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

(顺济宫、天妃宫、天后庙)

  南宋·庆元间始建为顺济宫。
  元·至元十五年敕封天妃、宫号为天妃宫。
  明代的致祭和修葺
     ——明·洪武六年遣官致祭。
     ——明·永乐五年
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
     ——明·永乐十三年鼎新之。
     ——明·嘉靖徐毓重修并顾珀《记》
  清·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改宫号为天后宫
     ——康熙十九年的敕封。
     ——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易宫名为天后宫。
     ——康熙五十九年始定春秋致祭。
     ——雍正、乾隆御赐匾额和修葺。

  清·嘉庆二十一年徐汝澜重修暨《记》
  近现代。
  建筑规制。
  祀典。
  泉州天后宫从祀诸神
     ——千里眼、顺风耳。
     ——二十四司(概说。东廊十二司。西廊十二司。)

  与湄洲庙从祀诸神的比较。

  

  天后宫亦称天后庙,位于今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1号。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天后庙,在府治南德济门内。”该地处城南晋江之滨,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祀妈祖·林默娘。初名“顺济宫”,后随妈祖神格的提升,先后改为“天妃宫”、“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年代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天后宫(南宋)”1988年1月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天后宫”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南宋·庆元间始建为顺济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神为莆田氏女。”在泉州建庙之前,林默娘已经成神,并屡受朝廷敕封。“宋·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封崇福夫人,二十六年封灵惠(1156年),二十七年(1157年)封灵惠昭应。淳熙十年(1183年)封灵惠昭应崇善福利夫人。绍熙元年(1190年)封进爵灵惠妃。”

  泉州庙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位于泉州郡城镇南门外,历时四年告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宋·庆元间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隆庆府志》曰:“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妈祖莆田默娘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寮当笋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自是水旱盗贼,有祷辄应。历代遣官斋香诣庙致祭。”

  建时,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当时庙宇规模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祀妈祖

  庆元始,朝廷一再敕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庆元四年(1198年)封助顺,六年(1200年)封护国庇民,追封一家。开熙元年(1205年)封显卫。嘉定元年(1208年)封助顺英烈妃。”

  后由于泉州郡城城区扩大,镇南门南移,顺济宫圈入城中。泉州南门沿江,古无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0《闽书》曰:“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余丈,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俗呼新桥。”顺济宫及顺济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水陆交通要道的南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宝祐元年(1253年)封嘉应英烈。”之前,“郡守望祭海神”原在法石真武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真武庙》),宝佑元年后即改在顺济宫。

  由于妈祖在海外交通中的保护作用日趋重要,朝廷又一再敕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宝祐)三年(1255年)封慈济,四年(1256年)封善庆。开庆元年(1259年)封显济妃。”

元·至元十五年敕封天妃、改宫号为天妃宫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当年又在泉州复置市舶提举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据元·庄弥邵所撰镇南门《碑》称:元世祖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

  为发展海上贸易,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廷敕封妈祖“天妃”《元史·卷10·世祖纪》“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乙丑(即八月十四日),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泉州顺济宫随即改称天妃宫,列入国家祀典。

  后来,元朝廷又屡次敕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护国明著天妃,二十六年(1289年)封显佑。大德三年(1299年)封辅圣庇民。延祐元年(1314年)封广济。天历二年(1329年)以怒涛拯溺,加封灵感助顺福惠徽烈,赐额云慈,遣官致祭。”

明代的致祭和修葺

  明·洪武六年遣官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

  “明·洪武五年(1372年)封昭考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六年(1373年)遣官致祭。文云: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锡,帝室藉劻勷。万载歌清晏,昭格殊未央。

  明·永乐五年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

  永乐年间,明·成祖郑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张谦等屡次下西洋,是时泉州仍设市舶司(成化间才迁福州),为朝廷指定的使节出入口岸。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24·泉州妈祖庙》“永乐五年(1407年),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官重新拓之,而宫宇益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隆庆府志》曰:“明·永乐五年,以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罗、爪哇、满剌加等国,率以祭告祈祷为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天上圣母之祭》:“天上圣母之祭:历代遣官斋香诣庙致祭。明·永乐五年以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自是,节遣内官及给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罗、爪哇、满剌加等国,率以祭告祈祷为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永乐七年(1409年)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

  明·永乐十三年鼎新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奉文修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永乐十三年,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得泉州发自浯江(晋江的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浯江》),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行香,祷告海上平安。

  明·嘉靖徐毓重修并顾珀《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嘉靖(1522—1566年)间郡人徐毓重修。”并收录顾珀《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文曰:

  “吾泉有灵济天妃宫,创自宋·庆元(1195—1200年)间。奠于郡城之南,浯江横其前,三台拥其后,左法石,右紫帽,亦郡中形胜地也。国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使渤泥得番州,发自浯江,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成化甲午(成化十年,1474年),郡守垦田地二十余亩,以供香火之费。历岁既久,寝以倾颓,有欲图形胜而庐其居者矣。

  进士君某、尊甫,谓是宫实郡城诸水会归之处,盖堪舆家所谓水口,关系匪轻,遂捐己赀,协以众募,令子董其役。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西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经始于嘉靖庚子夏四月,至甲辰季冬始落成焉。

  泉卫指挥使文璥,谓氏修废起坠之功不可无纪者也,征予文刻石,承之。

  太常时伏读成祖文皇帝御制碑文,若曰:‘仰惟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版章。怀来神人,幽明循职,朕承鸿基,罔敢或怠。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尊以礼义,变其夷习。其初使者回奏,涉海浩渺,风雨晦明,洪涛巨波,惊心骇目,乃有神人飘飘云际,以妥以侑,旋有红光飞来舟中,巳而烟消霾霁,风恬浪息,张皇□(上“汤”下“皿”)胪,倏忽千里,咸曰:此天妃之神也,显示灵应。朕嘉乃绩,特加封号,建庙龙江之上。《礼记》所谓有天下者,祭百神之意也。’则今日神之祀不为谄,宫之修不为侈,文之刻不为诬。视彼欲图形胜而庐其居者,不亦惑乎!

  是为《记》。”

·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改宫号为天后宫

  康熙十九年的敕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国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平定台湾,神涌潮济师,勅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

  《湄洲屿志·卷2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神助提督万正色克敌厦门(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钦差礼部员外郎辛保等,赍香帛诏诰加封致祭。制曰:……特封尔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妈祖敕封天后,这是最后一次敕封,也是妈祖的最高神格。此后天妃宫即易宫名为天后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天后。”

  《湄洲屿志·卷2载:“康熙二十三年八月十四日,以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奏,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御书香帛,到湄庙致祭,特封天后。”

  【晋天后的时间,《清朝通典》一说是乾隆二年(1737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亦称:(天后庙)又一在南门外厂口,乾隆九年郡人施曜重修。一在十五都围头,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遣礼部郎中雅虎到泉州庙致祭。”并收录雅虎在泉州天妃宫的祭文,云:

  “国家茂膺景命,怀柔百神,祀典具陈,罔不祗肃。若乃天庥滋至,地纪为之効灵;国威用张,海若于焉助顺。属三军之奏凯,当重铎之安澜。神所凭依,礼宜昭报。

  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藉明威,克襄伟绩,业隆显号,禋享有加。比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师之致讨,时方忧旱,井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骤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凡兹冥佑,岂曰人谋?

  是用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祐我家邦,永著朝宗之戴;眷兹亿兆,益宏利赖之功。惟神有灵,尚克鉴之。”

  莆田的《府志》也附有雅虎祭文,内容完全一样,可见雅虎之祭妈祖,湄洲宫与泉宫并祭,并非只祭湄洲。

  康熙五十九年始定春秋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始定春秋致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天上圣母之祭》:

  “康熙五十九年,奉行始入祀典。每岁颁行祭费银四两二钱,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铏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礼。

  祝文:‘维神菩萨化身,至圣至诚。主宰四渎,统御百灵。海不披波,浪静风平。舟航稳载,悉伏慈仁。奉旨崇祀,永享尝烝。兹届仲春(秋),敬荐豆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尚飨!’

  同日致祭天后之父积庆公、母积庆公夫人。

  祝文:‘维公德能昌后,笃生神圣之英;泽足贻庥,宜享尊崇之报。诞祥钟乎宋代,孝行聿昭,灵迹著于海邦,安澜胥庆。是尊后殿,用答前庥。兹值仲春(秋),敬荐豆馨,虔申告洁,神其格歆。尚飨!’”

  雍正、乾隆御赐匾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

  “雍正元年(1723年),御书匾额曰‘神昭海表’。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赐“锡福安澜”匾,妈祖“乃如日之中天”

  “国朝·乾隆元年(1736年),邑人捐修。”

  “乾隆(1736—1795年)间,御书匾额曰‘恬澜昭贶’,于后殿祀后之父母。”

·嘉庆二十一年徐汝澜重修暨《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署郡守徐汝澜倡捐重修,撤庙口对面倚城小屋,即于其地立碑。”并收录汝澜自为《记》”。这次是天后宫的大规模修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天后庙》所收录徐汝澜碑记记文不全,且个别字有错、漏。《泉州历史网》站长根据碑刻实物补正并重加标点如下:

  “重修天后宫碑记

  尝见通都大邑以至遐陬僻壤,莫不有英祠烈庙,赫声濯灵,表表在人心目间。然或保障一方,或显应一时,世远年湮,同于陵谷沧桑者有之,同于郭公夏五者亦有之。求其效顺扬灵,泽被广远,怀桑昭报,久益钦崇,未有若天上圣母之神妈祖之最著也。

  神为莆田氏女,生而神异,能知休咎,尝以席渡海,或乘云游岛屿中,人咸以龙女目之。以宋·雍熙四年(987年)三月重九日二十九岁升化,自是神光普照,灵迹昭垂,凡航海者但见彩霞飞至,无不化险为夷,历宋、元、明,载籍所记,笔不胜述。至国朝而灵响特著,帆樯所至,靡不家祀而户祝焉。

  其尤为泉人所传诵者,康熙年间平定台湾,神尝涌潮济师;乾隆中荡平台匪,神又著助顺功,是以封号频加,特予春秋致祭。至于出使琉球等外国,与夫士商之往来,其感应又不可指数。

  予前令晋江日,祇谒神宫,闻父老道其事甚悉。嗣予擢守台湾,海氛未靖,人皆以为忧,而子独荷神庥,克占利涉,至今钦感,不能去心。

  嘉庆乙亥(嘉庆二十年,1815年)秋日,予以代典郡事,再至泉州,祀事既修,敬申瞻仰,而栋宇漶漫剥蚀,非复旧观,殊不足以妥神灵而彰祀典。于是乘岁功既成之后,亟谋所以新之。邦之人感念灵贶,喜予为之倡,亦竞于趋事赴功焉。乃相与鸠工庀材,朽者易之,缺者补之,自内至外,治以塈茨,饰以丹艧,而殿之大柱并易以石,以期不朽,亦庶几轮焉奂焉,克符旧制矣。

  是役也,经始于乙亥(嘉庆二十年,1815年)杪冬,至丙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仲夏告竣,计糜制钱三百余万。落成之日,邦人相率请予文以纪之。

  予按:郡志,泉郡神宫□三处,一在南门外厂口,一在十五都围头;而在南门□为岁时致祭之地,尤为庶姓所瞻依者,即此是也。溯自宋·庆元间,神示梦海潮庵僧,俾作宫于此。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海舶艤聚,香花最盛,厥后代有修举。惟我朝嘉神之绩而典礼加隆焉。祭法所谓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者则祀之,则予之□勉从事,其亦上遵国家报功之制度,并以顺群黎敬事之诚欤。且知后之守斯土者,亦必同深感仰,以时修明之。从此庙貌常新,安澜永庆,如江河之行地,经万古而不废,又岂保障一方、显应一时者所可同日语哉!故如所请,纪其大略于石。

  赐进士出身、授阶朝议大夫、福建泉州府知府加五级、析津徐汝澜撰。

  嘉庆拾壹年岁在△(上“元”下“木”)兆因敦元木号(“木号”合一字)之次皋月下澣。”

近现代

  民国廿年(1931),建立泉州晦明中学(泉州七中的前身),天后宫成为校舍。

  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收录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并加按时“灵济天妃宫”附编末,曰:

  “泉州灵济天妃宫,亦名天后宫。

  明嘉靖间顾珀碑记称:吾泉有灵济天妃宫,自宋庆元(1195-1200年)奠于郡城之南,浯江横其前,三台拥其后,左法石、右紫帽,亦郡中形胜地也。国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印尼之地)得平州,发自浯江,实仗神麻。归奏于朝,鼎新之。

  嘉靖庚子夏至甲辰冬(1540-1544年),郡人徐毓重修正殿五间,重修寝殿七间、凉亭四座、西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

  清康熙十九年收台湾归清,施琅奏称神涌潮济师,廿三年(1684年)神由天妃晋封天后。乾隆元年(1736年)再修。

  今宫为泉州第七中学工厂,正殿、寝殿、凉亭、东轩大体尚存,保持明代规制。西廊及山门已拆,但存空地,可望复建。明塑天妃二侍女神象,翠羽明珰,山门之千里眼顺风耳二神,造型奇特,惜皆已毁。庙有婆罗门教石柱一对,尚存。又著名石雕龙柱一对,今移于开元寺内地区文管会前,以资保护。

  查天后泉漳台湾之人称为妈祖,崇祀甚笃,台南城内妈祖宫街之天后宫,华丽为全城之冠,香火为全台第一。泉州此庙为海外交通及泉台关系之重要史迹,且规模巨大,保存完整,至堪珍护,万勿令其废圮也。

  孝女居然佑海滨,
  庙堂忽已历千春。
(原注:神为北宋莆田湄洲孝女默娘,自宋迄清,累加封号。此神未兴之前,泉人奉九日山昭惠庙神为海神,蔡襄建洛阳桥,邑人建昭惠庙于桥北,今尚存。天妃既兴,昭惠神寂寂无闻矣。)
  闽疆童稚皆知海,(原注:顾炎武曰:“海,闽人之田也。”)
  台岛壶浆竞奉神,(原注:台湾到处皆有妈祖庙。澎湖妈祖庙为台澎最古之庙宇,建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台人年年至湄洲屿朝圣。)
  古迹犹存须保惜,
  侨胞远见感相亲。
(原注:妈祖为闽人之乡土神祇代表,随闽人足迹所至,遍及南洋、日本、美洲。凡祀妈祖者,一望便知为闽人也。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等地之福建会馆,旧皆崇祀天妃。)
  刺桐赫赫称名港,
  莫使彤庭化作尘!

附:

  明顾珀所录泉州天妃宫明成祖御制碑文(碑已废):仰维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际天所覆,极地所载,咸入服章。怀来神人,幽明循职。朕承鸿基,罔敢或怠,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尊以礼义,变其夷习。其初,使者回奏,涉海浩渺,风雨晦明,洪涛巨波,惊心骇目。乃有神人飘飘云际,以妥以侑,旋有红光飞来舟中,己而烟消霾霁,风恬浪息,张皇荡舻,倏忽千里。咸曰此天妃之神也,显示灵应。朕嘉乃绩,特加封号,建庙龙江之上。礼记所谓有天下者祭百神之意也。

  附:

  《台湾县志》有关天后记载:(康熙)二十二年我师征澎湖,恍有神兵导引。及屯兵妈宫澳,靖海将军侯施琅谒庙,见神衣袍半湿,脸汗未干,始悟实邀神助。又澳中有井泉,止可供数百口,是日驻师万数,忽涌甘泉,汲之不竭。及克塽归降,率舟师抵鹿耳门,复见神兵导引,海潮骤涨。表上其异,特遣礼部致祭,并敕建神祠于其原籍,勒文纪功,又加封天后。

  又台南天后宫有康熙间镌立的《靖海将军侯公功德碑记》称:台去内地千里,户不啻十万,或欲一朝议弃,比论万家鸠鹄,买棹无资。即令囊空归井,饥寒惨迫,辗转不堪怜乎?况为南疆咽喉,鹿耳险于盂门,墟其地,保无逋逃渊薮,贻将来忧者。是以力请于朝,籍为郡县,此有功于朝廷甚大,有法于斯民甚厚。……侯讳,字琢公,籍泉之晋江县。康熙三十二年岁次癸酉阳月谷旦,台湾县四坊乡耆铺户等同立。

  1976年后,泉州七中搬出,天后宫又逐步恢复,基本还原旧貌。

建筑规制

  

  天后宫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正殿(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照应女神特点),轴线两侧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现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正殿、寝殿、东廊、东西轩,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

  原山门与戏台因筑公路被拆毁,1990年3月重建。今移清代晋江县学棂星门为山门,面阔三开间,牌楼式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青石龙柱,两侧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顶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作成凤尾伸展而卷曲,线条柔和优美,整体结构华丽壮观。戏台连接于山门后檐,坐南朝北,木构藻井顶盖。雕脊画枋,小巧玲珑,具有泉州独特艺术风格。旧时,戏台是天后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升化之日(农历九月初九),或朝祭,求愿奉献戏剧之地。戏台柱联为现代吴捷秋书:“海上扶危救难,应群情而作圣;世间演戏酬神,遂众愿以娱人。”

  紧接山门两侧为东西厥建筑,所谓秦宫汉阙以示天后宫之尊。建筑为二层楼阁,面临通衢,两楼高耸,楼上分置钟鼓,楼下塑造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威武庄严。

  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而且保留宋代构件。

  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平面为矩形,面阔五间24.6米,进深五间25.6米。由于殿前增增建檐廊一间,故总进深大于面阔。

  正殿筑于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采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雄狮、文房四宝、八骏云火、仙家法器、鹤舞云中、宝盖莲花等图,为二度空间动态艺术造型、雕刻刀法熟练,生动活泼,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

  殿内木梁骨架,立于圆形花岗岩石柱,柱顶浮雕仰莲连珠斗。柱网甚为规整,前后6列,每列6根。惟祭坛前减去2根金柱,形成较为广阔的祭祀空间;并将中柱后移,脊檩不是由中柱承托,而是由挑出格架科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筑结构比较特别,空间变化很丰富。

  门窗弯枋雀替,雕花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采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水族,鸟兽人物,托木部位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表现女性神庙。殿内油漆用朱地画“暖八仙”之一的钟离及如意相间图案,其绿地雕彩西蕃莲及喜鹊登梅图案,有吉祥的象征,有的图案作异兽,寓意益寿。殿内础浮雕,更是琳琅满目,八骏、八宝、傅古鸟龙及各种花卉,表现着水族鱼龙腾空翻浪,与百花争妍,这都是表现道教主题的图案,以福禄寿吉祥物作衬托,呈现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中天后神像仪态端庄,两旁列清代鸾驾;东西墙陈列闽台妈祖史迹图片。神龛后照壁有1幅清·道光年间描绘湄洲岛胜概的大型壁画,较为珍贵。

  正殿内有陈泗东撰、林汉宗书的楹联:
“当神存世时,莆晋同区,迨刺桐港鼎盛,元廷以泉州神女封天妃,靖海平台,升衔天后;兹庙临江渚,华夷杂处,昔镇南门未移,宋代建顺济宫庙而典祀,伏波恬浪,垂耀典谟。”

  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上下檐间距较小,收山较大。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殿前廊檐下有6根石柱,正中两根为辉绿石透雕云龙石柱,为清初所刻,雕工精细,形态极为生动。

  东西两廊及两轩和寝殿,均依旧制复原修缮。

  东西两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

  寝殿又称后殿,地势比正殿高出1米多,两侧突出部位设为翼享,左右斋馆。整座殿宇系明代大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的悬山顶,面阔七间35.1 米,进深五间19.8 米,高8米许,木质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的圆形石础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婆罗门教寺石柱。估计是明代翻修时称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正面悬挂明·大书法家张瑞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张瑞图》)书“后德配天”横匾。1998年重修,现辟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室。

  梳妆楼在寝殿之后、天后宫建筑群的主轴线上最北端,是天后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女性世俗方式修建,是该建筑群比较特殊的规制。因历史原因原被占为他用,2001年奠基重建。占地400多平方米,面阔五间,高二层,单檐硬山顶。

  

  庙中尚有诸联:

  清·嘉庆年间泉州知府许汝澜“德配坤维,鲸波永息;恩涵海甸,鳌殿常新。”

  现代台湾鹿港施文炳撰书
  “毓秀钟灵,山拥清源江拥晋;封妃称后,功崇顺济德崇天。”
  “晋水溯源流,泉鹿人文同一脉;湄洲传灵迹,闽台香火并千秋。”

  现代陈泗东“母德参天,四表咸钦其圣;后功配地,万邦共祀以神。”

  现代吴捷秋“海上扶危救难,应群情而作圣;世间演戏酬神,逐众愿以娱人。”

  现代陈垂成“文陵圣地,灵根连海甸;台府封疆,夙缘共天风。”

祀典

  泉州天后宫在清代,和祭孔子、关公一样,列入祀典,泉州知府等奉旨春秋致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礼俗·官方祭祀》)

  道光《晋江县志·卷15·祀典志》载:“天上圣母之祭……每岁颁行祭费银四两二钱,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铡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礼。祝文:维神菩萨化身,至圣至诚。主宰四渎,统御百灵,海不披波,浪静风平,舟航稳载,悉伏慈仁。奉旨崇祀,永享尝蒸。届兹仲春(秋),敬荐平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

泉州天后宫从祀诸神

  泉州天后宫从祀千里眼、顺风耳和“二十四司”

  (一)千里眼、顺风耳:

  《敕封天后志·卷下》载:(湄洲)西北方有二怪,一号顺风耳,一号千里眼。出没为崇,村民苦之,求之天后。……遂拜伏愿皈正教,时后年二十三。”

  杨浚《湄洲屿志略·卷2·侍从》称:“神年二十三,收千里眼、顺风耳为将。先二神一善视,一善听,为崇西北,民苦之,求治于神。神曰,此金水之精,乘旺所钟,当以火土克之。乃演况施法,二神遂惧而皈依焉。”

  这二尊妈祖生前所降伏之怪,或说一姓,一姓。据《湄洲屿志略·卷2》说,二神一向没有受人世帝皇封号,虽然妈祖从宋朝起就累代受封,累至天后,千里眼、顺风耳却直到同治八年(1869年)敕封二神将为将军,即千里眼、顺风耳也。

  古代科学没有发达,气侯变化难测。航海者求之神助,妈祖既是海神,其神力当具听视超越凡人,没有千里眼、顺风耳这二尊神,妈祖一如失左右臂,所以这二位神抵,为全体信奉妈祖的人所共祀。不管什么地方的妈祖庙,都从祀此二位神祗。湄洲、泉州两个大庙当然塑其神像了。

  泉州天后宫山门两侧,即塑此二神。神像巨大,塑工甚精,惜已不存。泉州及台湾的妈祖庙中此二神之造型,皆穿彩衣,飘带,袒胸露足。千里眼是绿面绿身,右手高举至眉上,作远眺状。顺风耳则赤面红身,以左身食指指着耳朵,表示善于听察。二神皆威武而不狞恶。

  (二)二十四司

  概说

  泉州天后宫规模巨大,在山门至大殿两边,塑有东廊12司、西廊12司,合称24司。据台湾王和声《月是故乡明》一书忆泉州:“天后宫双边两廊各司,都塑有神像。”

  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编印的《泉州天后宫简介》第7项,对该庙的东、西廊二十四司的神祗加以说明:“廿四司乃天后辅神,各司神职说明如下:北斗星君,司航海方向;雷声普化天尊,司风雷电;水德星君,司天下水的调节;四海龙王,司江河湖海之潮(其中的水族繁殖,直接由妈祖统辖);五显灵官大帝,司天廷;文昌帝君,司文运;哪咤太子,司青少年成长,风火旺盛;七娘夫人,司少年儿童成长;临水夫人,司婴幼哺育,产女安康;文武尊王,司忠义;福德正神,司财运及地方安宁;元帅王府,司代天巡狩,查察人间善恶,有纪王府朱王府池王府温王府吴王府田元帅邢元帅李元帅范元帅康王府陈武王。”

  东廊十二司

  顺济司:祀北斗星君北斗星君是全国道教普遍信奉的,北斗在天象上是指引方向的,在道教信仰则是“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带有死神之意。把死神归于妈祖管辖之下,希翼海上航行更有保障。

  镇北司:祀玄天上帝

  风雨司:雷声普化天尊,俗称“雷公”为雷部之神。雷声普化天尊也是全国道教普遍信奉的。唐·冯贽《云仙杂记》曰:“雷日天鼓,神曰雷公。”对雷神之祭祀,《前汉书·郊祀志》说,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分雷公风伯庙于东郊,可知我国崇祀雷神早在道教创设之前。雷和航海有关,千年之后,泉州把雷神编入妈祖统管下的一司。

  天君司:祀雷部毕元帅

  天门司:祀五灵显官大帝五灵显官大帝是全国道观都供奉之神,也是道教护法神36帅之首,是监坛神、灵官及仙官。泉州西街有五显灵官专庙,其地名即五显铺。这神祗也列入天后的廿四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五显宫·西街五显宫》)

  水德司:祀水德星君水德星君亦为道教神祗之一,泉州崇阳门城楼(俗称南鼓楼)早就供奉此神。旧时每年冬季为防火灾,泉州民家门上都贴有绿色刻有水德星君神象的符,以镇压火灾。

  通远司:祀福佑帝君

  海宁司:祀四海龙王。四海龙王也是全国普遍信奉的水神。泉州道教庙观玄妙观(俗称天公观)虽供奉玉皇上帝,也塑有四海龙王神象。未知何时也把他列为天后的廿四司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

  文昌司:祀五文昌夫子,即文昌帝君潼梓帝君)。泉州有文昌帝君专庙在玉犀巷镇雅宫,是读书人敬拜的神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镇雅宫》)

  仙灵司:祀吕仙公清水祖师仙公、九仙祖、仙公。

  天英司:祀中坛元帅,即哪咤太子,又称太子爷、“三太子”。《封神榜》所传,托塔天王李靖有3子金咤木咤哪咤哪咤居第3。哪咤足踹风火轮,可浮行水上。泉州民间普遍信奉“三太子”,虽未有专庙,但有相当一部分庙宇塑象附祀之。另,佛教释迦牟尼是印度太子,佛诞日四月初八,泉州俗称“浴佛节”、“太子生日”,是日最怕下雨,雨则龙眼花被损,龙眼失收;而哪咤太子生日是九月初九,泉州民间有时将两位太子的生日混肴起来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浴佛节》)

  忠烈司:祀文武尊王文武尊王即唐代安史之乱守睢阳牺牲的张巡许远。这两尊神祗泉州到处供奉,其庙甚多,台湾亦有,别处罕见。莆田亦少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载:“睢阳庙在城西南得胜铺,祀唐·张巡。”“按睢阳庙郡中多有与许远同祀,为双忠者。有与汉·关羽、宋·文天祥并祀为三忠者。”“忠义庙在府治东凤山麓。宋·绍兴间宗室赵汝锡建。旧祀汉·、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睢阳庙、双忠庙、忠义庙》)

  西廊十二司

  送子司:临水夫人临水夫人,或称顺天圣母,泉州俗称奇仕妈,城内奇仕巷有专庙,称奇仕妈宫”。此神名陈靖姑,福州府罗源县下渡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贞元七年(791年)卒,年24岁,是福建仅次于妈祖的1位著名地方女神祗,专保妇孺生育平安。南宋·淳祐间敕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后加封“天仙圣母表灵普化碧霞元君”,清·咸丰(1851—1861年)间应闽人林天龄奏请,晋封“顺天圣母”。传说此神在古田临水乡显圣斩白蛇,其地建有“临水宫”。泉州的奇仕妈逢其农历十月十五日诞辰之日,数年必1次到“古田谒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奇仕妈宫》)

  育子司:祀七娘夫人七娘夫人,泉州俗称“七娘妈”,即织女也。俗传农历七月初七是其生日,泉州家家户户以纸糊“七娘亭”、“七娘轿”,焚以送神。生子必令其为七娘妈的契子(义子),以保茁壮成长,谓之“新契”;到16岁则“洗契”,即解除义子的契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岁时记·七夕》)

  祐境司:祀田都元帅,即“相公爷”。泉州普遍信奉,各庙大多奉有此神。在泉州则成为专职戏神,凡傀儡、梨园诸戏班必供奉之。每次酬神演戏,必先以傀儡开场,方可作法事。而开场必先以“相公爷”上场(俗称“踏棚”),以便镇邪。

  招财司:祀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即“土地公”,泉州到处皆有。

  广福司:祀福禄寿星

  药师司:祀仙姑,俗称“仙姑妈”仙姑,俗名阿乙,北宋·南安县卅二都后井人(今南安市霞美镇覆船山下山美村后井自然村)。仙姑是民间医生,传说是吴真人吴夲)女弟子,擅长妇幼科,十余岁坐化,郡人神之,塑其像祀于花巷(古称梦粿巷)“真济宫”,后又在花桥宫旁建仙姑亭配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真济亭》)

  千岁司:王爷、王爷。王爷,即汉高祖·刘邦部将纪信刘邦项羽围于荥阳,纪信貌与刘邦相似,代主出城受降,为项羽所杀。

  英显司:祀王爷。

  灵照司:祀王爷,亦称元帅”王爷是道教监坛之神,道士演法之法坛必设4元帅。全国道观皆有。

  天懿司:统称“元帅王府”,祀五王爷及诸元帅、王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州王爷神》)

  “元帅王府”是泉州府沿海县份,特别是晋江县普遍供奉之神,最能代表泉州民间信仰的特点。山区如永春、安溪、德化则没有奉祀,莆田、漳州都没有供祀。每个王爷都称“代天巡狩”,威严极大,皆可扶乩跳神,神灵显赫。泉州各王府庙年代无可考。在台湾南鲲的五府千岁庙,据载建于明·永历十五年(1662年),是泉州人随郑成功渡台带过去的,可知泉州的“王爷”信仰,在明朝已极普遍。

  合称“五王府”,或合称“三千岁”,泉州及台湾都有供奉。晋江祥芝、同安马巷、泉州彩华都有单独的王府庙。

  据王人瑞《台湾庙神榜》考证:“代天府供奉的五府千岁,原系道教,在唐朝时代本是关中一带人民所奉祀。迨及唐末藩镇割据,再经五代纷扰,烽火连年,民不聊生,中原一带人民纷纷播迁。基于固有的崇拜,神亦随人口而迁移了。到了宋室南渡,大量人口拥入闽、粤,流寓福建的先民,在晋江修建五王庙。神灵显赫,香火鼎盛。直到明思宗甲申之乱之后,郑成功将以台湾为抗清复明基地,闽、粤人民大量迁移台湾,神明……作移民世界的开路神。”

  《台湾庙神榜》还说:“大王府千岁名大亮,二王池府千岁名梦彪,三王吴府千岁名孝宽,四王朱府千岁名叔裕,五王范府千岁名承业。”5人都是唐初时人,“贞观年代,大亮先后出任交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旨召大亮与宰相房玄龄为京师留守。梦彪授宣威将军,累擢定襄都督。孝宽为壮武将军,累迁宁朔州都督。……叔裕先后出任绵州剌史,大理寺卿。承业除武州剌史,太原尹。……在《唐书》中,以仁忠智略、勇义孝礼诸事褒扬五府千岁。”

  武王:未知何神,疑为陈洪进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南安》:节度使庙在大小潘山。祀宋岐国公洪进。”陈洪进五代时割据泉、漳2州,他纳漳、泉之地给宋太祖,使闽南免于战争,2州之人皆崇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王府:即北宋初康保裔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14》“康王神”一则,记为北宋·洛阳人,官都部署,镇守河间高阳关。咸平三年(1000年)契丹来犯,战殁,后人祀之。江西泰和县东门外有康王庙,南渡后又著灵,则宋时江西已为康王立庙。泉州旧有“康王宫”, 在妙因铺,其神介胄赭面。

  广泽司:祀广泽尊王

  都天司:祀都天圣君,即法主公。  

与湄洲庙从祀诸神的比较

  妈祖既成为天后,湄洲庙与泉州庙均有从祀诸神。两庙除千里眼、顺风耳等神相同之外,其他则大有差异。湄洲所从祀的泉州不祀,泉州所从祀的湄洲不祀。在湄洲庙中,晏公嘉应嘉佑2神,及水阙仙班18位神将皆塑象奉祀;但泉州庙则另祀24司。

  晏公《敕封天后志·卷下》载:“时有负海怪物曰晏公,每于水中趁江豚以嘘风,鼓水妖以击浪,翻溺舟辑,深为水途大患。”妈祖大施法力,“始惧而伏罪,后嘱之曰,东溟阻险,汝今统领水阙仙班,护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为部下总管。”《湄洲屿志略·卷1》“有晏公者,浮海为怪,神以法制之。……命为部下总管。”

  嘉应嘉佑2神及水阙仙班18位神将,《敕封天后志·卷下·收伏二怪》曰:“时有嘉应、嘉佑,或于荒丘中摄魄迷魂,或于巨浪中沉舟破艇。……并收之,列水阙仙班,共有一十八位,凡舟人值危,披发虔请求救,悉得其默佑。”《湄洲屿志略·卷1》称:“时有二魔,一曰嘉应,一曰嘉佑……并录为将。”

  对照湄洲的晏公、18神将与泉州的24司,都同样从祀妈祖,但差别太大,名止完全不同。

  从宗教学的观点来看:

  一是湄洲之神皆为妈祖生前所收的妖魔,地区限于莆田附近;泉州之神则皆早于妈祖,相当大部分不是莆田地区的信奉神,大都史有其人,事实上是把道教中有关航海的神和泉州一带信奉的有关海上航行、海外移民的地方的神祗及忠臣义士纳入24司,包罗万象,收录全国了。

  二是湄洲层次较低,湄洲诸神信仰较为原始,迷信性较强,还未衍化成一个民间信仰的系统。泉州层次较高,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泉州特点,形成了泉州海神的主从神祗系统,通通归入妈祖派下的神系,有较强的教化性与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