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拳

  宋太祖·赵匡胤始创。
  南宋传入泉州为南少林拳之一。
  明代大盛

    ——习武御寇成风。
    ——远传琉球。

  清。
  近代。
  现代。
  拳法特点

    ——概述。
    ——基本功。
    ——技法。
    ——拳路。
    ——套路。

  附一:少林五拳。
  附二:少林花拳。
  附三:少林罗汉拳。
  附四:少林龙尊拳。

  太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拳系的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风格特点鲜明,后由泉州流传至南方各省以至东南亚,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优秀拳术。

  到清末,泉州蔡玉明“太祖拳”为宗,综合“白鹤拳”、“猴拳”(“行者拳 ”)、“罗汉拳”、“达尊拳”、“玄女法”和北派拳法,始创“五祖拳”。因此,后人或称“五祖拳”“太祖拳”的流派,或将两者混称、合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白鹤拳、五祖拳、太祖拳·附3少林罗汉拳》)

  “太祖拳”“白鹤拳”、“达尊拳”、“行者拳”(猴拳)、“罗汉拳”一起,作为“五祖拳”项目,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古传名“太祖拳”者有两种:一曰 “宋太祖长拳”,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一曰“明太祖洪拳”,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创,因洪武年号而名“洪拳”。这两种“太祖拳”拳法是截然不同的,流传于泉州的是前者。】

宋太祖·赵匡胤始创

  一般认为,泉州太祖拳的雏形为北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传入嵩山少林寺,为外家拳法之一。也有认为,即便太祖拳未必是赵匡胤首创,但他以九五之尊置书少林寺,自使得太祖拳在林林总总的武世中显得不同凡响。无论如何,太祖拳法至少在明代之前已经流行却是事实。

  北宋·建隆元年(961年),少林寺方丈福居大和尚为振兴少林拳法,一连3次邀请关内外18家武林高手会集少林寺切磋技艺。在此基础上,根据福居大师的指示,由弟子灵智灵丘等综合诸家之长,汇成《少林拳谱》48卷,是为少林拳法的起源。《拳谱》包括18家拳械,宋太祖长拳便是其中之一。(按:201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据珍藏的《少林拳谱》手抄本正式出版。)

  少林寺所传的太祖拳,一名“少林长拳”,又名“少林三十二手短打”《拳谱》所载仅1个拳路,为:“海底捞沙、迎面扳手、撩阴截把捶、撑膀、合身、提地擎天、撂手撩脚挤手炮、撂手单冲拳、右二起脚、双括、束身双抱拳、左橛楔捶、凤凰单展翅、摇山、扳手推腰、虎扑、挑打器眼、束身双抱拳、右橛楔捶、十字闯步前后冲拳、盘肘、虚步亮掌、黑虎掏心、左二起飞脚、赘地炮、燕子取水、霸王观阵掏鬓捶、磨腰掏肋捶、虎扑、双抱膝、蹬足双冲拳。 ”

  明·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曰:“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第14》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之拿,千跌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明·何良臣《阵记》也有类似记载:宋太祖之三十六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名虽殊而取胜则一焉。”[按:何良臣,字际明 ,号惟圣,浙江余姚人。青年从戎于东南沿海,嘉靖(1522—1566年)间官至蓟镇游击将军。]

  戚继光何良臣两位声名显赫的将军不约而同地在军事著作提及太祖拳,说明太祖拳在明代已经成熟定型,教于行伍,且甚著名。

  明·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今属安徽)人程宗猷(1561-?)《耕馀剩技》也载:“长拳有太祖家之类。”

  民国·海门陆师通《北拳汇编》(1919.1出版)曰:“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匡胤挟其奇技,秘不示人,醉后曾与群臣具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策。”

  苏瀛汉收集出版的《原传白鹤拳家正法》6种,有曰:“自鬼谷仙师、罗汉、太祖而流传至今,法度甚多。”“自太祖流传,征战元勋,建立社稷,原是习拳。”“论交接手,宋太祖有言,头如戴石磨,肩如挑千斤,手如击石壁。”“一达尊教法,二太祖教势,三行者教道,四罗汉教形。凡太祖教二十四势,单拳独手,乃天下无敌矣 。 ”

  近人郭希汾《中国体育史》(1910年)称:(宋)太祖之精于技击,断然无疑。或少林拳术得太祖而益精,亦未可知也。”

  《太祖拳谱源流》:宋太祖长拳,古称‘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此拳据传是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宋太祖乃一代马上皇帝,一条盘龙棍打下氏江山300年,其文治武功之强自不待言。然宋太祖毕竟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是否有此闲心造拳,我们无从考证 ……”

  北宋时泉州已盛传少林拳法。北宋·刘昌言有诗曰:“泉南到处少林风。”其中是否有太祖长拳亦未可知。

南宋传入泉州为南少林拳之一

  宋太祖传位给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太宗传位其子孙,太祖派下后裔从此沦为一般皇族。为安抚和管理皇族,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朝廷设置宗正司。后来人丁日多,崇宁三年(1104年)又分设南外宗正司于南京(河南归德)、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河南洛阳)。

  靖康二年(1127 年),金人南侵,宋太宗的子孙都成为俘虏。西外、南外则属太祖派下,宋室南渡后,这两个机构屡迁他地,最后西外定居福州,南外定居泉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腊月,迁到泉州的南外宗室339人,其中宗子122人,宗女126人,宗妇78人,所生母(妾13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泉州当时是海外交通大港,经济繁荣,税赋收入丰厚,宋太祖的子孙在泉州靠政府发给的“宗廪”过着富足的生活。他们除了读书准备入仕外,平居无事,便练拳耍棒以健身娱乐,其祖辈传下的“太祖拳”成为 “子弟拳”,风行不息。据《宋天源氏族谱》载,皇族世代练武,“习武举业”、“武闱中式”,“选充力士”、“从戎建功”,屡见不绝。 自此“太祖拳”由皇族而民间,寖然成一大宗。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中,记有宋末泉州少林寺“千僧抗元 ”事绩,其中提到在泉州的南外宗氏皇族、进士赵孟模与出家为少林寺长老的赵孟良,均是少林寺僧人抗元的主要人物,由此也可看到宋皇族与南少林的密切关系。后来南外宗皇族或被叛宋降元的蒲寿庚所杀,或驱而四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永蒹 蒲寿庚》、《泉南著述·西山杂志》、《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

明代大盛

  习武御寇成风

  明·何良臣在谈到宋太祖36势长拳等拳艺时,曾概叹说:“各有神授,世称无敌,然失其传,而不能竟其奥矣。”其实,太祖拳以及何良臣《阵记》中所提及的李良钦“荆楚长剑技”,并未如其所言趋于式微,而是在泉州瓜瓞绵绵,薪传不衰。

  《天源氏宗谱》记载,明代泉州原氏皇族后裔也出了不少武人。最著名的是成化(1465—1487年)、嘉靖(1522—1566年)间俞大猷的武略老师赵本学(1478~1544年)。赵本学著有《注兵法十三篇》,既传俞大猷武略,且授其拳术。俞大猷《剑经》所确定的“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俱要进,时时俱取直”的技击原则,正原原本本承续了太祖拳“以硬功直进为上策”的要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赵本学》、《泉南著述·注兵法、剑经》)

  何良臣《阵纪·技用篇》指出:“军中切忌者,在套子武艺”,“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砍,虽转手回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动跳,做进退身势手法耶?”

  泉州武术到了俞大猷(1503—1580年)时代,臻于完备,更趋实战化和理论化,练兵教艺,尽去花套。俞大猷著《剑经》,把南派武术理论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

  俞大猷以武术训练军旅,求其“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自然首先采纳其师赵本学所传且无“满遍花草”的太祖拳艺。他在《剑经》中提到的“荆楚长剑”,系得之泉州同安李良钦 ,且得益于本郡永春留垵邦协,实际出于太祖一系。闽古属楚地,晋代傅玄《短兵篇》“剑为短兵”俞大猷故雅称太祖棍法为“荆楚长剑技”,而非此术远传自湘鄂。(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良钦》)

  俞大猷还以家棍法训练了6000名漳州士卒,“漳泉军”征剿倭冠,所向披靡。

  明·东阁大学士蒋德璟(1593~1646年,泉州晋江福全人,后移居泉州郡城)《策海·下篇》记有泉属沿海各地习此“长技”御倭冠之事:俞武襄俞大猷谥“武襄”)《剑经》先教棍法……闽兵闽船,昔称‘长技’,贼甚忌之。沿海一带……如晋江之石湖、深沪、祥芝、福全、围头、东石、石菌;惠安之崇武;南安之石井、营前、莲河;同安之澳头、刘五店、官澳、神前、烈屿、金门、水头,各澳之人,皆多骁杰,胜浙兵远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明·户部尚书黄景昉(1596~1662年,泉州晋江东石人)《温陵旧事》则说:都护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角抵。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亲承都护所指教。”“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郭希汾《中国体育史》因此断言俞大猷“以拳法练兵士,故明社既屋,而少林一派转为大盛,亦平时提倡之功也”。直到今日,闽南一带的太祖棍法,尚称“军棍”,仍然是如《剑经》总歌诀所云, “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偏身着力,步步进前”,与绝无虚花步数的太祖拳一样,势势刚猛,古风犹存。

  《剑经》以泉州方言行文,内多太祖拳术语汇,记谱亦近似于现时,故今之善太祖拳者,一般能解读《剑经》古谱而操练之。

  泉州临海,明代多受倭寇侵扰,匪患频发,而民风强悍,械斗之风甚烈,习武以御寇卫乡,蔚为风气。《明史·卷91·兵志》曰:“泉州、永春尚技击……泉人善人战。”太祖拳棒等各种武艺就这样在社会动荡中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百家绝技,后先接踵,甲于闽中。”

  远传琉球

  太祖拳法的影响,还远及日本空手道。“空手”一词,实出泉州“空手拳”之口称。

  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明太祖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36姓均为漳、泉、福宁等福建沿海人。后来,闽人36姓多有“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有的在航海中罹难而亡,所以明朝政府又多次再赐一些闽人以补充琉球的闽人36姓。闽人36姓移居琉球,带去中华文化,加强双方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从永乐廿年(1422年)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约250年间,从事贡赐贸易的琉球36姓中的27个姓共824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泉州与琉球》)

  永乐三年(1405年),明廷在泉州南门车桥头附近设来远驿(俗称“琉球馆”),主要接待来泉州进行“勘合贸易”的琉球贡使。在明朝长达 277 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20余次,而琉球入贡明朝达300余次。从洪武廿五年(1392年)到明末的250多年间,琉球共向中国国子监(也称国学、太学)派遣至少21批66名“官生”,其生源系琉球品官子弟(或品官),由中国官费接待;还有在琉球的贡使馆一一福州柔远驿(俗称“琉球馆”)学习的,称“勤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泉州与琉球》)

  这些交往,拳术因此多东传。1990年泉州武术团访日时,日、中在浦添市民会馆举行演武大会,冲绳400余名空手道登台献技。其中刚柔流上地流之“三战”及技法、马势,显见源自“太祖拳”、“白鹤拳”“正道馆”、“刚泊会”后来多次来泉考察,确认其根在泉州,冲绳空手古武道联盟会长涌川幸盛曾著文谓:“空手道与泉州南拳源出一脉。”

  明、清交替之际,泉州重要性骤然上升,降清者如洪承畴施琅,抗清者如郑成功郑经,都是泉州人氏。氏两岛屯兵,抗天下全师,“漳泉间拳勇少年多往从之”。闽南沿海用兵22年,客观上使泉州地区武术更紧密地与军事结合,太祖拳棒等各种南少林武艺最终定型在勇猛、刚健、实战的座标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施琅郑成功郑经》)

  郑成功退守台湾后,秘密会社应时而起。“太祖拳”与后来统称为“五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等拳种成为本地洪门、天地会以及其他帮会的主仗拳种。换言之,一千多年来,太祖拳棒因战争、御侮、政治斗争和秘密会社的推动而深深扎根于民间。

  成书于清·嘉庆(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间的晋江东石蔡永蒹《西山杂志》(手抄本)记,“僧人传授技击于泉南”,“散居沿海,授馆村里”,所授为“达尊、太祖、猴拳”。又谓:“南邑朴里、水头之技击”、“桂林、锦里、龟湖、什姓、郭岑、莲河、安海、石狮、深沪、祥芝、乌浔、塘东、上丙、下丙、型厝、相林诸村杀狮技击”,俱属“少林一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人名录·蔡永蒹》、《泉南著述·西山杂志》)

  雍正帝(1723—1735年在位)曾在诏谕中称“泉漳一带,文事既昌,武运尤炽”,敕止械斗练武。

  马来西亚干德源《五祖拳简史》中叙其姑丈李俊仁习拳本源,称:“清·雍正年间,有一位明朝宗室隐居泉州东门外凤山(俗称东岳山),化名悟心和尚,在东禅寺内传授太祖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附1东禅少林寺》)

  光绪六年(1880年),黄培松以太祖拳艺夺得庚辰科武状元,在其家乡南安六都东山埔建有“状元馆”传其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人名录·黄培松》)

  光绪(1875—1908年)中期,晋江蔡玉 明“太祖拳”为基本功底,集“太祖拳、白鹤拳、猴拳、达尊拳、罗汉拳 ”和阳师北派拳术技法、道台夫人下盘腿功7种拳法于一炉,甚至原封不动地引入这些拳术的某些套路加以太祖化,始创“五祖拳”,后蔚为大成,发展为泉州南少林拳系太祖门最具代表性的占绝对优势的拳种之一,或直接就称“太祖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五祖拳》)

  先后与黄培松蔡玉明同时期的,尚有庄詹魏希农林贤廖豆等,也都门墙嫣红。

  庄詹居泉州城西,其徒卢言秋“光汉国术馆”于马尼拉,传卢庆辉,再传卢思明,祖孙3代,70年间有徒 逾万数。菲岛陷敌,“光汉国术馆”之徒奋起抗日,多人捐躯,有声于史。

  魏希农吴栋梁魏国器木器),城乡从习者众。廿世纪30年代魏国器偕徒戴火炎蔡水影买棹南游,传拳印尼泗水“寄傲社”、“三生国术馆”,至今薪火不绝。前清进士林骚赠诗有句: “平生不少英雄气,到处逢人绝技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林贤拳艺出于家传,接承林贤衣钵的徐金栋,则由马来西亚而英国、瑞士、澳洲、美国、爱尔兰等,把包括太祖拳在内的五祖拳推向更多国家和地区。

  2010年出版的《少林拳谱》有文述及清代这段历史时说,明未清初,北少林大批高师投奔福建泉州南少林寺,开始衍生了前、中、后等五祖门派:有前五祖、中五祖、后五祖,南少林古代五祖(北派闽南拳系)、近代五祖(蔡玉明创),还有南派五大门(广东五祖拳)等。

  陆丰蔡莫派武术研究会 •罗山派武术馆《评〈泉州南少林拳与海陆丰传统武术〉》有云:

  “汉族武术 发展到清代至巅峰,一时间门户丛生。于是一趟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便也分成诸多流派,但其中最为有名的,还要数少林太祖门了。

  少林太祖门有南、北两大流派。南派少林太祖门之太祖拳受到南拳的影响,宗法已略有改变,主要流传于南少林的发源地福建省的泉州、漳州等地。而北派少林太祖门则流传较广,并且保持了太祖长拳的原始风格 …… ”

  “在福建省内七种拳技中传播较广的泉州南少林五祖拳有2个:古代五祖(太祖、达尊、罗汉、行者、白鹤),以太祖长拳为主拳;近代五祖(太祖、白鹤、达尊罗汉、猴拳、玄女法 ),以太祖长拳和鹤拳为主拳,所以五祖拳可称为‘太祖拳',总称‘五祖鹤阳拳'。 ”

  光绪廿六年庚子(1900年)义和团失败后,清延严禁民间练武。义和团所习拳种中有“五祖神拳”一项,泉州又曾是郑成功抗清基地,反清复明斗争未曾间断,闽南拳禁严于别处。故太祖拳师陈朝顺有言,时皆偷偷习拳,闭门闩户,一灯如豆,恐为官府侦知,而室内狭窄,长器械遂失泰半。拳坛遂至沉寂。

近代

  清末民初之际,革命军兴,太祖拳又从低潮中振起,造就了一批叱咤武林的人物。泉州同盟会为联络革命,暗中策动拳社,其中傅维彬倡之最力,拳术亦精。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泉州拳馆之盛,犹如遍地开花,门户流派繁多。太祖门拳家及其门人除在闽南各地传拳外,更将太祖拳(或称五祖拳)广传海外,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创立卢万定国术馆”、“闽南国术研究社”

  现在,在永春汤城、壶窟、白盘、观山,安溪虎邱、西坪、金榜、仙境,南安四都、桃源,鲤城树兜、延陵、新埗、西庄、板头等乡,民初傅长华名颇著。

  泉州寺庙每有习武传统,“太祖拳”传承在泉州另有僧门一脉。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有泉州少林寺“千僧抗元”。元代,开元寺僧兵甚众,释大圭有《僧兵叹》、《僧兵守城行》吟其事。《福建通志》高僧传记明末泉州僧定因“精少林拳棍,弟子习其技者数百人”。至廿世纪20年代,泉州崇福寺因出了铁沙掌拳僧妙月而名闻于世。妙月和尚擅三战拾字,发拳响劲,膂力绝人,厦门南普陀主持太虚大师过泉州时曾赠联:“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寺中尚存《太祖拳谱》3册,为镇山之宝。妙月和尚上承志参仰华和尚,下传元镇和尚,再传常凯常清。释常凯曾膺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国术总会会长,“禅、拳、医”俱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著名住持僧》)

  1932年6月,十九路军入泉,曾倡立泉州国术总馆及2个分馆:总馆馆长吕鹏琦,教练姚金狮魏国器徒)、 林国治何春先徒)、陈维称。温陵分馆馆长戴火炎,增授鹤拳。富美分馆馆长林天恩林九如子),还请厦门新垵拳师回传太祖拳。各流派合作无间,培养了建国后成为泉州拳界中坚的一批代表性人物,如周志强黄清江等。

现代

  1961年5月,泉州响应国家体委抢救民族传统武术的号召,成立业余武术研究社。推举社长庄子琛,副社长戴火炎,委员16人;其中太祖(五祖)拳师占12人,有陈朝顺林春来苏再福等,皆一时之选。武术社开馆招生,并到城郊和晋江一带教拳。至1966年“文革”开始,武术社解体,共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对泉州武术继往开来,贡献殊钜。

  “文革”中泉州崇福寺废为工厂,僧众星散,拳僧老成凋谢。70年代末,释常清重兴,邀“太祖拳”传人周焜民教习寺中武僧3年。今泉州少林寺方丈释常定及崇福寺、南台岩、厦门白鹿洞、菲律宾崇福寺、性愿寺之资深武僧,多当日受业者,僧门太祖一脉,颠而不堕。

  廿世纪80年代泉州普查民间传统拳术时,虽世易代迁,登记者尚20多种。有一些拳种之始创,托之于仙佛,有的则3代以上,已甚渺然。其中唯“太祖拳”有源有流,载籍分明,且追溯到宋代皇帝。

拳法特点

  太祖拳流传既久,传承各异,其拳法难免有所差异,但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概述

  太祖拳讲究实战,风格南北各异,共同点是劲刚势猛、直击连进。

  但北方所传多长打硬击,腰腿灵活,拳脚并重,善跳跃闪展,虚实互掩;打法上讲求挑打连进,直冲横砍,踢扫钻靠,一往直前,突出“长、疾、硬、变”4字 。

  南方包括泉州所习太祖拳(下称“太祖拳者概指此),手法、步法、腿法等虽与北方太祖拳基本一致,但也 有些差异:

  刚柔并济,内外合一。太祖拳的动作刚柔相济的,柔和之处较之氏太极丝毫不差,刚猛之处比八极尚且有余。如“摇辘轳恨地无环”前柔后刚,又如“晃乾坤伏底通背”、“上步横靠身连进”这2招,运动起来如大蟒蛇行、滚滚而动。

  内外一体。太祖拳拳法中暗含各种功夫训练。如起势的双按掌,实为少林派十八罗汉功的呼吸法,猛然提气聚神,用于对敌。又如 讲求 “摇身震胛”,以气催力。

  动作紧凑,虚实并兼,幅度较小,气势刚烈,招急力足,爆发力强;直击硬打,少跳跃,多手法,讲求长打短靠、短拳长用,后发制人,迅雷不及掩耳,突出“刚、猛、紧、稳、小”5字,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

  基本功

  太祖拳的基本功主要有“三型”、“五功”“三型”为头、手、步,“五功”为臂、腿、腰、桩、气。

  技法

  太祖拳的动作多为大招大架,明快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迅猛有度,力贯全身。

  太祖拳劲力发挥于“崩、挑、砍(斩)、打、拦、抹、封、闭、缠、撑、卡、塞、靠、扫、踢、踹、弹、撩、钩、撞、绊、扣、旋、闪、捣”等技法中。“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

  交手时,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

  进身前“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

  招式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少林短打拳谱》中的“套捶”、“ 双手扣”、“二郎担山”、“怀中抱月”等势,太祖拳中均有显现。

  泉州太祖长拳的拳招古朴,可与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少林短打拳谱》等古谱所叙相印合,如《经效新书》中的“懒扎衣”、“探马”、“朝阳手”、“雀地龙”、“金鸡独立”这5个拳架。《纪效新书》曰:“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善。”泉州太祖长拳的 “探马”与之如出一辙,其他拳招亦然。

  拳路

  太祖拳起势先是“探海捞月双抱拳”、“英雄提袍懒扎衣”、“三步升堂挖金砖”3个动作,收势是“拜四方礼法周全”、“退三步定气还原”2个动作,古意盎然。

  太祖拳拳路极长,共32势108招,分3节4段 :上节称“地盘拳”,有2段(每段皆可单独成套),是基础;中节称“人盘拳”,集长拳、短打于一体,是精华所在;下节称“天盘拳”,是收拳。上一节的收势即为下一节的起势,全拳如长山之蛇,击尾而首应,循环无端。

  套路

  太祖拳套路严谨。

  拳术有:“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太祖长拳” 、“十八趟罗汉拳”、“八打二十式”、“行步拳”、“五路对打拳”、“遛腿架”、“遛脚式”、“十二趟弹腿”等。

  器械有:“太祖棍(棒)”、“三节棍”、“少林棍”、“九龙棍”、“蟠龙棍 ”、“十二连枪”、“梅花枪” 、“三义枪”、“太祖单刀”、“四门大刀”、“双手带”、“梅花刀”、“万胜刀”、“应战刀”、“青龙剑”、“二朗剑 ”、“梅花双钩”、“方便铲”、“双钺”等。

  对练套路有:“对打太祖棍”、“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大刀进枪”、“子母锤对打”等。

附一: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包含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法,是泉州武术的一门绝学。

  少林五拳特点为:“以形为拳,以意为神,朴素明朗,拳势激烈”,富于阳刚之美。

  其精义为:“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荛力。”

  史载,金哀宗·正大(1224—1226年)间,嵩山少林寺白玉峰(法号秋月)始创少林五拳,后传觉远和尚,2人撰写了《少林五拳精要》,系统阐述了龙、虎、豹、蛇、鹤五拳的特点和手、足、身、眼、步法以及五拳结合的练法。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经常侵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朝廷多次降旨诏嵩山少林寺武僧平寇。那时,许多武僧便就地建殿参禅,授徒传功。

  进入清代,少林净仁净林2僧南迁,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将少林五拳深度传授。久而久之,北派五拳吸收了南派拳法,形成了南派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属于象形拳类,为仿生之武学。鸟兽行动和神态,在拳法中栩栩如生地表现。龙吟、虎啸、豹窜、蛇缠、鹤立,无一不显示出鸟兽之行与天地之合。

  学习五拳,要内外兼修,以长拳、南拳作为基本功,同时配以内功气息调节,做到“内外三合”,即脚、腰、肩力催三关,精、气、神浑然合一,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以关发气。

附二:少林花拳

  花拳是少林古拳法中的稀有拳种,属少林柔拳一派。

  特点:拳打卧牛之地,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消劲。

  精义:花拳八法,即“吞、吐、浮、沉、粘、离、擢、浚”

  少林花拳走的是轻柔飘逸一路,左盘右扭犹如迎风摆旗,技手攻守恰似风吹柳絮,起落进退宛若行云流水,张弛急缓好像海潮起落。花拳拳法的奥妙主要不在招式,更在劲力的处理之上。“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消劲。”

  花拳短小精悍,斗室之中尺棍兵器都能操练自如,充分体现“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明·名士金圣叹曾就此概括为:“花拳为一路短打。”

  燕子铛为少林花拳独门兵器。燕子铛为双手短兵刃,外形酷似燕子身形而得名。平地时腾挪闪跳轻盈异常,跃起后凌空飞渡技击长空。身段美妙,柔中带刚,掩饰不了内中丝丝入扣的杀机。

  泉州花拳最早见于清末民初。当时泉州学府路两位私塾老师——周苍玉周润玉兄弟,便是泉州花拳的开山祖师。二人将此拳传于林朝泰又传于郑连来郑连来又传于其子郑昆烟

附三:少林罗汉拳

  特点:“拳路清晰简明,短捷紧凑,灵活多变。”

  精义:“出手似箭,收手如绵,一招得手,连环进击。”

  罗汉拳拳理渗透“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其手形变化体现阴阳五行之说。罗汉拳手形按“五行”分为5枝:“仰掌为水,立掌为木,扑掌为火,握拳为土,钩手为金。”同时,各种手形又有不同的运动要求:“水枝如行云流水,木枝穿插如动箭,火枝如炎冲云天,木枝下沉重如铁,金枝变形如钩。”变化多端的“ 三掌一拳一钩”造就了罗汉拳的灵活,往往在实战中能出奇制胜。

  罗汉拳不仅在招式上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武学之道的研究上也有不俗的见解。“练武者可分为三种境界:以力行,偏刚偏柔,刚而不柔,柔而不刚,为下乘;以气行,能刚,能柔,刚柔相济,气达全身,为中乘;以神运,虚实互补,刚柔俱化,劲透体外为上乘。”习武之人有层次上的差别,武学之道不在于行而在于神,舞形易而入神难,需要练习者的悟性,更需要长久的揣摩与研习。其招式有“和尚捧经、醉卧罗汉、童子摘葱、连环进击……”

  “一字马一片身”是罗汉拳独特的攻守方法。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以自己的侧身对准对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随机应变以寸劲或防或攻;后手相随,或上或下,守中护肋。这种技击观念和现今的格斗技术异曲同工!

  俗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功不是南派武学所长,但罗汉拳的腿上功夫却不容忽视。与“北腿”的高起飞踢不同,罗汉拳为低腿劲踢,配合多样化的步伐,隐蔽性大,重心颇稳,每每能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罗汉门的传统独门兵器是“疯魔禅杖”,也叫鲁智深醉打山门杖”。长近2米,重达5公斤,两端分别为日月双铲。

  传说:此杖法本来为长白山道悦真人所有,游方高僧藏玄大师与道长交往甚密,两人经常对饮论武,互相学习武艺。高僧学得疯魔杖法之后,云游来到泉州少林寺,将绝艺传授给少林僧人,于是承传至今。

  疯魔杖法“劈、切、截、戳、挑、撩、扫、挂、刺”,大开大合,大巧若拙,既似游龙走凤般轻盈矫健,又有秋风扫叶般勇猛无情。其招式名称有“大开山门”、“肩挑日月”、“惊魂静心”等。

  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侯君焕是罗汉门的一代宗师。民国时期,庄子深拜入侯君焕门下,学到至今最为完整的罗汉门拳、械套路,包括“罗汉三战”、“少林拳”、“降龙伏虎罗汉拳”、“五枝生克手法”、“五枝靠打对练”、“达摩棍法”、“伏魔禅杖”、“血刃刀”。后传其子辈。

附四:少林龙尊拳

  少林龙尊拳,又称“龙拳”

  特点:“吞吐浮沉,身技腰马,门户眼节,动静神气。”

  精义:“有桥断桥,无桥生桥,注重练神。”其不仅集合双手互搏术的守内、游外之功,同时还具备二次防御之功。

  龙尊拳共有17套拳法,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但每一手顷刻间的变化都能起到“挡、防、攻”3种功效。“吞,如金猫捕鼠;吐,如饿虎出林;浮,大鹏展翅;沉,如老翁持拐。”看似以防为主,却能诱敌深入,出奇制胜。

  如龙尊拳中的“三狮拳”套路:双拳奔出,气势磅礴,中指突起寸许,有如龙首。左右变换之时,动作迅速,富有整体感,验证了古人“神龙无首”的变化莫测。动时,似黄龙滚水,浪里推舟;静时,养神安逸,出手有山岳之威。时而原地踏步,时而突然快速游走。这套拳法移动范围以及拳法收缩幅度虽然不大,却能在摇身转胛间起到“挡、防、攻”的效力:一拳迅速抵挡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另一拳防好敌人的二次进攻,紧接着利用与敌人的近身迅速进攻,即“有桥断桥,无桥生桥”

  龙尊拳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可一手端茶,一手出招,喝茶对阵即能比出高低。龙尊拳的秘诀即“练神”,根基为“三战”,运气要气沉丹田,眼法讲究以目视目,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拳法则讲究“门户”“出拳时,肘距离肋骨不能超过一拳头的距离,拳高则不能超过肩膀”,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以保证防守和进攻的力度,并起到借力用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则为“六斗”

  流传于泉州的龙尊拳,系少林寺龙尊拳正法。此法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1723—1735年)间,铁珠长老来福建,路经兴化仙游县,收朱山为徒,遂将龙尊拳传之。三年后朱山学成,传给门人吴申天,即俗家第一代。朱山传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传俗家第三代彭金山。1945年传到泉州市区西街的 一池大师黄承懋),已是俗家第10代。

  龙尊拳法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为“直上清溪”,即1路龙法;另一派为“太子游龙门”,即2路龙法。泉州流传的是2路龙法。

  龙尊拳为福建七大拳之一,在福州犹为盛行,而日本人对此拳也很感兴趣。早在 1993年2月,日本冲绳刚柔流泊手空手道协会就到福州与古田县武术队进行交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