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12划)

目录(按姓氏笔划排序)

  傅氏——
  桃源傅氏大宗祠
[武荣傅氏大宗祠,傅实故居“尚书第”。南安丰州镇周井堡。得姓始祖傅说。唐·傅实肇基武荣。衍传。昭穆。簪缨昌盛(科第蝉联。族贤。)。沿革与规制。]

  锦田傅氏溪南宗祠[鲤城区常泰街道锦田社区锦田村西头(古属南安县锦田乡)]
  锦堂坎井傅氏宗祠(南安市霞美镇四甲村锦堂自然村)
  东山傅氏祖祠(南安市八尺岭柳城街道象山社区东山村。肇基。传衍。族贤。族谱。祖祠沿革。规制。)
  溪口傅氏宗祠(南安市丰州镇溪口。族贤。宗祠沿革与规制。)
  登山傅氏鸿胪祖宇(安溪县蓬莱镇登山村。肇基与衍传。祖宇沿革与规制。附:华兴祖宇。)
  洋内傅氏东山祖宇[安溪县金谷镇洋内村东山自然村。肇基。族谱。东山祖宇沿革与规制。附:衙内祖宇(洋内村衙内角落)]
  谢氏——
  厚安谢氏家庙[厚安谢氏宗祠。安溪县城厢镇砖文村(古清溪县永安里厚安)。元代谢大帽肇基与衍传。族贤。宗谱。家庙沿革。规制。附一:厚安谢氏尚志祠(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南山之麓。沿革。规制。)。附二:厚安谢氏纯庵公祠(厚安谢氏伴读祖祠。安溪县城区河滨南路、城厢镇砖文村境内的金钱山公园清心阁南麓。沿革。碑记。规制。)]
  长坑山格林兜谢氏祖祠(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水口角落。南宋·谢枋得其人。元·谢天福肇基林兜。传衍。《族谱》。祖祠。)
  尚卿尤俊谢氏钟山祖祠(安溪县尚卿乡尤俊村庵兜钟山)
  金谷金山谢氏古洞宗祠(安溪县金谷镇金山村谢厝角落)
  虎邱湖东谢氏盘新祖庙(安溪县虎邱镇湖东村芹石自然村)
  龙涓吉山谢氏眉山祖宇(安溪县龙涓乡吉山村)
  金淘东门莲花家庙[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东门谢氏”族源。元末明初谢子荣肇基东门。传衍。播迁。《族谱》。莲花家庙(东门莲花穴)。附一:东房小宗(“莲花家庙”北侧)。附二:石狮祖宇(洋山坪结穴之地)。附三:西三祖祠(“莲花家庙”西侧)。]
   魁斗谢氏祠堂
谢孟故居。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魁斗谢氏源流。规制。族贤。
  董氏——
沙堤董氏宗祠
[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董思安入泉。肇基沙堤。族贤(沙堤董氏。金门董氏。)。宗祠沿革。]
  董杨氏——
旧馆驿董杨大宗祠
(鲤城区旧馆驿南端。董杨同宗。传衍。宗祠沿革。规制。)
  辜氏——
儒林辜氏宗祠
(后庙、嘉德祠)
  彭氏——
虹山彭氏家庙
(洛江区虹山乡。肇基。传衍。播迁。人才踵接。九修《虹山彭氏族谱》。虹山彭氏祠宇训十款。家庙沿革与规制。
  程氏——
许埭程氏家庙
(惠安县辋川镇许埭村下埭)
  蒋氏——
  桃源堂(蒋氏宗祠。德化县上涌乡传豪村。蒋氏先世。蒋高入闽。蒋峦肇基茶坑。宗祠沿革。规制(概说。匾额。祝寿屏风。)
  福全蒋氏家庙(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北门街。蒋氏。肇基。衍传。后裔名人。入台。沿革与规制。)
  树兜氏家庙(奇树氏家庙。鲤城区常泰街道树兜社区。肇基与衍传。沿革与规制。)

桃源傅氏大宗祠

  桃源氏大宗祠,亦称“武荣氏大宗祠”,原为唐·傅实故居“尚书第”,位于南安丰州镇周井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

  得姓始祖傅说

  姓得姓始祖傅说,殷商时期人,其稳居处俗呼“圣人窟”(今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其时,常遭洪水泛滥之灾,傅说参与规划,发明“版筑”技术,以“版筑”有效治水,又以“版筑”营造术建筑住房,被黄河两岸人民誉为“圣人”姓后裔因标族望“版筑传芳”“版筑”成为氏的特有象征。

  商帝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帝使百工营求之野,得于傅险中。是时,为胥靡,筑于傅险。见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称武丁中兴”;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历史上一举贤相,必称伊尹傅说

  唐·傅实肇基武荣

  傅实(866—926年),字仲诚,行十一,唐末·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梓里村人;傅说69世孙。袭从兄傅笋节度使之职。赵国公奉敕入镇八闽,举为佐。广明元年(880年),傅实率军入闽,驻泉州,唐僖宗敕赐傅实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

  光启元年(885年),王潮3兄弟率部入闽,傅实舍宅为护安院,偕夫人带队伍退居南安,驻扎武荣桃源(古南安郡治,今南安丰州镇)之周井堡,始终奉唐不贰,并与王潮兄弟和睦相处。乾宁三年(896年),唐室赐傅实银印青绶,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食邑千户”。后丰州氏堂号因称“银青传芳”、“银青衍派”

  王潮死后,王审知代兄为节度使,王审邽任泉州刺史,以傅实事迹上奏,疏请傅实协理军政。天复二年(902年),朝廷重申前诏令,敕傅实威武军节度使、建州都押衙、检校尚书光禄大夫,同时加赐男爵,食邑千户;夫人黄氏仍封咸宁郡正一品夫人。

  傅实从此定居南安丰州,成为桃源氏肇基始祖,蕃衍生息,蔚为大族。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十一月初九卒,享年61岁。墓在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金钗山西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傅实墓》)

  衍传

  傅实为福建氏1世祖,生8子:

  ①长子曰居中,官左侍禁,居晋江安海傅林别业,后徙阳山、内砦(今赖厝),分派泉州后城承天池亭。

  ②次子曰居献,官左侍禁,居南安丰州桃源周井堡。

  传至14世傅基孙,任南安邑庠司训,生4子:

  3子傅仁洽,元代自周井堡徙居大锦田,后来又分派山后

  次子仁辅一支传至20世傅翰表,应明·隆庆元年(1567年)贡,授广东电白县司训,移居蔡塘坑,为蔡塘坑氏始祖。

  居献一派还分拓晋江仓前、坎井、永春、惠安、广东南韶关、福清、同安、厦门、金门;南安金淘、朵桥、崎兜、田头观音亭,罗东潭溪、梅山新兰傅厝、九都街仔傅厝、美林办事处的月埔、俊后、横山,柳城街道办事处东山,水头镇仁福傅厝,东田镇凤巢,丰州镇溪口、浦头、大坑,霞美镇西山、锦堂、田后,康美镇过沟、小坂、东山后、庄内、◇后内、塘仔岸,鲤城区大锦田、山后傅、蔡塘坑。

  ③三子曰仁远,居晋江石湖,分派瑶湖、祥芝、前殿、东店港前。

  ④四子曰仁裔,官金吾左卫大将军,居仙游罗峰(今仙游赖店)。

  至5世傅世荣,决科为二千石,归济源,历5世回泉州。

  8世傅裕之,济源县开国男,其子傅察(字公晦),北宋·大观(1107—1110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出使金国不屈被杀,赠徽猷阁待制,谥忠肃。夫人赵氏携带幼子自强自得自修3人回泉州,筑室涂山。夫人纺织燃薪,课子读书,3子均能自爱,各有建树。自强官朝请大夫,守延平郡;自得官奉职郎,知兴化军;自修官朝散大夫,两浙东路提举。

  9世傅察有孙9人:伯高监行在文思院,伯寿为少师,伯禄监行在编估局,伯成为太师,伯益知潮州,伯召伯祥伯瑞拱老皆博学有节操,为官清廉;有孙女8人,皆联婚望族;曾孙傅康傅壅傅度均为名知州,祀名祠宦。家一门显贵,涂山故称傅府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傅伯寿傅伯成傅康傅壅》)

  仁裔一派还衍派尤溪、福清、广东。

  ⑤五子曰仁济,居仙游腊村,后徙江西建昌军,分派光泽、建阳、上杭。

  ⑥六子曰仁坦,居漳州长泰白沙,分派安溪洋内、登虎榜,广东潮州、海阳、仙乐。

  ⑦七子曰仁和,居福州连江后溪,分派福州、浙江、建宁。

  ⑧八子曰仁育,居漳州白蕉湖,分派漳平、广东。

  总之,傅实8子繁衍分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仙游、安溪、尤溪、长泰、连江等市县,还有部分迁徙到广东、江西、台湾等地。现在,其后裔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万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隋唐五代》)

  宗祠内藏有2卷古《族谱》,1卷编修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另1卷编修于明·成化廿年(1484年)。
清·雍正四年(1726), 傅珍纂修《武荣氏家谱》,不分卷,有蓝格钞本。主要内容有:始祖唐僖宗·光启间避地入闽。子居献,宋初始迁武荣州周井。谱载“谱序”、“谱释”、“谱例”、“世系表”、“行第”等。
2013年重修《族谱》。

  昭穆

  傅实氏开闽始祖,裔传至23世,南安、晋江、安溪等地姓,从22世“夫”始,编修昭穆次第:“夫卿理世,朝士侯伯,若维孙子,仰承懋绩,于以昭之,尚其有及,修和肇启,景瑞斯兴,裕文建武,奕祀恒升。”桃源氏至今已传至38世。

  仙游、尤溪等地姓,从31世“光”起,按昭穆次第相承,即:“光宗祚永,树德祥兴,世隆学懋,爵绍祖绅,公忠建绩,景运贤臣,厚汝福庆,谦和为先,文明富有,应万斯年。”

  簪缨昌盛

  科第蝉联

  南安氏历来重视教育。据载,明、清时期,比较大的姓聚居村都设有私塾或义塾。据《南安风物趣闻》载,明、清时期仅南安丰州桃源村一地,由氏族人先后创办的书院达37家之多。

   宋代傅天翼傅实11世孙,中解元后先后任职迪功郎和雷州司户。其师先生没有子嗣,傅天翼为他养老送终,还要求氏后代子孙永远尊先生为先生”,意为“永远是家的先生”。几百年来,氏族人遵从先祖遗训,每年清明节祭扫先祖天翼陵时,必先祭扫一旁的先生墓。

  不少氏乡贤、官宦,积极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兴学。如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傅国珍,官至嘉兴知府,致仕后倡修学宫、修桥建塔、编纂县志,祀乡贤祠;傅穹,清·嘉庆(1796—1820年)间捐4百余金助县学,捐3500余金创建义塾,又捐租150石以充费;清·傅奏功《福建通志》载其“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丰州书院,总理其事,修复学宫及清源书院、试院,省会贡院。凡有兴作,皆不惜捐输。”

  因之,氏历代科第蝉联。

  宋代,载于府、县志的进士93人。

  明朝登进士36人、举人34人(其中武举人5人)。明·嘉靖廿九年(1550年)庚戍科会元傅夏器,御称:“弱冠已破万卷,文章前所未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清朝登进士15人(其中武进士4人),举人76人(其中武举人28人)。

  族贤

  桃源氏一族,有声名之族贤甚多,仅举数人如下:

  宋末元初,蒙军南下,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作为本地望族的南安氏,反对蒙古贵族掠夺,全族参加保宋护民的抗元斗争,壮烈殉难者占全族人口高达十之八九。据载,原有在泉州生活的氏族人110多个房系,因抗元斗争而大量灭失,其中南安周井氏只剩下傅良佐1人,芦东氏只剩傅德信1人,晋江坎井氏只剩傅元真傅元善2人,晋江仓前氏只剩傅仲新1人,如今从《南安氏族谱》的记载中,仍可见当时氏一族牺牲之惨烈。

  傅浚,或作傅濬,字汝源,号石涯,明·南安人(今鲤城区新门外江南镇锦田村)。父傅凯敬斋),子傅楫,称“三世进士”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司礼监刘瑾傅浚不肯趋附,矫旨将傅浚削籍为民。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罪行败露被处死,傅浚得雪,重新起用为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不久晋郎中,负责督理河北蓟州遵化铁冶。改工部都水司郎中,司出纳。部首长为固位,屡向傅浚索要“羡余”以贿赂中官,均遭拒;便借故将傅浚排挤出工部,调任山东转运同知,后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浚傅凯傅楫》)

  傅道统,号承宇,明·晋江人,南安籍。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历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中、袁州知府、汉阳知府。“严束部纲”,“一钱不入私室”,“遵道而行”,屡遭排挤和诬告,终致“诏狱之祸”。事白归家,“家中数米而炊”,有时还要靠好友和族人的接济。(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道统》)

  傅镇,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任御史,清正廉明。任河南按察副使时,管理治河,将治河余款2000余两都封于钱库,人将其名字拆分,称傅真金

  傅夏器(1509-1594年),字廷璜,号锦泉,明·南安县锦田乡山后傅村人(现鲤城区江南镇山后傅 )。嘉靖廿九年(1550年)会试第一(会元),不附严嵩。历仪制司主事、光禄丞、吏部稽勋郎中。与其长不合,被严嵩解职,罢归。灌田自给,绝迹有司之门,郡人高之。其常戒族人:“吃紧在立身大节,切勿随声袭响,依人门户,至不可收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傅檝,字廷济,明·南安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与祖父傅凯、父傅浚并称“三世进士”。父傅浚在山东鹾司同知任上暴卒,傅檝查实是继母王氏与两个家奴所害。二家奴先期遁矣,傅檝密求者久之。后闻一人佣匿德化深山巨姓家,微行至其所,杀之;而其一不可迹。为寻凶手,傅檝有家不回,行迹若狂,自废、自谪、自创、自罚者39年。万历七年(1579年),翰林习孔教司理泉州,榜其庐曰“苦节纯孝”。刑部尚书黄光升为其立传。(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檝傅凯傅浚黄光升》)

  傅新养,明·南安人。《福建通志·明乡贤》载:嘉靖卅九年(1560年),倭寇犯境,南安人傅新养捐资招募兵士,在南安诗山击退倭寇。倭寇大惊远遁,后改从仙游进犯永春。傅新养与永春官员及其他地方义军首领共同约定联合对其进行围攻,因在战场上中箭负伤落入倭寇手中,自刎殉国。倭寇灭除后,南安、永春、德化3县令联合表彰他的英烈行为,为其立匾“名门义士”并恤其家。

  傅应嘉(1524-1567年),字德弼,号钟山,明·南安一都锦塘(今南安市霞美镇四甲村锦堂自然村)人。嘉靖卅一年(1552年)武举第2名,授把总,守福宁卫小埕水寨(地属连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犯境,破之。擢建宁行都司,驻金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倭寇再次犯同安杏林高浦,傅应嘉指挥兵民据城击退。同年四月,总兵俞大猷戚继光率军水陆并进剿附倭的海盗吴平傅应嘉率水师从征,十月大破吴平于闽、粤交界的南澳岛,追击至广东雷州(今康海)、广西廉州(今合浦)一带。傅应嘉协同俞大猷戚继光抗倭,转战东南沿海,历经百余战,逢战常带头冲锋陷阵,杀敌无数,时与俞大猷戚继光并称龙、虎、蛟龙”。倭寇和海盗相继平定后,戚继光俞大猷先后遭诬谄,兵部主事更弹劾傅应嘉受重贿纵寇。隆庆元年(1567年),傅应嘉被罢职,受押金门驻地;时吴平旧部曾一本又在广东海上起兵为患,朝廷欲起用傅应嘉,但傅应嘉已蒙冤自杀。(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应嘉俞大猷》)

  沿革与规制

  桃源氏大宗祠原为傅实故居“尚书第”,始建于唐·光启元年(885年);后裔改为大宗祠,代有修葺,1987年重修。保存完整。

  大门额“版筑流芳”。 大门柱有联:“严野传家,三篇简在;泉山开府,一剑南来。”【按:《说命》3篇,是傅说武丁有关治国安邦谈话的记录,由孔子编入《尚书》;其中武丁以“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高度评价傅说的辅佐作用。】

  宗祠大门双侧墙壁的青石上,镌有丁卯年(1987年)由本乡族人傅峩若(字立丞)编撰的氏家训宗规:

  “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父母。守法律,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时行方便,广积阴功。”

  “现在之福积自祖宗宜惜,将来之贻于子孙者宜培;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愈久。”

  厅堂龙龛立有傅实塑像。2018年正月十二日举行金身开光入座大典。

  桃源氏簪缨昌盛,桃源氏大宗祠里有联:“公候将相,忠贞奕世留青史;唐宋明清,科第联魁步玉台。”

  宗祠正堂两壁,刻写着临摹自宋·文天祥手迹“忠、孝、廉、节”4个大字。此4字系文天祥为表彰南宋末·氏裔孙傅定保所写,真迹仍保存在氏子孙手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定保》)

  明·南安知县伍□定撰联:“泉山名姓无双本,南邑文章第一家。”

  厅堂匾额林立,有“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少师”、“大将军”、“大学士”等20多块,原件在“文革”期间都焚毁了,现存的匾额是后人重新打造的。

  其中有3块进士匾尤其显眼,左右旁款小字可知其所立:

  ①“三世进士”匾,为明·成化戊戍科(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18世傅凯,弘治己未科(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19世傅俊,正德辛未科(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20世傅檝而立。

  ②“伯侄进士”匾:为清·乾隆丁丑科(乾隆廿二年,1757年)进士、28世傅应时,乾隆丁未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29世傅修孟而立。

  ③“六世九进士”匾:为宋??辛卯科6世 ,宋·熙宁癸丑科(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7世傅尧俞,宋·绍圣丙子科(绍圣三年,1096年)进士、8世傅裕之,宋·淳熙甲午科(淳熙元年,1174年)进士、9世傅察,宋·庆元丁巳科(庆元三年,1197年)进士、10世傅自得傅自修,宋·隆兴癸未科(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11世傅伯寿傅伯成,宋·乾道丁亥科(乾道三年,1167年)进士、11世傅宗教而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

  宗祠内保存着“公禁”石碑。“公禁”碑立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氏宗祠规约,提醒后人在祠堂前后不准栽树及堆粪、护厝顶不准晾晒衣服等7禁。

锦田傅氏溪南宗祠  

  锦田氏溪南宗祠,位于鲤城区常泰街道锦田社区锦田村西头(古属南安县锦田乡)。

  溪南氏族源南安武荣“银青衍派”(“版竹传芳”)下的溪南支脉。南安武荣氏的入闽始祖为傅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桃源傅氏大宗祠》、《泉州人名录·傅实》)

  据《重建氏溪南宗祠碑记》载,武荣氏传至13世时,析分玉园、溪南、溪北3支族脉。溪南派始祖傅基孙肇基于南安县锦田乡(今鲤城区常泰街道锦田社区至华星社区一带)。

  氏溪南宗祠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

  大门柱联:“三篇定国策,芳传版筑;一剑安闽疆,派衍银青。”

  正厅柱联:“泉山名姓无双本,南邑文章第一家。”嘉靖(1522—1566年)间,锦田氏族裔傅夏器高中会元,南安知县伍文定为撰贺此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 )

锦堂坎井氏宗祠

  锦堂坎井氏宗祠,位于南安市霞美镇四甲村锦堂自然村(原南安县一都锦塘),在明•傅应嘉故居左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应嘉》)

  锦堂坎井氏拓自南安丰州桃源氏。1992年重修《锦塘坎井氏族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桃源氏大宗祠》)

  宗祠始建于明代。1991年重修。

  宗祠规制不大,但堂构轮奂,严固精美,祠龛楹联,辉丹耀金。

  宗祠左侧壁上嵌入1方1991年《重修锦堂坎井傅氏宗祠碑记》,内称:“明代应嘉公忠诚许国,为东南屏藩。世宗赞为蛟龙。子孙世代谨守祖训,为舟楫,为霖雨,宗风世泽,俎豆芳馨。”

东山氏祖祠

  东山氏祖祠,位于南安市八尺岭柳城街道象山社区东山村,在复船山下、西溪下游河畔。

  肇基

  东山氏为南安丰州桃园银青氏始祖傅实后裔。至银青9世傅伸傅惟康之次子),分派大锦田;银青15世傅仁复傅基孙之长子),分派西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桃源氏大宗祠》)

  傅仁复第3子傅惠童(银青16世),字子迪,号纯裔,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年)生,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卒,葬陈塘;配王氏。传4子:长(西山)、次(东山开基祖)、三(西山)、四(东门)。

  银青17世傅忠(1399年-1473年),又称谿忠,字体道,谥溪隐,洪武己卯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生于西山;傅惠童次子。约宣德五年(1430年),傅忠奉父命率家眷出西山迁徙繁衍,先到柳城露江竹林坑居住,因地理不合,欲返老家,路过东山,被该村氏族人挽留作伴,傅忠考察东山地理环境,认为东山依山邻水,层岭叠翠,幅员辽阔,沃土福地,耕作经营,前途诱人,遂定居焉,为东山氏开基祖。成化九年癸巳(1473年)卒,葬圭峰山。妻吴氏,晋江上塘乡人。子2。

  传衍

  银青18世(下世序均以银青计):

  傅文珪,字元童,号敏齐,族人称“承岩公”,傅忠长子。娶郑氏黄氏,墓在圭峰山寺侧。

  傅文瑛,字元伦,讳慎齐,配徐氏傅忠次子。传2子,长时纲,次时绍(继胞伯珪文为后)。

  19世傅时纲,字汝政,讳果齐。容貌庄伟,好宾客,礼贤下士,重义慷慨,乐酒与竞舟,且笃爱宗人。娶十九都戴氏,生一子昆山;妣李氏,谥慎安

  20世傅昆山,字廷辉时纲长子。明·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生,嘉靖卅六年丁已(1557年)卒。配苏氏,谥勤淑。生子4。

  21世:

  傅守恒昆山长子,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生,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卒。 娶安海乡黄氏。子3:长中诰,次宏业,三宏度(无传)。

  傅守椁,字君曲昆山次子,承时绍为孙(无传)。

  傅守操昆山3子(无传)。

  傅守怡,字君悦昆山4子。子3:长宏猷,次宏伦,三宏言,皆无传。

  22世:

  傅中诰守恒长子,隆庆五年辛末(1571年)生,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卒。娶吴氏,谥慈顺。传5子,分5房。

  23世(“夫”字辈):

  自23世起,定昭穆次第:“夫卿理世,朝士侯伯,若维孙子,仰承懋绩,于以诏之,尚其有及,修和肇启,景瑞斯兴,裕文建武,奕翼恒升。”

  傅崇夫中诰长子,外地繁衍,去向不明。

  佚名,中诰次子,分派山东省,无考。

   傅仁夫中诰3子,居泉州金鱼巷关刀埕和厦门繁衍。

  傅应夫(族人称“三斗公”),中诰4子,居本村。卒葬本乡前林。娶吕氏(即“三斗妈”),谥慈德。传3子。

  傅奇夫中诰5子,外地繁衍,去向不明。

  24世(“卿”字辈):

  傅果让傅应夫长子,外地繁衍,去向不详。

  傅潜光(1636—1688年),傅应夫次子,娶晋江下湖吴氏,生3子,传顶厝柱。(详见下文“族贤”条)

  傅垣光傅应夫3子,宫后房。傅垣光曾到杏莲调解封建械斗,卒葬杏莲。后埔子孙在杏莲买地数亩,使当地人耕种,意在护坟。2004年清明节前,后裔重修祖墓。傅垣光传后埔柱,生4子,分4房:①一房传至某世无后。②二房25世(理)、 26世(世)无考。26世传3子:长仕抛、次天宝、三兴基。兴基无后,立胞兄仕抛之子为嗣。二房传至某世,分派台湾。③三房25—30世无考。传至31世有若龙若庭若辉3兄弟;④四房25—29世无考,传至30世有天得伯本伯见伯□伯偶5兄弟。

  25世(“理”字辈):

  傅碧观傅潜光长子,嗣孙众多,外出繁衍,去向不明。

  傅鹏观,傅潜光次子,祖厝柱,庶妈郭氏所传。

  傅宜观,谥敦仁傅潜光3子;清·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年)生,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卒,葬大铺山。生子2:长世聪,谥睿齐,乡饮宾尔,分山腰房,卒葬山腰后;次子世仙,国学生,分大厝房,卒葬后壁山。

  经数十世传承,现东山氏子孙常住人口千余,旅居国内各省市(含台湾、 香港)及海外族亲有数千人之众。

  族贤

  傅潜光(1636—1688年),官名,明末清初·南安县人,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生;傅应夫次子,东山氏24世。授左都督、南澚大都督。清·康熙廿七年戊辰(1688年)卒,葬厦门太平岩后龙潭宫左畔。妻吴氏,晋江下湖人,御封一品夫人。

  傅筹和傅潜光后嗣。清末任龙溪知县(今漳州市)。

  傅维早,清末民初·泉州府城新门街关刀埕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南安东山氏23世傅仁夫长子之后嗣,是享誉海内外的闽南建筑巨匠。9岁随父母徙居厦门,11岁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拜1个外国建筑师学艺,推荐参与厦门鼓浪屿英美领事馆、英华书院的建筑工程。宣统元年(1909年),安礼逊拟扩大泉州惠世医院和培元学校的规模,聘请傅维早到泉州,将全部工程委托其设计和施工。宣统二年(1910年),傅维早携眷定居泉州。此后,泉州的许多重要修建工程,几乎全部聘请傅维早主持,如:民国十三年(1924年)主持修复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功德堂、尊胜院;翌年建开元寺法堂、修东西塔;民国十五年(1926年)主持修建泉州文庙;民国十六年(1927年)主持兴建培元学校安礼逊图书楼”等。此外,还承建浔美氏大厝、新门街黄仲训洋楼等一批著名建筑;同时积极参与中山路街道两侧骑楼式商住楼建筑群的建设,以及泉州至安溪公路路线的测量和设计。1939年卒,寿56岁。(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维早》)

  族谱

  廿世纪60年代,《东山氏族谱》失传。

  傅清秀广泛搜集资料,查阅史书,历数年编成《东山村史》(2001年10月印行)。

  在《东山村史》基础上,2009年元宵成立以傅天从为组长、主编的《族谱》编写领导小组,2013年12月编成《武荣氏族谱(南安八尺岭东山卷)》,2014年正月十五日举行发行仪式。

  祖祠沿革

  傅忠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开基东山后,即始建祖祠。

  廿世纪60年代初,因水患淹塌,东山氏子孙于原址简易修建顶落3间供奉先祖。

  因政府建设之需,迁现址重建,2011年十二月破土,2012年润四月兴工,十二月竣工。2013年正月初七举行重建落成庆典。

  规制

  新建祖祠坐巽向乾兼己亥,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汉式“3间张”,上、下落。

  大门匾额:“东山氏祖祠。”大门联:“祖宇居福址合族盛旺,宗功振里声龙脉繁兴。”大门边联:“立祖祠倚天作势,金龙腾盛世;升东山踞岭崔涛,旭日照神州。”

  下厅门内有联:“缅祖德训谕,千秋昭日月;承宗旨恩泽,万代耀乾坤。”下厅前清柱联:“银青衍派,小康兴故里;版筑传家,伟业铸春秋。”傅轶青书题。

  左格头柱联:“祖宗开圣地,传承基业;后辈辟新天,绘制宏图。”右格头柱联:“祖德宗功,懋绩流徽远;文科武第,家声咏颂长。”

  厅堂内树立牌匾。

  大厅石柱上镌刻10余幅楹联。如:

  厅前部柱联:潜光都督威震南澳,丰碑垂万古;维早班门艺超中原,伟绩耀千秋。”原泉州市副市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会长周焜民题。

  前清柱联:“祖德委继,光先世文章华国;宗范弘扬,勉后昆诗礼传家。”

  花心柱联:“祖宗绵德,望年年庇佑;胄裔荫福,泽代代祯祥。”

 溪口傅氏宗祠

  溪口氏宗祠,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溪口。

  溪口氏,拓自桃源氏,肇基始祖宏庵。《南安溪口氏族谱》,傅卿哲撰,2004年出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桃源氏大宗祠》)

  族贤

  傅亨,号宏庵,廿一都双溪口人。明·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西北饥荒,出谷赈济。有司以闻,恩授散官;被德者塑像祠祀之。邑令行乡饮酒礼,屡延为大宾。《南安县志》有载。

  傅庆贻,字有积,号积所,3房22世。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举于乡,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成进士,授番禺令。擢南京户部主事。公恕廉明,催科布扰,尽革羡余,赎锾毫不入私。府县志有载。

  奏功,字世修,长房26世,清·康熙(1662—1722年)间生,是傅奏启的二哥,大慈善家。奏功为人善良厚义,俊彦聪颖,且有商贾奇才,洞悉时务。在南安、安溪等地购田置地,种植甘蔗、煮制白糖,以经营白糖、当铺、运输业等为主,家财殷实,时为南安知名巨贾。奏功修祖祠、睦宗族,为后代建造5间张大厝13座(现存6座),出资独建潘坑乡石桥7丈有余。乾隆廿年(1755年)修丰州书院总理其事,复修学宫及清源书院、试院、省会贡院,凡有兴作皆不惜捐输,寿90岁。子增藻,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举人。孙延珙,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年)举人。《泉州府志》有载。

  傅奏启,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武进士。任瓜州游击,认真营务,操练精勤,尽革陋规,得士卒欢心。雍正(1723—1735年)间,与翰林洪科捷兴修文庙,经营督理,不惮寒暑,尤为绅士中所间见云。府县志有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科捷》)

  傅国英,字允若,号菊生,银青氏31世,溪口氏始祖宏庵14世孙。自小聪慧,博涉群书。工文翰,尤精小品律赋。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拔贡,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进士,点知县,改授内阁中书。有著作才,所作文赋,清华如松风水月,朗润如仙露明珠,令人赏心悦目,投无不利。时傅国英曾读吴桂生[住泉州城内,原籍南安县廿一都埔头乡(今属南安市丰州镇)]所作文章,十分赞赏,自荐为师,教授经书;吴桂生学问大进,光绪廿八年(1902年)中举,卅年甲辰(1904年)中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桂生》)

  宗祠沿革与规制

  溪口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22年),为之3代孙所建宅第重建而成。2003年11月重修,2004年5月竣工。

  宗祠砖石砌墙,杉木屋架,东西房神龛门面吊仝精雕细刻,油漆镶金。屋脊堆剪龙凤龟麟。

  厅堂里满是牌匾,其中,“户部主事”、“瓜州游击”、“内阁中书”3块尤引人注意。

登山氏鸿胪祖宇

  登山氏鸿胪祖宇,位于安溪县蓬莱镇登山村。

  肇基与衍传

  登山氏源自南安桃源氏。登山氏肇基始祖傅陈真,为傅实6子傅仁坦的后裔,是傅实的16世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桃源氏大宗祠》)

  明·宣德五年(1430年),傅陈真之祖由漳州长泰移居漳平永福。至正德五年(1510年),傅陈真又从永福官田移居安溪县崇善里登虎榜(今蓬莱镇登山村)。

  约景泰元年(1450年),登山氏2世傅功生迁居晋江,现衍传数千人。

  嘉靖廿九年(1550年),登山氏7世傅承渊迁居南安,现衍传500多人。

  约万历廿八年(1600年),登山氏8世傅天栋迁居江西,现衍传万余人。

  清代,登山氏有1支移居厦门东渡,现有人口数百人。

  现蓬莱镇有登山氏后裔4千多人,分布登山村、植洋村(大石脚、枫腰)、蓬星村(学堂墘、蓬莱居)、福山村等处。

  昭穆尊桃源氏银青世序,自22世起为:“夫卿理世,朝士侯伯,若维孙子,仰承懋绩,于以诏之,尚其有及,修和肇启,景瑞斯兴,裕文建武,奕翼恒升。”(按:登山氏1世傅陈真为银青16世。)

  明、清时期,曾几次编修登山《氏家乘》,“文革”初期烧毁,后来失修。

  祖宇沿革与规制

  祖宇约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1984年重修。

  祠坐乾巽兼戌辰,宫殿式建筑,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07平方米。

  祖宇有联:

  “支分岩野家声振,派衍清河世泽长。”

  “由光州入泉州,上承岩野代远年亦远;从南邑来安邑,奠居考榜源长泽弥长。”

   附:华兴祖宇

  登山村另有登虎榜华兴祖宇。2018年12月举行重建落成庆典。

洋内傅氏东山祖宇

  洋内氏东山祖宇,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洋内村东山自然村。【按:洋内村氏分为几个角落,有东山、衙内、内口美、佛岭厝、大乾。】

  肇基

  洋内氏源自南安桃源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桃源氏大宗祠》)

  明代,傅实次子傅居献的后裔傅昌朝,生3子:长廷章,次廷笏,三廷器廷笏有3子:观我观国观寿傅观寿流寓于漳州玄钟,值漳寇陈吊眼作乱,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与千户李安轻从漳州迁居安溪县兴一里玳坂洋(今尚卿乡陈坂洋)。

  至嘉靖(1522—1566年)间,傅观寿后裔、傅实的19世孙傅盛斋从尚卿乡陈坂洋迁居金谷洋内村,为洋内氏肇基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

  现居金谷镇的傅盛斋后裔有近2000人,分布洋内村、汤内村中窟、元口村源口、金谷村上吟、田头村等处。?洋内村氏族人还先后移居台、港、澳、新加坡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昭穆同登山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登山氏鸿胪祖宇》)

  族谱

  洋内村《阳春氏族谱》历经8次修纂: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由傅恩首修。

  万历卅一年(1603年),傅伟再修。

  清·顺治十年(1653年),傅翰甫3修。

  顺治十四年(1657年),傅赞卿傅君佐4修。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傅侯斋5修。

  乾隆十九年(1754年),傅其英6修。

  民国卅八年(1949年),傅维嘉7修。

  1994年,由傅圭瓒傅圭璧昆仲8修,现存印刷本3册。

  东山祖宇沿革与规制

  洋内氏东山祖宇约始建于明末。1992年,新加坡侨胞宗亲傅新春回乡捐资重建。

  祖宇坐甲庚兼卯酉,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宫殿式建筑,2进10间,石木结构,石雕木雕装饰。

  门匾题字“版筑”、“银青”

  堂中悬“忠孝廉节”、“一品夫人”等牌匾。

  楹联有:

  “甲第振家声,要惟忠孝廉节;诗书绵世泽,须念盐梅舟楫。”

  “从光州入泉州,上承岩野源流远;由南邑来安邑,下逮阳春世泽长。”

  “唐室官阶同一品,商书祖命有三篇。” 

  附:衙内祖宇

  衙内祖宇,位于洋内村衙内角落。

  清·康熙(1662—1722年)间,洋内村有傅其英,曾任湖南、湖北等省县令,在乡里始建住宅“道美厝”,3进,有下厅、中厅、上厅;后,其角落因称“衙内”“道美厝”又称“衙内祖宇”

  后祖宇倒塌,2008年冬月重建,2009年二月竣工。

  新建的祖宇重檐飞甍,金梁曜日,玉柱擎天,屋脊两边龙凤呈祥。厅中供奉傅其英的绘像和“公婆”神位,左有土地公,右有城隍爷和保生大帝神像。

厚安氏家庙

  厚安氏家庙,又称“厚安氏宗祠”,位于于安溪县城厢镇砖文村(古为清溪县永安里厚安),地处县城东1里。

  元代谢大帽肇基与衍传

  安溪厚安氏,源自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始迁安溪永安里东皋居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至元代,有谢大帽(名讳佚,生于元而卒于明),为避乱世自东皋移居厚安衍传,后裔称大帽公,尊为“厚安氏”肇基始祖。

  谢大帽贵庸谢贵庸马成,3代单丁。至4世仙祖仙举有两兄弟。

  自后,“厚安氏”族运昌隆,分长房(仙祖房)、二房(仙举房),长房、二房又各分4派,为厚安8房,繁衍无穷。而今已有后裔5万余人:其中留居厚安的有4万余人,分布于10多个自然村;其余播衍在安溪县域内和本省、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

  有联述其盛曰:“固始开宗,源远流长知一本;帽山胤裔,支分派衍遍全球。”

  族贤

  4世:

  谢仙祖(1364~1421年),字师继,号尚志,元·至正廿四年甲辰(1364年)生。父母早逝,从事农耕,勤劳俭朴,培养幼弟仙举读书成才。明·永乐十九年辛丑(1421年)十月十五日卒。

  谢仙举(1374~1448年),字师乔,号纯菴仙祖弟;明·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生。6岁丧父,12岁丧母,赖兄仙祖苦事农桑,培育成名。治《易》中式,明·建文元年(1399年)己卯科举人兼贡士,初任德庆州学正,擢陕西郑王府少傅伴读,诰授登仕郎,道德文章为朝野称重。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年老告休,郑王授金赐杖,致仕归田,筑书室于马鞍山麓,课督儿孙。当年,谢仙举肇修《家谱》,立示训20条,有云:“予甫六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于心岌岌,且忧且惧,赖兄涵育熏陶,养成中材,明经出仕一虽命禀资赋,然予载兄之德,没世难忘。”又云:“后世子孙,年幼失怙恃者,长兄抚育幼弟,恩同父母,不可不知。”并在其兄谢尚志谢仙祖)谱目注:“公养成幼弟,登科出仕,有功家谱。”正统十三年戊辰(1448年)卒,后裔称其为“伴读公”。妣柯氏。子4:象原象实象庆象康

  6世:

  谢逢春,字景阳谢仙祖之孙。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年)任湖广兴国州同知加一级。

  7世:

  谢琚谢仙祖曾孙。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岁贡,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任崇阳县教谕,擢宁王府典宝正。

  谢花,任广东程香县正堂。谢定,任清丰县教谕。

  10世:

  谢应鹏谢仙祖裔孙。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丁巳科选贡,任直隶高邮州通判。

  谢延俞谢福粮,合资兴建延福坝,引水灌田,造福于民。

  11世:

  谢东台,以“五代三公三妈全”名扬泉郡。晋江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进士秦钟震曾题联祝贺:“堂上呼孙,且喜吾孙作祖;阶前拜祖,方知吾祖亦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钟震》)

  谢春谢仙祖裔孙。清·顺治(1644~1661年)武举人,任山东德州左卫管河千总,擢云南陆凉卫守备。

  13世:

  谢元吉谢长发,清代武举。

  宗谱

  明·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厚安氏”4世谢仙举始修《家谱》,立示训20条。正德九年(1514),7世、8世氏后裔重修。万历八年(1580年)谢洋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14世谢熔重修。1984年续修。2012年重建氏家庙时,“厚安氏”裔孙又续修《宗谱》。

  《宗谱》不分卷次。谱源部分刊录了始祖像,氏源流,谱序,示训,谱跋,昭穆字匀,祠堂志,有关氏词语源流考等项,谱系部分先有影刊旧牒始祖世系,后续载有1世至1975年世次止。

  福建清溪(今安溪)厚安谢大帽派系字辈:“太极生仪象,卦画辨乾坤,卿儒臣亶懋,孝友传世德,文章志公侯,宝树扬江左,汝南派可稽,纲常遵圣训,国治本家齐。”

  家庙沿革

  明·天顺二年(1458年),“厚安氏”6世、湖广兴国州同知谢景阳,率“厚安氏”8房宗亲,依谢大帽肇基祖宇原址重建“厚安氏家庙”为大宗祠,奉祀先祖。

  清·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扩建,把原祠堂左、右各拓开1丈5尺6寸。迨至清末,受兵燹之患,祖庙被焚。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厚安氏”20世谢英德倡议捐资重建,民国廿三年甲戌(1934年)庆成。

  1984年,成立“安溪厚安宝树家族联谊会”,着手进行祖祠、祖茔、《族谱》的修复工作。1986年8月依原貌修建祖祠,1988年竣工。

  规制

  “厚安氏家庙”坐向艮坤兼寅申,占地1000多平方米,整体2进3通10间,翘角飞檐,琉璃瓦,脊上琉璃群兽,栋柱油漆彩画,具闽南古建筑特色。

  家庙前大埕立旗杆夹2对。

  大门楹联:

  “鹿鸣先兆乌衣第,凤毛宜振宝树家。”

  “宝树垂馨传万古,南邦毓秀载千秋。”

  “日月光辉扬祖德,春秋祀典纪宗功。”

  门前楹联:

  “祥发帽山,宝树春中酣雨露;派分洛水,清溪地兆起风云。”

  “洛水源长清溪,远绍乌衣绪;东山祥发玉树,新森春日枝。”

  “祖宇聿新,美奂美轮光俎豆;东山衍庆,荐芬荐芯永春秋。”

  “福至眠牛呈胜地,仙临驭虎献佳城。”

  下厅(门厅)楹联:

  “宝树传芳枝荣叶茂,光州衍派源远流长。

  “思贤进德承先志,尊祖有心启后昆。

  莫嫌堂后青山小,正好门前紫气来。”

  正厅(上厅)单檐悬山,面阔5间,木雕、石雕、彩画,屋盖三通斗拱,双龙戏珠。

  厅顶后侧正中高悬氏家庙”匾额。

  上厅柱联:

  “追溯源流,远近亲疏同念本;栽培子弟,贤良方正莫偏心。”

  宇看南山,一脉锺灵真胜景;祠傍北水,三台聚秀正风光。”

  “汝南衍派,宝树家声怀祖德;江左文章,东山硕望仰宗功。”

  历代风光,文武衣冠昭国史;五洲大地,宗支衍派振家声。”

  “庙宇庆凤仪,馨香俎豆垂千祀;祖茔真虎踞,锦绣川原衍万家。”

  厅堂设神龛,供奉肇基祖大帽公”大帽妈”、长房祖仙祖公”及夫人许氏、二房祖仙举公”及夫人柯氏神像,龙边供奉福德正神,虎边供奉大魁夫子

  神龛楹联:

  “宝树辟两枝,象对两仪变化不已;江左分八派,画成八卦摩汤无疆。”

  “宝树传芳,祥发青山名大帽;渔村揽胜,景标朱子即东皋。”

  “厚安氏家庙”右侧有一处地名“后詹埔”,并称“后詹井”。相传该地古有井,是五代·清溪(后改称“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居住厚安时所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附一:厚安尚志

  厚安尚志祠,位于安溪县城厢镇土楼村南山之麓,处城厢镇建安大道旁,系谢大帽派下长房祖祠。(详见上文“厚安氏家庙”)

  沿革

  厚安尚志祠,始建于民国廿三年甲戌(1934年)。

  2004年,因城区建设拓展,建安大道须从祖祠经过,将祖祠向西移30米迁建,坐向不变。2005年8月动工,2007年竣工落成。

  规制

  尚志祠堂前开阔,总占地面积3100多平方米。祠宇坐向申寅兼庚甲,建筑面积239平方米,5间2进,土木结构,圆顶平屋,保留古建筑风格,白石红砖砌体,琉璃瓦屋面,翘脊雕龙,螭吻挺立。福禄寿三星浮雕,八仙过海彩画,相互映照。

  大门正面高悬尚志祠”匾额。大门两旁,龙风呈祥、麒麟献瑞的青草石雕。

  大门正中楹联:“宝树传芳枝繁叶茂,光州衍派源远流长。”

  大门龙边楹联:“丹凤黄龙朝胜地,金狮银象拱明章。”

  大门虎边楹联:“两凤翱翔锺气象,三台朝拱毓入龙。”

  大门两侧楹联:午峰秀发阳春景,笔架锺灵尚志祠。”

  上、下厅堂石板铺地,平整光洁。

  下厅(门厅)楹联:“宝树芳名光祖德,东山勋业仰宗功。”

  主厅(上厅)厅堂22根石雕圆柱耸立,拱托屋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厅堂神龛下裙为白石浮雕,上为小雕结构,4对凤凰飞翔龛顶,1对龙柱腾跃分踞左右。神龛分左、中、右,中龛奉祀长房祖尚志公”谢仙祖)及夫人许氏,左、右供奉福德正神大魁夫子

  堂内楹联:

  “发祖自光州,诗礼传家迎盛世;成宗在福建,温恭为本树良风。”

  “支分宝树,人文蔚起,功名勤者得;祠卜土楼,福地钟灵,俊彦应时生。”

  “左旁清溪,右辅笔架,江山如画钟灵秀;前迎朝阳,后殿午峰,壮志凌霄逞英豪。”

  “棣长成才承父愿,树刚懋德振宗风。”

  祖祠两旁壁廊各嵌《祖祠重修碑记》和《捐资芳名录》。

  附二:厚安纯庵公祠

  厚安纯庵公祠,又称厚安氏伴读祖祠”,位于安溪县城区河滨南路、城厢镇砖文村境内的金钱山公园清心阁南麓,系谢大帽派下二房祖祠。(详见上文“厚安氏家庙”)

  沿革

  “厚安纯庵公祠”原位于砖文村马鞍山麓,是谢仙举卒后,后裔就其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致仕归田后所筑书室故址改建。

  1993年重建,1995年竣工。

  2007年,因安溪城区拓展,受贯通砖文村中心区至火车站的大道建设影响,族裔捐资300余万元,将“厚安纯庵公祠”迁建金钱山南麓现址。2010年元月落成。

  碑记

  祖祠内立有新建碑记,碑文曰:

  “祖祠始建明正统元年,位于砖文马鞍山麓,坐艮坤兼丑未,奉祀‘大帽公’四世孙‘伴读公’暨先贤诸考妣。

  公生洪武七年、卒正统十三年,性恬纯雅,心无旁骛,治《易》中式,明·建文己卯科举人贡士。任德庆州学正,升陕西郑王府少傅伴读。笃学善诱,道德文章、朝野称重。正统元年,王授金赐杖,致仕荣归。肇修《宗谱》,立示训二十条为传家章程,建书院,课督儿孙。

  祖祠屡有修葺,一九九五年原址翻建,一九九八年为县文物保护,泉州名祠。

  新村建设,道路拓宽,村委会和祖祠管委会商定,经县领导同意,二〇〇七年端月,迁建金钱山南麓,坐壬丙兼亥巳,腾蛟起凤,气势伟雄。总建筑面积九百零三平方米,占地面积二千一百平方米,斥资三百余万。资金由众裔孙踊跃捐献。农历己丑年腊月十一日竣工庆成。祖宇重光,集举族人才之智慧,超历代祖祠之壮美。上显先辈功业,下褒后人事绩,光前勖后,爰以为记。

  明少傅伴读氏祖祠联谊会 立

  己丑年阳月”

  规制

  现“厚安纯庵公祠”坐壬丙兼亥巳(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3平方米,其中主祠455平方米、护厝448平方米。

  祖祠门外有宽敞石埕,左右侧各立石旗杆夹1只。

  主祠单层石木仿古建筑,5开间2进,翘脊飞檐、雕梁画拣,金碧辉煌,外山墙、后墙体为白石红砖砌筑,正面墙壁为青石,浮雕有多种人物、龙凤、鸟兽、水族图案,建筑精美。

  正殿正中高悬“少傅”、“进士”等匾额,设神龛,奉祀伴读公谢仙举(号纯菴)和夫人柯氏等。

  楹联有:

  “德庆春风崇学正,朱明皇子拜师丞。”

  “万世传芳,远瞩东山大业;廿条示训,仰瞻少傅高风。”

  “治《易经》芳名驰北阁,赐金杖荣誉遍南疆。”

  “宝树传芳枝荣本固,光州衍派源远流长。”

  祖祠左侧有谢仙举祖茔。

长坑山格林兜氏祖祠

  长坑山格林兜氏祖祠,位于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水口角落。

  南宋·谢枋得其人

  据现存的《长坑水口宝树衍派氏族谱》旧谱记载,“山格林兜氏”是南宋·谢枋得(1226—1289年)之后人。

  《宋史·卷425·列传第184·谢枋得》: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也(今属江西)

  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徐霖称其‘如惊鹤摩霄,不事笼絷。’

  宝祐中(宝祐四年,1256年)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未上,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差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扞饶、信、抚,科降钱米以给之。枋得说邓、传二社诸大家,得民兵万余人,守信州,暨兵退,朝廷核诸军费,几至不免。

  五年(?应为景定五年,1264年),彗星出东方,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言:‘兵必至,国必亡。’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坐居乡不法,起兵时冒破科降钱,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咸淳三年(1267年),赦,放归。

  德祐元年(1275年)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遂屯建康。枋得吕师夔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乞分沿江诸屯兵,以之为镇抚使,使之行成,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从之,使以沿江察访使行,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

  明年(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师夔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使前锋呼曰:‘提刑来。’军驰至,射之,矢及马前。枋得走入安仁,调淮士张孝忠逆战团湖坪,矢尽,孝忠挥双刀击杀百余人。前军稍却,后军绕出孝忠后,众惊溃,孝忠中流矢死。马奔归,枋得坐敌楼见之,曰:‘马归,孝忠败矣。’遂奔信州。师夔下安仁,进攻信州,不守。

  (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

  五月,南宋·景炎帝端宗·赵昰)即位,任谢枋得为江东制置使,再次招集义兵继续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时谢枋得之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已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2个兄弟、3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

  枋得乃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西北、麻沙镇西),转茶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古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屡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天下既定(宋亡),遂居闽中。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执手相勉劳。枋得曰:‘上有,下有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

  二十五年(1288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材,尚书留梦炎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曰:‘江南无人材,求一瑕吕饴甥程婴杵臼厮养卒,不可得也。之亡也,以八百国之精兵,而不敢抗二子之正论,武王太公凛凛无所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立。使三监、淮夷不叛,武庚必不死,殷命必不黜。夫女真之待二帝亦惨矣。而我宋今年遣使祈请,明年遣使问安。王伦一市井无赖、狎邪小人,谓梓宫可还,太后可归。终则二事皆符其言。今一王伦且无之,则江南无人材可见也。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终不行。

  郭少师瀛国公入朝,既而南归,与枋得道时事,曰:‘大元本无意江南,屡遣使使顿兵,令毋深入,待还岁币即议和,无枉害生灵也。张宴然上书乞敛兵从和,上即可之。兵交二年,无一介行李之事,乃挈数百年宗社而降。’因相与痛哭。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上“卸”下“辶”)来言,枋得骂曰:‘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祐,又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祐怒,强之而北。枋得即日食菜果。

  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至京师(大都),问谢太后欑所及瀛国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伯父徽明以特奏恩为当阳尉,摄县事,时天基节上寿,大元兵奄至,徽明出兵战死,二子趋进抱父尸,亦死。

  论曰:谢枋得嵚崎以全臣节,皆宋末之卓然者也。”

  有《叠山集》。

  ·谢天福肇基林兜

  谢枋得与夫人李氏遭国难殁,子熙之定之隐于建宁唐石山(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西北、麻沙镇西)。《中华姓氏谱》记,定之于广宁出狱后,其孙刚生又迁汀州宁化(永定)。

  谢天福,南宋·景炎二年丁丑(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八月初八日生,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年)四月廿四日卒。父清由,兄天植,弟天嘉谢天福壮年时,曾由永定游上杭白沙里,又游武荣(今南安)入清溪(今安溪),耄年由清溪永安(后垵)再游上杭,因兵燹不克,携3子1女再入清溪之还集里(明代为金田乡还二里),卜居常春坊林兜村水口(今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水口角落)凤山下牛眠形(又号“七星伴月”),为“山格林兜氏”肇基祖。

  传衍

  “山格林兜氏”传林兜水口、修德坪、红根墘、尾厝、崩行头等派,至今历24世。

  明代,林兜水口氏为长坑望族,人文蔚起,有“18担书囊”之誉,10世谢廷采三考任浙江温州永嘉主簿,旋迁经历;11世谢宗琳任浙直内标游击。

  明中叶时,在乡人口已逾千人。明、清交替期间,外迁颇多,有泉州新桥尾东僻、尤溪、德化、永春、南洋等地。民国卅六年(1947年)修谱时,在乡人口仅百人左右,至2011年第4次修谱时已有600多人。

  《族谱》

  《长坑水口宝树衍派氏族谱》,即“开基祖谱”,明代修,时抄存2本,其一因倭警在土堡遭焚,另一亦佚。

  后“林兜氏”曾4次重修《族谱》:

  清·康熙(1662—1722年)间,11世谢孩白(字廷孚)与12世谢育见公重修。

  清·同治三年(1664年),16世谢树基(字金桑)再修并抄传数本。

  民国卅六年丁亥(1947年),谢心敬谢至德谢樑德谢成全等第3次续修。

  2011年第4次重修。

  祖祠

  长坑山格林兜氏祖祠,原为谢天福肇基祖宇,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建。代有修葺,1980年重建。
祖祠面积300多平方米。

  楹联:

  “一轮月独照林兜祖,七点星永光宝树家。”

  “门迎绿水观龙变,户对青山听凤鸣。”

尚卿尤俊氏钟山祖祠

  尚卿尤俊氏钟山祖祠,位于安溪县尚卿乡尤俊村庵兜钟山。

  明初,谢铭孙肇基尤俊,开“尤俊氏”一脉。至12世,有谢乔御高甫等3子从尤俊迁江西上饶市广丰区鹤山开基。

  明代“尤俊氏”修有《族谱》,字辈:“仁敬孝友士,志惟敦庭训,礼义忠信智。”

  “尤俊氏钟山祖祠”“尤俊氏”5世谢善乡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1982年重建。

  祖祠坐东南朝西北,土木结构,2进5开间,占地面积1238平方米。

  楹联:“钟鸣先兆乌衣第,山水宜振宝树家。”

金谷金山氏古洞宗祠

  金谷金山氏古洞宗祠,位于安溪县金谷镇金山村谢厝角落(坑仔边,郭嵩牛眠山下)。

  肇基祖谢福子,明·永乐(1403—1424年)间,自泉州城区金鱼巷辗转至此,为“金谷金山氏”

  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万历廿一年(1593年)成。“文革”时遭破坏,1982年翻建。2020年1月重建落成。

  宗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土木结构,悬山屋顶,2进10间,古朴大方。

  门联:“明堂敬信衣冠肃清庙雍容俎豆馨。”

  龛联:“祖溯乌衣,派别支分归一本;祠崇金谷,地灵人杰奠千秋。”

  现存清代遗物“朝仪第”、“大夫第”、“选魁”、“千戎”、“守戎”5幅匾额。

虎邱湖东氏盘新祖庙

  虎邱湖东氏盘新祖庙,位于安溪县虎邱镇湖东村芹石自然村。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几度修建。

  庙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三开间。

  楹联如:盘古元帝神斧造祖庙,鲁班先师奇匠创宗宇。”

龙涓吉山氏眉山祖宇

  龙涓吉山氏眉山祖宇,位于安溪县龙涓乡吉山村。

  3世谢儒镇始建于清代,1979年重修。

  门联:“鹿鸣先兆乌衣第,凤毛宜振宝树家。”

  厅联:“江左文章第一,晋朝仕宦无双。”

金淘东门莲花家庙

  东门莲花家庙,位于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古南安县十四都崇德乡由丰里忠孝境东门乡)。

  “东门氏”族源

  氏得姓始祖为西周·姜申伯(名姜诚)。《史记·正义·帝王世纪》:神农氏,姓也……长于姜水(今山西涓水之支流岐水)……”在此之后的母系氏族时期,姓分为齐、吕、申、许4支。西周时,宣王·姬静执政时出现了宣王中兴”盛世,宣王之舅姜申伯扶助有功,被封于谢地,称申国南阳(今河南唐河县吕台乡谢家庄),氏由此得姓。

  先秦时,申国亡。在之后漫长的历史阶段,氏逐渐播散大江南北。

  唐·文德元年(888年),谢瑫(东晋中叶谢安后裔,申伯58世孙),官至福建御史大夫、上柱国太师,唐末,为避诸蕃镇兵乱,谢瑫携族人与其他姓自光州入闽,居泉州晋江,后裔称谢瑫氏入闽始祖。

  《南安东门氏族谱》公,字国珍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进士,历官福建御史大夫、上柱国太师,赠卫国忠肃公。唐末,避诸蕃镇兵乱,于闽泉州晋江家焉。”

  谢瑫谢谌,字德诚,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

  谢谌谢膳,字文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谢膳生2子(或作“”)。

  谢徽谢瑫4世孙),字舜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士,官至尚书屯田中。

   谢微谢瑫4世孙),字舜辉,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历任府、县长官,官至尚书职方郎中,授大理寺丞、殿下金紫光禄大夫等荣誉官衔,谢微建府第于泉州(时亦为晋江县治)西街,原址宋代即称“金紫巷”,后改名“甲第巷”,为“金紫氏”氏于泉始盛,后裔迁出者称“金紫衍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微》)

  《南安东门氏族谱·旧序》:“入闽八大家,而氏居一。稽御史大夫公服官于闽。四传至曾孙公,仕宋为金紫光禄大夫,宠遇恩泽,赐第清源(清源郡,即泉州),而氏于泉始盛。”

  谢微生3子,次子仲规,字子方,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官至东路福建都转运使,赐紫金鱼袋,建府第“金鱼世第”于泉州城内十壁坊,其地宋时即称“谢衙巷”,亦称“金鱼巷”(今属鲤城区),由此衍出“金鱼衍派”

  元末明初谢子荣肇基东门

  南安“东门氏”肇基始祖谢子荣,其生卒年月《族谱》无载而不详。

  谢子荣出自谢瑫4世孙谢徽一派,其世系为:

  谢徽伯初谢伯初,字景元,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通奉大夫,临安府知府。

  谢伯初公法公法生3子(谢瑫7世孙):长邦宁,次邦基邦哲

  谢邦宁,字宗谥,官至通议大夫、荆州府知府。后裔传浙江温州及晋江磁灶扬尾。

  谢邦哲,字宗贤,官至承事郎,后裔传鲤城金鱼派及南安洪濑后库。

  谢邦基,字宗本,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官至尚书知禄大夫。子珏国珏国益先益先正武正武士斯士斯成善成善炳其传继师孔师孔子荣

  至谢邦基裔孙谢子荣申伯74世孙、谢瑫17世孙),为元末明初人,自泉州郡城(亦晋江县治)东门迁南安县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今东门村后土楼),为示不忘源地,因名居处曰“东门”谢子荣即为“东门氏”肇基始祖(1世),妣吴氏

  《南安东门氏族谱》:

  “溯我祖自唐八姓自光州入闽,吾宗子姓均属一派,而晋之金鱼房与南之东门派始于公六世祖,至七世祖兄弟有三……次讳邦基,官尚书知禄大夫,即我东门所出之祖。”

  “自晋入南,肇于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子荣也。”

  传衍

  2世:

  谢佛奴谢子荣之子侯氏

  3世:

  谢光孙谢佛奴之子;妣郑氏。生2子。

  4世:

  谢仁观谢光孙长子;妣吕氏。传东房。

  谢智观谢光孙次子;妣李氏余氏侯氏。传西房。

  5世:

  东房谢仁观生3子:长伯宽,次,三

  西房谢智观生3子:长,次,三

  1928年第4次修谱时,自谢子荣1世祖至时共传至21世(即申伯95世),而后至今又传有4世,共25世(即申伯99世)。现“东门氏”主要聚居于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和东溪村。

  播迁

  历代以来,南安“东门氏”播衍外地,现有宗亲大致有:

  浙江苍南藻溪镇上九保村4000多人。

  浙江温州数千人。

  福鼎县前街数千人。

  香港、澳门、台湾6000多人。在台宗亲主要聚居在高雄左营。

  旅居海外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各国有数万之众。

  另外,1957年政府号召移民,“东门氏”很多人移居本省龙岩、建宁、同安、南靖、漳州等地,亦有因工作、调动、经商移居全国各地。

  《族谱》

  历史以来,《南安东门氏族谱》历史以来共5修。

  《南安东门氏族谱》载昭穆:

  昭(名行,字辈):“一国学孕,肇修人纪,持守中正,思存义里,宣昭令德,斯文进起。”

  穆(字行):

  “君子大懋道维世,百年孝友绪肯继。逊志时敏允怀兹,前后彰传美克济。”

  “字行考:吾宗自子荣公而下凡下世,则字行皆无所考。迨七世,余按‘君子”二字本是鴈行,东房曰‘君’,西房曰‘子’;至八世,东、西房字行始同为‘大’字;及九世,依‘懋’字(“懋道维世”)、‘一’字(“一国学孕”)为肇始,此乃东、西房名字行同行之开端。‘世’字以上先叙,“百’字以下续颁。”

  堂号:“乌衣衍派”,“宝树传家”,“金紫流芳”

  莲花家庙

  莲花家庙,位于东门村莲花穴,因其地相传有“出水莲花”而得名。

  “莲花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后历4次重建。

  “文革”期间,原庙宇并大厅“明经”、“进士”、“会魁”等牌匾,以及埕前莲花池、庙后1株“桂花宝树”并毁。

  1989年,海内外宗亲捐资依原基原貌重建。

  2016年,家庙前庭翻新,整平土地,修建戏台1座,新加坡“宝树堂府大人基金会”敬立山门1座。
现家庙2进双护。

  大门楹联:“地卜莲花祥呈高盖,支分宝树瑞献华林。”

  庭前对联:“宝树庭前新雨露,乌衣巷口旧家声。”

  大厅内悬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谢东闵、理事长谢汉儒为家庙题赠的“源远流长”匾额。主要供奉“东门氏”历代祖先和支祖谢府大人福德正神魁星夫子等神明。

  附一:东房小宗

  东房小宗,位于“莲花家庙”北侧,面向东边红林岩。

  始建不详,2006年重修,2008年竣工。

  大门楹联:“东来紫气荣宝树,房显祥光灿莲花。”

  正堂供奉“东门氏”东房历代祖先及普庵祖师。神龛联:“脉追东山,宗传宝树光前烈;源溯晋水,秀聚莲花启后猷。”

  附二:石狮祖宇

  石狮祖宇,位于洋山坪结穴之地,地貌形如眠牛,背擎洋山,面朝虎丘。

  始建不详,曾重修于1990年。2002年,因307省道拓宽,侨亲捐资易地重建,2004年落成竣工。
“石狮祖宇”建筑精细,流光溢彩。

  大门楹联:“宝树枝繁千古茂,石狮气振五星荣。”偏联:“金紫蜚声远,乌衣载誉长。”
供奉石狮长房先祖及府安王(东晋名相谢安)。

  附三:西三祖祠

  西三祖祠,位于“莲花家庙”西侧。

  始建不详,1999年由族亲捐资重建,2001年落成竣工。

  “西三祖祠”为2进大厝,泥金大漆,构造清细。

  大门楹联:“莲埔锦地人文秀,高盖朱缨世代芳。”偏联:“乌衣衍派宗声远,莲花分支世泽长。”

  供奉“东门氏”西三房历代先祖。

魁斗谢氏祠堂(谢孟故居)

  魁斗氏祠堂,位于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原为元·顺帝年间(1333~1340年)廷试状元谢孟的故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孟》)

  魁斗氏源流

  据“魁斗氏”《古谱序》载:氏是殷商后裔。商末,纣王暴虐无道,比干冒死进谏惨遭迫害。比干之妻避祸深山,生下一男。周武王立国,感比干忠心,遂封比干墓,赐比干之子姓,名。魁斗氏,即源于谢坚一脉,系东晋·谢伟安的后代。晚唐·光启年间(885~887年),中原人士为避难迁徙闽南,姓人家大多迁徙到泉州地区安居。

  乡里传说,“魁斗氏”肇基始祖本是仙游大圳猎户,在1次追逐雄鹿时,发现了1处小溪淙淙、山花烂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遂将全家搬迁到这里,取名“溪口”,定居下来传衍,为今“魁斗氏”“魁斗氏”源自同祖,却分为“金、石、丝、竹、土”5个支派。至3世,因“丝”派裔孙谢孟中状元,始改“溪口”“魁斗”,沿用至今。

  也不知从什么朝代起,谢孟的故居被村人当作氏祖厝。其实,魁斗另有1座氏开基祖厝,始建于元代,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建。祖厝飞檐耸脊,斗拱圆柱,花砖苗瓦。今祖厝两侧厢房仅剩4柱,满目疮痍,惟有厅堂上的两根主柱写有对联1副,古人字迹清晰可辨:“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

  如今,“魁斗氏”一族已历30世有余。

  规制

  氏祠堂”正堂屋因年久失修,前庭左半侧早已荡然无存,右半侧则因为地基塌陷,深陷泥中。只剩下后落堆满农具的简易厅堂和二护屋。但梁栋间保存下来的花鸟图案和人物传说,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厅堂内右侧原悬1方朱漆匾额,上雕浮金大字“胪唱第一”,旁落款“大明会状庄际昌属”。无独有偶,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民俗文化村“中国科举博物馆”,也收藏着1块“胪唱第一”楠木状元匾,黑框红边,绿底金字,题“万历巳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秋为元代至正状元公立”,下款为“后学庄际昌,印章为“状元及第”4字。此匾应原是悬挂在永春县学宫的,后流落到北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堂柱两侧撰有楹联:“居魁斗日,人占龙头,纪乘不登缘胜国;当永嘉时,庭栽宝树,风流再振有今朝。”

  堂案上除正中摆设氏历朝历代祖宗牌位之外,尚有遗留文物石刻板书条幅若干。

  其中1条为:“万历已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秋访尔驭尔饬二兄,喜拜状元公墓。占一绝:‘先哲胪传光宝树,我今步武谪闲住;未享能作魁斗明,喜谒拜君胜回墓。’会状庄际昌题。”

  另1条为时人、德化龙浔明经(岁贡生)林槟题诗《拜状元公墓题诗赠诸秀》曰:“断碑荒草总堪哀,吊古怜君此日才。但说永嘉迁客处,那知胜国夺魁来。精悬岱岳名犹壮,气压中原骨未灰。八地苔深浑是碧,化成宝树许多枚。”

  据氏家谱》载,祠堂的大门外原有对联:“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今无存。

  族贤

  历史上,“魁斗氏”“世敦诗书,人多好义”

  3世谢孟(1292—1337年),字天麒,元·前至元廿九年(1292年)生。至顺三年(1332年)偶游大都(北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胪唱第一”,乡人誉为“永春第一状元”。终生不仕,隐于乡。后至元三年(1337年)卒,葬魁斗村头邱英林之麓。(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孟》、《泉州古墓·谢孟墓》)

  12世谢鸣珂,任湖广衡州府阳县知县,嫉恶如仇,爱民如子,当朝皇帝颁诏褒嘉。

  13世谢维(1618—1682年),字绳腾,号摩诘;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明末清初壮年时,随郑成功抗清,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被委为工官司务(后改司务为都事),随军出征。顺治十六年(1659年),成功率师进攻镇江、瓜州,谢维负责调配各船火药。顺治十八年(1661年),谢维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七月,大肚(今台中县大肚乡)高山族骚乱,带兵前往南社(今南投县仓背村)撤换土司,与高山族订盟。论功擢工官给事中,后任职至居守工官,辅助郑成功及其子郑经,为开发台湾作出了一定贡献。康熙廿一年(1682年)在台湾病逝,30年后,后裔移葬安溪县湖头来苏里。(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维》)

沙堤董氏宗祠

  沙堤氏宗祠,位于石狮永宁镇沙堤村。此地近海,风光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顷,翡翠盈时碧一湾”

  思安入泉

  沙堤氏奉董思安为入泉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年),董漳由河南光州固始从“三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入闽,居莆田。其子董思安,为王审知(闽国)部将。(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董思安》)

  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闽国·景宗·(原名王延王审知第28子)自立,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董思安与与留从効王忠顺合力谋杀黄绍颇,迎王继勋天德帝·王延政从子)主泉州军府事;董思安累迁军帅。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攻建州(今建瓯市),董思安王忠顺领兵赴援,城陷,王忠顺力战死之,思安领全军奔归泉州,卜居于郡城登贤里(今承天巷),入籍晋江。(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効王继勋王忠顺》)

  南唐师征福州,董思安留从効统兵救援。闽亡,南唐任命思安为漳州刺史,思安因父名避讳辞,元宗遂改漳州为南州。时留从效从愿为南州副使,竟酖杀思安,自领州事。
入宋,董思安之子董兴以军功封太尉、上柱国,赐“开国伯”,其子孙8世相袭,且科第蝉联。

  肇基沙堤

  董思安裔孙有移居晋江青阳者。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十四,为避元兵骚扰,董思安第14世孙董善顺从晋江青阳迁居永宁沙堤乡肇基传衍沙堤氏;善顺之弟善应则避居金门古坑乡(亦称“许坑乡”,古属同安县十九都古贤保。)。

  据《氏大成宗谱》载,董善应在金门古坑传开6房:希贤希圣希文希武希元希万。派下子孙分居于金门、同安、厦门、漳州等地。

  泉俗每逢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均举行祭祖及各种祭祀、娱神活动,惟沙堤氏和金门氏仍保留着1种特殊习俗,提前于七月十四举行祭祀仪式,以缅怀先人搬迁之难、创业之艰。

  明代中叶,沙堤氏开始有人出洋,移民至菲律宾等地。据《温陵董氏沙堤分派宗谱》载,正统~景泰年间,龙泉知县董梅轩的二兄董柳轩移居“吕宋(今菲律宾)大明街,居族繁衍”,成为泉州早期的华侨。

  清初,沙堤港是泉州湾的重要商港之一,拥有乌槽船百余艘。清·佚名诗曰:“孤峰峙立鳌城东,渺渺长江返钓篷。若问此间何胜景?舟人回指是鲸中。”现在,沙堤氏旅菲华侨遍布于马尼拉、南怡罗弋省、北甘马仁省、宿务市、怡朗市等地。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寓居金门的董飏先著《沙筑公私志手书世次》,记载家族的相关信息;现存。今还存有《温陵氏沙堤分派宗谱》、《温陵沙堤氏祥芝房分谱》、《氏大成宗谱》等。

  族贤

  沙堤

  董灌,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任户部员外郎,史称其“诗文清古,字逼晋唐”

  董飏先,或作扬先容先,号沙筑,明·沙堤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生,后移居永宁后山。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历泰州知州,调通州,补广东化州陛刑部员外,转礼部郎中,外调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守雷廉海北道,明鲁王赠以“风高五柳”之匾。明末世乱,董飏先寓居金门古坑。崇祯十五年(1642年),长女(或说“侄女”)董友董酉)配郑成功(是郑成功的元配夫人、郑经之母,人称“国姓夫人”、“国太”)。崇祯十六年(1643年),著《沙筑公私志手书世系》。董飏先还多方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清《广阳杂志》记载他向郑成功推荐杨于两的经过,郑成功也非常信任杨于两,表奏封其为兵部郎中,多次受郑成功委托秘密赴京会见郑芝龙。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卒,葬金门古坑乡湖南。清《金门志·寓贤》为立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董友郑成功郑经郑芝龙》)

  董腾董飏先之子,随郑成功抗清和收复台湾,曾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

  董惟哲,明·沙堤人,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率军勤王,在仙霞关与清军作战死难。

  董惟卿,明·沙堤人,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即清·顺治三年)丙戌科武举,追随郑成功反清复明。

  董晋轰,清·沙堤人,康熙卅九年(1700年)庚辰科武进士,任御前侍卫。

  董衡,清·沙堤人,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文进士,任定陶知县。

  金门

  董文需,明·金门古坑人,万历廿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人。

  董文衡,明·金门古坑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第8名文举人。

  宗祠沿革

  沙堤氏宗祠始建于明代。

  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

  1989年,旅菲侨领董尚真捐资再重修。

  规制

  沙堤氏宗祠较完整地保留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

  宗祠天井左侧耸立着一巨大天然“石笋”,露出地面约3.5米高,最大直径达1.5米,形同春笋,无斧凿之痕迹。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永宁有“永宁十八宝,不敌玉笋好”的说法,沙堤氏也素以“玉笋传芳”为荣。

  正厅前横梁高悬“玉笋宗祠”匾额,下款题为“金门氏诸裔孙立”。金门古坑氏与石狮沙堤氏一脉相承,骨肉同胞,抗战胜利后,金门光复,两地宗亲继续亲密往来。1947年,沙堤氏宗祠修谱晋主,金门氏组团回沙堤谒祖归宗,敬献此匾。

  宗祠还有“振我宗风”匾额1方,系1991年金门古坑氏宗亲组团返乡祭祖时敬献。

  宗祠现仍存1副古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董兴子孙8世相袭、科第蝉联事。

旧馆驿董杨大宗祠

  董杨大宗祠,位于泉州城里古榕里旧馆驿南端。董、杨系出姬姓,一脉相承,迨至唐宋,两族交好,旧馆驿内的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联宗史迹。2001年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董杨同宗

  旧馆驿董杨氏始祖为董世兴董世兴,南宋·浙江余杭人。以朝议郎任同安关监税入泉州,卒于官。家眷贫不得归故乡,友人晋江杨宣梦龄)怜而收之,因以姓托居泉州(即晋江县城)。后董世兴君选,以姓步入仕途,任潮阳县尹,遂为董杨氏。

  泉州旧馆驿《宗谱》载:董世兴,浙江余杭人,姓,授宋代朝议郎、同安关监税。卒于官,家眷贫不得归回乡。友人晋江杨宣怜而收之,因以其姓托居焉,为泉郡董杨之始祖也。”

  传至明代,董世兴第6世孙、杨道会从弟杨道宾,中万历丙戌(1586)科进士第二名,官至礼部左侍郎。曾题疏请复姓董,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姓传嗣。”杨道会杨道宾后世所设神主题曰董杨公”,而闽南两姓联宗,亲如手足,且相约两姓不联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道会杨道宾》)

  传衍

  随着族裔传衍,族亲遍布晋江、南安、惠安、金门等地,港、澳、台及旅居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董杨族人,也有一大部分是由闽南特别是泉州地区远播衍派而来的,因此,旧馆驿董杨大宗祠又称“全球董杨大宗祠”

  1935年,在晋江曾坑的教育界名士、乡绅杨孙岱倡导下,晋江、南安、惠安、金门等地的族亲集聚泉州市区中山路实发银楼,首创成立“泉州董杨联谊会”。因此,海内外董杨童宗亲会在追溯其历史时,均称其为“抗战前始创于福建泉州”

  1949年,杨孙岱移居菲律宾;次年(1950年),杨孙岱推动成立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廿世纪80年代,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会、马来西亚沙捞越董杨宗亲会等也相继成立。

  1995年起,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联手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这一传统延续至今。2013年10月,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七届恳亲大会在泉州举行,来自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台南、新竹、宜兰、金门等地的14个董杨童宗亲社团220多位宗亲参加祭祖大典、泉州董杨大宗祠复建落成10周年、泉州市董杨联谊会创立80周年庆典等活动,此次台湾宗亲参加社团和人数创历届之最。

  宗祠沿革

  董杨大宗祠,坐东向西,占地约1亩。

  宗祠中原立有清·光绪五年(l874年)曾任内阁中书杨浚文、翰林院编修龚显曾《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碑,并叙其沿革。该碑1960年宗祠回向被改建时遗失,被后裔收藏,后找回,嵌在祠内的回廊墙壁上,但略有破损。文曰:

  “重修旧馆氏宗祠记

  泉州旧馆氏宗祠,其先南宋·世兴公由余杭入闽,本姓,至君选公以姓入仕,遂为董杨氏,始建明·天顺辛巳,慕闲公构成三厅,面拱照墙,大门路东西向。历年久,日就倾圮。

  派下裔孙炳荣追念其祖雨蓭公有志重兴,适捷南宫,旋殁于官,不果;道光□戍,其伯父梅生公任司训假归,复议举行,费浩再辍。炳荣思承先志,□□下力,薄费难支,爰议‘同姓如愿坿主,乐输捐资者听之’。时则南乡□□□云祥公喜倡先坿,而福、泉、漳、台各外房外支同姓亦踊跃义举,目坿□□□作兴事。

  爰就旧祠择吉重修,中改五厅,下向重筑,五间护厝一带购□扩之。始同治癸酉,讫光绪丁丑,凡五载竣。虽祖宗在天之灵默相其成,未始非派下炳荣之力云。

  光绪五年屠维单阏(屠维即天干“己”,单阏即地支“卯”;1879年)季秋,内阁侍读衔、中书选用道、曾坑杨浚谨识。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赏戴蓝翎、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龚显曾谨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显曾》)

  据上可知,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天顺五年辛巳(1461年),原称氏宗祠,为三开间三厅建筑,面拱照墙,大门路东西向。入清,年久倾颓,杨炳荣的先祖杨滨海雨蓭)想重修,不料于嘉庆十三年戌辰(1808年)上京会试高中进士,上任后不久便殁于官,事未果。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杨炳荣的伯父杨梅生时任司训,适告假归里,复议重修,但耗费甚大,力薄难支。至杨炳荣,按“捐资者可进神主禄位于祠堂”的老办法发动族人捐资,得到福州、泉州、漳州、台湾各外房外支同姓族人的响应,始于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动工,主祠三厅改为五厅,下向重建五间、护厝一列,购地扩之;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竣工,历时五年。

  解放前,该宗祠一段时间成为国民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后来由国民党军队325师进驻,遭破坏。

  解放初,宗祠为新峰街政办公地点,部分为民兵队部,神龛被拆除,改为舞台,正祠改为会议厅。1960年后,作为鲤中街道办事处,正祠经修缮,基本保持原貌。1996年鲤中街道办事处易址新建,宗祠转让给鲤中派出所,至此,宗祠全部拆除夷平。后归还董杨宗人掌管。

  1999年,全球董杨宗亲第五届恳亲会在泉州召开,议在原址按“提高、扩大、前进”原则重建,并提议把氏宗祠”改名为董杨大宗祠”。随后,包括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的海内外宗亲,筹资约300万元动工开建,前后5年,于2003年竣工。2013年值宗祠落成10周年,全球董杨童宗亲第十七届恳亲大会在泉州召开。

  规制

  董杨大宗祠占地约1亩,两落带单护厝,五开间,硬山顶木结构建筑,保留明、清的建筑风格,红砖亮瓦,雕梁画栋,色彩斑斓,古朴典雅。

  大门延续明·天顺五年(1461年)规制,“大门路东西向”,即朝西打开,是“开偏门”的特殊结构。大门做塌寿处理,开通三门。门路木作精美,对看堵上各有数幅青石浮雕,黑漆大门彩绘着双门神,中门前置有1对仿古石鼓,上有青石金字匾额“董杨大宗祠”,左右柱联:“董杨一脉遗德泽,兰桂五洲绍箕裘。”

  大殿金光耀映,不管是三架坐梁上的瓜筒,还是神龛、笼扇、托木、狮座等处的木雕,全都做了擂金处理。殿前4条龙柱,昂然翻腾,刚柔相济。正殿中龛“厚德堂”内,奉祀董仲舒杨震董杨道宾(杨道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道宾》),东龛供奉太一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杨六郎)。

  大殿前的回廊中,有一幅“祖德颂”四言诗碑,出自台湾董渊源之手,分4段,每段12句,四言骈体,韵押七阳,共192个字,依时序历述董杨族人源流和先祖们的崇德嘉行。

  祠中还有楹联:

  “祠宇翚飞光祖德,香烟鼎盛茂孙枝。”

  “经邦济世儒学宗师音尺先掊,格物致知科技泰斗走尺后贤。”

  “驾神舟乘羊角看鹏举银汗,光民族扬国威喜龙兴中华。”

  “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天王旌国手,三军为浚万年川。”

  “董杨一脉贻德泽,兰桂五洲绍箕裘。”

  “广川祖训昭百代,弘农家风扬九州。”

  “忠烈戍边庭扶宋室,英雄出巾帼光照杨门。”

  “提三尺剑肇开天国,兴太平军爵号东王。”

  “仁义贞廉祖德垂千载,勇勤智信宗贤遍五洲。”

  “根系古榕大宗同景仰,苗蕃四海骏业长振兴。”

  每年正月廿四,宗祠都举行春祭。

儒林辜氏宗祠(后庙、嘉德祠)

  俗称“后庙”,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的金峰山下。

  辜氏宗祠是一座中国古代农村四合院式的古建筑。抬首可见宗祠祠匾“嘉德祠”三个镏金大字,左下角落款:“世裔:振甫谨书”并附印章;右上角留字“癸酉年彀旦”,这是台湾辜振甫先生用大红点金宣纸题书的。

  庭堂深处,栋梁之间另有匾额,一日“元拔”,一曰“文魁”,系氏先祖勤奋好学、文思过人的荣耀。据传,儒林村自古人文昌达,历代氏中登进士以上之第者有70余人,最高官至当朝丞相,可谓士子如林,故而得名“儒林”

  祠堂右侧墙角上有辜氏后人浇铸的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姓来源:氏原自商姓氏由帝乙之弟王子比干为师,以忠谏而被剖心,夫人氏怀孕三个月恐祸及身逃于牧之野长林石室中,生子名长思,遂以为姓……至唐·太宗贞观八年,林正公登进士,爱民如子,遭奸人诬告入审,后得释。太宗认为林正公既贤直又难能有辛苦之德,以上古下辛合为一字赐姓‘',并封其堂‘嘉德'。”因此,如今在庙堂大门门柱上有联镌曰:“晋代分芽绵祖泽,唐宗赐姓表臣忠。”

  宗谱详实地记载着辜氏先祖在14世纪以前的衍派分支情况:林正之孙辜源任官遭忌,贬八闽辗转迁徙,部分定居永春,其他儿女陆续迁居江西、四川、闽南等地及台、港、新、泰、日、加、美等国家和地区。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永春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9月24日在辜氏宗祠召开,根据省委“布置闽南割据局面”的总策略,提出永春革命的目标是:“群众武装暴动和推翻现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解放后,辜氏宗祠成为永春县中小学生德育基地。

  1993年8月,宗祠重修竣工,辜振甫得知后,立即飞雁传书:振甫远籍东陲,受乡里之殊荣称道,惆怅汗颜。寻根之心,人皆有之,能逢适当机缘,再卜买棹之举。”

虹山彭氏家庙

  氏家庙位于洛江区虹山乡(古属晋江县辖)岱瑁山(即瑁峰山)下,与仙游县交界,古有官道相通。始修于南宋的《虹山氏族谱》称:“有山曰瑁峰者,斯地之镇也,清奇秀伟,屹立不群,而氏之堂适枕于其下。”

  肇基

  氏始祖篯铿,系黄帝7世裔孙(黄帝昌意颛帝老童吴回陆终篯铿),受帝封国大彭(今江苏徐州),建国于彭城,后裔以国为姓。传说钱铿历经4代,寿高八百余岁;孔子曾称“窃比老庄子称之为彭祖。商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82年),商灭彭城国。氏后裔向中原各地迁居,先后在陇西、淮阳、宜春等地繁衍,族人便以陇西、淮阳、宜春等为郡号。虹山氏用的是“陇西”,称“陇西衍派”

  据《虹山氏族谱》记载,虹山氏先祖派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乃宣公的后裔,难考其几世。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乱,光启元年(885年)虹山氏先祖随王潮南奔入闽。光启二年(886年)初居泉州花园头,后迁城西的南安丰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

  北宋·景德(1004—1007年)间,彭枨迁居晋江县中山(今洛江区虹山乡),定居瑁峰山下(今白凤村),为虹山氏1世祖。

  传衍

  彭枨子2:长彭相龄,福州监仓曹;次彭相荣,广州司户曹。

  3世彭烨(子3),4世彭延进,5世彭谦(子2),6世彭朠(子2),7世彭顺,8世彭轩(子2),9世彭如高,10世彭汉湖(子2),11世彭卿月,12世彭潜,13世彭必后,14世彭孔晖,15世彭天与(子3)。

  至16世彭源有彭济有,虹山氏分为东、西两大房祧。从此一脉遁下,形成虹山人口发展的鼎盛时期,迄今繁衍到40世“绵”字行。

  18—37世昭穆(世系字行):“秉文子仕宜,恒乔于茂孙,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37—57世又续:“诗书绵世泽,忠孝绍先贤,馀庆昌谟烈,发祥益寿年。”

  现在,虹山乡下设虹山、松角山、苏山,前坂、白凤等5村,全乡姓约占总人口95%,有1.2万多人,位居洛江区5大姓之列,是福建省姓最大集居地。

  播迁

  虹山氏衍徙海内外的子孙繁多,有载可考的达300多人。

  广东:2世彭相荣,任广州司户曹,其子孙居粤。

  莆田:6世彭贤,字天禄,裔人称二十一公,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分居莆田北头(今小横塘),其后裔科举衣冠称盛一方。23世彭恒解及子乌治迁居兴化城后常太里张城社边,

  仙游:13世彭连发彭上春(12世)长子,官兴化郡职授郎。约南宋·景炎(1276—1278年)间,彭连发率子彭杰秀(14世)肇基仙游中坡(中埔,张埔),置田拓荒,开虹山氏后裔频繁移居仙游之先,随后代有虹山族人移居仙游县城、东乡和西乡各处,有案可稽的高达49人次之众。16世彭明德迁仙游粪乾。20世彭思亮及子一心仁心存心,迁仙游西乡打石兜。22世彭纪琚及子时成时玉时三,迁仙游西乡。30世彭执居仙游城内;彭奎彭恂瑾派下)于清·嘉庆廿年(1815年)随母迁仙游(今鲤城城东万福村)。31世彭纪金与子彭彬迁仙游城内,后分居永春。33世彭永曜恂瑾派下)迁仙游仁德里(今龙华金山)

  大田:23世彭香子、30世彭来成、32世彭月喜居大田。

  泉州城内:25世彭孔、32世彭季捣、33世彭福春彭以声、34世彭炮昌、35世彭金水迁泉州城内。

  南安:26世彭茂桀子孙迁南安。

  厦门:31世彭其英、33世彭世通分居厦门。

  漳州:34世彭生财分居漳州。

  福清:30世彭豪、31世彭绸分居福清。

  建宁:33世彭永昆分居建宁。

   温州:30世彭子荣,31世彭叔粘,32世彭族彭临彭善耀彭季尾,33世彭光辉,远迁浙江温州。

  台湾:有清一代,迁移台湾的30人。最早记载迁移台湾的是26世彭懋彬(出生于清·康熙卅八年,1699年);以后27世5人、28世5人、29世3人、30至35世16。谱记有“往台湾”、“携眷往台”、“往台湾不归、无回”、“娶香娘台湾人”、“娶台湾悦娘“殁在台湾”等,但未记录具体往台时间。按推算,台湾现应有虹山系人口千人户以上。

  南洋:迁住南洋的也有114人户,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1923年在印尼鍚江就已兴建氏祠堂,墓园依故乡名为“虹山亭”

  人才踵接

  虹山氏子孙蕃衍,诗书传家,人才踵接。有记载书房多达10余家,如今虹山书房、洋厝书房、黾庵书房等古迹尚存。

  宋代,虹山氏官职在七品以上的有10余人。如:1世彭枨任承务郎,其子彭相龄任福州监仓曹、彭相荣任广州司户曹;3世彭烨任团练节度使,历高州安抚使;4世彭延进和5世彭谦均任承务郎;6世彭朠任南剑州教授、迪功郎;7世彭缜进士及第,任通议大夫、兵部侍郎;8世彭轾任儒林郎;9世彭如高任宣议大夫;10世彭汉湖任遂昌教谕;11世彭卿月进士及第,任徽猷阁侍制;12世彭潜任宣教郎。

  明、清时期也代不乏人,有进士5人;彭携取彭毅斋彭霁雨彭存德先后任直隶州知州,彭克明彭长青任州同知。

  九修《虹山氏族谱》

  自南宋至今800多年间,《虹山氏族谱》历经9次修撰。

  首修: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6世、迪功郎彭朠首修。其《温陵中山氏族谱自序》云:“予于大宋·乾道庚寅年(乾道六年,1170年)元日贺岁,见子姓稀疏寥落,咨嗟不已,因取祠内神主考究推排,乃知为士、为农、为商、为僧者代不乏人。惜乎今之未能光前振后,因而谱之。使子子孙孙知木之本、水之源,冀有隆而勿替,有引而勿绝,以继监仓、司户二曹及安抚之遗风,无负厥初,是则予之志也,爰为《序》。”(按:①“监仓、司户二曹”指虹山氏2世祖、福州监仓曹彭相龄、广州司户曹彭相荣。②“安抚”指彭相龄之子彭烨,曾任团练节度使、高州安抚使。)

  二修:明·嘉靖八年已丑(1529年),19世彭珙重修。

  三修:明·嘉靖卅八年已未(1559年),21世彭任重修。

  四修: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21世彭仕迪彭希陵,22世彭宜达重修。

  五修: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22世彭尚遗重修。

  六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24世彭俞鼐(别号慎所居士)重修。富鸿基为作《序》,自称“通家”,即世交之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富鸿基》)

  七修:清·康熙卅七年(1698年),24世彭纯庵(字乔美,讳)重修。

  八修:民国廿年辛未(1931年),彭秀春续修。

  九修:近年,彭国胜彭德斌等又率众重修,并将族谱全部激光扫描制作成光盘。

  《虹山氏族谱》自首修至今,形成全套23册(卷首1册、宗支卷4册、世纪卷18册),卷帙浩翰、史料详实,且保存完整的姓氏宗谱资料,这在福建全省是屈指可数的。

  “卷首”收录“宋丞相文天祥氏百岁母诗”,曰:“丽日萱花照五云,升堂丰采见咸淳。蓬莱会上逢王母,婺宿光中现老人。雨露一门华发润,江山四座彩衣新。只将知岁苓为寿,再住人间九百春。”此诗是文天祥在江西时瞻仰“徵君祠”留下的。“徵君”即唐代江西著名隐士、姓江西始祖彭构云

  虹山氏祠宇训十款

  明·万历卅七年(1609年),虹山氏便修订了10条族训,称《虹山氏祠宇训十款》,并将其载入《虹山氏族谱》,要求阖族、后世共同遵守。

  《虹山氏祠宇训十款》曰:

  “一、正人伦:人生五伦,皇降之懿;慈孝友恭,相宜责备;蒸淫污行,灭弃天理;屋漏无亏,克昌后裔。

  二、尊师傅:养育中才,洵乐父兄;延师振德,礼遇需隆;惟尔子弟,坟典早攻;澄心立雪,品弟超庸。

  三、谨祭祀:水木根源,实兴孝思;祠褚丞尝,时祭弗虚;斋戒沐浴,芯芬享祀;庶几先祖 永锡尔祚。

  四、保家业:念我先世,夙兴夜寐;积丝成缕,有此居址;保之实艰,败之容易;愿尔子孙,勤俭弗替。

  五、支门户:有田有土,总赖我君;供差服役,以报其恩;顾我祖宗,罔敢或愆;愿及尔等,尚亦云然。

  六、敦宗族:敦宗爱族,只个推心;危哉利竇,丧却斯秉;平旦夜气,好恶犹真;勉旃忠恕,终身可行。

  七、恤孤寡:惟孤与寡,最可抚怜;有等饕餮,图润自身;影侵产业,凡事凭陵;谁知天道,转汝后人。

  八、礼宾客:亲朋相接,礼协当然;尊卑毋忽,贫富莫嫌;言谈委曲,迎送周旋;无滔无渎,令闻可传。

  九、睦邻里:同居闾里,实吾胞与,喜须有庆,难必相扶,毋矜己智,毋笑他愚,休戚相关,永奠尔居。

  十、崇俭素:乘肥衣轻,日用华靡,愚者惊骇,识者薄鄙,敝袍菜根,前贤明志,凡我子孙 宜从简易

  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冬”

  家庙沿革与规制

  传说彭枨初至郡山正脉的瑁峰山下,见这里山脉形似双凤交下,状如栖凤,龙腾凤舞,林木繁茂,祥云缭绕,百鸟飞翔,夜闻石凤啼鸣,为瑞祥胜地,遂卜地肇基建宅定居。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裔孙重修其宅为祠堂。1992年重修时,在地下发现宋代地砖等物。

  历代有6次较大修葺。

  1992年,旅居印尼锡江裔亲彭基成等鸠资返梓按原貌重修。

  家庙右前方有桥,古称“白虹桥”,现俗称“祠堂桥”。自古石拱桥连通南北,其具体建造年代殊难考究;后世在其上又加建一石拱桥,更长更宽,但不忍拆除旧桥,故而形成两桥相护相托之“子母桥”。桥下有明代花岗岩石碑,正面镌刻篆体爱草园”3字,背面镌“化龙池”字样。离桥不远的民居旁还另有1方石刻曰“小蓬莱”,据称也是明代之物,为古代虹山氏族人茶园的附属物。

  家庙坐申向寅,依山而建,燕尾翘脊;占地面积约2亩,主体祠枋540平方米,五开间三进,为硬山式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所在位置为“凤穴”;家庙前两侧有两口古“冽泉井”,相距58米,称“凤眼”

  家庙大门做单塌寿处理。大门柱古联为:“支分唐朝历百载,祠占泉山第一家。”门前有柱联:“钟灵虹山世代衣冠盛,毓秀漈水永年兰桂馨。”廊下柱联:“祠卜中山,地利人和钟灵毓秀;宗肇固始,海阔天空起凤腾龙。”“奕奕堂基荣祖德,绵绵瓜瓞仰宗功。”

  埕院围墙以绘画和文字的形式,展示虹山氏祖训。前院往西北方向侧开一门,据传氏的始祖篯铿(即彭祖)被帝封于彭城(今徐州),故全国各地氏祠堂有朝向彭城一说。

  厅堂内柱联众多,如:“皇恩浩荡,御笔钦题耀青史;瑁岭巍峨,名臣赞誉勉后昆。”“唐、宋振家声,制诰、安抚、侍郎,文武衣冠一堂盛;明、清昌炽派,尚书、方伯、都史,忠贤节义百世芳。”“先世传家惟忠惟孝,后人缵绪宜俭宜勤。”

  虹山氏的堂号初为“爱贤堂”,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改为“积庆堂”。取“欲积善以遗后人,使其庆流后世于无穷”之义。《虹山氏族谱》收录晋江县儒学训导林宪撰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的《积庆堂记》,赞誉氏族人彭孔异捐钱粮重修祠堂,并曰:“吁孔异氏,不独以善承乎祖,而且以善教后人;不独以善积于家,而且以善积于里。其积善非浅浅,而余庆殆未艾也……予观氏既积善于先,今裔孙又积善以继于后,盖积善之堂,将相垂于无穷。自一世以至千万世,其流积愈多,而流庆愈远乎哉。”

  依古制,虹山氏每年于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举行春、秋祭祖大典。

许埭氏家庙

  许埭氏家庙,位于惠安县辋川镇许埭村下埭。2002年11月列为惠安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末期,河南洛阳氏族人肇基许埭。此地原称“苦地”,因姓入住,谐音改为“许埭”

  氏家庙始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1983年、1997年重修。

  家庙坐北朝南,面积200平方米,由门厅、两廊和祀厅组成。门厅设中门和左、右偏门。 祀厅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有“理学”牌匾,纪念先祖、北宋理学大师程颐程颢

  家庙前为土埕,面积400平方米,竖有清代旗杆石夹板6副。

  家庙前尚存始建时的浮雕石柱础,工艺精致。

桃源堂

  桃源堂,又名“氏宗祠”,位于德化县上涌镇传豪村(古称“茶坑”)。

  氏先世

  据《桃源蒋氏族谱》记载,姓始祖是西周贵族蒋伯,历代后裔不断迁徙,或迁往山东乐安,繁衍成望族、望郡。后又有分别迁往江南浙江奉化、江西九江等地。

  桃源堂氏,属江西九江派系,先世鼻祖蒋济

  蒋济(188—249年),字子通,平阿人(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东汉末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后被曹操聘为丹杨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属,成为曹操心腹谋士。魏文帝·曹丕时任右中郎将。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出任中护军,封侯关内;景初(237—239年)间任护军将军、散骑常侍等。齐王·曹芳继位后,转任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又代司马懿为太尉;正始十年(249年),蒋济司马懿推翻曹爽势力之后,晋封都乡侯,同年卒(或说蒋济觉得失信于曹爽,不久自责忧愤而死),谥景侯

  蒋高入闽

  唐末,蒋济派系传至蒋高

  蒋高,原居江西吉州,进士出身,唐僖宗(874年—888年在位)朝初期任太守,累擢至户部尚书左仆射。时朝政日非,民不聊生,黄巢等农民起义军纷起,蒋高因而弃官入闽,始居闽中莆阳东(今仙游县前坂)。

  文德元年(888年)僖宗崩,唐昭宗嗣位,屡招蒋高出山辅助朝政,蒋高不就,避至德化上壅积善坊黄井(今属“上涌镇”)结庐隐逸,为德化乃至泉州氏的开基先祖。

  蒋高生7子:

  蒋峦肇基茶坑

  蒋峦是迄今德化县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开矿冶铁者。

   蒋高第6子蒋峦蒋高任户部尚书左仆射时曾分管全国矿业,著有《冶炼法》一书,蒋峦因而熟悉冶炼技术。

  来到上涌后,蒋高蒋峦父子见德化铁器甚是缺乏,若开山取矿冶铁,既能利益地方,且能振兴家业,便跋山涉水,勘察山地,终在南山赤岭(今上涌门头村北山)发现铁矿藏。于是,在今桂格村与桂林村交界处的涌岭格创炉1座,从南山取矿炼铁,多招财宝,广置田园。

  蒋峦即携妻择居涌岭格东侧山后的“茶坑”(后称“传豪村”,见下文),开基架屋“桃源堂”,意为隐居世外桃源。生一子名庚九

  尔后,蒋峦又往仁金畲(连根畲,今后宅村)创炉,娶二房夫人协助经营冶炼,生一子庚十三蒋峦家资日渐丰厚,便在炉地畔架屋宇1座,安置二房及男,为其掌管家业。后人称冶铁处为“炉坪”

  蒋峦两处造炉,所炼之铁供应内地有余,便运往泉州销售,很快成为当地巨富。

  由于质优价廉,铁制品在泉州供不应求,为减少运输成本,蒋峦又在泉州直接开炉冶炼,开行销售。当时泉州所制铁器,大量销往东南亚各国。“陶瓷铜铁,远泛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蒋峦生意腾达,获利匪浅,就于泉州娶三房夫人共同经营,卜宅住居,蕃衍子孙。

  后因积劳成疾,蒋峦卒于泉州。

  宗祠沿革

  后来,“桃源堂”成为传豪氏宗祠”

  明·正统(1436-1449年)间,“桃源堂”遭毁弃。蒋峦16世孙蒋敬六认为宗祠“风水”欠佳,特地到江西赣州学习,数年后回家重建“桃源堂”,把原地基向山移进三四丈,定向坐西向东偏南10度,还在后山开1条沟,种植椿树等,称“祭煞”

  嘉靖四十年(1561年),“桃源堂”遭焚毁。万历二年(1574年),氏族人依原地基、座向、式样重建。

  明代,氏家族出了个文举人蒋应,曾在桃源堂右边建举人功厅,置办学馆,培育人才,后人为纪念他,即将当地地名“茶坑”改名“传豪”

  而后,“桃源堂”历经多次修葺。

  1990年,整座楼宇向右倾斜,屋顶破漏,拉正修缮。

  现存即明代重修时规制,保存完好。

  规制

  概说

  “桃源堂”氏宗祠)地处深山,背依席帽山,堂前右侧是琼山,左侧是戴云山主峰,具典型的明代土楼建筑风格。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附属范围1492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08平方米。

  祠堂前的古埕,左右对称立有石雕旗杆夹1对。

  主体建筑卷棚屋顶,凤尾形屋脊,木质结构,2层楼宇,楼高10米(含翘栋),13个屋架,八相起盖,有房36间。所有立柱均为不曾衔接直通顶楼的原木。

  空旷老厝素无居人,却绝尘埃,不生蜘蛛、蟑螂、蚊子,为一奇。

  匾额

  据称,宗祠内原有明、清两朝官赐匾额23块,“文革”期间失落11块,现存12块。

  现存匾额有“武魁”、“辟雍英俊”、“寿考耆英”等。立匾时间皆为清代,每块匾额左下角分别相应镌有“雍正三年”(1725年,为时间最早的)、“乾隆元年”(1736年)、“嘉庆五年”(180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时间最晚的)等等,时间跨度达200多年。

  署款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钦命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等。

  其中有一“武魁”匾,是道光(1821—1850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魏元粮巡察福建时,赐给在武举人考试中名列第2的族人蒋联辉的。

  这些匾额尺寸不一,正面着墨浓重,雕刻用刀爽快老辣,边框有彩绘装饰,匾上字迹烫金,端庄堂皇。

  以上古匾原存放“桃源堂”内,为免遭窃,现另迁村部保护。

  祝寿屏风

  “桃源堂”中存清代木制祝寿屏风1座。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族人蒋天爵被录为国子监太学生。乾隆七年(1742年),蒋天爵之母周氏60寿辰,百名亲友赞周氏教子有方,合做此屏风为其贺寿。

  祝寿屏风由12扇高2.9米、宽46.5厘米的木板小屏组成,合计总面积17.28平方米。

  屏风上嵌有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恩科进士温廷选撰写的《寿序》,措辞华丽,字迹苍劲儒雅,文字用烫金工艺制作而成,还配有图案。

  屏风两侧精雕蟠龙,烫金文字与图案,整套围屏刻有104个篆体各异、互不相同的“寿”字,以及106只形态各异的仙鹤、9幅蛟龙戏珠图、10幅双凤浩轴图、68头麒麟等吉祥物。

  通常,德化民俗传统祝寿,是在拜寿厅堂悬挂针织刺绣的大“寿图”,如此木雕刻字烫金的寿屏风系首次发现。据悉,闽南地区目前尚无出其右者。

福全蒋氏家庙

  位于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北门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hnet.com《泉州守御福全千户所城·守御福全千户所城》)

  肇基

  福全氏1世祖蒋旺,原名旺六,先世世居安徽徽州歙县,兄弟4人(),父蒋成

  元末,蒋旺随父、兄徙居安徽凤阳府寿州(今寿县)延寿乡。蒋旺与父兄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后其兄蒋橹蒋真俱封寿州副千户,蒋兴为高州世袭千户。

  蒋旺军功卓著。《兵部黄册》载:

  “甲午二月于梁县二总管归附从军,七月从克滁州。

  乙未闰正月,陈也先犯和州,从诸将后和州,五月攻打三江口水寨,擒也先。六月朔,从自和阳渡江克采石,攻下太平婺州。

  丙申二月,从攻破中丞水寨。三月三日攻破陈兆先营寨,擒兆先。十月克南台。十七日克镇江。四月从克金坛,守御漂阳。

  丁酉三月从克宜兴守御。

  戊戌十二月,从克婺州。

  己亥正月,从克诸暨。二月征进衢州,九月克之。十二月克处州。

   庚子二月取回守御婺州。三月从克信州。闰五月陈友谅犯龙江,调回守御龙江峡。

  癸卯四月千户周李选充百户孙敬下总旗。六月,前往宝庆听调,十月随参政征进宝庆。
丙午,回守益阳,八月随本卫指挥攻克紫良崖等处。

  吴元年丁未十一月,从征进广西,克永州等处城池。

  洪武三年庚戌十一月,从总兵官征进湖广茅冈,杀直灵蓉

  四年辛亥四月,从指挥胡海得攻克云飞寨。寻从总兵官攻打五开铜关铁寨等处。

  六年癸丑,调拨武冈等寨总旗。

  九年丙辰十月初二日,钦除福建兴化卫前所百户……

  十七年甲子,从总兵官定远侯王弼到毕山会大总兵宋国公·冯胜呐哈,本月十二日调拨指挥前哨取金山,直至密河等处,回还山海卫……十二月初一日钦依复职,除福建永宁卫前所百户。

  二十二年己巳九月,随总兵官王征进兴宁长乐等处……”

  蒋旺长年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由总旂升任建宁卫(今福建建瓯市)前所百户。洪武廿五年(1392年),得封武德将军骁骑尉,诰命福建永宁卫福全所世袭罔替正千户。相传授官时朝见,朱元璋蒋旺名,答曰旺六朱元璋“旺好”,遂谢恩而改单名

  蒋旺带其子蒋正到福全所上任,着籍晋江,后以明朝开国功臣致仕。氏后裔称蒋旺为“寿州公”,号“凤阳衍派”。此后家先后11代袭任福全所千户之职,直至明亡。

  衍传

  蒋旺有子三:

  明初规定:以功臣之子孙,应袭本职,仍在卫所世袭,不得家于府、县城内。因此蒋旺二子蒋忠、三子蒋信俱回凤阳祖籍,惟留长子蒋政在福全所世袭正千户军籍。

  蒋政有四子:(或曰“”)。

  长子蒋勇袭福全正千户。蒋勇生五子,有分派广西桂林、全州、莆田新安里等地者。

  次子蒋义徙惠安,分支崇武、大岞、峰山等惠安十三乡氏。

  三子蒋雄分支同安澳头、曾林、浯州及漳州大寨、南靖。

  四子蒋全分支晋江深沪。

   《族谱》还记载:“五世永泰,正统、嘉靖年间徙居安海下邦乡,其派下有流入东洋贩货为生,子孙颇蕃育。”

  传至七世蒋继勋蒋赤山,兄弟俩开始从商,从山东临清贩布到泉州一带销售。由于智谋足、有异鉴、善经营,家资万金,购买田园百亩。明·万历间(1540年左右),蒋赤山始入泉州城内,居泉州城内西街会通巷内,蔚为大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文简公祠》)

  福全蒋氏后裔还分衍泉州潭尾、安溪龙门、永春岵山等地。

  现福全蒋氏人口600余人,而分支外地族裔达数万之众。子孙虽迁徙各处但均以“福全”为灯号。

  福全氏昭穆(从十九世起):“发祖尚丕前,世泽贻洪业,家声振远猷。”

  后裔名人?

?? 5世蒋辅,正统五年(1440年)袭正千户,增筑福全所城四门敌楼。管军事30余年,有威惠,军民塑像奉祀于迎恩门外。

  6世蒋元启,字慎庵,成化十三年(1477年)袭千户,掌印40余年。少为书生,与泉郡名士如蔡清温良黄河清李汝嘉黄瑗相友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黄河清》),诸人时至福全相访咏题。蒋元启以俸资整军器,修城堞,得军民信爱。《郡志》“武弁之贤以蒋慎庵公为冠冕”

  7世蒋继实,嘉靖元年(1522年)袭千户兼带浯铜游兵把总,抚军士以恩。少负异才,为府学生时,俞大猷以兄事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精骑射,长于海战,曾督将捕倭酋吴平,破林凤诸贼于海上,福全所军民立“怀恩碑”颂之。

  7世蒋继勋(1501—1557年),初为贩布小贾,因善经营渐饶富,疏财仗义,累散千金济人缓急,乡里待以举火者500余家。

  8世蒋君用(1529—1592年),又名际酉,郡庠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围福全城,时福全千户蒋镒欲逃避郡城,君用阻之,率军民协助守城4个月。时值霖雨,疫病流行,君用一一照料,病者施药,守卫者给粮,捐赀达三千金,至家境破落。复乘敌不备出兵攻敌,一日夜破敌5寨。官府要为他请功,蒋君用坚辞,后弃儒学医,精于医术。县志《捍卫》、《方伎》皆有专传,乡人感念而建公遗功祠”

  福全氏不仅在捍卫边城作出巨大贡献,历代还出了许多饱学之士:

  蒋光彦(1553—1628年,9世),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二十七年 (1592年)进士,为官多善政,官至广东布政司参政。

  蒋光源(1528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二十九年(1691年)进士,南京国子监博士。

  蒋德璟(1584—1646年,10世),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天启二年 (1622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蒋德瑗(1601—1640年),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连捷进士,历任广东进贤县令、光禄寺丞、兵科给事中。

  蒋熺(1617—1635年),德璟次子,3岁能颂唐诗,4岁遍读四书及诗经三百首,8岁能文,10岁随父往京,神童之名满京都,14岁考中秀才,19岁卒。著有《童真子集》。

  此外,还有蒋堂衡,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蒋堂镰,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

  入台

  明末清初,郑成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据泉南沿海抗清,福全城是其根据地之一。随郑成功抗清和入台者不乏其人。

   《谱》记:

  “德模(10世),崇祯乙酉年(清·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四月,以侄孙乾隆幼,借袭正千户,覃恩加一级升授永宁卫指挥佥事,七月到任掌所印务并署操事,考新军政。本年十一月病故。”

  “伯煜(11世),崇祯丙戌年(顺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以侄乾隆幼,借袭正千户,五月到任掌印务与考军政。”

  后郑成功退据台湾,氏军职人员亦当随往。连横《雅堂笔记》记有国公墓在彰化八卦山,“大约明季勋臣,避地台湾,没而葬此。”福全氏以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蒋毅庵为入台第一人。据《福全蒋氏四房北厅序谱》,其10世有号砥庵者,11世有号惠庵雪庵静庵者,这位蒋毅庵也应是福全氏10世或11世之人。

  施琅统一台湾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福全氏族人亦不少入台。

  据《福全氏四房(三世分派)族谱》记:

  13世(康熙至雍正年间)有蒋阶凑慰匡,生子天续天愈,俱住台湾彰化县马芝麟保管事庄;阶义慰礼,生子天埙天均天均未娶,殁在台湾管事厝庄。

  14世(康熙至乾隆年间)有天续天愈天应天秀住台湾,天秀殁在台西螺社。”

  15世(乾隆年间)有彩提彩山彩卿彩运彩城等人住台。

  16世(嘉庆至道光年间)有寿岁寿地寿国住台。

  17世(道光至同治年间)有山兰山根山树山腾住台,山树“葬在台湾南路帮寮庄。”山兰“往台湾,回家水路遇风身故。”

  直至民国初年,还有少数氏族人迁居台湾,如19世“丽”字辈蒋文斗

  据台湾有关资料,氏现今在台湾排名第63位。

  沿革与规制

  福全氏家庙始建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为5世、袭任正千户蒋辅所建。家庙位于福全北门,“坐乾向巽,面际洪涛,左环百堞,右仰元龙,印石浮前,凤髻峙后,规制特为伉敞。”

  至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庙宇圯塌,时族人蒋德璟初入翰林,回乡省亲,遂倡族人按原规模重修。工程始于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自堂祖基,为厢房,为厅事,为方台,为庙门,树坊,周垣缭之,葺旧而已。”“凡用杉百四十株……凡用瓦、砷、筒、砖一万二干有奇,竹、藤、皮、铁、灰、油称是。凡用梓工四百八十二,巧工百有十八,漆工五十有四,小工二百五十,费可百三十金。”

  崇祯四年(1631年)落成之日,蒋德璟特题诗志庆:“奏鼓行尊族姓圆,晴云高映气初鲜。 宗功九世十三主,庙貌重开二百年。 文武祖孙家庆久,弟兄父子国恩偏。 焚香同作圈宫赋,长取泥金照海天。”

  祠庙时为五开间五进的宏大建筑,前有庙门、牌坊,二进有钟楼、鼓楼,设祭台,三进为拜亭,两旁为厢房,四进为五门十五架的正厅,五进为后殿。正厅内安神龛,龛前安排祭器整齐;堂上挂满诸如“四代一品”、“世袭罔替”、“文武为宪”的匾额;门柱油漆黑红,书写着长联:

  “分茆昉于寿州,祖业传芳,羡砺山带河春秋妥侑; 卜瓯锺于福海,孙支衍庆,喜驹龙雏风甲第峥嵘。”

  “丹券锡侯封,十数代声灵,忠孝节廉钦世谱;瑞揆标相业,千百年似续,文章礼乐振家风。”

  “肇基于寿,锡封于福,惟寿福开两地,本支可忘忠孝;建功以武,济美以文,惟文武演千秋,弓冶用勖子孙。”

  “门外拥珠旗,报国曾持三尺剑;堂前罗玉树,传家惟有五车书。”

  清·康熙年间,福全氏再度修葺家庙及进主,并编有自13世起五字句昭穆:“天彩寿山丽,人才福海生,承先绥骏烈,世泽贻宏业。”

  年湮代久,氏家庙今已坍塌无余,残砖片瓦满地,上面长满了比人还高的臭菊等植物,仅剩旗杆夹石等一些零散构件。目前,氏后人正规划重建。

树兜氏家庙

  树兜氏家庙,亦称奇树氏家庙,位于鲤城区常泰街道树兜社区。

  肇基与衍传

  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原在安徽歙县任文牍的蒋范,南迁泉郡任南安司训,家住南安二都仙景乡。其子蒋畴(字嗣昭,号景山),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人,永乐十年(1412年)登进士,任陕西道监察御史。

  蒋畴生三子,长子居仙景,次子徙西坑,第三子蒋贞介宣德(1426—1435年)间生,少敏学,好习王羲之书法,又喜养鹅,以“瑞应飞鹅,族开奇树”徙居树兜。蒋贞介被尊为树兜氏一世祖。

  蒋贞介生有五子,分为五房:长房传西埕、顶厝、刺围;二房传楼下;三房传后架;四房传下部、下店、四洋、祠堂口、前后街;五房传宫围边。树兜蒋氏经 500 多年繁衍,传至“寿”字辈为22 世,郡望“乐安”,堂号“奇树”

  后裔有部分移居泉州城内,还分衍晋江、惠安、同安、厦门、金门、漳州、南靖,广西的桂林全州,有的迁居台湾、香港、澳门、印尼、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国和地区,以侨居印尼泗水最多。

  树兜氏昭穆:“礼仪既备,报以介福,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沿革与规制

  树兜氏家庙始建待考。

  1907年,华侨蒋备庭蒋报企携公款回乡主持重建,1909年落成。


  1911年春,华侨蒋绍南蒋开远倡议办学,蒋报企独资创办“明新”高、初级两等小学堂,因泗水华侨参加革命活动的秘密组织“明新阅书报社”而得名,校址设在氏家庙。1912年改名明新学校。1922年附设师范科(1923年停办),1927年兼办妇女班(1928年停办,1931年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