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塔与石经幢(上)

  1划一片寺石塔(南安市官桥镇山林村五峰山一片寺右前方)

  3划上涌双塔(位于德化县上涌镇)

  4划:牛尾塔(南安市英都镇东部英东村雨亭岭上。建于南宋。规制。)、六胜塔(万寿塔、石湖塔、日湖塔)、水尾塔(石狮蚶江石湖村南)、文昌塔(安溪县金龟山下县东南水口葛盘石上)、文峰塔[涂寨文峰塔(惠安县涂寨镇文峰村西北文笔山顶)。盖德文峰塔(德化县盖德乡风山村。肇建。规制。)]无尾塔牛尾塔。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沿革。规制。预报海风。、凤聚塔(南安市向阳乡杏田村南)、五塔巷五塔(泉州西街西段五塔巷左边。初唐挖五井。元初造五塔。)、介福石塔(塔仔。永春县介福乡福东村南部北墘溪北岸。)、云从古室和尚塔墓(南安市英都镇龙山村云从古室下山坡一大石上)太子墓塔(参大师墓塔。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妙峰山南麓。)、开元寺祖师塔(俗称“西山塔”,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黄守恭墓北侧。)

  5划:龙兴塔(安平东塔 。安海安平东桥[东洋桥]头)、永济宝塔(罗溪塔。南安市罗东镇罗溪街桥头)、仙境三塔(泉港区南埔镇仙境村村口)、平山寺石塔(惠安县螺城镇西北社区东平山小坪顶平山寺北侧岩石上)

  6划:关锁塔万寿塔、姑嫂塔。石狮市宝盖山巅。沿革。规制。姑嫂的传说。题咏。、江上塔[溜石塔。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的溜石山上。沿革(明·万历蔡善继始建。清·咸丰庄俊元重建。溜石塔公园。)。意义(启一城文运。晋江口岸的航标塔。)。规制(底座。塔身。塔刹。)。附: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溜江石塔》和陈泗东按。]圭峰塔泉港区峰尾镇、湄洲湾南岸的峰尾半岛海沿岩壁上。沿革。规制。)、后湖石塔(后榕塔。晋江市东石镇后湖村。)后坑塔(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打厝自然村“塔仔山”山坳。肇建年代。规制。附:打厝村小石塔。)刘埯塔[刘垵塔。晋江磁灶吴厝村东南奎碧山麓(今晋江市西园街道砌田社区)。]、西塔德化县治西南大卿社登高山顶)、池店石经幢(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师姑墓塔(南安市丰州镇溪口村下尾自然村狮头山南麓)、朱相公墓塔(南安市向阳乡五台山观日台北约200米处)、达摩岩舍利塔(安溪县长坑乡达摩岩)、吉贝东塔(瑶台。惠安县洛阳镇上浦村吉贝自然村。)

一划

一片寺石塔

  一片寺石塔,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山林村五峰山上一片寺右前方。(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一片寺》 )

三划

上涌双塔

  上涌双塔,位于德化县上涌镇,五代·闽国时建。明后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塔·上涌双塔》:

  “上涌双塔,在东西里。上涌乡旧属尤溪县,伪闽割属德化。环乡皆山,中有平田十里许。初有谣云:‘行到尤溪上涌乡,东西立塔足财粮;三百年中称德化,西北定架状元坊。’邑人徐子陵因倡建二塔,匾曰‘魁星’,应谣语也。

  明·宫讲李桂高诗:‘一水中流分两塔,朋山直上第三层。台星到处魁星现,富贵相期梁与曾。’”

四 划

牛尾塔

  牛尾塔,位于南安市英都镇东部英东村雨亭岭上(俗称“塔仑”),是英都的地标性建筑物。保存较好。

  “牛尾塔(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南宋

  牛尾塔,始建于南宋·宝庆(1225—1227年)间。

  雨亭岭处古竹山与大紫山交界处,东面与东田镇南坑村接埌。这里有条经岭古道,是古代英都通往南安官桥、水头及晋江安海的必经咽喉要道,天然山势成为分水关隘,俗称“格”(“隔”的泉音),后因该山巅建有“牛尾塔”,即称“牛尾塔格”。雨亭岭亦称“塔仑”

  有宋之世,佛教在英都相当繁荣,曾有“七岩八院”之盛。“牛尾塔格”既为英都通往晋江安海之要道,僧人在此占山建寺也就顺理成章。据传当时塔旁不远曾 有慈济禅院1座,至廿世纪60年代,慈济禅院遗址尚存基础和“五间张”石砌墙裙。“牛尾塔 ”应是慈济禅院的附属建筑。

  而民间传说,“牛尾塔”为南宋·御史倡建。御史坐轿路过雨亭岭峰巅,遥望翁山胜境,感叹说:“若能在此地造一塔,岂不甚妙!”府邑随员回衙后即禀告府尊,不久,府衙派员集工匠,于雨亭岭上兴工造塔;为使人便于攀登而登塔远眺,故塔石粗糙。该塔即名“御史塔”,后或因谐音,或因塔形,就称“牛尾塔”了。洪瑞生1990年主持编纂《翁山谱志》时,采纳此说。

  规制

  牛尾塔为窣堵波式塔,雕工古朴,具有藏传佛教的建筑特色。花岗岩石构塔,实心,平面方形,全高 8.31米,分6层;远远望去,状如牛尾,故名。

  基座特高特大,由块石垒砌,3层,第1、2层方形,第3层圆筒形,在我国石塔中独具一格。

  塔身较小,3层,均为方形,各层每面浮雕一佛像。

  塔刹作葫芦状。

六胜塔

  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日湖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港金钗山上,是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

  六胜塔(元):晋江市石湖”,1991年3月列为第三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港古建筑(宋至元):泉州市、石狮市”,2006年5月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港古建筑”的组成为:真武庙(丰泽区法石社区),关锁塔(万寿塔、姑嫂塔,石狮市深沪湾畔宝盖山上),六胜塔(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滨海的金钗山上),江口码头(含文兴码头、美山码头,丰泽区法石社区),石湖码头(又称林銮渡,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真武庙》、《泉州古塔·关锁塔》、《泉州古港·泉州湾·法石港·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泉州古港·泉州湾·蚶江港·林銮渡》、《海丝之路·五代之前·唐·林銮》)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六胜塔”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沿革

  相传在唐代,金钗山即建有东岳古寺和一座六胜木塔,后木塔遭雷击而焚毁。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檀樾薛公素和僧祖慧宗什募资,在六胜木塔原址建造六胜石塔,又称“日湖塔”,俗称“石湖塔”。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该塔被元军毁坏。传说: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上“日”下“正”)避难南行,路过石狮海面时被元兵追击,永宁人董义成等十人助总兵刘洙救之。端宗后由石湖出海,死于碙洲(今广东吴川县南海中)。元兵至石湖,进行报复性洗劫,焚毁六胜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元· 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蚶江)航海实业家凌恢甫出资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凌恢甫》)

  六胜塔自元代建成至今,历经多次地震,特别是经受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泉州海域之八级地震仍然无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典故·地震》)。如今,六胜塔虽部分塔檐石掉落,但基本保持原状,巍巍翼翼地挺立在金钗山上。

  规制

  六胜塔坐北朝南,浑体花岗岩石砌仿木楼阁式结构,造型颇象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八角五层空心,底围47米,高36.06米,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每层设四门、四龛,位置逐层互换;楹栋正檐之间挑出莲花斗拱双抄承托塔廊。层层筑有券门和方龛,石龛雕有石佛,门龛两侧浮雕“金刚”、“力士”神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技艺精巧,布局匀称,并有雀替,莲花护斗。

  从卷形门入内,则是回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这是与东西塔不同之处。在各层转角处的巨大石柱上,它不作东西塔的方形“卢斗”,而用圆形仰莲盆式。同时,“雀替”的手法也较东西塔繁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此塔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 。底层南面拱门的门额上悬一块“花带碑”,刻着“万寿宝塔”四个字;右偏旁则刻着“至元丙子腊月立”133612月),“檀樾锦江凌恢甫建”等字样。

  作用

  六胜塔位于泉州湾入海处,濒临东海,为古泉州刺桐港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航标。

  六胜塔下的蚶江、石湖是古代泉州的重要外港。在宋、元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时期,“石湖、安平(安海)蕃舶去处,大丰市易上国及诸岛夷……”据说,当时这里曾围筑城墙,有渡口18个,所泊亚非各国的番舶常近百艘,海路交通备极一时之盛。它不但显示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同时为六胜塔的建造, 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至清初,这里又成为大陆与台湾对渡的中心码头。 

   “六胜塔”这一名称的来源,据说与佛教的“六胜缘”有关,故六胜塔不但是航标塔,还是佛塔。

水尾塔

  水尾塔,位于泉州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南海边一民居外,为风水塔,保存尚好。

  “水尾塔(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水尾塔原有两座,今存其一。始建于北宋·政和(1111—1118年)间。时塔边原有1条溪流, 溪流两侧各立1塔以镇水尾,故名“水尾塔”。或说,每逢涨潮时,海水只可到达塔下,而不能淹及塔身,塔址似海水之末端,故名“水尾塔”

  明·万历(1573—1620年)修。

  1975年重修,新置八角形塔盖与葫芦刹。

  水尾塔 坐北朝南,石构实心,八角3层,底宽上尖,中间球形,通高3.5米,边长1.8米。底座六角形,由条石砌成,上依次置覆莲瓣石、浮雕蟠螭鼓形石、仰莲瓣石、瓜形石。塔盖八角形,塔刹葫芦形。

文昌塔

  文昌塔,位于安溪县金龟山下县东南水口葛盘石上,建于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

文峰塔

  涂寨文峰

  涂寨文峰塔,位于惠安县涂寨镇文峰村西北文笔山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文笔山·文峰塔》)

  盖德文峰塔

  盖德文峰塔,位于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古称儒山)东侧山岭的石阶古道下小溪旁。

  “文峰塔(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建

  宋代,氏开基儒山(今凤山)。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徐真孙徐真观徐真荫等为造风水,倡建 文峰塔,以塔为笔锋,祈望子孙后代文运鼎盛。

  整个风水景观的构成,以儒山氏宗祠祖厝为核心:宗祠祖厝大门前有个小广场,广场下正前方有窟清澈的池塘,池中可见七星坠地,池如毛笔洗缸;广场右边有块露了半截的长方型石条块,似如黑墨;稍前有2个方型水窟,1个蓄水供饮用,1个当洗涤盆之用,状如石砚;在广场与水池之间有条横穿门口步行石道(古道),连接以石筑成的山尾岭,千二阶;文峰塔位于岭下,塔与石阶连在一起,对面眺望似1支毛笔。在大宗祠右边,有座山绕右边顺着池边挡住前方,似如屏风。案外峰三山竞秀,插入云霄,状如笔架,称“三台山”、 “笔架山”

  前人有诗云:“峰如笔架云端悬,千仞棱增欲插天。逦迤脉将偏处布,回环时拟列星牵。凌空紫气通琼宇,匝地卿云映砚田。蔚秀山灵多采瑞,浔西武卫万斯年。”

  规制

  文峰塔石砌实心,四角3层,全高5.5米。

  塔基每面长1.47米,其造型底层最高,向上逐渐缩小。

  第1层高1.8米,每面宽1.15米。第2层高1.1米,面宽0.95米。第3层高0.8米,面宽0.75米。各层挑檐的长度分别为1.47、1.27 和1.07米,挑檐的厚度均为0.15米。

  刹顶饰雕石葫芦。

无尾塔

  无尾塔,讹称“牛尾塔”,位于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所城内溜江村东北侧,面向台湾海峡,距海岸350米,是研究明代石塔结构及沿海气象设施的实物佐证。

  “无尾塔(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无尾塔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

  相传,无尾塔原塔形似毛笔,左前方还有1块形似官印的石头。明代,与溜江村毗邻的福全村人蒋德璟(1593—1646年)的屋宅位于塔前。崇祯十五年(1642年)蒋德璟入阁为大学士(相国),溜江村却发展缓慢。溜江村乡人认为是蒋德璟独占风水,于是拆下了塔刹尾石(指将笔摘掉),并用火烧成两半以破之;从此称此塔为“无尾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1999年12月,旅港乡亲捐款重新加固塔基,塔旁立有捐资芳名录石碑。

  规制

  无尾塔为方形实心石塔,花岗岩砌筑,筑于条石砌成的方形平台上,3层4角,残高8.6米。

  塔身底层用条石纵横相间砌筑,底边长3.4米,向上逐层收分。第2层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第3层四方合石,中空并穿透一直径0.2米的圆洞,外小腹大,洞口朝东南。塔顶尚存一圆形石鼓,塔刹已圯(俗称“无尾”) 。

  民国中,石塔中间生出1株榕树,如今枝繁叶茂,将塔身紧紧裹纳,两者相互拥抱,融为一体。

  预报海风

  过去,无尾塔可预报海风,后来因塔身长出榕树包裹,形成“古塔孕榕”,该功能已丧失。

  气象部门认为,无尾塔第3层构造特殊,中空并穿透一直径0.2米的圆洞,外小腹大,洞口朝东南,且离海只有350米。晋江沿海冬季大多刮东北风,如风力达到一定量级,吹过塔洞时,空气与塔壁摩擦,就会发出“呼呼”低沉嗡鸣声,附近渔民可以听到。夏季一般刮西南风,强台风来袭时就改为东北风了,不同的风吹过塔洞,声音可能会有区别。当地渔民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就可根据塔的响声判断天气是否即将出现异常。

凤聚塔

  凤聚塔,俗称“风聚塔”,在南安市向阳乡杏田村南约100米处。保存较好。

  “华美桥凤聚塔(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5年)。或曰,建塔时有百鸟齐舞,故名“凤聚塔”;或曰,此塔为风水塔,寓“藏风聚气”之意,故俗称“风聚塔”

  凤聚塔,以块石垒就,辉绿岩石构实心,六角5层,高6.7米。

  底座刻有力士雕像。第2层阴刻无名氏楷书诗1首,曰:“天开胜概地钟灵,毓秀发祥凤聚名。塔耸凌云镇谷口,预知奕转起文明。”第4层浮雕佛像。塔刹作宝葫芦状。

五塔巷五塔

  五塔巷五塔,位于泉州西街西段离开元寺对面不远处五塔巷左边。5个陈旧的小石塔并列,每个约高1.5米。

  初唐挖五井

  初唐时,今泉州尚未建城,五塔巷所在地是黄守恭(629—712年)桑园的一部分,是为这片桑田养蚕缂丝纺绸的作坊之地。作坊需要大量用水,既往开的几口井不够用,就在一条路旁再开水井,相邻连续开了5口井均无水,只好作罢。

  垂拱二年(684年),发生了“桑树产白莲”之事,黄守恭即向僧匡护捐地建“莲花道场”(开元廿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作坊之地虽不包含其中,但作坊也因此停业。

  黄守恭倾家舍宅献桑园建寺后,家产殆尽。黄守恭听从匡护劝告,分派五子离家,往境外异地开发,重振家业。这5口干井就此荒废于路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元初造五塔

  后来,发生好几起顽童下井不归和附近大户中的童养媳投井不归之事,于是民间传说这5口干井通向阴间,常有小鬼到民间来捉人入地狱;路人还传言夜闻井中鬼哭、妖女和眼镜蛇窜出等。人们到对面开元寺求神拜佛,请来高僧设坛念经,最后高僧提出,必须在每口干井口上面建造1座石塔把井口封住,便可消灾避祸。然而,石塔一直未建,只好在每个井口盖上1块石头。

  南宋· 德祐二年(1276年)十二月,招抚使蒲寿庚及知州田贞子据泉州城降元,尽杀南外宗子、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他们有的手中虽有兵器,但无力反抗,遂将兵器扔入5个干井中,再以石盖上,蒲寿庚不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元·至元廿五年(1288年)十二月,安溪湖头张治囝(或作“张治国”)领导起义,攻入泉州城,得知那5口干井中藏有兵器,便去捞取,但发现已腐锈不能用。后来起义军被元兵镇压,蒲寿庚即下令在5口井上造5座石塔。从此,其巷即称“五塔巷”,沿用至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

介福石塔

  介福石塔,原名“塔仔”,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福东村南部北墘溪北岸,是永春县现存惟一的 元代石雕建筑。

  “介福石塔(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介福石塔建造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为镇住对面石驼山上石蛇作祟之用。1994年正月被盗,2000年按原样重建。

  介福石塔花岗岩构筑,5层六角,实心攒尖顶,通高6米,层层北面雕有佛像。

云从古室和尚塔墓

  云从古室和尚塔墓,在南安市英都镇龙山村云从古室下山坡一大石上,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云从古室》。

太子墓塔(参大师墓塔)

  太子墓塔,即参大师墓塔,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妙峰山南麓,建于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1985年调查发现。

  民间相传墓主为明·崇祯帝的太子,故名“太子墓塔”;又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于福州事发后,伪装潜入安溪,遁入空门,圆寂于妙峰寺。上两说均无考。

  墓塔是以三合土拌糯米灰构筑,平面八角形。已被砸断四、五段。塔身鼓状,中藏骨灰,骨灰罐已不知去向。正面嵌一长方形小石碑,遗弃在荒草中。碑高37厘米、宽26厘米、厚12厘米。上阴楷“曹溪三十七世”,中刻参大师之塔”,下款“康熙戊申门人明净等同立”

  塔的周围残存几条发掘探沟,是民国时期安溪县长谢开敏破掘的。

  塔前是宋代妙峰寺遗址。李光地青少年时期曾在此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开元寺祖师塔

  开元寺祖师塔,俗称“西山塔”,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黄守恭墓北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泉州古墓·黄守恭墓》 、《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黄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塔”,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祖师塔(元):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2009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后至元(1264—1294)间泉州“大开元万寿禅寺”开山住持妙恩禅师建造,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3座石砌一字排开的球形塔组成;中藏元、明间九位住持灵骨,左、右两座分藏众僧灵骨。(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妙恩》)

  每座石塔高2.35米,边长1.05米,塔身椭圆形,正面各开1门;六角形须弥座,塔身上部正面分别阴刻1尊佛像,下部分别刻僧、佛、法各1字;塔顶飞檐翘角,葫芦刹。

  塔之四周辟有两级平台,并砌有马蹄形墓围。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西山塔》有记:

  “西山塔,在郡城西五里。

  至元间,开山玅恩禅师始建。中位藏历代住持灵骨,旁藏众僧灵骨。

  后第二代契祖禅师别立塔于其右,梦观禅师(释大圭梦观别立塔于其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契祖大圭》 )

  长者黄守恭墓亦在其左。

  外有塔庵一所。”

五划

龙兴塔(安平东塔)

  龙兴塔,俗称安平东塔,建于南宋,位于安海安平东桥(东洋桥)头,曾与安平桥头的安平西塔(瑞光塔)一起组成安海古镇“八景”之一的“双塔凌霄”。清·康熙卅四年(1695年)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安平东桥、安平桥》、《泉州古塔·瑞光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安平东塔》 :

  “安平东塔,在八都。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转运使高惠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高惠连》)以高仕舍地七亩,造砖塔于东洋桥头,名曰龙兴塔。

  【《安海志》:“塔高准西塔,大倍之,腹大丈余……登斯塔而望南门,北及大坪、紫帽、双阳,维西北而照映。” 】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二氏重修。

  国朝·康熙三十四年 (1695年)五月初六日辰时大雨,塔坏。”

  【《安海志》:“康熙三十四年年四月二十日大雨,至五月初六辰时塔尽坏。” 】

永济宝塔

  永济宝塔,俗名“罗溪塔”,位于南安市罗东镇罗溪街桥头。

  “罗溪永济宝塔(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共2座,分立桥头两边。明·天启五年(1625年)李连枝建。

  石构实心,高7米,八角5层,施用挑檐翘角。塔身有浮雕,塔顶作葫芦状。塔旁有一石碑记。

仙境三塔

  仙境三塔,是3座小石塔,位于泉港区南埔镇仙境村村口。

  “仙境塔(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座小石塔始建于宋代,分别高7~8米,一塔居中,两塔拱卫两侧,各相距20米成列。在3座石塔的中间,是1座建于清·顺治1644—1661年)间、供奉菩萨的村庙“仙境宫”

  3塔一式,坐西朝东,石构3层,通高4.5米;第一、二层方形,第三层椭圆形,东面开1拱门,内置1石貔貅。单檐四角平顶,上置葫芦刹。

  3座石塔现都已被巨大的榕树所包裹,形成“树包塔”奇观:3棵生命力极强的榕树从3座石塔上生根发芽,不断长大,最终,发达的根须从石塔四周悬垂下来,深深扎入地下,像一根根粗壮的手臂把小石塔紧紧地搂在怀抱之中。如今,除中塔尚未被大榕树完全裹住,人们还能辨认出较完整的石塔形状外,左、右两塔几乎已被榕树完全吞噬,只有仔细辨认,才能从树根和树干的缝隙中窥见石塔的某些构件。

  现存比较完整的中塔,下面两层用条石环砌,呈方形;第3层由较小的石块砌成顶端椭圆形的神龛,龛内供奉神兽貔貅,乡人尊称“虎爷”。据传,仙境村的地貌仿佛“田鸡”,而对面岩山山脉蜿蜒状如“水蛇”,宋代在仙境村定居的氏先祖为镇压“水蛇”以保护仙境村这只“田鸡”,造此3座风水塔并供奉“虎爷”

平山寺石塔

  平山寺石塔,位于惠安县螺城镇西北社区东平山小坪顶平山寺北侧岩石上。(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平山寺·平山寺石塔》)

六划

关锁塔(万寿塔、姑嫂塔)

  关锁塔,原名“万寿塔”,俗称“姑嫂塔”,位于石狮市(古属晋江县)深沪湾畔宝盖山(俗称“大孤山”)巅,经历1604年泉州湾8级地震未毁。“关锁烟霞”是古泉州十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宝盖山》 、《泉州地震》、 《泉州史迹·泉州十景》)

  “万寿塔(宋):石狮市宝盖山”,1961年5月列为第一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港古建筑(宋至元):泉州市、石狮市”,2006年5月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港古建筑”的组成为:真武庙(丰泽区法石社区),关锁塔(万寿塔、姑嫂塔,石狮市深沪湾畔宝盖山上),六胜塔(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滨海的金钗山上,江口码头(含文兴码头、美山码头,丰泽区法石社区),石湖码头(又称林銮渡,石狮市蚶江镇石渔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真武庙》、《泉州古塔·六胜塔》、《泉州古港·泉州湾·法石港·文兴码头、美山码头》、《泉州古港·泉州湾·蚶江港·林銮渡》、《海丝之路·五代之前·唐·林銮》)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万寿塔”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沿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宝盖山》载:

  “宝盖山,在(晋江)二十都,距郡城东南四十五里。俗名大孤山。……

  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

  宋·绍兴中,僧介殊建。

  又俗谓之姑嫂塔。《闽书》:‘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

  塔中刻二女像,游人拾瓦掷之,中者生男,不中女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城外古迹·关锁塔》:“关锁塔,在宝盖山上。《闽书》:登之可望海舶。俗呼姑嫂塔。塔中镌二女像,游人拾瓦掷之,中者生男,不中者生女。

  关锁塔,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僧介殊建,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故名。时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吴自牧《梦溪录》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关锁塔即有航标灯塔的意义。《八闽志》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所指石塔即关锁塔。(参见泉州历史网《海丝之路》)

  清·康熙元年(1662年)仲春,在关锁塔修建塔城。

  乾隆卅六年(1771年)秋,雷震,击毁姑嫂塔芦尖。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九都、二十都倡修,至四十三年(1778年)落成。

  1982年政府拨资重修,并造登山石级。

  规制

  万寿塔占地325平方米,是仿楼阁式的空心石塔,高21.65米,底宽20米,八角形,外观五层(塔身实四层)五檐,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

  底层设须弥座,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一道,上盖扇形石板为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廊壁辟佛龛8个,各置坐佛1尊。塔门前建方形石构单檐歇山顶亭1座,亭角雕铺首拱出檐,弯形石板作盖,亭上雕尖翘脊。门亭内存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维修碑记1方。

  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

  第二层门额刻“万寿宝塔”四个字,古原名万寿塔

  第三层内壁辟佛龛,置石雕立佛3尊

  第四层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石刻二女像,传说即嫁为商人妇的姑嫂,故有“姑嫂塔”俗称。

  塔顶装葫芦宝刹。

  姑嫂的传说

  关锁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的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致“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乡民大量远涉重洋到菲岛谋生。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镜山全集》说:(华桥)“皆背离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则儿子长育至不相识。盖有新婚之别,娶以数日离者。”因此,姑嫂望夫的传说便油然而生。

   何乔远《闽书》载:“姑嫂垒石山巅,登高望断归舟。”“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传说古时,闽南天旱,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被迫离别新婚妻子和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盼望骨肉团聚。转眼三年已到,海生如期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海生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海生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海生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浪涛……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宝盖山》收录的关锁塔题咏有:

  明·苏濬紫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浚《咏姑嫂塔“古刹倚嶒霄,乘风独听潮。千杯迎海市,万里借扶摇。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冷,秋色正萧萧。”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姑嫂塔漫咏》诗:“绝顶芙蓉塔,空怜结构劳。影孤悬碧汉,风落壮寒涛。元气苍苍阔,冥心杳杳高。时闻环珮响,二女出游遨。”

  明·朱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梧》)《登姑嫂塔》诗:“千寻碧玉削芙蓉,碍日含风四五重。海入扶桑惊浪涌,山回葱岭翠微浓。擎天八柱空驱石,绝世三维见此峰。薄暮茫茫秋雨急,愁云何处隐飞龙?”

江上塔

  江上塔,习称“溜石塔”,位于晋江南岸入海口处、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的溜石山(旧称“高甲山”)最高点,邻刺桐大桥,与关锁塔(姑嫂塔)、六胜塔(石湖塔)并称“泉南三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塔·关锁塔、六胜塔》)

  溜石村古称溜江村,约1920年,为避免与金井溜江村相混淆,改名溜石村。至于溜石山,其实就是1个小山包。

  “江上塔(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上塔(明、清):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2020年11月列为福建省第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明·万历蔡善继始建

  江上塔,泉州太守蔡善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竣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善继》)

  明·何乔远《闽书》:“江上塔,万历间所造。是守蔡善继建,以祝邦人状元及第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

  “晋江,在城南里许,盖笋江、浯江、溜江之总名也……又东流逆北,环城东南,至溜石,别名溜石江。此处城东之水,负城南江外数重之水不得自入海者,皆归此为入。

  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溜石铳台》收录的史继偕记”中,顺便记载了“前建塔之始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曰:

  “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滉洋灏渺之势,乘潮而至,不知经几万里。郡东南隅,适直其方。灵秀之所锺孕,郡实受之,以故清源(泉州古称清源郡)文献名天下。然水口势亦似稍泄,人材时升而时骤诎。或者曰,是安得巨灵一丸墐之?

  今方伯吴兴公方守泉时,精究堪舆家言,始与兵使者公议,崇厥巽方于所谓溜石也者,创筑浮图(江上塔),卓然成屹立之势,逝波若障而仍留。縻金钱九百有奇,公实为之董成。”

  清·咸丰庄俊元重建

  后江上塔毁废。

  清·咸丰四年(1854),观察使庄俊元利用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的部分构件重建;现存。1988年拆修时,发现大量宋代石构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溜石塔公园

  2010年,晋江市打造滨江组团,建设江滨南路景观带工程,以最高点的江上塔(溜石塔)为中心建设“溜石塔公园”。

  景观带上至泉州大桥,下至刺桐大桥,南临江滨南路,北临晋江河口湿地公园,与泉州市区隔江相望,场地长度约2800米,总面积约89000平方米,将防洪堤变成1道亮丽的风景线。

  “溜石塔公园”位于整个景观带的最南端,占地面积约30亩,2010年10月落成,主要以礁石堆积而成。公园采用现代手法营造景观,突出该区域的人文特色,充分挖掘“访古”寓意。

  意义

  启一城文运

  江上塔之建,关乎风水,意在启一城文运,是晋江一域的风水塔。

  泉州太守蔡善继创建江上塔的本意,明·何乔远《闽书》称是“以祝邦人状元及第者”清·道光《晋江县志》称是“以锁内堂水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溜石铳台》收录的史继偕记”“前建塔之始末”释云:

  “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滉洋灏渺之势,乘潮而至,不知经几万里。郡东南隅,适直其方。灵秀之所锺孕,郡实受之,以故清源(泉州古称清源郡)文献名天下。然水口势亦似稍泄,人材时升而时骤诎。”堪舆家谓需得“巨灵一丸墐之”

  故蔡善继崇厥巽方于所谓溜石也者,创筑浮图(江上塔),卓然成屹立之势,逝波若障而仍留。”

  民国·曾遒《溜江石塔》诗总结为“位当离巽关文运,雄踞东南奠海陬”

  【以上所引资料散见本文中。】

  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江上塔动工当年秋闱,泉州士俊者半榜。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即江上塔竣工的次年,晋江青阳庄际昌即高中状元,终结了晋江长久没有状元的尴尬局面。相传庄际昌返乡时,曾撰刻《泉郡守五岳?公德政碑记》,曰:“以溜石属水下流,地稍低,宝盖关锁稍远,乃捐资鸠工,建浮图其上,层塔突巍,与凌霄(紫帽山凌霄塔)、宝盖(宝盖山姑嫂塔)鼎峙为三……以溜石江受西北诸水,得塔而增关锁之脉,皆为吾郡垂休永不赖,开化文明,勒不朽于千百万年。”这方石碑,现存洛阳桥南蔡襄祠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蔡襄》、《泉州古桥梁·洛阳桥》)

  清·咸丰四年(1854年)庄俊元重建后,光绪十六年(1900年)恩科殿试,江上塔附近的钱头村吴鲁高中状元,为福建清代科举3位文状元中唯一的泉州籍状元,也是泉州以至福建最后1位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鲁》)

  在当时,泉人无不以为庄际昌吴鲁高中状元,都是江上塔所庇护。

  晋江口岸的航标塔

  江上塔,与石狮宝盖山关锁塔(姑嫂塔)、石湖六胜塔(石湖塔),都是古代引导外来船只进入晋江水域的航标塔。

  江上塔临晋江下游,与泉州南门隔江斜对,直渡就到泉州城第七码头,是晋江口岸的航标塔,引导外来船只进入泉州码头。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是“梯航万国”的东方巨港,海外交通发达。至明代,刺桐港虽一度衰落,但私家贸易仍十分频繁。泉州港往来船只要进入晋江水域,必经溜石码头,这就是著名的溜石古渡头。溜石古渡头是当时晋江沿岸村庄及石狮、安海、厦门、漳州等地进人泉州城的重要码头。

  规制

  现存江上塔,是用花岗石拼砌而成的仿楼阁式的古塔,结构严谨,造型简约。外形似塔似幢,由底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约20米。

  底座

  底作须弥座,各向宽3.44米,西向设台阶。

  塔身

  塔身12层,高12.6米,实心,无塔门,每层出拱,上盖板石出檐,六角尖状翘脊。

  底3层(第1至3层)呈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每层“涩出檐”略短。第2层比第1层略有收进,第3层则收进很多,且高度突然变小。底层各面浮雕“金刚”、“力神”;第2、3层各面浮雕坐佛1尊。

  上9层(第4至10层)为幢式石塔,平面八角形,层层收分,每面也雕佛像1尊,规制朴素,默然恬静。各层以圆形莲瓣石相间。最高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塔刹

  塔刹葫芦形,瘦而高,塔尖高擎,其高度几乎与塔身相当。

  塔刹的构件,既有平面圆形的莲瓣座、鼓形座,也有平面呈花瓣的鼓座,还有平面方形或八角形的每面雕刻佛像的束腰;其构件材料,灰白色花岗石与青石相间,并不统一,应是由数座石经幢的残构件拼合而成的。

  附: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溜江石塔和陈泗东

  曾遒(字振仲,晋江人)《桐阴旧迹诗纪·溜江石塔》(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明·万历间,郡守蔡继善以溜江居下游,建塔其地,与凌霄、宝盖鼎峙而三。是秋乙卯(1615年),泉士俊者半榜。己未(1619年) 际昌会状。

  后塔不知何废。清季,观察俊元乃将近西门之定应宫内石塔,移于溜江再建。越数十年,复大魁云。

  盖是地适当郡城巽位,又为笋、浯二江水口,堪舆家谓巽上高峰出状元,虽属术家言,或有其理焉。若更高大则尤妙云。

  巍然高塔耸中流,遥瞰双江地势优。万劫乾坤湮蔓草,百年风雨问闲鸥。

  位当离巽关文运,雄踞东南奠海陬,复见崚嶒新气象,老渔歌唱远天秋。

  按:泉州上汇永德南安安溪诸水,由西北奔腾而来,环黄龙江,合笋江浯江入海。有三大水口:溜江之塔为第一水口,石湖之塔为第二水口,至宝盖之关锁为第三水口。总一大收束也。

  【泗东按】

  凌霄塔建在紫帽山右峰,明·知县钱楩造,清 ·乾隆丙午(1786年)重建。今已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泉州山川·紫帽山·凌霄塔》)

  宝盖山之姑嫂塔尚存。

  庄俊元生于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卒于光绪四年己卯(1879年),中道光丙申(1836年)翰林。而吴鲁中状元则为光绪庚寅(1890年),由此则记载推知溜石塔从定应宫迁去应在咸丰、同治年间。

  记载从风水迷信观点看问题,不科学。但所记晋江三大水口,各建一塔,实是作为海上交通的航标,则有根据。”

  曾遒,字振仲,清末民初·晋江人,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圭峰塔

  圭峰塔,坐落于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塔仔澳西侧,位于湄洲湾南岸的峰尾半岛东隅海沿岩壁上,遥望台湾海峡,是海岸天然航标,具导航作用。

  “圭峰塔(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圭峰塔处原有圭峰石,状若玉笏。

  元·卢琦(1306~1362年),峰尾镇诚平村卢厝人,家在距圭峰石下700米,传说圭峰石的月夜倒影至氏厅。元·至正二年(1342年),卢琦进士及第,先后任永春县尹、宁德县尹、福建盐课副提举、提举,官至浙江平阳知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卢琦》)

  圭峰塔始建具体时间不详,或说在卢琦于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及第之前,或说之后,总之应在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圭峰塔之名源于圭峰石。

  《氏族谱(后寓本》记载:“据《惠志》云:圭峰片石特耸天南,元·平阳州卢琦家其下,不知年,石建塔于此。传圭石月夜倒影到氏厅。”

  明·崇祯三年(1630年),圭峰塔倒塌。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惠安县志》、《惠安文物志》均采此说。

  圭峰塔下层室内右壁有清·嘉庆三年(1798年)立《重建圭峰塔记》,载:

  “塔之名圭峰者,何也?父老盖尝言曰:‘前有石曰圭峰石。于元·卢子读书处时常倒影。’

  越崇祯三年,未审何故,以塔顶石字无意哉!原志缘首陈元良林子登黄雅质等同倡建,迄今百有余年。

  奈风雨飘摇,辄然倾覆。爰集合铺耆老绅衿庶士,重为兴建,亦以见其举之何可废也 。

  具为记。

  嘉庆三年蒲月吉旦,里人同重建勒石。”

  圭峰塔自清朝重建后,经战乱和“文革”破坏,塔身伤痕累累,葫芦塔刹遗失。

  1998年,寻到遗失多年的葫芦塔刹,重修圭峰塔,在塔东峭坡新筑一道雉堞围墙,在塔左右两侧建构2座凉亭,并辟为旅游风景区。

  规制

  圭峰塔坐西面东,为四角重檐空心楼阁式的3层石构佛塔,外观与西安大雁塔颇有相似之处。通高6米;底座实心,高2米,宽3.7米。上2层逐层收分。

  座上第1层(下层)高1.8米,边宽3.2米,面东,置设敞开龛门,门两边镌刻阴书 楹联:“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塔室内正中石壁上浮雕一菩萨坐像;右壁勒有阴文嘉庆三年“重建圭峰塔记”碑文(见上文)。

  座上第2层(顶层)高1.6米,边宽2.8米,门楣上勒有“圭峰塔”3个阴文楷书大字为额。顶冠置一葫芦塔刹,高0.58米。

  前人有诗曰:“皎月当空悬影梅。东风入塔潮音来。神仙绝技留斯处,好为诗翁作舞台。”

  圭峰塔周边现存有遐迩闻名的卢子读书处 ”、“仙龙甘井”、“国安宫”等古迹。

  “仙龙甘井”在塔下沙滩上,尽管潮水如何涨落,即使淹至井口,一旦退潮,井水仍然清淡如许,甘甜可口,为出入船舶提供海上用水。

  “国安宫”在井的北侧,祀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为抗击安禄山史思明叛乱而死节的张巡许远雷万春3将。

后湖石塔

  后湖石塔, 俗称“后榕塔”,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后湖村。

  石塔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石塔的周围是一片海,石塔曾作为海上的航标。而或说当时该村民寿命都不长,堪舆家认为与 村后有两个小水潭相通的“剪刀穴”有关,遂在剪刀交叉处建个土地庙,又在庙后建此石塔压制。

  石塔通高约5米,石构,四方形座,层层收分。上层为四面刻有“佛、法、僧、宝”“弘治拾贰年已未”等铭文的方石及顶盖、塔刹,相轮塔刹高1.1米。

  现塔身被1株枝繁叶茂的呈网状榕树严密包裹,塔尖露出,榕树根部可以看到塔基,形成“树包塔”奇观。榕树的地围有11.6米,树高14.5米,初步估计树龄有上百年。有专业人员认为,榕树原来应该是长在塔旁的,因它的气生根通常往下长,逐渐变粗成为附属枝干,便慢慢将塔包裹住。

后坑塔

  后坑塔,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打厝自然村“塔仔山”山坳。

  肇建年代

  后坑塔具体肇建时间不详。《泉港姓氏志》(后坑塔)位于南埔镇天湖村打厝‘塔仔山山坳,肇建时间无考。”

  但由于后坑塔的主要功能是瞭望哨和发布烟火警讯,那么,其肇建时间应在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

  嘉靖年间 ,是倭寇犯泉的最剧时期。泉港(古惠北)有50多公里海岸线,其时沿海峰尾、萧厝、沙格、狮东、岭头、南埔(包括打厝、山沟、埔尾、顶溪、田厝这些乡里)等地乡村经常受到 倭寇骚扰。如:嘉靖廿七年(1548年),海盗肆无忌惮地骚扰惠北沿海各乡村,被泉州知府程秀民遣官兵歼灭,局势才得以平定;嘉靖卅四年(1555年),倭寇骚扰频仍,气势张狂。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倭寇又狂犯惠安沿海一带,很多民众被迫背井离乡逃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打厝村建立后坑塔,就是为了增设1处瞭望哨和发布烟火警讯之处,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天湖村境内天湖岩山巅兴建的“天湖山烟墩”(烽火台)起协同作用,防御倭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司城·泉州墩台·天湖山烟墩》)

  此外,据乡人世代相传,打厝村自古以来白蚂蚁出没横行,时成祸患。后坑塔还有镇煞作用,能有效镇煞白蚁。

  规制

  “塔仔山”山坳有几块自然形成的磐石,后坑塔就择址垒造在自然磐石之上,同虎空山脉相邻。周围的山上生长有茂盛的相思树、松柏等,显得空灵幽静。

  《泉港姓氏志》(后坑塔)全石块垒造,造型古朴,占地约有 20平方米,高4米。”这座用花岗岩石块干垒砌的“石塔”,基座长约2.5米,侧面宽1米多,成梯形。塔顶砌有1个石框做塔尖,可插旗帜。

  附:打厝村小石塔

  打厝村内原还有1座小石塔,可把乡里祠堂、小石塔和后坑塔3个点连成一线。

  小石塔高约 2.5米,中部设有石佛龛浮雕,提供给民众祭祀之用;第2层有四角出檐的塔顶和石葫芦塔刹。

  损毁于“文革破四旧”期间。

刘埯塔

  刘埯塔,又作“刘垵塔”,位于晋江磁灶吴厝村东南奎碧山麓(今晋江市西园街道砌田社区)。

  “刘垵塔(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卅四年丙午(1606年)龙海县知县为镇风而建。

  刘埯塔系窣堵坡式方形石塔,3层4角,通高3.84米。基座以条石纵横交叠砌筑,边长1.44米,往上层层收分。第3层迭一方形石,南面、北面各雕一佛头像,西面阴刻楷书“明·万历丙午年六月建”,东面刻“佛”字。塔刹作相轮式。

西塔

  西塔,位于德化县治西南大卿社登高山顶,今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登高山》)

池店石经幢

  池店石经幢 ,位于晋江市 池店 镇 池店村 。

  “池店石经幢(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池店石经幢建于南宋,1959年被拆除,1991年华侨捐资在原基址用原构件重建。

  经幢石构,八棱柱式,7层8角,通高6.46米,边长1.4 米。

  底座上置半圆石和圆鼓石,分别浮雕海潮朝阳和双龙戏珠纹饰。各层均浮雕坐佛8尊。相轮刹顶。幢身文字风化严重。

  雕工精巧。除圆鼓石浮雕双龙抢珠外,其余构件的雕刻与陈埭石经幢略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塔与石经幢·陈埭石经幢》)

师姑墓塔

  师姑墓塔,位于南安市丰州镇溪口村下尾自然村狮头山南麓。保存较为完整。

  “师姑塔(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时建。

  东、西并列两座,两塔相距 9.6米,大小、形制一样,高2.3米,8层,第1至4层八角形,第5层为覆盆式,第6、7层为圆柱体,第8层呈半球形。

朱相公墓塔

  相公墓塔,宋墓,在南安市向阳乡五台山观日台北约200米处。(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台山·名胜古迹·相公墓塔》)

达摩岩舍利塔

  达摩岩舍利塔,宋建,在安溪县长坑乡达摩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达摩岩》)

吉贝东塔

  吉贝东塔,名“瑶台”,位于惠安县洛阳镇上浦村吉贝自然村(现属泉州台商投资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应寺·白沙灵应寺·南宋遗存·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