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 (顺济宫、天妃宫、天后庙) 南宋·庆元间始建为顺济宫。
天后宫亦称天后庙,位于今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1号。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天后庙,在府治南德济门内。”该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祀妈祖·林默娘。初名“顺济宫”,后随妈祖神格的提升,先后改为“天妃宫”、“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天后宫(南宋)”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天后宫”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明代的致祭和修葺 明·嘉靖徐毓重修并顾珀《记》 清·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改宫号为天后宫 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藉明威,克襄伟绩,业隆显号,禋享有加。比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师之致讨,时方忧旱,井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骤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凡兹冥佑,岂曰人谋? 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祐我家邦,永著朝宗之戴;眷兹亿兆,益宏利赖之功。惟神有灵,尚克鉴之。” 康熙五十九年始定春秋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所收录徐汝澜碑记记文不全,且个别字有错、漏。《泉州历史网》站长根据碑刻实物补正并重加标点如下:
尝见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僻壤,莫不有英祠烈庙,赫声濯灵,表表在人心目间。然或保障一方,或显应一时,世远年湮,同于陵谷沧桑者有之,同于郭公夏五者亦有之。求其效顺扬灵,泽被广远,怀桑昭报,久益钦崇,未有若天上圣母之神(妈祖)之最著也。 神为莆田林氏女,生而神异,能知休咎,尝以席渡海,或乘云游岛屿中,人咸以龙女目之。以宋·雍熙四年(987年)三月重九日二十九岁升化,自是神光普照,灵迹昭垂,凡航海者但见彩霞飞至,无不化险为夷,历宋、元、明,载籍所记,笔不胜述。至国朝而灵响特著,帆樯所至,靡不家祀而户祝焉。 其尤为泉人所传诵者,康熙年间平定台湾,神尝涌潮济师;乾隆中荡平台匪,神又著助顺功,是以封号频加,特予春秋致祭。至于出使琉球等外国,与夫士商之往来,其感应又不可指数。 予前令晋江日,祇谒神宫,闻父老道其事甚悉。嗣予擢守台湾,海氛未靖,人皆以为忧,而子独荷神庥,克占利涉,至今钦感,不能去心。 嘉庆乙亥(嘉庆二十年,1815年)秋日,予以代典郡事,再至泉州,祀事既修,敬申瞻仰,而栋宇漶漫剥蚀,非复旧观,殊不足以妥神灵而彰祀典。于是乘岁功既成之后,亟谋所以新之。邦之人感念灵贶,喜予为之倡,亦竞于趋事赴功焉。乃相与鸠工庀材,朽者易之,缺者补之,自内至外,治以塈茨,饰以丹艧,而殿之大柱并易以石,以期不朽,亦庶几轮焉奂焉,克符旧制矣。 是役也,经始于乙亥(嘉庆二十年,1815年)杪冬,至丙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仲夏告竣,计糜制钱三百余万。落成之日,邦人相率请予文以纪之。 予按:郡志,泉郡神宫□三处,一在南门外厂口,一在十五都围头;而在南门□为岁时致祭之地,尤为庶姓所瞻依者,即此是也。溯自宋·庆元间,神示梦海潮庵僧,俾作宫于此。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海舶艤聚,香花最盛,厥后代有修举。惟我朝嘉神之绩而典礼加隆焉。祭法所谓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者则祀之,则予之□勉从事,其亦上遵国家报功之制度,并以顺群黎敬事之诚欤。且知后之守斯土者,亦必同深感仰,以时修明之。从此庙貌常新,安澜永庆,如江河之行地,经万古而不废,又岂保障一方、显应一时者所可同日语哉!故如所请,纪其大略于石。 赐进士出身、授阶朝议大夫、福建泉州府知府加五级、析津徐汝澜撰。 嘉庆拾壹年岁在△(上“元”下“木”)兆因敦元木号(“木号”合一字)之次皋月下澣。” “泉州灵济天妃宫,亦名天后宫。 孝女居然佑海滨, 附: 附: 建筑规制
天后宫原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正殿(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照应女神特点),轴线两侧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现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有正殿、寝殿、东廊、东西轩,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 原山门与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棂星门为山门,面阔三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旧时,戏台是天后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升化之日(农历九月初九),或朝祭,求愿奉献戏剧之地。戏台柱联为现代吴捷秋书:“海上扶危救难,应群情而作圣;世间演戏酬神,遂众愿以娱人。”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宋代构件。 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平面为矩形,面阔五间24.6米,进深五间25.6米。由于殿前增增建檐廊一间,故总进深大于面阔。 正殿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 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顶浮雕仰莲连珠斗。柱网甚为规整,前后6列,每列6根。惟祭坛前减去2根金柱,形成较为广阔的祭祀空间;并将中柱后移,脊檩不是由中柱承托,而是由挑出格架科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 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中天后神像仪态端庄,两旁列清代鸾驾;东西墙陈列闽台妈祖史迹图片。神龛后照壁有1幅清·道光年间描绘湄洲岛胜概的大型壁画,较为珍贵。 正殿内有陈泗东撰、林汉宗书的楹联: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上下檐间距较小,收山较大。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殿前廊檐下有6根石柱,正中两根为辉绿石透雕云龙石柱,为清初所刻,雕工精细,形态极为生动。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依旧制复原修缮。 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 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宇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顶,面阔七间35.1 米,进深五间19.8 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婆罗门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悬挂明·大书法家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张瑞图》)书“后德配天”横匾。1998年重修,现辟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 梳妆楼在寝殿之后、天后宫建筑群的主轴线上最北端,是天后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女性世俗方式修建,是该建筑群比较特殊的规制。因历史原因原被占为他用,2001年奠基重建。占地400多平方米,面阔五间,高二层,单檐硬山顶。
庙中尚有诸联: 清·嘉庆年间泉州知府许汝澜:“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恩涵海甸,鳌殿常新。” 现代台湾鹿港施文炳撰书: 现代陈泗东:“母德参天,四表咸钦其圣;后功配地,万邦共祀以神。” 现代吴捷秋:“海上扶危救难,应群情而作圣;世间演戏酬神,逐众愿以娱人。” 现代陈垂成:“文陵圣地,灵根连海甸;台府封疆,夙缘共天风。” 祀典 泉州天后宫在清代,和祭孔子、关公一样,列入祀典,泉州知府等奉旨春秋致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礼俗·官方祭祀》) 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载:“天上圣母之祭……每岁颁行祭费银四两二钱,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铡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礼。祝文:维神菩萨化身,至圣至诚。主宰四渎,统御百灵,海不披波,浪静风平,舟航稳载,悉伏慈仁。奉旨崇祀,永享尝蒸。届兹仲春(秋),敬荐平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 泉州天后宫从祀诸神 泉州天后宫从祀千里眼、顺风耳和“二十四司”。 (一)千里眼、顺风耳: 《敕封天后志·卷下》载:“(湄洲)西北方有二怪,一号顺风耳,一号千里眼。出没为崇,村民苦之,求之天后。……遂拜伏愿皈正教,时后年二十三。” 杨浚《湄洲屿志略·卷2·侍从》称:“神年二十三,收千里眼、顺风耳为将。先二神一善视,一善听,为崇西北,民苦之,求治于神。神曰,此金水之精,乘旺所钟,当以火土克之。乃演况施法,二神遂惧而皈依焉。” 这二尊妈祖生前所降伏之怪,或说一姓金,一姓柳。据《湄洲屿志略·卷2》说,二神一向没有受人世帝皇封号,虽然妈祖从宋朝起就累代受封,累至天后,千里眼、顺风耳却直到“同治八年(1869年)敕封金、柳二神将为将军,即千里眼、顺风耳也。” 古代科学没有发达,气侯变化难测。航海者求之神助,妈祖既是海神,其神力当具听视超越凡人,没有千里眼、顺风耳这二尊神,妈祖一如失左右臂,所以这二位神抵,为全体信奉妈祖的人所共祀。不管什么地方的妈祖庙,都从祀此二位神祗。湄洲、泉州两个大庙当然塑其神像了。 泉州天后宫山门两侧,即塑此二神。神像巨大,塑工甚精,惜已不存。泉州及台湾的妈祖庙中此二神之造型,皆穿彩衣,飘带,袒胸露足。千里眼是绿面绿身,右手高举至眉上,作远眺状。顺风耳则赤面红身,以左身食指指着耳朵,表示善于听察。二神皆威武而不狞恶。 (二)二十四司 概说 泉州天后宫规模巨大,在山门至大殿两边,塑有东廊12司、西廊12司,合称24司。据台湾王和声《月是故乡明》一书忆泉州:“天后宫双边两廊各司,都塑有神像。” 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编印的《泉州天后宫简介》第7项,对该庙的东、西廊二十四司的神祗加以说明:“廿四司乃天后辅神,各司神职说明如下:北斗星君,司航海方向;雷声普化天尊,司风雷电;水德星君,司天下水的调节;四海龙王,司江河湖海之潮(其中的水族繁殖,直接由妈祖统辖);五显灵官大帝,司天廷;文昌帝君,司文运;哪咤太子,司青少年成长,风火旺盛;七娘夫人,司少年儿童成长;临水夫人,司婴幼哺育,产女安康;文武尊王,司忠义;福德正神,司财运及地方安宁;元帅王府,司代天巡狩,查察人间善恶,有纪王府、朱王府、池王府、温王府、吴王府、田元帅、邢元帅、李元帅、范元帅、康王府、陈武王。” 东廊十二司 顺济司:祀北斗星君。北斗星君是全国道教普遍信奉的,北斗在天象上是指引方向的,在道教信仰则是“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带有死神之意。把死神归于妈祖管辖之下,希翼海上航行更有保障。 镇北司:祀玄天上帝。 风雨司:祀雷声普化天尊,俗称“雷公”为雷部之神。雷声普化天尊也是全国道教普遍信奉的。唐·冯贽《云仙杂记》曰:“雷日天鼓,神曰雷公。”对雷神之祭祀,《前汉书·郊祀志》说,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分雷公风伯庙于东郊,可知我国崇祀雷神早在道教创设之前。雷和航海有关,千年之后,泉州把雷神编入妈祖统管下的一司。 天君司:祀雷部毕元帅。 天门司:祀五灵显官大帝。五灵显官大帝是全国道观都供奉之神,也是道教护法神36帅之首,是监坛神、灵官及仙官。泉州西街有五显灵官专庙,其地名即五显铺。这神祗也列入天后的廿四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五显宫·西街五显宫》) 水德司:祀水德星君。水德星君亦为道教神祗之一,泉州崇阳门城楼(俗称南鼓楼)早就供奉此神。旧时每年冬季为防火灾,泉州民家门上都贴有绿色刻有水德星君神象的符,以镇压火灾。 通远司:祀福佑帝君。 海宁司:祀四海龙王。四海龙王也是全国普遍信奉的水神。泉州道教庙观玄妙观(俗称天公观)虽供奉玉皇上帝,也塑有四海龙王神象。未知何时也把他列为天后的廿四司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 文昌司:祀五文昌夫子,即文昌帝君(潼梓帝君)。泉州有文昌帝君专庙在玉犀巷镇雅宫,是读书人敬拜的神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镇雅宫》) 仙灵司:祀吕仙公、清水祖师、裴仙公、九仙祖、李仙公。 天英司:祀中坛元帅,即哪咤太子,又称太子爷、“三太子”。《封神榜》所传,托塔天王李靖有3子金咤、木咤、哪咤,哪咤居第3。哪咤足踹风火轮,可浮行水上。泉州民间普遍信奉“三太子”,虽未有专庙,但有相当一部分庙宇塑象附祀之。另,佛教释迦牟尼是印度太子,佛诞日四月初八,泉州俗称“浴佛节”、“太子生日”,是日最怕下雨,雨则龙眼花被损,龙眼失收;而哪咤太子生日是九月初九,泉州民间有时将两位太子的生日混肴起来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浴佛节》) 忠烈司:祀文武尊王。文武尊王即唐代安史之乱守睢阳牺牲的张巡与许远。这两尊神祗泉州到处供奉,其庙甚多,台湾亦有,别处罕见。莆田亦少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载:“睢阳庙在城西南得胜铺,祀唐·张巡。”“按睢阳庙郡中多有与许远同祀,为双忠者。有与汉·关羽、宋·文天祥并祀为三忠者。”“忠义庙在府治东凤山麓。宋·绍兴间宗室赵汝锡建。旧祀汉·关公羽、唐·张公巡、许公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睢阳庙、双忠庙、忠义庙》) 西廊十二司 送子司:祀临水夫人。临水夫人,或称“顺天圣母”,泉州俗称“奇仕妈”,城内奇仕巷有专庙,称“奇仕妈宫”。此神名陈靖姑,福州府罗源县下渡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贞元七年(791年)卒,年24岁,是福建仅次于妈祖的1位著名地方女神祗,专保妇孺生育平安。南宋·淳祐间敕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后加封“天仙圣母表灵普化碧霞元君”,清·咸丰(1851—1861年)间应闽人林天龄奏请,晋封“顺天圣母”。传说此神在古田临水乡显圣斩白蛇,其地建有“临水宫”。泉州的“奇仕妈”逢其农历十月十五日诞辰之日,数年必1次到“古田谒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奇仕妈宫》) 育子司:祀七娘夫人。七娘夫人,泉州俗称“七娘妈”,即织女也。俗传农历七月初七是其生日,泉州家家户户以纸糊“七娘亭”、“七娘轿”,焚以送神。生子必令其为七娘妈的契子(义子),以保茁壮成长,谓之“新契”;到16岁则“洗契”,即解除义子的契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七夕》) 祐境司:祀田都元帅,即“相公爷”。泉州普遍信奉,各庙大多奉有此神。在泉州则成为专职戏神,凡傀儡、梨园诸戏班必供奉之。每次酬神演戏,必先以傀儡开场,方可作法事。而开场必先以“相公爷”上场(俗称“踏棚”),以便镇邪。
广福司:祀福禄寿星。 药师司:祀鄞仙姑,俗称“仙姑妈”。鄞仙姑,俗名“阿乙”,北宋·南安县卅二都后井人(今南安市霞美镇覆船山下山美村后井自然村)。鄞仙姑是民间医生,传说是吴真人(吴夲)女弟子,擅长妇幼科,十余岁坐化,郡人神之,塑其像祀于花巷(古称梦粿巷)“真济宫”,后又在花桥宫旁建仙姑亭配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真济亭》) 千岁司:祀纪王爷、苏王爷。纪王爷,即汉高祖·刘邦部将纪信。刘邦被项羽围于荥阳,纪信貌与刘邦相似,代主出城受降,为项羽所杀。 英显司:祀唐王爷。 灵照司:祀温王爷,亦称“温元帅”。温王爷是道教监坛之神,道士演法之法坛必设王、马、温、赵4元帅。全国道观皆有。 天懿司:统称“元帅王府”,祀李、池、吴、朱、范五王爷及诸元帅、王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州王爷神》) “元帅王府”是泉州府沿海县份,特别是晋江县普遍供奉之神,最能代表泉州民间信仰的特点。山区如永春、安溪、德化则没有奉祀,莆田、漳州都没有供祀。每个王爷都称“代天巡狩”,威严极大,皆可扶乩跳神,神灵显赫。泉州各王府庙年代无可考。在台湾南鲲的五府千岁庙,据载建于明·永历十五年(1662年),是泉州人随郑成功渡台带过去的,可知泉州的“王爷”信仰,在明朝已极普遍。 李、池、吴、朱、范合称“五王府”,或朱、池、李合称“三千岁”,泉州及台湾都有供奉。晋江祥芝、同安马巷、泉州彩华都有单独的池王府庙。 据王人瑞《台湾庙神榜》考证:“代天府供奉的五府千岁,原系道教,在唐朝时代本是关中一带人民所奉祀。迨及唐末藩镇割据,再经五代纷扰,烽火连年,民不聊生,中原一带人民纷纷播迁。基于固有的崇拜,神亦随人口而迁移了。到了宋室南渡,大量人口拥入闽、粤,流寓福建的先民,在晋江修建五王庙。神灵显赫,香火鼎盛。直到明思宗甲申之乱之后,郑成功将以台湾为抗清复明基地,闽、粤人民大量迁移台湾,神明……作移民世界的开路神。” 《台湾庙神榜》还说:“大王李府千岁名大亮,二王池府千岁名梦彪,三王吴府千岁名孝宽,四王朱府千岁名叔裕,五王范府千岁名承业。”5人都是唐初时人,“贞观年代,李公大亮先后出任交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旨召李公大亮与宰相房玄龄为京师留守。池公梦彪授宣威将军,累擢定襄都督。吴公孝宽为壮武将军,累迁宁朔州都督。……朱公叔裕先后出任绵州剌史,大理寺卿。范公承业除武州剌史,太原尹。……在《唐书》中,以仁忠智略、勇义孝礼诸事褒扬五府千岁。” 陈武王:未知何神,疑为陈洪进。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南安》:“陈节度使庙在大小潘山。祀宋岐国公洪进。”陈洪进五代时割据泉、漳2州,他纳漳、泉之地给宋太祖,使闽南免于战争,2州之人皆崇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康王府:即北宋初康保裔。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14》有“康王神”一则,记康为北宋·洛阳人,官都部署,镇守河间高阳关。咸平三年(1000年)契丹来犯,战殁,后人祀之。江西泰和县东门外有康王庙,南渡后又著灵,则宋时江西已为康王立庙。泉州旧有“康王宫”, 在妙因铺,其神介胄赭面。 广泽司:祀广泽尊王。 都天司:祀都天圣君,即法主公。 与湄洲庙从祀诸神的比较 妈祖既成为天后,湄洲庙与泉州庙均有从祀诸神。两庙除千里眼、顺风耳等神相同之外,其他则大有差异。湄洲所从祀的泉州不祀,泉州所从祀的湄洲不祀。在湄洲庙中,晏公,嘉应、嘉佑2神,及水阙仙班18位神将皆塑象奉祀;但泉州庙则另祀24司。 晏公:《敕封天后志·卷下》载:“时有负海怪物曰晏公,每于水中趁江豚以嘘风,鼓水妖以击浪,翻溺舟辑,深为水途大患。”经妈祖大施法力,“始惧而伏罪,后嘱之曰,东溟阻险,汝今统领水阙仙班,护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为部下总管。”《湄洲屿志略·卷1》:“有晏公者,浮海为怪,神以法制之。……命为部下总管。” 嘉应、嘉佑2神及水阙仙班18位神将,《敕封天后志·卷下·收伏二怪》曰:“时有嘉应、嘉佑,或于荒丘中摄魄迷魂,或于巨浪中沉舟破艇。……并收之,列水阙仙班,共有一十八位,凡舟人值危,披发虔请求救,悉得其默佑。”《湄洲屿志略·卷1》称:“时有二魔,一曰嘉应,一曰嘉佑……并录为将。” 对照湄洲的晏公、18神将与泉州的24司,都同样从祀妈祖,但差别太大,名止完全不同。 从宗教学的观点来看: 一是湄洲之神皆为妈祖生前所收的妖魔,地区限于莆田附近;泉州之神则皆早于妈祖,相当大部分不是莆田地区的信奉神,大都史有其人,事实上是把道教中有关航海的神和泉州一带信奉的有关海上航行、海外移民的地方的神祗及忠臣义士纳入24司,包罗万象,收录全国了。 二是湄洲层次较低,湄洲诸神信仰较为原始,迷信性较强,还未衍化成一个民间信仰的系统。泉州层次较高,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泉州特点,形成了泉州海神的主从神祗系统,通通归入妈祖派下的神系,有较强的教化性与政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