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陈:五卷)

  陈文选(明·惠安县涂寨镇葛上村人)、陈文进(字国传,号梦台,明·惠安县涂寨镇葛上村人。)
  陈保极(字天锡,五代•南安县桃林场人[后桃林场建为永春县,作永春人];后迁闽县,作闽中人。)、陈保泰(字子儆。明·晋江人。)
  陈好(初名豪)、陈朴(字端行,南宋·永春岵山人,居晋江。乾道进士。历提辖左藏库、大理寺正、知漳州。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以左司郎接伴金使。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陈谟(或作陈模,字中行,号可轩,南宋·永春人,或作晋江人)、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陈宏规(字献可,南宋·漳州龙溪人,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市东埔村。永春知县。知潮州。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择地创乡。)、陈匡范(五代•南安人)、陈景魏(南宋人,原籍永春,居晋江)、陈宗衢(或作“陈宗衟”,字伯可,南宋·晋江人。)、陈滨(号南涯,明•惠安县崇武人。千总。抗日援朝。官终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
  陈储秀[字舜弼,号瑞山,明·南安县五都梅溪人(现南安市洪梅镇梅溪)。嘉靖十一年连捷进士,授行人。嘉靖十三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两广代巡。嘉靖廿一年署河南道监察御史。东粤按察使。迁河南按察司副使,后去官归。隐居梅溪。嘉靖四十年卒。]
  陈俞侯(字颺卿,一字栾公,明末清初•晋江屿头陈厝人,后移居泉州府城。由海上归命。分守济东道。迤西道,永昌道参议。四川按察副使。年老告归,卒于家。陈俞侯《夕阳寮序》。济东陈氏。)
  陈健(字时干,号沧江,明•金门阳翟人。)、陈进(附陈昴)(陈进字邦俊,陈昴字邦杰,清•晋江人。)
  陈鹄
[原名陈文晖,字光夏、浩文,号耆斋。明·晋江县廿九都五店市(青阳)屿头陈厝人,寓居龙湖镇卢塘(后改称鲁东)。家世。青田令、户部主事。归隐,执教卢塘。门生同朝十八士。卒于杭州客栈。身后。遗址。附:“鲁东十八士”名录。]
  陈昂[字英士,又作星华,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徙灌口。贾海上,往来外洋。参征台机密。赴海外招访郑氏遗人。历苏州城守、碣石总兵官、广东副都统。远虑。卒。]
  陈伦炯
[又作陈伦蜅,字次安,号资斋,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后居厦门。熟外夷情形。三等侍卫。发往福建:累至台湾总兵。高雷廉镇总兵。坐事降署大荆营游击,署澎湖协、兴化协、台湾水师营副将,实授。江南苏松水师总兵,狼山镇总兵。浙江提督。卒于家。著《海国闻见录》。]

  陈芳
[字名侯,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壎[字仲篪,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宁(字士泰,明·晋江人。)、陈科捷[号瀛可,清•安溪县崇信里人(今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

陈文选

  陈文选 ,明 · 惠安县涂寨镇 葛上村人。万历七年己卯( 1579年 )解元,历灵山令、太平同知。

  《葛上氏大宗谱》(2013.2)引清·嘉庆《惠安县志》

  “陈文选,西湖铺葛酱人(泉语“葛酱”、“葛上”同音)。幼在葛山宫读书,沉潜功苦,遂以文名于时。

  万历己卯乡试闱中,以‘巧笑倩兮’章命题,场中俱写因诗悟礼套语,文选独重素透发,主司定为解元。

  初令灵山,升同知太平。

  弟文进,号梦台,以明经入仕,知如皋县,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学皆有名于时。”

陈文进

  陈文进,字国传,号梦台,明·惠安县涂寨镇葛上村人,陈文选弟。以以明经入仕,历如皋县令、永州通判,移摄道州及祈阳、酃二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文选》)

  《葛上氏大宗谱》(2013.2)引清·嘉庆《惠安县志》陈文选,西湖铺葛酱人(泉 语“葛酱”、“葛上”同音)……文进,号梦台,以明经入仕,知如皋县,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学皆有名于时。

  《葛上氏大宗谱》(2013.2)引明《闽书》

  “陈文进,字国传,以选贡令如皋。辩冤狱,平江盗,恤盐灶,浚盐河,皆前吏不能办。

  通判永州,上官材之,移摄道州及祈阳、酃二县。

  酃田坏于蛟,崩陷以五千余亩。文进躬履亩,无所出,翻故牒,偶见荆州昔以浮粮寄酃粮凡二千石,叹曰:‘荆昔寄酃,今可还荆矣。’白所司还之。酃人曰:‘此吾邑百世利也。’

  文进水操既厉,近运复饶,上官倚如左右手,而王官报至,临行,观察下承宪为治百金装饷,以资廉吏。

  文进坦直无机,肺腑若可睹,输心与人,有始终,无贵贱,贤愚信爱之。”

陈保极

  陈保极天锡五代南安县桃林场人(后桃林场建为永春县),后迁闽县(今福州);故或作“南安人”、“永春人”、“闽中人

  籍贯

   陈保极,原籍永春(时尚未建县,为南安县桃林场),后迁闽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五代·陈保极》:陈保极,永春人。”“陈元恺《永春建县记》有云:诗人赋客,则职方陈保极名擅梁国,行军陈保极陈元亮声腾江左。盖美保极兄弟也。所居地右英宅。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陈保极,字天锡;原籍永春,后迁闽县。《闽书》、《八闽通志》无不闽、永两见。

  《闽大记》载,陈保极,字天锡,永春人。

   何乔远《闽书》亦称陈保极永春人,而《三山志》、《闽县志》作闽县人。《福建通志》认为,永春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始置县,故将陈保极作闽县人。

   陈保极登第时,永春尚未置县,其地基本属南安,据陈元恺《永春建县记》,时陈保极应属南安人。

  进士及第

   陈保极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戊子科郭竣榜擢进士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代进士名录》)

  《闽大记》载陈保极后唐·天成三年第进士。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好学,善属文,第进士。

  仕江南氏后主

   陈保极及第后,仕南唐后主李煜秦王李从荣闻其名,辟为从事;从荣素急暴,后怒陈保极不告出游宰相门,以马箠鞭之,寻出为定州推官。李从荣败,执政知其屈,擢居三署,历礼部、仓部员外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五代·陈保极后唐·天成间,与弟元亮皆仕江南氏后主,称为二英’。”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

  “进秦王从荣从事。忤王,贬推官。从荣败,历三署,赐金紫。

   “元亮,仕南唐,亦以文学名,后主目为‘二英’。”

  《全唐文114•石敬瑭(晋高祖1)》:“《陈保极官制》:朝散大夫卫尉寺丞陈保极,夙蕴才名,早登科第,洎居班列,深显器能。近者假限既违,朝章是举,自闻左降,深悟前非,宜推宥罪之恩,俾奉自新之命,勉伸倾竭,继俟陟迁。可复行尚书仓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降卫尉丞,卒

   陈保极虽有文名,但无时才,且性傲而吝,终得罪而卒。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诗赋震一时,性傲而吝,与人奕将败,则乱其局。得禄未尝自奉,日惟蔬食,身后囊金为他人有。

  明《永乐大典19782•一屋局诸局沿革5》:

  “手乱其局

  《世说》:·陈保极,性鄙吝。所得利禄,未尝奉身,但蔬食而已。每与人弈棋败,则手乱其局。盖惧所所赌金钱不欲偿也。及卒,室无妻儿,唯贮白金十铤,为他人所有。

  初,桑维翰登第之岁,陈保极时在秦王李从荣幕下,因戏谓同辈曰:“近知今岁有三个半人及第。”盖其年收4人,保极维翰短陋,故谓之半人也。天福(936—944年)中,桑维翰既居相位,保极时在曹郎,虑除官差跌,心不自安,乃乞假南游,将谋退迹。既而襄、邓长吏以行止入奏,维翰乃奏于后晋•高祖•石敬瑭曰:“保极闽人,多狡,恐逃入淮海。”即以诏追赴阙,将下台锻成其事,同列李崧极言以解之,因令所司就所居鞫之,贬为卫尉寺丞,仍夺金紫,竟以衔愤而卒。

  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耆旧录2•学业五季文苑陈保极》:又忤晋相桑维翰,不自安,假归。言:‘闽人狡,恐走淮海。’追下台狱,将锻成其罪。李崧救解,降卫尉丞。愤甚,未几卒。

陈保泰

  陈保泰,字子儆。明·晋江人。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联捷进士,授安福令,擢浙江道御史,巡按粤东,督学南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陈保泰》:陈保泰,字子儆。万历癸丑联捷进士,授安福令,擢浙江道御史,巡按粤东。时闽中大浸,截粟数万接济,桑梓利赖。督学南畿,以亲老乞归养,卒。”

陈好

  陈好,初名,北宋末南宋初·晋江人。

  清·乾隆年间修《泉州府志》,将陈豪的事迹收人《宋忠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先生《闽书》曰:陈好,初名,晋江人。受业 杨龟山杨时,后在太学与陈东上书留李纲被诛,变名游琼州,即家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陈好载:陈好,本名,曾受学于杨时。后在太学,与陈东上书留李纲。及被诛,遂变名游琼州,因家于苍原,子孙繁衍。”

  陈豪年少聪颖,倜傥负气,以贡入太学 ,与太学生镇江丹阳人陈东(字少阳)相友善,结为知已。

  陈东上书留李纲被诛事,详见《宋史·卷455·列传第214·忠义10·陈东》、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兵迫京师,钦宗昏庸无能,丞相李邦彦议与金和,抗金名将李纲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而割三镇。

  陈东闻讯,率陈豪等太学生伏宣德门下联名上书求留李纲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56》载,书中指出“李邦彦等不顾国家长久之计,徒欲沮李纲成谋以快私愤。李纲罢命一传,兵民骚动,至于流涕”。要求“复用李纲而斥邦彦等”。太学生伏阙上书的消息传开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万人……挝坏登闻数,喧呼动地。”于是亟诏入,复领行营,主持京师防务;遣抚谕,乃稍引去。

  事后,李邦彦指使王时雍准备将陈东陈豪等人治罪,众人不服,太学震动。朝廷只好任命著名学者杨时为祭酒,又派聂昌到太学安抚诸生。陈东见朝廷腐败,奸臣当道,便离开京师返回镇江家中。陈豪陈东惜别后,跟随杨时学习儒学。

  《宋史·卷455·忠义传·陈东载: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初掌朝政,任命李纲为相,同时下诏召陈东回京师,以笼络人心。但高宗 信任奸臣黄潜善汪伯彦,无心收复中原,一心想南渡以求苟安。结果,李纲仅担任七十七天丞相便被迫辞职, “凡所规划军民之政,一切废罢。”

  陈东陈豪联络知已再次上书,提出三条建议:“乞留李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请新征以还二圣,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作士气”;“车驾回京师,勿幸金陵 (南京)。”

  同年八月,高宗斩杀陈东、布衣欧阳澈于市。 消息传来,“识与不识者皆为流涕。”

  陈东死后,陈豪改名陈好,南流琼州(海南岛),其子孙遂繁衍于此。

陈朴

  陈朴,字端行,南宋·永春岵山人,居晋江(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晋江人”),陈知柔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知柔》)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闽书》”为作传 

  乾道进士

  陈朴曾祖陈瑊(特奏名进士),祖陈彦圣(进士),父陈礼

  南宋•乾道(1165-1173年)初,陈朴与颜应时位于永春县城西南5公里的十一都奎峰山麓詹岩读书,同举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郑侨榜进士,詹岩因而改名魁星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魁星岩》)

  【永春颜洎次子颜仁贤,字希圣,仕闽为安溪三卿(主簿),居安溪乌涂;颜应时颜仁贤8世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陈朴,字端行,永春人,知柔犹子也。乾道中第进士。”

  明《闽书·方域志》:“魁星岩,古桃林场焉。今其村曰上场,沿旧也。山直学宫,岩石峭拔。旧有詹岩,荆棘荟翳。宋•乾道中,僧觉圆诛茅新之。明年,邑第进士者二人,曰陈朴颜应时,因名岩曰‘魁星’,镌之崖壁,琢石佛三十余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陈朴,字端行知柔从子。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陈朴,字端行 。乾道五年进士。”

  历提辖左藏库、大理寺正、知漳州

  历提辖左藏库、江西运司、大理寺正、知漳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提辖左藏库,除大理寺正,出知漳州。撙浮费五万,为民代输身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历知漳州。节浮费五万为民代输身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为江西运司,升大理寺正,知漳州。”

  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

  提举湖北常平,仓部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提举湖北常平,召除仓部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提举湖北常平,召除仓部。”

  以左司郎接伴金使

  以左司郎接伴金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以左司郎官接伴金虏从使。舟行大江,中流风暴作,金使骇汗,朴笑傲自若,曰:‘此天之所限南北者,守疆息民顺天,则天福之。江有神,不可欺也。’使悚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以左司郎接伴金使。舟行大江中流,风暴作,金使骇汗。笑傲自若,曰:‘此天之所以限南北者,守疆息民,则天福之。江有神不可欺也。’使者悚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以左司郎官接伴金使。舟行大江中流,风暴作,金使骇汗。笑傲自若曰:‘ 此天所以限南北者。守疆息民顺天,则天福之。’使悚然。”

  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

  擢太常卿、知广州兼广东安抚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朴》:

  “擢太常卿,除知广州兼广东安抚。

  亚卿直卿,皆至郡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安抚陈端行先生》:“擢太常卿,除知广州兼广东安抚。革弊例帑羡受代,储钱数十万上于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陈朴》:“擢太常卿,除知广州兼广东安抚。”

陈谟

  陈谟,或作陈模,字中行,号可轩,南宋·永春人(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晋江人”)。庆元二年丙辰(1196年)进士,历官国子正、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梅州、知汀州,卒于官。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陈模》:

  “陈模,字中行,永春人,之弟。

  登庆元丙辰第,除国子正。开禧初,召试馆职,时方开边,对策谓:‘王恢首谋之戮,不足以赎僵尸百万之冤。’参政李璧读之,叹曰:‘真馆职也。’

  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后知梅、汀二州。

  有《经史管窥》行世。

  子登第。”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陈模》:

  “陈模,字中行。

  庆元二年进士,中教官科。宰执以学行,荐除国子正。开禧初召试馆职,时方议开边,对策谓:‘王恢首谋之戮,不足赎僵尸百万之寃。’参政李壁读之叹曰:‘真馆职也。’

  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通判镇江府。平盐钞法,公私俱便。改知梅州,多惠政,民为立祠。改汀州,卒。

  著有《经史管窥》行于世。

  子晋接,绍定壬辰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州守陈中行先生“《泉州府志》、《永春邑志》、《闽书》”为作传:

  “陈谟,字中行。材气高迈,贯穿经史,开门受徒,户屦常满。

  登庆元二年进士,宰执以学行荐除国子正。开禧初召试馆职,时议开边,对策谓:‘ 王恢首谋之戮,不足以赎僵尸百万之冤。’参政李璧读之,叹曰:‘真馆职也。’

  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通判镇江府。平盐钞法,公私俱便。

  知梅州。多惠政,民为立祠。

  改汀州。民以彩旗迎于界上,有曰:‘忻迎鄞水新贤守,知是梅州旧使君。’居五月卒。

  号可轩,门人多名士达宦。有《经史管窥》行于世。

  子晋接,绍定壬辰进士,仕国子司业宗正卿。”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晋接》)

陈马玄(“马玄”合一字)

  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元末人。至正(1341—1368年)中任书院山长,改浔渼场(即浔美场)司丞,后辟泉州行中书省职官。在亦思巴奚战乱中,辟护军参谋军事。因平那兀纳有功,调任晋江县尹。升广东盐课提举,兼参潮、惠、循、梅诸州军事。后辞官归田,道经泉州时,泉州民众怀其旧德,固挽留之,因家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元·知县·陈马玄(“马玄”合一字)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

  “陈马玄(“马玄”合一字),字玄甫

  至正中以学行荐补书院山长,改浔渼场司丞。时盐法废坏,私贩盛行,顽民相挺,易于为乱。马玄(“马 玄 ”合一字) 招捕有方,海濒安堵,辟行中书省职官椽。

  西域那兀纳等据泉州行省,奉辞讨之。以马玄(“马玄”合一字)尝为盐官,素得吏民心,辟护军参谋军事。马玄(“马玄”合一字)请曰:‘泉郡民皆良善,特为贼所胁耳,请以檄招抚,必获其助。’时那兀纳已肆掠兴化,道路梗塞,马玄(“马玄”合一字)以檄付从者,间道以授县尉龚名安等。那兀纳征兵,名安等佯许之,帅舟师次东山渡以俟。翼日,马玄(“马玄”合一字)等官军至,遂竖行省旗帜,入城秋毫无犯。那兀纳就缚,槛送行省。

  因调马玄(“马玄”合一字)为晋江县尹,兼分督盐课,戢兵息民,境内宁谧。

  升广东盐课提举,兼参潮、惠、循、梅诸州军事。既而参政陈复代领课州事,遂翩然归田。

  道由泉州,父老怀其旧德,固挽留之,因家焉。晚筑南湖墅,杜门谢事,黄冠野服,种莳自给,妻妾如其心。年七十卒。郡民为祠祀之。所著有《方山堂集集》。”

陈宏规

  陈宏规(1144~1208年),字献可,南宋·漳州龙溪人,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市东埔村。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生。

  永春知县

  乾道二年丙戍(1166年),陈宏规肖国梁榜进士及第,待诏候选于京。

  淳熙六年(1179年)任泉州永春县令,为政得道。

  继修县署。淳熙四年(1177年),永春知县林丛主持重修县署,“改作门楼”,“及堂中厅、两庑,而班春、宣诏皆有亭”,“士民争致力翕然,伐木于山,凿石陶丸于野”,但次年林丛丁艰去职而停工。淳熙六年(1179年)春,继任知县陈宏规主持后续工程,“内则宅堂亭台,外则犴狱、仓库,与夫吏宅,一时并举,逾年而迄工。”

  修建“云龙桥”。横跨县南桃溪有知政桥,绍兴十三年(1143年)县令林聘主持建造,日久岌岌可危。淳熙六年(1179年)陈宏规修建之,淳熙八年(1181年)暮冬竣工,更名“云龙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云龙桥·永春云龙桥》)

  扩修县学。淳熙九年(1182年),陈宏规扩修永春县学(学宫),延请名士讲学;既而兴建“登龙楼”(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属其他县学·永春文庙》

  知潮州

  淳熙十年(1183年)陈宏规调京师,授殿中侍御史;绍熙四年(1193年)改任军器监丞、参领监事,官阶从四品。

  庆元元年(1195年),外任潮州知军州事,在潮3年,《潮州府志》说他“关心民事,廉政爱民,常出巡县治,政声卓著”。被誉为宋代潮州贤守之最,与丁允元齐名,崇祀名宦、贤守两祠。

  建驿站。潮州位于岭南,濒临大海,远离中原,交通不便,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陆路邮驿和水路邮驿。由于驿站多在人烟罕到的荒野,易受狂风暴雨侵蚀而倒塌,为此,转运使黄棆于绍熙三年(1192年)制定改驿为庵的方案,行文各州郡营建(参见《三阳志·铺驿》)。潮州知州陈宏规庆元元年(1195年)到任后积极响应,除在府城建立专门的“凤水驿”外,更多的是在“五里一亭,十里一驿”传统规制需建亭驿之处造庵寺以代官驿。这种庵寺既有宗教功能,僧人平时可从事宗教活动,同时又担负着负责接待官差的任务,寺内设有房舍,政府给予“马具、床榻、荐席、器皿、薪刍”等物质保障,功能与一般官驿并无不同。如《广济桥志》所记载“济川亭”的变迁云:陈宏规于‘济川亭’后建见思庵。”“见思庵”乃为驿站,以接待过客云云。此后,潮州基本上都沿用这一做法,使潮州与外界的联系得以通畅无阻。

  “济川桥”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在韩江始建桥的雏型,名“康济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常寺少卿丁允元被贬出任潮州知州,增筑韩江西岸石桥墩,并在石墩上架桥梁、建亭屋,建成韩江西桥,俗称侯桥”。至绍熙五年(1194年),知州沈宗禹在东岸建一石墩,墩上建亭曰“挹秀亭”。庆元二年(1196年),陈宏规将工程向东岸发展,增置东岸江心之中石桥墩二,结架如西岸侯桥”,使东、西两端皆有桥墩,中间用梭船作浮桥。陈宏规将东岸石墩桥命名为“济川桥”,取“汇巨流而济百川”之意;还更“挹秀亭”“济川亭”以止过客。侯桥”“济川桥”虽一桥并存、东西异称,但风格和谐统一,后来统一定名为“广济桥”,后世又称“湘子桥”沿袭至今。

  建养济院。《永乐大典·卷5343》“引《三阳志·养济院》”曰:“养济院,开元寺后之废庵也。庆元丁巳庆元三年,1197年)宏规修辟之,以处道途之病患及废疾无告者。官为置厝,给其钱米并疗治之费。”为充实经费,陈宏规还捐出私俸。养济院在潮郡北门外,首启潮州官办救济机构历史。

  倡建贤守祠。陈宏规倡建贤守祠于西湖葫芦山,崇祀潮州先朝名贤守;并出私俸充崇祀州儒学名宦祠岁祭费用。

  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庆元三年(1197年)八月,陈宏规擢广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东莞县大奚山(今香港大屿山)盐枭暴动为匪,啸聚劫掠,围攻广州城,陈宏规协同广州知州钱之望,急调福州延祥寨摧锋水军驰援,经骁将商荣及子商佑商佐率军浴血奋战反击,才转危为安。

  嘉泰元年(1201年),陈宏规征召入朝,授吏部郎中(正四品),进阶朝请大夫,至次年陈景思接任,致仕,封朝奉大夫。

  择地创乡

  陈宏规后来落籍潮州,择地海阳县南桂都围头汛创居,更乡名为“鳌头”(今潮安县东风镇鳌头乡),是潮安鳌头乡姓一世祖。

  嘉定元年(1208年)八月十二日卒,年65岁。葬本乡王厝陇村赤龟吉地,今辟为宏规陵园,俗称“麻坟”

  宽栗 氏,漳州望族出身。子三,是为鳌头氏天、地、人三大房,后裔派衍潮汕者众。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本乡蔡厝头建有二进二火巷的氏家庙”(大宗祠),崇祀陈宏规,至今仍保存完好。 

陈匡

  陈匡范五代•南安人。闽•永隆(939—942年)间官国计使。

  《新五代史•卷68》:国计使陈匡范增算商之法以献,曰:匡范人中宝也。已而岁入不登其数,乃借于民以足之,匡范以忧死。其后知其借于民也,剖棺断尸,弃之水中。

  《十国春秋•卷98•9•列传陈匡范》:

  “陈匡范,南安人。永隆时官国计使。

  景宗王延曦淫侈无度,赀用不支,匡范请日进羡余万金,景宗以为能,加礼部侍郎。匡范增筭商贾数倍,务以聚敛得上心,人不堪其苦。景宗常宴近臣,举酒属匡范云:‘明珠美玉,求之可得;如匡范入中宝,不易得也。’无何,商贾之筭不能供日进数,复贷诸务钱足之,恐事觉,忧惧而卒,赐祭葬甚厚。

  会诸省务以匡范贷帖闻,景宗大怒,斫棺,断其尸弃水中,以黄绍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绍颇》)代其职。

陈景

  陈景魏,南宋人,原籍永春,居晋江县治(泉州府城),或称“永春人”、“晋江人”陈知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知柔》)从孙。以郊恩补官,历铅山簿、监赣州、会昌令、新会丞,绍定(1228—1233年)间知潮阳县,后擢知惠州,改知韶州、知英德府(英州),卒于任。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陈景魏》:

  “陈景魏,永泰人“永春人”之误。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晋江人”知柔从孙。

  以郊恩补官,历赣州会昌令。石城寇窃发,请乘机掩捕,郡守然其计,破寨擒贼酋,余党悉平。

  改知潮阳县,岁解丁银,郡守以议者计,督拘锭头钱,尽械邑吏,景魏曰:“吾宁以罪去,决不敢奉承,贻害无穷。”守不能夺。

  由提辖文思院改知惠州。谳出久滞之囚,重正胥魁之罪。时惠经兵毁,景魏痛撙节,新故葺弊。岁大饥,上言民瘵未瘳,减惠阳籴米三之一。

  擢知潮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擢知韶州”,后知英德府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32•封荫志》 陈景魏,有传。知柔从孙,以郊恩补官,历赣州会昌县令,迁知英州卒。

  •道光《晋江县志40•人物志•宦绩之一 陈景魏知柔从孙。以郊恩补铅山簿,历监赣州、会昌令。石城寇窃发,景魏乘机掩捕,擒其酋,余党悉平。辟广州新会丞,改知潮阳,历知惠州。惠经兵毁,痛自撙节,起学宫官廨。岁饥,乞减惠民籴米三之一。改知韶州,卒于英德。

陈宗衢

  陈宗衢(或作陈宗”),字伯可,南·晋江人。嘉泰二年(1202年)傅行简榜进士,历潮州教候官令、通判肇庆府、知新州。

  ·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陈宗衢》:陈宗衢,字伯可。嘉泰二年进士,历潮州教候官令、通判肇庆府、知新州。博学能诗,而疏吏道。闽帅胡榘尝以职事督过,因览和诗击节叹赏,遂加敬焉。

  ·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荐辟、进士)》:嘉泰二年壬戍傅行简……陈宗衢,《闽书》作宗衟

陈滨

  陈滨,号南涯,明惠安县崇武人。史称崇武“以徒步匹夫立功矢石之间而称冠军位上将第一人”

  千总

  嘉靖卅九年庚申(1560年四月倭陷崇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邑卫所司城泉州守御千户所城守御崇武千户所城》),陈滨全家被杀,孤身同乡人外逃。时浙江正招募士兵抗倭,陈滨即同一起外逃的乡人应募入伍,在抗倭中立下战功,授千总。

  《崇武所城志•明武迹•陈滨》:陈滨,号南涯。嘉靖庚申(嘉靖卅九年,1560年间,城陷家破,度不能自存,闻浙江帅募兵御倭,遂与里少议应募。身长八尺,膂力过人,阃帅悬令有敢冲前锋者,予金牌一面。遂大呼应命,是日三战三捷。嘉湖(今浙江省嘉兴)周宾上其功,授以千总。

  抗日援朝

  万历十九年(1591年)底,日本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意在中国。万历廿年(1592年)四月朝鲜败绩,国王宣祖出奔,日军直逼中国边境;七月起,神宗陆续抽调十万精锐出兵援朝;经7年战斗,中朝军队终将日军逐出朝鲜。在这场战斗中,陈滨领福建兵参加抗日援朝作战,万历廿五年(1597年)归国,因功升义真守备。

  《崇武所城志•明武迹•陈滨》:后领福建兵往朝鲜征彭秀吉丰臣秀吉,功升义真守备。

  《崇武所城志》中还有“万历间征兵救朝鲜,邑多震惊”“藉舟子渡辽”等记载。

  官终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

  不久,陈滨擢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崇武所城志•明武迹•陈滨》:又累功升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

  万历卅三年(1605年),北京神机营游击将军陈滨义捐俸金丹漆雕饰崇武城隍庙。

陈储秀

  陈储秀(1504—1561年),字舜弼,号瑞山,明·南安县五都梅溪人(现南安市洪梅镇梅溪);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陈储秀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旧志”为作传。

  嘉靖十一年连捷进士,授行人

  陈储秀少时家贫,就学于洪梅镇三梅村骑龙山倚龙寺学馆。15岁就读于泉州府学舍,几年后顺利通过童试成为秀才。为弥补家用,在准备科考时陈储秀受邀教书于晋江凤栖坑的“三及寺”。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陈储秀乡试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1632年)联捷进士,授行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陈储秀,字舜弼。嘉靖壬辰联捷进士,授行人。”

  民国《南安县志·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陈储秀,字舜弼,号瑞山,梅溪人。

  嘉靖辛卯、壬辰联第进士。授行人,奉使鲁藩,厚赠,辞弗受。”

  嘉靖十三年擢云南道监察御史,两广代巡

  2年后,陈储秀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曾奉命以“两广代巡”名义,治理两广少数民族的民变,力主宽容疏导,戒滥施刑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擢云南道御史,清戎两粤,核实无滥,逮粤中交口颂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清戎两粤,谓:‘闾左之役,尺籍(“尺籍”: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功令具在,若影捕蔓引,如罾笱(“罾笱”:泛指渔具)乱鱼,毕弋乱鸟,非作民父母心。’班令所司,俾核实,督发诸属,籍绝者勿滥逮。迄竣事,上得当以报大司马,而下以绥粤民,粤中交口颂之。”

  在云南道监察御史任上,陈储秀得到时任云南布政使黄衷的赞誉,赋《赠陈瑞山侍御》诗以赠:“独立清台表,重临粤海滨。众瞻曾握斧,吏怖旧埋轮。秋净千山月,风驰万里尘。衣冠趋令望,笳鼓拥新春。悬豹宫车壮,栖鸾署禁亲。一函多事会,六察盛弥纶。共议巡功大,应知谏气伸。衰迟妨祖账,幸爱济时身。”

  嘉靖廿一年署河南道监察御史

  嘉靖十八年(1539年),陈储秀回乡居丧守制;服阙,署河南道监察御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署河南道御史。”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丁外艰。服除,署河南道御史。

  大计天下吏,冰霜(“冰霜”:指“态度严峻”)自矢(“自矢”:犹“自誓”),称名‘骢马’(“骢马”:指御史所乘之马,借指御史)焉。由是风裁岳岳(“风裁岳岳”:刚直不阿),声震中外。”

  东粤按察使

  不久,储秀出为东粤按察使。

  时安南(今越南)内乱,南方清化与北方朝对抗,而朝还犯我边境。朝庭“和”、“战”争议不一,明世宗指东粤按察使陈储秀会同总督毛伯温处理此事。一方面,毛伯温等屯兵镇南关,大兵压境,准备随时进入安南攻;另方面,陈储秀毛伯温向安南朝陈利害、宣威德,示睦邻邦交政策。嘉靖十九年(1540年),安南退兵,十一月三日,朝的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从属国降为属地,名义上安南再入中国版图。陈储秀因功获嘉靖帝特赏宝镪,赐麒麟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

  “出为东粤巡按。

  会安南阻兵,宣示威德,夷酋欵关输贡。”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会东粤直指当代,台议佥推之。既至,熟悉民情利病,政治便否,张弛咸中窾(“中窾”:切中要害)

  会安南阻兵,议剿抚不一,与总督毛伯温、中丞张□□相机宜,宣威德。夷酋款关(“款关”:叩动关门,通报求见)输贡。上功,特赍宝镪,赐麒麟服。

  暇时遴士,程艺讲德,庞尚鹏殷从检节钺闽中(福建巡抚),皆所甄拔。”

  迁河南按察司副使,后去官归

  嘉靖廿一年(1542年),严嵩入阁当权,陈储秀受排挤,迁河南按察司副使,管理黄河事务。有位管河判官苛刻贪贿,而又与前任按察使有牵连,陈储秀详其情,下文斥逐。以忤直指,46岁辞官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

  “为严嵩所挤,迁河南副使。

  董河道,以忤直指,去官归。”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积资当不次擢用,为严嵩所挤,迁河南副使。

  董河道,树标振厉,吏凛然奉法。管河判官某苛而墨,与直指有连属为地,廉其不法状,叹曰:‘夫固蔓附而鹰攫者,上下相蒙以庇墨吏,奈法纪何?’檄下逐之,直指衔焉。适大计,以蜚语中之,去官归。”

  隐居梅溪

  陈储秀辞官归乡后,隐居梅溪家中,并在少年就学的倚龙寺学馆教书。

  嘉靖卅八年(1559年)倭寇侵扰晋江、南安一带,陈储秀在倚龙寺募集乡兵,协同晋江庄用宾御寇,协助南安县令夏汝砺鸠资集众建筑南安县城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庄用宾》、《泉州邑卫所司寨城·泉州邑城·南安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陈储秀》:“值兵燹告警,与庄用宾募乡兵御寇,乡人赖之。”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陈储秀》:

  “山居,采茹自给,诗书自娱,不问户外事。

  兵燹告警,与庄用宾募乡兵御寇。

  南邑无城,与邑令夏汝砺鸠资集众筑之,屹然金汤焉。”

  嘉靖四十年卒

  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六月廿一日,陈储秀卒于家,年58。乡人筑祠祀之。梅溪现留有1副其手书对联:“凤毛麟趾,鹤算龟龄。”

  葬洪梅镇坝后苏坝山麓;墓砖刻有“梅坑巡按墓砖”字样。廿世纪70年代,墓穴被毁。2003年十月重修,2005年二月竣工。

  清·咸丰(1851—1861年)间,泉州在籍御史陈庆镛陈储秀,手书“可有谏章存柏省,犹留声望在梅溪”对联,镌于梅溪氏祠堂大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泉州民系·泉州宗祠·梅溪氏祠堂》)

陈俞侯

  陈俞侯,字颺卿,一字栾公,明末清初•晋江屿头陈厝人,后移居泉州府城;陈洪谧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俞侯》选录)。

  由海上归命

  陈俞侯原参加明集团,郑经时任监军侍郎。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六月,郑经趁三藩之乱占领的泉、漳、邵、汀、兴五府之地相继失守,在大陆沿海仅存厦门岛及广东惠、潮两地;陈俞侯携带家口自厦门投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陈俞侯,字。为诸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陈俞侯,字,一字栾公,晋江人。由海上归命。”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康熙十六年丁巳九月……福建总督郎廷相疏报:‘郑经伪监军侍郎陈俞侯,携带家口人丁,自海上前来投诚。’下部知之。”

  分守济东道

  康熙廿二(1683年),授济东道。任职15年,两摄藩篆,一摄臬篆,三摄道篆。

  钦定四库全书《山东通志•卷25之2•职官2•分守济东道》:陈俞侯,福建晋江人,官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康熙间,以父洪谧荫授济东道。作贤孝之歌以化俗,察强梗之恶以安民。督赈高唐等处,分给有法。十五年间再摄藩篆,一摄臬篆,三摄道篆,咸称贤能。”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

  “康熙间授济东道。

  督赈高唐、茌平、清平、夏津,皆有法。州县供亿,一切罢却。

  摄济宁道,奉榷往来杂粮市舶,纤尘不染,毫无留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八年(1689年),上两次南巡,督理驿站,无误公、无扰民。

  摄粮道兼董德州豢养上驷院马,事属创始,无不合宜。”

  迤西道,永昌道参议

  康熙卅七年(1698年),调任云南迤西道。丁内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补云南永昌道参议。

  清《云南通志》载:“本朝……迤西道……陈俞侯,福建晋江人;四十六年任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丁内艰,起补永昌道参议,附荐卓异。”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调补永昌道参议。”

  四川按察副使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擢四川副使、分巡川东道。

  钦定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卷31•皇清职官•分巡川东道》:陈俞侯,福建晋江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升四川副使,治如山左(山东)。”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擢四川副使。”

  年老告归,卒于家

  年老告归,年七十六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5•人物志•宦绩6•国朝•陈俞侯》:“以年老告休归,年七十六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俞侯》:“以年老告归,卒年七十有六。子元焕元焱元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国朝》:陈俞侯:《陈子新编》、《滇蜀草》、《东行草》、《北行草》、《金陵杂诗》、《乐社诗草》、《乐咏》、《邻公诗余》。”

  陈俞侯《夕阳寮序》

  清《厦门志•卷9•艺文志•序》收录“《夕阳寮序》(国朝陈俞侯)”,文曰:

  “文者,载道之器。道在人心而散见于事物,故有一事不知、一物不名,而欲操觚为文,吾未见其可也。

  近世论文家,崇秦、汉,则薄唐、宋;尚唐、宋,则迂秦、汉。此徒在肤貌之间,而不得其神理者也。古人胸有所蕴,发而为言;之文,之文,虽未尝不相师,而岂相沿袭也哉!

  予寓京师,久同阮子晨夕,谈诗论文素矣。阮子深究性理,默契六经,自《道藏》、释典、诸子、百家以至兵法、战阵、医卜、方技,下及稗官野乘之书,无所不览,而采其精华、去其糟粕,故自成一家言。昔人评《史记》,只一‘洁’字,阮子之文足以当之。

  夙岁阮子至济上,予与藩司德臣欲为刻其藏稿,阮子方且南游,不遑少待。近臬司雁水,已刻其诗于金陵;阮子将应靖海将军施琅乡山之请,文方授梓,予亟分清俸以速其成。

  中郎得王充《论衡》,秘之枕中,不以示人,予故不能尔尔;而二公公好之诚,卓乎其不可掩。且以见阮子放浪江湖,徜徉山水,万里辞家,平生所遇知己,固亦不一而足也。”

  济东

  康熙间陈俞侯任济东道台期间,由鲁东村迁至泉州府城石壶巷(今中山南路济东巷8号处),后人遂称其巷道为“济东巷”。其派裔即称“济东氏”,奉陈俞侯为开基祖;以前的宅第门前均悬挂“世科衍派”,示其族脉源自晋江渎头世科。

  陈俞侯府邸为五间张三落双护厝的豪宅,东边带护厝;西边是石壶巷,巷内有一大石壶及一口井,据说那里曾是陈俞侯府上喂马处。今陈俞侯府邸大部分已塌毁,仅剩1落,且己残破。

  “济东氏”在西街原有1座祠堂,堂中有联:“世代诗书承孝友,愿人才有济;科名藩儒继状元,胤文晖鲁东。”今圮废。

陈健

  陈健(1491—1561年)字时干,号沧江,明•金门阳翟人,陈祯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牌坊•金门古牌坊•陈祯“恩荣”坊》)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四川司郎中,出为江西南安知府、广东廉州知府、广西南宁知府等。陈健勤政爱民,以清廉公正自持,每任皆有政声。

  嘉靖廿一年(1542年),泉州知府俞咨伯、同安知县袁杉等曾上奏朝廷,获准后在同安县城北门建“岳伯”坊表彰陈健的治绩。(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俞咨伯》)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卒。

  墓在今同安区五显镇后烧西村鹤来山麓;金门县金沙镇东珩村有其衣冠冢,俗称进士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陈健墓》)

陈进(附陈昴

  陈进邦俊,弟邦杰,清•晋江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进(弟“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进(弟)》选录)。曰:

  “陈进,字邦俊;弟,字邦杰,晋江人。

  以从平金、厦两岛功,部叙授副将、总兵。

  康照二十三年(1684年),罗刹恃险不庭,据木城为固;从征,深入不毛,造火瓘、火箭毁其敌楼、破其木城,贼乞降。凯旋,授进粤东参将、昴山西参将。

  二十九年(1690年),擢镇湖广九溪;已先镇湖广长沙。九溪、长沙要带洞庭、界红苗,崇山密菁,猺蛮杂处,镇抚有方,人民畏服。

  未几,迁江西袁临总兵官。皆以年老乞归。

  所莅之地,均建祠立碑。

  卒年九十一,卒年六十七。子各荫守备。

  案:同安陈昂,道光《志》误作。此陈昴邦杰,与陈昂英士意义同。当亦之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

陈鹄

  陈鹄(1570~1653年),原名陈文晖,字光夏浩文,号耆斋,归隐后改名陈鹄,明·晋江县廿九都五店市(青阳)屿头陈厝人,寓居龙湖镇卢塘(后改称鲁东)。生于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卒于顺治十年(1653年)。

  清·顺治十年(1653年)泉州知府陈秉直为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文末曰:“明末清文事未考,纪籍未志,谘访耆旧,故不揣之固陋,盖爰笔志其概矣。”“中宪大夫泉州知府陈秉直谨识 皇清顺治十年隆冬望月之吉”;碑无存。《族谱》中留有该记文,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但“实录”中不少内容采自民间传说,多有讹误,文词也不通顺,文白夹杂,语气不似清人,且杂以《渎头青阳鲁东氏家传》、《深沪茂山卢塘氏家谱》、《万姓统谱》等内容,应不是陈秉直碑原文。但该《实录》对陈鹄及其文晖书堂的记述尚详细清晰,可作重要参考。(全文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晖书堂》)。

  清·乾隆《晋江县志》有载。鲁东多姓家谱亦有载。

  家世

  陈鹄,远祖是五代·状元、晋江渎头世科人陈逖,传15世至南宋·咸淳六年庚午(1270年)解元陈与桂陈与桂由晋江渎头移居五店市屿头陈厝,再传15世至陈鹄,乃寓居龙湖卢塘(后改称鲁东)。鲁东《泉郡渎头文晖?公派家谱》称陈鹄是渎头氏38世。父用举;配内坑漳溪氏女,子陈洪谟陈洪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逖陈与桂陈洪谟陈洪谧》)。

  陈鹄父、祖开纸铺于安平兴胜境徐状元巷北(民国《安平志》有载),陈鹄早年游庠于石井书院研读易学,受府学征师充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清·乾隆《晋江县志》:陈文晖,府学;字光夏。”

  《温陵鲁东氏家谱》:“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本名陈文晖,字光夏。”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渎头青阳鲁东氏家传》曰:

  陈鹄本名文晖,字光夏,又字浩文,号耆斋,南明大学士陈洪谧亲父,福建晋江人;理学鸿儒。”

  “明·穆宗·隆庆庚午年二月十二日辰时生。”

  “其远祖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先祖宋·度宗咸淳庚午科解元陈与桂,由晋江卅二都渎头移居五店市陈厝;由青阳陈厝开族祖解元陈与桂,复传十五世至陈鹄,乃寓居鲁东。”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深沪茂山卢塘氏家谱》载:“旧有氏住民于此,为龙湖所属。一为卢塘陈店龙湖陈茂山陈氏原住民;一为晋邑鲁东晋江卅二都渎头陈洋五代状元陈逖,传十五世至宋·咸淳解元陈与桂迁五店市陈厝,解元处士公又传十五世至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为其裔,有晋江炉灶卢塘氏者分一支迁居金门陈厝,另一支则迁檀林。又曰‘檀林’同‘陈林’,若干住民世肇于此矣。”

   青田令、户部主事

  陈鹄于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举人,授浙江青田县令,旋擢户部主事。

  清·乾隆《晋江县志》:“万历庚子举人。授青田令,爱民如子。擢户部主事。青田人塑像星祀之。”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文晖书堂之学馆有一老学究姓,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时运不济。此府学耆士本名文晖,字光夏,一字浩文,明·万历庚子(万历廿八年,1600年)领乡荐会魁第二,魁星爷与之相邂逅。初授县令,有治绩,民立生祠祀之;旋擢户部主事。”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渎头青阳鲁东氏家传》曰:“明·神宗万历庚子年领府学乡荐,初授青田令,入仕爱民如子,擢户部主事,青田人塑像生祀之。”

  《温陵鲁东氏家谱》:“明·万历庚子举人,官至户部主事。”

  归隐,执教卢塘

  天启(1621—1627年)初因忤阉党,弃官归隐晋江十七八都卢塘,隐本名陈文晖,更名陈鹄,设馆执教于乡,按本名称文晖书堂”;又曾应邀到附近邻里讲学,如与鲁东村相邻的埔头村内“正觉堂”,有堂联记载陈鹄曾到该地讲学;在石下里(石厦村)讲学处,按字称光夏学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晖书堂》)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呜呼!明熹宗·天启初,因忤阉党济私乱政、陷害忠良,耆士遂弃官归隐鲁东,设馆授徒,以此为生。”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渎头青阳鲁东氏家传》曰:“阉党乱政,归隐居卢塘馆学,即鲁东文晖书堂,设馆授徙,教授乡里,执教不仕。”

  《温陵鲁东氏家谱》:

  “明·天启初,因不满魏忠贤阉党操纵朝政,陷害忠良,遂弃官归里,隐名陈鹄,执教于晋江十七八都卢塘。”

  “其生平曾应邀到邻里授徙讲学。埔里正觉堂讲学处有堂联记载;也尝至石下里讲学,有以其字命名之‘光夏学堂’,以缅怀其兴学倡教之伟绩。”

  门生同朝十八士

  文晖书堂”陈鹄的门生17人,加上1名因家境清寒为书堂学馆炊事而亦工亦学者,共18人,竟出了17位进士(明代16,清代1),而崇祯朝同朝为官者有18人。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值陈鹄七十五寿辰,在朝门生请为祝寿,崇祯帝奇之,赞道:孔子在鲁西,先生堪称在鲁东矣。”因而卢塘更名为鲁东,并镌碑勒石为记,传说还在村口建“鲁东”坊。(按:甲申年山河破碎、明朝将亡之际,诸门生恐不可能去向崇祯帝提为师祝寿之事。或说“鲁东”之名是清·顺治帝所赐。流闻难考。)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载曰:

  “鲁东位于龙湖东部,鲁东村人口千余,古称卢塘;鲁东又名鲁滨,为海滨邹鲁之东,故名鲁东。

  明末清初时,有位名陈鹄之私垫先生,在鲁东文晖书堂执教,收门生十八,皆考取功名,在朝廷为官。

  后被皇帝知之,赞叹道:‘孔子在鲁西,先生堪称在鲁东矣。’因而为鲁东。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

  于是下旨将陈鹄老先生居住之里封为鲁东,镌碑勒石,竖于鲁东埔头乡路间。皇上之旨,为天下行人及文武之臣下马之礼仪,若过孔庙,供人凭吊,或朝拜焉。”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

  “泉州府学耆士本名文晖,隐曰陈鹄,潜心精选,拔优秀才嗜学而智者,收为门人十有七也,教授诸生;另一门生,家境清寒,无力攻书,为书堂学馆炊事,为府学耆士先生煎茶煮饭,亦工亦学。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江南(?)闯王李自成起兵北上,长城之北女真族皇太极虎视眈眈,明思宗朝廷内忧外患,处多事之秋矣。

  吾郡耆士先生适逢七十五寿辰,诸门生请奏陛下:‘让廷臣诸生为之祝寿,以报一日为师、终为师之恩。’

  皇上一闻,深为诧异,谘其诸臣:‘师从谓何方人士?何故如此奏巧,盖同日之为师祝寿也感恩?’

  其在朝门生异口同曰:‘吾师为陈鹄耆士,先生本名文晖。’

  上闻,啧啧称奇,啻其耆士先生其门生有几乎?诸生曰:‘十有七也。’

  皇上欣闻其事:‘何为师祝寿,臣仅十七,而门生为十八,何如点数乎?’

  门生曰:‘在下微臣,此乃鲁东文晖书堂耆士陈鹄先生弟子,其同朝十八士,为陈鹄先生子陈洪谧蔡肱明卢若腾张朝綖吴韩起黄炳朱辜胤奇丁胤甲梁玉蕤郭符甲杨明琅沈佺期许吉璟何运亮史赞圣苏国瓓王命岳施安候施显安候。’

  诸生请奏陛下,下跪上疏曰:‘陈鹄耆士之门生十七,之所以多出一名为十八士,其为老先生煎茶煮饭之门生,老先生教授之。余生即崇祯十六年特用进士史赞圣。’

  上略闻片刻,慨言:‘当年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天下称奇;而陈鹄耆士门生十七位,却有十八名入士在朝为杜稷。诸府学耆士无愧圣贤之师。’

  诸生曰:‘是吾师教之有方,承万岁爷提携之,恩重如山矣。’

  (上曰:)‘自古严师出高徒,此泉州府学耆士先生教授有方,诸臣在朝登进士、中举人、入行伍、为仕,今杜稷之材,真令朕深表欣慰。遥想当年孔夫子生于鲁西,而文晖??陈鹄先生堪与相彰,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吾郡卢塘为钦赐之里,文风丕盛,明末清初科甲蝉联,簪缨鹊起,盖敕封鲁东矣,地处晋江衙口西北侧四里许。此里文晖书堂学馆,门迳通邃,馆舍俨然,明末清初科第入仕者为世人所慕,自此平凡无奇之卢塘因科第入仕甚多而闻名于世,郡南鲁东诸家谱世恩俱载,兴于明末而盛于清初。”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闽中理学渊源·佚事》载:

  “明末清初时有位名文晖隐名陈鹄之私垫,在鲁东执教,收个门生十八,皆入仕,且同窗、同师、同朝。

  后皇帝惊悉,赞叹道:‘孔子在鲁西,先生堪称在鲁东啊!’因而封之为鲁东。元、明属晋江县十七八都,有诸姓,而后以姓为最。”

  《温陵鲁东氏家谱》:“后因其门生同朝十八士,而钦赐其村为鲁东。”

  卒于杭州客栈

  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顺治帝闻陈鹄及其门生事迹,赐陈鹄进士出身,特诏陈鹄赴京受职。时陈鹄年已逾古稀,赴京途中于八月廿日病卒于杭州客栈。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载曰:

  “清·顺治皇帝闻泉州府学耆士陈鹄之门生皆为国梁邦柱,路人一过此碑,无不肃然起敬。”

  “又曰:大清定鼎,天下稍安,皇清·太祖特旨敕封陈鹄为昭代圣贤之耆士,且下旨特诏陈鹄赴京受封要职,用心良苦。道陈鹄乃白衣秀民之耆士,遂特旨赐陈鹄进士出身,入朝侍君备顾问也,或酌荐封禄赐爵。

  陈鹄接旨,却年已逾古稀,皇恩浩荡,赐进士出身。耆士先生奉旨赴京。呜呼!社稷耆士功名待授,岂料寿命不齐,年事已高,车舟劳顿,风雨兼程,水土不服,竟染一病,不治而逝于途中杭州客栈。”

  “清·太祖·顺治癸巳年八月二十日午时卒于杭州客栈,驾鹤西去,寿八十有四。”

  身后

  陈鹄的灵柩由门生运归鲁东村,钦赐祭葬在村子西北边的岩山东南窟。后入祀泉郡名宦祠。

  清·乾隆《晋江县志》:“后祀名宦。”

  《温陵鲁东氏家谱》:“入祀泉郡名宦祠。”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曰:

  “其灵柩为门生运归鲁东西北岩山之东南御葬。

  噩耗传遍京城,顺治帝惜失至极。帝命殿阁下旨,诏天下之贤士暨文晖?陈鹄先生诸门生回京入仕。生者皆号淘痛哭,遥设祭奠,鸠资为师祭奠造坟安葬。痛哉!天下儒士皆惜别。陈鹄耆士鸿福未享与诸生同享皇恩厚禄,遂以歌谣唁其盛,以碑志其事曰:‘陈鹄陈鹄,才识学博。皇帝诏尔做官,尔却有缘无福。’”

  “钦赐祭葬于鲁东岩山之东南,祀名宦。”

  遗址

  《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先生门生十八士碑记实录》收录《万姓统谱》载曰:

  “鲁东文晖书堂有一方由中宪大夫泉州知府黄逊诚当年所立之墓碑,其碑文曰:‘泉州府学耆士鲁东先生坟。’

  ‘鲁东文晖书堂’、‘泉州府学耆士鲁东陈鹄故宅’及岩山上先生门生十八士名录崖刻,此为鲁东文士所志。”

  在已废弃的龙湖镇鲁东村原村小学不远,有一座3开间的古大厝,墙壁倒塌一边,门前石堵上,刻着“鲁东文晖书堂”字样。

  陈鹄故居在村西不远处,也是红砖大厝,已破败不堪。

  陈鹄墓在西山(鲁东村西北的山坡),墓碑镌“泉州府学耆士鲁东先生坟 ?中顺大夫、泉州知府黄逊诚立”黄逊诚疑为南明官员)。廿世纪五六十年代陈鹄墓被毁,墓碑被扛去搭石桥,一直到前些年才找到,现存村中。

  原岩山上清代鲁东文士所刻先生门生十八士名录崖刻”无存。但在西山有一片很大的石群,中间的那块石头上新刻着“鲁东十八士”的名字。这里曾是十八士读书之地。

  现代,鲁东村内建有陈鹄先生纪念公园”,1堵照壁镌有陈鹄浮雕像。

  附:“鲁东十八士”名录

  明末清初是一个朝代更迭的乱世,“鲁东十八士”虽同出一门,但他们选择扮演的角色却不尽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或继续拥护明廷及其后续的南明政权,至死不渝;或顺应潮流,投靠清王朝谋求官职;或死于祸乱;或急流勇退归隐田园。

  陈洪谧?(1600—1668年),字龙甫,号默庵,晋江青阳屿头陈厝人;陈鹄子。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授南户部主事,迁员外郎,擢知苏州。崇祯十六年(1643年)迁山东按察副使,未抵任,旋晋太仆寺少卿;崇祯十七年(1644年)议转升兵部右侍郎,会京师已陷,未及任。南明·隆武朝,授兵部左侍郎,改礼部左侍郎;秋,拜文渊阁大学士。未久,以母老乞归。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谧》)

  蔡肱明(1598—1644年),字子起,号靖公,谧忠愍,晋江东石蔡厝人,迁蚶江莲塘(今石狮市蚶江镇莲塘)人,后居泉州郡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官兵部职方主事、员外郎中,擢四川威茂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党陷川南诸州,蔡肱明一家32口同日遇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肱明》)

   卢若腾(1598-1664年),字闲之,又字海运,号牧洲留庵,原籍晋江龙湖内坑,迁金门金城贤厝。崇祯九年(1636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武选司郎中、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弘光朝擢佥都御史。顺治二年(1645年),隆武朝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东温、处、宁、台四州。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下温州,卢若腾潜回福建,募兵起事。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依思明(厦门)郑成功,留居金门。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郑经退守台湾,卢若腾入台,至澎湖疾作而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若腾郑成功》)

  张朝綖(1598—1658年),字思藻,号青武,晋江东石潘径人,后避居金门青屿。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职方司主事、郎中、江西参政、江西湖西道。南明·隆武朝任右佥都御史,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政权覆灭,张朝綖避居金门青屿,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朝綖》)

  吴韩起(1600—1660年),字宣伯,号青岳,晋江安海灵水人,迁石狮龟湖。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当涂县令、礼部主事,卒于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韩起》)

  黄锡衮(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晋江潘湖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任广西巡抚。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因世乱归家。入清,顺治五年(1648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历弘文院检讨、翰林院编修、修撰、浙江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弘文院侍读学士、巡按广西、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礼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康熙九年(1670年)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康熙十年(165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康熙卅八年(1699年)致仕归里。卒于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辜胤奇(1602—1677年),又作辜孕奇,字嗣杰,号永平,晋江永和辜厝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检讨,以父疾假归,遂不仕,家居以经史自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丁胤甲(1605—1670年),又作丁孕甲,字子冠,号岸庵,晋江陈埭岸兜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历淮安府推官、浙江道御史、以御史巡按贵州、太仆兼佥都巡抚黔南,致仕。(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丁胤甲》)

  梁玉蕤(1607—1672年),字旧谷,号韵略,晋江象山人,迁安溪官桥岩头。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教谕兼摄罗源。鼎革,于湖源学署,官至吏部主事、抚州推官。后致仕杜门不出,未几卒。(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梁玉蕤》)

  郭符甲(1605—1648年),字辅伯,号介庵,谥节愍,晋江龙湖后溪人,迁南安水头。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授官,假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南明·弘光朝授户部四川司主事兼兵部职方司,擢礼、户右给事中,以疾归;隆武朝逃建宁山中。顺治四年(1647年)夏,郭符甲在永春举事抗清,死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郭符甲》)

  杨明琅(1612—1675年),字质人光坦,号蓉庵,晋江罗山芙蓉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翰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郑经略地泉州,其部將何佑奉令将杨明琅及家眷掳往台湾,后又被放逐到淡水垦殖,死于戍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明琅郑经》)

  沈佺期(1608—1682年),字云祐云又,号鹤斋复斋,南安后园村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进士,授吏部郎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即南归。南明·隆武朝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隆武政权覆亡后隐居乡野,改事学医,清廷屡征召不就。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起事抗清,沈佺期积极响应;后随郑成功赴厦门,为幕府上客;顺治十二年(1655年)聘入储贤馆。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征台,留沈佺期等于厦门襄佐世子郑经。康熙三年(1664年)入台,此后在台湾闭户谢客,以文史自娱,兼以医药济人。卒葬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沈佺期郑成功郑经》)

  许吉璟(1618—1695年),字祥景,号龟斋,晋江石龟许厝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兵部给事中、浙江布政司照磨,乞归。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弘光朝起故官;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归。后依附郑成功,居金门。清·康熙三年(1664年)东渡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许吉璟》)

   何运亮(1619—1679年),字忠寅,又作中寅,号紫屏,晋江大埔何厝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进士,授海康知县。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南明·隆武朝调南海令,擢工科给事中,升观察督盐政,晋太仆寺少卿理盐政如故。隆武政权亡后托迹空门,与同志结诗社为事,至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运亮》)

  史赞圣(1620—1698年),字乔岳聪达,号平庵,晋江安平史厝人。家贫无力攻书,为“文晖书堂”炊事,亦工亦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特科进士,授行人(宗人府御厨),迁户部主事,擢吏科右给事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史赞圣》)

  苏国瓓(1620—1693年),字瑜公,号迁叟,晋江陈埭苏厝人,迁安平梧山。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编修,未浃旬而甲申变作(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入清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国瓓》)

  王命岳(1609—1667年),字伯咨,号耻古,晋江金井柄洲人,迁安平王厝。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历工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康熙元年(1662年)因议狱不当夺官家居。卒于北京家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命岳》)

  施显(1624—1651年),字安候,号浔庵,晋江龙湖衙口人(古属南浔乡),施琅弟;是“鲁东十八士”中唯一没有考进士的。崇祯十三年(1640年),施显从家乡投奔郑芝龙阵营的施琅施琅把千夫长之职让予施显。后郑芝龙降清,顺治五年(1648年),施显率家人投入郑成功抗清阵营,因战功累至援剿左镇。顺治八年(1651年)爆发曾德事件,施显郑成功杀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显施琅郑芝龙郑成功》)。

陈昂

  陈昂(~1720年),字英士,《台湾外记》作字星华,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徙灌口;陈伦炯陈芳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伦炯陈芳》)

  清·方苞为作《广东副都统墓志铭》(清•钱仪吉辑《碑传集•卷15•康熙朝功臣下•陈昂》收录)。文后有曰:“公之子伦炯介吾友千木请铭,余既奇公之迹,又其言宜考信于后,乃受其请而谱之。”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载其事迹。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望溪集》、《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昂》选录)。

  贾海上,往来外洋

  陈昂好击剑,弱冠贾海上,往来东西洋。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先公(指陈昂少孤贫,废书学贾,往来外洋。见老于操舟者,仅知针盘风信,叩以形势则茫然,间有能道一、二事实者,而理莫能明。先公所至,必察其面势、辨其风潮,触目会心,有非学力所能造者。”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墓志铭》:

  “公姓氏,讳,泉州人,世居高浦;国初迁滨海居民,徙灌口。

  父兄相继没,以母寡艰生计,遂废书贾海上,屡濒死。往来东西洋,尽识其风潮土俗、地形险易。”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陈伦陈伦炯,字次安,福建同安人。父,字英士,弱冠贾海上,习岛屿形势、风潮险易。”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陈昂,字英士,同安人。少好击剑,有勇力。世居高浦,国初迁滨海居民,徙灌口。

  父兄相继没,以母寡艰生计,遂废书贾海上,屡濒死。往来东西洋,熟识海岛港门、风潮险易。”

  清·康熙十五年(南明·永历卅年,1676年),陈昂还尝至台湾经商,甚悉东宁內情。

  参征台机密

  康熙廿一年壬戌(1682年),康熙帝决议征台。康熙廿二年癸亥(1676年),施琅专征台湾,陈昂进见,参机密,随征。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墓志铭》:

  “康熙癸亥,上命浙闽总督姚启圣经略台湾,遣靖海伯•施琅统诸军进战;求习于海道者,公入见。

  时制府以水战宜乘上风,公独谓北风剽劲,非人力可挽,船不得成?;不若南风解散,可按队而进。意合,遂参机密。

  将至澎湖,北风大厉,氛雾冥冥,昼面不相觌三日,军中恫疑。公进曰:‘此杀气也,将军毋以父兄之仇,欲效楚•伍员伍子胥倒行而逆施乎!’将军曰:‘然则吾誓天!’公手案以进。誓毕,风反日晖,遂克澎湖,归疾病痍伤者于台湾;其吏卒大憙,氏遂归命,兵不血刃。”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康熙壬戌,圣祖仁皇帝命征澎、台,遣靖海侯·提督诸军;旁求习于海道者。先公陈昂进见,聚米为山,指画形势,定计候南风以入澎湖,遂藉神策庙算,应时戡定。”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施琅征台湾,征从军。”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康熙癸亥,上命闽淅总督姚启圣经略台湾,遣靖海伯•施琅统诸军进战;求习于海道者,入见。

  启圣以水战宜乘上风,独谓北风剽劲,非人力可挽,船不得成?;不若南风解散,可按队而进。意合,遂参机密。

  将至澎湖,北风大厉、氛雾冥冥,书面不相觌三日,军中恫疑。进曰:‘此杀气也。将军毋以父兄之仇欲效楚伍员倒行而逆施乎?’将军曰:‘然则吾誓天!’手案以进。誓毕,风反日晖。

  及战,身自奋击,所向披靡,遂克澎湖,归疾病痍伤者于台湾;其吏卒大憙,氏遂归命,兵不血刃。”

  赴海外招访氏遗人

  及清有台湾,陈昂又奉施琅令出入东、西洋,招访氏有无遁匿遗人,凡5载。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又奉将军令,出入东、西洋,招访氏有无遁匿遗人,凡五载。”

  其事可从日本长崎贸易史料得到验证。

  据《唐风说书》编纂而成的日本《华夷变态》中,收有1封文书,原文如下:

  “大明客总管陈昂为禀请当国主:放生到长崎、搭船回家事。

  等在厦门,大鸟船船主蔡胜娘在厦门,兴贩日本国生理。自六月初八日开船,至六月廿九日见五岛山,又无风进港。至七月初五日,遇东北大风,无奈将船使回。至初六午,本船尾后风浪打开,船上客并水梢一百二十八人,死者无数。等十七人下船,板一块,至本月十一日,到贵国,尚存三人。谢得町主救活豹命。

  复乞当国王发回长崎,搭船回。说信万代公候。

  贞享三年(康熙廿五年,1686年)七月,总管陈昂。”

  可知陈昂贸易途中遇难漂流抵日本某藩,该禀文系请藩主(当国主)将其“发回长崎”,以便搭乘贸易船归国。日方为禀文所冠题名“大明客总管陈昂称谓,所谓“大明客”似应作前据台氏集团属下身份理解。

  日本长崎是郑芝龙发迹地、郑成功出生地,也是氏海商集团的重要贸易地和郑经郑克塽政权的国库存放地之一。因此,陈昂海上遇难之说或是事实,或是陈昂单方面策划,抑或是与日本某藩合作策划以欺蒙幕府。

  但陈昂此行属“招访氏有无遁匿遗人”的秘密性质则无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

  历苏州城守、碣石总兵官、广东副都统

  后陈昂授苏州城守游击,寻调定海左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碣石总兵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擢广东右翼副都统。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墓志铭》:

  “策勋,授苏州城守。一调,再迁而至碣石总兵官,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

  “公历官皆能其职,有遗施在人。”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陈昂“叙功授职,再迁至碣石总兵,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陈昂“有功,授游击,累迁至碣石总兵,擢广东右翼副都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策勋授苏州城守,一调,再迁而至碣石总兵官。擢广东副都统,皆滨海地也。”

  《广东通志》:右翼副都统陈昂,汉籍,福建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 史部27·海国闻见录》载:陈昂“叙功授职,官至广东副都统。(案:副都统为满洲额缺,陈昂得是官,盖出特典。)”

  远虑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墓志铭》:

  “尝奏请:‘西洋治象数者宜定员选,毋多留;其留者,勿使布其教于四方。’

  自开海洋,登莱、江淮间海舶至,菽粟、布帛即腾踊;佥曰‘内地年登而谷贵,职此之由。’久之,语上闻,命尽闭海洋。公闻之,独曰:‘南洋,非此伦也。吾少历诸番,皆习耕稼,无资于中国;或海壖毁饥,商舶尚以诸番之米至。今概绝之,则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欲上言,会疾作。将终,命其子以遗疏进,众皆疑焉。叩之闽人,则曰:‘斯言也,甚信!’”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

  陈昂尝上疏言:‘西洋治历法者宜定员,毋多留,留者勿使布教。’

  又以沿海居民困于海禁,将疏请弛之。会疾作,命伦蜅陈伦炯以遗疏进,诏报可……

  疏并言:‘臣详察海上诸国,东海日本为大,次则琉球。西则暹罗为最。东南番族文莱等数十小国,惟噶啰吧、吕宋最强。噶啰吧为红毛一种,中有英圭黎、干丝蠛、和兰西、荷兰、大小西洋各国。和兰西最凶狠,与澳门种人同派,习广东情事。请敕督、抚、关差诸臣防备,於未入港之先,取其火砲。另设所关束,每年不许多船并集。’下兵部,但令沿海将吏昼夜防卫,寝议……

  时互市诸国奉约束惟谨,独伦蜅伦炯父子有远虑,忧之最早云。”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

  “尝奏请:‘西洋治象数者宜定员选,毋多留;其留者;勿使布其天主教于四方,以诱惑群愚。’

  自开海禁,登莱、江淮间海舶至,菽粟布帛即腾踊。佥曰‘内地年登而谷贵,职此之由。’久之,语上闻,命尽闭海洋。闻之,独曰:‘南洋非此伦也。吾少历诸番,皆习耕稼,无资于中国。或海壖毁饥,商舶尚以诸番之米至。今概绝之,则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作业。’欲上言,会疾作;将终,命其子以遗疏进。众皆疑焉,叩之闽人,则曰:‘斯言也其信!’”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昂卒,年六十八。

  清•方苞《广东副都统墓志铭》:

  “卒年六十有八。”

  “父讳,前母许氏、母王氏。自曾祖以下,皆受一品锡命。

  夫人林氏

  子三人,长伦炯,次,次伦焜,以某年月日葬公于某乡某原。


  铭曰:‘迫为生,海之涯。备诸艰危荣遇,亦由兹志。愿无馀安,以反其居。’”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子二:伦炯。”

陈伦炯

  陈伦炯(约1685—1748年),《清史稿》作陈伦蜅,字次安,号资斋,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后居于厦门;广东右翼副都统陈昂之子。约生于康熙廿四年(1685年),约卒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

  其简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史部27·海国闻见录》有载。《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国史馆本传、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昂·子倫炯》选录)。

  熟外夷情形

  陈伦炯之父陈昂弱冠即贾海上,往来东西洋。康熙廿二年(1676年)施琅专征台湾,陈昂参机密,随征。及清有台湾,陈昂又奉施琅令出入东、西洋,招访氏有无遁匿遗人,凡5载。后陈昂授苏州城守游击,寻调定海左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迁碣石总兵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擢广东右翼副都统。

  自为童子起,陈昂即告以岛沙隩阻盗贼出没之地,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夏,陈伦炯还亲游日本,故而陈伦炯尤熟外夷情形。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

  “伦炯自为童子时,先公陈昂于岛沙隩阻盗贼出没之地,辄淳淳然告之。

  少长,从先公宦浙,闻日本风景佳胜,且欲周咨明季扰乱闽、浙、江南情实;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亲游其地。”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陈伦蜅,字次安,福建同安人。父,字英士,弱冠贾海上,习岛屿形势、风潮险易。”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伦炯伦炯,字次安。为诸生,博通群书,尤熟外夷情形。”

  三等侍卫

  陈伦炯少习水师。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昂卒,陈伦炯承父荫赏蓝翎侍卫。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擢三等侍卫。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伦炯蒙先帝殊恩,得充侍卫;亲加教育,示以沿海外国全图。”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

  “伦蜅初以荫生授三等侍卫。”

  伦蜅为侍卫时,圣祖尝召询互市诸国事,对悉与图籍合。”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少习水师,由荫生赏蓝翎侍卫。康熙六十年四月,擢三等侍卫。”

  发往福建:累至台湾总兵

  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台湾“辛丑朱一贵倡乱”陈伦炯奏陈易平狀,“奏曰乌合耳,会须刻日平也。”七月,陈伦炯发往福建,以参将用;十月,署台湾南路参将,随军入台。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署台湾协副将;十一月,升澎湖协副将。雍正二年(1724年),转台湾水师协副将。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特旨简放为台湾总兵。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

  “康熙六十年(1721年),特授台湾南路参将。

  皇上雍正嗣位,蒙恩迁澎湖副将、移台湾水师副将。即擢授台湾总兵。”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雍正初,授台湾总兵。”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七月,发往福建,以参将用;十月,署台湾南路参将。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命署台湾协副将;十一月,升澎湖协副将。

  二年(1724年),调台湾水师协副将。筑海岸,护安平夷城。悯平台死事者,建‘五忠祠’,祀许云以下五人(镇压朱一贵起义时阵亡)

  四年(1726年)九月,闽浙总督高其倬以台湾总兵一官尤关紧要,奏请简放;十月,升台湾总兵。

  厉己率属,时有‘总镇清廉补破靴’之谣。

  寻偕其倬疏称:‘台湾镇旧设马兵三百名。因台湾多雨,春夏秋三时皆泥深水大,马无所用;惟冬间,方能乘骑远出。而入山征番捕匪,兵丁仍皆步行。若将所设之三百名马兵裁去,改为步卒战兵三百名、守兵四百名,分入四十三营轮流添拨防台,比旧额多兵四百名,而又不用增添粮饷。似于营伍有益。’允之。”

  【雍正五年(1727年),陈伦炯偕闽督高其倬奏准裁撤台湾绿营马兵,然却与台协水师副将康陵对鹿耳门炮位使用木架或砖砌相持不下。】

  高雷廉镇总兵

  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陈伦炯调补广东高雷廉镇总兵(辖高州、雷州、廉州军事)。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自序》:“移镇高雷廉。”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调广东高廉。”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调补高雷廉镇总兵。”

  坐事降署大荆营游击,署澎湖协、兴化协、台湾水师营副将,实授

  雍正七年(1729年)坐事降级调用。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命往浙江;四月署大荆营游击。雍正十年(1732年)正月署福建澎湖协副将,闰五月调署福建陆路提标兴化协副将;六月调署台湾水师营副将,十二月实授。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坐事降台湾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

  “先是。伦炯在台湾任内揭报参将林子龙纵兵聚赌、废弛营伍及招贿婪赃等款,经高其倬题参革职。

  七年(1729年),署闽浙总督史贻直奏称:‘揭报诸款,审无凭据。查林子龙从前效力戎行,颇着劳续,在任亦得兵民之心;可否量加委用?’奉旨:‘林子龙从前引见,系壮健材能之员,后被陈伦炯枉加弹劾;而所特荐之游击洪继龙则甚属庸常。举劾颠倒,伦炯下部议处,降级调用。’

  九年(1731年)二月,命往浙江,交与李卫照所降之级委用,效力赎罪。四月,署大荆营游击。

  【梁章钜《雁荡诗话》载,雍正九年(1731年)陈伦炯任大荆协戎时,曾和乐清总镇倪鸿范同登雁荡山雁湖,是夜“皎月当空,通宵澄霁,而俯视山下则黑云如汁,雨浪浪不能止,真有天上人间之别。”陈伦炯题“大观”二字,倪鸿范亦书“云梯独占”。】

  十年(1732年)正月,命署福建澎湖协副将。闰五月,调署兴化协副将。六月,调署台湾水师营副将。十二月,实授。

  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欲以补温州总兵,不许。”

  江南苏松水师总兵,狼山镇总兵

  雍正十二年(1734年)擢江南苏松水师总兵,驻崇明。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调狼山镇总兵。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复授总兵,历江南苏松、狼山诸镇。”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

  (雍正)十二年(1734年),擢江南苏松水师总兵。

  十三年(1735年),江南总督赵宏恩奏言:

  ‘据苏松水师总兵陈伦炯禀称:吴淞海口为苏松门户,南北商艘出入骆驿;而各船遇风收泊,舍此更无他处可以寄椗。奈此口并无高山大阜可为了望标准,每逢黑夜,船只停泊外港,猝遇风浪,无所逃避。兹巡洋目击情形,随查勘吴淞港口有炮台两座,北属吴淞、南属川沙,可于各台上设立高竿,悬挂明瓦号灯二盏,以为港口南北标识,使黑夜收风船只望为准绳,以便入口。

  臣查所议,实于海洋昏夜收口船只大有裨益。’

  疏入,上嘉之。

  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奏称:‘闽省动拨江西、湖南仓谷三十万石。伏思江西、湖南二省从内地至闽必由长江,至江南换海舶方可出口海运。臣身任江南水师,闽省又系桑梓之地,请躬亲督运,庶免闽省委员远来守候稽迟。’从之。

  (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调狼山镇总兵。”

  浙江提督

  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陈伦炯擢浙江提督。“兵民祝之如父母,伦炯抚之如己子,上下相安。”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擢浙江提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擢浙江提督。”

  卒于家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麾下提标右营兵丁纠众为盗,虽经慈溪知县拿获,但却被所属营员谎称邀功。因失察事,被闽浙总督马尔泰参劾,降三级调用。乾隆十二年(1747年),陈伦炯以母需人终养为由而延迟候补,解职还乡。约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陈伦炯卒于家,享年64岁。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

  “未几,因失察事下部议处,即议降三级调用。

  十三年(1748年)八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奏:‘原仕浙江提督陈伦炯为水师中难得之员,请留闽就近补用。’奏入,不许。

  未几,卒。”

  著《海国闻见录》

  《清史稿·卷284·列传71·陈伦炯“时互市诸国奉约束惟谨,独伦蜅父子有远虑,忧之最早云。”

  陈伦炯著有《海国闻见录》,雍正八年(1730年)作《自序》印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海国闻见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1· 史部27·海国闻见录》载: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及袭父荫,复由侍卫历任澎湖副将、台湾镇总兵官,移广东高雷廉、江南崇明、狼山诸镇,又为浙江宁波水师提督,皆滨海地也。故以平生闻见,著为此书。”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倫炯“著有《海国闻见录》二卷。

陈芳

  陈芳名侯,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昂子,陈伦炯之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陈伦炯》)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昂·子》选录)。

  “名侯。貌魁伟,能挽数石弓。

  为把总,稔盐捕以私盐诬人,动辄破产,罹刑狱;白于当道,力除之。

  擢吴川游击。有造孩子酒者,刳胚胎投糟中,吸其气酿为酒,杯值钱百,罹其毒者无算。事觉,知县将薄罚释之。曰:‘此何如事,不除其人而绝其害,非法意出。’立揭其事于大府,置极刑。

  后以病免。”

陈壎

  陈壎,字仲篪,清·泉州府同安县高浦人(宋称“鹤浦”,今属厦门市杏林区);陈昂孙,陈芳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陈芳》)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5•陈昂·孙“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3•陈昂·孙》选录)。

  “陈芳,字仲篪,以从父荫补福建水师提标左军守备,迁金门游击,移台湾中军,授烽火门参将,移广东大鹏营。

  擢香山副将。香山当广海门户,西南诸番舶所辐辏;而澳门红夷室家杂处,其外零丁诸洋汪洋无际,奸民剽掠,聚散无常。内镇抚、外巡缉,夷民均安,洋盗相戒不入其境。后巨盗曾德度等发觉,独香山无事。

  摄碣石总兵,卒于官。

  生长将门,双目炯炯有光,善骑射,而性温雅;所至与诸有司和衷相济,人服其识体。”

陈宁

  陈宁,字士泰,明·晋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康海榜进士,授东莞知县。

  钦定四库全书《广东通志·卷40·名宦志·各府·南雄府》:

  陈宁,字士泰,晋江人。

  弘治壬戍以进士知东莞,不期月百务俱举。性刚方,不畏权势。政暇则于诸生讲解,久而不倦。用未久而卒,其清白足多云。”

陈科捷

  陈科捷,号瀛可,清• 安溪县崇信里人(今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陈迁鹤曾孙。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二甲第33名进士。

  初授编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卅二年(1767年)任湖南学政。

  后曾任内府礼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京城御史、鸿胪寺少卿,诰授朝议大夫。

  传见文苑的主要著作有:《晋溪文房》、《太史家稿》、《静学居诗话》、《诗学声调谱》、《余堂诗集》、《志道斋集》、《晴窗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