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寺

  涂门清净寺(麒麟寺、圣友寺、艾苏哈卜寺、清真寺、礼拜寺)
     ——始建年代(北宋·大中祥符说。南宋·绍兴说。)
     ——元(至大三年建穹顶。皇庆间不鲁罕丁来泉住持清净寺。)

     ——明
     ——明·正德《重立清净寺碑》
     ——明·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
     ——清
     ——近现代
     ——寺门门楼
     ——明·
永乐皇帝敕谕碑刻
     
——小西天
     ——宣礼塔遗址
     ——奉天坛(礼拜殿)
     ——明善堂
     ——千年古井
     ——祝圣亭
     ——新建礼拜堂

  其他清净寺
     ——礼拜寺增至六、七。
     ——南门清净寺。
     ——东门外清净寺。
     ——城南清净寺。
     ——津头埔也门清净寺。

  涂门清净寺 (麒麟寺、圣友寺、
艾苏哈卜寺、清真寺、礼拜寺)

  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圣友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Ashab Mosque),俗称“清真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古为通淮街)中段,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清净寺(北宋)”1961年3月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廿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清净寺”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寺门朝南,主体建筑有门楼、奉天坛、明善堂3部分,类叙利亚大马士革风格,仿照中世纪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寺形式而建。荷兰人白参(Max Van·Benchen)曾指出,该寺与开罗建于14世纪的哈桑苏丹的玛德拉萨寺(Mad·Vasah)、巴尔古克苏丹陵的法拉日(Fazadj)苏丹堂相仿。

  始建年代

  清净寺的始建年代有二说:

  北宋·大中祥符说

  现代,学术界依据该寺门楼甬道后北墙上所嵌阿拉伯文纪年石刻,普遍认为该寺本名应作“艾苏哈卜寺”,创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创建人不详。

  南宋·绍兴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清净寺》载:“清净寺,俗称礼拜寺,讹为马拜寺,在通淮街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回回人兹喜鲁丁自撤那威来泉所造。楼塔高敞,相传为文庙青龙之左角。其教以沐浴事天为本。”

  现存寺里的《重立清净寺碑》亦云,波斯“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即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南城”

  绍兴年间,还发生了一起涉及创建清净寺的事件,后来该事件成为秦桧迫害赵令衿的借口。此事见之于傅自得逝世后朱熹为其所书的《行状》(《朱文公文集·卷98》,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傅自得赵令衿》)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令衿知泉州,时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有外国商贾建层楼(清净寺)于郡庠(文庙府学)之前,“贾赀矩万,上下俱受赂。”地方上的士大夫、读书人认为清净寺建于城内府学之前,既破坏了“八卦巽位”,又破坏了“泉庙学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

  通判傅自得受理时判决:贾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当城居”,并“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净寺由郡旧罗城内迁出建于城外濠。这样,既不破坏“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为府学增胜。

  地方史学者陈达生认为,称艾苏哈卜寺为清净寺,系明代以来历史学家之误。艾苏哈卜寺与清净寺实为二寺,而非一寺,二寺创建、修建年代及主持者姓名毫无相似之处;之所以将二寺误为一寺,皆因明·正德丁卯(1507年)年将这块《重立清净寺碑》误立于艾苏哈卜寺内所致。他在主撰之《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中写道:“元末,泉州发生战乱,色目人互相残杀,大部分教寺建筑被毁,清净寺可能也毁于此时。一百多年后,社会趋向安定,泉州穆斯林重修教寺,觅得吴鉴撰写的旧碑,因字迹漫漶不清,重刻了碑文。可能当时当地能懂阿拉伯文的人很少,对艾苏哈卜寺内的阿拉伯文纪年石刻难以认清,所以将《重立清净寺碑》误立于艾苏哈卜寺内,尚书赵公荣又在寺额上题书清净寺大匾,致使张冠李戴,延续至今。”

  元

  至大三年建穹顶

  元·至大三年(1310年,伊斯兰教历710年),波斯(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Shiraz)著名的“鲁克伯(意为骑士)哈只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为该寺“建筑了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

  皇庆间不鲁罕丁来泉住持清净寺

  不鲁罕丁Burhan eddin,或译作白尔汗丁白儿罕丁,史书常作夏不鲁罕丁),波斯开才龙城(Kazerun,亦译为喳啫例绵,今伊朗卡泽伦城)人,伊斯兰历620年(1229年)生,是伊斯兰教经师。

  ·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崇祯《闽书抄》载:

  “夏不鲁罕丁者,西洋喳啫咧绵人,皇庆间随贡使来泉,住排铺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礼拜寺。寺,宋·绍兴创也。

  先是,郡守请置市舶于泉州,终宋世向其利。胡贾航海踵至,富者赀累钜万,列居郡城南。于是纳只卜穆喜鲁丁,撒冉阝威人,建兹寺,有银瓶香炉以供天,土田廛舍以给众。

  宋、元之际,寺坏不治。至正九年,夏不鲁罕丁金阿里谋出己赀修之。请佥宪赫德尔、监郡偰玉立主其事。旧物征复,寺宇鼎新,层楼耸秀,峙郡庠前,东壮青龙左角之胜,众人悦。三山吴鉴记之。当是时,夏不鲁罕丁年逾百有二十矣,精健如壮岁。故是役也犹为政,称其博学有才德,众奉以摄思廉。摄思廉,即华云主教也。

  罕丁,皇朝洪武三年庚戌乃终,去至正己丑又二十二年,盖寿百四十二岁云。

  夏勅大师,不鲁罕丁子也,习回教,继其业,亦寿百一十岁。

  可知:

  ·皇庆(1312—1313年)间,年逾八十的不鲁罕丁随贡使来泉,住郡城排铺街,众请住持礼拜寺(今涂门街清净寺),任“摄思廉夏”长达60年“摄思廉夏”为阿拉伯语Shaikh al-Islām的音译,“摄思廉”即伊斯兰,“夏”“谢赫”“长老”之意;“摄思廉夏”今译“谢赫·伊斯兰”,意为“伊斯兰长老”。历史上,不鲁罕丁常误作夏不鲁罕丁。其实,夏不鲁罕丁“谢赫不鲁罕丁不鲁罕丁长老

  至正七年(1347年)左右,摩洛哥大游历家、虔诚的穆斯林伊本·巴都他(亦译作伊本·白图泰)以印度使臣的身份到泉州港,还曾会见不鲁罕丁。其《游记》述曰:“刺桐(即泉州)城的廉士中有一位开才龙人氏,名叫白尔汗丁Burhān al-Din,即不鲁罕丁,城外有他的一座道堂。他位居“众伊斯兰长老们之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伊本·巴都他》)

  宋、元之际清净寺损坏,后一直未经修治,至正九年(1349年)不鲁罕丁金阿里倡修。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清净寺》载:·至正1341—1368年)间寺坏,里人金阿里重建,三山吴鉴为《记》。

  现存清净寺中·吴鉴《重立清净寺碑》有曰:“至正九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为政清简,民吏畏服。摄思廉不鲁罕丁,命舍剌甫丁哈悌卜领众分诉。宪公审察得情,任达鲁花赤高昌偰玉立正议为之□理,复徵旧物。众志大悦。于是里人金阿里质以己赀,一新其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偰玉立金阿里》)

  不鲁罕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享年142岁,是泉州历史上最长寿之人。其子夏敕继承教业,寿110岁。他们的后裔以为姓,不间断地住持泉州清净寺。

  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清净寺》载:

  “明·正德间,住持夏彦高鸠众重修。

  隆庆丁卯(隆庆元年,1567年),木塔坏,知府万庆令住持夏东升、教人苏养正等,修塔五层(并修建明善堂)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大震,楼颓其角。而寺中房屋占住者百余人,污秽破坏,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重修,悉驱出之,仍构亭宇,令教人林日耀住持。夏日禹董其役,李光缙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典故·地震》、《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夏彦高的重修,在正德二年(1507年)。当时,因元·至正间吴鉴的重修《记》碑“旧碑年久朽敝无征”,遂于重立,竖《重立清净寺碑》。

  而万历地震后,清净寺寺楼颓其角,但主体建筑寺门、奉天坛等仍保持了原来的规模。重修时改礼拜寺塔为七层,即所谓七级凌日

  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里,强调清净寺的重修要按道教“筹坎离而宅其中”。因此这次重修,是按道教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乾元、九天等来设计的改建礼拜寺大厅。

  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还提出,“儒道如日中天,释道如月照地,余谓净教亦然。”进而从道教角度强调通淮街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说“兹楼之胜,于文庙有关”

  同时,采取“建筑之间加甬道、留通巷”,并拆除原来用作宰牛的大片炉灶,防生火灾;加甬道或留通巷更是为了避免地震时外墙或临屋倒塌,波及毗连屋栋成列倾倒的情况发生。

  明·正德《重立清净寺碑》

  元·至正里人金阿里重建清净寺时,吴鉴曾为碑记。至明·正德二年(1507年)夏彦高重修时,吴鉴碑记已“朽敝无征”,因此为立《重立清净寺碑》。碑文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吴鉴所撰《清净寺记》全文,另一部分记载翻录《清净寺记》的来源和对寺业有贡献者。

  陈达生主撰《泉州伊斯兰教石刻》云:“重立清净寺碑(公元1507年):艾苏哈卜寺门楼甬道后东侧,登台阶数级,有一堵矮墙。墙上并排安嵌二石碑,南首者即是此碑。花岗岩石琢成,通高260、宽110厘米。碑面阴刻文字,风化剥蚀严重。碑首横刻篆体六大字‘重立清净寺碑’,以下竖刻22行,每行60字。”

  后建祝圣亭保护之。

  如果不算撰写年代尚存疑问的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碑记》(碑署撰写年代为元至正八年,即1348年),则元·吴鉴的清净寺碑铭(撰写于1350年),与广州《重建怀圣寺记》(1350年),白寿彝在1940年代称“为中国伊斯兰寺院中可考的最古汉字碑记。”该碑不但“最古”,而且与后来为数颇多的汉文伊斯兰碑铭相比较,它对中国穆斯林信仰的记载之“平正忠实”,“迄于今日,实尚未见一文足以当之”白寿彝《跋吴鉴<清净寺记>》)。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因为岁久朽敝,该碑在明代被人重新镌刻,并被冠以《重立清净寺碑》的名称。至于吴鉴碑铭的原文,今已不可考知。虽经明代重刻,此碑仍然是见证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的最值得珍视的文物之一。

  关于该碑的文本,其前半部分曾因被抄录在何乔远的《闽书》中而得稍广流传。至近现代,因文多磨灭,1920年代末厦门大学黄仲琴因暑假“作闽南之游”时,在泉州清净寺内访得该碑,并识读、记录下碑文,主要是碑文的后半部分(见黄仲琴《闽南之回教》,收录于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册);1957年出版的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也录有这块碑记,但与黄仲琴所录出入很大;而今存碑上,被人用金粉填描,对多处刻痕不清的字迹,往往仅凭臆测率尔为之,个别地方甚至任情涂鸦(如改“墨司”为“墨屎”),与吴文良书所提供的文本出入不小;1962年,前岛信次曾根据《闽书》和黄仲琴的勘查记录,进行过吴鉴碑记的复原尝试(前岛信次《元末的泉州与回教徒》,《史学》27:1,1962)。文革后,陈达生又主撰出版《泉州伊斯兰教石刻》,辨识收录《重立清净寺碑》文本。

  今据陈达生《泉州伊斯兰教石刻》收录的文本,参考白寿彝《跋吴鉴<清净寺记>》、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及其他文本,录碑记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处所填字系补上

  “重立清净寺碑

  掌教夏彦高,谟阿津□□□仝募

  明 □□将军福建都指挥使司都指挥□□□□许清 篆盖

  赐 进士观户部政使□□□□□□□□事□□丁仪 书碑

  西出玉门(或作“玉关”)万余里,有国曰大寔(或作“大食”),于今以(或作“”)帖直氏(大寔、帖直氏:均为波斯语Tajiks、Tazi之音译,亦译作大食、多氏、大石)。北连安息Arsaces,今苏联中亚之布哈拉)、条支(kufa,今伊拉克国条支),东隔土番(“番”音博bó;又作“吐蕃”)、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境内),南距云南、安南(今越南),西渐于海。地莽平,广袤数万里。自古绝不与中国通(此语非史实)。城池、宫室、园圃、沟渠、田畜、市列(或作“布列”),与江淮风土□异(或作“不异”、“迥异”)。寒暑应候,民物繁庶。种五谷、蒲萄诸果。[俗]重杀吴鉴似受《经行记》和《新唐书·大食国传》影响,不为无因,但这种叙述亦属片面,好善。书体旁行,有篆、楷、草三法。著经史诗文,阴阳星历,医药音乐,皆极精妙。制造织文、雕镂器皿尤巧。

  初,默德那(或作“默得那”)国王别谙拔尔谟罕蓦德,生而[神灵],有大德,臣服西域诸国,咸称‘圣人’。‘别谙拔尔’,犹华言‘天使’,盖尊而号之也。其教以万物本乎天,天一[理],无可像,故事天至虔,而无像设。每岁斋戒一月,更衣沐浴,居必易常处。日西向拜天,净心诵经。经本天人所授,三十藏,计一百三十四部(或作“一百一十四部”),分(或作“”)六千六百六十六卷。旨义渊微,以至公无私、正心修德为[本],以祝圣化民、周急解厄为事。虑悔过自新,持己接人,内外慎敕,不容毫末悖理。迄今八百余岁,[国俗](或作“国民”)严奉尊信,虽适殊域,传子孙,累世犹不敢易焉

  至隋·开皇七年(587年),有撒哈八·撒阿的·斡葛思者,自大寔航海至广,方建礼拜寺于广州,赐号‘怀圣’。宋·绍兴元年(1131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或作“撒冉威”;波斯语Shiraf之译音,亦译为尸罗围、施那帏,中世纪波斯湾著名港口)从商舶来泉,创(或作“剙”)兹寺于泉州之南城。造银灯香炉以供天,买土田房屋以给众。后以没塔完里(阿拉伯语al-Mutāwāli的音译,又译作穆泰瓦利,意为寺产或麻札财产的管理人员)阿合味不任,凡供天给众具窜易无孑遗,寺因废坏不治。其徒累抗于官,墨□不决有年矣。

  至正九年(1349年),闽海宪佥赫德尔行部至泉,为政清简,民吏畏服。摄思廉(阿拉伯语Shaikh al-Islām的音译,今译“谢赫·伊斯兰”,意为“伊斯兰长老”)不鲁罕丁,命舍剌甫丁哈悌卜(阿拉伯语khatib之译音,今译“海推布”,旧译又作“鸣教”、“唱教”,意为“宣讲教义者”、“宗教演说家”。与伊玛目、穆安津合称“三掌教”,专门负责宣讲教义教法,并于主麻日聚礼时在“敏拜尔楼”[讲坛]上宣念“呼图白”。)领众分诉。宪公审察得情,任达鲁花赤高昌偰玉立正议为之□理,复徵旧物。众志大悦。于是里人金阿里质以己赀(或作“愿”字),一新其寺。来徵余文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不鲁罕丁舍剌甫丁偰玉立金阿里》)

  予尝闻长老言,帖直氏国初首入职方(《周礼》夏官所属有职方氏,掌管地图与四方的职责;由唐迄清,兵部皆设职方司主要掌管疆域图籍),土俗教化与他种特异。徵诸《西使》(即《西使记》,元·刘郁撰,1卷)、《岛夷》(即《岛夷志略》,元·汪大渊撰,1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汪大渊》、《泉南著述·岛夷志略》)等志尤信。因为言曰:天之欲平□天下,由来非一日情(“情”或作“绩”)也。庄子书、佛书皆言(或作“曰”)西方有大圣人,至隋而谟罕蓦德始出。其教大端,颇与理合。汉、唐通西域羁縻,不尽臣服。自礼拜寺先入闽广,□其兆盖已远矣。今泉造(或作“之”)礼拜寺增为(或作“至”)六、七,而兹寺之废复兴,虽遭时数年,名公大人硕力赞赞,亦摄思广(应为“摄思廉”之误)、益绵(阿拉伯语al-imām之音译,今译作“伊玛目”,原意为领袖、表率、率领者和思想理论界权威。此处专指在寺内率众礼拜的阿訇)之有其人也。余往年与修《清源郡志》,已著其事。今复□(似应为“志”字,或作“书”其废兴本末,俾刻之(或作“诸”)石,以见夫善教流行,义无所不达也。

  奉政公、正议公,皆明经进士,其于是役,均以大公至正之心行之耳,非慕其教者。公治泉有惠,期年之内,百废皆兴;而是寺之一新者,亦余波之及欤?谓非明使者与贤郡守,则兹寺之教坠矣!

  不鲁罕丁者,年一百二十岁,博学有才德,精健如中年人,命为摄思廉,犹华言主教也。益绵苫思丁麻哈抹没塔完里,舍剌甫丁哈悌卜,谟阿津萨都丁益绵,犹言住持(佛、道寺院主管僧之职称)也。没塔完里,犹言都寺(亦作“都总”、“都管”,佛教僧职)也。漠阿津(阿拉伯语al-mu'adhdhin的音译,旧译又作“买曾”,今译作“穆安津”,原意为“宣礼员”,在中国为“三掌教”之一,以前多世袭),犹言唱拜者也。

  赞其事,总管孙文□□顺(或作“总管孙文英顺”),推官徐君正,奉训知事郑士凯;将仕董其役者,泉州路平准(或作“平淮”)行用库副使冯马沙(或作“乌马沙”)也。

  时至正十年(1350年),三山吴鉴志。

  按:旧碑年久,朽敝无徵,掌教夏彦高(或作“高彦海”)、□者旧(?)赵尹璋蒲景荣迭元高(或作“赵元高”)等,录诸《郡志》全文,募众以重立石;如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荣》)立扁(或作“匾”)清净寺三大金字,以辉壮之;他如参将(或作“”)(或作“糱”),少卿(或作“糱”),知州,指挥(或作“”),皆以本教为念,或茂(或作“议”)以修茸之助(或作“或募以修辑之初”、“或茂以修葺之功”),或厚以俸赀(或作“俸督”)之施,而咸有功斯寺者。然教中显于泉者尤多,以其□□□地(或作“以其□□土地”),故漏之。是故(或作“为”;“是故”似系“旹为”之误正德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夏之(或作“夏月”)吉旦。”

  吴鉴所撰的《清净寺记》与广州(1350年)《重建怀圣寺记》和定州《重建礼拜寺记》,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文伊斯兰教碑铭,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与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兰教在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传播与清真寺的建置、组织机构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明·万历《重修清净寺碑记》

  该碑现存泉州清净寺内祝圣亭,碑以花岗岩石琢成,高277厘米、宽117厘米,碑文系李光缙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所撰。全文如下:

  “清净之教流入中土,自隋·开皇始。经首言真主,以真命为天主,真心为人主,故其教主于斋戒沐浴以事天。凡一年必有一月之斋,如吾中国岁首月是也;凡一月必有四日之斋,值亢、牛、娄、鬼之日是也;拜必沐浴,非沐浴不敢入拜;斋必素食,非见星不敢尝食。教主遇斋,率众诵经,西向罗列,但有膜拜,而无供养。此教之大凡也。

  郡建寺楼,相传宋·绍兴间兹喜鲁丁自撒那威来泉所造。楼峙文庙青龙之左角,有上下层,以西向为尊。临街之门从南入,砌石三圜,以象天三;左右壁各六,合若九门。追琢皆九九数,敢苍穹九天之义。内圜顶象天,上为望月台,下两门相峙,而中方,敢地方象,入门转西级而上,曰下楼,南级上,曰上楼。下楼右壁门从东入,正西之座曰奉天坛,中圜象太极,左右二门象两仪,西四门象四象,南八门象八卦,八一门以象乾元,天开柱子,故曰天门。柱十有二,象十二月。上楼之正东,曰祝圣亭。亭之南为塔四,圜柱子石城,设二十四窗,象二十四气。西座为天坛,所书皆经言云。

  经楼睇之,清源在北,鸿渐在南,葵山在西,灵山在东,紫帽在西南,宝盖、天马在东南,凤山在东北,朋山在西北,众峰迤列,台展如垒;溪水从西来,二长虹阑之,大瀛海汪洋其东。俯瞰城中,千雉如带,双搭插天,通衢曲巷,飞甍联檐,西望一紫在趾踵下。楼北有堂,郡太守万灵湖公额曰:‘明善堂’。以楼为正峰,横河界之,通海水潮汐,短桥以济异时教众,每于月斋、日斋登楼诵经,已毕,退,休息于此堂之上。寺极观备是矣。

  胜国以前,递坏递兴,无得而纪。按碑载元·至正有回夏不鲁罕丁与里人金阿里修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不鲁罕丁金阿里》)

  明兴,不知凡几缮。隆庆丁卯,塔坏,住持夏东升鸠众修之,太守万灵湖公捐俸以助。

  今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大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颂圮日甚,住持夏日禹率父老子弟请余修之。余曰:‘公役也,有资舍财,无资舍力,无乾没,无冒破,以成厥胜。’众皆欣然。时哲初,以吏部郎请给里居,与余谋佥同,于是始事。

  先是楼北无庭除。左设居房,右置灶舍,中道如甬,后为占住者屠牛之垣。余是以移去之,易居为洗心亭,除灶为小西天,庭空月碧,楼影徘徊,亭光翼之,若增一胜。楼之坏者葺,欹者正,仆者隆起,因集颜鲁公‘遥天楼’三字额之,又题曰‘惟天为大’,以晓之尊天之意,逮及明善之堂,翕然改观矣,余乃记之。

  余按:

  净教之《经》,默德那国王谟罕蓦所著,与禅《经》并来西域,均非中国圣人之书。但禅《经》译而便于读,故至今学士谭之。而净教之《经》,未重汉泽,是以不甚盛行于世。

  然以余所观,氏书祖心经,其始译则沙门玄奘奉诏为之,岂其人通夷语、解佛理,果无鲁鱼亥豕之误乎?唐一时君臣奉若天书,即二帝三王之经不啻,上好而不必甚,是以萧王禹(“王禹”合一字)傅奕之徒皆言佛,而佛《经》滋多于是矣。

  吾以为玄奘之译未必尽无讹,而《金刚》、《楞严》、《圆觉》、《法华》以下之书,岂必其真从西至也。禅《经》译而《经》杂,净《经》不译而《经》不杂。译者可言而亦可知,知之则愈幻;不译者不可知而可言,徒读之未尽。

  尝按是以思,儒有声、色、臭、味、安、佚,不讲性之说,禅之教近之,故不有其眼、耳、鼻、舌、身、意,而空之于一切,但言性而不言命。儒有仁、义、礼、智,天道不谓命之说,净之教近之,故有其君臣、父子、夫妇,而归之于事天,但言命而不言性。之二者,习之而善各有得,习之而不善均不能无得。

  乃今之习净教者何如也?沿其迹不得其真性,物肇于饮食之弥,文踵率其出沐之故事,曾于维天之命一思否?甚则以肉食为斋,以净为教矣。是以世俗见其然:信祥者,既以其囗,关于死生祸福之藉而急之;皈慈悲者,又以其多不合于斧斤芒刃之用而囗之。故清净氏之言天堂,反不如释氏之言地狱,虽其先守教之家,今亦掉臂而叛去,此教之所繇衰,而寺之所繇圮,乃末趋渐失使然耳,岂其初立教之本旨哉!

  说者谓儒道如日中天,释道如月照地,余谓净教亦然。韩昌黎韩愈欲于佛,火其书,庐其居,此激太过之论,茫茫区宇,何所不有。邹鲁(指孔子六籍之外,百家九流亦足补其大道,何必尽非上帝临汝无贰尔心。

  吾于斯楼取其为事天之所,多言释道,不如冥冥。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吾于《经》取其不译而已矣。夫是以议修复之,非徒以区区灵光之迹也。

  是役也,郡大夫公,邑大夫公,谓兹楼之胜,于文庙有关,捐俸助修,乃里中诸大夫君子相与协力成之,余何力之有焉。

  役始于万历戊申岁之六月,竣于已酉岁之九月,费金囗百有奇。董役则林日耀任才钟李东王延华,募缘则夏日禹何仕全何天启,而昼夜殚心竭力以稽工,实则日耀之功居多。例得并书。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岁在已酉秋重阳之吉。儒林门人李光缙宗谦甫顿首拜撰。”

  清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泉州大风,礼拜寺塔圯(《康熙志稿》),从此未能修复。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福建汀延邵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击陈美来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兰教式微,即延师谏督我教门诸子,学经解篆,重兴通淮街清净寺,在寺中办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字,读《古兰经》,解释《古兰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兴礼拜教规。

  清·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住持教寺,倡导教务,重奠教基,泉州伊斯兰教又一次得到重兴。但随着江长贵离去,教务随之而颓。

  近现代

  民国13年(1924年),许宝玉阿訇受北京回教总会的派遣,来泉州住持清净寺。时济南道伊唐柯三赠对联云:“清真乃吾教所宗,畏天命、畏圣言,应共守先贤训诲;孝悌是人伦之本,爱国家、爱团体,当更具有民族精神。”

  民国25年(1936年),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派毕业生张玉光阿訇住持泉州教务。按阿訇自述,其时清净寺势如孤庙,教徒“未闻主麻之举”,“只知不食猪肉,其他皆无禁忌”。论人口,“仅信仰薄弱之回民十一户”;论经济,则十舍九寒;论人才,更寂焉无闻。张氏以旧礼拜大厅租与宰牛公司,以月租金倡办成达师范附设小学,有回汉学生一百多人。后改名清真国民学校,倡教务,复教者渐众。

  民国28年(1939年),在清净寺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到会代表六七百人。分会下辖白奇支会和檀江、陈江二个区会。省分会会址设泉州清净寺,出版《正源月刊》,宣传教义和抗日救国。

  民国29年(1940年),阿訇辞世,唐柯三金明增阿訇继任。

  民国37年(1948年),马厚恩阿訇继之,直至新中国成立。

  1952年,整修门楼,解决门楼漏水,移掉门楼上的大榕树。

  1957年,把斑驳不堪的黑砖围墙改为花岗岩围墙。

  1983年,移出居住于寺内的12户回民,维修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览馆。

  1997年,重建明善堂,新建两个清净古桥尖拱门。

  2002年,重修西面围墙。

  2009 年,于寺东侧新建礼拜堂。

   寺门门楼

  临街的寺门朝南,为典型的中亚风格,由一面立墙和一个带有双凹半穹顶的门廊,以及连接的有半穹顶的甬道构成。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5米,门宽3.8米,深12.32米。门楼高耸挺拔,全部用加工严整的花岗石和绿辉石砌叠而成。外墙采用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混砌,使外观每隔一层而呈现出一方块形状。

  门顶由四大拱门构成内、中、外三层。门顶成穹庐向上尖拱,桃尖形曲线,拱门内半穹窿以放射线及蜂巢状图案装饰,与我国古代建筑的“藻井”石雕图案类似。

  第一道拱门高10米、宽3.84米。

  第一层结构和第二层拱门,纯用辉绿岩石磨砌造,石质坚韧,颜色苍翠。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石莲花,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由上端沿外层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

  中层辉绿岩石尖拱门内的结构,是用花岗岩石精工雕砌成半穹窿形,穹窿壁上,砌饰着层层叠叠87个精工雕琢的小型尖拱而组成,状似蜂巢。若同门楼东西两墙砌饰的8个巨大尖拱壁门、壁龛,以及构成门楼分成三层的四道尖拱大门,整座门棂共有大小尖拱99个,象征赞颂至高无上真主的99个尊美之名。

  内层为石砌正方形,东西两壁各砌饰一巨大尖拱壁龛。上部为青砖块圈筑的圆形大穹顶,涂垩洁白,无任何装饰,象征无限宇宙空间。

  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写道:“真主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

  门楼后墙上有两行阿拉伯文石刻,是用两条巨大花岗岩石琢刻,每条宽535、高35厘米,上面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廿世纪50年代马坚先生将此碑的阿拉伯文译成中文。译文为:“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就是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礼拜寺,名称‘艾苏哈卜寺’,建于(伊斯兰教历)400年(1009—1010年)。300年后,艾哈玛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伯哈只,建筑了高悬的穹顶,加阔了甬道,重修了高贵的寺门并翻新了窗户,于(伊斯兰教历)710年(1310—1311年)竣工,此举为赢得至高无上真主的喜悦,愿真主宽恕他……宽恕至圣穆罕默德和他的家属。”  

  门楼上屋顶作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伊斯兰教斋月前,伊玛目(教长、阿訇)率乡老在斋月前及斋月末站立于台上观望初升新月,决定穆斯林封斋(斋戒)和开斋日期的地方。 望月台上,筑砌墙垣环绕。南墙正中,内、外各砌饰一尖拱墙龛。北墙正中,筑开一登台人口,左右壁嵌镶两块汉语阴字“月”、“台”石刻。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望月台亦采用了中国建筑文化结构与文化含意,月台周围东、西、北三面墙体上端砌筑24个“回”字形垛子,状如城堞(原应是24个尖拱小窗),象征中国农历四季气候之分季节。台之四角,耸立四座造型独特,纤巧玲珑的阿拉伯式尖塔,塔体俊美挺拔,雄奇壮观,为门楼增添巍峨雄姿,成为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建筑。平台上原来还有一座富有伊斯兰特色的拱形圆顶小亭,名曰“望月亭”,供伊玛目、阿訇率众乡老登台望月时休憩。望月台上之亭、塔,均毁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以助,清净寺教长夏日禹、教友林日耀等募缘重予修复,后又因长期遭受狂风暴雨侵袭,电闪雷击,尤其受地震摆动,年久失修而再度毁于清初。

  进大门,经四门三室重叠成的甬道,就达一花园式的露庭。

  明·永乐皇帝敕谕碑刻

  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至今完好无损地镶嵌着一方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边框绕刻浮雕龙饰;上框正中雕刻一条张牙舞爪的蟠龙,左右篆刻“敕”“谕”,两条奔龙从左右朝敕谕飞舞。左、右边框各雕刻一奔龙,下框为双龙戏珠。

  碑刻全文曰:“敕谕 大明皇帝敕谕米尔哈只:朕帷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勤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惕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心好善,引导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持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敕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之宝。”

  据有关史书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首航西洋开展对外友好活动,在东南亚回教国的访问中,了解到泉州连续两次发生反回排外风波、伊斯兰教穆斯林遭受残酷镇压的情况,造成中国与西洋回教国家的友好关系蒙上阴影。若不尽快排除隔阂,对国内伊斯兰教采取团结保护措施,尔后到阿拉伯、波斯伊斯兰教国家开展友好邦交和发展贸易必定难以顺利进展。舟师归航回朝之后,郑和随即向明成祖奏明情况,请求朱埭颁降圣谕保护泉州伊斯兰教。永乐皇帝准奏而颁发此《敕谕》。

  明成祖这一《敕谕》,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外国侨民和中国穆斯林信仰宗教的尊重与保护,反映了封建统治政权对国内各民族广大信教群众的团结与爱护,是对待民族宗教的可贵、明智策略。

  小西天

  门楼后原有一幽静古朴的“小西天”(伊斯兰教讲经堂),其用处有二:一是作为阿訇(经师)对“海里凡”(学生)讲学、教授《古兰经》的课堂;二是作为对穆斯林宣讲伊斯兰教义、教律的传教场所。该堂已毁,门面犹存。

  “小西天”旁边建筑一座专供穆斯林在礼拜之前进行洁身净心的洗心亭(沐浴室),亦称“水房”

  宣礼塔遗址

  门楼的正东、寺门楼与礼拜殿之间的夹道内,原有一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石筑七级宣礼塔,名邦克楼。塔体如柱,高40米左右,凌空而立,高耸奇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奇特尖塔,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

  宣礼塔与西北隅的佛教开元寺双塔遥遥相望,竞相媲美。·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赞美为“一柱干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寺塔以为三”

  古时,穆斯林即将举行礼拜之时,“穆安津”(宣礼员)登塔之最上层,高声赞颂真主至大、至圣穆罕默德,召唤穆斯林礼拜(即念邦克),-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

  宣礼塔初为石砌,后来毁于明代的一次地震中。明·隆庆元年(1567),泉州知府曾重建五层木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木塔毁于飓风中,宣礼塔就此销声匿迹。塔址迄今人称为“塔脚”

  奉天坛(礼拜殿)

  寺门门楼后西侧为奉天坛,又称礼拜殿,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其生动地表现出阿拉伯伊斯兰式的异域建筑风格,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礼拜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四周以优质花岗岩石条砌叠的高大围墙,砌法同于门楼外墙,厚1.2米,墙高6米;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因而清真寺建筑,绝无任何人物塑像或动物雕塑,而是雕刻精美花草或几何图案和《古兰经》文作为装饰。

  奉天坛坐西朝东,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门楣顶镌刻着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东墙正大门南畔墙体,开一小门进入登望月台梯室。

  西墙为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正向墙长18.40米,高同南墙,呈凸字形。上额横嵌一长列三一体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墙正中向后凹入一方形位置,宽4.54米,深4.31米,使宽敞的礼拜大殿,体现以西为尊、敬拜真主;凹入正向墙和左、右两侧上额,各横嵌一长列阿拉伯文浮雕《古兰经》石刻。正墙中部砌饰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的巨大尖弓宝盖状壁龛,伊斯兰教称为“米哈拉布”,即穆斯林礼拜安拉拜坛。左、右两墙各开一长方形大窗,这一尊严的方位,在穆斯林心目中是最为崇高、神圣之地,乃伊玛目(阿訇)领拜的地方,右侧放置一装饰雅致而庄严的“敏拜尔”(状似台阶的宣讲台)和一支长枣木杖(虎图白棍)。西墙从南至北,砌饰6座巨大尖拱壁龛,各座壁龛均精细琢刻着笔法古朴,苍劲而有力的古体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龛与龛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各2个,龛中及尖拱顶石板均雕有阿拉伯文经句。

  南墙临涂门街,全长23米,高6 米,厚1.02米,立面于墙高1.82米处并排筑开8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街上人们可望见里面;朝街外壁的窗顶楣各横嵌一长列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石刻。

  北墙中,亦洞开一长方形大窗。

  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明·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描述泉州清净寺大殿:“门以南为向,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翚革仿天上之楼台。”李光《重修清净寺碑记》载:“正西之座曰奉天坛,中圜象太极,左右二门象两仪,西四门象四象,南八门象八卦,八一门以象乾元,天开柱子,故曰天门。柱十有二,象十二月。” 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典故·地震》),礼拜大殿拱形圆顶受到严重破坏。正如《重修清净寺碑记》所述:“今万历三十五年地大震,暴风淫雨而楼栋飘摇,倾圮日甚,住持夏日禹等募资重修。”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延能工巧匠,依照历史原貌修复,“楼之坏者葺,欹者正,仆者隆起”,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竣工。后来,泉州伊斯兰教日趋衰落,因年长月久失修,任受自然灾害破坏,久之再次毁于清初,迄今未能恢复。大殿倾塌后,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但是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地面比原来增高了1米多。

  明善堂

  明善堂在奉天坛(古礼拜殿外西北角,是现在讲经的地方。明善堂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屡建屡塌,1998年重修。现存建筑系近代改建,是一座东西向二进三开张传统中国民居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原来,此处筑建有一座中、阿混合建筑形式的堂屋,作为伊玛目(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地震后重修清净寺时,该建筑亦修饰一新,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拱形圆顶的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后塌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福建全省陆路军门漳州总镇马建纪(四川穆斯林)捐资重建,为中国传统古建筑四合院形式。历经53春秋的春雨侵袭,破烂不堪,岌岌欲塌,同治十年(1871年),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提督江长贵(四川穆斯林)仕泉,捐俸重建为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1950年初,因严重破损而塌毁。1952年,政府拨款帮助在原址搭盖了水泥柱、木三角框架的简易瓦片平屋,供穆斯林礼拜。1998年初,利用约旦哈哲尔先生夫妇10万美元捐款,重予修建,恢复清·同治年间建筑原貌,同时还修建了阿訇住宿楼和嘉宾接待室、泉州伊斯兰教陈列室等。

  明善堂大门上额,悬挂厦门关监督唐柯三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题写横匾“认主独一”。大门内上端挂着一匾额,亦是唐柯三调任山东济南道道尹后,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敬立的,文曰“三畏四箴”。从伊斯兰教义解释,三畏即“畏天命、畏圣言、畏末日”,四箴即“箴信真主安拉、箴顺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箴遵天经《古兰经》、箴行五功”;五功即教义规定的五大宗教功课“念、礼、斋、课、朝”

  由于明善堂的礼拜殿面积小而狭窄,最多只能容纳四、五十人举行礼拜,若逢伊斯兰教盛大节日,参加礼拜祈祷的穆斯林常齐集于千年古礼拜大殿,露天举行主玛礼拜。

  明善堂前,至今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重立清净寺碑》收录元·吴鉴碑记中,有“造银灯、香炉以供天”句,该香炉即此香炉。石香炉高90厘米,直径60厘米,重数百斤,以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色白微灰,质纯无瑕。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花心中凹下一个大洞,以放置香料。盛开的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底层雕刻了动荡的波涛。其真意为清净洁白。莲花虽为佛教敬仰之物,而伊斯兰教尊而敬之,并不奇怪,因为埃及也是伊斯兰教国家,她在500年前就被誉为莲花之国。

  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其如香炉两旁大立柱上联对所云:“悔则净心但顶礼而无供养,宣则同调即异斋可以合鸣。”所以它是为众多穆斯林聚在一起举行礼拜时,将檀香末放置在香炉顶端下凹处焚烧,借以净化空气,减少或避免因人多空气污染而影响信徒健康,颇符合伊斯兰教徒酷爱卫生的观念特色。

   明善堂内设有“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

  千年古井

  古礼拜大殿(奉天坛)北墙外,有一口“千年古井”,井泉洁净清澈、水明如镜、久旱不枯,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沐浴)和寺众平时日常生活饮用。

  该古井的挖掘年代尚有争议。一说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开始建造清净寺时挖掘的;一说可能是明、清之后所留。

  祝圣亭

  祝圣亭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亭壁嵌立两块巨碑,右为明初翻刻元·至正十年(1350年)三山吴鉴撰写的《重建清净寺碑记》(见上文);左碑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

  由于小平台被居民占筑为灶舍,两石碑长期隐藏于厨房内,不见天日。1953年维修清净寺时,为保护这两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拆除了厨房。1983年夏修缮清净寺时,又新建石构碑亭(祝圣亭)予以保护。

  新建礼拜堂

  

  2006年,阿曼驻华大使来清净寺参观,将清净寺想建新礼拜堂的意愿,转达阿曼国王。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欣然以个人名义捐资50万美元。该工程2007年10月开工,2009年竣工。

  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

其他清真寺

  礼拜寺增至六、七

  明《重建清净寺碑记》中所载元·吴鉴碑《记》曰:今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

  庄为玑陈达生《泉州清真寺史迹新考》曰:

  “现就这些尚存的遗迹考证当时的教寺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一在今城东南,名为北宋·圣友寺;

  二在城南,名曰南宋·清净寺;

  三曰涂门外津头浦的宋·也门寺;

  四曰南门元·穆罕默德寺;

  五曰东门外东头乡元·纳希德重修寺;

  六曰元·无名大寺。

  此外,还有其他石刻尚在继续考证之中。可见,泉州‘礼拜寺增至六、七’之记载,乃真实不虚。”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艺术史》载:“元代,伊斯兰教最盛之处在沿海……综合元碑资料,可知当时泉州至少已建有6座清真寺。”还记载泉州现有的全国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原名“圣友寺”,而“清净寺”是泉州另一座被毁的清真寺名称,后人张冠李戴,也就将错就错了。该书系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国家重点课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萧默博士主编,其可信度不言而喻。

  南门清净寺

  南门清净寺于十四世纪初由穆罕默德·本·艾敏伯克尔主持建造。

  1948年,在泉州南门城基内出土一辉绿岩石刻,双面浮雕阿拉伯文花体文,其中一面译为:“主持建造此礼拜寺及其楼栋者,尊贵的、显耀的……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尔,即号称为哈迈勒拉……”从出土于南门墙推断,此清净寺寺址应该在南门附近。

  碑文为阿拉伯文花体书法,与泉州元代波斯布哈拉人艾密尔·赛典赤·杜安沙碑的书法一致。艾密尔·赛典赤·杜安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伊斯兰教》)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穆罕默德建造的南门清净寺当与杜安沙碑时间相去不远,即十四世纪初。

  该寺毁于元末兵乱。

  东门外清净寺

  东门外清净寺不知建于何时,只知在元·至治二年(1322年)由阿拉伯人纳希德·艾斯玛尔·穆萨丁重修。

  1956年,在泉州仁风门外东头乡掘获一双面阿拉伯文碑刻,其中一面阴刻六行阿拉伯文,译为:“……这一高贵的大门,并翻新了它们……尊贵的纳希德·艾斯马尔·穆萨丁……此举为赢得至高无上真主的喜悦和怜悯……(伊斯兰历)722年禁月12日(公元1322年,元至治二年)……在真主宽恕之下的……”

  该碑出土地东门外东头乡,为宋元时期外国人聚居之地,曾发现2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石和十几座石墓盖。伊斯兰教徒在此建造清净寺是可信的。

  城南清净寺

  城南清净寺,由阿拉伯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创建。

  据元·吴鉴《清净寺记》载,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乘坐商舶从撒那威来。撒那威是中世纪波斯湾内繁盛的贸易港口,与泉州有通商往来。

  据韩振华研究,南城清净寺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元·至正九年(1349年)曾重修。具体位置在“西为州学,即府文庙青龙代左角,东为光孝寺(百源川池附近)与通淮门(百源川池东边),南为通淮街,北为州学前壕即子城外壕”,与涂门街清净寺并不同。

  毁于元末兵乱。

  津头埔也门清净寺

  也门人奈纳·奥姆尔12世纪创建涂门外津头埔也门清净寺毁于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