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朱) 朱天应(字国聘,明·晋江人)、朱天贤(清·晋江人)、 朱天应 朱天应,字国聘,明·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进士,历刑部主事、肇庆知府、广西兵备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朱天应》:“朱天应,字国聘。万历庚辰进士,授刑部主事。奉命恤谳粤东案件,多所矜减。出知肇庆府,持大体,不苛细。审听虚怀霁色,人得尽言。擢广西兵备副使,以奉母告归,卒。” 朱天贤 朱天贤,清·晋江人,著名医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8·人物志·方伎·国朝·朱天贤》:“朱天贤,少孤,事母孝。精医学。游外国,王病,亟投以良剂立愈,酬金币不受,请释内地死罪刑,全活二百余人。” 朱一龙 朱一龙(1515—1590年),原称郑一龙,字于田,号复琳,后改昆山,明·惠安县后林人(今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朱一龙》、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均载(文同):“朱一龙,字于田,惠安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一龙,惠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据旧郡《志》、新郡《志》为作传。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朱一龙》、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有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按《泉州府志》”为作传。 身世 朱一龙5世祖朱铭爵年幼随母改嫁到仙游连江里后渡村郑福家,冒从郑姓;明·永乐廿二年(1424年)徙居惠北后林,仍用郑姓。直至朱一龙临没,方嘱其子复故姓朱。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 “其先有随母嫁郑者,遂以郑姓。” “临没嘱其子复故姓,今为朱一龙,字于田。” 朱一龙之父朱昭(郑昭,1492—1564年),字养晦,号归师,后改号抱拙。博学多才,尤以赋、诗著名,其《蠹木赋》、《梓于家》等赋入选《清源文献》,又有《亡羊》、《增蚊》、《望云》、《蜜蜂》等赋20篇汇集为《小园抱瓮录》;《读书欢》、《索居吟》、《桃源行》、《好恶吟》等诗入选《惠安县志·文苑》。后以子朱一龙贵,诰封承德郎、南京刑部主事郎中,赠中宪大夫、广西按察司副使。 明·万历廿年(1592年)全族复朱姓。 嘉靖廿九年进士 明·嘉靖十九年(1540),朱一龙乡试中举。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会试,朱一龙以郑姓登进士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以郑姓登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一龙亦以郑举嘉靖庚戌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朱一龙》:“嘉靖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嘉靖庚戌进士。” 传说,时权相严嵩当政,庚戌科会试后,按多年惯例,同榜登第者依序前往严嵩宰相府参拜,以求提携;独朱一龙不往。严嵩即令相府家奴持单帖找到朱一龙的临时住所,单帖上的“拜”字故作“手”字,示意朱一龙如不识时务,则难逃其手心。同科士子力劝朱一龙前往相府谢罪,以防不测。朱一龙终不为。 初令溧阳 朱一龙初授应天府溧阳令。任满吏部察核,治绩位列第一。任满去,溧阳人勒石立“去思碑”以纪其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初令溧阳,以经术为政,累荐治行第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授溧阳知县,累荐治行第一。” 历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中 朱一龙于溧阳任满,因不附严嵩父子,迁南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入觐,徒手谒严氏父子,迁南刑部郎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迁南京刑部主事,序迁员外郎中。” 广西佥事 不久,朱一龙擢广西按察司佥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升广西佥事,作《抚夷通论》。剿寇有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出为广西佥事。” 广东左参议、按察副使 朱一龙迁广东布政司左参议。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潮州拓林澳水师兵变,叛军逼向广州城。藩臬监司等官分门守御,见死不救,不准城外难民进城。时朱一龙守小南门,却传令大开城门,日入男妇万计,以此存活数万。兵变平定后,朝廷对朱一龙勉奖有加。 后转广东按察副使。丁艰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 “迁广东参议。 时柘林叛兵突薄会城下,藩臬官分门守御,拒避贼者不纳。一龙守小南门,曰:‘贼近而启扄以待,示强;民急而开门以纳,示仁。闭之何为?’传令大开门,日入男妇以万计,以此存活数万。 迁按察副使,丁艰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 “迁广东左参议。 时柘林叛兵突薄会城下,藩臬官分门守禦,距避贼者不纳。一龙守小南门,曰:‘贼近而启扃以待示强,民急而开门以纳示仁。’以此存活数万。 迁按察副使。丁艰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朱一龙》: “历广东左参议。 时拓林叛兵突薄会城,藩臬官分门守御,不纳避者。龙曰:‘贼近而启之以待示吾疆也;民急而开门以纳,示吾仁也。’传令大开门,入男妇以万计。”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 “历官广东左参政。 时柘林叛卒突至会城,藩臬官分门守御,拒避贼者不纳。一龙守小南门,曰:‘贼近而启扄以待,示吾强也;民急则开门以纳,示吾仁也。闭之何为?’乃大开门,日入男妇以万计。” 隆庆元年服满,除广西按察副使 明·隆庆元年(1567年)服满,朱一龙复除广西按察副使,分部右江。 隆庆四年(1570年),平右江诸蛮之叛。迁陕西苑马卿,丁内艰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 “隆庆元年(1567年),复除广西,分部右江。 右江诸蛮自张岳征剿后,久已帖服,至是复叛出劫。一龙登镇粤楼酹酒襄惠祠下(张岳谥襄惠),谓:‘不能灭此,朝食如师承何?’即白制府建大征鵰剿二策,分兵四出,因巢为粮,擒斩八百余级;又委征右田,七哨皆平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捷闻,赐金币,晋秩,且将大用,为憾者所阻,迁陕西苑马卿。丁内艰归。 先在右江,东行过飞来寺,遇风舟覆,浮沉浪中三十余里,乃得蜒船援出,傍人见其青蛇绕身云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 “隆庆元年复除广西,分部右江,诸蛮遵约束。 四年(1570年),诏广西亟剿古田贼,一龙督二哨捷闻。 转陕西苑马卿。丁内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朱一龙》: “迁广西右江。 时寇猖獗,条上督抚请便宜从事,从之。乃密召将领,分兵四出,斩获八百有奇,诸蛮震慴,复遵约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 “后迁广西,分部右江。 右江自张岳破贼后久不言兵,寇复猖獗。一龙条上督府言:‘都亮不处,则宜山其墟;渌里不治,则宾州其治;南四纸札不诛,则来宾武宣之民未知税驾。顾当机贵密、应变在速,请得便宜从事。’许之。 乃密召将领分兵四出,因巢为食,以所获充犒赏,斩获八百有奇。诸蛮震惊,复遵约束。” 累至江西左布政,被劾归 服满,朱一龙除补辽东按察副使,转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以直忤巡抚,被劾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 “除补辽东,转江西左布政。 以直忤巡抚,被劾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74卷·朱姓部列传9·明6·朱一龙》: “除服,补辽东。 居亡何,迁江西左参政,被劾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朱一龙》:“后迁江西参知政事,罢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迁江西参政,罢归。” 万历十八年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退居林下,著书考义无少休废,邑人称先正者皆归焉。”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朱一龙卒于家,享年76岁。 《惠安县志·坊表记》:“天朝赐命圣世褒勋坊,在(惠安县城)北门外,为参政朱一龙立。废。” 2018年,在今泉港区涂岭镇驿坂酒店村坑头山(位古惠安县北驿坂铺)发现朱一龙与其妻及长子、长媳的二次合葬墓遗址。墓无存,仅见基本轮廓,大约坐西朝东,背靠远处的大雾山,规格很大,3进,有多个墓室。在遗址曾出土裂成碎片的《墓志铭》残块。《墓志铭》为两广总督刘继文所撰,残块尚可见“大参兼理粮”、“余稿《游海梦谭》”、“刑部”等字样。墓今已修葺。[按:刘继文,字永谟,号节斋,安徽灵璧人,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进士。] 著述 朱一龙著有《一统舆图略》、《广略敭历余稿》、《游海梦谭》、《诗余类编》等。多首诗入选《泉州府志》和《惠安县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著有《一统舆图略》、《敭历余稿》、《游海梦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朱一龙》:“所著《一统舆图广略》、《敭历余稿》、《游海梦谈》、《诗余类编》。” 评价 朱一龙与父亲朱昭,子朱秩,孙朱又孜、朱又孺、朱又焕,孙媳戴云(朱又孺之妻),曾孙朱兆纲(朱又孺和戴云之子),号称“五代八诗人”,实乃一方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同时,他又曾拜惠安明代“七省总督”张岳为师,学习理学,还为元·卢琦《圭峰集》作序,与明末泉港官员王忠孝等名人也有因缘交集,是泉港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卢琦、王忠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一龙少受学张襄惠?岳,东官寡交接,慎取与,不肯濡足权门,皆服膺襄惠(张岳谥襄惠)之教。” 朱一泮 朱又孺 朱又孺(1588—1616年),字仲申,号洞如,明·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人(时属惠安县);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生,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年廿九岁。妻戴云。 以孝著称,诗文造诣颇高,其著作被张正声编入《惠风集》颇多,誉谓:“其品如奏清曲于江湖,可称水仙。”其《相逢行》、《三妇绝》、《门有车马客》等诗入选《惠安县志·文苑》、《螺阳文献》。 以子朱兆钢贵,赠文林郎、马邑知县。 (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云、朱兆纲》) 朱又焕 朱又焕(1587—1644年),字予文,号北泰。明·惠安德音里六都后林(今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人,万历十五年(1587年)生 ,朱和之子。 入宦 朱又焕是嘉靖年间广东参政朱一龙堂孙,其堂伯朱秩,堂兄弟朱又孜、朱又孺,堂嫂戴云皆有诗名。 家学薰陶,年13岁即补县学生员。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范方榜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联捷文震孟榜进士。 授浙江金华推官。后分校浙闱、聘校南闱,皆称得人。如入清任过宰相的王永吉,便是他发现和选拔的。 不久,奉召进京,擢户部给事中(正五品衔,职监察部务)。 三上疏 时魏忠贤阉党擅权肆虐,大兴党狱,满朝文武或依附阉党,或醉生梦死,或噤若寒蝉,朝野充塞颓废之风。 朱又焕一上京,不顾同僚和友人的劝阻,冒着掉头灭族的危险,毅然上《击魏疏》。疏云:“……(魏党)以婴孩待皇上,以奴婢待宫人;视阁臣如赘疣,视谏臣如仇寇。忠贤 前恃宠作威,其罪大;今之饰非文过,其罪更大。皇上前日念其微劳,令供洒扫,其失犹小;今明知肆横,任其盘据荼毒,其失更大。大臣言则为附和,谏臣言则为烦扰。诸臣解体,皇上乃孤立于上矣……” 时吏部郑尚书读《疏》,击节赞叹:“真豪丈夫也!”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死,朱由检继位(崇祯帝),大力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死。朱又焕逃过了一劫。 魏党伏诛后,周延儒当政。周延儒与阉党瓜葛甚深,且偏袒不公,朝野多有怨言。朱又焕又上疏弹劾周延儒,震动朝野, 周延儒 因此被黜。 崇祯八年(1635年)七月,崇祯帝特擢东林党人文震孟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政。朱又焕与文震孟乃同榜进士(文震孟为该榜状元),两人私交尚好。然文震孟上台后脱不了朋党痼疾,朱又焕屡劝不果,愤愤不已,又慷慨上《疏》,大意曰:东林党人自认为是君子,而不入东林党的人又认为东林党人不是君子。党争之中,到底谁是君子,又怎能说得清呢…… 文震孟震怒,视朱又焕为异己,不能见容。朱又焕即以患病为由告退返乡。 历宦 后朱又焕重新起用,先奉命出使浙江西部的金华衢州,尔后任浙江按察司漕运副使。任期未满,因父丧丁忧回籍。 3年制满,崇祯十七年(1644年)召为广东岭西道布政司右参政,未及赴任,病卒于家。 著《户垣谏草》4卷,集有他在户部任上所有的奏疏谏章,今不存。 朱在 朱在,字叔敬,一字敬之,南宋人,朱熹(朱文公)第三子。嘉定间通判泉州。 “朱在,字叔敬,一字敬之,文公季子。 朱舫 宋·绍兴间泉州海商。 莆田《祥应庙碑》载,北宋 ·大观至绍兴八年间(1107—1138年),“泉州纲首朱舫往三佛齐国(今印尼巨港),亦请神之香火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险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 泉州纲首朱舫到祥应庙请神之香火有多种可能:或者是莆田海商的介绍;或者是与宋代泉州市舶司中莆田籍官员的传播有关,宋泉州市舶司官员中有多位莆田人,如刘克逊、方澄孙等,他们将故乡保护海上航行的神祗介绍给泉州的海商;也有可能朱舫的船队到湄洲湾,到祥应庙求神的香火后,然后再到三佛齐国。 朱舫是泉州纲首。纲首是代表官方管理船上事务的人,通常是以一船为一纲,也有数船为一纲的。纲首负责选择船上人员,货物买卖,指挥航行,必须由官府指定的大商人担任。市舶司授“杖一条,印一颗”,代表市舶司行使司法和行政的管理权,可见朱舫是宋代泉州的一位大海商。 朱炳如 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明·衡阳(一曰“桂阳”)人。隆庆三年(1569年)以监察御史出守泉州,居泉郡三载;擢两浙鹾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旧《志》、参《三陵稿》为作传,曰: “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衡阳人。嘉靖已未进士,隆庆三年以御史出守泉州。 至则慨慕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芳躅,葺其祠,为文记之。 为政先教化而后刑罚,凡缙绅及僚属皆推诚相待。集父老讲明乡约,虽风雨不辍。择诸生才俊者,谈道论文,士皆勃然自奋。庚午乡试,一郡中式五十八人,首解额者二人。泉中人文,一时独盛。讼至庭,反复开譬,使输于平,一朴不滥 , 一金不赎。 居郡三载,不以家累自随,惟两仆供爨,如在旅舍。常挂一橐,门以内,薪水米蔬,无长物。誓不入泉民一钱以归。 擢两浙鹾使,濒行,囊橐萧条。阖郡攀辕号送,竟一昼夜不得行里许。在浙中,清约亦如在泉时。累官陕西左布政使。祀名宦。 ” 朱梧 朱梧,字子琴,号玉桥,明·晋江人。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举人,曾任博士、孝感令。生性娴于文学,行洁而迂,不善迎合上司。罢归,与黄凤翔、詹仰庇、黄吾野等组结诗社,吟啸泉石间。著有《琬琰清音》、《诗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朱梧》:“朱梧,字子琴。嘉靖丁酉乡荐。娴于文学,尤长于诗。就职博士,迁孝感令,罢归,寄居于祖都宪祠堂,结为诗社,啸咏往来,绝无穷愁抑塞之态。其诗舆山人陈鸥、江一鲤、于宗亮、朱汶诗汇刻,王参政慎中序之曰‘五子诗集'。而黄尚书凤翔、詹侍郎仰庇与梧同社,尤推许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闽书》曰: “朱梧,字子琴。好为诗,自序其诗曰: ‘梧也少,好诗,既领荐,三走南宫不售。思脱去笔墨蹊径,就职为博士。猖狂恣肆,喜怒愉快一发于诗。虽有瑕衅,不屑弥缝。稍迁楚令,遽罹废黜。呜呼,梧之不达,诗穷之矣。 虽然,梧之不穷,诗达之也。梧见今人见弃于时,则辄愤愠怨尤,下者娱财作荒。梧之废也,无饥寒侥仰之忧,人事奔趋之扰,谢绝过从,杜门却扫,每遭时清晦,或林泉鱼鸟之适,田夫野父之俦,出数言纪之,长篇短章,惟所欲为。 又性不喜俗人,堆积蠹编于东轩北窗之下,日与数千载间骚人文士为伍,光景满前,应接不暇。追念隶博士时好而不能专,为造士司政教时专焉不能入。今则专而且入,死生不足夺,况穷达乎? 梧所畏王遵岩氏(王慎中),见梧赠诗十篇,复梧曰:奥意险语,殆搜神脏而破鬼胆,何但仰参黄、陈,直将上闯韩、孟,眼中何意见此奇特! 呜呼,搜神破鬼未也,奇特然哉!遵岩于文章少许可,彼其视一世能言之士,直若瓦砾蛙蝉,而许梧若此,伪也,非真也。据以为信,梧其顾长康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知县朱梧宅:在府治西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知县朱梧墓:在三十二都训头乡。”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鸥、江一鲤、于宗亮、朱汶、王慎中、黄凤翔、詹仰庇、黄吾野、王慎中》) 朱衮 朱衮,字朝章,号三康,或作三峰,明·浙江上虞县人,营州左屯卫军籍。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顺天府乡试第130名举人,宏治十五年壬戍(1502年)会试第97名,成第二甲第22名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出任福清县知县,嘉靖三年(1524年)擢兴化府(今莆田市)知府,嘉靖七年(1528年)去。著有《拂剑录》、《水衡余兴》《梦剑绪言》、《大小学范》、《大学信心录》等。 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30·名宦2·兴化府·明·朱衮》:“朱衮,字朝章,上虞人。嘉靖三年知兴化府。有诗才。善书,每冇牓谕辄据案书之,一时传诵。” 惠安县辋川镇试剑村北侧古驿道“试剑石”有其诗刻。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其题咏南台岩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试剑石》、《泉州山川·清源山·南台岩·明代南台岩题咏》) 朱器高 朱器高,字大用,元·莆田黄石乡人;朱则文之祖父、朱鉴之曾祖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则文、朱鉴》) 朱器高举明经博士,元统二年(1334年)任泉州泉山书院山长,由兴化(莆田)徙居泉州,住泉州(亦即晋江县治)城内海清亭(今九一路警察岗亭附近),占籍晋江,为朱姓入泉始祖。元末战乱又避往于新门外三十二都店头村。 朱轸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朱荒山先生轸》据张净峰(张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先生撰《墓志》为作《传》,文曰: “朱轸,字朝矩,号荒山,(明)晋江人。 祖伯父都宪简庵公占其命书,喜曰:‘儿当大吾宗。’ 比壮,长身玉立,言笑不苟,动止有容仪。 补邑庠弟子员,治《诗经》。是时蔡虚斋(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易》学盛行于泉,诗道几绝,轸独与其师友三五人潜心讲究,久之有所自得,不为时文窘束,而于诗人性情及文公(朱熹) 传注融会通贯,自成一派,泉人业诗者多从之。 屡困场屋,晚年犹不废讲究。 轸襟怀坦夷,与人无城府;居家孝友,燕居必以礼,虽对妻子僮仆,亦无惰容;尤留心世务,非止于经学专门者。 门人张天衢状其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朱荒山先生轸学派》: “按: 泉自明初诸先正多治《易》,至先生专治毛诗,泉人业诗者多宗之。维时庠塾间笃尚经学,谆谆讲明,转相付受,犹不失传习家法尔。” 朱文霆 朱佺 朱佺,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庆元(1195—1200年)中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朱佺》据《闽书》载:“ 朱佺,绍熙五年(1194年)知泉州。奏罢榷盐,以舒民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绍熙(1190—1194年)中守颜思鲁、庆元(1195—1200年)中守朱佺相继修葺。”
朱起龙 “朱起龙,浙江人,起家戎行。 朱庚 朱庚, 明·晋江人。永乐(1403年)初贡生,历官户部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朱庚》:“朱庚,永乐初贡生,历官户部员外郎。居官以清谨闻。” 朱希莱 朱希莱,字伯宰,明·晋江人。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进士,历公安令、襄阳令、兵部职方司员外、兵部职方司郎中、大理寺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朱希莱》:“朱希莱,字伯宰。崇祯辛未进士。授公安令,改襄阳,治行称最。擢兵部职方司员外,历郎中,升大理寺卿。奉命稽核户兵二饷带,册库悉心稽核,略不狥情。” 朱九拔 朱九拔,字泰侯,清·晋江人。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亚魁,历邵武教谕、福州教授、国子监助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朱九拔》:“朱九拔,字泰侯。康熙辛卯亚魁,授邵武教谕,迁福州教授。所至训课诸生,敦诚恳挚。性朴直,不诸趋媚,而上官皆器重焉。秩满,升国子监助教,以老告归。” 朱泗宗 朱泗宗,字正甫,清·晋江人。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人,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会试,登明通榜,历沙县教谕、南漳县令、顺昌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朱泗宗》: “朱泗宗,字正甫。 雍正丙午举人。居家孝友,行端学博,就正者户外屦满。试文选家刊刻,远近传诵。 乾隆丁巳会试,登明通榜,授沙县教谕。捐修崇圣祠,并置祭器、乐器。殚心课士,阐发经史,品隲艺文,多所造就。 选南漳县令,仍改授顺昌教谕。兴学课士,不异于沙。 先是,己酉(乾隆卅年,1765年)分校江西,所取解元解韬等七人皆知名者,多成进士。 后年七十五卒于官。子升元。” 朱彤 一是编纂《莅官总要》。嘉靖廿一年(1542年),朱彤编纂《莅官总要》,该书后由明·陈敬法增补为《崇武所城志》3卷,是崇武的首部地方志书。(参见泉州历史网《郡邑志乘·镇志·崇武志》) “嘉靖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春二月癸卯,海贼犯小兜海门,掠鱼商船,崇武朱千户肜,率兵入海捕获之,献俘于府。 肜由是巡阅各村。或馈之鸡醑,一无所受,民益喜悦,数有人不鸠而集,共扶巨石为碑,填城西门。 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言将之系大矣。惠倚一朱千户,犹足为沿海之轻重,国家能得如侯数辈,布列澳隘,寇必襄熄,而民或少缓。侯抚兵之长,而民曰‘父母’。父母云,碑在武臣,惠之长民者,保赤子之心,不油然生乎?方今北虏鸣镝,朔方绎骚,朱侯局于地,末有能荐之者,而俾之尽究其用,余为之叙,而为吾民感慨者至深! 侯名肜,字嘉豫,精骑射,读书知大义。 嘉靖丙午(嘉靖廿五年,1546年)秋七月,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湖广按察司兵备副使、前吏部稽勋司郎中、邑人李恺撰。” 朱铎 朱铎,字允学,明·晋江人。永乐四年丙戌(1406年)进士,任户部主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国朝·朱铎》: “朱铎,字允学,晋江人。 七岁能对偶,十岁能诗,语皆超绝。 弱冠第永乐丙戌进士,授官户部主事。 性简亢寡合,退而家居,以经史自娱,请文者户踵常接,得之者以为荣。郡中石刻多出其手。卒年九十。有文集藏于其家。” 朱兆纲 朱兆纲(1616—1693年),原名朱瑞骖,字长鲁,部改朱兆纲,更字天维,号人庵,别号石樵,明末清初·惠安县鳌塘铺后林乡人(今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后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生。 身世 朱兆纲生活在家学敦厚、书香氤氲门第。 曾祖朱一龙官至广东参政,祖父朱秩,父朱又孺,伯父朱又孜,堂叔朱又焕,皆文名噪一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三朱(后林)朱氏家庙》、《泉州人名录·朱一龙、朱又孺、朱又焕》 ) 外曾祖父戴一俊,曾官广东按察副使。母亲戴云,乃一代才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一俊、戴云》) 朱兆纲自幼小时,母亲戴云便授予识字辨韵;稍长,即亲自逐条讲授经义,空余时则教予韵律诗词,使朱兆纲小小年纪便有诗名。 朱兆纲始“弱冠”,以文名补府学生员。他畅晓经史诗词,文采超群,尤精典章法度,郡推官聘为“幕宾”。 马邑县令 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朱兆纲乡闱中举,改原名瑞骖为兆纲,授山西马邑县令。 马邑地近雁门关,是塞外沙漠的边缘地带,边地荒凉,居民稀少。朱兆纲莅任后,捐俸倡筑城堡,以抵御风沙侵蚀,好让百姓安居。城堡筑成后,招集流民就地定居,招原来外流的本地居民回籍,划给土地让其垦荒耕种,马邑始安。 几年后,当地“总帅”(驻军将领)赵某,因与驻防马邑县的守弁(守城武官)不和,意欲劾免。朱兆纲秉直为守弁言说,忤赵某。赵怒,把事情闹到总督和巡抚处。督、抚均不加偏袒,把事件上疏朝廷。随后,朝廷派员查处,赵某被免职。朱兆纲也因与此案有关联被“镌三级”(降俸三级)。 朱兆纲深觉官场乃是非之地,决然弃官 。 居家 朱兆纲弃官后流寓江宁,在江苏一带居留多年。薛县知县和江宁府知府陈某等,都曾先后请他到衙署垂询时事,请教政务。 朱兆纲回闽,布政司使陈元亲到住所挽留,结果他在福州城居留两年。 尔后,朱兆纲回归故里,与致仕回籍的学士富鸿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富鸿基》)、郡守郝斌、县令陈菁等结为忘年交。 朱兆纲受聘主持编纂《惠安县志稿》,历时数载,由于倭寇屡侵,地方不靖,稿成后未能刊行,部分文稿毁于倭寇兵火。还募修惠安县明伦堂。 清·康熙卅 二年(1693年)卒,年七十七。 著有《云中吟》6卷、《冀北吟》6卷、《睡足堂集》、《弃余文集》等。其《冒雨过固关》、《禹陵》、《秣陵秋夜》、《江行杂咏》、《舟上有感》、《丙寅中秋》等诗12首入选《螺阳文献》,今存。 如《舟上有感》:“老至交情倍觉亲,徘徊细数几同人。江分南北愁双浆,事异行藏叹一身。鸿羽冥飞终有迹,鱼书遥寄便成珍。孤帆莫怨中流急,好向天涯觅比邻。” 朱文 朱文,字郴臣,清初•晋江人。历闽安镇游击、台湾参将、安平副将,终海坛总兵、摄金门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朱文》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朱文》选录)。 “朱文,字郴臣,先世袭封永宁卫指挥,遂家晋江。 由行伍,历官至闽安镇游击。朱一贵乱,檄至厦门,制军集众画策,群议欲分中、南、北三道以进。文曰:‘风潮之中分易合难。若声言分路进兵,令贼应接不暇,届期合兵专攻鹿耳门,则险要属我,破贼必矣。’从之。命为左先锋,会提督克期进兵,遂克台湾。 授参将。请筑诸罗城,捐修学宫。 迁安平副将。 擢海坛总兵,摄金门镇。卒于官。” 朱升元 朱升元,字允阶,号时亭,清•晋江人;泗宗子。 清•道光《晋江县志•宦绩》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朱升元》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朱升元》选录)。 雍正壬子举人,福清教谕 朱升元于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乡试举人,乾隆二年丁已(1737年)由明通榜任福清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朱升元》: “朱升元,字允阶,号时亭,晋江人。 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丁已由明通榜教谕福清。” 移台湾县儒学教谕,权台湾府学教授 约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后,朱升元移台湾县儒学教谕,权台湾府学教授。 《续修台湾府志•卷8•学校•学宫》:“台湾县儒学……乾隆……十四年,学廨圯,教谕朱升元重修。”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朱升元》:“移台湾,权台湾府学教授。” 万县知县 擢四川万县知县。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朱升元》:“擢四川万县知县。俗悍政繁,首治啯噜,虚衷训鞫,民无遁情。” 沈邱知县 调河南沈邱知县,以母老请终养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朱升元》: “调河南沈邱知县。 地瘠民贫,又被水,即请散赈;轻骑减从遍往村庄,按户按口,钱米兼赈,民困以苏。 东西蔡河冲决六百余丈,向属民修;升元以灾黎力有不逮,请动帑堵筑,以工代赈。指画精详,日无休暇。 岁蝗,令民捕蝗一升者与十钱。 又值大军赴陕,先期储备,费不累民。 以母老,陈请终养,沈邱民焚香泣送,建祠祀之。” 里居 朱升元回晋江后即不复出。晋江知县方鼎聘主温陵书院,还聘与修纂《晋江县志》[乾隆卅年(1765年)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温陵书院》、《泉南著述•郡邑志乘•晋江县志》)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2•朱升元》:“抵里,母已殁。服除,不再出。邑令方鼎聘主温陵书院。” 朱仕玠 朱仕玠,字璧丰,号筠园,清•建宁杨林人;朱仕琇兄。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据“道光通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朱仕玠》选录)。 朱仕琇兄 朱仕琇号梅崖,古文学家,《清史稿》有传。 朱仕玠是朱仕琇之兄,或作“仕琇弟”有误。朱仕玠 《小琉球漫誌•徐序》明确记述:“筠园以诗名,其弟梅崖以古文名。”《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也明确称其“幼敏慧,通经史、百家,与弟仕琇相切劘”。(见下附文)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仕玠,字筠园。”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朱仕玠,字璧丰,仕琇弟(?应为“兄”)。” 乾隆癸酉拔贡,屡困场屋 朱仕玠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由国学生拔贡,后屡试场屋不遇。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徐序》曰:“同里朱子筠园,年少以异等生贡国学,在京声名藉甚。长洲沈归愚尚书尝称其兄弟分擅诗、古文,云筠园以诗名,其弟梅崖以古文名……筠园屡试场屋不遇……”(见下附文)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 “乾隆十八年拔贡生。” “幼敏慧,通经史、百家,与弟仕琇相切劘。仕琇攻古文,仕玠遂专业诗。其论诗称宋•严氏,尤以温柔敦厚为本。 游京师时,沈德潜见其存稿,许为得选诗神理;黄叔琳、方苞、张鹏翀皆一见推许。叔琳尝曰:‘王士祯没后,不见此调久矣。’ 仕玠方壮时,尝涉黄河、游太学,以震发诗之意气。归后,授徒溪西之草堂。溪水出建宁百丈岭,至仕玠所居,曲如环。地多杨木,风雨至,拉杂有声;仕玠乐之,所诣益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拔贡生。” 德化教谕 年逾40岁,朱仕玠始以明经例授德化教谕;至乾隆廿八年癸未(1763年)三月卸任。 朱仕玠 《小琉球漫誌•徐序》:“(筠园)年四十余,以例官德化教谕。”(见下附文) 朱仕玠 《小琉球漫誌•鲁序》载:“(筠园)年逾四十,始以明经教谕德化。”(见下附文)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载:“乾隆癸未岁,予自德化县学教谕调任台湾府凤山县学。三月十五日壬申卸德化学事。”(见下附文)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授德化教谕。”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教谕德化。” 凤山教谕 乾隆廿八年癸未(1763年)调台湾凤山教谕。乾隆廿九年甲申(1764年),以母艰去。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自序》载:“予以乾隆癸未岁,蒙恩调任凤山。”“越明年甲申夏,惨遭吾母太孺人之丧,狼狈西渡……”(见下附文)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调凤山,以艰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移凤山。” 尤溪教谕 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授徒里中。服阕,补尤溪教谕。擢河南内黄知县,未之官卒。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自序》载:“又明年乙酉,授徒里中。”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服阕,补尤溪。升河南内黄知县,未之官,卒,年二十二(?)。”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擢知内黄县,遂归。” 【考:朱仕玠任德化教谕时已年逾40岁;乾隆廿八年(1763年)调台湾凤山教谕,以在德化任1~2期计,时也有43~46岁。乾隆廿九年(1764年)丁母艰守制为3年(实2周年),服阕补尤溪教谕,任期也应为3~6年,才擢内黄知县,未之官卒。由此,朱仕玠卒年应是45~54岁,寿为52岁差是。】 著述 朱仕玠著述颇多。 《清史列传•卷72•文苑传3•朱仕琇•兄仕玠》: “著有《溪音》十卷、《音别》四卷,仕玠称其得于溪山之所助者盖多。 他著《筠园诗稿》三卷、《删稿》三卷、《和陶》三卷、《和红蕉山房诗录》一卷、《鸿雁集》一卷、《赋钞》一卷。 又有《小琉球漫志》十卷、《龙山漫录》二十卷。” 其中《小琉球漫志》见于《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 评价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儒林传卷8•朱仕玠》: “仕玠能古今文,尤工诗。尝以古今论诗称宋严氏,然所见仅能尽盛唐诸人之美;至其前者,皆不能合也。因举经能温柔敦厚四言为诗本,其所自为格致高简。 闽诗自明初林鸿、高棅倡盛唐士学,摹拟失真,沿成习派。仕玠因辑何梅、李荣英、族父璜、世父霞四家诗(皆出自新意,不囿于土风)为《濉溪四家诗钞》。” 附一:《小琉球漫志•徐序》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徐序》曰: “同里朱子筠园,年少以异等生贡国学,在京声名藉甚。长洲沈归愚尚书尝称其兄弟分擅诗、古文,云筠园以诗名,其弟梅崖以古文名;盖尚书亦第就其业之专且精者言之耳,非谓其不能兼长也。 筠园屡试场屋不遇,年四十余,以例官德化教谕。大吏知其才,调任凤山学。凤山在海外。筠园于渡海道途经历及学舍所闻见,著《小琉球漫志》十卷,请序于余。 余读志中古今体诸诗,原本风骚,而纪载奇迹、考订错误,文亦详明而有法。因叹筠园不独工于诗,即其纪载之文,与其弟梅崖素相切劘者,亦兼之而得其长也。极诗文之能事,而备宇内之大观,洵异书也。 余尝著《闲居偶录》,颇为名流激赏,今复纂《棻堂节录》二十卷,见者尤爱之。顾自念知识弇鄙,无福复有殊异闻见;以视筠园斯志,殊自愧不如也。 筠园丰才博学,在台时方以计典称最,将见不次擢用,他日更以其诗文之兼长者,颂扬圣代功德,传诸海内,必有倍蓰於斯志者,余且拭目俟之矣。 乾隆丙戌岁(乾隆卅一年,1766年)孟春月,筠亭老人•徐时作撰。” 附二:《小琉球漫志•鲁序》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鲁序》曰: “濉川朱筠园先生,以深湛博雅之学、豪俊环玮之才,豹隐蠖屈,年逾四十始以明经教谕德化,调凤山。 凤山隶台湾郡,海外地也。生熟番杂处,士民朴僿。先生至其地,宣扬声教,迪以文明。逾年著《小琉球漫志》十卷。自山川风土人物,上至国家建置制度,下而及于方言野语,综要备录,靡有所遗。其间道途所经、胜迹所垂,与夫珍禽异兽中土所不经见者,则以诗歌写之。书成以示仕骥,而命之序。 仕骥受其书而读焉,既诧先生用心之精而核,而又以叹天之所以成就先生者为倍至也。 先生少习风骚,尝游太学,历吴、楚、越、宋、卫、齐、鲁之境,既而息居濉川之阳,其见之诗歌者,亦既大且富矣;然而其才其学未尽也,今乃得泄其奇于此书。 台湾自入版图后,历今八十余年。人但知为南徼一藩蔽要地而已,未有知其奇胜有如此书所云也。即爱奇者遐搜博采,或得以知其一二,亦未有洞悉其人情土俗有如此书所云也。盖虽属内地,而巨洋隔之,学士足迹无从而至;其四方之商贾于是者,既不足以知之;而官斯土者,政事卒卒,又或未暇笔之于书。是以八十余年,惝恍迷离,其详不得而著也。 今先生以散秩优游其地,得以用其精心考核,而成此书。此书之成,既足以见圣朝覆帱之仁,不遗荒徼;且使读是书者,洞悉其人情土俗,他日或仕其地,知所法戒,而因以施其抚治之方。此则其用心之尤精者矣。仕骥窃谓此书当与《尚书》之‘禹贡’、周官之‘职方氏’并垂不朽;若夫名胜所著,抑其小焉者尔。然则天之所以成就先生者谓何如乎。 乾隆三十一年季冬月,旴黎后学鲁仕骥序。” 附三:《小琉球漫志•自序》 朱仕玠 《小琉球漫誌•自序》曰: “凤山之西南有小琉球山,周三十余里,突峙海中。《闽部疏》所云从兴化东行六十里而遥至平海卫,天清时隐隐见小琉球者,即指此山也。 予以乾隆癸未岁(乾隆廿八年,1763年),蒙恩调任凤山。既至学署,即询小琉球所在,以险阻未能至,顾意念终不置也。 居学署无事,因追记道涂所经及在台所闻见,与夫郡邑志所记载,凡山川风土、昆虫草木与内地殊异者,无不手录之;间以五七言宣诸讴咏,名曰《小琉球漫志》,用以彰意念所寄。而所录淆杂无序,亦未暇诠次也。 越明年甲申(乾隆廿九年,1764年)夏,惨遭吾母太孺人之丧,狼狈西渡,偷生苫次。间有询以海外事者,则然疑交作,恍如梦寐矣。 又明年乙酉(乾隆卅年,1765年),授徒里中,暇日检旧簏,得所为《小琉球漫志》者,因详加编次,定为类六:曰泛海纪程、曰海东纪胜、曰瀛涯渔唱、曰海东賸语、曰海东月令、曰下淡水社寄语,共成十卷。令好事者阅之,既知海外山川风土昆虫草木之异,以见圣治之无外。而所云小琉球者,亦可想像于海水汨没之间也已。 时乾隆三十年(1765年)旃蒙作噩之岁仲□壮月,邵武朱仕玠?筠园书于里中之‘二如园’。” 附四:《小琉球漫志》关于闽南和入台湾的记述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6卷,其中“卷1泛海纪程”分站详细记述其出发至台湾的一路见闻。 始发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记其始发曰:“乾隆癸未岁,予自德化县学教谕调任台湾府凤山县学。三月十五日壬申,卸德化学事,请假旋里,四月初八日乙未抵家。十九日丙午,由家至榕城(福州),二十六日癸丑抵榕城。五月初十日丙寅,榕城晓发……” 然后依次为:“十一日丁卯,次渔溪。十二日戊辰,阻雨,仍宿渔溪。十三日己巳午,至江口桥……下午抵涵江……夜宿兴化府……十四日庚午次枫亭驿(驿属仙游县)……” 而后是关于泉州府和台湾府的记述。 惠安县和泉州府城(亦晋江县城)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 “是晚(十四日晚)宿涂岭(属泉州府惠安县)……十五日辛未上午,次惠安县,度洛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桥梁•洛阳桥》) 桥原名万安渡。 宋•蔡忠惠公(蔡襄谥忠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桥记云:‘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1058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絫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浮、图义波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讌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繇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泉南杂志》云:‘公自书大方尺,分勒二石,在公祠。闻之父老云:先时二石为倭载去,后见江间发光,探之得后一石;其前一石,乃后人复摹,故前石不如后石莹润。今就东桥一基,视诸基大数倍,周围约百余步,内建庙祀公,二碑立公像左右。桥至此微曲,每潮汐至,涛浪浩衍;及退,地涸如陆。世俗相传:公造桥时,祷于海神,神假醉,卒进醋字。’ 据《筠廊偶笔》云:‘闽中洛阳桥圯,有石刻云:石头若开,蔡公再来。鄞人蔡锡中,明•永乐癸卯(永乐廿一年,1423年)乡试,仁庙授兵科给事中,升泉州太守。锡至欲修桥,桥跨海,功难施,锡以文檄海神,忽一醉卒趋而前曰:我能赍檄往。乞酒饮大醉,自没于海,若有神人扶掖之者;俄而,以醋字出。锡意必八月廿一日也,遂以是日兴工。潮旬余不至,工遂成。语载锡本传中。锡官至都御史,以才廉闻。’ 观偶笔所载,是书‘醋’字固非忠惠矣。然忠惠经始桥基,其事视修葺倍难。王遵岩(王慎中号遵岩》)曰:‘岂其驾长江之洪流,冯虚以构?实其役有足骇人者。昧者惊焉,而言之异。亦以贤者之所为,兴事起利,人乐其神而称其功,故于神以美之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洛阳桥》诗云:‘清晨发涂岭,午抵洛阳渡。惊□卷行旆,奔潮倏已注。端明昔典郡,昏垫悯行路;思拯一时危,以成万代固。金钱数百万,辇至叹莫措;偃蹇骄鼋鼉,谁敢拗其怒。矢倾盈腔血,沥向沧溟诉。海若契精诚,涸沙莽回互;遂令千丈虹,偃卧舒修胯。继起获象贤,修葺无乖误。异事动潜灵,同驾若骐骛。由来大功成,天地与恩遇。商旅乐康庄,望洋肆安步。引领温陵城(桥距泉州府三十里),迢迢阻云雾。’ 是晚宿泉州府。泉州负郭邑名晋江。 浯江,郡志云:‘晋南渡时,衣冠士族避地于此,故名郡。’(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晋江》) 山之最高者曰清源山,在郡北三里许,高数千仞。闻未至绝巘数百武,有泉自石罅流出,积于砥石凹处,甘冽独胜他泉;好事攀跻汲之,冬夏不减。其东有妙觉岩,石上刻‘第一山’,是米元章(米芾字元章)行书。予以行期敦迫,未及游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 十六日壬申,次沙溪。凡行旅往漳州、厦门者,由此分路。旅舍蚊不冬蛰,至夏尤甚,日未夕,声殷如雷霆。” 厦门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 “十七日癸酉,过五通渡;以地有五通山,因以名渡,约计海面十余里。 《五通渡》诗云:‘问讯厦门路,烟涛十里深。沧溟风易动,绝岛树疑沉。漫效浮槎客,难为故国心。定知今夜梦,缭绕绿杨林(予所居村名)。’ 下午,抵厦门。 厦门一名鹭门,属同安县(时属泉州府),为闽中通洋巨镇。突起海中,地广轮约五六十里。 按郡志:厦门即嘉禾屿,上有无尽岩、洪济山、点济岩、云顶岩;又有浮沉石,潮涨其石不没,潮退则石沉海底,天将风则石下有声,名石虎礁。郡志亦第就有名者载之。其中怪石郁律,岩壑奥窈,难以数计;环以巨海砰訇,实奇观也。 《厦门》诗云:‘厦门实巨镇,远辖尽涨渤。重关严稽查,兵卫环戈戛。东南通辐辏,歌管日胶葛。蜀锦与杭绫,被服同裋褐。市门嫣一笑,肯惜红靺鞨。居货牣殊方,由来蕴利窟。海隅生齿稠,举踵隘耕种。□踔狎洪涛,洋舶纷四出。往来市诸番,安论吴与越;咬吧最险,万里逝超忽;崑仑及七洲(西海崑仑、七洲,二洋最险。语云:归怕崑仑,来怕七洲),荒怪难具述。虾须闪旗殷,鲸背矗山屼,岁候西□回,珍贝光熇发。兴朝弛海禁,非徒边徼活,王道尚柔远,要使职贡达。梯航安可穷,泱漭沧溟阔。’ 十八日甲戌至二十七日癸未,凡旬日,□厦门觅海舶。厦门有海关,稽查出洋商旅,福建都统将军管理。凡官于台者,携带人数必具文书,开列人名,详本省藩司;藩司给票,将所详人名开后。既至厦门,将票呈海关挂号验讫,始敢登舶。 二十八日甲申,登海舶。舶首左右刻二大鱼眼,以像鱼形,长约十丈余,阔约二丈,深约二丈。舶腰立桅,尾立舵。桅长约十丈,桅本约三十围。舵长约二丈余,巨约一丈。舵前相距二丈余,设立板屋,宽约一丈余,深约一丈,内供养天后像。左右立四小舱,以为卧室,名曰麻离。板屋后附立一小龛,高约三尺,横阔约五尺,以置罗盘,定子午针。板屋外右首立水舱,纵横约八尺,深如之,以贮饮食所用水。以海水咸苦,不可食。登舶之后,陈牲醴,焚楮帛,鸣金伐鼓,以祭海神。 二十九日乙酉,从小担屿张篷出口。 初出口时,风涛搏击,舟中之人,吐眩颠仆,十人而九。惟出海、舵工、鸦班、水手诸人,笑语自若。凡海舶主事者曰‘出海’,定罗盘子午针者曰‘舵工’,经理张弛篷索者曰‘鸦班’,其余俱名‘水手’。舶篷编竹为之,长约八丈,阔四五丈。或值黑夜舟行,海风怒号,舟楫振撼,篷索偶失理,鸦班上下桅竿,攀缘篷外,轻逾鸟隼,捷若猿猱,洵称绝技。是日阻风,仍退泊小担屿。” 放洋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 “三十日丙戌五更放洋。上午以无风,且午潮将至,抛碇歇大洋。海舶固畏风,又苦无风。风静水平,连天无际,舶不下椗,则乘潮而北,随汐而南,方向莫定。碇以铁力木为之,头碇重七八百斤,以次递杀。巨舟四碇,次三碇、二碇,下铅筒约四十余寻。铅筒以纯铅为之,形如秤锤,高约三四寸,底平,中刳孔,宽约四分,深如之,系以棕绳。投铅筒下海,底孔粘海泥;舵工觇泥色,即知其处,舟行自不错误。 按厦门位西北干方,台湾位东南巽方。凡海道出口有二,春夏多南风,则由小担屿或大担屿;海不甚深,大担屿与小担屿相近;秋冬多北风,则由缭罗山下,海深不测。 《小担屿放洋》诗云:‘游子类飞蓬,飘摇临海界;长颿维百尺,忽与沧溟会。大块杜德机,蕴气不复噫;神物酣蟠睡,意快脱杻械。茫茫尾闾泄,淼淼万川氵岁。安从测海深,祗益惊天大。生年困亻宅傺,日食厌虀芥;偶然获微官,班秩鄙纤介。胡为冒险行,霜毛压岁迈。要知冥漠意,欲偿诸番债。□□□到嗢咿,心痒剧痒疥。每念注金惛,令我终宵喟。’ 六月初一日丁亥,回顾厦门诸山,散若断云,隐映斜照。微风偶动,波起伏辄数里,舟入洼如坠,其出如登。 初二日戊子,不复有山,空绝飞鸟,时有小青蛇游泳舟侧。 初三日己丑夜半,观日出。未出时白光一抹,长竟天东;俄焉霞彩照灼,须发可鉴,近东海水尽赤,环望西南北三隅,甚黝黑,计内地晨鸡初鸣。良久日始出,西南北渐开霁,则内地昧旦时也。或云日初出,倏为升沉,其语诞妄。盖天欲雨,海气坌涌;日出有定,海气兴灭无定,自崇山下观,疑日有升沉矣。 《三余赘笔》云:‘补怛落迦山在东大洋海中,鸡初号,遥见东方日出,轮赤如火,流光烛海波,闪烁不定。盖此系日轮未出时景象;若日轮出则东方明,其光气亦渐敛矣。’ 《海中观日出》诗云:‘我生守蓬蒿,寸步困偪仄;忽成沧海游,捩眼恣天色。坤舆漾空虚,洪河洵涓滴。扶桑浇悬根,滇□知不隔。夜半天鸡鸣,霞烧半海赤;绛阙烂温汾,三山下临逼。掉头顾平地,夜气正黝黑。良久火轮出,游氛渐开辟。焦劳念冯生,始觇东方白。安知金□辉,早射昆仑脊。’ 是日,甚晴霁。忽见台湾诸山,矗浮海面,意指日可至。常时渡海者,必先见澎湖岛,继见台湾山;是日诸山先见,旋被云翳蔽。竟日无风,海平如镜,日光下射,五色炫目,细玩澄澈如冰。三四丈下,小鲨鱼细鬐纤尾,浮沉翕忽,莫遁其形。迨日既夕,水惟一色。海中鱼类虽无所不有,而舟行目所常见,惟有鲨鱼,其种类亦繁,赤嵌笔谈纪载鲨鱼至一十七种,尚有未尽者。 初四日庚寅,遥望厦门同发舟,近一二十里,远则百里,如点墨贴空际。 初五日辛卯,望见澎湖岛,寸碧隐隐。自五月晦日至是日,皆以无风,随水前漾,夜仍宿大洋;铅筒下处,深不过六七十寻、浅则四五十寻。台湾诸山,后不继见。 《海中见澎湖岛以无风不能至》诗云:‘五日叹羁迟,六日漩尤静(自五月晦日放洋,至是日凡六日)。意轻溟涨阔,目炫阳乌□。飞廉谢冰夷,逃窜深戢影。穹苍虚相涵,一气同溟氵幸。乌鲨狎澹濧,拨剌时一逞。舵移昧远近,寸碧出俄顷。安辨根虚无,常虞失□□。气跷未可乘,临空殊耿耿。’” 澎湖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 “初六日壬辰,至澎湖。 澎湖旧隶晋江县。《台湾纪略》以为属同安县;考诸府志,以属晋江县为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平定,始拨归台湾县。共三十六岛,皆平冈小阜而童。惟妈祖屿最大,广延各三十余里。 《台湾府志》云:‘总澎湖之屿计之,实四十有五;而相传为三十六屿者,特举大概言之耳。’ 泉郡志云:‘东出海门,舟行二日程,曰澎湖屿,在巨浸中,环岛三十六,如排衙然。昔人多侨寓其上,苦茅为庐;推年大者为长,不蓄妻女;耕渔为业。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嫠耳为记,讼者取决于晋江县。城外贸易,岁数十艘,为泉之外府;后屡以倭患,墟其地。’ 唐•施肩吾《岛夷行》云‘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即指此地也。是唐时已有居民。 舵工云:‘冈阜生青草,曝极干,不可燃为薪;土人放牛饲草,牛下粪曝干,烧则焰炽,是不可解。岛中居民散处,地沙砾斥卤,不可为田;粟米仰给台湾。’ 泉郡志所云耕者非能如内地树艺禾黍,不过偶有种植矣,惟倚渔为生。丈夫出渔,妇女佐之,备尽劳瘁。谚云‘澎湖妇人台湾牛’,哀其瘁同也。内文员设一通判;武员设一副将,辖兵数千。 《觚賸》云:‘台湾所属之澎湖,其对岸皆獞猺部落。中国有贾于其地者,必设席于家,延之环坐,置盆水席中;主人之妇出,采树叶裹糯米少许,纳口细嚼,吐于盆,主人与客共酌。初饮淡泊无味,顷之面顿发赪,皆酩酊而散;谓之顷刻酒。’ 今考澎湖无所谓对岸地;且獞猺乃八蛮之种,惟五溪以南,穷极岭海,迤连巴蜀始有之,海东诸岛屿固无有也;且不可言部落。 惟台湾之地,虽隔臣洋,地形实与澎湖对岸;山内生番酿酒,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味微酸,外出裹其醅以蕉叶,或藏于壶卢;途次遇水,灌而酌之,浑如泔,亦未能顷刻而成。《觚賸》所载,或即指此,而传闻讹异耳。 按厦门至澎湖,船七更,是为大洋;澎湖至台湾,船五更,或云四更,是为小洋。《樵书》云:‘六十里为一更,又一日夜定为十更。’定更之法,以焚香几枝为度。船在大洋,风水有顺逆、驾浪有疾迟,水程难辨。以木片从船首置海中,人自船首速行至尾,木片与人行齐至,则更数准。若人行至船尾木片未至,为不及更;或木片先人至,则为过更;均非更数也。 澎湖至台湾约计二三百里。据舵工云:‘偶当夜静波恬,或闻台湾鸡犬鸣吠声。’未审然否也。 《澎湖》诗云:‘澎湖一穷岛,外海称险□。东南控制静,内地安栖息。山童草木荒,潮涸盐卤塞;地潟不宜稼,耙犁安所力。波涛狎床帏,蛟鼍轻蜥蜴;肆其尢虎(“尢虎”合一字)阚性,溟涨犹偪仄。粟米自东来,未能饱饥膈。修鳞与团介,炰脍无不得。天兵昔东下,万艘暍荷戟;神畀将军泉,至今喷湢□(大兵平台时,师驻澎湖,掘井数处,咸苦不可食。将军施琅拜空默祷,甘泉一夕涌出,万军欢呼,而台湾遂克)。东临望台疆,时见山尻脊。西□会有期,便挂如云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入台湾 朱仕玠 《小琉球漫志•卷1泛海纪程》: “(初六日)午饭后,北风乍作。渡海占验:凡六七月北风,则飓立作,舵工欲退泊澎湖,待飓定;商诸出海,出海以淹滞日久,且恃飓未即作,下午渡黑水沟。海水横流,为渡台最险处,水益深黑,必藉风而过…… 初七日癸己,至鹿耳门…… 初八日甲午,至台湾府。” 朱奇珍 朱奇珍(清·嘉庆《湖南通志》误作“朱奇政”),字平斋,号慕亭,清·湖广长沙府人;嗣英子。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举人。五十一年(1712年)知泉州府同安县,甫年余告养归。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五·循吏录·清·知县·朱奇珍》据“府、县志合纂”,曰: “朱奇珍,字平斋,号慕亭,长沙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丙子(康熙卅五年,1696年)举人知县事。 清白自矢,秉正不阿。 敬礼儒士,推崇先贤,重修‘紫阳祠’及‘高士轩’。 催科有法,减火耗,革陋规,清查米额,不致混累。详陈积谷应分屯、分赈以便民。 朔望沿乡宣讲六谕,禁缉闯徒,严革刁风。 又捐建东门雉楼,并葺西南二楼。 修邑乘以垂奖劝。(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同安县志·清康熙<大同志>》) 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分校,取士得人。 甫年余告养归。候代时,犹捐资与武员公建‘演武厅’,诸处皆为文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