。” 全国的少林寺中,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是第一座。元代时,嵩山少林寺主持褐裕还曾在和林、蓟州、长安、太原、洛阳分建五座少林寺,现均已不存。还有一座,就是位于泉州府城仁风门外、东岳山麓的泉州少林寺。 “南少林寺遗址”: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与范围
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云:“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清源)山麓。” 《西山杂志》辑录北宋《鲁东诗集》说:“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说:“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可见现在的东禅寺只是古代的十分之一而已。今天还散处在这个寺周围人家的古代大石槽、古井和练武的一对石板凳,以及金刚池、台刂狗池等(现已被建为东湖新村,楼房林立),东禅寺的范围则几乎包括现在的东禅自然村。如此推算,整个少林寺地占三岭,陇田百顷,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关于泉州南少林寺的范围: 据清·嘉庆间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唐·许稷《闽中记》云:“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可知唐代之泉州少林寺的中心位于东岳山“天坛”之旁。天坛遗址仍存,即位于现存“东岳行宫”前面20米处。天坛之旁,南少林寺遗址仍依稀可辨。 据明·李光缙《第一山青帝宫记》说,东岳宫“志不载其构于何代何年,但云建置修葺不一。”最重要是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建。天坛即在其前。少林寺建于唐,东岳宫建于南宋,可能其庙之地即为第一次少林寺僧“反王审知之附后梁”被毁后之隙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泉州寺庙·东岳宫》) 明朝中期.安溪李森出钱购买了东岳山大片荒地作为义冢地,供泉州人免费埋葬。这些义冢地似乎也是少林寺南宋末“千僧抗元”被毁后的荒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森》) 在东岳山脚的村庄内,原江夏侯周德兴“剪刀剪芙蓉”穴的坟墓稍东,旁通往福州的古大道,仍有一地名叫“山门”,位于天坛东侧约一里。这便是少林寺的山门。 过山门有一条山沟,流水潺潺,名叫“洗脚坑”,传说进少林寺须先在此洗脚,以示清净与虔诚。 今地名仍存,山形依旧。 沿山门而上,可见一片开阔地,是少林寺庞大建筑群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辟为“打靶场”。当年辟建靶场时,曾发现古井和古建筑群体墙基遗址。 唐:始建于龙朔,一废于天祐 最早出现泉州少林寺记载的文献,是唐·许稷《闽中记》,其云:“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元春之月,闽州之东有异物如大蟒,双角八脚而巨鳞闪光,盘栖清源少林寺之西岭峰顶。”可见在龙朔元年(661年)以前,泉州少林寺就已存在。(转引自清·蔡永蒹《西山杂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蔡永蒹》、《泉南著述·西山杂志》) 文献也有关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23—756年)泉州少林寺的记述。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转引南宋·泉州知州事程卓主修的嘉定《清源志》(《清源前志》)载:“开元、天宝,东石许十一簿公(许稷之叔)、郑子和、林光美泛舟游于洛阳江焉,遂登东岳山,眺望天空,洛阳江水溶洋,水天一色,乃宿于少林寺僧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泉州府志》)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云:“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也。”“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 果如是,则泉州少林寺应始建于唐·武德至贞观年间(618—649年)。 泉州少林寺第一次被毁,是在唐·天祐四年(907年)。《西山杂志·少林寺》云:“南唐·天祐四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西山杂志》还引《鲁东诗集》、《紫云诗集》与《青阳诗社诗》之记述作证明。《紫云诗集》系宋·绍定壬辰(1232年)进士晋江人黄有孚所撰,“青阳诗社”系北宋·太平兴国癸末(983年)进土南安人刘昌言及其弟刘昌龄所组织,《鲁东诗集》系南宋·开禧乙丑(1205年)进士晋江人施梦说所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昌言》) 如施梦说《鲁东诗集》有诗曰:“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亩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王藩”即指闽王王审知。 宋:二兴于太平兴国 清·嘉庆·蔡永蒹《西山杂志·少林寺》载:“(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也。”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二次兴起。 北宋·南安人刘昌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昌言》)诗:“智空技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兴国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公元976—983年。 刘昌言《桑莲诗集》中又有句:“伏虎降龙出佛关,少林武艺射妖幡。” 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保存的《张氏族谱》复印件载:“仕志,字法义,以石雕名世,工巧绝伦,如泉州少林寺门前之石狮子……”张仕志是宋代人、张仕逊的胞弟,说明他参与了宋朝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的雕刻。根据族谱上关于泉州少林寺门前石狮子雕刻者的记载,可见当时少林寺在泉州已相当兴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张仕志 》)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刻本《武荣傅氏宗谱》引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积溪尉杨拯文所撰《泉州护安功德院(即今东禅少林寺)记》,记载北宋初重修的泉州少林寺,规模宏大,占地约400亩。除了山门、大雄宝殿、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其他廊庑厨库房舍之外,有五个堂,其名称“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法”即法堂;“祖师”即祖师堂,供奉少林初祖达摩祖师;“十三”即十三堂,供奉嵩山十三武僧;“罗汉”即罗汉堂,供奉罗汉;“玄女”即玄女堂,供奉九天玄女娘娘。 2002年复建天王殿时,从地下挖掘出石制寺庙构件40多件,其中塔座1个、塔盖1个、与承天寺应庚塔相似的塔刹7个、石帽4个、柱础4块、石柱6根等,保存完整的直径达1米的榫石就有20块,体现出当时寺庙建筑的宏大规模。 还从现场发掘出大量的瓦片和瓦盖。专家推测,这些构件极有可能是唐、宋时期泉州少林寺的建筑构件。 唐、宋鼎盛时期,寺内曾住有武僧数千人。 有泉州 东岳庙(东岳行宫),天坛即在其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在(泉州)府治仁风门外凤山之阳(南麓)。” 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建。”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东岳庙建于南宋,可能东岳庙之地即为“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 ”后的隙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寺庙·东岳宫》 ) 元:二废于至元 清·嘉庆间蔡永蒹《西山杂志·统志》记载1条有关泉州少林寺千僧抗元、少林寺第2次被毁的重要资料: “晋邑(晋江县)三十六都临海铺十九乡之一有统志(统志村)者,一心也,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也。 少林寺长老元妙之泉开元寺,闻密谋之谣,访于欧阳子真居士也,为进士赵孟模之姑子者,悉蒲寿庚密谋唆都焉。唆都屠兴化(莆田),亲率虏骑三万,下洛阳矣。 元妙俗为赵孟良也,回之少林寺,谈之知客法空、武农法本、武樵法华、募化法正(知客、武农、武樵、募化均是泉州少林寺僧的寺内职务),请说劝蒲氏来客,元真率僧百人之万安铺(今惠安县洛阳镇),闻元兵沿途焚劫,将至桥南(今洛江区桥南)矣。元真为荷负米盐菜,急趋之避。虏至,追至少林焉。 长老恭迓以谒之,谈理请退师,不听,山门一闭,钟鸣于东,鼓柝于西,千僧具至,各备僧杖,俨如伍之待敌也。 唆都未至,先行奇握温思儿凶残成性,挥令冲少林,激起千僧之愤也。刀光剑影,一以当十,元兵尸横清源城东,枕骸遍野也。 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也。法本、法华有腾空穿薝之奥,率奔临海(今后渚一带)也,期会王师(宋朝军队)之来。与欧阳子真会师城小东门之郊,众立矢志要除蒲寿庚也。欧阳劝之免祸于赵氏南宗百家,僧许之,去焉,亡入德化(戴云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戴云寺》)。” 《西山杂志·少林寺》还载:“宋末,少林寺反蒲寿庚,千僧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遣胡骑冲少林寺,寺僧被屠大半,而元兵三万死余数千矣。少林寺僧曰法本、法华,技武超群,剑光如飞,杀出生门,逃之德化戴云山焉,建玄妙观。” 文中提及的赵孟模,是宋太祖派下子孙,属南外宗。《宋史·卷215·宗室表》载:“燕王派,孟模。”清·乾隆《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载:“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赵孟模。”《南外赵氏宗谱》并记孟模官至司户参军。 文中述及的“蒲寿庚降元”,是泉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清·乾隆《晋江县志·卷15》载:“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即位于福州,寻入海,航于泉州港,命蒲寿庚将海舟以从。寿庚遂以蜡丸裹表,由水门潜出,与田真子(当时泉州的行政长官)叛降元。”(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但少林寺被毁后,可能还有部分残屋,故明·抄本《清源金氏族谱·丽史》载:“元·元统(1333—1335年)中……城中士有伊楚玉者,甫弱冠,读书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丽史》) 明:三兴于洪武 第三次兴起 明初重修泉州少林寺后,泉州南少林第三次兴起。 清·嘉庆·蔡永蒹《西山杂志》:“泉州少林寺,明·洪武十年(1377年),(德化)玄妙观法本(宋末千僧抗元后逃至德化的少林寺僧人)高龄百三十有五矣,劝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 (泉州)少林寺。僧人传技击于泉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镇国东禅寺在仁风外东湖畔……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分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 。 ” 民间习武成风 由于少林僧人“传技击于泉南”,泉州习武成风。《明史·卷91》载:“泉州、永春尚技击。”明末·黄景昉《温陵旧事》载:“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特别是嘉靖(1522—1566年)末年倭寇的作乱,真倭、假倭十分猖獗,泉州民间更大兴练武,出现许多南少林高手。 清·嘉庆·蔡永蒹《西山杂志》:“嘉靖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武。万历时东石武举人蔡秉元是其例也。” 《少林丛谈》载,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曾向“童琰父、林琰、李良钦和刘邦协等民间武师请益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李良钦》) 李良钦是同安县南少林高手,精通荆楚长剑(棍)。《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已,又从李良钦学剑。”俞大猷甚至达到“剑术天下第一”,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刘邦协即刘邦洽(泉语“协”、“洽”同音),永春县留安人;“邦”是永春留安留刘氏十一世的字辈。 《清源留安刘氏族谱》(民国十六年重修)载:“恩胜,字邦宁,号旗峰。气性方刚,膂力过人,武艺精通……总兵俞虚江(俞大猷号虚江)聘为教师,以年老弗就,传从弟邦洽以应之。”“邦洽,讳治,号鳖溪。以精通拳术名噪一时,为总兵俞虚江所罗致……壮随俞大猷征安南,所至皆得首功。” 《清源留安刘氏族谱》(民国十六年重修)还载:“(十二世)惠谟,字君益,号梅园。少时好习拳勇击刺之术,深得少林秘奥 ……时争聘之为教师,今所传皆君益教也……会明季之际,盗贼蜂起,州城几陷者数,赖公仗义而起,躬率教传门下徒众,首先冒犯矢石,杀贼立功,地方得以安宁。” 一直到明末,一些习少林拳棍的武僧还坚持在民间传授弟子,如定因。 民国? 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僧传卷7·定因》据“《聆风篛杂缀》”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定因》选录): “ 定因,明末泉州僧。 膂力绝人,尤精少林拳棍,弟子习其技者数百人。每有远行,辄煮米数斗,尽食之,途中可数日不食。 时漳州有虎,狞甚,食人畜亡算。太守必欲殪之,集兵士丁壮千人,持利械以往;虎负嵎眈眈,无敢近者。 定因适以事至,众见之,噪曰:‘事济矣!’群走告之。定因曰:‘杀虎易耳。顾此虎非他比,须铁钯五十斤者乃足制之。’遍试无当意者,仅一钯满十五、六斤,曰:‘此稍可耳,然不能制其死命,须弟子一人同行乃可。’以枪授弟子,己持铁钯先之。未至十步外,虎怒,腾起数丈,直取定因者三,皆避之;急以钯击虎首,虎哮吼。钯折,急呼弟子以枪刺之,自喉达尻,虎立毙。官重赏之,不受而去。 时郑氏方据台湾、漳、泉间,拳勇少年多往从之,往往得官,定因不屑也。 以老寿终。” 俞大猷回传少林剑技到嵩山少林寺 明代历史上还发生过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回传少林剑技到嵩山少林寺的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俞大猷嵩山少林寺《新建十方禅院碑》(收录于俞大猷《正气堂集》)说: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酉岁(1561年),自北云中(山西)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 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次传而讹,真诀皆失矣。’…… 小山而慨然曰:‘建院之责,愚僧任之,即平治其基经始也。剑诀失传,示以真诀,是有望于名公。’ 予谓:‘是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 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虽未造于得手应心之神,其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亦庶几矣,乃辞归。 越十有四五载,令万历丁丑岁(1577年)四月间,予适在京师神机营提调车兵,报有一僧求见,与之进,乃宗擎也。谓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归,以真诀广传寺僧,得其法亦多也。因欲戒坛听戒,飞锡至此。 予喜,复授以《剑经》,勉以益求其精之意云。” 俞大猷《正气堂集》还有一篇《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除重说一遍上述之事外,说“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 嵩山少林寺德虔法师《少林武僧志》(北京体院出版社,1988年)称:“《少林寺内传》载,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明)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的嘉奖。当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师曾受命带领30多个打出山门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并在那里建立一座南少林寺,做了该寺的方丈。”可知北少林寺的《少林寺内传》明确记载明代泉州有个南少林寺,至于说是新建,则为误传。时至今日,闽南仍流传着北少林武僧平倭的故事。 清:三废于乾隆
清·乾隆间,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焚毁,起因是“胡惠乾事件”。民间从清·光绪年间广东人所撰的小说《万年青》并始,一直到民国期间甚至近来的香港武侠小说,也莫不对“胡惠乾事件”绘色绘声,大肆喧染,把它视为南少林寺被毁之因。 关于“胡惠乾事件”,清·嘉庆间蔡永蒹《西山杂志》有详细记述: “晋邑(晋江县)人胡甫之粤,被羊城(广州)纶房工员殴葬。其子胡坤,字惠乾,亡入闽,就少林寺学武,悬木于空、四面击、金钟罩、铁布衫之法也。 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僧分十级也:禅房、方丈、长老、住持、当家、香火、缘斋、武练、武农、武樵。千僧之中皆能武,三武有◇技也。寺造柴罗汉、活机纽,僧人均无法逃遁,世称十八柴人。 胡惠乾学末满期,报父仇心切,半夜逃,打格柴人至十七门,倒从窦扒走也。师兄有佛情,乃释之舍去焉。 胡竟专打丝纶房,殴伤命者多。粤人之不甘心,委白进士结连官府,大兴擂台,故有方世玉之打擂也。 五梅尼姑初亦袒护方世玉,后受清官之敕而踏死方世玉焉。 至善与白眉亦属一派,白眉受清之赂,而夹伤其百斤之头,死于非命。 满人假仁假义,戕害方、胡两家,专庇恶绅,此其乾隆所称仁君之无道也。”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和泉州少林寺的渊源关系,《西山杂志》也有详细记述:“武庠生蔡延赓,少时从少林寺僧志明,学得十八般兵器法,技击高超。南邑(南安县)人冯安,从蔡延赓学也。冯安门人有黄眉、白眉、冯道德,而五梅、苗显、至善、了凡、了因则其徒侄也。” 此时乾隆帝下江南。《清史稿·高宗本纪11》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正月丙申,以奉皇太后南巡浙江……三月甲午朔,上奉皇太后临幸杭州。” “胡惠乾事件”波及广东、福建两省,而泉州又是“以金厦两岛抗天下全师”的郑成功的故乡,反清复明意识颇具群众基础。乾隆帝觉察到其严重性,认为泉州少林寺的存在对清朝统治不利,担心南少林武僧与郑成功的余党相勾结,清庭为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终于作出毁寺的铁腕决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西山杂志》载:“少林寺至善禅师一死,尚不能保少林梵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此即乾隆之比王仁则(唐初王世充之将,被嵩山少林寺僧受李世民之命所擒获)更残忍,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 蔡永蒹说这些话时在嘉庆年间,离乾隆廿八年不过五、六十年,故老尚存,应不敢乱说。 避祸民间 乾隆廿八年(1763年)诏焚泉州少林寺后,没有被斩尽杀绝的泉州少林寺武僧被迫四处逃匿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等地,伏身于海隅僻壤乡村,隐居在深山老林的寺庙,避祸民间 。 “刣狮馆”、“刣狮队” 为不让少林武技失传,逃匿民间的泉州少林寺武僧或继续招收少林弟子,或受聘于狮阵,设立“刣狮馆”、“刣狮队”,作为变相的少林武术馆、武术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文艺·民间舞蹈·弄狮》) 据清中叶晋江蔡永兼《西山杂志·少林寺》抄本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诏焚泉州少林寺……泉之少林派隐伏于南邑一片寺……了凡有徒百人,皆高技绝伦,散居沿海授馆村里,此即达摩拳、杀(刣)狮技击者……南邑朴里、水头技击青狮白眉即一片寺了凡之教,亦属吾祖少林五派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一片寺》) 还有南少林和尚一元祖师,也以刣狮馆为名目创建武馆,自创一套泉州最为特色的南少林武术“狮阵”、 “刣狮”。 这些“刣狮馆”、“刣狮队”十八般武器件件俱全,农闲时聚众弄狮,舞刀弄枪,将狮子作为假想敌, 形成军阵演练、少林武功和农民(生活、生产积累)的防卫技术三方大融合,以此种形式作掩护瞒过清廷耳目 , 教习少林武功。 施厝扁担棍法、耙法、槌法 泉州南少林寺被毁,武僧洪海(一说“冯海”)逃出时,双目失明,浑身烧伤,流落到惠安县惠北光德里东林铺(今泉港区南埔镇施厝村),被施、林、吴3姓乡亲收留救治。3年后伤愈,洪海为感恩村民,便传授南少林护寺秘传武功棍法以报答。在农村日常生活劳动中,施姓将棍法演变为扁担术(俗称“扁担拳”),现村民中仍有“食3年传1支扁担”之说;林姓演变为耙法,吴姓演变为槌法。后来,施、林、吴3姓分居于3个自然村,施氏居施厝,林氏居葵山(今外厝村),吴氏居仙境,至今这3个村还会这3种武艺,泉港一带有“施厝扁担,外厝耙,仙境槌”的说法。 传说,僧洪海起初传授的是下卦技法,棍持中平近腰,动作开合转换较大;后期,洪海下肢瘫痪,只能坐椅上授艺,其棍持胸平,门户紧密,衍成上卦技法。今施厝横龙一带练的是上卦法,三房、新厝一带练的是下卦法。然从实质上看, 上卦法棍位较低,应是马上战法;下卦法棍位较高,应为步战技法。 扁担拳不论身法、招式、打法,均与少林寺的剑经棍法十分相似。其中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如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剑经》中有:“我起流水渐进,他决来打我手。”“他起流水进,我后手略高牵,就进杀,大小门皆然。”“起流水”一招术语,在早期的少林一式棍法中罕有此称法,而在施厝扁担拳中依然保留着“流水”、“斜流水”等术语,可见其拳法源自古少林属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施厝扁担拳套路有:三步母(三战)、七步势、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一百零八式。招式势势相承,兼枪带棍,拆练合一,沉稳紧凑,势如破竹。功架结构严密,朴实无华,易守难攻。劲力刚、猛、快、粘,技法灵活多变,临阵讲究阴阳虚实,以快制慢,“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稳扎稳打。 清末民初,当地乌白旗械斗不息,乡间大兴练功馆,培养出一大批扁担拳高手。(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东西佛》) 施姓“扁担拳”世代相传,农暇耕余,家家操练,武风之盛,遐迩蜚声。现已传至第8代,施厝扁担拳协会有会员130多人。 随着施厝人的外出谋生和拳师的传艺,施厝“扁担拳”也向外传播,主要传向惠安、莆仙、福清、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及南洋诸地区和国家。 2013年,施厝村发现1本年代久远的 泛黄残破手抄本,有数十页,竖排书写格式。封面用毛笔书写“少林传授正宗密方药方”,内页开头详细记载着五脏六腑如被打伤所用药方,并细分为受伤的时间及季节;最后几页用不同的字体及排列标着“上下架式秘谱”一一介绍扁担拳七式、十四式、二十四式和三十六式的拳法,最后1页注明为“少林扁担拳术传至边海施氏子弟”;背面几页纸则残破不全。 远播广东、香港 洪熙官及其弟子则传至广东,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美国等。 民间南少林武术的传承 原来就在民间的南少林一脉,在清代亦传承不断。仅永春留刘氏,有刘伯钟、刘全斋、刘叔和等好手。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数刘文炬、刘文悟俩族兄弟。 《清源留安刘氏族谱》(民国十六年重修)载: “刘文炬,号爽亭,字晓宽。精通拳术,深得少林奥秘,于载筋点血诸法,无不精究入微。人君与之格手,无不蹶者……然非万不得已,未肯轻易尝试,亦不肯妄以授人。” “刘文悟,字蜡宽。少胆勇,矫健绝伦 ……精习少林拳法……曾遨游泉州城内,该地之人闻其善于击刺,争乐聘之为教师,因就该地设馆而授徒焉。”当时泉州城内习武者甚多,有人与之较量,文悟失手未胜。于是连夜奔回留安,请族兄文炬“再得指授,即仍回泉州开馆。天方黎明,而对敌者又至。公略与角,而其人随扑矣,因之声名远著。至今泉属之人,尤称道永春善拳,啧啧不替也。” 现代重建 1992年10月起在原址重建,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的第四次重建。
2006年7月,寺中立周焜民书《重建泉州少林寺记》碑。碑文曰: 附:东禅少林寺 原名镇国东禅寺,位于泉州泉州东门仁风街东禅村凤山(亦称皇山,古属晋江县三十九都),是南少林庞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固说 唐·乾符间(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所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 (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为泉州少林寺之一,又称东禅少林寺。据史载,乾隆二十八年秋诏焚少林寺后,泉郡董事会于咸丰年间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寺,它只是历史上三兴三废的南少林寺之一的小部分遗存,与古少林寺的规模不可比拟。 现“东禅少林寺”,是泉州文物部门按照旧址遗留下来的唐代构件,于1992年重新修建的。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寺内,还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仍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 寺的周围,还散有古代的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台刂狗池等,现已被建为东湖新村了。 已故的泉州文史界专家陈泗东《泉州少林史迹考》认为:“东禅寺有两个名称,一是正式的,名为镇国东禅寺,……另一个是俗称,叫少林寺。”东禅寺即南少林的说法在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妙应说 始建时原称“护安功德院”。 据《武荣傅氏宗谱》 收录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十二月积溪尉杨拯文撰的《扑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载: 唐·僖宗朝,傅实官拜威武军节度招讨使,甚得唐僖宗器重,命他入闽辅助赵国公镇八闽。傅实临行前,僖宗亲将一幅唐太宗的御像赐给傅实,以示恩宠。傅实到泉州后,整饬吏治,鼓励耕织,安置游民,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泉人称善。皇帝晋封傅实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敕赐银青绥,后来傅氏自称“银青传芳”,即肇源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 傅实受封后,择凤山南麓兴建府第。文载,该地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冲。” 五年后,妙逢禅师在泉州一带弘法,有意筹建护安功德院,看中傅实的尚书第。他对傅实说,宅第所处之地,虽风景优美,但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入口,乃兵家必争之地。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之苦。请以社稷及百姓安宁为重,易地另建贵第。傅实慨然应允。 后傅实在武荣州(即今丰州)莲花峰下,另建尚书第。傅实的子孙便定居于此,蕃衍生息,蔚成大族,即今日丰州桃源傅姓。以后并兴建祠堂,奉傅实为开基始祖。 当傅实建好新府第后,妙应禅师就将傅实尚书第改建为护安功德院。护安功德院有五堂一殿。文载:“曰法,曰祖师,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其堂五焉”(即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武僧堂、罗汉堂、玄女堂);一殿即大雄宝殿。此外还有庑廊、厨库等附属建筑,俨然一大丛林。此后改称东禅寺,即东禅少林寺之前身。 今南拳尚有罗汉拳、玄女拳诸名目,则护安功德院应为少林寺之一部分,当属事实。 题咏
其一:“驻锡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静忽飘然。禅心莫为东禅起,南北东西总是禅。”【注】月明台静:隐“月台寺”,即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承天寺》);谮老驻锡承天寺十五年,今转东禅寺为住持。 其二:“难兄难弟汉二龚,袈裟缝掖各清风。渊明已遂归田愿,莲社行将访远公。”【注】渊明:晋·陶渊明。莲社:东晋·僧慧远结莲社。 明·陈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陈紫峰先生文集·卷5》有《己丑(嘉靖八年,1529年)夏游东禅寺述怀十首》,诗句有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镇国东禅寺》收录明·庄一俊、丁启浚诗五首: 明·庄一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诗: 明·丁启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启浚》)诗: 又: 又: 又: 义僧法果 东禅寺附近为东岳凤山,山上有漏泽园,是为官山义冢,周数里,为贫家葬瓦棺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丧葬礼俗·阴宅·漏泽园》) 明代,僧法果(晋江人)居东禅寺,遇清明,率其徒沿途拾露骸葬漏泽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明·法果》载:“法果,居东禅寺,遇清明,率其徒沿途拾露骸葬漏泽园。年九十后坐化。郡守熊尚初匾曰‘义僧’。” 东禅寺石刻楹联 佚名题:“净瓶杨柳枝,洒点点风调雨顺;紫竹白鹦哥,叫声声国泰民安。” 今人吴捷秋撰书:“东禅寺住唐齐固,南少林传释智空。” 明·陈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撰,开善居士书:“一念真诚通法性,九天瑞霭护慈航。” 明·陈琛撰,今人林汉宗书:“但得心源能似水,未抛烟火亦为禅。” 明·陈琛撰,开善书:“随身衣钵无余地,到处风波不碍禅。” 星岩 星岩,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狮寨山。 星岩现状 星岩已荒废多年,始建和消亡的时间 不详。坐北朝南,背依狮寨山,向南俯瞰永春岵山镇、远眺南安诗山镇。其基址尚存留1段乱石砌筑的墙基、2个没有雕饰的覆盆式石柱础。星岩前面以前有大片的稻田,是星岩的寺产。岩附近有清澈的泉水,常年不竭,可供和尚取用。在星岩寺前有一条古道经过,往南经过岵山、诗山通向泉州,往西南经过达埔镇通向安溪县。 《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 2012年,在星岩废寺旧址斜下方 约200米处一座已被盗挖的古墓里出土一方墓塔铭,镌刻在一块黑页岩上,宽34.8厘米,高56.3厘米,厚1.5厘米,平面形状上弧下方;上部为篆额《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下部为行书正文,正文共27行,每行最多46字,由于碑石有缺损,每行最下端缺失1~2字,包括缺字总共1078字,每字约1厘米见方,字体清秀,线条刚劲。 塔墓已遭破坏,但仍可看出墓地规模颇大。墓地坐北朝南,双圹;前有墓埕,埕的周沿用石块砌垒。由于被盗墓人破坏,舍利塔已倒塌在墓室前,塔高约1米,圆柱状,材质是由红土、糯米、黑糖加在一起捣成的“三合土”。在旁边还有一块形状不大规整的构件,疑为从舍利塔上掉落的塔帽。 该《墓塔铭》是墓主人铁山和尚在圆寂前为自己和较早几年生西的徒弟卓天合葬墓所作,详述师徒2人出家、修习、弘法的过程 。 铁山俗姓陈,安溪县人,出生于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长习儒业,因馆于桃源惠明寺”(“桃源”为永春旧称,惠明寺又称小开元寺,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桃溪社区),见僧人诵经礼佛,也产生出家之念。崇祯四年(1631年),他到湖安岩(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吾东村湖安山上)由省宗和尚剃度,省宗和尚为其取字“铁山”。铁山出家后,勤于拜访各地名寺高僧,先到“温陵戒坛”(在泉州开元寺)“听弥陀疏钞”,又“往参费隐老和尚于黄蘖” (费隐为福清黄蘖寺住持),“复上鼓山依永觉和尚座下”(永觉又称永觉元贤,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崇祯十一年(1638年),铁山返回永春,在崆峒山(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结茅而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木庵和尚住持永春县象山慧明寺,请铁山担任首众(即首座)。第二年,“和尚东渡”(指木庵赴日本弘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木庵》),铁山仍回崆峒山,后来收了个徒弟,取字“卓天”。康熙五年(1666年),铁山和卓天在崇安(武夷山),应当地知县、士绅极力邀请,主持重建兴国禅寺。卓天还远到“荆襄”、“潇湘”一带(湖北、湖南)传播黄蘖宗佛法,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圆寂。铁山痛惜之余,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一座有双圹的舍利塔墓,“先分半座”安葬 卓天舍利,“更半座俟山僧撒手之时将娘生皮袋同藏此中”。 铭文最后一段为铁山的徒子徒孙所加,说明铁山于康熙廿八年(1689年)三月圆寂,康熙卅年(1691年)孟冬其舍利葬于墓内。根据文义推知,这方《墓塔铭》撰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于康熙卅年(1691年),由“住泉州开元禅寺涌幢庵法弟明光和尚拜篆额”。 《墓塔铭》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对研究中国佛教史特别是黄蘖宗可资佐证。铭文中提到的费隐、永觉、木庵都是明末清初著名高僧,特别是提到木庵东渡日本及黄蘖宗传播到武夷山、荆襄一带,可与史料相印证并起到补充作用。泉州开元禅寺明光和尚在清·道光《晋江县志》中有载。铭文提到“修湖安之祖塔”,也就是铁山到他最早出家的湖安岩修建“祖塔”,今湖安岩附近有1座被荒草遮蔽、保存完好的舍利塔墓,建造形制与铁山墓几乎一样。 星岩 别称 永春少林寺 泉州和永春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播地。《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两次提到“少林寺”:墓塔“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即坐北朝南),在全文之后又作偈曰:“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即“浮屠”,舍利塔)轩峙自朝阳。”也就是说,铁山和尚所选的墓址,是以当年的“少林寺”为参照地标的,确证清初在永春曾经存在1座“少林寺”。学者认为,此处所指“少林寺”应是星岩,是星岩的别称。 第一,星岩的位置与《 墓塔铭》的说法相符。 《墓塔铭》说铁山墓在“少林寺之麓”,则少林寺与铁山墓同处一座山上,且少林寺的位置要比铁山墓高,这与现状完全相符;而且星岩也是狮寨山唯一的寺宇。 《墓塔铭》提到“少林寺畔有高冈”,星岩背依高耸的狮寨山,“高冈”应即狮寨山。狮寨山一方面有道路与外界相通,一方面又林木茂密,山势较高,适合修行和练武的需要。 第二,星岩与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接近狮寨山顶的地方有一片石壁,现在由于林木蓊郁而看不真切。传说,星岩的和尚尚武,他们经常在石壁间练武。 同时,离星岩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是“菩萨格”(属桃场社区),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独立的山间小村落,习武成风,现在菩萨格的居民不清楚祖辈所习武术从何而来,如果星岩就是少林寺,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从唐迄清,泉州少林寺历经三兴三废,部分武僧流落永春、德化一带山区,继续习武弘法,星岩当是其中的据点之一,是泉州南少林的重要分支。清初,泉州地区长期成为抗清的前沿阵地,其间有少林寺武僧到永春传授少林武功以积聚反清力量。如果他们以星岩为重要据点,从而使星岩别称少林寺,是极有可能的。 还可从武术界历代相传的说法中找到佐证。 曾谋尧《永春猴拳》(1980年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编纂的《天风海涛》第2辑)提到:“清初,泉州少林寺有一个叫至善大师的人,来到永春,看见山川绚丽,古刹僻处幽林,正是召集天下志士抗清的好场所,就在永春传术授徒,所以有‘永春大殿,南拳正宗’的盛誉。”这个“古刹”、“永春大殿”应该就是少林寺了。 闻名遐迩的咏春拳早期称永春拳,据相关记载即起源于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或称“永春堂”)。 但是,由于清廷多次颁布严禁民间练武的禁令,且闽南拳禁严于别处,泉州少林寺被毁于乾隆(1736—1795年)间,星岩本系小寺,有可能在同时或稍后也逐渐沉寂直至废圮,永春少林寺之名亦逐渐被人遗忘。 在铁山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永春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永春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播地。闻名遐迩的永春白鹤拳,就是在清·康熙(1662—1722年)初年在永春开始传播的。除了白鹤拳,还有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猴拳(行者拳)、狗拳等多种少林拳种在永春同时流传。正是永春少林寺的存在,才为白鹤拳等南少林拳种从永春向外广泛传播直至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如福州的鹤拳、狗拳,漳州的白鹤拳、猴拳、达尊拳(其中一支)、罗汉拳(其中一支)、朝鹤堂洪家拳、威德堂洪家拳,广东顺德联英武馆的永春拳等,均承认起源于永春县。鹤拳再从福州传到日本冲绳,衍化成刚流柔空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