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陈:四卷) 陈日煛(南宋·晋江安海李庄邻近的陈厝坑人,安南[今越南]陈朝1世[陈太宗]。)、陈与桂(字弥芳,号水竹居士,南宋末元初·晋江人,隐于安溪水竹村)、 陈日煛 陈日煛(1193~1259年),晋江安海李庄邻近的陈厝坑人。 陈日煛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据清代手抄本《西山杂志》载,他是由于进行海外贸易到安南的。 陈与桂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宋·陈与桂》:“陈与桂,字弥芳,晋江人。年少博学。咸淳中预乡荐。入元不仕,隐于清溪(即安溪。乾隆《泉州府志·隐逸》作“隐于安溪”。),足迹不复及城府。暮年文行高古,后生矜式之,号‘水竹居士’。”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宋·陈与桂》:“陈与桂,字弥芳,晋江人。领咸淳乡荐,不仕。义行高古,邑人矜式,隐水竹村。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之二·考迹·里》:“水竹村,有水竹之美,宋末陈与桂隐焉。” 陈高翔 陈高翔,字子搏,号巽园,清·晋江人。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 “陈高翔,字子搏,号巽园。 升授山东道御史。疏陈一切更革事宜,如请增丁忧起复月选之补班,条陈广督发帑,交商营运之弊害,皆有关政治,大著直声。
陈蔚 身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陈蔚》:“陈蔚,清泰龙山人。” 陈蔚的曾祖陈觉民,仙游拓山人,赐进士出身,授右文殿修撰,历福建三路都运使,赠银青光禄大夫。 祖父陈瑜,曾任河南开封府通判,赠直隶大夫。70岁致仕,景定五年(1264年)率子陈财归、孙陈蔚徙居德化龙山肇基繁衍。 抗元殉难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陈蔚》:“统军与元兵战,败于永春龟龙桥。既被害,犹奋身马上驰归,至南关(双港头天后庙旧址)堕其首,过东关(今岳尾),身滚马下兀立。” 陈蔚幼秉家学,深明大义。时宋室将倾,遂弃文习武,研读兵书,练习骑射,决心扶宋。后与其堂弟陈显(又名十官)于龙山石鼓寨等为据点,招募义士,聚众练兵,与苏十万义军互相呼应,伺机报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 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陷南京,南宋朝廷迁都福州,宋臣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陈宜中等于是年5月拥恭帝弟、8岁的赵罡即位于福州,称端宗,改元景炎,诏天下义士勤王.陈蔚与堂弟陈显率义军赶赴福州保驾,幼主嘉其忠义,授陈蔚为福建路都统使,敕封忠义统军都督。 陈蔚与陈显领勤王义师与元军激战,屡破元军。但元兵人多势大,义军屡与周旋,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陈蔚率残部数十骑与元兵决战于永春龟龙桥,兵败捐躯(时年27岁),仍伟身马上不仆,白马将他载驰返回德化。至双港头天后庙旧址(南关),坠其首;过东关(今岳尾),身滚马下兀立;其所骑白马继续向东北奔驰,经雷峰,至南埕湖内半岭失去前蹄,直至水口村场排口劳累气绝。 陈蔚葬于德化县城龙浔山东北麓(东关驾云亭山麓岳尾),今尚存;或说葬于龙山竹岭。 邑人即其尸身所过之地立庙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陈蔚》:“邑人即其地各立庙祀之。” 邑人嘉陈蔚忠义,分别于其尸身所过之地,塑造金身神像,称“统军爷”,立庙祀之,香火不绝:在德化县古城南关双港头建“统军庙”(又称“忠义庙”,遗址在今德化县工商银行大厦东侧);在古城东岳美街后、龙浔山主峰东麓建“聚星宫”;湖内失马蹄处建“湖兴宫”;村场白马埕马俎建“兴安宫”;在陈蔚故里龙山(今“连山”)建“华山宫”;后分炉到瑞坂建“义民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统军庙、聚星宫》) 还将陈蔚坐骑白马失蹄的地方“半岭”称“马蹄岭”,白马殉躯的地方称“白马埕”。
陈尧典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陈尧典》: 陈敏(1113年~?),字元功,南宋·江西虔州石城人。 “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敏为统制,漳州驻扎。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亮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敏说闵曰:‘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陈、蔡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不听。从闵还驻广陵。 “浚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上以问敏,敏曰:‘旺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适屯田统领官与旺交通,旺败,金有间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为左骁卫上将军。 言事者议欲戍守清河口,敏言:‘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马先自上流潜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盖楚州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人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自达。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老鹳河,通战舰以入大江,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南朝司命,愿朝廷留意。’ “以归正人二百家逃归,降授忠州团练使,罢为福建路总管,改江西路总管,赣州驻札。月余,朝廷命往福州拣军,又命还豫章教阅江西团结诸郡人马。 陈用之 “陈用之,成化中永宁卫知事。 陈愈 “陈用之,成化中永宁卫知事。 陈谦 陈谦,字德光,号益斋,明·安溪县光德里人。弘治(1488—1505年)中岁贡,历武进县丞、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弘治中……陈谦,光德里人。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陈谦》: “陈谦,字德光,号益斋。由岁贡初授武进县丞,有军功,升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谦擅诗名,与郡先生丘养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邱养浩》)唱和。为人正直不阿,亦以此见重。归乡时有诗赠别,载于家谱。” 陈震 陈震,字省伸,南宋·晋江人。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王容榜进士,历瓯宁知县、新建知 县、饶州通判、韶州知州、军器监丞、太府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震》: “陈震,字省伸,晋江人。淳熙中第进士。 知瓯宁县,岁旱,劝分(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岁旱振饥”)捐俸为倡。 再令新造(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再令新建”)。适更新楮,以帑积旧券,代下户输租,民德之。 通判饶州,知韶州,累迁太府丞。奏乞减二广丁钱,缮边郡城壁(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缮边郡城堡”),填诸州军籍。 丐祠归里,卒。有《春秋解》、《史编》、《杂著》数十卷。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震》:“陈震,字省仲。淳熙十四年进士,令瓯宁,再令新建,通判饶州,知韶州,摄宪节。却台府例券数千缗,除军器监丞,迁大府丞,奏乞减二广丁钱,缮边郡城堡。奉祠归,卒。” 陈研 陈研,或作陈妍,南宋·晋江人。其从弟陈矾(或作陈矶),登庆元五年己未(1199年)曾从龙榜进士。 官临汀 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官临汀。以忤权贵去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 “陈研,字叔几,晋江人。乾道中第进士。 官临汀。言民苦于计口鬻盐,乞弛盐禁,从之。 权贵欲引为御史,先讽以击故相,研不可,以忤意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 “陈研,字叔防,晋江人。乾道二年进士。 官临汀。疏乞弛盐禁,民免计口鬻盐之苦。 权贵欲引为御史,先讽以排击故相;研曰:‘公议不可犯,故相不可弹。’以忤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陈研,字叔几。乾道二年进士。官临汀,疏乞弛盐禁。” 提点湖南刑狱 起提点湖南刑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提点湖南刑狱。未(“未”字疑衍)有富者为人殴死,官吏利其贿,反抑死者为诬,在理十五年,研平反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提点湖南刑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提点湖南刑狱。” 湖南计度转运使 徙湖南计度转运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徙计度转运使。除属州铁缆拆直钱,民便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徙计度转运使。属州有铁缆钱,悉除之;曰:‘铁缆久废,何钱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徙计度转运使。州故有矿缆钱为民病,研悉去之。” 终起居郎 召为起居郎,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 “召为起居郎,卒。 所著有《诗书易礼直解》,里人师之。 从弟矾,登庆元己未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 “召为起居郎。 研通经学,诗书易礼皆有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迁起居郎,卒。” 陈汝奭 陈汝奭,字公武,北宋·晋江人。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历遂安令、知海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汝奭》:“陈汝奭,字公武。宝元元年进士,授遂安令,后知海州。赈饥发粟,不俟报。及母没,叹曰:‘不及养矣。’遂隐居不复出。” 陈球 陈球,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任罗源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球》:“陈球,政和五年进士,授罗源知县。建炎戊申(建炎二年,1128年),公宇遭兵火,球于煨烬之余,竭力鼎新,后人赖焉。” 陈孝则 陈孝则,字永仲,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陈从易孙,陈知柔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从易、陈知柔》) 宣和进士,历东莞尉、潮州通判、英州知州 陈孝则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历东莞尉、潮州通判、英州知州,代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提刑陈永仲先生孝则》:“陈孝则,字永仲,晋江人。举宣和进士,调东莞尉,以荐改秩通判潮州,知英州,代还。奏罢涵口税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孝则》: “陈孝则,字永仲,从易孙。 宣和三年进士,调东莞尉,改判潮州。纳苗贼,令民自槩量。 知英州。奏罢涵口税,场人便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孝则》:“陈孝则,字永仲,从易孙。宣和三年进士,调东莞尉,判潮州、英州。” 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除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提刑陈永仲先生孝则》:“除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出舶商于死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孝则》:“除广南东路提刑。狱有盗赂守狱者逸去,诬系他舶商。孝则验其冤,释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孝则》:“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卒于家 居家十余年,八十三岁卒,泉州守王十朋挽以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提刑陈永仲先生孝则》: “居家十余年,舶商至泉中,望庐瞻拜。 念祖父之风,结屋城隅,以‘清’名室。 守王十朋赠之诗:‘我来聚星地,喜见此老成;公清不自言,蔼然著乡评。时寻访其室,鄙吝不敢萌;如觌任棠水,似濯沧浪缨。’其殁也,复哭以诗,有‘心劳抚字阳司业,狱喜平反隽不疑;头白不忘文字示,室清宜作子孙规’之语。 子颖,弟知柔。”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孝则》:“辟所居室名曰‘清’。其殁也,王十朋以诗哭之,有‘心劳抚字阳司业,狱喜平反隽不疑’之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孝则》:“辟居室名曰‘清’,取仁宗飞白赐其先人之义。没,守王十朋哭以诗。年八十三。” 陈丰 陈丰,字元龄,南宋·晋江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提辖文思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丰》:“陈丰,字元龄。绍兴十八年进士。少有文名,提辖文思院。会言者计费,辍造勅绫,伪告日滋。丰白起部谓:‘所较者小,所害者大。’因请复旧。” 陈仕行 陈仕行,字道亨,明·晋江人。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进士,授太平令,移雷州司理(未任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陈仕行》:“陈仕行,字道亨。万历庚辰进士,授太平令,摈为幕僚,移雷州司理,未任卒。仕行古貌古心,以不媚张居正坐谪。王用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用汲》)谓仕行之品,当于古人求之。” 陈振扬 陈振扬,字时通,明·晋江人。任归化教谕,及万历廿年壬辰 (1592年)登进士,历分宜令、高明令、南户部主事、江西布政司经历、杭州织造通判、宁国府同知、南户部郎中、瑞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陈振扬》:“陈振扬,字时通。万历壬辰进士,未第授归化教谕,及登第,授分宜令,调高明,迁南户部主事。谪江西布政司经历,迁杭州织造通判,擢宁国府同知,升南户部郎中,旋擢瑞州知府。郡运本色米多逋负,民赔累倾家,为申详奏准改折,出久系狱数十人。请老归,百姓攀辕不能留。” 陈朝嘉 乳名檀,号君达,明末·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雅称银江)人,生于明·祟祯癸酉年(1633年)。 岑兜地处海滨,早期村民以海为田,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据族谱记载,明代即有人出洋谋生,入清以后华侨渐多。据《朝嘉陈氏三房家乘》载,该房明末清初最早出洋者为陈朝嘉。 陈檀父早逝,遗腹而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13岁时其母亦逝。陈檀孑然一身,跟随姑父蓝三爹前往海外通商贸易。后来,陈檀到交趾(今越南)寻找在交趾任巡抚的表兄袁天章,居留交趾。 清·康熙六年(1667年),广东虎头门都司刘世虎、把总刘贵带兵104名征战广西,遭风飘到交趾,船破人存,兵丁求乞于市。陈檀遂与袁天章商议,由自己买船置货,袁天章出具照牌,并拨土番48名为水手,于康熙七年(1668年)亲自把刘世虎等人送回广东。 两广部院题参刘世虎等临阵退却,并通番人陈檀等欲谋取州县等情,将刘世虎等人囚禁候旨,其中香山县姚启圣被革职追赃。于是,陈檀便与刘世虎、姚启圣结拜为兄弟。8月,康熙皇帝派钦差大臣到广东审理。经数月调查,钦差于康熙八年(1669年)返京将实情上奏。不久,朝廷降旨,命刘世虎等各官复原职,兵丁各归本营;陈檀不忘故国,殊为可嘉,派往交趾复命。陈檀因感激朝廷恩典,遂改讳朝嘉。 康熙九年(1670年),陈朝嘉返交趾复命。番王甚喜,欲封他为官,陈朝嘉婉言谢绝,仍继续浮槎泛海,与日本、苏州、广州等地通商贸易。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陈朝嘉在苏州遇故友高士奇。高士奇是浙江宁波人,前曾任钱塘教读。苏州重逢时,高士奇已为布衣翰林。他在虎邱置酒设宴,招待陈朝嘉,谈心叙旧。数日后,高士奇又赠诗云: 陈勋 字孔敬,号乐泉,陈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光》)之后,明·万历年间永春县一都镇人。为一都巨富,急公尚义,乐善好施。 墓在一都镇黄沙村草洋水尾,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夫妻双葬,两边对联“日月长相伴,溪山老故人”字迹依然可见。墓右侧有两幅石雕神像,墓门两旁还有右灰塑制的石狮、石虎,1990年被盗挖。其明代御赐“冠带义士”墓志铭被发现,现存于黄沙村黄开国家。 墓志铭为乌石制作,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3厘米,为当时江西九江府通判颜廷榘撰文,奉敕提督杨道会篆盖,江西按察司李开藻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李开藻》)。墓志铭应有两块,发现的这一块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缺如。 墓志铭记载,帝赐陈乐泉“冠服备宾价之位”。还记载他的事迹云:“万历十三年,边饷乏。有旨,民能助边者与冠带荣身,君然应诏。明年饥,檄民实仓赈贷,邑城圮,檄民助工修筑,君皆不靳百金。若造桥梁,修蹊路,掩骼施木,饭僧建坛,皆出一念之善,无望报者,其好义之类如此……” 永春岱山岩里的石碑还有陈乐泉捐资并倡修岱山岩的记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岱山岩》) 陈圣 陈圣,或作陈盛,字址盘,号廷铭,清·安溪县崇善里彭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人。道光三年(1823)十月初三日生。父陈传把在厦门做生意多年,有积蓄,回家乡置田宅,家道宽裕。
字瑞阶,号纫石,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祖籍安溪县长泰里经岭乡(今城厢乡经岭村),其先世渡台经商,定居新竹县。 光绪间,浚芝举孝廉,授知县,因清理田赋及奏办全台团练有政绩,擢五品衔,候补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掌教台北明志书院时,曾与布政使唐景嵩、举人林鹤年倡设“台阳吟社”,著有《竹梅吟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起,浚芝协办台湾防务以备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让台湾。浚芝与台湾名士邱逢甲等联名奏请增加赔款以易台湾,勿割地资敌。书上,不报。浚芝劝唐景嵩成立台湾民主国,领导军民抗日,并请召台南刘永福将军北上,部署抗敌机宜。后唐景嵩软弱无能,且不听黑旗将军刘永福意见,闻日本占领军悬赏六十万银两欲购其首级,大惊失色,不听军民挽留,立即辞卸总统职位,假扮商人,乘轮内逃。台北失陷后,台南亦告失守。浚芝见局势已无可挽回,义愤填膺,纵横泪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浚芝携眷内渡,归安溪,掌教考亭、崇文两书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浚芝登进士第,目睹清政日非,遂无意仕进,归隐经岭。宣统三年(1911)在经岭病逝。 陈策 陈策,字锺侯,清·晋江人。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陈策》选录)。 铜山守备,淡水守备 陈策行伍出身,原任铜山守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调台湾北路淡水营守备(都司)。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策,字锺侯,福建晋江人。由铜山守备调淡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陈策,字锺侯,晋江人。由桐山守备调淡水。” 《续修台湾府志•卷10•武备2•官秩》:“北路淡水营都司(康熙五十七年新设)……陈策:晋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九年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陈策,字锺侯,晋江人,由铜山守备移淡水。” 协剿朱一贵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知府王珍苛税滥刑,引起凤山民朱一贵率众起义,前后有30万人加入,破凤山县城、诸罗县城,进陷台湾府,官兵败绩,台厦道梁文煊等走澎湖,陈策以孤军力守一隅。五月,闽浙总督觉罗满保聚兵厦门,准备镇压。陈策派使诣厦门乞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施琅之子)、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等会兵,攻台湾鹿耳门,败朱一贵军安平镇,克台湾府。闰六月,朱一贵就擒。觉罗满保加陈策游击职衔继剿北路,收复南崁、竹堑、中港、后垄及吞霄、大甲、大肚诸社落,北路千余里悉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 “一贵陷台湾,策孤军力守一隅。奸人苑景文入境煽诱,擒诛之。 师下台湾,满保檄剿北路,复南嵌、竹堑、中港、后垄、吞霄、大甲诸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 “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反,台地悉陷;策以孤军力守一隅。奸人范景文入境煽诱,策擒获正法,民赖以安。 及大兵入台,援兵亦至淡水;制军满保加策游击职衔。剿北路,收复南崁、竹堑、中港、后垄及吞霄、大甲、大肚诸社落。” 关于陈策协剿朱一贵事,还见于《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有曰: “(康熙)六十年,凤山民朱一贵为乱。台湾知府王珍苛税滥刑,凤山民黄殿、李勇、吴外等集数百人谋变,一贵素贩鸭,托明裔以为渠。劫冈山塘、槟榔林二汛,掠军器,众益聚,遂破县城,进陷台湾。总兵欧阳凯等率兵御贼,师败绩,死之。台厦道梁文煊等走澎湖。 淡水营守备陈策使诣厦门乞援,满保移会巡抚吕犹龙,遣兵自闽安渡淡水。未几,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率舟师至,满保命统水陆军,会提督施世骠于澎湖,克期进剿。六月,世骠、廷珍攻鹿耳门,败贼安平镇,遂克台湾。上以台湾民附乱非本意,敕满保招抚。寻诸罗民杨旭等密约壮丁六百人,擒一贵及其党十二人,献世骠军前,槛送京师,磔於市。 是役,自出师迄事平凡七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 “康熙六十年,寇朱一贵陷全台,策以孤军力守一隅;奸人范景文入境煽诱,擒获正法,民心以安。 大兵入台,制军满保檄剿北路,收复南嵌、竹堑、中港、后垄、吞霄、大甲、大肚诸社落。” 擢台湾总兵,卒于官 朱一贵事平,觉罗满保疏报朱一贵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擢台湾总兵、加左都督。卒于官。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以功擢台湾总兵,加左都督。卒。”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上嘉满保调度有方,加兵部尚书。寻疏言:‘贼起,惟守备陈策鼓励兵民,坚守汛地,待大兵进援,奋力效忠。’命擢台湾总兵。”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 “以功擢台湾总兵官。未几卒于官,赐祭葬。雍正二年给恤赏银二百两。 子梦兰,雍正丙午举人,任莆田教谕。” 《续修台湾府志•卷10•武备2•官秩》:“北路淡水营都司……陈策……六十一年升台湾镇,卒于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 “以功擢台湾总兵,加左都督。 卒,赐祭葬。雍正二年给恤赏银二百两。 子梦兰,雍正丙午举人,任莆田教谕。” 陈福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7·明仕绩》载,陈福山,明·泉州府同安县人。洪武进士,任零陵令,颇得民心。永乐丁亥(1407年),“征入纂修《大典》(《永乐大典》)”。功成后,“改江山县训导,升泷水教谕。” 陈觉民 陈觉民,字达野,北宋·仙游柘山人(今属福建莆田市)。 《宋会要辑稿·选举33之28》有载。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据“旧志”为作传。 熙宁进士,举贤良方正 陈觉民于熙宁七年(1065年)选中国子监上舍生,熙宁九年(1067年)登徐铎榜进士,元祐(1086—1094年)间举贤良方正。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陈觉民,字达野,熙宁九年登进士第,元佑间诏举贤良方正。 林希、钱思劦(“思劦”合一字)以公名闻,时方纷更神考法度,人莫敢言。 公力陈役法,则乞复顾役边事,则乞勿弃地,其言剀切,时议者欲罪公并坐举者,赖言者获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陈觉民,仙游人。熙宁初登第。”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9》:“(绍圣)二年(1095年)十月九日,太常少卿王子韶言:‘奉礼郎陈觉民于熙宁七年选中国子监上舍生登科,是时第五甲赐同学究出身,欲望用丁执古等免省试升甲恩例,改赐出身。’诏陈觉民特依升甲例,与当年第四甲同进士出身。”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陈觉民,字达野,仙游柘山人。登进士第;元佑间东坡知杭州,举应制科。” 知建阳县、漳州、建州、福州 知建州建阳县,历太常寺奉礼郎,除宗正丞;以母老乞补外,知漳州,改知建州。擢福建路转运判官,崇宁四年(1105年)一月以朝散郎移知福州。罢,监东岳庙。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知建州建阳县,以救荒得民心,家画像生祠之。 历太常寺奉礼郎,除宗正丞,将大用,公以母老乞补外,知漳州,改知建州,政治有声。 擢充福建路转运判官。 移知福州。 故枢密安公惇昔与公为同舍生,情好甚笃,元符间任谏议大夫,中执法曾无片言扳引;及谪守长沙,乃欲以公代已,令史持文书以为信,意规厚利。公笑而遣之。小史归,间言,惇由是不乐。及居政府,言者承惇意,谓公尝却近臣举自代,坐是罢,监东岳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元祐中知漳州、建州、福州,所至有治行。” 清•徐景熹撰乾隆《福州府志•卷31•职官4•宋福州知州事》:“陈觉民,仙游人,(崇宁)四年正月,以朝散郎知。”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历知建州……福建运判……” 知泉州 崇宁五年(1106年)知泉州。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寻起知泉州。时有同建言欲搉六郡酤,朝廷下其奏,公陈五不可,且移书约他郡使同之,事遂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崇宁五年改知泉州。时有司建言,欲榷六郡酤。觉民陈‘五不可’,且移书约他郡同请,其事遂寝。”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知)泉州。” 福建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复知泉州,改广东提刑 迁福建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提举河渠;又短暂知泉州,改广东提刑。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寻迁本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兼提举河渠,以太夫人年九十九,奉母莅政于家,人皆荣之。 复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迁本路提刑。”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福建)提刑。改广东提刑。” 知广州 政和四年(1114年)知广州。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以右文殿修撰知广州,所至有风力。 两为乡部使者,凡过郡邑,未尝与僚属妄交一谈,人甚惮之。”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33之28》:“(政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朝议大夫、鸿胪卿陈觉民为集贤殿修撰、知广州。”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知广州,所至有风力。两为乡部使者,凡过郡邑,非公事未尝与僚属妄交一谈,人甚惮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风采严峻,未尝与僚属妄交一谈,人甚惮之。” 卒,官至中奉大夫 卒,官至中奉大夫。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卒,官至中奉大夫。 有文集若干卷、制策十卷、书评十卷、研谱一卷。 陈谏议瓘状其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瓘》) 子宋辅登进士第;磷赐上舍及第,官至吏部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 “尝过武夷,题诗云:‘升真洞口接天门,灵草丹桃日日春。听说列仙来瑞世,三朝德业在斯民。’ 章圣诞自武夷,事见杨大年家集神考;与哲庙亦皆武夷真君应世,故有‘三朝德业’之句。” 陈子冲 陈子冲,字致远,南宋·福州福清人,治《周礼》。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式。开禧元年(1205年)知泉州。官至中奉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子冲》据《闽书》载:“陈子冲,开禧(1205—1207年)中以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知泉州。奏除秋粮重税,民感之。” 陈勉 陈勉,明·临川人。成化(1465—1487年)中以刑部郎出知泉郡,丁艰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为作传,曰:“陈勉,临川人。成化中进士,以刑部郎出知泉郡。捕海寇,禁以水火葬者,剔爬奸蠹,庶民大悦。丁艰去。” 陈惠信 陈信惠,字孚中,号退翁。元·晋江人。历山魁、彭湖、芦溪3寨巡检,转南安主簿,升南丰州判官,摄同安尹,转惠安,调顺昌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陈信惠》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元文苑·陈惠信》(同治补刊本)据“旧《志》”为作传,文基本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陈信惠》:“陈信惠,字孚中,晋江人。初试有司不利,因学古文词。后以才能应帅府辟,队钱帅平漳寇,累功授山魁、彭湖、芦溪三寨巡检。转南安主簿,升南丰州判官。省檄摄同安尹,转惠安,多惠政,调顺昌县。寻以老疾谢事,自号‘退翁’。有《中斋》等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元文苑·陈惠信》:“陈惠信,字孚中,晋江人。初试有司不利,因学古文。后以才能,应帅府辟。从平漳寇有功,授山魁、彭湖、卢溪三寨巡检;转南安主簿,陞南丰州判官。省檄摄同安令,改惠安,多惠政。调顺昌。寻以老疾致仕,号‘退翁’。有《中斋》等集。” 陈履贞 陈宇 陈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9·承事郎陈廉夫先生址》据《考亭(朱熹)渊源录》为作传,曰: 陈从易 陈从易(966~1031年),字简夫,北宋·晋江人;乾德四年(966年)生,宅在泉州城内睦宗院(今鲤城区西街旧馆驿);女为苏颂之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宋史·列传59·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泉州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有传。 端拱二年进士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陈从易举进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进士及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第进士。” 授岚州团练推官 陈从易初任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团练推官。 《宋史·列传59·陈从易》:“为岚州团练推官。”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为岚州团练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为岚州团练推官。” 调彭州军事推官兼摄州事 调彭州 陈从易调彭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彭县)军事推官,后兼摄州事。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再调彭州军事推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为彭州推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再调彭州军事推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初调彭州军事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调彭州。” 咸平三年坚守彭州城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戍卒赵延顺等人因堪官吏克扣军饷和欺压役使,率众暴动,杀死益州兵马钤辖符昭寿,占领益州,拥立都虞侯王均为“武威元皇帝”,建号“大蜀”,改元“化顺”。随后攻陷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汉州(今四川广汉)诸郡,众至十余万。二月,击败宋将杨怀忠,又歼灭雷有终所部,逼近彭州。 时彭州有人策划诛杀兵马都监以响应。陈从易捕杀主谋者,对余党采取给予赦免的分化瓦解,同时加强城防,起义军闻彭州有备,不入州境而他去。 九月,宋军大军进攻,成都城破,王均突围至富顺。十月,王均自缢而死,起义失败。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王均盗据成都,连陷绵、汉诸郡,彭人谋杀兵马都监以应之。 时从易摄州事,斩其首谋者,召余党晓以祸福,贳之,众皆呼悦。乃率厉将吏,修严守械,戒其家僮积薪舍后,曰:‘吾力不足以守,当死于此。’贼闻其有备,不敢入境。 贼平,安抚使王钦若以状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邻盗王均陷州县,彭人谋杀兵官应之。从易斩其首谋,誓以死守。盗平。”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 “王均盗据成都,彭人谋杀兵马都监应之。 时从易摄州事,斩其首谋,率厉将士修严守械闻有备不敢入境。”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 “王均盗据成都,陷绵、汉诸郡,彭人谋杀都监以应。 从易摄州事,擒诛首恶,戒将吏严守备、积薪舍。后戒家僮曰:‘守不支,薪焚我矣。’贼闻有备,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王均盗据成都,连陷绵、汉诸郡,彭人谋应之。从易擒斩首谋,饬严守城,贼闻有备,去。” 召入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十月,王均之乱既平,安抚使王钦若将陈从易事呈报朝廷。陈从易即召入朝,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注:《册府元龟》,是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才正式“载命群儒,共同缀辑”,令王钦若、杨亿、孙奭等18人共同编修。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编成,全书1000卷、31部、1100多门。】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召为秘书省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召为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召为秘书省著作佐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召为著作郎。” 转大理寺详断官、太常博士 陈从易转大理寺详断官,又迁任太常博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大理寺详断官。迁太常博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迁太常博士。” 出知邵武军 陈从易出知福建路邵武军(今邵武市)。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出知邵武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出知邵武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出知邵武军。” 大中祥符二年知虔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陈从易除授监察御史。真宗召对崇和殿,与同秘阁校理刘筠即席赋瑞雪歌、祀汾阳诗,称旨,擢殿中侍御史,改任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学士,出知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改监察御史。真宗宴近臣崇和殿,召从易预,赋诗称旨。迁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虔州。会岁大饥,有持杖盗取民谷者,请一切减死论,凡生者千余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历侍御史。除知处州。岁饥,有持杖盗取民谷者,请一切减死论,凡生者千余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累迁侍御史,直史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改监察御史。召对便殿,命赋‘瑞雪’,援笔立就。真宗嘉奖,改直史馆、知虔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迁监察御史。召对便殿,命赋瑞雪,援笔立就,真宗嘉奖;直史阁。” 奉召还京 仍直史馆 不久,陈从易奉召还京,仍直史馆。 天禧间贬为工部员外郎 天禧(1017~1021年)间,陈从易因荐送“别头进士”失实,降职为工部员外郎。 【所谓“别头进士”是古代贡举考试方式之一。凡礼部试、乡试、漕试等考官和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应试时必须回避,另派考官别设场屋考试,称“别头试”,中进士的称“别头进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天禧中,坐荐送‘别头进士’失实,降工部员外郎。” 天禧三年丁父忧 天禧三年(1019年),陈从易以父老求知乡郡,但宰相寇准准误认是有意疏远自己,故意派知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知州。陈从易趁真宗召对时自陈实情,才改知福州,尚未启行,其父去世丁忧。 《宋史·列传59·陈从易》:“以父老,求乡郡。宰相寇准恶其疏己,除吉州,从易因对自言改福州。未行,遭父丧。” 乾兴元年累知荆南 服除,陈从易留京纠察刑狱。 南宋·乾兴元年(1022年),出任荆湖南路(今湖南省)转运使,徙知荆南。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服除,纠察在京刑狱,出为湖南转运使,徙知荆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历湖南转运使,徙知荆南。” 天圣三年二月知广州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王钦若再度为相。 天圣三年(1025年),广州太守出缺,宋仁宗对辅臣们说:“此邦控制海外,诸国宝货所聚,前为守者多不称职,宜遴选其人。”王钦若举荐陈从易有清节,可以派任。二月,加陈从易太常少卿、直昭文馆,出知广州。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 又坐尝课校太清楼书字非伪误而从易妄判窜之,降直史馆。 明年复职。 在广三年,以清德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知广州,复以清德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 “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远俗安靖,玺书褒美,加三品服。 自广州北还,不蓄南物。仁宗闻,飞白‘清’字赐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寻知广州,赐玺书褒美。” 天圣七年返朝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陈从易奉召返朝,为左司郎中、知制诰;后迁任左谏议大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入为左司郎中、知制诰。 初,景德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乡之,而从易独守不变。与杨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 兼史馆修撰,迁左谏议大夫。命使契丹,以年老,辞不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 “入为左司郎中,与杨大雅并命知制诰。二人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弊,故用以风天下。 迁左谏议大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后仁宗擢知制诰,飞白书‘清’字赐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景徳(1004—1007年)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从易与杨大雅相厚,皆好古笃行,朝廷进二人以风天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擢左司郎中兼史馆,迁左谏议大夫。” 当时,翰林学士杨亿、刘筠的唱和诗合辑为《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后进学者争相仿效。陈从易不被这种“雕靡相尚”的风气所影响,独守不变,力倡醇儒古学,诗作多近白居易,并与杨大雅“好古自守”,坚持质朴文风,被时人称为“杨、陈体”,对矫正宋代文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知杭州 请补郡 陈从易又辞职,请补郡,进龙图阁直学士、出知杭州。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又辞职,请补郡,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除龙图阁直学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进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天圣九年卒于任所 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杭州任所,年66岁。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卒。” 评价 《宋史》评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从易好学强记,为人激直少容,喜别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过,从易终不变。 王钦若最善之,尝谓人曰:‘数日不见简夫,辄忽忽不怿。’及废居(罢相)南京(即应天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时丁谓方用事(升任宰相),人畏谓,无敢往见钦若者(因王钦若是丁谓的政敌)。从易将使湖南,欲过之,遇汴水旱涸,遂告谓曰:‘从易愿使湖外者,非独为贫也,亦以王公在宋,故就省之尔。今汴涸,义不可从他道进,幸公许少留。’谓即大喜曰:‘王公之门,独君为知我者。’留权纠察刑狱,从易不敢当,乃听归馆,须汴通乃行。 时寇准贬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寇准受参知政事丁谓等人排斥,贬为道州司马。而陈从易适出任荆湖南路转运使,寇准反而成为陈从易下属。),谓又谓从易曰:‘庐陵(寇准本籍庐陵)之事,可以释憾矣。’从易对曰:‘当以故相事之尔。’谓有愧色。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从易性激直,王钦若雅善之。后钦若废居南京,人畏丁谓,无敢往见之者,从易独白谓,欲因就省之,谓曰:‘王公之门,独君为知我者。’寇准贬道州,谓又谓从易曰:‘庐陵之事,可以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事之耳。’谓有愧色。”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评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神宗时有“清节过马援”之褒。” 清·《福建通志》评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先是,宰相寇准恶从易疎已,除从易吉州;及寇准贬道州,丁谓语从易曰:‘庐陵之事可以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之礼待之。’谓有愧色。其志行多类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 “从易为人,激直少容,初以忤宰相寇准,除吉州。及寇准贬道州,丁谓曰:‘庐陵之事可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礼待之。’谓有愧色。其志行多类此 元丰(1078—1085年)中,帝问苏颂:‘卿母谁氏?’颂以从易女对。帝曰:‘天圣间学士耶?清节过马援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六一诗话》”曰:“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古”字原缺,据《六一诗话》补)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白居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诸”字原稿误为“诗”,据《六一诗话》改)君亦不能到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侯鲭录》”曰:“王文穆(王钦若谥“文穆”)罢相知杭州,朝士送之诗,惟陈从易学士云:‘千重浪里平安过,百尺竿头稳下来。’冀公爱之。” 著述 陈从易著有《泉山集》20卷,《中书制稿》5卷,《西清奏议》3卷。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所著《泉山集》二十卷,《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所著《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泉山集》二十卷。”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所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所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颖》: “陈颖,字奇之。晋江人。 父孝则,以清节著。 颖用荫入官,知潮州海阳县。治尚宽慈,尽蠲无名之赋。 擢知惠州,妖巫啸聚,策日为变,帅臣欲兵捕之(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帅臣欲以兵捕之”),颖谓捕则坚其必死之心,不若抚之使定,竞就招。 改提举广东市舶,卒。” 明·郭棐《粤大记》:“陈颖,字奇之,泉州人。以父荫入官,宋知海阳县。治以宽慈,尽蠲无名之赋。人称‘陈佛子’。后知惠州,提举广东市舶,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颖》: “陈颖,字奇之。 以父孝则荫,知海阳县,尽蠲无名之赋。 通判兴化军,知邕州,徙惠州,改提举广东市舶,卒。 孝则以清著,颖亦廉谨,世其家。” 陈邦颜 陈邦颜,字献祉,明·晋江人。 华亭知县 陈邦颜登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进士,授华亭知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邦颜》: “陈邦颜,字献社,晋江人。 嘉靖壬戌进士,授华亭令。 华亭财赋甲诸县,逋负累累。邦颜单车入穷乡,召父老廉其故,备得积负诡户者置之法。催科不遣胥吏,以片楮传告里长,率如期至。 咨访民情,无不洞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邦颜》:“陈邦颜,字献祉。嘉靖壬戌进士,授华亭知县。赋繁多逋,设法催科,尽心抚字。” 兵科给事中 隆庆初(1567年),陈邦颜入为兵科给事中。隆庆二年(1568年),忤旨夺俸,以疾乞归,道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邦颜》: “后擢兵科,多所建白。 值遣太监于南京供应机房织造,工部工科驳谏不回。邦颜抗疏直言,忤旨,旋以疾乞归,道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邦颜》: “隆庆初,入为兵科给事中。 二年,诏遣太监赵玢于南京供应机房织造,邦颜上疏切谏,忤旨,夺俸二月。以疾乞归,道卒。” 陈章应 陈章应,字敏达,明·晋江人;陈信惠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信惠》)。洪武四年(1371年)进士,历榆次县丞、繁峙县丞、安丘县丞、礼部主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国朝·陈章应》:“陈章应,字敏达,晋江人;信惠子。洪武四年登进士第。历榆次、繁峙、安丘三县丞。藩宪以其廉干之状上闻。十八年(1385年)时降榜揭于其乡之旌善亭以褒之。升礼部主事,卒于官。 ” 陈应堂 陈应堂,字献甫,号景梅,明·南安县梅溪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应堂》:“陈应堂,字献甫,别号景梅。”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陈应堂,字献甫,号景梅,梅溪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应堂》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采《克薪堂文集》”为作传。 万历廿六年进士 明·万历十年壬午(1582年),陈应堂乡试举人;万历廿六年戊戌(1598年)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应堂》:“万历壬午领乡荐,戊戌成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万历壬午举人,戊戌进士。” 历宦大理寺 初授大理寺评事 陈应堂初授大理寺评事,奏谳明允。(注:①“奏谳”: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②“明允”:清明公正。)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授大理寺评事,奏谳明允。” 万历卅三年五月升大理寺副,恤刑四川 明·万历卅三年(1605)五月庚寅,陈应堂升大理寺副,恤刑四川。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庚寅,敕刑部员外丁永祚往江南、董光宏往福建、张凤翼往广西、陈乾亨往云贵、主事经世文往北直隶、孙延往江北、华士标往浙江、张九德往江西、姚履素往湖广、杜承式往河南、金继震往山东、苏民瞻往山西、陈士兰往广东、大理寺寺副陈应堂往四川、评事汪承爵往陕西,各恤刑,颁给关防一十五颗。”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 “清四川狱,焚香矢简书曰:‘有神明在。’至则亟与解网(“解网”:古代田猎围捕野兽时,收去三面网,只留下一面,不忍赶尽杀绝,喻宽厚有仁德)。 其著者成都千户长以军三十人守堡,当千余番。其挥帅实以贪暴起衅,堡陷,并坐辟。亡何,挥帅得征倭之功,而千长独系。应堂谓:‘首祸者既以功赎,在事者不应专坐。’ 松潘卫人格杀土夷,用夷俗折产赔给,犹坐绞。应堂谓:‘既责以夷俗,不宜复坐以汉法。’ 二狱皆得论减。 又有盗扳诬无辜,吏持之急,其母竟买赃自枉,问官竟坐其子辟,系逾十年。廉其冤,立出之。” 万历卅五年十月升右寺正 明·万历卅五年(1607)十月,陈应堂以四川恤刑差满复职,为大理寺右寺正。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五年十月,大理寺右寺正陈应堂以四川恤刑差满复职。” 潮州知府 明·万历卅五年十月出守潮州 万历卅五年(1607)十月,陈应堂出为潮州知府。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应堂》:“筮仕十余年,出守潮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 “擢潮州府知府。 潮为漳、泉唇齿,往来通道,彼此假借为奸,寇滋法弛,负海不可问。为加意防范,五里一堡,十里一垛,行旅晏然。 尤留心试士,严若部伍。在任三年,得一元二魁,诧为异事。越三年,复有一人领解者,皆其作人之大效也。” 拂衣奉母归 又2年,陈应堂将有迁转之命,遭忌者诬陷,陈应堂遂拂衣奉母归,绝意仕进。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应堂》:“又二年,将有迁转之命,遂拂衣奉母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其时,忌者将有所齮龁,应堂遂奉母归。” 绝意仕进,不复出 陈应堂归乡后,越年丁母艰;服阙,不复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应堂》: “绝意仕进。 逮母卒终丧,或有劝之仕者,曰:‘吾向以一禄荣亲,既奉母而旋,愿毕矣,何官为?’ 赋性醇和,与物无忤,与观察学伊先后媲美焉。”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应堂》: “越岁,丁母艰,哀毁骨立。服阕,不复出。曰:‘吾以一禄荣亲,愿毕矣。’ 日督诸子读书,谓之曰:‘吾三岁后,太安人促早起以为常。自居官至今,即夜半就枕,未尝五更高卧。辗转时,若太安人传呼惊起也。’ 应堂俭约自持,而收恤族人外姻,增创大宗祠,建造凤凰桥,倾囊无所吝。 性醇和,与物无忤,舆论归之。” 陈履贞 陈履贞,字乔岳,号建斋,明末清初·南安人,居晋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履贞》:“陈履贞,字乔岳,别号建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2·人物志·笃行1·明·陈履贞》:“陈履贞,字乔岳。”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履贞》、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2·人物志·笃行1·明·陈履贞》有传。 崇祯十六年进士 明·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陈履贞乡试中式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1633年)成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履贞》:“崇祯癸酉举人。癸未成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2·人物志·笃行1·明·陈履贞》:“崇祯癸未进士。” 历行人、户部主事、吏科右给事中 陈履贞初授行人,迁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履贞》:“授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立朝侃侃,有古直臣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2·人物志·笃行1·明·陈履贞》:“授行人,迁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立朝侃侃,有古直臣风。” 崇祯十七年隐于家终老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给假归,值“甲申之变”,明亡,遂隐于家终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履贞》: “以给假归。旋值鼎革,杜门谢客,人罕谋面焉。 壮年尝游武夷山,见朱子祠宇倾圮,即倡捐修葺。 在安平,复修考亭祠,朝夕奉之益谨。 生平孝友,凡期功之亲贫不自赡者,咸衣食之。诸同谱有称贷者无少吝,亦毫无德色。居常语人曰:“宁人负我,无我负人。” 晚年闭户著书,食贫自怡,课子晨夕而外,无他涉也,其介而能静有如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2·人物志·笃行1·明·陈履贞》: “壮年尝游武夷山,修朱子祠宇;在安平,复修朱子书院。 生平孝友,贫不自赡者咸衣食之。诸同谱有称贷者无少吝。晚年食贫自怡,著书课子而外,无他涉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