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陈:五卷)
陈文选(明·惠安县涂寨镇葛上村人)、陈文进(字国传,号梦台,明·惠安县涂寨镇葛上村人。)
陈保极(字天锡,五代•南安县桃林场人[后桃林场建为永春县,作永春人];后迁闽县,作闽中人。)、陈保泰(字子儆。明·晋江人。)
陈好(初名豪)、陈朴(字端行,南宋·永春岵山人,居晋江。乾道进士。历提辖左藏库、大理寺正、知漳州。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以左司郎接伴金使。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陈谟(或作陈模,字中行,号可轩,南宋·永春人,或作晋江人)、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陈宏规(字献可,南宋·漳州龙溪人,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市东埔村。永春知县。知潮州。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择地创乡。)、陈匡范(五代•南安人)、陈景魏(南宋人,原籍永春,居晋江)、陈宗衢(或作“陈宗衟”,字伯可,南宋·晋江人。)、陈滨(号南涯,明•惠安县崇武人。千总。抗日援朝。官终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
陈储秀[字舜弼,号瑞山,明·南安县五都梅溪人(现南安市洪梅镇梅溪)。嘉靖十一年连捷进士。初授行人。嘉靖十三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两广代巡。嘉靖廿一年署河南道监察御史。东粤按察使。河南按察司副使(迁河南按察司副使。嘉靖卅年去官归。)。居家(隐居梅溪。嘉靖卅八年募集乡兵抗倭并协助鸠资集众建筑南安县城。嘉靖四十年卒于家。)]
陈俞侯(字颺卿,一字栾公,明末清初•晋江屿头陈厝人,后移居泉州府城。由海上归命。分守济东道。迤西道,永昌道参议。四川按察副使。年老告归,卒于家。陈俞侯《夕阳寮序》。济东陈氏。)
陈健(字时干,号沧江,明•金门阳翟人。)、陈进(附陈昴)(陈进字邦俊,陈昴字邦杰,清•晋江人。)、
陈鹄[原名陈文晖,字光夏、浩文,号耆斋。明·晋江县廿九都五店市(青阳)屿头陈厝人,寓居龙湖镇卢塘(后改称鲁东)。家世。青田令、户部主事。归隐,执教卢塘。门生同朝十八士。卒于杭州客栈。身后。遗址。附:“鲁东十八士”名录。]
陈昂[字英士、星华,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徙灌口弱冠贾海上,往来外洋。康熙廿二年施琅征台,参机密。赴海外招访郑氏遗人五载。康熙五十七年累官至广东右翼副都统(历苏州城守游击、定海左军、碣石总兵官、广东右翼副都统。远虑。)。康熙五十九年卒。]
陈伦炯[或作陈伦蜅,字次安,号资斋。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后居厦门。熟外夷情形。康熙五十九年承父荫召充宿卫。康熙六十年七月发往福建以参将用,十月署台湾南路参将。雍正元年~二年历台湾协、澎湖协、台湾水师协副将。雍正四年十月简放台湾总兵。雍正六年二月调补高雷廉镇总兵。降级调用(雍正七年坐事降级调用。雍正九年四月署大荆营游击。雍正十年正月署澎湖协副将。雍正十年闰五月调署兴化协副将。雍正十年六月调署台湾水师营副将,十二月实授。)。复授总兵(雍正十二年擢苏松水师总兵。乾隆六年二月调狼山镇总兵。)。浙江提督(乾隆七年十月擢浙江提督。乾隆十二年解组归。)。约乾隆十三年卒于家。著《海国闻见录》。]
陈芳[字名侯,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壎[字仲篪,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宁(字士泰,明·晋江人。)、陈科捷[号瀛可,清•安溪县崇信里人(今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
陈文选
陈文选 ,明 · 惠安县涂寨镇 葛上村人。万历七年己卯( 1579年 )解元,历灵山令、太平同知。
《葛上陈氏大宗谱》(2013.2)引清·嘉庆《惠安县志》:
“陈文选,西湖铺葛酱人(泉语“葛酱”、“葛上”同音)。幼在葛山宫读书,沉潜功苦,遂以文名于时。
万历己卯乡试闱中,以‘巧笑倩兮’章命题,场中俱写因诗悟礼套语,文选独重素透发,主司定为解元。
初令灵山,升同知太平。
弟文进,号梦台,以明经入仕,知如皋县,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学皆有名于时。”
陈文进
陈文进,字国传,号梦台,明·惠安县涂寨镇葛上村人,陈文选弟。以以明经入仕,历如皋县令、永州通判,移摄道州及祈阳、酃二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文选》)
《葛上陈氏大宗谱》(2013.2)引清·嘉庆《惠安县志》:“陈文选,西湖铺葛酱人(泉 语“葛酱”、“葛上”同音)……弟文进,号梦台,以明经入仕,知如皋县,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学皆有名于时。”
《葛上陈氏大宗谱》(2013.2)引明《闽书》:
“陈文进,字国传,以选贡令如皋。辩冤狱,平江盗,恤盐灶,浚盐河,皆前吏不能办。
通判永州,上官材之,移摄道州及祈阳、酃二县。
酃田坏于蛟,崩陷以五千余亩。文进躬履亩,无所出,翻故牒,偶见荆州昔以浮粮寄酃粮凡二千石,叹曰:‘荆昔寄酃,今可还荆矣。’白所司还之。酃人曰:‘此吾邑百世利也。’
文进水操既厉,近运复饶,上官倚如左右手,而王官报至,临行,观察下承宪为治百金装饷,以资廉吏。
文进坦直无机,肺腑若可睹,输心与人,有始终,无贵贱,贤愚信爱之。”
陈保极
陈保极,字天锡,五代•南安县桃林场人(后桃林场建为永春县),后迁闽县(今福州);故或作“南安人”、“永春人”、“闽中人”。
籍贯
陈保极,原籍永春(时尚未建县,为南安县桃林场),后迁闽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五代·陈保极》:“陈保极,永春人。”“陈元恺《永春建县记》有云:‘诗人赋客,则陈职方(陈保极)名擅梁国,陈行军(陈保极弟陈元亮)声腾江左。’盖美保极兄弟也。所居地右英宅。”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陈保极,字天锡;原籍永春,后迁闽县。《闽书》、《八闽通志》无不闽、永两见。”
《闽大记》载,陈保极,字天锡,永春人。
何乔远《闽书》亦称陈保极永春人,而《三山志》、《闽县志》作闽县人。《福建通志》认为,永春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始置县,故将陈保极作闽县人。
陈保极登第时,永春尚未置县,其地基本属南安,据陈元恺《永春建县记》,时陈保极应属南安人。
进士及第
陈保极于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戊子科郭竣榜擢进士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代进士名录》)
《闽大记》载陈保极后唐·天成三年第进士。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好学,善属文,第进士。”
仕江南李氏后主
陈保极及第后,仕南唐•后主•李煜。秦王•李从荣闻其名,辟为从事;从荣素急暴,后怒陈保极不告出游宰相门,以马箠鞭之,寻出为定州推官。李从荣败,执政知其屈,擢居三署,历礼部、仓部员外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五代·陈保极》:“后唐·天成间,与弟元亮皆仕江南李氏后主,称为‘二英’。”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
“进秦王•从荣从事。忤王,贬推官。从荣败,历三署,赐金紫。”
“弟元亮,仕南唐,亦以文学名,后主目为‘二英’。”
《全唐文•卷114•石敬瑭(晋高祖1)》:“《复陈保极官制》:朝散大夫卫尉寺丞陈保极,夙蕴才名,早登科第,洎居班列,深显器能。近者假限既违,朝章是举,自闻左降,深悟前非,宜推宥罪之恩,俾奉自新之命,勉伸倾竭,继俟陟迁。可复行尚书仓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降卫尉丞,卒
陈保极虽有文名,但无时才,且性傲而吝,终得罪而卒。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诗赋震一时,性傲而吝,与人奕将败,则乱其局。得禄未尝自奉,日惟蔬食,身后囊金为他人有。”
明《永乐大典•卷19782•一屋局•诸局沿革5》:
“手乱其局
《世说》:石晋·陈保极,性鄙吝。所得利禄,未尝奉身,但蔬食而已。每与人弈棋败,则手乱其局。盖惧所所赌金钱不欲偿也。及卒,室无妻儿,唯贮白金十铤,为他人所有。”
初,桑维翰登第之岁,陈保极时在秦王•李从荣幕下,因戏谓同辈曰:“近知今岁有三个半人及第。”盖其年收4人,保极以维翰短陋,故谓之半人也。天福(936—944年)中,桑维翰既居相位,保极时在曹郎,虑除官差跌,心不自安,乃乞假南游,将谋退迹。既而襄、邓长吏以行止入奏,维翰乃奏于后晋•高祖•石敬瑭曰:“保极闽人,多狡,恐逃入淮海。”即以诏追赴阙,将下台锻成其事,同列李崧极言以解之,因令所司就所居鞫之,贬为卫尉寺丞,仍夺金紫,竟以衔愤而卒。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又忤晋相桑维翰,不自安,假归。翰言:‘闽人狡,恐走淮海。’追下台狱,将锻成其罪。李崧救解,降卫尉丞。愤甚,未几卒。”
陈保泰
陈保泰,字子儆。明·晋江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联捷进士,授安福令,擢浙江道御史,巡按粤东,督学南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陈保泰》:“陈保泰,字子儆。万历癸丑联捷进士,授安福令,擢浙江道御史,巡按粤东。时闽中大浸,截粟数万接济,桑梓利赖。督学南畿,以亲老乞归养,卒。”
陈好
陈好,初名豪,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
清·乾隆年间修《泉州府志》,将陈豪的事迹收人《宋忠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陈先生好》引《闽书》曰:“陈好,初名豪,晋江人。受业 杨龟山(杨时),后在太学与陈东上书留李纲。东被诛,变名游琼州,即家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陈好》载:“陈好,本名豪,曾受学于杨时。后在太学,与陈东上书留李纲。及东被诛,遂变名游琼州,因家于苍原,子孙繁衍。”
陈豪年少聪颖,倜傥负气,以贡入太学 ,与太学生镇江丹阳人陈东(字少阳)相友善,结为知已。
陈东上书留李纲被诛事,详见《宋史·卷455·列传第214·忠义10·陈东》、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兵迫京师,钦宗昏庸无能,丞相李邦彦议与金和,抗金名将李纲、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
陈东闻讯,率陈豪等太学生伏宣德门下联名上书求留李纲。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载,书中指出“李邦彦等不顾国家长久之计,徒欲沮李纲成谋以快私愤。李纲罢命一传,兵民骚动,至于流涕”。要求“复用李纲而斥邦彦等”。太学生伏阙上书的消息传开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万人……挝坏登闻数,喧呼动地。”于是亟诏纲入,复领行营,主持京师防务;遣抚谕,乃稍引去。
事后,李邦彦指使王时雍准备将陈东、陈豪等人治罪,众人不服,太学震动。朝廷只好任命著名学者杨时为祭酒,又派聂昌到太学安抚诸生。陈东见朝廷腐败,奸臣当道,便离开京师返回镇江家中。陈豪与陈东惜别后,跟随杨时学习儒学。
《宋史·卷455·忠义传·陈东》载: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初掌朝政,任命李纲为相,同时下诏召陈东回京师,以笼络人心。但高宗 信任奸臣黄潜善、汪伯彦,无心收复中原,一心想南渡以求苟安。结果,李纲仅担任七十七天丞相便被迫辞职, “凡纲所规划军民之政,一切废罢。”
陈东、陈豪联络知已再次上书,提出三条建议:“乞留李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请新征以还二圣,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作士气”;“车驾回京师,勿幸金陵 (南京)。”
同年八月,高宗斩杀陈东、布衣欧阳澈于市。 消息传来,“识与不识者皆为流涕。”
陈东死后,陈豪改名陈好,南流琼州(海南岛),其子孙遂繁衍于此。
陈朴
陈朴,字端行,南宋·永春岵山人,居晋江(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晋江人”),陈知柔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知柔》)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朴》据“《闽书》”为作传。
乾道进士
陈朴曾祖陈瑊(特奏名进士),祖陈彦圣(进士),父陈礼。
南宋•乾道(1165-1173年)初,陈朴与颜应时位于永春县城西南5公里的十一都奎峰山麓詹岩读书,同举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郑侨榜进士,詹岩因而改名魁星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魁星岩》)
【永春颜洎次子颜仁贤,字希圣,仕闽为安溪三卿(主簿),居安溪乌涂;颜应时是颜仁贤8世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陈朴,字端行,永春人,知柔犹子也。乾道中第进士。”
明《闽书·方域志》:“魁星岩,古桃林场焉。今其村曰上场,沿旧也。山直学宫,岩石峭拔。旧有詹岩,荆棘荟翳。宋•乾道中,僧觉圆诛茅新之。明年,邑第进士者二人,曰陈朴、颜应时,因名岩曰‘魁星’,镌之崖壁,琢石佛三十余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朴》:“陈朴,字端行,知柔从子。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陈朴,字端行 。乾道五年进士。”
历提辖左藏库、大理寺正、知漳州
历提辖左藏库、江西运司、大理寺正、知漳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提辖左藏库,除大理寺正,出知漳州。撙浮费五万,为民代输身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朴》:“历知漳州。节浮费五万为民代输身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为江西运司,升大理寺正,知漳州。”
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
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提举湖北常平,召除仓部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提举湖北常平,召除仓部。”
以左司郎接伴金使
以左司郎接伴金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以左司郎官接伴金虏从使。舟行大江,中流风暴作,金使骇汗,朴笑傲自若,曰:‘此天之所限南北者,守疆息民顺天,则天福之。江有神,不可欺也。’使悚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朴》:“以左司郎接伴金使。舟行大江中流,风暴作,金使骇汗。朴笑傲自若,曰:‘此天之所以限南北者,守疆息民,则天福之。江有神不可欺也。’使者悚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以左司郎官接伴金使。舟行大江中流,风暴作,金使骇汗。朴笑傲自若曰:‘ 此天所以限南北者。守疆息民顺天,则天福之。’使悚然。”
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
擢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
“擢太常卿,除知广州兼广东安抚。
子亚卿、直卿,皆至郡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朴》:“擢太常卿,除知广州兼广东安抚。革弊例帑羡受代,储钱数十万上于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擢太常卿,除知广州兼广东安抚。”
陈谟
陈谟,或作陈模,字中行,号可轩,南宋·永春人(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晋江人”)。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进士,历官国子正、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梅州、知汀州,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模》:
“陈模,字中行,永春人,林之弟。
登庆元丙辰第,除国子正。开禧初,召试馆职,时方开边,模对策谓:‘王恢首谋之戮,不足以赎僵尸百万之冤。’参政李璧读之,叹曰:‘真馆职也。’
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后知梅、汀二州。
有《经史管窥》行世。
子晋接登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模》:
“陈模,字中行。
庆元二年进士,中教官科。宰执以学行,荐除国子正。开禧初召试馆职,时方议开边,模对策谓:‘王恢首谋之戮,不足赎僵尸百万之寃。’参政李壁读之叹曰:‘真馆职也。’
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通判镇江府。平盐钞法,公私俱便。改知梅州,多惠政,民为立祠。改汀州,卒。
著有《经史管窥》行于世。
子晋接,绍定壬辰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州守陈中行先生谟》据“《泉州府志》、《永春邑志》、《闽书》”为作传:
“陈谟,字中行。材气高迈,贯穿经史,开门受徒,户屦常满。
登庆元二年进士,宰执以学行荐除国子正。开禧初召试馆职,时议开边,模对策谓:‘ 王恢首谋之戮,不足以赎僵尸百万之冤。’参政李璧读之,叹曰:‘真馆职也。’
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通判镇江府。平盐钞法,公私俱便。
知梅州。多惠政,民为立祠。
改汀州。民以彩旗迎于界上,有曰:‘忻迎鄞水新贤守,知是梅州旧使君。’居五月卒。
号可轩,门人多名士达宦。有《经史管窥》行于世。
子晋接,绍定壬辰进士,仕国子司业宗正卿。”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晋接》)
陈马玄(“马玄”合一字)
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元末人。至正(1341—1368年)中任书院山长,改浔渼场(即浔美场)司丞,后辟泉州行中书省职官。在亦思巴奚战乱中,辟护军参谋军事。因平那兀纳有功,调任晋江县尹。升广东盐课提举,兼参潮、惠、循、梅诸州军事。后辞官归田,道经泉州时,泉州民众怀其旧德,固挽留之,因家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元·知县·陈马玄(“马玄”合一字)》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
至正中以学行荐补书院山长,改浔渼场司丞。时盐法废坏,私贩盛行,顽民相挺,易于为乱。马玄(“马 玄 ”合一字) 招捕有方,海濒安堵,辟行中书省职官椽。
西域那兀纳等据泉州行省,奉辞讨之。以马玄(“马玄”合一字)尝为盐官,素得吏民心,辟护军参谋军事。马玄(“马玄”合一字)请曰:‘泉郡民皆良善,特为贼所胁耳,请以檄招抚,必获其助。’时那兀纳已肆掠兴化,道路梗塞,马玄(“马玄”合一字)以檄付从者,间道以授县尉龚名安等。那兀纳征兵,名安等佯许之,帅舟师次东山渡以俟。翼日,马玄(“马玄”合一字)等官军至,遂竖行省旗帜,入城秋毫无犯。那兀纳就缚,槛送行省。
因调马玄(“马玄”合一字)为晋江县尹,兼分督盐课,戢兵息民,境内宁谧。
升广东盐课提举,兼参潮、惠、循、梅诸州军事。既而参政陈复代领课州事,遂翩然归田。
道由泉州,父老怀其旧德,固挽留之,因家焉。晚筑南湖墅,杜门谢事,黄冠野服,种莳自给,妻妾如其心。年七十卒。郡民为祠祀之。所著有《方山堂集集》。”
陈宏规
陈宏规(1144~1208年),字献可,南宋·漳州龙溪人,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市东埔村。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生。
永春知县
乾道二年丙戍(1166年),陈宏规举肖国梁榜进士及第,待诏候选于京。
淳熙六年(1179年)任泉州永春县令,为政得道。
继修县署。淳熙四年(1177年),永春知县林丛主持重修县署,“改作门楼”,“及堂中厅、两庑,而班春、宣诏皆有亭”,“士民争致力翕然,伐木于山,凿石陶丸于野”,但次年林丛丁艰去职而停工。淳熙六年(1179年)春,继任知县陈宏规主持后续工程,“内则宅堂亭台,外则犴狱、仓库,与夫吏宅,一时并举,逾年而迄工。”
修建“云龙桥”。横跨县南桃溪有知政桥,绍兴十三年(1143年)县令林聘主持建造,日久岌岌可危。淳熙六年(1179年)陈宏规修建之,淳熙八年(1181年)暮冬竣工,更名“云龙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云龙桥·永春云龙桥》)
扩修县学。淳熙九年(1182年),陈宏规扩修永春县学(学宫),延请名士讲学;既而兴建“登龙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属其他县学·永春文庙》)
知潮州
淳熙十年(1183年)陈宏规调京师,授殿中侍御史;绍熙四年(1193年)改任军器监丞、参领监事,官阶从四品。
庆元元年(1195年),外任潮州知军州事,在潮3年,《潮州府志》说他“关心民事,廉政爱民,常出巡县治,政声卓著”。被誉为宋代潮州贤守之最,与丁允元齐名,崇祀名宦、贤守两祠。
建驿站。潮州位于岭南,濒临大海,远离中原,交通不便,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陆路邮驿和水路邮驿。由于驿站多在人烟罕到的荒野,易受狂风暴雨侵蚀而倒塌,为此,转运使黄棆于绍熙三年(1192年)制定改驿为庵的方案,行文各州郡营建(参见《三阳志·铺驿》)。潮州知州陈宏规庆元元年(1195年)到任后积极响应,除在府城建立专门的“凤水驿”外,更多的是在“五里一亭,十里一驿”传统规制需建亭驿之处造庵寺以代官驿。这种庵寺既有宗教功能,僧人平时可从事宗教活动,同时又担负着负责接待官差的任务,寺内设有房舍,政府给予“马具、床榻、荐席、器皿、薪刍”等物质保障,功能与一般官驿并无不同。如《广济桥志》所记载“济川亭”的变迁云:“陈宏规于‘济川亭’后建见思庵。”“见思庵”乃为驿站,以接待过客云云。此后,潮州基本上都沿用这一做法,使潮州与外界的联系得以通畅无阻。
建“济川桥”。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在韩江始建桥的雏型,名“康济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常寺少卿丁允元被贬出任潮州知州,增筑韩江西岸石桥墩,并在石墩上架桥梁、建亭屋,建成韩江西桥,俗称“丁侯桥”。至绍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在东岸建一石墩,墩上建亭曰“挹秀亭”。庆元二年(1196年),陈宏规将工程向东岸发展,增置东岸江心之中石桥墩二,结架如西岸“丁侯桥”,使东、西两端皆有桥墩,中间用梭船作浮桥。陈宏规将东岸石墩桥命名为“济川桥”,取“汇巨流而济百川”之意;还更“挹秀亭”为“济川亭”以止过客。“丁侯桥”和“济川桥”虽一桥并存、东西异称,但风格和谐统一,后来统一定名为“广济桥”,后世又称“湘子桥”沿袭至今。
建养济院。《永乐大典·卷5343》“引《三阳志·养济院》”曰:“养济院,开元寺后之废庵也。庆元丁巳(庆元三年,1197年),陈公宏规修辟之,以处道途之病患及废疾无告者。官为置厝,给其钱米并疗治之费。”为充实经费,陈宏规还捐出私俸。养济院在潮郡北门外,首启潮州官办救济机构历史。
倡建贤守祠。陈宏规倡建贤守祠于西湖葫芦山,崇祀潮州先朝名贤守;并出私俸充崇祀州儒学名宦祠岁祭费用。
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庆元三年(1197年)八月,陈宏规擢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东莞县大奚山(今香港大屿山)盐枭暴动为匪,啸聚劫掠,围攻广州城,陈宏规协同广州知州钱之望,急调福州延祥寨摧锋水军驰援,经骁将商荣及子商佑、商佐率军浴血奋战反击,才转危为安。
嘉泰元年(1201年),陈宏规征召入朝,授吏部郎中(正四品),进阶朝请大夫,至次年陈景思接任,致仕,封朝奉大夫。
择地创乡
陈宏规后来落籍潮州,择地海阳县南桂都围头汛创居,更乡名为“鳌头”(今潮安县东风镇鳌头乡),是潮安鳌头乡陈姓一世祖。
嘉定元年(1208年)八月十二日卒,年65岁。葬本乡王厝陇村赤龟吉地,今辟为宏规陵园,俗称“麻坟”。
配宽栗 宣氏,漳州望族出身。子三,是为鳌头陈氏天、地、人三大房,后裔派衍潮汕者众。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本乡蔡厝头建有二进二火巷的“陈氏家庙”(大宗祠),崇祀陈宏规,至今仍保存完好。
陈匡范
陈匡范,五代•南安人。闽•永隆(939—942年)间官国计使。
《新五代史•卷68》:“国计使陈匡范增算商之法以献,曦曰:‘匡范人中宝也。’已而岁入不登其数,乃借于民以足之,匡范以忧死。其后知其借于民也,剖棺断尸,弃之水中。”
《十国春秋•卷98•闽9•列传•陈匡范》:
“陈匡范,南安人。永隆时官国计使。
景宗(王延曦)淫侈无度,赀用不支,匡范请日进羡余万金,景宗以为能,加礼部侍郎。匡范增筭商贾数倍,务以聚敛得上心,人不堪其苦。景宗常宴近臣,举酒属匡范云:‘明珠美玉,求之可得;如匡范入中宝,不易得也。’无何,商贾之筭不能供日进数,复贷诸务钱足之,恐事觉,忧惧而卒,赐祭葬甚厚。
会诸省务以匡范贷帖闻,景宗大怒,斫棺,断其尸弃水中,以黄绍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绍颇》)代其职。”
陈景魏
陈景魏,南宋人,原籍永春,居晋江县治(泉州府城),或称“永春人”、“晋江人”;陈知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知柔》)从孙。以郊恩补官,历铅山簿、监赣州、会昌令、新会丞,绍定(1228—1233年)间知潮阳县,后擢知惠州,改知韶州、知英德府(英州),卒于任。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景魏》:
“陈景魏,永泰人(“永春人”之误。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晋江人”),知柔从孙。
以郊恩补官,历赣州会昌令。石城寇窃发,请乘机掩捕,郡守然其计,破寨擒贼酋,余党悉平。
改知潮阳县,岁解丁银,郡守以议者计,督拘锭头钱,尽械邑吏,景魏曰:“吾宁以罪去,决不敢奉承,贻害无穷。”守不能夺。
由提辖文思院改知惠州。谳出久滞之囚,重正胥魁之罪。时惠经兵毁,景魏痛撙节,新故葺弊。岁大饥,上言民瘵未瘳,减惠阳籴米三之一。
擢知潮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擢知韶州”),后知英德府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2•封荫志》 :“陈景魏,有传。知柔从孙,以郊恩补官,历赣州会昌县令,迁知英州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之一》 :“陈景魏,知柔从孙。以郊恩补铅山簿,历监赣州、会昌令。石城寇窃发,景魏乘机掩捕,擒其酋,余党悉平。辟广州新会丞,改知潮阳,历知惠州。惠经兵毁,痛自撙节,起学宫官廨。岁饥,乞减惠民籴米三之一。改知韶州,卒于英德。”
陈宗衢
陈宗衢(或作“陈宗衟”),字伯可,南宋·晋江人。嘉泰二年(1202年)傅行简榜进士,历潮州教候官令、通判肇庆府、知新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陈宗衢》:“陈宗衢,字伯可。嘉泰二年进士,历潮州教候官令、通判肇庆府、知新州。博学能诗,而疏吏道。闽帅胡榘尝以职事督过,因览和诗击节叹赏,遂加敬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荐辟、进士)》:“嘉泰二年壬戍傅行简榜……陈宗衢,《闽书》作宗衟。”
陈滨
陈滨,号南涯,明•惠安县崇武人。史称崇武“以徒步匹夫立功矢石之间而称冠军位上将第一人”。
千总
明•嘉靖卅九年庚申(1560年)四月,倭陷崇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邑卫所司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陈滨全家被杀,孤身同乡人外逃。时浙江正招募士兵抗倭,陈滨即同一起外逃的乡人应募入伍,在抗倭中立下战功,授千总。
《崇武所城志•明武迹•陈滨》:“陈滨,号南涯。嘉靖庚申(嘉靖卅九年,1560年)间,城陷家破,滨度不能自存,闻浙江帅募兵御倭,遂与里少议应募。滨身长八尺,膂力过人,阃帅悬令有敢冲前锋者,予金牌一面。遂大呼应命,是日三战三捷。嘉湖(今浙江省嘉兴)道陈公周宾上其功,授以千总。”
抗日援朝
万历十九年(1591年)底,日本•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意在中国。万历廿年(1592年)四月朝鲜败绩,国王宣祖出奔,日军直逼中国边境;七月起,神宗陆续抽调十万精锐出兵援朝;经7年战斗,中朝军队终将日军逐出朝鲜。在这场战斗中,陈滨领福建兵参加抗日援朝作战,万历廿五年(1597年)归国,因功升义真守备。
《崇武所城志•明武迹•陈滨》:“后领福建兵往朝鲜征彭秀吉(丰臣秀吉),功升义真守备。”
《崇武所城志》中还有“万历间征兵救朝鲜,邑多震惊”、“藉舟子渡辽”等记载。
官终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
不久,陈滨擢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崇武所城志•明武迹•陈滨》:“又累功升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
万历卅三年(1605年),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陈滨义捐俸金丹漆雕饰崇武城隍庙。
陈储秀
陈储秀(1504—1561年),字舜弼,号瑞山,明·南安县五都梅溪人(现南安市洪梅镇梅溪);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生。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陈储秀,字舜弼,别号瑞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陈储秀,字舜弼。”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陈储秀,字舜弼,号瑞山,梅溪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有传。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据“旧志”为作传。
嘉靖十一年连捷进士
陈储秀少时家贫,就学于洪梅镇三梅村骑龙山“倚龙寺学馆”。15岁就读于泉州府学舍,几年后顺利通过童试成为秀才。为弥补家用,在准备科考时陈储秀受邀教书于晋江凤栖坑的“三及寺”。
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陈储秀乡试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1632年)联捷进士。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登嘉靖壬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嘉靖壬辰联捷进士。”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嘉靖辛卯、壬辰联第进士。”
初授行人
陈储秀初授行人。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均载(文基本同):
“拜(“拜”民国志作“授”字)行人。
使(“使”民国志作“奉使”)鲁藩,厚赠,辞弗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授行人。”
嘉靖十三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两广代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陈储秀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曾奉命以“两广代巡”名义,治理两广少数民族的民变,力主宽容疏导,戒滥施刑罚。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陈储秀丁外艰回乡居丧守制。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
“擢御史。
清戎两粤,戒诸司以毋骚役百姓,期得当上报,粤中交口颂之。
寻忧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
“擢云南道御史。
清戎两粤,核实无滥,逮粤中交口颂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擢云南道监察御史。
清戎两粤,谓:‘闾左之役,尺籍(“尺籍”: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功令具在,若影捕蔓引,如罾笱(“罾笱”:泛指渔具)乱鱼,毕弋乱鸟,非作民父母心。’班令所司,俾核实,督发诸属,籍绝者勿滥逮。迄竣事,上得当以报大司马,而下以绥粤民,粤中交口颂之。
丁外艰。”
在云南道监察御史任上,陈储秀得到时任云南布政使黄衷的赞誉,赋《赠陈瑞山侍御》诗以赠:
“独立清台表,重临粤海滨。众瞻曾握斧,吏怖旧埋轮。
秋净千山月,风驰万里尘。衣冠趋令望,笳鼓拥新春。
悬豹宫车壮,栖鸾署禁亲。一函多事会,六察盛弥纶。
共议巡功大,应知谏气伸。衰迟妨祖账,幸爱济时身。”
嘉靖廿一年署河南道监察御史
服阙,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陈储秀署河南道监察御史。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均载(文同):
“服除,署河南道御史事。
大计天下吏,冰霜(“冰霜”:指“态度严峻”)自矢(“自矢”:犹“自誓”),称‘名骢马’(“骢马”:指御史所乘之马,借指御史)焉。由是风裁岳岳(“风裁岳岳”:刚直不阿),声振中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署河南道御史。”
东粤按察使
不久,陈储秀出为东粤按察使。
时安南(今越南)内乱,南方清化与北方莫朝对抗,而莫朝还犯我边境。朝庭“和”、“战”争议不一,明世宗指东粤按察使陈储秀会同总督毛伯温处理此事。一方面,毛伯温等屯兵镇南关,大兵压境,准备随时进入安南攻莫;另方面,陈储秀和毛伯温向安南莫朝陈利害、宣威德,示睦邻邦交政策。嘉靖十九年(1540年),安南退兵,十一月三日,莫朝的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名义上安南再入中国版图。陈储秀因功获嘉靖帝特赏宝镪,赐麒麟服。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
“会东粤直指当得代,以委秀载持斧两粤。
属安南阻兵之役,公与中丞张襄拮据戎事,获其输款。叙功,特赍宝镪,赐麒麟服,阶前粤西,盖三锡云。
尤折节好士,以故庞尚鹏、殷从俭前后节钺闽中(福建巡抚),俱出秀门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
“出为东粤巡按。
会安南阻兵,宣示威德,夷酋欵关输贡。”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会东粤直指当代,台议佥推之。既至,熟悉民情利病,政治便否,张弛咸中窾(“中窾”:切中要害)。
会安南阻兵,议剿抚不一,与总督毛伯温、中丞张□□相机宜,宣威德。夷酋款关(“款关”:叩动关门,通报求见)输贡。上功,特赍宝镪,赐麒麟服。
暇时遴士,程艺讲德,庞尚鹏、殷从检节钺闽中,皆所甄拔。”
河南按察司副使
迁河南按察司副使
明·嘉靖廿一年(1542年),严嵩(分宜人,习称“严分宜”)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当权。陈储秀受排挤,迁河南按察司副使,管理黄河事务。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人方谓秀当不次擢用,为严分宜所挤,竟外补河南按察副使。秀曰:‘外宪内台等耳,何必乘骢马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为严嵩所挤,迁河南副使,董河道。”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积资当不次擢用,为严嵩所挤,迁河南副使,董河道。树标振厉,吏凛然奉法。”
嘉靖卅年去官归
明·嘉靖卅年(1551年),有位管河判官苛刻贪贿,而又与前任按察使有牵连,陈储秀详其情,下文斥逐。以忤直指,辞官归,时48岁。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至则绳墨吏于法,墨吏与直指有连也,因拂衣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以忤直指,去官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管河判官某苛而墨,与直指有连属为地,廉其不法状,叹曰:‘夫固蔓附而鹰攫者,上下相蒙以庇墨吏,奈法纪何?’檄下逐之,直指衔焉。
适大计,以蜚语中之,去官归。”
居家
隐居梅溪
明·嘉靖卅年(1551年)陈储秀既辞官归乡后,隐居梅溪家中,并在少年就学的“倚龙寺学馆”教书。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居家,日以诗书自娱,不问户外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山居,采茹自给,诗书自娱,不问户外事。”
嘉靖卅八年募集乡兵抗倭并协助鸠资集众建筑南安县城
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寇侵扰晋江、南安一带,陈储秀在“倚龙寺”募集乡兵,协同晋江庄用宾御寇,当年,又协助南安县令夏汝砺鸠资集众建筑南安县城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庄用宾》、《泉州邑卫所司寨城·泉州邑城·古南安县城·明·嘉靖卅八年始建县城》)
清·康熙《南安县志·第14卷·人物志3·明名贤列传·陈储秀》:
“适兵燹告警,仗义与庄方塘各募乡兵御寇。
武荣故无城,又偕众捐赀以城,至今赖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值兵燹告警,与庄用宾募乡兵御寇,乡人赖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兵燹告警,与庄用宾募乡兵御寇。
南邑无城,与邑令夏汝砺鸠资集众筑之,屹然金汤焉。”
嘉靖四十年卒于家
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六月廿一日,陈储秀卒于家,年58。乡人筑祠祀之。梅溪现留有1副其手书对联:“凤毛麟趾,鹤算龟龄。”
葬洪梅镇坝后苏坝山麓;墓砖刻有“梅坑陈巡按墓砖”字样。廿世纪70年代,墓穴被毁。2003年10月重修,2005年2月竣工。
清·咸丰(1851—1861年)间,泉州在籍御史陈庆镛慕陈储秀,手书“可有谏章存柏省,犹留声望在梅溪”对联,镌于“梅溪陈氏祠堂”大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泉州民系·泉州宗祠·梅溪陈氏祠堂》)
陈俞侯
陈俞侯,字颺卿,一字栾公,明末清初•晋江屿头陈厝人,后移居泉州府城;陈洪谧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俞侯》选录)。
由海上归命
陈俞侯原参加明郑集团,郑经时任监军侍郎。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六月,郑经趁三藩之乱占领的泉、漳、邵、汀、兴五府之地相继失守,在大陆沿海仅存厦门岛及广东惠、潮两地;陈俞侯携带家口自厦门投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陈俞侯,字颺卿。为诸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陈俞侯,字颺卿,一字栾公,晋江人。由海上归命。”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康熙十六年丁巳九月……福建总督郎廷相疏报:‘郑逆(郑经)伪监军侍郎陈俞侯,携带家口人丁,自海上前来投诚。’下部知之。”
分守济东道
康熙廿二(1683年),授济东道。任职15年,两摄藩篆,一摄臬篆,三摄道篆。
钦定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卷25之2•职官2•分守济东道》:“陈俞侯,福建晋江人,官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康熙间,以父洪谧荫授济东道。作贤孝之歌以化俗,察强梗之恶以安民。督赈高唐等处,分给有法。十五年间再摄藩篆,一摄臬篆,三摄道篆,咸称贤能。”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
“康熙间授济东道。
督赈高唐、茌平、清平、夏津,皆有法。州县供亿,一切罢却。
摄济宁道,奉榷往来杂粮市舶,纤尘不染,毫无留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八年(1689年),上两次南巡,督理驿站,无误公、无扰民。
摄粮道兼董德州豢养上驷院马,事属创始,无不合宜。”
迤西道,永昌道参议
康熙卅七年(1698年),调任云南迤西道。丁内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补云南永昌道参议。
清《云南通志》载:“本朝……迤西道……陈俞侯,福建晋江人;四十六年任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丁内艰,起补永昌道参议,附荐卓异。”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调补永昌道参议。”
四川按察副使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擢四川副使、分巡川东道。
钦定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卷31•皇清职官•分巡川东道》:“陈俞侯,福建晋江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升四川副使,治如山左(山东)。”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擢四川副使。”
年老告归,卒于家
年老告归,年七十六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以年老告休归,年七十六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以年老告归,卒年七十有六。子元焕、元焱、元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国朝》:“陈俞侯:《陈子新编》、《滇蜀草》、《东行草》、《北行草》、《金陵杂诗》、《乐社诗草》、《乐咏》、《邻公诗余》。”
陈俞侯《夕阳寮序》
清《厦门志•卷9•艺文志•序》收录“《夕阳寮序》(国朝陈俞侯)”,文曰:
“文者,载道之器。道在人心而散见于事物,故有一事不知、一物不名,而欲操觚为文,吾未见其可也。
近世论文家,崇秦、汉,则薄唐、宋;尚唐、宋,则迂秦、汉。此徒在肤貌之间,而不得其神理者也。古人胸有所蕴,发而为言;左、史有左、史之文,韩、欧有韩、欧之文,虽未尝不相师,而岂相沿袭也哉!
予寓京师,久同阮子晨夕,谈诗论文素矣。阮子深究性理,默契六经,自《道藏》、释典、诸子、百家以至兵法、战阵、医卜、方技,下及稗官野乘之书,无所不览,而采其精华、去其糟粕,故自成一家言。昔人评《史记》,只一‘洁’字,阮子之文足以当之。
夙岁阮子至济上,予与藩司黄公德臣欲为刻其藏稿,阮子方且南游,不遑少待。近臬司丁公雁水,已刻其诗于金陵;阮子将应靖海将军施公(施琅)乡山之请,文方授梓,予亟分清俸以速其成。
昔蔡中郎得王充《论衡》,秘之枕中,不以示人,予故不能尔尔;而丁、黄二公公好之诚,卓乎其不可掩。且以见阮子放浪江湖,徜徉山水,万里辞家,平生所遇知己,固亦不一而足也。”
济东陈氏
康熙间陈俞侯任济东道台期间,由鲁东村迁至泉州府城石壶巷(今中山南路济东巷8号处),后人遂称其巷道为“济东巷”。其派裔即称“济东陈氏”,奉陈俞侯为开基祖;以前的宅第门前均悬挂“世科衍派”,示其族脉源自晋江渎头世科。
陈俞侯府邸为五间张三落双护厝的豪宅,东边带护厝;西边是石壶巷,巷内有一大石壶及一口井,据说那里曾是陈俞侯府上喂马处。今陈俞侯府邸大部分已塌毁,仅剩1落,且己残破。
“济东陈氏”在西街原有1座祠堂,堂中有联:“世代诗书承孝友,愿人才有济;科名藩儒继状元,胤文晖鲁东。”今圮废。
陈健
陈健(1491—1561年)字时干,号沧江,明•金门阳翟人,陈祯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金门古牌坊•陈祯“恩荣”坊》)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四川司郎中,出为江西南安知府、广东廉州知府、广西南宁知府等。陈健勤政爱民,以清廉公正自持,每任皆有政声。
嘉靖廿一年(1542年),泉州知府俞咨伯、同安知县袁杉等曾上奏朝廷,获准后在同安县城北门建“岳伯”坊表彰陈健的治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咨伯》)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卒。
墓在今同安区五显镇后烧西村鹤来山麓;金门县金沙镇东珩村有其衣冠冢,俗称进士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陈健墓》)
陈进(附陈昴)
陈进字邦俊,弟昴字邦杰,清•晋江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进(弟昴)》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进(弟昴)》选录)。曰:
“陈进,字邦俊;弟昴,字邦杰,晋江人。
以从平金、厦两岛功,部叙授进副将、昴总兵。
康照二十三年(1684年),罗刹恃险不庭,据木城为固;进、昴从征,深入不毛,造火瓘、火箭毁其敌楼、破其木城,贼乞降。凯旋,授进粤东参将、昴山西参将。
二十九年(1690年),擢进镇湖广九溪;昴已先镇湖广长沙。九溪、长沙要带洞庭、界红苗,崇山密菁,猺蛮杂处,进、昴镇抚有方,人民畏服。
未几,迁进江西袁临总兵官。皆以年老乞归。
所莅之地,均建祠立碑。
进卒年九十一,昴卒年六十七。子各荫守备。
案:同安陈昂,道光《志》误作昴。此陈昴字邦杰,与陈昂字英士意义同。当亦昂之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
陈鹄
陈鹄(1570~1653年),原名陈文晖,字光夏、浩文,号耆斋,归隐后改名陈鹄,明·晋江县廿九都五店市(青阳)屿头陈厝人,寓居龙湖镇卢塘(后改称鲁东)。生于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卒于顺治十年(1653年)。
清·顺治十年(1653年)泉州知府陈秉直为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文末曰:“明末清文事未考,纪籍未志,谘访耆旧,故不揣之固陋,盖爰笔志其概矣。”款“中宪大夫泉州知府陈秉直谨识 皇清顺治十年隆冬望月之吉”;碑无存。《族谱》中留有该记文,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但“实录”中不少内容采自民间传说,多有讹误,文词也不通顺,文白夹杂,语气不似清人,且杂以《渎头青阳鲁东陈氏家传》、《深沪茂山卢塘陈氏家谱》、《万姓统谱》等内容,应不是陈秉直碑原文。但该《实录》对陈鹄及其文晖书堂的记述尚详细清晰,可作重要参考。(全文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晖书堂》)。
清·乾隆《晋江县志》有载。鲁东多姓家谱亦有载。
家世
陈鹄,远祖是五代·状元、晋江渎头世科人陈逖,传15世至南宋·咸淳六年庚午(1270年)解元陈与桂;陈与桂由晋江渎头移居五店市屿头陈厝,再传15世至陈鹄,乃寓居龙湖卢塘(后改称鲁东)。鲁东《泉郡渎头文晖?陈公派家谱》称陈鹄是渎头陈氏38世。父陈用举;配内坑漳溪黄氏女,子陈洪谟、陈洪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逖、陈与桂、陈洪谟、陈洪谧》)。
陈鹄父、祖开纸铺于安平兴胜境徐状元巷北(民国《安平志》有载),陈鹄早年游庠于石井书院研读易学,受府学征师充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清·乾隆《晋江县志》:“陈文晖,府学;字光夏。”
《温陵鲁东施氏家谱》:“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本名陈文晖,字光夏。”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渎头青阳鲁东陈氏家传》曰:
“陈鹄本名文晖,字光夏,又字浩文,号耆斋,南明大学士陈洪谧亲父,福建晋江人;理学鸿儒。”
“明·穆宗·隆庆庚午年二月十二日辰时生。”
“其远祖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先祖宋·度宗咸淳庚午科解元陈与桂,由晋江卅二都渎头移居五店市陈厝;由青阳陈厝开族祖解元陈与桂,复传十五世至陈鹄,乃寓居鲁东。”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深沪茂山卢塘陈氏家谱》载:“旧有陈氏住民于此,为龙湖所属。一为卢塘陈店龙湖陈茂山陈氏原住民;一为晋邑鲁东晋江卅二都渎头陈洋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宋·咸淳解元陈与桂迁五店市陈厝,陈解元处士公又传十五世至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为其裔,有晋江炉灶卢塘陈氏者分一支迁居金门陈厝,另一支则迁檀林。又曰‘檀林’同‘陈林’,若干住民世肇于此矣。”
青田令、户部主事
陈鹄于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举人,授浙江青田县令,旋擢户部主事。
清·乾隆《晋江县志》:“万历庚子举人。授青田令,爱民如子。擢户部主事。青田人塑像星祀之。”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文晖书堂之学馆有一老学究姓陈名鹄,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时运不济。此府学耆士本名文晖,字光夏,一字浩文,明·万历庚子(万历廿八年,1600年)领乡荐会魁第二,魁星爷与之相邂逅。初授县令,有治绩,民立生祠祀之;旋擢户部主事。”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渎头青阳鲁东陈氏家传》曰:“明·神宗万历庚子年领府学乡荐,初授青田令,入仕爱民如子,擢户部主事,青田人塑像生祀之。”
《温陵鲁东施氏家谱》:“明·万历庚子举人,官至户部主事。”
归隐,执教卢塘
天启(1621—1627年)初因忤阉党,弃官归隐晋江十七八都卢塘,隐本名陈文晖,更名陈鹄,设馆执教于乡,按本名称“文晖书堂”;又曾应邀到附近邻里讲学,如与鲁东村相邻的埔头村内“正觉堂”,有堂联记载陈鹄曾到该地讲学;在石下里(石厦村)讲学处,按字称“光夏学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晖书堂》)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呜呼!明熹宗·天启初,因忤阉党济私乱政、陷害忠良,耆士遂弃官归隐鲁东,设馆授徒,以此为生。”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渎头青阳鲁东陈氏家传》曰:“阉党乱政,归隐居卢塘馆学,即鲁东文晖书堂,设馆授徙,教授乡里,执教不仕。”
《温陵鲁东施氏家谱》:
“明·天启初,因不满魏忠贤阉党操纵朝政,陷害忠良,遂弃官归里,隐名陈鹄,执教于晋江十七八都卢塘。”
“其生平曾应邀到邻里授徙讲学。埔里正觉堂讲学处有堂联记载;也尝至石下里讲学,有以其字命名之‘光夏学堂’,以缅怀其兴学倡教之伟绩。”
门生同朝十八士
“文晖书堂”陈鹄的门生17人,加上1名因家境清寒为书堂学馆炊事而亦工亦学者,共18人,竟出了17位进士(明代16,清代1),而崇祯朝同朝为官者有18人。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值陈鹄七十五寿辰,在朝门生请为祝寿,崇祯帝奇之,赞道:“孔子在鲁西,陈先生堪称在鲁东矣。”因而卢塘更名为鲁东,并镌碑勒石为记,传说还在村口建“鲁东”坊。(按:甲申年山河破碎、明朝将亡之际,诸门生恐不可能去向崇祯帝提为师祝寿之事。或说“鲁东”之名是清·顺治帝所赐。流闻难考。)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载曰:
“鲁东位于龙湖东部,鲁东村人口千余,古称卢塘;鲁东又名鲁滨,为海滨邹鲁之东,故名鲁东。
明末清初时,有位名陈鹄之私垫先生,在鲁东文晖书堂执教,收门生十八,皆考取功名,在朝廷为官。
后被皇帝知之,赞叹道:‘孔子在鲁西,陈先生堪称在鲁东矣。’因而为鲁东。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
于是下旨将陈鹄老先生居住之里封为鲁东,镌碑勒石,竖于鲁东埔头乡路间。皇上之旨,为天下行人及文武之臣下马之礼仪,若过孔庙,供人凭吊,或朝拜焉。”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
“泉州府学耆士本名文晖,隐曰陈鹄,潜心精选,拔优秀才嗜学而智者,收为门人十有七也,教授诸生;另一门生,家境清寒,无力攻书,为书堂学馆炊事,为府学耆士陈先生煎茶煮饭,亦工亦学。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江南(?)闯王李自成起兵北上,长城之北女真族皇太极虎视眈眈,明思宗朝廷内忧外患,处多事之秋矣。
吾郡耆士陈先生适逢七十五寿辰,诸门生请奏陛下:‘让廷臣诸生为之祝寿,以报一日为师、终为师之恩。’
皇上一闻,深为诧异,谘其诸臣:‘师从谓何方人士?何故如此奏巧,盖同日之为师祝寿也感恩?’
其在朝门生异口同曰:‘吾师为陈鹄耆士,先生本名文晖。’
上闻,啧啧称奇,啻其陈耆士先生其门生有几乎?诸生曰:‘十有七也。’
皇上欣闻其事:‘何为师祝寿,臣仅十七,而门生为十八,何如点数乎?’
门生曰:‘在下微臣,此乃鲁东文晖书堂耆士陈鹄先生弟子,其同朝十八士,为陈鹄先生子陈洪谧、蔡肱明、卢若腾、张朝綖、吴韩起、黄炳朱、辜胤奇、丁胤甲、梁玉蕤、郭符甲、杨明琅、沈佺期、许吉璟、何运亮、史赞圣、苏国瓓、王命岳、施安候(施显字安候)。’
诸生请奏陛下,下跪上疏曰:‘陈鹄耆士之门生十七,之所以多出一名为十八士,其为陈老先生煎茶煮饭之门生,陈老先生教授之。余生即崇祯十六年特用进士史赞圣。’
上略闻片刻,慨言:‘当年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天下称奇;而陈鹄耆士门生十七位,却有十八名入士在朝为杜稷。诸府学耆士无愧圣贤之师。’
诸生曰:‘是吾师教之有方,承万岁爷提携之,恩重如山矣。’
(上曰:)‘自古严师出高徒,此泉州府学耆士陈先生教授有方,诸臣在朝登进士、中举人、入行伍、为仕,今杜稷之材,真令朕深表欣慰。遥想当年孔夫子生于鲁西,而文晖??陈鹄先生堪与相彰,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吾郡卢塘为钦赐之里,文风丕盛,明末清初科甲蝉联,簪缨鹊起,盖敕封鲁东矣,地处晋江衙口西北侧四里许。此里文晖书堂学馆,门迳通邃,馆舍俨然,明末清初科第入仕者为世人所慕,自此平凡无奇之卢塘因科第入仕甚多而闻名于世,郡南鲁东诸家谱世恩俱载,兴于明末而盛于清初。”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闽中理学渊源·佚事》载:
“明末清初时有位名文晖隐名陈鹄之私垫,在鲁东执教,收个门生十八,皆入仕,且同窗、同师、同朝。
后皇帝惊悉,赞叹道:‘孔子在鲁西,陈先生堪称在鲁东啊!’因而封之为鲁东。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有施、尤、萧、黄、陈诸姓,而后以施姓为最。”
《温陵鲁东施氏家谱》:“后因其门生同朝十八士,而钦赐其村为鲁东。”
卒于杭州客栈
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顺治帝闻陈鹄及其门生事迹,赐陈鹄进士出身,特诏陈鹄赴京受职。时陈鹄年已逾古稀,赴京途中于八月廿日病卒于杭州客栈。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载曰:
“清·顺治皇帝闻泉州府学耆士陈鹄之门生皆为国梁邦柱,路人一过此碑,无不肃然起敬。”
“又曰:大清定鼎,天下稍安,皇清·太祖特旨敕封陈鹄为昭代圣贤之耆士,且下旨特诏陈鹄赴京受封要职,用心良苦。道陈鹄乃白衣秀民之耆士,遂特旨赐陈鹄进士出身,入朝侍君备顾问也,或酌荐封禄赐爵。
陈鹄接旨,却年已逾古稀,皇恩浩荡,赐进士出身。陈耆士先生奉旨赴京。呜呼!社稷耆士功名待授,岂料寿命不齐,年事已高,车舟劳顿,风雨兼程,水土不服,竟染一病,不治而逝于途中杭州客栈。”
“清·太祖·顺治癸巳年八月二十日午时卒于杭州客栈,驾鹤西去,寿八十有四。”
身后
陈鹄的灵柩由门生运归鲁东村,钦赐祭葬在村子西北边的岩山东南窟。后入祀泉郡名宦祠。
清·乾隆《晋江县志》:“后祀名宦。”
《温陵鲁东施氏家谱》:“入祀泉郡名宦祠。”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曰:
“其灵柩为门生运归鲁东西北岩山之东南御葬。
噩耗传遍京城,顺治帝惜失至极。帝命殿阁下旨,诏天下之贤士暨文晖?陈鹄先生诸门生回京入仕。生者皆号淘痛哭,遥设祭奠,鸠资为师祭奠造坟安葬。痛哉!天下儒士皆惜别。陈鹄耆士鸿福未享与诸生同享皇恩厚禄,遂以歌谣唁其盛,以碑志其事曰:‘陈鹄,陈鹄,才识学博。皇帝诏尔做官,尔却有缘无福。’”
“钦赐祭葬于鲁东岩山之东南,祀名宦。”
遗址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载曰:
“鲁东文晖书堂有一方由中宪大夫泉州知府黄逊诚当年所立之墓碑,其碑文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先生坟。’
‘鲁东文晖书堂’、‘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故宅’及岩山上陈先生门生十八士名录崖刻,此为鲁东文士所志。”
在已废弃的龙湖镇鲁东村原村小学不远,有一座3开间的古大厝,墙壁倒塌一边,门前石堵上,刻着“鲁东文晖书堂”字样。
陈鹄故居在村西不远处,也是红砖大厝,已破败不堪。
陈鹄墓在西山(鲁东村西北的山坡),墓碑镌“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先生坟 ?中顺大夫、泉州知府黄逊诚立”(黄逊诚疑为南明官员)。廿世纪五六十年代陈鹄墓被毁,墓碑被扛去搭石桥,一直到前些年才找到,现存村中。
原岩山上清代鲁东文士所刻“陈先生门生十八士名录崖刻”无存。但在西山有一片很大的石群,中间的那块石头上新刻着“鲁东十八士”的名字。这里曾是十八士读书之地。
现代,鲁东村内建有“陈鹄先生纪念公园”,1堵照壁镌有陈鹄浮雕像。
附:“鲁东十八士”名录
明末清初是一个朝代更迭的乱世,“鲁东十八士”虽同出一门,但他们选择扮演的角色却不尽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或继续拥护明廷及其后续的南明政权,至死不渝;或顺应潮流,投靠清王朝谋求官职;或死于祸乱;或急流勇退归隐田园。
陈洪谧?(1600—1668年),字龙甫,号默庵,晋江青阳屿头陈厝人;陈鹄子。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南户部主事,迁员外郎,擢知苏州。崇祯十六年(1643年)迁山东按察副使,未抵任,旋晋太仆寺少卿;崇祯十七年(1644年)议转升兵部右侍郎,会京师已陷,未及任。南明·隆武朝,授兵部左侍郎,改礼部左侍郎;秋,拜文渊阁大学士。未久,以母老乞归。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谧》)
蔡肱明(1598—1644年),字子起,号靖公,谧忠愍,晋江东石蔡厝人,迁蚶江莲塘(今石狮市蚶江镇莲塘)人,后居泉州郡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官兵部职方主事、员外郎中,擢四川威茂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党陷川南诸州,蔡肱明一家32口同日遇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肱明》)
卢若腾(1598-1664年),字闲之,又字海运,号牧洲、留庵,原籍晋江龙湖内坑,迁金门金城贤厝。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武选司郎中、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弘光朝擢佥都御史。顺治二年(1645年),隆武朝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东温、处、宁、台四州。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下温州,卢若腾潜回福建,募兵起事。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依思明(厦门)郑成功,留居金门。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郑经退守台湾,卢若腾入台,至澎湖疾作而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若腾、郑成功》)
张朝綖(1598—1658年),字思藻,号青武,晋江东石潘径人,后避居金门青屿。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职方司主事、郎中、江西参政、江西湖西道。南明·隆武朝任右佥都御史,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政权覆灭,张朝綖避居金门青屿,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朝綖》)
吴韩起(1600—1660年),字宣伯,号青岳,晋江安海灵水人,迁石狮龟湖。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当涂县令、礼部主事,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韩起》)
黄锡衮(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晋江潘湖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任广西巡抚。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因世乱归家。入清,顺治五年(1648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历弘文院检讨、翰林院编修、修撰、浙江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弘文院侍读学士、巡按广西、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礼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康熙九年(1670年)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康熙十年(165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康熙卅八年(1699年)致仕归里。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辜胤奇(1602—1677年),又作辜孕奇,字嗣杰,号永平,晋江永和辜厝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检讨,以父疾假归,遂不仕,家居以经史自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丁胤甲(1605—1670年),又作丁孕甲,字子冠,号岸庵,晋江陈埭岸兜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淮安府推官、浙江道御史、以御史巡按贵州、太仆兼佥都巡抚黔南,致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胤甲》)
梁玉蕤(1607—1672年),字旧谷,号韵略,晋江象山人,迁安溪官桥岩头。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教谕兼摄罗源。鼎革,于湖源学署,官至吏部主事、抚州推官。后致仕杜门不出,未几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梁玉蕤》)
郭符甲(1605—1648年),字辅伯,号介庵,谥节愍,晋江龙湖后溪人,迁南安水头。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授官,假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南明·弘光朝授户部四川司主事兼兵部职方司,擢礼、户右给事中,以疾归;隆武朝逃建宁山中。顺治四年(1647年)夏,郭符甲在永春举事抗清,死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郭符甲》)
杨明琅(1612—1675年),字质人、光坦,号蓉庵,晋江罗山芙蓉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翰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经略地泉州,其部將何佑奉令将杨明琅及家眷掳往台湾,后又被放逐到淡水垦殖,死于戍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明琅、郑经》)
沈佺期(1608—1682年),字云祐、云又,号鹤斋、复斋,南安后园村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进士,授吏部郎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即南归。南明·隆武朝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隆武政权覆亡后隐居乡野,改事学医,清廷屡征召不就。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起事抗清,沈佺期积极响应;后随郑成功赴厦门,为幕府上客;顺治十二年(1655年)聘入储贤馆。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征台,留沈佺期等于厦门襄佐世子郑经。康熙三年(1664年)入台,此后在台湾闭户谢客,以文史自娱,兼以医药济人。卒葬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沈佺期、郑成功、郑经》)
许吉璟(1618—1695年),字祥景,号龟斋,晋江石龟许厝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兵部给事中、浙江布政司照磨,乞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弘光朝起故官;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归。后依附郑成功,居金门。清·康熙三年(1664年)东渡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许吉璟》)
何运亮(1619—1679年),字忠寅,又作中寅,号紫屏,晋江大埔何厝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进士,授海康知县。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隆武朝调南海令,擢工科给事中,升观察督盐政,晋太仆寺少卿理盐政如故。隆武政权亡后托迹空门,与同志结诗社为事,至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运亮》)
史赞圣(1620—1698年),字乔岳、聪达,号平庵,晋江安平史厝人。家贫无力攻书,为“文晖书堂”炊事,亦工亦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特科进士,授行人(宗人府御厨),迁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史赞圣》)
苏国瓓(1620—1693年),字瑜公,号迁叟,晋江陈埭苏厝人,迁安平梧山。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编修,未浃旬而甲申变作(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入清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国瓓》)
王命岳(1609—1667年),字伯咨,号耻古,晋江金井柄洲人,迁安平王厝。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历工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康熙元年(1662年)因议狱不当夺官家居。卒于北京家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命岳》)
施显(1624—1651年),字安候,号浔庵,晋江龙湖衙口人(古属南浔乡),施琅弟;是“鲁东十八士”中唯一没有考进士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施显从家乡投奔郑芝龙阵营的施琅,施琅把千夫长之职让予施显。后郑芝龙降清,顺治五年(1648年),施显率家人投入郑成功抗清阵营,因战功累至援剿左镇。顺治八年(1651年)爆发曾德事件,施显遭郑成功杀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显、施琅、郑芝龙、郑成功》)。
陈昂
陈昂(~1720年),字英士,《台湾外记》作字“星华”,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徙灌口;陈伦炯、陈芳之父。(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伦炯、陈芳》)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公姓陈氏,讳昂,泉州人,世居高浦;国初迁滨海居民,徙灌口。”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附陈昂》:“陈伦蜅(陈伦炯),字次安,福建同安人。父昂,字英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陈昂,字英士,同安人。”
“世居高浦,国初迁滨海居民,徙灌口。”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陈昂,字英士,世居高浦。清初,因郑成功迁海滨居民,昂徙灌口。”
清·方苞为作《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四·艺文·志铭·广东副都统陈公墓志铭》、、道光《厦门志·卷9·艺文略》、清•钱仪吉辑《碑传集•卷15•康熙朝功臣下•陈昂》均收录)。文后有曰:“公之子伦炯,介吾友杨君千木请铭,余既奇公之迹,又其言宜考信于后,乃受其请而谱之。”【按:方苞:字灵皋,号望溪,清·桐城人。康熙进士,曾任礼部侍郎。著有《春秋通论》、《望溪文集》等】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附陈昂》载其事迹。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据“《望溪集》、《道光旧志》”、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采《方苞墓铭》、《厦门志》”为作传。
弱冠贾海上,往来外洋
陈昂好击剑,弱冠贾海上,往来东西洋。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先公(指陈昂)少孤贫,废书学贾,往来外洋。见老于操舟者,仅知针盘风信,叩以形势则茫然,间有能道一、二事实者,而理莫能明。先公所至,必察其面势、辨其风潮,触目会心,有非学力所能造者。”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均载(文同):“父兄相继没,以母寡艰生计,遂废书贾海上,屡濒死。往来东西洋,尽识其风潮、土俗、地形险易。”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附陈昂》:“弱冠贾海上,习岛屿形势、风潮险易。”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少好击剑,有勇力。”
“父兄相继没,以母寡艰生计,遂废书贾海上,屡濒死。往来东西洋,熟识海岛港门、风潮险易。”
康熙廿二年施琅征台,参机密
清·康熙十五年(南明·永历卅年,1676年),陈昂还尝至台湾经商,甚悉东宁內情。
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年),康熙帝决议征台。康熙廿二年癸亥(1676年),施琅奉命专征台湾,陈昂进见,参机密,随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
“康熙癸亥,上命浙闽总督姚启圣经略台湾,遣靖海伯•施琅统诸军进战;求习于海道者,公入见。
时制府以水战宜乘上风,公独谓北风剽劲,非人力可挽,船不得成?;不若南风解散,可按队而进。施意合,遂参机密。
将至澎湖,北风大厉,氛雾冥冥,昼面不相觌三日,军中恫疑。公进曰:‘此杀气也,将军毋以父兄之仇,欲效楚•伍员(伍子胥)倒行而逆施乎!’将军曰:‘然则吾誓天!’公手案以进。誓毕,风反日晖,遂克澎湖,归疾病痍伤者于台湾;其吏卒大憙。
郑氏遂归命,兵不血刃。”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康熙壬戌,圣祖仁皇帝命征澎、台,遣靖海侯·施公琅提督诸军;旁求习于海道者。先公(陈昂)进见,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定计候南风以入澎湖,遂藉神策庙算,应时戡定。”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附陈昂》:“施琅征台湾,(陈昂)征从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康熙癸亥,上命闽淅总督姚启圣经略台湾,遣靖海伯•施琅统诸军进战;求习于海道者,昂入见。
时启圣以水战宜乘上风,昂独谓北风剽劲,非人力可挽,船不得成?;不若南风解散,可按队而进。施意合,遂参机密。
将至澎湖,北风大厉、氛雾冥冥,书面不相觌三日,军中恫疑。昂进曰:‘此杀气也。将军毋以父兄之仇欲效楚伍员倒行而逆施乎?’将军曰:‘然则吾誓天!’昂手案以进。誓毕,风反日晖。
及战,昂身自奋击,所向披靡,遂克澎湖。归疾病痍伤者于台湾,其吏卒大憙。
郑氏遂归命,兵不血刃。”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
“康熙癸亥,姚公启圣奉命总督闽浙,经略台湾。遣靖海侯·施琅统诸军进战,求习于海道者。昂应征入见。制府以水战宜乘上风,昂独谓北风剽刭,非人力可挽,船不得成?;不若南风解散,可按队而进。施意合,遂参机密。
将至澎湖,北风大厉,气雾冥冥,昼面不相见三日,军中恫疑。昂进曰:‘此杀气也,将军得毋以父兄之仇,欲效楚·伍员倒行而逆施乎?’施曰:‘然。’昂谏正之,施意解,将誓天,昂手案以进。誓毕,风反日晖,遂克澎湖。归军中之疾病痍伤者于台湾,吏卒大喜。
会郑克塽归命,兵不血刃。”
赴海外招访郑氏遗人五载
及清有台湾,陈昂又奉施琅令出入东、西洋,招访郑氏有无遁匿遗人,凡5载。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陈昂)又奉施将军令,出入东、西洋,招访郑氏有无遁匿遗人,凡五载。”
其事可从日本长崎贸易史料得到验证。
据《唐风说书》编纂而成的日本《华夷变态》中,收有1封文书,原文如下:
“大明客总管陈昂为禀请当国主:放生到长崎、搭船回家事。
昂等在厦门,大鸟船船主蔡胜娘在厦门,兴贩日本国生理。自六月初八日开船,至六月廿九日见五岛山,又无风进港。至七月初五日,遇东北大风,无奈将船使回。至初六午,本船尾后风浪打开,船上客并水梢一百二十八人,死者无数。昂等十七人下船,板一块,至本月十一日,到贵国,尚存三人。谢得町主救活豹命。
复乞当国王发回长崎,搭船回。说信万代公候。
贞享三年(康熙廿五年,1686年)七月,总管陈昂。”
可知陈昂贸易途中遇难漂流抵日本某藩,该禀文系请藩主(当国主)将其“发回长崎”,以便搭乘贸易船归国。日方为禀文所冠题名“大明客总管陈昂”称谓,所谓“大明客”似应作前据台郑氏集团属下身份理解。
日本长崎是郑芝龙发迹地、郑成功出生地,也是郑氏海商集团的重要贸易地和郑经、郑克塽政权的国库存放地之一。因此,陈昂海上遇难之说或是事实,或是陈昂单方面策划,抑或是与日本某藩合作策划以欺蒙幕府。但陈昂此行属“招访郑氏有无遁匿遗人”的秘密性质则无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
康熙五十七年累官至广东右翼副都统
历苏州城守游击、定海左军、碣石总兵官、广东右翼副都统
后陈昂策勋授苏州城守游击,寻调定海左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碣石总兵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擢广东右翼副都统。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
“策勋,授苏州城守。一调,再迁而至碣石总兵官,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
“公历官皆能其职,有遗施在人。”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陈昂“叙功授职,再迁至碣石总兵,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附陈昂》:陈昂“有功,授游击,累迁至碣石总兵,擢广东右翼副都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均载(文同):“策勋授苏州城守,一调再迁,而至碣石总兵官。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
《广东通志》:右翼副都统陈昂,汉籍,福建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 史部27·海国闻见录》载:陈昂“叙功授职,官至广东副都统。(案:副都统为满洲额缺,陈昂得是官,盖出特典。)”
远虑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
“尝奏请:‘西洋治象数者宜定员选,毋多留;其留者,勿使布其教于四方。’
自开海洋,登莱、江淮间海舶至,菽粟、布帛即腾踊;佥曰‘内地年登而谷贵,职此之由。’久之,语上闻,命尽闭海洋。
公闻之,独曰:‘南洋,非此伦也。吾少历诸番,皆习耕稼,无资于中国;或海壖毁饥,商舶尚以诸番之米至。今概绝之,则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
欲上言,会疾作。将终,命其子以遗疏进,众皆疑焉。叩之闽人,则曰:‘斯言也,甚信!’”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附陈昂》:
“(陈昂)尝上疏言:‘西洋治历法者宜定员,毋多留,留者勿使布教。’
又以沿海居民困于海禁,将疏请弛之。会疾作,命伦蜅(陈伦炯)以遗疏进,诏报可……
昂疏并言:‘臣详察海上诸国,东海日本为大,次则琉球。西则暹罗为最。东南番族文莱等数十小国,惟噶啰吧、吕宋最强。噶啰吧为红毛一种,中有英圭黎、干丝蠛、和兰西、荷兰、大小西洋各国。和兰西最凶狠,与澳门种人同派,习广东情事。请敕督、抚、关差诸臣防备,於未入港之先,取其火砲。另设所关束,每年不许多船并集。’下兵部,但令沿海将吏昼夜防卫,寝昂议……
时互市诸国奉约束惟谨,独昂、伦蜅(伦炯)父子有远虑,忧之最早云。”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尝奏请:‘西洋治象数者宜定员选,毋多留;其留者;勿使布其天主教于四方,以诱惑群愚。’
自开海禁,登莱、江淮间海舶至,菽粟布帛即腾踊。佥曰‘内地年登而谷贵,职此之由。’久之,语上闻,命尽闭海洋。
昂闻之,独曰:‘南洋非此伦也。吾少历诸番,皆习耕稼,无资于中国。或海壖毁饥,商舶尚以诸番之米至。今概绝之,则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
欲上言,会疾作将终,命其子以遗疏进。众皆疑焉,叩之闽人,则曰:‘斯言也其信!’”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
“尝奏请:‘西洋治象数者,宜定员选,毋多留者。其留者勿使布其教于四方,以免为异端所惑诱。’
自开海洋,登莱江淮间海舶至,菽粟布帛即腾踊。佥曰:‘内地年登而谷贵,职此之由。’久之,语上闻,命尽闭海洋。
昂回之曰:‘南洋非此伦也。吾少历诸番,皆习耕稼,无资于中国。或海濡毁饥,商舶当以诸番之米至。今概绝之,则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
欲上言力争之,会疾作将终,命其子以遗疏进,众皆疑焉。然其言固不易之定论也。遗疏闻,商民称便。”
康熙五十九年卒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昂卒,年68。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
“卒年六十有八。”
“父讳健,前母许氏、母王氏。自曾祖以下,皆受一品锡命。
夫人林氏。
子三人,长伦炯,次芳,次伦焜,以某年月日葬公于某乡某原。
铭曰:‘迫为生,海之涯。备诸艰危荣遇,亦由兹志。愿无余安,以反其居。’”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二:伦炯、芳。”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昂》:
“卒年六十八。
长子伦炯,次子芳,别有传。”
陈伦炯
陈伦炯(约1685—1748年),《清史稿》作陈伦蜅,字次安,号资斋,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后居于厦门;广东右翼副都统陈昂之子。约生于康熙廿四年(1685年),约卒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昂》)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陈伦蜅,字次安,福建同安人。父昂,字英士,弱冠贾海上,习岛屿形势、风潮险易。”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伦炯》:“伦炯,字次安。”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陈伦炯,字次安,都统昂长子。”
其简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史部27·海国闻见录》有载。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据“国史馆本传、道光旧《志》”、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据“旧《志》”为作传。
熟外夷情形
陈伦炯之父陈昂弱冠即贾海上,往来东西洋。康熙廿二年(1676年)施琅专征台湾,陈昂参机密,随征。及清有台湾,陈昂又奉施琅令出入东、西洋,招访郑氏有无遁匿遗人,凡5载。后陈昂授苏州城守游击,寻调定海左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碣石总兵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擢广东右翼副都统。
陈伦炯自为童子起,陈昂即告以岛沙隩阻盗贼出没之地,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夏,陈伦炯还亲游日本,故而尤熟外夷情形。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
“伦炯自为童子时,先公(陈昂)于岛沙隩阻盗贼出没之地,辄淳淳然告之。
少长,从先公宦浙,闻日本风景佳胜,且欲周咨明季扰乱闽、浙、江南情实;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亲游其地。”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伦炯》:“为诸生,博通群书,尤熟外夷情形。”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为诸生。博通群书,尤留心外国夷情、土俗、及洋面针更港道。”
康熙五十九年承父荫召充宿卫
陈伦炯少习水师。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昂卒,陈伦炯承父荫赏蓝翎侍卫。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擢三等侍卫。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伦炯蒙先帝殊恩,得充侍卫;亲加教育,示以沿海外国全图。”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
“伦蜅初以荫生授三等侍卫。”
“伦蜅为侍卫时,圣祖尝召询互市诸国事,对悉与图籍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少习水师,由荫生赏蓝翎侍卫。
康熙六十年四月,擢三等侍卫。”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
“召充宿卫。长身玉立,须眉整然。
尝扈从,问及外夷情形,对答瞭瞭,悉与图籍吻合。”
康熙六十年七月发往福建以参将用,十月署台湾南路参将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台湾“辛丑朱一贵倡乱”,陈伦炯奏陈易平狀。七月,陈伦炯发往福建,以参将用;十月,署台湾南路参将,随军入台。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康熙六十年(1721年),特授台湾南路参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发往福建,以参将用。
十月,署台湾南路参将。”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
“辛丑朱一贵倡乱,奏曰:‘乌合耳,会须刻日平也。’为祥陈所以易平状。
及平,赐资有差,授台湾南路参将。严纪律,抚疮痍,恩威并用,民番以安。”
雍正元年~二年历台湾协、澎湖协、台湾水师协副将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署台湾协副将;十一月,升澎湖协副将。雍正二年(1724年),转台湾水师协副将。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皇上(雍正)嗣位,蒙恩迁澎湖副将、移台湾水师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命署台湾协副将;十一月,升澎湖协副将。
二年(1724年),调台湾水师协副将。筑海岸,护安平夷城。悯平台死事者,建‘五忠祠’,祀许云以下五人(镇压朱一贵起义时阵亡)。”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晋安平副将,悯辛丑死事者,建‘五忠祠’祀许云以下五人。”
雍正四年十月简放台湾总兵
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特旨简放为台湾总兵。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即擢授台湾总兵。”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雍正初,授台湾总兵。”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四年(1726年)九月,闽浙总督高其倬以台湾总兵一官尤关紧要,奏请简放;十月,升台湾总兵。
厉己率属,时有‘总镇清廉补破靴’之谣。
寻偕其倬疏称:‘台湾镇旧设马兵三百名。因台湾多雨,春夏秋三时皆泥深水大,马无所用;惟冬间,方能乘骑远出。而入山征番捕匪,兵丁仍皆步行。若将所设之三百名马兵裁去,改为步卒战兵三百名、守兵四百名,分入四十三营轮流添拨防台,比旧额多兵四百名,而又不用增添粮饷。似于营伍有益。’允之。”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旋总镇台湾。益励己率属,时有‘总镇清廉补破靴’之谣。”
雍正五年(1727年),陈伦炯偕闽督高其倬奏准裁撤台湾绿营马兵,然却与台协水师副将康陵对鹿耳门炮位使用木架或砖砌相持不下。
雍正六年二月调补高雷廉镇总兵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陈伦炯调补广东高雷廉镇总兵(辖高州、雷州、廉州军事)。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移镇高、雷、廉。”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调广东高廉。”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调补高雷廉镇总兵。”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历调高雷廉……诸镇,皆有声。”
降级调用
雍正七年坐事降级调用
雍正七年(1729年)坐事降级调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先是。伦炯在台湾任内揭报参将林子龙纵兵聚赌、废弛营伍及招贿婪赃等款,经高其倬题参革职。
七年(1729年),署闽浙总督史贻直奏称:‘揭报诸款,审无凭据。查林子龙从前效力戎行,颇着劳续,在任亦得兵民之心;可否量加委用?’
奉旨:‘林子龙从前引见,系壮健材能之员,后被陈伦炯枉加弹劾;而所特荐之游击洪继龙则甚属庸常。举劾颠倒,伦炯下部议处,降级调用。’”
雍正九年四月署大荆营游击
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命陈倫炯往浙江;四月署大荆营游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九年(1731年)二月,命往浙江,交与李卫照所降之级委用,效力赎罪。四月,署大荆营游击。”
梁章钜《雁荡诗话》载,雍正九年(1731年)陈伦炯任大荆协戎时,曾和乐清总镇倪鸿范同登雁荡山雁湖,是夜“皎月当空,通宵澄霁,而俯视山下则黑云如汁,雨浪浪不能止,真有天上人间之别。”陈伦炯题“大观”二字,倪鸿范亦书“云梯独占”。
雍正十年正月署澎湖协副将
雍正十年(1732年)正月,陈倫炯署福建澎湖协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雍正)十年正月,命署福建澎湖协副将。”
雍正十年闰五月调署兴化协副将
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陈倫炯调署福建陆路提标兴化协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雍正十年)闰五月,调署兴化协副将。”
雍正十年六月调署台湾水师营副将,十二月实授
雍正十年(1732年)六月,陈倫炯调署台湾水师营副将;十二月实授。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坐事降台湾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雍正十年)六月,调署台湾水师营副将。十二月,实授。
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欲以补温州总兵,不许。”
复授总兵
雍正十二年擢苏松水师总兵
雍正十二年(1734年),陈倫炯擢江南苏松水师总兵,驻崇明。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复授总兵,历江南苏松……诸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雍正)十二年(1734年),擢江南苏松水师总兵。
十三年(1735年),江南总督赵宏恩奏言:
‘据苏松水师总兵陈伦炯禀称:「吴淞海口为苏松门户,南北商艘出入骆驿;而各船遇风收泊,舍此更无他处可以寄椗。奈此口并无高山大阜可为了望标准,每逢黑夜,船只停泊外港,猝遇风浪,无所逃避。兹巡洋目击情形,随查勘吴淞港口有炮台两座,北属吴淞、南属川沙,可于各台上设立高竿,悬挂明瓦号灯二盏,以为港口南北标识,使黑夜收风船只望为准绳,以便入口。」
臣查所议,实于海洋昏夜收口船只大有裨益。’
疏入,上嘉之。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奏称:‘闽省动拨江西、湖南仓谷三十万石。伏思江西、湖南二省从内地至闽必由长江,至江南换海舶方可出口海运。臣身任江南水师,闽省又系桑梓之地,请躬亲督运,庶免闽省委员远来守候稽迟。’从之。”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历调……苏松……诸镇,皆有声……而在苏松则为崇明人廓清数十年匿粮积弊,尤卓卓可纪。”
乾隆六年二月调狼山镇总兵
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陈倫炯调狼山镇总兵。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复授总兵,历……狼山诸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乾隆)六年二月,调狼山镇总兵。”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历调……狼山诸镇,皆有声。”
浙江提督
乾隆七年十月擢浙江提督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十月,陈伦炯擢浙江提督。“兵民祝之如父母,伦炯抚之如己子,上下相安。”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擢浙江提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擢浙江提督。”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乾隆壬戌,提督两浙军务。”
乾隆十二年解组归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麾下提标右营兵丁纠众为盗,虽经慈溪知县拿获,但却被所属营员谎称邀功。因失察事,被闽浙总督马尔泰参劾,降三级调用。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未几,因失察事下部议处,即议降三级调用。”
乾隆十二年(1747年),陈伦炯以母需人终养为由而延迟候补,解职还乡。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五载解组归。”
约乾隆十三年卒于家
约乾隆十三年(1748年),陈伦炯卒于家,享年64岁。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
“十三年(1748年)八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奏:‘原仕浙江提督陈伦炯为水师中难得之员,请留闽就近补用。’奏入,不许。
未几,卒。”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卒年六十有四。”
著《海国闻见录》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时互市诸国奉约束惟谨,独昂、伦蜅父子有远虑,忧之最早云。”
陈伦炯著有《海国闻见录》,雍正八年(1730年)作《自序》印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海国闻见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 史部27·海国闻见录》载:“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及袭父荫,复由侍卫历任澎湖副将、台湾镇总兵官,移广东高雷廉、江南崇明、狼山诸镇,又为浙江宁波水师提督,皆滨海地也。故以平生闻见,著为此书。”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倫炯》:“著有《海国闻见录》二卷。”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伦炯》:“著《海国闻见录》行于世。”
陈芳
陈芳,字名侯,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昂子,陈伦炯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昂、陈伦炯》)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芳》据“道光旧志”为作传,曰:
“芳字名侯。
貌魁伟,能挽数石弓。
为把总,稔盐捕以私盐诬人,动辄破产,罹刑狱;白于当道,力除之。
擢吴川游击。有造孩子酒者,刳胚胎投糟中,吸其气酿为酒,杯值钱百,罹其毒者无算。事觉,知县将薄罚释之。芳曰:‘此何如事,不除其人而绝其害,非法意出。’立揭其事于大府,置极刑。
后以病免。”
民国《同安县志·卷卅·武功录·清·陈芳》据“《海国闻见录·序》”为作传,曰:
“陈芳,字名侯,副都统昂次子。
官碣石游击。性严毅,躯干魁伟,能挽数石弓。
为把总时,谂盐捕以私盐诬人,动辄破人产、罹刑狱,白于当道,力除之。
调吴川游击。有造孩子酒者,取胎孩投糟中,吸其气酿为酒,谓可补元气,杯直钱百。吴川之孩,罹其毒者无虑数十百人。事觉,吴川令薄罚释之。芳闻奋臂曰:“此何如事,不除其人而绝其害,非夫也。”立揭其事于两府,照采生折解例置极刑,父老传其德弗衰。
后以病免,年四十六卒。”
陈壎
陈壎,字仲篪,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昂孙,陈芳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陈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孙壎》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昂·孙壎》选录)。
“(陈芳)子壎,字仲篪,以从父荫补福建水师提标左军守备,迁金门游击,移台湾中军,授烽火门参将,移广东大鹏营。
擢香山副将。香山当广海门户,西南诸番舶所辐辏;而澳门红夷室家杂处,其外零丁诸洋汪洋无际,奸民剽掠,聚散无常。壎内镇抚、外巡缉,夷民均安,洋盗相戒不入其境。后巨盗曾德度等发觉,独香山无事。
摄碣石总兵,卒于官。
壎生长将门,双目炯炯有光,善骑射,而性温雅;所至与诸有司和衷相济,人服其识体。”
陈宁
陈宁,字士泰,明·晋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康海榜进士,授东莞知县。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南雄府》:
“陈宁,字士泰,晋江人。
弘治壬戍以进士知东莞,不期月百务俱举。性刚方,不畏权势。政暇则于诸生讲解,久而不倦。用未久而卒,其清白足多云。”
陈科捷
陈科捷,号瀛可,清• 安溪县崇信里人(今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陈迁鹤曾孙。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二甲第33名进士。
初授编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卅二年(1767年)任湖南学政。
后曾任内府礼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京城御史、鸿胪寺少卿,诰授朝议大夫。
传见文苑的主要著作有:《晋溪文房》、《太史家稿》、《静学居诗话》、《诗学声调谱》、《余堂诗集》、《志道斋集》、《晴窗随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