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姜)

  姜公辅[唐·爱州日南人。爱州日南人。入宦(德宗器之。建中四年泾师犯阙,从幸出奔奉天。拜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元年贬太子左庶子,改右庶子。)。罢黜泉州(贞元八年黜为泉州别驾。隐居泉州十三年。永贞元年客死泉州九日山。秦系为营葬九日山东峰南麓)。身后(元和间赠礼部尚书。“姜相峰”。建祠祀之。评价。)]
  姜志礼
(字立之 ,号同节)
  姜特立
(字邦杰。身世。福建路兵马副都监。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知阁门事。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不至。终庆远军节度使。对待党争的态度。著述。)
  姜立广(清·泉州通判,康熙廿二年署德化邑篆)
  姜宝(字廷善,一作惟善,号凤阿。明·江苏镇江府丹阳蒋墅人。)

姜公辅

  姜公辅(?—805年),字德文,唐·爱州日南人。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有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旧《志》”记。


  爱州日南人

  姜公辅,爱州日南郡人。大历(766—779年)中,姜公辅游历京师。【按:日南郡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地区,郡治在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姜公辅,不知何许人。”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姜公辅,日南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姜公辅,日南人。”

  入宦

  德宗器之

  姜公辅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历左拾遗、翰林学士、兼京兆尹户曹参军,德宗(780—805在位)器之。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

  “登进士第,为校书郎。

   应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

  岁满当改官,公辅上书自陈,以母老家贫,以府掾俸给稍优,乃求兼京兆尹户曹参军,特承恩顾。

  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

   “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

  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

  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第进士。”

  建中四年泾师犯阙,从幸出奔奉天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师叛乱,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5000士卒进犯京师长安,姜公辅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蒲城)。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建中四年十月,泾师犯阙。德宗苍黄自苑北便门出幸,公辅马前谏曰:‘朱泚尝为泾原帅,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夺兵权,常忧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銮驾,忽群凶立之,必贻国患。臣顷曾陈奏,陛下苟不能坦怀待之,则杀之,养兽自贻其患,悔且无益。’德宗曰:‘已无及矣!’”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

  朱滔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太原马燧获之,不知也,召还京师。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不从。

  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帝仓卒不及听。

  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公辅曰:‘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帝亦记桑道茂言,遂之奉天。不数日,凤翔果乱,杀

  帝在奉天,有言反者,请为守备。卢杞曰:‘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劝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内诸军。
兵果至,如所言。”

  守军苦战,李怀光李晟援军赶到,打败朱泚

  拜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姜公辅从幸至奉天,拜谏议大夫,俄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从幸至奉天,拜谏议大夫,俄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擢谏议大夫,司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建中(780—783年)间为唐相。”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唐德宗朝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兴元元年贬太子左庶子,改右庶子

  兴元元年(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姜公辅德宗逃难。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德宗所钟爱的长女唐安公主道薨,德宗欲厚葬之,姜公辅谏阻。德宗怒,贬姜公辅为太子左庶子,旋以母丧解。服阕(守丧期满除服),补右庶子。(按:太子左庶子、右庶子,是陪太子读书的闲职。)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

  “从幸山南,车驾至城固县,唐安公主薨。唐安公主上之长女,昭德皇后所生,性聪敏仁孝,上所钟爱。初,诏尚韦宥,未克礼会而遇播迁;及薨,上悲悼尤甚,诏所司厚其葬礼。

  公辅谏曰:‘非久克复京城,公主必须归葬,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

  德宗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夭亡,不欲于此为茔垅,宜令造一砖塔安置,功费甚微,不合关宰相论列。姜公辅忽进表章,都无道理,但欲指朕过失,拟自取名。朕比擢拔为腹心,乃负朕如此!’

  对曰:‘公辅官是谏议,职居宰衡,献替固其职分。本立辅臣,置之左右,朝夕纳诲,意在防微,微而弼之,乃其所也。陛下以造塔役费微小,非宰相所论之事。但问理之是非,岂论事之大小!若造塔为是,役虽大而作之何伤!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

  帝又曰:‘卿未会朕意。朕以公辅才行,共宰相都不相当,在奉天时已欲罢免,后因公辅辞退,朕已面许。寻属怀光背叛,遂且因循,容至山南。公辅知朕拟改官,所以固论造塔,卖直取名。据此用心,岂是良善!朕所惆怅者,只缘如此。’

  再三救护,帝怒不已,乃罢为左庶子。寻丁母忧。服阙,授右庶子。”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

  “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

  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

  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

  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故卖直售名尔。’
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复为右庶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因论唐安公主造塔事,德宗怒,下迁太子左庶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因论唐安公主造塔忤德宗,谓其卖直售名,左迁左庶子。”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

  德宗幸山南,长安公主从行,薨于道,诏所司造塔厚葬之。公辅谏曰:“非久克复京城,公主必归葬。今方在道,宜从俭以济军兴。”德宗怒,左迁为左庶子。寻以母丧解免。

   服阕,补右庶子。”

  罢黜泉州

  贞元八年黜为泉州别驾

  贞元八年(792年),姜公辅又贬为泉州别驾。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

  “久之不迁。

  陆贽知政事,以有翰林之旧,数告求官。【按:陆贽(754—805年),字敬舆,今浙江嘉兴人。曾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密谓公辅曰:‘予尝见郴州相,言为公奏拟数矣,上旨不允,有怒公之言。’公辅恐惧,上疏乞罢官为道士,久之未报。后又廷奏,德宗问其故,公辅不敢泄,便以言为对。

  帝怒,贬公辅为泉州别驾,又遣中使赍诏责窦参。”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

   “久不迁。

  陆贽为相,公辅数求官,密谓曰:‘丞相窦参尝言,为公拟官屡矣,上辄不悦。’

  公辅惧,请为道士,未报。它日又言之,帝问故,公辅言,以语对。

  帝怒,黜公辅泉州别驾,遣使赍诏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后复黜泉州别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未几,贬泉州别驾。”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

  “久不得迁。

  陆贽为相,公辅语以已沉滞意,密谓曰:‘丞相拟公辅官者屡矣,上旨不允也。’

  复贬泉州别驾。”

  德宗本来对窦参就有意见,又听说窦参“归怨于君”,一怒之下,诏令窦参自尽。

  隐居泉州十三年

  贞元八年(792年),姜公辅贬为泉州别驾后,来到泉州,时席相为泉州刺史,对姜公辅礼待优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席相》)

  中唐著名诗人秦系于建中元年(780年)起隐居南安九日山西峰。秦系“知掩柴扉三十秋,鱼须翠碧寄床头”、“琴砚共依春酒瓮,云霞覆著破柴篱”;而姜公辅“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有若神”、“一时直道犯龙鳞”、“流落空闻弃海滨”。他们一见倾心,十分投契,因此姜公辅也择地筑室居于九日山东峰,与秦系对峰而居,时相过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泉州山川·九日山》)

  《新唐书·列传121·隐逸·秦系姜公辅之谪,见,辄穷日不能去,筑室与相近,忘流落之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筑室于南安九日山,与秦系相近。”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到泉,闻秦系居九日山,往见之,遂大相得,筑室与相近。”

  姜公辅欧阳詹也时有过从。欧阳詹北上时还赠诗《旅次舟中对月寄公》“中霄天色净,片月出沦州。皎洁临孤岛,婵娟入乱流。应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愁。那得休蓬转,从君上瘐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永贞元年客死泉州九日山

  贞元廿一年(805年)一月德宗薨,顺宗立,改永贞元年(805年),拜姜公辅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未就官,当年客死泉州九日山。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顺宗即位,起为吉州刺史,寻卒。”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顺宗立,拜吉州刺史,未就官,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顺宗立,拜吉州刺史,未就官,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顺宗立,拜吉州刺史,未之官,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顺宗立,拜吉州刺史,未赴而卒。”

  秦系为营葬九日山东峰南麓

  姜公辅卒后,秦系为营葬九日山东峰南麓。

  《新唐书·列传121·隐逸·秦系载:公辅卒,妻子在远,为葬山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葬九日山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姜公辅墓》:姜公辅墓,在县西九日山下。”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为葬之山中。”

  该墓历代修整,保存至今。墓碑刻“唐·相国忠肃公”,墓前有石介士、石狮、石马、石羊各1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相坟》)

  身后

  元和间赠礼部尚书

  宪宗朝(元和元年—元和十五年,806—820年)赠礼部尚书。

  《旧唐书·卷138·列传88·姜公辅》:宪宗朝赠礼部尚书。”

  《新唐书·卷152·列传77·姜公辅》:宪宗时赠礼部尚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唐·姜公辅》:宪宗时赠礼部尚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宪宗时赠礼部尚书。”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宪宗时赠礼部尚书。”

  “姜相峰”

  九日山东峰形似麒麟,原名“麒麟山”,因姜公辅隐居,后称“姜相峰”。北宋·庆历四年(1041年),苏绅大书“姜相峰”3字刻于九日山之石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五代·别驾·姜公辅》:·苏绅大书‘姜相峰’三字刻于九日山之石磴。”

  民国《南安县志·卷35·人物志10·唐寓贤·姜公辅》:“宋·苏绅大书“姜相峰”三字,刻于九日山之石磴。”

  【按:苏绅(999—1046年):字仪甫,泉州晋江人。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历任推官、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绅》。】

  建祠祀之

  为纪念姜公辅等先贤,先后建祠祀之。

  南宋·绍兴(1131—1161年)初,泉州太守赵令衿在九日山建“二贤祠”,祀秦系姜公辅;后又建“三贤祠”,祀秦系姜公辅韩偓“四贤祠”,祀秦系姜公辅韩偓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令衿韩偓欧阳詹》)

  在泉州东湖,还建有“二公亭”,纪念席相姜公辅。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席相》、《泉州水利·东湖》)

  评价

  姜公辅直言敢谏的高风亮节,为后人所景仰。

  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姜相峰》诗云: “相国忠如宋广平,危言流落晋江城。天资自直无心卖,何处青山亦得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祭文收录2篇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姜公辅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曰:

   “祭相公文(宋·郡太守,从祀圣庙真德秀?西山,浦城):

  ‘呜呼!公以鲠亮之资,尽言于猜忌之主。一斥不复,没于遐陬。然清风直节,千载而下犹凛凛有生气。彼脂韦软美,宠窃一时,而遗臭无极,未知孰为得先也?

  兹因祠事,庸款幽宫。酹以一卮,喟然三叹。’”

? “谒相公墓祭文(真德秀

  ‘呜呼!建中、贞元之相垂二十人,而以清名直道标来百代者,公与陆宣公陆贽而已。

  公谪于泉,谪于忠,皆不果召而没。天岂无意于忠臣乎,何其厄穷至是也?

  嗟夫!灵均弗迁,瑰辞孰传?曲江既死,劲节愈伟。是则天之厄公也,乃所以荣公也欤?嶷嶷公,巉巉东峰。峰以名,千古并崇。我再来思,而再谒公。酹以一卮,怀哉清风。’”

  明·傅凯《重修相墓碑记》亦云:“公之在唐,忧社稷之将危而费出之无穷;封章朝上而匹马夕出乎闽山之中。忠言逆耳,王臣匪躬。公盖以之古今,孰不仰相之高峰!满山红叶,孤坟朦朦,不有我侯,孰起其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凯》)

姜志礼

  姜志礼,字立之,号同节,丹阳人。万历进士,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知泉州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何镜山集》、参《河干集》为作传,曰 :

  “姜志礼,字立之,号同节,丹阳人。万历己丑(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 。

  知泉州府,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务。重伦常,崇节义,尊高年,尚有德,引多士,恤无告,严包籴,禁投献,剔衙蠹,惩总牙,给隶糈,时兵饷。民有不率者,从容教之,教之不驯,乃绳以法。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地震,洛阳桥倾圮,大梁折入于海,故址渐湮。志礼采石,从海底结址二十三,葺旧址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架重易,关楼亭榭一新。其他城堞坛壝,以次缮治。

  郡绅士颂述其政,曰《实政录》,黄汝良为序。

  入觐,擢广东宪副。去,民思其德,为建生祠于洛江之上。邑人何乔远为文记之。”

姜特立

  姜特立,字邦杰,南宋人,祖籍浙江丽水。著名诗人。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兵马都监·姜特立》据《闽书》为作传。

  身世

  姜特立曾于浙江武义(现大田乡古竹王宅山[即王泽山])筑别业“茧庵”许及之姜特立作《和题茧庵》诗。

   其父姜绶,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以平方腊有功,补承节郎。靖康(1126—1127年)中,金兵再度围困京师(今开封),朝廷召募忠勇之士,送蜡封告急文件往南京(今商丘)总管司调兵赴援。姜绶以忠翊郎应募,割开大腿,内藏蜡书,身系绳索,从南城墙缒下,被金兵发现,遭俘被杀。

   姜特立承父荫恩补承信郎。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姜特立,字邦杰,丽水人。以父绶恩,补承信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兵马都监·姜特立》:姜特立,字邦杰,丽水人。”

  福建路兵马副都监

  淳熙(1174—1189年)中,约在淳熙八年(1181年)左右,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在泉州擒海贼姜大獠有功。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淳熙中,累迁福建路兵马副都监。海贼姜大獠寇泉南,特立以一舟先进,擒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兵马都监·姜特立》:“累迁兵马都监。海贼姜大獠寇泉南,特立以一舟先进,擒之。”

  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

   福建军帅赵汝愚姜特立于朝,淳熙十一年(1184年)孝宗召见,授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伴读,由是得幸于太子赵惇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赵构去世,朝廷差姜特立为副使赴金国告哀。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帅臣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所为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命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兼皇孙平阳王伴读,由是得幸于太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兵马都监·姜特立》:“帅臣赵汝愚荐于朝,除阁门舍人。”

  知阁门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子赵惇即位,是为光宗,当年二月改元绍熙。姜特立光宗潜邸旧人,圣眷正浓,姜特立知阁门事。姜特立恃恩无所忌惮,招权纳贿,五月即被右相留正弹劾,夺职离京奉祠。

   《宋史·本纪第36·光宗》:“淳熙……十六年……二月……以阁门舍人谯熙载姜特立并知阁门事。”“五月……右丞相留正论知阁门事姜特立,罢之。”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

  “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与谯熙载皆以春坊旧人用事,恃恩无所忌惮,时人谓曾觌龙大渊再出。

  留正为右相,执政尚阙人,特立一日语曰:‘帝以承相在位久,欲迁左揆,就二尚书中择一人执政,孰可者?’明日,论其招权纳贿之状,遂夺职与外祠。”

  《宋史·列传第153·何澹》:“时姜特立谯熙载以春坊旧恩颇用事。一日,光祖,因语曰:‘之事不可再。’曰:‘得非之谓乎?’既而光祖入便坐,则皆之徒也,光祖始悟谩诺。

  陆游姜特立的文友,与陆游关系非同一般。在姜特立留正论劾去职逐出京城时,陆游是不避嫌疑唯一为姜特立立送行的,并赋《奉送出关二首》以赠。(参见姜特立《梅山续稿·卷2》)

  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不至

  绍熙四年(1193年)五月,光宗念旧,欲重起离开朝廷的姜特立为浙东马步军副总管,但左相留正坚决不同意,甚至提出辞职并擅自“待罪”城外以示抗议;秘书省著作郎沈有开,著作佐郎李唐卿,秘书郎范黼彭龟年,校书郎王奭,正字蔡幼学颜棫吴猎项安世等9名官员也集体上疏,请求光宗收回成命。光宗不肯让步,任凭留正离职一百四十日才召还,而姜特立亦还故官。

   《宋史·本纪第36·光宗》:“绍熙……四年……召浙东总管姜特立。丞相留正以论特立不行,乞罢相,不报。”“六月……戊戌,秘书省著作郎沈有开,著作佐郎李唐卿,秘书郎范黼彭龟年,校书郎王奭,正字蔡幼学颜棫吴猎项安世上疏,乞寝姜特立召命。”“秋七月……己巳,留正复论姜特立,缴纳出身以来文字、待罪于范村。”“十一月……庚辰,留正始入朝,复赴都堂视事。命姜特立还故官。”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

  “帝念之,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诏赐钱二千缗为行装。

  唐宪宗召吐突承璀事,乞罢相,不许。复言:‘臣与特立势难两立。’帝答曰:‘成命已班,朕无反汗,卿宜自处。’待罪国门外,帝不复召,而特立亦不至。”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3·绍熙内禅》:“绍熙……四年……十月……先是,丞相留正,以论姜特立,待罪范村,凡一百四十日,至此方召还。 ”

  终庆远军节度使

   绍熙六年(即庆元元年,1195年),宋宁宗登位,迁姜特立为和州防御使。庆元六年(1200年)冬,姜特立主动引疾奉祠,但不久又拜庆远军节度使以终。

   《宋史·列传第229·佞幸·姜特立》:宁宗受禅,特立迁和州防御使。再奉祠,俄拜庆远军节度使,卒。”

  对待党争的态度

   南宋·绍兴弛党禁,以二洛学为主的新理学复兴,并成为一种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理学思潮,它开始以清议姿态抨击朝政,很快发展成为一种激进的政治势力,与维护现状的官僚势力产生了冲突,双方在斗争过程中阵线渐分,分为“道学党”“反道学党”

   至绍熙(1190—1194年)末,宋宁宗·赵扩是由皇族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拥立为帝的。赵汝愚为相,收揽名士,想有一番作为。韩侂胄赵汝愚不和,图谋排斥赵汝愚,先后起用京镗何澹刘德秀胡纮等人。时宁宗信任韩侂胄,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赵汝愚罢相,反对赵汝愚罢官的人都陆续被窜逐。韩侂胄当政,凡和他意见不合的都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

   庆元三年(1197年),党争达到高潮,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凡五十九人,名列党籍者受到程度不等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事件,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党争”。直到嘉泰二年(1202年)二月,党禁始弛。

   姜特立的为官年代恰恰在这一时期,不可避免地涉及这个事件。但从《梅山续稿》和现有资料来看,姜特立对待党争的的态度还是比较超脱的,与两派人物均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尽管姜特立曾遭受过理学派士大夫的打击,但他并没有视对方为仇敌,与黄度林大中的交往便是明证。同时,姜特立对理学本身也抱持着敬重,其诗作《送潘叔昌主教清湘》可证“酝藉金闺客,风流粉署郎。文尝追,身合到潇湘。经术东莱学,才名上国光。遐方岂淹泊,云路看腾骧。”“东莱学”吕祖谦的学术,是正宗的理学。以“经术东莱学”称道潘叔昌,足可说明姜特立对理学的立场。

   庆元六年(1200年)冬,姜特立主动从官场中引退。作为局外之人,庆元党禁的风波对他的生活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他基本生活于自己的诗酒世界里颐养天年,当然偶尔也会发几句对世事的感慨,如《读范文正公上执政书,靖康之祸正以人不知兵》:“经籍尽焚秦室乱,孙吴有禁本朝危。圣贤文字初何罪,群小盈庭事可悲。”此诗之下有《……生朝有感》诗,中有“吾今七十六”之句,故大约作于庆元六年(1200年)。

   姜特立晚年与韩侂胄的关系也还不错,有《平原郡王南园诗二十一首》可证;跟官僚集团中的许多人士也有往来。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谋主”、对理学派士大夫穷追猛打的京镗死于相位,姜特立《邸报丞相薨背》诗:“丞相今朝薨相位,衣冠赠典一番新。作场好梦归乡去,仰羡无非梦里人。”有人认为是悼诗,也有人认为此诗词充满嘲讽意味,可窥测姜特立对党禁的态度。

  著述

  姜特立工诗,著有《梅山稿》六卷(已佚)、《梅山续稿》十五卷,是当时著名诗人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藏一话腴”条:周密《武林旧事》载诸色伎艺人姓名,所列御前应制者八人,姜特立为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1·集部14·别集类14》载:

  “《梅山续稿》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姜特立撰。特立邦杰,丽水人。父,靖康中殉难。南渡后荫补承信郎。孝宗召为太子春坊,累官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庆远军节度使。事迹具《宋史·佞幸传》。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列之《诗集类》中。则两集皆有诗无文。此本出休宁汪森家,附以杂文及诗馀共为十七卷,不知何人所增辑。序称其流传绝少,故缮写以传,则亦罕觏之本。其正稿六卷,藏书家皆不著录,意其散佚已久矣。

  特立在当时,恃光宗藩邸之旧,颇揽权势,屡为廷臣所纠,其人殊不足道。陈振孙称其本一士人,涂辙一异,俨然执目(“执目”合一字)御之态,盖惜之也。

  然论其诗格,则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同时韩元吉陆游皆爱之,亦有由矣。

  其《上梁文引》自述其生平最悉,有云‘百首之清诗夜上,九重之丹诏晨颁’。今考此集所载,皆官春坊以后之作。而所云百首者,集中不载。或在所佚之数欤!”

姜立广

  姜立广,清·泉州通判,康熙廿二年(1683年)署德化邑篆,莅事仅数月。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国朝·知县(署县附)》:姜立广,康熙二十二年署(“署”字原脱漏,据民国志补)。”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宦迹·知县·国朝·姜立广》:姜立广,泉州通判。康熙二十二年署邑篆。明敏练达,物无遁情。莅事未数月,民咸思之。”

姜宝

  姜宝(1514—1593年),字廷善,一作惟善,号凤阿,明·江苏镇江府丹阳蒋墅人。

  少从学于唐顺之。嘉靖丙午年(1546年),30岁时赴应天府(南京)乡试中式。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年)二甲第49名进士。

  后改庶吉士,授编修。以忤严嵩,出为四川提学佥事。转福建提学副史。

  隆庆三年(1569年)再迁南京国子监祭酒,重修学宫;请罢纳粟例,复积分法以造就人才,并令公伯子弟及举人尽入监肄业。

  万历(1573—1620年)间历南京太常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终礼部尚书。万历廿一年癸巳(1593年)卒于官。

  明·隆庆《丹阳县志》列姜宝名臣,祭乡贤。

  明·万历卅六年(1608年),泉州缙绅庶士慕姜宝遗教,于开元寺东塔巷内建“姜凤阿祠”以祀。(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姜凤阿祠》)

  姜宝一生著作颇丰,据《丹阳县志·书籍》载,姜宝著有《周易补疑》13卷,《四书解略》6卷,《春秋读传解略》12卷,《春秋事义全考》16卷,《稽古编大政记纲目》8卷,《资治上编大政记纲目》40卷,《资治下编大政记纲目》32卷,《凤阿文集》38卷,《诗集》10卷等。《丹阳县志·艺文·上》还收录姜宝的如下几篇文章:《湖山聚乐卷序》、《请建立义庄疏》,和嘉靖卅五年(1556年)《筑内城记》、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学宫记》,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普宁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