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色 【字惟高,号中庵。 家世与早年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勳绩•国朝勳绩•万正色》(同治补刊本)、道光《晋江县志》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据“雍正旧志、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万正色》选录)。 家世与早年 家世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万正色,字惟高,福建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万正色,号中庵,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万正色,字惟高,晋江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万正色,字惟高,一字中庵,晋江人。” 万家世代业渔务农,至高祖若山,字靖泉,始以椽官寿县(今属安徽)尹。 曾祖会嘉,字敦礼,行船载货,下海讨鱼。 祖国孚,字宏心,号心台,县庠生,淹贯经史,一生乐善好施。 父乘琬,字怀璞,贡生,为人刚毅不阿,知书达礼。 兄德耀,行伍出身,后以军功授都督佥事。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兄德耀,以功授都督佥书。” 早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民国·陈衍《福建通志·万正色》:“正色胸有七痣,声如洪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天下大乱,义军四起。时万正色7岁,父乘琬为延师授业。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三月,清军入京,明亡。万正色8岁,转而随伯祖父、武举人万国光习武。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八岁时,母病目;以舌舐之,遂愈。” 清·顺治五年(1648年),万正色12岁,进县学修读四书五经。 顺治九年(1652年),万正色16岁,父乘琬以非罪系狱,万正色请代得释。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父以非罪系,请代得释。” 顺治十年(1653年),万正色府试未及格,入泉州天后宫后院温习功课,自修《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诸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万正色19岁,英殿村吴相士为万正色看相,遂决定弃文从武。 顺治十三年(1656年),万正色娶夫人吴氏后,入开元寺拜释惠运学习十八般武艺,尤精七七四十九式大刀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顺治十五年(1658年),长子际璋生;十七年(1660年)次子际昌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万际璋》) 康熙元年(1662年),万正色26岁,第3子际祥生。 入伍 康熙元年(1662年),万正色招募乡勇,以姑父黄姓从军,调戍山东威海卫。是年行迁界令,浔尾夷为废墟,万正色一家徙居郡城。(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康熙二年(1663年),以功授职嵫阳(今山东兖州)屯田领队。 康熙三年(1664年),以招降海寇陈灿等,叙功授陕西兴安州(治今陕西安康市)游击。此后,万正色在兴安游击任上9年,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离开。在兴安时,生了4个女儿和第4子际瑞。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少入伍。以招降海寇陈灿等,叙功授陕西兴安游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由行伍累迁至兴安州游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初,以黄姓从军,有功,授职屯嵫阳田,擢兴安游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初,以黄姓从军。康熙三年以招抚海贼陈灿授职,擢陕西兴安州游击。” 参与征吴三桂叛乱 从征四川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正色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征四川。叛将谭弘等据阳平关拒战,败之于野狐岭,乘胜复广元、昭化(今属四川省广元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正色率所部从军讨逆,计取朝天关,克复广元县,破保宁府,累立战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吴三桂反,随将穆瞻讨贼。破罗汉关,以计擒贼。伏兵取朝天岭;衣贼衣,夜袭广元。于是昭化、苍溪,望风皆复。” 详细经过 万正色从征四川的经过,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的记述较为详细,曰: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逆藩吴三桂反,四川应之;正色从西安将军瓦尔喀进征。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运饷银十余万至汉阴县(今属陕西)。营中夜噪,正色曰:‘是欲因乱攘取吾饷耳,静以镇之,必止。’密敕左右控弦以待,噪者果息。 【至宁羌州,即修雉堞,严守备,叛军不敢犯。师次汉中(今陕西南郑)。】 伪总兵谭宏等据阳平关拒战,正色率兵败之于野狐岭,(五月初八)夺朝天关,乘胜克七盘关(和阳平关),复广元、昭化、苍溪诸县。 (九月)至保宁府(治今四川阆中县),屯蟠龙山,贼以我兵深入,绝我粮道三十余日,兵各饥困。 (十一月初一日,命撤保宁军回广元)统帅乘夜溃围而退,正色持大刀殿其后,行六七程始达汉中府(治今陕西南郑县),时人因称为‘万大刀’。” 山西平鲁卫参将 戢定兴安兵变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万正色擢山西平鲁卫(今山西平陆县)参将。赴任前,先回一趟兴安州原任所;是年五子际璜生。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十五日,兴安府(治今陕西安康市)镇标千总李茂荣发动兵变,杀总兵王怀忠。兵众蜂拥至万正色公署,大呼:“三军无主,请万老爷作主!”万正色不愿苟且相从、随众叛应,劝说参与兵变的士兵中止行动。兵众因群龙无首,星散离去。 事定,乃乘舟往山西平鲁卫赴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迁平鲁参将。值兴安兵变,戢定乃行。”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擢山西平鲁卫参将,疏复原姓。” 抵任平鲁卫 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五月,万正色抵达平鲁卫。 下车伊始,即加强防卫措施,集兵力,修城堡,严保甲。暇时亲行郊野,课农桑,谈孝悌,以是地方安定。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万正色赴河南养马,道出真定府,与征川时同为前锋的穆瞻将军相会。后穆瞻陛见,具陈万正色征川功劳。是年,五女生[后适施琅第八子施世苑,22岁病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擢岳州水师总兵官 除副将,授岳州水师总兵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清圣祖下旨召见万正色,以平定兴安兵变及征川功著,除副将,擢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治今湖南岳阳县)。 在京期间,万正色于宣武门外倡建晋江会馆。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累擢岳州水师总兵。”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擢岳州水师总兵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授岳州总兵官。陛见,赐赉有加。”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寻除副将,授岳州水师总兵。” 赐宴保和殿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万正色陛见,清圣祖赐宴保和殿,亲设馔食,赐盔甲。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陛见,赐鞍马盔甲,赐宴,赐帑金。” 宴会中,清圣祖问万正色:“闻汝在川时,以大刀破敌。今大刀在此,能为朕一试否?” 万正色答:“剑一人敌,但幼所熟手,未尝有忘也。”遂提刀舞蹈再三,初时一招一式尚清晰可见,后来只见一团刀光,不见人影。 圣祖在旁看得眼花缭乱,又问:“汝晓读书否?” 万正色答:“家传孔、孟,时学孙、吴,颇习章句,晓大义耳。” 圣祖说:“汝今为大将,专事指挥,非同禆将只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已也。事须用人,乃克有济。” 万正色答:“知人之哲,古人所难,要在反求诸身耳。古人有言:‘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为将者,能正其身,则士卒用命。用人之道,亦在其中矣。” 圣祖大悦,又赐帑金2000两,准万正色建置家庙,祭以其爵。 离任平鲁卫 万正色进京陛见后,旋回平鲁卫办理离任事宜。 万正色初至平鲁时,曾告神明自誓:“水火资平鲁,此外无他营。”至是,复焚香告神:“前言应不爽,神听自和平。”遂将积贮粢粮散给贫民。 就道之日,远近焚香奔送,30余里不绝。平鲁兵民为立碑纪德。 岳州大捷,加左都督 破洞庭湖套 时岳州为吴三桂叛军所据,重兵聚集,清军屡攻,四载不下。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万正色抵岳州就任。先战洞庭湖套,十七战皆捷,康熙十七年(1678年),破洞庭湖套,清军进湖,堑君山。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 “时三桂据岳州,扼守洞庭湖套,植木为椿阻我师。 十七年,正色上官,率舟师夜入乱苇中,拔椿尽,击贼,屡败之。 三桂将江义、巴养元、杜辉等率舟二百攻柳林嘴,正色与游击唐善等击之,毁其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祗受庙谟,抵岳,身先诸军据卢席口,遏柳木嘴袭,砍木椿以破逆险,尝堑君山以扼逆吭,决胜驼河夹、磊石、萧埠镇诸处,前后十七战,兵无顿刃。”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 “时贼之宿将重兵皆聚于岳,树栅洞庭湖而筑堡于岸以拒我师,四载不下。 正色为前锋,军七星山。别遣轻骑袭岸,身率壮士斫其水栅;岸上举火大呼,贼惊溃。复堑君山以扼之,据驼河绝其饷道,战芦席口焚其舟,斩贼将张炳、赵有库等,凡十七战皆捷。”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岳州为吴三桂所据,重兵宿将皆聚其间,贼将杜辉、江义立桩于洞庭之套河峡,又置砦岸上,设兵固守,官兵攻之,四载不下。 正色置前锋军七星山(与岳阳城相对),[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十五日]遣将廖春率兵百余人乘雨夜袭杀岸上守者,而自驾小舟入乱苇中尽斫其桩木,纵火呼噪。贼惊乱,自相残杀。 【五月十二日,万正色率标兵,以二十余船先进驼河夹开路。吴军将领杜辉见万正色孤军先进,拥众迎敌。万正色分兵夹击,舟中大小炮、喷筒、火箭一时并发。吴军死伤不可胜数,杜辉仅以身免。】 我军遂进湖,堑君山以扼贼(据驼河,绝其饷道;又大战芦席口,放火烧毁敌舰,斩杀敌将张炳、赵有库等人)。 大小十七战皆捷。” 拔岳州,平常德、长沙诸郡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吴三桂死于衡州,其子吴应麒与杜辉、江义等婴城固守岳州。万正色使反间计,致岳州城内猜惧内讧,守将出降。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正,吴应期弃岳州城溃围走长沙,万正色遂复岳州,并以次削平常德、长沙诸郡。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是岁,三桂死于衡州,其子应麒与辉、义等守岳州。正色遣千总魏士曾赍书十四分致应麒部将,士曾为所杀,应麒亦杀部将之受书者,遂内讧。其将陈华、李超、王度冲出降。应麒弃城遁,遂复岳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又遣义士魏士曾用死间计杀逆魁杜辉等,剪其羽翼,绝其粮道,常德、长沙诸郡以次削平,吴逆授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贼杜辉、江义遁,与吴应期婴城固守。正色遣表弟魏士曾用死间计,賫书赴贼中;应期果疑,杀杜辉等十三人,士曾亦遇害。贼猜惧,皆出降,应期奔去;遂拔岳州,长沙诸郡以次削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是年,三桂死于衡州,子应期与伪帅杜辉、江义等婴城(岳州)固守;正色以计间之,贼内溃。(万正色作书14封,派遣表弟、千总魏士曾分致吴应麒部将。魏士曾为吴应麒杀害,吴应麒亦疑杀部将之受书者13人,遂内讧。吴应麒属下陈华、李超、王度冲出降。) 应期弃城溃围走长沙。正色豫饬陆路诸师遏其前、调船兵袭其后,首尾夹击之,遂拔岳州,而常德、长沙诸郡以次削平。” 加左都督 康熙十八年(1679年),追叙万正色克阳平关功,加左都督。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 “正色为士曾请恤,赠守备。 十八年,追叙克阳平关功,加左都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岳州既平,万正色购表弟魏士曾尸首,亲临葬所哭祭,并特疏请恤。奉旨赠守备,准荫一子,以卫千总用。 又轸念阵亡将士,亲为文以奠,已而放声大哭,阖营皆恸,声彻十余里。” “叙功加左都督。” 调福建水师总兵,旋擢提督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亲王征福建,耿精忠降,而郑锦(即郑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犹踞金门、厦门,陷海澄。四月初四日,万正色自以《闽人习海上事状》因陈水陆战事机宜。疏入,调万正色任福建水师总兵,旋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营务,以专职掌。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 “大将军康亲王·杰书征福建,耿精忠降,而郑锦犹踞金门、厦门,陷海澄。 正色自以《闽人习海上事状》,因陈水陆战守机宜,言:‘福建负山枕海,贼踪出没靡常。宜择官兵习於陆者分布要害,使贼不得登岸;水军自万安镇顺流直下金门,塞海澄以断其归路。贼自厦门来援,则从金门掩击。更请蠲除沿海边地杂派,设法招抚,善为安置,则贼党自散。’ 疏入,诏加太子少保,调福建水师总兵,擢提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时海寇犹肆陆梁,朝廷以正色闽人,熟悉海上情形,加太子少保,提督福建水师。”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时‘海寇’犹肆陆梁,正色密疏陈海疆情形。晋太子少保,提督福建水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时福建耿精忠亦降,海贼郑锦犹据金门、厦门,陷海澄。 正色自以闽人,素悉海上情形,陈水陆战守机宜,言:‘闽地负山枕海,贼出没无常。今宜择官兵习于陆路者分布要害,使贼不得登岸;水军自万安镇顺流直抵金门,塞海澄以断其归路。贼自厦门来援者,则从金门掩击。更请蠲除沿海边地杂派差役,使民安居乐业,不致穷而投贼,则闻风归命者必多,贼党自散。’ 疏入,特旨加太子太保,调福建总兵,擢水师提督。”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15》载,任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总兵时的上谕曰:“万正色剿寇洞庭,著有劳绩,今岳州、长沙诸处悉已恢复,无烦水师,且万正色闽人,稔知水性,兹剿灭海寇之际,从优加太子少保,调福建水师总兵官,率所部官兵克期速赴闽中。其标下兵有不谙水性者仍留岳州,以见在投诚兵内习水性者补额携往。至闽之日,即以所条奏事宜,与大将军康亲王等会议酌行。” 五月廿一日,圣祖又谕议政大臣等:“万正色赴闽时,即令其领在岳鸟船并水手以行,至江南、浙江,更选战舰共百艘携往,以资征剿。” 七月间,姚启圣曾先后两次上疏,另外保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但清廷都以“万正色效力茂著、特拣补福建水师提督”为由,驳回他的题请[《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议政王等题复姚启圣疏请施琅以将军总统水师事务本》]) 十二月,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大集舟师攻厦门。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康熙)十八年十二月,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大集舟师攻厦门。”初二日,万正色由福建南台登舟,出师定海,巡抚吴兴祚舟次饯别。十七日,万正色设帐幕,张旗帜,集诸镇营将士举行祭江仪式,鼓励将士“戳力同心,共锄祸乱”! 是年,福建沿海重行“迁界”。(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议征郑经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正当万正色船泊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准备收复福建沿海岛屿时,被郑成功驱逐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与清廷私下交易,企图借助清政府力量消灭郑经势力,然后卷土重来;而朝廷议檄调荷兰国船队到达协助进取厦门,方可行动。万正色上疏反对,圣祖是之,即下令福建巡抚吴兴祚率陆路兵先据围头,而以林贤、黄镐、陈龙、杨嘉瑞为援剿四镇,领兵而南。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时议檄调荷兰国船进取厦门,正色疏言:‘荷兰船迟速莫必,延至三四月,风信转南,即难前进。今新旧鸟船俱集,臣与抚臣吴兴祚决计进讨,臣率水师直攻海坛,兴祚率陆兵为声援。’”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时议檄调荷兰国船到,然后进攻。 正色疏言:‘荷兰船迟速莫必,延至三、四月风信转南,我舟又当退泊闽安,老师费财,敌锋愈炽;不如集现存舟师,直取海坛。海坛为贼帅朱天贵所据已七年,破之则夺其所恃,厦门、金门自危,海澄闻风必溃’。 上是正色言,遂移咨巡抚吴兴祚率陆路兵先据围头,而以林贤、黄镐、陈龙、杨嘉瑞为援剿四镇,领兵而南。” 平福建沿海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万正色、吴兴祚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将军拉哈达、提督杨捷等合力进剿占据金门、厦门、海澄等地的郑锦(郑经,郑成功子)所部反清势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郑成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值总督姚启圣锐意平海,正色亲统四镇弁兵恢复海澄、金门、厦门,招抚降附,禁戢诸军,四民安堵。” 破海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二日,万正色拜疏出师征海坛,拉开了平定福建沿海的序幕。海坛即今平潭县的主岛,亦称平潭岛,是全国第5大岛、福建第1大岛。东西宽约19公里,南北长约29公里,面积278.61平方公里。 海坛海战发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初四,清水师提督万正色督师进攻海坛,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率陆师声援。二月初六日,经过猛烈炮战后,清军终于突破海坛水寨防线。这次海战,郑军战船被击沉16艘,溺死3000余人。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十九年,正色征海坛,分前锋为六队,亲统巨舰继之,又以轻舟绕出左右,并力夹攻,发炮击沈敌舰,溺死三千馀人,遂取海坛。”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以林贤、黄镐、陈龙、杨嘉瑞为援剿四镇,与巡抚吴兴祚水陆并进,破海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时朱天贵有从叔丙坤在兴化,正色令赍书往招天贵而泄其言于海上,分前锋兵为二,声言鸟船由外洋进、赶缯小船由内洋进(由浒屿门直取贶美澳)。天贵分兵堵御。 (二月初六日)正色自以所乘大船由浒屿门入(诸镇随后,一时并进,大小船首尾相接,帆影蔽江)。天贵急迎战,正色佯置天贵取他舟,诸伪将以天贵有异志,各怀观望。我师奋勇争进,击沈贼船十六,贼兵溺死者三千余人(遂取海坛)。天贵退据南日、湄洲诸澳。” 克南日岛、平海卫、崇武 万正色既克海坛,郑军海坛守将朱天贵退守南日岛、湄洲岛。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十四日,万正色乘锐追击,直至平海卫(今莆田市秀屿区东部),攻克南日岛(今莆田市东南部),与吴兴祚会师;朱天贵闻风走崇武(今惠安县崇武镇)。二月十七日,清军抵崇武,沿海岸设炮,郑军有近岸汲水者,辄开炮攻击。二月廿日,万正色率领部将林贤、黄镐、陈龙、杨嘉端等人将水师分6队乘风南下,朱天贵与林升率水军300余艘迎战,清军击沉其舟十二,驱散郑军船队,克崇武。二月廿一日,清军舰队6队分3路迎战郑军,朱天贵、林升、王德、王应等数舟合围万正色大船,攻势猛烈。万正色下令左右开炮击碎郑军船只。巡抚吴兴祚从陆上配合,水陆合击,鏖战两天,大获全胜。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其将朱天贵遁,正色追蹑至平海澳。天贵走崇武,正色掩击,大败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进泊湄州。诘旦会战,扬帆直捣贼队,兄德耀率四镇继至,大破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正色既克海坛,率将士乘锐追击,直至平海卫,与兴祚师会,天贵闻风遁去。 诘旦,复分兵为六队,先以两队乘上风,以两队从下风诱战,以两队冲其中。兄德耀亦率四镇兵至,斩伪总兵吴丙、伪副将林勋。” 收复金门、厦门 郑军溃败,朱天贵撤往铜山澳(今东山)。万正色乘胜追击,抵夜收泊岱队港口。二月廿二日,郑军退至金门料罗湾;因飓风大作,万正色移舟秀涂澳。二月廿三日,巡抚吴兴祚自祟武驰会。时康亲王•杰书规取玉洲,刘国轩退守厦门,总兵苏堪投降,遂收复玉洲、石码;二月廿四日,陈昌、罗士珍等以海澄降。 万正色师至泉州。二月廿六日,郑经遁归台湾;同日,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所率诸军进克厦门。万正色合巡抚吴兴祚军战于围头湾。二月廿九日,万正色分兵三路直捣料罗(今金门料罗湾),遂至金门受降,朱天贵率伪镇来归。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与将军拉哈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会师取厦门。天贵降。锦窜归台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和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均简要记载曰:“十九年二月,提督万正色兵至泉州,合巡抚吴兴祚军与贼战于围头,克厦门,进扼料罗;贼惧,遁归澎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复金门、厦门,伪将罗士珍等以海澄降。”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时巡抚吴兴祚自祟武驰会,正色曰:‘贼已窜料罗,则海澄、金门、厦门皆空虚,疾引兵由同安石浔渡师,可袭取之。吾邀其归路,数十年逋寇可立歼也。’ 翊日,陈昌、罗士珍等以海澄降。 郑经知事不可为,率家属遁归台湾。 正色分兵为三路直捣料罗,遂至金门受降,朱天贵率伪镇来归。” 三月十四日的疏报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十四日,万正色曾疏报前阶段战况,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3·祥异·纪兵》和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均有收录。其疏文曰: “万正色疏: 臣等与二月初六日攻复海坛,其全胜情形,业于二月初七日具疏题报外,随探逆贼朱天贵率舟宗(“舟宗”合一字)遁据南日、湄洲等澳,希图抗御。 臣即咨会抚臣吴统师由陆路声援,臣审候风利,亲率大舟宗(“舟宗”合一字)于二月十四日自海坛进取,鼓励将士乘锐攻击,逆贼望风披遁。我师奋勇尾追,直至平海,与抚臣会师。 而朱天贵又将败遁逆舟宗(“舟宗”合一字)窜合伪右武卫将军林升、伪左武卫江钦、伪镇黄应、黄德等会舟宗(“舟宗”合一字)三百余艘,拼力坚踞崇武。 经抚臣先以陆师于二月十七日抬运红衣炮火直抵崇武,缘岸设伏炮击,贼取水路绝,惊惶游移,栖泊不安。臣随于二十日乘风顺,自平海扬帆南下,贼径率逆舟宗(“舟宗”合一字)分列大洋数股迎战。臣指挥将士,分作六股攻击。自巳至酉,钓搭大战,犁沈贼舟大小一十二只。贼溃□海面大洋外,遂克获崇武,安泊船只。 贼复于二十一日午时乘南风大发,径会各港逆舟宗(“舟宗”合一字)前来,拚命死战;抚臣仍与崇武缘岸炮击。臣豫挥两股占据上风,以两股从下风诱战,以中两股冲舟宗(“舟宗”合一字)炮击。上下夹至,犁沈贼船一十七只、烧毁六只、擒获三只,阵斩伪总兵吴丙、伪骁翼营副将林勋、伪副领薛春、伪翼将林熊、俞硕筹、方国发等,阵斩贼兵六百余人,活擒五十二名,击沈溺死贼兵二千五百余众,得获器械、伪印节、火药、旗帜等项。 鏖战两日夜,贼势莫支,我师乘胜追至泉州港,又得臭涂、地温。而贼舟宗(“舟宗”合一字)遂飘洋南遁,回顾巢穴。 是役也,破海坛,取湄洲、南日、平海,攻复崇武、臭涂,皆贼所连年据扼边海要地以肆毒螯者。幸赖我皇上威灵,一旦肃静,而福(福州)、兴(兴化)、泉(泉州)沿边居民获安衽席矣。” 疏请“讨平逆巢” 万正色既取得前期战果,随即疏请进一步“讨平逆巢,廓清海宇”。《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四·艺文·疏》、道光《厦门志·卷9·艺文略》均收录有万正色《讨平逆巢疏》,文曰: “讨平逆巢疏(国朝·万正色) 题为讨平逆巢、廓清海宇事。 臣于本年二月初六日攻克海坛,又于本月二十日两日夜攻克崇武,追至泉港臭涂,业经题报外,随即咨会督、抚、将军、提督诸臣陆路夹攻,贼惊惶莫措,遂将海澄、金门、厦门节次抽泊金门港口,据扼料罗,豫为拒战退归之计。 臣审候风利,于二月二十七日自泉港分遣舟师,以援剿左镇总兵官林贤定为左路先锋,以援剿右镇总兵官陈龙定为右路先锋,以臣标及闽安协副将田万侯、援剿前镇总兵官黄镐、后镇总兵官杨嘉瑞定为中路正,三路并发,因风信顿息,暂泊永宁。二十八日至围头,乘夜直捣料罗。贼拼命夺取生路,时值昏黑,汪洋巨浪,难以攻击,即于二十九早尾随,贼遂漂洋远遁。 臣沿海长躯两日夜,搜逐无踪,而外洋绝域未便穷追,遂于三月初二日至金门,出示安民。初三日进泊厦门,与各陆臣会师,而闽海逆贼巢一概廓清矣。 所有进取海澄、厦门,听各路陆题报外,臣以菲材,谬当重任。前疏密陈战略,汲汲以速征为任者,盖实知民困已极,天心厌乱,若不乘时剪殛,为患滋深;且料逆贼虽结海坛,恃为外固,臣以顺天救民之师、气锐心一之众,加以上风临之,海坛必破。既破海坛,先声已夺,则海澄自溃,金门、厦门自危,次第长驱,便可席卷。 臣报国心切,安忍烛见既真而迟留观望,故遂与抚臣吴决策前征。今幸仰赖皇上威灵,获念前言,此诚臣之分也,国家之福也。然而战胜易,守胜难,则安边善后之策,水陆分防之要,此又臣所鳃鳃廑虑,容确商议定,另疏题请,庶可奠闽方于永固矣。至于在事水师镇将及随征外委人员节次战功,容臣查确汇报。 伏乞皇上睿鉴施行。” 疏请敕封妈祖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万正色疏请敕封妈祖。疏下部议,如永乐七年(1409年)封天妃故事,遣礼部官祭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妈祖》、《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因疏言:‘海岛澄清,实藉风潮顺利,乞赐敕封天妃以隆昭报。’下部议行,并遣礼部官祭告。” 万正色的疏文曰: “海岛澄清,实借风潮利顺。 相传莆田县林愿之女,自宋时肇显灵异,明·永乐(1408—1424年)中建庙龙江,封为天妃,列在祀典。迩者臣率舟师渡海,虔中祷告。 方征崇武时,贼恃南风,扬帆直逼,忽风从西发,我师欢呼奋进,遂以败贼。是固国家之福,亦由明神默佑。 乞赐敕封,以隆昭报。” 设镇分防 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廿九日万正色疏请分兵镇守滨海要地。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曰:“疏请分兵镇守滨海要地,上遣兵部侍郎温岱莅视。寻议铜山、厦门诸处量设总兵以下官,留水师二万人分镇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复疏请复沿海边界以苏残黎,严边防以杜寇萌;自海坛、厦门、金门、海澄以至铜山、南澳,留水师三万分镇之。” 万正色疏言曰:“闽省之患,海甚于山,防守之宜,水重于陆,海澄、厦门、浯屿、金门、围头、海坛、平海、定海、烽火门、日湖、獭窟、永宁、铜山、南澳等十四处,或孤悬海上,或滨海要冲,若以兵三万人,设镇分防,不时巡缉,则贼不能肆犯,我兵得以乘机灭寇矣。” 上谕:海防设兵,所关最要。令兵部侍郎温代前往,会同尚书介山、侍郎吴努春及总督、巡抚、提督,亲诣诸处,详阅定议。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月十九日,克复海澄等地。朱天贵率所部文武官员六百余人、兵士二万余人、船三百余艘献铜山归降;郑经走台湾。至此,福建沿海诸岛全部复归清有。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初四日,清圣祖采纳万正色在福建设镇分防的建议,谕兵部:“厦门、金门诸处,悉设兵镇守”,“近海要区,总督、提督标下可各设五营,兵五千人;巡抚标下设二营,兵一千五百人……提督驻镇海澄,其铜山、厦门诸处,分设总兵官、副将镇守。见在水师,留二万人……” 疏请“展界” 收复金、厦后,万正色严申纪律,禁止部下骚扰地方。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福建总督姚启圣、提督万正色分別疏请“开边”、“展界”,俾沿海内迁百姓得以复业。(参见泉州历史网《海丝之路·没落篇·清·辛丑播迁》、《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 “正色招抚降附,禁戢诸军。都司有掠民羊者,斩以徇,民得安堵。 复疏展沿海界禁,四省仳离,一时复业。” 叙功 “万正色、吴兴祚报军政失实”案 康熙廿年(1681年)正月,海坛既克,奉旨下部叙功,但此时发生了所谓“万正色、吴兴祚报军政失实”案。案由是前兵部侍郎温岱视察福建时,总督姚启圣有言万正色“未尝与贼战”,二月初兵部据此疏闻。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初,海坛既克,下兵部叙功。启圣语温岱:‘正色先与天贵约乃进兵,未尝与贼战。’兵部疏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万正色》:“初克海坛时,奉旨下部叙功。有言正色先与朱天贵密约投诚,乃进兵取其空地,无攻击殪贼之事;兵部据其言入奏。”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94》:“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兵部题:‘恢复海坛、及厦门、金门地方,系提督万正色密遣人至伪总督朱天贵处豫定投诚,然后率兵进取。以致各岛败遁,恢复空地,并无杀贼攻克之处。应俟提督万正色、巡抚吴兴祚明白回奏之日再议。’” 兵部的疏闻曰:“福建提督万正色疏称大破贼巢,恢复海坛,并击败贼众,恢复梅州等处;巡抚吴兴祚疏称击破海贼恢复厦门、金门,夺取平洲二案。兵部议覆,前本部侍郎温岱差往闽省,总督姚启圣于众官会集时,跪陈恢复海坛及厦门、金门等处,万正色与伪总督朱天贵相通,比时贼已遁去,所得空地,并非对敌杀败恢复等语,此系妄报军功,未便即行议叙,俟万正色等明白回奏之日再议事。” 万正色上“疏辞金、厦战功”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四·艺文·疏·》、道光《厦门志·卷9·艺文略》均载: “疏辞金、厦战功(国朝·万正色) 题为《讨平逆巢、廓请海宇事》,康熙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承准兵部札付,内开,职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 据福建水师提督万题为‘讨平逆巢、廓请海宇事’一疏,奉旨:‘览卿奏!率领舟师进剿海逆,直抵金门、厦门,卿倡先平海,攻克海坛、崇武、臭涂等处,贼势窘迫,克奏捷功,具见筹画周祥,调度有方,深为可嘉。着从优议具奏。兵部知道,钦此!’ 查该提督未经造册送部,此抄无容议覆,应行该提督将杀贼数目并在事各官,有无事故、职名、履历,详造清册,送部之日,再议可也等因呈堂。 奉批:‘照札送司,案呈到部备札,到臣,承准此。窃惟鮸力疆场,固臣职所当尽,据实披陈,尤臣心所难。’ 臣自上岁受命讨逆,晨夕综理,备悉贼形,故不揣愚昧,决策前征。仰借皇上威灵,自海坛以抵崇武、臭涂,三次鏖战,克奏微勋,所有杀贼全胜情形,具已恭报在案。自臭涂以抵金门、厦门,连日追击,寇贼披遁,臣前疏据实题报。钦承皇上纶音褒奖,谓臣‘倡先平海,功有可嘉’,并着兵部从优议叙。臣跪读之际,不胜感激而益切悚惧也。兹部札行臣,将杀贼数目并在事各官履历造册,送部再议。 臣思臭涂以前,杀贼颇多,承准部札,见在确查攒造,以俟汇报;臭涂以后,乘胜追迫,逆贼奔溃,实无杀贼数目可以造报,至于倡先平海、克奏捷功,则又臣之颇悉贼形,思尽愚忠,力图殄殛,以仰报圣明于万一者,安敢分内之微绩、妄邀格外之殊恩! 敬抒愚诚,据实题明,伏乞皇上睿览施行。” 廷议 廷议时,康熙帝问:“尔等云何?” 明珠曰:“万正色、吴兴祚初时即欲恢复厦门、金门,姚启圣等犹谓未可。今厦门等处皆正色等奋力克取,臣等之意,应严饬该部,敕下另议。” 大学士李霨、杜立德禀奏:“此事关系封疆大臣,若有功者反令回奏,非所以鼓舞将士,理应严饬该部。” 康熙帝曰:“然。既已拓取疆域,若止令另议,恐立功者皆为灰心……” 左都御史疏劾姚启圣妒功,皇上命姚启圣覆奏,姚启圣说:“天贵(朱天贵)言之,臣始知之。” 议叙: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 康熙帝仍命议叙。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94》:“得上谕曰:‘进剿海贼一案,原系吴兴祚、万正色会同定议,不俟荷兰国船只,即奋勇前往,志靖海氛。万正色领水师先行出洋,吴兴祚率陆兵互为声援,驱除海逆,克奏肤功。尔部乃称万正色与朱天贵密约投诚,任意妄奏,以为滥冒军功,殊属不合,着遵前旨即行议叙。’”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上命仍议叙。”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上曰:‘正色志靖海氛,不俟荷兰国船,领水师先行出洋,驱除海逆,迅奏肤功。不得以朱天贵密约投诚谓冒滥军功。仍即与议叙。’” 二月廿三日,叙克复海坛、厦门、金门功,予水师提督、太子少保、左都督万正色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世职,予吴兴祚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于是部议得予骑都尉世职。” 姚、万之争 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启圣在清军攻取厦、金等岛后,奏请由他统兵进征澎、台。这是施琅入为内大臣后,在清政府内部首次提出的用兵台湾的意见。 其时,福建的封疆大吏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万正色竭力反对进攻台湾,因而引起姚、万之间的争论。 《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卷2》记载说: “及提督万正色等进兵克海坛、厦门、金门,启圣复奏请身往澎湖、台湾攻取。上命与巡抚、提督等详议具奏。 正色因奏言:‘澎湖远悬外洋,仅有三澳可泊,且港口迫狭,不能联舟而进。台湾及外国荒远之区,其隘口浅狭,仅可方舟,一人守险,万夫莫开。卒遇风涛,驻泊无所,粮运不继,将为大忧。今逆贼郑锦等窜处台湾,分遣伪镇,已扼澎湖之险。并力穷追,或成困斗,徐行招纳,必自归诚。况闽海残黎既遭饥馑,又苦借派,息兵休民,犹恐未靖,劳师动众,将何以安?臣愚,窃谓今日之计,宜沿海设戍,以固疆隅,不可轻议进兵,以滋劳扰。’ 启圣又奏:‘郑锦不灭,则广东、浙江、福建山海之寇终难殄绝。臣愿亲督水师进取台湾。’ 上谕 :‘台湾应否进取,令侍郎温代会同尚书介山、侍郎吴努春、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万正色等速行确议以闻。’ 至是,温代等奏复: ‘宜如正色言。’” 时兵部侍郎温代、刑部尚书介山、礼部侍郎吴努春恰在福建。从讨论的结果看,是万正色的主张占了上风。 康熙帝于十九年(1680年)八月初五日谕兵部:“台湾、澎湖暂停进兵,令总督、巡抗等招抚贼寇。如有进取机宜,仍令明晰具奏。”(《清圣祖实录·卷91》) 请缓征台湾 康熙廿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故,李光地、姚启圣都奏称应趁机进攻台湾,得到康熙认可。但是,是否进军台湾的争议依然存在,其中万正色尤主缓征,抗疏具陈。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载:“上谕正色规取台湾,正色请缓师。” 万正色认为,台湾远处海外,刘国轩颇能用兵,若悬军远斗,不惟有穷兵黩武之嫌,且有伤威失重之虑;且台湾变故已经数月,文武辑睦,绝无警息,遽启兵端,实为非利。“台湾难攻且不必攻”、“台湾断不可取”。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卷11》载:“至五月,而尽来上本,言海寇不可平。大都是畏难有六分,而养寇以自重亦有四分。万正色更有‘三难六不可’之疏,中一条系言渠将刘国轩智勇不可当。皇上未免怒云:‘我仗他有本事,委之以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不成说话!’” 康熙决心不变。六月初七日,康熙发出武装进取台湾的进军令:“滇黔底定,逆贼削平。惟海外一隅,尚梗王化……郑锦(郑经)既伏冥诛,贼中必乖离扰乱……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其与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速乘机会,灭此海寇……底定海疆,毋误事机!”《康熙起居注·二十年六月初七日》亦载:“进取台湾事情关系重大,着该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同心速乘机会灭此海寇。”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李光地、施琅》) 改福建陆路提督 居官亦优 康熙廿年(1681年)秋七月二十八日,康熙帝派右都督施琅往福建,并任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专征台湾”;改万正色为福建陆路提督,配合施琅作战。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改陆路提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官终福建陆路提督。”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移陆路提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明年,改陆路提督。” 万正色自康熙廿年(1681年)七月改任福建陆路提督,至康熙廿五年(1686年)离任,首尾6年,驻地均在泉州。期间官事无可记。康熙廿三年(1684年)七月廿二日,清圣祖召问学士席柱“万正色品行若何?”席柱奏称:“陆路提督万正色为人忠厚和平,居官亦优。” 家乡公益事业 万正色为家乡做了一些公益之事: 康熙廿一年(1682年)夏,万正色捐俸为倡,重浚郡城八卦沟;仲冬,重建浔尾“美山古地”――王公宫;续修《万氏族谱》,撰《宗法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泉州府城内外沟濠》、《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浔江万氏家庙》) 康熙廿二年(1683年)三月,万正色主持重修洛阳桥,十二月告成;翌年二月作《万安桥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洛阳桥》) 康熙廿四年(1685年),万正色主持修葺安海龙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龙山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及贵,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乡党尤盛称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及贵,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人至今称之。” 云南陆路提督,革职 康熙廿五年(1686年),万正色调任云南陆路提督。 康熙廿六年(1687年)十月,鹤庆总兵王珍劾万正色纵幕客、家人借军政造册名,索各营将弁银数千两。万正色亦揭发王珍侵占、挪用捐造胄用银二千余两。圣祖下诏,调万正色与王珍驰驿至京质问。云贵总督范承勋党同伐异,偏袒王珍,复劾万正色婪取财贿,侵蚀兵粮诸款。 清圣祖派遣侍郎多奇、傅拉塔往云南察取人证物证。后下刑部定谳,论死。清圣祖下旨:“万正色久历行阵,劳绩甚多,从宽免死,着革去提督,仍留世职。”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载:“二十五年,调云南。未几,与鹤庆总兵王珍互讦,命与珍诣京师质问。总督范承勋劾正色纳贿侵蚀,上遣侍郎多奇、傅拉塔按治,下刑部论死,上以正色功多,特宥之,夺官,仍留世职。” 《清史稿·本纪7·康熙》:“云南提督万正色侵冒兵饷,按律论死。上念其前陷贼时抗志不屈,行间血战劳绩甚多,免死,革提督,仍留世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改云南。为部将所愬,罢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未几,移云南提督。总督范承勋劾以纳贿侵粮,夺官,仍留世职。” 卒于家 万正色夺官后回归故里闲居。康熙卅年(1691年)年初,清圣祖下旨令万正色官复云南陆路提督原职,万正色因病未行;四月,万正色卒于家,年五十五岁。葬晋江县四十一都埭北乡(今属洛江区双阳街道)后山上。 《清史稿·卷261·列传48·万正色》载:“三十年,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 “卒。” “子际璋,盐法道;际祥,世袭骑都尉;际瑞,浙江提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万际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 “卒于家。” “子际璜、际璋、际瑞、际昌、际祥,以际祥袭职。孙布韩、元孙朝景。” 著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国朝·万正色》:“所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等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勋绩•国朝勋绩•万正色》:“著有《平岳、平海疏议移文》及《师中纪绩》等书。”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4•万正色》:“幼习举子业,辍而学剑;及为大将,不废吟诵。” 《四库总目提要》载:“《平岳疏议》一卷、《平海疏议 》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国朝万正色撰。正色号中庵,晋江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色以岳州水师总兵官征吴三桂,累立战功,《平岳疏议》作于是时。寻提督福建水师,同总督姚启圣平海坛及金、厦两岛,《平海疏议》及《咨文》作于是时,《小札》亦是时师中作也。” 《师中小札》结集问世于康熙廿年(1681年),内附王得一《师中纪绩》。进士、内阁中书舍人、姻亲黄志焕,万正色随军幕僚、螺阳王得一均为之作序。 遗迹 万正色府第位于鲤城区东街第三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万正色故宅》) 康熙廿年(1681年)万正色任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时,有司在泉州东街仁风门内为立“宫保提督”石牌坊。1963年拆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提督万正色墓:在四十一都埭北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