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清)

  黄檗系东渡。
    ——黄檗系僧人东渡日本。
    ——蕴谦戒琬和福济寺(蕴谦戒琬号作烟,俗姓林,泉州晋江安平人[今安海],泉州开元寺僧。)
    ——大眉性善(僧性善,字大眉,俗姓许,泉州人。)
    ——木庵性瑫(木庵禅师,名性瑫,俗姓吴,明末清初·泉州晋江县人,泉州开元寺僧。皈依禅宗。临济宗正传第33世。东渡日本。主日本新黄檗宗法席。增营万福寺。广创分寺。黄檗三坛戒会。示寂。诗文书画成就。评价。)
    ——慈岳定琛(号无瑕明智,俗姓张,泉州永春人。)
    ——雪机定然(泉州人。)
    ——悦山道宗(俗姓孙,泉州人。)
    ——东澜宗泽(俗姓张,字东澜,明末清初·泉州永春人。)
    ——雪堂(泉州人)
    ——东岸(泉州人)
    ——圣垂方炳(独文,俗姓刘,清初·泉州安溪人,泉州开元寺僧。)
    ——喝浪方净(俗姓钟,原名池鹤,法名方净,字喝浪,泉州晋江安海人。)
    ——大鹏正鲲(号笑翁,俗姓王,泉州晋江县人,泉州开元寺僧。)
    ——忍仙(如慧、慈仙、如忍,号竹林道人,清·泉州人。)

  佛教复苏。
  德化九仙派。
  名僧。

    ——超弘(或作超宏、弘超,俗姓刘,名若,字如幻,或误作“如初”,号瘦松,明末清初·惠安人。十九岁为诸生。顺治三年后为僧。康熙四年住持南安雪峰寺。康熙十七年寂灭。)
    ——德林(清·晋江人,历德化戴云寺、福清黄檗寺、安溪泰山岩。)
    ——元飞(字石龙,清·晋江人。历泉州资福寺、福清黄檗山、同安虎溪岩。)
    ——机锐(俗姓林,清·晋江人。历泉州开元寺、崇福寺、海南圆通院。)
    ——太积(俗姓苏,清·晋江人,泉州开元寺僧。)
    ——德萃(号岱英。清·南安人。十七岁为僧泉州开元寺。康熙卅二年驻福州鼓山涌泉寺八载。雍正八年后游方诸地。乾隆四年回归泉州开元寺。)
    ——圆实(俗姓柯,人呼“活弥勒”,清·晋江人,晋江毫光岩僧。)
    ——宗标(清·同安人,开元寺僧。)
    ——明光(清·开元寺涌幢庵僧。)
    ——元飞(字石龙,清·晋江人,历潘湖资福院、同安虎溪寺。)
    ——海印(字瑞章,号愧庵,俗姓张,清·德化人。开元寺云斋阁僧。廿七岁主南安雪峰寺法席。年八十一坐化。)
    ——圆珏(字无瑕,清·惠安人,曾住持惠安曾炉寺,后住延平香炉寺。)
    ——圆瑞(清末飞瓦岩寺僧)

    ——佛然(字普忍,庄姓,清·惠安田边人,曾住持惠安科山寺。)
    ——志参和尚(清末安海人。)
    ——佛化法师(法名如幻,字佛化,俗名林甫。清末民初·南安县灌口人。顿悟向佛,咸丰七年祝发依升虚大师座下。咸丰十年和同治十年相继寄居漳浦天湖庵、南靖宝树岩修持。光绪四年以居士身寄居海澄聚徒讲学。光绪十二年剃度、受戒。光绪十六年入主南安雪峰寺法席。宣统三年主厦门南普陀寺法席。民国元年任佛教漳泉汀龙水分会首届会长。民国二年示寂。)
    ——性愿(俗姓洪,名水云,法名古志,字性愿,晚号安般,
清末至·南安市石井镇古山村人。)
    ——转道(俗姓黄,清末民初·晋江安海桐林村人。)
    ——定眉(清末、民国·南安人,南安洪梅灵应寺僧。)
    ——贤慧(俗姓萧, 清·光绪惠安县萧厝乡人,新加坡双林寺开山住持。)
    ——高参(俗姓林,名亚鸿、天豹,清末至现代惠安县南埔乡海头村人,印尼棉兰日里民礼镇元宫住持、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主持。)
    ——转岸[俗姓刘,清末至现代惠安人。剃度(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及漳州南天寺等大丛林首座)]。首渡星洲(代理马六甲青云亭寺寺务)。二渡星洲。厦门南普陀寺监院(厦门南普陀寺监院。泉州雪峰寺住持。)。三渡星洲(新加坡普陀寺住持、弥陀寺住持。)。入寂。]

  佛教居士的特点。
  德化僧人分化为禅和派和香花派。

  清代,顺治皇帝发愿崇信佛教,对清初佛教的恢复起一定的作用。雍正皇帝提出“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的统治原则,泉州佛教得到一定的复苏。时泉州府设僧纲司,置都纲一员,管理佛教事务。各属县亦沿襲明制,置僧会司,如德化县僧会司置于程田寺。

黄檗系东渡

  黄檗系僧人东渡日本

  自唐以来,泉州僧人东渡日本弘法者络绎不绝,但尤以明末清初为盛。此因明末清初中日民间贸易非常活跃,赴日经商者尤以漳州、泉州、福州、南京等地商人为多。旅日商人为祈海上平安,求生意兴隆,而有建寺礼佛之心。于是自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年),中国僧人先后在中国商人云集的日本长崎建兴福(俗称南京寺)、福济(俗称泉州寺)、崇福(俗称福州寺)等3寺。这3寺皆延请国内高僧前住主持。

  清初中国黄檗系僧人东渡日本,并最终在日本形成日本黄檗宗,泉州僧人的贡献至关重要。其中关节点,一是泉州开元寺僧蕴谦戒琬东渡,为长崎福济寺“重兴开山”;二是先后追随福清黄檗山万福寺隐元和尚到日本的泉州僧人。

  隐元(1592—1673年),俗姓,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明末清初·福清县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

  17世纪中叶,日本尚处德川幕府时代。为增进税赋,德川幕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西方商人、传教士大量涌入日本。这在为日本带来巨额海外贸易税收的同时,也导致西方天主教在日本迅速传播,特别是在日本底层民众中,很多人舍弃佛教,改信天主教,这一方面使日本禅宗陷入消沉,另一方面也对德川幕府的统治构成一定威胁。

  为重兴日本禅宗,清·顺治十年(1653年),日本长崎兴福寺第3代住持逸然性融(1644年渡日)派弟子多次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邀请隐元和尚“东渡弘法”

  顺治十一年(日·承应三年,1654年)春,隐元应邀率30位僧俗(其中弟子20人)从厦门启航,随郑成功军队的船只东渡日本长崎,仿故地建“黄檗山万福寺”。后其徒子徒孙又大批赴日,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开山鼻祖。

  先后追随隐元和尚到日本的泉州僧人,有大眉性善木庵性瑫慈岳定琛雪机定然悦山道宗东澜宗泽雪堂东岸圣垂方炳喝浪方净大鹏正鲲等。

  黄檗宗僧侣渡日时,多携名家书画,日本宇治黄檗山万福寺成为明、清珍贵书画的美术馆。黄檗宗高僧隐元木庵即非3人被日本称为“黄檗三绝”悦山的书法有“书悦山之称;大眉慈岳东澜善草书;大鹏善写意画,尤善画竹,也长于篆刻,著有《印章篆说》流传于世;喝浪擅长墨画等。他们对日本书画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檗禅宗对当时日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传播佛学经义,更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次渗透。

  据平久保章隐元》载,隐元及其弟子东渡,带去中国当时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隐元带去的中国四季豆,后来在日本被称为隐元豆”;带去的煎茶、海鲜面,则演变成今天的日本煎茶和长崎海鲜面。

  史学界把隐元及其弟子赴日以后的17世纪日本称为“日本华文化最高潮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蕴谦戒琬和福济寺:

  蕴谦戒琬(1610-1673年),号作烟,俗姓,泉州晋江安平人(今安海),泉州开元寺(紫云寺)僧,17岁出家。

  日本福济寺,属日本黄檗宗,位于长崎市筑后町,山号分紫山,俗称唐寺、漳州寺、泉州寺。

  福济寺原为小庵,由在长崎的漳州籍船主创建,祭祀妈祖,祈求庇护中国商船的安全。日·宽永五年(1628年),泉州人觉悔(一作觉海)东渡长崎,被延请为住持,尊为福济寺开山祖;有弟子了然觉意。该小庵后来发展成当时长崎最豪华的大伽蓝。

  清·顺治六年(日·庆安二年,1649年),颖川藤左卫门与泉州籍船主商定,延聘泉州紫云山开元寺名僧蕴谦戒琬东渡日本,卓锡福济寺。日·庆安三年(1650年),蕴谦戒琬应聘为福济寺住持,其大兴土木,营建诸堂,扩张寺域,完成向佛教转化,福济寺则被命名为“分紫山福济寺”蕴谦戒琬被称为“重兴开山”

  颖川藤左卫门(汉名陈道隆)是住宅唐通事、漳州籍名医陈冲一的长子,任长崎唐大通事,是当时长崎最有势力的唐通事之一。其妻是长崎大富商、握有长崎贸易和市政绝对权力的二代末次平藏之女。因此,颖川藤左卫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是其扩建福济寺的重要资本。

  清·顺治十一年(日·承应三年,1654年),隐元隆琦赴日,曾应请住此寺。清·顺治十二年(日·明历元年,1655年),奉隐元之命渡来长崎的木庵性瑫,任福济寺第1代住持,被称为“开法开山”。其后,慈岳定琛即非如一悦山道宗等东渡僧相继入此寺开堂说法。福济寺成为日本黄檗宗发祥地。

  1672年,蕴谦戒琬退隐于桑莲寺,1673年圆寂。著有《分紫山适兹草》,日·延宝三年(1675年)刻本,木庵性瑫序。

  继木庵性瑫之后,住持福济寺的多为泉州府人。第2代住持慈岳定琛,永春人;第3代住持东澜宗泽,永春人;第4代住持喝浪方净,泉州人;第5代住持圣垂方炳,安溪人;第7代住持大鹏正鲲,晋江人。

  大眉性善

  大眉性善(1616-1673年),或称僧性善,字大眉,俗姓,泉州人。《黄檗谱略》、《续日本高僧传集》有载。

  性善之父客游日本,事母孝;母殁,依于舅父。17岁修净业,参隐元得度,法号性善。后巡游名刹,历参费隐具德百痴孤云等。归,与永觉互信相见。

  清·顺治八年(1651年),逸然性融邀请隐元东渡日本。顺治十年(1653年),性善亲到日本长崎实地调查,回国向其师隐元报告情况。

  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日·承应三年,1654年),隐元东渡,性善随侍,共到日本长崎。性善隐元往来兴福、崇福之间,移住福济寺,任隐元“维那”(负责寺院宗教活动),辅助隐元法化。隐元在日本京都宇治郡创建黄檗山万福寺时,性善任都寺,司建寺设计、监造工程。

  日·宽文二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性善于心平开东林庵,为日本黄檗宗东林派祖,后退隐。东林庵后为铁眼募刻大藏经庋藏地。

  日·延宝元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性善五十八岁示寂。十月十八日遗偈云:“住世五十八年,了却人间报缘;而今撒手归去,大千世界坦然。”

  性善留日共19年。著有《东林梦语》。

  木庵性瑫

  木庵禅师(1611-1684年),名性瑫,俗姓,明末清初·泉州晋江县人,泉州开元寺僧。清初由泉州赴日本弘法,并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明·万历卅九年(1611年)二月初三日生,日·贞享元年(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寂。

  《黄檗木庵和尚年谱》(南岳道宗著)、《黄檗开山国師》、《续日本高僧传》、《长崎纪事》、《木庵》(日本·林雪光编集)、《日本佛教史纲》(村上专精著)等有载。

  皈依禅宗

  木庵4岁时母黄氏丧,5岁时父吴卿卒,由祖母苏氏养成。少时的木庵资质聪慧,7岁入乡校读书,又因家贫辍学。

  时值明室江河日下,全国范围内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中,东北满族贵族窥视中原,国势日非,少年木庵“世情愈淡”,10岁感观音灵梦,发愿出家。13岁时随祖母到泉州开元寺“礼佛拜塔,见其清净世界,即有出尘之志”

  木庵16岁入泉州开元寺,拜印明和尚为师。

  据日本·林雪光编集《木庵述,木庵剃度前曾独坐于北山(清源山)狮岩三天三夜,“至第三夜月中见天神,劝剃染受戒”;次日归寺,“请印明师剃发”,法名木庵。时崇祯二年(1629年),木庵19岁。

  崇祯三年(1630年),木庵20岁,上碧芝岩就樵云大师受十戒,并阅读了大量藏经;翌年拜谒修雅法师,听讲《弥陀疏钞》、《法华》、《金刚》等经。

  明·崇祯五年(1632年),木庵的受业师圆寂,遂兴外出求法之念。

  崇祯七年(1634年),木庵24岁,由福州鼓山永觉和尚授具足戒,皈依禅宗。

  临济宗正传第33世

  崇祯八年(1635年),木庵25岁,任开元寺监院。

  木庵反对为逃脱世俗的烦恼苦难,寻求安闲生活和精神寄托而出家为僧,主张僧人要趁年轻时抓紧光阴,苦心修行,潜研佛经,宏扬释教,劝人为善,普渡众生。他本人为僧苦心修炼,严持戒律,“精参默究,益臻阃奥,拈颂机答,无爽玄旨。”他用治儒之道治禅,景慕佛门前贤,赞扬祖道,启示后人。

  崇祯九年(1636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戎马生郊,所在鼎沸”。在这“乱离太甚不聊生,处处惊心草木兵”的战乱时期,木庵前往江、浙诸山参拜名僧,两年间先后参谒过接待寺雪关禅师、龙居寺古德禅师、龙树寺雪松法师、天童寺密云老和尚、真寂寺永觉老和尚,并从真寂寺永觉受菩萨戒。

  崇祯十一年(1638年),登金粟山广慧寺,参拜临济宗正传第31世传人费隐禅师,认真参禅学法,受益良多。越明年任广慧寺副寺。

  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笃念祖母,乞假回乡省亲。

  崇祯十四年(1641年),住持朋山青阳室,有咏《山居诗》七言律诗十首。

  崇祯十五年(1642年),归开元寺本房。南岳道宗《黄檗木庵和尚年谱》载,其间木庵曾为开元寺的“六殊胜”、“八吉祥”题诗咏赞,把开元寺早期典故传说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六殊胜”包括“东西石塔、古龙眼井、祖膊真身、文殊墨迹、御赐佛像、支院高僧”“八吉祥”包括“桑树白莲、紫云盖地、甘露戒坛、凡草不生、石炉生烟、石柱牡丹、应梦罗汉、白鸽听经”。这是木庵禅师东渡前留在泉州的主要遗作之一,开元寺现存有抄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后又往漳州南山寺拜谒亘信老和尚。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木庵34岁,再往浙江求法,到广慧寺拜谒费隐禅师,被命为知宾。时临济宗正传第32世传人隐元禅师费隐法嗣,52岁)为该寺首座,木庵早晚随从,“聆其语要,窃加叹服,因得时从请益”,拜隐元为师。

  清·顺治三年(1646年),木庵36岁,再回泉州,在开元寺掩关。两年后闻本师隐元已回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即前往参谒。先后被命为该寺维那、西堂和首座。

  顺治七年(1650年),隐元先授木庵拂子,后又付予源流、法衣,木庵遂成为隐元法统的继承人,即临济宗正传第33世,时年四十一岁。

  东渡日本

  清·顺治十年(1653年),日本长崎兴福寺派弟子多次到福清万福寺请隐元和尚东渡开化。

  顺治十一年(日·承应三年,1654年)春,隐元应邀赴日弘法,是时木庵为万福寺首座。为送本师东渡,木庵请法弟即非继任,自己先回泉州筹办接送本师东渡事宜。五月十九日,木庵领众到泉州洛阳桥之南,营斋恭迎隐元和尚等人入泉州开元寺,款留五日,又亲送本师至厦门启航,并命侍者雪机护送至日本。有史料记载,当时还是郑成功令部下军官张光启隐元到长崎的,“时倭人敦请隐元,故载以俱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送隐元东渡后不久,是年木庵“一杖一笠”应请住持泉州府永春县象山惠明寺,在此居住数月。在永春期间,木庵修下《象山惠明寺志》1卷,内附《象山四景八声诗》。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木庵回泉州开元寺,又刻《象山语录》1卷。(据《黄檗木庵和尚年谱》)

  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后,在长崎建黄檗山万福寺,在日本开创黄檗宗一脉。然隐元禅师创立黄檗山后,由于年迈体弱,精力不足,很想找一得力助手来辅佐他。在选择继承人时,他首先想到了中国国内的高足木庵。日·明历元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3月,隐元禅师作信木庵,云:“老僧近年已来,心力俱惫,虽东应亦勉强矣。望上座亟来相助,盖法中诤臣也……东兴祖道,全仗护佐。”

  木庵接信后,以“万里师命,不可不遵”,遂率弟子慈岳定琛喝禅道和等人,于是年六月廿六日由晋江安平港启航,东渡日本长崎,助师弘法。七月九日,木庵到达日本长崎,留住福济寺,时年45岁。

  主日本新黄檗宗法席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载,1657年(顺治十四年)二月,木庵的法弟即非隐元法子)也到日本长崎,住崇福寺,木庵即非在福济、崇福二寺唱道,时人称“二甘露门”隐元木庵即非都善书法,时人又称他们为“黄檗三笔”

  不久,木庵到摄津投普门寺。

   木庵一生谦虚谨慎,跟随隐元参禅学法后,都紧跟着他,侍奉左右,或掌记室,共十余载。应召东渡扶助隐元倡导黄檗禅风后,他为兴隆黄檗而兢兢业业,十余年对隐元尽心孝敬,未敢以方丈自居。隐元在太和创建新黄檗山万福寺时,木庵全力以赴助本师营建堂殿寺院;隐元主办第1次黄檗三坛戒会时,他为羯摩阿阇黎,为开创黄檗山的事业呕心沥血。

  1659年,日本皇室赐京都宇治1块地给隐元创寺。1661年,隐元木庵师徒二人同至宇治大和山勘定新黄檗山道场基址,随后兴建日本万福寺,创宗立派,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鼻祖。

  日·宽文四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隐元退隐松隐堂,九月命木庵继主日本新黄檗宗(日本禅宗三大派系之一)法席,为宇治黄檗山新万福寺第2代住持,时年五十四岁。据当初规定,黄檗山的法席为3年制,但隐元改为木庵獨任,可见隐元木庵的推重和信任。反之,隐元也得到木庵的更尽尊崇。

  增营万福寺

  木庵继任黄檗山新万福寺住持后,全力以赴兴隆黄檗事业。他在日本长崎新万福寺独立法席,制定黄檗宗的品色衣服,禀奉公贴,为法门式,使新万福寺法令规制又见一新。

  日·宽文五年(1665年)七月,木庵到江户参谒将军德川家纲,拜领黃檗山万福寺之山林田園朱印(特许证)。不久德川家纲将军又赐白银2万两,续建天人师殿、佛殿等。之后,木庵10年间4次上江户进谒德川家纲,为谋求幕府将军对黄檗事业的支持而奔走。

  在万福寺的17年中,木庵“增营万福寺”营建了甘露堂、大雄宝殿、天王殿、斋堂、钟楼、伽蓝堂、开山堂、万寿塔院、檀越祠、大三门、鼓楼,结构十分壮观,宝殿门楼焕然一新。

  广创分寺

  在营建新万福寺的同时,木庵广创分寺,扩大黄檗宗的影响。

  日·宽文十年(1670年),江户白金的青木重兼(法名端山性正,或称青木端山)檀樾创建紫云山瑞圣寺,木庵赴江户进谢天皇时,青木重兼木庵到瑞圣寺传法,并被请为开山祖师,就此开关东黄檗宗之基。木庵门下“三杰”(铁牛慧极潮音)下关东后,黄檗宗在关东地区特别兴盛。

  之后,又创寺10所,如命法子潮音在上野馆林创建广济寺,以及冰明寺、千年寺、方广寺等,嗣法弟子四十余人。

  在日·延宝元年(1673年)隐元寂后百日,木庵与诸法孙议定《开山塔院规约》。

   《中日交通史》木庵予以高度评价:“后又相继增创黄檗宗寺院十多处,木庵除营建万福寺殿堂外,又在关东地区首唱黄檗禅风,成为兴隆黄檗宗之最有力者。”

  隐元禅师首创的日本黄檗宗,真真正正在木庵手里兴旺发达起来。在木庵63岁诞辰之日,其弟子独湛为其画像并题赞,木庵又题下自赞云:“大唐不居,来游日国。如水赴川,犹月出谷。水月交辉,了无定约。若知端倪,福慧并足。”

  正是由于隐元木庵等人的倡导,临济宗风在日本得到发扬,并在日本形成了以隐元为首、木庵为继的临济宗黄檗派,派下又分以木庵为首的紫云派,以即非为首的广寿派,以慧林为首的龙兴派,以龙溪为首的万松派,后总称黄檗宗,成为日本佛教的一个新盛宗,一直繁衍到现代。在日本先后建立黄檗山万福寺的分寺达500多座,今有信众2.5万多人。长崎万福寺的法席,至今传至57代,其中前21代除第14、16、17、18代外,均由中国僧人担任。

  黄檗三坛戒会

  为隆兴黄檗宗,木庵除每年按期举办各种佛会外,又主办了4次“黄檗三坛戒会”,每次登坛受戒多至千人。

  日·宽文五年(1665年)三月,依铁中慧极请开三坛戒场,登坛受戒者500余人。

  日·宽文十年(1670年),为扩大黄檗宗的影响,年满六旬的木庵再次主持黄檗三坛戒会,“登坛者倍胜于前”

  日·延宝元年(1673年),在隐元寂百日后,木庵与诸法孙认定万福寺、瑞圣寺为日本三坛戒会,继续推动黄檗宗的发展。

  日·延宝五年(1677年),木庵再次举行三坛大戒,这次受戒者上至名士,下到庶民,总数达1200多人。《万福寺》一书在描述此事时称:“皈依黄檗的僧徒,是对当时日本佛教存有疑问的革新者,他们对于明末禅这种新的禅风和法式,很为倾倒。作为大檀樾的将军,以及大名、旗本等上层武家都纷纷皈依,并把对当时文化的关心和上层商人中流行的中国趣味结合起来。京都、大阪、江户及其他许多地方,黄檗宗寺院堂舍的建筑,都得到武士、商人和镇上居民的喜舍。”

  由是,木庵“声光日远播,诸方益推重之。”

  示寂

  日·延宝元年(1673年),即非大眉独立等相继示寂。隐元在日本受天皇赐予“大光普照国师”尊号后3天也溘然圆寂。当隐元圆寂时,木庵就地寝卧百日,昼夜伴龛坐禅,百日已周,放龛上塔亭后方归寝,以受衲子之礼。

  木庵道聲益高,往来黄檗、紫云两山间,振丕法化。

  日·延宝二年(1674年),木庵将瑞圣寺付与铁牛。据《木庵禅师行迹系年》载,该年,木庵第4次到江户拜会幕府将军,获赠夫马、衣金。

  日·延宝三年(1675年),木庵为晋江安海人、雕塑名家范道生所画“十八应真图帖”题赞,文称“坐断十方,虚空消殒。得观自在,六根和顺。是定正定,别求非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范道生》)

  日·延宝八年(1680年),木庵在他七十岁寿诞之后,让出黄檗山法席,委予法弟慧林性机,退居黄檗山万福寺紫云院(“紫云”2字取自泉州开元寺“紫云盖地”的传说),不再耽于俗事。但他隐而不休,继续为兴隆新黄檗做了大量工作。

  木庵虽然退隐,但其门徒却依旧在为黄檗宗的传播尽力。《日本佛教史纲》称:“在木庵门下的三杰(即铁牛慧极潮音下关东以后,黄檗宗在关东地区特别兴盛。”

  日·贞享元年(1684年)正月廿日,木庵因风寒旧疾复发,自知劫数难逃,飞书召来门徒,曰:“一切空寂,万法无相。此即老僧末后句也。”语毕怡然示寂,年七十四岁,法腊五十七;在日本29年,得法弟子50余人。墓塔在本山塔头万寿院。

  诗文书画成就

  木庵除对佛学有精湛研究外,诗文书画都有较深的造诣。《黄檗木庵和尚年谱》收录其诗作几十首。木庵的作品传世颇多,东渡前他修纂《紫云开士传》1卷、《象山惠明寺志》,并梓刻《象山语录》1卷,渡日后所写的序跋、语录、像赞、钟铭等很多,有《黄檗木庵禅师语录》12卷,《木庵禅师语录》10卷,《木庵禅师东来语录》7卷,《紫云山草》1卷、《禅警语》1卷、《东来集》2卷等,刊印行世的语录共有14部104卷。

  木庵与本师隐元和法弟即非的书法,称“黄檗三笔”,是日本黄檗宗的三大书法家。木庵善行书,又工楷书,其书法以笔法圆润雄浑见称。木庵东渡前所写的对联,现珍存在泉州开元寺藏经阁,其联文云:“鹫岭三车,不离当人跬步;曹溪一指,好看孤塔云中。”木庵所题像赞大都采用行书,而手抄的经书则专用楷书,行阵规整,另具一格。其画则并具文人温雅滋润的画风与僧道简笔画法,善菊、兰、梅、松、竹和山水之画,木庵的书画成为日本“黄檗文化”的珍品。

  木庵的遗墨由日本各地黄檗宗寺院和地方人士所珍藏,其中被选人《木庵》一书就有108幅,选人《黄檗遗墨帖》的有19幅,选人《黄檗文化》的有12幅,选人《黄檗美术》的有14幅,选人《万福寺》的有6幅。

  评价

  日·宽文十年(1670年)四月廿七日,由于木庵对宏扬黄檗事业的杰出贡献,日本天皇特赐木庵紫衣,以示嘉奖。据木庵记载:“国主赐紫衣,由左中办颁发《赐紫纶音》,内云‘着紫衣,宜挑宗门之传灯,修禅林之垂范。悃祈四海静谧,万民康宁者’。”木庵在自题像赞时称:“紫云盖顶鸟衔花,气岸风标老作家。黄檗纲宗收掌握,皇恩沾泽满袈裟。”

  泉州氏大宗祠开展族谱研究时发现,在木庵六十诞辰时(1670年),泉州开元寺“以道本戒煌戒璋为首之法属”联名送呈《恭祝大和尚六秩寿章》,其文称:“吾师亲越溟岛,化及遐方,较之远祖菩提达摩,功无有二……”

  日·明治十四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明治天皇特颁御敕追赠木庵禅师慧明国师尊号。

  慈岳定琛

  慈岳定琛(1632-1689年),号无瑕明智,俗姓张,泉州永春人,木庵弟子。

  清·顺治十二年(日·明历元年,1655年),随木庵东渡日本。

  日·宽文十二年(1672年)为长崎福济寺第2代住持。

  日·延宝二年(1674年)登黄檗山嗣法,为日本黄檗宗紫云派下大潜分派祖。

  1679年退隐,1689年圆寂。

  雪机定然

  雪机定然(1628-?年),泉州人,僧人。

  清·顺治十一年(日·承应三年,1654年),护送隐元赴日本,住长崎崇福寺,次年奉命回国。

  顺治十二年(日·明历元年,1655年),又随木庵东渡日本,居留日本6年,1661年回国,其后情况无考。

  悦山道宗:

  悦山道宗(1629-1709年),僧人,俗姓,泉州人。《黄檗开山国师传》、《黄檗宗史料》、《长崎觉书》有载。

  清·顺治十四年(日·明历三年,1657年)东渡日本,师事木庵,历住长崎崇福寺、大阪舍利寺。初来时称髻辉

  日·宽文元年(1661年)参与黄檗经营。宽文十年(1670年)于山內建慈福院,宽文十二年(1672年)嗣法。

  日·延宝四年(1676年),为大阪舍利寺、西海寺开山。

  日·宝永二年(1705年),为黄檗山万福寺第7代住持(黄檗山第7世祖)。宝永四年(1707年),隐棲慈福院。

  日·宝永六年(1709年)寂,享年81岁;在日本51年。

  善书法,在日本有“书悦山之称,为黄檗书风最高者。

  东澜宗泽

  东澜宗泽(1640~1707年),俗姓,字东澜,明末清初·泉州永春人,黄檗宗僧。《黄檗东渡僧宝传卷上》、《黄檗宗鉴录卷上》、《黄檗宗系谱》有载。

  少时投于非波门下出家,为木庵法孙;后入泉州开元寺修学。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渡海至日本长崎,参谒福济寺慈岳定琛

  日·天和元年(1681年),率众托钵,救济1万余人得免饥馑之灾。1689年,承继慈岳定琛之法,为福济寺第3世住持。

  日·元禄六年(1693年),创建灵鹫庵。元禄八年(1695年)退居灵鹫庵。元禄九年(1696年)再度出掌福济寺。

  日·宝永四年(1707年)示寂,世寿六十八。

  雪堂

  雪堂,清·泉州人。《长崎觉书》有载。

  清·康熙十三年(日·延宝二年,1674年)与福州玉冈赴日,住长崎崇福寺。延宝四年(1676年)示寂,在日本2年。

  东岸

  东岸,清·泉州人。《长崎觉书》有载。

  清·康熙十六年(日·延宝五年,1677年)赴日,住长崎崇福寺。日·元祿元年(1688年)示寂,在日本11年。

  圣垂方炳

  圣垂方炳独文,1656-1725年),俗姓,清初·泉州安溪人,泉州开元寺僧。《长崎觉书》、《华夷变态》有载。

  应日本长崎福济寺之请,康熙卅二年(日·元祿六年 1693年)东渡日本,住该寺。1709年为福济寺第5代住持。

  1719年为宇治黄檗山万福寺第11代住持(黄檗山第11世祖)。享保十年(1725年)示寂,在日本32年。

  喝浪方净

  喝浪方净(1663—1706年),俗姓,原名池鹤,法名方净,字喝浪,清·泉州晋江安海人。《黄檗东渡僧宝传·卷上》、《黄檗宗鉴录·卷上》、《黄檗宗系谱》、《长崎觉书》、《华夷变态》有载。

  喝浪生于康熙二年(1663年),父钟珂。幼年于泉州开元寺出家,后走访四方名寺,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锡多年,专参黄檗禅。

  康熙卅三年(日·元祿七年,1694年),应日本长崎福济寺之请东渡赴日。参随长崎分紫山福济寺东澜宗泽,担任后堂职。福济寺原由木庵法孙东澜宗泽嗣法,次年十一月一日,嗣东澜宗泽之法,继师席,为福济寺第4代住持。住山12年,退隐光明庵,嗣法弟子有教传广立

  日·宝永三年(1706年)七月二十三日示寂,世寿四十四岁。著有《光明喝浪禅师语录》2卷传世。

  喝浪擅长墨画,富大线写意特色,惜存世画幅极少。其所画《芦叶达磨图》(现存日本常滑黄檗堂文库),道友千呆题赞云:“飘飘白浪中,赤足泛虚空。有问西来意,扶桑在海东。”

  大鹏正鲲

  大鹏正鲲(1691—1774年),号笑翁,俗姓,泉州晋江县人,泉州开元寺僧,16岁出家。《长崎志》、《长崎纪事》、《崎港商谈》有载。

  康熙六十一年(日·享保七年,1722年),应日本长崎福济寺一贵全岩之请东渡,嗣法全岩,为福济寺第7代住持。

  日·延保二年(1745年),为黃檗山第15代住持(黃檗山第15世祖);宽延元年(1748年)退隐保寿庵。

  日·宝历八年(1758年),再任黃檗山第18代住持(黃檗山第18世祖);明和二年(1765年)退隐。

  日·安永三年(1774年)示寂,年八十五;在日本62年。

  善写意画,尤善墨竹,也长于篆刻,著有《印章篆说》传世。

  忍仙

  忍仙(1739-1821年),名如慧,又署慈仙如忍,号竹林道人,清·泉州人,僧人;乾隆四年(1739年)生。

  东渡日本,师事不动寺住持义首。乾隆卅四年(日·明和六年,1769年)为不动寺第7代住持。

  日·文政二年(1819年)受将军家齐命,为江户白银瑞圣寺第26代住持。日·文政四年(1821年)圆寂。

  撰《宗行事目心钞》3卷。擅山水、墨梅画,偶作菊花图。

佛教复苏

  清代,仅泉州和首邑晋江各地,就续修、新建了不少佛寺。

  康熙初,僧维深创建开元寺东侧准提禅林,尊奉准提观音,宏传天台宗。僧为霖重修甘露戒坛。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年(1805年),泉州开元寺又得到两次重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捐资重修安海龙山寺;五十七年(1718年),施韬蔡文彬颜思敬等人又鸠金扩旧增新,殿堂门庑、钟鼓楼亭,以次俱举,规模宏耸,以至于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僧然信募化重修。

  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承天寺。

  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府蒋毓英、提督蓝理等重修崇福寺。乾隆、嘉庆年间崇福寺又得到地方官员、里人和僧人多次重修。

  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国宝等人修建了晋江县邑城东百源川的铜佛寺。

  道光二年(1822年),英林村东北郊建造了龙泉堂(后改为“龙泉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深沪璧山东侧建造了慧济寺,主奉三世尊佛及观音菩萨。

  宣统元年(1909年),青阳沿塘头建造了南山亭(后改名“南山寺”),奉祀观音及善才、龙女等。

  德化县从明中叶 至清代期间,新建寺、岩、庵20所。清·乾隆(1736—1795年)间,德化全县有岩寺39所:程田寺、戴云寺、香林寺、龙湖寺、五华寺、灵鹫岩、仙峰岩、永安岩、通仙岩、狮子岩、大仙峰岩、龙峰岩、岱德岩、金鸡岩、虎賁岩、湧光岩、碧象岩、蔡岩、河溪岩、董佛岩、伏虎岩、大白岩、天马岩、云峰寺、法林寺、天王寺、西 华室、崇宁室、西天室、悬灯室、山和室、青云室、大仙室、济山庵、溪头庵、东埔庵、香林院、湖山大士阁、缨溪宮。

  类似事例,难以一一枚举。

  清末,泉州甚至出现佛教组织。如惠安黄塘乡后郭村的岩峰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岩峰寺》),有石刻匾额“清光会众堂”,落款为“光绪丁酉端月吉日建”。光绪丁酉是光绪廿三年(1897年)。

  但是,由于明·嘉庆年间,泉州寺院奉旨变卖寺田,“其存在僧者,或寺废僧亡,寺饷无着而卸累售主”。这种寺庙僧人被寺田所累的情况,延及清初而愈烈。雍正年间(1723~1735年),晋江县令唐孝本“悯念民艰,设局清查,以一田不堪两赋,详情题豁而部驳不行”。一田两赋现象依然压在僧人头上,寺院失去寺田,反要交赋,寺废僧亡仍然延续着。

  道光廿年至廿二年(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泉州佛教逐渐衰微。特别是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1864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泉州佛教和全国一样,受到巨大冲击。

德化九仙派

  九仙山是德化佛教发源地,明·嘉靖(1522—1566年)前,这里已建有灵鹫岩、莲花岩、普陀岩、仙峰岩、通仙岩、会仙室7座岩寺,佛教活动盛行一时。特別是唐·开元年间建的灵鹫岩,至明、清時代一度成为本省尤其是闽南一带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据清·乾隆《九仙临峰谱》载:

  明·弘治(1488—1504年)间,由福州鼓山(禅宗派)密宗第4徒僧道盛(号一斋)到德化主持大白岩,授徒18人,万历(1573—1620年)间往九仙山灵鹫岩,自成九仙派系。

  之后,其门徒陆续 到尤溪、大田、永春、同安、漳州、泉州、沙县等地传教。至清·乾隆卅年(1765年),九仙派共繁衍18房5~17世,有925个僧人,分布89个寺、岩、庵主持传教,情况如下:

  1房:僧真阙,驻德化九仙山灵鹫岩,传授17世,师徒90人,其中有籍贯记载73人(德化籍43人= )。

  2房:僧真见,初住持德化戴云寺,后东席永安岩;传授15世,师徒72人,其中有籍贯记载64人(德化籍9人)。

  3房:僧真法,传授6世,师徒6人,其中有籍贯记载3人。

  4房:僧真庸,驻尤溪岱湖岩,传授12世,师徒30人,其中有籍贯记载15人(德化籍8人)。

  5房:僧真录,驻德化永安岩,传授15世,师徒111人,其中有籍贯记载82人(德化籍43人)。

  6房:僧真泰,驻大田南惠岩,传授11世,师徒26人,其中有籍贯记载20人(德化籍9人)。

  7房:僧真隆,驻尤溪龙兴庵,传授6世,师徒5人,其中有籍贯记载3人(德化籍1人)。

  8房:僧真添,驻安溪佛天岩,传授13世,师徒80人,其中有籍贯记载23人(德化籍1人)。

  9房:僧真慈,驻永春岱山岩,传授11世,师徒34人,其中有籍贯记载13人(德化籍1人)。

  10房:僧真宝,驻大田小龙逢龙华庵,传授16世,师徒308人,其中有籍贯记载26人。

  11房:僧真容,传授5世,师徒19人。

  12房:僧真辉,驻同安石码高峰岩,传授9世,师徒37人,其中有籍贯记载1人。

  13房:僧真□,驻漳州龙溪高明岩,传授12世,师徒54人,其中有籍贯记载10人。

  14房:僧真祥,驻泉州清源洞,传授5世,师徒20人。

  15房:僧真权,驻沙县石筍岩,传授5世,师徒30人。

  16房:僧真现,出外参学,师徒1人。

  17房:僧真瑞,出外参学,师徒1人。

  18房:僧真珍,出外参学,师徒1人。

  在以上九仙派925个僧人中,记有籍贯333多人(德化籍115人)。乾隆间,九仙派7位有造诣的僧人被举授为僧录司、僧纲司、僧会司,其中德化籍5人:①岱湖房僧空花,字一叶,俗姓,任京城僧录司;②荇菜房僧空明,俗姓,任泉州僧纲司;③僧智玉,俗姓,任泉州僧纲司;④荇菜房僧灵楫,俗姓,任县僧会司;⑤岱湖房僧普通,俗姓,任县僧会司。

名僧

  清代,泉州也出现了一批著名僧人。

  超弘

  超弘,或作超宏弘超,俗姓,名,字如幻(或误作“如初”),号瘦松,明末清初·惠安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国朝•弘超》、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超宏》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4•刘若“道光旧志”为作传。

  十九岁为诸生

  刘若,明·潮州府教授刘佑之子,出身缙绅书香门第,读书过目不忘。

  19岁入学为诸生,博通经文,又擅书法,“才学重于一时”,所作诗文、著述深受黄道周何乔远赏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国朝•弘超》:弘超,惠安人,俗姓。为邑诸生。”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超宏》:

  超宏,字如幻,惠安人,明·潮州府教授刘佑子。

  为诸生,屡试冠军,淹贯经史,工临池,何乔远黄道周皆器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4•刘若刘若,惠安诸生。才藻绝伦,何乔远黄道周咸器之。”

顺治三年后为僧
刘若30岁时,偶读维摩诸经,顿生皈佛心信。
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清兵入闽,南明·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覆灭,43岁的刘若不能忍受剃发易服之辱,与惠安邑令公及王忠孝修县城北郊东平山小坪顶平山寺(小平寺),从住持僧沏际“脱白”,削发为僧,法名超弘。现平山寺北侧尚存其题写的“观潮”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忠孝》、《泉州儒道释寺庙·平山寺》)
后随侍漳州南山寺住持亘信和尚学法。
又历住泉州招庆、承天、延福、芙蓉,以及福州雪峰、庆城等佛寺,并漫游名山大寺,参学四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招庆寺、承天寺、延福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国朝•弘超》:“丙戌后削发为僧。参学四方。”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超宏》:
“丙戌后,与邑令公及王忠孝修平山寺,削发为僧。
戎马稍靖,往漳州南山寺依黄蘖亘信和尚居侍寮。
随历泉之招庆、延福、芙蓉、雪峰十余载,精参默究。
一日,亘信问:‘檐前雨滴声点点,落在何处?’答曰:‘落在和尚鼻孔里。’亘信(“颔”:点头)之。‘安为西堂颂马祖因缘?’曰:‘好鸟双栖占一枝,高飞健翮独称奇。若教言下分斤两,笑杀江西马。’
后复随往庆城,亘信送以拂,受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4•刘若
唐王败后,入黄蘖为僧,名超宏,字如初。友人赵介存奉百金为资,辞曰:‘四大尚非我有,安用此为!’”
“初为僧时,父母俱无恙,岁一再归省;迨亲没,服丧卜葬毕,乃不复返。”

  康熙四年住持南安雪峰寺

  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超弘晚年应檀越主请,息居南安雪峰寺,当住持13年。期间康熙七年(1668年)春,鸠集众施主拓建行将倾圮的雪峰寺。超弘与僧人刀耕火种、讲说辩论,重兴雪峰寺,成为明代禅宗中兴以后闽南一大宗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国朝•弘超》:“归,挂锡南安雪峰寺十余年。”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超宏》:

  “乙巳,邑氏延往雪峰,刀耕火种,讲经说法,道望蔚然。

  丹霞绅士请为南山继席,往返再四,不应。

  泉绅士请主紫云寺(泉州开元寺别称“紫云寺”),亦辞之。

  募众鸠工,拓新本寺。又于二里许惠泉古迹,循氏檀越营静舍居焉。”

  康熙十七年寂灭

  康熙十七年(1678年)寂灭于寺中,寿年74岁。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国朝•弘超》:“豫知死期,自为塔铭,至期端坐而化,年七十余。其门徒辑遗稿行世。”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明仙释·超宏》:

  “年七十四,预戒逝期坐化,僧腊(“僧腊”:僧尼受戒后的年岁)三十有二。

  所著有《瘦松集》八本,法嗣(“法嗣”: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的僧人)照拙法新海印先后刊以行世。

  照拙,字道余,能诗,语录二本。

  海印另有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清·其他名僧·海印》)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高士传卷4•刘若“及病亟,遍速知交,与聚首数朝夕,卒。”

  著有《瘦松集》8卷、《语录》等。

  后人有联曰:“白马陇高,毓圣渊源留古迹;《瘦松》名著,经纶奥博振宗风。”“白马”义存欲葬父母有白马现身引路之典,“《瘦松》”指《瘦松集》。

  德林

  德林,清·晋江人,剃发于德化戴云山寺,又入福清黄檗寺为记室,历居安溪泰山岩(太山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戴云寺、泰山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德林》:

  “德林,剃发于德化戴云山寺。又入黄檗为记室,历居安溪太山岩。风度端凝,言笑终日,而体貌不失。

  有雄略,知兵法。顺治(1644—1661年)间,大寇某动劫李文贞 光地家,画策,使其徒晦潭为响导,出之。耿精忠郑经之乱,料成败多奇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郑经》)

  生平茶弈燕谈,微文隐要,语有前知。

  年八十五,端坐而化。”

  元飞

  元飞,字石龙,清·晋江人。14岁入资福寺为僧,师事哲老和尚。康熙廿九年(1690年)到福清黄檗山就浑古和尚受戒。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威略将军吴英迎住住持泉州府同安县虎溪岩,为该岩开山祖师。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圆寂,年七十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资福寺》、《泉州人名录·吴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元飞

  “元飞,字石龙

  十四入资福寺为僧,师事哲老和尚。一日闻霹雳声,信口诵云:‘个事不从字与文,◇归何处说纷纷?而今劈破虚空后,卸却肩挑二百斤。’哲老奇之,授拂焉。

  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年),威略将军吴英迎住同安虎溪岩。时岩中仅敝屋三间,元飞竭力募建,不三十年次第成巨观。山下暴榇累累,元飞劝葬于其子孙,而代葬其无主者。后建报恩堂于南偏,迎母就养,奉父主祀焉。母殁,与父合葬寺侧。

  乾隆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圆寂,年七十一,是为虎溪寺开山祖云。”

  机锐

  机锐,俗姓,清·晋江人,出家泉州开元寺。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登开元寺戒坛,出拂子付嘱机锐机锐旋开山崇福寺,四方禅子有自云贵杖锡而来者。既而琼(海南)人延主圆通院,越岁归崇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崇福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机锐

  “机锐,开元寺出家。

  鼓山道霈和尚登戒坛,出拂子付嘱,旋开山崇福。

  既而琼人延主圆通院。

  越岁归崇福,建万佛道场。满期,沐浴结伽,登座留偈,掷笔而逝。”

  太积

  太积,俗姓苏,清·晋江人,泉州开元寺(紫云寺)僧,后在寺中建一叶庵以居。著有《一叶庵遗稿》留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太积》太积,落发紫云寺。会鼓山道霈和尚来寺说法,即从禀戒。霈归,随往参叩。数载归,建一叶庵以居,二十余年逝。”

  德萃

  德萃,号岱英,清·南安人。

  十七岁为僧泉州开元寺

  德萃17岁,从泉州开元寺晦文和尚为僧,属曹洞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德萃

  德萃,为僧开元寺。

  康熙壬申(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来寺开堂结制,众推德萃入堂。”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德萃》:

  德萃,号岱英,南安人,与(“与”:应为衍字)宾州牧陈圣恩子。

  年十七投开元寺晦文和尚为僧,授以《六度集经》,读之感悟。

   康熙壬申,鼓山道霈和尚来寺开堂(“开堂”:指新任的住持入院,开法堂宣说大法)结制(“结制”:又称“结夏”,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众推德萃入堂。”

  康熙卅二年驻福州鼓山涌泉寺八载

  康熙卅二年(1693年)从道霈和尚登福州鼓山,住8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德萃“逾年(康熙卅二年,1693年),从登鼓山,住八载。”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德萃》:“逾年(康熙卅二年,1693年),从登鼓山,住八载。”

  雍正八年后游方诸地

  德萃自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起,游方诸地,至赣州崆峒山,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年)春至云间青龙寺,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游浙江诸丛林。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回闽至浦城县,憩天心寺,驻锡龙岩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德萃“庚戌,至赣州崆峒山。癸丑春,至云间青龙寺。丁巳,游浙江诸丛林。戊午回闽。”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德萃》:

  “庚戌至赣州崆峒山,得卤庵和尚真传。寻举座元(“座元”:佛教语,即首座,其座位居僧堂之首),为众说法。

  癸丑春至云间青龙寺。

  丁巳游浙江诸丛林。

  戊午回闽至柘浦(浦城县别称“柘浦”),憩天心寺,为绅士耆宿延请,驻锡龙岩院,开堂说法。”

  乾隆四年回归泉州开元寺

  乾隆四年(1739年)归泉州开元寺,主戒坛。历3年,又往赣州为卤庵师扫塔。未久其师晦文和尚示寂,乃归泉州。期间乾隆廿二年丁丑(1757年),彭镇公延至署;乾隆廿三年戊寅(1758年)回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德萃“后仍归开元寺,主戒坛。”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德萃》:

  “明年回开元寺,主戒坛,三年仍往赣州为卤庵师扫塔。未几,晦文示寂,驰归。

   乙亥(乾隆廿年,1755年),绅士敦请就本寺说法,环听者数千人。

  丁丑,彭镇公延至署;戊寅回泉。

  所著有《春梦集诗草》九卷,侍者行远集刊其语录六本。”

  圆实

  圆实,俗姓,人呼“活弥勒”,清·晋江人,晋江毫光岩僧。尝闻樵云师开毗尼席于泉州开元寺,即从沾戒。不久,又会道亨和尚创《楞严经》于泉州承天寺,即赴趋讲筵。福州鼓山永觉和尚(即元贤和尚)来泉州开元寺开堂,圆实出其所著《禅余集》,深为赏识;又有《禅净鞭影》一书行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承天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圆实

  “圆实,幼不茹荤,年十五投毫光岩为僧。石山和尚以岩事委之,云游江湘。属香灯不继,实躬自负薪,鬻于大盈,市油供佛。

  有氏在广得观音像高尺余,其妻梦大士说偈曰:‘问我是谁?妙名无迹;久厌尘中,愿归圆实。’遍访得之,遂送其像。

  年五十五坐化。”

  宗标:

  宗标,清·同安人,开元寺僧。有《语录》8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宗标》:宗标,年十七入开元寺为僧。往福清黄檗寺,受戒于广超禅师,归隐本寺之清居寮。康熙戊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再往福清继檗山。祖席期满,告归。年八十三入寂。”

  明光

  明光,清·开元寺涌幢庵僧。为诗清灵幽静,尤工草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 国朝·明光明光,为僧开元寺涌幢庵,勤于参究。为诗清灵幽静、迷离俗尘。尤工草书,求者无虚日。时有同寺僧如寿,精于楷书,与光齐名,时人称曰:‘明光草,如寿真。’”

  元飞

  元飞,字石龙,清·晋江人。14岁入潘湖资福院为僧,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威略将军吴英迎住同安虎溪岩,为虎溪寺开山祖师。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圆寂,年七十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资福院·潘湖资福院》、《泉州人名录·吴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国朝·元飞》:

  “元飞,字石龙

  十四入资福寺为僧,师事哲老和尚。一日闻霹雳声,信口诵云:‘个事不从字与文,归何处说纷纷?而今劈破虚空后,卸却肩挑二百斤。’哲老奇之,授拂焉。

  辛巳,威略将军吴英迎住同安虎溪岩。时岩中仅敝屋三间,元飞竭力募建,不三十年次第成巨观。山下暴榇累累,元飞劝葬于其子孙,而代葬其无主者。后建报恩堂于南偏,迎母就养,奉父主祀焉。母殁,与父合葬寺侧。

  乾隆壬戌圆寂,年七十一,是为虎溪寺开山祖云。”

  海印

  海印,字瑞章,号愧庵,俗姓,清·德化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国朝·海印》、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海印》有传。

  开元寺云斋阁僧

  海印,20岁投开元寺为僧,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受戒于福州鼓山涌泉寺道霈禅师。[按:道霈禅师(1615—1702年),字为霖,别号旅泊泛庵,清·福建建安(今建瓯)人。涌泉寺第65任住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国朝·海印海印,开元寺为僧,受戒于鼓山道霈和尚。”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海印》:

  海印,字瑞章,号愧庵,德化氏子。

   年二十,投开元寺云斋阁为僧。己卯登鼓山,受戒于道霈和尚。”

  廿七岁主南安雪峰寺法席

  海印27岁时,南安雪峰寺照拙和尚病笃,趋海印到山,使主法席,成为超弘三传弟子;多有改造。(参见上文“超弘”,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雪峰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国朝·海印

   “雪峰照拙和尚病笃,趣到山,俾主法席。
改六和楼为库堡,募修大楼,下层筑堂基,改山楼,易门径,盖方丈,塑佛像,百凡更新。
修葺‘性天寺’,改造‘虎头岩’。”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海印》:

  “年二十七,雪峰照拙和尚与谈有契。病笃,趋海印到山,俾(“俾”:使)主法席(“法席”:佛教语,讲解佛法的座席,亦泛指讲解佛法的场所)

  日夜参究,透破禅关(“禅关”:比喻悟彻佛教教义必须越过的关口)

  戊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与黄蘖分座,复还雪峰,改六和楼为库堡,募修大楼下全座。

  丙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移锡云斋阁。时议以开元两庑建仓,众僧忧之。值旱,海印袒膊祖师祈雨。事白当道,果有应。建仓遂寝(“寝”:停止)

  后于郡北修‘仁寿庵’,将为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卓锡”:法师云游皆随身执持锡杖,故名僧投宿某处,称“住锡”或“卓锡”)处,而氏檀樾力请还山。

  于是筑堂基,改山楼,易门径,盖佛殿,塑佛像,百凡更新。

   郡绅请开堂说戒于云斋阁三次,雪峰、德化之戴云各说法一次。

  修葺‘圣天寺’,改造‘虎头岩’,有请辄应。

  南邑令公举为僧录。

  晚年与太史林之浚林之濬李光墺游,皆成妙契。”

  【按:

  ①林之濬,字巨川,号象湖,清·惠安县黄塘乡林口象坑湖村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京城大考,林之濬以太学生资格入试,受推荐得中。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参加殿试,以二甲第3名录取入翰林,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中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之濬》)

  ②李光墺,字广卿,清•安溪县感化里人(今湖头镇)。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历检讨、《一统志》馆八旗人物志纂修、山东督学,终国子监司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墺》)】

  年八十一坐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国朝·海印“年八十一坐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海印》:

  “年八十一坐化。

  海印博学能文,尤深于《易》,得怀远先生真传。所著有《周易说》、《明德解》、《罗经集解》、《愧轩语录》,诗文集若干卷和雪关六言诗一卷,《雪峰志》四卷。”

  还为超弘编辑遗著而成《瘦松集》。

  圆珏

  圆珏,字无瑕,清·惠安人,工诗善画。曾住持惠安曾炉寺(位今泉港区山腰镇叶厝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曾炉寺》)。后住延平香炉寺,吟诗作画其间,一时名士乐与之游。著《炉山诗集》四卷。

  圆瑞

  圆瑞清末飞瓦岩寺僧。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倡修飞瓦岩寺,有碑记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飞瓦岩寺》)

  佛然

  佛然,字普忍姓,惠安田边人,曾住持科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科山寺》)

  佛然,字普忍姓,田边人,少出家,住持科山寺。性颖悟,精于评茶。”

  佛然善弈工诗,因曾百步成百韵,人称捷才。

  志参和尚

  志参和尚,清末安海人。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志参和尚曾到南安官桥开发荒废的一片寺,成立“哥老会”(亦名“白旗仔会”),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后被清廷剿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一片寺》)

  佛化法师

  佛化法师,法名如幻,字佛化,俗名林甫,清末民初·南安县灌口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生。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释佛化》有传。

  顿悟向佛,咸丰七年祝发依升虚大师座下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释佛化》:

  “释佛化,邑人。

  少无赖,不为乡里所容,浪游数年,益贫困。然喜任侠,屡为人雪不平。

  一日,言下大悟,遂祝发,依升虚大师座下。

  结草舍于雪山山巅,精研《易》理三年,无不贯通。”

  林甫幼年家贫,入村塾读书数年。稍长,操舟为业。一日,因在乡间看傀儡戏《目莲救母》,忽有所感,有心出家,但清·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间闽南佛法衰微,林甫无处问道。

  咸丰七年(1857年),林甫24岁,闻本邑城南存真堂升虚老居士茹素礼佛,通达佛法,林甫求道心切,贸然登门求教。升虚见其质朴诚实,收为门下弟子。

  升虚深通禅理,熟读儒书,尤精《易经》。谓林甫曰:“诸佛三昧,以静虑得入,由定生慧,方能解脱,此间城东有雪山,聊可寄足,你可到那里安身,以後每十日负薪来此一次,聆法一宿。”林甫依命,在城东雪山筑茅篷居之,日以念佛为业。如是3年,妄心虽有渐息,而仍不识本来面目。

  后升虚邀其同游梅山,至朱子祠,指朱子神像打机锋曰:“道者,如是如是。”林甫颔之,自是稍有所悟,于诸事理,略无疑滞。又过年余,升虚嘱曰:“汝既如是向道,宜向山边林下,韬晦数年,时至花香,方成法器。”

  咸丰十年和同治十年相继寄居漳浦天湖庵、南靖宝树岩修持

  咸丰十年(1860年),林甫行脚到漳州,寄居漳浦大帽山绝顶,颇有进益,并力耕自给。

  同治三年(1864年),值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部将李世贤率军犯漳州,清兵力战。是役波及漳属七县,军民死伤甚众。兵燹之後,白骨偏野,无人收拾。时林甫卓锡南靖宝树岩,恻然心伤,乃检集枯骨,择地瘗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释佛化》:“会发侍李世贤陷漳州,死者十数万人,骸骨暴露。佛化时卓锡宝树岩,发宏愿独身掩埋,积数月行满(“行满”:修行圆满)。”

  同治十年(1871年),在漳浦“天湖庵”修持11年后,林甫移居南靖城外“宝树岩”,研经学教,道行益深,数年后离开。

  光绪四年以居士身寄居海澄聚徒讲学

  光绪四年(1878年),林甫48岁,寄居海澄华圃龙池岩栖贤楼,以居士身聚徒讲学。

  最初依他受学的,是南安居士能辉能辉林甫为师,相契道合。林甫以修持所悟,或喻以灯光,或喻以镜明,或扬其眉,或指其趣,演作偈语以开示之;积久成篇,名曰《密契真源》,文词古朴,意在言外,禅法易理,融为一味。能辉林甫修学数年,渐能领悟。

  林甫在龙池岩安居9年,道誉渐闻四方,问道者众。自思:“宗门以师承为重,昔三峰汉月禅师无师自悟,不敢自是,特至天童寺乞密云公为之印证。”因懔于古人谓“威音以後,不许无师”之训,自知以居士身不能住持佛法,乃有投师剃度、现比丘身的意愿。此际又因能辉之劝请,遂决心寻访名师,如法剃染。

  光绪十二年剃度、受戒

  时漳州佛乘和尚在南山寺开堂说法,林甫慕其道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春率入室弟子能辉,诣南山寺参谒佛乘和尚,至诚礼请,欲依和尚剃度。

  此时林甫年已53岁,佛乘以他年齿已尊,且苦学潜修有年,乃在先师有情和尚像前代师收徒,为之剃度,两人遂为同门师兄弟。佛乘林甫取法名如幻,号佛化,为南山崇福寺临济宗喝云堂法系。越日,能辉亦依佛化落发剃度,法号喜敏,为佛化座下之上首弟子。

  同年,佛化喜敏同赴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

  圆戒之后回归漳州途中,经南安洪濑杨梅山雪峰寺。佛化见其地山林深秀,水石清凉,询问之下,得知此处乃唐·真觉禅师·义存之父母先茔白马坟所在,是云门、法眼二宗开山胜地,也是清初高僧、著有《瘦松集》的超弘禅师曾予重兴的道场,颇有在此终老之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雪峰寺》、《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义存、清·名僧·超弘》)

  回漳后,佛化暂居南山寺,辅助佛乘纲维寺务,如此数年。

  光绪十六年入主南安雪峰寺法席

  光绪十六年(1890年)秋,南安乡绅到漳州南山寺礼请佛化住持杨梅山雪峰寺。佛化以与己之宿愿相合,欣然应请,率弟子喜敏等,到杨梅山入主法席。

  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释佛化》:“雪峰者,南安大丛林也。寺久废不治,僧侣散寂。佛化广募兴修,庄严倍于昔日,至今闽南禅宗奉为初祖焉。”

  时雪峰寺山门寥落,殿宇倾颓,金容剥落,一片荒凉。佛化遂效百丈家风,倡导农禅,与门下徒众,惨澹经营。虽常住澹薄,生涯清苦,而求法问道者,相望于途。佛化对于恳求剃染列于门墙者,皆命高足喜敏度之。

  光绪廿年(1894年),监寺喜松和尚及常住喜静转初转华等,先后到海内外向善信劝募,广集净财。并得到两序大众同心协力,致力中兴,于是佛殿僧舍次第修复,一切尊像亦先后重塑,由此宗风大振,衲子往投者相望于途。在雪峰寺全盛时期,常住众逾千人。佛化每遇高德来山,延请宣讲经论,而自预讲席,以结法缘。

  雪峰寺田产无多,且土地硗薄,仅能种植山芋与茶园,是以寺中二时斋粥,至为清淡,而来寺者不以为苦。常住家风,日间出坡耕作,夜间禅诵之馀,佛化即集众于僧堂,开讲禅法,清规肃穆,闻于海内,近代闽南宗门之成为法器者,多受过佛化毒辣钳锤,流风遗泽,至今未泯。

  光绪卅年(1904年),佛化应厦门广善堂之请,率弟子到厦门启建水陆法会。其间道俗环绕,不分昼夜,法会之盛,前所未有。佛化善说法要,每有开示,皆以了悟为宗。其年轻时虽读书无多,而登堂说法,机辩纵横,称性而谈,言简理尽。法会圆满之后,当地隐士刘培元饱餐老人法味,遂发心学佛,终身奉行。

  宣统三年主厦门南普陀寺法席

  宣统三年(1911年),厦门南普陀寺堂头喜参和尚以老病不堪任事,佛化受请继主法席,前后3年。佛化虽年事已高,而二时禅诵无缺,故山门清净,海众安和,南普陀道风日盛,佛化与有力也。

  民国元年任佛教漳泉汀龙水分会首届会长

  民国肇造(1912年),宁波天童寺住持敬安和尚(即八指头陀·释寄禅)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各省闻风竞设分会。闽南四众公推转初云果二师上省联络,经省佛教分会开会同意,设置漳泉汀龙水分会于泉州承天寺,诸山公推佛化为首届会长,并设办事处于厦门南普陀寺及漳州南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同年,佛化79岁寿辰,承天寺住持及两序大众请就雪峰寺开坛传戒,为老人祝寿。戒坛请得江浙参学归来的会泉法师为开堂,兼理戒坛一切事宜;并请得转初转解二师为陪堂,为之襄助。戒坛历时18天,四众求戒者,来自泉郡5邑(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及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闽侯、永定、龙溪、海澄各县,凡481人。戒期之盛,为闽南近代前所罕有。

  民国二年示寂

  民国二年癸丑(1912年)十月初八日,佛化圆寂於雪峰寺丈室,世寿80,僧腊、戒腊均27夏,弟子为建塔于慧泉古刹之西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慧泉寺》)

  老人灭后2年,其出家之前为早年投依的弟子能辉开示之《密契真源》,由其法孙转辉倡缘付梓,刘培元居士为序、虎溪法孙会泉印月)撰跋流通。民国《南安县志·卷39·人物志14·清仙释·释佛化》:“著有《密契真源》。”

  佛化器宇轩昂,具大人相,门庭高峻,力追古德之风。日坐丈室,唯以锻炼衲僧为事。平居少登堂普说,故无语录行世。唯于农务之暇,就田头树下为衲僧开示,谆谆训诲,命自生悟。座下多英衲,皆勉以真参实究,毋以文字障塞智眼。

  门下弟子,有喜敏喜松喜静喜宗喜光喜经喜谅喜慧喜广等;再传弟子有转辉转初转道转逢转华转尘转解转物转岸转然转武转敬转应转法;法曾孙有瑞等瑞持瑞进;以及知名德僧会泉会机性愿定贤广成本来本莹本能福安德海等,皆曾亲近承事,终身服膺。

  近世闽南佛教,硕德辈出,道风远播,实皆沐雪峰佛化的教化遗泽。他对近代闽南佛教的影响,既深且远。后来海外弘法诸大德,临济派下“寂、照、普、通”诸字辈,都间接受到佛化的教化,源远流长,可谓盛矣。

  圆瑛法师曾题佛化像赞云:“深究万殊归一本,韬光匿彩少人知。忽然悟彻无生理,讲易谈禅世所师。”

  性愿

  性愿法师,俗姓,名水云,法名古志,字性愿,晚号安般,南安市石井镇古山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

  12岁出家南安石井东庵宫,翌年受戒厦门南普陀寺,后从喜光学习佛经,又随喜光到南安雪峰寺,投佛化座下。为求学问,曾云游三江,精研佛学。回闽,1919年应厦门南普陀寺之请任监院1921年住漳州南山寺1925年在泉州承天寺创“东方伦理学研究社”1939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代理方丈;与弘一太虚芝峰三大法师结缘甚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佛教·弘一法师》)

  1939年9月,性愿应菲律宾佛学界之邀,赴菲弘法,主持信愿寺,并创建多所寺庙,立下教规,组织菲佛教会,被称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1948年回国,1949年在厦门太平岩创办觉华佛学苑1950年,性愿再赴菲律宾在马尼拉创建华藏寺,使它成为菲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性愿在菲还先后创办普贤学校、能仁学校、华藏寺参禅班等。

  性愿身居异邦,为培养和造就女界宏法人才,还在南安杨子山兴建大慈林寺,创办觉华女子佛学院。

  性愿1962年圆寂于菲律宾华藏寺,徒众在南安大慈林寺后建性愿法师舍利塔纪念。

  转道

  转道(1872—1943年),俗姓,晋江安海桐林村人。

  19岁时由其父陪同前往漳州南山寺拜喜修和尚为师,正式剃度。

  宣统元年(1909年),代理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后退居养真宫。

  民国二年(1913年),赴南洋募化,与转岸瑞等二僧侣同建新加坡普陀寺。

  民国十三年(1924年),把历年积蓄数万元捐作修建泉州开元寺大殿和戒坛基金,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定眉

  定眉和尚,清末、民国·南安人,南安洪梅灵应寺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灵应寺·洪梅灵应寺》)

  定眉原为糊纸师傅,曾在台湾谋生,以糊纸厝技艺高超著称。在一次糊纸厝比赛中获最佳奖赏,遭同行嫉妒,欲加害,因此避逃南安老家。

  后出家,在灵应寺梵修,农禅结合,种植茶树。他苦心孤诣,把出售茶叶所得集攒起来,每积聚了一笔资金,便用于修缮殿堂,修建方案全由自己设计,故整座灵应寺与纸厝的结构极为相似。又后为住持,四处募化,扩建了灵应寺外的山门、护界亭、桥、涵、真心塔,以及通往大寺的石路、台阶等。

  民国廿九年(1940年)11月11日,弘一法师应灵应寺住持定眉和尚之请,进山隐居著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宗教·佛教·附:弘一法师》)

  贤慧

  贤慧禅师,俗姓, 生于惠安县萧厝乡富家, 自幼茹素有慧根,成年后,与弟性慧共启合家修行,散家资在乡里创清音寺和清德庵,男女分住二座寺庵。

  光绪十三年(1887年),福州西禅寺住持微妙和尚往泉州主持无遮大全, 归途中路经惠安,游于清音寺,见贤慧父子兄弟诚笃,即为其全家开示佛法,举行剃度皈依仪式,礼微妙和尚为师。

  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贤慧合家12人往印度朝圣,再到锡兰(斯里兰卡)椤伽山,结庐岩栖学佛,前后6年。

  光绪廿三年(1897年)冬,缅甸仰光绅士高万邦专程赴椤伽山恭请贤慧等禅师出山到缅甸弘法。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年)初,贤慧等禅师从缅甸经槟城、马六甲海峡,取道新加坡返回中国,巧遇刘金榜刘金榜,漳州南靖县人, 青年往新加坡经商致富,热心公益活动,成为侨领,又向清政府捐资,受委为候选高官。刘金榜恭请诸位法师回家供养,恐众师回福建,遂献地50英亩,共谋兴建双林寺,礼请贤慧为开山住持。“光绪戊戌……适贤慧禅师至,刘金榜迎请留住, 敬之如佛……遂于小坡募建双林禅寺, 请师主持。”

  双林寺最初兴建的殿堂是后院的大法堂楼,下附立珠琳庵,供贤慧慈妙法师、妹禅慧法师、表妹月光法师居住共修。当时的工匠及石料均源于福建,木料小部份运自中国,大部份在南洋一带采购。

  光绪廿六年(1900年),贤慧禅师回国为父传戒,又再回到双林寺。次年(光绪廿七年,1901年),贤慧示寂,时双林寺工程尚在进行中,其弟性慧禅师接任住持。

  高参

  高参(1886~1960年),俗姓,名亚鸿,一名天豹,惠安县南埔乡海头村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生。

  幼年父母双亡,依兄嫂为生。13岁投名武师曹彪习少林武功、轻功,经3年4个月学成归家,与其兄林亚兴南渡新加坡,划小船为生。历3年其兄不幸覆船死难,他悲痛返乡,遂萌发出家之念。

  光绪廿九年(1903年),拜行亮为师,剃度于惠安清兴寺,法号高参;继赴莆田梅峰广孝寺,受戒于方丈微嘉禅师;又拜少林正宗48传弟子慧精习武。慧精卓锡浙江南海普济寺,生平只收3徒,而入室者仅高参1人而已。慧精擅岐黄、堪舆之术,高参尽得其秘。高参继随慧精自南海普济寺往雾山金刚寺,勤修苦练。

  光绪卅三年(1907年),高参南渡印度尼西亚,在印尼棉兰日里民礼镇元宫住持21年。

  期间发愿云游,海内足迹遍五岳,海外踏遍缅甸、印度、泰国、马来亚、新加坡等地。

  1948年,应松辉法师之请,高参主持新加坡莲山双林寺,革除积弊,募捐重修,历4年成,旋升大方丈。1955年,高参往槟城重建双庆寺。1958年为双林寺创建60周年主持传戒大典,刊行《莲山双林寺60周年纪念特刊》及《周戒录》各1册。

  高参是少林49传在南洋植基的第一人。50岁后,高参设帐授徒,收释法禅、释成雄庄庆锦庄顺来林金聚5人为徒,所授弟子再传,已逾数万。1949年,应俗家弟子之请,设班传授少林正宗武术。1954后,创少华山国术健身社于新加坡。1957年,创少林国术健身社于槟榔屿。1958年,续创少镇山国术体育会。进而组织南洋少林国术总会,为各埠少林国术会社指导中心。他的弟子先后在新、马组织少南山国术体育会,少忠山、少钟山、少和山、少怡山等健身学院约40个单位。

  1960年5月16日圆寂。

  转岸

  转岸法师(1882~1970年),俗姓,惠安人,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生。父务农,母张氏

  (一)剃度

  青年时期父母相继逝,遂萌出家之想。

  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年),投南安杨梅山雪峰禅寺,礼喜敏上人为师,剃度出家。越3年,于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旋返泉州。继而行脚参访,曾于宁波天童寺挂单参学。

  返回闽南后,先后任泉州大开元寺、承天寺,及漳州南天寺等大丛林首座,复亲近云果禅师,融会心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开元寺、承天寺》)

  (二)首渡星洲

  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转岸奉雪峰祖庭之命,航海赴新加坡,转马六甲代理青云亭寺寺务。翌年,赴缅甸仰光瞻礼大金塔,邂逅虚云和尚

  (三)二渡星洲

  民国四年(1915年),转岸二度到新加坡,与转道瑞等二师合力创建寅杰律之普陀寺,历年余竣工。

  (四)厦门南普陀寺监院

  民国八年(1919年),厦门南普陀寺筹建大雄宝殿,请转岸回厦门规画计议。时转尘转解诸师亦在新加坡,瑞等在新建的普陀寺任监院,转岸主张大家一同返厦门共议大计。返厦后,众议决定兴建工程,委由转岸与闽南名匠杨桂馨洽商工程发包,议成,转岸任监督。此工程历时10年,转岸栉风沐雨,于雕梁画栋,壮丽梵宫,乃至一石一木,莫不悉心规画,始终其事。

  1922年,转逢接任南普陀寺住持,大事兴革,把原来的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并拟定十方选贤公约20条,住持的产生,由继承制改为选贤制,获得诸山长老的赞许。1924年选出时任泉州承天寺住持的会泉法师出任改制后的南普陀寺首任住持。转逢会泉相商,在寺内创立“闽南佛学院”会泉任院长,聘请毕业于上海华严大学的常惺法师任副院长、毕业于南京支那内学院的蕙庭法师任教务主任。

  1927年,会泉首任住持届满,会泉转逢等共议继任人选。时广东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军队不时侵入庙宇驻扎,高呼“没收庙产、兴办学校”口号,闽省僧侣莫不惶惶不安。常惺建议到上海礼请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继任,以维护寺院。众人赞同,于是转岸转逢常惺3师赴沪会晤太虚转逢太虚早年在宁波天童寺是同参,情谊颇笃,于是太虚应允。是年四月二日,太虚在南普陀寺行住持进院礼,并兼佛学院院长;继之请转岸觉斌为监院,襄助寺务。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普陀寺中殿(大悲殿)遭回禄之灾焚毁。太虚与监院转岸组织募款修复。转岸慨然以重修为己任,辛劳3年余始恢复旧观。转岸的精神,感动厦门富商蒋以德居士,独力捐出巨资,又建了1座后殿。后殿2层,上为藏经阁,下为法堂,至此南普陀寺规模始大备。其后又兴建太平岩精蓝。

  1936年,转岸以55岁,继任杨梅山祖庭雪峰禅寺住持,他原计划鸠工庀材,大事修筑,因翌年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事中寝。

  (五)三渡星洲

  1941年,转岸第三度重抵新加波弘化,驻锡普陀寺,以至终老。

  1942年日军南侵,星洲沦陷,本邦居士林于天福宫组织“佛建救恤会”救济难民,请转岸主其事。后来居士林又在峇淡岛创设垦荒农场,种植稻粱,开辟经济来源,此事乃由转岸主理,经营擘画,颇著成效。

  民国卅五年(1946年),瑞今法师住持南安小雪峰寺3年期满,7月在泉州承天寺开选举会,选出转岸为下一任住持,但因转岸时在南洋,而以广净妙灯代理寺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星洲光复。1947年转岸接任普陀寺住持。

  转岸以普陀寺信托人的身分,礼请在槟榔屿弘化的宏船法师到新加坡出任光明山普觉寺住持。光明山普觉寺是新加坡的首创,始创于1921年,由最早创建普陀寺的转道开山。由一位郑雨生居士捐献了30英亩土地,侨界闻人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施舍净资建造,规模宏大,并且是一处安僧接众的十方丛林。普觉寺前原有一处放生园,众议扩大兴建,辟成园林,凿一巨池供水族放生,广建栅舍供禽畜栖息,此外并建造亭囿台榭以配合景观。工程繁复万端,众议组织“建园委员会”,推请转岸为主任委员,辛劳多年,始竟其事。

  后来,新加坡龙山寺比邻之弥陀寺,旷地极广,佛教人士共议在该处创建学校,转岸首先响应。他以精于建筑出名,这建校的责任又由他担起来,出任“弥陀学校建筑委员会”主席及信托人之一。

  1950年,转岸被推为弥陀寺住持,擘画修建大殿,扩建功德堂,经年落成。继之又与普觉寺住持宏船、监院广周,拟翻建普觉寺大雄宝殿,后该工程在他的擘划下翻建完成。

  1965年,新加坡居士林购下金炎律旧林址比邻的一大片土地,欲扩建新林址大楼。转岸是居士林的导师之一,集会共议之日,他主张大厦中要有容纳千人以上的大礼堂,以供集会及念佛共修,并适应未来的发展。与会者咸表赞同,众人推他为“建筑委员会”主席。

  后来新加坡佛教总会成立“佛教施诊所”,设在普陀寺功德堂二楼。施诊所董事会推转岸为施诊所名誉主席以资号召。时转岸已年逾八十,数年前自弥陀寺退居,在龙山寺养静。

  转岸年轻时练过武功,80余岁健步如飞。晚年预立遗嘱,将毕生俭蓄的钵资委托广净印实,悉数分赠各慈善机构。

  (六)入寂

  1970年元月中旬,转岸示疾,拒进汤药,曰:“死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落叶归根,自古不免,我现在唯一心念是求归安养,毫无其它挂碍。”元月廿日(农历己酉年腊月十七)傍晚,自知时至,回弥陀寺丈室安卧,众人随侍。初夜时分,转岸睁眼随众念佛,安详入寂,享年积闰94岁,僧腊72夏,戒腊69夏。

  腊月廿三日,转岸遗体荼毘于光明山化身塔,四众送龛至山者数千人,山谷为满。荼毘后检得大舍利十余,小舍利数百,皆灿然夺目。舍利分作数份,供养于普陀、普觉、龙山诸寺及居士林。

佛教居士的特点

  清代,泉州的佛教居士又有不同的名称和特点。

  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男居士,俗称(斋);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女居士,俗称(斋)

  以后菜姑的名称演变为女众带发住持寺院者的专称,而把在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女居士,称为菜友

  这些“菜叔”、“菜友”,一般在家有净修佛室、净修佛堂。经济富裕人家,则离家独建净修佛堂。例如,清初安海“菜姑”王元真建造复兴堂,以为净修之所;康熙年间(1662—1722年)“菜姑”洪贞女建妙德堂,同样为净修之所,等等。

  这些菜姑大都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文化素养较代,宗教意识较淡薄,但对神佛的信仰却很专诚,以农禅的清苦生活为甘甜。

德化僧人分化为禅和派和香花派

  清末,德化县僧人分化为禅和派和香花派两小宗派。

  禅和派为正宗,出家不娶妻、受戒、吃斋。

  香花派,一般名字配有“卄”字头或“香”字偏傍等较雅文字,如“萬”、“馥”、“馨”等,可蓄发、茹荤、娶妻,也可当寺庙住持,或在社会上做祈禳、做醮、填还功果等佛事,成为职业和尚。信众请其做佛事时,对儒、道、釋神佛一概顶礼膜拜。授徒大多父传子,只吸收少数亲友。

  香花派与社会上和政界人物颇有来往,成为主持各寺庙的主要派系,而禅和派人数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