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杨—下) 杨履正(字子顺,南宋·晋江人)、杨宋卿、杨瞿崃(本名载萼,字稚实,号商澹、栖霞山人。行状。著述。)、杨铉锡(字康侯)、杨明琅(字质人,又字光坦,号蓉庵) 杨履正 杨履正,字子顺,南宋·晋江人。朱熹门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8·朱子泉州门人并交友·杨子顺先生履正》: “杨履正,字子顺,晋江人,朱子门人。 朱子称其为学细密。有生徒数百人。 按: 文公答子顺书云:‘学虽以躬行力践为极,然未有不由讲学穷理而后至。’ 又曰:‘来书所论为学大意,似已得之,但贤者本自会说,说得相似却不为难,只恐体之未实,即此所说皆是空言,不济事耳。’ 又曰:‘至之(杨至字至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至》)粗疏,不如 子顺细密云。’” 杨宋卿 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朱文公文集·卷39》(四部丛刊初编缩本)载:杨宋卿将自己的诗作编为一集寄给朱熹,朱熹看后有感于秦桧统治下经学式微,学子忽视义理,片面追逐词章迷途忘返,故而复信给杨宋卿,对近世“葩藻之词胜,言志之功微”的通病,委婉加以矫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杨瞿崃 杨瞿崃,本名载萼,获隽后改瞿崃,字稚实,号商澹、栖霞山人,明·晋江人,杨启新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启新》),宗叙孙,守魁密友。 “杨矍崃,字稚实。 杨玄锡 字康侯,张瑞图外孙。 明·崇祯七年(1634年)联第进士,年方十六。授中书舍人,工书法,历官至吏部文选司主事。明亡,归隐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 “员外郎杨铉锡宅:在集贤铺中,有瀛洲池馆。 周廷陇集碧湖池馆诗:‘为惜春光好,群贤靡后期。垂杨穿曲径,宿雨涨平池。投辖留金凤,蹲盘诧石狮。客多频借榻,觞促罢拈棋。风月归新主,莺花失旧悲。虾 须 清露卷,蟾影绿波移。寺迥闻钟早,宵空秉烛迟。檀槽方调曲,铜钵复敲诗。枕漱真成癖,膏盲不问医。胜游良可纪,讵数永和时。’” 杨明琅 (1612—1675年) 杨明琅,字质人,又字光坦,号蓉庵。明末清初·晋江罗山芙蓉人。 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翰林。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经略地泉州,其部將何佑奉令将杨明琅及家眷和洪承畴之侄洪士昌、洪士恩等掳往台湾,后又被放逐到淡水垦殖,死于戍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洪承畴》) 清·阮旻錫《海上见闻录·卷2》:“乙卯,康熙十四年,海上称永历二十九年 (1675年)……二月……传流洪经略之侄士昌、天伦、天恩及眷口于东宁之狼峤。流前进士杨明琅及眷口于狼峤,以其过怀宗(明·崇祯帝 )梓宫不下马、其父修《南安县志》以海上为海寇故也。后皆死于戍所。” 清·康熙间郑亦邹《郑成功传》:“(康熙)十四年春……三月……(郑经)窜 承畴及杨明琅眷属百余口于鸡笼城。明琅,崇祯词林,字质人,煤山之变,乘马过梓宫,扬鞭而指之曰:‘此真亡国之君者也!’” 清·不著撰人《闽海纪略·后纪略》:“乙卯,永历二十九年……三月,窜洪承畴侄士昌、天恩等及杨明琅于台湾。清祀洪承畴于学宫,至是,毁其祠,流其胞侄士昌、天恩、士伦及家属于琅王乔(“王乔”合一字)。责杨明琅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变过梓宫不下马,并其家俱流之。后皆死于东宁(台湾)。” 连橫《台湾通史·卷2·建国纪下》:“(永历)二十九年春……二月……窜承畴及杨明琅眷属百遇口于鸡笼城。明琅,癸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翰林也;数其罪,嗣死于窜所。” 杨朝乾 杨朝乾,别号时斋,明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3·杨敬孚先生朝乾》据林次崖(林希元号次崖) 撰《本传》为作传,曰: “杨朝乾,别号时斋。 弱冠知力学,慎择师友,其折衷诸说率自心得;引进后学,讲议文字,往往必求古人精意。作为文章,务在理到,切实不骋浮靡。其事直,叟公爱慕不衰。孝心纯笃,且刻苦奋励,不以贫挠志。宽仁恭恕,不修边幅;不言,而接人以敬。凡四方贤哲,与同邑乡贤次峰 谢崑、逸所 黄伟,咸相与为友;又与次崖 林公(林希元号次崖)丽泽有年。其余荣耀儒名者,多所礼于其庐。 卒后,友人教喻检吾 杨复谥之曰‘敬孚先生’。所著有《四书、诗经集览》。” 杨启新 “杨启新,字日灿,晋江人。 杨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舆》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侍郎杨松轩先生舆》据《闽书》、《朱简斋(朱鉴)集》、《郡志》为作传。 不求闻达 杨舆秉家学渊源,未弱冠即通五经,尤长于《春秋》,子、史、百家莫不通究。杨舆不入科场,建塾授徒。宣德十年乙卯(1435年),朝廷纂修《实录》,征为郡总裁。正统(1436—1449年)初《实录》成,泉州郡守蔡锡以明经荐授杨舆为惠安训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侍郎杨松轩先生舆》: “杨舆,字士载,号松轩,晋江人。 父曜宗,经学纯正,仕至长史;引年家居,屡以忠君孝亲为乡后辈言之;为文温润典则。 舆幼好读书,未弱冠能属文,通五经,尤长于《春秋》,子、史、百家莫不通究。 尝言场屋制度过严,遂与征士陈瓛、温良、朱铎、蔡翼、何佑辈为友,不求闻达。 建塾授徒,门人数百,多有学成亦不应举、舆召养于学校者。戒之曰:‘尔可比樊笼外者耶。’厥后,如林同、庄谏、丘璧,皆以科名显。 宣德乙卯(宣德十年,1435年),上命进士黄某纂修《实录》,以舆有三长,为郡总裁。《实录》成,郡守蔡锡以舆明《春秋经》,荐授惠安训导。”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舆》:“杨舆,字士载,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舆》:“杨舆,字士载,或作时载,长史曜宗子。” 累至永州知府 丁内艰后,杨舆以学行纯笃擢郕王府伴读。景泰元年(1450年)郕王·朱祁钰登基,杨舆出为处州知事,升户部郎中,秩满升南京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年)谪永州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侍郎杨松轩先生舆》: “丁内艰,服除,以学行纯笃擢邸府伴读。 王入继大统,邸臣皆蒙显秩,独舆出为处州知事。值山寇发,巡抚委舆捕治,设方略,连破沐溪方竹贼巢九处。事闻,召见文华殿,问民情苦乐。对曰:‘无苦民事,则民不苦。’ 历升南京户部右侍郎。 天顺改元,谪永州。广西苗贼滋蔓,舆发策备御,寇不入境;一时政教毕举。”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舆》: “正统初,以明经为郕王府伴读。 郕王监国,藩邸旧臣咸蒙显用,而舆仅为处州知事。会山寇起,廵抚委舆捕治,连破沐溪、芳竹贼巢九处。事闻,召见文华殿,问民情苦乐;对曰:‘无苦民事,则民不苦。’ 历升南京户部右侍郎。 天顺改元,谪永州。广西苗贼滋蔓,舆发策备御,寇不入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舆》: “正统初,以明经荐授惠安训导,入伴读郕王府。 王入继大统,舆出为处州知事。值山寇起,委捕治。简精锐,严赏罚,佐诸将破平之。巡抚上其功,召见文华殿,升户部郎中。 秩满,升南京右侍郎。 天顺改元,调永州知府。时总兵李震统兵十万剿广西叛苗,驻永州。舆调护多方,兵民倚赖。城中疫病,给医药;殁,予殡殓。已乃饬周元公祠,择裔孙二人为邑庠,改淫祠为社学,政教一新。” 引老乞归 天顺七年癸未(1463年)入觐,引老乞归。家居十四年。七十七岁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侍郎杨松轩先生舆》: “癸未入觐,引老乞归,燕赐甚腆,诏有司加礼焉。 家居十四年,与朱简斋?鉴相友;训迪子孙力学,治家严肃,非礼行则不入公门;于烝尝,则严洁承祀;有问学者,则条陈本末,人乐近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鉴》) 所著有《松轩集》。 朱简斋志其墓。”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舆》:“癸未入觐,引老乞归。著有《松轩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杨舆》:“会入觐,引老乞归。家居十四年,卒年七十七。著有《松轩集》。子渤。” 杨孟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杨孟洪》:“杨孟洪,字裕卿 。正德丁卯乡荐,授宁州学正。推虚斋师传以教,人无不信服。擢国子监助教,乞归。起补原官,升德府右长史,王听用之,转左长史。固辞归家。” 杨端仪 “杨端仪,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杨端仪》: “杨端仪,永乐乙酉解元,丙戌联捷进士。 性聪慧,喜读书,精治《易经》,兼通六籍。砥躬砺行,克自振刷。 既登第,授吏部考功司主事,以明敏称。会肇建宫阙,征郡邑材士梓人之属,工部恐后期,奏请于百司中择其可称者往督之,端仪与焉。既拜命,曰:‘是不可缓也。’即戒行,舟次大胜,适飓风大作,舵师弗支,遂覆溺焉。闻者伤之。 子瑨扶榇归葬,杨曜宗为之志。 泉郡学《科目题名记》云:‘朱鑑、杨智、蔡清、赵珤、杨端仪,皆由省元登仕版,学识渊源,行检醇正,有功来学。’其为当时推重如此。” 杨智 杨智,字思明,明·南安富春人;因入晋庠为生员,或作“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牧杨思明先生智》据“泉郡旧《志》、《闽书》”、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杨智》据“《府志》列《忠义传》”。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智》有传。 天顺八年进士 景泰四年癸酉(1453年),杨智由晋庠登举人。天顺八年甲申(1464年)成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牧杨思明先生智》: “杨智,字思明,晋江人。 幼有大志,既领乡荐,闻临漳林蒙庵有性理学,往从之游,三年归。 登天顺八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智》:“杨智,字思明,晋江人。天顺甲申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杨智》: “杨智,字思明,邑东富春人。 由晋庠登景泰癸酉举人。闻临漳林蒙庵有性理学,往从之游,三年归。 登天顺甲申进士。” 南京监察御史 擢南京监察御史。成化四年(1468年),上疏贾众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牧杨思明先生智》: “擢南京监察御史。 成化四年,客星变为彗星。 智上言:‘妖彗示变,灾异迭至,自非君臣恐惧、旁求直言、改革弊政、进君子而退小人,不足以弭天变。宫闱之事臣不敢言,望陛下深自省察裁处。其在廷大臣,南京守备、成国公朱仪,参赞机务、兵部尚书李宾并猥琐无当,不足膺根本重地;吏部尚书章纶则遣子应元冒贯京卫军余,欲觊京闱之荐;刑部侍郎王恕则娶指挥妻旻氏为继,而甘偶失节之妇;工部侍郎范理外似朴而内奸贪,大理寺少卿金绅喜徇私而多卖法,应天府尹毕亨夤缘擢用,衍圣公孔宏绪之淫欲骄恣,凡此妨国病民,皆足以召致天变。’ 疏入,遂贾众怨,朱仪尤恶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智》: “擢南京监察御史。 成化四年,客星变为彗星。 智上言妖彗示变灾异迭至,非君臣恐惧、改革弊政,进君子而退小人,不足以弭天变。宫闱事臣不敢言,望陛下深自省察裁处。又言成国公·朱仪、兵部尚书李宾等妨国病民状。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杨智》: “擢南京监察御史。 成化四年,客星变为彗星。 智上言: ‘妖彗示变,灾异迭至。陛下敬天勤民,克谨天戒,而变故益著,恐圣心或有未尽,而内外臣工未必皆同心修省而应天之实有未至也。宫闱之间,爱或失均,则螽斯之福(“螽斯之福”:指多子多孙的福分)未臻于内;左右之际,威福僭差,则予夺之柄或移于下;宰执或阿附苟容,台谏或顾忌思避;掌兵柄,或昧养士御寇之方;司铨衡,或无进贤远奸之实;握刑枢,或不能明刑弼教(“弼教”:辅助教化,多指以刑辅教);官狱犴(“狱犴”:亦作“狱豻”,诉讼),或不能理枉伸冤。中外百司,瘝官(“瘝官”:有病不辞官者,荒废公事)旷职,玩法欺上。上天谴怒,下民咨嗟,所以召水旱之灾,来星文之变。宫闱之事非臣所知,而储位尚虚,国本匪轻,望深炤察焉。’ 又枚举: ‘大臣南京守备、成国公朱仪,参赞机务、兵部尚书李宾,俱以琐劣滥寄根本;吏部尚书章纶,则遣子应元冒贯京卫军余,而欲觊京闱之荐;刑部侍郎王恕,则娶刘指挥妻旻氏为继室,而甘偶失节之妇;工部侍郎范理,外似纯朴,内实奸贪;大理寺少卿金绅,背公营私,详驳失当;应天府尹毕亨之,夤缘(“夤缘”:攀附上升,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擢用;衍圣公孔宏绪之淫欲骄肆。凡此妨国病民,皆足以召致天变,而为法所难逭(“逭”:免除罪责)。 宜奋乾刚之断,广一视之仁。宫中府中,陟罚臧否(“陟罚臧否”:赏罚褒贬),不宜异同;内朝外朝,庆赏刑威,一归至当。明加黜责,用彰天罚。简贤能(“简贤”:选拔贤能)以代天工,庶可以答天戒而隆太平之业。’ 疏入,同僚股栗,成国公·仪尤恶之,智动止如常。” 成化四年谪广东布政司照磨 以郊祀宿内府光禄寺“不谨”,谪广东布政司照磨。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牧杨思明先生智》: “会郊祀,百官赴内府光禄寺点斋。 日尚未昃(“昃”:太阳偏西),仪令人早钥禁门,智不得出,为内臣邀宿;仪发其事以奏,有旨械京问拟(“问拟”:审问罪犯,拟定罪刑)。 上以郊祀重事,而智‘不谨有玷风宪(“风宪”:风纪法度)’,特降三级,为广西布政司照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智》:“会郊祀,赴内府光禄寺点斋。仪令人早钥禁门。智为内侍邀宿;仪奏其事,以‘不谨’谪广东布政司照磨。”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杨智》: “会郊祀,百官赴内府光禄寺点斋。 日尚未昃,仪令人早钥禁门,智不得出,为内臣邀宿。仪发其事以奏,有旨械京问拟。 帝以郊祀重事,而智不谨,有玷风宪,特降三级为广西布政司照磨。大臣有申救之者。” 化州知州,卒于官 久之,转化州知州,卒于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牧杨思明先生智》:“久之,转化州知州,卒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杨智》:“转化州知州,卒于官。”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杨智》: “转化州知州。以年饥设赈,州人德之。 内召未到,卒于官舍。州人祠祀之。”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牧杨思明先生智》: “智历仕未久,其志节已卓然可称。 黄氏仲昭称智‘醇厚恭谨,平居春风袭人,义激于中则如秋霜烈日,凛不可犯。欧阳子所谓气刚色仁,思明有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杨智》: “智生平见义向往,有万夫不可夺之勇。身处贵显,服食宫室俭约清素,有寒士所不能堪者。 历仕未久,而志节已卓然可称。一斥不复,竟死炎荒,识者悼之。泉后学王宣议与正统(1436—1449年)朝抗疏恳留大驾都御史朱鉴,宜并崇祀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鉴》) 杨汲 “杨汲,字潜古,晋江人。 杨旬瑛 杨旬瑛,字维六(一说字可恒,号惟六),明末清初·晋江二十六都芙蓉乡(今新塘街道后洋村)人;杨景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景辰》)长子。明·天启七年丁卯 (1627年)中式举人,清·顺治六年己丑(1649年)进士。历官湖广道御史、云南道御史,再按巡行闽浙,历掌山东、山西、陕西道事,充侍讲经筵官,位至正四品。 杨一桂 清·谢旻等《江西通志·卷54·选举6·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范应期榜……杨一桂(南昌人,浙江右布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同知·杨一桂》据“旧《志》、参《云台藏稿》、《田亭草》”载: “杨一桂,号丹崖,清江人。由举人万历二十五年任泉州府同知。 澡躬励职,佐郡长而时调剂之。以法喻其胥吏,圉卒莫不洗手奉公。延接缙绅,折节共谨,平亭礼度。 春秋躬按行海上,拊循戈船,下濑诸军,辄与其帅钧礼优假之。将士馈送,一无所受。人咸吐气,争为捐力。 一摄令,三摄守,益矢清慎,肺石之锾,时宽诸下;供输之羡,辄归诸下。 禔躬甚严,而治务仁恕,职当诘盗,而不为钩距之行,多所宽减。或以为言,则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二三子患欲不祛,无患窃矣。’在任九载,未尝枉罪一人。 万历卅四年(1606年),泉民在晋江县廿二都石湖(今石狮市蚶江镇石湖)为建“杨、沈二公祠”,与把总沈有容并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杨、沈二公祠》、《泉州人名录·沈有容》) 杨曜宗 晋江训导、嘉鱼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荐辟、进士)·明》:“杨曜宗,以明经举,授训导。” 杨相孙 杨相孙,字敬在,元·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教授杨敬在先生相孙》据泉郡新《志》略为作传。《泉州府志·人物列传·元·循迹·杨相孙》编节《林登州集》为作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1·人物志·宦绩2·元·杨相孙》有传。 身世 杨相孙之先祖本姓董,余杭人。其祖父董君选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家于泉州,遂为晋江人;后官从事郎、潮阳县尹。父杨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旧馆驿董杨大宗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教授杨敬在先生相孙》: “杨相孙,字敬在,晋江人。 其先本董姓,余杭人。至祖君选为元从事郎、潮阳县尹;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家于泉,遂为晋江人。 父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元·循迹·杨相孙》: “杨相孙,字敬在。 其先本董姓,余杭人,至祖君选(董世兴子)为元从事郎、朝阳县尹;幼孤,从母鞠于杨,从杨姓,居泉,遂为晋江人。 父伯渊,为泉州蒙古字学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1·人物志·宦绩2·元·杨相孙》:“杨相孙,字敬在。” 从宦 杨相孙以诸生为泉州庠序直学,后补石井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石井书院》),升仙游教谕、摄县事,转长泰教谕,迁莆田学正,举摄德化县,授漳州教授。七十岁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教授杨敬在先生相孙》: “相孙以诸生为泉庠直学,再补石井书院。能公出纳,斥贪鄙,以严正自持。 升仙游教谕,摄县事,转长泰教谕。诸政绩多可纪,朔望讲义,谆乎身心之学。 迁莆田学正。上陈参政陈忠肃文龙死事,请旌于朝。锓莆先正刘后村(刘克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克庄》)《文集》。 又举摄德化县。时邑多盗,躬造其巢,谕降之。 授漳州教授。郡再被兵,学庙莽为储胥,礼乐之器散坏。相孙请于大将移兵他所,亟补弊苴缺,稍复旧规。 年七十卒于家。 ”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元·循迹·杨相孙》: “相孙为泉直学,再补石井书院。能公出纳、斥贫鄙,以严正自持。 升仙游教谕,复学田之侵牟者若干亩;摄县事,明邑民事争女、诬蔡甲弟欧(殴)嫂坠胎之妄 。 转长泰教谕,朔望讲谆乎身心之学。 迁莆田学正,陈参正陈文龙死事,请旌于朝;留《后村文集》俾传于世。 及老,授建宁路摄德化县。时邑在盗,躬造其巢,请隆之。 授漳州教授,属以老请退,不允。 卒于官,年七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1·人物志·宦绩2·元·杨相孙》: “任仙游教谕,复学田之侵牟者若干亩。 转长泰教谕,谆谆讲明身心之学。 迁莆田学正。以参政陈文龙死事请旌于朝。 教授漳州。当兵荒残破,力请大将移兵他所。补弊苴缺,礼乐祭器,得复旧规。 卒于官。”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教授杨敬在先生相孙》: “相孙自童年已有文誉,及游丘钓矶(丘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丘葵》)之门,尽去凡近,笃志理学,户屦常满。为文平实古雅,务以理胜。 天性孝谨质谅,父母丧,哀毁逾礼,庐墓三年。 所著《文集》若干卷。” 《泉州府志·人物列传·元·循迹·杨相孙》: “相孙自童年已有文誉,及游邱、蔡之门,尽去凡近,笃志理学,户履常满。为文平实古雅,务以理胜,不事藻绘 ;天性孝谨,与人交久,无易初心。 念祖(南宋·朝议郎子君选)成立于杨而杨无后,愿加董以杨之上,俾二祀不绝,上自郡府于宪,每时祭祀必均焉。” 杨海 杨海,明·寿州人。 杨士豁 杨士豁,字伯达。南宋·晋江人。 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历宁德丞、知长溪县,晚知连州,未赴,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杨士豁》: “杨士豁,字伯达,晋江人。登绍兴进士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杨士豁》:“杨士豁,字伯达。绍熙四年进士。为宁德丞,廉勤有为,民怀其惠。迁知长溪县,以廉简称。晚知连州。未赴,卒。” 杨渤 杨渤,字德濬,明·晋江人。成化四年戊子(1468年)举人,授宁波训导,迁南京国子监学录,拟除佥事,未下,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杨渤》:“杨渤,字德濬。成化戊子举人,授宁波训导,迁南京国子监学录。拟除佥事,未下,卒。朝命以渤祖孙父子皆文章显著,赐‘奎章’二字,建坊于南街祠右。即今奎章里也。” 杨日采 杨日采,字原日,明·晋江人。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举人,历罗源教谕、安东令、南刑部主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杨日采》:“杨日采,字原日。隆庆庚午举人,授罗源教谕,迁安东令。邑苦河溢,修堤障之。招流亡,垦荒山,改折漕粮,劳来商旅,疲邑改观。擢南刑部主事,以积劳致病,岁余卒。” 杨佩训 杨佩训,字维式,明·晋江人。隆庆五年辛未(1571年)联捷进士,历户部主事、四川参议、广西参议、桂林副使、四川副使 , 转四川参政 ; 未几,御史 弹劾 巡抚, 遭 波及 降职,因不仕 归家 ,居 数月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杨佩训》: “杨佩训,字维式。 隆庆辛未联捷进士,授户部主事。榷浒墅关,酌岁课若干,盈额即弛不征,刻为游墅事宜。转监徐洪,兼董水部分司。 迁四川参议。以触直指怒,调广西参议。讨平猺乱,擢桂林副使。复调四川,备兵、叙马庐、厘军实,慎封守。播酋杨应龙习乱,有议抚者,争之曰:‘虺不摧,而蛇若何?’亟请征。于是言剿者尽如佩训议。累登荐剡,转参政。 未几,御史弹巡抚,波及左迁。归,抵家数月卒。” 杨伟 杨伟,明·晋江人。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举人,余杭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杨伟》:“杨伟,万历己卯举人,授余杭令。政综简要,请广入泮试额。岁饥发粟赈民,士民德焉。” 杨万廉 杨万廉 ,字有孚,明·晋江人。万历廿五年丁酉(1597年)举人,历溧阳教谕、国子监学正、霸州牧、韶州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万廉》:“杨万廉,字有孚。万历丁酉举人,授溧阳教谕,升国子监学正,擢霸州牧,清白自矢。州多宦官,不与目匿(“目匿”合一字),亦不苟取。有以百金乞匾,却弗许。后中谗,左迁韶州通判。告归卒。” 杨裕 杨裕,明·晋江人。以掾吏任台州宁海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杨裕》:“杨裕,以掾吏任台州宁海丞。清军伍,督粮饷,剔胥吏之奸,均陂塘之役,雪寃枉之狱,宁民悦之。” 杨孟瓛 杨孟瓛,字巨山,清·晋江人。顺治五年戊子(1648年)举人,上杭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 6·国朝·杨孟瓛》:“杨孟瓛,字巨山。顺治戊子举人,授上杭教谕。专意训迪,苜蓿自甘。有诸生为乡民所讦,邑令牒致之。孟瓛谓两造中有里民,非学官所应理,力辞焉。卒于官,榇不能举。令蒋廷铨倡捐,诸生各致赙,始得归。” 杨于先 杨于先,字野若,清·晋江人。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进士,历衡州推官、常德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杨于先》:“杨于先,字野若。顺治壬辰进士,授衡州推官,以诖误改补常德。有巨盗夤缘当道,狱久不决,于先据法力争,竟如所请,治之,群盗敛迹。后卒于官。” 杨应葵 杨应葵,字升山,杨廷勷子,清·晋江人。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举人,长兴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杨应葵》: “杨应葵,字升山,廷勷子。 雍正己酉举人,授长兴令。邑多命案,细鞫得情,矜全甚多。遇灾请赈上宪,令未下,先自捐俸煮粥济饥,民甚德之。修文庙,兴义学,清查公田百余亩,详归于学,办给膏火,文风丕变。又尝却富宦千金之馈。有猾吏挟炎绅欺幼争田,应葵守正不阿,断田归幼而重责吏。 因疾假归,年五十五卒。” 杨梦龄 瑞安县丞,摄县事 杨梦龄登绍兴廿七年(1157年)进士,授瑞安丞,摄县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杨梦龄》: “杨梦龄,字子寿,晋江人。父世永,尉端溪,以身捍盗死。 梦龄第绍兴进士,调瑞安丞。 会岁疫,辑病者于僧寺,捐俸资倡民为药粥,日亲察视,悉赖以活。 开复塞河数百里。”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杨梦龄》: “杨梦龄,字子寿,世永子。 以父荫让兄,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调瑞安丞,摄县事。 岁疫,聚病者千余,捐俸资为药粥,日一察视。 又开复塞河数百里,后宰借以冐赏,终不言调。” 平阳知县 知平阳县,秩满,当路交荐,欲处以六察,卒于旅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杨梦龄》: “知平阳县。属河下流归海,斗门颓坏,水溢泄俱为患。梦龄捐俸钱首其事。役成,民祠之。 秩满,当路交荐,欲处以六察,遽卒于旅舍。邑人闻之,罢市举哀,裒金入都扶护以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杨梦龄》: “知平阳。属河下流归海,斗门颓坏,水溢泄为患,捐钱五十万首其事。 秩满,当路交荐,欲处以六察,卒于旅舍。邑人闻之,罢市裒金入都扶护归。” 杨楙 杨楙,字楙之,南宋·晋江人,杨宏才子。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知永福县,迁提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杨楙》:“杨楙,字楙之,宏才子。乾道二年进士。知永福县,休汗辄行阡陌,访民疾苦。迁提辖,榷货务以卒。”
杨承祖 杨承祖,字庆袭,龙溪人,嘉泰四年(1204年)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嘉泰中……杨承祖 ,四年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宋·知县·杨承祖》:“承祖,字庆袭,龙溪人。以祖汝南泽补官,初调邕州理事曹,断狱得情;再调循州推官;改知本县,劳心抚字。去日,民遮道借留。再倅循州,父老迎谓曰:‘故清廉推官也。’终知梅州。” 杨逢春(1503—1575年),字仁甫,号西渠。明·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内)西厝人。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杨逢春,字仁甫,号西渠,嘉禾里西厝人。”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据“《通志》、《府志》、《闽书》,参王遵岩《文集》”为作传。 嘉靖八年进士 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福建乡试,杨逢春中式第17名举人。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三甲83名进士,与晋江潘湖黄光升同榜。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嘉靖四年乙酉举人,八年己丑进士。” 初授仁和知县,未任,丁外艰 杨逢春初授仁和知县,未任,丁外艰。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初授仁和县,未任,丁外艰。” 起补昆山令 服阙,杨逢春起补江苏昆山县令(今属苏州市)。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 “起补昆山令。 赋籍、狱牒不假胥吏。 县素号富饶,而逢春以清操著。吴俗:大户领京运,邑令寓书权贵,金缣皆大户为备,逢春裁罢之,民以此感。” 南京浙江道御史 在昆山知县任上,杨逢春考最,行取至部拟擢用,但以所征钱粮不及,缓三年,才得任南京浙江道御史。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 “逢春最深,行取至部,以钱粮不及缓三年,乃得南京浙江道御史。 痛恶依阿淟涊之习,抗疏论两京九卿大臣之脂韦者十余人,劾退挟赂奔竞之滥得官僚者。 又陈江北屯田利弊。巡视江南仓,汰黜贪庸,风采振竦。” 出为广东按察佥事备兵,丁内艰 出为广东按察佥事、备兵岭南。丁内艰归。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 “擢广东按察佥事备兵。 岭南疆界遐旷、猺獞蕃育,将玩卒惰,白日剽行旅。逢春首责郡、县修政息民,易将选卒,授以方略,贼发辄得,夜户不闭。 事无畏难,诸所剔蠹苏民,虽不属己,亦毅然任之。 丁内艰。” 起补四川佥事 服阙,杨逢春起补四川按察司佥事,专管盐屯。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 “复补四川佥事,专管盐屯。 豪右猾吏穴之,为综刷成额,按籍考要,伪巧无所饰;课入日进。 时叙州戎县都蛮叛,肆行杀掠,边无居人,逢春独抗言御取之策。抚、按会檄委办,度险要,分兵进剿,阳抚其四乡,以剿二乡为师名;果得四乡最桀者四十人以来,尽歼之。用是兵入有功,俘斩千计。” 湖广参议 杨逢春擢湖广参议,分部湖南潭、邵之间。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 “擢湖广参议,分部潭、邵之间。 平赋分役,节冗兴教,凡所当为,悉力从之,纵有犯忤,不恤也。 性孝友,不立私财;居乡敬老慈幼,不以贵倨,乡人悦慕。” 擢云南按察司副使,未任卒 杨逢春擢云南按察司副使,未任,万历三年(1575年)卒于湖南。 清·道光《厦门志·卷12·列传(上)·列传1·宦绩·明·杨逢春》: “升云南按察副使,未任而卒于湖南,民走哭相踵。丧归,罢市轝声以过,出境乃止。 祀乡贤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