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拳

  清·光绪蔡玉明始创五祖拳
    ——习武。
    ——始创“ 五祖拳 ”。
    ——武医兼修。

  授徒
    ——仁义堂 。
    ——蔡玉鸣门徒“十虎”。
    ——传播(泉州、晋江。厦门。南安。南洋。)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
  套路

    ——基本功 。
    ——起势。
    ——中级拳术。
    ——双人拳法对练套路。
    ——器械套路(单人器械套路。双人器械对练。)

  特点
    ——内外兼修(“精气神”。“神意形”。)
    ——阴阳相济(刚前柔后。动静相合。待时审势度距。)
    ——技击特点(身法。步法。功法。手法。拳法。技手。脚法。技击法。)
    ——练法基本要求。

  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发源于泉州,是我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为清末·蔡玉明综合“白鹤拳、猴拳(行者拳)、罗汉拳、达尊拳、太祖拳”5种拳法,加上玄女法和后来所学北派拳法始创,并随着后来的传承和播衍不断有所 技术演变 和完善, 在泉州南少林拳系中具代表性,至今还流传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

  林天池《传艺简介》记:“少林外功南派五祖拳始于达摩祖师,少林南派五祖拳兴于清末,始创者系福建晋江蔡玉鸣也……回乡后精心研创五拳法,系太祖拳、白鹤拳、猴拳、达尊拳、罗汉拳,由五种拳法并合一体,成为我省一种比较独特拳种——闽南五祖拳。”

  “泉州南少林五祖拳(泉州)”,2007年8月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祖拳,2008年6月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泉州市武术协会获“五祖拳”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清·光绪蔡玉明始创五祖拳

  五祖拳,由清末·光绪(1875—1908年)间蔡玉鸣始创。

  习武

  蔡玉明(1853—1910年),或作蔡玉鸣,原名蔡谦,讳诒河,号汝南,人称“邦尾河”,以字玉明玉鸣名世,晋江罗山大浯塘村人,后迁居邻村氏族人聚居地罗山蔡厝邦尾村(冯尾村,枋尾村,今属晋江市灵源街道英塘社区)。清·咸丰十三年癸丑(1853年)生,宣统二年庚戊(1910年)正月初九卒。

  蔡玉明祖辈世代经商,但他从小酷爱武术,求父亲让他拜师学武。其父训诫:“欲学拳术,需学善性。欲求善性,修身为本。”之后为他广聘名师授拳。他凭借聪颖、悟性,18岁时就精通早已在闽南一带流传悠久的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猴拳(行者拳)、鹤拳5种流派的拳法。蔡玉明之徒尤祝三《中华柔术大全》中有曰:“吾夫子蔡玉明,曩以弓马游泮,兼通五祖拳法:‘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

  光绪(1875—1908)间,蔡玉明中武秀才,但他无意仕进。

  父逝后,留下的家业足资营生,他却厌于商贾之途,一心痴迷武技的学习,毅然离家北上,广游大江南北,寻师觅友,汲取各门各派的武术精华,家产荡尽无遗,坦然毫不介意。在切磋较技的过程中,曾拜游历漳州的山东大侠和阳(泉音讹为“鹤阳”)师学习北派拳脚功夫,后随和阳北上游学。光绪七年(1881年),蔡玉明28岁,从北方游学归来,又到漳州拜道台夫人(总兵夫人)为师,学习地煞套路。

  光绪十二年(1886年),蔡玉明33岁,以第13名考入邑庠(州县学)为文科庠生,文武双修。

  始创 “ 五祖拳 ”

  清·光绪(1875—1908年)中期,蔡玉明“太祖拳”为基本功底,集“太祖拳、白鹤拳、猴拳(有的流派为“玄女法”)、达尊拳、罗汉拳”和阳师北派拳术技法、道台夫人下盘腿功7种拳法于一炉,弃芜存菁,集诸家所长,采“白鹤指(鹤脚)、齐天掌(猴手。有的流派为“玄女摇身骏胛”)、达尊足、罗汉步、太祖身”,铸就一派新的拳种与诸般长短器械法,精密而重实际,简单易学实用,直截了当,少见花招。

  【按:

  太祖拳: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拳棒以硬法,脚马步是八字马,手臂如铁,转肚如虎爪,脚如铁枝,身如铜墙铁壁,进马如生龙活虎,法力视之为勇不可挡,进攻退守连削带打,虽硬枝硬叶,但变化无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太祖拳》)

  白鹤拳:亦称“鹤法”、“永春拳”。鹤之精在足,手快不如眼快,眼快不如步快,步法即是身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白鹤拳》)

  猴拳:明代已有记载,传有“猴拳三十六路”(见《江南经略》)。模仿猴形猴态和攻防技法,形态有缩脖、耸肩、含胸、圆背、束身、屈肘、垂腕、屈膝,手法模仿猴摘果、攀援,有刁、采、抓、扣等。

  玄女拳:柔软之拳法,他攻则柔,他柔则攻,粘如“麻糍”(糍粑),软如棉,“摇身骏胛”,从劲力为常。

  达尊拳:即达摩拳”。达尊(达摩祖师)系印度人,势心拜佛,天天静坐念经,外功、内功、气功无不全备。达摩祖师手持方便铲,肩挑斗笠和草鞋,抵中国河南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南下“一苇渡江”,授人以拳术。“达尊拳”脚马步是前弓后马箭,手臂如铁,手掌如青龙戏水,进功由偏门入。

  罗汉拳:传统南拳之一,取十八罗汉之姿,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腿法讲究腾、滚、扫、弹。上下相随 ,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

  为纪念其师和阳蔡玉明名新创的拳种为“五祖和阳拳”,人以泉音讹称“五祖鹤阳拳”,以示新拳种没有脱离它母体——原来的5种流派拳法。盛行后,简称“五祖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太祖拳》)

  现在流传民间的“五祖拳”拳谱,多数套路名称后还注明该套路源于“五祖”当中的那一“祖”,如 “二十拳”(又名“日习拳”)即太祖拳法,“打角”是罗汉拳法,“千字打”是鹤拳法,“三角摇”是达尊拳,“头扎”是猴拳法,“朕头”太祖拳法,“连环八卦”和阳法,“地煞”是凤阳拳法等。根据拳谱内各个拳路的风格,学武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能来操练不同的拳路的套路。

  蔡玉明“三战”套路为拳母,以“七个战”为步法联系套路,分别是“三战、天地人战、平马战、祖战、五虎战、大套三战、玄女战”,以为授之7种拳术的象征;又整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完整体系,共编成了72个拳械套路。

  拳术套路内容十分丰富,各套路拳法既能徒手单练,又能徒手对练,具有攻防技击意义;也能按拳种的风格,使弄各种古代长短兵器,如川耙、钗、月牙枪铲、方天画戟、齐眉棍、丈二棍、朴刀、宫刀、开山大斧、柳叶刀、剑、双锏、双铁鞭、三节棍、柳公拐等,以及民间常用的器具如锄头、雨伞、板凳、扁担等。

  民国五年(1926年),尤凤标著《中华柔术大全》,祖述拳法,氏之术益显于后世。

  武医兼修

  蔡玉明深造武艺的同时,也从山东和阳师学就一手高超的治疗跌打损伤、移轮接骨的医术。之后他在传授门徒时,经常为民众赠医赠药, 同时主张“武医兼修”、“未练武先学医”

  光绪(1875—1908年)间,蔡玉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全面总结骨伤科、药剂科、经络学科以及武术的理论知识,编写成《松筠玉记》36卷。该书包含“五祖拳”的拳谱、武术理论、骨伤科的医学、医方、诊法、导引、按摩等。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厦门时,《松筠玉记》被日军焚毁,但根据书中配方配制的厦门“松筠堂药酒”,至今仍驰名中外。

  授徒

  仁义堂

  “五祖拳”初步形成后,蔡玉明曾多次与武林高手较技获胜,早期即在泉州府城设立“龙会”、“圣公”2家武馆公开收徒授艺,后改号“仁义堂”。自书门联:“壮士来论三战步,英雄且看五指力。”

  蔡玉明订立门规:“修身修性谦为本,学法学艺一气成。”强调人文关怀,“欲学拳术,需学善性。欲求善性,修身为本”

  后人尊蔡玉明为闽南五祖拳(“五祖鹤阳拳”)开宗祖师。时人赞曰:“拳打八法,矫似神龙戏水;脚踢四门,捷如猛虎翻山。”泉州东岳山少林寺圆明长老曾题词称颂蔡玉明的武德和为人:“武艺超群罕有双,英雄出世难寻对”,横批:“闽南为尊。”

  时闽南武林流传有“永春郑礼书,泉州枋尾鹤”之说,郑礼指永春“白鹤拳”名师郑礼“枋尾鹤”指家居泉州南门外罗山梧桉枋尾村的蔡玉明及其首创的“五祖鹤阳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武术·白鹤拳》)

  蔡玉鸣门徒“十虎”

  在发展过程中,蔡玉明先后收服泉州一带号称“五虎”的名人为徒,后期又培养出5位杰出门徒,号称“后五虎”。前后“五虎”合称“十虎”

  可考的蔡玉明的著名衣钵传人如:泉州林九如(外号“狗师”)、魏文豹魏南山,外号“翻天豹”)、翁朝言(或作“翁朝贤”,外号“大古秧”)、陈京铭(外号“金翼大鹏”,清末武秀才)、何海师(外号“凤尾手”)、陈魁(外号“钻天鹞”)、狐狸仔(外号“落地金蛟”),官桥尤祝三(清末武举人,1917年著有《中华柔术大全》)、柯彩云,南安沈阳德(外号“玉面虎”),以及尤凤标江子霖尤俊岸杨捷玉等。其中林九如蔡玉明的头届徒弟,沈阳德则是关门弟子。

  蔡玉明之徒翁朝言,人称“五祖式虎”之一,是同盟会会员,北伐战争期间任北伐军首席军事顾问。孙中山曾亲笔题匾“松筠堂”馈赠“五祖拳”的门人。

  “龙会馆”有徒22人,内有李九史李九史再传其子李尧宝(后为泉州刻纸工艺大师)。李尧宝年轻时腿功劲利,能踢石珠,年届九十时,还能比划 老传下的太祖拳”,招式纯正。

  这一时期,“五祖拳”从泉州、晋江一直扩展到整个闽南地区,一枝独秀,闽南一带武风大变,习武人士以练“五祖拳”为荣,掀起学习“五祖拳”热潮,多数武馆以能与“五祖拳”挂上关系为时尚,不少其他拳种武馆也改教“五祖拳”甚至挂上氏馆号“仁义堂”

  传播

  泉州、晋江

  林九如(1862—1937年),清·泉州东街人,祖籍永春县;同治元年(1862年)生,民国廿六年(1937年)卒,年76岁。

  林九如蔡玉明头届徒弟,称“首徒”,擅长掌中木偶,精通拳术,是“闽南五虎”之首;因泉州称掌中木偶为“布袋戏”,外号“布袋戏狗”。与师弟魏文豹(绰号“翻天豹”)齐名,时有“狗手豹脚” 之称(泉语“九”、“狗”同音“gao”)。

  林九如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能提起400多斤奇勇石,练就一双铁沙掌。双拳上下左右挥舞,如急风骤雨,同时前后左右跳跃,旋转翻腾,轻捷周密,人称“满天星”

  林九如传其子林天恩

  林九如沈阳德两位师兄弟曾与泉州崇福寺妙月和尚较技,沈阳德胜,后来由师兄林九如收纳妙月法师为门徒,再传晋江周志强等。(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崇福寺》)

  林九如还授徒陈坠陈坠授释瑞吉法师(俗名陈礼岳),释瑞吉林天池

  泉州、晋江习“五祖拳”者,多为林九如传人。

  厦门

  民国初期,蔡玉明翁朝言杨捷玉沈扬德3个门徒来到厦门。翁朝言在厦门开办“松筠堂”药馆,杨捷玉在厦门港设立“鹤武馆”,而沈扬德则来到新垵设立“鹤阳馆”,从此五祖拳在厦门及新垵开始流传下来,套路有单人拳法66路等。

  杨捷玉,厦门人。在鼓浪屿创办“鹤武国术馆”杨捷玉兼精跌打伤科,载誉鹭岛。传技柯金木,再传其子柯仲庆等。

  值得重点提及的是新垵1支。

  新垵(今属海沧区)是福建著名侨乡,村民习文练武,文武名人倍出,清代村里就出了几位文举人、武举人。清末至民国初,新垵武术兴盛,6角头都立有武馆:海墘角武馆(白鹤拳种),上宅角武馆(达尊拳种),大门前角武馆(太祖拳种),东社角武馆 ,下堂庵角武馆,大岑角武馆。

  1919年,蔡玉明的关门弟子沈阳德来到新垵村。时新垵常发生角头势力拚馆(争夺地盘)打架斗殴,殃及村民正常生活。沈阳德在新垵设立“鹤阳武馆”,收纳一些仗义青年为门徒,借助角头比武,先后征服上宅角、下堂庵角武馆,收伏邱剑刚为门徒,紧接着又一一征服海墘角等武馆,一时间新垵武术在沈扬德的主持下得到统一,馆址设在邱丰庆的祖辈公厅,从此新垵武术进入新阶段。沈扬德在新垵授武时,厦门黄维姜黄进步)也是这个时期的门生。

  这时新垵安宁了许多,旅外华侨欣慰,怡谷堂公司捐献部分资金,邱清风苏乌兵2位先生先后捐款购买兵器及练武服装给当时武馆。沈扬德又在新垵创建了玉明武术研究会”,从此沈阳徳“鹤阳武馆”门下培养出一批批优秀门徒,如邱思志(大舍)、邱剑刚 (乌铁师)、邱衡煌何苏武邱加注邱继仕邱天乞蔡瑞全叶峇连邱思炭,时号称“十大虎将”

  廿世纪30年代,沈扬德应泉州“富美国术馆”馆长林天恩林九如之子)之邀,派门徒邱思志担任该馆教练;邱思志任满后,先后由何苏武邱剑刚邱衡煌继任,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拳师。

  1933—1935年间,沈扬德分别率领门徒参加许多表演和比赛,都获得较好名次,分别有集体总分冠军和个人一、二、三名 ;其中邱思志邱衡煌2位曾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也获得优良的成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厦门,新垵时常被日军飞机轰炸,沈扬德医馆被炸毁,被迫把家属送回老家。1938年,沈扬德即从厦门鼓浪屿乘船出洋南渡。(参见下文“传播·南洋”)

  沈扬德离开新垵后,鹤阳门弟子分别在闽南一带设馆传徒:邱剑刚在厦门、同安、龙溪、南安、晋江等地都有立馆,还在厦门统一了“益同仁”救济会武馆。“厦门剑刚武术社”就是邱剑刚的门徒设立的。邱衡煌在泉州、晋江、石狮等地立馆,泉州黄清江、石狮吴颜全即其门徒。邱继仕在南安洪濑立馆,邱加注在长泰县立馆,蔡瑞全在龙海立馆,叶峇连在厦门、同安、后溪、西亭立馆。

  抗战胜利后,新垵武术有几个代表性武馆,馆主分别是邱思炭邱继仕蔡瑞全叶峇连

  1947年邱思炭主持新垵武馆,并支撑起沈扬德在新垵设立的五祖拳鹤阳馆,继承“新垵玉明武术研究社”,社址改设在邱思炭本宅大厅前院,从此新垵武术又正常开展活动了。

  现代,厦门新老“五祖拳”同门携手致力于“五祖拳”的复兴,五祖拳馆不断涌现。

  “海阳武术馆”“五祖拳”年轻的新力量,在岛内外共建设4家武馆,学员近200人;还通过进校园的形式,在岛内和海沧建立了十几所校园社团,先后有2000余人习练“五祖拳”

  南安

  沈阳德,南安人,蔡玉明关门弟子,传南安。

  近年,在南安市有以“五祖拳”为基础发展而成、自为体系的“鹤拳道”

  南洋

  清末到民国初,政局混乱,民不聊生,闽南一带许多人为谋生出洋南渡,也把“五祖拳”带入东南亚各国。

  张云章,前清秀才,是蔡玉明的入室弟子。此人曾为蔡玉明像敬赞题词。宣统三年(1911年)南渡菲律宾,被聘为中西学校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厦门。1938年,蔡玉明关门弟子沈扬德即离开厦门新垵,从鼓浪屿乘船出洋南渡,先到缅甸新垵氏族人聚集点“龙山堂”,并在建德寺教授五祖拳,后转新加坡定居,并在新加坡创办“蓝青国术馆”、“玉明武术研究会”。 之后又有“明星武术体育学院”,至今不衰。(参见上文“传播·厦门”)

  卢言秋,外号“虎母秋”,是林九如之徒公婆詹所传弟子,也向海外发展。现菲律宾“光汉国术馆”氏所传。

  陈京铭的传人陈家鸿,传陈少堂陈庆堂,设有现时的菲律宾“中华鸣谦国术社”

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

  1989年,菲律宾光汉国术总馆主办东南亚南少林拳大会演,时光汉国术总馆老馆主卢庆辉倡议成立“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与会的泉州武术代表团团长周焜民、马来西亚徐金栋健身社”徐金栋、马来西亚武术总会叶清海、菲律宾“鸣谦国术馆”陈家鸿、新加坡“明星武术学院”许乃敬、印尼卢绍准国术馆”等皆力促成之。

  1990年,6国代表莅泉“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在泉州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此后,年年聚首泉州,交流拳艺。

  2000年11月16日至18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成立1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泉州举行。参加活动的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的武林人士114人 ,以及大陆各地五祖拳高手。活动内容主要有庆典大会、与会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家集体签名支持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武术大汇演、武术研讨会、参观武术学校等。

  2001年10月14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在泉州举行2001年年会暨第七届主席就职典礼。马来西亚叶清海(祖籍厦门,时75岁)被推举为第七届主席,菲律宾王宏榜任秘书长。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0多位理事、代表参加会议。同时,在泉州南少林寺举行南少林五祖拳武术技艺研讨会、南少林五祖拳观摩表演等。

  2003年11月12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2003年年会在泉州举行。成立13年来,先后有亚洲、欧洲、拉丁美洲、澳洲的20多个国家、地区的五祖拳馆社加盟联谊总会。马来西亚武坛耆宿叶清海蝉联第八届主席,副主席蔡金星(泉州)、蔡友铁(菲)、曾汉源(菲)、李天明(马)、黄汉泉(马)、史美忠(马)、叶川华(澳大利亚)、韩金元(英国)、李刚(港)、林家乐(港)、陈锦荣(印尼)、赵春德(新)、何善发(台)、约翰史迪奥思 (美)。王宏榜连任秘书长。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125位理事、代表参加会议。以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蔡友铁为总领队、曾汉源为团长的菲律宾“光汉国术馆总馆”一行36人莅会。会议还举行第二届中国传统武术名家研讨会、俞大猷《剑经》武术文化研讨、南少林五祖拳武术文艺汇演,参加俞大猷诞辰五百周年纪念大会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2004年12月20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 2004年年会在泉州举行。推选来自英国的华裔武术名家韩金元为第九届主席,这是联谊总会成立14年来首次由欧洲华人担任主席;代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副主席是:蔡友铁(菲)、曾汉源(菲)、麦天明(马)、黄汉泉(马)、史美忠(马)、徐文成(澳大利亚)、李刚(港)、陈锦荣(印尼)、赵春德(新)、何善发(台)、约翰·格拉汉(美)。菲律宾椰风文艺社社长王宏榜蝉联联第九届秘书长;同时聘请周焜民(泉州)、李志远(菲)、叶清海(马)、蔡金星(泉州)为名誉主席。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理事、代表,以及参加首届中国南少林国际武术大赛的嘉宾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澳大利亚徐文成还当场表演五祖拳综合拳套、泉州少林寺武僧演绎家棍、徐清辉讲解俞大猷《剑经》。

  2006年11月10—12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2006年会暨新任主席就职典礼在泉州举行。推举周焜民任主席。有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伊朗、中国泉州以及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名武术运动员与会。会议还举行座谈交流和武术比赛,切磋南少林功夫。

  2007年11月10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2007年会在泉州举行。来自菲律宾、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近百名联谊总会成员及泉州市武术界、文史界有关人士与会。 会议同时举行《泉州太祖拳》首发式。该书由周焜民编写,分7章,介绍五祖拳之一“太祖拳”的源流、体系、功理、功架、套路、精要等,图文并茂。会议安排3天比赛,会后对16强选手进行为期45天的强化集训。

  2010年2月1日,18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祖拳”拳友聚集泉州,庆祝“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成立20周年。20年来,加入联谊总会的各国家和地区的“五祖拳”团体增至40多个。会议推举约翰·葛雷罕任第十一届主席,卢义荣任副主席兼秘书长。约翰·葛雷罕说:“五祖拳是祖先留下的美好遗产,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推动它继续发扬光大。”本次聚会,同时举行南少林五祖拳国际学术研讨会,泉州市武术协会广发“英雄帖”,向海内外征集武术论稿,结集出版《泉州南少林文存》,此前出版的《五祖拳谱》也举行国际 首发式。在切磋武艺的同时,还设立“五祖拳”段位制,联谊总会向首批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获得者授牌,并设立荣誉十段,追赠给为创立和发展联谊总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前辈。

  2011年11月12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2011年会在泉州召开。推举澳大利亚徐文成接任第十二届主席,约翰 •葛雷罕被聘为名誉主席。来自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伊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海内外武术界人士与会。会上,泉州市五祖拳研究会成立;我国第1部系统研究介绍狮阵武术的专著卢文进主编、卢义荣执笔《狮阵史略——石狮市卢厝狮阵武术历史传承》一书首发;香港五祖拳联谊会会长李刚向大会贡献了对五祖拳的挖掘、整理的成果《鹤拳述真》;泉州少林寺重刊出版《五祖拳史略》、卢庆辉《五祖拳述要》;颁授“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第二批高段位铭牌。会议还安排擂台赛演示,交流五祖拳搏击实战经验;举办2011年泉州市传统武术锦标赛暨国际南少林武术邀请赛,邀请赛吸引了海内外运动员800多人参加。

  2013年6月16日,“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在泉州举行2013年年会暨 成立24周年庆典大会。推选菲律宾光汉国术馆馆长卢思明为第十三届主席(卢思明祖籍泉州,5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五祖拳,现是菲律宾光汉国术馆第3代传人)。大会同时成立“国际南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作为联谊总会下属的非盈利性学术研究组织,会址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光汉国术总馆,会长王宏榜。来自菲律宾、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高手与会。

  先后被推举担任联谊总会主席的有卢庆辉(菲律宾)、叶清海(马来西亚)、徐金栋(马来西亚)、李志远韩金元(英国)、周焜民(中国泉州)、约翰 ·葛雷罕徐文成(澳大利亚)、卢思明(菲律宾)等。

  除菲、星马、印尼外,还有英国、美国、冰岛、爱尔兰、芬兰,澳大利亚、法国、瑞士、意大利、瑞典、挪威、加拿大、缅甸、俄罗斯、埃及、伊拉克、德国、日本、南非、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五祖拳馆社和传人先后参加活动。

套路

  五祖拳套路多达两百余套,空拳、长短兵器自成系统,小套洗练,仅十数步,大套繁复,多达一百五六十技手。

  基本功

  基本功有5大套路:“三战”、“二十拳”(“日习二十拳”)、“四门打角”、“三战十二”(或作“三战十字”)、“双绥”

  或作6套路:“三战”、“二十”(“日习二十拳”)、“挑卡”(“跳卡”)、“打角”、“四门”、“中管”

  同时配以练习轻功心法、展身、闪身,以及力量、韧度,掌握擒拿、摔跤等要领。

  “三战”是五祖拳的“拳母”,手法、步法、脚法、身法、劲法皆出于此拳,为入门第1套路,也是最后 1套。要练好“三战”纯属不易,故老一辈拳师有曰:“三战起,练到死!”“三战”可分为3个方面:① 架势基础:吞吐沉浮与五肢力;②硬功基础:金钟罩与铁布衫;③劲力基础:“摇身骏胛”

  “日习二十拳”动作要领是:踏右马擒右,3拳,双捆手→→翻身掀(轩)左,3拳,双捆手→→转右掀右,3拳,双捆手→→翻身轩左,3拳,双捆手→→转右掀右,3拳,双捆手→→翻身掀左,3拳→→踏右马擒右,2拳→→留马收吞寄。

  起势

  五祖拳套路的起势有两种,分别由8个动作或6个动作组成,称“八步头”“六步头”“八步头”起势的偏刚勇,“六步头”起势的偏柔和。

  “八步头”起势的8个动作是:①“四平马、双坠掌”;②“千斤抓”;③“万斤挡”;④“白鹤双亮翅”;⑤“落掌请拳”;⑥“分掌坐节”;⑦“右侧弓马吞”;⑧“四平马吐”

  动作要领是: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直进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再直进踏右马双插,坐节(扎),吞吐→→ 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再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又留马双插,坐节(扎),吞吐→→踏进双剪,留马双敲,直进打节→→反开,左手切,右手钗(脱)→→退马收吞寄。

  中级拳术

  中级拳术套路:“魁星点笔”、“三角摇”、“陆步摇”、“玉步摇”、“大三战”(“大套三战”)、“左战”、“右战”、“天地人战”、“五虎凤尾战”、“鹤战”、“千字打”、 “六双”(含“双绥”、“双爪”、“双连”、“双角”、“双鞭”、“双飞”6套路)、“茵藤踢”、“孩儿抱”、“四马摇”、“狮子翻身”、“双龙抱印”、“一元”(“一元归中”)、 “两仪”(“两仪夹攻”)、 “三才”(“三才巧合”)、“四象”(“四象阮没”)、“五行”(“五行迷踪”)、“六合”(“六合纫步”)、“七星”(“七星离行”)、“八卦”(“连环八卦”、“八卦游身”)、“九宫”、“十面”(“十面埋伏”)、“四连”(含“连环”、“连强”、“连城”、“连珠”4套路)、“清风”、“明月”、“朕头”(“仙人抛网”)、“天罡”( “三十六天罡”)、“地煞”(“七十二地煞”)、“十八罗汉手法”、“梅花谱”[含头节(头扎)、贰节(二扎)、叁节(三扎)、肆节(四扎)4套路]、“鹤阳”(含“头遭”、“二遭”、 “三遭”、“四遭”、“五槽”、“六槽”6套路) 等。

  还有:“平马战”、、“女战”、“五虎战”、“对桩”、“鼓推边”、“四门斗底”、“指地坐莲”、“落地金钩剪”、“海底穿针”、“开擒前后堀”、“指地坐堀”、“扫脚开弓”、“左右擒割法”等。

  另有:“北罗汉拳”、“猴拳头节”、“打四门”、“连环八卦离”、“闯四门 ”、“少林五行拳”、“鹤阳行者拳”、“五枚连环掌”、“罗汉拳法”、“角战”等。

  无论大小套路,五行蕴中,左右相维,攻守相续,内外兼修,步稳身正;出拳时,欲发先收,常用“摇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势。亦有发声,以声助力。所谓“简洁刚猛,以寸劲见长,实战性强。”“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后人发,先人至。”

  双人拳法对练套路

  双人拳法对练套路有7套:“六门八法”、“斗技攻守法”、“格技攻守法”、“八法手法”、“罗汉对垒”、“散技对打一段”、“散技对打二段”

  器械套路

  器械以棍术最为著名,刚猛简洁,进攻时招招狠准,退守时层层严密。

  单人器械套路

  棍:“子龙巡江”,“五步梅花”,“猛虎拦路”,“恶蛇缠树”,“行者棍”,“双头棍”,“五祖鹤阳玄女棍”,“三合棍法”,“青龙绞水”,“三节棍”,“九节棍”

  耙:“猛虎出林”,“乌龙过江”,“川耙四十八法”,“连环耙”,“莲花耙”

  锏:家锏”,“鹤阳双锏”,“刹手锏”

  剑:洞宾剑”,“达摩剑 ”,“少林乾坤剑”,“少林剑”,“一元剑法”,“乾坤穿林双剑”,“玄女双剑”

  刀:“彩风双飞(双转刀法)”,“鹤阳官刀”,“罗汉刀法”,“七星刀法”,“八卦刀法”

  斧锤:“连环花斧”,“八宝大锤(双)”

  鞭:玉明双鞭”

  拐:“日月拐子刀”,“单刀拐”,“柳公拐”

  枪戟:“钩镰枪”,“方天画戟”,“钩连枪”,“连环双钩镰”,“护手戟”,“家枪”

  锄头:“锄头法”

  双人器械对练

  “双锏对棍”,“棍法对打”,“单刀对打”,“大刀对牌”,“三才双剑”,“宋江棍对打”,“赤手入白刃”

特点

  五祖拳属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具有南少林武术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它多短打,门户紧,招招有势,势势有法,法法有用,拳势威猛激烈,以柔济刚,包涵内家拳的很多技击法和内功修炼法。

  五祖拳临敌讲究“十要”,即“一胆,二力,三精,四熟,五顺,六速,七灵,八稳,九声,十变”

  有人将五祖拳的技术特点编为《五祖拳拳歌》,曰:“拳有精粗必练就,学无大小在专心。六门八法挡押手,五背七剪双飞踢。一胆二力三勤练,眼精手快奏神通。”

  内外兼修

  五祖拳从入门的基础套路起,就开始内气的练习。

  “精气神”

  内练五脏,颐气养神,练气化神是五祖拳的练拳宗旨,倡导气安于内而神显于外。

  气沉则神明意宁,神明则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传之于心;意宁则心中朗朗,应之万变,审势、待时、度距就此而生。若气浮则神散意乱,神散则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意乱则心中无主,败势尽露。

  内气技法讲究“吞吐沉浮”,最难掌握,一般须待外家功夫有小成后才有基础修习。

  “神意形”

  意授于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导形,全神贯注,时隐时现,令人莫测,谓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五祖拳通过挺胸收腹,沉肩夹肘等来协调胸、腹、背肌肉群的运动。这种运动完全受意念的支配,结合到技手的运动中,从慢到快,从用意到随意,自然而然,形成高度灵敏的条件反射和布气状态。

  由于气的运行分布加强了胸、腹、背肌原纤维的收缩力量,经长久练习后,一般习五祖拳的人无须经过击打训练其胸腹背部就能直接承受强有力的拳击,而一般硬气功都要经过排打训练后才能达到这一阶段。

  阴阳相济

  刚前柔后

  武道不外刚、柔二法,然全刚易折,全柔易缠。刚可克柔,故善刚者,刚其不柔(可不用柔而以刚取胜);柔亦可克刚,故善柔者,柔其不刚(可不用刚而以柔取胜)。

  五祖拳提倡刚柔相济,“刚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后”。刚者,先发制人,动速势猛。柔者,后发制人,引化灵巧。

  动静相合

  五祖拳认为,静中无动谓之呆,动中无静谓之乱,故动静相合,是为得法。

  动如风而不停留,谓疾也;静如水而无常形,莫测也。以静待动,舍我从人;以动乱静,舍人从我。

  待时审势度距

  一是待时。五祖拳认为,审时不如待时,“进而未稳、发而未至、变而未尽、过而未成”之时,为进击的千古不失之机。

  二是审势。二人敌,得势者胜,失势者败,审势而后立策,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审其虚实,度其强弱,实则避之,虚则击之,逆来顺受,出其不意。刚则化之,以柔克刚;弱则逼之,以刚克柔。

  三是度距。度距立势,眼明手快。进击时走势身灵步快,毫厘之差,得失即现。

  技击特点

  五祖拳综合容入了7种优秀拳法: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和阳师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盘腿功。其功法、手法、脚法3者是五祖拳武技的3大支柱。

  身法

  五祖拳沉肩拾肘,身法自然。

  一般人在坐右马步时,容易产生身体右侧比左侧前倾;坐左马步时,身体左侧比右侧前倾。身体不正会影响到技手的正确、全面发挥和身体的左右活动。因此,五祖拳要求技手在定势(制动)时身体要像墓碑那样保持中正,不前倾后仰,不左右倾斜,称“墓碑身”

  步法

  步法慢必受制,浮则无根。 五祖拳“八法”步为先,下盘坚牢,硬弓硬马,落地生根,步步为营,步稳而身后动,快中求稳,动中求静,无慢浮之虞。脚马夹束稳固,前轻后重,进如脱兔,退如蹲虎。

  由于人体重量靠两脚支撑,而脚的支撑点主要是跟骨和跖骨,两脚跟骨和跖骨4个点,不论哪个点支撑不力,都将影响到人体重心的稳定性。五祖拳称人体的这4个支撑点为“四点金落地”“四点金落地”是发劲时“雷从地发”(反作用力)的基础。

  如五祖拳基础拳套路“三战”,就要求习者从起势到收势双脚脚趾都要保持“五指朝天”“五指朝天”的作用:第一,能防止初习者重心前倾;第二,易于气往下沉,确保“四点金落地”,稳固重心;第三,增强小腿胫骨的自我保护能力。“五指朝天”的第2阶段训练为:运动中“五指”呈自然放松状态,只在发劲时配合“摇身振胛”身法同步作“朝天”状。

  五祖拳还将马步的下支撑面积视作1个四方形,要求两只脚正好落在四方形的前后两个对角上;在作向后转运动时,双脚处在这个四方形的另外2个对角上,人体重心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支撑面积里。称“马步四点金”

  南拳的马步多呈“八字步”,北拳的马步多为“丁字步”,而五祖拳的马步采取“不丁不八步”。五祖拳马步的重心位于人体重心支撑点前后四、六开的位置。“不丁不八步”易于作前、后、左、右的快速运动。

  五祖拳马步基础功是否扎实,主要在于如何在转向、前进、后退等运动时对“马步四点金”进行训练,保持“不丁不八步”不变形,稳定重心,使上下肢在运动中更加协调。

  在套路编排上,五祖拳对步法的要求比较严格,每一套路要求起势和收势的脚步都落在同一位置上。由于运动中的脚步是随着方向的变化以及在同上肢的配合中不断作快速变动的,只要马步的基础不够扎实,那么,运动中脚步产生的哪怕是极轻微的不易看出来的大小偏差,也将使得收势时脚步的位置与起势时脚步的位置产生不同程度的步位离差。这种步位差方便而准确的提供了检验运动员马步基本功的可靠依据。

  功法

  “摇身俊胛”(泉音“俊”,意“震抖”),亦称“摇身抖甲”、“摇身震胛”,是五祖拳独特的 “功法”要点和发劲方法,每一技手都要用此功法进行发劲,劲力浑厚刚猛。所谓“劲”者,非力也。劲从力中生,蓄势而后发;力从筋骨发,蓄如弓满月。发力不用腰,朽木催不倒;发力不助气,劲不随人意。

  五祖拳运功发劲与运气密切结合,是在内(意、气)、外(肩、肘、腕、胯、膝、裸、胸、腹、背等形体)高度协调的基础上进行的。

  “摇身震胛”发劲的方法是:以双脚为底力作支撑(力从足底生),以丹田为中心(“丹田为灶”),腰腹为圆球,双胛为开展。劲力先从后脚起,蹬腿着力(踏足挺膝,亦称“弹脚”),上至腰腹,由丹田为中心的腰腹圆球作内转,将劲力由内而外,摇动身躯,左右轮动,上达肩胛,肩胛接续摇动之势,将劲力传递到肘、腕 、手指末梢,做“双抖手”时配以“金刚劲”(寸劲发力,出拳以点着力),浑身发出一种电力一般弹劲(或 称“撞抖劲”)。在摇晃过程中,动作恍如牲口渡河后抖泼身上的水滴,故又称“鹤震身”。有时还配以提气撼声,运转丹田之气,显示勇猛之形。

  这种发劲方法讲究力催三关,起于腰胯, 运腰送肩,节节相催,先柔后刚,发劲时不可用拙力,必须放松所有关节,以气催力。摇身时,每一个关节都要接续地发劲,让劲力通过的同时,把劲力加大,所以全身必须松而不软,活而不僵,需多年训练,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自然而然后,每技手发劲的刹那间,会从身体内爆发出 “蓬”的声响,劲越大,声响越大,厉害者会令周围观者有震撼感。

  “摇身震胛”的训练方法,可分为3个阶段:

  首先,通过“吞吐浮沉”4劲的呼吸,把腹部练成能承受打击的硬肚。这是练就金钟罩、铁布杉的硬气功。

  其次,再把以丹田为中心的腰腹,通过呼吸顺练,成一个开合自如的充气圆球,再进一步将此圆球练成运转灵活的“活肚”

  再次,在“活肚”基础上,开始“摇身震胛”的练习,训练劲力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地反复转换,直到应用自如为止。

  “摇身震胛”独到之处,是能够随着气劲的起伏,连续发劲出击。当一招击落后,以意使气,以气摇身,以身震肚,以肚发力,手不回收,而再发第2招。具上乘功力者可连续发3次不间断的“摇身震胛”,实战中往往能使对手措手不及。

  手法

  手法 有“六门八法”、“新八法”、“六门八节”,讲究“吞、吐、浮、沉”4诀。“吞”如洪水卷地,“吐”如疾箭离弦,“浮”如风吹羽毛,“沉”似顽石投江。

  以“攻守”论, 攻为“吐”,守为“吞”;以“进退”论,进为“吐”,退为“吞”;以“快慢”论,快为“吐”,慢为“吞”;以“轻重”论,轻为“浮”,重为“沉”;以“化凝”论,化为“浮”,凝为“沉”

  “六门八法”是五祖拳手法的基础和精华所在。“手执八法称无敌,脚踏莲花第一人”,这首对联 原是称赞师祖蔡玉明武艺精湛的,而其中就点出了五祖拳手法与脚法的要求。

  “六门八法”是由8段散手动作组成的散手对练套路。这8种手法贯穿于五祖拳所有手法之中,是接手出击的诀窍。它最大特点是粘手听劲,要求“软如棉,粘如糍”,一旦与人接手,就随顺对方的手肢劲力变化,沾粘不离,等待对方招式转换之空际,应手而入,击其无备。

  初练时,要求用意念而不用拙力,从粘手对练过程中训练“听劲”、“懂劲”,最终达到“化劲”地步。由于它是以训练劲法为目的,所以招式精简,乃至只有一式而已,如第八法“风摆梧桐”,虽然只有一式,却包含了对劲力消长、转换的理解,体会得当,就能掌握《拳经》所谓“哄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要领了。“六门八法”练习得法,又能领悟其中的诀窍,在实战搏斗中往往表现出粘手即打,逢空必入、后发先至,处处采取主动攻击的风格出来。

  “新八法”“六门八节”则是散手对练套路的应用训练,与“六门八法”相为表里。“八法”是短桥粘肢散手对练,讲求手法的变化诀窍,如无深厚的散手搏击对练基础,就难以理解体会出其中精要之处。“新八法”是由短桥粘肢,发展成离桥散手对练 ;“六门八节”则是离桥散手对练。

  手法训练的顺序一般是:先练“六门八节”,将散手搏击所需要的招式、身法、步法训练娴熟,然后再进入“六门八法”的训练,待“六门八法”训练有成后,又练习“新八法”,把粘肢听劲的技巧,逐步过渡到离桥搏击之中。练完“新八法”后,又要将“六门八法”的搏击心得正式融入“六门八节”训练中,最后便是将“八法八节”的击技,在自由搏击中随机应变,任意发挥。

  拳法

  拳法讲究“锐”,即重与快,出拳迅疾有力,抡拳绝无虚花,使对方防不胜防。“锐”不单指劲力,而是手法、身法、步法、力法等综合功力的表现 。

  “锐”具体表现在:

  起动快。功力越深的人起动越快,且不易为人觉察。五祖拳讲究每技手在瞬间发劲制动(技手分明)后能即刻放松,“松”“紧”一样须在瞬间完成,如此,才能做到连续起动快又不易疲劳,以利于实战。

  完成1个动作快。运动中须“松”,防止紧张僵硬,一紧张就迟钝,且消耗体力,不能持久。“松”则能在手到的同时充分加速,收缩发劲。“松”者,就是力要“化”,运动中能“化力”,才能为中途变招,为后发制人、后发先至,为深层次的能发能收,打下良好基础。所谓“冲拳先松后紧,欲发先收”

  技手

  在拳术套路中的技手(又称“桥手”)方面,北拳偏于大开大合,南拳侧重稳扎稳打、短小精悍。

  五祖拳技手汲取南北之长,简约严谨,一阴一阳,攻守分明,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兼有,分“单、双、长、中、短”;其中双技有“四六技”(双臂一长一短),又称“父子相随”

  以冲拳为例,南拳有的拳打出去时手臂肘关节保持略为弯曲,弓步冲拳时后腿也微弯。五祖拳冲拳时要求手臂要直,弓步冲拳时后腿要直,(前弓后箭)双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不能提起,和北拳相似。

  一些技手如“开弓”、“敲打”、“双批”、“阴阳插”、“横钗”、“清平打”、“挡”等, 都要求手臂伸直,和北拳相似。

  五祖拳技手中常见的一些短打技手,如“打扎”、“割扎”、“双贡”、“挠”、“父子相随”、“双竖拳”等,和南拳一样短小精悍。以冲拳为例,南拳有的拳打出去时手臂肘关节保持略为弯曲,弓步冲拳时后腿也微弯。五祖拳冲拳时要求手臂要直,弓步冲拳时后腿要直,(前弓后箭)双脚要脚踏实地,脚后跟不能提起,和北拳相似。

  五祖拳桥手技法(桥法),则讲究“过、添、断、粘”。技法的应用上,要求手不离中门,出技对子午、垂肘不露胁;运招要求招中藏招、招上变招。所谓“出技对子午”,也称“十七点正”、“子午正”“十七点”指双手部肩、肘、腕 和双 腿部胯、膝、裸 共12点,以及双眼、喉、胸、腰5点。“十七点正”意即技手的姿势正;没技手运动时,17点也必须相对到位,方不致出现“败门”、“破绽”

  脚法

  五祖拳的脚法不只是踢法,而是步法与腿法相结合,是脚技的整合应用,统称“脚法”。五祖拳虽没有明显的大开大合的腿法,但对脚法的应用却并不缺少,且缠绊细腻多变化,不在手法之下,只不过强调实战效果, 讲究“低” 、“冷”, 不突出演练的表现而已,故较少为人所知。

  五祖拳的脚法可分为“缠、踢、屈、剪”4种。

  缠法,属于暗脚,应用于步法之中,有“钩”、“缠”(包)、“顶”、“撞”、“靠”、“压”、“摆”、“弹”等式。它是在与人接手时,以手对手,以脚制脚。上盘以手法对付,而下盘则在入马进步时,攻击对方的马步,尤其善于趁对手马步移动之际施展出来。

  踢法,多用中、下盘腿法,且配合手法使用,具典型的南拳风格,有“茵藤踢”、“盘龙踢”、“蹁踢”、“七寸踢”、“地趟钩踹”等式。运用踢法时,重视手法的掩护,往往踢法使用的前后,都有连续的手法辅助。

  屈法,即跪步法。一般的跪步仅是步型,而屈法则是脚法的应用,有“前屈法”、“后屈法”、“指地双屈法”,在跳下屈地时,利用体重与步型的结合,重挫对手的脚部,最擅于对付地趟腿法。

  剪法,指“落地金钩剪”,以扑地卧倒双腿剪击对方的脚腿,有“阳剪”、“阴剪”、“连环剪”、“扑白虎剪”等式,属地趟腿法。

  练习脚法时,以练步法为基础,因为任何脚法,都是以灵活的步法为依据,倘若步法没有练好,脚法的应用就会失准,易为人所趁。此外,步法是进出“六门”的关键,即使手法再好,如果没有步法的配合,就做不到粘手不离的地步。步法突显的是“走”,手法的接续,身形的转换,多在走步时展开的,而“缠、踢、屈、剪”4法,则是随着攻击时机而变化运用,是故五祖拳的脚法不单是为了配合手法的运用,也同时是主动攻击的技法。

  技击法

  技击总诀要求:“以静待动,后发而制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以速御迟,用快制敌;以虚击实,出其不意;以拙制巧,随机应变,得势近身,低腿为先,短拳变肘,顺擒摔翻,拿压固控,远之拳足,近之膝肘,靠之以摔,相机以擒。”

  有“连消带打法”、“打反打法”、“硬击软法”、“左右互换法”、“迂回游走法”、“虚实乱敌法”、“顺势吞化法”等。

练法基本要求

  身高体胖的,适合练“朕头”套路,其特点像老虎腰身,能远击、猛扑;身材矮小的,适合练“两仪”、“三角摇”等套路,其特点能够“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

  练法有两种:一种是十趾抓地,步法变换比较轻盈;一种是十趾朝天(即“十趾翘”),步法沉稳,落地较重。

  手法、脚法是外在击技,功法是内在劲技,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练法。练法的基本要求是“头上顶,两肩坠,心胸守,丹田聚”,即提“百会”以挺头,起牙关而强项,虎眼、狮嘴、龙喉,两肩坠而心胸守,十趾跷则脚力生,束档固肾(提档吊肚运气内转,脚夹尾椎摄以聚丹田)。对桩功要求很严,既要腿法中平、步形较高,又要马步沉稳、走步灵活,还要能腾跳跪屈,甚至扑地剪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