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13划)

  福清寺(福清院。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翠屏山麓,古为南安招贤里。始建于唐,原名“福清院”。五代·闽国·王延彬建为福清寺。兴废。现代重修。规制福林寺福美宫(福尔宫、福尾宫)、福海院、福海堂、福海庙(大普公宫。晋江东石寨西隅)、福兴寺(府治西)、福远庙、福德宫(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福慧禅寺(晋江池店镇营边村东南)、福胜寺(锦田大福胜院、大福胜寺、福胜院、锦田黄氏墓道院。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北美女峰南麓山下。)、福顶岩(安溪县蓝田乡尚忠村北与蓝一村交界处半山腰上)
  慈济宫[祥芝慈济宫。育材坊慈济宫。
武荣慈济宫(应魁慈济宫。南安市丰州镇南门口。沿革。规制。明、清石刻碑记。)美林慈济宫(南安市区北隅美林街道美林村。沿革。规制。)。下云慈济宫(德化县杨梅乡下云村龙母山下)]、慈济庙、慈济岩(铁峰岩,铁砧岩。安溪县官桥镇仁峰村铁峰山之阿。)慈德堂、慈灵殿(英烈侯慈灵殿、舍人公宫。丰泽区东海街道后厝社区西段)、慈恩院[慈恩寺。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山边自然村福田山上。唐末五代始建(唐·乾符说。唐·天复四年至五代·后唐·天成五年说。)。兴废。现代重建。出土历代遗物。附:濠溪书院遗址。]、慈恩禅寺(慈恩院。安溪县官桥镇碧二村佛国山半山之麓)、慈元行宫(皇妈宫。晋江市东石镇塔头村刘厝。慈元杨太后其人。沿革。规制。附记。)、慈航庙(鳌东观音庙,中亭佛祖,顶亭观音宫,观音亭,永宁庵。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卫城观音亭境永宁老街尽头。沿革。规制。)
  瑞丰殿
(晋江市安海镇塔兜村。沿革。规制。)、瑞峰院、瑞云殿福德洞、福德祠、玉皇殿。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西石镜山腰。肇建。规制。、瑞迹岩(附:小心洞。南安市官桥镇曾厝村后山上)瑞美宫(德化县赤水镇吉岭村
  溥泉宫
(太子宫)溥济庵
楼台庙
(楼台庙。安溪龙涓乡美岭村仙景美洋。)、楼下宫泉郡楼下宫、楼下八王府
  雷殿、雷山殿、
锦浦宫、锦田宫
(青山宫)锦美宫
  溪灵宫
(伍堡四王府,俗称伍堡阿爷宫)、溪龙寺(惠安县东桥镇梅庄村前庄自然村。沿革。现规制。柱联。石雕蟠龙柱。历代文物散件。溪头宫(溪头相公宫。安溪县参内镇大厝村北溪头角落)
  新兴府(吴大人庙)
新丰院[新丰寺,嘉惠庙,白蒙寺,蒙山寺。南安市金淘镇(古属十四都)南丰村楼下白蒙山麓九墘自然村。五代·后梁肇建“白蒙寺”。北宋初涌泉祖师蜕化处(涌泉祖师·薛契璋。北宋·元祐三年始架殿奉祀薛契璋。南宋·绍兴九年敕封薛契璋“嘉惠大德禅师”,更寺名“嘉惠庙”。)。清·光绪重修。近年重建。]
  睢阳庙(武安王庙,泉州城西南胜得铺[今新门街铺仔巷附近],今不存)蓝桥宫、慎斋堂(莲花庵)、聚宝宫、歇马庙(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锡福堂(大宫。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沿革与规制。里社讲约之所。)、瑁峰宫(洛江区虹山乡白凤村瑁峰山。沿革。规制。)

福清寺

  福清寺,原名“福清院”,位于泉州市区西北约4公里、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石坑翠屏山(又名谷山、灵秀峰,古称秀峰山)山麓,古为南安招贤里。

  “福清寺遗址”:1992年9月列为泉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原名“福清院”

  福清寺始建于唐,原名“福清院”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唐诗》收录“《同诸公过福清寺律院宣上人房(五古)》(欧阳詹)”一诗曰:

  “律座下朝讲,昼门为掩关。偶同静来者,正值高云闲。寂尔方丈内,莹然虚白间。千灯智慧心,片玉清羸颜。松色落深井,竹阴寒小山。晤言流曦晚,惆怅归人寰。”

  按:欧阳詹,唐·贞元(785—805年)时人。(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五代·闽国王延彬建为福清寺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至后唐·天成五年(930年)间,高丽国(今朝鲜、韩国一带)僧人玄纳来闽求法,拜福州雪峰寺义存为师。后来泉州,闽国·王审知从子、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南安招贤里就“福清院”重建为“福清寺”以居。(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唐·义存、五代·海外交流·玄纳

  宋《景德传灯录》载:“泉州福清院玄讷禅师,高丽人也。初住福清道场,传象骨之灯。”雪峰山原称象骨山,传“象骨之灯”即传雪峰义存之灯。

  玄讷在福清寺驻锡30年,并圆寂于该寺。

  相传其时“福清寺”占地极广,山门位于现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内,庙宇连绵不绝,8—9进,纵横几百米,“有十余区宇”。寺前延伸至今日的坑尾村,今坑尾村“福清潭”即其放生池遗迹。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五代仙释》载有五代时福清院魏通元禅师:

  “福清院魏通元禅师。

  僧问:‘如何是西来底意?’

  师曰:‘立雪未为劳,断臂方为的。’

  曰:‘怎么则一叶开一叶?芬芳直至今?’

  师曰:‘因圆三界外,果满十方知。’”

  兴废

  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后废。

  清·咸丰(1851—1861年)间,茂才(即秀才)林延琮议倡修,其好友、乡绅陈庆镛为存古迹,尽力玉成,并作《重修福清寺募启》“鼎建三进及厢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1945年,寺住持优婆夷傅福定重修佛殿。

  现代重修

  1988年,寺宇圮圻将倾,泉州籍僧人、新加坡佛教会原会长常凯法师赞助重建,印尼华侨洪天紫捐款100多万元,并将第3进增筑为楼。

  1989年寺住持优婆夷傅常愿《泉州福清寺重修记》石碑于寺内。碑文曰:

  “按《泉州府志》载,寺原名‘福清院’,为五代·闽·刺史王延彬建以居高丽僧玄衲禅师弘□宗乘。寺在秀峰山麓,亦名翠屏山,宋时属唐安乡,元隶于南安三都,明、清沿之,今辖于泉州市鲤城西郊。其地青嶂如屏,古榕垂荫,地域开阔,风景幽清。相传寺故有十余区宇,今坑尾乡福清潭即古放生池遗迹也。

  沧桑□□,□□相乘,明·洪武年重建,后又废。清·咸丰间御史庆镛为存古迹,鼎建三进及厢廊,历今百三十余年矣;其间在优婆夷傅福定住持时,于一九四五年乙酉重修佛殿,力弱未及余处。

  近则寺宇圮坼,□焉将倾,喜得常凯法师资助,众善护持,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经始重建,并于第三进增筑为楼,未两载而全寺焕然一新。诚不可思议之殊胜,因缘也。
谨记而勒石垂后。

  公元一九八九年岁次己巳冬月。

  福清寺住持优婆夷傅常愿敬立。”

  规制

  重修后的福清寺保留清代规制,坐北朝南,分3落,由山门、两厢、拜亭、大殿、后殿和藏经阁组成;寺前还建有石埕和砖石围墙。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 平方米左右,翘脊鸱角,砖石瓦筒,文饰精巧。

  殿外大门3重卷棚歇山顶,门额“福清古地”。檐下两角各立着1只“押鱼”,互相对视。墙是红砖和大理石混搭而成,在大门两边的砖壁上还画有“清荷出水”图。

  大殿即“圆通宝殿”,殿中供奉观音菩萨

  大殿两旁有两株古榕,树龄都在350岁以上。

  大殿墙角有1口圆盘古井,第2次全国文物普查时(1981—1985年)曾发现井壁内似有秘道;现因该井废用,且为防止有人失足坠井,井口已用水泥封闭起来。

  福清寺左侧建有常凯法师纪念亭,楹联:“常怀度世当乘愿,凯赋莲塘上品春。”

  寺右侧厢房有常凯法师像及寺庙历代住持的神主牌及画像。

  寺内存有1尊小石兽,呈卧地状,通体发黄,线条朴实简练,是从藏经阁前出土的,据说是北宋以前之物,或为最早的寺院的遗留物。与它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块莲花石。

福林寺

  位于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2007年6月公布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初名福林堂,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旅菲华侨许逊沁迁地重建,历经修葺。

  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738.5平方米,宽广庄严、华丽壮观。

  寺宇由山门、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776平方米。前殿为三宝殿,飞檐筒瓦,主祀三世尊。后殿为现代建筑,三层楼房;一、二层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顶层为藏经阁。寺内保存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檀林移溪并起福林堂记》黑页岩石刻和1935年《憨山大师醒世歌》石刻各1通。

  寺前一方花圃,60年前弘一大师赠送传贯法师的一株罕见的红菊花仍然生机盎然。

  左侧一方池塘内植荷花,池上架一条拱桥,宽1米多,长30米,建筑精致典雅,名八角桥,系一家爱国华侨祖孙三代出资修造的,俗称“三代桥”

  福林寺近代有多位名僧前来驻锡。南山律宗一代宗师弘一1941年来福林寺寄锡,紧随其来的有:曾经提借大量黄金支持中共泉州地下党作为活动经费的广空法师,有后来到新加坡弘法业绩卓著的传贯法师。近代著名文学家丰子恺专程来寺参谒弘一大师,并为其画像。名僧转道1941年3月募资鼎新寺宇。原开元寺住持妙莲法师曾长期驻锡福林寺,并且在此闭关修持3年。

  福林寺楹联引人注目。弘一大师亲笔撰题的联句很多。这些楹联或直接署名弘一或署名一音。如“胜福无边岂惟人天福,檀林安立是谓功德林”,横披离垢地,这副楹联暗藏了两个“福林”;又如“福德因缘一一殊胜,林园花木欣欣向荣”“无上胜妙地,离垢清源园”等。还有“清源园”、“离垢地”两匾。

福美宫(福尔宫、福尾宫)

  福美宫,又称福尔宫、福尾宫,后人以闽南方言“美”“尾”近音而改称今名,是一座道观。位于安溪县城南部永安里厚垵乡(今城厢镇砖文村)五美山麓,始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1996年12月,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祀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称真武大帝,是中国古代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东西南北四方四神。观中所塑的玄武真身,身穿盔甲,周仗宝剑,脚踏龟蛇。

  福美宫建在龟穴上,聚天地精华,得山水灵气,史称灵应非常,求者无虚日。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康熙年间,白头贼蔡寅攻城,里人祷于神,扶乩批示,有‘六桥烧断无人烟,明日西方失大将'之语。次日,贼断龙津浮桥十八艘,贼骁将攻城,果中炮死。人服其灵。

  观前有一井,水甘味甜,久旱不竭,井沿上石刻“苍龟圣泉”四字。

  早在明、清时期,福美宫玄天大帝就作为乡人信奉之神,随安溪人入台开拓而分炉到台湾、金门等地,先后兴建诸多分庙。

  福美宫因年久失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被暴涨的蓝溪水冲毁。1996年2月,福美宫在台湾的分炉伍风堂发动信众捐资,于原址重建。

  重建后的福美宫面阔三间,门内进深一间。门前盘龙座狮、麒麟献瑞,宫内雕梁画栋,屋顶琉璃宝盖、腾龙翔凤,四周茂林修竹、山川幽雅。

福海院

  福海院,位于安溪县龙门镇榜头村的福海凤山之麓,居“飞凤”胜地,院前涧水长流,俯瞰虎狮两座山岳, 左依龙凤古山,右托青龙钟山,犹如金龟背印,紧锁水口,堪为佛门胜景。

  始建于唐·光化三年(900年),是唐代安溪兴建的少数寺院之一。主供观音佛祖,据说是南海普济寺分炉而来;还供如来释迦、坦腹弥勒佛,厅右有达摩祖师立体塑像。

  相传宋代名将杨文广平定闽南十八洞之一的铁峰山蝙蝠洞时,为方便军队的给养,在福海院设后勤部门。

  当地氏《族谱》记载,福海院兴盛时,拥有住僧数十人、田园山林数百亩。

  清末民初,兵荒马乱,院事日趋衰落,僧众四散。民国期间老僧瑞成圆寂后,住持中断,院宇也因风蚀雨剥无人修葺而倾圮。

  廿世纪80年代海外侨亲倡议重建,在原址按原规制重建寺院,1987年主殿落成,主体建筑连同附属建筑达700平方米,初具规模。后又建后殿。

  院、堂、亭、阁、门、柱镌有诸多饰金楹联,如:“福地菩提修正觉,海天皓月照禅心。”“积金积玉莫如积德,问佛问神只须问心。”“福泉流不竭,一饮能臻幻境;海量大无边,三杯可扣空门。”

  尚存马槽、药臼以及唐、宋石刻、柱础等古物。

福海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福海堂》:“福海堂:宋季建,明·永乐八年(1410年)重建。古朔望讲约之所。……在二十五都塘市乡。”

福海庙

  福海庙,又称大普公宫,位于晋江东石寨西隅(古属十都仁和里),是泉州东海金崎宁海庙(大普公宫)的分炉,祀大普公·宁海大总巡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宁海庙》)

  1920年,晋江东石金埔有蔡世鼎,以航海为业,遇大普公显灵,即于关夫子庙后园搭蓋竹寮,引泉州金崎宁海庙香火供奉,多见灵圣,香火不绝。1930年,蔡世鼎选古寨自家之地,藉信士之财力,建成福海庙。时庙宇土木结构,三开间,配护廊、角脚楼。

  1938年,分炉马来西亚槟城三江庙及新加坡水江庙。

  1966年,因“破四旧”被拆。1979年在原址重建。后因瓷窑厂失火殃及又毀。1986年再度修复,扩旧址南北2米、宽8米。

  2010年因建文化中心大楼,又东移13米、进2米重建为2层阁楼式庙宇。

福兴寺

  福兴寺,在府治西,确址莫考。始建于明代以前,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入清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福兴寺》:福兴寺(府治西),洪武十六年重建。……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福兴寺:在府治西。明·洪武十六年重建。今废。”

福远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福远庙》:

  “福远庙:在三十八都城东东湖。唐·乾符(874—879年)间建,宋·绍兴八年(1138年)修,十一年(1141年)赐额‘福远’。

  《闽书抄》:‘福远庙,龙神也。唐·乾符中,僧大员筑室东湖,时有白龙出没湖中,因立庙。宋·绍兴中,郡守赵意诚傅公直祷雨有应。’”

福德宫

  福德宫,位于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

  “福德宫(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福德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丙寅(1326年),供奉忠烈侯王·苏十万苏十万,南宋末元初抗元义军将领。(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十万》)

福慧禅寺

  福慧禅寺,位于晋江池店镇营边村东南方古泉安(泉州—安海)官道路边。

  古官道上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建有大桥、小桥,福慧禅寺就在大桥北端。福慧禅寺是几乎与是大桥、小桥在同一时期建造的,或说是大桥北端廊亭改建的。(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大桥、小桥》)

  寺庙东西朝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保存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福慧寺碑》1通。

福胜寺

  福胜寺,又称锦田大福胜院、大福胜寺、福胜院,是锦田氏墓道院,位于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北美女峰南麓山下,离黄忠墓墓道碑不远处。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年)。(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锦田氏家庙》、《泉州古墓·黄忠墓·福胜寺(氏墓道院)》)

福顶岩

  福顶岩,位于安溪县蓝田乡尚忠村北与蓝一村交界处半山腰上。

  始建于明,毁于“文革”,1985年按原基旧格局重新修建。

  福顶岩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小庙前半月形水池,植有垂枊。

  岩宇四周白灰泥墙,瓦片乌黑。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1进3开间,单檐歇山式,翘角飞檐,中有宝瓶。檐木是本色杉条,没有雕梁画栋。

  岩内供奉南海观音菩萨,备有签筒、签诗等。有联:“瓶中杨柳千年翠,南海莲花九品香。”

  墙壁上留有词2首,其一为《西江月》,不知何人所留。

慈济宫

  祥芝慈济宫

  慈济宫位于石狮祥芝村。

  宫内有一对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石雕龙柱,由硬度高、颗粒小的辉绿岩精雕细刻而成。它高2.05米,直径0.9米,龙口张度19.5厘米,石柱上双龙盘绕,龙口含珠,双眼突出,上雕八仙,其中一根石柱上面落款清·咸丰丙辰年冬,另一根刻着本里蔡保胜号敬奉字样。

  石狮祥芝海滩边原有一个妈祖庙,台湾彰化和鹿港的妈祖庙的香火就是从祥芝传过去的。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冬,祥芝蔡保胜出重金请惠安一知名石匠雕刻了两对石龙柱,一对赠予石狮祥芝村的妈祖庙,另一对石则由蔡保胜号轮船运往台湾彰化的妈祖庙。蔡保胜是海运商人,旗下专门到台湾省和东南亚做外贸生意的海船就有七艘。

  祥芝妈祖庙1930年毁于大洪水,妈祖庙的这对龙柱就被转移到现在的慈济宫。近日,台湾彰化和鹿港的台湾妈祖信众得知祥芝天后宫已毁,希望祥芝能重建天后宫,好让他们来石狮祥芝进香。目前,祥芝重建天后宫的工程已经准备就绪,将择日动工修建。

  育材坊慈济宫

  慈济宫,在府城育材坊(约今花巷一带)。宋·乾道间(1165—1173年)学录宋英创建。明·洪武、永乐俱尝修葺。后废。

  武荣慈济宫

  武荣慈济宫,亦称武荣铺慈济真人祠、应魁慈济,位于南安市丰州镇(古称武荣)南门口,是南安最早供祀吴真人的庙宇,保存较好。

  “武荣慈济宫(南安市)” ,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南宋始建,祀保生大帝慈济真人·吴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吴夲》)

  元代重建,择址南安县治(丰州)鼓楼西丰乐铺“蜘蛛结网”宝地。

  明·嘉靖间(1522—1566年)毁于火,·万历十二年(1592年)另择今址(武荣铺)“出水莲花”吉穴重建。因宫前有纪念唐·进士欧阳詹应魁亭(今无存),张瑞图隆庆四年崇祯十四年,1570—1641年为题“应魁慈济”匾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张瑞图》)

  清·同治八年(1869年)又重建。

  1989年照原貌修葺。1992年复建后殿。

  规制

  武荣慈济宫前不远古有大河,甘泉桥为石板桥,架于壕沟之上,现宫大门口尚存1“甘泉桥”石碑,上有“隆庆元年1567年)八月吉日建造等字样。宫对面古有“天官坊”天官道场,今无存。

  宫前对面新建戏台。

  武荣慈济宫坐东朝西,三进,中轴线自西至东依次为山门、拜亭、大殿、后殿,两旁有庑廊

  大殿“宝珠殿”硬山式屋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飞檐翘脊,双龙腾飞,脊中竖有葫芦。正门上悬“武荣慈济宫”匾额。殿内面阔三间,深四间,供奉保生大帝神像;神案之上还配祀其弟子仙君与圣者神像。

  大殿石柱镌联总总,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恩科进士庄俊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俊元》)所书“恒久而不已者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同治年间(1862—1874年)陈学庆敬勒:“济出慈衷,果然真人不假;功施善佑,岂曰大道难容。”

  大殿中还存放数桶的木签供信众卜问用,每桶上标注“内科”“外科”“小儿科”字样。

  大殿左厢壁龛配祀福德正神;右厢壁则有月公月婆神像(也称月老大仙,掌管人间姻缘);月老大仙的桌下,藏着1对鸡、狗塑像,俗称“鸡、狗公,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意。两厢壁上还画了许多“元帅”“圣者”“仙姑”的墨画像,形象各异。

  后殿奉祀保生大帝之父、母神像,左、右配祀注生娘娘鄞仙姑。殿前石埕有放生池。

  明、清石刻碑记

  大殿之两厢壁上分别嵌有石刻碑记1,因年久已字迹缺漫:

  一为·万历十二年(1592年)泉郡庠生谢甲先书丹的吴真人世修道果碑》。有曰:

  保生大帝“名曰,字华基,号云衷。世居泉郡,而职登御使。时乃退爵修真,誓以济利为人,道全德备,善行清隆。

  他“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与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亦就痊愈。是以厉者,瘫疽者扶兒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侯无问贵贱,悉为示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两地瘟疫蔓延,民众相继而死,吴夲带领徒弟仙官、圣者等奔波于漳、泉疫区,施医送药,拯救平民无数,漳泉两地民众皆铭记其恩德。

  “至丙子年(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上帝闻其道德,命真人捧诏召乘白鹤白日升天,衣则道,冠则儒,剑在左,印在右,计在五十八年。次年,同安白礁村的父老“偶其像而祀之”

  一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立《敕封仁济医局江仙君碑记》。

  美林慈济宫

  美林慈济宫,位于南安市区北隅美林街道美林村(下角村)。

  沿革

  美林慈济宫始建于清•乾隆卅三年(1769年),由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分灵。光绪十八年(1892年),乡民黄叔醋捐资倡议重修。

  1982年,海外侨亲黄则用回乡,热情解囊筹募资金重修,于1985年宫庙重建完整落成1999年又兴修后殿、阁楼。

  后因美林片区城改建设,外围道路升高,造成戏台低沉,一旦下雨则积水成池。2013年4月间又改建戏台、100多平方米的房店7间和外围的石雕围墙。

  规制

  美林慈济宫有主殿、戏台、房店;主要供奉保生大帝吴夲,配备有《吴真人药签》;神诞为农历三月十五。

  大门由大理石建成,雄伟壮观;两旁有两座房店楼,黄色的楼房,红色的屋顶。大门内为戏台。

  正殿歇山式、重檐建筑,面阔五间。上、下两落,中有拜亭;两侧廊庑。殿堂雕梁画栋,堂前青龙抱柱,上悬“圣旨”“保生大帝”金匾;殿中有辉绿岩壁石雕。大殿后阁楼里则供奉着保生大帝的父、母。

  有石刻楹联:九曲南山窥豹隐,一弯西水听龙吟。

  下云慈济宫

  下云慈济宫,位于德化县杨梅乡下云村龙母山下。

  始建于宋末。该宫庙宇不大,高一丈六尺,建有11椽10扇五间厅,主厅约100平方米。主厅上座坐着1尊保生大帝吴夲(“大道公”、“吴真君”)正身,两旁各有1尊保生大帝副身,身穿龙袍、头戴金花。 厅上方正中原悬有1块30×40cm的“圣旨”牌,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失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道教下卷•宋•吴夲》)

  保生大帝神诞是农历三月十五日(佛生日),是日,云溪村民常做醮祈求平安,主要有迎神和“过关”两项独特的神事活动,别具一格,另有一番风味,影响较大而延续至今。

  一是供品。主要有“道菜”和糖粿。“道菜”由三分之二糯米和三分之一冬米碾粉桨调30%红糖油煎而成,圆圆一块,直径30~40cm;糖粿全由冬米碾碎调50%红糖蒸成。

  二是迎神。三月十五日一早,信众用神轿抬着的保生大帝神像开始游乡。人们手把40多面三角形彩旗列队行进,漫游全村各个角落;一路上3队“三通鼓”吹吹打打,非常热闹。下午,法师做醮,直至晚上十时结束。

  三是“过关”

  “过关”开始前,为人父母者携带“过关”状词和孩子衣裤、帽子和用色线把3、5、7、9铜板札成的辫子,以及用白粿捏成的“粿孩儿”等物品,来此投状。

  凌晨五时左右“过关”开始,1000多人围成一大圈,各信士先读状词,然后将状词烧入炉中,“过关”的物品项项都打上法印,祈求帝君保佑。所有“过关”物品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传递,每过一关,法师喊:“过关了没有?”大家回答:“过了!”“过关”物品绕了三大圈,递经数千手,过了三十二关煞,回到原主手中。“过关”至下午七点全部结束。

  相传清•乾隆、嘉庆年间,氏宗亲参加神事活动的每户可分白粿2.5斤,分粿户数达990多户(若每户以5人计算,人口可达5000多人),那时可谓是云溪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该神事活动影响较远,还吸引了周围各县(如福州、尤溪、永泰、永春、莆田等)的虔诚信众,也有看热闹的、做买卖的,参加人数众多。

慈济岩

  慈济岩,又称“铁峰岩”、“铁砧岩”,位于安溪县官桥镇仁峰村铁峰山之阿(古属“依仁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铁峰山》)

  始建于宋,奉祀清水祖师。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重建。庭左有座石筑尖圆僧塔,称“铁峰舍利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清水祖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慈济岩,在(县西)依仁里。一名‘铁砧岩’。”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山·铁峰山》:“铁峰山(在依仁里),山顶石起数丈,如铁砧,俗名‘铁砧山’。万历(1573—1620年)中,里人林怀鸾塔之。下有慈济岩。”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铁峰岩》:

  “铁峰岩,一名‘慈济岩’,在铁峰山之阿。建自宋,祀清水祖师

  今康熙庚戌仲春,岩左片石高大数丈,忽有声而坠,诸佛像竟无毁。咸咤神力,因募化重建。(依仁里)”

慈济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慈济庙》:

  “慈济庙,在城南四十里上方乡。规模宏伟,仅存基址。相传为海寇所火。旁有书院,有亭,有池。

  (明)永乐(1403年)间乡人退密先生张庭方载家乘云:‘道院迎仙客,书堂阮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又书碑《记》云:‘尚忆华表栖鹤,阴井腾龙。长松蛟起,古殿云生。虚堂灵籁,幽涧鸣泉。残篁晚节,桧柏森森。 ’

  今虽废坠已久,砖石如旧,无敢取匿。最奇者,东畔门楼下石炉内,发樟树一株,今愈巨茂,无敢败折。

  (清)道光丁亥(道光七年,1827年)张建功倡筑后殿,余待兴复云。”

慈德堂

  位于泉州郡城南俊巷。始建于五代。废祀。

慈灵殿

  慈灵殿,又称英烈侯慈灵殿,俗称舍人公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后厝社区西段(元、明、清属晋江县涂门外三十六都金瓯村)。

  约建于明·弘治十三~十六年(1500-1503年)。

  殿宇占地面积1233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有正殿、拜亭、石拜埕、古榕树(树龄为250年),还有围墙、戏台。原殿宇面阔三进深,三开间,重檐歇山式、抬梁式、土木瓦构架建筑。现存殿宇单檐硬山式,一进深,三开间。

  正殿神龛中央奉祀日月太保,即南宋末帝、英烈侯塑像,左侧配祀上山王神像,右侧配祀福德正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日月太保宫·日月太保》)

慈恩院

  慈恩院,现代重建后更名“慈恩寺”,位于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山边自然村福田山上。

  明 · 黄仲昭 《八闽通志 · 卷 77 · 寺观 · 泉州府 · 晋江县》 “慈恩院,四十二、三、四都。”

  按:宋时晋江县(县治在泉州府城)北有“四十二、三、四都”,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属四十三都玉泉乡仙溪里。仙溪里内有五峦聚成一处,名“五虎岩”,福田山即位此处。

  唐末五代始建

  慈恩院始建于唐末五代,但有两说:

  唐·乾符说

  传说,唐·乾符(875—888 年)间,本寺开山祖师云游至此,见内祥云袅绕,有民筑建炭窑,烧炭令火不灭。师问何因?答曰:“驱山妖。”师遂再问:“何出此言?”民亦答:“取婴眼食之,观音化婴,火度此妖。”师即曰:“此乃佛家圣地,圆光普照,慈山恩水人间道场! ”众民即请师:“建立道场何如?”

  师即开山建立圆光道场供奉观音妙像,以玄奘大师为楷模,赞唐王之护教,立“慈恩”为院名。

  此说于史无征,不足为训。

  唐·天复四年至五代·后唐·天成五年说

  据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和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慈恩院始建于唐·天复四年至五代·后唐·天成五年(904—930年)王延彬任泉州刺史 期间,是泉州大开元寺的解院(即分院),王延彬建以居禅师袭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宗教·佛教 ·五代·王延彬广延僧人居开元寺·袭礼》)

  元·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延彬置慈恩于开元以居袭礼。”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建置志》:“慈恩院,唐·刺史王延彬立,以居禅师袭礼。”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袭礼》:

  “释袭礼,洛京人,姓氏。

  仕唐昭宗(889—903年在位),至水部员外郎。天复(901—904年)初,天子以朱全忠王梁,梁纵杀戮,至以兵犯行在。师乃陈乞为僧,可之,赐名‘寰外’。

  来闽,问道雪峰义存,一语豁然,如获旧物,器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义存》)

  辞去清源(泉州),刺史王延彬遇之。良久,置慈恩院于开元以居师。莅众修己,方正以和,四方归之。

  延彬以闻,赐紫衣、师号‘逍遥大师’。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及入寂火浴,顶骨不坏。州牧王继勋叹异,遂为立塔于临江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继勋》)

  兴废

  五代至宋,泉州大开元寺有百座支院,慈恩院是其外院之一。

  明代,慈恩院增设私塾馆“濠溪书院”, 抗倭名将俞大猷幼年曾就读于此。(见下文“附:濠溪书院遗址 ”)

  清·咸丰四年(1854年)某雷雨之夜,慈恩院荡毁无存。

  现代重建

  近年,释振中遍查史籍、咨访文博专家,最终得以确认慈恩院旧址。

  2014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开始重建圆光道场慈恩院,更名“慈恩寺”,再兴禅风。

  如今,慈恩寺已建 成 山门、大殿、圆通殿、甘露阁、凌云阁、如来阁、国兴院、钟鼓楼、云水竂等,梵宇巍峨、琳宫绰约 , 同时 重建 了性禅师 资圣僧伽塔 (简称 “ 资圣塔 ”) 、历代祖师塔、护国塔。这些建筑沿 福田 山势逶迤成行。

  山门石牌坊式,4柱,顶嵌元代“圣旨”牌。据说是当时赐予如照大师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元·名僧·如照》)

  大殿,俗称“七佛百柱殿”,2017 年4月举行升梁大典法会,中梁是一根长6.6米、直径48厘米的木梁。2018年竣工。

  大殿为闽南传统规制,木石结构,高16.8米,3层屋檐,屋顶脊4龙拥宝塔。殿内上方藻井层层叠叠,多达十几层,呈八边形,上有24尊飞天和24尊诸天木雕;藻井的正中央,是由1朵莲花和6片橄榄叶构成的图腾,也是慈恩寺的标志,莲花象征佛教,6片橄榄叶则分别代表佛教的“六和”。大殿主通下悬有木雕十八罗汉,或威严或仁慈,俯瞰世人。

  大殿立柱百根,有龙柱、方柱、方圆柱等。殿前廊立12根雄浑大气的石柱,其中8根青石柱座镌有大象、狮子、麒麟、龙头龟等图形。

  殿中供奉7尊从缅甸远道而来的汉白玉佛像,每尊高2.9米、重7 吨。

大殿 两侧有双层廊屋。

  出土历代遗物

  在重建过程中,在慈恩院旧址出土了石刻“圣旨”牌、铜镜、铜钱、盖罐、印花砖、四系罐、泗洲佛造像、盘口壶等物。

  此外,2017年5月至2018 年4月,为拓宽寺院通道及环寺道路,在清理大殿右侧近百米的山坡地时,先后挖掘出一些五代及宋代的文物,还意外发现3座骨灰墓。

  这3座骨灰墓相距约17米多。最高坡处尚残存圆形砖塔墓遗迹,坍塌的塔砖、瓦当散逸周边;从圆形砖塔墓处清理出墓志、铜镜、铜钱、骨灰罐等一批器物。另2座墓也出土一些器物。从遗迹及出土器物看,3者皆为收殓骨灰的砖塔墓 。

  最高坡处残存圆形砖塔墓遗迹处出土的1方南宋《墓志》,红砖质地,方形,边长30厘米,厚约2.2厘米,上有墨书。因长期埋于地下,字迹漫漶不清,依稀可辨分10行,每行16至18字不等,隶书,字体尚端庄。与《紫云开士传》、《温陵开元寺志》、《八闽通志》等史书的记载相对照,专家认为此物乃南宋·开元寺著名禅师了性的墓志,塔墓即了性藏骸之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性》)

  录文曰:

  “维嘉泰元年(1201年)岁次辛酉二月壬午朔初三日
  甲申艮时有萨诃世界南赡部州东震旦大
  宋国管内泉州晋江县玉泉乡仙溪里大□
  保戴……端此山岗之
  王……文尔……
  遂乃……在山南之
  元买葬……在四邻
  不……
  地……尔不得凌
  侮……为记焉。”

  附:濠溪书院遗址

  慈恩寺内有1处濠溪书院遗址。原濠溪书院荒废已久,今仅重建其大门外立面及一角。大门柱镌联:“濠溪翠竹毓贤圣,书院青枫颂公。”

  濠溪书院是明代私塾,出生于濠市濠格头村(今河市镇溪山村)的抗倭名将俞大猷5岁时曾入慈恩院内濠溪书院就读,拜几位当地名士习文,至10岁才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慈恩禅寺

  慈恩禅寺,又名慈恩院,位于安溪县官桥镇碧二村佛国山半山之麓。2002年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宋·建隆四年(963年)。据说,当年僧觉空来此游方参学,见山泉淙淙,空气清新,景色怡人,便决定结庐而居,禅定清修。觉空是唐·玄奘所创法相宗派下,玄奘西天取经回到东土后,唐皇李世民在长安建大慈恩寺供奉大乘经典,并请玄奘任住持,故觉空亦名其茅庐为慈恩院。

  后乡人就慈恩院址建寺,名慈恩禅寺。民间相传,慈恩禅寺后山有七座山头,而佛门有七佛灭罪陀罗尼,因名山为七佛山,后人又改称佛国山。

  历史上慈恩禅寺一度香火鼎盛,建筑群庞大,风格是皇家宫殿式的,驻寺僧人最多时达90多名。

  入清,汉传佛教式微,至十九世纪末,慈恩禅寺已无僧人驻锡,寺院荒废。

  十九世纪晚期,慈恩寺附近并无住家,当时一对山下的姓夫妇夜梦金人一直把他们引至慈恩院,这对夫妇觉得定是菩萨旨意让他们来照料慈恩院的,不久就即举家迁到慈恩院旁。

  1997年,祖籍安溪在厦人士陈其水返乡谒寺,见寺院荒废,倡议重修。慈恩禅寺于2003年得以重光。

  现慈恩禅寺坐北朝南,三进:前殿是天王殿。中殿是大雄宝殿,供奉南海佛祖。后殿为两层,底层是地藏殿,供奉大愿地藏王菩萨;上层是圆通宝殿,供奉千手观世音菩萨清水祖师。寺中尚存清代石刻浮雕。

慈元行宫

  慈元行宫,俗称“皇妈宫”,位于晋江市东石镇塔头村刘厝,与海滨的“慈元塔”(古称虎啸塔)相互辉映。

  慈元杨太后其人

  清?同治刘云路《慈元行宫甲子重建记》碑曰:“塔江慈元行宫者,祀宋殉节厓山慈元杨太后者也。”

  “杨太后宋度宗的贵妃(淑妃)、宋端宗?赵昰的生母,名杨巨良(1244—1279年),浙江淳安人,生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农历四月廿七日。父杨瑞芝,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使,后以女贵,晋封燕国公。

   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元军南下,临安失守,宋恭宗被俘北去大都。南宋遗臣奉益王?赵昰入闽,五月即位福州,号端宗,改元景炎,封淑妃为慈元杨太后而听政。

  是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闽。为避元军,并冀得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及其兄蒲寿宬之助,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赵昺杨太后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但蒲寿庚密谋降元,闭城不纳,舟师只好南徙广东潮州入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蒲寿宬》)

  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赵昰惊病交加,薨于碙洲,朝臣江万载陆秀夫等人拥赵昺为卫王。次年(1279年),因被元兵逼迫,无处躲逃,丞相陆秀夫负卫王?赵昺在崖山(广东新会崖门)投海而殁,时赵昺8岁。
清?同治刘云路《慈元行宫甲子重建记》碑载,杨太后听闻赵昺陆秀夫死讯,痛哭曰:“前九主,后九主,嗟南北之相符;亡一君,立一君,尽心力而后已。今无复望,甘填精卫之冤;义感全师,尽守屈原之节。” “遂投海殉国,懿寿三十六岁。”“问历朝之国母,孰比行芳?增两粤之山川,更因人重。”

  沿革

  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入闽,宋端宗?赵昰及卫王赵昺杨太后等航海南奔泉州,因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舟师只好继续向广东潮州方向南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时世居福清东门外东楼乡的南宋?朝散大夫、行军令史刘拓,由福清东北故里打算潜往漳州与舟师会合,道经泉州时却改变主意,“遂止于泉之晋之塔江焉”(晋江围头湾印山西麓塔江一带)。刘拓就此在塔江(今晋江东石镇塔头村)隐居,教书为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塔江氏宗祠》)

  景炎四年(1279年),刘拓获悉端宗?赵昰薨于碙洲,杨太后和帝在广东崖山一战中也跳海殉国,便在家中设杨太后神位奉祀,且淳淳训嘱后裔,世代敬奉这尊“皇后妈”

  入明,姓已在塔头刘厝传衍成1个大家族,氏族人即村内择地建“慈元行宫”,祀杨太后和帝。明?天启元年(1621年),吕图南《塔江氏族谱叙》中称:“天之爱中国也,虽当闰置腥浊之日,常留忠义之正气,以至于镌金裂石而使人奋;而天之爱忠臣义士也,虽当国破家亡之日,亦当常留如缀之一线,以至于丰枝茂干而使人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

  “慈元行宫”后代屡有修葺,后又圮。

  清?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重建;同治六年(1867年),该村氏16世、举人刘云路为撰《慈元行宫甲子重建记》碑文。

  每年四月初四,氏族人均举办慈元皇太后生辰庆典(俗称“佛生日”),今移风易俗,演变为“慈元文化节”

  规制

  慈元行宫栋宇聿新,华堂高筑,气象堂皇。

  主殿之上,高悬“宋慈元皇太后”、“南宋母仪”匾额。神龛之内帡幪之中的塑像若隐若现,难识其面。龛前还放置着两座辇轿,里面分别端坐着“慈元皇太后”宋昺帝。殿中柱联:“三载帘垂志吞羯虏,两朝主幼力护圣躬。”“翘节崖山母仪不朽,奉神塔海世代长光。”

  主殿左侧墙上,贴满红色“契约”,其内容大致都是村中某孩童要拜“皇后妈”“契母”。自古以来,村里哪家的孩子如果比较瘦弱或多病,就会来这拜“皇后妈”,与“皇后妈”结缘,祈求庇护,久之渐成民俗。

  清?同治六年(1867年)刘云路所撰《慈元行宫甲子重建记》碑,嵌于宫内墙上。

  附记

  全国奉祀太后的庙宇,仅广东崖山“慈元庙”和晋江塔头“慈元行宫”两处,鉴于两地渊源,东石塔头氏族人每年四月廿七日都组团前往广东新会参加崖山“慈元庙”纪念杨太后生辰的祭典活动。

  同时,自清?康熙(1682—1722年)间起,塔江氏屡有族人迁台,台湾彰化县鹿港乡海埔仔也建有1座供奉境主神“皇妈”的宫庙,每年四月初四举行神诞祭祀。

  “杨太后”身故数十年后,还出人意料地成为越南地区的“海神”,是被供奉的“四大天后”之一,保佑出海平安。一段时间内,四位圣娘甚至是越南民间影响最大的神灵。

  牛军凯《“海为无波”:越南海神南海四位圣娘的传说与信仰》中称,“南海四位圣娘”是越南的重要海神,其人物原型是中国宋朝末年的杨太后及其2位女儿(公主)、1位侍女。文章称,在中国绝大多数官方史籍中,没有提到杨太后曾生有公主之事,但香港地区有关于太后女儿的传说,据康熙版《新安县志》载,在官富山(今属香港九龙地区)有夫人墓,在墓侧,相传慈元后女晋国公主溺死,铸金身以葬,熔铁锢之”

  部分越南史籍称,杨太后和宋朝公主投海后,尸首漂流至越南义安省琼瑠县大乾海口,“衣服容貌完然如生,皆惊以为神,于是相率封葬,立祠奉事”牛军凯的研究称,杨太后及公主在乾海门被祭祀后,逐渐成为越南清化、义安地区的重要神祇,其首次官方接受和册封是在越南陈朝?英宗时期(1293—1314年)。

  高春育本《大南一统志》载:“兴隆二十年(1312年)英宗亲征占城,舟抵乾海门,夜梦神人曰,妾宋妃子,为贼所逼,困于风涛至此,上帝敕为海神久矣,今愿赞圣功以杀贼。继觉,乃命致祭启行,海为无波,直抵闍盘城。大捷,及还,命加封赠国家南海大乾圣娘……”

  阮炳《南洋四位圣娘谱录》说,黎圣宗曾加封神祇为“国母皇婆大乾国家南海四位圣娘”

  《乌州近录》载:“凡远近商卖人等船过海,倘遇风波尤迫,恳祷呼吸之间,果遂平安,至今随处海口,创祠以祭。此南海福神之最灵者也。”

慈航庙

  慈航庙,古称“鳌东观音庙”,俗称“中亭佛祖”、“顶亭观音宫”、“观音亭”,南宋称“永宁庵”,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永宁卫城观音亭境,坐落在永宁老街尽头,俯瞰鳌城。

  “慈航庙 (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相传,隋朝年间有印度佛门僧侣到此,见永宁山川秀丽,始建“慈航庙”,是为永宁最早的宗教建筑。

  代有重修。

  慈航庙旁立的1块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重修碑记,内容显示陈棨仁两位留在永宁的伯父陈大年陈大勋曾带头捐资重修慈航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光绪廿八年(1902年)庙宇再修时,适进士陈棨仁回永宁故宅,留下多副楹联、题刻。

  规制

  走过永宁老街中亭,即到“慈航庙” 

  慈航庙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结构简洁。主庙分前、后两部分,1个单开间的主殿、1个配殿。庙前左、右分立钟、鼓楼。整座庙宇没有豪华的雕梁画栋,没有突出的石雕龙柱,装饰低调朴实,宁静古朴,气氛安祥。

  主殿格局紧凑。

  正面佛龛上悬大字木匾“慈航普渡”、“法雨宏施”、“慈云偏履”、“中亭”、“海天忄刃利”、“地位清高” 。佛龛两侧镌联: “慈观因果禅机悟,航渡迷津觉路明。”

  佛龛依原制奉祀 “男相观音佛像,殊为罕见。“男相观音是隋代和初唐的典型特征,到中唐之后汉化,观音则为女性形象。慈航庙现所供“男相观音虽不是隋、唐原物,但却间接佐证了慈航庙“起源于隋朝”的传说。

  主殿两侧供奉18罗汉。

  庙前有石柱联,行书:“亭以中名,挂汉平分塔影;音从观悟,倚栏来看潮声。”庙前平台轩亭内1对方体石柱上亦有柱联,行书:“胜地千年钟虎岫,慈云一朵护鳌城”。据说这2 副柱联皆为陈棨仁撰,但并非其手书,书丹另有他人。还有“婆心浑一片,慈眼视众生。”

  轩亭中还存有2块石门额匾,分别题写“观自在”、“妙吉祥”,为陈棨仁手书小篆,后者还有前题“温陵”,落款陈棨仁并加镌印章。

  壁题“莲界”、“柢林”,亦为陈棨仁所书。

  庙中尚留存2方碑记。

瑞丰殿

  瑞丰殿,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塔兜村榕树傍。

  沿革

  明·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年)季春,安平塔兜村乡学究陈艺坚平素崇奉宋末元初理学家丘葵(自号“钓矶翁?”),始从同安马巷一氏画家索取1副丘葵画像于塔兜村祖庭供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丘葵》)

  迄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季春,陈艺坚7世孙镇游捐题,对其庭宇全拆卸重新起盖,遂成歇山式土木构造,王爷圣像亦重新装銮。尔后香火渐盛。

  瑞丰殿曾先后分炉至金门东萧村涌源庙、西山前村圣候庙、凤翔村宏德宫,以及台湾、东南亚侨居国等地。

  规制

  瑞丰殿是座小宫庙,仅有主殿与拜亭。

  瑞丰殿外拜亭有柱联:“塔峰蕴秀堪寻胜,兜岭含情可显灵。”

  殿内主祀丘葵(入清后避孔子讳改称“邱葵”),俗称王爷”。据主殿嵌于墙壁上的《瑞丰殿碑记》载,邱葵是在明初入祠受祀,并被敕封为“泉郡瑞丰殿代天巡狩王府正堂”的,当时明太祖赏其气节,祀为神”

瑞峰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瑞峰院》:“瑞峰院:在三十七都。宋·端拱(988—989年)间建,后废。”

瑞云殿

  瑞云殿,原称福德洞”、“福德祠,俗称“玉皇殿”,位于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西石镜山腰,是沙格境内“三山朝一河”即观音山、石镜山、蟹谷山、沙堤河(俗称“河墘”)所衍生的“沙堤十八美景”之一。登临殿后山顶可浏览湄洲湾南北岸景色。

  肇建

  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元·至元七年1270年)。

  清末所编村《谱》载,南宋时,沙堤得到较大开发,村中7姓人家皆财丁兴旺,唯书风不盛、人文不举,村民四方寻访明师(风水先生)以求改造。至宋末元初,始访得1位姓风水师前来,一改原东西相向或杂向的民居,一律坐北背靠沙堤、面朝蟹谷山以旺阳气;又东造圣母庙(今灵慈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慈宫·沙格灵慈宫》),西建福德祠(今“瑞云殿”),以镇“河两首水尾以聚集龙气。自此,沙格村人文鼎昌,科甲连第。

  福德祠屡经兴废,又数度重修,改名瑞云殿,直至现在的规模。

  规制

  瑞云殿坐西北朝东南,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5米,总占地面积约10200平方米;由殿前戏台、大殿和东、西厢房等组成。西侧有莲花石、莲花洞、石镜。

  殿前有两棵攀枝花树,树冠如盖,花、叶随季节而变化,历来花叶不相见:春、夏见花不见叶,秋、冬季见叶不见花。西边较大的1株高15米,树围粗3.2米,据说是明末·王忠孝所植。东边的1株高12米,树围粗2.3米,据说是清·康熙卅二年(1693年)王璋(字昂伯王忠孝侄孙台湾府台南县凤山生员身份来闽参加福建乡试中举后,拜谒瑞云殿时亲手植下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忠孝王璋

  大殿下方有个台面向上的戏台,可容纳千人。

  殿前有3个大香炉。前有石埕,埕中有1口八角形放生池,还有拜亭,两旁如塔的门亭,装饰如画的围墙。

  大殿面阔3间,进深4间,硬山式屋顶。

  殿门左、右石柱勒有民国时所撰嵌首对联,如:“瑞弱九重金云港港,云呈一朵丹田高高。”“瑞降沙受考祥在穗,云笼石镜咫尺如天。”“石镜光开无权殿,瑞云彩映丈虚宫。”

  殿内道教神祇集中,神龛中按座次供奉着玉皇大帝玄天上帝文昌帝君天师、八位元帅等。

  大殿旁有双护厝,护厝两侧为2层石楼。

  殿西附有“慈诚堂”,面阔3间,硬山式屋顶,奉祀观音菩萨

  莲花洞(沙堤十八景之一)位于殿西,是天然幽深的大石洞,洞长12米,宽5米,洞中供奉氏九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仙公山(双髻山)·氏九仙》)。洞顶有犹如莲花的天然巨石(莲花石、)覆盖,故名。传说当年王忠孝经常坐在莲花石上诵书。洞旁石缝中有一棵百年古榕,苍翠旺盛。

  离莲花洞西面不远处,平地间突兀地竖立着1块圆形如镜的大岩石,称“石镜”山因称“石镜山”。石镜高5米,宽4米,前面用石栏杆围成六角形,嵌有对联“观音照镜护蟹谷,莲花洞府庇沙堤”据说原来镜面平整光滑,能照出人影,但“文革”被毁容,镜面已粗糙不堪。

  登上殿后登上山顶岩石,可望北边万吨级杂货码头及五万吨级煤炭码头,南边蟹合山,东面湄洲湾岛屿星罗棋布、渔帆点点,西面炼塔凌空、厂房林立。

瑞迹岩(附:小心洞)

  瑞迹岩,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曾厝村后山上。

  始建年代无考。一说始建于宋,清·光绪卅年(1904年)重修。

  岩寺面阔、进深各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大多已颓败。门匾蓝色楷书“瑞迹古寺”三字,门柱阴刻楷书冠头联“瑞绕佛山一天花雨,迹探福地数里峰云”,尚可辨认。殿中圆石柱4支,下有鼓形柱础,上有莲座为拱。

  门庭墙上饰有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壁画2幅,上部分为龙虎,下图为麒麟献瑞。左图人物戴帽穿靴,手持尘尾;右图人物发髻着屐,手持芭蕉叶,构图简朴,线条粗犷。

  瑞迹岩寺后岩壁摩崖原有石雕弥陀佛立像1尊,赤足莲座上,通高5米左右。其中佛像高约4.50米,胸宽1.70米,上身向前倾出25度左右,左手平掌屈于胸前,右手一指指地,容颜慈祥,衣褶线条飘逸;莲座高0.40米,宽1.40佛像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莲座与下裾部高约1米,可见衣褶细密,线条流畅。佛像后凿莲瓣形护障,高约9.00米,最宽处约8.80;护障沿雕饰火焰纹,富宋刻风格,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护障上有石槽3道,插入瓦檐以避风雨。

  瑞迹岩岩宇约1公里的成竹村芸溪自然村后五峰山西南山腰处有天然石洞,名“小心洞”。洞口仅容1人出入,洞内宽敞深邃,地面平整,约可容三四百人。洞中有巨岩自然分割为内、外两室,内室北侧崖壁有1尊凿洞壁岩浮雕释迦牟尼立像赤足立莲座上。莲座高0.38米,宽0.80;佛像高2.40米,宽0.80两耳垂肩,双眼下垂,左手掌心向上,拇指上翘,四指自然平斜,右手五指平伸指地。衣褶细密,线条流畅飘逸,保存较好。

瑞美宫

  瑞美宫,位于德化县赤水镇吉岭村。

  约始建于明·成化六年至廿一年(1470—1485年)间,由两姓族民共建。廿世纪60年代毁,2002年在原地基重建。

  宫前山峰秀美,俗称“龟蛇相会穴”。左、右两条小溪在宫前汇合。溪上小桥年代久远,极为古朴。

  瑞美宫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宫宇前后深7.5米,左右宽7.2米,高约5米,面积53平方米。屋顶为歇山式,雕有龙、凤、花草、鸟兽等造型或图案。宫内供奉侯王、境主公等神像。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日为庆典节日,由该村族民按祖先开支流派轮流祭祀。

溥泉宫(太子宫)

  溥泉宫,俗称太子宫,在府城打锡街西段北侧。南向,正对蓝桥巷。始建未详。主祀三太子哪吒,配祀哪吒 的师傅太乙真人哪吒的两个哥哥金吒木吒,为集贤铺大泉涧境境庙。解放后废。

溥济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溥济庵》: “溥济庵:在十都蓬山东,宋·侍御故宅。嘉定(1208—1224年)间建庵,明·嘉靖十四年 (1535年) 檀裔许琚等同都人捐修。”

楼台庙

  楼台庙,位于安溪龙涓乡美岭村仙景美洋。

  始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间,民国卅六年(1947年)重修,1996年修缮,1998年续建四凉亭。

  庙宇坐西向东,四周环水,满种莲花,形如出水莲花。

  庙门楹联:“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据传系南宋·朱熹字迹。

  殿堂供奉协天大帝关帝)、太子将军。堂中高悬“充塞天地”匾额,系明·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堂柱存有清贡生李黎生题联真迹:“经纬总一源,为文章为武烈,大畅儒风扶景运;日星无二教,是忠肠是佛骨,长存正气镇仙家。”

  庙前有1株千年古柏,至今仍青翠挺拔。

  乡人每3年在此举行1次迎神赛会,颇为热闹。

楼下宫

  亦称泉郡楼下宫、楼下八王府,位于鲤城区江南镇树兜村东段境内。

  始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香火源于南安洪濑王爷宫。主祀 八府千岁,清末增祀三府千岁,配祀三夫人、廿四尊班头爷等。

  现殿宇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 具有清代道教建筑风格, 规制较古代为胜。

  主体建筑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戏台、金亭、拜埕、大殿。

  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面积178.5平方米。砖、木、石为主结构,砖面贴墙。屋顶为双檐四重坡。中柱、前拜亭滴水微翘,硬山式燕尾脊,画栋雕梁。

  大殿上檐楣梁有腾龙华牌1方,上书“泉郡楼下宫”;下檐楣梁匾额“英灵古地”

  殿厅内匾额:“扬善惩恶”、“德泽黎庶”、“威灵显赫”、“明镜高悬”

  殿柱联:
   “善恶都是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难容。”
   “执法声中忠奸显现,无私案上褒罚分明。”
   “司掌祸福布弛张,秉览阴阳昭报应。”
   “敕封巡狩代天判断善恶,泉郡尊神为民分清是非。”

  东廊增筑为2层楼。

  该宫香火,分炉至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地。

雷殿

  雷殿,在府治北,确址莫详,始建无考,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雷山殿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高山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主祀福佑帝君,配祀保生大帝

锦浦宫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东浦村浦口。始建未详,主祀李星君及其父母,配祀康元帅金大巡夫人妈

锦田宫(青山宫)

  锦田宫又称青山宫,位于鲤城区江南镇锦田村。始建于清,祀杨大帝杨六郎)。

锦美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火炬村池店。始建未详,建筑面积15平方米,主祀李星君,配祀井尾夫人妈

溪灵宫

  泉郡溪灵宫,亦称溪灵殿、伍堡四王府,俗称伍堡阿爷宫,位于鲤城区五堡街通金山桥之间。为闽南一带道教重要活动场所。

  始建年代不详,历史界一般认为在明、清时期。其后多次修葺与扩建。

  祀四王爷,是玄天上帝麾下36天将中的4将,在泉州传播广泛,并传衍海外。并祀夫人妈。

  文革期间殿宇被毁。1986年简易重建,恢复宗教活动。

  1998年增建慈济殿,将原清代建的紫江宫(伍堡宫)中所祀保生大帝武德英侯迁入。

  2000年重建溪灵殿,2002年建山门、埕围、金亭和附属楼。

  溪灵宫为闽南道教风格,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采用单檐山顶式主殿链接拜
亭结构。青斗石龙凤柱。

  内室保留古代石刻门额“溪灵殿四王府”,清末举人、邑人曾遒民国廿七年撰书的门联“溪水汇双江,峰瞻紫帽;灵威昭百世,源溯古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溪龙寺

  溪龙寺,位于惠安县东桥镇梅庄村前庄自然村东。

  沿革

  溪龙寺始建不详,一般认为在元末明初;或说宋代。后废。

  元末,乡人响应陈友谅,在前庄自然村溪边杀元兵数十,以土堰尸成一孤冢,后人又在孤冢边筑小屋,即今“万善宫”。1945年清理为学校体操场时,孤冢处尚骨骸成堆。

  明·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乡人把毁于兵火的旧寺残件,选址溪边移建,与孤冢成倚角。因初建之寺正面朝向数里长溪,尤如银龙飞涧朝寺,故名“溪龙寺”。寺之前村民皆姓,寺之后村民皆姓,故有“前庄村”、“后许村”之称。

  明末倭寇侵扰,金尊释迦被劫,溪龙寺被烧毁。后复修,仍以泥坯为墙、白瓦为盖,时有僧尼落脚。

  清末,乡人响应太平军号召组织“十三乡会”,以梅庄铺溪龙寺为会馆。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前庄村长者庄桧倡募重修,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竣工。其时1块氏”大木匾,始终悬挂于正大门墙后的上方,1958年后方被毁弃。

  廿世纪40年代,在溪龙寺创办梅峰小学校。

  1955年,约千斤的古铜钟(钟外体铸有梵文及铸造年代)佚。

  廿世纪60年代,溪龙寺辟为供销社、信用社、乡公所等。

  “文革”期间,寺内重修碑记、巨幅木匾牌、镂空石雕等,或毁或失窃。

  1988年农历正月,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铸造古鼎、紫铜香炉、锡质烛座和1件青花瓷瓶失窃。

  廿世纪80年代至2003年,历经多次鸠资修葺扩建,渐成现有规模。

  2014年起,重修扩建为建筑群,虽仿明代制式,但面积形制与原寺貌已大为不同。2018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五),溪龙寺隆重举行葺建落成暨建寺1105周年庆典。

  溪龙寺每年的神诞、庙会,以农历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为最盛。

  现规制

  溪龙寺坐北朝南,为仿明代制式建筑群,临溪迭宕,圈以围墙。总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38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石埕院、大悲殿(观音殿)、天井、大雄宝殿。寺宇正面东侧辅有单层文物保护凉亭1座,西侧为“万善宫”,还有与主体浑合一脉的八角重檐钟鼓楼亭。

  大悲殿屋脊堆砌燕尾双剪翘脊,中间彩瓷剪贴1座六层宝塔,两边以双龙相向,雄姿对峙。

  天井中分别置放2座铜质硕大古鼎。

  大雄宝殿由凹斗门、两廊、天井、祀厅和后殿(三宝殿)组成,3开间3进,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三宝后殿为重檐四垂歇山式屋顶。屋脊仍用四翘燕尾式彩瓷堆剪四龙双凤,中间1对“双龙抢珠”,周边剪贴花鸟鱼兽等吉祥物。

  大雄宝殿正面凹斗门上的辉绿岩巨匾,阴刻“溪龙寺”3个鎏金大字,为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重修时少熙?许赓扬书。正大门镌清·举人张春祺撰书嵌字楹联:“溪水澄清莲涌座;龙云拥护竹成林。”
大雄宝殿之正中殿,奉祀观世音菩萨。殿右侧供文兴公,左侧供金钱妈

  后殿三宝殿供三世尊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延寿药师佛),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寺内还塑有四大金刚,善财、龙女朝观音韦佗伽兰护法,十八罗汉等。

  寺宇正面的石雕、木雕、泥雕各自尽显其粹。石垛墙则镶嵌有浮雕、镂空雕、线雕、影雕,有人物带骑、龙虎堵、狮子、狮庐象果等造型;鎏金颖新的飞檐斗拱上,刻有麒麟、狮子、鹤鹿同春、金蟾鸳鸯、五阳开泰及花卉鸟龟之类。其刻必有意,意必吉祥。

  柱联

  溪龙寺内有数十对石柱,镌刻着寺名及附近地名的藏头楹联,基本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作品。如:

  “溪水绕座莲花涌,龙脑熏香菩萨来。”草书,清·诰赐朝议大夫、法部主事庄俊英杰甫撰书,民国十五年(1926年)置。

  “溪山胜境开禅地,龙象愿人荷佛宗。”草书,清·少熙?许赓扬撰书。

  “溪堤十里袅香雾,龙剑七星沐圣恩。”

  “溪间流水声有韵,龙海清波色无尘。”

  “溪声响应梵音彻,龙脉远来觉路通。”

  “溪山草木供题画,龙虎风云会听经。”

  “溪明佛性流清净,龙解禅心觉是非。”

  “溪流慧道通南海,龙气蟠禅显佛围。”

  “梅馥檀香幽幽供佛祖,庄园弟子默默仰平安。”

  “三昧梵音播晨钟暮鼓,宝莲灵座被法雨慈云。”

  石雕蟠龙柱

  观音殿前,现存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时雕立的石雕蟠龙柱1对。此石雕龙柱是惠安圆雕的代表作之一,技艺绝无仅有。“溪龙蟠龙柱(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柱系辉绿岩镂空雕,通高2.28米,双层结构。其中柱高2.01米,最大直径0.48米;圆墩鼓形柱础高0.27米,浮雕花、兽。

  东柱雕单龙,下端附麒麟尾随;西柱雕双龙抢珠,下端狮子仰观。龙雕状态皆奋然跃起于波涛间,蟠绕于云彩间而直上,作昂首雄视、张口呼啸之状。卷云端又有圆雕八仙,各持仙家法宝,作凌虚云游状。

  历代文物散件

  溪龙寺历经毁建,历代文物毁损殆尽,除上述石雕蟠龙柱外,尚存散件有:

  七星宝剑1把,系清·道光帝御赐兵部员外郎庄志谦庄志谦转赐溪龙寺珍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志谦》)

  大门石匾,圆径90厘米的镂空雕“双龙含珠”窗栏杆1副,以及已毁缺损的石构件若干。

  歪头石狮子1只。

  正殿石横梁1条,凿雕“双龙抢珠”、人物等。

  花岗岩质石柱1对,刻有“弟子庄璋舍”、“弟子庄十二娘舍”庄璋庄应祯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应祯》)

溪头宫

  溪头宫,别名“溪头相公宫”,位于安溪县参内镇大厝村北溪头角落,参内洋入口处。

  清中期始建,历有修葺。1960年被拆除。1980年重建。

  溪头宫依山傍水,地处溪头古渡口,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

  宫殿前建一大戏台,还有一拜亭及1对石狮。拜亭下是安参公路。

  宫联:“威灵狮起舞,显赫凤东仪。”宫内供奉章三相公

  有附属六角净心亭,宫旁建有管理室。

  每年正月十四,境内组织盛大的进香巡境活动;正月十五是章三相公神诞。

新兴府

  新兴府,又称大人庙,位于泉港区界山镇东部狮东村(俗称东吴)村口碑坊下坡处。

   新兴府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分上、下二厅。

   上厅正中神龛供奉氏先祖大人”吴占魁神像,身披战袍,背插令旗,气势凛然;四大将军陪侍左右。神龛四周嵌以木质浮雕,镀金重彩。龛后白瓷贴壁,绘腾云巨龙。大厅四壁描绘着各种签诗图文,厅内布满牌匾楹联,多是历代名家墨宝,诸如“惟德馨香”、“威灵显赫”、“龙凤携腾”等。

新丰院

  新丰院,亦称“新丰寺”,相传曾用名“嘉惠庙”、“白蒙寺”、“蒙山寺”,位于南安市金淘镇(古属十四都)南丰村楼下白蒙山麓九墘自然村。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新丰院》:“新丰院,在十四都白蒙山下。”

  五代·后梁肇建“白蒙寺”

  新丰院,肇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开平五年(911年),名“白蒙寺”、“蒙山寺”

  北宋初涌泉祖师蜕化处

  涌泉祖师·薛契璋

  北宋初,有薛契璋,南安十五都崇孝里人(今金淘镇钱山村埔后自然村),自幼皈依佛门,服役于“白蒙寺”僧,辄著奇异,善祈雨。建隆(960—963年)初年,泉州旱甚,郡守请契璋入郡求祷得雨,更寺名“新丰院”(泉音讹为“仙东院”)。

  乾德二年(964年),薛契璋坐化于寺后山坡上。肉身葬于今金淘镇南丰村丰登山,因墓为圆形,形似蒸屉,俗称“蒸屉墓”。现代丰登山开发成果场时被山土覆盖,失其踪迹。

  至今,仍留有薛契璋“化身台”‘“拉尿箍”’“米筛泉”、“佛井”等遗迹。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新丰院》:

  涌泉祖师蜕化处也。

  师姓,名契璋,十五都崇孝里人。幼即皈依佛教,服役于僧,辄著奇异。事母至孝,又长于祈雨。

  宋·建隆(960—963年)初,郡甚旱,守(?)请师入郡求祷,果应期大雨,异之。

  乾德二年(964年)示寂。”

  北宋·元祐三年始架殿奉祀薛契璋

  北宋·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乡人始募资于院内架“祖师殿”,塑像奉祀薛契璋,尊号为涌泉祖师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新丰院》:“院本前建,元祐戊辰,檀越林世荣始架殿以奉师。”

  南宋·绍兴九年敕封薛契璋嘉惠大德禅师”,更寺名“嘉惠庙”

  薛契璋示寂后,又常显灵为泉州郡、南安县求雨,有求必应。守、令上奏朝廷中,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敕封为嘉惠大德禅师,寺因更名“嘉惠庙”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新丰院》:

  “乾德二年(964年)示寂后,又屡为郡、县求雨。

  守、令闻于朝,绍兴九年(1139年)敕赐‘嘉惠大德禅师’。师之灵在于降雨出泉,普济群生,恰符徽号。”

  相传,寺院最兴盛时,院落依山势而建,多达9进,并造有佛塔。

  清·光绪重修

  清·光绪廿七年辛丑(1901年),“新丰院”破损严重,贡生吴廷方、布政司理问杨光仪等发起募资重修,是最近一次的大规模修葺。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清·光绪季,里人杨光仪等倡募重修。”

  时“新丰院”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韦陀菩萨伽蓝菩萨泗州祖师达摩祖师伽蓝菩萨关圣)、湧泉祖师等。

  近年重建

  “文革”期间,1969年“新丰院”毁于一旦。祖师金身为铜钱叠成,“红卫兵”以枪射击,意为枪毙。院中佛像及所存物品、寺院历史文字资料全部损毁流失,僧人还俗,院落夷为平地,院址作为耕地分给附近村民耕作、栽种果树等。

  廿世纪80年代,村民在耕种院址田地时,由田中挖出1尊湧泉祖师石像,约半米高,头部断落,经本村石匠粘补复原,移至原“新丰院”花台处,以石块简单叠成一半米高的小庙,用于供奉和平时进香之地。但2009年,该湧泉祖师石像佚失,下落不明。

  “新丰院”近年重建。遗留文物,仅有清·雍正(1723—1735年)年间和民国(1912—1949年)时期的石碑各1方,清光绪年间石香炉1个和不知年代的石狮1只。

睢阳庙(武安王庙

  又称武安王庙,在泉州城西南胜得铺(今新门街铺仔巷附近)。原庙南向,庙门正临大街。祀唐·张巡。今已不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睢阳庙》载:

  “睢阳庙,在城西南胜得铺。祀唐·张巡张巡事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双忠庙》)

  国初时,大水自惠安漂木像泊于城隅,有老尼奉于观音宫。

  康熙(1662—1722年)间,内院觉罗霍拓提师平闽,夜宿近处,屡梦授以兵要,访得像处,悉与梦符。后复于阵,日见睢阳旗号杀贼。乃于康熙壬戌年(康熙廿一年,1682年),偕总督姚启圣、将军施琅、提督万正色暨诸文武僚属,捐俸银买姓住宅,鼎建斯庙。复于庙左买小屋一座,前连店面,以备庙中香灯。庙内匾额题柱,皆霍拓手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万正色》)

  按:睢阳庙,郡中多有。有与许远同祀为双忠者,有与汉·关羽、宋·文天祥并祀为三忠者。苟非显灵于泉,皆不备载。”

  泉州至迟在南宋时就建有奉祀张巡许远的庙宇。绍兴间(1131—1161年)张汝锡在凤山建忠义庙,奉祀关羽张巡许远

  泉州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有民间信仰庙宇310多座,其中双忠庙24座,占7.9%,如胭脂巷双忠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双忠庙》)、新门街睢阳庙、东街洪衙埕通天宫。

  惠安东部的张坑、北部的崇武,均奉张巡为铺境保护神。

  南安有宝泉宫等。

蓝桥宫

  蓝桥宫,在府城蓝桥巷北端、府文庙西侧。南向。始建未详。祀昭国公杨六郎,为善济铺蓝桥境境庙。解放后一度为居委会办公室。打锡巷拓改时被拆除。

慎斋堂(莲花庵)

  慎斋堂,又称莲花庵,俗呼“菜堂”。在府城打锡巷中段、约文庙大殿后、旧人民医院对面。北向。始建未详,祀观世音菩萨。廿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废。

聚宝宫

  聚宝宫,位于泉州郡城南门聚宝街,始建未详,祀文昌帝君,已废。

歇马庙

  歇马庙,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东南角。

  始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由潘湖金墩氏2世祖黄湖山倡建,因祀潘湖村的“挡境神”田都元帅,俗称“田都元帅庙”

  相传,明代清官海瑞在嘉靖廿八年(1550年)中举后任延平府学教谕时,曾赴泉州府办事(或说是到潘湖附近的赖厝村探访座师赖存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祠堂·赖厝赖氏家庙》),骑马经过是庙,所乘骏马突然下跪。海瑞下马察视,发现这里是田都元帅庙,当下心生敬意,便向乡黎借来文房四宝,挥毫书下“歇马庙”3 字,自后该庙便称“歇马庙”

  庙宇三开间,单檐硬山式。主祀田都元帅,俗称“金湖大元帅”;配祀“四舍爷”“金舍爷(犬面人身)及境主公、夫人妈、福德正神等。

  清代,潘湖氏族人在迁徙开垦台湾过程中,将“四舍爷”分灵台湾,在台北艋舺建“三清宫”奉祀。目前,三清宮是艋舺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锡福堂

  锡福堂,又名“大宫”,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

  沿革与规制

  锡福堂始建于明。五开间单进,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奉祀忠佑侯崇德尊王慈济明王等神像。

  大殿的木料基本都漆成朱红色,而殿门上方匾额则是黑色的,上书“锡福”二字,落款瑞图张瑞图是沙塘的女婿,明代大学士、书法家。原匾已佚,现存为后人摹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锡福堂大宫左、右边门上方原有“义龙”、“律虎”二匾,均散失多年,1985年补立。

  明·隆庆四年(1570年),泉州府同知丁少鹤曾为锡福堂题诗匾曰:“十里陂塘成井烟,村村农事竞秋田。海波不动民安堵,小憩山堂亦自便——夏日行海上,憩沙堤庙中,父老欢迎。时清民乐,聊用自慰,书此志之。”王金城王孝谦主编《太原氏沙堤乡志》称,该诗匾于1958年被泉州文管会“借去展览”,今下落不明。

  锡福堂大门口左侧, 立有两块古代重修碑记,嵌在墙内:一块是刻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另一块刻于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

  里社讲约之所

  锡福堂是泉州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约所”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乡约》)。

  蔡长安吴金鹏《大美晋江·晋江宗教建筑》介绍,锡福堂自明、清起便是沙塘地区“里社讲约之所”

  刻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锡福堂重修碑记》清晰写着:“曰是宫旧为绅耆讲约之处,父老流传至今,啧啧人口……”

瑁峰宫

  瑁峰宫,位于洛江区虹山乡白凤村与仙游接壤的瑁峰山。

  “虹山瑁峰宫(洛江区虹山乡白凤村)”,2019年11月列为泉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瑁峰宫分炉自仙游县鲤南镇圣泉村(古属赖店)圣泉宫(“圣泉祖殿”)。

  据《仙游县志》记载,唐昭宗年间(889—903年),有姓仙姑从尤溪入仙游至巩桥宅,视此处钟灵毓秀,向家祖妈求赐宅地,从此结庐而居,造田种粮,植茶治病,法创水利,杀寇除魔,民感其德。仙姑卒后,郑良士暨长子郑元弼为纪念其创修圣泉水利之功,于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在仙姑庐原址创建“圣泉宫”,奉祀法主仙妃神像,称圣泉妈,又称许氏仙姑”、“金花圣母”、“圣祖娘娘。圣泉村亦因仙姑开创圣泉而得名。

  南宋·绍兴卅一年(1161年),虹山氏6世彭朠为祈求族人子孙繁衍、乡境平安祥和,从仙游圣泉村“圣泉宫”分炉香火,舍地建“瑁峰宫”,塑造金花圣母·圣祖娘娘金身奉祀,俗称圣祖妈

  自兴建瑁峰宫起,虹山氏族人人丁兴旺,簪缨继起。建宫当年(绍兴卅一年,1161年),氏6世彭朠官南剑州教授。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7世彭缜举 甲辰科特奏名进士,官至通议大夫、兵部侍郎(《闽台关系族谱》)。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11世彭卿月举壬辰科特奏名进士,官至微猷阁侍制(府县志)。

  清代重修。

  “文革”期间“破四旧”,瑁峰宫圣祖妈塑像及德圣鼓被毁,宫宇残损欲倾。

  改革开放后,海内外热心人士集资修建瑁峰宫,重塑圣祖妈金身,又在宫前修建广场,在宫左兴建彭祖文化展馆,香火再度旺盛。

  自圣祖妈进驻白凤瑁峰宫后,便成为虹山氏族人的佑护神,散居各地的族人也纷纷相继修建圣祖妈宫奉祀。如虹山松角山“聚峰宫”、前坂“龙峰宫”、仙游县金山“美峰宫”、 苏山“圣峰宫”、仙游县“寿峰宫”,1964—1965年还随虹山移民进入三明清流县,建起了嵩溪“龙山宫”、“五通妈祖宫”

  规制

  瑁峰宫取“玉鹅穴”,坐西北向东南。正面向传说中时有凤凰栖息的凤山(海拔820米),南有千余年历史的氏宗祠,北有北山口山,四面群山叠翠;群山中有一小溪,自北向南流经苏山,注入虹山飞瀑。

  瑁峰宫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宫前有现代修建的广场和拜亭。

  宫宇2落3间张,深4丈8尺,宽2丈6尺1寸半,上厅高1丈6尺4寸,下厅高1丈2尺9寸,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闽南传统宫殿式,硬山式燕尾脊,抬梁式木作梁架结构。主殿外围砖石砌壁。

  主祀三清真人,左偏殿奉祀圣祖娘娘,右偏殿奉祀天师爷;左边供奉英烈相公花脸将军红脸将军(已被盗)、舍人,右边供奉大使公加泽尊王

  宫左,现代新建彭祖文化展馆。

  圣祖妈的神诞日为农历九月十五,氏族人会在这一天统一在圣祖妈宫举行祈福大典,大筵小筵供奉,还举行巡游活动,敲锣打鼓,大鼓吹、彩旗队、凉伞队等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善男信女举着香火祈求圣祖妈赐福,庄重而虔诚。

  历史上,泉州诸奉祀圣祖妈宫庙,每隔3年都要联合组织千名信众到仙游“圣泉宫”谒祖进香,仙游圣泉妈也到泉州巡安。此俗解放后曾中断60多年,直到2012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