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著述(7划)

  李温陵集(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岛夷志略
(元·汪大渊岛噫诗(明末清初•金门卢若腾。小引。陈汉光《弁言》。“附录留庵文选”)
  陈希儒先生集
陈棨仁诗文集(清·晋江陈棨仁撰。《绾绰堂类稿》。《藤华吟馆诗录》。)
  吧游纪略
鸡肋篇县法兵法发微吾野诗集延平二王遗集
(民间抄本。影印本。2012年泉州文库版。)丽史(清源丽史。概况。故事梗概。初潭集(明·李贽宋贤事汇(明·李廷机时一吟诗(清·黎耿然吾野诗集(明·黄克晦杜律意笺(明·颜廷榘里言徵(清·庄俊元苇航漫游稿(南宋·晋江胡仲弓

李温陵集

  二十卷, 明·泉州李贽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李温陵集》二十卷,明·李贽撰。贽有《九正易因》,已著录。

  是集一卷至十三卷为答书、杂述,即《焚书》也;十四卷至十七卷为读史,即摘录《藏书》史论也;十八、十九二卷为道原录,即《说书》也;第二十卷则以所为诗终焉。

  前有自序,盖因刻《说书》而并摘《焚书》、《藏书》合为此集也。

  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刭,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颇荧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为名教之罪人,诬民之邪说,庶无识之士不至怵于虚名,而受其簧鼓,是亦彰瘅之义也。”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明·李贽(字卓吾)晚年居留麻城阎家河镇北部龙潭湖期间评点,有眉批、夹批和本回总评三种形式。李贽自认为批评《水浒传》,是他评点前人著作中最称心的一部。

  可查到明代有三种版本:一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万历卅八年(1610年 )容与堂刊刻;二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100回,芥子园刊刻;三是《批判忠义水浒传全传》121 回,杨定见刊刻。

  容与堂刻本卷首有怀林李卓吾批评<水浒传> 述语》,曰:“和尚李贽自称)自入龙湖以来,口不停诵、手不停批者三十年,而《水浒传》、《西厢记》尤其所不释手者也。盖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抒发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

  在封建伦理道德之风盛行的明代,李贽的评点以忠义为核心,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褒贬分明的评价,阐明自己反对假道学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李贽与众不同的伦理观 和进步性。

  在评点全书(百回本)之后,特冠以“忠义”之名。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指出,“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屑处上;驯至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忠义……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水浒》。此传是所为发愤矣。”

  李贽《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中又写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此一百八人者,忠义之聚于山林者也。”

  一、关于“忠”的评语:

  李贽认为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是“ 忠义之烈也”。

  小说写花荣兵败被执时,不肯做“强人”背反朝廷,夹批:“是个忠义汉子。”

  小说写刘高弄权,致使青州府连失秦明黄信花荣三员大将,总评:“国有贼臣,家有贼妇,都贻祸不浅。”

  小说写高俅奉旨督造战船,却带着歌妓舞女在船上玩乐,眉批:“似此举动,如何干得事。”

  小说写阮小五阮小七认为哥阮小二能在国家大事(指征方腊)折了性命,也强似死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夹批:“是。”

    二、关于“义”的评语:

  李贽批评《水浒传》时,往往是忠、义并提的。

  小说写石秀单身劫法场救卢俊义,总评:石秀竟以孤身独力,从法场上救取 生,非忠义包身,胆智双绝,何以有此哉。”

  小说写李逵赶赴刑场救宋江戴宗,眉批:“真忠义,真好汉。”

  小说写武松仗义杀潘金莲西门庆后,县、府官吏认为他是义气烈汉,有意周全照顾他,总评:“义事不可不做。你看,武松杀了奸夫淫妇,知府、知县并一切上下的人,那一 个不为他。”

  小说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拳打镇关西时,眉批有“大丈夫”、“真男子”、“仁人、智人、勇人”、“圣人”、“菩萨”、“罗汉”、“佛”等赞语。

  赞颂水浒诸人的“忠义”,是李贽进步伦理思想的突出表现。他对梁山好汉重然诺、守信义、见义勇为的言行,大加赞赏;反之,则加以鞭挞。小说写陆谦一再陷害林冲,就有“小人可恶”、“陆谦必不可恕。可恨,可恨”等批语。

  三、关于“孝”的评语

  李贽对敬老尊亲的言行,大加赞扬。

  小说写李逵宋江公孙胜等人回家探亲,便哭着要接娘上山,免得娘在村里受苦,夹批 :“是”、“孝子”,总评:大哥是个天性孝子……如大哥者,只是要娘快活,再无第二个念头。”

  写李逵因母亲被老虎吃掉而怒 杀四虎时,眉批:“这所谓父母之仇不共载天。”又总评:大哥杀四虎,不特勇猛过人,亦是纯孝格天地、至诚感鬼神,志一神凝,有进无退故耳 。 ”

  四 、关于“仁”的评语

  对于多行仁义之事,李贽十分赞赏。

  如梁山好汉攻打无为军、高唐州、大名府、东平府时,不残害百姓,分别有“是”、“大是”、“这很好” 之类的评语。

  对张青武松杀掉两个押送公差,武松认为此二人一路上对他不坏而不愿加害,眉批:武二郎是个汉子,是个仁人。”

  五、关于“礼”、“智”、“信”的评语

  他赞扬鲁达大闹桃花村的评语是:“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根基。若瞻前顾后,算一计十,几乎走向假道学门风去也 。 ”

  小说写杨雄石秀结义为兄弟,总评:“豪杰相逢,多是如此;若是道学先生,便有多少瞻前顾后。”

  写武松经过周密查证后杀奸夫淫妇,为武大郎报仇,夹批:武二郎做事,知(智)、仁、勇俱足备得,妙人妙人。”总评:武二郎杀此奸夫淫妇,妙在从容次第,有条有理。”

  又如对石秀的赞语有“果然精细”,“家三郎作事精细,勇而且智”

  写李逵戴宗表示要戒酒以护卫宋江后,果真不再喝酒,在牢里寸步不离地服侍宋江,夹批:“信”、“快人”

  对武松在鸳鸯楼上杀了蒋门神等人后,在壁上题“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以留名,总评:武二郎是个汉子。勿论其他,即杀人留姓名,已超出寻常人万万矣。”

岛夷志略

  一卷,元·江西南昌人汪大渊著。它不仅是研究泉州港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元代海外交通贸易史、航海史、中外关系史、华侨史、西非史、西域南海物产志和民俗学的珍贵资料。

  汪大渊于至顺间(1330~1331年)和至元三年 (1337年)二次从泉州附商舶远航,到过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沿途记所闻所见。至正九年 (1349年),适吴鉴受泉州路总管偰玉立嘱修《清源续志》,氏以泉州系市舶司所在地,诸蕃聚集,应该加以记载,故委氏以《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

  《岛夷志》原是作为《清源续志》的附篇,至正九年(1349年)十二月三山吴鉴为之《序 》。成书后,初刻于至正十年 (1350年)。

  汪大渊自撰《岛夷志·后序》云:

  “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洲焉。

  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所过之域,窃尝赋诗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与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至正己丑(至正九年,1349年) 冬,大渊过泉南,适监郡侯命三山吴鉴明之序清源郡志,顾以清源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宜记录。不鄙谓余知方外事,属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非徒以广士大夫之异闻,以表国朝威德如是之大且远也。”

  吴鉴《清源续志·序》曰:“唯豫章焕章,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司马迁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后归,其目所及,皆为书以记之,校之五年旧志,大有迳庭矣。以君传者,其言必可信。故附录《清源续志》之后,不惟使后之图王者有足征,亦以见国家之怀柔百蛮,盖此道也。”

  至正十年 (1350年),汪大渊将回故乡南昌,将书名改为《岛夷志略》,刻印单行本,故翰林修撰河东张翥特为之序。张翥《岛夷志略·序》曰:汪大渊非其亲见不书,则庶乎其可徵也……泉修郡乘,既以其志刊入之。焕章将归,复刊之西江,以广其传,故予序之。”

  《四库全书总目》:

  “《岛夷志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元·汪大渊撰。

  大渊焕章,南昌人。至正(1341—1368年)中,尝附贾舶浮海越数十国,纪所闻见成此书。

  今以明·马观《瀛涯胜览》互勘,如所称‘占城之人顶三山金花冠,衣皆萦采,产伽南香、观音竹、降真香之属。爪哇之厮村、沽滩新村、苏马鲁隘、港口诸处,风俗各异。又其国人有三等,其土产有白芝麻、绿豆、苏木、金刚子、白檀肉、豆蔻、灶筒、玳瑁、红绿鹦鹉之属,旧港有火鸡、神鹿之属 ’,皆为此书所未载。又所载《真腊风土记》亦仅十之四五。盖殊方绝域,偶一维舟,断不能周览无遗。所见各殊,则所记各别,不足异也。

  至云爪哇即古婆,考《明史》,明·太祖时,瓜哇、婆二国并来贡,其二国国王之名亦不同。大渊并而为一,则传闻之误矣。

  然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於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徵者比。故所记罗卫、罗斛、针路诸国,大半为史所不载。又于诸国山川、险要、方域、疆里一一记述,即载於史者亦不及所言之详,录之亦足资考证也。

  考黄虞稷(晋江人)《千顷堂书目》及(江陵人,今南京)《国史经籍志》皆不载是书,唯钱曾(常熟人)《读书敏求记》载之,称为元人旧抄本。则此书久无刊板,传播殊稀。

  又称至正年间河东张翥、三山吴鉴为之《序》,今考此本,二人之《序》 俱存。然吴鉴《序》乃有二篇:前一篇题至正已丑(至正九年,1349年),乃此书原《序》;后一篇题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前《序》后二年,乃所作《清源续志》之《序》,误入此书。盖吴鉴修志之时,以泉州为海道所通,贾船所聚,因附刊此书于《志》 末,摘录者并志序抄之也。

  又有嘉靖戊申《跋》,颇议其漏载日本。盖未悉大渊此书,惟纪所见,非海国全志云。”

  全书分百条记述,以地为纲,以事系地,每国一篇,涉及国名近百个,地区或部落、寄碇名称219个,其中贸易口岸81个(略计中南半岛25处,菲律宾群岛5处,东印度群岛24处,南亚次大陆14处,斯里兰卡4处,伊郎3处,阿拉伯半岛3处东非沿岸3处)。

  《岛夷志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疆域、山川、道里、国情、物产、贸易、风土、民俗、人情作了详细的记载,大都是氏亲身经历和见闻。如:

  《麻逸》条:“山势平宽,夹溪聚落,天地膏腴,气候稍暖。俗尚节义,男女椎髻,穿青布衫。”

  《交阯》条:“山环而险,溪道互市,外有三十六庄,地广人稀,气候常热。田多沃饶,俗尚礼义,有中国之风。”

  《渤泥》条:“崇奉佛像唯严。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以归歇处。”

  《乌爹》条:“岁凡三稔,诸物皆廉,道不拾遗。乡里和睦,士尤尚义,俗厚民泰,各番之所不及也……夫以外夷而得知务农重谷,使国无游民,故家给人足,岁无饥寒之忧。设知兴行礼让,教以诗书礼乐,则与中国之风,无间然也。”

  《三岛》条:“男子常附舶至泉州经纪 ,罄其资囊,以纹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座,虽父老亦不得与争端。 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

  这本书为中国地理学中,上承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马欢《灜涯览胜》、费信《星搓胜览》的重要著作。周去非赵汝适之作,是凭耳闻而不是亲身经历。汪大渊在写作体例方面受的影响很大,但他年甫二十,即附舶浮海,两下东西洋,书中所写的绝大部分与其游踪有关。《岛夷志略》和《诸蕃志》都是记载泉州和海外各国的通商情况,但二者也有差别。《诸蕃志》作者是身在泉州,采访来泉诸蕃;《岛夷志略》作者是亲历海外各国,亲自见闻。

  书中记述中国人侨居海外情况,这是《诸蕃志》所不可能有的。如“古里地闷”条记云:“昔泉之吴宅,发舶稍众百有余人至彼贸易,既毕,死者十八九,存一二而多赢弱,无力驾舟回舶。”“澎湖”条,还明确记载“泉州人结茅为屋居之”,“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流球 ( 台湾 ) 同属于澎湖巡检司辖。说明元代也对其行使主权。

  《岛夷志略》记述100个国家和地区,比《诸蕃志》多了40多个。

  《岛夷志略》还记载泉州人到海外经商以及外国人到泉州纹身的情况,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元史》、《新元史》的编篡很多取材于是书。后人给予《岛夷志略》很高的评价 。

  马欢汪大渊的影响很深,他在《瀛涯胜览》自序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且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不诬……于是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

  费信所撰《星槎胜览》、巩珍所写《西洋番国志》,许多则《岛夷志略》抄过来的。

  现有《知服斋丛书》本,已译成德、英、法、日 等国文字。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苏继 顷(“广”字头)校释本。

岛噫诗

  《岛噫诗》1册凡4卷,明末清初•金门卢若腾著,所咏颇足反映明时代戎马倥偬之社会状况;后人增附《留庵文选》若干篇为1卷。台湾古籍出版社2003.3出版,名《岛噫诗校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若腾》)

  小引

  书前“小引”卢若腾(号牧洲)自序。文曰:

  “小引

  诗之多,莫今日之岛上若也。忧愁之诗、痛悼之诗、愤怨激烈之诗,无所不有,无所不工。试问其所以工此之故?虽当极愁、极痛、极愤激之时,有不自禁其哑然失笑者,余窃耻之!

  岛居以来,虽屡有感触吟咏,未尝作诗观,未尝作工诗想;如痛者之呻、哀者之哭,噫气而已。录之赫蹏,寄之同志。异日有能谅余者曰:‘此当日岛上之病人哀人也!’余其慰已。

  牧洲自序。”

  陈汉光《弁言》

  台湾陈汉光为作《弁言》,文曰:

  “弁言

  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春间,余与陈陛章先生合撰《卢若腾之诗文》,收诗三十五首。同年冬,因金门明•鲁王冢发现,偕廖汉臣兄前往考查,得知若腾《留庵文集》十八卷、《留庵诗集》二卷,《与耕堂学字》二卷、《制义》一卷、《岛噫诗》一卷等书尚存。

  返台后,复得金门县立图书馆长吴腾云许如中先生协助,幸得寓目《岛噫诗》,喜出望外。阅后,得知所咏颇足反映明时代戎马倥偬中之社会状况,可作史料读,亦可作文学作品读。

  原本封面书为《明•自许先生岛噫集》,书内署‘岛噫诗’,并有‘同安卢若腾闲之著,八世胞姪孙德资重录’字样,系旧抄本。

  全书三十七叶,每叶二十行,每行满写二十三宇。第一叶‘小引’,第二至四叶为目录,下为本文,诗计一百零四首,九十八题。内‘五言古’有三十四首,三十一题;‘七言古’有三十三首,题如之;‘五言律’有十四首,十三题(目录中尚有‘得马’、‘赠达宗上人’二首,原书漏录,今并略);‘七言律’有二十三首,二十一题。

  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岛贤聚人。明•崇祯丙子(九年)举人,庚辰(十三年)进士;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旋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

  后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在任遗爱于民,士民建祠以奉,有‘菩萨’之称。福王立,召为佥都御史;唐王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后加兵部尚书。

  清军南下,若腾守平阳,力战中矢,遇水师救出。闻闽变,痛愤赴水,为同官拯起。寻潜入滃州,辗转入闽海,偕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燝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西历一六六四年),与沈佺期许吉燝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当年殉难之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有六;遗命题其墓曰‘自许先生’。

  若腾风情豪迈,当时士大夫俱幸愿一识。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无不宏通博雅。遗著达十数种,惟多已佚。《岛噫诗》之幸存,实为珍贵;尚望读者勿以等闲之作视之!

  书后,今加‘留庵文选’若干篇,皆关当年史事。”

  “附录留庵文选”

  《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有卢若腾所作“序”10篇、“书”3篇、“疏”10篇、“露布”1篇、“传”1篇。

陈希儒先生集

  唐末·颖川人(后迁移泉州,隐居嘉禾屿[今厦门])薛岭)陈黯著,3卷。收入其诗赋杂文。御史黄滔入闽,为《文集》作序,赞“其诗篇、词赋、笺、檄皆精而切”

陈棨仁诗文集

  陈棨仁诗文集,内含清·陈棨仁撰《绾绰堂类稿》和《藤华吟馆诗录》两种,2018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泉州文库》丛书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绾绰堂类稿》

  《绾绰堂类稿》为陈棨仁文集,现存120余篇(其中4篇残缺不全),涉及经说、序文、论、辨、传、乞巧文、碑文、寿言、墓志铭、题跋、赋及散文等10余种体裁。为文雅丽而宏瞻,卓识独具,为学者称道。

  原书为手抄本,卷面以工整隽秀的楷书为主,也有几篇以行书和草书书写,为海内孤本,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列为该馆善本书目。

  《藤华吟馆诗录》

  《藤华吟馆诗录》为陈棨仁诗集,6卷,是陈棨仁身后由其亲友整理的,收录陈棨仁一生创作的诗词560余首,基本涵盖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所有形式,内容大致有叙事、抒情、怀古、咏物、田园、山水、送别、边塞诗、悼亡、军旅等。(按:古“华”通“花”。宋代苏东坡病死在常州氏馆,馆内种有紫色藤花,又称“藤花旧馆”。后代诗人推崇苏东坡诗赋,往往将自己的诗集取名“藤花诗集”或“藤华诗集”之类,以示崇敬。)

  原书有民国年间铅印本,保存完好。

  陈棨仁的诗作,早期倾向王渔洋,以嘲风弄月、应酬赠答、流连山川、咏怀古迹居多,以神韵风致见长。而晚年经历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国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危机深重,诗作转而感愤世变,苍凉激楚,有杜甫陆游余风。

  其边塞诗、军旅诗,隐有雄浑、悲壮之感。如《壮士行》,有“手挹北斗东风绿,酒酣耳热拂衣趋。拔剑斫地,悲歌乌乌”句;《征衣引》,有“征人从军风转蓬,欲寄寒衣何适从”句。

  在《秋感八首》、《送林子佩回台阳》诗篇中,对国家备受列强侵凌,清廷腐败无能,割地求和,民生凋零,国势垂危,深感痛心疾首,爱国忧民之忱更为强烈:“水冲浮六耳,山险控三朝。拱手都资敌,严疆一霎消。”“河山有恨军麾白,天地无情战骨青。昔是故乡今异域,归装趁早好趋庭。”

  此外,他还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色彩的诗歌。如 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赋《怪哉行》;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赋《闻警》、《哀漳城》等;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 赋《海上前感》8首。

  陈棨仁的一生与台湾有着不解之缘,他和当时台湾的士大夫林维源林鹤年都是儿女亲家,在台湾还有不少文字之交和门生。光绪廿一年(1895年),清庭与日本签订《交接台湾文据》,当割台消息传到泉州,陈棨仁愤慨地写下《哀台阳》五言律诗10首,其中2首曰:“世界竟今日,衣冠非昔时。伤心诸父老,流涕话康熙。”“涕泣嗟何裨,飘零不忍看。生离与死别,痛哭遍江干。”连横《台湾诗乘》评:“感人至深。”

  陈棨仁的诗,不仅饱含爱国情操,也把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付诸笔下。如永宁卫所古有凉马台、观海台,陈棨仁在长达20句的《凉马台》五言诗中有句:“身上高冈,烈风鸣其巅。危石挂春溜,置足如旌悬。相将叩云阙,遂欲扪苍天……豪气不可遏,长歌怀古贤。”在22句长诗《登观海台,望海作歌》中有曰:“天风吹我登高标,倚云极目来飞潮。水天无痕乱一碧,呼吸万里声萧萧。奔流怒啮荒山脚,激石作势成岹峣……”《花肉盎》描绘泉州蟳埔女头戴花饰的习俗:“窈窕谁家女,率帘争携顿。新妆晚风腻,云囊偏堆雪。但得花鲜妍,价高亦欣悦。脂粉钱不敷,赊贷甘费舌……”

吧游纪略

  清·德化县人陈洪照著。

  陈洪照壮岁随商船赴印度尼西亚,寄居本县华侨黄甲家5个月。他广交华侨各界人士,往咬留吧、万丹、三宝垄“询悉夷邦掌故,凡气候、疆域、人物、风俗,俱熟睹而详记之。”归国后著《吧游纪略》。德化教谕朱仕,号筠园,编修《小琉球漫志》多宗其说。

  《吧游纪略》的撰写年代,据朱仕《小琉球漫志》云:“予在德化时,有诸生陈洪照者,博学善属文,以贫曾附海舶,客咬留吧五月,著《吧游纪略》一书。”朱仕任德化教谕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706-1763年),因此,《吧游纪略》当撰于乾隆二十八年之前。

  《吧游纪略》的史料价值,从朱仕《小琉球漫志》所引可见它对研究清初南海交通史、华侨史、印度尼西亚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吧游纪略》的主要内容:记载从越南至爪哇的航线:外罗山-马鸣桥-烟筒大佛门-赤嵌山-覆鼎-罗源-东西竹-昆仑洋-面屿-猪母屿-短腰屿-长腰屿-琴七星屿-地盘-夹峡-三立洋-王屿-咬留吧。它与明清舟子船所记略有不同:外罗山-马陵桥-大佛-灵山-罗湾头-赤坎山-覆鼎山-昆仑山-昆仑洋-地盘头-东西竹-长腰屿-猪母头-馒头屿-七屿-牛腿琴山-峡门-爪哇。

  爪哇的气候是无大寒暑,夏日稍热,冬月则暖。冬至日长,夏至日短。冬至后,则降霜雨,才能种五谷,种完之后,不稼不耘,收获时则剪其穗而揉之。

  爪哇的气候湿热,多疠疫,当地风俗以水为药,早上起来就到港中洗澡,晚上也这样。孩子出生三日,母亲就抱孩子到港中洗澡。

  其国以三月三日为岁首。过水地方,岁首无定月。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不知纪年。

  爪哇的房子是层楼,人居住楼下,这样可以避暑。武兀地方的房子室内架木,并涂以牛粪。

  其国的礼节是以左为尊,妇女坐则居左。男子娶妻,妇女主持家务,丈夫不能有所主。

  爪哇的游船是用连抱木刳之,长五六丈、钅夷杖为柱,全木之板为盖,用朱绿彩绘。货船为平底方船,熔锡贯其内,长30余丈,宽六七丈,5桅,以布为帆,引八面之风。

  爪哇等地的“番乐”,敲饶,击小鼓,两人互演,摇头跳足,以手相比试而歌。

  咬留吧所历之国有东西洋,东洋有海而无盐,荷兰人卖盐,可获利百倍。西洋有街市,到其国贸易以货易货,将物写上价格放在房里,第二天去取,被取去的货物留下布作为交换,不需要的货物仍在。

  陈洪照对荷兰人在爪哇进行鸦片贸易及其毒害进行揭露。他说,鸦片产于荷兰,岁运数百万斤于咬留吧,卖给诸番及异国人。爪哇人不论男女都吸鸦片,所以其地人悉贫,无厚产,嬴懦,怯于战斗。深刻指出“咬留吧并于荷兰不能有所抗,则鸦片为之也。

鸡肋篇

  北宋· 惠安人庄绰(参见《泉州人名录·庄绰》)著。有中华书局标点本出版。共三卷。

  书名取自曹操所谓的“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书中所记先世旧闻、当代事实,多可供史家研究,有些可补正史之不足;所记各地习俗,异闻琐事,亦可资参考。后人推为与周密之《齐东野语》相埒,著名学者吕淑湘以为此书足与沈括的《梦溪笔谈》媲美。

  宋室南渡前后,史实多告阙失,庄绰在《 鸡肋篇》中记录了大量亲身见闻。如载建炎之后,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淮、湖广、湘、闽。“食菜事魔之教(即魔尼教)由闽传温州,遂及两浙”。详述魔尼教的仪式、组织方式和经费等,是研究两宋历史和泉州魔尼教的重要佐证。

  书中记录刻丝、农作物种植以及福建制茶、酿酒工艺,为研究经济史者所重视。书中所记绍兴初兵马钱谷之数,为他书所未载;禁剥桑事也以此书所记述为最详。还介绍他在泉州、福州见到贵妇人乘坐金漆轿子,并雇妇女抬轿,此为它书所未曾见。

  书中还记述宋代一些名人轶事,如载泉籍名相吕惠卿晚年颇为自得,常以势凌人,时有一道士作《风筝》诗讽之:“因风相激在云端,扰扰儿童仰面看。莫多丝多便高放,也防风紧却收难!”

县法

  十卷,宋·晋江安海吕惠卿著。

  今失,仅留下南安《丰州集稿》收录的《县法·序》一篇。《县法》内容现在仍然无从看到,但这篇序说明了它的基本内容和目的意义。

  序云:“天下之民事皆领于县,则奉朝廷之法令而使辞讼简,刑狱平,会计当,赋役均,给纳时,水旱有备,盗贼不作,衣食滋殖,风俗敦厚,必自县始。然古之官学皆有师法,虽上官犹莫不然,况于为数万户之县而当古一国之任,独可以无法乎?惠卿之意于此也久矣。兹者出守大名,当荐饥之后,民卒流亡,盗贼多有。随宜应务,粗亦竭愚,后召畿内之知佐,问其所以施设之方,而监司部吏之历县道老民事皆访焉。既尽其所长矣,于是又附以平日之所尝讲闻试用者,为法令、词讼、刑狱、簿历、造簿、给纳、灾伤(疑灾赈、免役)、劝课、教化凡十门目,曰《县法》。以趣时便事宜,与敕令合而易晓,故不敢甚高而文,以其意与所学于先王者不异也,故时及焉。而其事多河北之风俗,则以行之部内而已。然恺悌君有志乎民者,亦所不废也。”

  序言说明,是书分为十门,每门下有细目。但《序》只记载九门,且有的笔误不可理解,如第七门,有的写为“负伤”,有的写为“灾伤”,似应为“免役”。从内容上说,当时新法的一个内容就是“免役法”。所缺一门应是“灾赈”。

兵法发微

  一卷四章, 明·泉州晋江俞大猷著,辑入《续武经总要》和《正气堂集》。

  《兵法发微》是俞大猷对其师赵本学《韬钤内外篇》主旨的阐明。俞大猷自序写道:读先师赵虚翁所授《韬钤内外篇》有年,领其大旨,知其无不根极于《易》者,因此难免过于玄奥,叙述未尽明白流畅。因此再著《兵法发微》四章,以简要概述其意,然后让读者看到先师精神贯注,推行兵法,尽力引用先天后天之卦,河图洛书之数,九军八阵之法,自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而下,至汉代的孔明,唐代的李靖,宋代的岳飞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虽有大有小的不同,但都出于天地理数之源。千古圣贤留传后世的经典、宗祖符契之大事,都昭明如日星。他的丰功伟绩是前世不多见的。只要读者认真体味就能有得,并体会到所论都是根据先师所传授,不敢有穿凿附会之行为。

  《兵法发微》每章都以赵本学《韬钤内外篇》为题,然后加以推衍阐明,主要记述排兵布阵之法。可以说,《兵法发微》是《韬钤内外篇》的补编,与《韬钤内外篇》相表里,相得益彰。

  第一章按先师论著轩辕握奇及孔明八阵者。阐发黄帝圆阵、孔明方阵之根据,都是天地定位、山泽正气、风雷相激、水火不相射的八卦的原理,而伏羲主先天之圆,黄帝依据之为圆阵。所以黄帝之阵有七,依象而取之;孔明之阵有八,依方位而取之。都是依据河图洛书、八卦九章为经纬。

  第二章按先师论著九军制阵与奇正相生之法者。阐发河图之数,四虚,四实,合中而为九,九室、九类、九府、九州都出于此。九军八阵之法,孔明孙子孙子太公太公黄帝黄帝得之于伏羲伏羲体天地星宿而得之。里外、前后、奇正变化,循环无端,皆有一定理数,而本之自然。

  第三章按先师论著阵法多本易卦及布师卦为八阵图者。其阐发云,兵为阴,坤是阴之卦,为兵之象。文王周公作《易》,而著行兵用众之占凡十五系,都属坤卦。坤卦三画,大众之象;坎卦二阴居上,下小众之象,一阳居二阴之间为将握兵之象;大众居外,小众居内,大小相容,营卫相包,大阵之象,伏羲故名曰师。师卦之象占,无不与战阵之法暗合。

  第四章按先师论著圣人制阵有奇有正,有分有合,一本于造化图书之教者。如天地一动一静,山泽一流一峙,日月一盈一亏,星辰一经一纬。故圣人制阵一奇一正,其正不动如山,其奇侵掠如火,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圣人制阵一分一合,其合也内外四层,大小相包,如城如郭;其分也为八问。以正合,以奇胜。

  《兵法发微》指出,古代兵家如姜太公诸葛亮等,根据八卦、河图、洛书、五行相生相克、奇门遁甲等原理,创造了多种阵法。还指出,阵法的形成,有借鉴于动物在猎食或图存的斗争方法,如仿蜘蛛吐丝结网以捕捉飞虫的八卦阵;仿狐狸要抓天鹅,先多次发出吼声而不实际行动,让天鹅一再受惊扰而困倦,才实行捕捉的策略等。

  《兵法发微》体现俞大猷的一些军事思想。所谓阵法,是用来指挥士兵临阵进退、列队变换、奇正相辅,注意适应客观实际,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夺取胜利的重要手段。俞大猷认为:“古人制阵,虽大小不同,而同出天地数理之源也。”为阐明《韬钤内外篇》 的精髓,他归纳为两大要领:

  一是阵异而法同。古人制阵虽名目繁多,但其排兵布阵之法却大致相同,如兵阵不外前、后、左、右、中五列,阵形不外圆、方、曲、直、锐五种,而在作战时都要内外相连、前后呼应,无论攻、防、退、追,都要阵容完整。

  二是阵别而理一。所有阵法都有一个创始、继承、发展的过程,都是由数、理、势的因素构成。布阵后,都要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变化。并强调指出,要注意随时代的推移和武器的演进而改变阵法,要注意加强国防以安边境。

吾野诗集

  明·惠安黄克晦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80·集部33》:

  “《吾野诗集》五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克晦撰。

  克晦孔昭,号吾野,惠安人。少工绘事,《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列之画家传中。

  其诗有《金陵游稿》、《匡庐集》、《北游草》、《金台诗》、《宛城集》、《五羊草》、《西山唱和编》、《观风录》等,凡四十卷。其《金陵稿》则张仲立刊之,《西山唱和编》则李于美刊之,《金台诗》则林登卿刊之。殁后二年,同里黄克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复刻其遗诗六卷于聊城,岁久皆散佚。

  此本乃康熙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其五世孙象潜摭家藏遗帙,裒而重鋟,其编次颇多未善,如《小金山诗》本五言律诗二首,而联为一篇,列之五言古体中,殊为失检。然克晦诗别无传本,亦赖此刻以传。

  其诗亦出历下 (李攀龙、太仓(王元美)之门户,而渐染稍轻。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青溪社集诸人,允当推克晦为祭酒,盖以此也。”

  明·万历(1573—1620年)间,邑人、贵州按察使、浙江学政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为《吾野诗集》作序,云:人的性灵与山川之形胜融合为一,得其性灵就能赋得名篇;无得于性灵,山川就只是古迹而已。如今高谈游览,借以歌咏的人很多,往往心灵庞杂,未领会山川之灵秀,写诗只能寻其糟粕;诗既不成,只好借重于贵人。克晦游遍名山大川,足迹所经,兴致相会,得象得音,拟神于虚,葆气于真,哪一事不是自得于心!

延平二王遗集

  延平二王,指郑成功郑经父子。《延平二王遗集》收集二王的诗、文,是研究郑成功第一手材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民间抄本

  《延平二王遗集》在民间早有传抄本流传。收藏《延平二王遗集》的无名氏在抄本中附载一篇“跋”,叙述抄本来源:

  现在所见的是清初·东海夫子抄本。东海夫子曾在朋友家中见过“延平王诗一章,红笺八行”,可惜没有抄录下来。十年后的七月七日,适逢“贺表侄报孙喜”东海夫子在表侄家中的书堆里发现郑成功诗文“有斯一卷”,欲“向之假归”,表侄不肯。于是,东海夫子当晚借故留宿下来,找机会“急抄一通,将书置原处而归”。昔日求一首不可得,而今竟连嗣王诗集也有,虽只有纸十余张,但已弥足珍贵,其乐不可言表。时值因文字狱繁兴,半个月后,“表侄突来饶舌,谓余抄此书目,害之”,称原本已烧毁,要索回抄录本一并烧毁。东海夫子“拒之不能,邀亲友共保无事,(表侄)始恨恨而去。”

  续后的收藏者无名氏又将在东海夫子处找到的的几篇墨谕也附录于后。他感叹地说:现今,氏已成灰烬,谕也毁灭,幸存于此,没有烟灭。“倘他日文纲稍宽,得以流传,俾后人得见。”是老天爷厚爱二贤王呀!所以让我能够巧遇,并辗转保存,真是有神灵护佑。

  如此看来,这个抄本成于清初,何人辑录不得而知。该人可能出于对郑成功的仰慕,才冒当时文字狱之大不韪,千方百计地将郑成功的诗词抄录下来。而东海夫子发现后又偷偷转抄,续后的收藏者又将几篇墨谕附录于后,最终成《延平二王遗集》得以保留下来。

  至于东海夫子为何许人、何时看到该书、无名氏是谁、如何使其流传下来等,已无从查证。

  影印本

  1947年,“国立中央图书馆”根据《延平二王遗集》抄本影印出版,辑入《玄览堂丛书续集》传世。

  1979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所又根据玄览堂本重排,辑入《台湾文献丛刊》第67种出版。郑成功那首著名的广为传世的《复台》诗即出于此。

  但是,这部《遗集》内容单薄,仅载录郑成功的诗8首,郑经的诗12首,谕5篇,其中又有漏字。

  郑成功的8首诗为:《复台》、《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游剑门》、《游桃源涧》、《痛孝陵沦陷(两首)》、《效行行重行行》、《效迢迢牵牛星》。这些诗豪气磅礴,一扫那些酸溜溜的穷愁和思慕富贵的山人等装腔作势写的诗句。(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谕文5篇为:《谕忠振伯洪旭》、《谕东都群臣》、《谕承天知府郑省英》、《谕周全斌呈进兵方略》、《谕兵都事张宸》。

  后来,南安又发现《延平二王遗集》的抄本(影本)。

  2012年泉州文库版

  2012年,值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泉州文库编辑委员会正式出版《延平二王遗集(外二种)》。这是有史以来收录郑成功作品最全的一本书。

  此次出版的《延平二王遗集》是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和南安抄本对校的。同时,把零散载录于中外文献史籍中比较可靠的郑成功郑经的诗文、书信、谕令等整理出来,辑为附录《中外文献所载郑成功郑经诗文、书信、谕令抄存》。

  诗词如:

  少年时代的诗《登高》,录自裘毓鏖《清代轶闻》。

  田川氏回国之后,郑成功写五言绝句给留居日本的胞弟左卫门原件现珍藏于日本):“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潘受《海外庐诗集》有台湾杂诗七绝一首,题为《郑氏墨迹》。自注云:“赤嵌楼悬郑成功手书中堂一幅,有章草意,略近晚明风格。末句为‘东海酿流霞’。”

  成功郑芝龙被满酋诱执,迫郑成功降。成功不肯屈节污身,赋诗云:“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自注云:“太师郑芝龙为满酋诱执,迫成功降。再四思量, 终无两全之美。痛愤儿不欲生,惟有血战,直渡黄龙痛饮,或可迎归终养耳。屈节污身不为也。”

  在龙海石码一带广为流传的《晏海楼观潮》。

  《北征师次京口登岘石山》、《佚题》。此两诗录自连横《台湾诗乘·卷1》(1960年出版,收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所编《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十四种。1992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将之收入《连雅堂先生全集》再版)。前一首诗题为编者据连横撰述所拟。后一首佚题,《诗乘》称:“嗣有友人传示一首,为王手书,现存平户某所,惜不知其题目,似为游览之作。”

  由于近年来,保存在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的有关郑成功的珍贵资料不断涌现,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又将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郑成功的书信、通告的译文整理出来。这些都是中文原件的荷译再译,惜乎尚未见原本。其中录有自1989年的《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所载荷兰学者胡月涵的《十七世纪五十年代郑成功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往来的函件》,1999年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的《郑成功研究》一书中陈国强教授、程绍刚博士的论文所引用的郑成功书信、通告,以及现代学者江树生翻译问世的《氏日记》。

  书中收录永历十六年三月七日(1662年4月24日)郑成功致马尼拉总督曼利克·特·喇喇宣谕。此文原载于林金枝韩振华的《谈郑成功致菲律宾总督书》(《南洋问题》1982年第3期)。(全文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成功与华侨》

  日本人川口长孺的《台湾氏纪事》和《台湾割据志》中的有关资料也被收录其中。

  还有采撷自台湾出版的《巴达维亚城日记》、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摘译的C.E.S.《被忽视的福摩萨》、甘为霖《台湾岛基督教会史》等。

丽史

  《丽史》,又名《清源丽史》,约一万多字,是一篇写于明初的情文并茂的传奇文言小说。

  概况

  《丽史》收录于明·纂修的《氏族谱》中。

  泉州氏多为元末泉州守将金吉的后裔。金吉在平定泉州“亦思巴奚战乱”中有功,其子金呵哩金阿里)是清净寺重修的出资人,氏在泉州亦是显赫之家,祖宅和宗祠原在大寺后(已毁)。

  氏族谱》代代相传,但完整的族谱于文革期间被毁大半,现存于世的部分仅记载至第九世,原稿被博物馆收藏。

  《氏族谱》有许多特殊之处,据说原稿用纸是撒着金粉的,非常名贵。但《氏族谱》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谱中附加了许多其他的东西,如金呵哩重修清净寺的《重建清真寺碑》,以及言情小说《丽史》。

  《丽史》的创作时间比明·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还早。《丽史》的校注者黄天柱廖渊泉称这部无名氏所著的《丽史》,“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泉州古代第一部言情历史小说,堪与著名戏曲《荔镜传》相伯仲……泉州姓回族为宣扬其祖先金吉的功绩,特掇入明代纂修的《氏族谱》中。此亦修谱之罕例。”

  《丽史》作者不详。其后“跋”曰:“右《丽史》,见于清源之野中,作之为谁,举世无知者。夫事不根于正 ,而辞不以事淫;文不列于教,而义不以文喻。奇识危行,厚德伟勋,足系风导之实;又肆陈焉,其传与否,可不可何如哉 ! 书其后以贻观者。南安簿邵来暗。”

  《南安县志·职官》“明主簿”条有邵惟善,浙江金华人,明·洪武三年 (1370任。或许作者就是邵惟善

  《丽史》故事情节变化多端,而归于礼义。叙事之间,插进诗文,旧诗文功底很深。记述的虽是爱情故事,依据的却是历史真实。结束语云:“善观记者,观其所主(立意),可以为劝;观其所及,可以为戒。”

  《丽史》取材的是元末泉州地区的历史,所以又反映泉州的一些重要史迹,如建石湖塔的凌恢甫 ( 书中的“翁”) ,泉州的少林寺和番佛寺,陈马玄(“马玄”合一字)、金吉那兀纳的具体行动和有关人物等。

  故事梗概

  《丽史》以元·元统——至正(13331368)间泉州发生动乱为背景,以三家儿女婚姻爱情为线索,反映元代末年金吉伊橚伊力等平定那兀纳叛乱,抵抗陈友定侵犯的历史事实。

  故事梗概:

  元·元统年间 (1333~1335),清溪 安溪 沃里富翁氏,携女儿无金避乱,居住泉州城内朝天街右。城中秀才伊楚玉读书于少林寺,常从氏门前经过,两人互相倾慕。无金有婢如响,清溪人,因其父受过伊家恩惠,父死卖与家,因沟通双方情意。

  事起变化,翁后妻为其侄求婚,把无金许给家。楚玉从母是平章的姑姑,闻氏辞婚,便向家求婚。氏小姐珍珍,不久就和楚玉结婚。而氏侄因母丧,向氏要求丧期百日内结婚。氏驾船东下,无金如响遂投江。幸遇抢救,无金剪发欲为尼,并把发封入箧送与楚玉

  楚玉珍珍虽同居一年,却未过结婚生活。珍珍很贤慧,劝楚玉迎请无金自愿居小。三家都为之感动,三方都享到幸福。珍珍生儿而逝,无金生女,而代珍珍育子,名伊橚

  元兵叛乱,楚玉被害,无金把儿子托付义仆伊力,自己吃药而死,伊力负孤奔福州。

  十七年后,蒲寿庚婿那兀纳据泉州叛乱,伊橚向福州请兵,并劝说泉州城中千户金吉开西城门迎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兵马,伊橚义仆伊力持巨斧,擒那兀纳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金吉金阿里蒲寿庚陈马玄(“马玄”合一字)》、《泉州民系·氏》、《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印度教·番佛寺》、《泉州古塔·六胜塔》、《泉南著述·荔镜传》)

初潭集

  十二卷,明·泉州李贽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初潭集》十二卷,明·李贽撰。有《九正易因》,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九正易因》)

  此乃所集说部,分类凡五: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其名曰《初潭》者,言落发龙潭时即纂此书,故以为名。

  大抵主儒、释合一之说,狂诞谬戾,虽粗识字义者皆知其妄,而明季盛行其书。当时人心风俗之败坏,亦大概可睹矣。”

宋贤事汇

  二卷,明·泉州晋江李廷机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宋贤事汇》二卷,明·李廷机撰。廷机有《汉唐宋名臣录》,已著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汉唐宋名臣录》)

  是编杂采史书说部所载宋人行事,分为四十三类。首有自序,谓‘宋人世风人材,颇类今日。言论行事,往往有可用者'云云。宋、明之季,儒者如出一辙,此类亦可以观矣。”

时一吟诗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时一吟诗》四卷,国朝(清)·黎耿然撰。耿然介庵,晋江人。久困诸生,乃弃而从军,积功至云南总兵官。诗皆率意而成,殊不入格。”

吾野诗集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吾野诗集五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黄克晦撰。克晦孔昭,号吾野,惠安人。少工绘事,《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列之画家传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其诗有《金陵游稿》、《匡庐集》、《北游草》、《金台诗》、《宛城集》、《五羊草》、《西山唱和编》、《观风录》等,凡四十卷。

  其《金陵藁》则张仲立刊之,《西山唱和编》则李于美刊之,《金台诗》则林登卿刊之。

  殁後二年,同里黄克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复刻其遗诗六卷於聊城,岁久皆散佚。

  此本乃康熙壬午其五世孙象潜摭家藏遗帙,裒而重鋟,其编次颇多未善。如《小金山诗》本五言律诗二首,而联为一篇,列之五言古体中,殊为失检。然克晦诗别无传本,亦赖此刻以传。

  其诗亦出历下、太仓之门户,而渐染稍轻。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青溪社集诸人,允当推克晦为祭酒,盖以此也。”

杜律意笺

  《杜律意笺》2卷,明·颜廷榘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74·集部27》 载:

  “《律意笺》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颜廷榘撰。

  廷榘范卿,永春人,官九江府通判,终岷府左长史。

  是编取杜甫诗七言律一百五十一首,先用疏释,次加证引,名曰《意笺》。盖取以意逆志之义。其讥伪注之草草,持论良是。然核其所解,与伪 虞 注正复相等也。”

  是书于1975年由台北市闽南同乡会影印。

里言徴

  《里言徵》,清·庄俊元(1808一1879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著。现存为1945年晋江文献会抄藏本。

  该书是泉州方言俗语著作,模仿清·唐训方《里语徵实》一书,辑录了俗语里谚808条,按字数编次。分为四卷:卷一为单字条,卷二为二字条,卷三为三字条,卷四为四至十字条。每个条目以考源释义为主,有的条目还注明反切或以同音字注出方言读音(尤其是卷一、卷二、卷三所收的词条及考释)。

  该书收录的词条数量较为丰富,排列顺序也比较合理,多数考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该书也收进了部分通用的词语,而且存在着有的引文不够准确或未注明出处等毛病。

苇航漫游稿

  《苇航漫游稿》,南宋·晋江胡仲弓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仲弓》)

  《苇航漫游稿》原稿已佚。南宋书商陈起编辑的《江湖后集》卷一、二,收胡仲弓诗160余首。明《永乐大典》辑为《苇航漫游稿》4卷。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5·集部18·别集类18·苇航漫游稿》:

  “《苇航漫游稿》四卷(永乐大典本),宋·胡仲弓撰。

   仲弓希圣,清源人。其生平不少概见。惟集中《一第诗》,有‘衣冠新进士,湖海旧诗人’之句,知尝登第。《夜梦蒙仲作二象笏诗》,有‘嗟余初筮令’之句,知尝宰县。《将之官越上留别诸友诗》,有‘一官如许冷,况复是清贫。槐市风何古,兰亭本却真’之句,知官在会稽。《老母適至时已见黜诗》,有‘千里迎奶,相见翻不乐。微禄期奉亲,亲至禄已夺’之句,知不久罢归。《雪中杂兴诗》,有‘不被功名缚,江湖得散行’之句,知被斥以后,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稿。其行事则不可考矣。

  仲弓诗名不甚著,惟陈起《江湖后集》录所作颇夥。然校以《永乐大典》分列于各韵下者,所选之外,遗佚尚多。今蒐采裒辑,编为四卷,虽未必尽睹其全,视所编,则已增益者多矣。

  南宋末年,诗格日下。四灵一派,摅晚唐清巧之思。江湖一派,多五季衰飒之气。故仲弓是编,及其兄仲参所作《竹庄小集》,均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七言律中《旱湖》一首,当凶祲流离之时,绝无恻隐,乃云‘但使孤山梅不死,其馀风物不关情’。尤宋季游士矫语高蹈之陋习。然吟咏既繁,性情各见。洪纤俱响,正变兼陈。苟非淫慝之音,即不在放斥之列。诗家有此一格,固不妨使之并存,亦录唐诗者不遗周昙《咏史》之例也。

  《永乐大典》所载,别有《漫游集》一书。核其体例,盖采宋、元两代之作汇为总集。当时校雠未密,朱书标目,往往与此集混淆。今并考校姓名,删除讹异,不使与此集相乱,庶几不失其真焉。”

  四库馆臣又据《永乐大典》辑录补校,仍编为4卷传世(简称“四库本”)。

  后,又有以“四库本”4卷为底本,校以《江湖后集》辑录之诗;又以氏读书斋刊《南宋群贤小集》为底本,校以“四库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5卷,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