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书院(11—18划) 11划: 十一划 崇正书院 沿革 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一些读书人曾借施琅“春园”(今芳草园)作院舍,组织“崇正书院”。后废。 光绪(1875—1908年)初,郡绅请于原施琅“冬园”增建书斋。“冬园”又称“松石山馆”,位于泉州古城东南隅(现温陵北路)释仔山,是施琅园林之一。施琅殁后,地易他姓,后又卖作斋堂,因堂主犯案没官。 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官府即以法兰西团练剩余之款提充起盖,焕然一新。建筑书院时,于院内增竖 “研经味道之室”一匾,而总名为崇正书院,有讲堂、回廊、书斋、楼阁、假山、池塘,极其轩敞。讲堂坐北朝南,大门向西,颇为堂皇。时施琅“冬园”一些旧物尚存,如六角亭、古梅、巨松、石笋等。 崇正书院因属知府掌管,经费较有保证,且因建院时间已属晚清,故也成为泉州城内保留至清末的三所书院之一。 民初,崇正书院曾划部分空地用作农事试验场。 1930年,苏秋涛在府文庙创办平民中学,1932年增设高级农村教育科(泉州农校前身)。1935年秋,平民中学改为晋江私立民生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后迁至崇正书院旧址,简称民生农校。解放后民生农校收归国有,名泉州市农业学校。改革开放后泉州农校迁至大平山新址;其地 2006年辟为释雅山公园。 现新门街芳草园西隅绿树掩映中亦有一座书香十足的古大厝,额为“崇正书院”。这座古大厝原在涂门街清净寺西侧,是明·户部尚书黄景昉家族的旧居,当年涂门街改造时因故按原结构形态整体迁移到芳草园(原施琅园林“春园”),复建时命名为“崇正书院”,以作纪念。 附:民国·曾遒《过旧崇正书院有感》和现代陈泗东按 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崇正书院有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 。现载陈泗东《幸园笔耕录》,陈泗东按,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崇正书院旧名东园(?应为冬园),有石刻嵌门额,西对释雅山,即施靖海侯冬景之园。施后地易他姓,后又卖作斋堂,因犯案没官。清·光绪间,郡绅请为崇正书院,以甲申(1884年)防法兰西团练剩余之款提充起盖。焕然一新,讲堂回廊,楼阁假山,极其轩敞。 闲从故老话东园。 崇正书院讲堂,坐北朝南,大门向西。其最擅名者,一松一石。松之大,石之高,为近所罕有。闻假山下一池,恐水之渗漏,底皆范以锡,则当日之豪侈可想见也。 【泗东按】 施琅,字琢公,晋江衙口人,初为郑成功部将,后降清率兵渡台,降郑克塽,收台入清,功封靖海将军靖海侯。克塽降,初康熙欲放弃台湾,琅力主经营,故台湾始终为我国有效控制之领土,施有功焉。其子世纶官至漕运总督,为清代著名清官,俗称施不全,清有小说《施公案》敷衍其事。 崇正书院之六角亭,后移入中山公园(原注:即今人民体育场)。1946年国民党专员罗尔瞻移埋留府埕之明代七部棺于亭畔。解放初扩建体育场,棺、亭均废。 崇正书院余物今已无存,残余假山文革后亦废。此院遗址今为晋江地区农校校舍,唯施琅的故宅仍围在校舍之中,其子孙尚居其内。从前其正厅之中,有施琅坐像一尊,须髯戟指,甚有威仪。外加清朝冠带官服,以绣为之,衣冠制作精致,寒暑易服。文革中象被打碎。又厅上有大柜数个,内贮施将军的田地租单,皆清初物,有经济史料价值,今荡然无存。 据李硕卿同志说,崇正书院地属通源铺。松树系先被焚,后被大风刮倒。”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黄景昉、郑克塽、施世纶、曾遒》、《泉州民居· 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崇德书院,位于安溪县长坑乡政府内,处达摩岩山下,保存完好,是安溪县仅存的古代书院。 “崇德书院(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崇德书院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间,贡生苏周家创办。自建成后,书院不仅成为培养科举人才的场所,也是附近乡里长老议事之所。 光绪廿一年(1895年),戴凤仪曾主讲崇德书院。戴凤仪(1850-1918年),清末民初·南安诗山人,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中式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1925年,乡贤王祝三为募款建造剑斗桥一事南渡马来西亚,拜访长坑福春村旅马侨亲官光厚。官光厚当即出资支持。商谈之间,两人提出“治乱基于教化,兴邦必先树人”的见解,倡议在家乡创办中学。于是,官光厚带头捐款4万元,并向菲律宾、缅甸、新加坡等海外侨胞以及港澳台同胞劝募,捐资者逾千人,募款10多万元。特别是陈诗景,变卖家产,捐出1万多元,倾资兴学。 1927年10月1日,安溪崇德中学首届校董会成立,决定以崇德书院为校舍,创办中学,定名“安溪私立崇德中学”,设初中班,并办附属“崇阿小学”,是为安溪县最早的侨办学校。 1930年,官光厚、王祝三与侨亲们商议,将募集的资金在厦门购置楼房13幢共计39间,作为崇德中学的永久校产,提取租金作为学校的办学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的生存困难。时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对此举十分嘉许,题联“天助自助者,彼长我长之”赠官光厚。 崇德书院现为长坑乡政府办公、住宿及储藏之用。 规制 崇德书院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为3进式庭院。 第1进面宽5间,开3门,明廊式。 第2进为楼阁式庑廊,宽、深各3间,雕饰废坠。 后进与左右绕以房屋,与第1进相连接,成为半圆形的整体。风格独特。 书院中新建有碑廊,镌刻着《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明·一峰书清源书院。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泉州历史上的清源书院先后有三处:一是南宋时的清源书院,在袭魁坊旧睦宗院内;而是明代,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三是清代的清源书院,在集贤铺承天寺南侧,即今南俊巷晋光小学址。 南宋·睦宗院清源书院 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南外宗知宗正事赵希衮在州治西南袭魁坊旧睦宗院内建清源书院。元初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南外宗正司》) 明·一峰书清源书院 明·崇祯间,一峰书院一度改名为清源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清源书院,在泉州府治东南集贤铺承天寺之左、今南俊巷晋光小学,原为清初靖海侯·施琅所建之“澂圃 ”(夏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泉州民居·施琅“春、夏、秋、冬”四季园》) 清·乾隆陈之铨建 施琅夏园后渐废。清·乾隆卅二年丁亥(1767年),泉州知府陈之铨捐俸倡率,就其处建“清源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之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清源书院》载: “清源书院,在府治东南集贤铺承天寺之左。 原系靖海侯施家(施琅)所建,名曰‘澂圃’(夏园)。其后人分割转售他姓,日就倾颓。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郡守陈公之铨以温陵书院房屋稀少,五邑士子来学者,多不敷居住,遂捐俸倡率绅士购建兴修,名曰‘清源书院’。 中为讲堂,前为石亭,方池环绕。对联云:‘琴书在御,任眼前鱼 躍 鸢飞,悟 徹 行文旨趣;函丈无尘,看槛外水流山峙,参来养性工夫。’左有小山石桥,横亘其下。转而上则得月楼,岿然在望焉。 讲堂之后,有内堂东西两房,窗棂明净,可为掌教行文之所。左旁有厅,迥向有廊,转过楼下,房屋较为轩爽。其东边厢房一连十余间,诸生可群萃肄业焉。” 清·乾隆杨廷桦扩充 乾隆卅八年癸巳(1773年),泉州知府杨廷桦扩充之。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清源书院》载: “乾隆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郡守杨公廷桦议欲扩充,院前有屋三进,共计十多间,通桂坛巷,原为施家旧业,再行购置,掌教 陈绳臯恐日久视为传舍,亲书‘清源学舍’匾额,悬在门首,不许外人借住,以昭画一。 其山长修金薪水以及诸生膏火,历任郡守皆有捐置。将银项发各典铺生息,立有碑记,以杜侵渔,可按数稽查焉。” 清·嘉庆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与冯国柄《记》 嘉庆七年(1802年),泉州知府冯国柄倡捐经费以资运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冯国柄》) 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清源书院》载:“嘉庆七年,重修《清源书院经费碑》。署府冯国柄记。”并收录冯国柄《记》文如下: “泉郡为子朱子(朱熹)过化之地,而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两先生皆守兹土,所以启迪而薰陶之者,至深且久,故有海滨邹鲁之称,钜儒名臣后先辈出。士生其间,耳濡目染,必有以继迹前贤,而教育造就,非加意于书院不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王十朋、真德秀》) 乾隆丁亥 (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前守陈公之铨别购新院,颜曰‘清源’,醵经费千金。后杨公廷桦守是邦,复鸠金共成四千五百有余两,岁费有资,条教章程,灿然大备。 嘉庆辛酉(嘉庆六年,1801年) 仲春,余奉檄行郡事,先诣书院而校士焉。核其经费,仅存四之一,盖为官侵吏蚀,不可复追矣。予惧其由此而废也,割俸料量终岁计费八百余缗,是曷可以继,乃亟先倡捐。复谋之僚友及绅士,鸠金各半,获符原额,付子钱家生息以供岁费。诸规条略有增改,要不离乎旧章者近是。 抑余闻之,郡治旧有小山丛竹、温陵各书院处来学者众,陈公以其隘也而易之,此地有亭池竹木,学舍讲堂,藏修息游其间,既有其区,复有其藉,从此咸加刻励,砥行立名,为邦国之光。是则陈、杨二公之心,而亦即余之殷殷望于多士者也。多士勉乎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温陵书院》) 是为序。” 近、现代 辛亥革命后,清源书院停办, 该处曾开办工艺传习所,传授织布、扎藤等技艺。 民国初期,改建为新式影剧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支持并资助泉州籍集美校友黄楷南、黄炯森、庄垂纶、宋晓春、吴跃南等旅菲募捐,于1928年在原清源书院旧址创办晋江公学。 解放战争时期,国立海疆大学不少进步学生在学校组织文工团、歌咏队、诗社,从事革命活动。 解放前夕,地下党员洪尚亮、中国民主同盟地下组织廖博厚等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解放后,学校先后易名为晋光中心学校、晋光小学、东门小学,后与温陵小学合并称第一中心小学 ,“文革”改称红旗小学,1983年恢复原校名晋光小学。 附: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清源书院有感》和现代陈泗东按 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清源书院有感》(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施靖海侯城中有四园,为春、夏、秋、冬□游之所,后废。其在桂坛承天寺南者,改为清源书院。内二门额,有隶书‘澄圃’二字。又多植荔枝及大树,即夏景也。 桂坛何处郁秋香, 漫道科名旧讲堂。(原注:地离桂坛甚近,院内第一进即讲堂,两房壁顶及两边廊,均竖历朝显宦名匾。) 涵碧轩前池水净,(原注:西畔有涵碧轩,面临池,今废。) 轻红荔下夏天凉。(原注:池有石桥,桥如龟背。旁植荔枝数株,夏时纳凉地也。) 元勋象废思忠懿,(原注:讲堂后西畔又有一大堂,东壁嵌韩魏公象。后移镇雅宫,现又不知在何处矣。魏公为宋代元勋。) 先觉祠湮吊紫阳。 (原注:院有楼,北与承天寺角道墙相比连,有先觉祠,祀朱子。今亦废。) 古树浓阴灰劫烬,(原注:尽东处有大旷地,古榕数株,均砍伐。) 纪功谁识故侯坊? (原注:旷地之北,有靖海侯石坊,亦废。) 清源书院为五邑课士之地。院内有山长,聘郡中之宿学名儒任之。每月分初二、十六为两课,是日,府学训导到院点名,分卷。初二之课,郡太守主之;十六之课,山长主之。文学之佳者,有膏火以奖赏之。此事之废,已近四十年矣。 【泗东按】 清源书院之假山、池桥,古树今尚残存。民国间改为晋江公学(后名晋光小学),今为红旗小学,旧迹渐次泯灭。 韩魏公(韩琦)画象,以水成岩阴刻者,仍存,今归市文管会收藏。(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韩琦》) 清源书院之山长(即校长),清末陈棨仁(字铁香,泉州象峰巷人,翰林,著有《闽中金石略》等)主之。下有斋长(即学生班长),各年分委成绩优异的充任。光绪壬寅(1902年),先父仲瑾公曾任斋长,是年中举人。膏火费(即助学金)由斋长转发。(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 陈棨仁》) 听先父说,光绪中某年某月初二,泉州知府到院主课,此人不学无术,是个捐钱买官的市侩,在泉以贪污出名,学生很讨厌他。他讲话时,大家哄堂大笑。竟以‘哗堂不敬’之罪,革了斋长林翀鹤(字佑安,泉州北门人。著名书法家。)的秀才。山长争执无效,数年后,经申诉,林才恢复秀才。甲辰(1904年),林与其弟林骚(字叔潜,号醒我,工诗,有《半邨诗集》行世。)同榜中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翀鹤、林骚》 ) 在该院学习的多是成绩较优的。据说苏大山(字君藻,泉州胭脂巷人,著有《红兰馆诗钞》。他致力地方史,独力撰《晋江私乘人物列传》数十卷,稿未刊,文革中被毁。)当时以古学著称,先父以策论著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大山》) 清末泉州文风甚盛。壬寅科(1902年)中举者,单晋江县就近二十人。现就记忆所及,附记于此:吴增(字桂生,南安籍居泉州,甲辰进士。)、林骚、宋应祥(字尚宾)、曾遒(字振仲 )、陈砥修 (字仲瑾)、苏镜潭(字菱槎)、王冠群(字志超)、陈育才(字泽山)、陈天球(字学优)、杨家栋(字柏芗)、黄鹤(字师竹)、吴曾(南门人)、施乾(衙口人)、汪煌辉(字照陆,惠安人居泉州)等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遒、吴增、苏镜潭》 ) 另外,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泉州还有文武状元各一人,文为吴鲁(1845-1912年)、武为黄培松(卒于民国初,其状元坊立于开元寺前街上,因他监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辛亥革命后坊首先被推倒。残石‘会元状元’,现存市文管会。)探花一人,黄贻楫(1832-1895年),以及进士如陈棨仁、龚显曾(字咏樵)、黄谋烈(字佑堂)、黄抟扶(字祝堂)等多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鲁、黄培松、黄贻楫、龚显曾、黄谋烈、黄抟扶》) 解放后,泉州进士林骚,举人曾遒、陈仲瑾、汪煌辉、洪锡畴(字禹川,南安人。)、施乾(住厦门),副举人伍寿生(侨居菲律滨),贡生张棻(字仰薇,惠安人,住泉州),廪生苏大山、叶耀垣(字青眼),秀才叶修篁、陈景枢、龚叔仪、蔡玑(侨居菲律宾)等人尚健在。 均曾肄业于清源书院。 清·龚显曾《亦园脞牍》载: ‘吾郡清源书院,旧为靖海侯施襄壮公旧园,名曰‘澄圃’。乾隆间郡守陈公之铨购为讲舍,额曰‘清源书院’。池亭花石间,讲学安砚,尽足供吟眺而陶性灵也。书院迭有修治。 同治己巳(1869年)、庚午(1870年)、辛未(1871年)余承乏是席,时亭舍半就倾圮,乃偕黄香圃丈贻檀,谋诸张小舫郡守其曜,倡捐裒集得二千余金,为之鸠工庀材,重新榱桷,裹扎山石,筑亭其巅。 桥之南有奎亭,供祀奎星。 旧址低湿易敝,亦为之高扎基础,以应文明之象。 假山之巅,旧有小亭,岁久仅存基址,予为重复旧筑,额曰‘万家春树’,题曰:‘山有亭旧矣,诹诸故记曰万家春树。岁历绵亘,童焉无存。予承乏讲席,既与都人士新其黉宇,复甃石培磴,缀茸兹山,即旧址而亭之。息游凭眺,或不无少增胜览云。’ 此则资料附记于此。” 梅峰书院 梅峰书院,旧址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社区梅峰之麓现永春一中校园内,是清代永春直隶州官方书院,也是永春第一中学的前身。 清·乾隆《永春州志》和民国·郑翘松《永春县志》有载。 据1990年版新编《永春县志·文物志》记载,在永春一中校园内原有梅峰书院碑刻4方,现在仅存2方。 仅存的2方均名《梅峰书院记》碑,一为提督福建学政王杰撰立,一为永春知州嘉谟撰立,内容都是记载建造梅峰书院的始末,时间均为梅峰书院建成后的第2年即清·乾隆卅二年(1767年)。今王杰之碑尚清晰可辨,嘉谟之碑则因风化严重而漶漫难识,但其文字在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和民国《永春县志》中有收录。 另外2方碑,一为同样是乾隆卅二年的《永春州梅峰书塾碑记》,据嘉谟碑记提到“余金购产权息为膏火,旧存新置田若干亩,生息银若干两,及各捐户姓名数目田亩段,另勒一碑,以志不朽”,估计就是该碑的内容;另一方为道光四年(1824 年《梅峰书院碑记》,由于史料缺略,不知其具体内容。 肇建 在梅峰书院之前,永春的官方书院是“文公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公书院》)。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由县升格为直隶州,但文公书院早已失去官方书院的作用,也与永春作为直隶州的地位不相匹配。王杰《梅峰书院记》载:“州旧有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地亦湫隘难容。”乾隆廿八年(1763 年)署永春知州的黄宽、乾隆廿九年(1764年)任永春知州的宋应麟,都曾捐俸倡议重建书院,因任职时间短暂未果。 乾隆卅年(1765年),满洲镶蓝旗人嘉谟出任永春知州。嘉谟《梅峰书院记》载,“永春课士无书院,宜亟治之,以振文教,此丙戌(乾隆卅一年,1766年)春,黄司马告政之言也。余踵其议,应募者如响。”“询风俗,求利弊,审为治之先务,乃议建书院,以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乾隆卅一年(1766年)春,嘉谟捐俸倡建书院,“移其址于梅山之麓。” 梅峰书院的用地,原为民地,因纠纷告到官府,后来由官府平息诉讼,即献出供建书院之用。民国《永春县志》载,嘉谟是“因民讼所献地,更募金购置,建梅峰书院”。嘉谟《梅峰书院记》碑载:“孙杆、王大猷归其虞芮之业以为基,绅士王应铎、王泽霖、颜光达、黄文琏、方辉锦、黄大块、郑廷鸿、孙克念、郑良载及孙杆醵银三百六十员,请建讲堂;余嘉十人,令董其事。” 乾隆卅一年(1766年)初夏,提督福建学政王杰到永春州视察,梅峰书院的建造也得到了他的支持。 梅峰书院的建造过程顺利。嘉谟《梅峰书院记》碑载:从乾隆卅一年“秋七月而钜工克举……赀无虚縻,工无旷晷,告竣于腊月中浣,共费募金二千八百五十员。余金购产权,息为膏火。” 建造资金的“余金购产权,息为膏火”,是作为教师的束修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之用,以保证梅峰书院的正常运转。民国《永春县志》记述这些经费来源,包括:“一、田租湿谷一万四千七百九十七斤,折实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八斤,计当仓谷一百石六斗二升三合;一、武庙前店租银六两;一、沙埔税银八两三钱八分八厘;一、育婴堂房税银九两六钱;一、当商(俗称典当)领生息银一千六百八十四两六钱四分一厘,每年收息银三百零三两二钱三分五厘三毫。” 民间人士也常有捐助,如锦斗镇珍卿村《儒山徐氏宗谱》就提到该族年高德劭的徐文著(1717—1805年),平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所行善事就包括“充膏火于梅峰”。 乾隆卅二年(1767年),即梅峰书院建成后的第2年,嘉谟将文公书院中堂改建为明伦堂。可以说,作为永春的官方书院,梅峰书院是文公书院的延续。 规制 梅峰书院地处梅峰之麓,故名。民国《永春县志》:“大鹏山,在治北,县主山也。嶙峋万状,绝顶三峰秀出,若鹏飞垂翅……西支为大羽,重峦叠嶂,如鸟舒翼。由大羽顿伏而起者曰康山,上有寨名万春寨。自康山下迤者曰金峰,又下有陵阜相连,如梅五出者,曰梅峰,一名梅花山,旧梅峰书院在焉。” 梅峰书院的建筑格局: 王杰《梅峰书院记》碑曰:“仍祀文公于其内”,“讲艺之堂、栖士之舍毕具。” 嘉谟《梅峰书院记》碑曰:“售基旁隙地而扩充之门墙、后楼,计深四落,翼以厢房。” 清·乾隆《永春州志》收录林为冈《梅峰书院》插图,图正中是1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标注“梅峰书院”;后面有1座两层的楼阁,标注“摛藻楼”;其旁零星的房子,应就是“号舍”。邱人麒[五里街儒林人,乾隆卅九年(1774年)举人]为插图配诗:“五朵梅峰秀,彤云一院深。书声图画里,千载仰儒林。” 民国《永春县志·嘉谟传》曰:“前辟讲堂,中祀朱子,后为摛藻楼,旁列号舍。” 梅峰书院门右侧,还有陈知柔墓道碑。民国《永春县志·卷17·艺文志》载:“陈知柔墓道碑在旧梅峰书院门右侧,书‘宋·陈休斋先生墓道’七大字(注:实为8字),距蓬壶坟地三十余里。”陈知柔,号休斋,是南宋·永春著名理学家,与朱熹亦师亦友;墓地在其家乡蓬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知柔》) 梅峰书院山长 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掌教)的皆为当时卓有声誉的名儒硕士。民国《永春县志》:“掌教者如赖其瑛、黄凤仪、方以镇、李祥恺、陈邦詹、陈锡恩、何家珍、陈佩韦,皆士林之望,而以郑骏甫库使终焉。” 在民国《永春县志》留下传略的有: “李祥恺,字实甫,儒林里人。才学过人,尤长于诗赋,渊博古雅,出入于骚选六朝。为诸生,名籍甚,历任学使者皆礼遇之。道光己酉(道光廿九年,1849年)拔贡生,时主试者为 彭蕴章,称为莅闽仅见。晚掌教梅峰书院。所著有赋草,诸宿儒尚能举其词。” “陈邦詹,字鲁所,安平里之小姑村人。咸丰己丑(注:应为己未,咸丰九年,1859年)举于乡。晚年不事进取,掌教梅峰书院。以忠厚为乡里所推重。其为文不矜才气,和平温厚,宛然盛世之音也。 ” “陈锡恩,字静斋 ,儒林街人……拙于治生,家甚贫,而天赋笃实,闭户钻研,不染浮嚣气习。为文亦古澹绝伦,人鲜知者。品行高尚,为时人所称扬。”陈锡恩是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他“赋性恬淡,操行高洁,生平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掌教梅峰书院八年,自好之士皆师尊之。与人言,开心见诚,无矫饰。刁梗者得其一言,讼立解。” “陈佩韦,字义昌,号韵兰,城西人。世寒微,十数岁尚未就学,父友某爱其颖悟,资入塾,逾年即以能文冠其曹,未冠补弟子员,学使徐树铭异焉,以翰苑目之……终恩贡生。(受永春知州翁学本聘)晚掌教梅峰书院,遇后生颖异者,辄勖之多读书就名师,以己失学为鉴。喜为诗,以杜甫为楷式。”光绪卅三年(1907年)69岁卒,葬大鹏山崩山湖。 根据其它资料,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的还有郑鸣冈、周联登、王金铭、薛德先等人。 民国《永春县志》和《永春前溪周氏族谱》载,周联登,前溪(现桃城镇桃溪社区)人,号春台 ,“读书务为根柢之学。家屡空,晏如也。嘉庆庚申(嘉庆五年,1800年)举于乡,历知阌乡、登封、洛阳、光山、柘城,留心民瘼,教养兼施,所至有声……工制举业,博涉群籍,至老不倦。道光初分校河南乡闱,所荐多知名士。归,掌教梅峰书院。课士之暇,录其前后在河南所设施者编年纪之,为存耕堂治谱,筑挹翠轩,优游林泉自娱。” 苏坑、吾峰一带《嵩魁陈氏族谱》载,其族人陈敦倡卒于道光戊戌年(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他撰写《墓志铭》的有“特授文林郎、戊子科(道光八年,1828 年)举人、掌教梅峰书院、年通家弟王金铭”。民国《永春县志·选举志》亦载王金铭是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举人。 民国《永春县志》载:“薛德先,字凤亭,昭善里人,同治壬戌(同治元年,1862年)举于乡。以倡修文庙功,奉部准授教职,庚午(同治九年,1870年)委署屏南训导……秩满告归,掌教梅峰、鹏山两书院,士林称之。” 人文渊薮 梅峰书院作为 “诸生群聚讲习之所”,是永春人文之渊薮,培育了不少英才俊彦。民国《永春县志》曰:“按梅峰书院,道里适中,近市而有山林清旷之观,实名胜之境也。自建设后,文学蔚兴。”从乾隆卅一年(1766年)至光绪卅一年(1905年)的140年间,永春出过文进士3人、武进士5人,文举人79人、武举人91人,秀才、贡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少就得教益于在梅峰书院的勤学苦读。 郑奋拭,号顺五,安平里夹漈村(现仙夹镇夹际村)人,为建梅峰书院而慷慨解囊,其后裔郑正心、郑鸣冈、郑兆瑞等在梅峰书院学有所成。民国《永春县志》载:郑奋拭“尊师重道,好义乐施,乾隆间,州建西坝,拭首捐巨款,充租十石;建梅峰书院,复捐银七百两,租如前。前州牧高其义,闻于闽浙总督崔,特奖给‘广文崇义’堂额以荣之,时(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也。未几,孙正心以案首入泮,侄鸣冈、兆瑞相继举于乡。兆瑞授光泽训导,鸣冈授建安、南安训导,晚年掌教梅峰,院内有松名‘郑松’者,冈手植也。拭后裔甚繁,书香不替,人皆谓好学为善之报。” 石鼓镇大卿村《桃源大卿林氏族谱》载,其第13世林擢东,为永春州增生,“少守家规,稍长就外傅,性聪慧,能为文章。梅峰书院月课,列上取,升入内课肄业。山长周春台物色而提撕焉,未几文思日进。汪学使讳润之岁试,取入泮。” 横口乡《福鼎郭氏族谱》载:“郭奇芬,幼聪慧,工属对,有神童之目。长于书,无所不窥,为文根柢,故训而醇雅澹逸,不以辩博为工。弱冠时受知于知州彭公鏊,悯其地僻远而家寒素资乏,令肄业梅峰书院,俾收博习乐群之益。彭受代继之者,无改其旧。前后住院殆十余年,学成冠衿,从游者日众。 ” 沿革 晚清,科举制度走向没落,永春知州自黄运昭及陈模任内即有改梅峰书院为学堂的想法,因旧学绅士反对和缺少经费而未果。 光绪卅一年(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向朝廷奏请立停科举,推广新式学堂,清廷诏准翌年开始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时河南李树敏再任永春知州,即筹建学堂,归侨郑安邦捐资1000银元为首倡,又向南洋华侨富商募捐,州同吴佑熙亦捐俸,于光绪卅二年(1906年)春“于州城内考棚”创建永春州中学堂,同年迁址梅峰书院。 永春州同吴佑熙为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州训导吴长庆、曾任南安教谕林式璟、举人郑翘松、岁贡生郑楚翘、福州船政学生黄树声等为教职员,诸生(秀才)郑玉辉等30多人入校学习。这时永春人宋渊源、林鸿懋、孙逢文从福州的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回永春,因学生渐多,于是附设师范简易科,挑选年龄较长者为师范生,聘请宋渊源等人担任教员、监学及劝学、视学员等职务。梅峰书院改建永春中学堂后,原梅峰书院所属田租“尝充中学校经费,又改充劝学所经费,近以充润中学校基金”。 时梅峰书院地形较窄,房舍不足,光绪卅二年(1906年)由宋渊源向永春知州李树敏建议,将州学试院(现永春文庙内)改建为校舍后,永春州中学堂从梅峰书院移入,师范简易科附设其中。 10年后,由于永春县城陷于战乱,永春中学堂复迁回梅峰书院原址。1917年为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 清末民初从梅峰书院转变到永春中学堂过程中,这里产生了不少跨越旧学和新学的典型人物,如郑翘松、宋渊源、梁绳基等。 郑翘松(1876—1955)受知于梅峰书院山长陈佩韦,光绪廿四年(1898年)被陈佩韦聘为梅峰书院教习,光绪廿八年(1902年)举人,是永春最后一届举人,仍任梅峰书院教习。进入民国后,郑翘松长期担任永春中学(省立第十二中学)的校长,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是其得意门生。民国·郑翘松《永春县志》云,梅峰书院成为永春中学校舍后,民国初年郑翘松任永春中学校长时,因“旧地舍宇多不适用,修拓而未臻完美,其左畔一楼与书院南北易向者,则数来者愚与家子莹大令谋扩充,适逢陈君琼堂捐地,而梁君肇基(即梁绳基)助千金,以底于成也 ”。 宋渊源(1882-1961年),18岁考取秀才,1904年入全闽师范学堂学习,1906年夏东渡日本入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当年冬归国,任永春中学堂监学,在校内附设书报社,灌输新知,倡言革命,并倡办永春州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桃城中心小学前身)和私立新智小学堂(五里街中心小学前身);1909年再渡日本,加入同盟会,民国间曾任国民政府委员。 梁绳基(1882—1924年),18岁考取秀才,榜名肇基,后入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学习,毕业后回永春中学堂执教。两年后弃教从商,曾捐赠千金给永春中学建造教学楼。其子梁披云曾在永春中学插班读一个学期。 1930更名公立永春中学、省立永春初级中学,以养正堂和梅峰阁为宿舍;1932年8月20日《崇道报》的报道中还提到:“梅峰书院义学租,近年来为润中小学收为校费。” 1942年秋增办高中,更名省立永春中学。 1951年更名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其间梅峰阁、养正堂,虽历时数百载,尚巍然并存。 经民国至解放后的历次拓改建,梅峰无复旧貌,书院亦逐渐消失,唯余2方石碑。 梯山书院 十二划
紫阳书院 安溪紫阳书院 安溪紫阳书院,位于安溪县学(文庙)东部,明·嘉靖(1522—1567年)中,提学副使邵锐建。奉祀朱熹,两边供奉朱熹门生、安溪县令陈宓、陈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安溪县学》、《泉州人名录·朱熹、陈宓、陈淳》)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在安溪县东南‘启圣祠前’。朱子簿同安时尝按事于此。” 德化紫阳书院 德化紫阳书院,位于德化县治西上市。明·嘉靖七年(1528年)德化知县许仁改天妃宫建。已废。(许仁,字元夫,号竹压,浙江仁和县人,明·嘉靖七~十年任德化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仁》)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紫阳书院》:“旧《志》德化县有紫阳书院……”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书院·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在县治西上市。嘉靖七年(1528年)知县许仁改天妃宫建。今废。” 厦门紫阳书院 厦门“紫阳书院”,初创于厦门城西门外朝天宫后,今思北小学一带;后迁厦门港海防厅附近。与“玉屏书院”并称厦门岛内两大书院。今无存。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紫阳书院》有记。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据“《鹭江志》”续记。 初创于西门外朝天宫后 紫阳书院最早建于厦门城西门外朝天宫后,今思北小学一带。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紫阳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均载(文同):“紫阳书院,前在西门外朝天宫。” 清·康熙五十七年移厦门港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浙江鄞县范廷谟来任海防同知,将书院迁至厦门港海防厅附近。从此,兴泉永道负责“玉屏书院”,海防厅负责“紫阳书院”。 时“紫阳书院”布局,前大门,中“紫阳祠”(或称“朱子祠”,祀朱熹),后讲堂。左侧又盖有厢房,以为学舍。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紫阳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均载(文同):“康熙年间移厦门港,同知范廷谟所创也。前大门,中祠宇,后讲堂。" 清·乾隆黄莲士作《紫阳祠》诗: “学接尼山水有源,煌惶道统古今尊。岿然岛上崇祠宇,五百年来教泽存。” 清末·杨浚撰有楹联: “广厦尽欢颜,正海日重轮,岛上金鳌骑背稳。 雍正二年拓之 雍正二年(1724年),海防同知冯鉴拓之。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紫阳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均载(文同): “雍正二年,同知冯鉴拓之。 又于大门两旁厢房改作二小店,年收税银备灯火之用。” 雍正末重整学风 日久弊生,雍正八年(1730年)李暲莅任厦防同知,胡宗文继任之,2人相继重整学风。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紫阳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均载(文同): “日久弊生,生徒寥落,遂为外人所潜踪,甚至豢马其中,棂槛摧折,瓦砖毁断,破坏几四十年。 迨李暲、胡宗文前后莅厦,乃复设学延师,每月课艺。 胡宗文时,文风大振,刻《鹭江课士录》以示奖劝,自是相沿不改,延师讲学,遂无虚岁。但费无所出,系同知捐俸每岁修金二十四圆,作四季发送。生徒原定二十名,与课者不计,每月新旧生童或至百人。” 乾隆廿一年再作拓展 乾隆廿一年(1756年),同知杨愚对书院场地再作拓展。然而书院颓势已现,民间虽有捐助,却“捐金不敷,未得完工”。 《清·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辑佚补缺·卷之2·书院·紫阳书院》、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均载(文同): “地甚窄狭,至同知杨愚始行开拓,将院旁注生祠并小屋数间俱归学舍,掌教廪生蔡士捷募绅士捐金修理讲堂,因水沟不通,注坏墙壁,改退数尺。中间祠宇瓦木朽坏,重新建盖,改入数尺。捐金不敷,未得完工。” 乾隆四十六年修备斋廊房舍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厦防同知张朝缙再度捐俸倡修,“清其芜秽”,备齐“师生斋廊房舍”。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厦防同知张朝缙捐俸倡修,师生斋廊房舍始备。 计捐金二千八百九十五两,共享费二千七百七十五两五钱一分,余存无几,未有膏火之设。” 嘉庆九年始设诸生膏火 嘉庆九年(1804年),厦防同知徐汝澜捐倡,始设肄业诸生膏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汝澜》)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嘉庆九年,厦防同知徐汝澜复捐倡洋银三千九百四十五圆,始设立肄业诸生膏火。其修脯、膳赆诸费,俱视‘玉屏书院’从减。” 道光间收支明细 清·道光《厦门志·卷2·分域略·书院·紫阳书院》: “今按: ‘紫阳书院’从前历任劝捐银数无考。 嘉庆九年,同知徐汝澜劝捐番银三千九百四十五圆,连原捐银数,共折银五千四百七十五两五钱二分,存典生息,以为师生修金、膏火。 除道光六年(1826年)修理院屋并挪发膏火及典铺积欠共亏银一千余两外,实存本银三千六百余两,每年计收息银六百余两。 山长每岁修银一百两,折番银一百三十一圆;又膳银四十两、聘仪四两五钱六分、盘费银十五两二钱、贽仪四两五钱六分、席仪四两五钱六分、两节仪银九两一钱二分、全年课期席银二十两、跟丁六两。 生童内外肄业各十名,共四十名。内肄业每课银一大元,外肄业每课银一中元,共给发生童膏火银三十元,折银二十二两八钱;计二十课,共番银六百圆,折银四百五十六两。 又每课生童一、二、三名各赏花红银四钱,计二十期,共银一十六两。 又院内饭食、工食各项经费银二百余两。 又就‘紫阳书院’项内,支送‘养正义学’山长修银六十元,折银四十五两六钱;聘仪、贽仪及节仪各三两四分,共银一十二两一钱六分。 又馆役工食及香资等项二十七两六钱。 书院、义学二处全年须发银九百余两,核计息银尚不敷用,应劝续捐。” 道光廿一年“玉屏”、“紫阳”两书院合而为一 道光廿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厦门遭受重创。“玉屏”、“紫阳”两书院经费荡然无存,于是二书院合而为一。 道光廿九年(1849年),告假还乡的泉州西郊塔后村人陈庆镛[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江南道监察御史主讲“紫阳”、“玉屏”两书院。“兴、泉、漳、永肄业来者,履纷纷满户外”。 然书院经费紧张,“膏火恒不给,思加奖赏,力弗及支”。恰逢台湾板桥林国平来访,陈庆镛诉之困窘,林当场捐金六千缗。随后,林又告知道尹史渭纶及同知俞益,再得捐款。陈庆镛为撰《“玉屏”、“紫阳”二书院经费碑记》,并勒之于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 此后,光绪(1875—1908年)初假归不复出的晋江永宁卫人陈棨仁[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刑部主事]致力文教,也曾主讲“紫阳”、“玉屏”两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光绪六年复旧 光绪六年(1880年),杨浚任“紫阳书院”山长。此时书院已复旧,仍以厦港为址。 杨浚居于书院,内有梧桐2株,遂命其居室为“双华书屋”,并撰联曰:“墙头山色作人立,庭角桐声疑雨来。”任职“紫阳书院”后,次年杨浚又兼任漳州丹霞、龙溪霞文,继而又讲学金门浯江书院。其“循循善诱,多所造就,士林向之,一时从游者,合金门、漳州,无虑千人”(民国《厦门市志》)。 课业之余,杨浚将生平经历著于诗文之中,“朝章国故、士习民风,无不采摭綦详,褎然成帙,藉以启迪后学”。 杨浚虽非科考之才,却是“天才卓砾,博极群书,著述等身,雄视海内,主东南坛坫者,垂40年。鸿笔钜儒,缀学文徒奔走门下。仰之若岱宗斗极。”其诗才超逸,文笔敏捷。工书法,尤擅长篆隶。 与陈庆镛、陈棨仁相同,好金石,亦好藏书。陈庆镛家有“籀经堂”,藏书万卷;陈棨仁有“绾绰堂”,庋藏中外历代书籍数万卷。杨浚藏书更丰,藏书于“冠悔堂”,各类书籍3412余种,其中闽人著述500余种。杨浚曾用“摩挲金石起歌声,环堵终朝拥百城”,自诩其金石之好与藏书之丰。杨浚写这诗句的时候正是60岁初度。 数月之后,杨浚病逝于厦门。 光绪十六年灾,翌年重修 杨浚去世第2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九月初六,碧山岩下的火药局爆炸。大火三日,殃及无辜,“紫阳书院”也遭灾难。翌年重修。事竣,王步蟾作《重修紫阳书院落成偕同事诸君讌集追感往事》记其事: “去年孟冬厦港灾,烟尘涨天轰火雷。千门万户半烧塌,紫阳书院同倾颓。 光绪廿六年王步蟾执掌书院 光绪廿六年(1900年),王步蟾执掌书院。 王步蟾“入学时,犹骑竹马与群儿嬉,岁试屡冠军”。“每骑人肩猜谜,无不中”(《民国·厦门市志》),人惊为“神童”。又“精研经史,为文高华古雅”。 王步蟾于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后,屡次会试皆不中。曾授闽清教谕,到任后旋即辞归。借城北“陈公祠”开办私学,又执教禾山、紫阳书院。厦门名士叶大年、周殿熏、李禧等都出其门下。 光绪卅年(1904年),王步蟾卒,时年50。 宣统元年后改办新学 光绪卅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书院停办,山长停聘。 宣统元年(1909年)改办“紫阳小学”。 民国廿七年(1938年),厦门陷于日军,学校校舍遭毁,被夷为平地。 民国卅四年(1945年)厦门光复后,学校复建,改称“厦港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紫阳书院”原址所在地有街,名“紫阳街”。后因街上饲养水牛,遂改称“水牛埕巷”。民国后的市政改造,逐渐将“紫阳书院”痕迹抹去。在此地段上曾有过“朝红小学”和“渔民小学”。如今两校又归并为新的“思明小学”。“紫阳书院”遗迹自然更无法寻觅。 十三划 溪益馆 溪益馆,又称“英都学馆”,现辟为“洪承畴纪念室”,位于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溪益自然村,距洪承畴故居几百米;是泉州市现存最完整的的明代乡村馆学建筑遗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承畴》) “溪益馆(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溪益馆为洪恒轩于明·嘉靖廿六年丁未(1547年)创建,办村学,自任馆东,与泉州名士周舆同执教。洪恒轩,讳渥,字师厚,恒轩其号,翁山洪氏5房8世。家谱称“和煦冲仰,言语恂恂,乐善好施。”四十岁时延师课子,为子孙建此书馆——溪益馆。 溪益馆是清初重臣洪承畴(谥文襄)幼年读书处。故老相传:明末,洪承畴7岁时上溪益馆启蒙,因家境贫寒,11岁即辍学,帮母亲做豆干度日,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墟埔走街串巷叫卖。时洪氏西轩长房洪启胤在英墟街办村学“水沟学馆”,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1次,洪启胤让学生们把洪承畴叫来,指着桌上的砚台出联“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命对,洪承畴对曰:“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分且抱负不凡,说服洪母傅氏,免费收其为徒,在“水沟学馆”重修学业。在洪启胤门下,洪承畴读书十分用功,无所不读,学识日进。有1次他写1篇读书心得,洪启胤看了拍手叫好,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评语。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去了。 明、清两朝,经溪益学馆启蒙而中秀才48人、举人6人、抜贡12人、进士及第3人、恩科进士1人。其中有:明•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御授工部郎中广东屯盐按察副使洪有助,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清开国重臣、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进士、授礼部主事、太常寺正卿洪士铭,清•乾隆卅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进士、授修职郎洪绍挧等。闻名泉州的“龙蛇体”书法家洪承畯(洪承畴弟)也在此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助、洪承畴、洪承畯、洪士铭、洪绍挧》) 2002年,当代古典诗词研究专家林东海参观溪溢馆时,曾赋诗1首:“山中石屋满书香,武略文韬此发扬。勋业开清称第一, 至今四海说文襄。” 规制 溪益馆门前立有石碑,镌文曰:“溪益馆——洪承畴读书处。明·万历壬辰科进士、御授工部郎中、广东屯盐按察副使洪有助出仕前倡建。” 溪益馆是明代建筑,坐东北向西南,整体为一般民居大厝式,块石垒砌与土壁结合,卷棚式屋顶,面阔3间,进深2间,具典型闽南风格。 顺着花岗岩白石大门柱、大门斗,发现其大门设置于偏左边。踏进大门2米多,隔着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的“櫸头间”,拱斗、木板隔堵、石柱斗等虽已残旧,但那明末清初的建筑材料及古朴风格依稀可辨,木隔墙及左边杂石墙依旧存在。1人高1人宽的圆顶混凝土结构的大房廊过门横眉上,用糖水灰刷成1块小匾额,上面凿刻“溪益馆”3个大字。 前厅有现代历史学家苏双碧题词“开清第一功”。 厅堂悬挂1张孔子画像,桌案上供有洪承畴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画像,室内陈列洪承畴一生事迹。四周挂满了众多的名人字画,如孙中山《赞洪文襄》诗,曰:“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劳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以及清·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民国国府主席林森等人颂扬洪承畴的诗篇、手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鹏山书院
十四划 瑶台书院 瑶台书院,在德化县瑶市社薜萝峰之麓。 清 · 乾隆《 德化县志·卷 7 ·学校志· 书院 · 瑶台书院 》: “瑶台书院,在瑶市社薜萝峰之麓。乾隆十一年 ( 1746年 ) ,知县 鲁鼎梅 、教谕 曾晋 、训导 萧国琦 捐俸倡建,举人 颜瑛 ,贡生 苏重光 ,监生 林升丽 、 林士品 ,生员 林文华 募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书院·瑶台书院》收录一篇《记》,从文章内容看当为县令鲁鼎梅作。曰: “余莅德之四年,建图南书院落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图南书院》),每公余过访邑人士,就学者皆造焉。顾英才济济,方惧字舍之不足以容屩簦也。 既而邑孝廉颜君等以治之南鼎建瑶台书院,请余与广文曾君、萧君往相其阴阳,因地势规方度向,中立讲堂,旁为肄业之室,又旁为茶烟之所。擘画既毕,各捐清资佐之,观者咸踊跃相庆,出泉贝以经营。 阅月,鸠工饬材,上栋下宇,规模备具;垣墉暨茨,渐次就理。行见誉髮(下改为“毛”)咸烝,渊渊乎弦诵之声起于图南者,即于瑶台观其盛,斯文昌明之兆,后先焜耀,则所望于此都人士者也。 因濡笔而为之《记》。” 十六划 镜山书院,位于赐恩岩西南麓与五台峰东南麓交界处之醉月岩( 后茂乡往龟山岩大道旁)。今无存。 醉月岩腰有一片突出巨岩,屹然耸立,上部有一圆形平面,其平如镜,如在月明之夜,反映出特别的明亮的光线,整座岩石犹如一片天然镜台,称“镜石”,岩因此又称“镜山”。 沿革 明·万历廿四年(1596年),何乔远(字稚孝)在广西布政司经历任上因妻温氏病亡,请假回泉州治丧,自此里居不出廿余年,在醉月岩筑“镜山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何乔远在醉月岩西侧高地上建一排三间小庐,题曰“自誓斋”,旁边再建小厨房,西面刚好有清泉一泓,脉脉往下流注,何乔远题“枕泉”两字。 又在醉月岩下特建一亭,纪念南宋初曾在醉月岩隐居的老宰相李邴,取名“镜亭”,并于岩侧题字“宋李邴结庐,明何乔远构亭” 。 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永春颜廷渠以86岁高龄慕名而来探访,题下“不厌”二字,石刻今存,上款 “万历甲辰年”,下款“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渠为稚孝先生书” 。 泉州府程太守曾亲到书院听讲,看到各地来此听讲的学子很多,小小草庐容纳不下,乃捐建一座阁楼于小庐的西侧,题名“天听”。 在“不厌”石以北又建一亭,是何乔远著述起居之处。何氏逝世后,中丞苏家宏题“何南宫著书处”。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后,求学者多,并求留宿,何乔远乃购民屋于山前,并自成院落,以容纳诸多求学听讲者,置有“镜山书院”木门坊以作标志。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大学士叶向高与南安洪有声,晋江黄国鼎、郭梦詹等四人到“镜山书院”访问,也留题刻石,至今尚存。 何乔远逝世后,泉州人为纪念之,竖碑于山麓,文曰:“在笔当年推柱史”。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镜山书院》和现代·陈泗东按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镜山书院》(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东门外后茂乡往龟山岩大道旁,有石坊镌‘镜山书院’四字,大盈尺。想何公当日于此讲学授徒,山上有石,圆如镜,其号镜山者以此耳。院址已无可考,惟石坊数年前尚完好。癸未(1943年)重九,与诸友登龟岩,过其地,则已毁折,唯东畔剩一石柱而已。 旷代英才集讲帷,建坊原以表尊师。文章自得江山助,道德终随世运衰。镜似月圆空有石,堂经年久渺无基。额题不见留鸿雪,风雨千年一柱支! 【泗东按】 何乔远 (1558-1631),字稚孝,号匪莪,学者称镜山先生。父何炯,宅在泉州衮绣铺。万历丙戌(1586年)成进士,历官南户部侍郎,卒赠工部尚书。是明代著名的史学家,著述甚多,《闽书》、《名山藏》尤著。今镜山书院已无存。 据蔡景煌同志《何乔远山房考察记》最近之调查: “北郊后茂村背,即赐恩山西南麓,有勒石题记: ‘万历丙辰(1616年)孟冬朔日,大学士福清叶向高同洪工部有声、黄宫谕国鼎、郭太学 梦詹,到此手题。’同石又镌有‘不厌’两字,上下款是:‘万历甲辰(1609年)前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颜廷榘为稚孝先生书。’附近山石也留有‘镜山’、‘镜亭’题刻。 登山数十步,见一巨岩,朝南欹斜平削,石面勒‘醉月岩’三字,题款是:‘宋李文肃公 邴结岩,明后学何乔远构亭。’ 岩下依山,空旷如屋,圮基断垣犹存。” 题刻诸人之洪有声,南安人,万历甲戌(1574年)进士,官南京工部郎;黄国鼎,晋江人,万历戊戌(1598年)进士,授编修,同修国史;郭梦詹,晋江人,左副都御史郭惟贤之长子,以父荫授太常典籍,后官户部主事。 以上石刻均尚存。”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赐恩岩·醉月石[镜石]》、《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何炯、李邴、颜廷渠、叶向高、黄国鼎、郭惟贤、曾遒》) 燕南书院 十七划 螺阳书院 螺阳书院,旧址位于惠安县署(今县政府左侧)和“惠安文庙”一带。今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属县学·惠安县学》) 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年惠安知县钱济世建 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江南武进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钱济世(字元功,号硕斋)来任惠安知县,《江南通志·卷137·选举志·贡监》:“钱济世,武进人,惠安知县。”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至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间,钱济世于县署右建“螺阳书院”。(建下文“清乾隆十三年重修·《泉州府螺阳书院记》碑刻”)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螺阳书院》:“螺阳书院,在恵安县学宫右,本朝康熙间建。” 清·嘉庆《惠安县志·书院·螺阳书院》:“康熙四十一年(?应为康熙四十九至五十年),知县钱济世建书院于县治西,匾曰‘扶育群英’。延建宁生员陈□主讲席,未一年而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惠安知县田广运为“螺阳书院”建亭1座,延邑绅王兆清掌教书院。 清·乾隆重修 乾隆十三年乡绅陈文辉捐资倡修并扩建书院 清·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乡绅陈文辉倡议并捐资修葺书院,祀钱济世于堂,并择地于临近的布政司公馆地(现“教师进修学校”一带)扩建书院,中为讲堂,翼以学舍、斋房。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螺阳书院》:“乾隆年间重修。” 清·嘉庆《惠安县志·书院·螺阳书院》:“乾隆□年,邑绅、即用通判陈文辉就布政司公馆地起盖书院,而修金、膏火一概无资。而列宪往来停骖院中,是以书院中讲席久缺。” 乾隆十六年(1751年),惠安知县邵应龙先后聘乾隆四年(1739年)惠安进士出科联、晋江孝廉方冲任山长,讲学督课,逐渐形成延师讲学的风气,“士风亦蒸蒸日上矣”。 清·嘉庆《惠安县志》记载,出科联“制艺纯属,气味湛深,人谓其闱墨得杨会元传钵,字学虞永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邵应龙礼聘邑绅太史出公科联、晋江孝廉方公冲,先后为山长。” 【出科联(1709—1753年),字乾甫,号淑渠、素亭,谥“允文”,蒙古族,清·惠安县樟市铺洪厝坑人(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乾隆四年(1739年)联捷进士。乾隆五年(1740年)冬选翰林院庶吉士。后退居乡里,先后任惠安“螺阳书院”山长、泉州“梅石书院”主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出科联》、《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乾隆十九年《泉州府螺阳书院记》碑刻 《泉州府螺阳书院记》碑刻,立于清·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最早发现于“惠安县进修学校”一带,廿世纪80年代存入惠安县博物馆。碑高120厘米,宽55厘米,厚3厘米,碑文楷书竖排。部分碑文缺损,但大意尚可知。 碑文曰: “康熙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辛卯(康熙五十年,1711年)间,邑令君钱公济世建‘螺阳书院’于署右。从学多□名士。 岁久稍剥落□□□□,泽者起而新之,祀公(指“钱济世”)于堂,志遗爱。而邑绅、通守陈君文辉崇学尚义,解囊金千四百有奇于黉宫□□□□ ‘螺阳书院’中为讲堂,翼以□舍、斋房,经始戊辰年(乾隆十三年,1748年)元月□□,成于嘉□月。 前大令徐君(徐德峻)具实以闻,□□□□潘公奖以‘敦善不倦’匾额。 余莅任,复请□□□公具题,奉旨交部议述,以示风励。 念余数年以来公务纷□□□则进诸生儒于郡书院,而课以敦伦立品,崇实务□□□文于各属□□,公至此时与邑长学博士□□□□□殊于郡城也,至惠邑为赴省通衢,来往尤频□,□□□宰邵君应龙、习君敏后□□□□□□□□□□□□ 性□□□家诸书勖以明体达用处为明儒□□□。 乾隆十有九年(1754年)岁次甲戌□□□□□□□□” 清·嘉庆初废 随着生员的不断增加,“螺阳书院”地窄屋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加之房屋日益剥损,至嘉庆(1796—1820年)初年倾颓,遂弃用。 清·道光七年(1827廿),在惠安知县仝卜年倡议下,邑人捐资易址新建书院,名“文峰书院”。“螺阳书院”便彻底消失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峰书院》) 十八划 鳌水书院,又称鳌城书院,前身是永宁卫学,位于石狮市永宁,现为永宁中心小学办公室。 明·成化元年(1465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在军事重镇永宁卫设“永宁卫学”,是石狮市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时收军生60名入学,礼聘莆田县名儒陈愈到永宁卫学任教3年,培养出30多名学生。永宁“文风稍进,学者德之”。 永宁卫学停办后,乡人在永宁之东的观日台、镇海石邻近建文祠,又称鳌水书院、鳌城书院。 因年久失修,清·乾隆间(1736—1795年),永宁董明俊、董明榜两兄弟捐资修葺,修文庙,建关(关羽)、 朱(朱熹)二祠。 清末,梅林商人蔡名标捐400余两银元重修。 近代由侨胞捐资整修。 鳌江书院
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 1987年再重修,辟为东石镇退休教职工之家。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朱文公祠·东石文公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