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墓(12—18划)
12划: 13划: 14划:碑兜古墓、廖俨墓(廖长官墓,乌鸦墓。 安溪县城厢镇员宅村。)、瑶林许氏始祖陵园、熊尚初墓[国殇公墓。晋江三都太昌村杏田山(今晋江市磁灶镇杏田自然村一厂房的围墙内 。)] 15划:颜仁郁墓(德化县三班乡三班村纱帽峰)、潘思光墓(安溪县西坪乡留山村路下)
18划:魏九郎墓(原在泉州城东华侨大学校园北部宿舍区旁边,现迁城东社区碗密自然村后凤冠山。)、魏元翼墓(丰泽区清源街道清源山麓西寮村西) 十二划 曾氏墓葬群 曾氏墓葬群,亦称“官桥唐、宋·龙山曾氏墓葬群”、“曾氏祖墓群”,在南安市官桥镇 泗溪村屈斗自然村西北约500米虎岗山白石猴坑一带,上尽山岗,下逮山麓,有唐、宋墓葬40多座(棺位80多具)。 “曾氏祖墓群(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比较重要的是龙山曾氏的家族墓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曾氏·龙山曾氏大宗祠 》) 唐代 曾延世墓 唐·开闽副使、进封开闽侯、例赠金吾上将军、曾延世暨封太孺人王氏墓。曾延世,河南光州固始人,妻王婉贞是王潮之妹、王审知之姐。曾延世佐王潮入闽,后定居泉州龙山,是龙山曾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曾瓒墓 唐·泉州录事参军曾瓒墓。尚存宋·曾公亮竖立的“唐故知录曾府君墓”石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曾峤墓 唐·闽司农少卿、泉州节度使掌书记、赠太师、秦国公曾峤暨妣、赠许国、秦国夫萧氏墓。 宋代 曾穆墓 宋·德化县令、赠太师、魏国公曾穆妣、赠韩国太夫人辛氏墓。原碑镌“宋故韩国太夫人辛氏墓”,旁款镌“孙、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鲁国公立”,今碑毁,墓尚存。鲁国公即曾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怀》) 曾会墓 曾会,历北宋·真宗、仁宗2朝,官至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晚年隐居安徽池州九华山,以子曾公亮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太书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卒,十二月归柩附葬于其祖父、唐·泉州录事参军曾缵墓。(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 墓占地约 36平方米,坟堆已平,仅存花岗岩墓碑1方,高1.3米,宽0.78米,厚0.16米,中阴刻楷书“唐故知录曾府君墓”,两边小字楷书阴刻“四代孙宋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国公立”。 墓前原有神道碑1通,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十六日曾公亮获神宗恩昭,为其父曾会而立。 神道碑长方圆首篆额,下跌赑□(上“尸”下“贝”),通高8.4米左右,其中基座高约1.6米,龟形,花岗岩墓碑高约6.8米,宽约2米;正面居中阴刻楷书“宋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神道”;背刻铭文,直写阴刻楷书61行,行35字,字径3×5厘米。铭文2441字,记载曾会家世谱系、一生行状、宦绩及其子曾公亮宦秩,子孙名讳婚嫁等状,以及墓主归葬情况及评赞。文系熙宁间观文殿学士、朝议大夫、户部尚书、知陈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张方平撰,龙图阁直学士、寿安县开国子孙固书,朝奉郎、集贤殿校理王汾篆额,温陵刘务实镌字。 此碑系一巨大美石,选自江南吴地,用巨舰由水路运至晋江登陆,再运送虎岗山竖立。该碑于1978年被炸成4块毁没,后经多方追寻,残碑全部出土,现存南安上曾曾氏宗祠。 原墓前立石人、石兽,已毁。 曾愈墓 宋·进士、秘书丞曾愈暨妣、封袁城县君刘氏墓。 曾从龙墓 宋·状元曾从龙暨妣、封清源夫人、秦国夫人陈氏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曾从龙墓》:“曾从龙墓,在县南三十五都白石古楼村。” 原墓前有曾从龙神道碑,解放初被拆移筑埋他处。廿世纪 90年代,从漳里一储水小坝底出土。神道碑为花岗岩质,高2.44米,宽0.92米,厚0.15米,碑石镌有楷书“宋太师枢密使曾公神道”,左旁镌有“正德是一年八月吉日重立”。 曾宏墓 曾宏墓,在德化县浔中镇石山村东南部初溪电站后山。 “内省待使曾宏墓(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傅实墓 傅实墓,在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金钗山西南麓。 金钗山位于清源山脉葵山山麓。据《南安县志》载:葵山“自双阳山东北来,山有叠石如荚,号叠经石,又似葵花然。”“唐·翰林承旨韩偓、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皆葬在此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傅实》) 沿革 傅实(866年—926年),字仲诚,唐·河南固始人;光启(885—888年)间任威武军节度招讨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是入闽傅氏始祖,后裔称“银青公”。妻黄氏,为紫云黄守恭第5世孙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傅实同光四年(926年)卒,葬葵山之麓。其夫人与后裔亦葬此,形成1个墓区。 2014年后,辟为开闽傅氏文化园。 规制 金钗山下路口山道旁竖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立的“节使仆射傅公、夫人黄氏神道” 石碑1块。 山门为3开间、山川顶、仿木石结构牌坊,门楼上有“开闽傅氏文化园”描金大字,大门石柱上镌联:“葵山映秀,晋水流长,烟霞并耀,灵光钟福地;科第登荣,衣冠衍盛,文武齐芳,间气贯云天。” 陵区依山势分5层构筑: 过山门为第1层拜庭。拜庭左边是六角形的石构“敬祖亭”,圆形石柱上镌联:“雄伟祖陵名山生色,竭诚赤子青史流芳。”拜庭右边是傅实大型石雕像,头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玉玺,其基座上书:“一剑南来,安闽定疆,武荣播泽,版筑传芳,金钗葵艳,石亭莲香,科第连昌,绳我祖武,蹈励鹰扬。” 第1层和第2层石阶中置1个长方形九龙石雕,绕以石栏杆。 第2层拜庭两侧置有石象、石鹿、石羊、石马雕像,各有1排针叶葱笼的松树。第2层拜庭右侧还有身穿礼服、手持文书的文官石雕立像,左侧有身穿战袍、手持宝剑的武士石雕立像。拜庭左边筑有“孝思亭”,六角形石构,内置《傅氏开闽始祖实公传略》石碑,简要介绍傅实生平,正面墙上嵌有二十四孝图。 第3层至第4层为双边相对石阶,中间为双龙戏珠石雕,中置珠红花岗岩《勅威武军节度使建州》石牌,上立“群峰毓秀”鎏金石刻。 第5层是傅实墓丘,南向偏西,占地约40平方米,封土不高。墓碑为花岗岩,高1.22米,宽0.61米,厚0.12米,方形圭首,阴刻楷书“傅始祖考墓”5字,为明·万历八年(1580年)冬重竖,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漫漶不清。墓台上书:“唐·傅姓开闽始祖实公勒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 此外,文化园还有傅实夫人黄氏墓(傅实墓西约40米)和傅实后代的墓园数座。 傅居献墓 “傅居献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傅琮墓 傅琮墓,位于南安市霞美镇仙河村东清自然村旁的一山头上。尚无损坏,是明代典型的糖水灰墓葬。 傅琮,任县训导,曾摄县篆,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卒。傅凤、傅琮、傅存仁 祖孙3代是明朝泉州府惟一的“三世谕官”,负责县级科考、教育事务。 傅琮墓占地约5000余平方米,坟堆面总宽3.58米,其中嵌石质墓碑,宽1.18米宽,高2.50米,厚0.23米。墓碑前有石案桌,长2.50米,宽0.50米,高0.35米。墓肩三曲三进,深6.60米。墓埕2.20米×6米。陵墓四周50米内没有外姓墓葬。 傅应嘉墓 傅应嘉墓,位于九日山对面的南安市霞美镇金溪南岸金山村一处小山坡上。 傅应嘉是明代抗倭名将,与俞大猷、戚继光齐名,有“俞龙、戚虎、傅蛟龙”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应嘉、俞大猷》) 傅应嘉墓坐南朝北,为传统的闽南龟壳墓,墓身较大,但周围破坏较为严重。后人在傅应嘉墓中曾发现过1块残缺的《墓志铭》,碑首有“明□昭勇将军福建都指挥使司署部指挥”等字样。原有的墓碑、墓桌等物,及墓前望柱、石人、石马和抱着印与剑的石将军,今皆无存;也无墓道碑、谕祭碑等。仅存墓座和拱起的“龟壳”墓身。墓山的界堤已难辨清,有一侧“墓耳”已不见;左侧“墓手”上方被辟为小菜畦。 2017年3月,在墓的右侧发现1块站立石将军碑,后移置锦堂村中傅应嘉故居;还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骨灰和墓钉,以及几处疑似盗洞。石将军碑高160厘米,宽32厘米,重约180斤;石碑中央刻有一将军人像,手持兵器,上方是祥云花样,下方类似一面旌旗。在闽南明代墓葬的形制中,如此高大的石碑构建罕见。 通常,石将军碑置墓的一侧,另一侧置土地公石碑,作守墓用。但该墓的土地公石碑未见。 韩偓墓 韩偓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东北的环山村杏田自然村葵山之麓,距村约150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韩渥墓》:“韩渥墓,在县北三都葵山之麓。” “唐学士韩偓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韩偓墓(唐):南安市丰州镇环山村杏田自然村”,2020年11月列为福建省第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韩偓(844年—923年),陕西万年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唐昭宗时官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被排斥,举家入闽依王审知,住南安丰州招贤院。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韩偓病逝于泉州南安龙兴寺(丰州东郊),傅实遵其生前遗愿,为他营葬于葵山南麓杏田之间(南安九日山东北丰州镇环山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傅实》) 1933年10月,弘一法师要到九日山延福寺,坐车出西门,在潘山路旁,见到“唐学士韩偓墓道”碑,遂下车瞻谒并留影纪念。后来,他和广洽上人又两次前去踏勘考察,但没找到坟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民国廿五年(1936年),晚清·泉州进士吴桂生(吴增字桂生)向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南安籍著名华侨黄仲训募800金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1995年再次修补,基本保持原貌;墓埕右边立有《修葺韩偓墓碑记》(1995年5月)。 在杏田村,颜氏一族留有族规:凡村中有名望之人皆有义务为韩偓守墓。守墓人一般由颜氏族人开会“选任”。此族规代代延续,从未间断。据《南安文史资料》记载,韩偓后人在宋朝时考取功名后,即从葵山迁回西安,他们将杏田村的房舍、田地赠予韩偓的好友、永春人颜氏居住与经营。靠着留下来的农田和水塘,颜氏家族得以生存繁衍,绵延不绝。颜氏一族感激韩偓后裔的情谊,立下了永远为韩偓守墓的承诺。 规制 潘山路旁原立有清·南安县令盛本立“唐学士韩偓墓道”碑,上署“嘉庆十二年三月”,下署“四明盛本立”。今不存。 韩偓墓坐东向西,三面环山,面朝杏田村。墓丘平面呈“风”字形。墓坪铺设水泥,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 墓前有石翁仲、石羊各2对,石虎1对,为五代雕刻风格。石翁仲为拄剑将军状,身穿铠甲,高约1.7米,体型短胖,憨态可掬,其中1位竟歪斜着脑袋作嗔状。石羊和石虎的个头很小,岁月的磨损也仅剩了个轮廓;石虎之形象极其酷似现代动漫的“机器猫”。这些石像生的距离排得太过紧密,应该不是当年的位置。 诗词 韩偓为唐末杰出的人物,许多人到韩偓墓凭吊,留下赞颂其孤忠奇节的诗篇。 邑人林瀛士《葵山吊韩冬郎墓》:“喜读《香奁集》,方知血泪倾。孤臣亡国恨,芳草美人情。莽莽葵山路,萧萧学士茔。徘徊碑碣下,不觉暮云横。” 清·李钰《葵山吊韩冬郎》:“杯土荒凉夕照横,丰碑端合署文贞。投荒虎口余生在,向日葵心抵死倾。不草白麻留劲节,空栽红杏寄闲情。九原莫唱思归引,泪殿金銮久已更。”
谢孟墓,在永春县坑仔口乡魁斗村邱英林之麓。虽年代久远,尚完整无损。 谢孟,元·永春县坑仔口人;前至元廿九年(1292年)生。相传:谢孟于至顺三年(1332年)廷试第一,乡人誉为“永春第一状元”。未任,丁母忧回乡守制,因时局动乱,愧为元官,托疾隐居家乡,终生不仕。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孟》) 沿革和墓况 最早的谢孟墓是谢孟生前隐居家乡时自己修筑的,并作好自挽联:“任它白发人皆去,留此青山待我归。”示淡泊名利的心态及为人处世的艰难。 现存谢孟墓为明·弘治九年(1496年)谢孟7世孙谢端重修。 墓坐乙向辛,墓碑呈半圆形,碑上字迹模糊不清,后人寻迹摹裱,左刻“弘治丙辰年(弘治九年,1496年)十二月吉旦”,中刻“大元廷试状元谢公墓”,右刻风化不清。供桌下有状元游街石雕,人物3:前1人举一牌上写“捷报状元及第”,中1人手举罗伞,后1人官服骑马。 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温陵(今泉州)明经陈一经《状元谢孟公墓表》有云:“桃源谢世孟公,以文章及第魁天下,历世既远,文献莫徽,公之行实其详可得闻,然世代相传,皆以公自传胪后托疾辞归,屡诏征召不起,仅以寿终……” 《桃源魁斗谢氏族谱》收录明·颜廷榘撰写的《墓志铭》。[颜廷榘,明·永春县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生,卒于万历卅九年(1611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拜谒谢孟墓诗 据《桃源魁斗谢氏族谱》截,谢氏祠堂堂案上原有石刻板书条幅若干,其中两条有关拜谒谢孟墓: 其一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状元庄际昌的诗:“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九秋访尔驭、尔饬二兄,喜拜状元谢公墓。占一绝:‘先哲胪传光宝树,我今步武谪闲住,未享能作魁斗明,喜谒拜君胜回墓。’会状庄际昌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另一是德化龙浔明经林槟题诗《拜状元谢公墓题诗赠诸秀》,曰:“断碑荒草总堪哀,吊古怜君此日才。但说永嘉迁客处,那知胜国夺魁来。精悬岱岳名犹壮,气压中原骨未灰。八地苔深浑是碧,化成宝树许多枚。” 温革墓 温革墓,俗称“蒸笼墓”,在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村北石角山北麓。 “温革墓”,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温革,字叔皮,北宋·惠安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官至福建转运使。(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温革》) 墓占地面积413平方米,主体石构,坐西朝东。封土堆高1.45米,下为八角形须弥座,底径2.15米,墓围作马蹄形,墓前右10米处有宋代石翁仲1尊,高1米。墓前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墓道碑1方、望柱1对,保存完好。 答刺真墓 答刺真墓,俗称“燕山黄氏始祖墓”,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西郊狮仔山(当地所在行政村名为“社坛”),在南安华侨中学西侧,距燕山黄氏家庙数百米。保存较好。 “答刺真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答刺真,元·燕山(今北京)人。至元庚辰科进士,入泉累官南安达鲁花赤,升福广浙司令,命总宪兵,赠“忠勇”。答刺真占籍南安(县治丰州),传10子,分十房,以“燕山”志其源,后来只有长子沙裕和次子沙的回归了燕山原籍,其余8子都留在南安开基繁衍,奉答刺真为燕山黄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宋元·元末,泉州多民族开始形成·燕山黄氏》、《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丰州燕山黄氏家庙》) 元·泰定三年(1326年),答喇真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归葬此地。其墓明、清两代均有修茸。 墓为答剌真 与其夫人许氏、赵氏、海棠合葬墓,墓围 13.35×7.3平方米。 墓前有“金水型”花岗岩墓碑、墓桌,以及石狮子1对、望柱2对和莲花柱栅等。 墓碑正面楷书阴刻“黄氏始祖墓”5字。字的四周划绘着一些特殊图案,有的似围幕,有的似鹿马,有的似星星,有的似蒙古包,即草原上星光下的蒙古包夜景,是蒙古族墓葬特色。 在答剌真墓东侧10余米有其第5子武贤墓,墓稍前有其第10子贵童墓,墓碑上均绘有与答剌真墓碑相同的图案。 墓东南40米处道旁今存墓道碑1通,高2.2米,宽1米,厚0.14米,阴刻楷书“燕山黄祖、司令忠勇公暨元配宜人许氏墓道碑”。 富鸿基墓 富鸿基墓,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厨头自然村往山顶上的村道旁,是泉州清代罕见大型墓葬的代表作之一。 “富鸿基墓”: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富鸿基,清初翰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富鸿基》) 墓园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室已被盗,仅存三合土残墓圹,留有墓碑,上书“富鸿基之墓”。墓园残损,墓圹为三合土,墓庭长70米,墓前两侧并排立有保存较完整的双手拱立、身着满族服装石翁仲和石马、石虎、石羊各一。 释大圭墓 释大圭墓,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塔后村。 释大奎,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元·晋江人,生于大德八年(1304年);开元寺僧,以诗著。(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大圭》) 墓身呈圆柱形,由一块天然花岗岩砌成,高仅0.9米,其上有一“佛”字,墓身下有高0.6米的六角形基座。 而今,墓身与周边绿色植被互相映衬,墓身极是明显,无其他字迹,却更显浑然一体,简洁美观! 普安南朝古墓 普安南朝古墓,位于泉港区山腰镇普安村林场边“西姑庵”(即尼姑庵)。传说这里曾有一个尼姑庵,庵内住着99个尼姑,死后便葬于此处;今仍有1口“西姑井”。 这一古墓仅被1尺多厚红土所覆盖,洞穴口被两堵对开砖墙所封。2000年12月,普安村村民在挖掘红土时,手扶拖拉车轮陷入墓道而发现。根据古墓造型及砖的纹饰推测,应建于南朝时期(420—589年)。 墓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前有 90厘米长的通道,墓室长5.15米,宽1.6米,高2米。墓砖模印有团花、缠枝花、蕉叶、龙、虎、玄武(蛇缠龟)等精美纹饰;有些墓砖还印有1个“吕”字,估计墓主人姓吕。墓砖呈土红色,面模印绳纹;砖长42.5厘米,宽18.5厘米,厚6厘米;券顶用的楔形砖的小头厚3厘米,大头厚6厘米,小头部印有蕉叶纹。 墓坐北朝南。墓室前部的下方两壁向外各有1个券顶砖耳室。东耳室已被破坏。墓东西两壁及后壁各有3个约20厘米见方的小龛,共9个,后壁的上部还有一个较大的龛,但部分已遭破坏。墓内已渗入50厘米左右厚的红土。 类似建有耳室的古砖墓,20世纪60年代在南安市丰州镇狮子山脚建设华侨中学时发现过,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墓。而在此之前,泉港地界也曾发现过。就在普安村该墓东10多米处,1953年曾挖出1座与此墓相同墓式,砖、花纹也相同的券顶室墓,出土 30多件陶瓷器物。有黄绿釉色的盘口壶,大小类型的罐、托杯、水盂等,而花纹砖有龙、凤、莲花、半边菊、蕉叶和圆圈米字形等纹饰。其中敞口托杯和敛口水盂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廿世纪60年代末又相继挖出数座古砖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丰州古墓群》) 福建原为闽越族的家园。西汉初仅设一县以管理闽越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入福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人民大量南迁。此次发现的古砖墓显然是汉人的构建方式,且是较富裕之人的墓。 十三划 蔡清墓 蔡清(虚斋)墓,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宝山社区 桃花山东侧半山腰,相传为“龙虾出海”穴。 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先儒蔡清墓》: “先儒蔡清墓,在城东三十六都桃花山。 前被侵混,后裔控五十余年,经十余令不为理,家计荒落。 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令徐之宽向本邑一恩贡廉林玉麟云:‘蔡虚斋,晋邑冕弁也。’ 林曰:‘固是。惜子孙式微,坟山不保矣。’ 令问其略,即密乘小舆,饰为闲人,到山遍勘,细问耕农。回署索案,无之。盖经承已故,妻亦改嫁。乘夜到后夫家拘询。妇曰:‘前夫知此案有关,命氏谨守,未亡也。’ 令得案,告玉麟曰:‘通邑绅士皆可佥呈助控。’ 于是孝廉张源德捐白镪二千有奇,集绅士数百人,到元妙观同呈,随徐令到山会勘,谳语才定。越日,徐令丁艰归矣,勘讯定案只五日间。 此固先儒之灵,然非徐令关心,张绅好义,安得有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先儒蔡清墓》收录上述晋江县令徐之宽谳语,文曰: “审勘得蔡、田二姓争控坟山一案。 缘蔡姓桃花山与田姓赤石山毗连,以坑为界。康熙年间,田姓越坑占葬,即经蔡姓赴府具控。今虽旧卷无考,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八、九两月三次行县号簿可核。 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田川等添葬,蔡联登等又赴府控。行县勘讯堂断均以古坑为界。而田姓抹却坑西葬祖泉石竹坡之赤石山。竟以坑东锣钟山为赤石山,指桃花山水沟为古坑,界限混淆。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蔡联登复控,众绅士佥呈,奉府宪行县覆勘查。 蔡山土名桃花,田山土名赤石。命名既异,分界自别。蔡姓控称以坑为界,田姓亦称以坑为界。坑与沟深浅广狭不同,自可立辨。田姓又称,东界与蔡姓锣钟山毗连,是锣钟山原属蔡业。考《闽书》载:‘锣钟山有石,扣之声似锣钟。’此山非可假借。 爰集两造人等登山覆勘,勘得二山毗连,桃花山在东,赤石山在西。桃花山色红,山形甚大,中起一峰,旁分两翼。中峰婉蜒而下参差数停。虚斋先生五世祖及 虚斋 先生墓在焉。 墓左右两旁,俱有水沟,悉浅狭,俱本山中仑与两翼山夹界处所。故沟起于山之上半截,下至山脚海口,并非上通山顶。现量得右水沟深一弓,广一弓,半长一百六十三弓。左水沟深一弓,广一二三弓不等,长三百九十五弓。左水沟之上有薯园数坵,历系柯钦佃纳蔡租为据。 两翼山亦各起峰峦,齐出至海。左翼尽处有石森列。《闽书》载:‘锣钟石即此,扣之,果硿硿有声。以此石故,山亦以锣钟名。’《田氏族谱》及原词称东界与虚斋先生锣钟山毗连是也。 无尾塔在桃花山左翼‘即锣钟山’肩上,前对水沟,后近古坑。自塔至古坑,计长十八弓;自塔至水沟,计长二十六弓半。坑近而沟远。桃花山之情形如此。 赤石山色赤。考《闽书》,原名赤虾,以一峰独下,脊高尾尖,形似虾故也。因土少石多,后人称为赤石。其脉亦从桃花山中峰左旋发来,中隔古坑。深三弓,广二三弓、十余弓不等。长四百四十八弓,曲折赴海,划割然天成。两山之分脉在此。田、蔡之分界即在此。原自分明,无容争执。 只缘塔在蔡山,田姓有东至无尾塔水坑之谱,遂藉塔图占夫契书,至者,止也。谱称东至无尾塔水坑为界,不过以塔为标的,而分界仍在水坑。岂谱载至塔,遂可越坑而管他姓有塔之山乎?且锣钟石在桃花山水沟之西,若以水沟作坑而为界,是锣钟山反为田业,与田氏族谱大相矛盾。将赤石一山而有二桃花,全山而失半矣。 遍观山脊,旧有字二三处,现在二处琢毁,一处蔡山二字尚可识别。水沟西畔薯园三丘,佃户柯七、柯钦世纳蔡租,历历可据。 锣钟山田、蔡二姓各有坟茔。田姓新坟居多。刘坟一首,系蔡给,现刘裕 年纳蔡姓墓米,其余郭、陈、吴等坟,年远莫考。 而蔡一朴公墓亦在锣钟山。一朴公为虚斋先生之祖,其墓不封不树,似属可疑。第查蔡谱载:顺治间三迁葬,此时已式微,清亦有之。田姓又称,此穴系无嗣祖婶坟,非一朴公墓坟。称无嗣已不可信。现勘得旧坟右肩之上,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田坡骑葬新坟,向左放水,有碍旧穴。如果 田 姓祖婶坟不应若是。随当场询之老成绅士,附山乡老、本山佃户,咸称实属 蔡一朴 公墓。历系 蔡联登 祭扫,愿出甘结等语。 查墓有迁移,山无变易。今按其土名山脉验之,旧塔古坑及锣钟石所争之处,为蔡姓锣钟山属实。山既属蔡,坟亦无疑。蔡联登身为贤裔,自知礼教,岂肯以异姓无嗣女坟冒认为虚斋先生之祖。揆之情理,断断可信。 并令田坡、田亢、田海、田光、田财、田保、田雷、田状、田尧、贡生田绍荆等,登山扣石,听锣钟声,按谱披图,指坑定界。而田坡等亦称坑在锣钟山西,此山原属蔡业,自知占葬之非,惟哀恳久葬祖坟,免其起迁。近葬新坟,限日改迁。情词颇切。 查此案田姓占葬巳久,复行混争,本应从重究绪。姑念前案出控之田川、田加爵等,已经身故,断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前久葬之坟,令田姓向蔡联登给披田坡。新葬父坟、弟坟、并田海父坟,有碍一朴公墓,立限月内即迁。其余二十九年(1764年)以后所葬坟,着蔡联登公同田坡等逐一查明。如果无碍,亦□向蔡姓给批。至田坡、田保等新筑虚堆十余处,即日概行划平。其田姓祖泉石坟前古坑东畔锣钟山旁叶提、叶盖等现种园地,悉令向蔡姓给批纳租,毋许田姓再行混占蔡一朴公墓。 众绅士念蔡联登无力,饮资公修,实属尊敬先儒雅意,应听从便。 土工叶提在山播弄,当予责惩。 田坡等藉坟混控,应拟杖责。 仍候详请宪示饬遵,取具两造遵依备案,此谳。”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桃花山拜蔡文庄公墓》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桃花山拜蔡文庄公墓》(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文庄公与夫人合葬涂门外桃花山,上多石,前面海,潮汐可至。山麓喝名‘龙虾出海’。清初山被势豪盗占,控数十年不得直。管案卷之吏将殁,属其妻慎重保存,妻改嫁即将全案带去收藏。后有张孝廉发动公愤,取案卷于吏之妻,在元妙观开大会,公呈力争。郡太守某公乃判归公裔世管。事载柯淳庵续修《晋江县志》稿,此其大略也。民国癸酉年(1933年)被盗发掘,公之族裔乃谋重修。是年冬告竣,泉人会葬者数百,公推遒执爵。典型如在,景仰之时,心向往焉! 桃花山上郁佳城, 【泗东按】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泉州西门人。明·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谥 文庄 。著有《四书易经蒙引》、《蔡文庄公集》等书,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名臣。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孔子庙庭。 其故居在西街孝感巷内,今尚残存。大门上旧悬一匾:‘文庄蔡公故宅’,为清代陈望曾所书。厅中有一蔡清冠带泥塑坐象,乃坐在一口井上。文革中匾象均毁。 其著书处叫‘蒙引楼’,在西街裴巷口西畔,已废,今属宋姓华侨之宅地。 桃花山墓已废。 祠在泮宫中菜市场,原坐北向南,今为粮店改建。” 现状 蔡清墓今已废,杂草丛生,仅余几级碎石砌成的墓埕。 桃花山上有两座亭子,一座是新建的四角亭,供游人休憩;另一座当地俗称“四脚亭”,是蔡清古墓的护碑亭,亭体已废无存,遗址仅留有原亭子中央立的一方石碑,高约2米,宽0.62米,上书“明国子监祭酒理学名臣蔡虚斋先生神道”;两侧留有的3根石柱:靠前的一根刻有“秘阁贮名臣,遗书文宗百代”,应是原亭柱;地上卧着 的一根刻有“永思亭”,应是原亭楣。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泉州民宅·蔡清故居》、《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蔡清祠》) 蔡诒河(蔡玉鸣)墓 清墓,位于晋江市罗山街道梧垵社区,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蔡梅皋墓 “李卓吾(李贽)之季父廷桂,明•嘉靖间徙南安卅都之章田村,因号章田,卒葬于斯。1974年冬,余至该村调查卓吾史实,获知庄尾村曾于数年前掘一火葬墓,遗物破散,只存一青瓷骨灰罐,一小铁牛,一石刻墓志,一铁铸地莂(用以作缸盖),携归泉州文管会收藏。 《墓志》系阴文,书带魏晋碑意。铁地莂阳文,冶铸颇工。六朝而后,墓葬常有买地券,或书于纸,或刻于砖,或勒于石,未见以铁铸。宋冶铁之艺日兴,太祖锡功臣以丹书铁券,今墓莂亦为铁铸,洵珍品也。 西峰乃云台山之余脉,《泉州府志》略谓:‘山在南安三十都,距县西三十里。闽国•王延彬为云台侍中,筑别馆于此,故名。下有清歌里,延彬来游歌舞地也。延彬殁,葬于山左。' 三郎白马拓闽疆,招宝风涛来舶樯。(原注:王审知人称白马三郎,王延彬人称招宝侍郎。)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李贽、赵士珸、王延彬、王审知》) 蔡贵易墓 蔡贵易墓,位于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里)狮山之阳,与大海对面的金门戴洋山其父蔡宗德之墓相望。今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贵易、蔡宗德》) 蔡贵易,字尔通、道生,号肖兼,明·同安县翔风里平林人(今金门县琼林),祖籍同安县新店董水(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里);蔡宗德子,蔡献臣父。隆庆二年(1564年)进士,历江都令、崇德令、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浙江司员外、祠部郎中、宁波知府、贵州按察副使、贵州布政使司参政、浙江按察使,60岁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献臣》) 南春堂观音庙前,有万历卅九年辛亥(1611年)十一月蔡献臣为立的蔡贵易墓道石坊,额匾正面刻“望洋阡”3字,背面为“狮山佳气”4字。 据何丙仲《一灯精舍》所述,“望洋阡”墓道坊左、右次间的额枋,有蔡献臣题字: “先生姓蔡,讳贵易,号肖兼,隆庆戊辰进士。历南京礼部祠察司郎中、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元配叶,累赠淑人;继配黄,累封淑人、太淑人。 先生寿六十。万历己亥(万历廿七年,1599年)□冬,合元配葬于董水狮山之阳。庚子(万历廿八年,1600年),祀邑学宫,又祀崇德、宁波‘名宦’。丙午(万历卅四年,1606年),貤赠嘉议大夫。 墓丑未穴而虚其左,今外向作坤,证值□隆峰中石,其左遥望别驾大父(指蔡宗德)浯洲戴洋山茔。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年)十一月初二日,□赐进士,□、锡、常镇兵备,湖广按察司按察使献臣,男谦光、定光、学光、孚光百拜立石并书。” 蔡献臣还撰有《狮山先茔封石告成有作》诗: “山踞金狮卧,桥蟠玉间虹。左砂关锁好,佳气郁葱葱。 詹敦仁墓 “詹敦仁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詹琲墓 锡兰侨民墓区 清源山锡兰侨民墓区,位于丰泽区东湖街道清源山世家坑(泉州城东东岳庙至七里庵的古驿道旁)。世家坑又称“世嘉坑”、“世厝埔”,讹音“洗脚坑”。 “锡兰侨民墓区”,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雷海青墓 雷海青墓,亦称“相公墓”,位于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西的公路西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相公墓》、《泉州民间信仰·相公爷(雷海青)》) 十四划 碑兜古墓 2002年,洛江区双阳镇高厝开发区发现一座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合土糖水灰古墓,出土了3块红砖刻字墓道碑、2块红砖墨画八卦图、17件小罐小瓶等陶冥器。墓葬地叫“碑兜”,至今乡人仍称该地为“碑内”。 出土的红砖刻字墓道碑阴刻楷书:“许世家墓道,公字岳,号友溪。嫡室孺人翁氏,继室舒氏。本地土名碑兜,万历六年永志。”其背面阴刻楷书四句:“许坟云云,益子荫孙,三房五子,富贵长存。”另一块背面刻吉祥语:“许氏世坟,是坟是坟,百子千孙,荣华富贵,世代长存。”此外两块红砖的四周则墨画八卦符号。红砖刻字墓道碑在泉州尚属首次发现,而碑背所刻四句吉祥语也是泉州民俗史上的首见。 据悉,一般刻字砖质墓志铭是先刻上字坯才烧成砖的,而该砖质墓道碑则是成砖后才楷书阴刻的。背面并刻有吉祥语四句,即今人所说的“念四句”,证明今人红白喜事的念四句,早在明朝已有,对于研究泉州地区的民俗有史料价值。 墓主许岳,号友溪,是双阳高厝、仕林坑许姓的二世祖,亦是当地瑶林许氏十世祖。许友溪的后裔,在300年后清朝出了一位名叫许闯者,被明朝侨居泉州的锡兰王子后裔世氏招赘,得续锡兰世家香火,产生了中国的一个奇姓———“许世”氏。 廖俨墓 廖俨墓(五代),亦称“廖长官墓”,俗称“乌鸦墓”, 位于安溪县治所东南3里的永安里埔土寻乡(“土寻”合一字。今属城厢镇员宅村)田洋中。 “廖长官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廖俨(855—945年),字端庄,唐·河南光州汝南人。乾符二年(875年)榜眼及第,官至御史中丞。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避乱入闽,隐于南安小溪场(今安溪县),百姓奉为“长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廖俨》) 廖俨卒后,清溪(后改称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亲自为廖俨择一墓地,穴曰“飞鸦落洋”,后世称“乌鸦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墓被毁,墓碑幸得上苑嫁给该村的女子廖天玉收藏,方保存完好。1981年2月,旅居印尼族人廖荣光捐资在原址重建。今其处周边虽建起了安溪的金融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但廖俨墓地保存良好。 墓坐东南向西北,石构,墓碑两行阴楷:“清溪长官 廖氏祖坟。”为詹敦仁亲书。 瑶林许氏始祖陵园 瑶林许氏始祖陵园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苏坑村蔡口。2007年6月列为第四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熊尚初墓 熊尚初墓,三都乡人称熊尚初“国殇公”,俗称“国殇公墓”,位于晋江三都太昌村杏田山,今晋江市磁灶镇杏田自然村一厂房的围墙内。 熊尚初,明·南昌人,明·正统(1436—1449年)末荐擢泉州太守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邓茂七农民军逼城下,泉州卫所兵力未及调动,熊尚初遂自提民兵500名,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正杨仕弘分统之, 逆战于泉州城南30的里古陵坡(杏田山一带,时属晋江县三都,今磁灶镇五龙村),兵败被执,与史孟常、杨仕弘皆死之。葬杏田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明·正统十四年沙县邓茂七农民军袭击泉州暨属县》、《泉州人名录·熊尚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泉州太守熊尚初墓,在三都杏田山。死邓茂七之难。详见‘宦迹’。”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士民重修熊尚初墓并勒石以记,即今存规制。 墓呈“风”字形,墓碑为花岗岩质,上书:“明 泉郡 正统十四年讨贼血战忠节卫民熊公墓,隆武二年秋士民勒石。”字迹较模糊。 当时所立的石碑位于墓的左后方,称“国殇公碑志”碑。现代,在熊尚初墓冢左前方新建石亭1座,“国殇公碑志”碑移立亭中护之。碑文记载熊尚初带兵卫民事迹和隆武二年重修过程,惜字迹如今漫漶不鲜,难以辨认。 十五划 “归德场长颜仁郁墓(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潘思光墓 “潘思光墓(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潘山南朝晚期砖墓 潘山南朝晚期砖墓,位于泉州市区潘山、原泉州糖厂宿舍区一带,与2013年4月发现的疑似唐、五代招贤院遗址相距仅200米左右,2014年3月发现。未发现墓志铭,墓主不详。 古墓长方形,已遭破坏,残长2米、残宽1.3米、残高0.8米,推测完整墓室长度为4米左右,高约1.3米。墓内四周设有防水的水渠。 墓室内壁全部由墓砖砌成,有青砖和红砖两种,形态也有楔形砖和方砖两种,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高约6厘米。墓砖纹饰刻有钱纹、篦梳纹、叶脉纹等多种,印有“中”、“大芳”、“大方贵”等文字 ,与泉州发现的10多座“武吕”唐墓的墓砖铭文十分相似。这些墓砖纹饰在南朝时期很流行,此前出土的丰州皇冠山墓葬群,墓砖亦有篦梳纹、叶脉纹。 残存的墓室里发掘出盘口壶、碗、油灯残件、炭炉残件等陪葬品。从其器形和釉色看,盘口壶烧制工艺成熟,属于同时期的“高档品”。 潘承家墓 潘承家墓,俗称“家爷墓”;因筑有蝴蝶亭,又称“蝴蝶墓”,位于南安市乐峰镇炉山村慕美山头。近年翻建。 潘承家(1659—1719年),字可钦,号师六,清·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人,官至广东碣石总兵官,康熙五十八年已亥(1719年)三月卒于任所,赐祭葬。(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潘承家》) 墓体呈乌龟状,用绿辉花岗岩制作而成。 “乌龟头”前建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庙,重檐歇山顶,供奉潘承家塑像,上方壁上有用泥塑“四代一品”描红大字,左边写有“潘承家立”,右边写有“康熙乙未覃恩诰赠”。塑像前有一案桌,可放香烛和祀祭等物品。 庙前石埕原立有1对石将军、1对石马,被盗,现存为仿制物。 石埕下方有1对六角形的凉亭,称“蝴蝶亭”。亭中立潘承家《墓志铭》,额为“钦赐祭葬皇清诰授荣禄大夫、镇守广东碣石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仍第馀功二次加一级、师六 潘公暨原配一品夫人郭氏墓志铭”,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左通政、叔锦顿首拜撰文,乡进士、文林郎、知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事、弟晋龄顿首拜篆额,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贵州思南府印江县事、弟晋晟顿首拜书。”(全文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潘承家》) 十八划 魏九郎墓 魏九郎墓,原在泉州城东华侨大学校园北部宿舍区旁边,保护完好,是泉州市少有的元代墓葬。2001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迁城东社区碗密自然村后凤冠山。 魏九郎,因蒙古人侵挠中原,避难徙居泉州,开基西福村,为魏氏闽南始祖,本省各地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都有其后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魏氏·西福魏氏家庙》) 墓园占地300平方米,建于元代,墓碑镌“魏氏世祖坟”5字。 魏元翼墓 魏元翼墓,位于丰泽区清源街道清源山麓西寮村西。2010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魏元翼(1589—1672年),字尚博,号澄苍,明末清初·晋江县东门外西福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福社区)。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历松阳县知县、石埭县知县,后归隐故里。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魏元翼》) 墓依山而筑,座西南向东北,为糖水与三合土构筑,保留明代遗风。墓穴封土堆呈马蹄型,墓埕分2级。墓左侧有后土封土堆及碑刻。墓总占地面积235平方米。花岗岩墓碑立于石构墓桌之上,顶略作双斜坡,分3行镌字:“奉直大夫澄巷魏公 配封安人孝慈 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