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许)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身世。陈元光前锋将。岭南团练副使。漳州别驾。泉、潮团练副使、漳州刺史。卒。评价。)许天琦字大正,号赐山,·晋江人。《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述。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许辅乾(唐·河南许州人。景龙二年[708年]任武荣州第一任刺史。家世。行状。后裔。)
  许稷
[字君苗、载德,号翼丰,唐·清源军莆田县人,后徙居晋江东石。身世(唐·许辅乾之裔。依叔父许十一簿居晋江东石。)。进士及第(性喜漫游。贞元元年挟策入京。入终南山隐学三年。贞元十八年擢进士第。)。元和间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乞归。诗作。]
  许玫
(字玉)
  许祖淓
(字徵甫)
  许夫人
(陈淑桢,南宋末·兴化人,许汉青妻)
  许丽寰、
  许邦光
(字汝韬,号策山,清·晋江青阳陈村许厝人,居泉州城内三朝铺[今古榕巷西侧 ]。行状。其他
  许獬
[原名行周,字子逊,号锺斗,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十九都后浦人(今金门县金宁乡珠浦后湖村)。从学(家学衍传。就学同安“文公书院”。赴漳州镇海卫师从李材。又至晋江师从李光缙。筑读书处“丛青轩”。生无媚骨,学有别肠。)。万历廿五年举于乡。万历廿九年进士。翰林编修(万历卅一年授翰林编修。治学认真。与大学士李廷机善。疏寝“分括山海利”。累忤宦官。)。假归(病假归乡。万历卅四年卒于家。蔡复一为文祭之)。著述(著述颇多。附一:《古砚说》。附二:《登香山》诗。)。评价。]
  许升
[字顺之,号存斋,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绍兴廿三年13岁即从朱熹学。复从朱熹学于建阳。至家。居家(恬淡静退。乾道二年朱熹《答许顺之》书。卒于家。)。著述。]
  许子春
(字景阳)
  许仁
(字元夫,号竹压,明·浙江仁和县人,嘉靖七~十年任德化知县。)
  许吉璟
(字祥景,号龟斋)
  许燮
(字永仲或礼仲号震瑶)
  许宗镒
字应衡,明·晋江人。浦江令、仁和令、南工部郎、南户部郎。夔州守。广东按察司副使。贵州参议。云南副使。浙江右参政,罢归。
  许自表
(字无已,号箕颍, 明·苏州吴县人,崇祯二年起任安溪知县六载)
  许国诚
(字鼎臣,明·晋江人)
  许权
(字正衡,号巽齐,北宋·同安县人。治平二年进士。)、许衍[名应璋,字平子,号南阜,南宋·泉州府同安县内厝萧山许厝人(今属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隆兴二年以太学生伏阙上书。乾道八年登进士。通判建宁府,未赴而卒。]
  许松年[字蓉俊,或作“蓉隽”,号乐山,谥“忠靖”,清·浙江瑞安人。乾隆五十三年以武举入伍,乾隆六十年累至镇海水师营守备。嘉庆九年积功至提标参将。金门镇总兵(嘉庆十年正月擢护理金门镇总兵。嘉庆十二年实授金门镇总兵。嘉庆十四年建金门“昭忠祠”。嘉庆十五年伤发回籍,寻丁母忧。)。漳州总兵(服阙,嘉庆十九年起补漳州总兵。灭水上劫匪。歼山贼。制止械斗。综合治理。关注民生。《漳南棠永》。)。嘉庆廿二年调天津新设水师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道光元年擢福建水师提督。道光元年重修金门“昭忠祠”。道光三年四月平台湾林允春之乱。道光六年褫职,乞病归。)。道光七年卒于家。]
  许廷桂[字伟臣,号鼎斋,清·广东归善人,祖籍湖北,寄籍厦门。寄籍厦门。乾隆五十二年后历署金门守备,擢游击、护海坛镇,以罣误降调。嘉庆五年授香山都司。擢香山协副将、护理左翼总镇官。嘉庆十四年六月阵亡于击总兵宝、张保仔之役。后事(优恤。墓葬。)]

许天正

  许天正(649~718年)允心,号云峰,因先祖公于西汉·宣帝朝自高阳(今河北保定高阳县)徙居汝南平舆(时为汝南郡县),两晋之际先祖徙居光州固始,故史籍或称·固始人,又称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终泉、潮团练副使。(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唐·团练副使·许天正据《通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

  许天正生于·贞观廿三年(649年)正月初七日,出身于书香世家,是蜀汉名臣许靖的第十四世孙。幼年受家庭熏陶,六艺经传(《诗》、《书》、《礼》、《艺》、《乐》、《春秋》)皆通习之,又喜军事,精研《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和历代兵家战略战术。

   隋朝末年,许天正的祖父许克华(或作许可华)恨隋炀帝祸国殃民,遂弃文从武,在河南汜水(今襄城县东北)聚众起兵。后归唐王·李世民,协助固始人陈犊(字克耕,或作克湘)攻下临汾(今属山西)等郡县,立下战功,被唐太宗授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别驾(刺史的佐副),封宣威将军。

  许克华死后,子许陶袭爵。陈犊死后,也由其子陈政继任左中郎将,封归德将军。时许天正15岁,博学能文,已举明经,授东宫纪善。

  许天正投笔从戎,随父许陶陈政军中担任秘书。

  陈元光前锋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唐·团练副使·许天正》:

  “许天正,固始人,陈元光前锋将。

  元光高宗时敕统领南行军总管事,自固始入闽,从之者有卢如金等三十人,独天正博学能文,以儒饰吏,以勇练士。

  及元光代领父众,遂用天正领泉、潮事。有所申请,待讨论乃行。天正平惠、潮、虔、抚,置保三十六所,三年之内岭海辑晏。”

  总章二年(669年),因龙溪县(今福建漳浦)社会秩序混乱,汉族居民多次请求朝廷派兵镇守,即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8姓军校赴闽镇守泉州,讨伐寇乱。许陶许天正父子随军入闽。

  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病殁,子陈元光廿一岁袭爵,代领兵众。时许陶已于仪凤元年(676年)战死,许天正继父职,任陈元光的玉钤卫副将,参与军中要事。许天正陈元光长八岁,元光尊重天正,凡所奏请,必与天正讨论而后定。

  许天正先后平定惠阳、潮州、虔南、抚州等地寇乱,建置36寨堡,屯军垦田,教化诸族。仅三年时间,地方即得安定。

  陈元光的祖母魏氏许天正博学能文,令军中的孩子悉从就学,在军中办了学校。陈元光之子陈珦七岁时,元光即令他受学于许天正天正教诲说:“经史条略,我和你父亲仅一斑之见,得处不在文字,要从文字中细研精微。”

  岭南团练副使

  许天正因功擢中奉大夫兼岭南团练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唐·团练副使·许天正》:“升中奉大夫,兼岭南团练副使。采访与燕公荐于朝,欲抡掌史馆,天正力辞。”

  永隆二年(681年),粤东崖州的汉族人陈谦联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少数民族起兵作乱,攻陷潮阳(今属广东),闽粤震动。潮州刺史常怀德陈元光出兵。当时陈元光处境为难,许天正竭力辅助,运筹帷幄。《潮州府志》载:元光率轻骑征讨,伐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敌万计。”

  潮阳之乱终于平定回师后,陈元光赋《平潮阳寇诗》(《龙濒集》题《平獠宴喜》)一首,极赞许天正诗末有“参军许天正,是用纪邦勋”之句。许天正当即作《和陈元光平潮寇诗》(《全唐诗·卷45 》)一首;“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气昂无丑虏,策妙诎群雄。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熔。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熔。龙湖膏泽下,早晚遍枯穷。”

  潮阳之平定后,采访使裴漼看到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寇诗》,说此诗堪配成音律,又说:“这样的文才让他终老于军中,是我们的失职。”便与宰相张说欲推荐许天正执掌国史馆。许天正知道后上表力辞:“父殁南荒,愁萦怀抱,子趋上国,疏远慈颜。惟肃玉钤军纪之严,少酬金门厚养之德,苟躐文阶,恐贻鳏旷。”裴漼张说得报,感到许天正一家人是父忠、母贤、子孝、友义,对他更加器重,不便勉强,便请准高宗任命许天正为宣武将军兼领外府博学文事。

  漳州别驾

  陈元光见泉镇礼让风气差,暴横习起,遂与许天正商量规划。针对泉州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南蛮占土著一半,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的状态,认为化外之民,所学以暴横为尚,元凶既诛,余凶又起,诛不胜诛,徙难累徙,流移本出于泉、潮二州,积弊比稔帮为害十倍,由许天正拟表上奏朝廷,把泉州西南地区(泉、潮之间)分别设立漳州和漳浦县,以便加强对闽南的管理和教化。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建置漳州,以陈元光兼任刺史,许天正任别驾。

  垂拱二年(686年)五月,陈元光的祖母魏氏逝世,陈元光以支孙承重,结庐于半经山守制3年,州事全部托付于许天正

  初建州百务齐陈,许天正在代理州事期间,主要做三事:一是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垦荒、凿渠、植桑种谷、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把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通过58姓军校,传播到漳州等地。二是按府兵制训练青壮年的攻防战术,提高部队的素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征讨的兵源。三是以儒家的礼乐训诲士民,改造社会陋俗。

  泉、潮团练副使、漳州刺史

  由于开漳有功,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诏敕漳州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州)、潮(州)团练副史兼翊府记室,宣威将军事体如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唐·团练副使·许天正》:“历泉、潮团练副使。”

  许天正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龙溪县是“海滨世无仕进者”的县(《陈珦墓志铭》),陈元光之子陈珦举明经回漳州后,龙溪县令隆礼聘陈珦主持乡校,于景龙二年(708年)在龙溪县二十三四都辟松州书院授徒,许天正还亲自任教授课。陈珦与士民讲论典故,发扬光大许天正的渊博知识和读书方法,开了士子的茅塞,使漳州学子从此迈上封建科举考试的道路。

  景云二年(711年),蛮寇蓝奉高复起于潮,潜抵岳山,陈元光在讨寇平乱中中伏战殁,卢如金率义兵击溃盗寇。许天正接任漳州刺史之职,随即以年老请辞,由陈元光之子陈珦袭父职。许天正尽心辅助陈珦陈珦亦很尊敬老师,政事多决于天正

  

  开元六年(718年)十月二十八日,许天正在漳州去世,终年70岁。玄宗闻耗,诰赠殿前都太尉,袭宣威将军,并诏四门博士欧阳詹为之立传。葬于漳州香洲马栏桥(今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诗朋村南马栏桥头),并建祠祭祀。

  宋·绍兴廿年(1150年)追论前功,加封许天正翊忠顺应侯。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唐·团练副使·许天正》:“宋时追封顺应侯。”

  评价

  许天正入闽开漳,辅助陈政陈元光陈珦祖孙三代。两家既忠于公务,又笃于私谊,不存在权势地位之争,人称“翰墨世家至交”

  《漳州府志》论曰:“太岳之裔见于史书,氏尤昌炽,宋·王安石谱之详矣。天正实从玉钤肇启斯土,惠泽与清漳同衍。虽勃焉,而兴固远,有端绪也,若火攸灼,谁能熄之!孙曾蔚起,遗爱在民。”

许天琦

  许天琦,字大正,号赐山,明·晋江人。嘉靖卅一年(1552年)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徐时行榜进士。·万历《泉州府志·15》载嘉靖卅一年(1552年)举人有许天琦,府学,壬戌进士授行人,擢工科给事中,转刑科,出为广东参议、备兵惠州,调贵阳,擢云南副使、备兵金腾。

  《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副使许赐山先生天琦李文节李廷机)撰《墓志》为作传,曰: 

  “许天琦,字大正。食廪德化,后归晋江。

  其先世有许稷者,举唐·贞元进士,赐告归,读书清源山中,因颜其读书处曰‘赐恩’,今为赐恩岩。而天琦赐山,不忘祖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

  历工科给事中。赞署长疏,止鳌山灯费。又疏‘海防四事’。

  转刑科给事中。疏‘刑名弊源六事’;既而疏劾两广总督,其人倚奥援中天琦,乃出天琦广东参议,备兵惠州。

  年余,擢滇副宪,备金腾兵。金腾多杂夷,天琦至,以化诲为务,日进诸生讲学,群民庶立乡约,俾相训迪,俗稍稍变。方四阅月而婴疾,卒。

  天琦有至性,又方严无所狎眤,绝不为人干请。其为给谏时,某学子介乡妪持八百金为寿,天琦叱去之。平生独喜说书,讲《易》多自得,笺注外,一时学者以为指南。仕宦所至,英髦秀士执经请业,屦满户外。

  所著有《周易管见》、《续宋史断》行于世。

  李文节撰公《墓志》言:‘每见公说书讲《易》,多发前人所未发,其议论老诚、识大体,不尚沽激;其操行斤斤检押外,不错寸趾也;既贵,啬陋俭约萧然,故诸生时,一绢袍十八年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3·副使许赐山先生学派》:“按:赐山先生《易》学一时推重,文节 公曾撰《墓志》追述无异辞,其所学所守固可信者矣。”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许稷、《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

  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天琦》:

  “许天琦,字大正

  嘉靖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行人,擢工科给事中,转刑科。

  出为广东参议,备兵惠州。拊循士民,约己省费,严饬将吏,毋许贪功妄杀,民以安堵。招降贼帅朱良宝

  调贵阳。年余,擢云南副使,备兵金腾。招徕三宣六慰二土司诸夷,宣谕德威,诸夷帖服。至滇四阅月,以疾卒。两省立祠祀之。

  所著《四书、周易管见》、《续宋史断》行于世。”

许辅乾

  许辅乾,唐·河南许州人。唐·景龙二年(708年)任武荣州第一任刺史。

  家世

  许辅乾属高阳氏一族,其谱系:许绍力士力士钦寂钦寂辅乾

  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曾与李渊一同征战反隋,为唐取得河南至交趾广阔疆土,李渊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氏,实为河南许州人。

  许善之弟许圉师(?-679年),许绍次子,举进士,显庆二年(657年)累迁黄门侍郎 、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显庆三年(658年)以修实录功封平恩县男;四迁,龙朔(661—663年)中为左相;龙朔三年(663年)三月因其子猎射杀人隐而不奏,贬官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转相州刺史(今河南临漳县,或说襄州)。上元(674—676年 )中任户部尚书,仪凤四年(679年)卒,新、旧《唐书》有传。孙女许紫烟(一名许萱),是李白的第一个妻子。

  行状

  许辅乾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己卯科进士,任夷陵太守。时饥荒,矫旨开仓,活民无数,民感其德。

  后为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封申国公,图形凌烟阁。

  ·李白《高阳氏世谱序》:子辅乾,为左羽林将军兼光禄卿,诰封申国公。”

  《新唐书·卷214·列传116·忠义上》“图凌烟阁”后续名单中有“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申国公许辅乾

  《高阳氏南北祖房文献》收录《授许辅乾左羽林将军制》曰:黄门:国之武士,其盛如林;朕之贤臣,其贞匪石:则可以制军而作训也。云麾将军检校右羽林将军赐绯鱼袋上柱国申国公许辅乾,方外直内,智崇礼卑,备闻旧章,好读前史。忠于事主,信以庇人,未尝不抗节思齐,立言致远。顷除蛇豕之孽,特建殊勋;洎肃熊罴之旅,盖称重器。我之所赖,尔实佥谐,必也正名,用监中候。可左羽林军将军,勋封如故。

  《文献》还注曰:许辅乾圉师公长兄许善嫡曾孙,力士力士钦寂钦寂辅乾辅乾公尝修安陆氏谱,李白为之《序》。今之公后裔修谱,多赖辅乾公当年之力。

  唐中宗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时,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辖今漳、泉、莆,驻地今南安丰州)首任刺史,入闽后任五月即卒于官衙,为入闽始迁祖。

  贫不能归,长子、次子扶柩葬于莆田壶光山,遂落籍莆田先居山南(今莆田东峤许厝东井埔)。·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古今泉州府姓名·唐·武荣州刺史》:许辅乾:许州人,景龙二年任,五月而卒。贫不能归,即家于莆。

  后裔

  许辅乾子四:长子懋文次子懋武三子四子

  适东井群盗骚扰莆田,起义兵剿除之,余盗复来报仇,遂皆移居晋江,居永和许家巷,居东石许宅巷。

  许谏懋文)曾任河南丞,其一系因孙许稷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许稷》),为泉南望族;许论懋武)曾任监察卿史,其一系在唐•开元713741年)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亦涉足仕宦;许诜任归州刺史;许讽任监察御史。

许稷

  许稷,字君苗载德,号翼丰,唐·清源军莆田县人,后徙居晋江东石;唐·大历七年(772年)生,一说大历元年(766年)生。

  南宋·泉州人、状元曾从龙在其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曾为《赐恩族谱》撰序曰:“先生氏,讳,字君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许稷,字君苗,由莆田徙晋江。”

  许稷生平行状,见于唐·黄璞《闽中名士传》、南宋·曾从龙(泉州人、状元)在其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撰《氏赐恩谱序》、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2人物、卷86拾遗》、明·何乔远《闽书·卷81·英旧志》、明·郑岳《莆阳文献·列传5》、清·彭定求《全唐诗·卷347》、清·徐松《唐登科记考·卷15》、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身世

  唐·许辅乾之裔

  许稷许辅乾之裔。

  许辅乾,唐·河南许州人。仪凤四年(679年)进士,任夷陵太守。后为左监门卫中候、光禄卿、封申国公,图形凌烟阁。

  唐中宗(683—684年、705—710年两度在位)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辖今漳、泉、莆,驻地今南安丰州)首任刺史,入闽后任五月即卒于官衙,为入闽氏始迁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辅乾》)

  许辅乾卒后,其长子、次子扶柩葬于莆田壶光山,遂落籍莆田先居山南(今莆田东峤许厝东井埔)。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许稷辅乾公,河南人,为泉州刺史,卒于官,清而难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古今泉州府姓名·唐·武荣州刺史》:许辅乾:许州人,景龙二年任,五月而卒。贫不能归,即家于莆。”

  许辅乾有子四:长,字懋文;次,字懋武(后曾任监察卿史);三(曾任归州刺史);四(后曾任监察御史)。

  适东井群盗骚扰莆田,起义兵剿除之,余盗复来报仇,遂皆移居晋江:居永和许家巷,后曾任河南丞;居东石许宅巷,其一系在唐•开元(713~741年)间开始航海,立足东石,向外派衍,唐、宋间为泉州的航海世家,亦涉足仕宦。

  依叔父许十一簿居晋江东石

  许稷之父许尚纲许谏懋文)之子。

  许谏,唐·乾元二年(759年)进士,历官御史,建中(780—783年)中任西安太守。时朱泚作乱,许尚纲及全家23口均死于难,仅许稷(时12岁)被义仆陕官僮救出,返晋江东石依叔许十一簿。(陕官僮之子孙居莆田,后统一为氏。)

  许稷《闽中记》有曰:“余叔十一簿,游清源迷途,夜宿少林寺。”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唐·开元(713—742年)时,晋江东石氏,许东隅其子十一薄,为贞元十八年(802年)壬午科徐晦榜进士,许稷之叔父。”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赐恩岩开闽氏宗祠》)

  进士及第

  性喜漫游

  许稷幼时曾在徐彦伯创办的莆阳延寿溪陈岩琉璃院(今景祥寺)启蒙,又曾读书泉州北山侧峰(原称“终南山”,后称“赐恩岩”),与欧阳詹为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许稷自幼无意功名,性喜漫游,与闽中才俊欧阳詹徐晦陈翊林藻林蕴等相友善,常结伴同游,著有《闽中记》及诸多诗篇。

  贞元元年挟策入京

  贞元元年乙丑(785年),许稷挟策入京师。

  值在京师准备会试的闽川举子陈诩(字载物,福州闽县人,官终户部员外郎,知制诰,工诗,以文章名于时)、欧阳詹[字行周,晋江人,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授四门助教]、邵楚苌(字待伦待翰,闽县人,工诗,后为校书郎)、林藻(莆田人,字纬乾,后为侍御)醵酒食(“醵酒食”:大家一起凑钱饮酒),会诸先达。欧阳詹许稷乡人亲故,邀与俱。酒酣,陈诩开玩笑讽激许稷无功名也来凑热闹,许稷唾酒而出。

  唐·黄璞《闽中名士传·许稷》:

  许稷挟策入关,遇舍人陈翊、四门助教欧阳詹、校书郎邵楚长、侍御林藻

  在京师,闽川举子醵酒食,会诸先达,为乡人亲故,特与之。藻酣,乃戏曰:‘今日之会,子何人斯,辄冒其间。’投杯愤悱(形容冥思苦想而言语不能表达),曰:‘男儿患不能立志霄汉,其有扃鐍(加在门窗或箱箧上的锁),王侯出处岂必常耶?叨此一飧,之过矣。’遂哕酒而去。”

  南宋·曾从龙氏赐恩族谱·序》有曰:许稷“少与舍人等会饮,语轻之,投杯(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少与舍人等会饮,语轻之,投杯(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均引《闽川名士传》”

  许稷挟策入关,遇舍人陈诩、四门助教欧阳詹、校书郎邵楚苌、侍御林藻在京师,闽川举子醵(“醵”:释义为大家一起凑钱饮酒)酒食,会诸先达。

  乡人亲故,特与俱。酣戏曰:‘今日之会,子何人斯?辄冒其间。’投杯愤悱,曰:‘男儿患不能立志霄汉,岂有扃鐍?王侯出处,岂必常耶?叨此一飱,之过矣。’哕酒而出。”

  入终南山隐学三年

  许稷遂入隐终南山(泉州清源山“赐恩岩”古称“终南山”),发奋读书3年。

  唐·黄璞《闽中名士传·许稷》:“深入终南山,隐学三年。”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许稷“入终南山隐学三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入终南山,隐学三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均引《闽川名士传》”“入终南山读书三年。”

  贞元十八年擢进士第

  许稷出就府荐,于贞元十八年壬午(802年)登进士。许稷进士府第,建在晋江东石许宅巷。

  唐·黄璞《闽中名士传》:“出就府荐,遂擢第。”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许稷“举唐·贞元十八年壬午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出就府荐,举贞元十八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民国《南安县志·卷50·杂志4·丛谈》《闽川名士传》”曰:“出就府荐,遂擢第。”

  实际上,许稷应试之路并不顺利。

  贞元七年(791年)辛末科,清源军举子惟林藻尹枢榜进士。

  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欧阳詹贾稜榜进士,而许稷徐晦落榜。

  贞元十七年(801)辛巳科,礼部侍郎高郢知贡举,试题“乐德教胄子赋”“闰月定四时诗”许稷徐晦俱久困名场,时又入场。许稷《闰月定四时》诗云:“玉历穷三纪,推为积闰期。月余因妙筭,岁偏自成时。乍觉年华改,翻怜物候迟。六旬知不惑,四气本无欺。月桂亏还正,阶冥蓂(瑞草)落复滋。从斯分历象,共仰定毫厘。”(见《文苑英华·卷181·省试2》)。惜许稷徐晦均又落榜。

  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考官为中书舍人权德舆,试题“风动万年枝诗”等。此科大比,徐晦“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擢甲魁第1人(状元);许稷“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其所撰《风动万年枝诗》云:“琼树春偏早,光飞处处宜。晓浮三殿日,暗度万年枝。婀娜摇仙禁,缤翻映月池。含芳烟乍合,拂砌影初移。为近韶阳煦,皆先众卉垂。成阴知可待,不与众芳随。”(见《文苑英华·卷187·省试8》)。许稷终擢徐晦榜进士;是科“二十三人初上牒,百万千里尽传名。”人颂权德舆“共贺春司能鉴识,今年定合有公卿。”

  元和间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

  元和(806—820年)间,许稷历官比部尚书郎(员外郎),终衡州刺史。曾随宪宗西征。(按:“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4司之一,设郎中、员外郎各1人、主事4人。)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许稷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随驾西幸有大勋劳,赐赍甚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历官比部尚书郎,终衡州刺史。”

  乞归

  许稷乞归,因随驾西征有大勋,帝以其少年时读书之山赐之。许稷即于是处建“敕书楼”,悬御赐匾额“赐恩”

  “敕书楼”在南宋时乃存,元代毁。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

  “清源之南有赐恩岩,造‘敕书楼’,云是唐赐刺史许稷之山也。”

  许稷比乞归,君恩赐岩。先生奉君赐,开山凿石,上建八大幽,中塑观音金像,造敕书楼,崇奉君赐,匾曰‘赐恩’。”

  赐恩岩”得名。·何乔远《闽书》:“赐恩岩,唐赐刺史之山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赐恩岩》)

  许稷卒葬莆田现东圳水库之常太下庄。

  妣陈氏,继妣毕氏。生3子:长许昌、次许正(字名秉,号衡庵)、三许允执(字秉中,号可庵)。

  其子一居晋江东石;一居莆田,李俊甫《莆阳比事·乌石官职莆阳朱紫》:“上林,唐·刺史之后。”

  许稷卒后,约在唐—中宋时期,氏族裔在赐恩岩建“赐恩祠”祀之。

  诗作

  许稷工诗词。

  南宋·曾从龙《赐恩谱序》:“先生工诗词,与欧阳詹林藻友善。尝为《江南春》三首,祠甚绮丽,人传颂之。余读先生著述集,仰慕其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唐·许稷》:工诗歌,与欧阳詹林藻友善。尝为《江南春》三首,词甚绮丽,人传诵之。”

   《吟窗杂录·卷29·历代吟谱》收录许稷《江南春》曰:

  “江南正月春光早,梅花柳花夹长道。
  江南二月春光半,杏花桃花香蕊散。
  江南三月春光暮,蝴蝶闲飞绕深圃。”

  另外,许稷尝谒九鲤湖,知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于南山而炼丹于湖,丹成饲鲤化龙,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鲤”,总名曰“何岩”,皆以氏始。许稷诗兴勃发,口吟《九鲤湖》五律1首:“道是烧丹地,依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来初。溪雨飞沙霁,石门隐雾虚。高歌对明月,松影落扶疏。”

  《全唐诗·第347卷》许稷试场《闰月定四时》、《赋得风动万年枝》诗2首。(见上文“贞元十八年擢进士第”)

  许稷的词,是继李白白居易之后的佳作,清新、明朗、绚丽,对词的发展推波助澜。这一时期的词,吸取民间歌词的特色,内容一般都比较清新、明朗、活泼,语言朴素、明畅。晚唐以后,词的作者渐多,创作技巧也渐成熟;但却失去了前期那种开阔、明朗的情调,内容转向歌台舞榭、花前月下、妇女的娇艳春愁,形式上追求华丽香艳。从这一点上看,许稷的词正是这种变化的分水岭。

  清末,许稷后裔集资修建开闽氏宗祠于赐恩岩寺西侧,将其《全唐诗》未载的2诗《公游九鲤湖诗》、《公<江南春>诗》,勒之石碑,分位于氏大祠堂大门口左、右侧石垛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赐恩岩开闽氏宗祠》)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6。

许玫

  字玉 ,晋江人。唐·光启间进士,入翰林后致仕居泉州。

许祖淓

  字徵甫,清·泉州人。道光间举人,官刑部員外郎。

许夫人

  夫人(1252—1282年),名陈淑桢,南宋·兴化籍闽广招抚使、参知政事陈文龙之女,嫁许稷后裔许汉青为妻,俗称夫人”。她自幼着男装,平时爱习武,且学得少林轻功。

  南宋·景定(1260—1264年)间,许汉青举家迁至清源军仁和里鳌头境许宅巷(今晋江东石镇区),职司漕运,泛舟举帆,不过几年家资百万,帆樯林立于龙江澳,放舶诸蕃,射利颇多。

  宋末,贾似道弄权,国势衰危。景炎元年(1276年),临安失守,元兵直驱南下,张世杰陆秀夫拥宋帝南逃,许汉青散百万家财组织义兵抗元,偕总兵刘洙驾舶勤王,烽火中汉青为宋捐躯。

  景炎二年(1277年)7月,夫人与族弟陈吊眼率畬汉义军佐张世杰部,攻打盘踞泉州之叛臣蒲寿庚。激战中,夫人手执双剑,身先士卒。蒲寿庚失利后闭城不出,暗中遣人向元将唆都求救,唆都遣兵解围。随之,元军进逼广东浅湾,张世杰为保浅湾,撤泉州之围。是年11月,元主帅刘深以舟师攻浅湾,危急关头,夫人与元军交战于百文埔。

  祥兴元年(1278年)11月,夫人率军转战闽北、建宁、政和等地,并与黄华等共组头陀军,联合作战,屡败元军。

  次年宋溃后,夫人与族弟陈吊眼所率五万畬汉义军,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8月15日夜攻陷漳州城,杀死招讨傅金和、万户、府知事阙文兴,大长畬汉军威。至此,畬汉义军兵员增至15万,连寨五、六十,据守险要。元军数度来犯,不得其果,元廷震惊,就于夫人与陈吊眼率兵众二度攻克漳州城之后,元帅完者都高兴率军入闽,先以大军压境之势,逼使黄华义军降元,并授黄华为征蛮副帅,与完者都高兴同列。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冬,在叛将黄华向导下,元兵攻破十五寨,逼使夫人与陈吊眼走千壁岭。完者都高兴假意与其谈判,登上半山腰,不知是计,毫无戒备,不幸遭擒。

  至元十九年( 1282 年)三月初九,夫人与陈吊眼被杀于漳州城。

  晋江东石乡民为纪念夫人之忠烈,于许宅巷立宫祀之,表曰“东宫夫人”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稷蒲寿庚》)

许丽寰

  明·泉州客商。

  明·隆庆(1567~1572年)开放海禁之后,对日本贸易仍在禁止之列,但福建海商无视禁令,继续扬帆日本。他们或于四五月间,告给文引,驾驶鸟船,称往福宁,卸载北港捕鱼,及贩鸡笼、淡水者,往往私装铅、硝等货,径从大洋入倭。日本的萨摩成了日、明交通的重要港口。

  到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后,明朝船驶往日本近乎绝迹,萨摩的岛津义弘希望恢复对明贸易,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送作为人质的明将茅国科回中国,八月从坊津启航,到达福州,然后去北京,受到优待,并约定来年派两艘福州商船到萨摩贸易。福州商船在途中被日本人抢夺一空,船上人员被杀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册封琉球使夏子阳、王士祯探听消息。萨摩方面致信明朝册使,希望明朝商船年年来萨摩贸易。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客商许丽寰到日本·萨摩进行贸易,居留一年。次年才从久志浦回国。这时岛津义弘致书许丽寰,约他明年再来,如不幸漂流到他州,也希望他等到萨摩派去的官员,评定器皿财货的价格。信中坚决约定“其盟之坚者,金石胶漆,物莫能间”。

  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七月,有明朝商船10艘到萨摩,停泊在鹿耳岛和坊津。他们带去的货物有缎、绫、青绸、素绫、丝绸、素绸、蓝绸、天鹅绒、白糖、黑糖、碗、伞等。贩回的商品有金、银、硫磺、铜铁、屏风、刀、扇等。

许邦光

  许邦光(1780—1833年),字汝韬,号策山,清·晋江青阳陈村许厝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生。后居泉州城内三朝铺(今古榕巷西侧)。

  行状

  嘉庆十三年(1808年)乡试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年) 会试中式,登二甲第七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按:“散馆”:清朝选取进士中文学和书法优等者为翰林院庶吉士,再进庶常馆读书3年,期满举行考试,分别授职,馆学也即解散,谓之散馆。)

  嘉庆廿一年(1816年),许邦光出任顺天府(治所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嘉庆廿三年(1819年),朝廷考查稽察翰林院、詹事府官员政绩功过,钦定许邦光一等第五名,擢升詹事府右赞善;不久转左赞善,再晋右中允。

  嘉庆廿四年(1820年),为庆祝仁宗六十寿辰,朝廷增开恩科,许邦光出任会试同考官。同年,奉旨视察湖南省学政;任内转左中允,严令禁绝请托求情,对下属管束更严。时有一个姓的卫千总依仗权势,经常制造事端,勒索生员财物,利用秋试公榜之机大肆敲诈。许邦光一到任,马上立案审查,依律法办,为地方除一大害。

  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即位,许邦光晋升翰林院侍讲,回京后又迁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道光四年(1824年),朝廷考核官员,钦定许邦光二等第四名,擢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转侍读学士,任日讲起居注官,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为福建卷编修官。

  许邦光长期在翰林院供职,历任文颖馆、武英殿、国史馆、治河方略馆编修、纂修、本衙撰文、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起居注总办。许邦光学识渊博,书法铁划银钩,挥洒自如,名噪一时,内廷绢帖多出其手。

  道光十一年(1831年),许邦光出任大理寺少卿,曾负责复审“粤□”一案,与同官再三反复斟酌研究,使100余名案犯免除死刑,得以平反。当时京畿地区灾荒,许邦光赈济灾民,圆满完成任务,宣宗非常高兴,遂任命为光禄寺卿。

  许邦光到任不久,母林氏逝,离职回乡守制。道光十三年(1833年)八月病卒,寿54岁。

  其他

  许邦光曾先后两次充任庶吉士教习,其门生后来大多担任重要职务。如道光(1821—1850年)间泉州进士龚维琳陈庆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龚维琳陈庆镛》)

  清·道光二年(1822年),龚维琳陈庆镛两人同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两人公车上京赴试,龚维琳成进士,陈庆镛意外落榜。维琳荣归后,即登门拜谢恩师,许邦光不接见,仆人传言,待庆镛成名,两人一同来拜谢未迟。道光十二年(1832年),庆镛也金榜题名,此事成为美谈。 

  许邦光林则徐郭尚先(莆田人)系同榜进士,3人交往甚密,林则徐路过泉州,必登门造访。有一次,林则徐住在家,发现其长子祖培有抽鸦片恶习,即当面指责。祖培深感惭愧,下决心戒烟。郭尚先也是许府上宾,日后把爱女嫁许邦光次子,两家结成姻亲。 

  许邦光一生著述丰富,有《二思堂史论》、《诗文稿》、《使湘小草》、《榕轩诗赋钞》、《国史拟稿》等十余种。《榕轩诗赋钞》手稿被他曾外孙、举人陈仲瑾收藏。1989年,许邦光外裔孙曾纪华陈仲瑾次子陈泗东把《榕轩诗赋钞》连同 许祖淓 《聊中隐斋遗稿》合编成《许邦光父子遗集》。

  许邦光故居在泉州城西三朝巷,中有藏书楼。书斋之外有山水园林,为城中名园,今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宅·许邦光府第》)

许獬

  许獬(1570—1606年),原名行周,字子逊,号锺斗,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十九都后浦人(今金门县金宁乡珠浦后湖村)。《泉州府志·卷17》:“编修许獬宅,在浯洲太武山下。”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许獬,原名行周;以梦揭魁榜,更今名;字子逊,号锺斗。”

  许獬出生时,其父许振之为取名行周,期望许獬能效仿唐代郡人欧阳詹(字行周)有所建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及长,许行周曾梦见自己文场夺魁、名登金榜,但醒来后想想现实黑暗,官场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风气,觉得真正的事业或许在于“正道直行”;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异兽“獬”有分辨是非曲直的神力,见人相互争斗,会用角触碰无理的一方,以示公正,故而改名为许獬

  明·何乔远《闽书·英旧志》、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有传。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闽书》、《通志》、府、县《志》、《晃岩集》、《沧湄集》”为作传。

  从学

  家学衍传

  许獬出身书香世家,有“八代能诗”之誉。父许振之,登明·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副榜;祖父许惟达,垂髻已为诸生。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

  “九岁能文,即多惊人语。

  客与其父振之谈夹谷之会,危其事,从旁应曰:‘已请其左右司马以从矣。’客奇之。

  【按:“夹谷之会”:春秋·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定公齐景公相会于夹谷(今山东莱芜东南),时孔子为鲁国相,参会。齐人欲以兵劫鲁定公,为孔子所斥,齐景公乃止,两国盟誓和好。】

  年十三淹贯经史。”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

  “九岁能文,即多惊人语。客与其父振之谈夹谷之会,危其事。从旁应曰:‘已请具左右司马以从矣。’客奇之。

  年十三,淹贯经史。学博郑燿称为天下才。司理刘纯仁亦谓其当魁天下,延署中读书。”

  就学同安“文公书院”

  同安文公书院”,在厦门市同安区大轮山南麓的梵天寺内,是同安最早的官办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公书院·同安文公书院》)

  许獬先在同安梵天寺文公书院”求学,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下第归乡后,继续在梵天寺攻读。

  赴漳州镇海卫师从李材

  李材,字孟诚,号见罗,明·江西丰城县段潭人;理学家。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隆庆间,历迁广东佥事,屡败倭寇。万历(1573—1620年)初,历官云南按察使,因毁参将署为书院,致激兵变。尝收孟养、蛮莫两土司以制缅甸,以功擢右佥都御史。后云南巡按御史劾其破蛮冒公功,逮问,坐系十余年。后以兵部侍郎贬戍漳州镇海卫。李材所至聚徒讲学,至戍所,徒益众。

  许獬曾赴漳州镇海卫师从李材,较为深刻的学到他的主要学问。李材还是李贽的好友,许獬的为人文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李材李贽的影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见罗 倡学于闽,往从焉,深得修诚之旨。”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见罗 倡学于闽,往从焉。”

  至晋江师从李光缙

  李光缙,字宗谦,号衷一,晋江县治人,是当时名士,万历十三年(1585年)福建乡试第一(解元),不任宦,一生家居讲学,著书授徒为业。(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基本同):“慕李光缙文章,徒步至晋江,从之游(“从之游”同安志作“师事之”)。”

  李光缙许獬,谓“讯其馆课,魁瑰雄鹿,如泛大海。其为文也,包萝左国,吐呐壮骚,出入杨马,鞭菙褒雄;其为诗也,练格汉魏,借材六朝,同工沈宋,登坛李杜。天府之高笔,人文之鸿钜,欢观止矣。”

  筑读书处“丛青轩”

  许獬返金门后,于后浦(位今浯江街)筑读书处,中有“丛青轩”,后来许獬即以名其文集。

  【按:清·康熙年间,总兵陈龙迁治后浦,“丛青轩”改建为总兵署衙,为台闽地区现仅存的总兵署。1915年总兵署衙改为县公署,1949年金防部、福建省政府和1957年金门政委会均曾驻此办公,现为金门县政府。整建后的总兵署面貌一新,院内有1堂2房4厅,庭院种植巨大的古榕树和木棉树。】

  生无媚骨,学有别肠

  许獬治学严谨,人称“生无媚骨,学有别肠”

  许獬曾著《义》一文,因和主流观念不同,被当时学使弃之不用。后任学使徐北魁到任后观风,再命此题,许獬又将原文呈上,结果徐北魁很赏识,拨为文章之首。

  万历廿五年举于乡

  明·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许獬举于乡。

  传说,乡试前泉州有一才子自视其高,疾言夺魁,后闻与许獬同科,虽震其才名,乃欲与许獬比试一下方决其行止。某即以“冬雪造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嘱对,许獬仰观天色,顿有所悟,马上以“秋云排罗汉,风吹移步往西天”应之。某折服,乡举竟未敢赴试。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基本同):“万历丁酉举于乡。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下第归,(同安志有“读书梵天寺”句)参政洪道亨延之署中,谈文外不涉一私。”

  万历廿九年进士

  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许獬赴京会试,道出江南,与太仓才子王衡相会于萧寺(即佛寺)。到家,见其门联“子当承父业,臣未报恩君”许獬大不以为然,笑对王衡曰;“此君子倒置,应为‘恩君臣未报,父业子当承。’”王衡世代翰林,父为大学士王锡爵,素性高傲,独心折许獬,引为知己。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庚子上春官,与太仓王衡会文萧寺;不可一世,独心折。”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庚子上春官,与太仓王衡会文萧寺。不可一世,独心折云:‘春闱冠军,惟君与我耳。’

  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会试,许獬获第一名(会元);进而殿试,获二甲第1名进士(传胪)。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基本同):(同安志有“及”字)辛丑会试,场后王衡卷,大骇曰:‘第一人属子矣。’发榜,果居首,次之。殿试二甲一名。”

  《同安县志·人物录·循吏》载,县令洪世俊“以学宫之前文峰不卓,建塔城东南隅凤山之巅,于是弦诵益广,文学斌斌,明年许獬遂魁”

  清《金门志·卷8·选举表·进士(宋至国朝)》“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许獬。”

  许獬中会元后,族人曾挂匾于晋江石龟祖祠。乡人为立坊旌扬,清·《金门志·卷2·坊表》“‘文章垂世、孝友传家’坊,在庵前社旁,为编修许獬立。”

  泉州地区历来传有民谣曰:“天下第一通,晋江陈紫峰;天下第一肴,许獬进士头。”“肴”:泉音近“gao”,能干、有才学之意。“进士头”:会元的俗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号紫峰)》)

  翰林编修

  万历卅一年授翰林编修

  许獬初为庶吉士,万历卅一年(1603年)九月授翰林编修,初秩承事郎,旋因才学俱优擢文林郎。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同):“改庶吉士,寻授编修。”

  在许獬之前的100多年里,同安县以科举起家的人并不在少数,但夺魁于南宫、名列于翰林的,许獬是第一人。

  治学认真

  许獬治学认真,“矢口纵笔,精义跃如”;馆课出,人争传抄,名震京师,“海内传诵”,学者称为同安”。其诗作,时人誉为“元品”、“超乘”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同)

  “馆课出,人争抄传。

  尝自励云:‘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干天下第一等事业,更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

  与大学士李廷机

  时大学士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泉州晋江人,为人端庄严肃、耿介正直,交友不广,但独与许獬非常友好,谈必竟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基本同)“大学士李廷机素端介,独与善,(同安志有“过从”2字)谈必竟日。”

  疏寝“分括山海利”

  时朝廷国库空虚,皇帝派太监分驻各省征税(称“税珰”),搜刮民脂民膏;东厂主管太监王国臣还建议“分刮山海之利”,但明朝施行严厉的海禁,同安等沿海渔民们被禁止下海捕鱼或搞航运,并无利收,却要交“山之利和海之利(两重税),加重了沿海居民的税负。许獬深知其弊,联合二御史积极上书,言明“轻税赋重生息”之理,最终制止了这一政策。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基本同):“闽苦税珰,有奸人劝珰上书,分括山海利(“分括山海利”同安志作“分括山海之利,人心皇皇”)贻书二御史,寝其事。”

  累忤宦官

  许獬才高性直,累忤宦官。

  一次皇上举行祭典,指名许獬宣读祭文,许獬届时启卷,竟为白纸,他知为阉党所设计。急中生智,出口成章, 皇上闻其文内容清新,明切要,索阅其文。许獬以白纸献上, 并奏明原委。皇上怒,惩涉事宦官,而许獬反受奖。

  当时,许獬的书法颇有名气。有个东厂太监的母亲要过生日,附庸风雅,欲给母亲送副许獬的字,于是派人送去一大箱金银珠宝。许獬对此深恶痛绝,果断拒绝。小太监以为是润笔费太少,又送了1箱财物,没想到连人带钱都被许獬轰了出去。后来,小太监添油加醋地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东厂主管王国臣王国臣许獬不贪财物,又试着给他送去美女,也没能让许獬就范。

  假归

  病假归乡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居久,以思亲成病,假归,囊仅数十金。”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以病假归,囊仅数十金。”

  万历卅四年卒于家

  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许獬卒于家,年37。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

  “未几卒,年三十七。”

  “祀乡贤。

  ,俱诸生。”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一日,鸿渐山圮一隅,大星坠地而卒,年三十有七。”

  葬金门山前村,清·林焜熿纂、林豪续修《金门志·卷2·坟墓》“编修许獬墓,在山前乡。”

  蔡复一为文祭之

  返乡守制的兵部郎中、邑人蔡复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复一》)为文祭之曰:

  “岁之辛丑(万历廿九年,1601年),余即在京;君方献赋,平阴光鸣。雾深泽豹,风厚起鹏;振衣而喜,壮我南溟。青灯绿酒,共叙生平;余耽迈轴,君直蓬瀛。西方荷芙,秋露金茎;题书相问,空月盈盈。旋周家难,废廖涕零;万里归赙,惜逝闵梵。

  未几何时,君亦南征;观涛枚叔,消渴长乡。间一过从,倒履逢迎;情崖孤援,辩涛纵横。环其骨立,蜂削峻曾;察其神王,准击苍冥。笔尾所挥,千秋弦诵;谓可小捐,行当渐平。云迷梁苑,日落茂陵。

  鸣呼哀哉!

  方君首举,士未知名;既出所业,满座尽惊。群英失色,万籁收声;银河垂波,凤驭冷冷。云屋天构,匠者奚营;王唐与瞿,哦揭前旌。皆以鉅魁,主艺林明;而此超乘,实推代与。云胡文章,而命是憎;年年及强,定不待成。堂老闻蜩,原非鶺鴒;别鹤雛鸟,何以为情。虚空闲媚,疏慢依荧。

  鸣呼哀哉

  君之急气,雄以文并;当其必往,莫我敢乘。至有不可,断断引绳;阎浮何隘,须弥可倾。谬收余狂,稍许抗衡;同里于岛,同门于成。相杆尚辍,引在戚朋;接讣匍匐,怛焉中怦。朝萦夕悴,感此沾缨;修短同尽,好丑难冯。高山大川,永藏精灵;笔花不死,敢为列星。垒块难浇,激为风霆;德帏虽冷,汗简自馨。悠悠世态,吊客青绳。”

  清·乾隆(1736—1795年)间,许獬又与许顺之王力行吕大奎丘葵林希元诸名贤同配祀于朱文公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力行吕大奎丘葵林希元》)

  著述

  著述颇多

  许獬长于思辨,文笔流畅灵动,构思严谨,著述颇多。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所著有《四书合喙鸣》、《易解》、《丛青轩文集》、《有笥稿制义》五百余首。”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所著有《四书合喙》、《丛青轩集》六卷。”

  所著有《八经类集》2卷、《丛青轩易争》10卷、《四书阐旨合喙鸣》19卷(厦门市图书馆藏有《四书合喙鸣》清·光绪刊本10册)、《四书崇注解》、《丛青轩集》6卷(泉州市图书馆、厦大图书馆藏有崇祯刊本)、《易解》10卷、《存笥稿》4卷,以及同代李光缙刊刻《许钟斗集》5卷、后人氏“石云居”刊刻的《许子逊稿》1卷等。

  著述内容涉及儒学经典阐释考据、政论时评、诗歌散文等。他理学方面的著作,能进一步发展明末理学思潮,并有所突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八经类集、许锺斗集》)

  附一:《古砚说》

  在散文创作上,许獬的文章经常达到精微入细的境界,给人共鸣。如《古砚说》即其散文佳作之一,被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评价为“署尽天下藏家心事,收藏至理”,入选现代中学语文教科书。

   《古砚说》全文曰: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谬辱[僇(lù)辱:羞辱,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日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哓(xiāo)哓:吵嚷]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附二:《登香山》诗

  厦门翔安鸿渐山脉有香山岩寺,许獬曾题《登香山》

  “层峦游不尽,拍手上香山。举白浮天色,来青识圣颜。
  披云亭渺渺,漱石水潺潺。日暮烟岚合,相看意未还。”

  评价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文学·许獬》、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明·许獬》均载(文基本同):

  夙聘颜氏,及笄(“及笄”同安志作“将及笄”),得病而眇;妻父(“妻父”同安志作“其妻父”)欲易以他女,执不可(“执不可”同安志作“坚执不可”)。及娶,情好甚笃;既贵,如一日。

  为孝廉明、清雅称举人为“孝廉”)时,有巨姓横乡里,痛绳(“痛绳”同安志作“痛绝”)其非;巨姓伏众击之途,亟避(“巨姓……亟避”同安志作“巨姓乘北上,匿众击之途。下车亟避”)。忽见两白衣妇掖过丛棘中入村舍,得免;回视寂无人也。

  性严峻狷急,殚心力学,矢口纵笔,精义跃如。海内传诵其文,曰‘许同安’。”

许升

  许升,字顺之,号存斋,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许升,字顺之,别号存斋,同安人。”

  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许升,字顺之,号存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有传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道南源委》”为作传。

   绍兴廿三年13岁即从朱熹

  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朱子来任同安主簿,时13岁,即从朱熹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生长华宗,视纷华势利无足动心,独有志圣贤之道。朱子簿同安,公年十三,即从讲学淬励。”

  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绍兴二十三年,朱子簿同安,年十三,从游最早。”

  复从朱熹学于建阳

  朱熹任同安主簿秩满,绍兴廿七年(1157年)离开泉州。许升复从学于建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均载(文基本同):

  朱熹五年秩满,复从北归,覃思研精,学力大究。朱子称其学‘专用心于内’。(此一小段同安志作“朱子五年秩满,复从学于建阳,其学益进。朱子谓‘有得于内’”)

  尝书‘存斋’二大字授之,使匾书院,复为之《记》。

  临别宿‘云际寺’,朱子(“送”同安志作“赠”)以诗曰:

  ‘薄暮投花县,联车入翠微。长林生缺月,永夜照寒扉。
  清话欣无斁,离怀怅有违。勉焉强毅力,千里要同归。’

  又云

  ‘门前三径长蒿莱,愧子殷勤千里来。校罢《遗书》却归去,此心原自不曽灰。’”

  (按:上两诗题《送许顺之南归》,收录于《朱文公文集·卷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至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均载(文基本同):

  “至家,朱子两与书,微示‘养气修齐’之意。

  在衰绖之年(“年”,同安志作“中”),动闲礼度,拟古自裁,朱子嘉之。

  令校《氏语录》,公(“公”,同安志作“”)曲折订正论量,朱子答书甚悉。”

  居家

  恬淡静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均载(文同):

  “居家,偕同志陈齐仲肄业‘净隐寺’,又与石子重石丈徐元聘柯国材陈汝器王近思王力行字“近思”)等友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力行》)

  后遍交四方之士,若范伯崇廖德明林择之许敬之等,或相过从,或往来书问,论道肄业。

  朱子称其‘恬淡静退,无物欲之累’。”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按:文公王近思札云:汝器诸友相聚,日所讲者何事?即传中陈汝器否?又《朱子大全集》门人姓氏录有林汝器,同安人,未知孰是?旧志、新志稿阙书。”

  乾道二年朱熹《答许顺之》书

  朱熹同湖湘、闽中学者讨论“敬”的存养工夫,于乾道二年(1166年)季秋,把自己对于“敬”的认识发展视为一次重要的思想飞跃,写信《答许顺之》,并示以著名的影响深远的《观书有感》一诗(《朱文公文集·卷39》,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秋来老人粗健,心间无事,得一意体验,比之旧日,渐觉明快,方有下工夫处。目前真是一目引众盲,其说在石丈子重)书中,更不缕缕,试取观之为如何,却一语也,更有一绝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卒于家

  许升英年早逝,淳熙十二年(1185年)朱熹为文祭之。

  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

  “及卒,朱熹为文祭之。

  今配享‘朱子祠’中,又祀‘乡贤’。”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许顺之先生》:“所著有《孟子说》、《礼记文解》、《易解》等书,并湮灭无传。”

  民国《同安县志·卷廿九·儒林录·宋·许升》:“所著有《孟子说》、《礼记解》等书,并湮灭无传。”

许子春

  字景阳,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刘树勋《闽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载:朱熹在江西南康任上,许子春蔡元定黄干林择之杨子直王光朝等门生故友,到南康追随朱熹游山讲学,朱熹曾有书信致许子春(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许仁

  许仁,字元夫,号竹压,明·浙江仁和县人。嘉靖七~十年(1528~1531年)任德化知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明·许仁》:

  “许仁,字元夫,号竹压,浙江仁和人。嘉靖七年任。

  毁淫祠,创社学,设学租,筑射圃,复教场,甃坛壝,浚丁溪,修春波楼,缮廨署,建名宦乡贤祠,置漏泽园、养济院,善政累累不胜书。详见《建置》、《学校》诸志。

  嘉靖十年,改调同安县。”

  许仁任德化知县时,该县占田地盖寺庙泛滥成灾,许多贫困子弟却无处求学。许仁呈报提学副使高賁亨批准,下令拆各里团(明代县以下基层政区)淫祠,创办社学。

  他发出《为处官房租银,以作兴学校广育人材事》告示,改天妃宫建紫阳学院,讲堂两厢作学生宿舍。天妃宫处县城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保存其门墙外原有店铺一列,向社会租赁,指定县衙主管教育的儒学负责征收租金,“以为有志苦学生员充纸笔油烛之用”,并永为定规。

  他下令对乡村未经批准乱占地滥建的寺庙一律拆毁,丈量地基面积后,估租价听民开垦,缴纳银两充作学租“以养英俊”

  许仁鉴于以前贫寒学生每每辗转求学,处境窘迫;而奸巧之徒,却“以社学与游士为市,渐致废弛”,常使社学“复转而为梵宫道宇”的历史教训,务求忠实不渝地执行他的“兴学废淫祠”的政令,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现象,严令“逐一登记收支数目,以备查考”

  许仁在民风闭塞、迷信盛行的德化山区任职三年,废淫祠,兴学校,十分难得!他在废淫祠同时,还对重大名胜古迹如程田寺、戴云寺、香林寺、龙湖寺、英显庙等妥为保护。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浚通堵淤已久的丁溪圳以灌溉农田;创办养济院,赈济贫民,多著政绩。

许吉璟(1618—1695年)

  许吉璟,字祥景,号龟斋,明末清初·晋江石龟许厝人。曾随母居翁厝榜姓

  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崇祯十六年(1643年) 进士,授庶吉士,擢刑部主事;改兵部给事中,极论东厂之害,疏入,谪浙江布政司照磨,遂乞归。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为南明。许吉璟起故官。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遇害,弘光政权覆灭,许吉璟逃归。

  后依附郑成功,偕卢若腾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櫻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今金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卢若腾王忠孝曾櫻辜朝荐》)

  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春三月,与卢若腾沈佺期东渡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卢若腾沈佺期》)

  所著有《文集》。

许燮

  许燮,字永仲(或礼仲),震瑶,晋江龙湖石龟人,生于北宋·崇宁元年壬午( 1102年 ),卒于南宋·绍兴十八年戊辰( 1148年 ),为石龟瑶林氏七世。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31·选举志·武选·宋》载:许燮,字永仲(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范汝为,拔建州;继从征金寇大仪、淮阳战皆捷。累升神卫都校。后阻于秦桧,郁不得志,因致病卒,年四十七。”

  许燮许文俊,单传一人许燮,这位许燮是由外舅家继承的。

  许燮陵园(宋)位于晋江市龙湖镇新街炉灶山(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com《泉州古墓·许燮陵园》)。

  子一,名亶臣信卿,号梅山。女适岳飞之子岳霖为妻,其子岳珂所著史》记有石龟外祖家事。

  许燮传裔分布闽南、广东、浙江、台湾,迁台氏是鹿港三大姓之一,传衍金门氏人数众多。

许宗镒

  许宗镒,字应衡,明·晋江人。

  浦江令、仁和令、南工部郎、南户部郎

  许宗镒登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年)进士,授浦江县令,调仁和县令,迁南工部郎,转南户部郎监芜湖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许宗镒》:许宗镒,字应衡,晋江人。嘉靖癸丑进士,授南工部郎,监芜湖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宗镒》:许宗镒,字应衡。嘉靖癸丑进士,授浦江令,调仁和,迁南工部郎,转户部。”

  夔州守

  迁夔州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许宗镒》:“寻守夔州,以清廉为二千石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宗镒》:“寻迁夔州守。浚武功、留润二井,浚旧池七处,以便民。”

  广东按察司副使

  擢广东按察司副使,备兵南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许宗镒》:“擢广东按察副使,备兵南韶。大、小罗山峒寇出没为害,增屯戍,谨关隘,通盐米,以抚结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宗镒》:“擢广东按察副使,备兵南韶。抚服大、小罗山峒寇。”

  贵州参议

  在广东按察司副使时,隆庆四年(1570年)会征大庙山寇,不服广东巡抚令移兵他征,时已迁太仆卿(狭西苑马寺卿),坐论,谪贵州参议。

   《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50》:“隆庆四年十月……升广东按察司副使许宗镒为狭西苑马寺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许宗镒》:“大庙山寇黄显祖强梗不悛,请闽、赣二省兵会剿之。广抚檄移其兵,宗镒以功垂成,固执不遣,为所衔,谪贵州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宗镒》:“会征大庙山寇黄显祖,功将成,而巡抚檄移其兵他征,宗镒不从,为所衔。已迁太仆卿,坐论,谪贵州参议。”

  云南副使

  万历二年(1574年)迁云南副使,备兵临安。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27》:“万历二年七月……甲戌,升贵州参议许宗镒为云南副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许宗镒》:“迁云南临安备兵副使。獛刺牳鸡诸蛮自汉来不通风教,专事剽掠。旧设戍兵十哨,哨皆有田,年久湮耗。宗镒设法清复,且耕且守,獛贼遂不敢出,治绩大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宗镒》:

  “寻迁云南副使,备兵临安。

  请复戍兵土田,防御獛贼剽掠。

  辨冤狱,禁刁讼,置学田,凿湖泄水患,蓄灌溉,士民镌石纪绩。”

  浙江右参政罢归

  万历六年(1578年)十二月迁浙江右参政,万历七年(1579年)三月以“不谨”罢归。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82》:“万历六年十二月……己亥,升云南副使许宗镒为浙江右参政。”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85》:“万历七年三月……革临安兵备副使许宗镒闲住,以巡按御史帅祥劾其不谨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许宗镒》:“迁浙江参政,罢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许宗镒》:“迁浙江参政,未几罢归。里居数年卒。祀四川名宦。”

许自表

  许自表,字无已,号箕颍,明·苏州吴县人。崇祯二年(1629年)任安溪知县,莅邑六载,擢 河南道监察御史,历国子监典簿、工部主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崇祯中:许自表,贡士,二年(1629年)任,擢河南道御史。”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明·知县·许自表》:

  “许自表,字无已,号箕颍,苏州吴县人。莅安邑六载,惠沾士民。刻石镌像,奉祀于文昌祠。

  郡天官冯时来赞之,其略曰:‘侯下车,廉知利弊;务清静,与民休息。夙夜饮冰,仰体朝廷宵旰以子惠元元。尤加意催科,独存抚字,用恭恭身,用约约下,一似先儒之正已率物,而郡国自理,所过者化,未有以逾也。今玺书下征侯以宰一邑者宰天下,鸿昌茂明之业,朝家且永赖之,岂独区区惠我清溪哉?宜其寿贞珉于勿替也。’

  侯时膺行取,御点特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后以直疏劾首相温体仁,御批云:‘留斯言为千古模范,降三级以儆狂臣。 ’

  左迁国子监典簿,寻转升工部主事。致仕,以寿老。

  令安邑时,门多俊造。太史李光龙、乡荐王梦弼王复表洪龙见李际煌、明经蔡汝熙黄云璧梁梦桥,均荷夫破格鉴赏。”

许国诚

  许国诚,字鼎臣,明·晋江人。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历西安令、户部郎、镇江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许国诚》:许国诚,字鼎臣。万历癸未进士,授西安令。西安地剧,且轮蹄辐辏,国诚莅以宽和,事存大体。累迁户部郎,出守镇江。郡故工机杼, 国诚 未尝以寸丝入槖。满考,挂冠归。”

许权

  许权(?~1108年),字正衡,号巽齐,北宋·同安县人。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科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文苑·宋·许权》:许权,同安人。治平二年进士。有文名,平生所为碑文最多,人争传诵。”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一·文苑录·宋·许权“《许顺之族谱》、《闽书》”为作传,曰:

  许权,字正衡,号巽斋。以明经登治平元年甲辰科进士(?该年无开科,应为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科),官至承信大夫。

  盛德高标,文名藉甚。平生所为名蓝古刹碑文最多,人争传诵。(按:“名蓝”:名寺也。“蓝”即“伽蓝佛”)

  朱子簿同安,曾勉以诗云:‘文圃山高君莫羡,圣门嶻薜与天齐。’则其人品可知矣。

  著文集被兵燹湮灭,仅存者《苏魏公赞》、《西安桥记略》耳。

  卒于宋·大观二年(1108年),祀‘乡贤’。

  其行述列弘治《八闽通志·文苑传》。”

许衍

  许衍,名应璋,字平子,号南阜,南宋·泉州府同安县内厝萧山许厝人(今属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许衎之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许衍》、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许衍均载(文同):许衍,字平子,同安人。”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宋·许衍》:许衍,字平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许衍》、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许衍》、清·乾隆《泉州府志·仕迹·许衍》等有传。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宋·许衍“《闽书》”为作传。

  隆兴二年以太学生伏阙上书

  隆兴二年(1164年),许衍以太学生伏阙上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许衍、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宋·许衍均载(文基本同):“慷慨喜论事。隆兴二年[《同安县志》讹作“绍兴二年”(1132年)]以太学生伏阙上书,士论韪之。”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许衍》:“隆兴二年以太学生伏阙上书言事。”

  乾道八年登进士

  乾道八年(1172年),许衍以上舍生登进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许衍

  “明年[“明年”为“乾道元年”(1165年),有误]上舍登第。

  尝进《本论》二十篇,言四民利害,至如经界、上供银揽户之弊,皆所目睹而心不便者。既琉之《本论》,间诣部使屡言之。”

  清·郝玉麟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许衍》:

  “乾道八年登进士(清·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亦作“乾道八年登第”)

  尝进本论二十篇,言四民利害,及经界上供银揽户之弊。朱熹与书谓‘仁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之忧’,固如此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宋·许衍》:

  “乾道八年,上舍登第

   尝进《本论》二十篇,言四民利害及上供银揽户之弊。朱子与书,谓其“仁人之心,未尝忘天下之忧”。条究汀、漳、泉经界甚悉。”

  通判建宁府,未赴而卒

  许衍授建宁府通判,未赴而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风节·宋·许衍“通判建宁府,未赴卒。”

  清·郝玉麟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许衍》:

  “通判建宁,未赴而卒。

  伯诩,字子扬,知仙逰,多恵政,有《便民录》数十条。仕终通判福州。”

  民国《同安县志·卷28·乡贤录·宋·许衍》:

  “通判建宁府,未赴,卒,祀‘乡贤’。

  伯诩,以荫入官,知仙游县,终福州府通判。”

许松年

  许松年(1767—1827),字蓉俊,或作蓉隽,号乐山,谥忠靖,清·浙江瑞安人。故居位今瑞安市玉海街道水心街,尚存。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许松年,字蓉俊,浙江瑞安人。”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有传。

  许松年乐山自定年谱》、《瑞安县志·许松年传》、清·鲍作雨将军小传》、清·姚莹 《松年事略》、清·孙衣言《提督许松年事略》等亦有记述。

  乾隆五十三年以武举入伍,乾隆六十年累至镇海水师营守备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许松年17岁,应武童试,以县试第2名、府试第1名入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20岁,乡试中武科举人第5名。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22岁,许松年效力温州水师镇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补黄岩镇标左营千总。乾隆六十年(1795年)29岁升镇海水师营守备。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以武举效力水师。”

  《瑞安县志·许松年传》称他“貌魁伟,异常人”

  嘉庆九年积功至提标参将

  嘉庆二年(1797年)李长庚由澎湖协副将迁浙江定海镇总兵。

  嘉庆三年(1798)六、七月间,浙闽蔡牵“风尾帮”朱濆“水澳帮”海匪与安南(今越南)夷匪勾经集结200余艘大艇,侵扰浙东南沿海,大肆劫掠,闽浙总督书麟命定海总兵李长庚进剿。许松年为先锋,率30艘战舰先行,在淡水门外洋与蔡牵“风尾帮”的40余艘战艇激战。许松年身先士卒,跃过敌船,俘敌32名,缴获战船2艘;后又在大陈岛、三盘洋面(今洞头)大败贼众。四散的海盗向台湾松门溃逃,许松年率部乘胜追击,仅有少量海盗向越南逃去。此后几年间,安南夷匪不敢再进入浙闽海域。
嘉庆四年(1799年),许松年李长庚击“风尾帮”于温州三盘(洞头)外洋。

  嘉庆五年(1800年),许松年超擢定海镇标右营游击。

  嘉庆九年(1804年)二月,许松年升水师镇标参将。时蔡牵窜入台湾劫夺米船、商船多艘,三月李长庚率水师入台剿捕,许松年任先锋,一路追剿之下,蔡牵北逃至扁礁洋(浙江海域内),双方于此大战。许松年的先锋水师大败拥有百余艘海船的海盗,击沉7艘,获船2艘,生擒海盗72人,并收缴大量炮械,蔡牵大败而逃。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从李长庚,积功至提标参将。”

  金门镇总兵

  嘉庆十年正月擢护理金门镇总兵

  李长庚于嘉庆九年(1804年)秋以浙江水师提督总统闽、浙两省水师,嘉庆十年(1805年)夏调福建提督,当年复调浙江提督。自此许松年一直随李长庚所部浙闽水师转战南北洋面,屡立战功。浙闽总督玉德曾向朝廷奏称,许松年“两省最为勇干之将”

  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许松年擢护理金门镇总兵。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

  “嘉庆十年,护理金门镇总兵。

  嘉庆十年……击蔡牵于小琉球;又击朱濆乌石二于宫仔洋,从李长庚追败之于闽、粤交界甲子洋。又迭击于青龙港、斗米洋。

  【按:

  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廿五日,许松年和闽安协副将邱良功在闽东渡台,于台湾海域围剿蔡牵凤尾帮,追至小琉球洋面(钓鱼岛附近)。

  六月,蔡牵联合朱濆在浙闽沿海劫掠粮食、布帛等大量物资,并登岸攻占台湾郡城,立旗称王,屯兵洲仔尾和含西溪,麾下海船超过200艘。】

  十一年(1806年),偕王得禄于台湾洲仔尾,跐海水而登,焚溺无算。是年夏,李长庚于鹿耳门,松年扼张坑、返埕洋面,获贼船一,沉船三,又于水澳擒蔡三来等。

  【清廷命水师提督李长庚赴台征讨。由于鹿耳门港口被叛军击沉的船舶堵塞,大军无法驶入,于是李长庚许松年和澎湖副将王得禄领数百精兵,乘小船进入安平。许松年提议用计令敌人的大船搁浅后使用火攻,二人在几次战斗中焚船35艘,获船15艘,生擒敌人将近700人,火烧贼巢营寮数十里。】

  李长庚论水师将材,举松年可独当一面,总督阿林保以疏闻。”

  嘉庆十二年实授金门镇总兵

  嘉庆十二年(1807年),许松年先后击蔡牵于大早屿、浮鹰洋,以勇敢实授金门镇总兵。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

  “(嘉庆)十二年,从长庚蔡牵于大星屿、浮鹰洋,松年跃入贼船获之。被优叙。

  十三年(十月)朱濆潜匿东涌外洋,命松年蹑剿,遂移师入粤。追至长山尾,了见贼船四十余,知其最巨者为所乘,并力围攻,受炮伤,未几毙。

  (嘉庆十四年正月)诏嘉松年奋勇,克歼渠魁,赐花翎,予‘云骑尉’世职。

  【按:嘉庆十四年(1809),朱濆之弟朱渥领500余名海匪在被追剿的走投无路之下,最终在福建投降。至此,东南海疆匪患基本肃清。】

  (八月)粤匪张保仔窜闽洋金门、厦门,松年遣渔船诱之,以舟师围击,(擒何来等61人)获船七,沉船六,被优叙。”

  总而言之,许松年自嘉庆三年(1798)32岁任护理镇海参将始,至嘉庆十四年(1809)的11年间,北历辽东高丽,南逾广东朱崖,5入台湾,参加大小海战达40余次。许松年乐山自定年谱·自序》有曰:“余初从李壮烈伯李长庚翦灭夷匪,继领先锋追剿二渠。后奉上命,专剿朱濆,海?所到,北历辽东、高丽,南逾交广朱崖,入台湾者五。”

  嘉庆十四年建金门“昭忠祠”

  嘉庆十二年十二月(1807年),李长庚战死黑水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长庚》)

  嘉庆十四年(1809年),作为李长庚原属下,许松年自捐俸薪,在金门西南浦“妈祖庙”兴建“昭忠祠”,安葬与祭祀海上死去的英灵。主祀李长庚,配祀历次海战殉难的定海镇兵罗江太、温州总兵胡振声、广东平海参将王国泰、海门参将陈名魁、烽火守备黄志辉、台湾协中营把总许攀桂、外委武国梁李合成等官兵。

  嘉庆十五年伤发回籍,寻丁母忧

  嘉庆十五年(1810年),许松年伤发回籍,寻丁母忧。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嘉庆)十五年,伤发回籍,寻丁母忧。”

  漳州总兵

  服阙,嘉庆十九年起补漳州总兵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嘉庆)十九年,授甘肃西宁镇总兵,历延绥、漳州、天津、碣石诸镇。”

  许松年服阙,嘉庆十九年(1814)正月,朝议决定将他补西北边陲重镇甘肃西宁镇总兵,又改延绥总兵,最后因福建漳州一带盗贼蜂起,地方械斗事件频发,终授许松年漳州总兵。

  赴任前,嘉庆帝次召见,亲嘱曰:“汝是浙江温州人,久任闽南,故改授漳州总兵,人地相宜。漳州多山贼,汝当留心缉捕……”许松年当即表示:“臣岂敢不实心实力除盗安民,效忠国家,以报圣恩!”

  嘉庆十九年(1814)四月,许松年莅任。

  灭水上劫匪

  许松年先自捐廉俸,从金门招募60多名身强力壮,且善水性、能勇战的青壮年,组成一支号称“金门健儿”的队伍。后又亲自督造几艘仿似商船的“灵航船”,船仓内暗装炮、铳等火器。

  针对绑匪时聚时散、行踪莫测的特点,采取诱鱼上钩战术,遣“健儿”乔作商贾和水手,航行在漳州的溪流河道中诱贼。当绑匪见有商船,纷纷争登船欲行劫夺。此时火器并发,当场击毙3贼匪,击伤贼众10余人,余者纷纷逃窜。

  许松年继而亲率士卒连日追捕,不到1月,绑匪全部落网,还解救了被掳人质数人。

  歼山贼

  漳州府城经许松年一番整治,社会渐趋安定,然其所辖各县山乡,山贼行劫,地方姓族、村庄之间聚殴械斗仍时有发生。

  时有贼首林花鼓,纠集盗贼数百,隐没山林,昼伏夜出,劫杀行商,荼毒山民历10余年,昔往官兵屡剿未果。许松年“购眼线”潜入山贼内部,及时提供情报。嘉庆廿年(1815年),派精兵埋伏,贼首林花鼓吴午詹集等10余人被擒。嘉庆廿一年(1816年)春,许松年身先士卒,跋山涉水,继续追剿围捕,将另一逃逸的首恶徐乌丽缉拿归案。其余贼众慑于军威,纷纷自首投案。

  制止械斗

  漳州之漳南地区,素有姓族、村社之间聚众械斗的恶习。嘉庆廿二年(1817年)漳浦乡发生大规模械斗,造成数起命案。许松年闻讯,即同郡守薛凝度亲往捕治,抓捕首恶,对受蒙蔽者则从轻处罚或教育释放,化解了矛盾,制止了械斗。

  综合治理

  许松年在漳3年,为确保长治久安,捐俸在漳州各险要之处建戍堡、暸楼,又修建卡房(营房),增设巡兵,并在四乡张发禁赌盗、禁械斗文告。从此,赌盗之风遂绝,民风遂好。

  嘉庆廿一年(1816年)秋,时许松年50岁寿日,漳州耆老为他“置幛为寿”,“城厢小民皆燃烛为他古叚(寿)许松年十分感动:“余除盗安民,职在当为,何劳乡亲为此器重。”

  关注民生

  嘉庆廿年(1815年)秋,一场大水后,漳州城内河渠淤塞,污水坑积,百姓饮之,多患脚肿泄泻之疾。此事引起许松年关注,他知会文武官员共议浚河之策,以解除民间苦疾,并在会上倡议捐资浚河,得到各级官员和社会人士广泛支持。他率先捐俸一半,其他人士也纷纷解囊捐助,又公推致仕的原广州太守李威长总领其事。许松年则率驻军会同当地民工一起清淤泥,筑渠道,修堤堰。历时半年多,漳城终于重现昔日清水环境的景象。

  嘉庆廿一年(1816年),浚河工程刚竣工,又有漳南县民众反映:明末有势之家在龙溪源头开凿筑馆,改变了山形,截断源流;至乾隆(1736—4795年)间,旧馆已废,改建为火药局(军火库)。故这一带村居常遇雨则涝、晴久则旱,纷纷请求移局,恢复山形,让龙溪源头之水顺其自然流畅。许松年会同文武官员和地形家赴现场勘测考察后,证实民众之议颇合情理,便亲赴福州总督府取得移局批文。地方耆老及当地慈善人士闻讯后,愿出资赞助。许松年则派左、右营士卒百余人,日夜奋战,将原火药局移至磨房山下,既不动用库银,又为百姓解除旱涝之患。

  《漳南棠永》

  嘉庆廿二年(1817),许松年奉调天津,漳民将他在漳州的功绩作诗成卷,编撰成《漳南棠永》诗集以赠。

  许松年乐山自定年谱·自序》有曰:“余惟练军治盗,洁己奉公,皆分之宜。乃蒙诸君子称扬,殊觉过情。然亦可见诸君子爱我之深,而励我晚节也……”

  嘉庆廿二年调天津新设水师总兵

  嘉庆廿二年(1817年),英吉利(英国)兵舰、商船在渤海口游弋,并突入天津内海,行动诡异,清廷震惊。为加强京师防务,清廷增设天津水师,许松年奉调总兵,组建水师营。许松年率船北上,驻塘沽口。

  许松年从福建调运大批木材,在辽宁金州建造同安快梭艇几十艘,集结旅顺口后,驶驻天津布防。又亲自招募水勇,日夜操练,遂成劲旅,使津门海防大大加强,逼使英吉利兵舰、商船在天津港口不敢轻举妄动,彻底阻止了夷船驶入内海、意图扩大鸦片向中国北方发展的意图。

  清代著名学者姚莹许松年“创我北洋水师之始矣!”

  瑞安人、太仆寺卿孙衣言《水师提督许松年事略》中,也称许松年“创立天津水师,实启北洋海军之滥觞”

  许松年还与瑞安乡贤林培厚[嘉庆廿一年(1816)任重庆知府]等人一起,在京筹建了“京师温州会馆”。

  福建水师提督

  道光元年擢福建水师提督

  嘉庆廿五年(1820年)八月,嘉庆帝薨,道光皇帝登基。时许松年任天津水师总兵3载,循例觐见。
身材高大的许松年虽跪在队列之后,但在太和殿内却尤为突出,道光帝误以为他未跪,退朝后单独召见,才知他身材高大,跪时与常人站立高度几乎相等。皇帝赞叹道:“汝身如此魁伟,诚我大清大将军也。”道光帝询问了他的出身履历、在海上打仗受伤的情形,曰:“为官必须守正,尤当勤于操练”,赐与酒、食、刀、枪、金银等物。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又召见许松年3次,夸他“官声好,营伍整顿”,授许松年广东陆路提督。当许松年赴广东就任走到杭州时,又改调福建水师提督。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道光元年,擢广东陆路提督,调福建水师提督。”

  福建水师提督任上,在厦门、金门、大担、小担一带整修要塞、营房。

  道光元年重修金门“昭忠祠”

  道光元年(1821年),许松年甫莅任福建水师提督,又重修金门“昭忠祠”,亲赴金门主祭,并为撰写《金门昭忠祠记》。

  【按:金门“昭忠祠”毁于1963—1964年间。当时蒋介石巡视金门,指示金门地区试办国民教育。1964年,选址在后浦南门兴建金门县立金城初级中学,动员“国军”工兵部队,将“妈祖庙”、“昭忠祠”及周遭墓坟夷平,作为金城国中的校地。】

  道光三年四月平台湾林允春之乱

  道光三年(1823)四月,许松年按例到台湾巡视阅兵。时正逢林允春等人滋事,为防止其势力蔓延导致民变,许松年亲自督兵入山搜缉,一个多月后终平息这场动乱,台湾社会遂趋稳定。道光帝赞他:“所办甚好。”

  道光六年褫职,乞病归

  道光六年(1826年)四月,台湾彰化闽、粤居民械斗,涉及嘉义、淡水,许松年方率军至台,晓以大义,双方就抚,祸乱平息。闽浙总督孙尔准挟旧嫌疏劾许松年“治理轻纵”,革职留台。许松年旧病复发,十二月呈请回籍休养。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

  (道光)六年(1826年),台湾械斗,松年方阅兵,弹压解散。

  总督孙尔准与之不协,寻以‘治理轻纵’被议,褫职,留台效力。

  乞病归。”

  道光七年卒于家

  道光七年(1827年),许松年卒于故里水心街。赐谥忠靖

  《清史稿·卷350·列传·卷137·许松年》:

  “卒于家。

  锡麟,袭世职。”

  遗著有《海疆利弊》等。《海疆利弊》一书指出台湾、大连为中国南北门户,建议朝廷驻派重兵。

许廷桂

  许廷桂(1752~1809年) 字伟臣,号鼎斋,清·广东归善人,祖籍湖北,寄籍厦门。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许廷桂,字伟臣,号鼎斋。”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有传。

  寄籍厦门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

  “先世自吴徙楚。

  大猷,任广东副将。

  ,任浙江黄岩总兵官,卒于澎湖,返葬厦门,因寄籍焉。”

  乾隆五十二年后历署金门守备,擢游击、护海坛镇,以罣误降调

  许廷桂由行伍擢千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从提督黄仕简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因功累迁署金门守备、游击、护海坛镇左翼总兵,后以罣误降调。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廷桂随提督黄仕简征台逆林爽文三十四战,以功署金门守备。

  擢游击、护海坛镇。

  罣误,降调。”

  嘉庆五年授香山都司

  嘉庆五年(1800),许廷桂授香山都司。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

  “嘉庆五年(1800年),授香山都司。擒洋匪一百八十余名,优叙。

  三年(?),随左翼镇黄彪缉获土盗二百余名,复在洋烧杀贼船,屡有擒获。

  八年(1803年),调赴惠州,随提督全谋孙全谋剿捕山贼有功,赐服物优奖。时永安会匪滋扰,廷桂进剿,贼首投诚;余党藏匿铁笼嶂,廷桂率师衔枚由嶂背直抵巢穴,剿杀之。”

  擢香山协副将、护理左翼总镇官

  许廷桂擢香山协副将,屡有功,褒嘉为护理左翼总镇官。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

  “擢香山协副将,先后获洋盗八百余名,生擒著名贼首,夺其舟舰、器械无算。

  奉旨褒嘉,护理左翼总镇官。”

  嘉庆十四年六月阵亡于击总兵宝张保仔之役

  嘉庆十四年(1809年)六月,许廷桂率舟师巡桅广东夹门外洋,击海盗总兵宝,炮毙之。张保仔统船大队来援,许廷桂督师迎战,伤重为贼所擒,受支解而死,年58岁。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

  “十四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六月,率舟师巡桅夹门,击海贼总兵宝,沉其舟三,乘势冲击,贼败走。

  军中方报总兵宝炮毙,余党仓皇逃命;而张保仔,粤之巨盗也,统船三百余艘来援。廷桂督师迎战,会东风陡作,波浪掀腾,贼据上风,抛掷火器;舵断,贼登廷桂船,廷桂与千总毛国斌持短兵接战,手刃数贼,伤重为贼支解。年五十八。

  成福并遇害。同时员弁死者二十四人。后数日,罾船获廷桂尸,归葬。”

  “按:廷桂遇害时,相从殉难者:署守备陈大德、署千总叶高、外委陈联魁陈见扬万国平何新其、都司严高、未入流施鸣皋等俱阵亡,未获其尸;又署千总卢大升等十六员,未知死所。”

  后事

  优恤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

  “事闻,祭葬如总兵例,入祀‘昭忠祠’。

  成福及阵亡弁兵,一体优恤。世袭骑都尉、恩骑尉罔替。”

  墓葬

  许廷桂墓在厦门紫云岩。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3·忠烈·国朝·许廷桂》:“墓在紫云岩。”

  紫云岩樵溪东岸山麓,今万石植物园紫云岩西麓的“雨林世界”里,许廷桂墓道坊仍存,是厦门岛内仅存的1座古牌坊,1982年列为第二批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坊建成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花岗岩条石构筑,坐东朝西,冲天式,通高5.5米,宽6米,4柱3开间,明间高4米、宽3.5米。额枋雕饰双龙祥云纹,左、右花板饰灵芝瑞草纹。

  正中坊额镌楷书“钦赐祭葬”4字。

  柱为方形,边宽0.25米。

  内柱镌联:“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

  外柱镌联:“祭葬待颁,庶享匪躬之报;幽魂以慰,聿昭不朽之荣。”

  牌坊后为许廷桂夫妇合葬墓,花岗岩墓碑上镌:“皇清·晋赠武显将军鼎斋?公、诰赠夫人勤慎?聂氏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