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陈:四卷)

  陈日煛(南宋·晋江安海李庄邻近的陈厝坑人,安南[今越南]陈朝1世[陈太宗]。)陈与桂字弥芳,号水竹居士,南宋末元初·晋江人,隐于安溪水竹村陈高翔(字子搏,号巽园)陈蔚[字洪,行六,南宋·德化县清泰里龙山人(今南埕连山村)。身世。抗元殉难。邑人即其尸身所过之地立庙祀之。]、陈尧典(号少华)、陈敏(字元功。身世。殿前司左翼军统制。历任破敌军、京湖路马司、江淮神劲军统制。都统制。历宦。终光州观察使。) 、陈用之。陈愈(师从太守朱恺。永宁卫学教谕。岳州通判。)、陈谦(字德光,号益斋,明·安溪县光德里人)、陈震(字省伸,南宋·晋江人)、陈研(或作陈妍,南宋·晋江人;从弟陈矾[或作陈矶]。官临汀。提点湖南刑狱、计度转运使。终起居郎。)
  陈汝奭
(字公武,北宋·晋江人)、陈球(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陈孝则(字永仲,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宣和进士,历东莞尉、潮州通判、英州知州。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卒于家。)、陈丰(字元龄,南宋·晋江人)、陈仕行(字道亨,明·晋江人)、陈振扬(字时通,明·晋江人)
  陈朝嘉(陈檀,号君达)、陈勋(字孔敬,号乐泉)、陈圣
[或作陈盛,字址盘,号廷铭。清·安溪县崇善里彭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人。准备。起义。]、陈浚芝(字瑞阶,号纫石)、陈策字锺侯,清·晋江人。铜山守备,淡水守备。协剿朱一贵。擢台湾总兵,卒于官。、陈福山、
  陈觉民
[字达野,北宋·仙游柘山人(今属福建莆田市)熙宁进士,举贤良方正。知建阳县、漳州、建州、福州。知泉州。福建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复知泉州,改广东提刑。知广州。卒,官至中奉大夫。]
  陈子冲
(字致远。知泉州。后事。)、陈勉、陈惠信(字孚中,号退翁,元·晋江人)、陈履贞(字乔岳)、陈宇(字允初)、陈址(字廉夫)
  
陈从易
[字简夫,北宋·晋江人,宅在泉州城内睦宗院(今鲤城区西街旧馆驿)。端拱二年进士。授岚州团练推官。调彭州军事推官兼摄州事(调彭州。咸平三年坚守彭州城。)。召入任秘书省著作佐郎。转大理寺详断官、太常博士。出知邵武军。大中祥符二年知虔州。奉召还京(仍直史馆。天禧间贬为工部员外郎。天禧三年丁父忧。)。乾兴元年累知荆南。天圣三年二月知广州。天圣七年返朝。知杭州(请补郡。天圣九年卒于任所。)。评价(《宋史》评。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评。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评。清·《福建通志》评。清·道光《晋江县志》评。)。著述。]
  陈颖(字奇之。南宋·晋江人。、陈邦颜(字献祉,明·晋江人。华亭知县。兵科给事中。)、陈章应(字敏达,明·晋江人)

陈日煛

  陈日煛(1193~1259年),晋江安海李庄邻近的陈厝坑人

  陈日煛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据清代手抄本《西山杂志》载,他是由于进行海外贸易到安南的。

   安南李朝是北宋·晋江安海李庄人李公蕴于1010年开创的,都“升龙”(1831年改名“河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公蕴》)

  安南李朝传至第8世李惠宗,无子,皇位即传给第9世、女儿昭圣公主·李佛金,即昭皇。权臣陈守度强迫李佛金嫁给其侄子陈日煛陈日煛称为李佛金的入赘丈夫。随着时间推移,国事渐由陈日煛掌管,昭皇·李佛金让位与陈日煛建立陈朝,为陈朝1世陈太宗。因此,历史上李朝9世与陈朝1世有一个重叠、交替的过程,即李朝9世为陈朝1世。

  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陈日煛卒。

陈与桂

    陈与桂,字弥芳,号水竹居士,南宋末元初·晋江人。咸淳(1265—1274年)中领乡荐第一,入元不仕,隐于安溪水竹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宋·陈与桂》:陈与桂,字弥芳,晋江人。年少博学。咸淳中预乡荐。入元不仕,隐于清溪(即安溪。乾隆《泉州府志·隐逸》作“隐于安溪”。),足迹不复及城府。暮年文行高古,后生矜式之,号‘水竹居士’。”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8·风俗人物之五·阐潜·宋·陈与桂》:陈与桂,字弥芳,晋江人。领咸淳乡荐,不仕。义行高古,邑人矜式,隐水竹村。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陈与桂,年少博学,咸淳(1265—1274年)中领乡荐第一,入元不仕,隐于安溪水竹村,足迹不复及城府。文行高古,后学矜式,号水竹先生。”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之二·考迹·里》:“水竹村,有水竹之美,宋末陈与桂隐焉。”

陈高翔

  陈高翔,字子搏,号巽园,清·晋江人。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陈高翔》:

  陈高翔,字子搏,号巽园

  雍正丁未(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管制造库,督理五城街道,精勤敏练。历署上考。

  转兵部职方司主事兼管车驾司。书吏有舞弊者,向多因循,独执法杖之,一时肃然。大司马廉其才,京察列第一,旋保举。

  升授山东道御史。疏陈一切更革事宜,如请增丁忧起复月选之补班,条陈广督发帑,交商营运之弊害,皆有关政治,大著直声。

  外转江西驿盐道。却例金,平盐价,商民均便。

  晋山西按察使,调江苏按察。吴地繁剧甲直省,清理庶狱,不辞劳瘁。

  未几,调广东。海疆多重案,益矢精勤。有奸匪自首,议者欲概置重辟;高翔请诛其魁,而胁从者量与末减,言之至于涕泣。署抚军公叹为仁人君子云。

  以病归。建宗祠,置祀田,重修晋邑文庙。

  年七十五卒。”

陈蔚

  陈蔚(约1250~1276年),字,行六,南宋·德化县清泰里龙山人(今南埕连山村),约生于淳祐十年(1250年)农历八月十九。

  身世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陈蔚》:陈蔚,清泰龙山人。”

  陈蔚的曾祖陈觉民,仙游拓山人,赐进士出身,授右文殿修撰,历福建三路都运使,赠银青光禄大夫。

  祖父陈瑜,曾任河南开封府通判,赠直隶大夫。70岁致仕,景定五年(1264年)率子陈财归、孙陈蔚徙居德化龙山肇基繁衍。

  抗元殉难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陈蔚》:“统军与元兵战,败于永春龟龙桥。既被害,犹奋身马上驰归,至南关(双港头天后庙旧址)堕其首,过东关(今岳尾),身滚马下兀立。”

  陈蔚幼秉家学,深明大义。时宋室将倾,遂弃文习武,研读兵书,练习骑射,决心扶宋。后与其堂弟陈显(又名十官)于龙山石鼓寨等为据点,招募义士,聚众练兵,与苏十万义军互相呼应,伺机报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

  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陷南京,南宋朝廷迁都福州,宋臣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陈宜中等于是年5月拥恭帝弟、8岁的赵罡即位于福州,称端宗,改元景炎,诏天下义士勤王.陈蔚与堂弟陈显率义军赶赴福州保驾,幼主嘉其忠义,授陈蔚为福建路都统使,敕封忠义统军都督。

  陈蔚陈显领勤王义师与元军激战,屡破元军。但元兵人多势大,义军屡与周旋,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陈蔚率残部数十骑与元兵决战于永春龟龙桥,兵败捐躯(时年27岁),仍伟身马上不仆,白马将他载驰返回德化。至双港头天后庙旧址(南关),坠其首;过东关(今岳尾),身滚马下兀立;其所骑白马继续向东北奔驰,经雷峰,至南埕湖内半岭失去前蹄,直至水口村场排口劳累气绝。

  陈蔚葬于德化县城龙浔山东北麓(东关驾云亭山麓岳尾),今尚存;或说葬于龙山竹岭。

  邑人即其尸身所过之地立庙祀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3·人物志(上)·忠烈·宋·陈蔚》:“邑人即其地各立庙祀之。”

  邑人嘉陈蔚忠义,分别于其尸身所过之地,塑造金身神像,称“统军爷”,立庙祀之,香火不绝:在德化县古城南关双港头建“统军庙”(又称“忠义庙”,遗址在今德化县工商银行大厦东侧);在古城东岳美街后、龙浔山主峰东麓建“聚星宫”;湖内失马蹄处建“湖兴宫”;村场白马埕马俎建“兴安宫”;在陈蔚故里龙山(今“连山”)建“华山宫”;后分炉到瑞坂建“义民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统军庙、聚星宫》)

  还将陈蔚坐骑白马失蹄的地方“半岭”“马蹄岭”,白马殉躯的地方称“白马埕”

陈尧典

  陈尧典,号少华,明·番禺人。嘉靖廿年(1541年)任泉州通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明·通判·陈尧典》:

  “陈尧典,号少华,番禺人。由举人嘉靖二十年任泉州通判。

  用一缓二,征输敛散无后期。议祛赋弊,处分盐课,除盗息灾,平徭兴学。所至观风问俗,山海野泽间,与士民亲若子姓。贤声丕著,直指徐南湖公移檄旌奖之。

  时与太守俞咨伯改建资寿寺为城隍庙。相度经理,访知寺左旧有亭额曰‘小山丛竹’,为夫子亲笔。历久亭废,字亡,杳不可追,亟谋兴复之。集材鸠工,重建斯亭,更名‘过化’。又购朱子遗像镂于亭祀焉。广求朱子墨迹,年余集得‘小山丛竹’四字,镌石揭诸亭前,以志不朽,自为文记之。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夏五月,盗犯深沪,其乡民相率纠义以御寇。尧典督捕至海上,檄而许之。民得命,益坚且奋,获其魁,歼其党,夺其舟,皆岛外诸蛮也。我民斗死者二人,伤者若干人。尧典亲为抚循劳定,振护赒给,民皆洗瘢刮瘃,迅踊而起,忘其创也。又哀死者之不幸,为赋《招魂》二章祭之,莫不感诵嗟叹。诸生陈邦奇摹赋刻石,请王慎中记其事。

  采《小山丛竹亭碑记》,参顾新山顾珀新山王遵岩王慎中遵岩文集。”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咨伯、朱熹、顾珀王慎中》、《泉州学校·小山丛竹书院》、《泉州儒道释寺庙·城隍庙·泉州府城隍庙》)

陈敏

  陈敏(1113年~?),字元功,南宋·江西虔州石城人。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统领·陈敏》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身世

  陈敏出身于虔州豪族氏。父陈皓,建炎(1127—1130年)末补官至承信郎。陈敏积官至忠靖郎、阁门祗候。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

  父,有才武,建炎(1127—1130年)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

  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统领·陈敏》:陈敏,字元功,石城人。精骑射,有韬略,御士得欢心。”

  殿前司左翼军统制

  时虔州多盗贼,陈敏率家丁数百人习战御贼,声名远播,时常率家丁入闽讨贼。绍兴十五年(1145年)六月,薛弼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辟薛弼为汀漳巡检。及薛弼创奇兵,即以陈敏所部400人为主。陈敏后任福建路安抚司统领官,接受殿前司统制刘宝的领导。绍兴十八年(1148)闰八月,宋廷正式命令以巡检陈敏所领奇兵四百,以及汀漳派戍福建的士兵,组成殿前司左翼军,以陈敏为左翼军统制,漳州驻扎。福建人感念陈敏维护治安之功,在泉州立祠纪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宝》、《泉州历史事件·南宋殿前司左翼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统领·陈敏》:“初率家丁入闽讨贼,兵帅薛弼擢为漳泉巡检。时草寇跳踉山谷,往来龙岩、漳浦、永春、德化间,剿荡悉平。民德之,所至皆为立祠。”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

  “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为统制,漳州驻扎。

  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历任破敌军、京湖路马司、江淮神劲军统制

  后来,陈敏率兵参与平定赣州齐述的叛乱,绍兴廿三年(1153年)二月知赣州李耕奏请推赏平赣州之乱有功的九名将、官中,包括陈敏及统领官郭蔚等人。陈敏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除破敌军统制。绍兴卅一年(1161年)任太平州驻劄、马军司统制;及金兵南侵,陈敏参与捍御金兵有功,乃由右武大夫成州团练使转为拱卫大夫。孝宗即位(隆兴元年,1163年)后为江淮神劲军统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统领·陈敏》:“以功迁本路统领统制。”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

  “赣州齐述据城叛,啸聚数万,将弃城南寇。每闻之曰:‘赣兵精劲,善走崄,若朝廷发兵未至,万一奔冲,江、湖、闽、广骚动矣。’不俟命,领所部驰七日,径抵赣围其城。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破之。

  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

  召赴阙,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寻丁母忧,诏起复,以所部驻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说闵曰:‘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不听。从闵还驻广陵。

  时金兵尚未渡淮,又说邀其归师,复不听。遂移疾归姑孰。

  孝宗即位,张浚宣抚江淮,奏为神劲军统制。”

  都统制

  张浚视师,陈敏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隆兴二年(1164年)十月,改差知高邮军,参与由张浚策动的北伐行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统领·陈敏》:“历江淮都统制。”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

  “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

  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欲以偕行。曰:‘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愿少缓。’不听,令屯盱眙。显忠至符离,果失律,遂入泗州守之。

  金人议和,诏退守滁阳。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

  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历宦

  乾道元年(1165年),陈敏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居岁余,乃除光州观察使。乾道三年(1167年)三月,改任武锋军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乾道四年(1168年),召陈敏为左骁卫上将军,出守高邮。乾道六年(1170年)知楚州,仍兼知高邮军。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居岁余,抗章曰:‘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仍请更筑其城。乃落常阶,除光州观察使。

  分武锋为四军,升为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仍赐筑城屯田之费。敏至郡,板筑高厚皆增旧制。自宝应至高邮,按其旧作石石达(“石达”合一字)十二所,自是运河通泄,无冲突患。

  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上以问曰:‘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适屯田统领官与交通,败,金有间言,上知非罪,乃召为左骁卫上将军。

  言事者议欲戍守清河口,言:‘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马先自上流潜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盖楚州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人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自达。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老鹳河,通战舰以入大江,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南朝司命,愿朝廷留意。’

  及是,再出守高邮,乃诏与楚州守臣左佑同城楚州,卒,遂移守楚州。北使过者观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

  终光州观察使

  其后,陈敏以归正人二百家逃归,降为忠州团练使,又先后罢为福建路总管,改江西路总管,罢祠,继复蕲州防御使,再除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复光州观察使,乾道九年(1173年)七月十六日致仕。以疾卒,年不详。

  《宋史·卷402·列传161·陈敏》:

  “以归正人二百家逃归,降授忠州团练使,罢为福建路总管,改江西路总管,赣州驻札。月余,朝廷命往福州拣军,又命还豫章教阅江西团结诸郡人马。

  俄提举佑神观,仍奉朝请,继复蕲州防御使,再除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复光州观察使。

  以疾卒。特赠庆远军承宣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宋·统领·陈敏》:“卒赠少师。”

陈用之

   陈用之,明·成化(1465—1487年)中永宁卫知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永宁卫指挥知事·陈用之据《通志》为作传

  陈用之,成化中永宁卫知事。

  永宁海上地,弦诵声稀,用之访诸贵胄及戎籍子弟之秀者,劝使就学。时诣门谕之,曰:‘古人虽在军旅,不废诗书道艺,人间惟此一种味最不可少。’且为敦请兴化耆宿陈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愈》)为诸生师。既三年,得可造者三十人,白当道乞如民间俊秀例,充附泉州府学,以均教育,以劝来者。自是永宁文风日进,学者德之,立祠祀焉。”

  永宁卫学停办后,乡人在永宁之东的观日台、镇海石附近建文祠,又称鳌水书院、鳌城书院。在文祠的东南造一个石亭,里有2块石碑,是为纪念有功于永宁教育事业的陈用之和教谕陈愈所立的。

陈愈

  陈愈(1451—?年),明·兴化(今福建莆田)人。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

  师从太守朱恺

  陈愈出生当年,父早卒。从小孤独,家境贫寒,但幼年聪明好学,所作诗文独具一格,文字隽永。

  青年时代,拜当时太守朱恺为师学习经史,游刃有余,备受朱恺器重,倾其所学。

  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中举,但陈愈志在治学,不在科举,故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

  永宁卫学教谕

  时泉州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创永宁卫学,专程赴兴化聘陈愈到永宁执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用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明·永宁卫指挥知事·陈用之据《通志》为作传

  陈用之,成化中永宁卫知事。

  永宁海上地,弦诵声稀,用之访诸贵胄及戎籍子弟之秀者,劝使就学。时诣门谕之,曰:‘古人虽在军旅,不废诗书道艺,人间惟此一种味最不可少。’且为敦请兴化耆宿陈愈为诸生师。

  既三年,得可造者三十人,白当道乞如民间俊秀例,充附泉州府学,以均教育,以劝来者。

  自是永宁文风日进,学者德之,立祠祀焉。

  当时,永宁还出了位有名的儒学者张士昭和书法家张寿,闻名泉州。

  永宁卫学停办后,乡人在永宁之东的观日台、镇海石附近建文祠,又称鳌水书院、鳌城书院。文祠东南造一石亭,立二块石碑,就是为纪念陈用之陈愈所立。 

  岳州通判

  后来,经吏部选试,陈愈被授予承德郎,任岳州通判。

  陈愈到任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让百姓休养生息。时岳州豪强尹大老聚集亡命,在洞庭湖间横加抢掠,商、民深受其害。陈愈亲自部署,将尹大老逮捕归案。史料还载,陈愈“和籴靖工边饷,督造内岁币岁,皆以能被殊委。”陈愈在湖南任职期间尽心尽责,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因疮疾复发,陈愈卒于湖南。 

陈谦

  陈谦,字德光,号益斋,明·安溪县光德里人。弘治(1488—1505年)中岁贡,历武进县丞、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弘治中……陈谦,光德里人。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七·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岁贡、恩贡、选贡·陈谦》:

  “陈谦,字德光,号益斋。由岁贡初授武进县丞,有军功,升南城兵马司副指挥。

  擅诗名,与郡先生丘养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邱养浩》)唱和。为人正直不阿,亦以此见重。归乡时有诗赠别,载于家谱。”

陈震

  陈震,字省伸,南宋·晋江人。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王容榜进士,历瓯宁知县、新建知 县、饶州通判、韶州知州、军器监丞、太府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震》:

  “陈震,字省伸,晋江人。淳熙中第进士。

  知瓯宁县,岁旱,劝分(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岁旱振饥”)捐俸为倡。

  再令新造(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再令新建”)。适更新楮,以帑积旧券,代下户输租,民德之。

  通判饶州,知韶州,累迁太府丞。奏乞减二广丁钱,缮边郡城壁(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缮边郡城堡”),填诸州军籍。

  丐祠归里,卒。有《春秋解》、《史编》、《杂著》数十卷。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震》:陈震,字省仲。淳熙十四年进士,令瓯宁,再令新建,通判饶州,知韶州,摄宪节。却台府例券数千缗,除军器监丞,迁大府丞,奏乞减二广丁钱,缮边郡城堡。奉祠归,卒。”

陈研

  陈研,或作陈妍,南宋·晋江人。其从弟陈矾(或作陈矶),登庆元五年己未(1199年)曾从龙榜进士。

  官临汀

  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官临汀。以忤权贵去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

  “陈研,字叔几,晋江人。乾道中第进士。

  官临汀。言民苦于计口鬻盐,乞弛盐禁,从之。

   权贵欲引为御史,先讽以击故相,不可,以忤意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

  “陈研,字叔防,晋江人。乾道二年进士。

  官临汀。疏乞弛盐禁,民免计口鬻盐之苦。

  权贵欲引为御史,先讽以排击故相;曰:‘公议不可犯,故相不可弹。’以忤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陈研,字叔几。乾道二年进士。官临汀,疏乞弛盐禁。”

  提点湖南刑狱

  起提点湖南刑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提点湖南刑狱。未(“未”字疑衍)有富者为人殴死,官吏利其贿,反抑死者为诬,在理十五年,平反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提点湖南刑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提点湖南刑狱。”

  湖南计度转运使

  徙湖南计度转运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徙计度转运使。除属州铁缆拆直钱,民便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徙计度转运使。属州有铁缆钱,悉除之;曰:‘铁缆久废,何钱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徙计度转运使。州故有矿缆钱为民病,悉去之。”

  终起居郎

  召为起居郎,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研》:

  “召为起居郎,卒。

  所著有《诗书易礼直解》,里人师之。

  从弟,登庆元己未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研》:

  “召为起居郎。

  通经学,诗书易礼皆有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研》:“迁起居郎,卒。”

陈汝奭

  陈汝奭,字公武,北宋·晋江人。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历遂安令、知海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汝奭》:陈汝奭,字公武。宝元元年进士,授遂安令,后知海州。赈饥发粟,不俟报。及母没,叹曰:‘不及养矣。’遂隐居不复出。”

陈球

  陈球,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任罗源知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球》:陈球,政和五年进士,授罗源知县。建炎戊申(建炎二年,1128年),公宇遭兵火,于煨烬之余,竭力鼎新,后人赖焉。”

陈孝则

  陈孝则,字永仲,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陈从易孙,陈知柔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从易陈知柔》)

  宣和进士,历东莞尉、潮州通判、英州知州

  陈孝则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历东莞尉、潮州通判、英州知州,代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提刑陈永仲先生孝则》:陈孝则,字永仲,晋江人。举宣和进士,调东莞尉,以荐改秩通判潮州,知英州,代还。奏罢涵口税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孝则》:

  “陈孝则,字永仲从易孙。

  宣和三年进士,调东莞尉,改判潮州。纳苗贼,令民自槩量。

  知英州。奏罢涵口税,场人便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孝则》:陈孝则,字永仲从易孙。宣和三年进士,调东莞尉,判潮州、英州。”

  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除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提刑陈永仲先生孝则》:“除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出舶商于死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孝则》:“除广南东路提刑。狱有盗赂守狱者逸去,诬系他舶商。孝则验其冤,释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孝则》:“提点广南东路刑狱。”

  卒于家

  居家十余年,八十三岁卒,泉州守王十朋挽以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提刑陈永仲先生孝则》:

  “居家十余年,舶商至泉中,望庐瞻拜。

  念祖父之风,结屋城隅,以‘清’名室。

  王十朋赠之诗:‘我来聚星地,喜见此老成;公清不自言,蔼然著乡评。时寻访其室,鄙吝不敢萌;如觌任棠水,似濯沧浪缨。’其殁也,复哭以诗,有‘心劳抚字阳司业,狱喜平反隽不疑;头白不忘文字示,室清宜作子孙规’之语。

  ,弟知柔。”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孝则》:“辟所居室名曰‘清’。其殁也,王十朋以诗哭之,有‘心劳抚字阳司业,狱喜平反隽不疑’之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孝则》:“辟居室名曰‘清’,取仁宗飞白赐其先人之义。没,守王十朋哭以诗。年八十三。”

陈丰

  陈丰,字元龄,南宋·晋江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提辖文思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丰》:陈丰,字元龄。绍兴十八年进士。少有文名,提辖文思院。会言者计费,辍造勅绫,伪告日滋。白起部谓:‘所较者小,所害者大。’因请复旧。”

陈仕行

  陈仕行,字道亨,明·晋江人。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进士,授太平令,移雷州司理(未任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陈仕行》:陈仕行,字道亨。万历庚辰进士,授太平令,摈为幕僚,移雷州司理,未任卒。仕行古貌古心,以不媚张居正坐谪。王用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用汲》)仕行之品,当于古人求之。”

陈振扬

  陈振扬,字时通,明·晋江人。任归化教谕,及万历廿年壬辰 (1592年)登进士,历分宜令、高明令、南户部主事、江西布政司经历、杭州织造通判、宁国府同知、南户部郎中、瑞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陈振扬》:陈振扬,字时通。万历壬辰进士,未第授归化教谕,及登第,授分宜令,调高明,迁南户部主事。谪江西布政司经历,迁杭州织造通判,擢宁国府同知,升南户部郎中,旋擢瑞州知府。郡运本色米多逋负,民赔累倾家,为申详奏准改折,出久系狱数十人。请老归,百姓攀辕不能留。”

陈朝嘉

  乳名,号君达,明末·石狮市永宁镇岑兜村(雅称银江)人,生于明·祟祯癸酉年(1633年)。

  岑兜地处海滨,早期村民以海为田,海外交通贸易发达。据族谱记载,明代即有人出洋谋生,入清以后华侨渐多。据《朝嘉陈氏三房家乘》载,该房明末清初最早出洋者为陈朝嘉

  陈檀父早逝,遗腹而生,母子两人相依为命。13岁时其母亦逝。陈檀孑然一身,跟随姑父蓝三爹前往海外通商贸易。后来,陈檀到交趾(今越南)寻找在交趾任巡抚的表兄袁天章,居留交趾。

  清·康熙六年(1667年),广东虎头门都司刘世虎、把总刘贵带兵104名征战广西,遭风飘到交趾,船破人存,兵丁求乞于市。陈檀遂与袁天章商议,由自己买船置货,袁天章出具照牌,并拨土番48名为水手,于康熙七年(1668年)亲自把刘世虎等人送回广东。

  两广部院题参刘世虎等临阵退却,并通番人陈檀等欲谋取州县等情,将刘世虎等人囚禁候旨,其中香山县姚启圣被革职追赃。于是,陈檀便与刘世虎姚启圣结拜为兄弟。8月,康熙皇帝派钦差大臣到广东审理。经数月调查,钦差于康熙八年(1669年)返京将实情上奏。不久,朝廷降旨,命刘世虎等各官复原职,兵丁各归本营;陈檀不忘故国,殊为可嘉,派往交趾复命。陈檀因感激朝廷恩典,遂改讳朝嘉

  康熙九年(1670年),陈朝嘉返交趾复命。番王甚喜,欲封他为官,陈朝嘉婉言谢绝,仍继续浮槎泛海,与日本、苏州、广州等地通商贸易。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陈朝嘉在苏州遇故友高士奇高士奇是浙江宁波人,前曾任钱塘教读。苏州重逢时,高士奇已为布衣翰林。他在虎邱置酒设宴,招待陈朝嘉,谈心叙旧。数日后,高士奇又赠诗云:
       “飞帆迎接姑苏城,尽日舟中听水声。
        万里江山皆自得,一时高兴动人情;
        当今圣主称乡誉,况复夷王识姓名。
        日暮诗成相见晚,秋风月色共荣荣。”

陈勋

  字孔敬,号乐泉陈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光》)之后,明·万历年间永春县一都镇人。为一都巨富,急公尚义,乐善好施。

  墓在一都镇黄沙村草洋水尾,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夫妻双葬,两边对联“日月长相伴,溪山老故人”字迹依然可见。墓右侧有两幅石雕神像,墓门两旁还有右灰塑制的石狮、石虎,1990年被盗挖。其明代御赐“冠带义士”墓志铭被发现,现存于黄沙村黄开国家。

  墓志铭为乌石制作,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3厘米,为当时江西九江府通判颜廷榘撰文,奉敕提督杨道会篆盖,江西按察司李开藻书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李开藻》)。墓志铭应有两块,发现的这一块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缺如。

  墓志铭记载,帝赐陈乐泉“冠服备宾价之位”。还记载他的事迹云:“万历十三年,边饷乏。有旨,民能助边者与冠带荣身,君然应诏。明年饥,檄民实仓赈贷,邑城圮,檄民助工修筑,君皆不靳百金。若造桥梁,修蹊路,掩骼施木,饭僧建坛,皆出一念之善,无望报者,其好义之类如此……”

  永春岱山岩里的石碑还有陈乐泉捐资并倡修岱山岩的记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岱山岩》)

陈圣

  陈圣或作陈盛址盘,号廷铭,清·安溪县崇善里彭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人。道光三年(1823)十月初三日生。父陈传把在厦门做生意多年,有积蓄,回家乡置田宅,家道宽裕。

  准备

  咸丰三年(1853年),安溪及邻近州县大旱,赤地千里,米贵如珠;加之地租剥削,捐税繁重,农民生活水深火热。其时,太平军发展到长江流域,定都南京;福建一些地方农民纷纷暴动响应。同安人黄位黄德美叔侄二人领导小刀会于漳、厦沿海一带起义;四月,永春林俊于永春、德化山区起义;同月,惠安邱二娘起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俊邱二娘》)

   陈圣暗中与吾都(今属城厢镇)读过书塾、颇有机谋的陈羡兰(或作“陈占兰”)联络,串联各地饥民数百人,以学武为名,策划起义,议定以“除清复明”为号召、拥戴陈陆书为元帅。

   陈陆书又名季铸,字嗣谐,号令庵,吾都人,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武解元。陈陆书听取陈圣陈羡兰的计划后,认为太平军正在长江流域浴血奋战、无暇南下,泉州府拥有重兵、驰救安溪朝发夕至,举事势必破败,不如静观待变。陈圣陈羡兰愤然道:“如今天灾人祸,饿殍遍野,官府不恤,民不聊生。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或有一线生路。”陈陆书不语,为惜身保命,于举义前夕潜往泉州府衙“避祸”

  起义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旬,陈圣择日在吾都蓝溪溪沙埔竖起“除清复明统兵大元帅陈陆书旗号,陈圣自为副元帅,陈羡兰“除清复明护国军师陈必达,率领从四方汇集的义军,以彭格、吾都两支队伍为主力,挺进安溪县城。【安溪县凤城镇吾埔村沙滩陈盛起义会师遗址(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起义军沿溪而下,向安溪县城西门进攻,知县陈凤音弃城逃匿后垵乡。陈圣进城后,张贴安民告示,开仓济民。傍晚,陈凤音组织后垵及附近乡丁反攻,但陈圣早已自知兵力不足难以固守而从容退出。

   嗣后,陈凤音急向泉州府告急,知府即命陈陆书回县协助“平叛靖乱”

   陈圣陈羡兰均非优秀领导者,组织能力不强,军事才能也不高,不懂建立和巩固根据地,队伍也未经训练,纪律松弛,又没有切实的纲领性口号,孤军作战。后来,义军随数次进攻县城,都无功而返,还消耗了不少力量。不久,清军重兵压境,起义军寡不敌众,终至失败。

   失败后,陈圣及其残余部属出洋逃生。陈圣定居新加坡,一去不回。其他部属数百名则分散于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等地。陈羡兰藏匿于厦门,不知所终。

   陈圣起义时号称以陈陆书为主帅,知县上报要治陈陆书罪,但因攻城之日陈陆书刚好在泉州知府钟本处,泉州城内御史陈庆镛亦予证实,陈陆书才得以开脱。陈陆书平乱有功,但因义军首领无一捕获,始终得不到官府信任,咸丰八年(1858年)抑郁而卒,年五十二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陈浚芝

  字瑞阶,号纫石,清·同治四年(1865年)生。祖籍安溪县长泰里经岭乡(今城厢乡经岭村),其先世渡台经商,定居新竹县。

  光绪间,浚芝举孝廉,授知县,因清理田赋及奏办全台团练有政绩,擢五品衔,候补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掌教台北明志书院时,曾与布政使唐景嵩、举人林鹤年倡设“台阳吟社”,著有《竹梅吟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起,浚芝协办台湾防务以备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让台湾。浚芝与台湾名士邱逢甲等联名奏请增加赔款以易台湾,勿割地资敌。书上,不报。浚芝唐景嵩成立台湾民主国,领导军民抗日,并请召台南刘永福将军北上,部署抗敌机宜。后唐景嵩软弱无能,且不听黑旗将军刘永福意见,闻日本占领军悬赏六十万银两欲购其首级,大惊失色,不听军民挽留,立即辞卸总统职位,假扮商人,乘轮内逃。台北失陷后,台南亦告失守。浚芝见局势已无可挽回,义愤填膺,纵横泪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浚芝携眷内渡,归安溪,掌教考亭、崇文两书院。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浚芝登进士第,目睹清政日非,遂无意仕进,归隐经岭。宣统三年(1911)在经岭病逝。

陈策

  陈策,字锺侯,清·晋江人。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选录)。

   铜山守备,淡水守备

  陈策行伍出身,原任铜山守备,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调台湾北路淡水营守备(都司)。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字锺侯,福建晋江人。由铜山守备调淡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陈策,字锺侯,晋江人。由桐山守备调淡水。”

  《续修台湾府志•卷10•武备2•官秩》:“北路淡水营都司(康熙五十七年新设)……陈策:晋江人,行伍;康熙五十九年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陈策,字锺侯,晋江人,由铜山守备移淡水。”

  协剿朱一贵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知府王珍苛税滥刑,引起凤山民朱一贵率众起义,前后有30万人加入,破凤山县城、诸罗县城,进陷台湾府,官兵败绩,台厦道梁文煊等走澎湖,陈策以孤军力守一隅。五月,闽浙总督觉罗满保聚兵厦门,准备镇压。陈策派使诣厦门乞援。六月,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施琅之子)、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等会兵,攻台湾鹿耳门,败朱一贵军安平镇,克台湾府。闰六月,朱一贵就擒。觉罗满保陈策游击职衔继剿北路,收复南崁、竹堑、中港、后垄及吞霄、大甲、大肚诸社落,北路千余里悉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

  “一贵陷台湾,孤军力守一隅。奸人苑景文入境煽诱,擒诛之。

  师下台湾,满保檄剿北路,复南嵌、竹堑、中港、后垄、吞霄、大甲诸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

  “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反,台地悉陷;以孤军力守一隅。奸人范景文入境煽诱,擒获正法,民赖以安。

  及大兵入台,援兵亦至淡水;制军满保游击职衔。剿北路,收复南崁、竹堑、中港、后垄及吞霄、大甲、大肚诸社落。” 

  关于陈策协剿朱一贵事,还见于《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有曰:

  “(康熙)六十年,凤山民朱一贵为乱。台湾知府王珍苛税滥刑,凤山民黄殿李勇吴外等集数百人谋变,一贵素贩鸭,托明裔以为渠。劫冈山塘、槟榔林二汛,掠军器,众益聚,遂破县城,进陷台湾。总兵欧阳凯等率兵御贼,师败绩,死之。台厦道梁文煊等走澎湖。
满保疏闻,督兵趋厦门,值淫雨,乘竹兜从数骑行泥淖中。比至,籍丁壮剽悍能杀贼者悉充伍,严申军令,禁舟师毋登陆,民以不扰。

  淡水营守备陈策使诣厦门乞援,满保移会巡抚吕犹龙,遣兵自闽安渡淡水。未几,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率舟师至,满保命统水陆军,会提督施世骠于澎湖,克期进剿。六月,世骠廷珍攻鹿耳门,败贼安平镇,遂克台湾。上以台湾民附乱非本意,敕满保招抚。寻诸罗民杨旭等密约壮丁六百人,擒一贵及其党十二人,献世骠军前,槛送京师,磔於市。

  是役,自出师迄事平凡七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

  “康熙六十年,寇朱一贵陷全台,以孤军力守一隅;奸人范景文入境煽诱,擒获正法,民心以安。

  大兵入台,制军满保檄剿北路,收复南嵌、竹堑、中港、后垄、吞霄、大甲、大肚诸社落。”

  擢台湾总兵,卒于官

  朱一贵事平,觉罗满保疏报朱一贵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擢台湾总兵、加左都督。卒于官。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附陈策“以功擢台湾总兵,加左都督。卒。”

  《清史稿·卷284·列传71·觉罗满保》:“上嘉满保调度有方,加兵部尚书。寻疏言:‘贼起,惟守备陈策鼓励兵民,坚守汛地,待大兵进援,奋力效忠。’命擢台湾总兵。”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陈策》:

  “以功擢台湾总兵官。未几卒于官,赐祭葬。雍正二年给恤赏银二百两。

  梦兰,雍正丙午举人,任莆田教谕。”

   《续修台湾府志•卷10•武备2•官秩》:“北路淡水营都司……陈策……六十一年升台湾镇,卒于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6•陈策

  “以功擢台湾总兵,加左都督。

  卒,赐祭葬。雍正二年给恤赏银二百两。

  梦兰,雍正丙午举人,任莆田教谕。”

陈福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7·明仕绩》载,陈福山,明·泉州府同安县人。洪武进士,任零陵令,颇得民心。永乐丁亥(1407年),“征入纂修《大典》(《永乐大典》)。功成后,“改江山县训导,升泷水教谕。”

陈觉民

  陈觉民,字达野,北宋·仙游柘山人(今属福建莆田市)。

  《宋会要辑稿·选举33之28》有载。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有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旧志”为作传。

  熙宁进士,举贤良方正

  陈觉民于熙宁七年(1065年)选中国子监上舍生,熙宁九年(1067年)登徐铎榜进士,元祐(1086—1094年)间举贤良方正。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陈觉民,字达野,熙宁九年登进士第,元佑间诏举贤良方正。

  林希钱思劦(“思劦”合一字)以公名闻,时方纷更神考法度,人莫敢言。

  公力陈役法,则乞复顾役边事,则乞勿弃地,其言剀切,时议者欲罪公并坐举者,赖言者获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陈觉民,仙游人。熙宁初登第。”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9》:(绍圣)二年(1095年)十月九日,太常少卿王子韶言:‘奉礼郎陈觉民于熙宁七年选中国子监上舍生登科,是时第五甲赐同学究出身,欲望用丁执古等免省试升甲恩例,改赐出身。’诏陈觉民特依升甲例,与当年第四甲同进士出身。”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陈觉民,字达野,仙游柘山人。登进士第;元佑间东坡知杭州,举应制科。”

  知建阳县、漳州、建州、福州

  知建州建阳县,历太常寺奉礼郎,除宗正丞;以母老乞补外,知漳州,改知建州。擢福建路转运判官,崇宁四年(1105年)一月以朝散郎移知福州。罢,监东岳庙。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知建州建阳县,以救荒得民心,家画像生祠之。

  历太常寺奉礼郎,除宗正丞,将大用,公以母老乞补外,知漳州,改知建州,政治有声。

  擢充福建路转运判官。

  移知福州。

  故枢密昔与公为同舍生,情好甚笃,元符间任谏议大夫,中执法曾无片言扳引;及谪守长沙,乃欲以公代已,令史持文书以为信,意规厚利。公笑而遣之。小史归,间言,由是不乐。及居政府,言者承意,谓公尝却近臣举自代,坐是罢,监东岳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元祐中知漳州、建州、福州,所至有治行。”

  清•徐景熹撰乾隆《福州府志•卷31•职官4•宋福州知州事》:陈觉民,仙游人,(崇宁)四年正月,以朝散郎知。”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历知建州……福建运判……”

  知泉州

  崇宁五年(1106年)知泉州。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寻起知泉州。时有同建言欲搉六郡酤,朝廷下其奏,公陈五不可,且移书约他郡使同之,事遂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崇宁五年改知泉州。时有司建言,欲榷六郡酤。觉民陈‘五不可’,且移书约他郡同请,其事遂寝。”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知)泉州。”

  福建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复知泉州,改广东提刑

  迁福建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提举河渠;又短暂知泉州,改广东提刑。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寻迁本路提点刑狱,兼三路都转运使,兼提举河渠,以太夫人年九十九,奉母莅政于家,人皆荣之。

  复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迁本路提刑。”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福建)提刑。改广东提刑。”

  知广州

  政和四年(1114年)知广州。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以右文殿修撰知广州,所至有风力。

  两为乡部使者,凡过郡邑,未尝与僚属妄交一谈,人甚惮之。”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33之28》:(政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朝议大夫、鸿胪卿陈觉民为集贤殿修撰、知广州。”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知广州,所至有风力。两为乡部使者,凡过郡邑,非公事未尝与僚属妄交一谈,人甚惮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觉民》:“风采严峻,未尝与僚属妄交一谈,人甚惮之。”

  卒,官至中奉大夫

  卒,官至中奉大夫。

  南宋•黄岩孙纂宝祐《仙溪志•卷4•宋人物•陈觉民》:

  “卒,官至中奉大夫。

  有文集若干卷、制策十卷、书评十卷、研谱一卷。

  谏议状其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瓘》)

  宋辅登进士第;赐上舍及第,官至吏部郎中。”

  钦定四库全书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1•宋•陈•陈觉民》:

  “尝过武夷,题诗云:‘升真洞口接天门,灵草丹桃日日春。听说列仙来瑞世,三朝德业在斯民。’

  圣诞自武夷,事见杨大年家集神考;与哲庙亦皆武夷真君应世,故有‘三朝德业’之句。”

陈子冲

  陈子冲,字致远,南宋·福州福清人,治《周礼》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式。开禧元年(1205年)知泉州。官至中奉大夫。

  知泉州

  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27·人物类2·科名·本朝》:“淳熙十一年甲辰卫泾榜……陈子冲,字致远,福清人。”(按:《三山志》成于淳熙九年。而本卷于淳熙八年榜之后,复有十一年卫泾及十四年王容两榜,当由后人所续。)

  《福州府志》载,陈子冲,字致远,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式,官至中奉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陈子冲据《闽书》载陈子冲,开禧(1205—1207年)中以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知泉州。奏除秋粮重税,民感之。”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1之14·贡赋》:

  “秋税糙米,本府原额七万九千二百三十一石有奇。

  开禧(1205—1207年)间,郡守陈子冲除豁三千五百三十三石四斗有奇,见额七万五千六百九十三石一斗二升四合四勺有奇,白米见额四万六千四百五十四石四斗五升有奇;其糙米变白米者,每糙米一斗变白米八升,逐年截拨仓分。”

  后事

  陈子冲在泉州离任后的情况,史无明载,但在《宋会要辑稿职官75·黜降官12》中有三处记录:

  开禧三年(1207年):“十二月二日,知赣州陈子冲、知泉州方铨、知湖州周梦祥并放罢,知处州王庭芝特降一官。以臣僚言:子冲韩侂胄叙亲;躐取美官,贪鄙尤甚;梦祥周筠序谱;庭芝厚结堂史(应为“堂吏)以为囊橐。”

  嘉定二年(1209年)三月廿五日:“右文殿修撰陈子冲、直宝谟阁鲁肃并落职,直龙图阁、新知泉州张嗣古落职放罢。以侍御史陈晦言三人皆权臣之所亲厚,得罪公议。”

  嘉定三年(1210年)三月廿一日:“新除宫观陈子冲罢宫观。以臣僚言其朋比贪渎。”

  可知陈子冲在泉州离任后曾知赣州,开禧三年(1207年)因与韩侂胄叙亲放罢;嘉定二年(1209年)三月廿五日因侍御史言其是权臣之所亲厚,得罪公议,罢右文殿修撰;后除宫观,又因臣僚弹劾其“朋比贪渎”,罢。

陈勉

  陈勉,明·临川人。成化(1465—1487年)中以刑部郎出知泉郡,丁艰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为作传,曰:陈勉,临川人。成化中进士,以刑部郎出知泉郡。捕海寇,禁以水火葬者,剔爬奸蠹,庶民大悦。丁艰去。”

陈惠信

  陈信惠,字孚中,号退翁。元·晋江人。历山魁、彭湖、芦溪3寨巡检,转南安主簿,升南丰州判官,摄同安尹,转惠安,调顺昌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陈信惠》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元文苑·陈惠信(同治补刊本)据“旧《志》”为作传,文基本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元·陈信惠》:陈信惠,字孚中,晋江人。初试有司不利,因学古文词。后以才能应帅府辟,队帅平漳寇,累功授山魁、彭湖、芦溪三寨巡检。转南安主簿,升南丰州判官。省檄摄同安尹,转惠安,多惠政,调顺昌县。寻以老疾谢事,自号‘退翁’。有《中斋》等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元文苑·陈惠信》:陈惠信,字孚中,晋江人。初试有司不利,因学古文。后以才能,应帅府辟。从平漳寇有功,授山魁、彭湖、卢溪三寨巡检;转南安主簿,陞南丰州判官。省檄摄同安令,改惠安,多惠政。调顺昌。寻以老疾致仕,号‘退翁’。有《中斋》等集。”

陈履贞

   陈履贞,字乔岳,明末·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行人陈乔岳先生履贞据雍正九年《郡志》为作传,曰:

  陈履贞,字乔岳,晋江人。

  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行人司。

  壮岁常逰武夷,见考亭朱熹祠宇倾圮,即捐倡修葺。

  在安平,复新朱子书院,朝夕礼之。

  惟谨生平孝友,凡期功之贫不自赡者,悉衣食之。《同谱》称:‘贷无吝色,亦无德色。’

  晚节食贫自适,著书课子而外,无他与焉。”

陈宇

  陈宇,字允初,南宋·莆田人。绍兴时任监泉州盐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9·少卿陈允初先生留忠宣留正忠宣)撰《墓志》、《考亭朱熹)渊源录》 为作传,曰:

  陈宇,字允初之群从。

  文公朱熹为同安簿,往师之。过一年,年四十,始以正献陈俊卿谥正献)郊霈恩授承务郎,以词赋魁吏部,调监泉州盐税。

  改宣教郎,迁秘书丞,知仁和县。

  历太常寺丞、三司判、户司部判官,改大理正,赐服金紫,知梧州军。岁旱,手写救荒十余事行之,属县米适四集,人以不饥。建炎盗起,增额且半,累疏仍旧,流徙来归,猺獠帖然以安。

  转太常少卿,入奏事,引疾归,积阶朝议大夫。

  忠宣 撰墓志曰:‘君入杭,先与予交,色敛然恭,气退然卑,予谓贤公子习使人亲近然尔。徐而亲切反覆,即平日之近验事物之远,寒士之深造处诣,有不能逮其后。道行名立,公相(指陈俊卿乡里多谈允初贤,亟图用之,则老至而归,不复出矣。盖君从晦庵 朱熹学,及于主敬行恕之训,则守之不忽,孝礼清忠亮直,乃其家教然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陈俊卿留正

陈址

  陈址,字廉夫,南宋·莆田人,陈俊卿。曾任监南安县盐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9·承事郎陈廉夫先生考亭朱熹)渊源录》为作传,曰:

  陈址,字廉夫。厚重明敏,自幼即有志于学,以祖正献陈俊卿正献荫授承事郎,监泉州南安县盐税。卒年二十八。

  尝学于文公朱熹,公悲其贤而不克就其志也,为之志其圹。”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俊卿朱熹

陈从易

  陈从易(966~1031年),字简夫,北宋·晋江人;乾德四年(966年)生,宅在泉州城内睦宗院(今鲤城区西街旧馆驿);女为苏颂之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宋史·列传59·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泉州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陈从易,字简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有传。

  端拱二年进士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陈从易举进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进士及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第进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进士及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端拱二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端拱二年进士。”

  授岚州团练推官

  陈从易初任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团练推官。

  《宋史·列传59·陈从易》:“为岚州团练推官。”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为岚州团练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为岚州团练推官。”

  调彭州军事推官兼摄州事

  调彭州

  陈从易调彭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彭县)军事推官,后兼摄州事。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再调彭州军事推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为彭州推宫。”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再调彭州军事推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初调彭州军事推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调彭州。”

  咸平三年坚守彭州城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戍卒赵延顺等人因堪官吏克扣军饷和欺压役使,率众暴动,杀死益州兵马钤辖符昭寿,占领益州,拥立都虞侯王均武威元皇帝,建号“大蜀”,改元“化顺”。随后攻陷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汉州(今四川广汉)诸郡,众至十余万。二月,击败宋将杨怀忠,又歼灭雷有终所部,逼近彭州。

  时彭州有人策划诛杀兵马都监以响应。陈从易捕杀主谋者,对余党采取给予赦免的分化瓦解,同时加强城防,起义军闻彭州有备,不入州境而他去。

  九月,宋军大军进攻,成都城破,王均突围至富顺。十月,王均自缢而死,起义失败。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王均盗据成都,连陷绵、汉诸郡,彭人谋杀兵马都监以应之。

  从易摄州事,斩其首谋者,召余党晓以祸福,贳之,众皆呼悦。乃率厉将吏,修严守械,戒其家僮积薪舍后,曰:‘吾力不足以守,当死于此。’贼闻其有备,不敢入境。

  贼平,安抚使王钦若以状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邻盗王均陷州县,彭人谋杀兵官应之。从易斩其首谋,誓以死守。盗平。”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

  王均盗据成都,彭人谋杀兵马都监应之。

  从易摄州事,斩其首谋,率厉将士修严守械闻有备不敢入境。”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

  王均盗据成都,陷绵、汉诸郡,彭人谋杀都监以应。

  从易摄州事,擒诛首恶,戒将吏严守备、积薪舍。后戒家僮曰:‘守不支,薪焚我矣。’贼闻有备,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王均盗据成都,连陷绵、汉诸郡,彭人谋应之。从易擒斩首谋,饬严守城,贼闻有备,去。”

  召入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十月,王均之乱既平,安抚使王钦若陈从易事呈报朝廷。陈从易即召入朝,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注:《册府元龟》,是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年)朝廷才正式“载命群儒,共同缀辑”,令王钦若杨亿孙奭等18人共同编修。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编成,全书1000卷、31部、1100多门。】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召为秘书省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召为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召为秘书省著作佐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召为著作郎。”

  转大理寺详断官、太常博士

  陈从易转大理寺详断官,又迁任太常博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大理寺详断官。迁太常博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迁太常博士。”

  出知邵武军

  陈从易出知福建路邵武军(今邵武市)。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出知邵武军。”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出知邵武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出知邵武军。”

  大中祥符二年知虔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陈从易除授监察御史。真宗召对崇和殿,与同秘阁校理刘筠即席赋瑞雪歌、祀汾阳诗,称旨,擢殿中侍御史,改任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学士,出知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改监察御史。真宗宴近臣崇和殿,召从易预,赋诗称旨。迁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虔州。会岁大饥,有持杖盗取民谷者,请一切减死论,凡生者千余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历侍御史。除知处州。岁饥,有持杖盗取民谷者,请一切减死论,凡生者千余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累迁侍御史,直史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改监察御史。召对便殿,命赋‘瑞雪’,援笔立就。真宗嘉奖,改直史馆、知虔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迁监察御史。召对便殿,命赋瑞雪,援笔立就,真宗嘉奖;直史阁。”

  奉召还京

  仍直史馆

  不久,陈从易奉召还京,仍直史馆。

  天禧间贬为工部员外郎

  天禧(1017~1021年)间,陈从易因荐送“别头进士”失实,降职为工部员外郎。

  【所谓“别头进士”是古代贡举考试方式之一。凡礼部试、乡试、漕试等考官和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应试时必须回避,另派考官别设场屋考试,称“别头试”,中进士的称“别头进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天禧中,坐荐送‘别头进士’失实,降工部员外郎。”

  天禧三年丁父忧

  天禧三年(1019年),陈从易以父老求知乡郡,但宰相寇准准误认是有意疏远自己,故意派知吉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知州。陈从易真宗召对时自陈实情,才改知福州,尚未启行,其父去世丁忧。

  《宋史·列传59·陈从易》:“以父老,求乡郡。宰相寇准恶其疏己,除吉州,从易因对自言改福州。未行,遭父丧。”

  乾兴元年累知荆南

  服除,陈从易留京纠察刑狱。

  南宋·乾兴元年(1022年),出任荆湖南路(今湖南省)转运使,徙知荆南。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服除,纠察在京刑狱,出为湖南转运使,徙知荆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历湖南转运使,徙知荆南。”

  天圣三年二月知广州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王钦若再度为相。

  天圣三年(1025年),广州太守出缺,宋仁宗对辅臣们说:“此邦控制海外,诸国宝货所聚,前为守者多不称职,宜遴选其人。”王钦若举荐陈从易有清节,可以派任。二月,加陈从易太常少卿、直昭文馆,出知广州。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

  又坐尝课校太清楼书字非伪误而从易妄判窜之,降直史馆。

  明年复职。

  在广三年,以清德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知广州,复以清德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

  “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远俗安靖,玺书褒美,加三品服。

  自广州北还,不蓄南物。仁宗闻,飞白‘清’字赐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寻知广州,赐玺书褒美。”

  天圣七年返朝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陈从易奉召返朝,为左司郎中、知制诰;后迁任左谏议大夫。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入为左司郎中、知制诰。

  初,景德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乡之,而从易独守不变。与杨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

  兼史馆修撰,迁左谏议大夫。命使契丹,以年老,辞不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

  “入为左司郎中,与杨大雅并命知制诰。二人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弊,故用以风天下。

  迁左谏议大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后仁宗擢知制诰,飞白书‘清’字赐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景徳(1004—1007年)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从易杨大雅相厚,皆好古笃行,朝廷进二人以风天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擢左司郎中兼史馆,迁左谏议大夫。”

  当时,翰林学士杨亿刘筠的唱和诗合辑为《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后进学者争相仿效。陈从易不被这种“雕靡相尚”的风气所影响,独守不变,力倡醇儒古学,诗作多近白居易,并与杨大雅“好古自守”,坚持质朴文风,被时人称为体”,对矫正宋代文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知杭州

  请补郡

  陈从易又辞职,请补郡,进龙图阁直学士、出知杭州。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又辞职,请补郡,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除龙图阁直学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进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天圣九年卒于任所

  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杭州任所,年66岁。

  《宋史·列传59·陈从易》:“卒。”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卒。”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卒。”

  评价

  《宋史》评

  《宋史·列传59·陈从易》:

  从易好学强记,为人激直少容,喜别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过,从易终不变。

  王钦若最善之,尝谓人曰:‘数日不见简夫,辄忽忽不怿。’及废居(罢相)南京(即应天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时丁谓方用事(升任宰相),人畏,无敢往见钦若(因王钦若丁谓的政敌)从易将使湖南,欲过之,遇汴水旱涸,遂告曰:‘从易愿使湖外者,非独为贫也,亦以公在宋,故就省之尔。今汴涸,义不可从他道进,幸公许少留。’即大喜曰:‘公之门,独君为知我者。’留权纠察刑狱,从易不敢当,乃听归馆,须汴通乃行。

  寇准贬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寇准受参知政事丁谓等人排斥,贬为道州司马。而陈从易适出任荆湖南路转运使,寇准反而成为陈从易下属。)又谓从易曰:‘庐陵(寇准本籍庐陵)之事,可以释憾矣。’从易对曰:‘当以故相事之尔。’有愧色。
其行志多类此。”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评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从易性激直,王钦若雅善之。后钦若废居南京,人畏丁谓,无敢往见之者,从易独白,欲因就省之,曰:‘公之门,独君为知我者。’寇准贬道州,又谓从易曰:‘庐陵之事,可以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事之耳。’有愧色。”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评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神宗时有“清节过马援”之褒。”

  清·《福建通志》评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先是,宰相寇准从易疎已,除从易吉州;及寇准贬道州,丁谓从易曰:‘庐陵之事可以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之礼待之。’有愧色。其志行多类此。”

  清·道光《晋江县志》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

  从易为人,激直少容,初以忤宰相寇准,除吉州。及寇准贬道州,丁谓曰:‘庐陵之事可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礼待之。’有愧色。其志行多类此

  元丰(1078—1085年)中,帝问苏颂:‘卿母谁氏?’从易女对。帝曰:‘天圣间学士耶?清节过马援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六一诗话》”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古”字原缺,据《六一诗话》补)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白居易。盖自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公时偶得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字原稿误为“诗”,据《六一诗话》改)君亦不能到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侯鲭录》”王文穆王钦若谥“文穆”)罢相知杭州,朝士送之诗,惟陈从易学士云:‘千重浪里平安过,百尺竿头稳下来。’冀公爱之。”

  著述

  陈从易著有《泉山集》20卷,《中书制稿》5卷,《西清奏议》3卷。

  《宋史·列传59·陈从易》:“所著《泉山集》二十卷,《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人物·名臣·宋·陈从易》:“所著《中书制稿》五卷、《西清奏议》三卷、《泉山集》二十卷。”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陈从易》:“所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陈从易》:“所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从易》:“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陈颖

  陈颖,字奇之,南宋·晋江人;陈从易曾孙,陈孝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子。以以父孝则荫入官,历知潮州海阳县、兴化军通判、知邕州、知惠州、广东市舶提举,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从易陈孝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颖》:

  陈颖,字奇之。晋江人。

  父孝则,以清节著。

  用荫入官,知潮州海阳县。治尚宽慈,尽蠲无名之赋。

  擢知惠州,妖巫啸聚,策日为变,帅臣欲兵捕之(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帅臣欲以兵捕之”)谓捕则坚其必死之心,不若抚之使定,竞就招。

  改提举广东市舶,卒。”

  明·郭棐《粤大记》:陈颖,字奇之,泉州人。以父荫入官,宋知海阳县。治以宽慈,尽蠲无名之赋。人称‘陈佛子’。后知惠州,提举广东市舶,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颖》:

  “陈颖,字奇之

   以父孝则荫,知海阳县,尽蠲无名之赋。

  通判兴化军,知邕州,徙惠州,改提举广东市舶,卒。

  孝则以清著,亦廉谨,世其家。”

陈邦颜

  陈邦颜,字献祉,明·晋江人。

  华亭知县

  陈邦颜登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进士,授华亭知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邦颜》:

  “陈邦颜,字献社,晋江人。

  嘉靖壬戌进士,授华亭令。

  华亭财赋甲诸县,逋负累累。邦颜单车入穷乡,召父老廉其故,备得积负诡户者置之法。催科不遣胥吏,以片楮传告里长,率如期至。

  咨访民情,无不洞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邦颜》:陈邦颜,字献祉。嘉靖壬戌进士,授华亭知县。赋繁多逋,设法催科,尽心抚字。”

  兵科给事中

  隆庆初(1567年),陈邦颜入为兵科给事中。隆庆二年(1568年),忤旨夺俸,以疾乞归,道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陈邦颜》:

  “后擢兵科,多所建白。

  值遣太监于南京供应机房织造,工部工科驳谏不回。邦颜抗疏直言,忤旨,旋以疾乞归,道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陈邦颜》:

  “隆庆初,入为兵科给事中。

  二年,诏遣太监赵玢于南京供应机房织造,邦颜上疏切谏,忤旨,夺俸二月。以疾乞归,道卒。”

陈章应

  陈章应,字敏达,明·晋江人;陈信惠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信惠》)。洪武四年(1371年)进士,历榆次县丞、繁峙县丞、安丘县丞、礼部主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宦迹·国朝·陈章应》:陈章应,字敏达,晋江人;信惠子。洪武四年登进士第。历榆次、繁峙、安丘三县丞。藩宪以其廉干之状上闻。十八年(1385年)时降榜揭于其乡之旌善亭以褒之。升礼部主事,卒于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