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自得

【字安道,号至乐先生,1115—1183年

  傅察之子、避居泉州。
  
傅察事迹。
  初宦,不秦桧
  
赵令衿案。
  
徙融州为民。
  再宦。
  卒。
  价。
  
傅自得朱熹
  
傅自得韦斋先生文集·序》。
  
傅自得《蓦山溪·早春寿京尹》。

  傅自得(1115—1183年)安道,南宋·孟州济源县(今属河南),后从母定家于泉州府治(亦是晋江县治)三朝铺,为晋江人。晚自号寓所为至乐斋,亦称至乐先生。

  南宋·朱熹晦庵集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洋洋五六千言,叙写傅自得生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傅自得撰、其弟傅自修《先太夫人墓志》(见《南外天源氏族谱·附录》)可见傅自得的家世。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12》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据朱子撰《行状》、新郡志稿、傅自得朱韦斋先生文集序》、《真西山文集》为作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亦有传。

傅察之子、避居泉州

  傅自得生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傅察,母赵氏

   傅自得之母赵氏赵挺之幼女,兄赵明诚赵明诚妻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傅自得还是赵明诚李清照的外甥。《南外天源氏族谱·附录·先太夫人墓志》傅自得撰、其弟傅自修“先太夫人姓赵氏,崇宁宰相清宪公·挺之之幼女,年十九归先待制府君。”《宋史·卷444·李格非》:格非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赵挺之蔡京是政敌。《宋史·卷351·赵挺之云:挺之既相,与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末,傅察37岁时使金殉国。南宋·建炎间,傅自得随母赵氏避乱南渡,避居泉州府治(晋江县),参政妻以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邴

  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本贯孟州济源县……公讳自得,字安道,其先郓州人……至忠肃公遭靖康之难,实以忠义死国……年十四赋《玉界尺》诗,语意警拔。故参知政事大惊异之,因许归以女,既乃定居于泉州。家贫甚,夜然(燃)薪自照,与兄弟读书或至达旦,遂博通六经诸史,百家之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宋·傅自得》:傅自得,字安道,孟州济源人。父忠肃公,宣和中以吏部员外郎使金,不屈死之。母之女,携三子避地抵泉,因居焉。”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

  傅自得,字安道,其先济源人。父忠肃公,遭靖康之难,以忠义死国事。公幼颖悟,读书不数过,辄成诵。有至性,生十年而忠肃公傅察薨,哀号思慕若成人。事母爱敬饬备。

  遭乱离,遇父友与义,奇爱之,抚其顶曰:‘长必以文名天下。'

  年十四赋玉界尺诗,语意警拔,大惊异之,因许归以女。

  既乃从母定家于泉州,为晋江人。家贫,夜燃薪与兄弟读书或至达旦,遂博通六经诸史百家,下笔为文辄数千言。”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傅自得,字安道。其先济源人。父,第进士,官吏部员外。宣和七年,金将入寇,不屈死。自得随母赵氏避地居晋江。”

傅察事迹

  关于傅察《宋史·列传第205·忠义1有传,云: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尧俞从孙也。

  年十八登进士第。蔡京在相位,闻其名,遣子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调青州司法参军,历永平、淄川丞,入为太常博士,迁兵部、吏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十月,接伴金国贺正旦使。

  是时,金将渝盟,而朝廷未之知也。至燕,闻金人入寇,或劝毋遽行。曰:‘受使以出,闻难而止,若君命何。'遂至韩城镇。

  使人不来,居数日,金数十骑驰入馆,强之上马。行次境上,觉有变,不肯进,曰:‘迓使人,故例止此。'金人辄易其驭者,拥之东北去。

  行百里许,遇所谓二太子斡离不者领兵至驿道,使拜。曰:‘吾若奉使大国,见国主当致敬,今来迎客而胁我至此!又止令见太子,太子虽贵人,臣也,当以宾礼见,何拜为?'斡离不怒曰:‘吾兴师南向,何使之称?凡汝国得失,为我道之,否则死。'曰:‘主上仁圣,与大国讲好,信使往来,项背相望,未有失德。太子干盟而动,意欲何为?还朝当具奏。'斡离不曰:‘尔尚欲还朝邪!'左右促使拜,白刃如林,或捽之伏地,衣袂颠倒,愈植立不顾,反覆论辨。斡离不曰:‘尔今不拜,后日虽欲拜,可得邪!'麾令去。

  知不免,谓官属侯彦等曰:‘我死必矣,我父母素爱我,闻之必大戚。若万一脱,幸记吾言,告吾亲,使知我死国,少纾其亡穷之悲也。'众皆泣。是夕隔绝,不复见。

  金兵至燕,等密访存亡,曰:‘使臣不拜太子,昨郭药师战胜有喜色,太子虑其劫取,且衔往忿,杀之矣。'

  将官武汉英识其尸,焚之,裹其骨,命虎翼卒沙立负以归。至涿州,金人得而系诸土室,凡两月。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

  副使蒋噩辈归,皆能道不屈状,赠徽猷阁待制。

  自幼嗜学,同辈或邀与娱嬉,不肯就。为文温丽有典裁。平居恂恂然,无喜愠色,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崒然不可犯。恬于势利,在京师,故人鼎贵,罕至其门,间一见,寒温谈笑而已。及仓卒徇义,荦荦如此,闻者哀而壮之,时年三十七。

  乾道中,赐谥曰忠肃。”

  傅察骨骸随傅自得三兄弟南下抵泉,葬南安太平岭傅山头。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傅察墓》:傅察墓,在县西三十三都太平岭傅山头。仕宋为员外郎,使金不屈死节,以骨归葬。”

初宦,不附秦桧

  傅自得父荫补承务郎,三监潭州南岳庙,乃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秦桧傅自得年少力学,有文词,通吏事,企图笼络为党羽,遇之甚厚,但又疑其刚果负气,终不为己用,故丐祠秩满后先连授漳州、泉州通判、代理知兴化军,皆诠格所当,得召博学宏词科,已奏名,而故黜之。及代归,秦桧又以升迁补入“故事三丞”诱之,傅自得不附秦桧以母亲年事已高,力请便郡归养,怒,便授知兴化军。

  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初丞相……遇之甚厚,然亦疑其刚果负气,终不为己用,故虽使连佐两郡,然皆铨格所当,得召试博学宏词科又己奏名,而故黜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宋·傅自得》:自得以父死节补官居泉,杜门读书,三应博学宏词科。”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

  “初,用父荫补承务郎,三监潭州南岳庙,乃为福建路提点刑狱。时安抚司檄宪司以漳浦兵所捕贼党悉斩之,公力争,乃命械系诸县分鞫,狱成,以法诛其首数人,盖全活数百人。

  丐祠,秩满,通判漳州,改判泉州,寻差知兴化军。剖决无滞讼,发奸摘伏,猾吏束手,暇日延礼邦人士大夫之贤者,郡以大治。

  以不附秦桧,力请老母便郡归养。怒,授兴化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以父死国,得补承务郎、福建路提点刑狱司、通判泉州,知兴化军。”

赵令衿

  关于赵令衿案,大体为:

  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时,正遇绍兴廿一年(1151赵令衿知泉州,两人共事。时外国商贾建层楼(清净寺)于郡庠(文庙府学)之前,“贾赀矩万,上下俱受赂”。地方上的士大夫、读书人认为清净寺建于城内府学之前,既破坏了“八卦巽位”,又破坏了“泉庙学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令衿、《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通判傅自得受理后判决:贾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当城居”,并“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净寺由郡旧罗城内迁出建于城外濠。这样,既不破坏“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为府学增胜。

 赵令衿归寓三衢(衢州)后,尝因会宾客观《秦桧家庙记》文,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由于“语及丞相秦桧秦桧之兄婿、衢州通判汪召锡以此诬告赵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秦桧控制下的侍御史董德元“承讽旨劾之,诬以赃法,乃论令衿讪不逊。”赵令衿事下廷尉。

  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以上旨,命时任知兴化军的傅自得体究赵令衿在泉州时纳贿事傅自得受命来泉后,对“力图宽解”按事十得一、二,即不复穷究,仅追纳所受金而已。同年十月秦桧死,赵令衿才被释放,傅自得被罢官。傅自得被罢的时间应在绍兴廿五年1155年)底或绍兴廿六年1156年)初,此时正值朱熹官同安簿即将任满之年。

  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丞相因以上旨命公体究令衿(赵令衿)在泉时纳贿事。公……奉命行至泉……不过追纳所受金而己。方事作时,户都曹泳、刑部韩仲通实主之……丞相死,被逐。仲通恐祸及己,乃以体究事劾公。朝廷亦知非公首事,姑下置对,而仲通章再上,遂罢公郡事。公在郡不半岁,罢去之日,父老邀遮涕泣其贤,士大夫有追路越境,持公恸哭而别者。”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旋命以礼究泉守赵令衿纳贿事,被劾罢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时秦桧鹰犬肆残,韩仲通汪召锡告前知泉州赵令衿诽谤,语及丞相,事下廷尉。因以上旨命自得体究,自得力图宽解。及死,仲通恐祸及己,反以体究事,劾自得以盖其辜,遂罢自得郡事。”

徙融州为民

  后两年,谏官挟旧怨,复以前赵令衿案”为言,夺傅自得官职,徒融州为民;4年后徙潮州,未几听自便。

  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后两年,谏官挟旧怨,复以前事为言,遂夺公官,徒融州为民。”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

  “后两年,谏官挟旧怨,复以前事为言,遂夺公官,徙融州(今广西境内)为民。

  至融,杜门读书,而中州人士官其土者亦皆以文字求指教。

  居四年,会祖舜给事东省,知公前事首末,力言于丞相陈康伯以闻,得内徙潮州,未几复听自便。”

再宦

  孝宗登极,乾道(1165—1173年)间复故官,知漳州,再除知兴化军,再知漳州,留为吏部郎中,寻知建宁、宁国二郡,复为福建路转运副使,改授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求为祠官,得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秩满,复知宁国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宋·傅自得》:“乾道间,以不受曾觌之招,名闻四方。历福建转运副使。”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

  “孝宗登极,复故官。

  未几,枢密林安宅又力荐于上,除知漳州,旋以少傅俊卿荐,遂再除知兴化军。陛辞,论‘尉利捕盗之赏,妄执平民,有至论死而不能自明者',语未竟,上遽曰:‘今之儒者,例以不杀为仁,然杀人者死。'公徐对曰:‘皋陶大舜之德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上意亦悟,即连称曰:‘不辜则不可。'公退以语宰相,时朝廷方议重强盗之法,以公言而止。

  逮至兴化,治郡如前时,会丁母忧归。公性至孝,以奉母故,仕宦未尝出闽中。

  服阕,再除知漳州。

  奏事称旨,留为吏部郎中。然公素以吏事自喜,而铨曹守格法无所施为,遂力乞外,除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副使。陛辞,上云:‘素知卿有风力,闽中多赃吏,故命卿往。'公即奏治道:‘去泰甚,闽中去朝廷远,吏不知奉法,然取其甚者一二人治之,亦足以勵其余。'上首肯之。至治,略如前奏语,然其候视极精明,风采可畏,爱吏亦不敢犯也。

  寻知建宁、宁国二郡,复为福建路转运副使。

  临安阙帅,上命执政选有风力不阿权贵者为之,执政拟二人以进,上独指公以为可,亟命召之,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时年已六十余矣。自度性本刚介,多与物忤,不能俯仰于俗,乃上章乞闲,不允,得移浙东。

  乃复求为祠官,得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秩满,复知宁国府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

  “孝宗登极,开复故官,除知漳州,再除兴化军。丁母忧。

  服阕,再除知漳州。

  奏事称旨,留为吏部郎中。

  力乞外,除福建路转运副使,改授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晚年居家

  傅自得以言者追论前礼究事,予祠罢归,就此居家不出。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以言者追论前礼究事,予祠罢归。公性高简,不妄与人交,家于泉五十年,杜门自守,读书奉亲外无他为,州太守之贤者如宋之才王十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十朋周葵皆高仰之,待以异礼,而公月不过一诣郡,每留语谈说道谊而已。居闲无事,唯读书不辍,客至觞酒论文,道说古今,苍头白发,意气伟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寻罢归。自得性至孝,以奉母故仕宦未出闽中。性高简,不妄交人。居泉五十年,读书奉亲外,杜门而已。”

  淳熙十年(1183)八月,傅自得卒,年六十八,积官朝奉大夫。弟自修,子伯寿伯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傅自修傅伯寿傅伯成

  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前居丧哀毁得脾疾……既病则屏却药饵,独饮水以待终……时淳十年秋八月也,年六十有八……淳十年十二月日具位,朱熹状。”据此推知傅自得生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一日,忽召所善前昭武守维之、新安守起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石起宗,置酒卧内与诀,既而剧谈诙笑,歌呼如常时,翌日遂不起,时淳熙十年(1183年)秋八月也,年六十有八,积官朝奉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傅自得》:“所著有《至乐斋文集》三十二卷(《宋史·卷208·艺文志7》载傅自得《至乐斋集》40卷,今不传)。弟自修,子伯寿伯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宋·傅自得》:“弟自修,工部侍郎;子伯寿伯成俱登进士第。伯寿至西府,伯成为名臣。”

  傅自得葬南安。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8·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葬南安三十二都双象峰云台旁。”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傅自得》:傅自得墓,县西三十二都双象峰云台寺之旁。”

  《丰州集稿》中录有傅自得部分诗文。

评价

  《闽书·英旧志·傅自得载,傅自得的文章“气骨雄健而关键谨严,波澜浩漾而语意精切。丞相张浚及尚书叶梦得、翰林汪藻、中书舍人张臬、尚书郎朱乔年,得其文皆爱重之。而尤叹赏”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

  “公于书无不读,少治春秋,中年读诗,至鸳鸯之二章,因悟比兴之礼,间为子弟论说,多得诗人本意,故太常丞吴棫来官泉州,公闻其博通古学、著书甚富,相与往复不倦。公悦之,请序其《论语十说》。谪居读《易》,数日一周。手书《氏传》一通,玩绎久之,纸为之弊。其于子史百氏之书尝过目者,皆略成诵也。

  识虑高远,机警绝人。少时闻朝廷夺刘光世军,更遣儒臣代将,叹曰:‘是必且败事矣。'未几而郦琼等果叛。曾觌自福州召还,公移书丞相陈福公为言:‘入必留,留必为善人正论之害。'其后亦皆验。

  少从外舅草堂学为文,得其指授微意,既长,刮磨灌溉,其气骨雄健,而关键谨严,波澜浩氵皛而语意精切。韦斋朱松梦得得其文皆爱重之。公尤叹赏,谓曰:‘今世缀文之士虽多,往往昧于礼制,惟吾子为独得之不懈,古人可及也。'公晚岁始自次辑其文,定为三十有二卷,为《至乐斋文集》,藏于家。

  尝为韦斋先生文序曰:‘某少时学诗,以作诗之要扣公,公不以晚辈相遇而许从游,念自少至老,游南康父子南康太守朱熹、其父朱松间为最久,相知为最深。'其卒也,文公朱熹为状其行事。

  西山 真德秀西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曰:‘氏自献简公尧俞高文正学为元祐正臣一传,而为忠肃傅察再传,而为至乐傅自得又再传,而枢密大坡傅自得之长子傅伯寿曾任签书枢密院事)之兄弟傅伯寿及其弟傅伯成文章箓前后相望,然氏之学虽本于献简,而草堂汉老李邴汉老又其外家也。草堂李邴之文,为中兴第一,至乐父子实获其传,而大坡早岁执经于父友紫阳先生朱熹之门,渊源所渐,则又出于伊洛顾不远哉。'

傅自得朱熹

  傅自得朱熹“先人之旧”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傅自得与之“知顺甚厚”,两人过从甚密。

  绍兴廿六年丙子(1156年)七月朱熹同安秩满,八月在泉州府候批书之际,朱熹傅自得登游泉州府南安县九日山,这次憩游历时9天,留下不少题咏。朱熹还与傅自得创设“九日山书院”,并亲自讲学。民国《南安县志·人物志》载:朱子……中年后与傅自得游九日山、莲华、金溪诸胜,有题石佛岩、廓然亭、莲华不老峰诸诗,作‘月夜泛舟’之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九日山》、《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九日山书院》

  八月十一日朱熹傅自得月夜泛舟九日山下金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晋江·金溪》傅自得《金溪泛舟记》(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

  “绍兴丙子八月十一日,携酒襆被,谒朱元晦于九日山。向晚,幅巾黎杖,相与徜徉于金溪渡头,唤舟共载,信流而行。

  老蟾徐上,四无纤云,两岸古木森然,微风摇动,龙蛇布地,溪光山色,随月照耀;远近上下,更相辉映,殆非尘世境界。朱子曰:‘乐哉,斯游乎!’举杯引满,击楫而歌楚骚《九章》,声调壮大,潜鱼为之惊跃,栖鸟起而飞鸣。余亦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以和之。每至会心处,辄递起相献酬。时常饮酒,率不过三杯皆大醉。至是连酌十余觥,而月愈好,舟愈快,气愈逸,饮愈豪,兴愈无穷。

  酒且尽,舟羲(“舟羲”合一字,即“系”)舟岸侧,命老兵贷钱于酒保家,亟挈一榼来,解维复去,洗盏更酌。少焉,斗转参横,风作浪涌,余曰:‘乐不可极,将安之耶。’鼓棹而还,会宿于东峰道场。

  明日,朱子赋诗以纪一时之胜。次韵为谢,殊恨笔力衰退,无杰句以称清游也。

  文中朱子赋诗以纪一时之胜”所云朱熹诗,为《知郡丈载酒幞过某于九日山,夜小舟弄月剧饮二首(见南宋·朱熹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6》,诗曰:

  “扁舟转空阔,烟水浩将平。月色中流满,秋声两岸生。杯深同醉极,啸罢独魂惊。归去空山黑,西南河汉倾。”

  “谁知方外客,亦爱酒中仙。共踏空山月,来寻野渡船。醉醒非各趣,心迹两忘缘。江海情何限,秋生蓬鬓边。”

  傅自得所云“次韵为谢”诗为《九日泛舟同朱元晦(见民国《南安县志·艺文志》,诗曰:“秋月天然白,溪流镜样平。唤船同胜赏,把盏话平生。击楫鱼频跃,忘机鸟尚惊。兹游还可继,家酿为君倾。”

  乾道二年丙戍(1166年),朱熹37岁,在闽北作《次韵丈武夷道中五绝句》(《晦庵朱文公文集)·卷97》),中有“常记桐城十载前”句(“桐城”指刺桐城,即泉州),即怀念绍兴丙子年1156年)同游事。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发生“庆元党禁”,晚年的朱熹以注解《楚辞》寄寓郁愤情绪。他回忆金溪泛舟旧游,赋《戏答杨庭秀问讯离骚之句》“昔诵离骚夜扣舷,江湖满地水浮天。只今拥鼻寒窗底,烂却沙头月一船。”

  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傅自得为其父的《韦斋集》作序。

  淳熙十年(1183)八月傅自得卒,十二月朱熹从闽北来泉州吊丧,为作《朝奉大夫直秘阁主管建宁府开夷山冲佑观公行状》(《朱文公文集·卷98》),赋“忽惊萧飒鬓毛秋,起向东山觅旧游”,“盘谷门前泪沾臆,云台溪上雪蒙头。”(《朱文公文集·卷102》)

傅自得韦斋先生文集·序》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朱熹之父。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将刊行韦斋先生文集》,请傅自得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提刑傅至乐先生自得·附遗文》收录傅自得韦斋先生文集·序》,文曰:

  “文章之工拙,系乎人时命之通塞,存乎天,天人之适,相合也,为甚难。是以古今负文章之名者,未必得贵仕;而都公卿之位者,又未必以文章显也。

  故吏部员外郎韦斋先生公,(南宋)建炎、绍兴间诗声满天下,一时名公巨卿交口称荐、词人墨客传写讽诵如不及。

  予少时学诗,尝以作诗之要扣公,公不以晚辈遇我,而许从游。间宿于闽部宪台从事官舍之东轩,夜对榻语,蝉联不休,比晨起,则积雨初霁,西风凄然,公因为予举简斋(北宋·陈与义简斋‘开门知有雨、老树半身湿',苏州(唐·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诸生时‘列坐共爱风满林'之句,且言古之诗人贵冲口直致,盖与彭泽东晋·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把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关键,三人者出处穷达虽不同,诵此诗则可见其人之萧散清远,此殆太史公司马迁所谓难与俗人言者。予时心开神会,自是始知为诗之趣。

  别去未几,而公下世,予既为诗以哭公,因求其遗编,伏而读之,爱其诗高远而幽洁,其文温婉而典裁,至表疏、书奏又皆中于理而切事情,乃喟然叹曰:‘公之于诗文,可谓至矣!今世能言之士非不多也,然浅则及俚,华则少实,是无他徒,从事于末而不知其本之过也。'

  公幼小喜读书,缀文冠而擢第,未尝一日舍笔砚。年二十七、八,闻河南二先生程颢程颐之遗论皆先贤未发之奥,始捐旧习,朝夕从事于其间。既久,而所得益深,故发于诗文自然臻此,非有意于求其工也。使其得通显于朝廷,施诸润色,而见于事业,必有大过绝人者。不幸位不比德,虽两入东观、二为尚书郎,卒不以其所长发抒,又不得年而没,天人之难合也如此,可不太息也哉!

  虽然,人定亦能胜天,故公之嗣子、今南康太守能绍公之训,早践世科,而益笃志于伊洛之学,安贫守道深山穷谷之中者三十余年,明天子用宠嘉之,即其家拜二千石,君恳辞不获命,强起视郡,事逾年而政成讼简,一旦走介二千里,书抵予曰:‘先人遗文江西,遂将刊行,而未有序引冠篇首,先友尽矣,不孤之惠诚有望于门下,敢以为请。'

  予览书悚然,追思东轩之集,恍如隔世,而绪言历历犹在,公之木既拱,而予苍颜白发摧然,其亦老矣!怆岁月之不留,懔余年其无几,为之感慨不寐者通夕,而病惫废书,笔力衰退,文不逮意,独念自少至老,游南康父子间为最久,相知为最深,得其父子之贤为悉,故不敢以不能为辞。若夫公之诗文,自足以行后而传远,岂待区区之鄙言!顾子早岁承诲,迨老无所成,得挂名集端以托不朽,其愧且幸,为何如哉。

  公名,字乔年韦斋盖自号云。

  淳熙七年(1180年)夏四月既望,河阳傅自得序。”

傅自得《蓦山溪·早春寿京尹》

  《全宋词补辑》辑录傅自得《蓦山溪·早春寿京尹》曰:

  “洪钧转处,都在薰陶内。瑞世得奇才,赞化工,协调和气。雄词健笔,谈笑斡千钧,余闲手,尹王畿,治行称尤异。

  雍容儒雅,早合登高位。天路踏骅骝,看峨冠,羽仪班缀。东风骀荡,玉斝酒鳞红,春不老,寿难穷,莫惜今朝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