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韶
【字元善,号竹湖、直空老人,谥忠清】

  连江人,文饶子,弥逊之曾孙。
  举进士,累太学博士。
  出通判泉州。
  知道州,提举福建市舶,国子监丞。
  知泉州兼市舶。
  太府寺丞,迁都官郎官,迁尚左郎官,右正言。
  殿中侍御史,权工部侍郎、正言,起居舍人。
  知漳州。
  疏“不敢进者四”。
  户部侍郎,礼部侍郎。
  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再知泉州。
  提举鸿庆宫,礼部侍郎,权礼部尚书,兼侍读。
  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
  奉祠,卒。
  评价。

  李韶(1177~1251年),字元善,号竹湖直空老人,谥忠清,南宋·福州连江县城人。绍定四年(1231年)通判泉州。端平元年(1234年)前从国子监丞改知泉州兼市舶,端平元年召。淳祐二年(1242年)以宝章阁直学士再知泉州。

  《宋史·卷423·列传182·李韶有传。《宋元学案补遗·卷12》有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李韶据旧《志》为作传。

连江人,文饶子,弥逊之曾孙

  道光《晋江县志·李韶》:李韶,字元善,连江人。”

  《连江县志》:李竹湖弥逊曾孙。”

  《宋史·李韶》:

  “李韶,字元善弥逊之曾孙也。

  父文饶,为台州司理参军,每谓人曰:‘吾司臬多阴德,后有兴者。’

  五岁能赋梅花。”

  李韶的曾祖李弥逊(1089~1153年),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北宋末南宋初·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1114年),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1118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1125年)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南宋·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1132年)知饶州;五年(1135年)知吉州;七年(1137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1138年)试户部侍郎;九年(1139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1140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1153年)卒。有《筠溪集》24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8》),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8》),已佚。《宋史·卷382》有传。

  由于《宋史·李韶》一句弥逊之曾孙也”,而李弥逊为吴县人,故一些史书亦称李韶 为吴县人。实际上,李弥逊早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就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了,遂家焉。因此,正确的说法应是:李韶,连江人。

举进士,累太学博士

  道光《晋江县志·李韶》: “嘉定四年 (1211年) 进士。”

  《宋史·李韶》:

  “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与其兄同举进士。

  调南雄州教授。校文广州,时有当国之亲故私报所业,却之。

  调庆元。丞相史弥远荐士充学职,不与。袁燮求学宫射圃益其居,亦不与,以此更敬

  以廉勤荐,迁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太学正,改太学博士。上封事谏济王·狱,且以书晓弥远,言甚恳到。又救太学生宁式,迕学官。”

出通判泉州

  道光《晋江县志·李韶》:“绍定四年(1231年)通判泉州。忠厚纯实,郡守游九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游九功》)素清严,独异顾。”

  《宋史·李韶》:“丐外,添差通判泉州。郡守游九功素清严,独异顾。”

  清·道光《晋江县志》所载李韶“绍定四年(1231年)通判泉州”时间恐有误。据《宋史·李韶》知,绍定四年李韶由知道州迁提举福建市舶。另据清·康熙《永州府志·卷6·秩官志下》,李韶任道州知州军事在绍定三年。

知道州,提举福建市舶,国子监丞

  清·康熙《永州府志·卷6·秩官志下》:“宋·道州知州军事:绍定,李韶,福州人,三年任。” 

  《宋史·李韶》:

  “改知道州。葺周惇颐故居,录其子孙于学宫,且周其家。

  绍定四年(1231年),行都灾,应诏言事。提举福建市舶。

  会星变,又应诏言事。入为国子监丞。”

知泉州兼市舶

  《宋史·李韶》:“改知泉州兼市舶,端平元年( 1234年 )召。”

太府寺丞,迁都官郎官,迁尚左郎官,右正言

  道光《晋江县志·李韶》:“端平(1234—1236年)初,迁右正言,上封事数千言。”

  《宋史·李韶》:

  “明年(端平二年,1235年),转太府寺丞,迁都官郎官,迁尚左郎官。未几,拜右正言。

  奏乞以国事、边防二事专委丞相郑清之乔行简各任责。

  论汰兵、节财及襄、蜀边防。

  又论史嵩之王遂和战异议,迄无成功,请出于要藩,易嵩之于边面,使各尽其才。

  史宅之将守袁州,率同列一再劾之。

  俱不报。”

殿中侍御史,权工部侍郎、正言,起居舍人

  《宋史·李韶》:

  “乞解言职,拜殿中侍御史,辞,不允。

  奏曰:‘顷同臣居言职者四人,未逾月徐清叟去,未三月杜范吴昌裔免,独臣尚就列。清叟昨言‘三渐’,臣继其说,李宗勉又继之,陛下初不加怒,而清叟竟去,犹曰清叟倡之也。今臣与昌裔言,未尝不相表里,二臣出台,臣独留,岂臣言不加切于二臣邪?抑先去二臣以警臣,使知择而后言邪? 清叟 所言‘三渐’,臣犹以为未甚切。今国柄有陵夷之渐,士气有委靡之渐,主势有孤立之渐,宗社有阽危之渐,上下偷安,以人言为讳,此意不改,其祸岂直‘三渐’而已。’

  时魏了翁罢督予祠,讼曰:‘了翁刻志问学,几四十年,忠言谠论,载在国史,去就出处,具有本末。端平收召,论事益切。去年督府之遣,体统不一,识者逆知其无功。了翁迫于君命,黾勉驱驰,未有大阙,襄州变出肘腋,未可以为了翁罪。枢庭之召,未几改镇,改镇未久,有旨予祠。不知国家四十年来收拾人才,烨然有称如了翁者几人?愿亟召还,处以台辅。”

  又劾奏陈洵益刑余腐夫,粗通文墨,扫除贱隶,窃弄威权,乞予洵益外祠。

  劾女冠吴知古在宫掖招权纳贿,宜出之禁庭。

  帝怒,还笏殿陛乞归。

  会祀明堂,雷电,免二相,权工部侍郎、正言,迁起居舍人。复疏洵益知古,不报。

  辞新命,不许。应诏上封事,几数千言。帝谕左右曰:‘李韶真有爱朕忧国之心。’凡三辞不获,以生死祈哀乞去。帝蹙额谓韶曰:‘曲为朕留。’退,复累疏乞补外。”

知漳州

  《宋史·李韶》:(嘉熙元年,1237年)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号称廉平。朝廷分遣部使者诸路称提官楮,疏极言其敝。”

  《连江县志》:李韶守漳州,捐学田,创虎渡石梁,民称‘李生佛’。及迁礼部侍郎,漳人诵之曰:‘方千里内一太守,二百年间两侍郎’。” 

  李韶知漳州期间,最大的功绩是创虎渡石梁,即江东桥,古称虎渡桥、通济桥。虎渡桥是古代漳州通往厦门、泉州、福州的陆上交通必经之道,古称“三省通衢”

  江东桥(虎渡桥)位于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九龙江北溪下游与西溪交汇入海处。《漳州府志·卷6》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宋·陈让《重修虎渡桥记》载,这里江水 “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

  绍熙元年(1190年),虎渡曾架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庄夏(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在李韶到任前不久毁于火。

  在李韶倡议下,重修为多孔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载,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 每孔之间架三道石梁,两旁置栏杆,桥两端建成路亭,并在东西两岸设关卡。

  江东桥的石梁每条长22至23米、宽1.15至1.5米、厚1.3至1.6米,重达近200吨,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

  1970 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残墩基9座和东西金刚墙,残长100.35米。桥墩以0.35×0.4×5.2米的条石交错叠砌,呈舰首形,通长11.4米,宽5.3米。墩间每跨以3—5条石梁铺成桥面。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石桥,虎渡第一。”

  现代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石拱桥》(1962年4月3日《人民日报》)说:“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建成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知道。”

  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2001 年6月,江东桥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疏“不敢进者四”

  《宋史·李韶》:

  “嘉熙二年(1238年),召。

  明年(嘉熙三年,1239年),上疏乞寝召命云:

  ‘端平以来,天下之患,莫大于敌兵岁至,和不可,战不能,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臣窃论以为必自上始,九重菲衣恶食,卧薪尝胆,使上下改虑易听,然后可图。今二患益深,虽欲效忠,他莫有以为说。此其不敢进者一。

  史宅之,故相子,予郡,外议皆谓扳援之徒将自是复用,故尝论列至再。今圣断赫然,用舍由己,人才一变矣。环视前日在廷之臣,流落摈弃,臣虽欲贪进,未知所以处其身。此其不敢进者二。

  始臣为郎,蜀受兵方亟,庙堂已遣小使至,特起嵩之于家,而言者攻击不已。臣妄论以为讲和固非策,而首兵亦岂能无罪。故居言路,首乞出高论者付以兵事,使稍知敌情者尝试其说于阃外。不知事势推移,遂竟罢废,而款敌无功者,白麻扬廷矣。或者将议臣前日有所附会。此臣重不敢进者三。

  又臣昨弹内侍女冠,不行,退惟圣主高明,必不容其干政。然未几首相去位,臣亦出台,传闻其人谓臣受庙堂风旨,故决意丐外。今臣言迄不行,苟贪君命,窃恐或者讥臣向何所闻而去,今何所见而来。此臣重不敢进者四。’”

户部侍郎,礼部侍郎

  《宋史·李韶》:

  “(嘉熙)四年(1240年),诏趣赴阙,辞,迁户部侍郎,再辞,不许。

  (嘉熙)五年,改礼部侍郎,辞,诏不允,令所在州军护遣至阙。

  【《宋史》言李韶四年“迁户部侍郎”,五年“改礼部侍郎”,承上文,当是嘉熙四年、嘉熙五年,而嘉熙并无五年,显然有误。《续资治通鉴·卷169》:(嘉熙二年十二月戊辰)起为李韶礼部侍郎,辞,不允,诏所在州护送至阙。”李韶上疏乞寝召命当为当年事。疑上文之“明年”为衍文,“四年”“三年”之讹,“五年”“四年”之讹。】

  嵩之遣人谓曰‘毋言济邸、宫媪、国本。’不答。

  上疏曰:

  ‘臣生长淳熙(1174—1189年)初,犹及见度江盛时民生富乐,吏治修举。事变少异,政归私门,绍定(1228—1233年)之末,元气索矣。端平(1234—1236年)更化,陛下初意岂不甚美。国事日坏,其人或罢或死,莫有为陛下任其责者。考论至是,天下事岂非陛下所当自任而力为乎?

  《左氏》载史墨言:‘鲁公世从其失,氏世修其勤。’盖言所由来者渐矣。陛下临御日久,宜深思熟念,威福自己,谁得而盗之哉?舍此不为,悠悠玩忄妻,乃几于《左氏》所谓‘世从其失者。’’

  盖以世卿风 嵩之也。

  疏出,嵩之不悦,曰:‘治《春秋》人下语毒。’当是时,杜范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称为‘’。”

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

  《宋史·李韶》:

  “兼侍讲,累辞,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辞,(嘉熙五年,1241年)迁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三辞,不许。

  淳祐二年(1242年),疏言:‘道揆之地,爱善类不胜于爱爵禄,畏公议不胜于畏权势。陛下以腹心寄之大臣,大臣以腹心寄之一二都司,恐不能周天下之虑。故以之用人,则能用其所知,岂能用其所不知;以之守法,则能守其所不与,必不能守于其所欲与。’又及济王、国本、宫媪。”

再知泉州

  《宋史·李韶》: “三上疏乞归,以宝章阁直学士知泉州,辞,乞畀祠,不许。”

  道光《晋江县志·李韶理宗嘉其真有爱君忧国之心,(淳祐二年,1242年 )以宝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忠厚慈爱,简淡冲粹,纯实便民,州人戴之。”

提举鸿庆宫,礼部侍郎,权礼部尚书,兼侍读

  《宋史·李韶》:

  “既归,三辞,仍旧职提举鸿庆宫。

  淳祐五年(1245年)被召,再辞,诏本州通判劝勉赴阙。迁礼部侍郎,三辞,迁权礼部尚书,复三辞,不许。

  入见,疏曰:‘陛下改畀正权,并进时望,天下孰不延颈以觊大治。臣窃窥之,恐犹前日也。君子小人,伦类不同。惟不计近功,不急小利,然后君子有以自见;不恶闻过,不讳尽言,然后小人无以自托。不然,治乱安危,反覆手尔。’

  又曰:‘陛下所谋者嫔妃近习,所信者贵戚近亲。按《政和令》:‘诸国戚、命妇若女冠、尼,不因大礼等辄求入内者,许台谏觉察弹奏。’乞申严禁廷之籍,以绝天下之谤。世臣贵戚,牵联并进,何示人以不广也。借曰以才选,他时万一有非才者援是以求进,将何以抑之耶!’

  又曰:‘今土地日蹙者未反,人民丧败者未复,兵财止有此数,旦旦而理之,不过椎剥州县,朘削里闾。就使复生,继出,能为陛下强兵理财,何补治乱安危之数,徒使国家负不韪之名。况议论纷然,贤者不过苟容而去,不肖者反因是以媒其身,忠言至计之不行,浅功末利之是计,此君子小人进退机括所系,何不思之甚也!’

  又曰:‘闻之道路,德音每下,昆虫草木咸被润泽,恩独不及于一枯胔。威断出,自公卿大夫莫敢后先,令独不行于一老媪。小大之臣积劳受爵,皆得以延于世,而国储君副,社稷所赖以灵长,独不蚤计而豫定。’

  又疏乞还,不许。兼侍读,三辞,不许。又三疏乞归。

  时游似以人望用,然有牵制之者,奏云:‘人主职论一相而已,非其人不以轻授。始而授之,如不得已,既乃疑之,反使不得有所为,是岂专任责成之体哉!所言之事不必听,所用之人不必从,疑畏忧沮,而权去之矣。’”

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

  《宋史·李韶》:

  “擢翰林学士兼知制诰、兼侍读,不拜,诏不许,又三辞,不许。

  嵩之服除,有乡用之意,殿中侍御史章琰、正言李昂英、监察御史黄师雍 论列嵩之甚峻,诏落职予祠。

  同从官抗疏曰:

  ‘臣等谨按《春秋》桓公五年书:‘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春秋之初,无君无亲者莫甚于郑庄郑庄公。二百四十二年之经,未有云‘王伐国’者,而书‘王’书‘伐’,以见郑之无王,而天王所当声罪以致讨。未有书诸侯从王以伐者,而书三国从王伐郑,又见诸侯莫从王以伐罪,而三国之微者独至,不足伸天王之义,初不闻以其尝为王卿士而薄其伐。

  今陛下不能正奸臣之罪,其过不专在上,盖大臣百执事不能辅天子以讨有罪,皆《春秋》所不赦。乞断以《春秋》之义,亟赐裁处。’

  诏嵩之勒令致仕。

  既而嵩之进观文殿大学士,上疏争之甚力。

  未几,昂英他有所论列,并罢言职。复上疏留之。”

奉祠,卒

  《宋史·李韶》:

  “(淳祐)七年(1247年)十上疏丐去,以端明殿学士提举玉隆宫。时直学士院应亻繇、中书舍人赵汝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汝腾》)拜疏留内祠,未报。

  陛辞,疏甚剀切,其略曰:‘彼此相视,莫行其志,而剸裁庶政,品量人物,相与运于冥冥之中者,不得不他有人焉。是中书之手可束,而台谏之口可钤,朝廷之事所当力为,不可枚举,皆莫有任其责者,甚非所以示四方、一体统。’

  改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即出国门,力辞,道次三衢,诏趣受命,再辞,仍奉祠玉隆。

  (淳祐)八年(1248年),被召,辞,不许。再辞,仍旧职奉祠万寿兼侍读,令守臣以礼趣行。又辞,不许。

  (淳祐)九年(1249年),仍奉祠玉隆。

  (淳祐)十一年(1251年),祠满再任。

  卒,年七十五。(初葬连江儒洋,后改葬福州梅岭。)

评价

  《宋史·李韶》:忠厚纯实,平粹简淡,不溺于声色货利,默坐一室,门无杂宾云。”

  李韶治郡所至,俱有廉声。立朝论建,皆人所难言者。宦官陈洵益、女冠吴知古居中用事,论其罪,朝廷肃然惮之。

  理宗赞其有爱君忧国之心,遂画竹扇赐,并手书:“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因而自号直空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