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5划—上)

  北岳宫北崇寿寺、北山宫(泉州北门华侨新村后)、北帝庙
  石室岩
观音寺。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观音山坳。沿革。规制。附:石室岩革命旧址。石鼓庙晋江市青阳梅岭街道石鼓山上。石鼓庙。顺正王·黄志[王志]。总管。演戏酬神之盛。附:青阳乡贤祠。)石竹庙(永春县达埔镇和安溪县金谷镇交界处的岱山上。沿革。规制。香火衍传。)石笋庙、石佛岩(南安市仓苍镇蔡西村妙峰山上)、石玉洞(留安仙洞,仙洞宫。永春县桃城镇留安社区留安山南麓。沿革。规制。)石崎宫、石山宫(涂岭石山宫。蓬莱石山宫。)、石狮岩(东园宫。位于安溪县魁斗镇大岭村石狮湖。沿革。规制。)石马宫(报恩寺。南安市罗东镇维新村。规制。刘文静说。刘至敏说。)、石门殿(安溪县祥华乡新寨村水尾)、石亭寺(莲花岩寺,圆通庵,莲花台寺,不老亭。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莲花峰绝顶莲花石之阳。)
  白鹿庵
(泉州城东郊五里左右云麓山)白毫庵晋江市青阳街道霞行社区相府路3号。沿革。规制。白石宫(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沿革。规制。白水岩寺(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白水寺(惠安县辋川古城北门外烟楼山下)、白云寺[碧云寺,报国寺。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桥三堡村白云山。沿革(北宋始建为“碧云寺”。元改“报国寺”。明改“白云寺”。清初移现址重建。民初重修。现代重兴。)。现规制。白云桑。]、白云亭(安溪县蓝田乡内春村境内古官道旁。沿革。规制。)
  平水庙(大禹庙)、平山寺
[ 乾峰寺,小坪寺。惠安县螺城镇西北社区东平山小坪顶。沿革。规制(概说。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楹联。)。平山寺石塔。]
  古榕宫(沿革。原古榕宫规制。赵天君。)古德院(永春县苏坑熙里村。何朝宗塑古德院普陀观音。李廷机与古德院。)古圳宫、古井禅寺
(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80号)、古艮岩寺[南安市美林街道西美村观音山(古艮山之半)]
  玉泉广济庙
[玉泉广济院,回山寺,王公宫。泉州市郊洛江区马甲镇霞井侨村梅桐岭(古属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宫、
  玉湖殿
[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境内赤血仑。沿革。规制。保生大帝药签(药签一。药签二。)附:左、右祖祠。]玉虚宫、玉霄绛宫、玉霄宫(礼让宫)、玉华宫 、玉宝殿(仙殿。安溪县尚卿乡翰卿村与新楼村交界处的金凤山腰。沿革。规制。)

北岳宫

  为泉州古城五岳之一(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位于泉州城北有北岳之称的清源山下山兜村,由于地处偏远,香火几绝。

北崇寿寺

  北崇寿寺,在府治北,始建未详,明初已废。确址无考。《八闽通志》有载。

北山宫

  北山宫,在泉州府城泉山门以北、朝天门以西华侨新村后北山境,坐落于金粟寺左侧,与金粟寺并列,为盛贤铺北山境境庙。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福建省地方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列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北山宫是泉州早期供奉保生大帝的宫观之一,始建未详。清·光绪(1875—1908年)间曾重修。文革毁,1983年重修,2003年按原基提高为基座重建。

  古宫殿式建筑,硬山式,砖石木结构,南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殿前拜亭,正中匾额“妙道真君”,后悬“北山古地”。内殿祀保生大帝·吴真人,大殿正中高悬“医灵真人”匾额;内殿两侧镌画四大元帅。尚留存一座清·光绪( 1875—1908年 )间的皇辇。

  宫中有诗签60支,引用自甲第真人庙(甲第宫)。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金粟寺、甲第真人庙》、《泉州人名录·吴夲》)

北帝庙

  北帝庙,在府城之北泉州一中校内东北隅。南向,祀关帝,是泉州郡城七城门关帝庙之一。相传始建于明初。

  解放后废圯。近年复建,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石室岩

  石室岩寺,又称“观音寺”,位于南安市官桥镇东北部岭兜村北梅花岭半山中的观音山坳(元代属南安卅四都)。岩寺因山就势构筑,该地原有石室,故名“石室岩寺”;又因寺庙坐落于大帽山腹部观音山坳,又称“观音寺”

  “石室岩革命旧址(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岭兜村北观音山坳原有巨石罩顶垒成的天然石室,可容200余人。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八月,进士张弥皋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任晋江县丞,居晋江内坑土垵,是土垵氏肇基始祖。后弃官离任,仰慕官桥梅花岭纯洁,石室清静,隐居于石室岩,结庐吟咏,自得其乐,并在梅岭一带传衍后代,亦成为官桥岭兜梅岭氏肇基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弥皋》)

  明·正统五年(1440年)秋,石室经乡人修葺,并将其建成佛庙供奉释迦牟尼佛,吸引四方善信前来祈问。
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年),梅岭乡处士张书轩主持重修石室岩寺,循供释迦牟尼佛,增供观世音菩萨诸佛,设僧尼长住主持;留下石盆1个,上刻“妙慈结主比丘尼”为记,今存。岩寺之内还设善房、书室,常有居士、儒士往来论诗诵文、弈棋取兴。

  弘治五年(1492年),张弥皋裔孙、增广生张湜(字友松,梅岭氏12世),乡试后再于斯攻书。后其裔孙张元燮植桐万计于山侧,曾孙张维新于寺后石壁镌刻友松读书处”以志。

  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又有张连山继其父张梅峰仰祖先之志,到石室岩攻书;时书室与佛室并存。

  石室岩真正成为佛寺,是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石室岩西畔大石显现观音佛影,四方来拜,香火旺盛,佛寺扩建。时喜才法师住持,僧民垦荒栽果,耕种田园,诵经讲佛。

  光绪七年(1881年)修正堂。

  宣统二年(1910年)扩建走廊。

  1915年修,1919年,置朝阳钟,今存。

  1998年再增修,2004年农历十二月廿八日(佛年2547年岁次癸末年仲冬)立《石室岩重修碑记》。

  规制

  石室岩寺东距福泉厦公路约5公里。沿官桥观音山水泥路蜿蜒而上,108尊罗汉巍然屹立在道路两旁,神态各异,造型极富变化。

  在石室岩寺山门之前不远有沟涧,为协调石室岩寺寺布局,现代在沟涧上筑有通慧桥。桥以石为材,长18米,宽4米,高6.4米。

  寺旁放生池边,立有盘旋于柱的巨蛇雕塑,是南安第1座供奉蛇神的寺庙;蛇神雕像右下方约10米处有“心”字巨石。乡人相传“佛试蛇心”故事:曾有1条巨蛇在此处修行,常盘于此石上听观音菩萨讲经。观音菩萨担心巨蛇会出来伤害百姓,即以佛法点化,让其成为蛇神庇护这一方水土。一天,观音菩萨在蛇背上放上1只蛤蟆,那蛇却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后来,便有人在此石上刻了个大的“心”字。由于蛇怕火,所以在石室岩内不置香炉。

  山门庄严雄伟,门上绘有门神,屋檐上雕有手执乐器的飞天迎宾。门额:“石室岩。”门联:“梅山盛迹谡诗意,石室法界空禅心。”

  寺庙规模不大,分为上、下两楼,殿宇宽敞。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诸佛。二楼后壁一巨石上,张维新镌刻友松读书处”尚存。堂中可远眺观音山全景,包括山中的紫竹林、三宝殿、地藏王殿等。

  有联:

  “独乐芳园,景致四时春不息;无边风月,文章一榻意何穷。”明·弘治张友松留题。

  “爱梅花,宅梅花,名吏胸襟高士慨;读石室,探石室,隐君素怀佛慈心。”明·万历(1573~1619年)张连山留题。

  “石中显现三千界,室里虚容百万天。”清·宣统二年(1910年)扩建走廊时所镌柱联。

  佛影,僧影,影影喻人为善;书声,钟声,声声劝世行仁。1998年正月重修石室岩时留题。

  岩寺四面环山,山多巨石,林木繁茂,明洞秘穴比比皆是,天然景点无数。

  在寺庙楼梯口有“化龙洞”,是僧尼入寺庙洗澡的地方。“化龙洞”可直通厨房,其中还有个洞穴通向“一线天”后面的后山。

  附:石室岩革命旧址

  在国内战争时期,石室岩一直是中共活动的据点之一。

  1934年,在石室岩成立中共晋(晋江)、南(南安)、同(同安)中心县委,领导梅岭、官桥、山边、安海、东北5个区民众开展游击斗争。12月,中共晋南县委在岭兜石室岩开会,研究扩大游击根据地及加强领导等问题,决定成立山边区委,其活动范围从南安凤巢、罗山、九溪、黄山、文斗、曾山至枫仔林等与同安县紧邻的山边村。

  1935年3月,正式成立中共山边区委(1935.3—1935.4),书记吴烟腾,下辖新塘、黄山、九溪、枫仔林、文斗、下寮、山边、曾山、岭头等党支部。

  1935年4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余南到南安岭兜石室岩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晋南县委,书记黄国英。经厦门中心市委同意,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执委、金淘区委书记傅文煌参加晋南县委,并任晋南游击队政委。

  此时,中共晋南县委(1935.4—1936.5)书记为黄国英,组织委员李德(任至1935年12月),宣传委员吴烟腾?(任至1935年12月),委员尤大斧(1935年10月牺牲)、傅文煌王村生(1935年10月牺牲)、李昭曹吴复基。下辖的区委有:中共梅岭区委,书记李德(1935年7月由吴烟腾接任);中共山边区委,书记吴烟腾(1935年7月由洪雪立接任);中共官桥区委,书记尤大斧(1935年7月由李德接任);中共南同边区区委,书记吴复基,副书记吴天赐;中共东北区委,书记李昭曹;中共安海区委,书记颜期权(至1935年冬)。

  1939年,日本进犯福建东南沿海,对晋江石狮一带狂轰滥炸。共产党员许集美一家和众乡亲为躲避战争,向西转移到百余里外的官桥岭兜村继续学业。从厦门大学来的一位老师,把革命理念传播给了许集美和其他同学。当时,学校里活跃着数名共产党员,许集美为支部书记。

  廿世纪40年代初,石室岩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这批革命党人最好的集合地点。后来,由于国共两党出现裂痕。这批共产党人在石室岩的行踪被发现,时住持传仰和尚带领许集美等人从寺庙中的“化龙洞”逃往后山,奔向德化和永春。

石鼓庙(附:青阳乡贤祠)

  石鼓庙,位于晋江市青阳东北隅梅岭街道石鼓山上。

  石鼓山是古代青阳八景之一,美称“仙人石鼓”。山有石圆而薄,状如古代巨型战鼓,握拳敲击石头的上中部,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叮咚叮咚”声响,山因名石鼓山,庙因名石鼓庙。古人有诗云:“峰头冠石鼓,望远入江天。轮日沧波上,晴风湖塔前。星辉占地瑞,庙古羡人贤。欲借鱼桐木,空声入管弦。”

  石鼓庙

  石鼓庙启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是闽南一带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一所民间信仰庙宇。

  原供奉福佑帝君通远王,后又供奉吴真人吴夲仁福王陈益顺正王。陪神有太尉、总管、顺正王父母、福禄寿君阎王爷城隍爷观音二舍人等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通远王祠》、《泉州人名录·吴夲》)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青阳山》载:“山有八石,名八仙石。傍有石鼓山,石鼓庙在焉。宋守真文忠真德秀文忠,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和绍定五年[1232年]两知泉州)尝于此祈雨。庙中神有号顺正王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真德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石鼓庙》载:

  “石鼓庙,在二十七都青阳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青阳山》)

  (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建,祀宋·潮阳王志。明·永乐(1403—1424年)间,勅封顺正王。”

  顺正王·黄志王志

  石鼓庙奉祀诸神中,以顺正王香火最旺。顺正王的姓名,明·青阳人李伯元《青阳志·祠庙·石鼓庙》作黄志,清·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作王志。前者是本地人写本地事,一般说应较为准确。

  明·青阳人李伯元《青阳志·祠庙》载(《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

  “石鼓神庙,二姓先世所建,……

  奉顺正大王,俗呼本官,相传姓,本(广东)潮州人,(南)宋·孝宗·丙午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九月初五日诞降。

  【黄志幼患哑疾,随父母迁居晋江县青阳洪塘村。】

  (16岁时)宝谟(宝谟殿大学士蔡次傅,青阳人)门客,掌簿,有道术,能驱瓮自行入水,养鹅食草不越界限。

  宁宗·嘉定庚辰(嘉定十三年,1220年)正月初四日化于(石鼓)(享年35岁),塑为立身,雕木为神。

  辛巳(嘉定十四年,1221年)显化助国,封殿前太尉。

  恭宗·德祐已亥(德祐元年,1275年)复助国有功,封江夏护国清远大将军。

  至明·永乐(1403—1424年)间,命内监三宝大人郑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征琉球,战舰几危!永宁卒佩香火,显应,纵火烧夷,凯奏上神灵,敕封慈济显应威烈明王顺正大王,仍赐帽袍靴带剑印,以旌殊勋。”

  【郑和征琉球事,于史无征。但在郑和积极准备下西洋时,我国沿海频繁发生倭寇犯境事件,对郑和下西洋造成极大障碍。因此有了郑和出使日本之举。通过与日本国王磋商,日本与永乐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签订“勘合贸易条约”,并由日本出师剿捕倭寇,治以本国之法。】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青阳山》载:

  “(石鼓)庙中神有号顺正王者,青阳市家之家僮也。生有灵异,尝命之涤瓮,以绳缀群瓮赴涤池中,瓮皆自往返,后坐化石鼓庙门外,人崇祀之。

  皇朝(明)里人有从中官郑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下西洋者,奉其香火以行。舟次恍惚,见其灵助,言状于众,人以神对。还朝,奏闻,赐封曰顺正。”

  《府志》、《县志》记载大同小异。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

  “王志,潮阳(今潮州)人。生淳熙丙午九月,为晋江蔡宝谟馆客,掌簿籍。有道术,能使瓦瓮赴水自涤。鹅群食草不越界限。

  嘉定庚辰正月显化于青阳山石鼓庙,里人塑像祀之。

  辛巳,敕封殿前太尉。

  德祐时,封护国上将军。

  明·永乐中,里人有从中官郑和使西洋者,奉神香火以行,舟次恍惚,见其灵助。还朝,奏闻,敕封顺正王

  其座位右太尉姓,座前红舍人姓、白舍人姓,咸著灵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宋·王志亦载:“王志,潮阳人,嘉定庚辰正月显化于青阳山石鼓庙,里人塑像祀之。辛巳,敕封殿前太尉。德祐时,封护国上将军。永乐中,敕封顺正王。其座右太尉姓,座前红舍人姓,白舍人姓,咸著灵异。”

  顺正王·黄志王志)从人到神的演化进程,最初是带有较明显的偶像崇拜色彩。其后,由于黄志多次在国家危亡关键时刻“显应救国”,闽南一带百姓对黄志王志)的信仰愈加虔诚,宋、明朝廷对黄志多次敕封,使之成为护国爱民、保一方平安的地方性的保护神。

  明代以后,随着闽南先民开发台湾和移居海外的足迹,石鼓庙顺正王信仰传播至台湾、港澳、东南亚各地,分炉90多处宫庙,每年到祖庙进香的信众达50万人之多。

  总管

  顺正王配祀诸神中,有一位总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载:某,青阳人,修真得道。当里人塑太尉像时,往观之,遂植杖立化。众异之,亦泥其真躯,祀于石鼓庙西偏,号总管。”

  演戏酬神之盛

  戏台就在石鼓庙的对面,约70平方米,1米多高。据称自从有庙就有了戏台。

  石鼓庙在顺正王圣诞期间连续几个月的戏剧演出习俗,由来已久。

  明·李伯元《青阳志·祠庙》载:“顺正大王之神,广传遐迩,每岁诞辰……踵足几阅月……我 公曾曰:石鼓据一隅,神太多,四散愚人向而祈之,旦夕锣鼓喧天……”李古李聪,明·弘治三年庚戍(1490年)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落职回归家乡青阳,乡人称为李古先生(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聪》)。可见明中叶年间,石鼓庙演戏酬神的习俗已很盛行。那时早已滥觞与盛行的嘉礼戏与梨园戏,当是石鼓庙酬神演出的剧种(本土的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尚未形成)。

  当地《氏族谱》记述,明·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状元、晋江青阳人庄际昌曾记载,自己小时候很爱看戏,可爷爷希望他能求取功名,每每要他待在家里用心读书。但是,每当听到戏台传来的锣鼓声,他就按捺不住,悄悄地跑出去看戏。(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几百年来,石鼓庙顺正王诞辰一年一度的演出习俗流传不衰。 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侨汇断绝、经济萧条的境况下,犹未间断。

  石鼓庙的演戏酬神,每年在顺正王诞辰的九月初五先期准备,即从八月初二开始“百日演戏酬神”,至十一月中旬结束;近几年则提前在七月开演,到农历十二月廿三结束。观者如堵,蔚为奇观。此外,陪神的诞辰也要演戏,民俗节日如除夕守岁、贺新正、天公生、六月十五做“半年”、中秋等也要演戏。有时1天中还连演中午、下午、晚上3节。

  改革开放后,石鼓庙酬神演戏的天数更日益增多。据载:1988年至1992年,每年演出38至40天;1993年演出52天;1994年演出65天;1995年至1996年,每年演出84天;1997年演出89天;1998年至2002年共演出538天,平均每年演出107天;2003年演出120天;2004年至2008年,从农历八月初二演至十二月廿三,每年演出多达140天;2009年后,则从农历七月中旬演至十二月廿三,每年演出达160多天。

  石鼓庙的戏剧演出,均由信众自愿提出申请,经神前卜珓允准后,由庙董事会统一安排。大多以个人或公司、工厂、企业的名义敬演1天或2天,敬戏者可选择他要请的剧团。

  由于演出期间长,每天都要更新剧目,一个剧团很难承担这任务,因此须由30左右个剧团轮流演出,每团一般演出3—5天;个别团剧目丰富、演出水平较高的,连续演出7—10天。参演剧团基本囊括了泉州市所辖的七县市及泉州市四个区的专业与民间职业剧团,还要特邀厦门市、漳州市的剧团前来演出,闽南主要剧种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打城戏都有。仅晋江市高甲戏剧团,一年要在石鼓庙演出一、二十场,常演得“戏笼底”空空,不得已要将前年演过的剧目重演。

  附:青阳乡贤祠

  位于石鼓庙东侧。

  原为乡约所,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乡人、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佥事庄用宾建议祀夏秦李聪(一说蔡居阳)等乡贤,后改为乡贤祠。1992年青阳蔡氏族人加以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用宾夏秦李聪》)

  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卷6》《闽书》曰:“嘉靖中,泉绅庄用宾于石鼓神庙东旁设主以祀其乡先正之贤者曰夏秦、曰蔡居阳,率乡人行乡约其中,约规甚严,至于桃李垂街,田畴被亩,人和盗绝,一时为盛。”

  乡贤祠内楹联:“乡有君子,名并石不朽;邦之典型,德与梅俱馨。”

  祠内存有一块《青阳乡约记》碑,明·四川布政使洪富撰,万历十六年(1588年)立,记述里人庄用宾制订乡约,改变乡俗的经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富》、《泉州乡约·附录2:明·万历《青阳乡约记》碑》)。

石竹庙

  石竹庙,位于永春县达埔镇和安溪县金谷镇交界处的岱山上。庙后坐拥舟山岩,左辅有铁峰山(铁砧山)、铁屎寨,庙右引靠大吕山,庙前对着三脚峰,登上中峰可见永春、安溪、南安三县所辖的村庄。

  永春县和安溪县的志书均有收录。1986年列为永春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侯(神诞在农历三月十六),又称章三相公府元帅、武德英侯。至今安溪金谷东溪一带5个村落村民仍尊为境主神

  侯名失传。相传,侯为官刚直,惠爱君民,奉命由河南光州率军护送移民入闽,开拓南方山区。当时社会动荡,匪寇猖獗,民心惶惶,侯组织、训练了一支武装力量,扫平匪患,使人民安居乐业。因当时朝政腐败,章侯无意仕途,整日寄情山水。有一次,他带一个少年,手持竹杖到安溪、南安、永春、大田山中游览,到了永春、安溪、南安交界处的岱山地方,流连忘返,遂将竹杖倒插于石缝中,在鸡头石上坐化。后竹杖显灵,竟变青萌芽,复枝繁叶茂,当地民众遂尊侯为神,即地建造庙宇,塑雕金身,庙即名为石竹

  侯有求必应,深得乡民崇奉,绍兴卅年庚辰(1160年)奉旨敕封为武德英侯

  历代屡有修葺,现代重修。

  在廿世纪30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竹庙是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的常驻地之一,墙上保留着红二支队的墨书标语:“红军纪律严明,爱护老百姓”;“工农两兄弟更加相亲,说话要和气,不开口骂人”;“无产阶级劳苦群众,人人都欢迎”

  规制

  石竹庙红墙黑瓦,翘脊凌空,典型的闽南风格。

  侯坐化的鸡头石尚存殿中,是外地神佛前来进香取火之处。

  庙里中梁经年水珠欲滴。

  庙中楹联:

  “石圭坐化,神威赫奕昭千祀;竹杖倒栽,余荫广被庇万民。”

  “石生翠岱云,竹送清溪月。”

  “石证三生果,竹凝五堡烟。”

  “石幸三生成正果,竹为四境报平安。”

  “千秋武德昭云汉,万古英风贯斗牛。”

  “石室藏丹书,宋旌懋绩;竹篇载勚史,公著英名。”

  “石证神英,捍患御灾镇岱麓;竹生异彩,嘉祥美瑞萃东溪。”

  庙前下边有条跑马道,路边竖着1方高达2米有余的南宋庚辰年(绍兴卅年,1160年)圣旨碑。文曰“奉旨敕封  武德英侯  宋绍兴庚辰年  月  日  立”。

  接着一片苍翠的竹林,有圆林、四角竹,还有竹节斜生、节节相连的“人字竹”(皂隶竹)。相传即为侯竹杖倒插而生之异竹,其竹梢向下,竹身向上,逐渐膨大,与众不同。此竹已被移植至外县之侯弟子之地。

  由于山美景幽,清•晋江县举人洪荣修《石竹庙志》时,曾把石竹庙周围景色归纳为八景:山门挹翠、曲径闻香、铁峰晓日、石隙秋泉、三山夜月、五堡朝烟、舟山晴雪、岱岳春阴,并撰五律诗八首以配。

  香火衍传

  侯是闽南民间信奉的神灵,后又传到台湾,成了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海峡两岸有多处侯祠,其祖庙都是永春石竹庙。

  南安洪濑章侯的香火尤胜。《南安县志》载:侯祠在十九都洪濑街,神化于安、南、永交界的岱山石竹庙。每岁春,乡人往石竹取火,远近从之者以万计。”据说,过去洪濑镇有三座奉祀侯的宫庙,三座侯金身是同一颗樟木雕刻而成,庙的规模样式也与永春石竹庙相仿。一是后廍宫,位于洪濑镇后廍角落,比石竹庙建得更富丽堂皇,庙前还多搭了个戏台。庙门石柱楹联“明朝封典庙,府志著明宫”昭示了历史的辉煌。每年三月十六日,合境百姓为章侯庆生日,连唱大戏,热闹非常。二是西林永安宫,位于洪濑镇西林村玉湖片区,是石竹庙的分灵庙。始建年代无考,廿世纪60年代曾遭破坏,1981年重建;宫前亦搭有一个戏台。三是传说洪濑树德寺之前也是供奉侯,树德是“石竹”的谐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树德寺》)

  明·永历(1647—1661年)间,闽南有姓乡亲渡海往台谋生,为平安渡过被称为“黑水沟”的台湾海峡,恭请侯随航,遂将侯信仰带到台湾。至今嘉义县六脚乡有供奉武德英侯的凤山宫,建于清·道光十五年乙末(1835年),规制也与石竹庙相仿,是湾内地方的当境神庙。据说,姓乡亲初来台时,因人丁稀少,常受周围各大姓欺压,由石竹庙分炉迎来武德英侯后,侯保境安民,神功赫赫,使氏族人奋兴发展,该庙也因而香火不断。

石笋庙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三千坛。始建未详。面积60平方米,主祀相公爷李太师李廷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配祀康元帅

石佛岩

  石佛岩,位于南安市仓苍镇蔡西村妙峰山上(古属南安县归善乡经善里二十七都[英都]),属古“翁山七岩”之一;“翁山七岩为云从古室、宝湖岩、古迹岩(古竹岩)、狮子岩、石佛岩、英山岩、滴水岩。

  石佛岩有弥陀佛(即阿弥陀佛)雕像,由整块天然花岗岩雕凿而成,故名。传说石像额头上有一小孔,小孔里藏有一枚珠宝,夜能发光。石佛下方刻有小字,记建造年代为南宋•淳熙乙末(淳熙二年,1175年)。

  清•康熙《南安县志》有载:“宋淳熙间清溪(今安溪县)子文凿巨石为弥陀像,并建有石佛岩寺,几经兴废。明吴渊修复过,后又有英都东五房的恒轩公倡修一次。民国四年版《南安县志》也有记载。

  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洪科捷(翰林)所著《游石佛岩记》得知,石佛岩当时有梵王宫、观音阁等建筑,岩寺还有许多骚人墨客题泳,并有洪承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承峻》)题字的匾额“大慈大悲”,规模不小。游记还附七言律诗二首,有“禅门不锁烟尘旧”“独余巨石参天在,不共浮云变古今”句。

  后寺宇倾圮,仅存石佛雕像。

  廿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破四旧”,石佛被人用炸药炸裂倒下,身首异处,身躯、腿部、手掌被炸断,残件散落在荆棘荒草之中。80年代酝酿修复,未果。

  2003年10月开始修复,寻回遗散各处的残件,逐一复位,衔接处均采用特殊紧固材料拼接粘合紧固,2004年6月中旬竣工,与原无异。修复后的石佛浑然一体,身高6.32米,宽2.4米,重达100吨,是我省迄今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高度最高的立佛石像。

石玉洞

  石玉洞,俗称“留安仙洞”、“仙洞宫”,位于永春县城东南里许的桃城镇留安社区(古称“留湾村”)留安山南麓。

  “仙洞宫真宝殿(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石玉洞始建于明·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年),永春县尹罗汝氵圣(南海人。或讹作“罗汝泾”)以刘鱼山宦石城俸余遗金追回肇建而成;因事由德化金液洞吴公真仙吴济川)降临留安而起,遂主奉吴公真仙及八仙、魁星等。【按:刘鱼山,名,字邦齐鱼山其号,留安人,曾任江西石城训导。】

  清·乾隆《永春州志》:

  “嘉庆癸丑年,有仙者降于留湾村,里人待以紫姑仙法,符枝书字,答应如响。

  时鱼山 君宦石城,命三仆持俸余数金归,一仆至家匿之。知不可隐,愿自认偿,意以在途遗失,三仆均赔。俄有旁观男子忽扑地言其状,言毕不省所为,乃仙托之言也。仆京逃,追之,见其数日不能去。问故,则云:‘欲行而目迷。’

  县尹汝氵圣,号梦樵,闻之不信,试以号之所由?遂(用符枝)书一书云:‘老我曾游南海滨,樵山石上草色新。闻渠那得长如许?为感星君 怀亲。’尹愕然,遂以家匿石玉洞栖仙。

  如是者十余年,兵慌乃废。”

  几经兴废,数度修葺。

  1966年毁弃于“文革”

  1985年重修洞宇,再塑金身。

  1995年后又陆续修、扩建。

  规制

  石玉洞,位于新开发的留安山公园景区内,上面百米之处是作为永春主要标志的留安塔。塔、洞之间有八龙亭。(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古塔与石经幢·留安塔》)

  石玉洞整体为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分左、中、右3殿;殿内存有古代壁画多幅,画工精美,栩栩如生。

  殿前正中配有亭子1座,用于焚香祭拜之用。

  殿前左边为钟楼,右边为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

  中殿称“真宝殿”,主奉吴公真仙吴济川)、徐仙公徐友山)、张公圣君法主公)、梦仙公观音菩萨等。

  吴济川(1309—1366年),名岩说,字辅德济川其号,元·德化盖德凤山人,是道家正一派在德化的开山祖师,至正廿五年(1365年)与徐友山(德化盖德有济人,1343—1373年)修真县西南雪山金液洞,至正廿六年( 1366年)十月初九趺化。是年,徐友山募缘为其塑像,将他的遗骸分为两半,装入2尊雕塑的仙像体内,分别在金液洞建洞宇、在有济村建圣天宫奉祀,世称吴公真仙”、“广德大真人, 俗称吴仙公。明·洪武六年(1373 年)正月,徐友山在金液洞磐石上趺逝。其徒李云台徐友山像祀吴济川左边,世称徐仙公”、“妙道真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金液洞、圣天宫》)

  左殿供奉圣祖金仙

  右殿供奉通天圣侯

  石玉洞左侧还有金亭、炮池,用于焚烧金纸及放鞭炮使用。

  每年农历十月初九是吴公真仙神诞,届时有法师神坛祝寿,以及木偶戏、高甲戏演出,同时还向信众赠送平安米。

石崎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石崎村。始建未详,1987年重修,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祀文武尊王苏王爷

石山宫

  涂岭石山宫

  位于泉港区涂岭镇伏虎岩北麓的梧坑村。

  宫宇四周流水潺潺,农田青青,远处山峰连绵起伏,虎岩山居左,石鼓山障右,对面峰巅有“狮子石”、“鸡尾石”等奇岩高翘指天,山麓有明·惠安县进士陈玉辉墓园。

  石山宫几易其址,始建年代不详。直至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迁徙于梧坑“螃蟹穴”侧,定址建宫。宫宇屡有修缮。文革期间遭严重毁废,诸多文物佚失。现代重建。

  石山宫现建筑为石结构,坐东朝西,主殿二进,左、右各有殿堂相佐。现宫中存有“以修四方”、“祭东方米”、“正直”等多块匾额。还有两对相传为始建石山宫时留下得古木柱,镌有柱联:“石岩岩民具尔占,山变变合境平安。”“石铁心肠精变理,山川形势壮神威。”其余楹联均为近代重建时所撰写镌刻,如:“若是忠良神必佑,莫为盗贼罪难瞒。”“暗人避意真君子,阴恶图明做小人。”

  宫中奉祀黑面大人、保生大帝·吴夲(“夲”音“tao”)、大人等神像。吴夲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夲》。大人名字不详,相传为江苏人,武官,有捕盗等政绩。黑面大人本名钟云祥,唐·浙江苍南县人,贤臣,一生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尤关心民众疾苦,石山宫奉为主祀之神,神诞日农历六月十五。此日乡人例行隆重庆典,四方信徒亲友相邀纷至沓来,昼夜聚集梧坑村竭诚祭祷,人流簇拥,场面蔚为壮观。

  民间传说:钟云祥官居尚书职衔,皇帝器重,官民拥戴。这年,他领旨代天巡行,到江南七郡视察民情,所经之处必为民伸冤,惩治贪官污吏,深受黎民百姓爱戴。当钟云祥往泉州途中,疠鬼化身士人,寻机与其邂逅并假意结为朋友,结伴同行。途经涂岭,歇于涂岭驿馆(今涂岭镇赤土埔)。酒筵间,鬼差酒醉吐露真相:“吾乃阴曹瘟疫鬼也,奉阎君命,挈囊带药,明日天一亮,欲投入民间锅碗井河之中,降瘟疫于泉州府。”钟云祥闻言大惊,却不动声色,趁鬼差醉酒之际,巧言骗取毒药,并尽数吞下。顷刻间钟云祥毒发,脸黑如炭,仆地身亡。乡人感其忠义救民之恩德,在涂岭建庙立像奉祀,特将神像面容涂画成黑色,尊称为黑面大人,托为庇民判案之神,每有冤情,叩之多有灵验。

  “螃蟹穴”在正殿之下,有一眼活泉,泉水常年不断,不断冒泡,汩汩作响,犹如螃蟹吐沫,乃堪舆先生所谓的闽中十八活穴之一的“螃蟹吐沫穴”。山因泉而得名,《闽书》将此地称作“螃蟹岭”。据传宣统三年(1911年)闽中大旱,惟此处泉水始终不竭,泽及一方。

  殿前有一方始建时留存的放生池,设暗沟排水,自“螃蟹穴”涌出的泉水源源流入池中,池畔立有“石山圣景”等石刻。宫埕前方有新建的莲花池,一座玲珑别致的六角拜亭立在池中央,有曲槛回廊相通。

  蓬莱石山宫

  蓬莱石山宫,位于安溪县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

  始建于清,1976年重建,2000年扩建。

  建筑面积35平方米供奉境主尊王神诞日农历八月十五“境开宏琏基业振,主择甘露黎民欣”、“石碓青龙奉境主,山绣玉凤仰尊王”等楹联。

石狮岩

  石狮岩,与所在山峰同名;古称东园宫。位于安溪县魁斗镇大岭村石狮湖,距安溪县城约5公里,与凤山森林公园毗邻。2001年5月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相传古代石狮湖附近山上遍布各种名贵药材,其中有一味草药能驱百毒,称“一叶莲花”,又名“蛇舌草”。北宋·元丰(1078—1084年)间,永春小岵乡(今岵山 镇)僧人普足禅师 入安溪, 适 安溪境内发生瘟疫,他为救百姓,多次到山上采药,见四周风光旖旎、风水俱佳,初定选择在此修行。后又云游到蓬莱张岩山,观其地更胜一筹,才选定张岩山建清水岩,后世尊为清水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明·宣德三年(1428年),大岭后乡开基始祖陈仙妈自蓬莱引清水祖师香火供奉于房中。正统八年(1443年)择地东园建祖师宫奉祀,取名“东园宫”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水祖师托梦给姓老者,称愿将东园宫址献给姓建祖塋,清水祖师坛前的香炉飞往水口龟山。信众们将信将疑,又到清水祖师坛前请示断杯,确信无疑。于是全村等姓村民慷慨捐资,在水口龟山 今址为清水祖师另建新宫,仍称东园宫。

  年久毁损,1981年在原址重建新宫,改名“石狮岩”清水祖师随之奉入。

  规制

  石狮岩寺院整体坐南朝北,依山重楼阁形式建筑,上下3层,为法门、中殿、顶阁, 屋顶飞檐翘脊,造型古朴,形制与祖庙清水岩相似。

  石狮岩山峰耸峭,酷似昂首狮头,山梁如狮身,整座山像头奔驰咆哮的雄狮,立于凤冠山北坡。寺院依山而建,恰好建在天然狮头石上,中殿的后墙则位于狮喉之上。

  法门内大埕中露出一块天然的方形岩石,状似香炉座,传说就是东园旧宫飞来的香炉。

  中殿供奉清水祖师。环顾四周,石狮岩周围奇石矗立:左侧巨石形如将相,呈手执石笏朝君之状;旁又有三石迭立,小石之上有两块大石,呈一动即滑之势;前方又有出露在前的一块岩石,高宽丈余。相传有一天风雨交加,雷击石裂,泉出石缝,水能驱邪,可饮用,人称“圣泉”

  顶阁奉祀观世音菩萨和西方三圣。

  寺院周围古树奇柯,翠绿茂盛,一侧是百丈巨石;大岩石上的下凹处一字排开摆着四个明代柱礎。

  站在寺院前面的空地远眺,只见清溪流水潺潺,峰峦叠翠。西北处的山峰形似弥勒佛,山旁又有小山峰数个,似几个金童在抚摸弥勒佛的肚子。寺前有一处古寨,寨内天生松柏,如几炷香插于香炉,呈对祖师日夜朝拜之状。

石马宫

  石马宫,又名报恩寺,位于南安市罗东镇维新村(旧属南安县十八都,1984年罗东镇由梅山镇析出)。

  规制

  石马宫始建于宋末元初,因附近有岩石似似马的图腾,名石马宫,但一般俗称“报恩宫”所谓报恩寺,即为报将军恩,但这段恩怨却有两说(见下文)。

  现石马宫是在原址重建的,由敬奉亭和主殿组成。宫前是有1个几百平方米的水泥广场,广场上筑有戏台。

  敬奉亭四周通透,由八根青石龙柱支撑,中间立着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上书“玉封西殿石马宫、统军府大元帅。

  主殿为重檐歇山顶,屋檐上有“八仙过海”瓷雕,顶脊双龙腾飞,四周翘脊上有凤凰、白鹤等塑像。门牌楼是各种石雕的吉祥图案,门楣书“石马宫”3个描金字。大门有联:“石镇灵宫,佑民添福祉;马奔战地,护国保黔黎。大门上有一对威武的护门神木雕像。殿内神龛主祀大元帅(祭奠日为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附祀“孩儿佛”元帅幼子)。

  大殿柱子上方有妙音鸟飞天木雕。大殿中有两个方形的小天井。

  殿外右方六角形的亭子里保存着石马的自然图形,亭旁是一个上百平方米的石砌放生池。

  清•雍正1723—1735年)间,大批氏族人从南安梅山、码头一带迁居台湾南部,目前仅高雄、嘉义就有12个村,人数近5万。他们祖籍地石马宫奉请元帅香火入岛,在当地建庙奉祀,同号石马宫1929年,大陆氏族人陆续恢复本姓,但台湾族人仍保留姓,故近年屡有台湾侯姓宗亲组团回拜石马宫现象。

   刘文静

  南安梅山罗东一带族人奉唐刘文静为先祖。刘文静是唐朝开国元勋,死于非命。

  《旧唐书•卷57•列传第7•刘文静载:

  “刘文静,字肇仁,自云彭城人,代居京兆之武功。祖懿用,石州刺史。父,隋时战没,赠上仪同三司。

  少以其父身死王事,袭父仪同三司。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

  隋末为晋阳令,遇裴寂为晋阳宫监,因而结友。夜与同宿,见城上烽火,仰天叹曰:卑贱之极,家道屡空,又属乱离,当何取济?文静笑曰: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

  高祖李渊镇太原,文静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又窃观太宗李世民,谓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初未然之。

  后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文静曰: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于是部署宾客,潜图起义。候机当发,恐高祖不从,沉吟者久之。文静高祖厚于裴寂,欲因开说,于是引交于太宗,得通谋议。

  及高君雅为突厥所败,高祖被拘,太宗又遣文静寂进说曰:《易》称'知几其神乎',今大乱已作,公处嫌疑之地,当不赏之功,何以图全?其裨将败衄,以罪见归。事诚迫矣,当须为计。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代王冲幼,权豪并起,未有适从。愿公兴兵西入,以图大事。何乃受单使之囚乎?高祖然之。

  时太宗潜结死士,与文静等协议,克日举兵,会高祖得释而止。乃命文静诈为炀帝敕,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期以岁暮集涿郡,将伐辽东。由是人情大扰,思乱者益众。文静因谓裴寂曰:公岂不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唐公名应图谶,闻于天下,何乃推延,自贻祸衅?宜早劝唐公,以时举义。又胁曰:且公为宫监,而以宫人侍客,公死可尔,何误唐公也?甚惧,乃屡促高祖起兵。

  会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引突厥之众,将侵太原。太宗文静长孙顺德等分部募兵,以讨武周为辞;又令文静裴寂伪作符敕,出宫监库物以供留守资用,因募兵集众。

  及义兵将起,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独怀猜贰。后数日,将大会于晋祠,君雅潜谋害高祖,晋阳乡长刘世龙以白太宗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诛之,遣文静与鹰扬府司马刘政会投急变之书,诣留守告等二人谋反。是日,高祖君雅同坐视事,文静政会至庭中,云有密状,知人欲反。高祖等取状看之,政会不肯与,曰: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看之耳。高祖阳惊曰:岂有是乎!览状讫,谓等曰:此人告公事,如何?君雅大诟曰:此是反人,欲杀我也!文静叱左右执之,囚于别室。既拘等,竟得举兵。

  高祖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军司马。

  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因遣文静使于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起事,今欲何为?文静曰: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大喜,即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而至,又献马千匹。高祖大悦,谓文静曰:非公善辞,何以致此?

  寻率兵御隋将屈突通于潼关,遣武牙郎将桑显和率劲兵来击,文静苦战者半日,死者数千人。文静显和军稍怠,潜遣奇兵掩其后,显和大败,悉虏其众。尚拥兵数万,将遁归东都,文静遣诸将追而执之,略定新安以西之地。

  转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高祖践祚,拜纳言。

  时高祖每引重臣共食,文静奏曰:陛下君临亿兆,率土莫非臣,而当朝捴抑,言尚称名;又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帝不纳。

  时制度草创,命文静与当朝通识之士更刊《隋开皇律令》而损益之,以为通法。高祖谓曰:本设法令,使人共解,而往代相承,多为隐语,执法之官,缘此舞弄。宜更刊定,务使易知。

  会薛举寇泾州,命太宗讨之,以文静为元帅府长史。遇太宗不豫,委于文静及司马殷开山,诫之曰:举粮少兵疲,悬军深入,意在决战,不利持久,即欲挑战,慎无与决。待吾差,当为君等取之。文静开山计,出军争利,王师败绩。文静奔还京师,坐除名。俄又从太宗讨举,平之,以功复其爵邑,拜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武德二年,从太宗镇长春宫。

  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有隙。

  文静尝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

  家中妖怪数见,文起忧之,遂召巫者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时文静有爱妾失宠,以状告其兄,妾兄上变。高祖以之属吏,遣裴寂萧瑀问状。文静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

  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太宗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而高祖素疏忌之,裴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

  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

  贞观三年629年,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后与其兄树艺怨其父被戮,又谋反,伏诛。

  据梅山罗东一带族谱》和传说:

  当刘文静临刑,裴寂奏派让跟随刘文静征战多年的将军充当监斩官。将军深知刘文静忠良,然深感无奈,恐其幼子亦遭害,遂以亲生幼子替下刘文静之幼子,单骑负孤逃往荒山。在深山中,将军遇一姓猎户。姓猎户夫妇两人,成婚多年,膝下无子,将军说明缘由,遂将刘文静遗子托付,自尽于悬崖之下。氏夫妇感将军大义,将忠良遗子改姓,决心将其扶养成人,延续忠良血脉,故后世有连理枝,同宗并蒂花之说。

  唐末,部分氏后裔随“开闽三南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渡江入闽,生活在南安北坑。为感念将军舍生取义的大恩,氏后裔子孙先在厅堂上立牌位祭拜。宋末元初,氏后裔将居住地北坑(侯垵)改名刘林,并修建宫庙奉祀将军。

  现今,居住在南安市的姓族人有康美镇500多人,洪濑100多人,梅山镇明新村3000多人,罗东镇维新村1400多人,仑苍、英都、金淘3镇有1000多人

  刘至敏

  现晋江深沪、惠安洛阳桥附近也住有姓后人。据现代晋江刘炳火《晋江姓源流》一文,对同宗又另有一说:

  南宋时,氏世祖刘至敏的先辈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钅奇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将军包围家,将军怜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刘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氏官员。为保后裔不受株连,将军自杀,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遂改姓

  南宋•景炎1276—1278年)间,元兵入侵,太常寺正卿侯宗贵及夫人杜端慈携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先住泉州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南安十八都侯乡,随后把至敏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乡,至敏恢复原姓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生死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题“刘侯宗祠”

石门殿

  石门殿,位于安溪县祥华乡新寨村水尾南锁桥上方。

  石门殿始建于明,供奉玄女真仙3姐妹,俗称“仙妈”。神妙相庄严,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是多卿氏族人的主要信仰之一,为多卿境主。石门殿香火随氏乡亲外迁而衍播台湾,现台湾氏大宗祠后殿亦供奉玄女真仙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重建。

  “文革”期间,石门殿被拆除。1980年重建。殿体单层,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殿内有詹逢道所撰楹联:“石门南锁乾坤固,法水西生古今流。”

  近年又重建,2014年落成。楹联有:“石镇佛山,由白鹤而显化;门迎卿水,祀真仙佑万民。”

  2019年多卿氏族人又斥资兴建石门殿玄女真仙“九天圣境”,由台湾氏族人设计,山门上书“石门仙境”,正中石壁镌“九天圣境”4个大字,左右各建石亭1座。

  每年农历七月,新寨、美西、白玉、美仑、白坂、石狮等6个村信众奉神进香请火,巡境行香。

石亭寺

  石亭寺,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莲花峰绝顶莲花石之阳。

  原为晋·“莲花岩寺”;北宋·建“圆通庵”,俗称“莲花台寺”;明代在庵址建“不老亭”,改称“石亭寺”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莲花峰·不老亭与石亭寺》)

白鹿庵

  白鹿庵,位于泉州城东郊五里左右云麓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云麓山》)。

  昔有青霞道士居白鹿庵修真。庵已久废,莫寻其迹。山前西北处古有院,名曰新院,也已久废,但尚存院前、院后两个自然村之名,近年于该处建11万千瓦变电站,也曾发掘出古砖瓷片等物,似为该院之故址。

  ·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全文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云麓山》)

  “云麓山距郡城东五里许……山之左为坑,东有三翁宫。宫之右臂,其上有白鹿洞。洞之前有庵,昔青霞道士居焉。有石刻诗……曰:‘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落,又随白鹿入深云。’……镌在庵之左峰石上……

  庵久废,惟故址未尽泯没。麓之西北,又有院曰新院,亦久废为荒邱,仅传其名,莫指其所。康熙年间农民犁锄所及,得其堰卧钜柱石四,始诫共为建院故处。

  ·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云谷山》记载白鹿庵左峰(山巅西北侧岩崖间青霞道士刻诗:青霞道士老无齿,松下煎茶手自分。话到夜阑山月落,又随白鹿入深云。

白毫庵

  白毫庵,位于晋江市青阳街道霞行社区相府路3号,与张瑞图故居(俗称“相府”)、宗祠一字排开。

  “白毫庵(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白毫庵始建于宋,是1座乡村小庙。

  有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明·晋江青阳下行(霞行)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张瑞图早时从事儒业,家贫,靠执教谋生,旧居“颓塌无四壁”,日用需费仅靠其妻机杼纺织供给,常以大麦粥充饥,连夜读的灯火都供不起。因家居白毫庵小庙附近,夜晚便到该处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苦读。

  万历卅五年(1607年),张瑞图举进士,官至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内阁次辅。

  天启四至六年(1624—1626年),张瑞图告假在家,请旨重修扩大白毫庵,成1座颇有规模的庙宇,外有山门、围墙,具前后两殿,塑高大精美金身佛像,并从同安小平寺请“精法律,通内典”彻际法师为白毫庵主持,使白毫庵香火鼎盛 。

  及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张瑞图因涉魏忠贤“逆案”告归,栖隐故里,生活恬淡,除了以诗文翰墨自娱、优游田园之外,常往白毫庵与僧人谈论禅理,自号白毫庵主,传世诗集,取名《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许多诗篇书法,也多署白毫庵道者“白毫庵瑞图;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72 岁卒。

  清代,白毫庵毁于火,仅存正殿。

  近年重修,正殿仍保留明时建筑规制。

  规制

  现白毫庵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96平方米。门口立“大学士张瑞图读书处”石碑。

  进入山门便见殿堂。殿前拜亭翼然,石庭洁净。殿宇面阔3开间、进深2间、硬山顶,屋端饰彩瓷剪粘鱼龙,门墙以浮雕麒麟、花鸟的白石堵配以镂刻螭龙纠结的青石窗。殿内供三世尊佛及彩塑十八罗汉伽蓝。右侧建厢房。

  今庵堂中悬挂的1方蓝底金字匾额,上面“白毫庵”3个行书大字,以及庵内墙上所嵌的青石上镌刻的古朴自然的“崇德”2个行楷大字,是张瑞图手迹。

  楹联:“震钟惊醒世间名利客,暮鼓唤回苦海迷梦人。”

白石宫

  白石宫,位于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白石宫石雕(泉港区)”, 2016年5月纳入“泉港土坑村港市遗址”(土坑村古建筑群)增补为泉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 土坑村古建筑群》)。

  沿革

  白石宫始建于明代(1368—1644年)。

  土坑原名“涂山”。传说,土坑村以前的一片荒坡上有一处“白石仔”(白晶石矿体),在阳光照耀下,光华烁然。村民以此乃风水宝地,拟在此建宫庙。动土奠基那天,场面宏大热闹,供桌上摆满祭品,并赶一生猪宰杀以作祭神之牲礼。没料到猪刺血后仍向南奔跑数百米方仆地而亡。人们以为这是神的旨意,便在猪倒地处定址建宫,以“白石”命名。

  经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浩劫及清初战乱,几近毁废。

  清·乾隆廿四年(1759年)重修。为壮观宫宇,特意请来石雕名匠,在宫中增置珍贵石雕。如今这些石雕已被列入文物,至今尚完好保存。

  规制

  白石宫坐西北朝东南,砖石结构,硬山式屋顶,二进,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上厅共三殿,主殿祀社稷神,左殿祀海神妈祖,右殿祀司马圣王张巡。殿宇雕梁画栋,体现闽南古宫祠的传统建筑风格。

  大门两侧立1对抱柱石雕雄狮,昂首咧嘴,威猛无比。门两侧墙壁镶嵌1对透雕圆窗,花岗岩外直径1.38米,辉绿岩内直径0.9米,透雕连环螭龙,当中雕“福、禄、寿”三星人物造像。门柱楹联:“士觳咸享钟白石,文明蔚起唤涂土。”

  宫内大殿有3对石柱:

  透雕龙柱高2.52米,直径0.4米,八角形柱基浮雕骏马、花卉。全柱惊涛嶙石,鲤跃禹门,苍龙由下环绕而上,雄劲矫健,隐于云团间,昂首吟啸,各处云端有八仙驾游其上,神态飘逸。

  透雕人物柱高2.6米,直径0.28米。柱礎鼓形,浮雕花卉。柱身画面大都取材于名人故事,琴棋书画,士子行状,构图疏密有致,人物形神兼备。

  透雕花鸟柱高2.52米,瓜棱形柱基,缠枝 牡丹招展多姿,或含蕊或怒放。末端有双凤,上下颉颃,取双凤朝牡丹之意。柱梢雕有仙女、侍童,以丰富意境。

白水岩寺

  白水岩寺,位于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始建于五代(907-960年)。(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仙公山·白水岩寺》)

白水寺

  白水寺,位于惠安县辋川古城北门外烟楼山下。寺前地势开阔,绿野一片,清池无数个,依山襟海,水光山色,风景秀丽。寺东北面是湄洲湾南岸辋川海湾及外走马埭围垦工程,鲤鱼岛隔海相挽;寺背即烟楼山东坡的古越王宫;寺西直击莲花山。

   白水寺始建于明代,规模很小,嵌托在烟楼山西麓半山腰陡峭的大岩石间,香客须拾级攀登而上。寺中只供奉观音菩萨雕像。因背后天然大岩石终年白泉不断,故名白水寺。“文革”期间开山炸石,寺佛同毁废。1999年重建。

   寺坐东向西(乙辛辰戍)。大雄宝殿建筑面积为170平方米,由山门、两廊、拜亭和主殿组成。

   山门为三通,门联:“白水云收天上,莲池碧落人间。”联指“文革”期间开山炸石后白水虽断,山脚下石窟却出现一泓清泉,终年不枯,植以莲花,称为“莲池”

   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挑梁硬山式屋顶。中殿奉祀三宝佛,左、右殿分别供奉地藏菩萨观音菩萨

   大殿右方是客堂,2层中式楼阁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白云寺

  白云寺,初名“碧云寺”,曾名“报国寺”,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榕桥三堡村,处榕桥东面大帽山南麓白云山中,距南安市区约9.5公里,距泉州市区30公里。

   “白云寺(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北宋始建为“碧云寺”

  白云寺初名“碧云寺”,始建于北宋,供奉南海观音,是福建省3处最早从南海分香之一。现尚存宋代断裂的饮马槽、20多个莲花石柱座,以及出土的宋、元陶瓷器。
相传,当时知名地师黄应钟曾到大帽山,见山势雄伟,气势磅礴,其山梁呈八仙围棋状,民间流传八仙到此除害,对弈祝捷,镇妖大帽山,黄应钟对山川灵秀大加赞赏。当他走到大帽山支脉的白云山,见山岰呈莲座形,不禁脱口道:“真乃观音大士仙居的好所在。”于是,村民便在白云山营造“碧云寺”,供奉南海观音

  元改“报国寺”

  元改“报国寺”。

  明改“白云寺”

  明代,改现名“白云寺”,鼎盛期最多有僧众数百人,修5条马路通山下。

  白云山下的榕桥三保胭脂巷,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的祖籍地。少年李贽曾在“白云寺”东厢房读书,嘉靖十七年(1538年),12岁的李贽在此写下处女作《老农老圃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明末,有白云寺僧乘马下山化斋放租收债,触犯侍郎,派官兵一把火把寺庙烧了。

  清初移现址重建

  清初,迁移300米至现址重建。

  民初重修

  民国初年重修。

  现代重兴

  “文革”期间,白云寺毁废,一片零乱。

  廿世纪90年代初,旅居新加坡华侨林文鸳带头并捐款重建白云寺,大雄宝殿、天王殿、僧寮相继竣工;且独资新修1条2.9公里山间公路从山下直通白云寺。

  2007年,柳城街道办事处成立“柳城白云寺李贽文化旅游景区管委会”,开始向社会、企业人士筹集资金用于重建白云寺;同年7月开始动工建设,2009年底竣工。

  2012年6月,成立柳城街道“白云寺李贽文化旅游景区管委会”,进行总体规划,计划形成以中轴线为基准,联结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两侧辅以钟鼓楼、回廊的白云古寺丛林;9月开始组织规划设计白云寺3.2公里的盘山水泥路,至10月共筹资200万元,完成3.2公里盘山路硬化工程,同时对李贽读书室进行修缮。

  2018年2月,新建天王殿举行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

  新落成的白云寺吸引着大量的香客,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佛诞日,香火最旺时香客人数可达5000多人。

  现规制

  白云寺坐西北朝东南,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宿舍楼、放生池、挡土墙等组成。石墙灰瓦,翘脊飞檐,描金绘彩,典型的闽南庙宇样式。

  寺前有大石埕,重修围墙;立有清末举人曾遒题写的李贽读书处”石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李贽》)

  寺匾“白云寺”,为清末举人曾遒所书。石质门柱上刻楹联:“白黑看棋翻一局,云山札佛咒三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大雄宝殿3开间,重檐歇山式屋顶,金色琉璃瓦上飞檐翘背,双龙护塔。殿前廊有6根雕龙石柱,青龙盘旋,栩栩如生。殿内所有的梁柱都有祥瑞的彩绘和雕刻,十分精致。

  从建寺至今,几经兴废,白云寺一直供奉三世尊佛祖观音菩萨

  白云寺两边的“小东厅”,按原状保持卷棚式屋顶;连着东面1列两层红砖小楼,是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供僧侣、管理人员、香客们等居住、休息。

  李贽读书的旧白云寺右厢房,今辟为李贽读书室”,排列李贽塑像及介绍李贽的生平图片和书籍等,堪称小小的李贽纪念馆。

  白云桑

  寺内有棵1997年由时任泉州科委主任王重庆和南安县县长王承典栽种的桑树,命名“白云桑”,是泉州开元寺的千年古桑培育出来的新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桑莲古迹》)

   “白云桑”现高5米,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白云桑”用石护栏围护,奇特的是,它也似开元寺那株父本的千年古桑一样,斜斜生长,主干极短,探出地面的树枝同样分成3叉,各自生长;不同的是,“白云桑”不仅能开花,还能结果,桑葚可食。

  “白云桑”旁立有2块石碑:

  碑一,碑文的落款王重庆王承典,时间是种树的1997年4月,讲述桑树来历和栽种目的。

  碑文说,泉州开元寺的“桑莲法界”历经千年风霜,唐代遗迹仅剩下1300多年的千年古桑,却又被雷电劈成3叉,“存者不易,传世亦难”,人们都希望千年古桑能开枝散叶、繁衍后代。于是,“一九九七年,承蒙国务院环保委主任宋健教谕,泉州市科委专题立研,经农科所精心科学组培,得幼株有数。”

  “一九九七年四月,正值香港百年回归在即,又当大地复苏,万物丛生,佳景佳人。因之,泉州市科委主任王重庆特邀同事、师友,上山挖穴,植立稀世幼桑,命名曰‘白云桑’,以为志念,祈求者白云阳光雨露,擎天蔽日,阴庇子孙,供飨游客,广泽万民。”

  【按:开元寺的千年古桑是很难繁殖成株,曾多次剪枝、扦插,盼能将枝干移植,均告失败。直到1997年,才得4株:1株留在开元寺内,种在“莲香”园外;1株种在泉州市农科所;1株送到南安雪峰寺,1株即“白云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碑二,白云寺管委会立,纪念桑树的栽种者赠树之情。

白云亭

  白云亭,位于安溪县蓝田乡内春村境内与益岭村接壤处古官道旁,与尚卿乡境毗邻。

  “白云亭(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古官道位于今白云亭前,应形成于五代时期。有近1800个石阶,全用石头彻成,宽约1.5米,全长2千多米,是目前安溪县保存最为完整的1条古官道。早期古道自尚卿直通蓝田,继而往西通往长坑、祥华等地,可入漳州境;往东通往尚卿,在官桥驷岭接上“古大道”,直至厦门同安。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内外安溪,乃至安溪连接外地的交通要道。

  民间相传,五代时开先县令詹敦仁曾乘轿过此,至岭头下轿憩息,远眺安溪山川,不觉诗兴大发,题诗1首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白云亭始建于宋,是1座供路人憩息避风雨的小亭原貌依存,亭中现有宋代遗物。

  规制

  白云亭处“水浮莲花”穴,面阔3间,进深3间。亭后设置神龛,奉祀观音菩萨,当地俗称“岭头观音”。益岭村、益溪村、内春村3乡共崇。

  亭中悬有张瑞图撰题的“白云自在”匾,上钤有“建极殿大学士”的官印。张瑞图,明·晋江人,字长公,号二水,万历卅五年(1607 年)进士,官至建极殿大学士,善画山水,尤工书法,为明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与临邑邢侗、 顺天米万钟、华亭董其昌齐名。崇祯三年(1630年),因魏忠贤案被牵连罢官,遂隐归故里,终日到泉州各地游山玩水。“白云自在”4字即其路过岭头时所书。(按:现悬挂的是仿制品,原物已经收藏。)

  亭中镌联有:

  “白衣自在驻岭岫,云彩徜徉映江天。”

  “杨柳枝头甘露洒,莲花座上慧风生。”

  “白莲座上神容俨,云汉河中惠泽流。”

  “白莲台上慈悲主,云花座顶自在仙。”

  “白云座上,观音甘露滴;自在殿中,相墨迹香。”

平水庙(大禹庙)

  平水庙,位于泉州西街北侧、裴巷彩华宫正对面,址在原幼师分校大门右侧;巷因庙名亦称平水庙。

  平水庙又称大禹庙,原在泉州郡城涂山(今涂门街与新门街交接处,涂门街俗称涂山街) 。

  南宋初,宰相赵挺之妹赵氏携子傅自得(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自得)、傅自强傅自修徙泉,在涂山辟府第(后涂山亦称傅府山)。大禹庙即迁城西北今址重建,习称平水庙,仍祀大禹(称禹王) 。

  清末民初,平水庙废为乞丐营;廿世纪50年代初尚存,后因公家单位扩建拆迁,庙倒宫毁。

平山寺

  平山寺,原名“乾峰寺”,俗称“小坪寺”,位于距惠安县城北郊2公里的螺城镇西北社区东平山小坪顶,是全县规制最恢宏、装饰和配置最精美的佛寺之一。

  沿革

  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名“乾峰寺”

  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僧南洲重建,后圯废。

  明末邑人、按察使刘望海刘会望海)之孙刘宁重建,以此山原名东平山,故改名“平山寺”;其孙刘作悔后又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会》)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任惠安知县、进士出身的赵玉成(江苏人)从平山寺住持僧沏际披剃出家(佛教称“脱白”),法名悟因,其道行高洁,为时人所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沏际》)

  清兵入关后,刘若亦从沏际“脱白”刘若是明·潮州府学教授刘佑(惠安人)之子,“才学重于一时”,所作诗文、著述深受黄道周何乔远器重,著有《瘦松集》8卷行世。30岁偶读维摩诸经,顿生皈佛心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闽,43岁的刘若不愿忍受剃发易服之辱,到平山寺落发为僧,法名超弘,号如幻如幻晚年息居南安杨梅山雪峰寺任住持13年,与僧刀耕火种,讲说辩论,成为明代禅宗中兴后闽南一大宗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泉州宗教·佛教·清·名僧·超弘》)

  民国又修葺。

  1966年“文革”中被毁,仅留石塔。

  1988年,曾在平山寺习经、后旅居新加坡的睛晖法师感该寺久废,因而发起捐献,并得到海外侨亲陈慧中陈妙馨居士施助,获资280万元,重建大殿,1991年竣工,并请照圆法师担任住持。

  1997年后,照圆法师发动海内外信众,又铺设了平山水泥路,建斋堂、放生池、照墙及寺宇屏等附属设施。

  规制

  概说

  现平山寺东南向,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山势建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两厢有钟楼、鼓楼、尊客堂、伽蓝殿、祖师厅、监斋殿、香积堂、报恩堂等。观音殿的两侧分别为藏经馆、纪念堂。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顶盖屋脊彩瓷雕塑、琉璃瓦硐,重檐叠拱。整座寺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檐筒瓦、崇楼杰阁,气势恢宏。寺宇屋脊塑有四五十条闽南特色的瓷剪龙。

  寺北侧附近存有元代6层石塔1座(见下文),有如幻禅师题写的“观潮”手迹。以及当代所建僧塔等。

  附属建筑有晚晴亭、朝晖亭、磊亭、六角亭、安养院、山间隧廊通道和盘山公路等。

  山门

  山门,楼阁式,位于通往寺院的山道。

  额匾“平山寺”和门联“平地起精蓝,昔有名贤于兹脱白;山川多瑞气,久荒梵宇又见重新。”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赵朴初撰书。

  山门背面柱联:“平分秋色,古刹贞明飞壮采;山眺雪峰,禅风畅好重南闽。”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苏渊雷撰书。

  天王殿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门前有辉绿石透雕蟠龙柱、蹲踞石狮各1对,左右壁浮塑彩瓷图案、八朵吊筒人物木刻。

  殿中供弥陀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均系寿山石雕琢而成。

  有联题弥陀佛“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无甚为谁忙。”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玉雕坐像,高1.6米,系新加坡龙山寺、普陀寺、普明寺合赠,由缅甸运来。

  殿中还供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及十八罗汉,系由寿山石雕琢而成。

  梁柱贴雕飞天乐伎10尊。

  观音殿

  观音殿的观音像,系寿山石雕琢而成。

  有联:“慧眼放观三千界,慈心善济亿万人。”

  楹联

  寺内楹联还有:

  “座对云山明佛性,门环辋水印禅心。”传净法师撰书)

  “晨钟百八,叩醒苦海蜉蝣梦;暮鼓三千,擂动灵山修道心。”

  “平原学法三无漏,山谷传音五蕴空。”

  “平心顶礼念阿弥陀,山灵毓秀发菩提心。”

  平山寺石塔

  平山寺石塔,是平山寺附属建筑物,位于寺北侧岩崖上,保存完好,是惠安县石塔中保存最好、层数最多者。

  “平山寺石塔 (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元统三年(1335年)建。

  塔为石构楼阁式实心塔,八角6层,通高7.2米,边长0.42米,塔周长4.8米,须弥座高0.4米。每层有八角形飞檐翘角,并雕有瓦垄形状,出檐0.3米。塔刹为葫芦形。

  第1、2、3、5层塔身的八面分别雕饰有中国风格的佛、菩萨和护法神将等像,或站立或正坐或盘坐,共32幅。第3层塔身镌有“元统三年岁次乙亥腊月庚申日立”字样,第4层刻有古印度蓝蹉体梵文8个音节,意为“祈愿宝珠在莲花上”

古榕宫

  沿革

  古榕宫,原位于府城古榕巷西端,始建未详,祀赵天君,为万厚铺古榕境境庙。

  ·道光《晋江县志·街巷市厘卷》虽无古榕巷名,但城池图中却标有古榕宫位置,说明是后人以该宫名命此巷。

  廿世纪30年代,国民党象峰镇办公地点曾设在古榕宫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泉州抗日大刀队队部。抗日战争胜利后,清道队进驻,50年代初,清道队改称“泉州环卫处”,迁往通政巷新址。该宫由于年久失修,1958年已濒临倒塌,后被夷为平地,盖起市林业局公寓,庙宇没了,遗址尚在。

  近年于井亭巷23号辟建“节孝铺主宫”,奉祀赵天君

  原古榕宫规制

  原古榕宫坐西朝东,二进三开间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宫前有条沟渠,沟上铺设石板扩为宫埕。旧馆驿至开元口诸水皆流经于此,然后向南直至古树下,注入新门濠沟。

  宫埕对面一堵照墙,正中一堵约6平方米,用红陶砖组雕一只麟,镶嵌在粉壁上,麒麟龙首牛尾,麟射偶蹄,作步云回首盼状。左右两小堵各嵌砖雕组并的灵芝、小鹿、牡丹、仙桃树,树上一只小猴欲摘仙桃,形象逼真,活泼可爱。 照墙与府城隍庙相比,规模小之,颜色单一。虽稍逊色,但在泉州的宫观中,已无他处。上世纪60年代初,在拓宽消防通道时被毁。

  古榕宫的宫门上悬挂“古榕境地”匾,宫门与正殿中间是天井,两翼配有通廊。正殿为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殿中神龛里供奉赵公明(即赵天君)作为古榕境主。 

  赵天君

  传说上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九个,都在青城山(今四川省内)变成鬼,只有一个变成人,这就是赵公明。他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虐,祛病消灾。唐朝皇帝嘉奖他神勇,谥赠元帅封号,此后人们称他赵公元帅,也称赵天君。民间又称他是五路财神之一,认为他是玉皇御封的财神,纳福降祥,买卖求财是他的专司之职。

  宋元时期泉州为东方贸易大港,商贾云集,能否发家致富,神明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赵公元帅神通广大,泉人对他顶礼膜拜。解放初期,泉州奉祀赵公元帅的宫观不下10座。

  相传,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五是赵公诞辰,里人准备好仪仗,锣鼓吹,用八抬大轿把他请出来巡狩境铺,善男信女各自在家门口设诞桌,迎神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德院

  古德院,位于永春县苏坑熙里村,肇建于唐,明•正统(1436—1449年)间重建,规模宏伟。清•乾隆《永春州志》“古德院在二十二都,明•正统间建。

   何朝宗塑古德院普陀观音

  何朝宗是生活在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间的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大师(生卒年一说1522—1600年,一说1504—1582)。何朝宗曾为古德院塑制一尊高2米多的普陀观音,一直保存到廿世纪60年代才遭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朝宗》)

  李廷机与古德院

  清•乾隆《永春州志》“晋江李廷机与里人王天策尝读书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王天策》)

  李廷机(1541—1616年),明晋江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第二(榜眼)万历卅五年(1607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

  李廷机于隆庆四年(1570年)应顺天府乡试中解元后,至万历六年(1578年)曾读书永春山中并成为锦斗家女婿。期间,李廷机与当地学子王天策(与李廷机同年中举,官江西都昌知县)友善,相携往游古德院。《永春州志》载,李廷机“又游古德院诗二首。”

  诗一曰:“九月山中寒气微,浪游客子爱朝晖。泠然行处风为御,卓尔空中锡欲飞。薏苡野人初得种,松楸涧道故相依。独怜容易时光换,才着单衣又夹衣。”

  诗二曰:“相逢萍梗兴怀同,蹑屐凭虚到此中。绕院潺潺千涧水,入松飒飒九秋风。轮回法藏犹堪斡,牢落僧居半已空。谁说游人心未了,云霄万里一飞鸿。”

  从诗中可以看出,古德院曾经规模宏伟,但这时已经有些破败孤寂(牢落僧居半已空)。

古圳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古圳村蔡厝。始建于清,建筑面积30平方米,祀福佑帝君夫人妈

古井禅寺

  古井禅寺,位于惠安县洛阳镇洛阳街80号,西拱洛江金凤屿、白沙滩,与昭惠庙、忠烈祠和洛阳桥历代联属。2006年6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井禅寺始建于宋代。

  传说,北宋时,蔡襄建洛阳桥之事惊动了上天诸神,观世音菩萨 从洛伽山来到洛阳江边,化作一老妪,搭茅为屋,画地作井,日日在洛阳街上摆茶水摊,广施药茶。只要一碗药茶下肚,疾病立除,造桥近七年,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造桥的民夫走卒,只要喝过药茶的个个身体康健。大桥建成后,老妪化身离去,当地人感其慈悲之心,就在其施药茶之处建庙宇,名古井禅寺,祀观音大士。现存石雕井栏一圈,据说是当年观世音菩萨广施药茶古井所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古桥梁·洛阳桥》)

  历经历史岁月,随着洛阳街的变迁,1924年释慈心主持将古井禅寺修建成两层临街楼式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寺大门上有一方石镌“古井禅寺”匾额。

  西墙上现存石偈一方,高135厘米,宽56厘米,镌“南无大方广佛”6字,子径23×20厘米,竖刻正书,石偈斑剥,应系宋代建寺时所镌,后嵌砌于南侧墙上。

  寺门、门侧石柱、外廊石柱、楼前门各有石刻楹联:

  “古瓶现昙花,占胜洛阳春景;井水留甘露,遍沾闽海慈航。”

  “古刹著洛阳,慈航普度;井亭留胜迹,法雨常沾。”

  “古地秀而灵,洛水环朝洒洒;井泉香且洁,莲花涌出亭亭。”

  “古来佛家独称祖,井上观泉亦有音。”

  “古风照世佛无语,井水不波道有源泉。”

  “古意苍茫,只一座金身阅尽万安景色;井泉清冽,把半瓶玉露洒遍千户人家。”

  “古传紫竹经霜秀,井涌莲花沾露香。”

  “古道接西天,善心自达;井泉流南海,灵性想通。”

古艮岩寺

  古艮岩寺,位于南安市美林街道西美村观音山(古艮山之半),古属南安县廿三都。站在寺前远眺,省新、美林、溪美、柳城等地尽收眼底。

  民国《南安县志》

  “古艮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属二十三都,山自武极耸伏而来。

  山之半有古艮岩寺。昔日龟精化为道人游此数日,题诗于壁,历久如新,以倾圮乃灭其迹,老尚有见之者。”

  古艮岩寺始建何时,史无可考。后毁。2010年重建。

  相传,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黄襄举进士前,曾在此读书,则当时或更早古艮山便有庙宇。当时古艮岩寺曾建有99间房屋,供僧侣和香客居住,后塌毁。近年重建时,绕山顶还发现古时房屋的墙基石。(按:黄襄,美林松脚人,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黄州太守、陕西苑马少卿、太仆寺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襄》)

  2010年重建时古艮岩寺遗址曾出土1门古炮,重约150公斤,炮身从右到左铸有“闽南宫保都督捐资制造,隆武元年(1645年)吉立”字样,应是郑芝龙捐资制造的。现存郑成功博物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

  重建的古艮岩寺宇为殿阁式,称观音殿,抬梁式砖石木结构,飞檐走脊,青龙护顶,比一般寺庙高大许多。殿内3尊木雕大佛端坐其中。

  寺后山上有1块形似老龟的大石,十分逼真,传说为龟精所化。石龟面朝寺庙,仿佛在聆听佛经。

玉泉广济庙

  玉泉广济庙,又称“玉泉广济院”,前身“回山寺”, 俗称“王公宫”,位于泉州市郊洛江区马甲镇霞井侨村梅桐岭(古属晋江·县四十一都),供奉兴福尊王一门七贤。1984年列为泉州市第三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永徽(650年-655年)间。相传,时兴化籍(今莆田)名将林绍德奉命率兵镇闽平乱有功,受封之后某日,林绍德一家七口途经梅桐岭,见此地三山鼎立,形似烘炉(山家称“烘炉穴”),风景秀丽,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即立地化身。邻里乡民闻知后,尊其为神,称兴福尊王,修建庙宇,安位供奉,庙名梅桐岭“回山寺”

  五代,“回山寺”毁于兵,留从效依旧址重建新庙,改称“玉泉广济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玉泉广济院》:“玉泉广济院,在府城北四十一都。五代时留从效朱文进交兵于此,杀伤甚众,从效遂即其地作数区葬之,名‘千人冢’;复建是院以荐冥魂。……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玉泉广济院》“玉泉广济院,在城北四十一都。五代时,留从效朱文进交兵于此,杀伤甚众。从效遂即其地作数区葬之,名‘千人冢’;后建是院以荐冥魂。后废。”

  明·永乐四年(1406年),霞井氏开基始祖吴原禄在此屯田定居,再次依照旧址加以扩建,更名“玉泉广济庙”,奉兴福尊王氏族人的镇境神,俗称“王公”

  霞井是泉州旅居缅甸华侨较多的侨村之一。廿世纪20年代,旅缅的霞井氏侨亲把王公神像分炉引入缅甸,初,暂安座于仰光郊外的怕弄埠李伦安服职的同侨何长庚的楼宇,随后又在霞井氏侨亲聚居的岱枝埠唐人街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岱枝王公宫”,从此,兴福尊王被奉为邻近侨民乃至当地居民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王公”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又在敏纳、沃降和怕弄3个埠镇新建3座“王公宫”

  1999年,旅缅侨亲将“玉泉广济庙”翻建一新。

玉泉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乌石村。始建于明,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主祀玄天上帝,配祀夫人妈土地

玉湖殿

  玉湖殿,位于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境内赤血仑,处戴云山脉石门尖畔,祀保生大帝·吴夲吴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宋·吴夲》)

  海内外奉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大多以“慈济”为名,称之为“宫”,惟独石门村是吴夲的祖籍地,故玉湖殿称之为“殿”

  “石门玉湖殿(明、清):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属文物有始建于明代的氏祖祠两座。

  沿革

  石门村北宋时称清溪县常乐里石门,是吴夲原籍地。其父吴通、母黄月华由安溪入居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现属漳州市龙海县),太平兴国四年(976年)生吴夲

  景祐三年(1036年)吴夲羽化后,石门氏族众为纪念这位终身为民的神医,在石门尖麓建庙以祀。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吴真人记论》曰:“吾邑清溪(今安溪)之山,最高者曰石门。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明·永乐(1403—1424年)间,吴夲祀庙改名“玉湖殿”(玉湖是石门的别称)。

  期间,吴夲曾3次被敕封:永乐七年(1409年),敕封“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永乐十七年(1419年),敕封“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永乐廿二年(1424年),敕封“昊天医灵妙惠真君”。赐同等居殿。

  民间传说:永乐十七年(1419年),文皇后患乳疾病危,太医束手,太子出榜求医;吴真人化作道士揭榜。太子传见,询问姓名籍贯,吴真人答曰:“吾乃清溪(今安溪)常乐里石门人吴夲。”太子禀告母后,文皇后羞与道士接近,道士乃奏请用丝线过脉诊治,以烧炙施法治愈了文皇后的乳疾。太子致谢,吴真人重金、官爵均不受,唯曰:“现住一座破庙内,请建殿堂以居。”永乐帝即封吴夲“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赐金花一对、龙袍一件;后因龙袍不能随意缝制,仅皇帝身上可着,改为皇后所着的凤帔,同时恩赐建殿。吴夲谢过皇恩,驾鹤飘然飞去。此后,石门的先人就在原庙地改建为玉湖殿。

  明·崇祯(1628—1644年)间,大书法家张瑞图为玉湖殿题写“真人古地”匾额(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道教·宋·吴夲》)

  康熙八年已酉(1669年),玉湖殿迁赤血仑现址重建。石门《族谱》载:氏第十三世行伍公,于康熙已酉年六月,将其二夫人在赤血仑的墓地,付大道公迁建玉湖殿用;另施殿左田租六石、殿右竹林一所,为住殿道士斋粮。”

  “文革”期间毁为平地,殿中的神像、匾额、大柱无一幸存,只留下4粒宋代石柱础。

  1981年,村民集资在原址按原样重建。

  2006年12月重修落成。

  规制

  玉湖殿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坐落在半山腰。殿后青山蜿蜒而上;殿前方面对1个浑圆山仑,称“珠山”,玉湖殿穴称“蜈蚣吐珠”。站在殿前,远处三重山脉横旦绵延,称“三重案”;在左边山上有一株巨松,巍然耸立,形如旗杆,称“旗杆树”;右边山上有一株玉兰香树,亭亭玉立,树冠直径5米左右,盖至地面,树杆直径有米余,高15米以上,形如凉伞,称“凉伞树”

  殿前是100多级石阶。

  殿宇面阔、进深各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

  殿中悬挂“真人古地”匾额,为重修时复制。

  所奉保生大帝·吴夲塑像,头插金花,身穿风披,五缕长须,脸色红润,一派儒雅,其造型是当地独有。

  殿中柱联:

  “保佑遍寰区,大道为公扬佛法;生成周海宇,帝心天威著神恩。”

  “保佑家邦,大道洋洋光祖宇;生成民物,帝恩浩浩达九霄。”

  保生大帝药签

  因吴夲是医神,故闽、台凡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一般均有药签供信众掣用占卜。其来源,传说一部分是吴真人行医时的真传验方,一部分是他弟子的药方,大部分是后人集古代名书、名医成方和民间常见验方、偏方,假托真人之名而作,集腋成裘,至明代才基本成形,并盛传于明、清。药签细分为大人科、小儿科、内科、外科、妇科、眼科等者;治法灵活多样,包括内服、外敷、针灸、食疗等。如厦门市海沧镇青礁慈济东宫(原属漳州府海澄县)现存药签,有内科120首、外科24首、儿科36首。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慈济西宫现存吴真人药签内科120首、外科28首、儿科 36首。泉州花桥慈济宫原有“保生大帝药签”4筒,分内、外、妇、儿4科,每科100签,共400签;经“文革”动乱后,1996年搜集,仅得157签,且未标明科别。台湾台南市北区兴济宫拥有药签330首。等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花桥宫·花桥慈济宫保生大帝药签》)

  玉湖殿原有保生大帝药签”,不知始于何时,“文革”期间殿毁签佚。玉湖殿复建后,恢复与台湾诸保生大帝宫庙的交流,药签又从台湾回传。今玉湖殿存有保生大帝药签”两副,其中一副有120签,另一副只有32签。药签中药材重量以旧制斤(合500克)、两(约合31克)、钱(约合3.1克)、分(约合0.3克)标识,水的分量以分(即一碗的十分之几)标识。因药名常用俗名或闽南语名,括弧内加注通用名。

  药签上的药方基本符合药理,并具有简、便、廉特点。中医中药讲究辨证论治,然而掣签的随意性很大,难免药不对证。可是药签药轻味清,没有剧药毒药,因此即使药不对症,治不好病,也不会伤害身体;何况应用前还经过“别签”程序把关,慎重者还会征求医生指导。

  药签一

  第一签:茯苓、白术各一钱,枣仁、洋参各六分,远志、归中(当归中)各二分,福员肉(龙眼干肉)六粒,水一碗煎六分。

  第二签:九层塔一把,赤榕皮一钱,生肉(猪瘦肉)四两,红枣四粒半,酒水炖服。

  第三签:虎骨胶三钱,保龄丸一粒,酒一瓶,浸一夜炖服。

  第四签:辛夷、绿豆壳各三钱,细辛一钱半,小茴八分,宜用新瓦煅烟,入鼻息闻之。

  第五签:牛乳一矸(瓶),泡滚水(开水),调酒服,盐少许。

  第六签:蛇退(蛇蜕)、蜈蚣退各一条,金蝉退(蝉衣)一合,凤凰退(凤凰蜕)五粒,山甲(穿山甲)一两,用酒炒熟,周身熨之。

  第七签:别甲(鳖甲)三钱,烧灰成性,研末冲气酒服。

  第八签:金匮丸(金匮肾气丸)三钱,滚水(开水)加盐少许。

  第九签:葛根、升麻各五分,六一散一钱,煎酒汤服。

  第十签:连乔(连翘)、蒺藜(白蒺藜)各八分,刺猬一钱,沙山甲(沙炒穿山甲片)五分,水一碗煎五分。

  第十一签:鸭一只,熟地五钱,当归四钱,炙草(炙甘草)三钱,麻油二两,姜半两,半酒水炖服。

  第十二签:莲子四两,熟地三钱,生姜三片,小鸡母一只,半酒水炖服。

  第十三签:柴胡一钱,酒军(酒制大黄)一钱半,姜夏(姜制半夏)二钱,甘草七分,生姜二片,枣二粒,水一碗煎五分。

  第十四签:宋陈(?疑为“茵藤”)五分,苏萡(薄荷)二分,生姜一片,泡滚水(开水)服之。

  第十五签:中白(人中白)、地龙各五分,血珀(琥珀)、乙金(郁金)一钱二分,川贝二分,川连(黄连)、青黛、硃砂、甘草各六分,共为末,调童便服。

  第十六签:煅鳖甲、公石松、凤凰退(凤凰蜕)各一钱,水八分煎三分。

  第十七签:白菊、白芷、莲子各四分,淮山一两,甘草三分,水七分煎三分。

  第十八签:绿豆壳、淮七(疑为“淮山”之误)、知母各一钱,酒军(酒制大黄)二分,水一碗二煎七分。

  第十九签:石膏、甘草、洋参各一钱,知母三分,粳米半合,水一碗三煎七分。

  第廿签:桔梗一钱,甘草四分,水一碗煎七分。

  第廿一签:鹿仔草三分,泉神粬七分,炒薏仁四分,不拘水煎,作茶饮。

  第廿二签:油归(当归)、白粬、淮山、茵陈(茵藤)各一钱,炙草(炙甘草)五分,水一碗二煎六分。

  第廿三签:淮山、牛七(牛膝)、金英(金樱子)、木通各一钱,干葛(葛根)五分,水一碗四煎七分。

  第廿四签:桂枝一钱,芍药(白芍)一钱半,甘草六分,生姜三片,乌枣二粒,水一碗煎七分。

  第廿五签:桔梗四分,射干、黄连各三分,不拘水煎服,作茶服。

  第廿六签:珍珠散一尼,沉香、乳香各一分,共为末,冲滚水(开水)服。

  第廿七签:不见水猪肺一个;带根风葱一支,白胡椒七粒,入在猪肺内炖一只(枝)香久,服。

  第廿八签:木贼八分,鹿肚草、洋参、芳草(?)、生姜各一钱,水九分酒三分,用羊舌炖。

  第廿九签:薏仁一钱半,扁豆一钱,茯苓五分,麦芽八分,煎作茶服。

  第卅签:海藻、昆布、白芷、天花各一钱,不拘水煎汤,或洗或服。

  第卅一签:糯米二升,白茯心一两,莲肉四两,椿皮(椿根白皮)一钱,大枣七粒,同莲叶煎汤为丸服。

  第卅二签:莱菔(莱菔子)五钱,灯心(灯芯)一把,冰糖四钱,煎作茶服。

  第卅三签:青黛、珀末(琥珀末)、六一散、硃砂各五分,灯心(灯芯)十二节,煎作茶服。

  第卅四签:黑藕节(藕节炭)一钱,黑艾(炒艾叶)五分,地骨(地骨皮)一钱半,地榆八分,枇杷叶六分,水一碗煎五分。

  第卅五签:金蝉(蝉蜕)七个,灯心(灯芯)七节,纹银(银元)一员,合煎汤,调珠珀散四分服。

  第卅六签:前胡、苏子各五分,川朴(厚朴)、枳壳各三分,杏仁一钱,煎作茶服。

  第卅七签:灶心土(伏龙肝)三员,凤凰退(凤凰蜕)一钱,风葱一支,灯心(灯芯)七节,水一碗煎五分。

  第卅八签:蝉退(蝉蜕)、淮山、神粬、金英(金樱子)、枳壳各一钱,水一碗二煎六分。

  第卅九签:淡竹(淡竹叶)、金英(金樱子)、朴硝各一钱,枝子(栀子)、射干、白芷各五分,六味丸四分,水一碗半煎五分。

  第四十签:凤凰退(凤凰蜕)四分,益母草、枳壳、金英(金樱子)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第四十一签:常山一钱,槟榔五分,乌豆七粒,麻豆四粒,水一碗六煎四分。

  第四十二签:猪苓、茯苓、白术各一钱半,泽舍(泽泻)一钱,肉桂三分,水一碗煎七分。

  第四十三签:黑糖、甘草各四分,川贝七分,茅心七条,灯心(灯芯)十节,水九分煎四分。

  第四十四签:芍药(白芍)、附子、甘草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第四十五签:香附、武芎(川芎)、山栀(栀子)各一钱,苍术、神粬各一钱半,水一碗煎七分。

  第四十六签:麦文(麦门冬、麦冬)、洋参各三钱,粳米一合,乌枣三粒,甘草一钱,水一碗六煎八分。

  第四十七签:洋参、白术、角沉(沉香)各四分,珠珀(珠珀散)五分,共为末,和饭汤服。

  第四十八签:绿衣(绿豆衣)、车前子各一钱,冰糖四钱,凤凰草(?)一把,水一碗三,煎作茶服。

  第四十九签:福员肉(龙眼干肉)四两,白术三钱,胡桃仁(核桃仁)四粒,炙草(炙甘草)一钱,水四碗煎一碗八。

  第五十签:沉香末一钱,大枣一粒,煎作茶服。

  第五十一签:雄黄、全蝎、薄荷、川芎、乳香、没药、牙皂各一钱,合为末,吹入鼻内。

  第五十二签:紫苏四钱,赤壳粟一把,生姜一片,煎作茶服。

  第五十三签:厚朴、桂心、甘草各三钱,干姜、附子、大枣各一钱,水一碗六煎八分。

  第五十四签:洋参、沉香、槟榔各一钱,水一碗二煎七分。

  第五十五签:角沉(沉香)一块,乌药一条,磨童便服。

  第五十六签:白术、淮山、牛七(牛膝)、木通各一钱,归中五分,水一碗二煎五分。

  第五十七签:赤茯心、葛陈(葛藤)各一钱,天花(天花粉)八分,薏仁五分,煎作茶服。

  第五十八签:鸡肝一个,谷精(谷精珠)一钱半,木贼八分,甘草五分,水三分酒一分,炖服。

  第五十九签:连乔(连翘)、土茯(土茯苓)、白术、归中、枳壳各一钱,木通五分,水一碗四煎七分。

  第六十签:白术、赤茯(赤茯苓)、淮山各一钱,白菊花四分,水一碗煎四分。

  第六十一签:海参、生肉(猪瘦肉)四两,韭菜白一撮,煮服之。

  第六十二签:桔梗、陈皮各五分,赤芍四分,生姜二片,水八分煎四分。

  第六十三签:杜仲、枸杞、粉草(粉甘草)、甘菊各一钱,共为末;另用白茯苓三钱煎汤调服。

  第六十四签:莲子一钱半,赤茯(赤茯苓)、淮山、金英(金樱子)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第六十五签:竹茹五分,麦芽四分,蝉退(蝉蜕)三分,麦门冬(麦冬)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第六十六签:白术、白芍、淮山各一钱,小甘菊五分,柴胡四分,水一碗煎五分。

  第六十七签:凤凰退(凤凰蜕)、油虫沙各四分,小金桔三分,冬瓜(冬瓜糖)三条,水一碗煎四分。

  第六十八签:茯苓、猪苓、白术各三钱,泽泻二钱,水一碗煎七分。

  第六十九签:当归、川贝、川乌各一钱,牛七(牛膝)、赤茯(赤茯苓)各一钱半,水二碗煎七分。

  第七十签:使君子五粒,油虫沙三分,柿蒂三个,不拘水煎作茶服。

  第七十一签:藿梗(藿香梗)、升麻各四分,川芎一片,粉草(粉甘草)三分,水不拘,煎作茶服。

  第七十二签:川连四分,枳壳一钱,砂仁少许,水六分煎出味服。

  第七十三签:萱花(萱草花,即金针菜)一朵,莲房一钱半,白菊花七片,苦桃叶三片,水一碗二煎,或服或洗。

  第七十四签:虎骨、赤芍各一钱,川芎、木贼(木贼草)各八分,水一碗煎五分。

  第七十五签:麻黄三钱,桔梗一钱半,杏仁、甘草各一钱,水一碗二煎八分。

  第七十六签:柴胡七分,川贝四分,油虫沙三钱,枳壳三分,不拘水煎,泡黄金散一钱服。

  第七十七签:麻黄、石膏各三钱,桂枝一钱半,杏仁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乌枣二粒,水一碗二煎六分。

  第七十八签:葛根三钱,黄连、黄芩、甘草各二钱,水碗二煎八分。

  第七十九签:赤芍、仙查(山楂)各一钱,使君子一钱半,枣肉八个,水一碗煎五分。

  第八十签:川连四分,黄柏五分,枳壳一钱,神粬、黄芩各七分,水一碗煎五分。

  第八十一签:猪苓、茯苓、滑石、阿胶、泽舍(泽泻)各一钱,水一碗煎七分。

  第八十二签:陈皮八分,赤芍一钱,仙查(山楂)五分,木香一片,水九分煎四分。

  第八十三签:山甲(穿山甲)、皂尖、射干各五分,鳖甲、麦文(麦门冬、麦冬)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第八十四签:南桔四粒,沉香一钱,木香八分,木瓜四分,水一碗煎出味服。

  第八十五签:木通、炙草(炙甘草)、淮山各一钱,水一碗煎四分。

  第八十六签:归中七分,豆蔻(应为“肉豆蔻”)二分,茯苓、莲子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第八十七签:鹿胎一个,保龄丸一粒,生姜三片,猪肉(瘦肉)半斤,炖熟服。

  第八十八签:硃砂、琥珀、挥中白(水挥人中白)、柿霜各三分,陈皮、金蝉(蝉蜕)各少许,共为末,煎汤送下。

  第八十九签:公石松五分,别甲(鳖甲)一钱,麦文(麦门冬、麦冬)三分,柿蒂七个,水一碗煎四分。

  第九十签:从蓉(肉苁蓉)、熟地、枸杞各四钱,小茴八分,水一碗二煎八分。

  第九十一签:泡干姜二钱,甘草四钱,水一碗煎八分。

  第九十二签:金沸(金沸草,即旋覆花全草)一钱,水梨一平,乾梨一粒,煎作茶服。

  第九十三签:白芷末、绿豆壳各五分,用火温烧,烟吸鼻内。

  第九十四签:枳实、白术各三钱,水一碗二煎七分。

  第九十五签:羊肉半斤,木耳(应为黑木耳)一两,硝石丹(秋石丹)一钱,炒熟服。

  第九十六签:杜仲、归中各一钱半,牛七(牛膝)、莲子各一钱,水一碗煎五分。

  第九十七签:白茯(白茯苓)一钱,沙参七分,陈皮四分,甘草三分,水七分煎四分。

  第九十八签:赤芍二钱,当归、黄连、黄芩各五分,槟榔、甘草、木香各三分,水一碗二煎七分。

  第九十九签:正苦桃三个,寄生三钱,水一碗煎五分。

  第一OO签:珀末(琥珀末)五分,硃砂、黄连各四分,中白(人中白)少许,共为末,用滚水调金萡服。

  第一O一签:香茹(香薷)四分,赤苓(赤茯苓)一钱,仙查(山楂)八分,生姜一片,水八分煎四分。

  第一O二签:石松、莲子各三钱,马尾须、姜半夏各一钱,不拘水煎作茶服。

  第一O三签:中白(人中白)、硃砂各四分,牛黄一尼,黄柏一分,共为末;金蝉(蝉蜕)三个煎汤调服。
第一O四签:麻黄二钱,石膏三钱,煮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乌枣二粒,水一碗六煎六分。

  第一O五签:四神散三分,松花粉一分,共为末;柿果(柿饼)一块破开入药,炖一只(支)香久服。【按:古方中称“四神散”者甚多,此应指《苏沈良方·卷5》所录之“四神散”,由当归、芍药、川芎各一两,炮姜五钱共为末组成。】

  第一O六签:葶苈(葶苈子)五分,乌枣七粒,水一碗六煎七分。

  第一O七签:草果、威灵仙各三钱,水碗半,合乌糖与醋少许(二大汤匙),煎服。若是鸡、鱼骨鲠,一服便愈。

  第一O八签:黄芩、大黄各三钱,礞石一钱,沉香五分,水一碗四煎八分。

  第一O九签:茯苓二钱,桂枝、白术、甘草各一钱半,水一碗二煎八分。

  第一一O签:煅石膏四钱,知母二钱,粳米一合,甘草一钱,水一碗四煎八分。

  第一一一签:煮夏(煮半夏)、白茯(白茯苓)各三钱,枳壳五分,风化硝三分,水一碗二煎八分。

  第一一二签:麻黄、芍药(白芍)、黄芪各一钱四分,川乌一钱,甘草七分,水一碗四煎七分。

  第一一三签:麻黄二钱,附子、细辛各一钱,水一碗煎六分。

  第一一四签:紫苏、茯苓各一钱,薄荷五分,益母草七分,乌糖一员,水一碗煎五分。

  第一一五签:竹茹、槐花、木贼各一钱,川连、白芷各四分,胆草(龙胆草)七分,凤凰退(凤凰蜕)八分,水一碗二煎五分。

  第一一六签:黄芩、泡油虫沙各一钱,兰菊一钱半,白芍、柴胡各一钱,泡黄金散五分,水一碗煎五分,将汤泡。【古方中称“黄金散”者甚多,一般指《活幼心书》所录“黄金散”,黄柏、粉甘草制成;或市售“如意黄金散”,由黄柏、苍术、大黄等组成。】

  第一一七签:六味丸、蝉退(蝉蜕)各三分,柿蒂三个,水一碗煎五分。

  第一一八签:木通、木贼、枳壳、栀子各一钱,槟榔五分,灯心(灯芯)七节,水一碗煎五分。

  第一一九签:酒军(酒制大黄)、淮山、牛七(牛膝)、归中各一钱,水一碗煎七分。

  第一二O签:马尾须、白粬各一钱,金英(金樱子)、淮山各五分,水一碗煎四分。

  药签二

  第一签:柴胡一钱,洋参三分,黄芩五分,半夏七分,甘草二分,姜一片,枣一个,水八分煎四分。

  第二签:麦文(麦门冬、麦冬)、天冬、天花、苡米、知母各八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三签:六一散二钱,泡滚水(开水)服。

  第四签:伏香(藿香)、陈皮、桔梗、甘草各四分,水六分煎三分。

  第五签:豆叩(豆蔻,应为草豆蔻)四分,砂仁、炙草各三分,茯苓八分,姜一片,枣一个,水六分煎三分。

  第六签:诃子肉、英色壳(罂粟壳)、白术、灶心土(伏龙肝)各一钱,水六分煎三分。

  第七签:天竺(天竺黄)、双钩(双钩藤)、天麻、僵蚕各四分,水六分煎三分。

  第八签:天文(天门冬、天冬)、麦冬、知母、桑叶各七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九签:猪泽(猪苓,泽泻)、赤苓(赤茯苓)各八分,白术一钱,肉桂二分,水六分煎三分。

  第十签:前胡八分,杏仁一钱,桔梗二分,苏梗五分,甘草二分,水一杯煎五分。

  第十一签:竹茹二粒,杏仁、蒌皮(瓜蒌皮)各八分,枇杷(批把叶)一钱二分,桑叶一钱,赭石(代赭石)一钱半,水一碗煎五分。

  第十二签:生地一钱,木通七分,草梢(甘草梢)五分,淡竹(淡竹叶)一钱半,水一杯煎六分。

  第十三签:淡竹(淡竹叶)八分,石膏一钱半,麦文(麦门冬、麦冬)七分,粳米三十粒,甘草二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十四签:茯苓、白术、扁豆、槟榔各一钱,陈皮八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十五签:金器一个,煎汤泡珠碧散二分。

  第十六签:青皮二分,陈皮、只壳(枳壳)各一钱,川朴(川厚朴)八分,槟榔五分,甘草二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十七签:蝉退、蚕衣各七个,玉竹八分,薄荷一分,川贝五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十八签:柴胡、别甲(鳖甲)、地骨(地骨皮)、知母各一钱,甘草二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十九签:赤苓(赤茯苓)、淡竹(淡竹叶)各一钱,车前(车前子)八分,灯心(灯芯草)十二扎,木通五分,水七分煎四分。

  第廿签:苍术、陈皮、川朴(川厚朴)各八分,炙草(炙甘草)五分,水七分煎三分。

  第廿一签:大黄、黄连、黄芩、甘草各三分,水七分煎四分。

  第廿二签:萡荷(薄荷)、防风各三分,桔梗五分,蚕衣七个,金蝉(蝉退)三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廿三签:桑皮(桑白皮)、地骨(地骨皮)各一钱,甘草二分,粳米五十粒,水一碗煎五分。

  第廿四签:川贝、桔梗、射干各八分,杏仁、蒌皮(瓜蒌皮)各一钱,水一碗煎六分。

  第廿五签:代赭石、生芍(生白芍)各一钱,硃砂五分,青黛三分,中白(人中白)八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廿六签:党参、白术、茯苓各一钱,附子八分,炙草(炙甘草)三分,姜一片,枣一个,水八分煎四分。

  第廿七签:赤苓(赤茯苓)、金石斛、沙参、麦冬各一钱,水九分煎四分。

  第廿八签:竹茹二粒,蚕衣七个,枇杷(枇杷叶)一钱半,桔梗八分,水八分煎四分。
第廿九签:淮山、莲子、芡实、苡米各一钱,水八分煎四分。

  第卅签:银花、连翘各八分,苡米、乙厘(白蒺藜)各一钱,土茯(土茯苓)一钱二分,甘草三分,水一碗煎五分。

  第卅一签:党参、茯苓、白术各一钱,炙草(炙甘草)三分,水六分煎三分。

  第卅二签:正羚羊(羚羊角)二分,连翘、石膏各一钱,银花八分,条芩(黄芩)、支子(栀子)各五分,水九分煎四分。

   附:左、右祖祠

  玉湖殿左右有石门氏祖祠两座:

  石门氏开基祖名曰“中兴祖”,祖祠始建于明·洪武廿一年戊辰(1388年),风格独特,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石门氏二世祖名曰“都美祖”,祖祠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占地面积870平方米,点灯起,二进。现作为吴真人纪念馆,馆内展出吴真人的塑像、历史文物、事迹资料。

玉虚宫

  玉虚宫,在府治东行春门外,确址莫考。始建未详,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后废。《八闽通志》有载。

玉霄绛宫

  玉霄绛宫,在府城新隅小学西畔。始建未详。祀文昌夫子“文化大革命”中废。

玉霄宫(礼让宫)

  玉霄宫,又称礼让宫,在泉州郡城礼让巷东端17号,为三教铺玉霄境境庙。祀平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

  始建未详。民国时期,该宫曾陈列有肃静、回避铜牌剑印、凉伞、圣旨牌一应俱全。最鼎盛时,曾有菜姑9人。一代名僧妙月法师曾挂锡于此。

  解放后“破四旧”,所有神像及物件均付之一炬,菜姑遭谴还俗。仅存孙步云书写的“礼让古地”石雕横匾一方镶嵌于观音宫门楣上,另有拜石(重建后安放原处)一块。文革期间宫庙沦为工厂,行将坍塌,面目全非。

  2001年重建。西向,面积50平方米。

  宫右一殿称观音宫,祀观音菩萨,兼祀三王府(,另一尊未详)。

玉华宫

  玉华宫,在府城三朝元老坊内(今象峰巷一带)。始建未详。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后废。

玉宝殿

  玉宝殿,又称“仙殿”,位于安溪县尚卿乡翰卿村与新楼村交界处的金凤山腰。前望笔架峰,后倚金凤山,左依大鼎山,右傍天马尖。

  沿革

  玉宝殿始建明末,主祀五谷农穰之神——五谷帝仙(即“神农大帝”)。

  因年久失修,至廿世纪90年代,殿宇已倾圮颓废。

  1997年春,尚卿氏善信集资善款,按原基原向重建,以明朝建筑风格为主,兼用清式花雕装饰。历时3载半,2010年2月告竣。

  玉宝殿五谷帝仙在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浙江、厦门海沧、漳州龙海、台湾等地均有分炉,经常组团回主殿焚香朝圣。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为五谷帝仙的寿诞日。是日,尚卿信众备办寿蛋寿面,丰硕牲粢,鼓乐笙歌,鞭炮礼花,演大戏,放电影,隆重为神祝寿。

  规制

  玉宝殿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主殿建筑面积450平方米,3进。

  殿宇门口左侧建有多功能景观池;右侧有1窟龙泉,泉自石出,大旱不枯,雨季不溢。

  大门横额镌刻“玉宝殿”。门联:“玉堂幽雅禅心净,宝殿光辉佛眼明。”

  中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木构架,重檐歇山式。殿中原有明·建极殿大学士、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写“尚卿古刹”古匾,佚。现大厅堂中龛楣所悬“尚卿古刹”牌匾,系祖籍尚卿乡的马来西亚安溪会馆署理会长廖兴汉所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中龛正中奉祀五谷帝仙金身塑像,具明代艺术风格。右龛奉祀传候公

  后殿依山而建,次第升高。中龛正中供奉高1.3米的观音菩萨金身塑像,左龛供奉魁星,右龛供奉福德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