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镇志、专志  

  镇志
  安海志
    ——清《安海志》(清·佚名纂。)
    ——1983年新《安海志》(安海镇政府主持修编)
    ——2000年《安平志(校注本)》。
  青阳志(明·晋江李伯元撰)
  崇武志
    ——明·嘉靖朱彤《莅官总要》。
    ——明·崇祯陈敬法《崇武所城志》。
    ——1996年《崇武镇志》。

  专志
  开元寺志

    ——宋·许列《紫云高僧传》。
    ——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
    ——明·万历陈止止撰修《开元寺志》(第一部寺志。李廷机《开元寺志序》。杨道宾《跋开元寺志后》。)
    ——明·崇祯释元贤纂修《温陵开元寺志》(概说。元贤自为《序》。民国重刻。)

  清源文集
(南宋·李方子
  清源文献
(明·何炯
  清源山志

    ——明《清源山志》。
    ——明·林孕昌《泉山小志》。
    ——明·丁衍夏《三十六洞志》。
    ——清·许元烜《三十六洞考》。
    ——许添源《清源山志》。
    ——许添源《清源山摩崖选粹》。

  清水岩志
    ——明·崇祯始修。
    ——清·乾隆重修。
    ——清·嘉庆再修。
    ——清·光绪杨浚辑《清水岩志略》。
    ——新编《清水岩志》。

  九日山志

    ——明·万历黄文炤《九日山志》(周维京《九日山志·序》。黄文炤《九日山志·自序》。清·乾隆重刊时洪世泽《序》。)
    ——现代·黄柏龄《九日山志》(庄炳章《序》。黄柏龄《前言》。)

  戴云山志
    ——明·万历《戴云山志》[ 杨文正《序》。黄文炤《跋》]。
    ——2011年版《戴云山志》)

  九仙山志(张士宾《九仙山志·序》。杨文正《九仙山志·序》。)
  诗山书院志(10卷,清末·戴凤仪(戴希朱)编纂)
    ——内容。
    ——清·戴鸿慈《诗山书院志·序》。
    ——清·王思覃题词。
    ——版本。
  通淮关岳庙志
    ——傅金星、曾焕智编《泉州通淮关岳庙志》。
    ——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泉州通淮关岳庙志》。
    ——吴幼雄、李少园主编《通淮关岳庙志》。

镇志

安海志

  清《安海志》

  《安海志》,清·佚名纂。泉州图书馆藏。

  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影印出版。

  1983年新《安海志》

  新《安海志》,由安海镇政府主持,《安海志》修编小组修编,傅衣凌作序,1983年9月出版。

  该志书从晋江市安海镇的沿革、山川、封域、城池、公署、学校等十几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但时间记载下限只到清朝末年。

  2000年《安平志》

  《安平志》(校注本),其内容大多是在原《安海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时间记载下限同样只到清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0年。

青阳志

  《青阳志》,上、下两卷,明·晋江李伯元撰,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完稿,未刊行,存手抄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伯元》)

  《青阳志》目录分为地理、山川、名胜、青阳八景诗、祠庙、土俗、氏族、乡会科、贡士、仕途、武科、武卫、节、烈女和隐逸等部份,是相当详备的一部地方志书。

  《青阳志》手抄本在《青阳志叙》之后附题云:“清·宣统六年涵江乡后学陈峰敬录于来青山庄。”陈峰拱紫居士,陈埭涵口人,乃前清遗老;宣统只有三年(1911年),他特将民国三年(1914年)作宣统六年。他抄录《青阳志》时有所增补:如在“氏族”篇末又增补涵江氏于宋代寓居青阳的一段史话。

  现存《青阳志》手抄本约2万字,虽然在传抄时不免有缺漏讹传之处,但文笔精彩,内容丰富,故仍不失为珍贵之地方史料。

崇武志

  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崇武千户朱彤编纂崇武首部地方志书《莅官总要》。

  明·崇祯七年(1634年),生员陈敬法编纂成《崇武所城志》。

  1996 年,惠安县崇武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崇武镇志》。

专志

开元寺志

  宋·许列《紫云高僧传》

  明·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自为《序》”中有曰:“兹刹自唐以前未有纪之者,纪之自宋·许列始,名曰《紫云高僧传》。梦观(释大圭梦观讥其剽窃传闻,附会穿凿,觕陋不足观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

  《紫云开士传》4卷,元·至正八年(1348年)释大圭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序》(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曰:

  “昔孔子因鲁史记修《春秋》,以编年合书君臣之事,未有所谓纪传者。迨司马迁氏,始离书天子诸侯为纪、为世家,公卿大夫士为传,而后世因之。氏之所述作者为经,而则仅列于史;为书不同,褒贬一也。僧之史有传,其亦因史氏者乎?

  夫史所以褒贬,善善恶恶,是是非非,直其笔,当天下,心无毫发私而已。僧史宜若无褒贬然。凡道眼明、知见正者,戒检严而寂静胜者、智辨闳达而教化广被于人者,书之。至于神异者、高尚者、业读诵者、住持吾道者、生死去来自在者、六根不烬而设利者,悉书之。是亦褒矣,盖独无贬者焉!然彰其善则瘅其恶,褒贬之意微,而莫即测闚也。

  泉州开元寺创于唐,更五季十国而盛,至宋益盛而未合。迄于我元,始合而大。其间高僧异人出世,名不灭磨于兹,而僧史未有作者。虽作如许列辈,率得于剽闻。傅会穿凿,琐细觕;不核其实,不语其精,而不着其大。今主者崇会师览之慨然,以为六百年异人名氏,湮没殆尽。而幸所存者,此不一修之,则后将无闻矣。以属大圭笔削云:‘盛事,子其无让!’乃蒐集录摭碑刻,访长老遗轶;而序其世、正其年时、考定其姓名,尽去其怪迃卑鄙之说。人为之传,合若干卷,目曰《紫云开士传》。

  旧称‘高僧’,今不称者何?以一行一艺名于时则为高;是书多禅者师,道德大备,岂‘高’之一言能蔽之邪?且禅者重嗣法,不重肄业;今以肄业书之,十九世相承,其人不可得而变,其可变则变之矣。方今大法不竞,人物眇然,前哲已远,后生谁师?然则修僧史记、为僧列传,而谨褒贬之法,将以激隤波、复淳源,使人人劝为开士,以光我觉皇氏也。

   至正八年(1348年)戊子夏四月,释大圭序。”

  明·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自为《序》”中有评曰:“元·梦观(释大圭梦观乃作《开士传》。其学博,其识端,其命意奇拔,其铸词典雅,允登作者之坛,称善史矣!”

  《紫云开士传》国家图书馆存清抄本。

  201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廖渊泉张吉昌点校的《梦观集·紫云开士传》合刊本,是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州文库丛书》之一。

  明·万历陈止止撰修《开元寺志》

  第一部寺志

  明·万历廿四年丙申(1596年),陈止止撰修《开元寺志》,此为开元寺第1部寺志。今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李廷机《开元寺志序》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李廷机《开元寺志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文曰:

  “吾郡开元寺,余穉年尝就傅,卒业其中。弱冠,又与郡士友聚而结社。时牢落僧居,强半馆塾矣。而自是军兴,铸兵之冶、烹硝之竈,纵横宇下。工匠家室,与僧杂处,弃灰积苴,至不可搔除。殿堂坛廊,剥饣蜀芜薉,傍后地日折而入于人家。自嘉靖(1522—1566年)之季至于今,盖三四十年往矣。惟是寺处西陌要区,岁三大节,嵩祝之辰,绵蕞设焉。而郡邑常以致民读法,间与乡士大夫讌集,士大夫亦自不时过之。闤闠老幼,日夕嬉游石般(“石般”合一字)礴于其间,亦吾郡一别业也。顾相与坐视其荒圮,莫为意者。

   万历乙未(万历廿三年,1595年),宪副懋新?(云南副使黄文炳适庐居,念始祖故为寺檀越,慨然白当道,徒匠撤冶毁竈。率诸修葺既,次第为寺乘以纪之。迨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待次都门,示余征序。

  余雅不信浮屠,然余行天下,见通邑大都,兰若、招提,郁然相望;亦以壮方隅、备祷祝、时息游,非徒为缁黄地而已。唐世士大夫侫佛亦豪举,白傅履道里第、右丞辋川居,竝斥为佛祠。即氏先素封耳,其经始开元,至破园产不少靳。今啬不忍割亦已矣。业有故宫成构,因而勿毁,仍而勿攘,即时其损敝而补饬焉,固易易者。纵以为异教,为神丛,然未闻‘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而輙庐其居’何哉。里优谑谈,以不铲佛面金为布施。斯言虽诞,以劝世深矣。

   余因序及之。寺始未具《志》中。

  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腊月,郡人李廷机书于京邸。”

  杨道宾《跋开元寺志后》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艺文志·序、跋》收录杨道宾《跋开元寺志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杨道宾》),文曰:

  “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冬,予以浙闱役竣,过里中,则睹开元殿庑焕然改观。叩之,知为宪副懋新?(云南副使黄文炳所葺也。公聚族而谋,自捐槖中装,并不及诸施者,称檀越矣。而君辙不居,曰:‘赖吾祖之灵与族之谊、郡大夫之力,某何与焉已?’又戒其子若弟,慎无倚檀越名,资寺中尺土寸椽自润,以为郡人口实。

  予既习闻其概,比还朝,则宪副公先以服除,待次京邸。九我?先生李廷机九我业闻新举而韪之,佐以醵金;又弁诸志首,以章阐其事。而君高义益鼎吕月旦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夫泉之为名山古刹者众矣,大都不废于废,而废于修。其当废也,栋宇虽頺,胜趾如故,壶觞可至,风月可共;一或修葺,便如平泉、金谷各有主者。甚且屈山灵而蒙姓氏,裂地而分,画界而守。即一草一木,莫自必其荣悴,斯不亦修者废之耶?此无异故,则檀越为之标耳。

  余自束发从师,出入开元寺中,先后十余载。见寺傍僧舍尽为别馆,其丹炉石础尽为药栏花埴之具。然犹幸未遽废者,以未有修之者也。所未有修之者,则以阶前寻丈之地为嵩祝之所,即檀越无能介于其侧。譬之所期物忘其中,掉臂不顾已耳。

  故余谓宪副君高谊,不在捐资,而在戒子弟数语。烺烺侃侃,使夫侧耳而听、窥足而动者,赧然汗媿。或有所感发,而洗濯皈依。则斯修也,财施、法施固实兼之,其功德讵有涯哉?夫古之施者,患不为檀越;今之施者,患其为檀越。岂非古之檀越施之,今之檀越攘之也?公好义布施,饬南台、葺开元,捐资无所恡,真为檀越而不自居。惟不居檀越也者,而后乃称真檀越矣。

  余志公修葺,略其事不著,著其善心,附于末简,以为世劝。庶几名山古刹,有修无废哉!

  万历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春三月,郡人杨道宾书于教斆轩。”

  明·崇祯释元贤纂修《温陵开元寺志》

  概说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释元贤再度住持泉州开元寺结制,纂修《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开士志”、“艺文志”、“田赋志”4章;翌年(1643年)刊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元贤》)

  由于陈止止的开元寺志早已失传,元贤的《温陵开元寺志》便成为开元寺最早、最完整的寺志,对研究泉州佛教史和开元寺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元贤自为《序》

  元贤自为《序》曰:

  “泉南旧称佛国,名山胜刹碁布星列。然开元一刹实为之冠。盖创自唐之垂拱,是历年数为最久也;广至一百二十院,是聚毳流为最繁也;其禅、教、律三宗之彦,雀起而鼎立,是毓贤哲为最盛也。有刹若是,则往事之可书者,宜不胜夥,岂可任其湮没而莫之纪乎?

  兹刹自唐以前未有纪之者,纪之自宋·许列始,名曰《紫云高僧传》。梦观(释大圭梦观讥其剽窃传闻,附会穿凿,觕陋不足观也。元·梦观氏乃作《开士传》。其学博,其识端,其命意奇拔,其铸词典雅,允登作者之坛,称善史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大圭》)

  过是以至今日,寥寥三百余载,禅风弗竞,日就陵夷,似无可纪者。然其间或兴或废,或因或革,则亦不可无考也。

  万历丙申(万历廿四年,1596年)止止?公始为之志;而探考疎略,众中弗以为善

  崇祯乙亥(崇祯八年,1635年)冬,温陵诸缙绅命余开法紫云。说法之余,追询往事,首得《开士传》、《梦观集》二书,阅之始知紫云之多贤,实不胜感慕之私。时季弢?黄文炤,学者称季弢先生屡以寺志为言,而余适承二云?曾樱二云之命,方有事于《楞严》,故弗敢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曾樱》)

  迨壬午(崇祯十五年,1642年)之春,余自浙归闽,诸公复召结制,而幼心?公复以志事请,余乃曰:‘俟归皷山日成之。’

  及秋归皷山,乃不揣鄙劣,率尔操觚。凡元以前,一以《开士传》为据;后此则考之旧碑及氏《志》。且傍采他集,而益以耳目所覩闻者,错而综之,数以聚之。

  其为目凡四:一曰‘建置’,而规模着矣;二曰‘开士’,而才德章矣;三曰‘艺文’,而琬琰重矣;四曰‘田赋’,而供需具矣。四者既备,则一寺千载之陈迹,庶几可得其概也。虽然,余何能志哉?

  余南州之鄙人也,学儒不成,弃而学佛。承诸公之命,两至温陵,虚弄口皷,深愧无以报德。诸公不以为不才,犹以志事相委,其毋乃代大匠斵乎!卤莽塞责,聊以补一时之阙。他日有具如椽之笔者出,则此志退而覆瓿可也。

  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孟春灯节日,皷山释元贤题。”

  民国重刻

  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刻。在书前题“温陵开元寺志【一卷】福州皷山涌泉禅寺沙门元贤篡修”“艺文志”的书口上端题“碑记”2字,书末加一行“檀樾裔孙黄仲训同弟仲瓒重刻”

  民国重刻本吴亨春为作《重刻序》,曰:

  “夫泉南佛国,名播寰中,循名核实,则岂仅僧多有德之俦?亦必俗尚无为之化,故以称焉。

  考之唐、宋间,泉南佛法大兴,禅宫林立,而开元地灵人杰,甲于诸方。桑莲肇瑞,喜法界以宏开;甘露流芳,庆宗风之丕振。写经则文殊亲降,应梦则罗汉偕来。禅、教、律三宗硕德相继而起者,指不胜屈,洵足移风易俗、扶世导民。故使海滨邹鲁之邦,进为佛国庄严之域。昔贤(指朱熹题开元寺联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细味其语,则开元之盛衰,实与世道人心有密切之关系。而寺志一书,岂容湮没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慨自隆、嘉(明·隆庆、嘉靖)以降,圣贤不作,寺规日弛。迨至民国,剥落殊深。惟是时机既至,法会当兴。爰有圆瑛法师经通三藏,名震一时。讲大乘论于南洋星洲(新加坡),会遇转道和尚及其师弟转物大师。三人发愿重兴斯寺,并创办开元慈儿院。转道和尚本泉僧,俗姓,亦紫云一脉,对开元素抱兴复之志。既得圆瑛法师任其仔肩,遂慨出钵资数万元,以为开办费用。师同转物大师于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九月入寺。兴工三日,桃开红莲以应瑞兆。泉人覩者,靡不称异。

  乙丑(1925年)八月慈儿院开幕,圆师复以重兴之工程既钜,不得不仰慕檀施。(按:开元自黄守恭长者舍园建寺以来,设祠立像,推紫云氏为檀越主。前度兴复,氏亦与有功焉。)于是约同黄孙哲先生,请黄祝堂老先生出函介绍,同赴鼓浪屿谒见黄仲训黄奕注黄秀烺三檀越,劝请捐资援助,以成圆满功德。因仲训先生性嗜诗文,与师素有文字交,即首允同其弟仲赞独建法堂而为之倡。次奕注先生独修东塔,秀烺先生独修西塔。三种殊特工程,三檀越毅然担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师欣然而返,聘傅维早工程师以专其责。丙寅(1926年)春自赴南洋,筹募慈儿院基金,冀垂永久。至丁卯(1927年),三种工程次第落成。

   仲训先生复出家存《开元寺志》一本,以寺既兴复,志应流传。遂捐资交圆师,寿之梨枣,因问序于余。

  余虽不敏,第念开元为圣贤应化之区,一寺之源流,累朝之胜迹,断未可任其湮没无闻焉。当此续志未修,而三上人、诸檀越之功行,岂得不顺序及之,俾诸来哲略知梗概耶?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上浣,古田吴亨春序于甬江旅次。”

清源文集

  南宋·嘉定间(1208—1224年)闽北光泽人、泉州观察推官李方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方子》)编纂。

  陈国仕辑《丰州集稿》(南安县志编委会)曾收录真德秀为《清源文集》所作之“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国仕真德秀》)。“序”中说,李方子奉新知泉郡的程卓之命编纂《清源文集》,“网罗收拾,得诗赋杂文凡七百余篇,合为四十卷。”

清源文献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清源文献》十二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明·何炯编。,晋江人,官靖江县教谕。何炯何乔远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是集成于万历丁酉(万历廿五年,1597年),皆录其郡人之诗文。

  前列爵里一卷。

  首曰寓贤,凡侨寓于泉者,自唐·秦系至元·王翰十二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系王翰》)

  次曰溯贤,乃其身未家于是而子孙载族以徙者,为宋·李昭玘傅尧俞二人。

  次曰孕贤,则诞生其地及其父祖为泉人者,为宋·王曾韩琦、明·丘濬三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曾韩琦丘浚》)

  次曰郡贤,荐绅则自唐·欧阳詹至明·周训二百五人,藩王则宋·陈洪进一人,武弁则明·俞大猷邓城二人,爵里疑误者宋·段全等五人,布衣唐·王毂等二十六人,闺秀三人,释子三人,女冠一人,羽士二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陈洪进俞大猷邓城》)

  凡诗赋杂文,悉加甄录,搜采颇广。然如王曾丘濬皆终身未至其地,而亦援以为重,未免失于限断也。”

清源山志

  明《清源山志》

  明代著,具体不详。已佚。

  《泉山小志》

  明·林孕昌著。已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载:“癸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与吴载鳌周廷鑨、山人林礽洞、僧道昭偕游(清源山),有图、有记、有诗,合而成志(即《泉山小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载鳌周廷鑨》)

  《三十六洞志》

  明·丁衍夏著。已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衍夏》)

  丁衍夏是明代隐士,在年过八十时,徒步登山,踏遍清源山脉,纵览三十六景,写成《三十六洞志》。

  《三十六洞考》

  清·许元烜著。已佚。

  《清源山志》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编,主编许添源,中华书局出版,2004.12.

  《清源山摩崖选粹》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编,主编许添源,中华书局出版,2004.12.

清水岩志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鹤前村蓬莱山上,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 年)十月,清水祖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

  明·崇祯始修

  安溪《清水岩志》始修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安溪县令许自表刊。

  清·乾隆重修

  ·乾隆廿六年辛已(1761年)重修李清芳赵元慧为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清芳赵元慧》)

  赵元慧《清水岩·序》:

  “清水岩志,昉于明•崇祯六年,邑侯公捐镂刊,经今百有九年(按:崇祯六年至乾隆辛已应为128年,版坏而帙渺,仅存其记与诗,缀于邑乘,求什一于千百,蓬莱胜景,安能灿然哉!然衣钵相承,奕茂、泽峰,夙有诗名,遂呈本邑缙绅司马李清芳为序,更嘱余弁其言。

  余蓬莱山下人也,素沐我祖师宏荫,祷雨祈祥,历历有应,愿共钦之。况吾梓里前辈,朝奉郎连三益,文林郎、修职郎公,孝廉层霄公,各有诗章,表扬古刹。昔大司寇咫亭 老先生詹仰庇,于闲住之日,结缘名山,安溪诸岩,屐迹及之,而清水题咏尤多,盖以此为第一藏林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连三益詹仰庇》)

  余自西川解组,偶有余闲,登临不倦,前人之绮句,今人之咳珠,敢不采春华,摘秋实,拾遗补缺,厘其次序在乎。因与住持二禅师,增入古迹一编,俾览而得其真面目也。

  乾隆辛已岁春王之月,乡进士文林郎知四川叙州府隆昌县事里人赵元慧顿手拜撰。

  清·嘉庆再修

  ·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修,未付印,直到道光卅年(1850年)重加检校增详后,咸丰七年(1857年)方付梓。

  清·光绪杨浚辑《清水岩志略》

  ·光绪戊子(1888年)郡人杨浚曾再辑《清水岩志略》,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经修补后,整理为上、中、下集3册。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由邑人刘维美刘维月劝募430块大洋,发行付印300套,流传至今。

  新编《清水岩志》

  2010年5月,组成清水岩志编纂委员会,启动新的《清水岩志》编修工作,201112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张克辉,全国侨联主席林军等作序。

  全书66万字,分为山川形胜、祖师传记、寺宇、岩事沿革、四次敕封碟文、文献、文物景观、植被生物、迎春习俗、民间传说、感应故事、省内分炉、台湾分炉、东南亚分炉等24卷,新增清水祖师文化的发展变化和清水岩在海内外的具体分炉、分庙等内容。

九日山志

  明·万历《九日山志》

  概说

  同安黄文炤季弢先生)撰,是九日山的第一部志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炤》)

  大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黄文炤《九日山志·自序》曰:“招以布衣充修《郡志》役,得日阅七泉牒谱,于是仰有拾,俯有取,披沙见金,维(“艹”字头)草得药。”“岁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予携是稿越游, 陟 天台,观石梁,鼓琴于雁岩大龙湫,下汪洋谒普陀,从震泽登莫厘,缥缈两岸贤胜,披卷辄结想故山。”万历《泉州府志》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黄文炤参修《泉州府志》时还在增补《九日山志》的资料;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黄文炤携是稿越游,还在披卷。

  万历《九日山志》清代曾重刊。

  周维京《九日山志·序》

  周维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n《泉州人名录·周维京》)为万历《九日山志》 作《序》,曰(转摘自黄柏龄《九日山志》,晋江地区文化局、文管会出版,1983年2月):

  “山以九日名,志旧也。然自晋、唐以来,(《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秦系》)诸君子先后入泉,盘桓造胜,而山之名愈重,则固以千秋兹九日矣。夫谁之九日而千秋之人也。往日三十六奇,种种天胜,真令人应接不暇。缙绅大夫与夫山泽韵士、方外名衲,筇屐相踵者无空日,蠲咏著于苍崖绝壁之间,流播海内,侈为美谈,何其盛也!无何而衰飒。继之青山如旧,而风景已非,其在今日则鞠为茂草矣!先代之灵根名贤□墨乾,强半与暮烟秋云俱尽,过而问者,为之慨叹。物盛而衰,固有待乎其人欤。

  吾友季弢黄文炤,襟期吾岳,曾览天台、雁岩诸胜,沂南海、游普陀以归。直自谒 尽东南之美,而第以□志也。日为恨曰:‘奈何当吾世之不千古兹山乎!’于是承贤侯公雅诣,极意检讨,诸凡郡邑志乘山水残篇,一邱一壑关系诸山者,必扌票而取之,合以成帙。甚则督小奚操备畚锸于荆榛灌木之区,见有墨颖隐起,则拍手大呼,洗尘出之。恐后然犹恨其不尽意也,力非在我,可奈何哉!虽然,是可以千古兹山矣。

  余因是而有感于废兴之故也!大都山川呈秀,极盛则造物者拓之。故陵谷之后动有劫灰,虽山灵无所容其呵护,而使名胜剥落于风尘,骚雅销沉于草莽。凌夷既久,乃山川灵气遂韫不能久伸,而明眼廓清之手出矣。剔抉一施,如银汉食舌(“食舌”合一字)而重光,龙剑飞而复合,观者惊喜,如睹故物。而推昭明廓清之功,与缔造先天者等,岂过哉!?予是以深愧于季弢也。

  昔宗少文图所游历于一室以当卧游,且云舞琴动操,欲令荒山俱灵。今吾郡视 九日几案物耳,予虽负少文之癖,时时从季弢后蹑登攀萝,指示三十六奇所在,洒然心快,毋容想像。亦惟是,海内缙绅贤豪、 幽人羽士慕兹山而屐述,或不能至者,读季弢志,若恍然遇之,则真卧游也。季弢素善琴,聊为 一 鼓,再行于飞阁流丹之上,其不响闻数千里哉。所谓九日而千秋者,□物此志也。

  季弢为余曰:‘九日僻在海陬,而擅名宇内。吾郡自紫阳朱熹过化以来,遂为理学渊薮,而寥寥不传,一似九日名胜之无闻于山谱者,何也!吾穷有志纂修焉,而未逮也。’予闻而韪之。然《道南》一书,余得寓焉,目业露豹文一斑矣!是又季弢之潜心大业,能与山川相映发者如此。”

  黄文炤《九日山志·自序》

    黄文炤《九日山志·自序》曰(转摘自黄柏龄《九日山志》,晋江地区文化局、文管会出版,1983年2月):

  “闽洞天福地甲寰中,书山斑斑可考。特以僻在海陬 ,山川久锢,最先通籍中州者,汉·武夷君雷焕剑合处,地纂綦古,吾泉九日山实继七台、九曲显灵异。晋·太康中,衣冠避乱依此山,迄今犹有晋朝松。名僧天竺拘那罗陀,梁·普通元年(520年)从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山,因取金刚梵文,译正了义,地又古矣。山著声于唐中叶,至宋 、 元声价愈重。入我朝递兴递替 , 迄今日替陨极矣,则何以志?志其盛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晋—隋·两晋南北朝·最早来泉州弘法者的番僧——拘那罗陀》)

  当盛时,环山支院五十四,赐额二十有一,楚公曾会所谓‘高与下相叠,背与面相依’者是也。维时骚人墨客,薮山川之秀,撷风雅之华,一邱一壑,游写殆遍。宋僧无可,乃集唐、宋鸿宝,作《墨妙堂》贮之,永春陈知柔记之。元僧顺公,恐其久而佚也,取古今题辞梓之,释可庭记之。墨迹淋漓,词林琬琰,山之擅名南州也以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陈知柔》)

  陵谷既迁,记载杳然。岁甲申(万历十二年,1584年),琴客百三十九岁孔希岛殁,会葬于此。嗣拏酒登坟,或岁一往,或岁二、三往。往则讨古寻幽,搜奇索奥。山之阴有黄发僧者,年八十余,时常追随。所到辄拄杖指余曰:‘此昔某道场处也,此昔某旃坛处也,某于前人留题处也,某为今人变置处也。’所未逮者,欲徵之文献。而山故之志,即武荣亦旷然邑乘久矣。

  今春,招以布衣充修《郡志》役,得日阅七泉牒谱,于是仰有拾,俯有取,披沙见金,维(“艹”字头)草得药。如守参无等事见《通志》,《墨妙堂记》见《永春志》,住山见《仙释志》,断简残编,纷呈邃出。凡得碑记十五篇,唐、宋杂体诗百首,合近副墨成书。所恨者周朴马懿公、史黑奄 (“黑奄”合一字)昭州、李沂邹志完蒋颖叔诸记录,顺可公、无可公所括之墨迹,皆化为乌有,及今不抢拾,恐前之抽扃启閟者,灵光寝灭,后之修废古者,饩羊无稽,非生是邦者之咎而谁咎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无等》)

  岁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予携是稿越游,陟天台,观石梁,鼓琴于雁岩大龙湫,下汪洋谒普陀,从震泽登莫厘,缥缈两岸贤胜,披卷辄结想故山。

  越年归,有告以翠光亭漂去者,闻之错愕,趋而唁之以诗。旁有一翁见慰云:‘翠光亭阙,九日山废,谶语也。’予荒唐其言而去。然后,此先父母是邦者,皆悠然兴龙池鹿苑之叹,起怀古尚贤之思。堂构津梁,渐次修葺,溪光山色,骎日改观。储翁之意,岂欺我哉!

  鲰生老矣,敬识其言于山图之首。”

  清·乾隆重刊时洪世泽《序》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重刊《九日山志》,洪世泽为作《序》。

  洪世泽,字叔时,号艮堂艮圃,清·南安县英都人。中选乾隆元年(1736年)博学宏词科,任翰林院检讨。后告归,掌教以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世泽》)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序·˂九日山志˃》:

  “《九日山志》序(清·洪世泽,邑人,艮圃

  闽南州邑权舆(起始)必溯自南安,而其名胜奥区则首称‘九日山’。自梁·天监(502—519年)始置南安郡,其后曰‘丰州’,曰‘武荣’,名更而邑治不改。(唐)开元(713—741年)初始为南安县,以隶于泉州,然有司政典、习仪及士大夫往来燕饯(设宴招待或送行)皆在九日山。

  盖自六朝迄唐、宋,国都皆在闽西,士人应举入官,必由兹山下,过锦亭铺,望汀郡以达于京,故该山以大丛林为通衢。方其盛时,梵宇山房构成百区,曾楚公记之详矣。(“曾楚公”:曾会,字宗元,北宋·晋江人。榜眼及第,历典七郡,卒赠楚国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会》)

  而斯地前瞰龙江,后倚葵岭,环以清(清源山)、紫(紫帽山),气象万千,骚客之所选胜,贤豪于焉卜居。名山记载,实足为文献之征云。”

  现代·黄柏龄《九日山志》(晋江地区文化局、文管会出版,1983年2月)亦收录。

  现代·黄柏龄《九日山志》

  1983年2月,晋江地区文化局、文管会内部出版黄柏龄《九日山志》。

  庄炳章《序》

  1983年2月晋江地区文管会庄炳章《九日山志·序》曰:

  “明末同安人黄文炤,曾搜求旧闻,披阅史料,探三十六奇,集古今诗文,考核山石,写成《九日山志》一书,流行于世,使九日山概貌得为世人所知,然所集内容未臻完善。

  柏龄先生,世居九日山下,自幼与九日山结下深厚的感情,日或放牧于绿坡,或吟诵于崖巅,耳濡目染,心领神驰,日积月累,广搜精求,新编了《九日山志》,内容较前丰富,文彩熠熠闪光,读来令人心神振奋。

  君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副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篮球国手、前国家篮球队队长,现年虽达花甲,仍然活跃在球场上,不愧为球坛宿将。他竭尽业余时间,长期坚持搜集资料,每乘寒暑假返梓探亲之机,反复登山核对刻文,终于完球专志,以崭新面貌公诸于众……这种可贵精神,必须大力提倡。”

  黄柏龄《前言》

  1982年8曰28日黄柏龄《九日山志·前言》曰:

  “金溪江畔九日山,系余家山故水。1974年春节,阔别廿余年后,重登少时嬉游攀爬的峰岩水壑,一石一木,皆似亲如故,令人欣慰。那些少时不在意的摩崖石刻,引起我莫大兴趣,摩挲辨读之后,颇感九日山历史之悠久及绚烂胜迹,尽可同我半生游履所至之名山胜地媲美,但却鲜为世人所知,甚觉惋惜。

  返沪后随即着手搜集资料。这座发轫于西晋,其历史仅次于武夷的八闽名山,其史料之丰富出人意料。明代黄文炤搜三十六奇,集历代碑记诗赋百篇而成《九日山记》,与清·陈棨仁收录四十余段石刻而成《闽中金石录·九日山宋摩崖石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泉南著述·闽中金石录》)二书都较为完整。解放后南安文化馆将全山石刻清理记录,泉州已故文物学家吴文良对石刻加以考证阐述,嗣后又有专家对海交祈风石刻进行专题研究。余出自对家山深挚之情,将搜集之资料,于业余写成《九日山》一稿,意在能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九日名山。该稿于1979年由泉州海外交通史馆油印。

  嗣后每年春节归里或因公来泉,均一再重登九日山,既寄情于溪光山色,又得趣于摩崖考辨,使《九日山》初稿之疏漏阙误,得以逐年补充修正;如曾对岩引伸,披阅资料,四年后纠正自《闽中金石略》以来就误将陈晋接陈知柔的修建纪事石刻;又如踏遍全山,五年后才寻到已失所在的全‘玉立’题刻;又如曾反复抚崖,六年后才辨清一段原属‘王豫’的诗刻,以及反复寻觅,最近才发现‘古名山岩’题刻等等,每有所得,辄喜慰万分,自得其乐!

  今春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计划编撰地区文物志,嘱余将《九日山》稿改成《九日山志》。内容包括九日山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摩崖石刻、历代诗文抄、名人寄寓及民间传说等。春季改稿毕,夏季携稿来泉,数度重登山岩,逐字逐段作最后核实,同时将全山古迹石刻拍照绘图,标位编号,并附历代有关人物表于志后,以便读者检阅,力求《九日山》成为一本较为完整准确的志书。

  这本山志,如能使历史悠久的九日山重昭于今日,而不致销沉于后世,则素愿酬矣。”

戴云山志

  明·万历《戴云山志》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山僧圆朗纂辑成书,首绘山图,次标题咏,殿以名公巨卿贤达序记。今无存,仅留下德化知县知县杨文正《序》和黄文炤《跋》。

  杨文正《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明)》收录德化知县杨文正(南昌人,举人,万历 [1573—1620年] 间任)“《戴云山志》序”曰:

  “《礼·职方》土者,境内山川,例当虞祀典明,有攸属所司也。

  德化戴云山,亘峙西北隅,高崒嵷堗,众山望莫能齐,斯固一方臣胜矣。然泉南七治,独德化在万山巾,石径阻隘,溪沙浅勒,以故驰驱泛棹皆非适,而冠盖时流览肚好游之迹,亦不数数过。如食士之民,鹿居豕游,凿环犁块,狉狉棒榛,有古风味。是山全灵隐镇,历溯自唐开刹至今,永巘一方。而德化由来,社稷之与治民并称郑重厥有以也。

  间尝考府、县志,又知是山西南行逶逦至清源,作泉郡祖龙;东北自天马山起势入莆仙、永福、长乐四地。今几郡人文斌斌,甲字内就人物思山灵之重,其苞孕闽南,发祥宏远,关系岂小?又云度处德化,望镇奠雄,创刹肇唐,袒膊袒膊和尚智亮,唐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智亮》)所以永归德之场,壮荒城之色,又其亚也。

  斯志首绘山图,以著延袤包原固隰之广;次标题咏,以表高人墨士讚叹之奇;殿以名公巨卿贤达序记,讵小书说细哉?所由储精散彩。橐错灵秀,征表文物者,将于是乎在。

  若夫纂辑成书,留镇山门,增辉法界,则山僧圆朗之功也矣。”

  黄文炤《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明)》收录黄文炤(嘉靖卅五年—顺治八年, 1556—1651年,晋江人,祖籍同安)“《戴云山志》跋”曰:

  “吾儒动以自私自利归之佛氏,言释子生涯,则曰闭户邻门,肥瘠秦越人也,是大不然。佛自利利他,两念并发。有时为法为人,至割截肢体而不顾,谁谓空门自私利者?

  龙浔垆灶宾电,山之童者儿半矣。若戴云灵区,三十里旃檀,六七邑龙脉,蠢尔大驵,敢觊膻殖,尅日开鈩,林泉失色。 圆朗 师闻面悯焉,括衣资,纠徙子,自同安驻锡此山,奋螳臂以当下,为祖师留一圈山,为邢邑培一脉龙。葛藤三载,缔造艰难。使师私利便己,则一邱、一壑、一瓢、一笠,何处非渠袈裟地?

  今乡先生高师戒行,标题咏者墨迹淋漓,师乃集而成《戴云山志》。是志出,燕雀相贺,山水生辉。于以绍隆佛法未艾也。

  余夙慕龙浔诸大祖师应化道场,庚戌冬,偕虚上人作支许,游自普济,历太白岩,览龙湖,九仙、荇菜诸胜,杖履儿遍。所至林楚蔚然,禽鸟亲人。一泓放生池,嶙條游泳,有鸟兽鱼鳖咸若气象。盖叔季而下,助圣世茂对育物之仁者,惟诸丛林。仁者念此龙池鹿苑之恨,庶几有廖乎?是在国王大姓护洼人。鲰生有抵掌赞叹而己。用识法喜数言于简末。”

  2011年版《戴云山志》

  该志由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于2005年4月启动,历时5年多,十易其稿,2011年1月1日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该志记载德化县境内戴云山的地貌、地质、矿产、生物、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等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全书分八篇三十六章 ,共62.4万字、彩照250幅。

九仙山志

  《九仙山志》,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张士宾撰成。自为《序》,德化知县杨文正亦作《序》。

  张士宾《九仙山志·序》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明)》收录“《九仙山志》序(张士宾)”曰:  

  “吾闽固多山,而奇峰绝巘,具福地之一体者,即区内亦指不多屈,况吾邑乎!北三十里许,有山戟立棋置,不知其几千万状,名曰九仙者,是为最著。邑乘云:昔有九仙人经游其处,今石室,石井、石鼎、石灶、石池、石盆、石棋子,宛然俱存。岩故名九仙,创自唐始开元间,沙人无比师藏修其上,道成鼎建,易为灵鹫岩,所雕石大士、弥勒世尊在焉。至元末明初,兵蠿稍芜。嘉靖末,萑苻蜂起,田没室毁,几成乌有。尝闻一村中人某者,年每施箬笠,盖如来而已。

  万历(1573—1620年)中,僧智空食力兴废,实山灵使之。兹者梵官宝相,逾昔布金,幽壑元亭,尤今聚鹬。朝日旭而暮云飞,松风吟而禽鸟乐。廓然大观矣。惜夫僻致一隅,轩盖罕至,奖借寥寥,知有九仙者,不过十之五。

  予于泉石有癣焉,自倦游以来,每人里社,即迟伫其境,欲救断家事,学禽尚游,未皇也。然神未尝不俱往。若夫春风习习,秋月迟迟,泉涓涓,石粼粼,烟霞变幻,猿鹿杂出,山间朝夕,入境两忘,当不在天台、岣蝼、幔亭下矣。故邑称兹山最著,乌可泯然无一志也?或曰,志非才諝,名位兼有之。人任之鲜,不见嫉于山灵。予乃辑名胜题咏,别为一集,藏诸石洞中,以俟博采君子。

  时万历丁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端午日。”

  杨文正《九仙山志·序》

  清·乾隆《 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明) 》收录“《九仙山志》序(杨文正)”曰:

  “山以仙灵,白昔记之,岂凡块然者是必标胜自神仙,岂凡至人者是必以灵秀融结为窟宅哉,而似不尽尔也。

  环闽固多山,尤多奇山,徒以其岿突闻,大块中一顽质耳!就间峭峭削削,怪石碌珂,插柱歔洞,超距罗布。窍大小鸣而不得其际,岩高下见而莫状其奇。或步武可容数仞,旋隐曲不可攀;或彭彭出石罅中,渊泓照泻,又不可得共上。溶溶之自是山现出诸状貌,人亦就其近似可称者,名之石室、丹灶、丹鼎、龙池、烂柯处、弥勒洞。于是山之奇特有加,称仙之异实愈标著矣。斯九仙之大概乎!

  说者又谓山何以九仙,非八也?无以雷轰、龙漈、黄鸡、茶潭屹然,仙游九鲤胜事具在,德化邻之,则山名九仙,何必颛彼而疑乎此?即谓之九仙,似不必穷所以也。

  夫九鲤卓哉,闽中胜异,而黄粱受枕,梦点机械,致走四方英杰趋若赴,何无泥辙日耶?独德化九仙山藏灵于万谷间,得静体,朴中露奇,喧中处寂,与云霞为朝夕,同日月生光辉。得静机,有谓惜其僻在一方,不集高士之车,招遣游之侣,与九鲤等观,系此政九仙之所以为山,具天地大观,灵愈嵌愈,日永固而不骞也。

  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冬,余来宰兹土,俨然企幕之。丁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春,甫裒粮重茧,探奇山间,觉有乘云御风想,不揣于笔舌间纪游,愧鄙俚矣。忽一日,四门(指张士宾纂所为《九仙志》,强余言。余言不文,何以远恃有诸君子□□大作在,又恃有九仙之摩云,鹫岭诸肚概在。余亦索有烟霞企慕,与君悠悠泉石,心有同然也,聊为发之。且嘉君胪列是书,一阅案头载籍,不待蹑踹峰巅,遍游雾岫,然后识所谓山灵也者。是由固具一化工,而君之志,尤化工妙于点缀手矣。”

诗山书院志

  《诗山书院志》10卷,清末·戴凤仪戴希朱)编纂于光绪(1875—1908年)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诗山书院》、《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内容

  《诗山书院志》全书共10卷。

  卷首以图片为主,绘制了诗山、诗山书院、朱子欧阳詹等图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欧阳詹》)

  卷一“形胜”,相当于地理志,详细记载了诗山、芹山、天柱山在内的13个山川名胜。

  卷二“列传”,有《朱子列传》、《欧阳行周先生列传》、《闽·欧阳詹考》等。

  具体关于诗山书院的则为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有“兴建”、“书田”、“祀典”、“考课”等门类,详细记述了诗山书院的办学历程、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组织建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内容,是研究古代书院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文献。

  其中卷三《诗山书院章程》,详述对书院董事、山长任职,书院的运作,对学生的要求等。

  卷四、卷五为“书田”上、下,记载募捐购置书田情况,绘制了散落在各地田地的购买金额、形状、大小、位置、收租情况等,田券契约也一一载入。

  卷六是开学前的祭祀仪程。

  卷七“考课”有《诗山书院课规十则》,规定学习内容:“生员《四书》、《六经》自必诵过,然故者尤不可不温。”“童生十六岁以下,宜先熟读《孝经》、《小学》、《四书》、《六经》,以植根柢。”

  书中还收入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卷1的《自著年谱》、卷8的《诗山书院溯源记》、《诗山书院碑记》等,以及对民俗祭典等记载。

  清·戴鸿慈《诗山书院志·序》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序·诗山书院志》:

  “《诗山书院志》序(清·协办大学士,广东南海人戴鸿慈?少怀,谥文诚

  书院之设,始于唐而盛于宋,所以辅学校之不逮也。国家广励学官,季有课,月有考,立法綦(“綦”:极,很)备。而诸生居处,或百里,或数十里外,或生事维系,终岁不一至郭门,讲解切劘,获益尤鲜。书院则生童并肄,弦诵一堂。例延名宿,专掌教事。有膏火以供其朝夕,有朋友以备其观摩,有书策以资其流览,赏奇而析疑,稽古而居今。卜子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此之谓也。

  省会之都讲固隆矣。其自一郡一邑以至一乡,皆得踵其制而乐育之,非所以造就乎人才而不以广狭殊者耶?自功利中于人心,士之趋于捷获者众,所习非所用,所教非所求,疲精敝神以蕲效乎帖括(“帖括”:泛指科举应试文章)之一途。其余则竞声律,工楷法,沾沾自喜者皆是也。先王教士之遗意渐没焉,而忘所由来。而乘其敝者乃得挟其不经之说,以簧鼓天下,张其焰,足以叛道而离经;充其害,遂至伤风而败俗。议者谓名为储才,而实储不才,至欲举学校之制,荡涤而廓清之,毋亦言之过激而未得其方欤?然则居今日而实事求是,亦惟明其意俾勿漓(“漓”:浅薄),整其规俾勿坠而已。

  诗山居南安北隅,为唐·欧阳博士欧阳詹生长之区。在宋,朱子尝过化焉。民务耕凿,士勤丹铅。曩者里人拟成书院而未果。光绪庚寅(光绪十六年,1809年)之岁,戴敬斋戴凤仪希朱,号敬斋内史慨念前绪,力任其艰,与二三同志为之置学舍,购书田,筹廪膳,逾年而厥事成。

  由是丹青轮奂,巾卷(“巾卷”:指代学生)匝序。岁科两试,游庠食饩者多出其间,盖彬彬乎有俎豆衣冠之盛矣。爰仿古志书之例,网罗厘订,自形胜迄艺文,都为十卷,以永其传。

  而《名训》一编,于朱子朱熹教人之法纂辑尤备,欲业其中者服膺至教,相期于明体达用而无或偭规错矩以入于邪,其励学之意甚厚无穷也。

  天下事成之难而败之易,故君子之举事也必谋诸可久,非以为身后之名也,亦以缔造之艰,图维之备,期之罔替焉耳。

  敬斋倡之于先,使继其后者守而勿失,庶几俊髦蔚起,趾美前修,学行事功,增辉志乘。安在诗山一隅,不可与通邑大都育才者相颉颃也哉?吾为表敬斋撰志之深心,而因叙学术盛衰之源以谂学者,使观感焉。

   光绪庚子(光绪廿六年,1900年)。”

  清·王思覃题词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清诗·<诗山书院志>题词》:

  “《<诗山书院志>题词(七古)》(邑人王思覃?少海,拔贡):

  ‘清源文献畴称始,开宗远属欧阳子。高盖名山矗武荣,千载儒林殷仰止。
  先生文誉擅中唐,榜登龙虎破闽荒。同释褐
(“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芝英独秀冠名场。
  当日四门分助教,伏阙昌言忠独效。剡章推艺擢昌黎,妙选宗工遗学校。
  才丰命啬恨如何,艾龄未届归山阿。赖有贤昆争马鬣,免教委蜕没蒿莪(公墓在莆阳广化寺,前为居人所荒。乾隆间,其后人争而出之,为报有司加封树焉。)
  温陵自昔多遗迹,里乘流传略可索。白云别业古流馨,芹山庐尤赫赫。
  
我家旧宅在丰州,兴来每作诗山游。诗山王人今仲若,前贤事迹勤辑收(《诗山志》纂有十卷)。
  瓣香私淑盟亲昵,精舍宏开聚讲述。比似弦歌孔冢旁,也如俎豆文翁室。
  比来文教久陵夷,古学销沉待起衰。多君崇奉及先正,行看魁士盛来兹。
  鲰生嗜古欣同里,问字登堂深仰企。会欲从君载酒柑,鼓吹诗肠砭俗耳。

  版本

  《诗山书院志》,清·光绪(1875—1908年)有木刻版本(1套4本)。

  《诗山书院志》,南安市诗山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出版,为首次重版。

  《诗山书院志》,戴天玑校点整理,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2017年。

  《诗山书院志》,戴天玑校点整理,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编“泉州文库”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8月。

  2021年,诗山文学爱好者对《诗山书院志》原木刻版本进行校对、增补、修复,从内容、版式、字体等修旧如旧,重新刊印。

通淮关岳庙志

  傅金星曾焕智《泉州通淮关岳庙志》

  《泉州通淮关岳庙志》,傅金星曾焕智编,1986年内部印刷。

  该书记录史实和传说,分3篇14章:

  “庙记”篇有“历史沿革”、“关羽”、“岳飞”、“神人之分”、“记载与碑记”、“刻碑、楹联、匾额”6章。

  “活动”篇有关帝巡狩盛况”、“关帝祭祀典礼”、“关岳庙与‘三胞’”、“关帝签诗”4章。

  “传说”篇有江夏侯关帝庙”、“护国更替”、“孔昭同抽签循规矩”、“死刑犯‘平安去复回’”4章。

  “后记”有曰:

  “泉州的寺庙坛观,至今没有一本完整的志。《温陵开元寺志》只写至明代,承天寺志早已湮没,崇福寺至近年为纪念妙月和尚诞生一百周年,才有一本纪念专辑。三大丛林如此其他小寺庙就更不用说了。有之,也是及其简陋,不成体例,如释迦寺志。

  《泉州通淮关岳庙志》篇幅随不大,却涉及儒、道、释三教,关系到泉州开发和海交历史。所写内容都经过调查访问、反复印证,去伪存真。有些事件似乎是家喻户晓的,但触及具体问题,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无可奉告。比如‘关帝巡狩盛况’,六十岁以上的人许多亲自参与过,却连路线都记不清了。为了写好这一则,至少访问过二十人。

  有些记载、碑刻和史料,一时很难找到,有的已永远没法看到,颇费一番周旋才得抄存。关于平浪侯·,知道庙中曾祀此神的实屈指可数;知祀平浪侯的来历者已杳然无可寻访。而祀平浪侯和泉州人文勃兴、海交发展,关系至为密切。这个平浪侯·可以说是泉州最早的海交之神。”

   “本志口头流传的资料大多是曾焕智采访所得,志承资料检索和文字整理由傅金星同志负责,照片由李叶青同志提供。”

  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泉州通淮关岳庙志》

  《泉州通淮关岳庙志》,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1991年内部印刷。

  吴幼雄李少园主编《通淮关岳庙志》

  《通淮关岳庙志》,吴幼雄李少园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该书651千字,时间跨度500年,篇幅宏大,体例清晰,是迄今最完整、资料最齐全的著作。

  全书分13卷、附录1卷:

  “卷一:建置沿革”,有6目。

  “卷二:文献”,收录古今地方志书相关记述8篇。

  “卷三:碑记”,收录历代重修碑记13篇、其他碑刻7方。

  “卷四:赞、诗、楹联、匾额”

  “卷五:祭祀人物”,收录关圣夫子世系考”、“关圣帝君历代封号”、“祭祀历史人物”3目。

  “卷六:经书”,有4目。

  “卷七:祀典”,有2目。

  “卷八:签诗”,收录关圣夫子灵签”、“圣签”

  “卷九:劝善书”,收录“《愿体集》”

  “卷十:习俗”,有16目。

  “卷十一:传说”,收录4则。

  “卷十二:董事会”,收录“历届董事会名单”、“董事会规章制度”

  “卷十三:交流”,有4目。

  “附录:论丛、书评”1卷,其中“论丛”收录论文12篇,“书评”收录福州、厦门、泉州3地专家学者对本书稿的评审意见9篇。

  该书编撰,历时4年。

  “后记”有曰:

   “《通淮关岳庙志》旧有1986年傅金星曾焕智编和1991年郑国栋陈禛祥林胜利林南生等编《泉州通淮关岳庙志》。他们在‘文化大革命’后首创庙志,甚为不易,精神可嘉,影响不小。

  随着近年开放改革的深入开展,国家和平统一的需要,董事会高瞻远瞩,意识到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出版一本既能反映泉州关岳信仰深厚文化积澱,又能反映我们当前关岳学术研究水平,和体例较完备的《通淮关岳庙志》。此举得到本庙董事会和统战、宗教部门领导的积极支持。

  我们以积累二十多年的研究材料(包括出访解州、关林、当阳、荆州和东山)为基础,确定编写体例、编撰大纲。2002年7月,我们冒着酷暑四处(赴福州、厦门、同安、漳州、龙海、东山和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寻访资料,行程千余公里,备尝艰辛……

  庙志清样出来后,才发现竟洋洋六十万言,这是出乎意料的。为提高本志书质量,董事会还邀请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泉州博物馆的教授、博导、研究员,于2003年9月12日在本庙会议室召开评书稿(三校稿)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主管统战、宗教的领导和董事。我们将专家学者的评价,以‘附录·书评’全文载入。之后又进行较大的修改,甚至七校时还补充不少有价值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