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郭—下) 郭惟贤[字哲卿,号愚庵、希宇,谥“恭定”。明·晋江人。万历二年进士。初授清江知县。擢南京御史(以治行擢南京御史。万历十年谪江山丞。逾月还故官南御史。)。南大理评事,户部主事。累顺天府丞摄府尹篆。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万历廿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附:《鼎建汉阳县儒学记》。)。左佥都御史。晋左副都御史。卒(丁内艰归,服除起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著述。子二。)。评价。] 郭惟贤 郭惟贤,字哲卿,号愚庵、希宇,谥“恭定”,明·晋江人。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均载(文同):“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郭惟贤,字哲卿,号愚庵,晋江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惟贤,字哲卿,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郭惟贤,字哲卿。”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综述“《明史》、旧《郡志》、新《郡志》、《闽书》、叶文忠撰《墓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按《泉州府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按《明外史·本传》”为作传。 万历二年进士 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郭惟贤登三甲进士。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万历二年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万历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均载(文同):“万历甲戌进士。” 初授清江知县 郭惟贤初授清江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令清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授清江县,砥节爱民。” 擢南京御史 以治行擢南京御史 郭惟贤以清江治行,擢南京御史。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自清江知县拜南京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以治行擢为南御史。 例应掣盐,所得赎锾不赀。惟贤疏言:‘户部职钱谷,御史职纠察,各有司存。请令主事掣盐,御史按季监督。’许之。由是廉名益著。”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授南御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 “由清江县授南御史。 属有掣盐之役,故事掣盐御史取赎锾不赀,半入私槖。惟贤疏言:‘户部职钱谷,御史职纠察,各有司存。请令主事掣盐,而御史按季监督而已。’许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以治行擢河南道御史。” 万历十年谪江山丞 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江陵相)既卒,郭惟贤乘皇长子出生而诏赦天下之机,请召张居正柄国时建言得罪诸臣,为权宦冯保所忌,谪江山县丞。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 “张居正既死,吴中行、赵用贤等犹未录。会皇长子生,诏赦天下,惟贤因请召诸臣。 冯保恶其言,谪江山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时江陵相(指“张居正”)已死,言事得罪诸臣多未复。 皇子生,下恩诏,惟贤言:‘恩诏虽下,而建言诸臣如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傅应祯、朱鸿谟、余懋学等尚在戍籍,乞行赦宥。’ 是时巨珰冯保犹用事,疏入,谪江山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时相张居正柄国言事,诸臣多得罪;居正死,会皇太子生,下恩诏,中外独诸臣未闻开复,惟贤乞行赦宥。疏入,谪江山县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张居正既死,吴中行、赵用贤等犹未录。会皇长子生,诏赦天下,惟贤因请召诸臣。冯保恶其言,谪江山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 “张居正既死,诸忤居正得罪者犹未召录,惟贤请复诸臣故秩。 时冯保犹用事,谪江山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 “先是,张居正柄国,言事诸臣多得罪。 会皇太子生,下恩诏。惟贤言:‘恩诏虽下,而建言诸臣如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傅应祯、朱鸿谟、余懋学等多在戍籍,乞行赦宥。’ 疏入,谪江山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乞赦宥张居正柄国时建言得罪诸臣,为大珰冯保所忌。疏入,谪江山丞。” 逾月还故官南御史 逾月,冯保败,郭惟贤召复故官南御史。行经三吴,见水患,疏请蠲赋;劾左都御史陈炌不可总宪纪;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疏荐在籍诸臣8人入朝;皆从之。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 “保败,还故官。 劾左都御史陈炌希权臣指,论罢御史赵耀、赵应元,不可总宪纪;炌罢去。 又荐王锡爵、贾三近、孙鑨、何源、孙丕扬、耿定向、曾同亨、詹仰庇,皆获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逾月保败,召复原官。 劾左都御史陈炌希权臣指论罢御史赵耀、赵应元,不可总宪纪,炌罢去。 又荐海内耆硕之士,如王锡爵、孙鑨、孙丕扬、耿定向、曾同亨、蔡国珍、詹仰庇等,皆后先起用,舆论快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后召复旧官,复荐引海内耆硕之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 “保败,复官。 遂劾左都御史陈炌,荐在籍诸臣王锡爵等,皆从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 “寻复旧官。 复荐王锡爵、孙鑨、孙丕扬、耿定向、曾同亨、王鉴、蔡国珍、詹仰庇等,皆先后起用。 惟贤斥佞,一时名动天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 “逾月,保败,召复旧官。 行经三吴,见水患,上疏请蠲其赋。 劾左都御史陈炌逢迎张居正、妄论御史赵应元。 复荐海内耆硕王锡爵、詹仰庇等,皆先后起用,舆论复快。” 南大理评事,户部主事 郭惟贤极力疏救因谏止内操被谪的刑部主事董基,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寻迁南户部主事。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 “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夺俸有差。 惟贤寻迁户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主事董基以谏止内操被谪,惟贤疏救甚力,上怒,调南大理评事,迁户部主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寻以救谏内操被谪主事董基忤旨,调南京大理寺评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刑部主事董基以谏止内庭操练,被旨降调,惟贤申救甚力。疏入,上怒,复调南大理评事,旋移南户部主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刑部主事董基以谏止内操被谪,惟贤疏救甚力,复调南大理评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以疏救刑部主事董基,调大理评事,旋迁南户部主事。” 累顺天府丞摄府尹篆 之后,郭惟贤晋吏部稽勋郎中,改考功郎中、尚宝丞,晋南通政司参议,转应天府丞,改顺天府丞、摄府尹篆。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历顺天府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晋吏部稽勋郎中,改考功。旋晋南通政司参议,应天府丞,改顺天,视府尹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升吏部稽勋郎中,改考功。值大计,上书宰相李世达、都御史海瑞二公,请绝请托,斥巨奸,屏私匿;计成,中外咸服。 改尚宝丞,晋通政司参议,转应天府丞。 旋改顺天摄府尹篆数月,中贵干请一切拒绝。南北台省交荐可大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历升顺天府丞……” 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万历廿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明·万历廿年(1592年),郭惟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下车伊始,即表示“抚绥民生”、“振励吏治”是其职责,曰:“臣本驽下,叨役全楚,随事修举,一意安静。以抚绥民生者臣之职也,思为政不在多言,务在力行;以振励吏治者臣之心也,惟是职可得为。”(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06》,郭惟贤《郭中丞三台疏草·第5册·改全书议香税疏》)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 “(万历)二十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景王封德安,土田倍诸藩,国绝,赋额犹存。及帝弟潞王之国卫辉,悉以景赋予王。王奏赋不及额,帝为夺监司以下俸,责抚按急奏报。 惟贤言:‘景府赋额皆奸民投献,妄张其数。臣为王履亩,增赋二万五千,非复如往者虚数,王反称不足,何也?且潞去楚远,莫若征之有司,转输潞府。《会典》皇庄及勋戚官庄,遇灾蠲减视民田。今襄、汉水溢,王佃民流亡过半,请蠲如例。’ 又言:‘长沙、宝庆、衡州三卫军戍武冈,而永州、宁远诸卫远戍广西,瘴疠死无数。请分番迭戍武冈,罢其戍广西者。’ 帝悉报许。 承天守备中官以征兴邸旧赋,请罪潜江知县及诸佃民,旨下抚按勾捕。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今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 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 又请以周敦颐父辅成从祀启圣。 诏皆从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至则请定三楚赋役全书,以革加派之弊;发泰和山香税,以补宗禄兵饷之缺;分三卫(长沙卫、宝庆卫、衡州卫)轮戍武岗,并请罢诸卫远戍柳州,以恤疲军;禁苗寨赎掳人口,以遏异类。 楚故有景藩(景王)者,肃宗爱子也,予赋异等诸王。景绝国除,赋额仍在。时潞王之国,上悉以景赋予潞,潞必欲得旧额以闻,上鐫司道府县官俸,责巡抚报闻甚急。惟贤酌定赋额,请令有司征送潞府,王无得,遣人来征,以致骚扰。会楚灾,复疏减潞赋额。 又请祀周元公父于启圣祠,刻元公、二程文为《三儒集》,屈大夫、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为《三忠集》,以风示楚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行多要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定三楚赋役全书,以省征派之弊。出太和山香税,以补宗禄兵饷之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 “拒中贵干请,廷推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除加派,省远戍,蠲减潞府赋额。 又请祀周元公(周敦颐谥“元”)父于‘启圣祠’,刻元公、二程(程颢、程颐)文为《三儒集》,屈大夫(屈原)、诸葛武侯(诸葛亮)、岳武穆(岳飞)文为《三忠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三忠集》)。” 附:《鼎建汉阳县儒学记》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32卷·汉阳府部·艺文2·鼎建汉阳县儒学记(郭惟贤)》: “《鼎建汉阳县儒学记》(郭惟贤): 万历壬辰(万历廿年,1592年),予奉天子玺书镇抚三楚。时当旱魃余烈,五谷涌腾,予蒿目愁肠拮据,以援饥殍,惧无方救也。 亡几何,汉阳守令众博士、诸生状上。汉隔会城,盈盈一水,台司教化所先被者,而邑学久灾燬。先是戊子岁(万历十六年,1588年),汉冲萧太史谋诸楚,当事者以请礼部,上其事帝。曰:‘可遂创建之。’惟时规模经始,堂庑未构,教迪无所,兹欲陶冶呰窳而成翘秀。计当一鼎饬之,置樽候酌,县钟待扣;学校,亦诸士之尊钟也。 予曰:‘固也。救火之家,岂暇先言。夫人生死,礼义缓急之辨也。时诎而嬴,是务举乎二三。子姑少待焉。’ 明年,年稍顺,成民萌渐辑。牧守令众博士、诸生复申前请,且曰:‘公帑之藏,诚不足赡,汉之乡先生为子弟,故将施于宜。邑有富人子,颇墆财守义,而说之,可卒办一二也。’ 予曰:‘葵犹能卫其足,予不能卫士,致烦里中长,予耻焉。而下逮富人子,富人子辛苦久脱,有难色,适以訾士,非所以训士廉不可。’ 乃命守藏按籍会稽,锾金如干,榷金如干,无名错如干,会诸司帑,会诸郡帑,又会诸县帑。金既具,乃命护作料,日月程土,物计徒佣,虑材用平,版翰设塓,髹书糇粮,故可缮缮之其未、构构之务式于度。始事于癸巳(万历廿一年,1593年)八月,已事于甲午(万历廿二年,1594年)七月,明伦疏堂,上接凤栖,尊经峣榭,俯窥沧浪;文庙绮寮光映,黄鹄戟门,軨轩辉凌;大别下及亭圃庑垣,号舍井,庖靡不一。一就理既落成矣。 守令众博士诸生复状上,丐予一言,以为多士鹄。予谢不敏,请益力。予进多士前而语曰: ‘若知汉阳之学所自来乎? 自有汉以来,官师其地者,不知几百千人,顾民心所讴吟,而思慕之社稷,而尸祝之,惟夏后氏,及游定夫(游酢字“定夫”)、黄直卿(黄榦字“直卿”号“勉斋”)二先生。禹王之矶耑祠文,命凤栖之后,并祀二贤,盖亦谓禹见知于尧、舜。上绍精一之传,游与黄受业于朱、程,而远翼孔氏之宗也。则汉人士与闻此学也,渊源所从来远矣。 《禹贡》曰:「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禹之往来于江汉,亦廑矣。 志称定夫(游酢字“定夫”)知汉阳军,召郡中士子讲明理学,一郡风俗醇美;直卿(黄榦字“直卿”)知汉阳军,郡治后为屋馆四方,士有勉斋(“勉斋学派”是南宋黄榦所创学派)政教录。则二贤所以教汉人士,亦廑矣。 予与汉守令维新邑校,州处多士之秀,而薪醮之也。即不敢望于一圣二贤,而其迹之廑良亦相肖。 予何以勖多士?孟子曰:「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宇内学宫堂名「明伦」,以此舍伦,无学舍明伦,无讲学。 大禹克盖父愆,励力虞廷,略无一毫怨雠其主之意,始勤于国,不顾涂山之娶。呱呱之子终之地平天成,与子以定万世。克勤克俭,不矜不伐,其于五伦之际,至矣,尽矣。定夫(游酢字“定夫”)事亲无违,交朋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惠,政在民戴之如父母。直卿(黄榦字“直卿”)有言:「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一失其序,天典不立,人道夷狄朋友道绝。」则此四者,虽欲各居,其分其势焉得。 由是言之,禹之所以学于夏,游(游酢)、黄(黄榦)之所以学于宋者,明此「伦」也。 汉人士所尊且信者,在三圣贤尊信其名,而不尊信其学,是叶公之好伪形,睹真龙而失色也。多士之《春秋》,俎豆于三圣贤也,岂不慨然。慕祗台之风侈,游(游酢)、黄(黄榦)之义,顾其用具在,而就之若渴,去之若热,以曾、史之词,售其竖匠之心,则亦异乎!向之尊信者矣。 予故就汉人士平日所尊且信者躬行之,以求其尊且信之实也,不然剑镂七星、绯图五岳,邑校即饬,何以异是。 是役也,综理则汉阳府知府胡笃卿,通判秦从周、刘兆文,推官毛一公,分理则汉阳县知县陈尧钦,董工则经历郭维贤,法得具书。” 左佥都御史 入为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 “入为左佥都御史。 言:‘行取不宜久停,言官不宜久系,台员不宜久缺。’ 已,复言:‘天下多故,乃自大僚至监司率有缺不补,政日废弛,且建言获谴者不下百余人,效忠者皆永弃。’ 帝不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召入为左佥都御史。 言:‘行取不宜久停,言官不宜久系,台官不宜久缺。’ 已,复言:‘天下多故,乃自大僚至监司率有缺不补,政日废弛,且建言获谴者不下百余人,效忠者皆永弃。’ 上不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入为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入为左佥都御史。” 晋左副都御史 晋左副都御史。久之,以忧归。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均载(文同): “寻迁左副都御史。请‘早建皇储’、‘慎简辅弼’、‘亟行考选’、‘尽下推举’诸疏,俱不报。 久之,以忧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寻迁左副都御史。请‘早建皇储’、‘慎简辅弼’、‘亟行考选’、‘尽下推举’诸疏,俱不报。 自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己亥(万历廿七年,1599年),两预计典,佐台长佑善黜奸,无所嫌避,如南考功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晋左副都御史。上大礼、大政、用人、理财诸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晋左副都御史。” 卒 丁内艰归,服除起户部左侍郎,未上卒 郭惟贤丁内艰归。 服除,起为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天启(1621—1627年)初,谥恭定。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以丁内艰,起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谥‘恭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服除,起为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左(?应为“右”)都御史。天启初谥‘恭定’。”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明·郭惟贤》:“累迁户部左侍郎,卒。”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583卷·节使部·名臣列传35·明7·郭惟贤》:“起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谥‘恭定’。”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533卷·郭姓部·列传6·明2·郭惟贤》:“后历升户部左侍郎,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历户部左侍郎。卒,赐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 “丁艰,服阕,起为户部左侍郎,卒年六十。赐祭葬。” “天启初谥‘恭定’。清江人祀之名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户部侍郎郭惟贤墓:在四都驷行铺碧峰山。” 著述 郭惟贤著有《三忠集》、《三台谏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三忠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所著《三台谏草》诸书。” 子二 郭惟贤子2:长梦詹,以荫仕户部郎中;次光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子梦詹,以荫仕户部郎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 “荫子。” “次子光詹。”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惟贤朴诚直谅,朗豁精密。其念系乎天下国家之大,而最注意者,人才用舍之间;其神周于器物服用之微,而最慎守者,辞受取与之际。 服官三十余载,宦辙所至,纲挈目张,风清弊绝;世局常迁,自守独定,海内士大夫无所间然。 惟贤本师事大学士李公廷机,其渊源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郭立彦 郭立彦(弘治十六年—万历五年,1503—1577年),讳羔,字如选,号冠山,明·晋江金井钞岱人。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举人,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进士,历中书、工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浙江按察知事、南昌府推官,嘉靖卅五年(1556年)升南尚宝卿,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以地官尚书郎榷淮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立彦》: “郭立彦,字如选。 嘉靖甲午举人,授中书,擢工科给事中,转刑科左给事。 坐累,降浙江按察知事,量移南昌府推官,累迁南尚宝卿。 嘉靖之季,倭陷兴化城,莆御史林润上疏乞免兴化田租三年。立彦闻之,过润所,请为并蠲泉赋,于是润并为泉请,得免三年之半。里居凡乡民疾苦,皆为邑令力言之焉。” 《淮安文献丛刻续纂·淮关统志·卷8·题名》:“郭立彦,字如选,号冠山,福建晋江人。庚戌进士。嘉靖己未,以地官尚书郎榷淮。一岁之间,兴利祛弊,惠政覃教。时有司给民以牌,病商尤甚。立彦革夺其符,俾侵利者不得逞。居平廉介,宽恕接人有理常。构厦三间于公署之前,捐其匾曰‘问津一憩’,以示无忘宾旅之意。” 郭立彦曾保举俞大猷抗倭,冒死疏谏救护忠臣海瑞,史称郭立彦“冒险踏危,濒死不悔”。穆宗(1567—1572年在位)时褒称“骨鲠名臣”,委其子日疆为鸿胪寺少卿,有“父子天卿”美称。 郭宙 字惟永。明·泉州人。 其兄郭居贤,是泉州大学者,人称“胜国逸才”、“明朝奇士”。 郭宙学博古今,“有文名,精楷书”,受邀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功成后,“钦赐翰林院庶吉士”。 郭符甲 郭符甲(1605—1648年),字辅伯,号介庵,谥“节愍”, 明末清初· 晋江人,或作“南安人”。 沈佺期为撰《郭符甲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沈佺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收录“沈佺期撰《传略》”部分内容、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沈复斋传》”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有传。 清·顾炎武 《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有记。 籍贯 郭符甲由晋江县龙湖后溪迁南安县水头,故或称“晋江人”、“南安人”。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符甲,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 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 “郭符甲,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郭符甲,字辅伯,号介庵,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郭符甲,字辅伯。”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郭符甲,字辅伯,号介庵,晋江人。诞母家谢氏山庄灵鹫山下,山挺众峰特立,公生而严正不阿,有岳峙伟概。”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郭符甲,南安县人。” 就学 郭符甲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 、《泉州学校 ·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 “自幼至壮,虽接谈宴集,竟日夜端坐,兀然未尝箕倚。少聪颖,过目成诵,凡天文、地理、星数、医卜、律剑、琴棋、画篆、书刻、骑射之艺,皆谙习。精通五经子史,垂髫即淹贯。 八岁成举子业,研精于《易》…… 天启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年十九,为学使周日台公拔儒士第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符甲过目成诵,八岁成举子业。垂髫淹贯六经、子、史,尤精于《易》,凡天文、地理、星数、医卜、律剑、琴棋、画篆、书刻、骑射,无不谙习兼通。” 二十年青袍 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乡试举人,其后曾六上春官,20年青袍,足迹不肯一踵公门。其中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下第,归读自励。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下第后,历漳、潮、平和、饶平及齐、鲁、丰沛诸郡邑,教授生徒以供菽水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 “甲子,年二十登贤书,莆郡司理 祁世培 公分校所得士。 乙丑(天启五年,1625年)下第,归读书恭定公祠(郭惟贤谥“恭定”)以自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郭惟贤》) 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下第后,教读给日用,且供菽水。历漳、潮、平和、饶平及齐、鲁、丰沛诸郡邑,足迹不肯一踵公门,惟与生徒讲论,或娱诗酒、穷山水、搜胜探奇。 其在平和也,有僧求公序文作衣钵计,遇盗,欲杀之,搜见其文,大奇之,曰:‘此郭 大人笔也,清操君子,汝获与游耶?!’释之。僧袖文来谢,曰:‘活我者此也。’因乞题简,末云‘斋地’,在大蓬山顶。公深夜读书,虎常来窗外伏听,每有咆哮超跃,声彻于内,公著《虎听草》纪之。 其在饶平也,邑人黄姓者求公书匾及门对悬挂,后其家失火尽烬,惟匾、对岿然仅存,人皆异之。饶令邱金声,公同里同年友也,居是邑三年,不通一刺、谋一面。邱甚怪之,一日徒步造访,公闭斋门不纳,只隔扉问答。邱曰:‘郭年兄何见拒之深也?’公曰:‘尔治尔政,吾读吾书,公私互无干涉,决于尔治内终不亲觏也。’其狷介类如此。 其在丰沛也,以地近圣贤,风多淳古,公意欲挈家卜居于此,乃积馆俸买阚家园地百六十亩,并构茅屋一所。嗣而值沧桑之变,所志乃不果。 公二十年青袍,六上春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天启甲子举人。” “戊辰下第后,历漳、潮、齐、鲁、丰沛诸郡邑,舌耕以供菽水。 在平和,有僧求其序文作衣钵计。遇盗,欲杀之,搜见其文,曰:‘此清操君子,汝获与游耶?’释之。僧持文来谢,曰:‘活我者,此也!’斋地在大蓬山顶,深夜读书,有虎来窗外伏听,作《虎听草》纪之。 在饶平,有黄姓求书匾联。后其家失火,惟匾联岿然独存,人咸异之。饶令邱金声,同年也,三年不通一刺。邱闻,怪之。一日,徒步过访,闭门不纳。邱曰:‘郭年兄何见拒深也!’曰:‘尔治尔政,吾读吾书,互无干涉。’终不一觏。 在丰沛,以地近圣贤,风多淳古,意欲卜居于此,积俸买阚家园地百六十亩,并构茅屋数间。嗣值倥傯,乃不果。” 崇祯进士 郭符甲直至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39岁,方登进士第。未授官,假归。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郭符甲“崇祯十六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 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崇祯癸未进士。”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郭符甲“崇祯癸未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崇祯癸未进士。” “会闱出官僚春坊周巢轩之门,得卷,大加器赏曰:‘此正气文字,必真人品也!’以誊录多讹,不置前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崇祯癸未进士。” 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 郭介庵先生符甲》:“崇祯癸未,年三十九,宫僚春坊 周巢轩 公同校礼闱,得公卷,大加器赏曰:‘此正气文字,必真人品也。’亟荐之,以誊朱鱼鲁,待校改乃定,不置前矛。殿试二甲,假归里。” 南明 ·弘光朝任职 户部四川司兼兵部职方司主事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闯王·李自成农民军破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随即清兵入中原。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南都),是为南明。授郭符甲为户部四川司兼兵部职方司主事,督理江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甲申,贼闯犯都门,闻三月十九之变,恨不与难。公为孝廉时,赠资德大夫辱庵公与赠太夫人谢母布衣疏食,怡然曰:‘不可以吾两人易儿纯操。’公之卓行,亦二尊人之遗也。 福王时,命以户部四川司主事兼兵部职方司(主事)督理江南,清饷核兵。 及南都不守,符甲督饷姑苏,适各邑解到十三万两有奇,胥役劝暂充行橐,且分给各役避乱。符甲曰:‘吾生来不染私尘,况此乃帑物,谁敢轻动!’悉批发原解州县领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 “甲申,闯贼之变,闻巢轩殉难,曰:‘吾幸出忠义之门矣!’ 以户部四川司主事兼兵部职方司督理江南,清饷核兵。” 礼部、户部右给事中 南明·弘光元年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擢礼、户部右给事中。以疾乞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乙酉,典试粤东,翕然号得人。擢 礼科右给事中。三月之内章奏三十余上,诋恶太切,自度不能容,引疾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擢礼、户右给事中。以疾乞归。” 举事响应郑成功 福王败,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 ,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时郭符甲逃建宁山中。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败,清军随即占领福建全省。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夏,郭符甲与王忠孝等同时在福建各地举事,收复郡邑。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尤溪各乡勇迎郭符甲至永春为帅,分部5镇,恢复永、德2邑;八月廿二日,举义后的郑成功与郑鸿逵会师泉州近郊桃花山,合兵围攻泉州,郭符甲响应;九月,泉州不克,清师来援,郑师分别退回安平和金门,郭符甲率众分守永春等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忠孝、郑成功、郑鸿逵》)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郭符甲“国变后逃建宁山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时闽地沧桑,叹曰:‘吾散发入山,早知有今日。然崖山航海,块肉犹存;小楼三年,黄冠归请死,吾分也。倘机犹有待,敢遽伏一剑以塞责乎!’ 适惠(惠安)、溪(安溪)、永(永春)、德(德化)、大田、尤溪各乡勇迎符甲至永(永春)为帅,分部五镇,以林忠、颜昌儒、郑英达、李锡燕、周天麟统之,恢复永、德二邑。 ” 洪旭《王忠孝传》载:“丁亥夏,(王忠孝)与鸿逵、成功,及光禄卿诸葛倬、都宪沈佺期、职方郎张正声、礼科郭符甲、翰林林垐、御史林兰友,同时举事,收复郡邑,义声大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王忠孝、沈佺期》) 死节 清·顺治五年(1648年),郭符甲抗清死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节愍”。 此事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不录,见于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和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清·道光《晋江县志·郭符甲》等,但时间、过程不祥,记述有异。 战殁说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 “隆武元年丙戌(清·顺治三年,1646 年)……九月,虏(指“清兵”)入泉州,原任大学士 蒋德璟 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原任南京户部主事郭符甲,举兵山中,谋恢复;战殁,尸七日如生,乡人义而葬之。” 自缢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 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甲申后建宁兵变,符甲身被数创,绝粒不死,抵永春上场自经死。时有义丐负其头颅髪齿瘗于山麓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时闽地沧桑,符甲鸠义旅分守永春等县。见势不支,因冠带望南再拜,从容自缢。七日,颜色如生,蝇蚁不敢犯。特祀学宫,春秋配祭,永(永春)人亦列户祀之。”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 “顺治五年(1648年)建州变,(郭符甲)被执不屈,身受数刀,脱永春山中,绝粒经死。有丐者义之,抚尸而恸,负齿发头颅瘗山麓。僧性原时见精魂往来山间。” “《节义文章》以为自经于永春山中今上场堡,求符甲葬处不可得。时当变革,二百年来复无好事者为之访求。后人何不于上场堡立石识之,亦具衣冠葬之遗意也。” 绝粒不死自缢未绝又被杀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及大清兵入泉,长驱莫阻。郑英达、颜昌儒守(永春)东关太平镇,惧势不敌,密约献降,引兵由永城(永春县城)逼上场堡。 符甲率亲军迎战,身被数创,退入堡,绝粒不死。因冠带望南再拜,从容自经。 时大将马得功屯劄堡外李园,从小楼搜获,向梁上解下,以一扉舁出,气未绝,拱手语曰:‘先生何自苦!东南未尽平,愿相托重!’符甲瞪目曰:‘欲杀、欲割由汝,尽忠、尽节在吾!’再三劝降,不从。得功曰:‘郭公志不可夺矣!’命持刀就扉上斫其首,血流所渍,草尽枯;其地至今不生寸草。 七日,颜色如生,苍蝇、虫蚁不敢犯;夜中闻空中人马声,火光闪闪。得功令备棺衾,礼殓拜奠焉。 颜昌儒、郑英达既降,得功原许以官。旋军后,带至郡,恶其卖主,斩于市,人称快焉。 事闻,(南明)永明王赠兵部尚书,建祠旌忠,特祀学宫,春秋配祭。永人亦列户祀之。”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通志》载:符甲死于马得功(清·福建右路总兵)之手,备棺衾,礼殡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节愍。” 死于海上说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或云死于海上。”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著有《墨诀》、《易诀》、《大小题笔要八法》行于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著有《墨诀》、《易诀》、《大小题笔要八法》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著有《墨诀》、《易诀》、《大小题笔要》行世。” 郭鸣高(1774~1842年) 庄俊元联:“想当年,慷慨放怀,直欲希夫白老大裘、杜公广厦;愿多士,联翩得意,勿忘负了黄槐秋雨、红杏春风。” 黄凤仪联:“贤太守志在遂初,昼锦时曾夸盛事;乡先生古之遗爱,义田人犹说高风。” 崇义祠一直保存至1980年代末,后拆除别建,遗址在今县公安局大院东南隅。 郭楠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等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楠》据“《明史》、旧《郡志》、新《郡志》、《通志》、《闽书》”为作传。 浦江知县 郭楠从蔡清(谥文庄)学《易》,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进士,授浦江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郭楠,字世重,晋江人。正德九年进士,授浦江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楠》:“郭楠,字世重,晋江人。讲《易》蔡文庄之门。正德九年进士,授浦江令。有廉干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郭楠,字世重,晋江人。正德甲戌进士,授浦江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郭楠,字世重。正德甲戌进士,授浦江令。” 监察御史,削籍为民 以课最,擢贵州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奉命核饷两广,复巡按云南。屡秉直忤世宗,逮治削籍为民。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 课最,入为御史。 世宗即位,请召还直臣舒芬、王思、黄巩、张衍瑞等,从之。 嘉靖元年核饷两广。劾总兵官抚宁侯朱麒贪懦,诏为戒饬。寻上章,请退朝之暇延见大臣,如祖宗故事。且言,主事陈嘉言忤中官,不宜逮系。帝怒,夺其俸。 诸臣伏阙争‘大礼’,皆得罪。楠方巡按云南,驰疏言:‘人臣事君,阿意者未必忠,犯颜者未必悖。今群臣伏阙呼号,或榜掠殒身,或间关谪戍,不意圣明之朝,而忠良获罪若此。乞复生者之职,恤死者之家,庶以收纳人心,全君臣之义。’帝大怒,遣缇骑逮治,言官论救皆不纳。既至,下镇抚狱掠治,复廷杖之,削其籍。 先是,诸人既死,廷臣莫敢上闻。后府经历俞敬奏言:‘学士丰熙等皆以冒触宸严,系狱拷讯。诸臣迹虽狂悖,心实忠诚。今闻给事裴绍宗、编修王相、主事余祯等俱已死,熙等在狱者亦垂亡矣。其呻吟衽席,创重不能起者,又不知凡几。窃惟献皇帝神主已奉迎入庙,正宜赦过宥罪,章大孝于天下。望霁雷霆之威,施雨露之泽。已死者恤其后,垂亡者宥其身,使人臣无复以言为讳,宗社之幸也。’ 通政司经历李继先亦上言:‘陛下追崇尊号,乃人子至情,诚不容已。群臣一时冒触天威,重得罪谴,死者遂十余人。大臣纷纷去位,小臣苟默自容。今日大同告变,曾无一人进一疏、画一策者,则小大之臣,志不奋而气不扬,亦可见矣。乞录恤已死,赦还谪戍,追复去国诸臣,而在位者委任宽假之,使各陈边计。臣愚不胜忄卷忄卷。’帝皆不省。 逾数日,而楠疏至。帝益怒,遂逮治削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楠》: “征入为监察御史。 世宗即位。请召还直臣舒芬、王思、黄巩、张衍瑞等,从之。 嘉靖元年,奉命稽核两广仓帑。参劾藩司方面,无所回挠。寻上章,请退朝之暇延见大臣,如祖宗故事。且言主事陈嘉言忤中官,不宜逮系。上怒,夺其俸。 复巡按云南。时议‘大礼’,起大小臣多被杖谪戍,杖有死者。楠感痛不胜,自恨不得与跪门之列,上疏曰:‘陛下入继大统,以孝宗为所后之亲。自张璁倡为异议,桂萼、席书、方献夫辈和之,群臣伏阙呼号,忠情迫切,而置死问罪。璁等排正议、窃美官,上激九重雷霆之威,下贻举朝缙绅之祸。所议之礼,未足慰二帝在天之灵,而号痛之声已彻九庙之内。臣愚,不意圣明之世屡见以忠谏而获罪也。乞复学士丰熙等官,优恤死谏之臣,庶以收纳人心,全君臣之义。’疏入,上大怒,遣逮系赴京廷杖,下诏狱,削籍为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 “入为监察御史。 嘉靖初奉命稽核两广仓帑。黎纠藩司方面,无所回挠。疏荐三河驿丞、前翰林编修王思,通衢驿丞、前刑部主事李中,乌石驿丞、前户部主事戴冠,乞量移录用。 复巡按云南。时廷臣议‘大礼’多得罪,楠疏言:‘陛下入继大统,以孝宗为所后之亲。自张璁倡为异议,桂萼、席书、方献夫辈和之,群臣跪门呌呼,忠情逼切,而置死问罪。璁等排正议、窃美官,上激九重雷霆之威,下贻举朝缙绅之祸。所议之礼,未足慰先帝在天之灵,而号痛之声已彻九庙之内矣。’疏入,逮赴京,杖四十,削职为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以最擢贵州监察御史。嘉靖元年巡按云南,以议礼劾张璁,被逮,廷杖四十,削籍为民。” 起,累至南宁知府 嘉靖六年(1527年)起吉水教谕,后历昆山知县、广信府同知;丁母忧,起除南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再迁南宁知府。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六年春,以灾变修省,从吏部言量与楠一官,得吉水教谕。终南宁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楠》:“六年春,以天变修省,从吏部议量与一官,起吉水教谕。寻升昆山知县,再迁至南宁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寻即吉水教谕,升昆山知县,擢广信府同知。丁母忧,起除南户部山西司员外,升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南宁府。” 乞归 引疾乞休,家居十八年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楠》:“遂乞归。家居十有八年,构祠堂,作《家规》、《年谱》遗示子孙。以寿终。族子文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归家,以寿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引疾乞休。家居十余年,以寿终。”
玄孙楠。” 郭元恺 郭承汾 郭承汾(?-1649年),字懋衮,号贤水,明·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回族村人(古属晋江县)。 郭克一 郭克一,字约之,明·惠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郭克一》均载 :“郭克一,字约之,惠安人。” 《惠安县志·郭克一》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据《邑志》为作传,《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还据《闽书》另有记。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亦有记。 从莆田陈茂烈学 郭克一未中举前,曾 讲学于 莆田,并 从 陈茂烈 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为人坦夷有志趣,尝讲学于莆(莆田),以弟子礼见如宾 陈先生。先生语以为‘学当涵养本原,不在枝叶繁辞’, 克一 深佩服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少从莆陈茂烈学。” 【按:陈茂烈(1459—1516年),字时周,号如宾,莆田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官吉安府推官、监察御史等职,以孝廉闻名于世。】 归善教谕 郭克一领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乡荐,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赴礼部会试得乙榜,授广东惠州府归善县教谕。 归善县学在“东门外白鹤山下,始作于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其后修坏无常。至嘉靖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教谕郭克一捐俸倡诸生、义士合力修之。” 郭克一在归善任职3年,丁母忧归,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 “领正德癸酉乡荐,癸未试春官乙榜,授归善教谕。 归善学在郭外,殿宇敝坏,诸生徒寄空籍于学,分斋肄业之,规弛甚。克一慨然振而兴之,倡率诸尚义者鸠材募功,重新学舍,俾士有归息,而严立条教以约束之,躬为讲说经旨,士心竦然。诸司行部至惠州者,莫不叹赏。 居三年,丁母忧归,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正德八年乡荐……嘉靖中署归善教谕。捐俸新学舍,复分斋肄业之,规申饬条教,讲说经旨,士心竦异。”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郭克一》: “嘉靖中以乡荐谕归善。学在郭外,庙宇敝坏,诸生徒寄空籍。克一倡新学舍,俾士民肄业,申饬教条,讲说经旨,士心竦异。 一年(?)以忧去,卒于家。” 《惠安县志·郭克一传》亦载: “归善学在郭外,殿宇敝坏,诸生徒空籍于学。分斋肄业之规弛甚,克一慨然思,振而兴之。捐已赀四十金,以倡诸尚义者,数日之内得金四百余,遂鸠材募工重新学舍。俾士有居息,而严立条教,以约束之。躬为讲说经旨,士心竦然。诸司行部至惠州者,莫不叹赏。 居三年,丁母忧归,卒于家。” 郭隚 郭瑄 “郭瑄,蓟州人,泉州卫百户,懋弟。晓兵法,善骑射。 郭赓武 郭赓武(1703—1765年),字伯扬,号虞阶,清·晋江人(今泉州东街一带)。 乾隆进士,柳城令 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进士,授柳城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 “郭赓武,字伯扬,号虞阶。少孤家贫,孝事寡母,力学不倦。 乾隆丁巳进士,授柳城令。值义宁苗变,官兵绎骚,从容调度,境内帖然。除柳庆盐艘派役协运之患,民困以苏。” 历官至安顺守 历官至贵州安顺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 “上官廉其贤能,叠次保举,历官至安顺守。 申论大案,多所矜全。 同官有以赃累被劾者,为据实开抵得复职。 生平居官,刚果不阿,而准情酌理,无执拗自是之见。故与大吏相可否,而悉鉴其真诚,屡膺荐擢。” 乞归 董修郡学 郭赓武因母老乞归终养。回泉州后,乾隆廿六年(1761年),知府怀荫布、署知府嘉谟倡诸绅士大修文庙,郭赓武董之,历时7年多,直到乾隆卅三年(1768年)夏才竣工。修好之时,郭赓武早已辞世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怀荫布、郭赓武》、《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迎母就署,乞归终养。抵家,董修郡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乾隆)二十六年,知府怀荫布、署知府嘉谟倡诸绅士大修文庙。”其收录的王杰《记》文有曰:“庙自宋·绍兴(1131—1162年)间仍迁兹地,规模故丰丽博敞,自后补葺,鲜经久计,至是谋所以新之。绅士郭赓武等聚而言曰:‘庙之弗修,无以昭诚敬肃祀典也。’又曰:‘凡兹之举,众所愿也,则毋利于速成,而率以从事也。’乃诸于郡守,群率私钱而集工焉。推贤能者总其事。” 捐倡修葺崇福寺 在修葺府文庙前后,郭赓武捐倡重修崇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 《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称,泉州崇福寺“乾隆间,乡绅郭赓武捐倡,住僧法樑募缘重修。” 重建漏泽园 晋江原有漏泽园,位东岳山,是官府划定的墓冢,供无私山可葬的穷人和无主死人埋葬之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漏泽园》:“漏泽园……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漏泽园在仁风门外一里许。嘉靖四年(1525年),守高越重建,缭以垣墙,命东禅寺僧守之。” 在重修崇福寺之前,郭赓武重建过漏泽园义冢。 主修乾隆《泉州府志》 《泉州府志》自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重修之后,近150年间未曾再修,虽在清•康熙、雍正年间,两次试图重新辑修,却因非议众多而被迫中止。 乾隆廿一年丙子(1756年),怀荫布任泉州府知府。乾隆廿四年己卯(1759年)秋启动纂修工作,怀荫布聘请黄任(号莘田,永福人)和郭赓武为主要纂修人。不过,乾隆廿六年(1761年)黄任受怀荫布之邀前来纂修《泉州府志》时,已79岁高龄,且没多久母亲过世丁内忧归里,所以在修《泉州府志》一事上仅是挂名而已。黄任一走,郭赓武便一人挑起了主修府志的重任。而这回修志,历时多年,终于在乾隆廿八年癸未(1763年)告竣,46目,76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怀荫布、黄任》、《泉南著述·郡邑志乘·府志·泉州府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郡守怀公(怀荫布)以《府志》自万历壬子后,经一百五十余年未修,延请总葺。苦心殚精,搜罗遗书数千卷,目阅手钞,期于详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怀荫布》: “怀荫布,号涵邨。满洲正黄旗进士。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授泉州府知府…… 重修《泉州府志》。 《志》自明·万历间修后,历百五十余年,重以兵燹,简略残脱。国朝·康熙、雍正年间,两经修辑,未成。 荫布大张文告,广征群言,移牒分采,汇报开局。延三山黄莘田任,本邑前贵州安顺守郭虞阶 赓武暨各绅士竭力纂修。起自己卯之秋,俱经裁定。 书未成,壬午(乾隆廿七年,1762年)荫布入都引见,署郡守嘉谟申之;癸未回任,告竣,顿改旧观。” 卒于家 卒年六十二 郡志告竣,郭赓武以积劳得疾,终母丧3月而卒,年六十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郡志告竣,以积劳得疾,终母丧三月而卒,年六十有二。” 郭赓武葬大坪山武陵岗峦下郭氏家族墓地。郭赓武墓乡人称“老爹墓”,原为龟壳状,分两层,从拜埕到墓穴进深约30多米。拜埕外有望柱,内有1对石狮子。数十年来“老爹墓”几经破坏,早已面目全非,墓碑无存,墓址上荒草丛生。 生卒年考 《晋江县志》内并没有详细记载郭赓武的生卒日期,以前曾出土过郭赓武《墓志铭》残片,因残缺部分较多,同样不能给出答案。 后来出土郭赓武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为其妻所撰的《墓志铭》,文末称:“遗我佳偶,念之欷歔。云谷之麓,迤逦舒徐。尔先即乎其宅,庇尔孙子式光门闾,四十三年之后,余且与尔同居。”“四十三年之后”意指“百年”,证明当时郭赓武57岁,而郭赓武卒于62岁,可推论郭赓武生于1703年,卒于1765年。 府邸 郭赓武为泉州郡东郭氏13世;祖郭璘圭,以孙赓武贵,赠中宪大夫;父郭岳,以子赓武贵,赠封德晋郎、赠中宪大夫。 郭赓武曾为郡东郭氏续编字行“克绍贻谋,景福介思,延及子孙,永年保之”,迄今仍在沿用。 郭赓武府邸称“中宪大夫第”(乾隆间郭赓武曾受封中宪大夫),原在今泉州东街泉州市第一医院对面、广灵路(菜巷)到金池路之间,是一座气派非凡的闽南大厝,曾悬挂“安顺衍派”灯号。后遭火灾毁,又于廿世纪初在原址复建成1栋双层建筑,90年代被拆。 府邸内原有一石门匾,上书“大夫第”,今收藏于泉州海交馆民俗文化陈列馆内。 郭梦詹 郭梦詹,字廷璋,明·晋江人,郭惟贤长子。以父荫太常典簿,晋太仆寺丞,擢户部主事,督庾临清。(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惟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郭梦詹》:“郭梦詹,字廷璋,惟贤长子。以父荫太常典簿。时值秋祭,孝靖太后为光宗所自出,尚仍妃号,言于太常卿 熊公曰:‘妃礼可以屈尊乎?速疏追崇而后奉奠。’晋太仆寺丞,擢户部主事,督庾临清,出纳必平,民咸德之。” 郭智 郭智,明·晋江人。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以贡士教渝余干,升徽州府教授、王府纪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智》:“郭智,器度深沉,文学优赡。嘉靖甲午以贡士教渝余干,及门诸生多所造就。升徽州府教授、王府纪善。” 郭濬 郭濬,字本深,明·晋江人。曾师从罗伦(罗一峰);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岁贡,遂安训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濬》:“郭濬,字本深,为罗一峰高弟。成化辛丑岁贡,任遂安训导,士多化之。秩满归,与蔡清、李聪相友善,二人皆兄事焉,亲赞其像,拟以古人,持身严峻,不轻取予。”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伦、蔡清、李聪》) 郭廷礼 郭廷礼,明·晋江人。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举人,山东阳谷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郭廷礼》:“郭廷礼,万历壬子举人,授山东阳谷教谕。倡修学宫,集士按期月课,躬为程式,士咸钦之。” 郭赐英 郭赐英,字其卿,清·晋江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举人,历连城教谕、安陆知县、漳平教谕、长泰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赐英》 :“郭赐英,字其卿。康熙戊子举人,授连城教谕,选安陆知县。以父老改授漳平、长泰教谕。所至率谙生讲学论文,深得士望。” 郭世纯 郭世纯,号昆治,清·晋江人。顺治十二年 乙未(1655年)进士,由部郎出为池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郭世纯》:“郭世纯,号昆治。顺治乙未进士,由部郎出为池州知府。为政严明,奸吏惮之。” 郭炜 郭炜,字闇生,明末清初·晋江人;郭如楚子。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南明),郭炜入为御史。后入清,顺治(1644—1661年)初,郭炜官广东高雷廉道副使,寻病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1·郭炜》: “郭炜,字闇生,晋江人;如楚子。 崇祯庚午举人;癸未会试拟元,正副主考各执成见不合,遂落第。 唐王时为御史。 国朝•顺治间,官广东高雷廉道副使。遇贼乱,不屈,贼亦以好官敬之。 寻病卒。著有《诗文集》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郭炜》:“郭炜,字闇生,如楚子。崇祯庚午举人,顺治初官广东高雷廉道副使。遇贼不屈,贼亦以好官敬之,寻病卒。” 郭聪 郭聪,字世达,明·晋江人。历德庆州仓官、龙州镇巡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聪》:“郭聪,字世达。授德庆州仓官。岁饥,请州牧发粟赈济,民德之。转龙州镇巡检。巡缉有方,盗贼屏息。以疾告归。” 郭咸 郭咸,字建泉,北宋·晋江人。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年)梁固榜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乾州观察推官 、 殿院(殿中御史),出为闽宪,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郭咸》:“郭咸,字建泉,晋江人。幼嗜学,甫成童,通经义,属文笔翰如流,一洒立就。尤精于法律。善草书篆隶。年十九登祥符壬戌(?应为己酉)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改乾州观察推官。未几,复除殿院,出为闽宪,卒于官。所著有《拙庵文集》四卷、《杂咏》一卷。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 1·宋·郭咸》:“郭咸,字建泉。甫成童通经义,属文一洒而就,尤精法律书隶。年十九登祥符二年进士。所著有《拙庵杂咏》等书。” 郭荣六 郭荣六,名弗传,荣六行也,明·永春县民苏里横口乡人,居于覆鼎山下(即福鼎山),故又称覆鼎山人。 清·乾隆《永春州志》:“覆鼎山……明·郭荣六居此。”民国《永春县志》:郭荣六“名弗传,荣六行也,生于民苏里福鼎山。” 习武 横口乡境内山高坳深,地势险要,其中尤以鼎山(又名覆鼎山、福鼎山)最为险峻,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郭荣六之后,清初的林日胜和林兴珠、清后期的林俊,都曾在此据寨抗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林兴珠、林俊》)。险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郭荣六刚强好武的性格。 《福鼎郭氏族谱》载:郭荣六“家素殷厚,少修举子业,及长,智勇绝伦,又好施与,结纳贤豪”。 清·乾隆《永春州志》载:郭荣六“智勇绝伦,少习兵法”。 关于郭荣六学习武术和兵法,《福鼎郭氏族谱》中留下一段颇具神秘传奇色彩的记载:有一外地老者前往依附郭荣六,郭荣六见其相貌非凡,优礼待之。老者七十大寿时,郭荣六设酒筵以贺,老者“酒酣勃然曰:‘公以我为何如人也?’公(郭荣六)曰:‘善人也。’对曰:‘非也!予尝于广东倡乱,攻破广州省城,不期为朝廷所败,以至于此。今将毙矣,感公厚恩,愧无以报,愿以兵法武艺传公。’公亦不辞。”此说已难稽考。 《福鼎郭氏族谱》又记:“适家佣姓陈者,见而喜之,求与公(郭荣六)同学,公许之。客遂谓公曰:‘此人膂力过人,瞻视不正,他年必为乱,愿尽教公以收之之术。’”邓茂七起义爆发后,“佣者变名陈敬德,果入茂七之党,能以手掣牛牯角,不能退亦不能遂,俗号为‘牛牯贼’,统贼万余,寇大田、德化等处,官兵莫之抗,自夸天下无敌,惟福鼎郭荣六与我颇称对手。”陈敬德是邓茂七军中名将,曾统兵攻打永春。此说无征,应是乡里附会传说。 抗击邓茂七起义军 《明史·卷91·志67·兵3·边防海防江防民壮士兵乡兵》:“乡兵者,随其风土所长应募,调佐军旅缓急。……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泉州永春人善技击。正统间,郭荣六者破沙尤贼有功。”“沙尤贼”指沙县邓茂七起义军 。 正统十三年(1448年)四月,邓茂七在闽北沙县起义,“凡远近至者,皆附其党”,很快就建立政权,称“铲平王”。邓茂七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最多时起义军人数达八十万人,福建、广东、江西三省震动,形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当时永春蓬壶乡绅尤麟儿心怀忧惧,为求应变保全,积极备战,“拣其子弟及乡之骁勇百余人,聘公(郭荣六)教以攻刺之法,咸有成”(《福鼎郭氏族谱》)。这是永春人形成普遍练武之风的首次记载。 后邓茂七亲率主力攻打延平府(今南平),命部将陈敬德、吴都总另率一部分义军攻打沿海重镇泉州。义军从尤溪出发,迅速占据德化县治,“烧毁公廨,结寨山谷,远近闻风附降”(《德化县志》);接着从永春和德化交界的天马格至苏坑隘一带挺进永春,却遭到郭荣六率领的“乡兵”顽强抵抗。 当陈敬德军逼近永春时,尤麟儿率众筑寨,守于白鹳山。白鹳寨在今蓬壶观山,峻峭壁立,崖石环障,纵横各一里许,处永春腹地,挡住义军去路。陈敬德“聚众数千,攻白鹳,气张甚,谓必克”。郭荣六引乡 兵迎击,大败义军。混战中郭荣六为流矢所中,部下将他用担架抬回。义军以为郭荣六已死,复整兵攻寨。郭荣六裹疮督战,震慑义军。义军见攻寨不利,遂回师转而进击永春县治(当时永春没有城围),烧毁公堂。 当年八月,义军数千人挥师永春南部与南安交界处的小姑(今岵山镇),屯扎休整。官兵列阵于钉岭(应在今永春桃城镇德风村与岵山镇之间的“旦岭”)之东,徘徊观望。郭荣六曰:“贼众我寡,当以智胜。”亲率乡兵从西北方向疾走,出其不意穿越义军阵中,出钉岭,与官兵汇合。义军尾随而来,郭荣六反兵向之。义军行至半岭,因岭窄而阵势凌乱,郭荣六遂鼓舞乡兵:“机在是矣!”引兵渡小坑,直趋岭下。义军进击,郭荣六佯装败走,诱其追逐。至钉岭桥,义军已是七零八落,首尾不能相顾。郭荣六再次反兵迎击,官兵随后扑来。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聚尸如阜,川流尽血者旬日”。 郭荣六后又攻破起义军在南安上塔的堡垒,“前后凡十八战,皆捷。”陈敬德率义军虽沿途受创,仍顽强地向预定目标泉州挺进,泉州知府 熊尚初 战死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熊尚初》)。正统十四年(1149年)春,起义军入同安,不久向漳州、龙岩开拔,进入广东。 身后 郭荣六之子郭景二,在弘治五年(1492年)阻击过漳平起义军温文进进犯永春,正德元年(1506年)又阻击广东义军进犯,战死。到嘉靖(1522—1566年)间,永春地方官员在五里街儒林建义烈祠,郭荣六、郭景二父子得以同享祭祀。 郭荣六习武从戎的榜样,极大地带动了永春武风的迅速发展。《福鼎郭氏族谱》载:“缘是永春家习武艺,蓬壶骁勇,闻于七邑,皆公(郭荣六)之教也。由正德至嘉靖,流贼连发,战死者接踵,其功绩载在府志、县志,尤为详悉。” 清·乾隆《永春州志》载:“蓬壶、覆鼎以西,多尚武节,劲悍绝人,居若处女,遇患难提戈赴斗,有燕赵风。”蓬壶、覆鼎正是郭荣六传播武艺的两个主要地方,可见郭荣六对永春尚武之风(即《明史》所言“永春人善技击”)和剽悍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是永春乃至福建地方军事史、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