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11划)

  康氏——
  螺阳康朗家庙
(惠安县螺阳镇五音村。沿革。规制。)
  凤山氏大宗祠(永春县玉斗镇玉斗村。肇基与衍传。院内氏宗祠。玉斗凤山氏大宗祠。桃源凤山氏族谱。)

  龚氏——
  古榕巷龚氏宗祠

  粘氏——
  衙口粘氏大宗祠
[桓忠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粘厝街。粘氏起源。肇基(粘博温察尔。南下晋江杨丹。入闽时间)。传衍(支派。传衍台湾。)。族贤。谱牒。宗祠沿革。规制。]
  梧坑满族文化中心(南安市霞美镇梧坑满族村。肇基。梧坑满族文化中心。)

  萧氏——
  安溪氏的衍传和宗祠
  萧曦支系[唐·中和萧曦入闽。西坪宝山(高山)萧氏(明·洪武萧性本肇基高山(宝山)。族谱。凤翼祠。)。龙门湖山萧氏(明·永乐萧佛胜肇基湖山村族谱。龙门湖山萧氏宗祠。)。官桥内村萧氏(明·正统萧大郎肇基内村村。族谱。师俭祖宇。)。魁斗凤山萧氏。]
  萧四十二支系[桃舟达新萧氏(族源。明·洪武萧四十二肇基达德坂。族谱。南达堂。)]
  萧琡支系[南宋·端平萧琡肇基龙涓里。龙涓芹山萧氏(元·天历萧进肇基芹山。肇基堂(五社祖)。)。龙涓黎山萧氏(明·洪武萧叶肇基黎山。眉都祖祠。)。龙涓诏都萧氏。龙涓长新萧氏(明中期萧朝庆肇基长新上林。仁里厝。)。《族谱》。]

  章氏——
  安溪氏的传衍与宗祠
  族源。
  蓝田华章章氏(明初章佛钧肇基华章。《族谱》。宗祠。)。
  感德洪佑章氏[明中叶章佛炉肇基洪佑。《族谱》。花树兜章氏祖宇(“洪佑章氏”宗祠。感德镇洪佑村中甲角落。)]

螺阳康朗家庙

  康朗家庙,也是当地氏宗祠,位于惠安县螺阳镇崧洋山下五音村(原称“坑柄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康朗》、《泉州山川·崧洋山》)

  康朗家庙(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康朗(1508-1574年),字用晦,号磐峰,明·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进士,官僉都御史等。晚年擢副都御史,但没赴任,请求解绶归里。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奉诏进京,十一月病逝福州途中。明神宗·朱翊钧赐祭葬,下诏为其修建家庙祭祀,故名康朗家庙”。原建筑土木结构,3进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康朗》)

  清、民国两度修葺。

  1984年,侨胞康坤成康省民父子和台胞康银劳带头捐资,海内外各方人士慷慨解囊,按明、清建筑风格重建,历3载竣工。

  2012年7月,惠安县康朗文化研究会对家庙屋面内所有木结构及内墙壁重新油漆,加强管理保护。

  规制

  康朗家庙坐西朝东, 前观绿水,后拥青山,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3平方米,3间张,3进2落,屋顶硬山燕脊木构架,墙体砖石结构,由凹斗门、两廊、祀厅组成。保存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

  大门柱联:“铁汉夫子,直声震朝右。”

  祀厅抬梁式结构,2间,进深各3间。正厅祀康朗木雕坐像。

凤山康氏大宗祠

  凤山氏大宗祠,位于永春县玉斗镇玉斗村。

  肇基与衍传

  永春姓来自莆田。

  河南光州固始人康毓琪,讳子元(又作紫元),唐·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科进士,历官宗正少卿上柱国加右丞相,观天下将乱,疏请致仕,旨准入闽观风,同妻孔氏暨子仲境来自东昌,先居建宁,后住兴化城(今莆田)仁德里崇福乡,为入闽始祖。

  六传至康澄,唐·会昌元年(841年)辛酉科进士,任大理卿;九传至康杨,唐·光化四年(901年)己酉科进士,任广东节度使、兵部尚书。

  康杨康士禄,生子三:长天墀居崇福砺山,次天阶未详,三天德迁泉郡。天德真福真福昆保昆保孟聪

  康孟聪与妻王氏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因避难,兄弟分散,由安溪感化里相随入永春,先居锦斗芦丘,后移凤山美安,为凤山氏开基祖。

  康孟聪子三:福成于成化八年(1472年)办理入户陈贵,福瑞移居永春玉斗乡院内,福清移居江西。

  后来,凤山氏后裔衍传永春的红山(凤山)、凤溪、竹溪、玉斗、玉美、炉地、玉西、诗元、伯卿、梅田洋、蓬壶、坑仔口、桂洋、下洋、曲斗等地;移居福清、三明、永安、尤溪、福州、厦门、泉州、南安;有的还远徙至浙江苍南,江西上饶、铅山于都、赣州,湖南长沙(善化),台湾省及海外等地。目前。永春有康氏族人2.7万余人,江西和湖南有2.2万人。

  院内氏宗祠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康福瑞始建氏宗祠于院内村,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塑祖像以奉大厅祖堂,又奉魁星神像以求斯文蔚起。祠内还奉祀章三相公

  谱传,当年康孟聪从安溪来永春时,奉章三相公神像随行。康孟聪先居锦斗芦丘,感到不如意,想再往外迁,行至锦斗暗林外双溪,把章三相公神像置溪流中,默祷:“应外迁者顺水流,应徙内者逆流而上。”刚好刮旋风,佛像逆流而上,因而内徙至凤山定居。因有福于凤山氏,康福瑞建宗祠时即奉于宗祠内以祀。

  院内康氏祠堂至今乃存,祠中遗有许多联匾。总督部堂孙尔准、巡抚部院韩克均赐匾曰“桂院扬芳”。明·知永春县事许其谊题联曰:“万树叠青,昼日康候蕃锡马;双峰拱秀,中天凤羽焕苞仪。”清·永春首任州牧、清浦杜昌丁题联曰:“凤山直映紫峨眉,五凤同登帝阙;燕穴揖迥金列榜,群燕上集云朝。”

  玉斗凤山氏大宗祠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因凤山氏家族昌炽,即于玉斗乡玉斗村新建凤山氏大宗祠;即现存者。

  祠三进,结构完整,有前厅、后厅、左廊、右廊、左右护厝,连大埕等建筑面积1965.5l平方米。

  大门匾额“金门华胄”。大门楹联:“玉斗肇基绵大德,凤山毓秀振宗风。”

  大厅主要石雕对联有:

  “玉牒流芳支分卫国,斗枢启运派衍闽天。”

  “京兆开基渊源克绍,蕲公懋绩史传流芳。”

  “大理名卿曾传奏议,华山循吏夙著严明。”

  “玉牒想宸游诗题御画,斗牛冲剑气绩著滇疆。”

  此外,氏族人为赴永春县城办事及县学考试之便,在县城建有大宗凤馆、小宗凤馆。大宗凤馆在西门,即县堂与老城隍庙之后,现拆建为县粮食局;小宗凤馆在东门文庙后,已毁。

  桃源凤山氏族谱

  《桃源凤山氏族谱》始修于氏第8、9世,时仅有族人400余人。

  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玉斗村新建凤山氏大宗祠时七修族谱。

  1990年春,族人议第八次开局修谱。1992年修竣发谱,共170本,现存玉斗大宗祠里。时氏已传至23世,族人2.2万多人。福清及湖南、江西赣州、海外部分来不及合编。

古榕巷龚氏宗祠

  古榕巷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泉州城内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同治(1862-1871年)间,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祠门画有一对门神,门上悬挂“世翰林第”匾额。

  自清·顺治至同治间,龚必第(字体升,号天阶1652年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南昌推官,1826年龚显曾入翰林院,散馆后授编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显曾》)氏三人先后被钦点翰林,其宗祠上悬挂“世翰林第”,当之无愧。

  一进祠门过一天井是朝东的二重门,进入二重门后便是朝北的正祠,正祠下落为三开间,中间埕院,两翼护厝与正祠相连。正祠高耸宽敞,配有两厢,可以住人。厢前东西各置边门,西门通往书房。抗日战争胜利后,住书房的氏族人典卖给张家。

  正祠中高悬春溪(翰林龚维林神牌,神龛中奉祀氏列宗神主,整个正祠两旁悬挂明清时期的文魁、经魁、进士、恩贡、岁贡、副魁等牌匾,族人每年在此举行春冬二祭,是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六岁以上男丁方可参加祭典。

  继明·万历年间南塘龚云致(湖广道监察御史)龚廷宾(户部主事、员外郎中),清·顺治间龚必第(翰林、南昌推官)龚九震(两署顺德、广平知府)龚龙见(湖南衡州知府)龚锡瑗(湖南宁远令)之后,南塘氏另一支系又再崛起,保持了“名门望族”的声誉。

  自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此支系人才辈出。继举人龚元之后,龚维琨龚丕江龚丕科龚丕畴龚显鹤龚显鹏龚显禧等八人先后乡试中举,龚维林龚显曾祖孙钦点翰林。“一门八文魁、三代两翰林”,在泉州实为罕见。

  氏家祠代有修葺,80年代大门及下落濒临倒塌,只好改建,外表已不是当年的模样,遗憾的是“文革”初,主祠悬挂的匾额遭到毁灭性破坏,荡然无存。今主祠仍然保持原貌。

衙口粘氏大宗祠

  衙口粘氏大宗祠,又名“桓忠堂”,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粘厝街(粘厝村施连登南路),是福建省唯一现存的满族氏宗祠,也是闽台氏共有的大宗祠。

  氏起源

  氏源自东北吉林会宁的女真(满族)完颜部。

  完颜粘氏为女真后裔,居长白山赤水。女真族源于西伯利亚东部的通古斯族系,周朝称“肃慎”,东汉称 “揖娄”,魏称“勿吉”,隋、唐称“靺鞨”,五代始称“女真”。女真人渔猎于我国松花江、黑龙江、长白山及渤海一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唐时建立渤海国,契丹(辽)灭渤海国后,女真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熟女真,北部称生女真。女真人吃苦耐劳,精于骑射,战时勇猛善战,尤以完颜部最为强悍。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完颜阿骨打(汉名完颜旻)灭辽,统一女真,建立金国,次年称帝,为金太祖

  氏先祖完颜撒改,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的堂兄,因辅完颜阿骨打有功,建立金国后被封为国相,金太宗·天会十五年(1137年)追封燕国王,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改赠金源郡王,谥忠毅,大定十五年(1175年)诏图像于衍庆宫。

  撒改长子完颜宗翰(1080—1137年),又称完颜宗维尼玛哈,本名粘没喝,汉语讹称粘罕,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为金国元帅。宗翰善用兵,是金初女真族完颜姓氏中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无论是辅佐完颜阿骨打灭辽(契丹)建国,还是协助金太宗完颜晟讨伐宋朝而雄踞中原(靖康之战中曾攻入河南开封,亲自俘获宋徽宗宋钦宗),以及扶持第3代金熙宗完颜亶登大位,宗翰作为金朝的三朝元老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故《大金国志》将其列为开国功臣第一人,并盛誉为女真建国罕功最巨。《金史·卷74·列传第12》有传。2015年7月2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孔桥社区出土始祖宗翰之墓”石碑。

  《浔江氏族谱• 浔江粘氏家谱世系纪略》载:

  “宗翰(1080-1137),本名粘没喝,汉语讹为粘罕,姓完颜,为国相撒改之长子。后因宗室浩大,子孙即以祖所名为氏,是为氏一世祖。

  宗翰公秉性刚直,胆略过人,年十七,军中服其勇,佐金太祖征伐辽国,经略夏国,屡建奇功。太祖常谓之曰:‘汝计议多合朕意,宗室中虽有长于汝者,若谋元帅,无以易汝’,亲酌酒饮之,解御衣衣之。

  太宗即位,尤见亲任,领左副元帅伐宋,历经战伐,俱获全胜,封国论右勃极烈兼都元帅,赐铁券,赏资甚厚。

  太宗久虚储位未立意,宗翰委曲调护,极力赞成,以定熙宗之位。熙宗即位,拜太保尚书令领三省事,封晋国王。天会十四年(1136年)死,年五十八,追封周宋国王。正隆二年(1157年)例封金源郡王。大定(1611—1189年)年间改赠秦王,谥‘桓忠’,配享太祖庙廷。

  史称宗翰内能谋国,外能谋敌,有古名将之风焉。

  子二人:真珠割韩奴。”

  金•天德元年(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熙宗夺位自立为王。完颜亮残暴肆虐,杀戮宗室。 因宗族浩大,宗翰之子完颜真珠及其弟完颜割韩奴共同商议,决定弃完颜姓,以父亲粘没喝之名冠为姓氏,表明无争夺帝位之意,以避猜忌生变。后世遂以粘没喝完颜粘罕)为姓1世祖。这一说法,为目前所见闽台两地氏族谱的共同表述,也为闽台两地氏族亲共同认可。

  金国时代,氏族人迁到河南宜阳、山东莱阳一带。

  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大金国覆灭,蒙古南侵,时氏已传至6世粘合重山,被掳入元朝为人质,后助成吉思汗灭南宋有功。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继汗位,启用粘合重山为中书左丞相,协助右丞相耶律楚材“建官立法,任贤使能,与夫分郡邑,定课赋,通漕运,足国用”粘合重山卒于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期间,赠太尉,封魏国公,谥忠武。

  粘合重山生一子南合(7世),粘南合事元,历任江淮安抚使、中书平章政事,卒袭魏国公。《元史卷146列传33粘合重山南合(中华书局,1999年):太宗十年,诏其粘合重山子、江淮安抚使南合,嗣行军前中书省事……中统元年,两迁宣抚使。明年,授中书右丞、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事。三年,迁秦蜀五路四川行中书省事……明年,授中书平章政事。四年,病卒,封魏国公,谥宣昭。”

  肇基

  粘博温察尔

  粘博温察尔(1303—1369年),或作粘博温察儿粘南合子,为氏8世(完颜宗翰7世孙)。元朝早、中期,官至河中知府(今山西永济县)。

《元史 卷 146 列传 33 粘合重山 南合 》 (中华书局, 1999 年): ( 南合 ) 子 博温察尔 ,知河中府。 ”

  《浔江氏族谱•浔江氏家乘•纪略世系》 博温察儿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旧《谱》遭倭乱散失,政绩事迹莫考。”

  粘博温察尔原居华北。当时元朝以华北女真人势力太大,恐为后患,乃设法分散之:未尽汉化之女真人多被遣回东北,安置于今辽南一带。而粘温博察尔本生长于江淮之间,都已汉化,故仍留寓于江淮之间

  南下晋江杨丹

  元·至正(1341~1368年)间 ,粘博温察尔因不愿镇压红巾军起义,弃官举家浮海入闽,至泉州府晋江县南关外廿都杨丹(今属石狮市永宁镇)海岸登陆,遂寓居焉,以为姓,为氏入闽开基祖,后裔奉为浔美大宗始祖。明·洪武二年(1369年)卒,葬永宁杨丹海滨之高岗上(今属信义开发区),妻永氏葬永和南坑,墓茔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元末明初——泉州多民族的形成·满族氏入泉》、《泉州古墓·永宁氏始祖墓》)

  《浔海氏家谱》载:

  “稽诸史,当时故老称察儿公由海岛至永宁登岸,驻郊,遂卜居扬丹。

  永宁与浔美皆属滨界波涛,故子寿子禄后居浔美场,派赘陈坑、山柄,而扬丹庐墓独在。故迄今乡人称为‘番人墓,且呼吾姓‘粘’而讹为‘念’氏者,以不载姓氏之传,又系元之衣冠故也。

  由此观之,察儿公坟在扬丹,而妣分葬南安垵,则扬丹近处尚有一坟,当时故老称察儿公父子。葬所不甚相远,明是子寿公妣之坟矣。”

  《浔江氏族谱•浔江氏家乘• 纪略世系》“闻之故老,谓公博温察儿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晋江永宁杨丹。”

  按:族谱中的“浔江”、“浔海”, 以及“浔渼”,均指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因元代这里产海盐,设有浔渼场,故名。

  入闽时间

  粘博温察尔入闽的具体时间无考,应在元末。

  一是从粘博温察尔为河中知府的时间是在元兵攻下河中府(金•正大八年,1231)之后。《金史•卷17•本纪第17》载:“十二月己未,葬明惠皇后。河中府破……”这与《元史·卷2·本纪第2·太宗记载窝阔台攻陷河中府的时间相同,即 “冬十月乙(酉)(卯),帝围河中,十二月己未拔之”。再加上,博温察尔氏第8世,前面已有第6世粘合重山和第7世粘南合都在元朝任职,根据代际间隔和年龄推算,博温察尔任职河中知府的时间应在元朝早、中期。

  二是从粘博温察尔的姓名特征上看,与元代蒙古人的名字颇为相似。

  三是博温察尔次子子禄,其遗像乃“系元之衣冠”

  四是从《族谱》中记载“公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看 ,与元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权贵达人纷纷躲避乱局、闽南一带相对安定的历史背景符合。

  传衍

  支派

  《浔江氏家谱》粘博温察尔生子三:长子寿、次子禄、三子正,为9世。后再分支为无数支派:

  子正事迹不详,“或谓绝,或谓外出”。故老相传子正北上到山东莱阳定居,如今山东莱阳氏便是他的后裔。

  子寿子禄又自永宁稍向西迁,移居晋江县浔江(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建基蕃衍,后世子孙繁衍众多,在衙口村形成粘厝庄和顶粘(粘厝埔)两个氏村落,与清初名将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鄰而居,两族因而通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子寿子2人(10世):长子粘义奴分居晋江陈坑,次子粘凤奴住居晋江衙口。孙添奇(11世),字克昭,号远伶,娶山柄王氏为妻,移居山柄;添奇次子(12世)字尚钦,号素斋,自山柄徙居泉郡城内,为泉州郡城氏肇基之祖。今晋江市金井山炳村、龙湖粘厝埔、许波庄、肖妃村、吴坑村等氏,均为子寿后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鲤城姓氏·姓》)  

  泉州城区,南安市梧坑,晋江市金井、深沪,石狮市永宁镇沙美村、梅林村等氏,是子禄的派流。

  衙口氏传衍迄今32世近2万人,但在祖居地人丁不多。晋江市姓人口900余人,其中粘厝街46户250多人、粘厝埔近500人;石狮市40多人,泉州市区500多人,南安市1100多人。大多外迁分散出去,繁衍颇盛。本省的福州、厦门、漳州、漳浦、三明等地100多人。山东莱阳约1000人,河北邢台(孔桥、武家庄有近千人),还有江苏、浙江、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氏裔宗。其中,尤以台湾氏人众最为发展壮大(见下文)。

  传衍台湾

  衙口氏渡台繁衍的极多。

  据《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记载,氏族人最早渡台是在明代。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则有较多的氏族人前往台湾开拓垦殖。清初氏合族 100余户约500余人,渡台族人就达30余人(户)。乾隆朝(1736—1795年)则是氏入台高峰。氏22世“德”字辈渡台的竟达12人(户),几占族中人丁十分之一。

  衙口氏在台湾传衍最盛者,是彰化县鹿港福兴乡。其开基先祖为22世粘尚德尚)、粘秉德秉)、粘粤德粤)、粘恩德恩),称“开台四先祖”,原籍衙口粘厝和粘厝埔两个氏聚集村落。为纪念家族祖地粘厝,去台的氏族人将彰化县福兴乡的主要氏聚集地仍取名“粘厝庄”。1947年,“粘厝庄”分成“顶粘”、“厦粘”(即“下粘”)2个村庄。顶粘村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顺请护境镇宅神祇丁王爷神位渡台经商的粘尚粘秉两兄弟为开基始祖,丁王爷神位即供奉在宝顺宫;厦粘村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背负祖父母、父母神主牌渡台讨生活的粘粤粘恩两兄弟为开基始祖,其神主牌供奉在宗祠内。

  其他一些族人,也由梧坑、粘厝埔等地陆续迁台,后裔散居台湾鹿港、台北、台中、花莲、高雄等地。

  《浔海秉珂公派私谱》记载,乾隆朝有延璋德路德江奕祥祥素亦剌世牵世连世磨等迁台。奕祥德亨公之子也。生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九月廿四日巳时,卒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三月初九日辰时。葬在台湾。娶许氏。”

  《南浔氏皆山家谱》记载,有累按传江冠文等渡台。

  还有粘德粘正官粘三等。

  至1947年,氏渡台开基以来已传下子孙10代。渡台族人沿用祖地家族的“金源衍派”郡望、“浔海传芳”堂号为家族支派标识,并合资建庙,称为宝顺宫,供奉先祖自衙口祖居地请去的镇宅神“丁府千岁”丁王爷)神位。

  如今,由泉州迁居入台的氏族人已发展到2万多人。除彰化鹿港福兴乡粘厝庄顶粘和厦粘2村外,台中、台北、高雄、屏东、花莲、台东、南投埔里、嘉义、台南市县、基隆、台北县等地均有从粘厝庄迁出者。福兴乡顶粘村、厦粘村都建有氏祠堂。厦粘村祠堂建于1982年,占地480平方米;祠堂为双层楼,下层号“桓忠堂”,供奉渡台历代祖宗;上层号“衍庆宫”,供奉1世至21世祖宗。各地支祠也为数不少,并在彰化县成立台湾氏宗亲会。

  1949年之前,台湾氏族人每年都会派人来大陆祭祖扫墓。

  1949年后两岸隔绝,一直到1988年5月15日,台湾氏宗亲会一行3人到衙口祭祖,并到永宁寻找先祖墓墓茔,重新建立联系。2013年11月,晋江谱牒研究会副会长粘良图随同泉州氏家族一行三四十人组团到彰化县福兴乡参加“闽台氏历史文化巡回展览”

  族贤

  氏一族人虽不多,但注重培植书香。自明开始,常有中科举之士,如明代有粘灿粘洪录粘钟岩粘钟岳等;清代有粘克升中进士,粘拱恩粘克黎粘克恭粘金榜等中举人。其中,尤以明代粘灿粘洪录和清初的粘本盛最负声望。

  粘灿,字懋昭中美,号涤楼,衙口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累官崇仁教谕、仁和知县、南京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税两关,巡视江南北19年,为泉州盐民请命。屡次直言上书,弗避权势,时人誉为青天”。(详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灿》)

  粘洪录,字郁庵,生于泉州府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乡荐,选授江宁府江浦县令,在任3年,因为人强直,不会逢迎,上官竟借故将他罢免。后流离江浙一带教书糊口十几年,直至临老才回到故乡。(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洪录》)

  粘本盛粘洪录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年举人,累官河南推官、吏、户、礼、兵、刑五部给事中、京堂。顺治十五年(1658年),同样为盐民的事情上奏朝廷,为民请命。(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

  谱牒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粘灿晚年辞官,回乡后始编《浔海氏家谱》“方成而未传布,洪潦泛溢,书斋遭陷,谱稿亦被溺,因有一二遗失。”隆庆二年(1568年),粘锺德将遗失的部分补全。现存旧抄本,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有复印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灿》)

  明·万历廿六年(1598年),粘锺星粘洪楠叔侄又加以补修。

  清初,粘本盛粘士麟父子又加以增广。粘本盛于顺治八年( 1651年),“宦游北直,访得武邑、邢台、临汾、洪洞诸派宗支”。康熙四年(1665年),命其子士麟“辑修武邑世系,合一册”。上述族谱皆已佚失(包括武邑氏在内)。(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

  乾隆十五年(1750年),泉城太学生粘嘉乐倡建大宗祠于浔美,同时在泉州甲第巷建造一座小宗祠,并增修《族谱》。原来氏世代行次以“金木水火土”轮转承接,此次则订设字行:“敦承祖德,奕世传芳,忠孝为本,诗礼克家”,自19世开始使用。

  光绪廿九年(1903年),修有《浔海秉珂公派族谱》。

  有关氏的谱牒还有不少,如《浔江敦业公派下家谱》、《晋江氏族谱》、新修《南浔氏皆山家谱》等;台湾氏宗亲会编辑有《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修至30世;1984年)、《女真后裔氏源流考》等。  

  宗祠沿革

  衙口(浔美)氏13世粘据生有6子,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在氏祖宅居址上倡建宗祠。嘉靖(1522—1566年)间,粘灿始编《族谱》后,即以此为氏祭祀祖先的家庙。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泉城太学生粘嘉乐倡建大宗祠于浔氵美(衙口),同时在泉州甲第巷建造一座小宗祠。

  1933年,台湾氏宗亲捐巨资重修。

  1988年5月15日,台湾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一行3人于改革开放后首次到衙口祭祖,并到永宁寻找始祖公、始祖妈墓,启动氏祖坟修复工作。从1988年开始,闽台两地氏族人即成立闽台氏大宗祠文物保护小组,开展闽台两地姓祭祖、宗亲联谊等文化交流活动。

  后粘火营等又多次回乡,见氏大宗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倡议两岸“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量力而行,共修宗祠”,并数次组织募捐。1993年6月,氏大宗祠按原貌动工落架翻建,易木柱为石柱,砖墙为石墙,1994年竣工,命名“闽台氏大宗祠”,1995年3月举行落成典礼。落成之日,台湾氏族人有200余人组团前来参加庆典活动。

  2003年,粘铭接任台湾粘氏宗亲会理事长后,捐款成立氏宗亲会奖助学基金。2004年,成立闽台氏大宗祠理事会和基金会 。

  规制

  氏大宗祠坐北向南,3开间2进,由门厅、两廊、正厅组成,东面带护厝,建筑面积约357平方米。石墙,木石结构,木作雕镂华贵精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硬山顶,作双飞燕尾脊,装饰剪瓷双龙戏珠、八仙过海雕塑;屋面铺设琉璃橙瓦,金碧辉煌。

  大门门廊处立有两根青石蟠龙石柱,上刻“台湾姓宗亲会第七届理事粘进丁、台湾姓宗亲会彰化县议员粘仲仁敬献 ”字样。龙柱多见于寺庙,在泉州宗祠中是少见的;因氏源自皇家,故有此规制。

  正门上额氏大宗祠”5个金字。大门正上方有1方龙壁,上额下面正中嵌“桓忠堂”3字额匾。“桓忠”是衙口氏1世完颜宗翰的谥号,现闽台两地的宗祠大都以此为号。

  大门镌联“宗起靺鞨光世裔,翰扬浔海壮山川。”“桓德英声垂国史,忠勋惠政泽生民。”

  大门内侧镌联:“肃慎宗风兴渤海,完颜世胄衍闽台。”(按:肃慎是商周时对女真族的称呼。)

  正厅为祀堂,面阔3间,进深3间;雕梁画椽、隔扇雕镂漆金。

  匾额不多。

  厅堂正中部有“河山衍庆”满、汉文字横匾(河山指黑龙江长白山一带),系前清宗室、书画家溥杰于1993年为宗祠翻建时所题。

  “两朝奏绩”匾。指粘灿粘本盛两朝上疏为民请命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灿粘本盛》)。

  宗祠里柱联不少,多为纪念先祖和颂扬族人事迹而作;每根柱子上都刻有台湾氏宗亲会第几世某某人捐赠的字眼。

  厅堂中有两幅长联:

  “三省颁行,秦晋政施讴盛德;两朝奏绩,梓桑泽及颂生祠。”

  “蓟北肇宏基,庆衍河山,青史丹书扬祖德;闽南推望族,泽加桑梓,苍生黎献颂宗功。”

  其他楹联有:

  “王公累世绵先泽,相帅开基裕后昆。”

  “派衍金源归一本,封荣锡命列三朝。”

  “忠相英贤德政杨,桓仁懋绩声威震。”

  “相业垂青史,历元明以来床几叠堆象笏;文宗祀黉宫,自侍御而后诗书国显巍科。”

  大厅右侧竖立完颜宗翰仿青铜雕塑头像,下面石碑简载完颜宗翰的生平事迹。

梧坑满族文化中心

  梧坑满族文化中心,位于南安市霞美镇区西南边的梧坑满族村(旧属南安三十二都)。

  肇基

  梧坑是泉州唯一有建制的满族聚居村。梧坑满族氏是从晋江衙口迁徙而来的。

  氏得姓始祖为金国完颜宗罕(本名粘没喝,汉语讹音粘罕),至元末,粘没喝已传至8世粘博温察儿,官至河中知府;因世乱,举家南迁福建,居晋江县南关外浔美场(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后迁居今晋江市衙口蕃衍 。粘博温察儿生子三:寿,为9世,后再分支为无数支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衙口氏大宗祠》)

  梧坑氏肇基始祖是9世粘禄的派流。1914年修纂的梧坑顶祖厝《氏族谱》载:粘博温察儿有三子,即三公开泰繁衍氏一族。迁居梧坑的氏始祖为三公中的一支,列位氏得姓13世,字宜旺刚柔

  22世粘克成,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登已酉科进士,与泉郡宗兄同榜三魁;历任宁德、沼安、嘉义、古田等县学教谕。

  梧坑姓满族族望完颜传芳”,郡望“河山衍派”,明示他们是完颜氏后裔。

  1985年,梧坑村的姓恢复满族身份。

  梧坑满族文化中心

  梧坑满族无宗祠,2011年始在拆并后的民族小学校址上兴建梧坑满族文化中心,由满族文化馆暨文化长廊、民族文物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灯光球场组成。

  梧坑满族文化馆的大门处立氏得姓始祖完颜宗翰半身塑像,头戴毛皮帽,盘发成辫,络腮大胡,身穿战甲,威风凛凛。

  文化馆内有泉州氏族谱记载、满族老姓对照表、金源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的描述、图文并茂的满族礼仪、服饰、歌舞的展示等。

安溪氏的衍传和宗祠

  安溪氏,源自汉·萧何后裔,入安繁衍者主要有萧曦萧四十二萧琡3个支系。

  萧曦支系

  唐·中和萧曦入闽

  萧曦,唐·秘书省萧英之子,是汉·萧何的37世孙、南朝·梁武帝·萧衍的6世孙。

  唐·中和元年(881年),萧曦避乱入闽,卜居长乐大鳌坑。其玄孙萧大盛于宋初居温陵(今泉州)。至萧曦10世孙萧潢,自泉州开基莆田,25世孙萧春森自莆田开基晋江县东石岑兜。

  另据龙门湖山《朴兜氏族谱》记载,萧曦入闽任刺史,卜筑于城北凤翼之处萧厝园。元·至顺元年(1330年),萧曦裔孙萧德奏迁江西吉安,若干年后又迁湖广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生3子,长佛胜、次佛养、三佛佑。明·洪武九年(1376年),萧佛胜率2弟复入闽,居泉州。

  西坪宝山(高山)

  【明·洪武萧性本肇基高山(宝山)】

  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萧曦之裔、萧大盛的5世孙萧万因避世乱,自泉州迁安溪县城。约传2至3世,先移居安溪依仁里五里埔(今属官桥镇),不久又徙居新康里柏叶山兜(今西坪镇柏叶村)。

  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萧万的裔孙萧性本“喜崇山瑞草之清概”,从柏叶山兜迁入高山(今西坪镇宝山村)定居,为“西坪高山(宝山)氏”肇基始祖(1世),至今历传20余世。

  “宝山氏”7~10世,多人迁往浙江德州府青田县,繁衍众多。

  清初至道光(1821~1850年)间,数十位“宝山氏”宗人先后渡台,居台北、台南等地,现在台族人数千。

  【族谱】

  《高山氏族谱》,为西坪镇宝山村“高山氏”族谱。

  始修不详。清·康熙(1662—1722年)、咸丰(1851—1861年)间2次续修。

  昭穆自1世至10世自编,11世至29世接泉州氏统编字辈,为:“性森元文孟,一永兴崇振。学乃身奇宝,儒如席上珍。君赐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凤翼祠

  凤翼祠,是“西坪高山(宝山)氏”宗祠。

  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祠内有“文魁”、“武魁”、“选魁”、“义勇可封”等木刻牌匾。

  其中“义勇可封”匾是清初朝廷赐与族人萧从我的。萧从我,安溪崇信里高山(今西坪镇宝山村)人,武艺高强,善谋略。时有山贼数千人入侵崇信等地,萧从我募众40多人抗击,斩敌百余人,勇夺敌军黑旗,后因其足为葛籐所绊,不幸阵亡。安溪县令感萧从我的义勇,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得赐“义勇可封”匾额1方。氏后人将其牌位立于“凤翼祠”内,春秋奉祀。

  楹联有:

  “兰陵家声美,凤翼世泽长。”

  “相国经伦光世第,帝王事业著家声。”

  “凤翼祖始自明洪武帝性本公溯之兰陵裔孙。”

  龙门湖山

  【明·永乐萧佛胜肇基湖山村】

  明·永乐十年(1412年),萧曦之裔、萧德奏的长子萧佛胜由泉州迁入安溪依仁里贵湖程美(今龙门镇湖山村朴都)定居繁衍,为“龙门湖山氏”,尊萧德奏为1世;并以先祖萧何“师俭”之训,取地名为“朴兜”

  [按: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萧德奏的次子萧佛养、三子萧佛佑由泉州迁入安溪县新溪里五里埔(今属官桥镇),不久又移居善益洋(官桥镇善益村),后裔繁衍不明。]

  “龙门湖山氏”10世萧懋八、14世萧文逞迁居龙门桂瑶村苍山(村内)开基。

  【族谱】

  《朴都氏族谱》,为龙门镇湖山村氏族谱。明中后叶由9世萧应櫆始修,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由14世萧魁任二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3次编修。

  1世起昭穆:

  字行:“时祖真然世,承佛荣国开,汉朝文景盛,万宗百福兴,定志若端正,简静常和行。”

  讳行:“德佛玖乾玄,祖天一应懋。肇士弘魁进,佐理沐英侯。建训垂长在,孝思永由祥。”

  【龙门湖山氏宗祠

  龙门湖山氏宗祠,位于龙门镇湖山村贵湖。

  明·永乐十年(1412年)由“湖山氏”2世祖萧佛胜始建。历经修建,1991年由海内外族人捐资重建。
宗祠坐丑向未兼艮坤,2进式10间,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楹联:

   “梅岭宗支固,河南世泽长。”

  “春露秋霜,正隐藻流芳频繁焕彩;左眧右穆,喜宗支欢颜灵爽式凭。”

  “俭以承家宏祖德,文堪寿世裕孙谋。”

  “考世何庸夸八叶,承家须念法三章。”

  “霞光高瞻,焕千秋俎豆;朴芃秀茁,衍百世宗支。”

  “祠宇镇桂湖,丹桂佇看秋馥;庙堂瞻梅岭,玉梅早报春魁。”

  “基恢凤翼奋,厥翮直接万里风云;叶展芃朴达,其枝欣承千年雨露。”

  官桥内村

  【明·正统萧大郎肇基内村村】

  明·正统间(1436~1449年),萧曦的26世孙萧大郎与子萧四四,自晋江东石岑兜迁安溪,初居崇善里新坂(今蓬莱镇新坂村),后又择官桥镇内村村肇基创业,为“官桥内村氏”,至今已历传25世。

  明末清初,有族人移居台湾淡水。民国时期又有10多位族人移居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现在海外族人已繁衍数千人。

  【族谱】

  《内村(谷山)氏宗谱》,为官桥镇内村村氏族谱,始修于明,代有多次续修,现保存较为完好。1995年是最近1次重修。

  字辈排序承“西坪宝山(高山)氏”,为:“学乃心文宝,儒如席上珍。君赐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师俭祖宇

  师俭祖宇,是“官桥内村氏”宗祠。

  历史上修建情况不详。1993年由侨亲捐资翻建。

  楹联:“兰陵衍派源河南,凤翼分支展谷山。”

  魁斗凤山

  萧曦之裔萧春森开基晋江东石岑兜,有裔孙萧一郎,迁居南安古荣后,为“古荣氏”1世祖。至4世萧尚明之子(名讳不详),因避元朝官府抽丁,徙居安溪县魁斗镇凤山村开基,为“魁斗凤山氏”

  后裔有萧潘隐,又由凤山村迁入佛仔格肇基,为“魁斗佛仔格氏”

  抗日战争时期,“凤山氏”后裔多人因逃避壮丁迁往新加坡、缅甸。民国卅六年(1947年)前后,30多位氏族人迁漳州谋生。

  《魁斗凤山氏族谱》,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南安古荣氏”15世始修。光绪廿二年(1896年)续修。

  名行:“文章丕显,千古永赖,以寄后人。”

  字行:“王侯公卿,诗书继起,荣耀祖宗。”

  萧四十二支系

  桃舟达新

  【族源】

  唐末,汉·萧何的39世孙、安陵王萧崇兴,字仁府,因唐灭而不愿再为官,隐居入闽,于五代·后晋·天福(936~943年)间,迁居仙游石璧潭寓居,不久转居兴化县(今属莆田县)。萧崇兴生子3:长,次,三
萧遵,因排行第3,后裔称遵三公,五代·后周(951—960年)举人,官至指挥使。后移居大田县林埔坪,生子10:“大田氏”萧遵为肇基始祖。

  【明·洪武萧四十二肇基达德坂】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田氏”萧遵的13世孙萧四十二(讳“十一”)因避乱,自大田县林埔坪迁入安溪县达德坂(今桃舟乡达新村)定居,为“桃舟达新氏”1世。后裔亦有居桃舟村者。

  正统七年(1442年),“达新氏”4世族人有迁居永春古格、一都等地,至今繁衍3000多人。

  “达新氏”11世萧新二,清·康熙(1662~1722年)间由达德坂迁桃舟吾培村,为“桃舟吾培氏”

  15世萧湿裕等,迁江西莲花县,至今繁衍2万多人。

  19世萧桂丰,迁居顺昌县;萧身清萧登丰迁台。

  【族谱

  《清溪达德氏族谱》,为安溪县桃舟乡氏总谱,始修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嘉庆廿四年(1819年)、光绪卅三年(1907年)、民国廿三年(1934年)及1999年5次续修。

  字辈排序为:“朝林惠翌万,道德永安丰。尔孙加焕发,迺祖有荣光。玉树庭启秀,开元世超宗。”

  【南达堂

  南达堂,位于桃舟乡达新村,是“桃舟达新氏”宗祠。

  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嘉靖四十年(1561年)焚于匪寇。后经屡次修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复建完善。

  “南达堂”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2进5开间,占地面积1228平方米。

  楹联主要有:

  “南山耸峙高峰,想当年鼻祖择居此地,标吾乡第一;达德开基峻宇,其日后子孙继起其人,绍酂国无双。”

  “门对南山,自北而西而东,三山高拱包藏内;基开达德,由漳入安入德,一水朝来浥注中。”

  萧琡支系

  南宋·端平萧琡肇基龙涓里

  南宋·宁宗(1195~1224年在位)年间,汉·萧何的47世孙萧郎自临安(杭州)入闽为龙岩令。

   萧琡,号天元萧郎次子。端平三年(1236年),龙岩盗起,萧琡避居安溪县龙涓里鸭母井芹草洋(今芦田镇招卿村与龙涓乡钱塘村交界处)开基,为“龙涓氏”1世祖。

  萧琡入安后生6子:

  长萧防,字伯孟,号象峰,徙南昌;

  次萧礼,字伯仲,号量才

  三萧阶,字伯季,号景炎,徙莆田;

  四萧进,字叔向,号时规,居龙涓;

  五萧洁,字伯何,号若水,徙长泰肖宅东厝垅尾;

  六萧淳,字伯海,号季川,居潮地。

  龙涓芹山

  【元·天历萧进肇基芹山】

  元·至大元年(1308年),萧进始迁龙涓里(今龙涓乡)坑园萧头(俗称石水缸),天历二年(1329年)又迁居龙涓芹山村肇基,为“龙涓芹山氏”1世祖。

  萧进生4子,长,字华明;次,字华普,留居芹山;三,四

  明·崇祯八年(1635年),龙涓芹山萧斌的10世孙萧天尽,字彦春,由芹山迁居山坛村,为“山坛氏”1世祖。

  【肇基堂】

  肇基堂,俗称“五社祖”,为龙涓乡芹山村氏宗祠。

  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

  主要楹联有:

  “祖德宗功长年在,祠宅光华阅兰新。”

  “与日思相宗之德,存心为孝子贤孙。”

  龙涓黎山

  【明·洪武萧叶肇基黎山】

  明·洪武七年(1374年),萧喆之子萧叶,字公茂,由龙涓乡芹山村迁入眉田芹山(今黎山村)肇基,为“龙涓黎山氏”

  清·康熙(1662~1722年)间,“黎山氏”有8世族人移居台湾,后裔居台北、青寮、海山等地。

  【眉都祖祠

  眉都祖祠,是龙涓乡黎山村氏宗祠。

  明·洪武(1368~1398年)间始建,1998年重建。

  主要楹联有:

  “兴水木之思,朔源于九江刺史;承诗礼之训,仰范于八叶平章。”

  “东岱发祥开凤翼,西山积翠列峨眉。”

  龙涓诏都

  龙涓诏都分上诏都和下诏都两大自然村,现分属龙涓乡福黎村和福都村。

  明·成化元年(1465年),萧喆之裔萧怀生(字存善)自眉田芹山(今黎山村)迁居诏都,为“龙涓诏都氏”。后裔分布于福黎村的上诏都和福都村的下诏都。

  明·康熙二年(1663年),“诏都氏”有7世族人移居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乡东山厝。

  龙涓长新

  【明中期萧朝庆肇基长新上林】

  明·成化(1465~1487年)至弘治(1488~1505年)期间,萧斌的7世孙萧朝庆肇基长新村霞林(今上林),为“龙涓长新氏”

  传至6世,有族人于康熙七年(1668年)移居崇安县浆溪乡。

  嘉庆(1765—1820年)初,14世萧宣明迁居台湾。

  【仁里厝

  “仁里厝”,为长新村上林氏宗祠。

  清·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最近1次修整于2001年。

  楹联:

  “基开仁里垂统绪,派衍豫州序源长。”

  “祖恩洪荡泽世裔,宗德无疆裕孙支。”

  《族谱》

  因历史上匪乱及“文革”,龙涓氏《族谱》几乎损失殆尽。

  现各村所存《族谱》,基本修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相互印证表明,在明·隆庆(1567—1572年)至万历(1573—1620年)期间,龙涓各村氏曾统一修谱,称《龙涓氏族谱》。

  其统一编定的昭穆如下:

  讳行:“在望肇开承,辉光焕章兴。伯仲齐周盛,英华绵世荣。”

  字行:“邦长甫尚元,诗礼万世传。俊杰兆日升,孙子立朝端。”

  号行:“瑞耀及士纯,志继克和顺,卿侯超国贵,芳叶振宗文。”

安溪氏的传衍与宗祠

  安溪氏,主要有“蓝田华章氏”“感德洪佑氏”两支。

  族源

  章仔钧(872-952年),唐末五代·河北河间县人,迁居福建浦城。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章仔钧之妻夫人以命救城,使建州百姓免遭屠城,百姓誉为“芝城之母”。后裔迁仙游大圳、德化、大田、永春、安溪。

  安溪“蓝田华章氏”“感德洪佑氏”,均为章仔钧后裔。现族人,居蓝田乡者最多,感德镇次之。

  蓝田华章

  明初章佛钧肇基华章

  章佛钧,又名均甫章仔钧之裔,原居大田县洞口。约明初,章佛钧自大田县洞口迁入安溪,定居还二里蓝田乡(今蓝田乡蓝田村)华章自然村,为“华章氏”1世祖。

  2世章进发,墓在蓝田村苦坑头,葬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

  “华章氏”在8世至第12世中,先后有族人移居南安、江西、台湾及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谋生。

  《族谱》

  蓝田华章《氏族谱》修编情况不详。

  昭穆:

  字行:“士进登科第,家齐国治平。孝廉本敦厚,忠义永传芳。祥云庆昌盛,瑞霞长辉映。”

  名行:“宜尔思建成,秉文耀宗志。才高学应博,身正心真诚,聪明生睿智,仁慈立善良。”

  宗祠

  蓝田华章氏宗祠,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由1世祖章佛钧始建。1995年重建。

  楹联:“华脉崇廷思祖训,章支绵衍励来贤。”

  感德洪佑

  明中叶章佛炉肇基洪佑

  章佛炉章仔钧之裔,原居永春县盖竹。约于明中叶迁入安溪县感德里(今感德镇)洪佑村肇基定居,为“感德洪佑氏”1世祖。

  后裔先后迁往漳平、沙县、龙岩、建宁、永春。

  清·光绪(1875~1908年)间,有族人迁往今台北市大绸埕与马来西亚柔佛州居銮,在居銮已繁衍1500余人。

  《族谱》

  《清溪洪佑氏族谱》修纂情况不详。

  昭穆:

  自6世起讳行:“克君文子世,朝孟仲季兴,秀士开宏远,道德耀绵长。抡元夸泰代,丕衍庆昌隆。永承多福瑞,鸿声定孔扬。”

  自11世起字行:“宜乃大华先,侯伯支贤圣,惟存一念天。若能敦孝悌,发祖尚基前。边成诗礼家,昭明宗德绵。”

  花树兜氏祖宇

  花树兜氏祖宇,为“洪佑氏”宗祠,位于感德镇洪佑村中甲角落。

  明中叶由“洪佑氏”1世祖章佛炉始建。1962年侨亲捐资重建。

  宇坐北朝南,土木结构,2进大厝,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楹联:

  “花苑芬芳硕果累,树林苍郁梁材多。”

  “河间派衍家声远,全城流芳世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