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青
【相公爷、田都元帅、田公元帅】

  南安罗东坑口人
    ——籍贯三说。
    ——罗东坑口说的认定。

  “安史之乱”死难
    ——概述。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述。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述。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王维》等记述。
    ——清·洪升《长生殿》的描述。
    ——清·康熙《全唐诗》王维诗。
    ——《辞海》的记述。
    ——雷海青之死的另外3种传说辩。

  成神。
  戏神

    ——雷海青成为戏神应始于南宋初。
    ——奉祀的剧种(概述。泉州嘉礼班祀俗。泉州梨园戏班祀俗。莆田莆仙戏班祀俗。潮剧戏班祀俗。台      湾戏班祀俗。)

  地方保护神
    ——传播和向地方保护神功能的转变。
    ——广泛奉祀。

  畲民的祖先神
    ——泉州郡城西隅畲族雷姓。
    ——南安码头城山畲族雷姓。
    ——闽东畲乡。

  传播台湾
    ——随台湾移民入台。
    ——供奉的宫庙。

  传播海外
    ——马来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泰国。

  雷海青,唐人,其籍贯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南安罗东坑口人。雷海青是泉州普遍供奉的戏神、挡境神“相公爷”,也称都元帅”;莆田及闽北一带则称“田公元帅”

南安罗东坑口人

  籍贯三说

  关于雷海青是哪里人氏,史无明载,民间流传多个版本,但较流行的有三说:

  一说是泉州(时与莆田属清源郡)南安罗东坑口人,是泉州南安梅山苏下村员外之女的弃儿,生于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被罗东畲族姓收养。相传南安小姐平生爱吃粟乳,有一天路过郊外,误食“春社”粟乳而孕,生下孩子。其父认为不祥,一把将孩子弃置田塍。不想田中螃蟹吐沫濡之,鸭母含食喂之,婴儿竟3天不死。后来被畲族人雷阿公的戏班收养,取名雷海青;该戏班常在清源郡(今泉州、莆田一带)活动,人称家班。现闽台两地的田都元帅塑像,额上或嘴角都绘有1只螃蟹,且供品中不能有螃蟹和鸭子,即源于此说。

  一说是“杭州铁板桥头”人。王兆祥《中国神仙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4)说雷海青是浙江杭州府铁桥头丞相之女的私生子,被遗弃时风雨交加,故以为姓。此说疑点颇多,如唐·武后朝及唐玄宗·开元年间,未发现杭州有姓担任丞相(宰相)的,且未闻当地或吴越之地尊雷海青为戏神的。

  一说雷海青是唐·清源郡田庄村(今莆田东峤镇田庄村)人,事与莆田江东村江采苹唐明皇的妃子,称梅妃)有关。但是,有学者认为梅妃是虚构人物,因为《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提及江梅妃,终唐一世始终没有梅妃这一封号,梅妃的事迹多出自宋朝的《梅妃传》。亦有一些学者认为梅妃确有其人,指出唐朝很多没有生育子女又没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妃嫔都没有记载于正史,且在《梅妃传》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关于梅妃的传说。

  罗东坑口说的认定

  闽南、台湾信众一般认定罗东坑口说。由于南安罗东关于雷海青的资料内容,比其他地方更为完整,更为丰富,时间更早,条件更多,论者也持此说:

  ①坑口村早年确有畲族姓居住,其《潭西雷氏宗支世系》追汉代雷义为始祖,至民国中期尚居住雷英儿雷岸等人,至民国末年才迁徙外地,当时氏祖祠也因后期无人承管而倒塌,其遗址1972年方为坑口学校建校舍所征用。

  ②罗东附近梅山镇确有一个苏下村,住有苏姓人家。传说中的员外当是大户人家,其女有私生子一事,相比浙江杭州丞相,更为符合情理和具可信性。

  ③罗东坑口一带,历史上是著名的戏剧之乡,人称“戏窝”,具有历史久远的戏班传统。早年有嘉礼戏(傀儡戏)的家班、梨园戏班以及后来的高甲戏班,历代艺人层出不穷。至近代,知名艺人也出现不少,如梨园戏的黄益黄龙潘取潘广,嘉礼戏(提线木偶)的黄文水黄良龙,布袋戏(掌中木偶)的黄琼黄祧,高甲戏的黄天黄既独等。当代木偶大师黄奕缺也是罗东人。

  ④坑口宫(田都元帅宫)传为宋时所建,是闽、粤、台最早奉祀雷海青的祖庙。《中国戏剧志·福建卷》(1993年出版)也认定,南安市坑口村的田都元帅庙为泉南一带的戏神祖庙;现莆田、台湾等海内外寺庙凡供奉田都相公都发源于此。据不完全统计,自宋至清,坑口宫分炉于闽、粤、台及泉属各县的庙宇有800多处,仅台湾就有200多座,并远播东南亚诸国。惠安县东园镇后蔡村田都元帅宫是宋代分炉的,同安城东五甲后河宫是明·嘉靖年间分炉的,泉州市区94座多为明、清时期分炉的(林胜利《泉州市区寺庙录》,1995)。宫旁明·万历廿八年重修的“相公墓”,也是一个有力佐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

  ⑤在南安罗东一带,对田都元帅(相公爷)的传说较为详细。有的分香庙还配有壁画,如分炉于晋江内坑东福境宫内,有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所绘雷海青一生事迹的壁画27幅,虽然其中的“御赐戏状元”、“带畲兵救驾”、“海青中状元”等几幅较为少见外,其他的基本符合现存资料中雷海青的出身、时代背景、经历。

  ⑥《南安县志·卷38·第五章·第一节民间信仰·戏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明确指认雷海青为南安人。《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下卷)·轶闻传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3)也写道,泉州的戏班认为戏神田都元帅又称清源祖师,为泉州府南安县十七都(今罗东镇)坑口乡畲族人,名雷海青

“安史之乱”死难

  概述

  据《南安市志·寺观·坑口宫》和《南安人物选介》所载,雷海青少时随家班学艺,从小受严格调教,虽口舌笨拙而不言,但善音律,精通“四管”乐器,尤擅箫笛、琵琶演奏。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置教坊,从各地精选乐工。民间传说,高力士入闽为唐玄宗唐明皇)选美时,路过坑口,闻18岁的雷海青善音律而招选,随所选秀女、莆田江采苹(后为梅妃)一同进京,入选梨园为乐师。他演奏乐曲、编排舞蹈,深受唐玄宗看重。

  时玄宗梦游月宫,得仙乐无人识谱,雷海青开口说话了,他识得此乃《霓裳羽衣曲》,并按谱演奏一番。玄宗大喜,赐御酒三杯,结果雷海青饮后当场醉倒御前,故有“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之说。后为梨园班头。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六曰玄宗奔蜀,十七曰叛军陷西京长安,八月初,雷海青不屈死难于东都洛阳。

  传说后来唐将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长安都城时,雷海青显化助阵,云间隐约现“雷”字帅旗,因上半部云遮雾罩,误以为“田”字。

  “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返抵长安,对雷海青抚恤有加,诰封“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后来唐肃宗即位,追封死难大臣,加封雷海青太常寺卿,食邑三百户,又依郭子仪所奏,加封雷海青“田都大元帅”。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记述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载:

  “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洛阳。至有逃于山谷者,而卒能罗捕追胁,授以冠带。

  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

  王维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述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七曰甲午,安禄山叛军)陷西京。初,禄山不虞玄宗南幸,故进兵缓也。于是禄山伪官属等,全虏府库兵甲、文物、图籍,宜春云韶,犀象、舞马,掖庭后宫皆没焉。禄山以车辇乐器及歌舞衣服,迫胁乐工,牵制犀象,驱掠舞马,遣入洛阳,复散于北,向时之盛扫地矣。肃宗克复,方散求于人闲,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

  禄山至东都(洛阳)既为僭逆,尝令设乐。禄山揣幽燕戎王、蕃胡酋长多未之见,乃诳曰:‘自吾得天下,犀象自南海奔来,见吾必拜舞,禽鸟尚知天命所归,况于人乎?则四海安得不从我!’于是令左右领象至,则瞪目忿怒,略无舞者。禄山大惭,怀怒命置于穽井中,以烈火烧,使力惫,俾壮士乘高而投之,洞达胸腋,流血数石。旧人乐工见之,无不掩泣。

  禄山尤致意于乐工,求访颇切,不旬曰闲,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皆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陈御库珍宝,罗列前后。乐既作,梨园弟子皆不觉歔欷,相视泣下,群贼露刃持戈以胁之,而悲不自胜。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贼乃缚海清于戏马台,支解以示乐人,闻之者无不伤痛。

  王维亦在贼中,拘于菩提佛寺,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曰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王维》等记述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王维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卷16·王维》)亦载:禄山才会凝碧池,梨园弟子唏嘘泣下。乐工雷海青掷乐器,西向大恸,贼肢解于戏马殿。时拘于菩提寺,有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曰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后有罪,以此诗获免。”

  《旧唐书·卷190(下)·王维传》云:“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请清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

  清·洪升《长生殿》的描述

  清代,大戏剧家洪升,在他的戏剧作品《长生殿》中,用了整整的一生,刻划和表现雷海青的伟大的人格和他的凛然正气,这种性格和正气,是在与“反面事新朝”“武将文官”的强烈对照下,因而展开得更显得突出和深刻。

  《长生殿·第二十八出·骂贼》这样写道:

  “[外扮雷海青抱琵琵上]

  武将文官总旧僚,恨他反面事新朝,纲常留在梨园内,那惜伶工命一条。

  自家雷海青是也,蒙天宝皇帝隆恩,在梨园部做一个供奉。不料安禄山作乱,破了长安,皇帝驾幸西川去了,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那顾骂名千古。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

  雷海青说:“俺雷海青是一个乐工,那些没有廉耻的勾当,委实做不出来。”因此,他决定乘“今日禄山与这一般逆党大宴凝碧池头”,“到那厮跟前痛骂一场,出了那口愤气,便粉骨碎身也说不得了。”

  难怪清人吴舒凫在这里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正人只一不怕死,便做出掀天揭地事业!”又说:雷海青琵琶遂可与高渐离击筑并传。尝叹世间真忠义不易多有,谁优孟衣冠装演古人,凛然正气如在。”

  雷海青的这种情怀,通过下面几曲,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抒发:

  “[仙吕村里迓鼓]虽则俺乐工卑滥,硁硁愚暗,也不曾读书献策、登科及第,向鵷班高站,只这血性中、胸脯内,倒有些忠肝义胆。今日个,覩了丧亡,遭了危难,值了变惨,不由人痛切齿,声吞恨衔。

  ?[元和令]恨只恨泼腥膻莽将龙座淹,癞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察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你道恁胡行堪不堪。纵将他寝皮食肉,也恨难铲。谁想那一班儿没掂三,歹心肠,贼狗男。

  [上马娇]平日家张着口将忠义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

  [胜葫芦]眼见的去做忠臣没个敢,雷海青呵,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发合牙人是俺!但得纲常无缺,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清·康熙《全唐诗》王维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敕编校的《全唐诗》第128卷第82首收录王维该诗,名《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辞海》的记述

  《辞海·艺术分册》:雷海青,唐代宫廷乐师,精通琵琶。据《明皇实录》:安禄山叛兵攻入长安,掠文武朝臣及宫嫔、乐师送至洛阳,在凝碧池作宴,并露刃威迫众乐工奏乐。将乐器掷地痛哭,以示抗寇,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海青之死的另外3种传说辩

  南安坑口对雷海青之死及“相公墓”尚有3种传说:

  一说:雷海青在洛阳被安禄山杀害,到“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赐迁尸骨回乡安葬,于坑口筑祠祀之。

  二说:雷海青没有死于“安史之乱”,而是潜回家乡,坐化坑口,而后成神。坑口宫殿中柱联“闻鸡声而坐化,坑口顿成胜地”即指此。新编《南安县志·卷38·风俗·信仰禁忌》(南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1)说:田都元帅·雷海青唐玄宗时人,精通音律,擢为梨园班头,为玄宗宠臣。安史之乱中被作为误国魁首贬出京师,避乱南来,隐居于罗东坑口,研修《易》理,善岐黄术,又设馆授徒,教授歌舞。死后,其徒星散于闽南、潮州一带,各自组班传艺。后代闽、潮戏班、梨园子弟尊其为戏神。”其来源大概出自民间传说。

  三说:“安史之乱”雷海青潜回家乡,与后来得道蜕化成神、敕封“福佑真君”白须公(原型为避“安史之乱”入闽的四川进士李元溥),以及后来得道成仙的仁吾王三人同行,从小罗溪出发,欲往八都五台山修道。他们夜宿村店,雷海青睡过了头,醒来时发现二人已经先行,故匆匆上路追赶。行至坑口村,突发“脑冲血”,倒地身亡,村民葬其于大路边,并筑庙(坑口宫)祀之。

  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很小,雷海青安禄山支解”以死,尸骨无存,即是有一些零尸碎肉,在叛军淫威下也无人敢于收埋,更何况在当时关山阻隔的条件下,要迁葬到距洛阳万里的南安实是一件难事。第二、三种说法更是无稽,传奇色彩太过浓厚,有悖清理,且与唐人的记载大相径庭。

成神

  雷海青在泉州一带称田都元帅,在莆田一代称田公元帅

  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兴化者,俗称元帅庙,有碑记唐肃宗封太常寺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此不见传载,迨里俗附会之说;在泉州者,俗称相公爷,凡婴孩疮疖辄祷之,上元前后香火尤盛。”

  传说,雷海青是同白须公仁福王三人一同修道成神的。《泉州府志》载:白须公或称翁爷,为蜀地圣僧,来永春乐山(五台山)蜕化成神,北宋·哲宗·绍圣(1094—1098年)间敕封福佑真君仁福王为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巡检陈益,曾率兵抗御西夏,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化身南安九日山,南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中敕封仁福王

  雷海青是否如福佑真君仁福王一样受敕封,已难查考,但在泉地尊奉福佑真君仁福王的宫庙中,常见并祀田都元帅,并认定3位神灵的形成同在宋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台山、九日山》、《泉州寺庙·通远王祠》)

戏神

  雷海青成为戏神应始于南宋初

  南方戏曲艺人奉雷海青为祖师爷。《辞海·艺术分册》:“旧时福建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所供田公元帅,据传即雷海青。”

  叶明生《福建南北两路田公戏神信仰述考》(《福建戏曲行业神信仰研究》)曰:“把田公元帅信仰与唐乐工以忠烈骂贼被安禄山杀害的雷海青联系在一起,大约是明末清初的事。而这种衍变也是在福州、兴化、泉州之间形成。

  但学界一般认为,雷海青虽不知成神于何时,但被称为田都元帅并成为戏神,则始于南宋初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我国古典戏曲活动高峰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南戏(包括梨园戏)和提线木偶戏都是在宋代开始形成的,所以雷海青作为戏神,到南宋才引起宋高宗的重视,被追封为“大元帅”,才有田都元帅”、“田公元帅之称。

  明·闽人何琇光雷海青琵琶》七律诗曰:“胡儿鼙鼓乱中原,献媚多从将相门。独有伶官名足传,欲歼贼帅死何言!渐离击筑劝堪併,子幼弹筝殁共恩。省字为‘’‘’变姓,灵神或说报忠魂。”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曾说那里的戏神是清源祖师。现代戏剧史专家刘念慈经实地调查考证,认为清源祖师就是闽中南一带的田公元帅,因为两者形象一模一样,而且清源祖师是来源于泉州唐代的另一个称呼“清源郡”

  清·俞樾《春在堂全集·茶香室丛钞》“国朝·汪鹏《袖海编》云:‘习梨园者共构相公庙,自闽人始。旧说为雷海青而祀,去雨存田,称田相公。’此虽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庙食固宜,伶人祖之,亦不为谬也。若祀老郎神者,以老郎唐明皇,实不轻亵,甚所不取。”

  宋室南渡之后,南外宗正司迁置泉州,一百余年间,赵宋宗室发展到“内外三千余人”,这批王子皇孙从临安和温州带来歌舞乐伎,组成家庭戏班--“七子班”,所用的演员都童伶,到了一定年龄就得散棚重组,散棚后的伶人便于流入社会,重组班社,演出于民间,这就是泉州南戏的开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南外宗正司》、《泉州文艺·梨园戏》)

  泉人本善于造神,宋代又是个造神的年代。在南戏日趋发展向外传播过程中,出于行业竞争、艺人权益保护等需要,戏神的产生势成必然。最初,戏班所崇祀的祖师的原型,或者只是姓名不显的传授南戏的艺人,尊称为相公。为提高戏神声威,便又附会地方传说中的雷海青这位唐代尽忠而死的乐工,因为他既有忠义壮烈的事迹,又是能歌善舞、会奏乐的伶人,符合“聪明正直是为神”正统观念,雷海青便理所当然地取代原来的戏剧祖师相公爷,而被奉为戏神。戏神的信仰随着泉州南戏向外传播,其神源传说在传播过程式中虽经种种加工而产生异化,但各地总还是称为“清源祖师”——泉州有清源山,五代是地属清源军。

  至于雷海青成为戏神后为何称为田相公田元帅?除传说的·玄宗追封为田都元帅外,还有一则记载,虽为戏谑,但似乎可作注脚。

  南宋·岳霖岳飞孙,小时住泉州晋江石龟外祖家)《桯史》记:淳熙(1174—1189年)间,一考出题,错将“霈”字作“沛”,有考生指出,犹强辨:“有雨头也得,无雨头也得。”考后众官设宴观剧,优伶扮二儒辨古今人物,一人指雷万春田万春,一人以为“历考史牒,未有经者。”问一教授,曰:“有雨头也得,无雨头也得”。考官知讽己,大怒,“录优而诘之,杖而出诸境。”“然其语盛传至今。”

  被称为戏神祖地的南安坑口村,处于泉州城北40公里处古大路边。该村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道士和戏曲艺人,号称“道士窝”、“戏窝”,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出戏神是十分自然的。坑口早年有畲族姓居住,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崇拜图腾,信仰道教,历来奉雷海青为家族神。戏神原型的产生与之不无关系,譬如田都元帅庙必奉有狗舍人(灵牙将军),便带有畲族狗图腾崇拜的痕迹。

  各地所奉的田都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文身为坐式,金面金身,头戴金圣冠”。武身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打两条辫子,嘴上画一只螃蟹,两旁有风、火二童,一佩弓,一执鹰;前有“灵牙将军”,狗头人身,手执令旗。

  每年正月十六日、八月十六日是“田都元帅”的春秋诞庆。

  奉祀的剧种

  概说

  从泉州的剧种说,不但最先形成的梨园戏(小梨园、包括大梨园)、嘉礼戏(傀儡戏、提线木偶)崇祀雷海青,就是较后形成的布袋戏(掌中木偶)、高甲戏、打城戏、民间戏仔班、剧社也有崇祀。同时,田都元帅也是民俗艺阵“宋江阵”的祖师爷,故又被称为“宋江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文艺·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

  此外,闽、粤、台尊田都元帅者为戏神的剧种还有莆仙戏、闽剧、歌仔戏、汉剧、潮剧、白字戏、正音戏、西秦戏、铁枝木偶戏、皮影戏、南管(南音)、北管西皮派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文艺·南音、北管》)

  泉州嘉礼班祀俗

  泉州嘉礼班(提线木偶)历来认雷海青相公爷)为祖师爷,班中过去设有相公爷神位和木偶。相公爷木偶红脸无须,口角画毛蟹,头编双辫,身穿衣服,平时挂在神位前。每次演出,相公爷悬挂正中,其余木偶依次排列悬挂。正戏演出前,必由艺人操纵的相公爷首先登台“踏棚”,仪制十分隆重,与道教的祭祀仪式差不多。解放后已是不见。

  《泉州地方戏曲》第一期中有关剧本载,嘉礼戏班的“开台戏”出请相公爷“踏棚”(祈求戏神保佑演出成功、合班平安的仪式性节目),名曰“大出苏”,内容包括请神,唱“大懒怛”、“万人欢”、“薄媚娘”、“地锦裆”等一套曲子。剧中戏神登台开场白便说:“吾神本姓。”

  关于相公爷“踏棚”的具体仪制,黄锡钧《泉州提线木偶戏戏神相公爷有详细介绍:

  《大出苏》一般是民间举行庆典活动时延请嘉礼戏班酬神演出的开场戏。演出前,要摆设三牲祭礼,烧香、点烛、放鞭炮、焚烧金楮,配有鼓乐。演出时,有请神、拜读疏文、敬献香、花、茶、果、酒、辞神等程序。

  请神:请神的人先向相公爷鞠躬,再向台外行礼;转入,向相公爷斟酒3杯,先中杯,后左右杯,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弹出,扣念:“奉请,拜请乐府玉音大王、九天风火院田都元帅府、大舍、二舍、引调判官、舞灿将军、三十六路诸神到坛……左青龙,右白虎……”还要蘸酒在左手心画符,肃立唱“唠哩嗹”。之后,由演员请相公爷木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造型,表演步罡踏斗的动作(似道士的禹步)。请神时奉请的神明还有东岳阎罗天子、府县城隍、观音、挡境神、灶君、土地、门神、户尉等一大批道教和民间信仰之神。

  拜疏:由演员操纵的相公爷木偶要拜请三界高真,行三跪九扣礼,俯伏读“疏”。疏文大意为雇用木偶戏演出的善信向神明叩谢祈求消灾安福的内容。一般开头起式是:“福建省泉州府×县×都×境居住蚁民×××(雇主姓名)焚香,虔诚拜于……北斗九皇星君主照……”结尾的时间为“天运×年×月×日上疏”

  辞神:在演唱敬献香、花、灯、烛等之后,相公爷唱了几段曲子,接下是辞神。相公爷跪念:“拜辞三界高真,上界归天庭,中界归中庭,下界归地府。”再起立鞠躬念道:“拜辞神归宫、佛归庙、五营兵马归本营,小相公爷自称)归本镇。手执烘炉火,三杯和万事,有事焚香再请,无事不敢乱请。小恐拜辞不尽,拜托本处土地公再辞……”

  辞神仪式终,再唱几首曲子,《大出苏》全剧完毕。

  泉州梨园戏班祀俗

  泉州梨园戏称戏神田都元帅“相公爷”,戏班都奉祀田都元帅神位,红纸中书“玉音大王九天风火院田都元帅府”,旁书“大舍、二舍、吹箫童子、引调判官、来富舍人、武灿将军”,对联:“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

  演出前要在化妆的后台戏房里举行“献棚”仪式:在神龛前放1副“捋版”,以及酒瓶、酒杯、纸帛、炷香,由末角支持,先落锣3下,斟酒3杯,上香,用“蓝青官话”请神,奠酒,烧纸帛,把纸灰渗入酒中,用无名指蘸酒在“捋版”上画写“十八”,并点3点,然后合版,把酒捧给后台全体人员点酒,喝彩,唱由“唠哩嗹”3个音组成的“懒怛”曲。以上程序完毕后方才开演。

  莆田莆仙戏班祀俗

  莆仙戏班均设田公元帅神龛。田公元帅有文身、武身之别:武身为立式,红脸,红袍,头顶打两条辫子,嘴上画一只螃蟹;两边有风、火二童,一佩弓,一执鹰;前有灵牙将军,狗头人身,手执令旗。文身为坐式,金面金身,头戴金圣冠。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六日,忌辰为八月三日。

  新组织的戏班,要举行“落棚礼”,半夜全体人员出动,捧着田公元帅神龛到指定地点请香火;由净角扮开路将军,放烟火,散纸钱,在台上“踩棚”;再由生、旦上台唱《锦庭芳》。

  新戏棚开台,要由戏班演田相公踏棚”,由正生扮田相公,丑角扮灵牙将军,贴生、贴旦扮风、火二童,合唱《相公咒》等曲子。

   《中国戏剧志·福建卷·演出习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3)记载,过去莆仙戏班在其开台的踏棚仪式里,“合唱[净台咒]之后,全棚艺人高喊四句大白(韵白):‘家在泉州府,一生爱锣鼓,有人攀请我,登台舞一舞。’”

  潮剧戏班祀俗

  旧时潮剧戏班祀元帅为戏神,称老爷”。至今流传“老爷姓,戏仔要捶”的戏谚。

  戏班皆置一小神龛,红纸中书“雷令九天风火府元帅”,旁写“金鸡、玉犬”,横额府翰林院”,两旁对联:“昔为唐朝大学士,今是戏剧老先生。”以六月廿四日为诞辰。

  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上卷》(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载:潮剧戏班每到一地演出,装台完毕,即将专制的元帅爷神龛悬挂于台中大幕背面正中,拿出香炉烛台等祭具,由专司祀奉的“香公”(多为演公老角色的二等老生)负责上香。

  台湾戏班祀俗

  据黄炳元《略谈戏神雷海青(《戏神雷海青信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2)说:

  “台湾人演戏更加重视祭拜戏神田都元帅

  未开台之前,要请神才演戏,甚至把演出的剧目和演出人员所扮演角色一一向神明讲清楚。由演师念过咒语,再由田都元帅为主祭拜天公(玉皇大帝),即能开始演戏。

  首先要锣鼓闹台,跳加冠,有时还得再拜请三界公、北斗星君,也是奏请诸神指定要上演的剧目戏出,还是用‘圣杯’拜请决定,最终由田都元帅主祭拜上列诸神后才能开演。

   再加演的剧目,也得请田都元帅主祭拜请天地及诸神明,才能开演。

  戏演完了,要由小生、小旦出场拜谢天地及众神,接着再由田都元帅祭拜众神明,这叫做辞神。最后,烧各种金纸给各神明,仪式即告圆满结束。

  因此,田都元帅在台湾是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歌仔戏、木偶戏等各种剧团都有供奉。”

地方保护神

  传播和向地方保护神功能的转变

  南安坑口氏自唐代开始一直奉祀雷海青,几百年后,氏往晋江内坑迁徙,田都元帅信仰也开始四处传播。

  至明代,政治较稳定,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促进了戏剧繁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文艺·梨园戏》)其时地方戏剧班社众多,散布民间各地的戏班演员每常是“亦农亦艺”,平日务农,遇请则集中出演(因为演戏与节日、神诞、人家喜庆有关,不是每日出演),故有“凑脚老戏”之称。而童伶演员到成年“散棚”后,有的也不再从事演艺,亦只有务农或做小生意。由演员身份转变为农民、市民后,他们仍然保持着尊奉田都元帅的习俗,田都元帅信仰便由戏神过渡到民间福神。

  后来,随着信仰面的扩大和信仰人数的增多,田都元帅成为多功能的地方保护神——铺境或村社的挡境神(铺主、境主等),获得宽阔的社会基础。得地方财力,城乡众多田都元帅庙就建立起来了。
作为地方保护神,其功能是保佑一方平安。

  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泉州者,俗称相公爷,凡婴孩疮疖辄祷之,上元前后香火尤盛。”

  清·道光《厦门志·卷2·祠庙》:“婴孩生疮毒,祈祷屡效。”

  清·乾隆《仙游县志·卷12·坑庙》:“元帅庙,在宝幢山,祀田公。原注云:神司音乐,即雷海青也。今人不曰而曰,其言颇幻。幢山之神,能显威御寇,乡人感之,至今香火不断。”

  广泛奉祀

  祀奉雷海青的坑口祖庙,分炉遍及泉、漳、潮、汕各地。

  泉州是雷海青的故乡,田都元帅崇拜特别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现存的直接从坑口宫分炉、分灵的相公庙达800余所,其他间接辗转分香的则不计其数。其中仅泉州城内奉祀或附祀田都元帅的宫庙达97座,超过关帝妈祖吴真人等著名神祇,名列第一。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又说,旧社会泉州市区36铺之中,“奉祀相公爷为护境之神的,就有二十三座。”

  以地改市前的泉州市(含今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为例。据林胜利《泉州市区寺庙录》(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印,1996)记载,近代以来,泉州市区计有寺庙679座(含部分废祀不存者),其中鲤城区284座,丰泽区210 座,洛江区185座。参校《泉州旧城铺境稽略》,奉把田都元帅相公爷的宫庙市区共有76座,占11.19%。其中鲤城区28座,占9.86%;丰泽区31座,占14.76%;洛江区17座,占9.19% 。其中专祀、主祀60座,胪列如下:

    鲤城区

    凤阁宫,在金鱼巷东端,北向。专祀。今已不存。

    水仙宫,在旧水门小学内,西向。主祀。

    鲤洲宫,在金山菜洲西段,北向。专祀。

    龙会宫,又称“龙华堂”,在涂门东鲁巷南端,北向。专祀。今已不存。

    联魁宫,在西街文魁巷。专祀。今已不存。

    奉圣宫,旧在西街奉圣巷口路中,民国中拓宽路面,徙奉圣巷对面,北向。与关帝并祀 。

    宏博宫,在象峰巷北端,西向。专祀。今已不存。

    高桂宫, 在井亭巷中,西向。专祀。

    昭惠庙,又称崎头庙,在新门街崎头庙巷南,东向。与福佑帝君并祀。

    文胜宫,旧在北门文胜巷西端,西向;北门街改造,南移至大楼背后。专祀。

    执节宫,在北门顶埔学府路偏东,南向。专祀。

    桂香宫,在东街相公巷南端,西向;东街改造,稍向北移。主祀。

    进贤宫,又称“三官官’。在旧城西北隅河岭巷西。与三官大帝并祀。今已不存。

    义全宫,在义全后街南端,北向。专祀。今已不存。

    凤池宫,在风池巷东端,南向。主祀。近年重建。

    宜春宫,在宜春巷中兵马司桥边,西向。主祀。

    三川坛宫,俗呼“三仙坛宫”。在新门外三川坛西侧,北向。专祀。后废。1989年重建,改称“石笋庙”,附祀李太师(明东阁大学士李廷机)、康元帅

    当境宫,在江南锦田。主祀。为其村挡境神。

    相公宫,在江南新塘寨仔村。专祀。

     境主宫,在江南上村。专祀。

    相公宫,在江南上村石龟头。专祀。

    樟崎庙,在江南玉霞樟崎村。主祀。

    洋仕宫,在江南玉霞洋屿村。主祀。

    元帅宫,在江南亭店后坑。专祀。

    其余如北门模范巷白狗庙,江南登峰双坑前店南山官、路边东宅宫、火炬大房村王公宫等4家也附祀、配祀相公爷

    丰泽区

    境主宫,在泉秀新庵村。专祀。

    相公宫,在泉秀灯星乌洲村。专祀。

    万春宫,在丰泽东涂前坂村。专祀。

    相公宫,在丰泽东涂源准村。主祀。

    后坂宫,在丰泽东涂后坂村。主祀。

    仁风宫,在东湖仁风。主祀。

    东头宫,在东湖仁风东禅村。专祀。

    坂头宫,在东海法石坂头村。专祀。

    相公宫,在东海法石长埕村后尾。专祀。

    北山宫,在东海后亭北山村。与朱王爷并祀。

    大埔宫,在东海宝山大埔村。与观世音并祀。

    圣公宫,在东海宝山山后村。与圣王公并祀。

    后坑庙,在东海宝山后坑村。主祀。

    相公宫,在东海北星莲垵村。专祀。

    霞堡宫,在东海后埔下堡村。主祀。

    西头殿,在东海云谷。专祀。

    塔前宫,在北峰塔前村。专祀。

    坑美宫,在北峰坑美村。与广泽尊王并祀。

    相公宫,在北峰招联井山村。专祀。

    相公宫,在北峰招联杏后村。专祀。

    相公宫,在北峰招丰西埔村。主祀。

    相公宫,又称“埔任宫”。在北峰环清埔任村。与观世音并祀。

    西明宫,又称“忠堡宫”。在北峰西郊忠堡村大路东北畔,南向。专祀。

    石堆宫,在北峰群峰石堆村。专祀。

    邱厝宫,在北峰招贤。与妈祖并祀。

    丰泽东霞霞淮宫、东海宝山洋店宫,北峰招丰石坑村忠显庙、城口段湖宫(又称“西湖宫”)、城口下美村境主官、群石洋塘福宁禅寺等6家也奉祀相公爷

    洛江区

    大濠宫,在河市山边村。专祀。

    相公宫,在河市小溪村。专祀。

    吕埔宫,在双阳阳山吕埔村。主祀。

    古镇宫,在双阳坪山许店村。主祀。

    洪厝宫,在双阳坪山洪厝村。主祀。

    莲村宫,在双阳前洋莲村。主祀。

    相公宫,在马甲二甲村。与潘大人并祀。

    万金桥宫,在罗溪双溪塔岭兜。与康元帅并祀。

    英灵坛,在罗溪后溪坂上。与关帝并祀。

    镇风宫,在罗溪东方格溪园村。主祀。

    颍川祠,在罗溪建兴村。主祀。

    马甲就南南厅村塔埔佛同宫、南厅村土楼边古树宫、溪林双埔村怀山庙,罗溪双溪龟峰岩、双溪新土楼周全庙、垵内益母条西山宫等6家也奉祀相公爷

畲民的祖先神

  泉州有些地方的姓畲民和闽东畲乡将雷海青奉为祖先神。

  泉州郡城西隅畲族

  泉州西隅原有建于建于南宋的五显庙,后增祀田都元帅·相公爷·雷海青,并尊为奉圣铺、境保护神,改称奉圣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奉圣宫》)。郡城西门是畲族、汉族民众聚居地,畲族姓即将雷海青作为祖先神奉祀,称为“祖佛”。每年正月十六相公爷诞辰,氏族亲云集奉圣宫,神前张挂槃瓠王祖图”,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由族中长者主持,唱礼开祭,诵读祝文,拜祭如仪。而后把雷海青神像请上神轿,旌旗仪仗,鸣锣开道,上街巡境。

  南安码头城山畲族

  明初,泉州西隅畲族姓有迁居南安码头城山,也在城山建武德宫供奉雷海青。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武德宫与相邻的旗虎堂(祀保生大帝·吴夲)都举行“迎神取火”活动,表演“上刀梯”、“过火阵”。“过火阵”时,鼓乐大作,人们抬着相公爷保生大帝两顶神轿绕场而奔,跳神的巫师、道士走在队伍前头,手舞足蹈,念念有词,引导抬轿者蹈火而过。

  闽东畲乡

  陈国强主编的《畲族民俗风情》载,1994年陈国强石奕龙教授往闽东畲乡进行调查,发现畲乡普遍供有 田公元帅神位。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故事》载:当地相传,雷海青是畲族民间艺人,演技出众,有是笛子、琵琶高手,被唐明皇召入宫演奏,深受称赞,封“五品乐官”、“田公元帅”、“戏状元” ,是畲族的民族神。

传播台湾

  随台湾移民入台

  明末清初,是福建特别是泉州、漳州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一次是明·崇祯年间,闽南灾荒,郑芝龙招集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第二次是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批漳、泉沿海百姓随他东渡;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施琅统一台湾后,闽南百姓成千上万东渡往台开拓垦殖。渡台的百姓把本土风俗习惯带往台岛,田都元帅信仰向台湾传播成为必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施琅》、《泉州民系·明末清初三次移民台湾高潮》)

  其传播途径又有二种:

  一是以戏神身份由戏班带去。

  二是以当境保护神身份由渡台垦殖者带去。

  早期渡台的漳、泉百姓大多是赤贫的农民,前往台湾所带的一般只有两种东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乡村当境神香火(携带的形式是缝一小红布包,内中装一撮神庙香炉里的香灰)以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当地安居后,他们又为带去的保护神立庙塑像。这就是台湾宫庙所祀神灵大多与内地相同,而且要到内地谒祖的原因。

  供奉的宫庙

  泉州田都元帅信仰既盛,台地供奉相公宫庙相应也多。在台湾编的《台湾寺庙宫坛观通讯录》里,就登记有200多座宫庙供奉田都元帅,这些庙宇都共同认定南安坑口宫庙为主庙,幷进行寻根认祖的联系活动。

  台湾文献会编纂《台湾省通志·上》也记载台湾全岛以田都元帅为主神的庙宇甚多。

  修建年代最早的是台南市西势村蕃厝37号的元帅庙,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其次是建于清·乾隆卅年(1765年)的鹿港大有里车围巷 1号的玉渠宫,由石狮石厦乡姓族人分香到鹿港;光绪廿九年(1903年)重修。玉渠宫规模宏伟,明显具有戏神宫的性质和功能,因昔日来鹿港演出的戏班,必先到该宫拜祀。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田都元帅诞日,玉渠宫必酬神演戏。当地流传的田都元帅传说,与泉州戏神相公爷的传说十分相似,说是雷海青出生后,成为田间弃婴,因得螃蟹涎液与鸭母含食哺养成活。因此,鹿港供田都元帅的祭品是不能用螃蟹和母鸭的。庙中还写着唐·诗人王维悼念雷海青的诗句:“万户伤心发野烟,百官何晶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再次是台北万华紫耒宫,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

  至于台湾9座元帅庙中,有的也是作为地方保护神供奉的。如台北行德宫,始建于1964年,主祀田都元帅,但已经脱去戏神色彩,而以“保民安康”为主要神职 。

  此外,将田都元帅神像供在其他神庙侧殿或住家厅堂的亦多。如台南土库里的元帅爷,是民国元年传入的,它不是“建庙祀之”,而是供奉在“公厝”里,以“保境安民”

  1995年10月,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编审沈继生访台,到宜兰县参观台湾戏剧博物馆。该馆第一分馆即戏神馆,其戏神传说与泉州一致。听了沈继生关于泉州傀儡戏与梨园戏的戏神信仰后,宜兰市福龙轩傀儡团团主许文汉认为南安坑口宫也是他们的戏神祖庙。

传播海外

  随着福建华侨旅外和福建戏曲在海外的传播,田都元帅信仰自然也在海外流传。

  李辉良《戏神雷海青考略》(《南安文史资料》第22期,政协南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在东南亚等侨居地,也有祀奉雷海青的戏神庙。”

  五甲老人协会、后河宫董事会《五甲后河官田都元帅历史介况》(未刊稿,1995年3月)载:同安县(原属泉州府)大同镇碧岳村五甲自然村有一座后河宫(元帅府),奉祀田都元帅,影响甚大。“所以从同安籍外出到海外各埠界的人士,都携带后河官田府元帅田都元帅的香火供奉之。”他们无疑是把田都元帅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乡土保护神(即不只是戏曲行业的保护神)来供奉的。

  马来西亚

  黄建淳《砂拉越华人史研究》(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初版)把马来西亚砂拉越( Sarawak,沙捞越)华侨华人社会所供奉的各行百业祖师爷神袛列出了一览表,在“戏班”一栏中注明为田都元帅

  可见砂拉越华侨华人戏曲界是把田都元帅作为戏神来奉祀的,也就是说田都元帅信仰是在砂拉越华侨华人社会戏曲界人士中间流传的。马来西亚华侨华人还组织了戏神雷海青文化艺术研究会,对田都元帅信仰的有关情况进行考察研究。

  新加坡

  日·田仲一成《新加坡莆仙同乡会逢甲普度目连戏初探)(《福建目连戏研究文集》,福建省艺术研究所,1991年1月)载:

  新加坡莆仙同乡会“逢甲大普度”(按:即指每逢甲年,十年一次)时,其表演目连戏戏台的结构和布置是:“后台最深的墙壁中央,奉祀观音大士目连尊者田公元帅的连合神位,戏人不断进香。”不难看出,他们是把田公元帅奉为戏神,故对其与观音目连尊者一起顶礼膜拜。

  还载:“新加坡北郊(UP-per Jhom son Road)路边丛林之中,有一座莆仙侨民共同奉祀的神庙,叫做‘九鲤洞’,属于莆仙道教之一派(三一教之属),庙里奉祀主神仙(士元)、副神仙、仙、仙等四仙,以及氏兄弟九仙翁、真人、田都元帅等莆仙乡神。”可见莆仙籍华侨华人已经不是把田都元帅作为戏神来崇拜,而是把他列入乡土保护神的行列了。

  此外,白长川《安溪乡侨对新加坡的贡献》(《台北市安溪同乡会庆祝三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91年 6月16日)谈及,新加坡淡宾尼土路洛阳村的玄女妈宫供奉安溪榜头氏神明玄女妈(即“九天玄女娘娘”)和田都元帅。该宫为白廪因在该处种植黄梨获巨利,而于1928年所创建,后又于1982年重建。由此可见。该地华侨华人也是把田都元帅作为乡土保护神来供奉的。

  菲律宾

  田都元帅信仰同样在菲律宾华侨华人中间传播。

  泉州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李天赐田都元帅信仰的形成及其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戏神雷海青信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2第1版)载,其1998年应邀前往菲律宾大学学术访问期间,发现马尼拉大千寺广泽尊王庙、巴西天灵古志殿包王府等庙宇,都供奉相公爷田都元帅)。据介绍,供奉在上述两座庙宇中的众多神袛相当部分是供奉者因搬家等原因而把该神像寄奉于有关寺庙中的。

  泰国

  段立生《泰国的中式寺庙》(泰国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1月第1版)载:泰国乌隆府乌隆市区有一座本头公妈庙。该庙占地面积很广,拥有牌坊、凉亭、湖泊、广场和六座大小不同的寺庙或神龛的建筑群。主庙为本头公妈庙,合祀本头公本头妈,陪祀神灵有田公元帅田都元帅)、弥勒佛等。庙中有一副对联云:公技艺千秋在,元帅丰功万古存。”此庙中的田都元帅曾被作为戏神来崇拜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但后来,本头公妈庙中的田都元帅也由戏神演变为多功能的地方神明。暨南大学高伟浓《东南亚华人信仰诸神考说》(泰国曼谷大通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7月第1版)曰:“应指出的是,田都元帅虽说是戏圣,但后来也‘捞过界’,远超出唐玄宗赐封的范围,演变成为地方神明。他能医治儿童疾病,尤其是毒疮,甚至还能显威御寇,保境安民。可见田都元帅也有闽地很多神灵先‘专业化’而后‘泛业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