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 【南禅寺、月台寺、寿宁寺、能仁寺。 五代十国 承天寺,初名“南禅寺”,又名“月台寺”,曾名“寿宁寺”、“能仁寺”,位于泉州市区承天巷与南俊巷交叉处鹦鹉山麓(旧崇阳门东南),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 “承天寺”: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十国 闽国设铸币场
闽国·永隆设铸币场 五代·闽国·永隆(939—944年)间,今承天寺地尚属荒地,第5代闽王·王曦(原名王延曦)在此设铸币场,铸造大铁钱“永隆通宝”。(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矿冶·五代·闽国铸钱遗址》) 现山门内甬道北壁嵌有1984年6月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文曰:“古铸钱遗址:五代闽国王王延曦铸钱遗址,一九九四年在此地出土成批'永隆通宝'陶钱范。” 南唐·保大七年留从效舍南园地建南禅寺 五代·梁·乾化五年(915年)之后,王延彬先后任权知泉州刺史、泉州刺史。后唐·天成(926—930年)间,王延彬创千佛院于开元寺居省僜(仙游人);后又建招庆寺,置晋江下生院庄、惠安稳居庄、安溪便隔庄,田地年收租万余石入归于寺,“以赡僧众祈保禄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五代·省澄》、《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招庆寺》)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朱文进杀王延羲自立,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迁省僜居招庆寺,称明觉大师。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留从效讨朱文进,战于北郊,招庆寺燬于兵。同年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后,重建招庆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南唐·保大七年(949年),留从效据有漳、泉之地,任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以今承天寺寺宇地皮辟为别墅南园,习称“南园故址”。保大十五年至中兴元年(后周·显德四年至五年,957—958年)间,留从效“以别墅南园为寺,号南禅,舍田庄九百石”,并以毁废的招庆院之产业归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承天寺》:“承天寺,在府治东南,五代时留从效南园址也。周·显德间南唐创为南禅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承天寺,一名月台寺。在崇阳门东南,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地也。周·显德中,南唐建为南禅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 开山祖师省澄 南禅寺创寺肇始,留从效延请省澄住持,为第1世,后世称“承天寺开山祖师”。省澄奉其法祖南禅宗匠真觉大师来寺,尊为始祖。南禅寺与泉州招庆寺同为南禅曹洞派的寺庙,两座寺庙的关系十分密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佛教(五代)·省澄》) 省僜开堂,法徒影附,成大法席。省僜还撰有《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宋初宋太祖赐号真觉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
北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承天寺》:“宋·景德四年赐今名,嘉祐中改‘能仁’,政和七年复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嘉佑间改名‘能仁’,政和七年复名‘承天’。” 北宋时,寺庙数度改名: 淳化二年(991年),南禅寺改名寿宁寺。 景德年间(1004~1007年),祖珍禅师于山门甬道旁建7座七佛石塔,子琦大师改造留从效旧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祖珍、子琦》) 嘉祐二年(1057年),改名能仁寺。 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从此,承天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但由于寺宇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全称“敕封月台承天禅寺”。 南宋·乾道四~五年(1168~1169年),王十朋知泉州,曾造访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收录有“宋·王十朋游寺后园登月台赠潜老诗”2首(按:“潜老”即僧道潜,见下文《著名住僧·道潜》): “三径荒芜未许寻,篮舆来访小园林。因知燕寝凝香地,不侣禅房花木深。” “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镜两团团。” 王十朋还题有《承天寺十奇诗》七律十首。(详见下文“《承天寺十奇诗碑》按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还收录“邱葵游寺登月台过方丈诗”曰: 著名住僧 宋代住寺的著名僧人有: 北宋·雪径: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雪径》载:“雪径,居晋江承天寺,奉诏至京说法,称旨,有金襕袈裟御扇之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雪径》) 北宋·宗已:先主开元寺资圣院,后又移主承天寺何退庵等。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宗已》载:“僧宗已,主资圣院,夏讲经听者千人,后又主持承天寺、千佛院、宝林院。”“宗巳智能过人,初主资圣。太守汤夏贻诗有‘净瓶常带水,破衲任生尘’之句。及移主承天寺何退庵,资圣中刘忠顺名其居曰‘嘉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宗已》) 北宋·子琦:惠安人。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子琦》载:“子琦,讲贯群经(尤长于《楞严经》),历居名山,皆成藂席。后居庐山,泉守陈偁延归,使主罗山,后主承天。崇宁(1102—1106年)中,以太守潘珏奏,赐紫衣,号昭觉大师。”有《五会语》传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子琦》、《泉州人名录·陈偁、潘珏》) 南宋·祖珍: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祖珍》载:“祖珍,(南宋)兴化林氏子,生有异相,后主承天寺。一日,谓漕使傅自得云:‘近造七佛石塔于三门之外,今已竣工,法缘尽矣。’遂升堂别众去,居夹岭之白水岩。未几,索笔大书云:‘生本无生,死本无死,生死二途,了无彼此。’趺坐而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祖珍》、《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南宋·道潜: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道潜》载:“道潜,南安黄氏子。参诸名山,适其兄教授饶州,奉母之官。潜至饶省侍,遇巨盗破城,潜负母逃归。游五峰龟岩,翦棘屏翳,十七年不出。老而退居承天,作放生池,大旱不涸。卒年八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道潜》) 元:从盛到衰 元代,统治者尊崇佛教,承天寺也曾有一段稳定发展的历史。 元·开元寺知事僧伯福,曾为承天寺作龙藏及屋;其后承天寺以堤董水田,伯福复助之金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伯福》) 至元廿九年(1292年)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率军远征爪哇,从泉州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还,受到“杖责”和“没其家资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于延祐三年(1316年)施舍全国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经碑》,碑中提及受到施舍的有泉州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亦黑迷失》、《泉州史迹·一百大寺看经碑》) 至大(1308—1311年)间,寺内建有七级浮图。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承天寺》:“元·至大(1308—1311年)间建浮屠七级,后悉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元·至大间建浮屠七级,后悉毁。” 元末,泉州发生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战乱”,寺宇遭受严重破坏,几至废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明:数修数毁、数毁数修 入明之后,僧众荜路蓝褛,苦心经营,先后陆续修造殿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承天寺》:“国朝·洪武间重建……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明·洪武、永乐间,僧原辅、道陵、智庄、得众、至昌先后修建。嘉靖间,增建檀樾祠,寻毁于兵。万历间,僧宗彬、慈灼继建。” 约洪武元年至十年(1368—1377年),僧原辅建佛殿,僧道陵建法堂、东西二经藏,僧智庄建轮藏及山门。 永乐十二年(1414年),僧德众建罗汉堂。 永乐十五年(1417年),僧至昌建山门。 正德三年(1508年),陈琛自江西返乡后,曾在承天寺“月台书馆”读书并设课讲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檀樾祠于法堂之右,祀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宋·太师魏国公·留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 嘉靖卅八年(1559年),因驻兵于寺,发生火灾,佛殿、两廊、轮藏、檀樾祠被烧毁。 嘉靖卅八年(1559年),光孝寺移入承天寺右畔。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光孝寺》载:“宋·崇宁二年(1103年),郡守潘珏奉诏,以南草场废寺建,初名崇宁,政和元年(1111年)改天宁,绍兴七年改广孝,十年改今名(即光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移入承天寺右畔,万历十七年(1589年)僧广福重建,……移承天寺而重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光孝寺》) 嘉靖卅九年(1560年),僧方灿募资重建佛殿。 万历廿四年(1596年),僧宗彬募缘修补观音佛像及春廊。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僧慈灼重修东西两廊及佛殿,接铜佛之手,再塑三佛、阿难、迦叶金身,又与宗彬继建檀樾祠。 万历间,名僧正森曾住承天寺,躬治场圃,不畜徒属,一钵一衲,久辄徙去,世称“一如和尚”。詹仰庇为作《一如和尚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正森》、《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清:走向衰败 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时期,曾驻兵承天寺,并于某年元旦(正月初一),奉明室后裔在承天寺内受百官朝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康熙卅年(1691年),靖海侯·施琅在承天寺掘地3尺,发现阿弥陀佛铜像被深埋土中,扶出,建法堂供奉。同年,郡人施世騋捐资重修寺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国朝·康熙三十年间,郡人施世騋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施世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中书曾宝光暨僧淡起、淡螎、然修、奕秋重修。” 清代,虽然晋江县僧纲司设于承天寺内,但是,承天寺部分寺产却被泉州府、晋江县长期占为粮食仓库。 清·道光《晋江县志· 卷13·公署志·仓厫附》载: “泉州府仓四所……一承天仓,二座二间,在承天寺。” “晋江县常平仓,在县治东承天寺。计二十三座,二十九间。内贮官捐谷除发糶解价充饷外,存谷二百八十二石二斗五升。民捐谷二千二百一十四石九斗九升。旧捐监谷九千八百零一石四斗四升。新捐监谷除糶价充饷赈恤灾民拨补失水外,实存二万六千六百九十一石。台仓监谷三千六百石。江西谷除粜价充饷赈恤灾民外,实存三千石。粤省潮谷七千石。共额谷五万二千五百八十九石六斗八升。” 清代末叶,列强入侵,国势艰危,承天寺殿宇倾颓,寺地被占,一片荒凉。一些寺庙僧不甘,千方百计予以修复。 同治(1862—1874年)间,青果和尚再修葺。 光绪(1875—1908年)间,僧云果排除万难,托钵四处募缘,感动善信慷慨解囊,又复得府尹李公支持,收回不少周围寺地,于是修建了一部分殿宇。 宣统二年(1910年),云果和尚又东渡台湾,南泛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诸国,募金万余;民国元年(1912年)回归泉州承天寺,修复大雄宝殿、功德楼及僧寮、库房、一尘、光孝等殿宇,是为承天寺有史以来的第3次大修;又举办三坛大戒法会,称盛一时。宗风远播,声誉鹊起。 民国 宗风重振 民国元年(1912年),宁波天童寺住持敬安和尚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各省闻风竞设分会。周年时,闽南四众公推转初、云果二师上省联络,经福建省佛教分会开会同意,设置漳(漳州)、泉(泉州)、汀(汀州)、龙(龙溪)、永(永春)分会于泉州承天寺,诸山公推佛化为首届会长,并设办事处於厦门南普陀寺及漳州南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名僧·佛化》) 民国二年(1913年),云果和尚为其师莲鹫和尚庆祝七秩大寿,举行大规模的传戒法会。 民国十四年(1925年),转逢和尚于寺内创办“鹦山义学”。 民国十九年(1930年),性愿和尚于寺内创办“东方伦理研究班”、“月台佛学研究班”。 民国廿四年(1935年),寺中又复举办规模盛大的传戒法会。 民国廿七年(1938年),法堂被日寇飞机炸毁。 名僧辈出 名僧大德 这一时期,驻锡承天寺的许多僧人后来成为了近现代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如: 协助师父莲鹫扩建承天寺、亲笔写了大雄宝殿顶面的“闽南甲刹”巨匾的高僧云果禅师。 云果禅师以后的会泉法师、转尘和尚、广钦和尚、新加坡的宏船法师、菲律宾的瑞今法师等,还有性愿、转逢等。 后来,性愿和尚到菲律宾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正信的佛教事业,宏船和尚成为世界僧伽联合会副主席、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瑞今和尚荣任世界僧伽联合会副主席、菲律宾佛教总会会长。 广钦和尚 广钦和尚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原籍惠安,三四岁时被卖给晋江农家李氏。养父母离世后,他到南洋谋生,后返乡。1911年20岁时,他在泉州承天寺剃度出家,法号广钦,举凡一切粗活极力承担。后任香灯,负责清理大殿,以香、花、灯、烛供佛,并打板醒众共修。有一次睡过头,慢了五分钟敲板,他于大殿门口跪着忏悔,自此不敢怠慢。由于警戒心重,一夜惊醒五六次,就在惊警戒慎之中,打下“不倒单”(即坐着睡觉)的基础。 1933年,他携带4套简单换洗衣物和十多斤米,上到清源山的一个山洞静修禅定13年。传说有次闻呼救声,出洞见3只老虎欲咬5名樵夫,他走到虎前说:“你因前世恶业,今生方堕虎身,如再伤人,冤冤相报何时了,阿弥陀佛。”众虎听后怏怏离开,樵夫拜谢而散,“伏虎和尚”一说从此传开。他在山中断人间烟火,只食水果,又被称为“水果法师”。他入定得忘却物我,不知今夕何夕。附近樵夫路过时常驻足观望,发现已数月静坐不动,奔走相告承天转尘和尚处理火化,以免抛尸野外,转尘与弘一法师前往,弘一叹曰:“如此高深定境,古往今来,亦是少见。” 1947年夏天,在永春林觉非安排下,广钦由厦门乘英轮抵台湾。 1955年春,有信众在台湾台北土城半山购地供给,该山俗称“火山”。广钦辟地搭盖瓦房一间,供奉佛像。1960年建大殿,逐步增建附属建筑,命名“承天禅寺”,改山名为“清源山”,以遥念泉州承天祖庭与清源悟道之本源。 广钦苦行一生,传奇一生,在台湾建有承天寺、广照寺、广龙寺、广承岩、妙通寺、金海寺、恒光寺等寺院,因此,这些寺院都将泉州承天禅寺奉为祖庭。 弘一法师 南山一代祖师弘一法师居留闽南14年,僧籍即落户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附:弘一法师》) 1930年正月半,弘一法师来泉挂锡承天寺,居三月余。时性愿法师在承天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弘一法师为研究社讲解书法,并帮助整理寺内所藏的石版佛经。在承天寺月台别院,弘一法师“多写字以结善缘”,但“非佛书不书”,通过为人写对联、条幅、中堂等宣传佛教。他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常书以赠人。当时泉州人向弘一法师求墨宝的相当多,他总是尽量满足。 1939年的一天,青年居士黄福海到承天寺月台别院寓所拜访弘一大师,法师笑嘻嘻地以爽快而轻松的语气对黄福海说:“我会写字,你要我写字吗?”第二天即将1卷写好的字送给黄福海,黄福海奉为至宝。叶青眼居士曾说:“州人士多来求字,少来求法,不无可惜。”弘一法师解释说“余字即是法”。 1935年10月又至承天寺讲“律学要略”。抗战期间,弘一法师为勉励佛教徒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曾于月台别院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2年10月13日(阴历九月初四日)晚8时,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15日下午送承天寺安座;20日晚7时大众集会,颂《普贤行愿品》完,起《赞佛偈》念佛,至8时在承天寺举行荼毗盛典(火化),10时化毕。四众皆见有多色猛烈之火光。事后将灵骸遵遗命送开元、承天二寺供养。 二战时期中共泉州特支委所在地及闽中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 承天寺还是二战时期中共泉州特支委所在地及闽中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二战时期中共泉州特支委所在地及闽中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承天寺)”,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9月,中共泉州特委和惠安县委领导的“惠安武装暴动”失败后,部分领导同志转移到泉州。 1931年4月中共泉州特支在承天寺内的鹦山小学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派粘文华任书记;共青团泉州特支也同时成立,彭德清任书记。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形成;当年11月中旬,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60多人组成闽中抗日义勇军,被国民党八十师二三九旅旅长钱东亮安排进驻承天寺集中,受千方阻挠,经1个多月的顽强抗争,终冲破重重阻挠,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二连,于1938 年4月中旬开赴皖南前线参加抗日。 今承天寺山门内甬道北墙嵌有1块长方形石碑,文曰:“革命遗址:国共合作抗日期间,一九三八年四月,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游击队,在此地奉命出发北上抗日,编入新四军。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公元一九五九年十月。” 附近墙边还立有1碑,正面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泉州特支所在地及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泉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三年六月重立。”背面镌字简述事件经过(见上文)。 国民党军队长期占住 民国卅七至卅八年(1948—1949年),承天寺殿堂被国民党军队三二五师部分官兵长时间占为驻地。 现代 “文革”毁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运动期间,寺宇被8个工厂、单位和50户居民占用,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佛像悉数被毁,全寺僧侣都被逐出。 重建复兴 筹备 1980年以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社会各界人士对复兴承天寺十分关切。1982年3月22日,泉州市(县级市)人大八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提出“要着手做好承天寺……等一批文物单位的修复工作”。 1983年6月,世界僧伽联合会副主席、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泉州承天寺前执事宏船法师到泉州参谒祖庭,见名刹荒芜不堪,向其弟子何蕙忠居士募集巨资作为重建第一期工程费用。10月,宏船法师从新加坡委派其弟子广平法师专程来闽,分别向福建省、泉州市有关政府部门递交捐资意向书。 1984年4月20日,广平法师再次代表宏船法师来泉,主持承天寺重修破土仪式。4月24日,福建省政府下达《关于修复泉州承天寺的外汇捐款额度留用批复》。10月13日,中共晋江地委书记张明俊主持会议,专题研究修复承天寺问题。10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达《关于修复泉州承天寺的批复》。12月12日,体制改革前的泉州市(县级市)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成立泉州市承天寺修建委员会的批复》,任命泉州市(县级市)原市长王今生为修建委员会主任。12月14日,承天寺修建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修建方案,决定聘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任修建委员会名誉主任,著名古建筑专家杜仙洲任顾问;又决议按照清·康熙卅三年(1694年)《敕建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全图》设计、修建,力求保持原来风貌。 重建和开光 1985年4月3日,宏船法师亲自择定吉日,向南举行开斧仪式。6月15日,举行大雄宝殿迎梁仪式。11月30日,举行大雄宝殿安砛仪式。12月19日,大雄宝殿上中梁。 1986年1月26日,大雄宝殿合脊。4月10日,法堂破土。7月8日,弥勒殿破土。8月3日,法堂上中梁。10月4日,法堂合脊。12月9日,法堂安砛,弥勒殿上中梁。 1987年1月6日,弥勒殿合脊。5月31日,阿弥陀佛铜像从开元寺迎请到承天寺供奉。 1990年9月,中轴线的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钟鼓楼、东西回廊等主体建筑以及龙王殿、客堂、祖堂、一尘精舍等附属工程次第建成。 同年10月,全国佛协副会长、福建省佛协名誉会长圆拙法师偕同参应邀进驻承天寺,开始接众安单,筹备开光事宜。 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六),举行重建落成开光盛典,赵朴初亲临盛会;同时举办水陆法会7天。重建落成开光典礼盛况空前,省、市政府、政协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全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一行,新加坡宏船法师偕其他高僧大德及善信一行,美国、菲律宾、香港、台湾等海外名僧和莲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数千人莅寺参加盛典。泉州市薛祖亮副市长代表陈荣春市长到会致辞。 1990年周焜民《修建承天禅寺碑记》 周焜民撰文,立碑于甬道纪其事。《记》云:
泉郡三大丛林,承天其一。寺肇建于周·显德间,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故地。初曰月台,宋·景德四年敕赐今名。 公元一九六六年际劫,钟鼓毁弃,经幢委地,几无完者。释宏船自星洲还梓,因发愿重兴。 既而修建委员会成立,举王今生董其事。一九八四年暮春破土,凡五载,各方襄助,乃得完工。中轴线之大雄、弥勒、文殊、天王诸殿,法堂、钟鼓二楼,从墟鼎建;两廊、禅堂、香积、山门次第一新。重檐飞甍,崇殿杰阁,金身重范,龙象峥嵘,闽南甲刹之胜概复见于今日矣。 至是首期工程告竣,糜金五百余万。因缘输资者,四明何蕙忠居士也。 泉州市承天寺修建委员会 公元一九九0年岁次庚午孟夏榖旦” 宗风远播 名刹重光,宗风远播。 1990年,住持圆拙法师应邀赴美国等地弘法,回国后捐出信徒供养的钵资,于寺门旁创办了“泉州佛教义诊所”。 1991年1月,寺内筹资创建客堂、五观堂。 1992年,早年在泉州承天寺驻锡、后移居台湾的广钦和尚弟子传悔、传斌等法师捐资,于寺内东廊外始建“广钦佛教图书馆”。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重檐歇山式,2层。 1994年8月,筹资新建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 1997年4月,台湾广钦和尚的徒弟传悔法师捐资建造新僧舍。 2000年7月25日,举行观严法师晋山庆典。 2001年,修缮旧僧寮。 在此期间,还新建圆常院、檀越王公祠、新僧舍等,寺庙大备。 2010年,又完成一批工程,如:于原址复建月台别院,在原址按原样复建光孝寺,新建讲经堂、弘一法师化身处纪念碑、广钦老和尚铜像,大雄宝殿维修竣工。 规制概述 宋、元两代,承天寺原规模宏大,占地73亩,范围接近东街,南俊巷之东侧几乎全是承天寺产。东至何衙埕,西邻南俊巷,北枕鹦哥山,南界登瀛桥,寺之四隅,各立观音亭1座以标界。 寺原有旃檀林井等古井几达百口,寺外承天巷至今尚存寺井数口。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旃檀林井,在府治东南承天寺旃檀林之南。泉甚甘寒,土人以炼糖霜。”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旃檀林井》:“旃檀林井,《一统志》:‘在承天寺旃檀林之南,味甚甘冽,可炼糖霜。’” 鼎盛时期,寺中大小殿宇40余座,别院左有光孝寺,右有圆常院,又有一尘寺、杉植寺、何退庵、护界寺等多所。寺之四隅,各立观音亭以标界,僧众曾达1700多人。 近一百多年来,寺产多次被侵占。现存的承天寺是1985年在原址重修的。目前占地仅存45亩(29700平方米)。四至为:东与泉州第五中学隔巷相邻,南与晋光小学紧邻,北依鹦哥山,西傍南俊巷。 承天寺总体布局为3路: ①中路为寺院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弥勒殿、广庭、放生池、两廊、大雄宝殿,大殿后为法堂(两侧有钟楼、鼓楼)、文殊殿、一尘寺……直至鹦哥山。 ②东路即东廊外,有圆常院、上帝殿、净土堂、龙神庙、祖师堂、啸庵、方池、毗卢殿等,已复建部分;又新建广钦图书馆、宏船法师纪念馆(含会泉长老塔院)、大悲殿(观音阁)。 ③西路即西廊外,有留公祠、王公祠、开山堂、禅堂、地藏殿(光孝寺)、功德祠等。 山门 概述 山门在南俊巷,坐东向西,西向面对承天巷。山门又称“月台”,故承天寺又名“月台寺”。 “月台”其名甚古,最迟不迟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因王十朋曾到寺写诗赠主持僧南安人黄道潜云:“月台无屋有空坛,空处观空眼界宽。不惹世间尘一点,冰轮心境两团团。”而王十朋是在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乾道六年春离泉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山门悬有横匾“月台”,为明·永乐(1403—1424年)间泉州永宁卫人张寿所书,铁划银钩,气势雄浑。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8·人物志·方伎·明·张寿》:“张寿,字乐静,永宁卫人。工书法,善文词,今承天寺‘月台’其手书也。” 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落款“沙门一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山门壁间,邑人江如怡题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月台倒影” 相传,古代承天寺山门外,原是一片大水田,正对山门的有个“步厝池”,每当明月当空的夜晚,山门横匾“月台”两字便倒映于“步厝池”水面,本来横写的“月台”两字,水中倒影恍如竖写——“月”在上“台”在下,成为一大奇观。 当是时,观景赏月者络绎不绝,并将其视作吉凶预兆,暂成“看水影”民间习俗:水中“月台”两字倒影如呈横写,为吉;如呈竖写,为凶,信者则入寺拜佛,祈求化凶为夷。 如今,“步厝池”荡然无存,其处早已成为承天巷地域。 甬道 入山门,有甬道长约近百米(三百武)、宽不足5米,以石板铺就,两边围墙高耸。 碑刻 甬道之首南侧,有一石龟载碑。碑文为晋江林氏所书,曰:“泉丛林三,开元、崇福、承天。承天古称月台,北枕鹦鹉山,面积方里许……” 甬道之首还立有《敕建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全图》碑。此碑原为木刻图,康熙卅三年(1694年)仲秋刻立于法堂。2010年,又用辉绿岩石仿刻立在甬道西端北侧。此图的上方有文字说明:“承天寺,古名‘月台寺’,始建于唐,当时兴盛得道者多,盖泉南之大丛林也。由唐至宋,回禄三次,景德四年敕赐名曰‘承天禅寺’,祝圣道场。寺有十奇,田地有千顷,住僧千七余……”
七佛塔 甬道南侧,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祖珍曾建有7座石塔。由于这7座塔每座各雕一佛像,故名为“七佛塔”。每塔相距10余米,塔与塔之间各种植1棵榕树,共8棵,砌石栏之,偃卧荫道,有“榕不过墙”、“榕径午荫”之说。 在“七佛塔”的第3座与第4座之间,还立有一高2米、边长0.23米的方形柱式花岗岩石碑,正面阴刻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7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承天寺》有曰:“寺有七佛石塔,宋·景德中僧祖珍建,间植榕树,砌石栏之。至今苍蝇止塔者首悉下向,榕根不出石栏,禽无矢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寺有七佛石塔,宋·景德中僧祖珍建,间植榕树,砌石栏之。至今苍蝇止塔者首悉下向;榕根不出石栏,栖禽无矢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中古迹·承天寺七佛石塔》:“承天寺七佛石塔,宋•景德中祖珍禅师建。塔间榕树,彻石阑之。至今苍蝇止塔者首悉下向。榕树栖禽,绝无矢污。榕根盘郁,无出阑砌外,尤胜迹之奇也。” 而据泉州承天寺方丈释向愿主编《承天寺志稿·卷8·人物传录·第一章人物传》(2010年9月刊印)记载,祖珍驻承天寺任住持是在绍兴廿三年(1153年),建成“七佛塔”后即升堂别众离去,居夹岭之白水岩(今泉州市洛江区马甲仙公山)。那么,创建“七佛塔”应在绍兴廿三年至廿五年(1153年—1155年)间。如是,则府、县志所记“宋·景德中”有误,因不明祖珍任承天寺住持时间,将祖珍创建“七佛塔”的时间和承天寺赐名的时间混为一谈。 7座石塔全用花岗岩石构筑,形式基本一样。每座塔各立于一个边长1.8米、高0.73米的方形基座上,通高5.4米。塔的底座分两层,下层为六角形须弥座,上层为扁圆形瓜棱座,两者间以覆莲圆盘,底座之上又间以仰莲和覆莲2个圆盘来承托塔身。塔身作椭圆形瓜棱状,正面凿一尖拱式佛龛,内雕一端坐于莲花座上的佛像。塔顶作六角形飞檐翼角(俗称“飞檐翘角”),上冠以五重相轮刹。 这种形式的塔,或称之为“窣堵波”、“多宝塔”,均不确。据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书中介绍,这种形式的塔应称之为“球形塔”。 “球形塔”在闽南、粤东一带较为常见,都是散立于寺庙中或古桥头,而由多座球形塔组成的列塔则罕见。在泉州地区只有两处,除承天寺“七佛塔”外,还有南安官桥竹口村五塔岩的列塔,它是由五座花岗岩石球形塔组成,较为瘦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五塔岩》) 廿世纪60年代“文革”中,“七佛塔”和大榕树均被摧毁,荡然无存。今之所见,乃是在1985—1990年承天寺重建期间,参照清·康熙卅三年(1694年)木刻版《敕建月台承天禅林胜境全图》复建恢复的(按:此图误将七佛塔标为“孝子塔”),据释向愿主编《承天寺志稿·卷6·文物古迹·第一章经幢石塔”》载:“由部分旧构补刻新石复原而成。”但塔仅存5座,大榕树存2株(树龄300多年,属移植的)。 书法
甬道南侧白粉墙上书法不少,有弘一法师手迹“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青色字体,被白色墙体所衬托,显得尤为突出;有标明“张瑞图谨书”的“泉南佛国”;甬道尽头南壁还大书弘一法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 天王殿 殿堂 甬道尽端,左折北行,即入天王殿,全寺建筑结构之中轴线即由此始。 天王殿,单檐歇山式,建筑面积百余平方米。 入门处悬有3块匾额,分别书有:“弘法利生”、“古刹重光”、“德范良印”。 殿内悬挂竖匾“敕封月台承天禅寺”。 殿中两旁高塑汉化的、身着中国古代武将服饰、仪容威严的“四大天王”立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示“舞剑生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示“调弦”)、北方多闻天王(手持雨伞,示“撑伞遮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青龙,示“降龙归顺”),寓意“风调雨顺”。 “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源于古印度犍陀罗山4位守护神将,原分别手持刀、杵、戟、梁等法器,镇守东、南、西、北四大山峰。 梅花石 梅花石,是1块长约1米左右的石板,色灰质硬,石板上天然的条纹犹如画家笔下的梅花图。原被砌置予天王殿门槛前面,砛踏石也。相传此石能于午时生香,心具善根的人迈过“梅花石”都会心领神悟,闻到梅花的淡淡香味。古代承天寺有十大佳景,其中之一曰“梅石生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梅花石》:“梅花石,在承天寺四天王殿前,砛踏石也。有墨色梅花一枝,未满二尺。枝榦、花蕾皆具。”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3·承天寺》记:“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中隐梅影一枝。每年梅树开花时,影上亦有花;生叶时,影上有叶;遇结子时,影上有子;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则影上惟存枯枝而已。” “文革”中,寺遭浩劫,祸及梅石,被辟为2段。1978年,文物部门将“梅花石”移置泉州开元寺内,与唐朝千年古桑相依为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弥勒殿 入天王殿,从庭院直入,即弥勒殿。殿前拜庭有座青石雕成的焚香炉,古称“狮子吐烟”。原殿前左墙书“龙象蹴踏”,右墙书“凡圣同游”。 “文革”中,旧有弥勒殿遭拆毁,建为工厂的厂房。后依原制复建。 殿中悬匾,上书“月台生辉”。 正中佛龛,供奉樟木雕成的弥勒佛坐像,笑容可掬。佛龛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龛背供韦驮菩萨,北向,双手垂按杵柄。过去,游方僧人视韦驮形象,即知住院清规。 佛龛两旁分立泥塑哼、哈2将。 一般佛寺中的四大天王、弥勒坐佛和韦陀菩萨集中于一殿,而承天寺的弥勒坐佛、韦陀菩萨却和四大天王分开,并出现于弥勒殿中。天王殿和弥勒殿完全是不同的两座殿,并且有相当距离。此种情况,足证承天寺的规模之宏大。 广庭 弥勒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为宽大广庭,榕树成荫。 放生池 庭正中并列两口“放生池”。放生池为原物,年代久远,石栏护卫,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专为慈悲信徒行持放生而建。为数不少的金鱼、乌龟沉浮水中,时隐时现。 四周石围栏上镌有不少劝人行善积德的文字,如: “修善行善,悟人心之本善;放生延生,体天地而好生。” “十千游鱼闻佛说,作为天子;五百蝙蝠听心经,皆作圣贤。” “无边功德水,极乐摩诃池。” 池壁上还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宝胜如来”等字。 飞来塔 放生池左、右两旁,各有1座“飞来塔”。 其来历有一段传说: 相传数百年前,有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佛祖托梦给他,说只有找到宝刹作为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这位台湾和尚到泉州找到承天寺,定居该寺。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取名“飞来塔”。 两廊壁画 在中轴线两侧有东、西长廊,原塑24位诸天坐像分列其间,民国期间学生破除迷信毁掉,仅存空廊。 1985年重建承天寺时,在两廊中塑立十八罗汉像,还新绘12幅壁画,黄金打底,工笔重彩。这些壁画都仿选自南宋·泉州开元寺镇国塔(东塔)须秘座佛传故事浮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东西塔》) 壁画故事如下: 一、兜率来仪 喜马拉雅山南麓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王后摩耶夫人在宫中熟睡,梦见兜率天的善惠菩萨(释迦牟尼前世身)在诸神拥护下,乘坐1匹6牙白象,来到宫中,从夫人左胁进入体内,便有了身孕。 二、毗兰诞瑞 摩耶夫人归宁天臂国,半路上,在兰毗尼花园一株菩提树下,生下太子乔答摩·悉达多(即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天上飞来九龙,喷洒四海之水,为太子沐浴。 太子刚一落地,便会立身行走,朝东、南、西、北各走了7步,1步1个脚印,每步脚印都化作1朵莲花,然后回站中央菩提树下,1个巨大的莲花浴盆即出现在他脚下;与此同时,天上呈现7条巨龙为他喷水沐浴。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布:“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中国佛教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是农历四月初八,俗称“浴佛节”。) 三、牧女献糜 少年悉达多太子为求人生解脱之道,舍弃太子之位,离宫出走,在民间访贫问苦,又深入迦阇山苦修林持行6年,形容消瘦,身如枯木,终究未能悟得出世之法,便断然下山,再次游历民间。 一日路过尼禅连河畔,下河沐浴,由于饥饿,上岸后走到岸边1株毕钵罗树下,坐地休息,仰天发誓,如果悟不出人生解脱之道,绝不起身。 时当地难陀(Nanda)、波罗(Pala)两位牧羊女,恰赶1头大黄牛路过,见悉达多瘦骨伶仃、就坐苦行,肃然起敬,煮了乳糜给悉达多太子吃。太子吃了,精神恢复,合掌为两位牧羊女祝愿。 悉达多就此滴水未沾,日夜静坐,闭目沉思49天,终悟道成佛。 (按: ①“佛”:“佛陀”简称,梵文音译“Buddna”,汉语音“布达”,义“觉悟者”、“智者”。中国佛教一般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②如今举世公认今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南郊处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地。据说,现存1棵菩提树是当时那株毕钵罗树的曾孙。) 四、丘井狂象 有一人在旷野被野象追逐,狂奔逃命,见前面有一口枯井,忙顺着井旁的树根下至井中。未及一半,发现白鼠、黑鼠咬噬树根,井中又有4条毒蛇和1条毒龙向他进攻,树上又飞下一群野蜂来螯他。正在惊恐之中,忽然大树起火。 这则故事比喻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和种种灾难给众生带来不安和痛苦,劝人不要被利欲所迷惑。 五、薄荷示迹 僧辩聪从五台山替一位老僧带信给东京(洛阳)勃贺,但遍访仍找不到此人。 他看见一个屠夫赶着一头大猪,口中吆喝“勃贺……”辩聪问这头猪为何叫“勃贺”?屠夫说这头猪爱吃薄荷,所以叫“勃贺”。 辩聪便把书信递给大猪,大猪咬开,信写“度众生毕,早来……”大猪看罢,一口把信吞下,像人一样用后足站立,化去不见。 六、三兽渡河 兔、马、象一起横渡恒河,兔子轻小,浮在水上不及底;马半沉半浮也不及底;象能及底而登上河岸。 七、钵降火龙 迦叶的弟子因生病泻痢而弄脏了草堂,被赶了出去,死后化成毒龙,盘踞草堂伤害人畜。迦叶祭请火神仍未能制服之。 一天,释迦牟尼住在草堂,毒龙喷焰吐火欲加害。释迦牟尼入定火光三味,把毒龙收降钵中。迦叶就此皈依佛教,成为释迦牟尼大弟子,称头陀第一。 八、三畜评树 鹧鸪、猴子和大象对着1棵大榕树炫耀各自的悠久历史。 大象说:“当我还是匹幼象时,这棵榕树的高枝才划着我的肚皮。” 猴子说:“当我还是只小猴时,坐在地上就能吃到这棵榕树的的嫩苗。” 鹧鸪说:“以前我在山那边吃了榕树的果实,把种子拉到这里,后来就长出这棵榕树。”大象和猴子听了,都表示要尊重鹧鸪,虚心向他请教。 九、雉扑野烧 森林失火,百鸟众兽争相逃命,唯有一只雉鸡来往不停地用自己的翅膀浸水扑火。此时天帝出现,问雉鸡为何要这样做?雉鸡说:“我们鸟兽全都依赖这片森林生存,怎能眼看它烧毁?”天帝深受感动,便降雨浇灭了大火。 十、禽警毒蛇 有一人在深山学道修法,有贪睡习惯。一次,他一睡着,天人就在空中大声说:“毒蛇来了!”此人惊醒起来,点亮灯火,找不到毒蛇,十分气恼。 天人说:“你为什么不找找自己身里的毒蛇,还要到外面找什么毒蛇!” 此人反省后,决心精进修行,最后得罗汉果。 十一、育王迁善 阿育王(公元前?—232年)是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3位君主。他生性狂暴,篡夺王位后,施用酷刑,滥杀僧俗臣民。 后来,阿育王接受鸡园寺高僧耶舍的劝化而改恶迁善,信奉佛教,并立佛教为国教。 这幅壁画表现耶舍从滚烫的油鼎中下来,劝化旁边的阿育王。 十二、耶舍现通 阿育王皈依佛教,大造功德,把280年前埋在王舍城底下的释迦牟尼舍利子分装在8.4万个七宝制成的小塔中,高僧耶舍便施现神通,在五指间放出毫光,差遣金翅鸟神捧着宝塔送往天下四方。 大雄宝殿
大殿坍墀下之广庭,有4座经幢石塔。其中1座是北宋·淳化二年(991年)为祈福免灾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僧人严福舍资所创建;一座是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僧体明等人施舍所创。 大殿巍峨雄伟,具唐宋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七间,面积600余平方米;屋顶重檐歇山式。全殿内外柱子合计82根,其中樟木柱子4根。 殿门前有柱联:“悟尽心华,蚤喜心空及地;标来月指,共看月涌承天。” 殿正中入口处之上高悬大门额“闽南甲刹”,为民国元年(1912年)云果禅师所书。 大殿中门横匾“慈云远披”,是新加坡佛教总会敬贺宏船大和尚重兴承天寺落成开光志庆。 殿内正中横匾“大雄宝殿”4大字,出自赵朴初之手。 殿中供“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皆结跏趺坐,丈六金身(高约5米),慈祥端严。在释迦牟尼佛两侧,右边立有其弟子迦叶尊者,左边立有其弟子阿难尊者。“三世佛”两侧还分别供奉护法神韦陀和伽蓝圣像。 在大殿佛像背后,是坐地朝北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之像,而“三大菩萨”两侧还有地藏菩萨和普庵祖师。普庵祖师出现其中,是承天寺大殿和一般佛寺大殿的不同之处。 殿内东、西两厢在玻璃柜内置“十八罗汉”,樟木雕塑。 殿中原珍藏有古版经籍及历代高僧如太虚、弘一等之著作、字画,惜尽毁于“文革”。 大雄宝殿原有1尊铜铸立佛,高约2米,重3千斤,传说是隋朝一个和尚运来泉州的,后落在承天寺,现存开元寺。 大殿后面,正中供奉“华严三圣”——观音、普贤、文殊3菩萨。其右有地藏菩萨坐像,左边有祖师坐像(据称是承天寺开山始祖义存和尚遗像)。 法堂 法堂,亦称“弥陀殿”,位于大殿之后,仍是1座传统建筑,重檐四水歇山式结构,五开间,面积400余平方米。 殿前4根花岗岩石雕龙柱。殿门楣上高悬“法堂”匾额。 殿内有“作狮子吼”、“丕振宗风”、“绍隆佛种”、“西方圣人”(梁披云书)、“方正圆和”、“月台春煦”、“法云慧日”等横匾。 殿中供奉阿弥陀佛像,手臂低垂,十分奇特。有人考证,此尊阿弥陀佛造像系以隋朝七宝琉璃铜铸成,高约2米,重千斤,右手前伸作接引状,身后木制护光屏,花边镂刻象征弥陀无量光明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 佛经载,阿弥陀佛曾创造一个极乐世界,称“西方净土”。世人只要皈依佛、法、僧3宝,并按佛陀旨意行善积德,难念不忘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将来就能受佛陀指引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按:“南无阿弥陀佛”系印度梵语译音。“南无”:“Namo”,义“皈依敬礼”。“阿弥陀佛”:“Mmitabha”,义“无量光明”。) 佛像两侧有楹联:“金臂低垂,面值深慈休错过;莲台遥接,命终正念要分明。” 北宋陀罗尼石经幢 北宋陀罗尼石经幢,位于法堂之后弘一法师焚化处近旁。 北宋陀罗尼石经幢原为北门通天宫(原泉州机电厂内)之物。“通天宫石经幢”,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通天宫》) 为保护起见,1990年7月移至承天寺内今所。“承天寺经幢(宋):鲤城区南俊路承天寺内”,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高约6.75米,作13层;八角形底座,转角浮雕侏儒,其余各层浮雕莲瓣、云纹、佛像、云龙灯;中心经幢作八角形,高1.5米,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字多剥蚀,漫漶不清,幢顶配葫芦形塔刹。其造型同丰州桃源宫石经幢,但较小,应是北宋所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桃源宫》) 原来这座经幢塔在通天宫时没有设置地宫,挪到承天寺后,特意设了一个地宫,在里面放了一些经书。 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石经幢之后,朝对法堂后面。 文殊院入口处悬有“鹦山狮吼”匾额。殿中只供文殊师利菩萨塑像。 大悲殿
规制 大悲殿坐北向南,置多角形高台上,全殿面积200余平方米。殿外四面八角建有石栏回廊,西面1对石柱镌有吴捷秋撰、陈逸亭书楹联:“大海慈航,救苦一心超觉海;悲天悯世,观音千手护承天。” 主殿三重飞檐、八角攒顶,殿内藻井同开元寺“甘露戒坛”,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 殿内正中佛龛分东、西、南、北4面,每面供奉铜铸观音菩萨造像1尊。(详见下文) 有联: “大愿普弘朗澈,月轮昭彼岸;悲田广种圆澄,觉海泛慈舟。” “广开甘露门,能救世间苦;安隐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殿前立碑,文曰: “大悲殿之兴建,用以供奉观音菩萨。所奉菩萨铸造于元代,早年会泉法师任本寺住持时,自五台山恭请而来。 本寺重兴后,圆拙等乃倡议建殿奉祀,以供善信礼拜。推王今生董其事,一九九三年春鸠工庀材,一九九六年秋告竣,特勒石志之。 住山圆拙、监院观严立于公元1997年岁次丁丑。” 铜铸观音造像 殿内正中佛龛4面,所供奉的铜铸观音菩萨造像各不相同。 南面供奉的是5层11面观音,结跏趺坐在莲台上,高2.4米,幅宽1.5米。造像具6臂,其中1双手臂从双肩上举过头部,原托着释迦牟尼佛像,现不存;另有两双手臂环至胸前,作接引状。两边有护屏,刻画出千手千眼。这尊神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明代藏传佛教遗物,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11面观音又称“十一面观自在菩萨”,是密宗六观音之一。据《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载:此观音的11面中,前3面为“慈相”(即菩萨相),见善众生;左3面为“瞋相”,见恶众生;右3面为白牙上的“出相”,见净业者;第10面是“爆笑相”,见善恶杂秽众生;第11面为“佛相”,是为说法相。 北面供奉的是5层11面48手观音,48手掌分别执有互不雷同的法器,系现代铜铸精品。 东面供奉的观音手执如意,西面供奉的观音手持净水瓶,此2尊观音造型优美,眉清目秀,头饰服装具中国古代汉族美女特征。 龙神庙 龙神庙,又称“龙王祠”、“龙王庙”,在承天寺大殿之左东廊外,南向。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泉州太守徐汝澜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汝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龙神庙》:“龙神庙,在府治东登贤铺承天寺内。乾隆(1736-1796年)间奉文崇祀。” 近年重建。 圆常院 圆常院,亦称“月台别院”,在中轴线东廊之外。 始建于宋,1984年重修,面积800平方米,祀三世尊佛、观音、地藏王。 檀樾祠 历史上,承天寺两次建檀越祠。 檀樾王公祠 因五代末留从效以“南园”地建南禅寺(宋改称“承天寺”),且以原王延彬为招庆院所置产业归之,僧人仰王延彬之德,于南禅寺法堂之东建祠祀奉,称“檀樾王公祠”。(详见上文“五代十国·留从效舍南园地建南禅寺”) 后,祠毁于兵燹。 廿世纪80年代修建承天寺时,还从寺东面出土“檀樾王公祠”石匾,1999年重建“开闽三王祠”时置祠外石埕东侧通往承天寺法堂的门额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王氏·开闽三王祠》) 檀樾祠 檀樾祠,建于明·嘉靖年间,位于法堂之右。 据《承天寺重兴录》(承天寺,1990年印)载:“(明)嘉靖壬辰(1523年)建檀越祠于法堂之右,祀五代节度使鄂国公·留从效、南宋太师魏国公·留正。”或认为此记有误,留正与承天寺无涉,应为“王”、“留”合祀,即祀武肃王·王审邽(王延彬之父)和鄂国公·留从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王审邽》) 后圮,无再恢复。 地藏殿 地藏殿,亦称“光孝寺”,位于西廊外“开闽三王祠”附近。 殿中正中立有地藏菩萨造像,之上悬有“光孝寺”匾额,两侧有联:“掌上明珠光满大千世界,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功德祠 功德祠,位于西廊外地藏殿之后,供奉众多信士神位。 元代石炉 泉州承天寺有1座元代石炉,炉盖上刻:“泉城孙府前保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时大元至正丁未年(至正廿七年,1367年)四月吉日。化主实裕、住山实和敬题。” 刻字中所述的灵应禅寺,应系惠安白沙灵应寺,至于朝天炉是如何流入承天寺的,无考。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灵应寺·白沙灵应寺》) 朝天炉的刻字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元代泉州中外联姻之普遍。“信士蒲力目”显然不是汉人,应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阿拉伯、波斯人,或“土生蕃客”,或许是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海商集团蒲寿庚家族,而其妻李二娘仔显系泉州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二是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是为了“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说明佛教在元代已经世俗化。 三是蒲力目肯定是伊斯兰教徒,他娶信奉佛教的李二娘仔为妻,并自称“信士”,陪同妻子到佛寺施舍,祈求今世与来世康安幸福,这为伊斯兰教史上所罕见,表明即使本来相互排斥的伊斯兰教与佛教,在泉州和平共处,同时出现了民间融合的趋势。 承天寺十奇诗碑 概述 承天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寺中有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字梅溪)将这十景加以总结,题有《承天寺十奇诗》七律10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晋江人、时任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游承天寺时,于湛初上人的无垢轩中挥毫,以行楷小字书写《宋·王梅溪先生题承天寺十奇诗》、何乔远《和塔无禽栖》诗及他自题的《和瑶台明月》诗,落款为:“天启丙寅书于湛初上人之无垢轩中。果亭居士·张瑞图谨书。”后镌刻在四方长方形的黑页岩石版上,嵌于寺之西序“王公祠”墙上,后徙大雄宝殿东廊墙壁间,被誉为“诗、书、刻”三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何乔远》) 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存疑。曰:“按寺尚有王梅溪咏十奇诗十首,而文集及《清源文献》皆不载。恐为赝作,故未尽录。” 廿世纪60年代“文革”中,承天寺遭毁灭性破坏,后此诗刻板被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现移交泉州市博物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宋·王梅溪题《承天寺十奇诗》 《承天寺十奇诗》10首,曰: 一、榕迳午阴 “古树连枝护午阴,萧萧门迳日沉沉。清风拂地尘无染,暑日当空热不侵。 按: 此景指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人祖珍于承天寺山门“月台”甬道(约百米)右侧建7座石塔(“七佛塔”)之间所植的5株大榕树。 王十朋于乾道四年(1168年)起知泉州,榕树已老干蟠龙,枝叶苍郁,交互缠结,覆盖石径上空。据诗意,甬道左侧似还种植有柏子、梅花。 释向愿主编《承天寺志稿·卷6·文物古迹·第六章奇景》(2010年9月刊印)载:“这些巨榕铁干虬枝,偃卧墙边(七佛塔和大榕树的南侧筑有一堵界墙),宛若一把把大伞遮成午阴榕径。有趣的是这些榕树虽垂垂数百年,枝叶郁郁葱葱,却枝枝向北(承天寺的主体建筑是坐北朝南),遮蔽寺界,跨不过南墙头,因此才有古树连枝,‘榕不过墙’之奇。” 二、塔无禽栖: “团远七塔镇瑶台,万古清冷绝尘埃。古佛放光随代起,文殊誓愿下身来。 按: 七塔:7座石塔,亦称“七佛塔”,位于承天寺山门“月台”甬道右侧,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僧人祖珍建。“文殊”句:石塔上应雕有文殊菩萨座像。“依栖野鸟”句:相传,栖息塔上的野鸟从未拉屎污秽塔身。“飘泊苍蝇”句:相传,停泊塔顶的苍蝇每一只都是头朝下。 释向愿主编《承天寺志稿·卷6·文物古迹·第六章奇景》(2010年9月刊印)载:“据传,飞来的苍蝇停歇碑上,竟然都是蝇头朝下,似在读经,尾朝上,不敢秽染,成为‘蝇不朝天’一奇景。” 清·道光廿五年(1845年),曾任巡抚的福州人梁章钜在58岁告老还乡时所著《归田琐记·卷3·承天寺》曰:“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蓄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一篑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朝下”,并说“塔无禽栖。” 梁章钜说的僧人,应指宋·景德中承天寺寺主持、兴化人林祖珍。塔成日,林祖珍对朱熹的朋友傅自得说:“近造七佛石塔于山门之外,今已竣工,法缘尽矣!”说完,告别众人去了夹岭之白水岩趺坐而逝,时称迁形。示灭之前,还索笔大书:“生本无生,死本无死;生死两途,了无彼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祖珍》、《泉州人名录·朱熹、傅自得》) 三、偃松清风: “榕树阴阴无厚薄,经行在在有偏傍。入门月皎人知少,拂面清风道念张。 按: 偃松今无存,其之所在传说不一,或谓中庭,或谓寺东。 据诗意,似在天王殿门前东侧。因经“月台”甬道“榕树阴阴”后“入门”,即为“偃松”,此门应为天王殿门。天王殿座北朝南,人立偃松下,有南风徐来。 四、瑶台明月: “蓝苑寂静夜中分,高挂楼台月一轮。四野风尘浑不动,一天星斗尽成吞。 按: 据王十朋《游承天寺后园登月台赠潜老》,后园有一月台,需经荒芜的“三径”,才到达“小园”,登上“月台”;且“月台无屋有空坛”、“空上观空眼界宽”。此诗中的“瑶台”,应指此后园月台,它建在寺中最高点的鹦鹉山上,才能使“四野风尘”尽收眼底。 五、卷帘朝日 “超师未悟在真关,一笑庭前心已安。红旭高升明海内,青山画出远檐端。 按: “超师”指法超禅师。在承天寺观看朝日,有两种情况:一是居高望远,承天寺最高点为鹦鹉山,但诗中并无登临的描写;二是场地宽广,别无遮拦,这只有大雄宝殿之前的石庭。从诗中所描写景色看,应为后者。且“帘帏揭起”,鹦鹉山无帘可揭,大雄宝殿则有帘帏可揭;法超禅师揭帘到“庭前”观看“红旭高升”,符合诗意。 六、推蓬夜雨: “子城肇立等何期,夜雨飘蓬滴不移。可有高朋思剪烛,岂无闲士听眠时。 按: 承天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苑地,依傍子城。据诗意,南宋之前承天寺似建有“楼台”,方能“宴坐”其上,推开窗蓬而见“子城”,并听“鼓角”。阴阳“二仪”为日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子城》) 七、方池梅影: “和靖先生去久长,此花倒影浸方塘。犹添月台清佳景,还忆松风送远香。 按:“方池”:原位于鹦鹉山下,池形为方,池周种植梅花;今位于寺东。“和靖先生”:林和靖,北宋人,隐居杭州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八、啸庵竹声: “蓝苑小筑绝尘埃,丛竹迎风四面栽。但得庵中元主在,方知法外偏含来。 按:“啸庵”,不可考,应在承天寺后园近旁,与瑶台相接,四周遍植丛竹,自成一区。庵称“小筑”,规模最大不会超过三开间二进深。庵中原来有庵主,王十朋守泉时,似已不在,才有“但得庵中元主在”和“风撼幽窗闭又开”之句。 九、鹦山暮云: “返照东方映彩明,鹦山犹带暮云生。狂风不作承天起,微雨欲来遍地横。 按:《泉州府志》载:“宋·大观(1107—1110年)时,泉郡佛教盛行,是山(鹦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参见下文“鹦鹉山”) 十、石如鹦鹉 “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难画等天终。 按:《闽书》:鹦鹉山“有巨石卓立如鹦鹉,故名”。今巨石损毁,唯高阜犹在。 明·何乔远《和塔无禽栖》诗 明·何乔远有《和塔无栖禽》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曰: “听经驯鸽雕梁埃,度海珍禽珠树廻。虽道悦禅多共命,袛余造字到高台。 明·张瑞图《和瑶台明月》诗 明·张瑞图有《和瑶台明月》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曰: “高台迥与世尘分,梵呗初收涌碧轮。僧宝有珠真不夜,禅宫如水欲平吞。 魁星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魁星石》:“魁星石,在承天寺内。长约四尺,阔尺余。石中墨色,隐然有塑像焉。”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3·承天寺》记:承天寺“又有魁星石,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至天将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亦俨然结一魁星形也。”梁书写于道光廿五年(1845年),可见其石早现于明、清或者更早。 “魁星石”实乃变质岩纹路形成。陈允敦亦曾提到此石:“石长约四尺,宽尺余,石面有黑色隐影,很像魁星”,“现收藏在承天寺。” 鹦鹉山 鹦鹉山又称“鹦山”,俗称“鹦哥山”,在承天寺中轴线最北端,与城基路胜虎山、新门街龙首山、南门后山合称泉州郡城“四大圣山”。承天寺十奇诗有“鹦山暮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鹦鹉山》: “鹦鹉山,在郡治东,俗名鹦哥山。 宋·大观时泉佛教盛行,是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 《闽书》:‘山有巨石,卓立如鹦鹉,故名。’ 宋·王十朋诗:‘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彩文难画等天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承天寺在其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中古迹·鹦鹉石》:“鹦鹉石,在城东鹦鹉山;石形似之,故名。王忠文(王十朋谥忠文)诗云:‘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毛羽不生随地老,彩文难画等天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清白源井》:“清白源井,在鹦鹉山窟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清白源井》) 由于年代久远、地势变迁及其他原因,鹦山在文革中已废。2005年10月,向愿法师升座承天寺方丈,即向泉州市人大提交《关于恢复泉州市区十大景观之一承天寺“鹦山暮云”的建议》。2010年在原址复建。 楹联拾遗 承天寺中楹联甚多,除上文中提到的,还如: “唐侯博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 “宝杵四万八千斛,护持诸佛共成正觉;比丘二百五十戒,都摄六根令入涅槃。” “金绳开觉路,灯燃闽海,众生共证菩提;宝筏济迷津,寺启承天,三界同沾法雨。” “易旧更新千佛力,沿门托钵十年功。”横批“勤修善根”。 明·张瑞图书:“锡杖婆娑,闻经尘世三千界;草鞋踏破,虚扣禅扉二十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现代陈泗东撰、释广净书:“宏流渡星洲,飞锡遍游海国;船航发晋水,传灯普照炎方。” 附: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记述 现代·陈泗东《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收录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并加按注,还撰“过承天寺”诗附编末。陈文曰: “承天寺原为留从效南园旧址,后周·显德中建,曰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素与开元、崇福合称泉州郡城三大寺。 寺有十景,曰‘瑶台明月’、‘石砌鹦鹉’、‘偃松清风’、‘卷帘朝日’、‘塔无禽栖’、‘方池梅影’、‘推篷夜雨’、‘啸庵竹声’、‘榕树午阴’、‘鹦山暮云’。宋·王十朋有诗,明·张瑞图书刻。文革中,寺被半毁,此刻移文管会藏。 现山门、大殿、放生池、一尘不染堂、开闽王氏祠堂等建筑犹在,如决心修复,尚有可能。且此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度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秘密机关所在。抗战初,闽中红军在此集中,北上抗日。为泉州市唯存的革命遗址,至堪保重。 剩有方塘半是苔, 南园几度没蒿莱。 曾飞宝塔来天半,(原注:寺有“飞来宝塔”,原在石庭西畔,今废。) 徒费灵机赌月台。(原注:山门旧有匾;横书“月台”二字,为清初怀远将军所书,今废。此匾颇有人误为是直书,曾有华侨为此打赌,专程回国一查究竟。) 五代金钱犹洒地,(原注:1975年,设在寺中之市废品公司仓库掘地基,得五代·闽王·王曦所铸“永隆通宝”(939-943年)钱范甚多,市文管会捡存数个,余被毁。) 十年星火此怀胎。(原注:寺为革命遗址。) 还须呐喊珍名胜, 复把松筠次第栽! (原注:寺旧有一榕树,虽历年久,高不过墙,故称 “松不过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