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郭—下)

  郭惟贤(字哲卿,号愚庵,谥恭定,明·晋江人。举进士。清江知县,南京御史。谪江山丞。还故官。南大理评事,户部主事。历顺天府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卒。评价。)
  郭立彦
(讳羔,字如选,号冠山,明·晋江金井钞岱人)、郭宙(字惟永)
  郭符甲[字辅伯,号介庵,谥“节愍”。明末清初·晋江人,或作“南安人”。籍贯。就学。二十年青袍。崇祯进士。南明·弘光朝任职(户部四川司兼兵部职方司主事。礼部、户部右给事中。)。举事响应郑成功。死节(战殁说。自缢说。绝粒不死自缢未绝又被杀说。死于海上说。)。著述。]
  郭鸣高
(字行祥,号怀莪,又号蔼士。行状。倾资助学。)、郭楠字世重,明·晋江人。浦江知县。监察御史,削籍为民。起,累至南宁知府。乞归。、郭居贤、郭元恺(字以相)、郭承汾字懋衮,号贤水。明·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回族村人[古属晋江县]。少任侠。累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兼佥都御史巡抚黔南:死节。归葬。、郭克一字约之,明·惠安人。从莆田陈茂烈学。归善教谕。郭隚(字德基)、郭瑄
  郭赓武
[字伯扬,号虞阶,清·晋江人(今泉州东街一带)。乾隆进士,柳城令。历官至安顺守。乞归(董修郡学。捐倡修葺崇福寺。重建漏泽园。主修乾隆《泉州府志》)。卒于家(卒年六十二。生卒年考。)。府邸。]
  郭梦詹
(字廷璋,明·晋江人)、郭智(明·晋江人)、郭濬(字本深,明·晋江人)、郭廷礼(明·晋江人)、郭赐英(字其卿,清·晋江人)、郭世纯(号昆治,清·晋江人)、郭炜(字闇生,明末清初·晋江人)、郭聪(字世达,明·晋江人)、郭咸(字建泉,北宋·晋江人)、郭荣六(名弗传,行荣六。明·永春县民苏里横口乡人,居于覆鼎山[即福鼎山]下。习武。抗击 邓茂七起义军。身后。)

郭惟贤

  郭惟贤,字哲卿,号愚庵,谥恭定,明·晋江人。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综述“《明史》、旧《郡志》、新《郡志》、《闽书、叶文忠撰《墓志》”为作传。

  举进士

  郭惟贤登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进士。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万历二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郭惟贤,字哲卿 ,号愚庵,晋江人。万历二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 。万历甲戌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郭惟贤,字哲卿。万历甲戌进士。 ”

  清江知县,南京御史

  授清江县令,擢南京御史。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自清江知县拜南京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令清江,以治行擢为南御史。

  例应掣盐,所得赎锾不赀。惟贤疏言:‘户部职钱谷,御史职纠察,各有司存。请令主事掣盐,御史按季监督。’许之。由是廉名益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

  “由清江县授南御史。

  属有掣盐之役,故事掣盐御史取赎锾不赀,半入私槖。惟贤疏言:‘户部职钱谷,御史职纠察,各有司存。请令主事掣盐,而御史按季监督而已。’许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授清江县。砥节爱民,以治行擢河南道御史。”

  谪江山丞

  张居正(江陵相)既死,郭惟贤乘皇长子出生而诏赦天下之机,请召张居正柄国时建言得罪诸臣,为权宦冯保所忌,被谪江山县丞。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张居正既死,吴中行赵用贤等犹未录。会皇长子生,诏赦天下,惟贤因请召诸臣。冯保恶其言,谪江山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时江陵相已死,言事得罪诸臣多未复。皇子生,下恩诏,惟贤言:‘恩诏虽下,而建言诸臣如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傅应祯朱鸿谟余懋学等尚在戍籍,乞行赦宥。’是时巨珰冯保犹用事,疏入,谪江山丞。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

  “先是,张居正柄国,言事诸臣多得罪。

  会皇太子生,下恩诏。惟贤言:‘恩诏虽下,而建言诸臣如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傅应祯朱鸿谟余懋学等多在戍籍,乞行赦宥。’疏入,谪江山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乞赦宥张居正柄国时建言得罪诸臣,为大珰冯保所忌。疏入,谪江山丞。”

  还故官

  逾月,冯保败,郭惟贤召复故官南御史。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

  “败,还故官。

  劾左都御史陈炌希权臣指论罢御史赵耀赵应元,不可总宪纪,罢去。

  又荐王锡爵贾三近孙鑨何源孙丕扬耿定向曾同亨詹仰庇,皆获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逾月败,召复原官。

  劾左都御史陈炌希权臣指论罢御史赵耀赵应元,不可总宪纪,罢去。

  又荐海内耆硕之士,如王锡爵孙鑨孙丕扬耿定向曾同亨蔡国珍詹仰庇等,皆后先起用,舆论快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

  “寻复旧官。

  复荐王锡爵孙鑨孙丕扬耿定向曾同亨王鉴蔡国珍詹仰庇等,皆先后起用。

  惟贤斥佞,一时名动天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

  “逾月,败,召复旧官。

  行经三吴,见水患,上疏请蠲其赋。

  劾左都御史陈炌逢迎张居正、妄论御史赵应元

  复荐海内耆硕王锡爵詹仰庇等,皆先后起用,舆论复快。”

  南大理评事,户部主事

  郭惟贤 极力 疏救因 谏 止 内操被谪 的 刑部主事 董基 , 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 ,旋迁南户部主事。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夺俸有差;惟贤寻迁户部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主事董基以谏止内操被谪,惟贤疏救甚力,上怒,调南大理评事,迁户部主事。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刑部主事董基以谏止内操被谪,惟贤疏救甚力,复调南大理评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以疏救刑部主事董基,调大理评事,旋迁南户部主事。 ”

  历顺天府丞

  之后,郭惟贤晋吏部稽勋郎中,改考功郎中、尚宝丞,晋南通政司参议,转应天府丞,改顺天府丞、摄府尹篆。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历顺天府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晋吏部稽勋郎中,改考功。旋晋南通政司参议,应天府丞,改顺天,视府尹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升吏部稽勋郎中,改考功。值大计,上书宰相李世达、都御史海瑞二公,请绝请托,斥巨奸,屏私匿;计成,中外咸服。

  改尚宝丞,晋通政司参议,转应天府丞。

  旋改顺天摄府尹篆数月,中贵干请一切拒绝。南北台省交荐可大用。”

  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万历廿年(1592年),郭惟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

  “(万历)二十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景王封德安,土田倍诸藩,国绝,赋额犹存。及帝弟潞王之国卫辉,悉以赋予王。王奏赋不及额,帝为夺监司以下俸,责抚按急奏报。

  惟贤言:‘府赋额皆奸民投献,妄张其数。臣为王履亩,增赋二万五千,非复如往者虚数,王反称不足,何也?且潞去楚远,莫若征之有司,转输府。《会典》皇庄及勋戚官庄,遇灾蠲减视民田。今襄、汉水溢,王佃民流亡过半,请蠲如例。 ’

  又言:‘长沙、宝庆、衡州三卫军戍武冈,而永州、宁远诸卫远戍广西,瘴疠死无数。请分番迭戍武冈,罢其戍广西者。’

  帝悉报许。

  承天守备中官以征兴邸旧赋,请罪潜江知县及诸佃民,旨下抚按勾捕。惟贤言:‘臣抚楚,事无不当问。今中官问,而臣等为勾捕,臣实不能。’帝直其言而止。

  寻请以太和山香税充王府逋禄,免加派小民,又请以周敦颐辅成从祀启圣。诏皆从焉。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至则请定三楚赋役全书,以革加派之弊;发泰和山香税,以补宗禄兵饷之缺;分三卫(长沙 卫、宝庆卫、衡州卫)轮戍武岗,并请罢诸卫远戍柳州,以恤疲军;禁苗寨赎掳人口,以遏异类。

  楚故有景王者,肃宗爱子也,予赋异等诸王。绝国除,赋额仍在。时潞王之国,上悉以赋予必欲得旧额以闻,上鐫司道府县官俸,责巡抚报闻甚急。惟贤酌定赋额,请令有司征送府,王无得,遣人来征,以致骚扰。会楚灾,复疏减潞赋额。

  筑黄梅、通城二城以固桑土。

  又请祀周元公父于启圣祠,刻元公、二文为《三儒集》,大夫、诸葛武侯、武穆文为《三忠集》,以风示楚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定三楚赋役全书,以省征派之弊。出太和山香税,以补宗禄兵饷之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

  “拒中贵干请,廷推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除加派,省远戍,蠲减潞府赋额。

  又请祀周元公周敦颐父于启圣祠,刻元公、二程颢程颐文为《三儒集》,大夫屈原诸葛武侯诸葛亮武穆岳飞文为《三忠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三忠集》)。”

  左佥都御史

  入为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

  “入为左佥都御史。

  言:‘行取不宜久停,言官不宜久系,台员不宜久缺。’已,复言:‘天下多故,乃自大僚至监司率有缺不补,政日废弛,且建言获谴者不下百余人,效忠者皆永弃。’帝不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召入为左佥都御史。

  言:‘行取不宜久停,言官不宜久系,台官不宜久缺。’已,复言:‘天下多故,乃自大僚至监司率有缺不补,政日废弛,且建言获谴者不下百余人,效忠者皆永弃。’上不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入为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入为左佥都御史。”

  左副都御史

  晋左副都御史。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寻迁左副都御史。请‘早建皇储’、‘慎简辅弼’、‘亟行考选’、‘尽下推举’诸疏,俱不报。久之,以忧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寻迁左副都御史。请‘早建皇储’、‘慎简辅弼’、‘亟行考选’、‘尽下推举’诸疏,俱不报。

  自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己亥(万历廿七年, 1599年),两预计典,佐台长佑善黜奸,无所嫌避,如南考功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晋左副都御史。上大礼、大政、用人、理财诸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晋左副都御史。”

  卒

  郭惟贤丁内艰,服除,起为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天启(1621—1627年)初谥恭定。

  《明史·卷227·列传第115·郭惟贤》:“以丁内艰,起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谥‘恭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服除,起为户部左侍郎,未上,卒。赠左(?应为“右”)都御史。天启初谥恭定。”

  “子梦詹,以荫仕户部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惟贤》:“历户部左侍郎。卒,赐祭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郭惟贤》:“丁艰,服阕,起为户部左侍郎,卒年六十。赐祭葬,荫子。所著《三台谏草》郭惟贤是明代著名御史之一,所书大量谏书汇集成此书)诸书。天启初谥‘恭定’。清江人祀之名宦。次子光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户部侍郎郭惟贤墓:在四都驷行铺碧峰山。”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恭定郭愚庵先生惟贤》:

  “惟贤朴诚直谅,朗豁精密。其念系乎天下国家之大,而最注意者,人才用舍之间;其神周于器物服用之微,而最慎守者,辞受取与之际。

  服官三十余载,宦辙所至,纲挈目张,风清弊绝;世局常迁,自守独定,海内士大夫无所间然。

  惟贤本师事大学士廷机,其渊源如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郭立彦

  郭立彦(弘治十六年—万历五年,1503—1577年),讳,字如选,号冠山,明·晋江金井钞岱人。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举人, 嘉靖廿九年庚戌(1550年)进士,历中书、工科给事中、刑科左给事、浙江按察知事、南昌府推官,嘉靖卅五年(1556年)升南尚宝卿,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以地官尚书郎榷淮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立彦》:

  “郭立彦,字如选

  嘉靖甲午举人,授中书,擢工科给事中,转刑科左给事。

  坐累,降浙江按察知事,量移南昌府推官,累迁南尚宝卿。

  嘉靖之季,倭陷兴化城,莆御史林润上疏乞免兴化田租三年。立彦闻之,过所,请为并蠲泉赋,于是并为泉请,得免三年之半。里居凡乡民疾苦,皆为邑令力言之焉。”

  《淮安文献丛刻续纂·淮关统志·卷8·题名》:郭立彦,字如选,号冠山,福建晋江人。庚戌进士。嘉靖己未,以地官尚书郎榷淮。一岁之间,兴利祛弊,惠政覃教。时有司给民以牌,病商尤甚。立彦革夺其符,俾侵利者不得逞。居平廉介,宽恕接人有理常。构厦三间于公署之前,捐其匾曰‘问津一憩’,以示无忘宾旅之意。”

  郭立彦曾保举俞大猷抗倭,冒死疏谏救护忠臣海瑞,史称郭立彦“冒险踏危,濒死不悔”穆宗(1567—1572年在位)时褒称“骨鲠名臣”,委其子日疆为鸿胪寺少卿,有“父子天卿”美称。

郭宙

  字惟永。明·泉州人。

  其兄郭居贤,是泉州大学者,人称“胜国逸才”、“明朝奇士”

  郭宙学博古今,“有文名,精楷书”,受邀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功成后,“钦赐翰林院庶吉士”

郭符甲

  郭符甲(1605—1648年),字辅伯,号介庵,谥节愍, 明末清初· 晋江人,或作“南安人”

  沈佺期为撰《郭符甲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沈佺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收录沈佺期撰《传略》”部分内容、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沈复斋传》”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有传。

  清·顾炎武 《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有记。

  籍贯

  郭符甲由晋江县龙湖后溪迁南安县水头,故或称“晋江人”、“南安人”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符甲,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 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 郭符甲,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郭符甲,字辅伯,号介庵,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郭符甲,字辅伯。”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郭符甲,字辅伯,号介庵,晋江人。诞母家氏山庄灵鹫山下,山挺众峰特立,公生而严正不阿,有岳峙伟概。”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郭符甲,南安县人。”

  就学

  郭符甲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 、《泉州学校 ·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

  “自幼至壮,虽接谈宴集,竟日夜端坐,兀然未尝箕倚。少聪颖,过目成诵,凡天文、地理、星数、医卜、律剑、琴棋、画篆、书刻、骑射之艺,皆谙习。精通五经子史,垂髫即淹贯。

  八岁成举子业,研精于《易》……

  天启癸亥(天启三年,1623年),年十九,为学使周日台公拔儒士第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符甲过目成诵,八岁成举子业。垂髫淹贯六经、子、史,尤精于《易》,凡天文、地理、星数、医卜、律剑、琴棋、画篆、书刻、骑射,无不谙习兼通。”

  二十年青袍

  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乡试举人,其后曾六上春官,20年青袍,足迹不肯一踵公门。其中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下第,归读自励。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下第后,历漳、潮、平和、饶平及齐、鲁、丰沛诸郡邑,教授生徒以供菽水 。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

  “甲子,年二十登贤书,莆郡司理 祁世培 公分校所得士。

  乙丑(天启五年,1625年)下第,归读书恭定公祠郭惟贤谥“恭定”)以自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郭惟贤》)

  戊辰(崇祯元年,1628年)下第后,教读给日用,且供菽水。历漳、潮、平和、饶平及齐、鲁、丰沛诸郡邑,足迹不肯一踵公门,惟与生徒讲论,或娱诗酒、穷山水、搜胜探奇。

  其在平和也,有僧求公序文作衣钵计,遇盗,欲杀之,搜见其文,大奇之,曰:‘此 大人笔也,清操君子,汝获与游耶?!’释之。僧袖文来谢,曰:‘活我者此也。’因乞题简,末云‘斋地’,在大蓬山顶。公深夜读书,虎常来窗外伏听,每有咆哮超跃,声彻于内,公著《虎听草》纪之。

  其在饶平也,邑人姓者求公书匾及门对悬挂,后其家失火尽烬,惟匾、对岿然仅存,人皆异之。饶令邱金声,公同里同年友也,居是邑三年,不通一刺、谋一面。甚怪之,一日徒步造访,公闭斋门不纳,只隔扉问答。曰:‘年兄何见拒之深也?’公曰:‘尔治尔政,吾读吾书,公私互无干涉,决于尔治内终不亲觏也。’其狷介类如此。

  其在丰沛也,以地近圣贤,风多淳古,公意欲挈家卜居于此,乃积馆俸买家园地百六十亩,并构茅屋一所。嗣而值沧桑之变,所志乃不果。

  公二十年青袍,六上春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天启甲子举人。”

  “戊辰下第后,历漳、潮、齐、鲁、丰沛诸郡邑,舌耕以供菽水。

  在平和,有僧求其序文作衣钵计。遇盗,欲杀之,搜见其文,曰:‘此清操君子,汝获与游耶?’释之。僧持文来谢,曰:‘活我者,此也!’斋地在大蓬山顶,深夜读书,有虎来窗外伏听,作《虎听草》纪之。

  在饶平,有姓求书匾联。后其家失火,惟匾联岿然独存,人咸异之。饶令邱金声,同年也,三年不通一刺。闻,怪之。一日,徒步过访,闭门不纳。曰:‘年兄何见拒深也!’曰:‘尔治尔政,吾读吾书,互无干涉。’终不一觏。

  在丰沛,以地近圣贤,风多淳古,意欲卜居于此,积俸买家园地百六十亩,并构茅屋数间。嗣值倥傯,乃不果。”

  崇祯进士

  郭符甲直至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39岁,方登进士第。未授官,假归。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郭符甲“崇祯十六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 《福建通志·卷 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崇祯癸未进士。”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郭符甲“崇祯癸未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崇祯癸未进士。”

  “会闱出官僚春坊周巢轩之门,得卷,大加器赏曰:‘此正气文字,必真人品也!’以誊录多讹,不置前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崇祯癸未进士。”

  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 郭介庵先生符甲》:“崇祯癸未,年三十九,宫僚春坊 周巢轩 公同校礼闱,得公卷,大加器赏曰:‘此正气文字,必真人品也。’亟荐之,以誊朱鱼鲁,待校改乃定,不置前矛。殿试二甲,假归里。”

  南明 ·弘光朝任职

  户部四川司兼兵部职方司主事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闯王·李自成农民军破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随即清兵入中原。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南都),是为南明。授郭符甲为户部四川司兼兵部职方司主事,督理江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甲申,贼闯犯都门,闻三月十九之变,恨不与难。公为孝廉时,赠资德大夫辱庵公与赠太夫人母布衣疏食,怡然曰:‘不可以吾两人易儿纯操。’公之卓行,亦二尊人之遗也。

  福王时,命以户部四川司主事兼兵部职方司(主事)督理江南,清饷核兵。

  及南都不守,符甲督饷姑苏,适各邑解到十三万两有奇,胥役劝暂充行橐,且分给各役避乱。符甲曰:‘吾生来不染私尘,况此乃帑物,谁敢轻动!’悉批发原解州县领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

  “甲申,闯贼之变,闻巢轩殉难,曰:‘吾幸出忠义之门矣!’

  以户部四川司主事兼兵部职方司督理江南,清饷核兵。”

  礼部、户部右给事中

  南明·弘光元年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擢礼、户部右给事中。以疾乞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乙酉,典试粤东,翕然号得人。擢 礼科右给事中。三月之内章奏三十余上,诋恶太切,自度不能容,引疾乞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擢礼、户右给事中。以疾乞归。”

  举事响应郑成功

  福王败,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 ,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时郭符甲逃建宁山中。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败,清军随即占领福建全省。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夏,郭符甲王忠孝等同时在福建各地举事,收复郡邑。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尤溪各乡勇迎郭符甲至永春为帅,分部5镇,恢复永、德2邑;八月廿二日,举义后的郑成功郑鸿逵会师泉州近郊桃花山,合兵围攻泉州,郭符甲响应;九月,泉州不克,清师来援,师分别退回安平和金门,郭符甲率众分守永春等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忠孝郑成功郑鸿逵》)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郭符甲“国变后逃建宁山中”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时闽地沧桑,叹曰:‘吾散发入山,早知有今日。然崖山航海,块肉犹存;小楼三年,黄冠归请死,吾分也。倘机犹有待,敢遽伏一剑以塞责乎!’

  适惠(惠安)、溪(安溪)、永(永春)、德(德化)、大田、尤溪各乡勇迎符甲至永(永春)为帅,分部五镇,以林忠颜昌儒郑英达李锡燕周天麟统之,恢复永、德二邑。 ”

  洪旭王忠孝传》载:“丁亥夏,王忠孝鸿逵成功,及光禄卿诸葛倬、都宪沈佺期、职方郎张正声、礼科郭符甲、翰林林垐、御史林兰友,同时举事,收复郡邑,义声大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王忠孝沈佺期》)

  死节

  清·顺治五年(1648年),郭符甲抗清死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节愍”

  此事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不录,见于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和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清·道光《晋江县志·郭符甲》等,但时间、过程不祥,记述有异。

  战殁说

  清·顾炎武《明季三朝野史·卷3·思文纪略》:

  “隆武元年丙戌(清·顺治三年,1646 年)……九月,虏(指“清兵”)入泉州,原任大学士 蒋德璟 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原任南京户部主事郭符甲,举兵山中,谋恢复;战殁,尸七日如生,乡人义而葬之。”

  自缢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 45·人物3·泉州府·明·郭符甲》:“甲申后建宁兵变,符甲身被数创,绝粒不死,抵永春上场自经死。时有义丐负其头颅髪齿瘗于山麓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时闽地沧桑,符甲鸠义旅分守永春等县。见势不支,因冠带望南再拜,从容自缢。七日,颜色如生,蝇蚁不敢犯。特祀学宫,春秋配祭,永(永春)人亦列户祀之。”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

  “顺治五年(1648年)建州变,郭符甲被执不屈,身受数刀,脱永春山中,绝粒经死。有丐者义之,抚尸而恸,负齿发头颅瘗山麓。僧性原时见精魂往来山间。”

  “《节义文章》以为自经于永春山中今上场堡,求符甲葬处不可得。时当变革,二百年来复无好事者为之访求。后人何不于上场堡立石识之,亦具衣冠葬之遗意也。”

  绝粒不死自缢未绝又被杀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

  “及大清兵入泉,长驱莫阻。郑英达颜昌儒(永春)东关太平镇,惧势不敌,密约献降,引兵由永城(永春县城)逼上场堡。

  符甲率亲军迎战,身被数创,退入堡,绝粒不死。因冠带望南再拜,从容自经。

  时大将马得功屯劄堡外李园,从小楼搜获,向梁上解下,以一扉舁出,气未绝,拱手语曰:‘先生何自苦!东南未尽平,愿相托重!’符甲瞪目曰:‘欲杀、欲割由汝,尽忠、尽节在吾!’再三劝降,不从。得功曰:‘公志不可夺矣!’命持刀就扉上斫其首,血流所渍,草尽枯;其地至今不生寸草。

  七日,颜色如生,苍蝇、虫蚁不敢犯;夜中闻空中人马声,火光闪闪。得功令备棺衾,礼殓拜奠焉。

  颜昌儒郑英达既降,得功原许以官。旋军后,带至郡,恶其卖主,斩于市,人称快焉。

  事闻,(南明)永明王赠兵部尚书,建祠旌忠,特祀学宫,春秋配祭。永人亦列户祀之。”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通志》载:符甲死于马得功(清·福建右路总兵)之手,备棺衾,礼殡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节愍。”

  死于海上说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或云死于海上。”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郭介庵先生符甲》:“著有《墨诀》、《易诀》、《大小题笔要八法》行于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7·忠义·明忠义1·郭符甲》:“著有《墨诀》、《易诀》、《大小题笔要八法》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郭符甲》:“著有《墨诀》、《易诀》、《大小题笔要》行世。”

郭鸣高(1774~1842年)

  郭鸣高(1774~1842年),乳名,字行祥,号怀莪,又号蔼士,清·德化县城西世科人,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农历四月十九日。

  行状

  郭鸣高幼年好学,博览经史。逾冠,以文博得督学钱福祚赏识,选取入学第一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乡试中第75名举人,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会试中第177名二甲进士。钦点吏部主政,派充则例纂修,顺天府(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道光九年(1829年)补授稽分司主政,十一年补授文选司员外郎,十二年考选河南道监察御史,十三年署理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掌陕西道监察御史。任内极力办好多件实事。如屡次上疏奏请增加台湾各县学额,广东乡试解额,严禁考试教官索贿受贿、勒索士子试卷费与代试舞弊等。

  后钦放贵州贵阳府知府,转授思南府知府,丁酉科监试,兼署贵东道。在任期间,勤于政事,积劳成疾。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归隐。

  道光二十二年(1842)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卒,终年69岁。

  生前著有《经史印示儿浅说》、《虫鸟吟诗稿》。

  倾资助学

  郭鸣高13岁父母双亡,又2年祖父去世,由祖母铨官(1722~1801年)抚育成人。因家境贫寒,在学期间经济困难,上省、京乡、会试盘费皆由族亲资助。

  道光廿年(1840年),郭鸣高念及德化学子多半出身于寒素之家,虽品学兼优者常无法修完学业,赴省、京应试路途遥远,水陆舟车所需旅费巨大,难以支付,优秀人才常被埋没。因此仿效宋·范仲淹“置义田养济族人”等事例,倾出一生薪俸所积白银4000余两(折合银元5000余元),交由县里公正能干士绅置义田百亩,以每年收入资助全县学子晋省、上京参加文武乡、会试旅费。

  为防止族亲侵吞义产,并规定:凡本族人不论亲疏均不得直接掌理义产,仅予监理之权;其次,全县所有赴省、京应试学子,不分地域、姓氏,均有享受资助的平等权利。

  后来,德化人民敬仰郭鸣高盛德,于县署西南侧建“崇义祠”以示纪念。祠宇落成,泉州传胪庄俊元、德化举人黄凤仪分别撰联称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黄凤仪》)

  庄俊元联:“想当年,慷慨放怀,直欲希夫白老大裘、杜公广厦;愿多士,联翩得意,勿忘负了黄槐秋雨、红杏春风。”

  黄凤仪联:“贤太守志在遂初,昼锦时曾夸盛事;乡先生古之遗爱,义田人犹说高风。”

  崇义祠一直保存至1980年代末,后拆除别建,遗址在今县公安局大院东南隅。

  至民国期间,科举废除,改为高中以上学生助学粮。全县凡就读高中以上者均可得其资助(念高中者每生年资助稻谷400斤,念大专以上者每生年资助稻谷1000斤)。以后几经匪患掠夺,义田总基数略有减少,但其每生年资助额仍照常维持。至19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清理公产时,所存义田数额仍甚可观。

  郭鸣高还捐资于世科村本族“乾美堂”祠宇设立塾馆,延师教学。民国初年,废私塾办学校,族人为纪念他的业绩,民国12年(1923)前后将该经费假“厚乾堂”祠宇创办“鸣高小学”。至民国33年(1944年),全县随乡镇区划变更设校,鸣高小学并入县立锦福乡中心国民学校(址设蒲坂),成为该校的分班。

郭楠

   郭楠,字世重,明·晋江人。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等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明史》、旧《郡志》、新《郡志》、《通志》、《闽书》”为作传。

  浦江知县

   郭楠蔡清(谥文庄)学《易》,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进士,授浦江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郭楠,字世重,晋江人。正德九年进士,授浦江知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郭楠,字世重,晋江人。讲《易》蔡文庄之门。正德九年进士,授浦江令。有廉干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郭楠,字世重,晋江人。正德甲戌进士,授浦江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郭楠,字世重。正德甲戌进士,授浦江令。”

  监察御史,削籍为民

  以课最,擢贵州监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奉命核饷两广,复巡按云南。屡秉直忤世宗,逮治削籍为民。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

  课最,入为御史。

  世宗即位,请召还直臣舒芬王思黄巩张衍瑞等,从之。

  嘉靖元年核饷两广。劾总兵官抚宁侯朱麒贪懦,诏为戒饬。寻上章,请退朝之暇延见大臣,如祖宗故事。且言,主事陈嘉言忤中官,不宜逮系。帝怒,夺其俸。

  诸臣伏阙争‘大礼’,皆得罪。方巡按云南,驰疏言:‘人臣事君,阿意者未必忠,犯颜者未必悖。今群臣伏阙呼号,或榜掠殒身,或间关谪戍,不意圣明之朝,而忠良获罪若此。乞复生者之职,恤死者之家,庶以收纳人心,全君臣之义。’帝大怒,遣缇骑逮治,言官论救皆不纳。既至,下镇抚狱掠治,复廷杖之,削其籍。

  先是,诸人既死,廷臣莫敢上闻。后府经历俞敬奏言:‘学士丰熙等皆以冒触宸严,系狱拷讯。诸臣迹虽狂悖,心实忠诚。今闻给事裴绍宗、编修王相、主事余祯等俱已死,等在狱者亦垂亡矣。其呻吟衽席,创重不能起者,又不知凡几。窃惟献皇帝神主已奉迎入庙,正宜赦过宥罪,章大孝于天下。望霁雷霆之威,施雨露之泽。已死者恤其后,垂亡者宥其身,使人臣无复以言为讳,宗社之幸也。’

  通政司经历李继先亦上言:‘陛下追崇尊号,乃人子至情,诚不容已。群臣一时冒触天威,重得罪谴,死者遂十余人。大臣纷纷去位,小臣苟默自容。今日大同告变,曾无一人进一疏、画一策者,则小大之臣,志不奋而气不扬,亦可见矣。乞录恤已死,赦还谪戍,追复去国诸臣,而在位者委任宽假之,使各陈边计。臣愚不胜忄卷忄卷。’帝皆不省。
明年三月,御史王懋言:‘廷臣以议礼死杖下者十有七人,其父母妻子颠沛可悯,乞赐优恤,赠官录荫。’帝大怒,谪四川高县典史。

  逾数日,而疏至。帝益怒,遂逮治削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

  “征入为监察御史。

  世宗即位。请召还直臣舒芬王思黄巩张衍瑞等,从之。

  嘉靖元年,奉命稽核两广仓帑。参劾藩司方面,无所回挠。寻上章,请退朝之暇延见大臣,如祖宗故事。且言主事陈嘉言忤中官,不宜逮系。上怒,夺其俸。

  复巡按云南。时议‘大礼’,起大小臣多被杖谪戍,杖有死者。感痛不胜,自恨不得与跪门之列,上疏曰:‘陛下入继大统,以孝宗为所后之亲。自张璁倡为异议,桂萼席书方献夫辈和之,群臣伏阙呼号,忠情迫切,而置死问罪。等排正议、窃美官,上激九重雷霆之威,下贻举朝缙绅之祸。所议之礼,未足慰二帝在天之灵,而号痛之声已彻九庙之内。臣愚,不意圣明之世屡见以忠谏而获罪也。乞复学士丰熙等官,优恤死谏之臣,庶以收纳人心,全君臣之义。’疏入,上大怒,遣逮系赴京廷杖,下诏狱,削籍为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

  “入为监察御史。

  嘉靖初奉命稽核两广仓帑。黎纠藩司方面,无所回挠。疏荐三河驿丞、前翰林编修王思,通衢驿丞、前刑部主事李中,乌石驿丞、前户部主事戴冠,乞量移录用。

  复巡按云南。时廷臣议‘大礼’多得罪,疏言:‘陛下入继大统,以孝宗为所后之亲。自张璁倡为异议,桂萼席书方献夫辈和之,群臣跪门呌呼,忠情逼切,而置死问罪。等排正议、窃美官,上激九重雷霆之威,下贻举朝缙绅之祸。所议之礼,未足慰先帝在天之灵,而号痛之声已彻九庙之内矣。’疏入,逮赴京,杖四十,削职为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以最擢贵州监察御史。嘉靖元年巡按云南,以议礼劾张璁,被逮,廷杖四十,削籍为民。”

  起,累至南宁知府

  嘉靖六年(1527年)起吉水教谕,后历昆山知县、广信府同知;丁母忧,起除南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再迁南宁知府。

  《明史·卷192·列传第80·郭楠》:“六年春,以灾变修省,从吏部言量与一官,得吉水教谕。终南宁知府。”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六年春,以天变修省,从吏部议量与一官,起吉水教谕。寻升昆山知县,再迁至南宁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寻即吉水教谕,升昆山知县,擢广信府同知。丁母忧,起除南户部山西司员外,升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南宁府。”

  乞归

  引疾乞休,家居十八年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御史郭世重先生“遂乞归。家居十有八年,构祠堂,作《家规》、《年谱》遗示子孙。以寿终。族子文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郭楠》:“归家,以寿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郭楠》:“引疾乞休。家居十余年,以寿终。”

郭居贤

  郭居贤,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教谕先生居贤据《闽书》为作传,曰:

  “郭居贤,晋江人。弱冠知名,博学有奇节。洪武二十年(1387年)乡荐,授临武教谕。念不得迎养父母,不携孥之官,日夜思慕,泣下形诸声,诗无非忠孝恳恻之词。有《淦川遗稿》。

  弟,精于楷书,选翰林院庶吉士,有时名。

  玄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郭居贤》:

  “郭居贤,洪武丁卯乡荐,授淦川临武教谕。其诗平淡古雅,慷慨雄浑,南昌胡俨题其图,称为‘胜国逸才,明朝奇士'。年三十二卒。有《淦川遗稿》。

  弟亦有文名,精楷书,贡春官,兴修《永乐大典》,钦赐翰杯庶吉士。

  元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东街氏家世学派》:“余读朱简斋先生撰《氏谱序》,述其初祖于宋·建炎间为安抚节度使,数传至伯台公授闽省盐运使,意家于闽在此时欤。居贤先生为伯台之孙,莅官以忠孝闻。厥后玄孙以直节显,族孙文焕又以学行闻,迨弘正间有所谓岱峰冠峰伯仲者与陈南楼为友,岱峰疑即立彦。至恭定先生郭惟贤特起岿然,未知与白峰族系如何。然据咏贤水郭承汾诗有宗宝者,中称贤水先生为伯,称符甲先生为祖,再考符甲先生读书恭定祠,则诸公皆同族无疑矣。末造二公以忠烈并时而著,尤志乘所希觏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楠郭文焕郭惟贤郭立彦郭承汾郭符甲》)

郭元恺

  郭元恺,字以相,明·晋江人;郭文焕之孙。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4·文学郭以相先生元恺何镜山何乔远)先生撰《本传》为作传,曰:

  “郭元恺,字以相实峰文焕之孙。

  父士登以诗经名于时,元恺继其业,弱冠读书郡城东之灵丘山舍。时乡先辈参议尤烈弃官归隐,书斋相近,元恺不一往见。公诣问之,赏识其文,延致与其季子相切磨。又与廷评乔迁交友。

  元恺治诗益有声,弟子执业屦满,从延、建及楚、粤来者弥众,馆舍至不能容。

  元恺孝友笃至,励志问学,为人不苟然诺。七上棘闱,竟不得举。僻嗜书史,积箱数十。家徒四壁,不以为忧。其为人如此。”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郭文焕何乔远尤烈何乔迁》)

郭承汾

  郭承汾(?-1649年),字懋衮,号贤水,明·洛江区万安街道杏宅回族村(古属晋江县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郭贤水先生承汾“温陵(泉州)宝钥(字蓼崖《纪略》·乾隆《泉州府志·卷57·明忠义·郭承汾陈蓼崖《纪略》为作传。清·西亭凌雪《南天痕13•列传21•郭承汾》、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明·郭承汾》有传。

  少任侠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郭贤水先生承汾

  “郭承汾,温陵宝钥《纪略》曰:

  ‘公字懋衮,别号贤水,晋江人……公家城东十里之杏宅乡,族丁以千计。

  性好任侠,郡有不平事,不惮攘臂为之,凡有纷难者必排解之,故人多以郭解称焉,豪族多目慑之,公不顾也;然此少年事耳。其临大事,百折不回,始信昔日之好侠者,皆所云配义与道溢于胸臆而不自禁焉尔。’”

  ·西亭凌雪《南天痕13•列传21•郭承汾》:郭承汾,字懋衮,晋江人。

  ·乾隆《泉州府志·卷57·明忠义·郭承汾》:郭承汾,字懋衮,号贤水,晋江人。

  ·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明·郭承汾》:郭承汾,字懋衮

  累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崇祯十五年(1642年),郭承汾中式举人。次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捷癸未科进士,授淮安府推官;涖任仅8个月,即以才能徵召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74·郭贤水先生承汾郭承汾,温陵宝钥《纪略》曰:……登崇祯癸未进士,初授淮安府推官。莅任八阅月,以才能征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西亭凌雪《南天痕13•列传21•郭承汾》:崇祯癸未进士,授淮安府推官。

  ·乾隆《泉州府志·卷57·明忠义·郭承汾》:“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授淮安府推官。涖任八月,以才能徵为浙江道御史。”

  ·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明·郭承汾》:“崇祯癸未进士,授淮安府推官,入为浙江道御史。”

  太仆寺卿兼佥都御史巡抚黔南:死节

  晚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弘光朝灭亡。郭承汾唐王朱聿键逃往福建。唐王即位,改元隆武,郭承汾仍任御史,巡按贵州。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张献忠部由四川攻贵州,郭承汾会同定番侯皮熊、总制范爌尽力剿抚、经营。当年,清兵入闽,隆武帝被杀,郭承汾在贵州等候消息,皮熊范爌请其留任;十二月廿四日朱由榔就位,次年(•顺治四年,1647年)改元永历,郭承汾永历帝命晋太傅寺卿兼佥都御史、巡抚黔南。

  永历三年己丑(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派兵劫持郭承汾皮熊至酉阳境内,欲劝其投降。郭承汾不屈,绝食而死。

  清·西亭凌雪《南天痕13•列传21•郭承汾》:

  “南渡征为御史,隆武命巡按贵州。

  蜀寇之溃入黔也,承汾与定番侯皮熊、总制范爌协力剿抚,士民咸德之。粤中建国,别遣御史巡方,而擢承汾右佥都御史、巡抚黔南,依皮熊以居。

  孙可望既奉正朔,使李定国会诸镇盟于龙里,承汾范爌往莅之;时永历三年也。其冬,可望败盟,由滇赴黔,皮熊不能御,走清浪卫;白文选追执之,并执承汾

  是时,可望势盛,诸吏于滇、黔者,皆受伪职,独承汾不屈。既见可望,数之曰:口血未干,而遽逞兵,汝遂谓天朝无人,欲行之奸乎?

  可望馆之,饿九日不死,使人谓之曰:强饭自爱,共奖王室,无他虑也。承汾瞪目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知之;而欺我乎?复饿五日,然后死。

  ·乾隆《泉州府志·卷57·明忠义·郭承汾》:

  “及南都失守,随唐王入闽,仍以御史巡按贵州。

  时滇黔僻在天末,尚循明朔,至则冰清自矢,惩贪举暴,岳立风行,悍将奸胥莫不望风而靡。省风事竣,会沅有妖僧之变,与沅抚会鞫事,上报可。因赴省监决,遂迟留。

  明年春,蜀寇渡江,荼毒上游七邑,杀戮之撡,鸡犬无声,承汾奋臂会定番侯皮熊、总制范爌协力剿抚经营,三阅月始回。贵阳时兵燹之馀,死塞长衢,血成沟浍,于是收余烬,瘗遗骸,吊忠魂于荒原,辑残黎于箐硐,将为长守之计。

  未几,大清兵入闽,唐王被执,粤人别委巡方,承汾候代,而皮熊范爌因民情共疏留承汾护军,联络各路办寇。得命,晋太仆兼佥都,巡抚黔南。

  己丑,逆党孙可望遣使贻书谕责,谓牛耳之血未乾,北门之师夜至,君父可欺,天地神明不可昧也,不报。十一月,遂以兵劫承汾皮熊於酉阳界。

  执见时,众官慑於威,皆跪,承汾独挺然不屈,词色皆厉,可望慰抚之,益申言切责。可望怒,承汾笑曰:汝以朱温之事,行之奸,将窃大权,移汉祚,谓举国莫尔何!我头可断,膝不可屈!遂为左右捽仆。承汾曰:吾读书四十年,自矢上不负君父,下不负生民。今日蒙屯正国士捐縻之日也!即死耳,吾何惧哉!乃令引出,羁民房中,饿九日不死。

  可望令人劝之食,曰:吾欲扶翊国运,愿先生共襄盛举。亟强飰,毋自苦。承汾瞪目曰:路人知司马司马昭之心,谁其信之!吾志已决,虽苏秦张仪复生,不可餂也。复饿五日死。

  移尸东郊,无敢收者。历月馀,颜色如旧,诸虫鸟兽不敢犯。有总戎许尽忠,素善承汾,阴令家僮志其处,黑夜瘗之,无有知者。

  ·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明·郭承汾》:

  “其后以御史巡按贵州,未几晋太仆兼佥都巡抚黔南。

  逆寇孙可望乘隙入黔,劫承汾于酉阳界。执见时,众官皆跪,承汾独挺然不屈。

  乃令引出,羁民房中,饿九日不死;复饿五日死。

  移尸东郊,无敢收者。月余,颜色如旧。有总戎许尽忠阴令家僮识其处,黑夜瘗之。

  归葬

  至康熙九年(1670年),泉州人陈宝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宝钥》)分藩贵州,寻访郭承汾遗迹,方找到徐尽忠子及家童,收集承汾骸骨,迁回家乡安葬。

  郭承汾墓在本乡大舍公山,于今尚存,2010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935.55平方米,墓前竖一无字墓碑;两侧一对六角形望珠石柱,阴刻对联:“捷第起宗,特简中丞开宪府;捐躯殉国,长晋青史照忠魂。

  ·乾隆《泉州府志·卷57·明忠义·郭承汾》:

  “康熙九年,陈宝钥分藩贵州,徵其遗迹,无不涕泣能道者。

  复有旧士人黄皑以岐黄之术谒问请曰:先生温陵(泉州)人,亦知此地有温陵忠烈如公者乎!宝钥怆然曰:固也。子能为我求其藏骨之处乎?慨然曰:受知师甚深,日夜拊心难忘。遂遍求诸遗老,曰:当日伪秦以虎狼之威,谁敢藏尸以罹祸?适与友杨和甫谈及此事,曰:向闻公有此义举,问其子伯符,则知之矣。遂访伯符于山村,泫然泣曰:此先子实为之,虽妻子不与知也。惟所瘗家僮知之,亦虑其及祸,今就耕开州矣。越三日,其家僮不期而至,会城叩之,则曰:埋之日已详志其处,城北工坎上有木槿花一株,瘗其下。今花根尚在,封识无恙也。发验果然。遂挈其骸以归。

  承汾性义侠,郡有不平事,不惮攘臂为之。先有纷难,立为排解。及遭大难,百折不廻。当僮藏其骸时,甫弱冠,至陈宝钥访求,已皤然叟矣。今斯人者,天夺其年,或死饥寒,或死兵刃,即不死而转徙流离;则忠魂灵骨,且与断梗飞花同埋尘土耳。意忠义英爽不忘情于故垅,殆有使之而然与。

  承汾家贫无子,族人以侄绍徽为之嗣,择地葬焉。郡中诸名公及族人皆有挽诗。

  ·道光《晋江县志·卷49·人物志·忠节·明·郭承汾》:“康熙九年1670年陈宝钥分藩贵州,征其遗迹,挈其骸以归。嗣子绍徽择地殡焉。

郭克一

  郭克一,字约之,明·惠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克一均载 :郭克一,字约之,惠安人。”

  《惠安县志·郭克一》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据《邑志》为作传,《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还据《闽书》另有记。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亦有记。

  从莆田陈茂烈

  郭克一未中举前,曾 讲学于 莆田,并 从 陈茂烈 学。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为人坦夷有志趣,尝讲学于莆(莆田),以弟子礼见如宾 先生。先生语以为‘学当涵养本原,不在枝叶繁辞’, 克一 深佩服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少从莆陈茂烈学。”

  【按:陈茂烈(1459—1516年),字时周,号如宾,莆田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历官吉安府推官、监察御史等职,以孝廉闻名于世。】

  归善教谕

  郭克一领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乡荐,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赴礼部会试得乙榜,授广东惠州府归善县教谕。

  归善县学在“东门外白鹤山下,始作于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其后修坏无常。至嘉靖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教谕郭克一捐俸倡诸生、义士合力修之。”

  郭克一在归善任职3年,丁母忧归,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4·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

  “领正德癸酉乡荐,癸未试春官乙榜,授归善教谕。

  归善学在郭外,殿宇敝坏,诸生徒寄空籍于学,分斋肄业之,规弛甚。克一慨然振而兴之,倡率诸尚义者鸠材募功,重新学舍,俾士有归息,而严立条教以约束之,躬为讲说经旨,士心竦然。诸司行部至惠州者,莫不叹赏。

  居三年,丁母忧归,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教谕郭约之先生克一“正德八年乡荐……嘉靖中署归善教谕。捐俸新学舍,复分斋肄业之,规申饬条教,讲说经旨,士心竦异。”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惠州府·克一》:

  “嘉靖中以乡荐谕归善。学在郭外,庙宇敝坏,诸生徒寄空籍。克一倡新学舍,俾士民肄业,申饬教条,讲说经旨,士心竦异。

  一年(?)以忧去,卒于家。”

  《惠安县志·郭克一传》亦载:

  “归善学在郭外,殿宇敝坏,诸生徒空籍于学。分斋肄业之规弛甚,克一慨然思,振而兴之。捐已赀四十金,以倡诸尚义者,数日之内得金四百余,遂鸠材募工重新学舍。俾士有居息,而严立条教,以约束之。躬为讲说经旨,士心竦然。诸司行部至惠州者,莫不叹赏。

  居三年,丁母忧归,卒于家。”

郭隚

   郭隚,字德基,元·长乐人。前至元(1264—1294年)间任泉山书院山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泉山书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纯德郭梅西先生据《闽书》为作传,曰:

  “郭隚,字德基,长乐人。

  父正子,号存斋,宋·绍定(1228—1233年)中进士,教授廉州,著《春秋传论》十卷。

  幼孤,弱冠己为人师。至元中举遗逸,授泉山书院山长。

  迁兴化路教授,改吴江州,再调兴化,未行,卒,学者私谥曰纯德先生。

  为人疏通慷慨、谨直简易;为子以孝,为父以慈,与人交,弥久而孚;谈经明白统贯,不刻凿为异;于《四书》、《易》皆有述,概诗若文,和平而沉深。

  著有《梅西集》二十卷。

   按:

  《福州府选举志》:‘郭正子,字养正,绍定五年壬辰进士,登徐元□(上“术”下“灬”)榜,本州解元,廉州教授。’《闽书》、《英旧选举目次》载亦同。

  及检阅《氏经义考》、《春秋汇》,载小传云:‘《长乐县志》:郭隚,字德基,宋·绍定进士,至元中泉山书院山长。’云云,竟遗却父郭正子名字,以绍定进士属之其子矣。

  盖郭正子宋人也,郭隚元人也,未知《经义考》引用时传写脱落?抑《长乐志》本属脱误?因恐读《经义考》者不详出处大节,谨标出以待考订者审之。” 

郭瑄

  郭瑄,明·蓟州人,正统(1436—1449年)中泉州卫百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泉州卫百户·郭瑄据《闽书》为作传:

  “郭瑄,蓟州人,泉州卫百户,弟。晓兵法,善骑射。

  正统中德化寇发,御史陈永、兵宪陈祚委瑄讨之。将所部百二十人,遇贼新化里等处,生擒贼首林真保等三十一人,斩戮倍之。

  继而余党犯永春,士民乞再用。贼闻大怖,引去。袭击于苦竹村,日数战,皆破之。复追杀至吴田镇,死伤遍野,贼窘甚。胥指是髯将军者耶,铳弩齐发,伤股。贼传闻死,引还,剽掠十九都诸乡。裹疮督战甚锐,贼见骇逐,永、德以宁。

  是月疮溃,卒。事闻子袭。”

郭赓武

  郭赓武(1703—1765年),字伯扬,号虞阶,清·晋江人(今泉州东街一带)。

  乾隆进士,柳城令

  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进士,授柳城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

  “郭赓武,字伯扬,号虞阶。少孤家贫,孝事寡母,力学不倦。

  乾隆丁巳进士,授柳城令。值义宁苗变,官兵绎骚,从容调度,境内帖然。除柳庆盐艘派役协运之患,民困以苏。”

  历官至安顺守

  历官至贵州安顺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

  “上官廉其贤能,叠次保举,历官至安顺守。

  申论大案,多所矜全。

  同官有以赃累被劾者,为据实开抵得复职。

  生平居官,刚果不阿,而准情酌理,无执拗自是之见。故与大吏相可否,而悉鉴其真诚,屡膺荐擢。”

  乞归

  董修郡学

  郭赓武因母老乞归终养。回泉州后,乾隆廿六年(1761年),知府怀荫布、署知府嘉谟倡诸绅士大修文庙,郭赓武董之,历时7年多,直到乾隆卅三年(1768年)夏才竣工。修好之时,郭赓武早已辞世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怀荫布郭赓武》、《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迎母就署,乞归终养。抵家,董修郡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乾隆)二十六年,知府怀荫布、署知府嘉谟倡诸绅士大修文庙。”其收录的王杰《记》文有曰:“庙自宋·绍兴(1131—1162年)间仍迁兹地,规模故丰丽博敞,自后补葺,鲜经久计,至是谋所以新之。绅士郭赓武等聚而言曰:‘庙之弗修,无以昭诚敬肃祀典也。’又曰:‘凡兹之举,众所愿也,则毋利于速成,而率以从事也。’乃诸于郡守,群率私钱而集工焉。推贤能者总其事。”

  捐倡修葺崇福寺

  在修葺府文庙前后,郭赓武捐倡重修崇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

  《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称,泉州崇福寺“乾隆间,乡绅郭赓武捐倡,住僧法樑募缘重修。”

  重建漏泽园

  晋江原有漏泽园,位东岳山,是官府划定的墓冢,供无私山可葬的穷人和无主死人埋葬之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漏泽园》:“漏泽园……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漏泽园在仁风门外一里许。嘉靖四年(1525年,守高越重建,缭以垣墙,命东禅寺僧守之。”

  在重修崇福寺之前,郭赓武重建过漏泽园义冢。

  主修乾隆《泉州府志》

  《泉州府志》自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重修之后,近150年间未曾再修,虽在清•康熙、雍正年间,两次试图重新辑修,却因非议众多而被迫中止。

  乾隆廿一年丙子(1756年),怀荫布任泉州府知府。乾隆廿四年己卯(1759年)秋启动纂修工作,怀荫布聘请黄任(号莘田,永福人)和郭赓武为主要纂修人。不过,乾隆廿六年(1761年)黄任怀荫布之邀前来纂修《泉州府志》时,已79岁高龄,且没多久母亲过世丁内忧归里,所以在修《泉州府志》一事上仅是挂名而已。黄任一走,郭赓武便一人挑起了主修府志的重任。而这回修志,历时多年,终于在乾隆廿八年癸未(1763年)告竣,46目,76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怀荫布黄任》、《泉南著述·郡邑志乘·府志·泉州府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郡守怀怀荫布以《府志》自万历壬子后,经一百五十余年未修,延请总葺。苦心殚精,搜罗遗书数千卷,目阅手钞,期于详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怀荫布》:

  “怀荫布,号涵邨。满洲正黄旗进士。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授泉州府知府……

  重修《泉州府志》。

  《志》自明·万历间修后,历百五十余年,重以兵燹,简略残脱。国朝·康熙、雍正年间,两经修辑,未成。

  荫布大张文告,广征群言,移牒分采,汇报开局。延三山黄莘田任,本邑前贵州安顺守郭虞阶 赓武暨各绅士竭力纂修。起自己卯之秋,俱经裁定。

  书未成,壬午(乾隆廿七年,1762年)荫布入都引见,署郡守嘉谟申之;癸未回任,告竣,顿改旧观。”

  卒于家

  卒年六十二

  郡志告竣,郭赓武以积劳得疾,终母丧3月而卒,年六十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赓武》:“郡志告竣,以积劳得疾,终母丧三月而卒,年六十有二。”

  郭赓武葬大坪山武陵岗峦下氏家族墓地。郭赓武墓乡人称“老爹墓”,原为龟壳状,分两层,从拜埕到墓穴进深约30多米。拜埕外有望柱,内有1对石狮子。数十年来“老爹墓”几经破坏,早已面目全非,墓碑无存,墓址上荒草丛生。

  生卒年考

  《晋江县志》内并没有详细记载郭赓武的生卒日期,以前曾出土过郭赓武《墓志铭》残片,因残缺部分较多,同样不能给出答案。

  后来出土郭赓武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为其妻所撰的《墓志铭》,文末称:“遗我佳偶,念之欷歔。云谷之麓,迤逦舒徐。尔先即乎其宅,庇尔孙子式光门闾,四十三年之后,余且与尔同居。”“四十三年之后”意指“百年”,证明当时郭赓武57岁,而郭赓武卒于62岁,可推论郭赓武生于1703年,卒于1765年。

  府邸

  郭赓武为泉州郡东氏13世;祖郭璘圭,以孙赓武贵,赠中宪大夫;父郭岳,以子赓武贵,赠封德晋郎、赠中宪大夫。

  郭赓武曾为郡东氏续编字行“克绍贻谋,景福介思,延及子孙,永年保之”,迄今仍在沿用。

  郭赓武府邸称“中宪大夫第”(乾隆间郭赓武曾受封中宪大夫),原在今泉州东街泉州市第一医院对面、广灵路(菜巷)到金池路之间,是一座气派非凡的闽南大厝,曾悬挂“安顺衍派”灯号。后遭火灾毁,又于廿世纪初在原址复建成1栋双层建筑,90年代被拆。

  府邸内原有一石门匾,上书“大夫第”,今收藏于泉州海交馆民俗文化陈列馆内。

郭梦詹

  郭梦詹,字廷璋,明·晋江人,郭惟贤长子。以父荫太常典簿,晋太仆寺丞,擢户部主事,督庾临清。(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惟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郭梦詹》:郭梦詹,字廷璋惟贤长子。以父荫太常典簿。时值秋祭,孝靖太后光宗所自出,尚仍妃号,言于太常卿 公曰:‘妃礼可以屈尊乎?速疏追崇而后奉奠。’晋太仆寺丞,擢户部主事,督庾临清,出纳必平,民咸德之。”

郭智

  郭智,明·晋江人。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以贡士教渝余干,升徽州府教授、王府纪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智》:郭智,器度深沉,文学优赡。嘉靖甲午以贡士教渝余干,及门诸生多所造就。升徽州府教授、王府纪善。”

郭濬

  郭濬,字本深,明·晋江人。曾师从罗伦罗一峰);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岁贡,遂安训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濬》:郭濬,字本深,为罗一峰高弟。成化辛丑岁贡,任遂安训导,士多化之。秩满归,与蔡清李聪相友善,二人皆兄事焉,亲赞其像,拟以古人,持身严峻,不轻取予。”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伦蔡清李聪》)

郭廷礼

  郭廷礼,明·晋江人。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举人,山东阳谷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郭廷礼》:郭廷礼,万历壬子举人,授山东阳谷教谕。倡修学宫,集士按期月课,躬为程式,士咸钦之。”

郭赐英

  郭赐英,字其卿,清·晋江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年)举人,历连城教谕、安陆知县、漳平教谕、长泰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郭赐英》 :郭赐英,字其卿。康熙戊子举人,授连城教谕,选安陆知县。以父老改授漳平、长泰教谕。所至率谙生讲学论文,深得士望。”

郭世纯

  郭世纯,号昆治,清·晋江人。顺治十二年 乙未(1655年)进士,由部郎出为池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郭世纯》:郭世纯,号昆治。顺治乙未进士,由部郎出为池州知府。为政严明,奸吏惮之。”

郭炜

  郭炜,字闇生,明末清初·晋江人;郭如楚子。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举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清•顺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南明),郭炜入为御史。后入清,顺治(1644—1661年)初,郭炜官广东高雷廉道副使,寻病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0·循绩·国朝循绩1·郭炜》:

  郭炜,字闇生,晋江人;如楚子。

  崇祯庚午举人;癸未会试拟元,正副主考各执成见不合,遂落第。

  唐王时为御史。

  国朝•顺治间,官广东高雷廉道副使。遇贼乱,不屈,贼亦以好官敬之。

  寻病卒。著有《诗文集》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郭炜郭炜,字闇生如楚子。崇祯庚午举人,顺治初官广东高雷廉道副使。遇贼不屈,贼亦以好官敬之,寻病卒。”

郭聪

  郭聪,字世达,明·晋江人。历德庆州仓官、龙州镇巡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郭聪》:郭聪,字世达。授德庆州仓官。岁饥,请州牧发粟赈济,民德之。转龙州镇巡检。巡缉有方,盗贼屏息。以疾告归。”

郭咸

  郭咸,字建泉,北宋·晋江人。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年)梁固榜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乾州观察推官 、 殿院(殿中御史),出为闽宪,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郭咸》:郭咸,字建泉,晋江人。幼嗜学,甫成童,通经义,属文笔翰如流,一洒立就。尤精于法律。善草书篆隶。年十九登祥符壬戌(?应为己酉)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改乾州观察推官。未几,复除殿院,出为闽宪,卒于官。所著有《拙庵文集》四卷、《杂咏》一卷。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 1·宋·郭咸》:郭咸,字建泉。甫成童通经义,属文一洒而就,尤精法律书隶。年十九登祥符二年进士。所著有《拙庵杂咏》等书。”

郭荣六

  郭荣六,名弗传,荣六行也,明·永春县民苏里横口乡人,居于覆鼎山下(即福鼎山),故又称覆鼎山人。 清·乾隆《永春州志》:“覆鼎山……明·郭荣六居此。”民国《永春县志》:郭荣六“名弗传,荣六行也,生于民苏里福鼎山。”

  习武

  横口乡境内山高坳深,地势险要,其中尤以鼎山(又名覆鼎山、福鼎山)最为险峻,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郭荣六之后,清初的林日胜林兴珠、清后期的林俊,都曾在此据寨抗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林兴珠林俊》)。险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郭荣六刚强好武的性格。

  《福鼎郭氏族谱》载:郭荣六“家素殷厚,少修举子业,及长,智勇绝伦,又好施与,结纳贤豪”

  清·乾隆《永春州志》载:郭荣六“智勇绝伦,少习兵法”

  关于郭荣六学习武术和兵法,《福鼎郭氏族谱》中留下一段颇具神秘传奇色彩的记载:有一外地老者前往依附郭荣六郭荣六见其相貌非凡,优礼待之。老者七十大寿时,郭荣六设酒筵以贺,老者“酒酣勃然曰:‘公以我为何如人也?’公郭荣六曰:‘善人也。’对曰:‘非也!予尝于广东倡乱,攻破广州省城,不期为朝廷所败,以至于此。今将毙矣,感公厚恩,愧无以报,愿以兵法武艺传公。’公亦不辞。”此说已难稽考。

  《福鼎氏族谱》又记:“适家佣姓者,见而喜之,求与公郭荣六同学,公许之。客遂谓公曰:‘此人膂力过人,瞻视不正,他年必为乱,愿尽教公以收之之术。’”邓茂七起义爆发后,“佣者变名陈敬德,果入茂七之党,能以手掣牛牯角,不能退亦不能遂,俗号为‘牛牯贼’,统贼万余,寇大田、德化等处,官兵莫之抗,自夸天下无敌,惟福鼎郭荣六与我颇称对手。”陈敬德邓茂七军中名将,曾统兵攻打永春。此说无征,应是乡里附会传说。

  抗击邓茂七起义军

  《明史·卷91·志67·兵3·边防海防江防民壮士兵乡兵》:“乡兵者,随其风土所长应募,调佐军旅缓急。……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泉州永春人善技击。正统间,郭荣六者破沙尤贼有功。”“沙尤贼”指沙县邓茂七起义军 。

  正统十三年(1448年)四月,邓茂七在闽北沙县起义,“凡远近至者,皆附其党”,很快就建立政权,称“铲平王”邓茂七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最多时起义军人数达八十万人,福建、广东、江西三省震动,形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当时永春蓬壶乡绅尤麟儿心怀忧惧,为求应变保全,积极备战,“拣其子弟及乡之骁勇百余人,聘公郭荣六教以攻刺之法,咸有成”《福鼎氏族谱》)。这是永春人形成普遍练武之风的首次记载。

  后邓茂七亲率主力攻打延平府(今南平),命部将陈敬德吴都总另率一部分义军攻打沿海重镇泉州。义军从尤溪出发,迅速占据德化县治,“烧毁公廨,结寨山谷,远近闻风附降”《德化县志》);接着从永春和德化交界的天马格至苏坑隘一带挺进永春,却遭到郭荣六率领的“乡兵”顽强抵抗。

  当陈敬德军逼近永春时,尤麟儿率众筑寨,守于白鹳山。白鹳寨在今蓬壶观山,峻峭壁立,崖石环障,纵横各一里许,处永春腹地,挡住义军去路。陈敬德“聚众数千,攻白鹳,气张甚,谓必克”郭荣六引乡 兵迎击,大败义军。混战中郭荣六为流矢所中,部下将他用担架抬回。义军以为郭荣六已死,复整兵攻寨。郭荣六裹疮督战,震慑义军。义军见攻寨不利,遂回师转而进击永春县治(当时永春没有城围),烧毁公堂。

  当年八月,义军数千人挥师永春南部与南安交界处的小姑(今岵山镇),屯扎休整。官兵列阵于钉岭(应在今永春桃城镇德风村与岵山镇之间的“旦岭”)之东,徘徊观望。郭荣六曰:“贼众我寡,当以智胜。”亲率乡兵从西北方向疾走,出其不意穿越义军阵中,出钉岭,与官兵汇合。义军尾随而来,郭荣六反兵向之。义军行至半岭,因岭窄而阵势凌乱,郭荣六遂鼓舞乡兵:“机在是矣!”引兵渡小坑,直趋岭下。义军进击,郭荣六佯装败走,诱其追逐。至钉岭桥,义军已是七零八落,首尾不能相顾。郭荣六再次反兵迎击,官兵随后扑来。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聚尸如阜,川流尽血者旬日”

  郭荣六后又攻破起义军在南安上塔的堡垒,“前后凡十八战,皆捷。”陈敬德率义军虽沿途受创,仍顽强地向预定目标泉州挺进,泉州知府 熊尚初 战死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熊尚初》)。正统十四年(1149年)春,起义军入同安,不久向漳州、龙岩开拔,进入广东。

  身后

  郭荣六之子郭景二,在弘治五年(1492年)阻击过漳平起义军温文进进犯永春,正德元年(1506年)又阻击广东义军进犯,战死。到嘉靖(1522—1566年)间,永春地方官员在五里街儒林建义烈祠,郭荣六郭景二父子得以同享祭祀。

  郭荣六习武从戎的榜样,极大地带动了永春武风的迅速发展。《福鼎郭氏族谱》载:“缘是永春家习武艺,蓬壶骁勇,闻于七邑,皆公郭荣六之教也。由正德至嘉靖,流贼连发,战死者接踵,其功绩载在府志、县志,尤为详悉。”

  清·乾隆《永春州志》载:“蓬壶、覆鼎以西,多尚武节,劲悍绝人,居若处女,遇患难提戈赴斗,有燕赵风。”蓬壶、覆鼎正是郭荣六传播武艺的两个主要地方,可见郭荣六对永春尚武之风(即《明史》所言“永春人善技击”)和剽悍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是永春乃至福建地方军事史、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