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 福 寺

(千佛庵、崇胜寺、洪钟寺。
泉州市区东北隅的梅石街崇福路中段。)

  北宋初年陈洪进始建“千佛庵”。
  北宋·元祐六年定名“崇福寺”。
  元·至正五年复建。
  明代屡修。
  清代屡修。
  民国二年妙月和尚入住崇福寺为住持历30余年。
  现代修建。
  规制

     ——山门。
     ——照墙。
     ——天王殿(弥勒殿)
     ——钟鼓楼(善庆楼,福缘阁)
     ——朗月亭。
     ——大雄宝殿(大殿)
     ——圆通宝殿(观音殿,观音大士殿,大悲殿,后殿)

  “镇山三宝”
     ——应庚塔。
     ——千人鼎。
     ——大洪钟。

  宋代石雕像。

  崇福寺,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位于泉州市区东北隅的梅石街崇福路中段,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镇山三宝”

  “崇福寺(宋):鲤城区梅峰”,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应庚塔(北宋):鲤城区”,2019年10月列为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初年陈洪进始建“千佛庵”

  崇福寺,陈洪进始建于北宋初年,名“千佛庵”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崇福寺》:“崇福寺,在府治东北。地有晋时松四株,枝干特异,旧名‘松湾’。五代时,陈洪进始建寺。”

  《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

   “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

  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

  《八闽通志》: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陈洪进原籍仙游,为人机谋善变。先为留从效部下,竭力尽忠,擢升统军使;留从效死后仅1个多月,便和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鎡反叛,致使绍鎡合家冤死,从而攫取兵权;又以复兴闽王后代作号召,招聚徒众;后又智取张汉思,转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据漳、泉的陈洪进最后于北宋初归顺赵宋,献漳、泉二州,膺封清源军节度使,进爵太师,权擅一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留从效》)

  陈洪进之女不齿其父反复无常,决心遁入空门虔心礼佛,以赎父罪。陈洪进劝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湾古地兴建“千佛庵”,俾使削发为尼的女儿于此诵经礼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松湾》“松湾,在崇福寺口,石刻‘松湾古地’四字。有古松四株,相传东晋时物。旧志谓,在虎头山者,误。虎头山亦有四株,大略相等。然‘松湾’字则在崇福寺口。”

  初建寺时,陈洪进特地将罗城扩大,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罗城》)

  故古代崇福寺观音殿前曾有1副楹联曰:“未有此府先有此寺,寺与府相为终始;既有此寺即有此府,府与寺共存悠久。”

  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另载一说,认为崇福寺是五代·闽王·王审知为居慧日禅师·文矩而建的,曰:(五代)文矩,字湼槃。出言成谶,历历如券。尝诣西院法堂,轮竹杖而入。会有五百许僧染时疫,文矩以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王审知甚加礼重,创崇福寺于泉州以居之,号慧日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文矩王审知》)

北宋·元祐六年定名“崇福寺”

  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中,“千佛庵”赐名“崇胜寺”,至道(995—997年)中改名“洪钟寺”。元祐六年(1091年),“洪钟寺”定名“崇福寺”,延续至今。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崇福寺》:“宋·太平兴国中赐名‘崇胜’,又名‘洪钟’,元祐六年改今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太平兴国中赐名‘崇胜’,至道中改名‘洪钟’,元祐六年改名‘崇福’。”

  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寺”时,大夫陈康民乃请主大中寺的本观禅师合大中、崇福为禅席同主之,1年谢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名僧·本观》)

  嘉定十年—十二年(1217—1219年)和绍定五年(1232年)八月—六年(1233年)十一月,真德秀两知泉州,期间,延宗达禅师主崇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名僧·宗达》、《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元·至正五年复建

  元·至正五年(1345年)遭火灾焚毁,寻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元·至正五年火,寻复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崇福寺》:“元·至正五年火,寻复建。”

明代屡修

  明·永乐(1408—1424年)、景泰(1450—1456年)、天顺(1457—1464年)间,崇福寺相继修葺。至弘治(1488—1505年)年间黄仲昭修《八闽通志》时仍存,后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崇福寺》:“国朝·永乐、景泰、天顺间俱尝修建。……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明·永乐、景泰、天顺间相继修,后废。”

清代屡修

  明末清初,雪峰亘信谋兴复而机缘未就。

  清·顺治(1644—1661年)间,参将孙龙为僧时重建。

  康熙卅一年(1692年),福州鼓山道霈和尚登泉州开元寺戒坛,出拂子付嘱其弟子机锐(僧希觉),机锐旋开山崇福,传鼓山一脉。既而琼人延主圆通院,越岁归崇福,在泉州太守蒋毓英支持下,会实哲等修葺崇福寺,建万佛道场。满期,沐浴结伽,登座留偈,掷笔而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清·名僧·机锐》)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又继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蓝理》)

  乾隆(1736—1795年)间,乡绅郭赓武捐倡,住僧法樑募缘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赓武》)

  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泉州太守王绍兰、晋江县令徐汝澜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汝澜》)

  清末没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

  “国朝·顺治年间,参将孙龙为僧重建。

  康熙间,守蒋毓英、僧希觉实哲等修;提督蓝理继修,镌‘松湾古地’四字于寺口(今嵌于前殿对面照墙)

  乾隆间,乡绅郭赓武捐倡,住僧法樑募缘重修。

  嘉庆壬戌,守王绍兰、令徐汝澜捐俸倡修。”

民国二年妙月和尚入住崇福寺为住持历30余年

  妙月和尚(1883—1945年),俗姓,小名丕恩,祖籍晋江安海邵厝村;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生。属鼓山系统。

  丕恩自幼身体欠佳,少年多病,母张氏笃信佛教,每日3柱清香、瓜果供佛,发愿念一万遍观音圣号为子祈求身体健康。有次,丕恩重病,高热不退,用药不见好转,张氏担心儿子不虞,急忙连夜赶到当地安海寺请数位僧人前往家中诵经消灾。事过3日,丕恩在朗朗佛经声中起死回生。

  张氏感念佛祖保佑、菩萨有灵,认定丕恩前世必与佛缘定今生,16岁即送其到厦门投龙湫寺(朝天宫)出家奉佛,礼觉明上人为师;后受戒于厦门南普陀喜参和尚,赐法名腾朗,字妙月;又得法于妙释寺愿意老人。双亲见背后,又诣厦门听聪玉法师讲楞严,颇有心得。

  光绪廿八年(1902年),妙月归安海古庙云水堂。

  光绪卅三年(1907年),隐紫帽山双冠岭普照寺,白天垦荒耕田,夜间念佛诵经;假时到惠安瑞象岩拜少林寺遗僧仰华和尚习武,又自习接骨技艺,擅治跌打损伤。自此,以佛、拳、医济世救人,声名鹊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紫帽山·普照寺》)

  民国二年(1912年),崇福寺监院宗喜行理2位法师慕名到紫帽山普照寺延请妙月和尚下山任崇福寺住持。翌年(1913年),妙月即行,自此历崇福寺住持30余年。

  妙月初任当年,特聘厦门陈文忠到崇福寺任国术教练,又亲持门帖拜见泉州南少林五祖拳创立者蔡玉明“首徒”林九如,苦练南少林五祖拳,深得真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五祖拳》)

  民国十年(1921年),妙月时年38岁,为实现就职时立下的修建崇福寺宏愿,东渡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来后,即对崇福寺进行全面修建,不数年,大殿、天王殿、大悲殿、法堂、禅堂、客堂、祖堂等一一恢复,又增建了钟鼓楼、报恩堂、凉亭等,庄严道场又见旧日规模。

  妙月任崇福寺住持30年期间,积极倡导“医武济世、禅农并重”的宗风,以农禅养道,以武功化俗,以行医济世。他在崇福寺祖堂,妙月供奉有仰华大师莲位,每逢节日必亲自诵经上供。他不忘农家本色,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带头上山广开农田,种菜种茶,又与地方乡绅广结善缘,组织诗社,共研佛理。闲时倡扬拳风,苦练“铁沙手”。据传,妙月最初在寺内悬挂数十个沙袋,用手指插沙练了3年,又手插小石子3年,再3年专插铁砂子,9年下来,终于练就双拳铁黑色、臂力破千斤,拳击出手,墙倒壁裂。民国时厦门南普陀主持太虚大师过泉州时曾访问崇福寺,亲笔书联赠之:“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

  妙月名噪福建和东南亚,是一代中兴祖师,徒子徒孙遍及海内外,至今赓续不衰。

  民国卅四年乙酉(1945年)农历十月初八日,妙月和尚在崇福寺方丈室安详皈西,僧腊46年,享年62岁。

现代修建

  “文革”期间,寺院被泉州市第二制药厂及周围民房占用,寺内建筑物或被彻底破坏,或改为工厂机房,或为员工宿舍。

  1978年,寺产归还。

  1980年开始,旅居海外的崇福弟子新加坡常凯、香港元果、台湾常觉宗本、菲律宾理任等,陆续回寺礼祖,见千年祖刹一片破落零乱,即着手筹划修建,筹资千余万元。

  前期工程始自1982年,由常凯元果法师负责,先后完成大雄宝殿的整修和钟鼓楼、天王殿的重建,于1993年告一段落。

  后期工程始于1995年,由常觉法师负责全面兴建计划,宗本法师协助,理任法师管理寺务,并请王今生[原泉州市(县级市)市长]主持工程,2002年殿堂、古塔、僧舍、庭园、山门(临崇福路口)等全面告竣,新任住持理任法师亦于当年10月4日晋山,并于12月1日举行开光落成庆典。

规制

  崇福寺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

  自照墙内起,沿中轴线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殿)、圆通宝殿(观音殿)3进,阔均为5开间,深不一,俗称“三厅现”。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

  此外还有山门、藏经阁、应庚塔、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山门

  有两道山门。

  第1道山门横跨在直通崇福寺的道路中,仿牌楼式,正中额匾“崇福禅寺”

  第2道山门坐南向北

  门额“崇福寺”,柱联:“步入清净佛门,应将尘念放下;远观纷扰世界,须抱悲愿消融。”

  门内门楣匾额“法衍寿昌”,系理任法师立于2000年;柱联为崇福裔僧常觉撰:“洞山藏密递传新世界,妙月含光映现古精灵。”

  照墙  

  入第2道山门,沿石路右行至尽头,位“天王殿”正前方,有照墙。

  墙上嵌石匾,横书大字“松湾古地”,竖书小字题“康熙辛卯年”、落款“金浦蓝理书”。康熙辛卯年为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蓝理任福建陆路提督。

  该碑曾于“文革”中被击破废弃,后复。

 

 

  

  

  天王殿

  天王殿,亦称弥勒殿”,为中轴线上第1进(前进),系1989年重建。双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

  门楣悬匾“兜率天宫”

  殿前3块木制横匾:左匾“道继大雄”,中匾“慈隆即世”(蓝底金字,弘一法师书),右匾“位居补处”

  有联:
  “傍梅石而纳松湾,古刹庄严,嘹亮洪钟鸣盛世;
  踞虎山以眺凤翥,琳宫壮丽,巍巍宝塔耸奇观。”

  殿中正面佛龛供奉弥勒布袋和尚),咧嘴大笑,袈裟披开,袒露着大肚子,俗称“大肚弥勒,义取“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佛龛背面朝向大雄宝殿,供奉韦驮护法神立像。所谓“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

  崇福寺天王殿所供韦驮童子面,身披中国式古代战袍,左脚前立,右手叉腰,手中所执金刚杵(降魔杵)竖立着地,示“本寺有寺田,外方僧人到此一拜,可到客堂联系‘挂单’食宿”。(按:有的寺庙中韦驮的造像有异,为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放双腕上,则示“本寺没有寺田收入,恕不能提供免费食宿”。)

  殿旁两侧有四大天王,高约2丈,雄伟魁悟。

  钟鼓楼

  钟楼,又称“善庆楼”,位“天王殿”前殿左侧。鼓楼,又称“福缘阁”,位“天王殿”前殿右侧。

  钟楼2层,门前石柱镌伯圆撰联:“晨钟一杆醒晨梦,宿业停流脱苦轮。”楼上高悬明代铸造的大洪钟(见下文“镇山三宝·大洪钟”),楼下供奉地藏菩萨

  鼓楼亦2层。楼上置1个大鼓,楼下供1尊关公塑像。门柱联:“暮鼓催人生白发,禅心寂处任斜阳。”

  所谓“晨钟暮鼓”,寺庙一般清晨早课敲钟,黄昏晚课击鼓。

  朗月亭

  朗月亭,位钟楼右邻。现代建。

  “朗月亭”逞六角形,正前方有影调横匾“朗月亭”3字;亭内石柱镌联:“别传教外拳鸣太祖派,本性行由望重南禅宗。”均为周焜民所书。

  亭正面有石柱联:“廓净尘烟寻祖道,豁然朗月照亭台。”落款:“法门裔孙常觉敬撰。”

  亭内立《妙月和尚舍利塔铭序》碑。(见上文“民国二年妙月和尚入住崇福寺为住持历30余年”)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位中轴线上第2进(中进)。

  始建于宋,清末曾重修。1981年新加坡常凯法师、香港元果法师又捐资重修,1985年竣工。部分保留宋制(如砖墙依旧),风格保持明代规制。殿内原有的石柱换成杉木柱子。

  大殿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屋脊塑双龙护塔;建筑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面阔5间22.3米、进深6间23米;殿前廊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

  首檐下高悬“大雄宝殿”大字横匾。

  殿外匾额“妙相庄严”,1984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殿内横匾:“法界藏身”,明·张瑞图书;“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弘一法师)。

  殿内供奉“三世佛”:中释迦牟尼佛,西阿弥陀佛,东药师佛药师佛全称“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常见造形为一手持钵、一手持药丸;但崇福寺所供药师佛造形略有不同:手持的是水晶莲花和琉璃塔。
3佛所司各有不同,信众一般也各取所求,为保现世平安,则拜释迦佛;为求未来极乐,则拜阿弥陀佛;为消除前世业障,则拜药师佛

  大殿除“三世佛”外,还供奉2位师兄弟——年老的迦叶尊者和年轻的阿难尊者,以及2尊护法诸天。

  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亦称观音殿”、“观音大士殿”、“大悲殿”、“后殿”,位中轴线上第3进(后进)、大雄宝殿之后。清末曾重修,1983年重建,2000年竣工。

  面阔5间,进深5间,规格略小于“大雄宝殿”,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屋脊装饰“双龙护火轮”,屋檐斗拱雕刻若干精美的古代人物画像。

  3门,门楣各有1块额匾:左“众生依怙”,右“慈航普度”,中“古佛示现”。配对崇福沙门常觉法师所撰楹联:“色空不异,法界圆融观自在;物我一如,苍生可愍作慈航。”

  正中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佛经称颂: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六根圆通”——眼、耳、鼻、舌、身、意6种感官功能圆满通达,故号“圆通”

  观音菩萨造像为木刻,双手合掌,结跏趺坐于石刻兰花之上,长发披肩,眉间一竖眼,头戴宝冠10面相;左右两边各雕有24只大手,掌中分别执有念珠、麦穗、如意、镜子、瓶、圈、轮等象征性法器物件;身后,无数木刻手掌雕成方圆,如同孔雀开屏,每只手心各具1只眼睛,象征“千手千眼”洞察人间一切不平事、普渡众生慧眼无边、救苦救难法力无穷。

  观音菩萨左、右两侧,还供有木雕金身十八罗汉,其中2尊分别是禅宗祖师达摩唐玄奘

  殿上挂着1对古长联:
  “未有此府,先有此寺,寺与府相为终始,而殿建观音,合郡邑士民无遄不济;
  既有此寺,即有此府,府与寺共垂悠久,而刹名崇福,极岗陡山阜以莫不增。”

“镇山三宝”

  应庚塔

  应庚塔,位于“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

  “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963—968年)初,或说熙宁元年(1068年),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历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泉州8级大地震,“应庚塔”见斜而不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东西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

  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

  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

  “应庚塔”石构,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高四丈(实高6米),广二丈(底周8.16米),8角7层,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

  其7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

  历千年沧桑,“应庚塔”越来越斜,2001年,遵循修旧如故原则,拆卸扶正重修。塔刹塔身保持原样,须弥座以新代旧。拆卸过程中,发现塔内藏有4000余枚古钱币,还有大小古铜镜49面,以及银制物品等,最为引人关注的,还有5粒舍利子。

  千人鼎

  据记载,千人鼎高可6尺,直径5尺,厚8分,传说能供千人饭食。惜已损坏许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采《桐城杂事诗》”曰:“孝廉陈翊霄 云程有《桐城杂诗》五十首,自注刊刻,亦采风之遗……又(句):‘道场绝胜龙华会,一釜斋粮给百人。’注:五代·陈洪进女弃家学道,为建崇福寺,有大釜,近时犹存。”按:陈云程,清·晋江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举人。】

  大洪钟

  北宋时,崇福寺有“大洪钟”,并因此闻名遐迩,故至道(995—997年)间一度改名“洪钟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金石志》载:“巨钟,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所敲,声闻二十余里。相传宋时物也。”

  现存大洪钟悬于天王殿左侧钟楼,铸于明·洪武廿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资金铸造。明时寺废,钟佚,清·康熙(1662—1722年)间复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寺有巨钟,明时寺废,为南安僧所得,康熙间复归。”

  大洪钟高8尺,圆径3尺8寸,重1600斤,用纯铜1600余斤铸成。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

  大洪钟铜质清纯,钟声洪亮,相传可传可传10里至洛阳桥,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崇福晚钟”为古泉州八景之一。

  清末泉州诗人林骚《崇福大钟》,有句曰:“钟始有名万历年,架以梁木楼上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宋代石雕像

  崇福寺有2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

  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2合刊期,登载约翰·福斯特文章,认为该石雕的题材,似是印度的涅槃。但是从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禅宗的“顿悟”表现。

  另1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头无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两手合抱平抬于宽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