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水 岩

  安溪蓬莱清水岩
    ——沿革(始建。改扩建及修葺。南明·隆武周宗璧倡建法门并《记》。清及以后修葺。)
    ——
规制
    ——景观(奇岩异石。枝枝朝北树。三忠庙。罗汉松。清水帘。纶音坛。真空塔。圣泉。护界宫。灵渊。)
    ——
清水岩茶。
    ——题咏。
    ——摩崖石刻。
    ——传播。
    ——清水祖师的迎春巡境。

  南安石井清水岩(水泊庵,半山岩,大坑岩。南安市石井杨子山东南面山腰处。)
    ——沿革。
    ——规制(前殿。天井。正殿。)
    ——近旁。
    ——周边相关摩崖石刻。

  南安洪濑清水岩(东林寺。南安市洪濑镇集新村境内玉枕山腰。)
    ——唐始建东林寺
    ——北宋 •庆历重建
    ——明•易名清水岩。
    ——屡有修葺。
    ——现代重建为清水岩风景区。
    ——规制(清水广场。大雄宝殿。祖师公殿。观音殿等。虾目泉。)

安溪蓬莱清水岩

  清水岩,又作“清水寺”,位于安溪县城西北17公里清溪、蓬水汇合处的蓬莱镇鹤前村蓬莱山上(海拔500多米处)。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泉州市十佳风景旅游区。【按:蓬莱山海拔767米,发源于西北永春县,峰为两翼,左翼至凹岭草店,右翼展于偏东祈雨坪。】

  “清水岩(宋):安溪县蓬莱山”,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岩寺(清):安溪县”,2013年5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水祖师信俗(安溪县)”,2009年5月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福建省安溪县”,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沿革

  始建

  清水岩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原叫张岩,其山所处的蓬莱原叫彭内,因山界权属姓、地界有氏一族聚居而得名。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寺观(宫院附)·清水寺》“清水寺,即清水岩,在崇善里。”

  《闽书》:清水岩“宋·普足禅师道场也”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清水岩(在崇善里),宋·禅师普足道场也。 ”

  普足,俗姓,名荣祖,北宋·永春小岵乡(今岵山镇)人,景佑二年(1035年)正月初六日生。幼时落发永春 岵山镇天马山麓大云院为僧,稍长结庵高泰山(现永春界内大鹏山)之巅修行。后师从大静山长老明禅师3年,返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人称麻章上人

  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今安溪县)大旱,崇善里(今蓬莱镇)人刘光锐率众迎请普足莅乡作法祈雨,法驾驻于蓬莱张岩石宫,比至雨随沾足。民众敦留驻锡,普足慕蓬莱灵山慧水,也有意留此弘法。山主刘公锐慨然愿赠山林田地悉数充作寺业,乡人踊跃集资,遂于张岩之侧开辟蒿莱,构庵数橼以居之,改张岩为清水岩,以刘公锐为檀樾主,自此道场光风,香火日盛。普足德高多行善,云游汀州、漳州所属各县,募捐修桥、义诊施药、治病驱疫,法力几达闽南、闽西所有山区。

  清水岩寺本较简陋,从元丰六年(1083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普足在岩圆寂的十八年间,他和徒弟杨道周明等四出募化,三度经营扩展(一次初建、二次修建改建),寺廓初奠;并在周围广植竹木,十余年间,蔚然成荫。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十月十二日,普足坐化于清水岩。乡人葬普足于岩后,运石甃塔,筑亭其上,名“真空塔”,并以山中沉香木雕镂普足真身供奉于清水岩殿中,四时祭祀,佛号清水真人,世称清水祖师

  普足未来张岩山前,岩上已有如来偶像存在,普足本人亦祀奉如来,且其原为僧人出身,故清水岩此时应为佛教寺。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至嘉定三年(1210年),清水祖师四次获朝廷敕封,每次二字,累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从此成为释、道混杂的寺宇。

  嘉定(1208—1224年)中,安溪县令赵彦侯建来憩亭。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宋·嘉定中,令赵彦侯建来憩亭,甃池引泉,公暇则携琴游息于此。”

  (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清水祖师》)

  改扩建及修葺

  寺因人显,从始建迄今,屡有兴废。经迁建、重建、改建、增建达三十多次。据查,山中现存文物古迹达66处,其中宋代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新拓展23处。

  陈普足圆寂后,其弟子杨道惠清等住持岩事,又募捐改建扩建。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岩宇遭火焚,成为废墟。

  元·大德九年(1305年), 僧人一果上人及弟子崇远化缘募捐,在旧址重建安溪清水岩,至延祐四年(1317年),前后历十二年,殿阁、宫亭才修建完成。清水岩依山而筑的“帝”字形结构已具规模。

  元末明初,该寺受兵燹,寺宇仅存佛殿1座,破屋3间。

  明·正统(1436—1449年)间简建。嘉靖八年(1529年)灾,寻复。明·嘉靖《安溪县志·卷2规制类·寺观(宫院附)·清水寺》“正统年间建。嘉靖八年灾,寻复建。”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开元寺正隆禅师来此主持岩事,见殿宇年久倾废,募资修葺,经营22年之久,殿宇辉煌,超过旧观。这时期,清水岩僧众多达七、八十人,颇为兴盛。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安溪县令廖同春捐俸倡建觉亭,开觉路。“觉亭”在宋代原为小茶棚,后因游人渐多,扩建为茶亭;茶亭倾圮,廖同春复建为“觉亭”

  南明·隆武周宗璧倡建法门并《记》

  南明·隆武二年丙戍(清·顺治三年,1646年),安溪县令周宗璧倡建清水法门与觉路相连,改塑四尊佛像,并亲自追回该岩以前被占地界。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清水岩》:“邑令周宗璧重建山门,有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七·征文·记》收录周宗璧《重建清水山门碑记 》曰:

  “重建清水山门碑记

  明令周宗璧

  清水祖师诞生于宋,化身于清水洞中。原其部下有护法四神,守山门以却魔者,向侍祖师之傍,年深像坏。

  不佞来令是方,偶以祈雨之役,请师沛霖,意欲新饬。其住僧以为护法神宜在山门,因本刹无山门,所以无宝像。不佞乃首事集诸檀信,建山门于刹前,嗣为塑整其像。适夜宿岩中,僧有不平,云:‘本刹四面之山,皆祖师故物。乡人攘而据之,相讦有年。 ’

  噫!夫古人尚有舍头脑身家以供佛,无非为本来事种功德,岂有夺僧之焚资而为己业乎?因召其人而谕以因果。家有老成亦能解,辄翻然还僧。

  爰闻古志,自佛国二大碑以内,寺前裂竹、龙渊池、罗汉树、含笑花不过径者云。外有张岩、空映月放生池、尼姑院、蔡田室、出水石。半岭前后二室、菜园等地界,皆寺之旧有。一登陟之,而祖师化身之处,莱公诰敕之文,及我朝诸名公所题卓峻名迹,真祖师道场也。何无识之人乃改郭清为清水,而没其胜迹乎?今已改回本刹矣。

  时余在寺,而为创山门以守神居,遍阅其界,而为之清楚以还佛产。洎余下山,而淋雨大至。此一役也,三事皆成,因勒之珉,以垂永久。

  岁丙戌春王之吉,文林郎知安溪县事、东瓯周宗璧撰。”

  清及以后修葺

  清·康熙十年(1671年)起,谢宸荃来任知县五年,其间岩宇将塌,谢主持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谢宸荃》)

  清·康熙、雍正年间,僧人顶觉玄觉等9人先后修葺局部寺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住持僧人智慧全面整修大殿、释迦楼、昊天口、观音楼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清水禅林首次被毁。

  民国三十年(1941年),住僧礼钵、侨胞柯贤树重修大殿和释迦楼等。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该岩遭受风雨袭击,殿后墙被洪水冲破多处,砂石泥砾堆积数尺。

  1953~1976年,该岩历经坎坷起伏,直至1978年后全岩整修一新。1978年起,对岩寺进行比较全面彻底的整修。1979年3月,将整装后的清水祖师偶像迎上岩殿,随后各项服务设施相继配套。

  规制

  现存的清水岩寺,位于蓬莱山右侧,西向,重楼复阁式,飞檐翘角,粉墙绿瓦,依山而筑,面临深壑,是1966年以后,经20多年缜修、改造、扩建而成的,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它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均按古文献记载重修,尽可能保持原貌。

  殿堂呈“帝”字形,由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奉弥勒佛,称昊天口;众岩庭正中登石阶至外廊,上有虚设一层附在岩壁,后檐及中间各减柱4根,成为廊道。第二层为祖师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补间铺作两垛,其间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祀清水祖师。第三层为释迦殿,俗称顶殿,石檐当心间设木龛,奉释迦牟尼佛;后有清水祖师梵塔。

  殿中有由巨石拱护成孔,称为“狮喉”。殿下两阶称为“狮唇”,形成雄狮仰天长吼形象。又因前 觉亭 形似球状,称为“金狮戏球”

  主殿左右翼以钟、鼓楼;两侧依次毗建楼阁亭榭,左为檀樾祠、斋房、餐馆,右为观音阁(奉观音佛祖)、芳名厅、客舍,红砖褐瓦,富丽堂皇,层叠勾连,颇为壮观。

  附属建筑有清水法门、觉亭、三忠庙、护界宫、石粟柜、护碑亭、瞰龙亭、清水山庄、龙宫、山门等。山门即法门,为祖师殿第一隘门,是祖师殿出入口处。

  楹联:

  明·张瑞图撰:“莺花随世界,楼阁依山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清·进士唐桂生撰:“泉石无双地,梦觉第一关。”“早识名标海上,谁知景在人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唐桂生》)

  清·进士何德华撰:“千年雨化犹今,问裂竹乔松,当日曾沾法水;六老风流如昨,蹑丹崖翠璧,此山真是蓬莱。”

  清·邑令宋应麟撰:“不可说不可说,妙处不传,要知清净法门,扫地焚香,一心为佛。云何谁云何谁,即此云尔,始悟大千世界,镜花水月,万念皆空。”

  李五湖撰:“清道本清源,清□清音,清操清供,清净人寰清暑殿;水仙依水曲,水花水月,水观水饮,水云乡里水岩居。”

  景观

  清水岩胜迹,星罗棋布,并有题名及登游纪事石刻16方。

  奇岩异石:

  从蓬莱鹤前大桥启步,沿曲折盘绕的石阶古道拾级而上,沿路有各种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奇岩异石:嵌入“”字的袈裟,烙有脚印的仙迹,顽似儿戏的弄狮,以及如鸡、似狗、若船、象蒸笼的确一块块怪石。

  觉亭: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清水岩》:“皇清·康熙辛亥年(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感化里人李梦植重建觉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梦植》)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觉亭题咏5首:

  “《清水觉亭(太和侯建亭,以觉名,是日同游)》(颜廷榘[永春八十三翁,桃陵]):‘履自上方赐,身犹一索悬。石磨封藓字,亭坐散花天。千级梯云上,中宵抱月还。宰官心似水,岂为世情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觉亭(清水岩)》(洪垣星[遁庵]):‘散步凭栏俯碧丛,满眸烟色有无中。苍苔踏破凌崖顶,觉路唤迷始悟空。’”(按:洪垣星是明·进士、兵部主事)

  “《觉亭》

  谢宸佑(字代工):‘碧树重重绕白云,探幽策蹇日初曛。疏钟香霭花将暝,曲径筠深影乍分。剑气自能凌碧汉,琴声早已奏南薰。山亭偶憩烹云雾,卧阅无生贝叶文。’

  谢宸录(字叙工):‘仙梵散珠宫,桃源此地逢。鸟驯窥户牖,泉瀑响房栊。月桂空岩落,名香法座笼。无生聊共证,且莫叹西东。’

  谢宸钅式(字惠工):‘怪石撑天半,呼朋共跻攀。孤亭侵碧落,高士远尘寰。峰转桥如带,溪回水作环。家山如在望,暂此解愁颜。’”

  枝枝朝北树:

  进入护界宫,觉亭稍下西侧,有古樟森郁,枝干粗悍,三五人合抱不过,历千年风雨雷电摧劫而不枯不衰。犹为称奇的是,它一反普通树向阳而茂的习性,枝枝朝北。传说此树乃清水祖师亲植,因为大悟成佛,得了山水灵性,当北宋·二帝被掳北上、岳飞抗金壮怀激烈之际,此树亦怀孤忠,枝枝朝北,一则望北盼帝归,二则向英雄示敬。昔日游人曾于此题诗寄情:“岩外名樟占一隅,枝枝向北与它殊。无知草木犹如此,寄语人间士大夫。”或说是朝向清水岩北边清水祖师的家乡永春岵山。

  三忠庙:

  位于觉亭外“枝枝朝北”古樟旁,始建时间无考。原祀张巡许远伍子胥明太祖时改祀伍子胥岳飞。不知何时又增祀关羽,成为“三忠庙四偶像”

  罗汉松:

  由觉亭沿古石道顺行,道右上方约2米处又有罗汉松1株,传为祖师手植,至今近千年,高13米左右,树围大约1.33米,独立幽涧边,三年大一寸,雷响矮三分,反反复复

  旧《清水岩志》载:“此松祖师手植也。松枝向殿宇,老树横枝,至径直上,不敢侵径,旱时吐雾生烟,七百余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清水岩》岩有罗汉松,亦普足所种者。

  明洪垣星(南安人,安溪兴二籍,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洪垣星》)《罗汉松(是为祖师手植)》(清·康熙《安溪县志·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诗曰:昔传身似菩提树,今见手栽罗汉松。诸品都空谁不坏?祗留苍骨老云峰。

   谢桂芬《罗汉松》(清·康熙《安溪县志·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曰:菩提树已久流传,罗汉松今见梴。空寂门中何所有,昔年手泽万年延。

  清光绪(18751908年)间安溪知县廖廷珍(江西人)《咏罗汉松》:“百尺乔柯百尺阴,真人手泽此堪寻。修成罗汉春常在,炼到癯仙瘦不禁。泉石一山酣鹤梦,波涛千载老龙吟。撑天节干无今古,好共菩提证道心。”

  清林怡侯官人,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咏罗汉松》:“菩提无树本休论,我佛前身有夙根。每听涛声钦作雨,不刊功德至今存。”

  清平和学训导吴道曜《咏罗汉松》:“前身曾拜大夫封,飞入蓬莱九曲峰。座上菩提原有树,岩隈罗汉又名松。冰霜炼性清盟鹤,鳞甲横秋老化龙。植得观音修竹对,西来何处不相逢。”

  •廪贡陈家珍《咏罗汉松》:“百尺青苍罗汉松,朱柯铁干叶重重。真人去后经霜饱,几度风来欲化龙。”

  清水帘:

  罗汉松而过,有清水帘于悬崖峭壁间迸出,艳阳下垂珠缀霞,五彩缤纷,淙淙水声把古寺的空灵逼真地再现于幽谷之中。

  纶音坛:

  又称石柜坛,建于宋。正面镌刻宋代四次敕封牒文,柜上有石塔。左边镌有元·延祐四年(1317 年)火灾后重建。

  真空塔:

  在清水岩后,北宋建。清水真人·陈普足在岩圆寂,乡人葬于岩后,筑塔复亭其上,名真空塔。塔今尚存,而亭早废。塔石构,平面六角形,须弥座,仰覆莲、果瓣、鼓形塔身与塔刹等组成,通高2.30米。为道教受佛教影响的具体例证。1988年重建塔亭,并重题“真空塔亭”四字。

  圣泉:

  寺左觉路旁有一石,石中有凹,雕凿为臼,泉自石出,注入臼中,称圣泉

  明·嘉靖《安溪县志》载:清水岩,岩之左有清泉,四时不竭。

  《清水岩志》(始修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乾隆、光绪重修)亦载:泉自石出,味甘且冽,长年不竭。游人到此,饮之清心,沐之却秽,瓶装带回,用以驱灾凝祥,是曰圣泉。

  宋·嘉定(1208—1224年)中,安溪县令赵彦侯曾在圣泉附近修建一座来憩亭,甃池引泉,暇时则携琴游息于此。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题为《清水泉珠》的4首诗,曰:

  “谢桂兰:‘偶到清岩下,泉珠涌涌流。滔滔不绝处,沧海讵难投。’

  谢宸镳(字扬工):‘览胜登茲地,清幽自不群。空亭碧树簇,绝巘赭烟雰。古殿留残碣,荒台照夕曛。醉余连骑出,香雾自氤氲。’

  谢宸铎(字振工):‘萧寺远披榛,名山自结邻。疏钟清梵寂,香刹道缘新。说谛同僧饭,烹茶汲涧粼。尘氛应不到,客梦寄松筠。’

  谢宸邻(字钦工):‘微云点缀碧山厜,珠箔涓涓下翠湄。白日印持无着处,金蝇起觉不言时。鹤窥松舍茶初熟,路入云根客到迟。共话无生思日暮,暝鸦飞尽月如规。’”

  ·乾隆进士唐桂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唐桂生》)有咏圣泉诗曰:“迂回涧道石为梯,活水源头霄汉齐。色在空中排树影,声传谷底度禅栖。心脾沁入清泉远,云雨施行仁寿跻。寄语狂泉曾饮客,来从此地豁昏迷。”

  ·廪贡陈家珍咏圣泉诗曰:“石隙玲珑碧崖旁,淙淙尽日溅琼浆。游人一掬名泉饮,为傍灵源水亦香。”

  护界宫:

  在岩下北坡。护界宫历经废修,现貌为1988年重建。正中奉祀护界将军,左祀千里眼,右祀顺风耳。

  灵渊:

  在方鉴塘下,从小方井钻越隧道,即见两石相撑,水从两石间注出,篆刻“灵渊”两字。

  此外,尚有试剑石、石船、药砧、佛国碑等。

  清水岩茶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茶事·清水岩茶》。

  题咏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题咏清水岩的诗有:

  “《题清水寺》(晋江曾从龙):‘ 壁立峥嵘万仞峰,骑鲸俄蜕葛陂筇。空留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岩上胜游成幻梦,壁间遗迹暗尘容。山僧好把纱笼护,莫学阇黎饭后钟!’”[此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亦载,题《题清水寺:曾从龙,状元,晋江人》。曾从龙系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题清水岩》(县令陈宓):‘飞溜无时断,行云一日停。半年嗟苦雨,三度扣禅扃。岩岫方从认,松篁恰得醒。草木多掩映,岸竹半伶俜。舟子应频唤,山农讶屡耕。溅衣黄土重,侵屦碧泉冷。溪合高低白,林迷上下青。乍褰绵作障,重展玉为屏。古佛灵如在,微官德岂馨!心悬炷香案,容肃换衣亭。晚照催归骑,清风惜暑棂。凭高闲一顾,人世是浮萍。’”【按:陈宓系南宋·安溪县令,嘉定三年[1210年]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此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有载,但作者署“前人”。】

  “《嘉定庚辰(嘉定十三年,1220年)登清水岩记事》(连三益):‘蓬莱一境最奇哉,门外坑流傍石隈。巨竹不知何日裂,乔松总是昔年栽。石移莫匪神功运,岩筑更无山鬼来。料得众僧行道处,天花馥郁遍苍苔。’”连三益,安溪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连三益》)

  “《游清水岩题》(詹仰庇[咫亭[明]邑人侍郎]):‘岧峣佛阁万山岑,泉泻声寒曲涧深。云度孤峰若有意,僧来芳径自无心。飞萝影外天花落,乱树空中野鸟音。到此已知尘不杂,况逢游客早投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重游清水岩》(詹仰庇):‘面拥琪林翳,耳喧玉髓鸣。一时天几色,半榻鸣千声。佛室云长护,禅床月自明。重来支遁癖,更得故山情。 ’”

  “《题清水岩》(时六老同游)

  【按:明·嘉靖(1522—1566年)间,安溪人、刑部左侍郎詹仰庇返乡归隐,曾同庄国祯林云程欧阳模黄凤翔林乔相等“六老同游”清水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庄国祯林云程欧阳模黄凤翔林乔相》),各有题咏。】

  庄国祯(郡人,阳山):‘扪萝直上最高峰,遥听僧堂已晚钟。石壁崚嶒无鸟到,洞门幽窈有云封。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苍山叠万重。自是胜游天不断,故教明月挂孤松。’

  又林云程:‘石势嵯峨入碧空,盘纡路转梵王宫。崖高斜掩半天日,野旷回吹万壑风。游子篮舆穿树杪,高僧锡杖度云中。岩花涧草幽相媚,坐眺行吟兴未穷。’

  又欧阳模八山):‘千寻鸟道见山巅,四绕螺亭倚涧边。树挂云烟迷野色,径回翠霭入禅天。磨碑细认前朝字,凭槛转思出世缘。此际凌虚真境界,携棋对酒伴闲眠。’

  又黄凤翔:‘空亭谷口敞睛晖,迢递层岩一径微。翠壁丹崖开宝地,寒花细草拂荷衣。苔边云影僧频扫,松下棋声鸟不飞。选胜何须方外去,浮生到此已忘机。’

  又林乔相锦峰):‘褰帷遥指最高峰,一望蓬莱碧汉中。鸟道余寒霜更滑,鸡声唱晓日初融。孤村烟火空林见,隔水渔樵野渡通。钟磬杳闻深树里,相携步入碧萝丛。’

  又詹仰庇:‘禅居杳在白云层,石径阴森晓气澄。法水喝来明夜月,香枝卧出暗寒藤。青山载酒随闲到,飞阁听经倚醉登。五老风流千古胜,幽期怜有一髯僧。’”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年)冬十月游清水岩》([明]杨际会[乾铭,分巡兴泉道]):‘卓锡何年飞此地?上人去矣杳难寻。菩提树老疑成果,罗汉松高已结阴。径入蓬莱青嶂拥,洞封萝薜白云深。车尘扰扰应惭我,虚阁凭来一啸吟。’”

  “《冬日游蓝溪清水岩》(叶献论[怀蓼,进士,知县]):‘谁说曹溪钵后孤,此山兰若复相须。层岩万里禅光远,曲径千回蜕色殊。听石寒流龙不毒,依莲宝偈火还无。多罗树里诸天喜,今日重清澄水珠。’”

  “《游清水岩》([明]谢宸荃[宸荃亮工,号郎屏,北直保定府安肃县人,辛丑联捷进士,任安溪知县。]):‘峥嵘峰巧联,湍激波溅溅。笋嫩堪饫腹,茗鲜足润咽。亭高风露笼,殿古雾云烟。寂静有何事,踏看不一边。’又:‘清境名传最上峰,抛烦陟险兴何穷?岩峦叠累插天远,溪水盘桓绕地通。危坐淡圆万虑静,叩心灵慧百缘空。蝜参幽邃一般味,迥迈风尘劳攘中。’其三:‘拨冗寻幽陟岫巅,另开眼界别为天。鸟翔环绕鸣随性,花发娇妖枝斗妍。绿树荫浓炎暑遁,青枫叶茂爽凉旋。闲来题咏无多事,一日旷游一日仙。’”

  “《同老游清水岩》

  谢宸荃:‘鸟闲云淡堆高嵚,苔绿荫浓爽气侵。这样清幽图一幅,堪招胜友共披襟。’

  又谢宸藻(字敬工):‘选胜寻溪上碧岑,白云流水自音音。闲看僧定频翻贝,静对骚坛几弄琴。涧水曲潆苔藓薄,乱山环护薜萝阴。讼庭雀角春来少,暂访当今支遁林。’

  又谢世晋(字子进):‘厌却繁华地,特来幽邃边。树稠荫掩映,竹茂影蹁跹。峰陡亭风迅,滩湾溪水旋。一般清致景,俗笔难传焉。’

  又谢承晋(字子勖):‘山高径纡弯,水细漾波潺。到此澹幽地,徘徊不忍还。’

  又谢凝晋(字子端):‘传说佛胜境,不惮登临来。处处人游过,清真独乐哉。’

  又谢桂馨:‘尽日寻芳迹,峰峦不胜扳。清风堪解衣,笑傲在其间。’

  又谢桂芝:‘攀援暂偷闲,谩说登临艰。一派寂清景,游看难遽还。’

  又谢桂芳:‘山不在高峰陡掀,水非为深滩潺湲。一般清味游人识,澹却大千万有繁。 ’”

  “《游清水岩》

  顾鼎锡:‘浪迹天涯到十洲,山腰如线水如钩。人从镜里探花信,鸟向云中度麦秋。塔影岧峣遮凤麓,钟声缥渺接蜃楼。荆州洵美非吾土,清晏江山且共游。’

  又牛星辉(字凌宇):‘孤塔藏真隐翠微,坐余香雨却沾衣。闲云一似禅心定,影落山椒静不飞。’”

  清·赵元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元慧》)《清水岩》:仗锡飞来此蜕形,维摩说法众魔听。皈依佛子参方丈,絢烂龙章贲大廷。早日行符驱魃崇,前身为帝即元冥。吾家面对云峰耸,万古名山只么青。

  摩崖石刻

  清水岩的碑刻、摩崖石刻,共有二十多方,涉及年代: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就书体而言,有篆、隶、楷、行。以楷、行最多。其中宋代“岩图”碑最为珍贵。

  岩图碑:觉亭稍上,在清水岩石粟柜顶,现存一方南宋清水岩全盛时期的半浮雕全景“岩图”碑,198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以二方花岗岩石合并为一,高2.75米,宽0.97米,厚0.15米。以线雕形式勾勒,刻载宋代清水岩的岩宇、亭台、山门、舍利塔、道路等,以图像在碑上显示无遗,“帝”形清晰,雕工精湛,并附有建筑度数,全国罕见,是研究闽南地区佛教兴衰史及石雕艺术史的最好见证物。今筑重檐式护碑亭保护。

  《出水石》崖刻:南宋刻,在觉亭西路旁。竖镌阴楷,文曰:“头陀应员等开垦蔬园十余丘,无水灌溉,於咸淳丙寅(1266年)春,佛旨出泉,引为万年清润者。”出水石在觉亭外路下。相传祖师每于旱时即立石上祈雨,得沛甘霖,故名。既有水,农田可耕,播即有米,又称出米石。

  《六老同游》崖刻:明刻,在纶音坛下、石粟柜路旁,与觉亭对峙。竖镌阴刻楷四行,文曰:“万历戊戍(1598年)冬十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当时六老同游,各咏七律一首留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祯黄凤翔欧阳模詹仰庇》)

  《曲水流觞》崖刻:明刻,在清珠簾崖壁上。竖镌阴楷,文曰:“万历辛丑(1601年)春日,建觉亭、开觉路、引水流觞,共醉千仞岗头。清溪令廖同春偕邑士绅李椿詹仰宪。”

  《功德林》崖刻:“功德林。万历辛丑(1601年)里人◇佳喜舍。”明刻,竖书阴楷,在觉亭路侧。

  《喜舍缘银》崖刻:“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七都池宅社龙池宫林众弟子喜舍缘银五十两,内三十四两买起崇善里岩山土名深内租田一十五栳,配民米一斗四升,付清水岩东西住僧收管,历年以为祖师佛前香灯之资,其余系修理岩宇,立石为记。雍正辛亥(1731年)二月日,施主文昌士芝宣国杨大义绪曾,住持僧彻明雪冠同立。”清刻,竖书阴楷,在觉路。

  “裂竹”崖刻。佚名,无款识,阴隶,在法门前崖石。

  “灵渊”崖刻。阴篆,在圣泉路下。

  “映月池”崖刻。行书,在火化台西南田中。池已辟田,仅有崖刻可稽。

  “洗心”崖刻:在护界宫内崖壁上,阴镌行书,与厦门南普陀二字相仿,未题书者。

  “人间天上”崖刻。上款“清水岩”,下款“益阳王道纯。阴楷,在清水岩左崖壁。于1946年任安溪县长。

  “佛”字崖刻。阴镌行书,在祖师殿后、狮喉崖壁,为民国时主持僧礼钵所书。

  梁披云(当代澳门书法家)题刻:“魔氛一扫,清水如来。”阴镌行书,在鬼洞崖壁。

  胡平(时任福建省长)题刻:“情通四海暖人心,祖国文化催人进。”上款“清水岩留念”,下款胡平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四日”。行书阴镌,在方鉴塘之侧。

  《台北龙泉岩谒祖》崖刻:“台北县林志峰苏深祥吴素花,桃源县邱星微陈德龙林美美陈三郎同游清水岩。”阴楷,在觉路顶。此为1988年间,登岩诣谒的留刻。

  传播

  明、清时期,清水祖师的香火遍于闽南各地,影响极大,成为民众信奉的主神之一。清末学者杨浚《四神志略》中把清水祖师妈祖保生大帝光泽尊王并称“闽南四大信仰”

  明代安溪人开始大规模迁居台湾,清水祖师香火也传入台湾;后来随着闽南华侨的出国,同时也把清水祖师 信仰传播到海外,影响逐渐扩大和广泛,成为闽、台以及东南亚各地人们所敬奉的神祗。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分灵的清水祖师庙近千处,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台湾、东南亚一带就建有清水岩分炉庙宇200多座;全球清水祖师信众逾1亿。

  有年代可考的台湾最早的清水祖师庙建于南明·永历(1647年-1661年)年间。

  明·万历二年(1574年),闽南华侨在泰国北大年建造庙宇,供奉清水祖师,称“祖师公祠”。这是较早的华侨庙宇之一,也是东南亚最早的清水祖师庙。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初七日,安溪移居台湾乡民在台市万华(古称艋舺)康定路与长沙街、贵阳街交会处兴建台湾最大寺庙之一——清水祖师庙,供奉由安溪清水岩分灵的清水祖师

  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缅甸仰光首建“福山寺”祖师庙,奉祀清水祖师,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缅甸时写的楹联:“千山钟神秀,百福相藏严。”

  马来西亚槟城有一座著名的“蛇庙”,实际上是供奉清水祖师,已有100多年历史。

  19世纪30年代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又陆续建起了不少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

  清水祖师的迎春巡境

  历史以来,安溪县蓬莱镇每年开春均要举行“迎清水巡境活动。它以其规定十分严谨,仪式、程序十分严格,历史悠久,仪式隆重,世代相袭,长盛不衰而闻名泉南各地和海外。

  巡境活动把平原点和金谷乡的汤内、涂桥等自然区域分成3个庵堂9个社保27股,每股9年轮值举办一次,周而复始。

  每年的三月初一要举行“拈大旗”仪式,确定“大旗”、“车鼓亭”、“神前吹”的具体分工;其中拈得“大旗”的佛头股要推选“大旗手”和1名德高望重的长者充当 “巡境司(春官)”,主持当年的一切巡境事宜。同时通过“投卜”择定“开香日”。开香之日亦有严格的程序,如佛头股的家家户户要置猪头五牲、清菜香果到佛头厝供祭,次日凌晨还要上清水岩举办迎座仪式。

  在清水祖师驾前,是清水岩檀越主刘公锐像,所谓“凡春日抬大师像下山迎香,必以公锐像配迎驾前,盖所以报其功也。”

  在清水祖师迎春巡境的3天中,要举行各种仪式,如献花献茶、换衫换轿等,迎春仪仗庞大,规格庄严,程序庄重,大体分为“春官阵”“火阵”两部分,随香还有鼓乐队、民间文艺队伍及民众等,人数多时上万人。其巡境的道路也必须按古例规定的线路行走。

  队伍中的擎大旗独具特色。旗杆是一根连头挖起的全竹,径围斗大,杆长三丈三尺,重百余斤,旗上写着“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菩萨”14个大字。旗手一手从底部托起,另一手倒抱旗杆前行,作为游春队伍的前导,后来改为扛着前进。

  途中各庵堂都要按议定地点摆列供筵候敬。

南安石井清水岩

  石井清水岩,位于南安市石井杨子山东南面山腰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杨子山》)

  沿革

  清水岩始建于北宋(或说唐),初名“水泊庵”。 因寺宇建在半山腰,背依巨石,面临深壑,又称“半山岩”、“大坑岩”;寺边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常年不涸,后人即称“清水岩”

  清水岩几经兴废,代有重修。

  今寺殿为现代维修。

  规制

  清水岩依山而筑,殿宇古典式,四垂杉木结构,2进,由山门(前殿)、天井、正殿(大雄宝殿)组成。经堂、僧舍、斋厨完备,形成一建筑群体。

  前殿

  前殿(山门)面阔3间 ,走廊有1对青石龙柱,凹寿侧面墙上有“虎啸”、“龙吟”石雕。

  门楣“清水岩”3字,为今人“温陵王爱琛书。

  大门两旁有王爱琛撰联:“清波潋滟,浮光无涯,访文殊普贤而来,看沧桑变幻,好向禅门参偈语;水声潺湲,临流有隙,揽杨子、帝钟之胜,正法运重兴,还从古刹悟梵音。”

  屋檐下斗拱木雕精美。殿里主祀观音神像,配祀普庵,侧祀十八罗汉,后轩祀韦驮。有明·万历(1573—1620年)进士、南京国子监学正黄华瑞、浙江省监察御史黄华秀题联(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 黄华秀》)。

  前殿有2个拱门通往后面石阶。

  天井

  出前殿后面2个拱门,经石阶,2石阶中即天井。

  天井地面上有一长方形放生池。

  天井两侧有钟楼、鼓楼等建筑。

  正殿

  从天井登上十多级台阶,即到正殿(大雄宝殿)。

  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斗拱大多是仿木石结构。

  大殿正中佛龛内奉祀三世尊佛石造像,中释迦牟尼药师居左,阿弥陀佛居右,系明代文物,或说是清· 乾隆卅四年(1769年)重兴清水岩时郑汝成捐刻,雕艺精湛。每尊石佛高约1.65米,胸宽约0.7米,头顶螺髻,双耳垂肩,胸饰佛号,双手分别按于膝上,双脚盘曲趺坐于双层莲花座上,法相庄严。佛像通体鎏金,与莲座分离雕刻。莲座作2层,背后尚雕有莲花。“文化大革命”中,3尊佛像各被炸为两段,现已修复。

  左殿祀土地公。右殿塑金身奉祀洪守寂居士;洪守寂性愿法师族亲,清末民初主持寺务。

  大殿楹联为明·正德(1506—1521年)进士黄钺题刻:“清相云新,万丈毫光胜瑞座;岩松枝老,千年贝叶振空山。”“梵响杨山,是处人天皈古佛;澜观浩海,千秋文物继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钺》)

  殿里的圆形石柱上 还刻有弘一法师题联:“老圃秋残,犹有黄华标晚节;澄潭影现,仰观浩月镇中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 佛教• 弘一法师》)

  大殿前廊西墙嵌有清水岩记》碑,系明·嘉靖廿年(1541年)户部郎中转授云南知府郑普撰文,清·道光六年(1826年)郑普12世孙撰写并泐石立碑,碑末有“泉州西街敬文堂镌”字样。碑为墨叶岩,长方圆首,高0.76米,宽0.42米,阴刻楷书,直写,字径约1.5厘米。碑文记嘉靖廿一年(1542年)郑普转官时归省,与少年时代同学聚会事。碑文还历述清水岩文教兴盛及人才迭出之情,是研究南安沿海明、清文教情况的重要史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书院·杨林书院》、《泉州人名录·郑普》)

  清水岩还有一些鹤顶格嵌字联,如:“清水一瓶普施甘露,杨山片石长现慈云。”“清澈长空,几杵钟声敲古寺;水连旷野,一岩月影照禅房。”

  近旁

  清水岩寺附近有“晚晴山房”,据云弘一法师曾到此挂锡。

  寺左有兆元阁、朱子祠、杨林书院遗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杨林书院》)

  杨子山下有现代建的大慈林,菜姑(尼)主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大慈林 》)

  周边相关摩崖石刻

  在杨子山高阜石壁上和杨林书院、清水岩寺周边,凿刻着宋~清摩崖石刻18方,其中景迹题名15方、诗刻3方,多与杨林书院有关。

  其中与清水岩寺有关的有:

  清水寺前左侧,巨岩上刻七律1首,云:“一山高出众山巅,路转峰迴别有天。石磴栖云人自远,僧寮隐树地却偏。帆归浯海沧波外,花笑春风古洞前。乘兴招游寻楔事,残霞薄暮上溪边。宋质夫 林文彬上已日题,裔孙林鹏程所勒。”上已日为阴历三月初三修禊日。林文彬,字质夫,号显斋,宋•南安人。举贤良方正,任苏州府学教谕,改署常熟知县。未几辞官乞归。尝登游此山赋诗。迨清•道光(1821—1850年)间始由其裔孙林鹏程镌刻于此岩崖间。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林鹏程又将朱熹题安溪蓬莱清水岩之“仙苑”2字,摹刻于清水岩寺后巨岩上,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林文彬》)

  在往清水岩寺道旁右侧岩崖上,刻有象怀瘦生诗各1首:

  象怀(生平不详诗曰:“不尽登临境,萧然野兴闲。泉声栖绝涧,云气绕空山。一曲沧浪罢,千林杳霭间。摩挲追古迹,着意藓痕斑。”

  瘦生诗曰:“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闲。俯瞰疑无地,高依寄此山。帆归沧海外,衣振白云间。暮霭催人去,余霞散绮斑。”瘦生,名许廷圭,字锡瑶,石井土昔(“土昔”合一字)人,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举于乡,精通经史、文词,曾掌教杨林书院。许廷圭家境贫困,但却不趋奉公门,就是门徒中有人举官前来叩师,也不收礼。

  此外,还有未到山腰清水岩前道旁的“小憩”、沿蜿蜒小路台阶而上的“通幽”、“别有天地”、清水岩旁的“仰止”、“曾见一人”、清水岩后山镜面石上明•万历丙午年(1586年)郑西玄“海山第一”和无名氏的“山海大观”、清水岩南面泉水旁“枕泉”、“不舍”、清水岩寺后峭壁上 “青云梯”等石刻。

南安洪濑清水岩

  南安洪濑清水岩,原名“东林寺”,位于南安市洪濑镇集新村境内玉枕山(玉锦山)腰。

  唐始建东林寺

  唐时,玉枕山建有寺庙,因其地处洪濑东部,濒临东溪,名“东临”,泉音“东林”,故寺称“东林寺”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1•疆域志之1•形胜图》 关于“玉枕山”的介绍载:“在县北二十里,属四都,远望如枕高插云霄,双阳山繇此出。山下清水岩,唐• 东林寺故址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东林寺》“东林寺,唐时建。”

  民国四年版《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之2·东林寺》“东林寺,在四都玉枕山下,唐时建。”

  唐·莆田人(时属泉州)黄滔有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滔》)

  黄滔《游东林寺》:“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翻译如曾见,白莲开满池。”(清•康熙《南安县志•卷 18 •艺文志》、《泉州府志》均有收录)

  黄滔《题玉枕山东林寺(在四都)》:“已到终嫌晚,重游预作期。寺寒三伏雨,松偃数朝枝。”(清 •光绪陈国仕辑录《丰州集稿·卷4·五言绝句》收录 )

  北宋•庆历重建

  北宋• 庆历(1041—1048年)中,僧永佐就东林寺故址重建。

  传说元丰六年(1083年),清水祖师·陈普足入清溪(今安溪县) 前,曾云游到此寺修炼。(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安溪清水岩》)

  明·弘治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南安县·东林寺》:“东林寺,在(县北)四都。宋·庆历中建。”

  康熙《福建通志》载:“东林寺,在(南安)四都,宋·庆历间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东林寺》“宋·庆历中僧永佐重建。”

  民国四年版《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之2·东林寺》“宋·庆历中僧永佐重建。”

  明•易名清水岩

  明代再次兴建,易名“清水岩”,延续至今。

  易名时间不详,但至迟在康朗[1508~1574年,惠安县前康铺坑柄(今螺阳乡五音村)人]来游时,还称“东 林寺 ”康朗《游玉枕山东林寺》诗曰:“闭门远数石泉声,坐定时闻山鸟鸣。庐岳高僧今复在,白云作伴虎溪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康朗》)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1•疆域志之1•形胜图》中,在“五都境内”明确标出“清水岩”。在关于“五都”地域写道:“县东北二十里,图一在宋为灵感里,统于从政乡,其山曰奇龙,曰瑞峰,其岩曰清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山川》“玉枕山”条载:“玉枕山……山下有清水岩,唐·东林寺故址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玉枕山,距城(指泉州郡城,即晋江县城)二十里,远望如枕,其下有清泉岩(即“清水岩”)。”

  民国四年版《南安县志·舆地志》载:“玉枕山在县北二十里,下有清水岩,唐·东林寺故址也。”(按:南安县治原在丰州)

  屡有修葺

  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重修。

  民国廿年(1931年),乡民鸠资重修。住持瑞梁禅师改建寺院,建设新佛堂,筑造辅室,开辟草菜园,移栽茶苗种,寺院面阔5间,进深2间,前有门廊,两侧连着护厝,略具规模。但工程尚未竣工,瑞梁突然去逝,广深广善广江等和尚继之,广深还重新规划修挖荷塘。工程如期竣工后,洪濑秀才、后廍人张应星瑞梁禅师生前所请,为作《重修清水岩碑记》,碑刻嵌在寺门廊墙上。

  解放前有僧尼近20人。民国卅七年(1948年)至1956年,晴晖法师(惠安县人)任寺庙住持。清水岩一度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现代重建为清水岩风景区

  “文革”中,清水岩为大队专业队占用,年久失修,破旧不堪。

  1997年,在集新村新发果林场黄法文牵头下,修建部分环山公路。

  2000年2月,集新村成立“清水岩重建筹委会”,着手重建清水岩。

  2001年,委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进行《南安市梅溪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集新生态村建设》规划,在其可行性报告的第五章第二节《生态旅游区建设方案》中,明确对清水岩风景区进行规划。

  2004年和2005年,分别开通从坝田、象头、凤桥至清水岩的环山公路,方便进香朝拜。

  2006年2月,聘请惠安县建筑设计院工程师进行规划,同时修缮、建设主殿、大雄宝殿等。

  2007年,聘请原厦门市副市长陈文汉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清水岩占地面积500多亩。

  2008年,南安市政府支持在清水岩建设“南安市德育教育基地二十四孝传统教育”,拓宽环山公路,还成立“南安市清水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加快全面建设步伐。

  2011—2012年度,清水岩景区建设列为南安市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14年正月初八,新建大雄宝殿、观音殿落成暨佛像开光。

  据初步统计,清水岩景区建设投入1800多万元,包括重修祖师公殿,新建大雄宝殿、观音殿、护法殿、南北长廊、钟鼓楼、二十四孝园、五百罗汉园等。其中仅2013年,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建设办公楼、食堂、停车场等,整个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规制

  清水岩寺山依玉枕,水绕虎溪。寺右有放生池。

  清水广场

  玉枕山下新构两座高大的牌坊作山门,白石雕砌而成。

  山门后是108级台阶,台阶的中间有“九龙壁”,还有弥勒佛笑脸相迎,两侧则树立着庄严雄伟的“四大天王”,称露天“天王殿”

  沿百级石阶而上,是开阔而深幽的清水广场 。迎面有清水祖师石雕巨像,佛像高约7.8米,戴金色头冠,面容慈祥和善,掌心合十,盘腿而坐。

  大雄宝殿

  过清水广场往前,便是新构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门庭开豁,气势宏伟。

  两侧是南北长廊和钟鼓楼,和“足友”、“足华”两亭。

  祖师公殿

  祖师公殿在大雄宝殿之后,称“旧殿”、“大殿”

  祖师公殿为 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规制,石、木结构,饰有木板线条隔壁,保持明、清建筑风格;面阔5间,进深2间,青瓦硬山式,燕尾型屋脊;前有门廊,两侧连着护厝。穿斗抬梁式,大殿竖立圆木柱。现存建筑中石柱石础为宋时物。

  额匾“清水岩”据说是明代遗留。门联:“清韵偶成花下偈,水声能和佛前钟。”寺门廊墙嵌有民国廿年重修竣工时 洪濑名士张应星撰《重修清水岩碑记》。寺门旁有民国·南安知事蔡灿若撰书的对联:“清馨流音风答响,水池印象月呈辉。”净因行者撰联:“清风本来面,水月现在身。”岩内石柱、石础亦宋时物。宝龛上奉祀正襟危坐3尊清水祖师佛像,中为正身,左右副身。

  祖师公殿屋顶终年不沾树叶,总是一片明净,佛光普照。相传,清水祖师法力高深,已达清纯之境界,又得众护法尽力护持,凡间邪物不敢欺近,大殿后的树木无论长得多么葱郁高大,都难以延伸到大殿之上且虽然周边大树环绕,时常飘下枯枝败叶,可寺院屋顶却终年不积落叶,哪怕是萧瑟秋风季节,一股股山风总是对流盘旋将枯枝落叶卷起带走,还屋顶一片干净。有云:“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骨。”

  观音殿等

  沿祖师公殿后小径蜿蜒而上,经“福禄寿”,即到新建的观音殿,奉祀观音菩萨

  在观音殿处可便远远望见“五百罗汉园”,园中有造型各异的罗汉,或翻腾,或双手合十,姿态百样,动静不同。

  在通往观景台的小径上,可见一侧制作有24尊石雕像,源于“二十四孝”的典故,如“孝感动天”、“亲尝汤药”、“芦衣顺母”、“卖身葬父”、“闻雷泣墓”等,称“二十四孝园”

  虾目泉

  穿过祖师公殿,玉枕山林木葱郁,有泉眼两孔,位于寺庙内的正中线,称“龙虾眼”,也称“虾目泉”,泉水澄澈,出水不竭;但若是用榔头在周围锄地,则几天之内泉眼都将不出水。

  相传唐代建“东林寺”时,僧众在寺后湿土中找到清泉穴(“龙虾眼”)取水日用;因有龙虾须,称“龙虾出海”圣穴 。

  又说,北宋时清水祖师曾托梦寺中主持,隐东海修炼千年之龙虾欲往安溪蓬莱仙山拜师,将路过玉枕山;若能求得龙虾眼涎,可驱百病,延年益寿。当日,沿途百姓摆设香案果品,奉香跪求。龙虾神深为百姓虔诚之心感动,降临古寺后山。顿时,龙虾双目涌泉不息,化为传说至今的“龙虾眼”。从此,凡进香清水岩寺拜谒祖师的人,必取龙虾泉水饮用,祈求平安,驱除百病,龙虾泉也成为寺中僧众饮水之源。

  民国时,乡贤刘仲乔出资在此地捐建了2口水井,以方便僧尼和香客取用泉水,人称“乔界”、“乔井”,誉称“乔井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