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福(广泽尊王)

【五代·后唐·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人(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

  五代·后唐南安县小溪场人
    ——五代·后唐·同光生。
    ——得父佳城。
    ——附:祖居(沿革。规制。)

  成神
    ——化于凤山。
    ——闽国·通文里人立“将军庙”祀之。

  历代灵异神迹及敕封
    ——南宋·建炎四年诱寇他往,后累加“威镇忠应侯孚惠广泽”8字。
    ——南宋·绍兴熄帝宫火,敕封“广泽侯”,庆元间叠封“忠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明·嘉靖护堡。
    ——清·咸丰助御“会匪”。
    ——清·同治愈信众老母疾。
    ——清·同治祷雨济旱。
    ——清·同治助平土匪。
    ——清·同治、光绪禳除泉州瘟疫,同治九年加封“保安王”。
    ——清·光绪显灵助战。

  附:“圣妃”
    ——自少定亲黄氏说。
    ——尤溪陈依娘说。
    ——尤溪黄氏说。
    ——诗山杨氏说。

  广泽尊王信仰传播
    ——概述。
    ——闽省。
    ——台湾。
    ——香港。
    ——东南亚。

  郭忠福(923—938年),五代·后唐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人(今安溪县金谷镇),生于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日。郭忠福故里在后唐·清溪县崇善里濠内,即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与南安十二都(诗山)郭山交界。

  【按: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析小溪场置“清溪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名“安溪县”,故史志有称“南安人”“安溪人”者。

  郭忠福化后成神,号广泽尊王,全号“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俗称保安尊王”、“郭圣王”、“郭府圣王”、“郭王公”、“郭姓王”、“圣王公”、“王公祖”、“王公”、“相公”、“圣公等,是福建4大尊神之一。

  广泽尊王信俗”,2011年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郭山凤山寺中现存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诗山郭山庙记》碑。据清•道光七年(1827年)吕廷琼《重修凤山寺记》碑,此碑应为佥事陈学伊撰。碑文见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丰州集稿·卷9》、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郭山庙碑记》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

  郭忠福广泽尊王)事迹还见之于明·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县2·郭山》、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疆域志)·郭山》、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山川2·郭山》、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清·同治《福建通志·卷8·山川志·南安县》、清·光绪间举人、晋江杨浚《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清·曾天爵《敕封广泽尊王谱系纪略》、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等资料和民间传说。(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南人名录·戴凤仪》)

五代·后唐南安县小溪场人

  五代·后唐·同光生

  郭忠福,唐·汾阳王郭子仪11世孙。郭子仪裔孙郭嵩入闽,再传为郭耀居长乐县、郭华乐华)迁泉州居涂门,姓遂分南、北2支;而广泽尊王,遂被闽南姓尊为祖佛。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廿二日,郭忠福生于南安县小溪场金谷(今安溪县金谷镇)。

  郭忠福故里在后唐·清溪县崇善里濠内,即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与南安十二都(诗山)郭山交界。

  郭忠福之祖郭乐华,父郭亮(或作“郭明亮”),母林素娘郭忠福少时家贫,三餐不继。以孝顺著称乡里。

  广泽尊王真经》曰:(神)降生于泉郡清溪之地,事母之(至)孝。”

  明·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县2·郭山》:“山有威镇庙,神姓,世居山下,生而神异,意气豪伟。”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神之名曰‘忠福’,世居山(郭山)下。”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疆域志)·郭山》记:“在县(时南安县治在今丰州)北十里,属十二都,山有威镇庙。神姓,世居山下,生而神异,意气豪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山川2·郭山》:“郭山,在(南安)十二都……山有威镇庙。神姓,世居是山之下。”

  清·光绪间举人、晋江杨浚《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

  “清溪,神世居之地,在安溪县治西八十里崇善里。”

  “神姓,名忠福,闽之南安人。先世周文王季第封于虢为虢叔,或曰公,因氏焉。历六十余传,为唐·汾阳王郭子仪,数传至公,始迁闽;再传公,分派泉州,居清溪,代有令德。

  神父性孝友,无崖岸,常逍遥清泉白石间。”

  “神母姓,清溪依仁里龙门乡人(今安溪龙门)。”

  “神母感异梦而娠,后唐·同光(923—925年)中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清溪故里。

  生即神异,气象豪伟,以纯孝闻。”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南人名录·戴凤仪》)载:

  “王,闽之南安人,其姓,忠福其名。唐·汾阳王其远祖也;由汾阳传至,入闽;再传至,迁于泉。王世居泉之南邑十二都郭山下,山以姓得名。

  祖、父多隐德,母感异梦而娠,诞王于后唐·同光初二月二十二日。

  王生有孝德,气度异人。”

  清·同治《福建通志·卷8·山川志·南安县》记:“去城(古代南安县城在今丰州镇)七十里,曰郭山,其神姓,故名。”

  清·曾天爵《敕封广泽尊王谱系纪略》载:“圣母诞王于清溪梓里。”

  南安诗山陈厝后陈跃鲤《龙山宫志·第2章·广泽尊王传说里曰:“清溪放羊,喜得宝地。广泽尊王,姓,亦称郭圣王,名忠福。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农历二月廿二,诞生于清溪崇善里,即现在安溪县金谷乡河美村。父郭亮,母林素娘。”

  得父佳城

  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郭忠福7岁丧父,无力安葬。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随母到河内(今金谷镇河美村)长者(杨荏)家佣食,为牧羊。传说其母经地师(或说地师名“崔芸”)指点,得郭忠福所牧之羊圈下“羊棚蜈蚣穴”郭明亮佳城,葬骸灰于圈地。(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太王陵》)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南人名录·戴凤仪》)载:

  “尝牧于清溪家长者家,晨昏之思忽起,驰归侍奉,依依如也。

  父薨,艰于葬地,王忧心忡忡,虽就牧,犹潸然泪下。一形家鉴其孝,指长者山而告曰:‘窆此大吉。’王然之,稽颡谢。吁求长者而茔之。”

  清·光绪间举人、晋江杨浚《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

  (母)佣食长者家,神(指郭忠福随之,为牧羊。

  长者延地师择吉穴,家人误以坠厕之羊具馔,师恚其不洁。

  母伺师盥漱甚虔,日为浣衣。师问母曰:‘而夫得佳城否?’答以糊口不遑,安能及此,然以为忧。师曰:‘尔欲一朝天子耶,抑万代血食耶?’母愿其次。遂指以若儿所牧之羊圈下,即正穴,尔碾夫骸,明晨杂类汤进,予佯怒其污,掴以掌,尔大哭,倾骸灰于圈地,速挈儿遁,予亦从此逝。尔母子逃数武,遇僧戴铜笠、牛倒骑儿,是即故居,可驻足焉。’

  值大雨,一僧以铜钹覆首,有牧童避淋于牛腹。母曰:‘是吾居也。’回顾长者家,灰水尽化黑蜂,一门皆螫死。

  今先祭长者,不忘本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广泽尊王忠福,世居山(凤山,后称“郭山”)下。生而神异,长有孝德,意气豪伟。
尝牧于清溪长者家。晨昏之思忽起,驰归待奉,依依如也。父薨,艰于葬地,王忧心恂恂,虽就牧犹潸然泪下。一形家
(“形家”:旧时以相度地形吉凶﹐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也称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鉴其孝,指长者山告之曰:‘窆(“窆”:葬)此大吉。’王稽颡(“稽颡”:以额触地的敬礼,表示极度虔诚)谢吁(“吁”:呼告),求长者而茔之。”

  附:祖居

  郭忠福的祖居位清溪县崇善里东溪石牌山麓(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离威镇庙不过1公里,穴形“飞凤朝天”,是郭忠福的诞生地。

  沿革

  祖居始建于五代,早圮。

  2008年冬,海内外信众捐资于原址复建,2010年春竣工。复建时,原址的许多条石被沿用,考证其出自五代时期;在遗址还发掘出土一“神珠”,重达44公斤,具有冰裂纹宋代特征,现置厅中神案前。

  规制

  祖居后龙与威镇庙同一龙脉,山势延德化、永春的山脉蜿蜒而来。

  景区前耸立1块4米高的花岗岩巨石,上面2幅题刻“安溪金谷威镇古地”圣王诞生地”,分别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和原福建省省长、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的亲笔题词。

  祖居右前侧,有1座供善信烧金纸的金亭,六角飞檐状,是典型的传统造型。

  祖居门口埕前面的石级栏杆,有“九龙图”、“龙喷玉液”、“万象吉祥”、“双龙戏珠”等百余幅浮雕,恢宏壮观。

    祖居坐戌向辰,为闽南古建筑风格,皇宫造型,重檐歇山式,汉式抬梁木构架石木结构,是两进三间张庭院。后殿屋顶四面垂檐。

  大门横额雕刻“德安堂”3字,门联:“德风丕振昇平地,安国肇兴福祉家。”门额上悬挂着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的圣王诞生祖居”匾。正面墙体镶嵌着辉绿岩浮雕,透刻龙凤花草。屋檐下,人物山水花草彩画栩栩如生。

  大厅堂中龛楣上悬挂“德安堂”3字牌匾,左、右厅楣上分别悬挂南宋•朱熹题的“忠孝”匾和现代赵朴初题的“永怀祖德”匾。

  厅中设有3个神龛,均透刻花草龙凤木雕,镶金画彩:

  中龛后排正中奉祀“敕太王明亮 公暨太妃林氏 素娘之神位”,前排奉祀圣王郭忠福、圣妃陈依娘(或说姓)和舍人公的金身塑像。神龛联:“入清溪,择崇善,肇世基,梦异怀神生故里;佣长,牧群羊,得正穴,遁离携子徙龙山。”

  左龛奉祀观音佛祖;右龛奉祀福德正神、魁星等神明。

    大厅两旁壁上嵌有厦门老画家郑晨钟依据民间传说绘制的24幅辉绿岩影雕图,记叙了郭忠福诞生安溪、家牧羊、喜得宝地、偕母离开安溪、栖身郭山、大孝为神、海内外显灵、四次敕封、万代封侯的全过程。
悬挂在大厅两旁壁上的匾额还有:原福建省省长胡平“大孝至爱”匾、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和全国侨联主席林军“安溪金谷威镇古地”匾,以及马来西亚沙闽广泽尊王庙宇总会的“凛冽万古”匾等。

  祖居左侧,建1口供信众放生用的莲花池,池中水草拥翠,荷花亭亭玉立;观音菩萨雕像站立在莲花池中间的假山上,端庄肃穆,手托净水瓶俯视苍生。

  祖居后方有灵泉,泉水清冽,流入下方所置的五彩玉石里。

成神

  化于凤山

  葬父后,郭忠福偕母东行,至南安诗山十二都凤山(后称“郭山”)下、今诗山公园龙山宫位置安家,为人打工、放牛为生。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八月廿二,郭忠福16岁(或误作10岁),牧牛凤山,坐古藤上而逝(位今凤山寺第二殿左边大房处),里人异之。

  传说,是日郭忠福在凤山牧牛、拾柴,爬上树,坐在树中的古藤座上,对树下的儿童们说:“我拾的柴,劳你们替我挑回去。告诉我母亲,赶快持一匏一书来。”母误听“匏”为牛,书为“猪”,忙牵了1头牛和1只猪上凤山。当她赶到山上时,只见儿子满脸通红,两眼发呆,已坐在古藤上圆寂无言了。

  广泽尊王真经》曰:“年一十六岁,蜕迹于后晋·天福初年,显圣于南安古藤之上。”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以十六岁蜕化于山之古藤上,里人异之。”

  明·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县2·郭山》:“年十岁时,忽取瓮酒,牵牛登山,明日坐绝顶古藤上,垂足而逝,酒尽于器,牛存其骨。”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疆域志)·郭山》记:“年十岁时,忽取瓮酒,牵牛登山,明日坐绝顶古藤上,垂足而逝。酒尽于器,牛存其骨。”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

   “出南安县治之北八十余里为诗山,诗山十二都之巨村为社山村之北,可二里许为郭山。

  山有庙,庙有神,其姓,名忠福,居山下,以十六岁蜕化于山之古藤上。里人异之……

  《闽书》:神姓忠福,世居山下,生而神异,意气豪伟,年十六岁时,忽取瓮酒,牵牛登山,明日坐绝顶古藤上,垂足而逝。酒尽于器,牛存其骨。”

  清·光绪间举人、晋江杨浚《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父薨,母携之居南安十二都郭山,山因神名。后晋·天福初,当在丁酉、戊戌间(后晋天福二至三年,937—938年),神年十岁,忽携酒牵牛,登绝顶古藤上蜕化,时为八月二十二日。里人异之。”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

  (茔父)竣,乃归郭山下而奉母以终身焉。

  后晋·天福(936—942年)间,王年十六,忽牵牛登山,翌日,坐古藤上而逝。母至,攀其左足,塑像者因塑其左足下垂。

  迨母薨,里人感王至孝,为祔于清溪故茔,其得鲁人合祔之礼与!”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郭忠福茔父)既竣,仍归奉母以终身焉。
后晋·天福间,王
(指广泽尊王·郭忠福年十六,忽取瓮酒牵牛登山,明日坐绝顶古藤上,垂足而逝。酒尽于器,牛存其骨。母至,攀其左足下垂。
迨母薨,里人感王孝,为合祔
(“合祔”:合葬)于清溪故茔。”

  闽国·通文里人立“将军庙”祀之

  乡人感郭忠福孝德,至其母薨,葬其母祔于清溪其父故茔。闽·通文(936—938年)中,又在郭忠福坐化处建庙祀之,号“郭山庙”,亦号“将军庙”,后称“凤山寺”;故里蛇仑山麓(位今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与尚芸村交界处)亦建庙,称“啰内庙”、“河内庙”,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敕封庙额“威镇”。两者均为广泽尊王祖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威镇庙》)

  明·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县2·郭山》:“已见梦(“见梦”:托梦),乡人因为立庙,号将军庙,伪闽·通文中也。”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里人)又以其屡著灵应,建庙祀之,盖伪闽时也。”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疆域志)·郭山》记:“已见梦,乡人因为立庙,号‘将军庙’,此伪闽·通文中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

  “又以其屡有灵应,因建庙祀之,盖伪闽时也。”

  “威镇庙俗呼郭庙,在县治北郭山中,伪闽·通文中建。”

  “《闽书》:……已见梦,乡人为立庙,号‘将军庙’。”

  清·光绪间举人、晋江杨浚《四神志略·凤山寺志略》“伪闽·通文中,见梦于乡,为立庙,曰‘将军庙’。”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初,王甫著灵捉,里人建庙祀之,号郭山庙,亦号‘将军庙’,盖伪闽时也。”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初,王广泽尊王见梦乡人为立庙,号‘将军庙’。”

  圣王神像即一脸童稚面貌,两眼圆睁,右腿打坐,左脚下垂。

历代灵异神迹及敕封

  民间所传,郭忠福成神后,屡显灵,神迹甚多,以保家卫乡为主,亦有降雨、驱疾等者,历代官府屡奏请朝廷加封。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国朝,王灵益震,凡保国安民事观缕述。如剿×(按:点校本因忌讳,以×字代替,下同),遏×逆,歼×匪,沛甘雨,祛瘟疫,尤其彰彰者也。”

  南宋·建炎四年诱寇他往,后累加“威镇忠应侯孚惠广泽”8字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汤勍逼境,诱他往。宋高宗赐额“将军庙”;其后累加“威镇忠应侯孚惠广泽”8字。

  明·何乔远《闽书·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县2·郭山》:

  “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汤勍逼近境,民欲遁走;卜神不许。一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马者,诱之浅涉,攻具漂流,黠者(“黠者”:狡猾的敌寇)多溺死,盖神为也矣。

  其后累加‘威镇忠应侯孚惠广泽’八字。王胄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志》(《八闽通志》)中又载,宋时贼将入境,神引之他往,里得无患。”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疆域志)·郭山》记:

  “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逼近境,民欲遁走,卜神不许。一日大雨溪涨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马者,诱之浅涉,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盖神所为也。

  其后累加‘威镇忠应孚惠广泽’八字。王胄为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

  “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汤勍逼近境。民欲遁,卜神不许。翌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马者,诱之,由他路去,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邑赖以全。
其后累加‘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王胄为记。”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勍(勍:强劲)逼近境,民欲遁,卜于王,弗许。一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王衣白衣乘白马,诱之浅涉,黠者多溺死,邑赖以全。”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3·封爵》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赐额“将军庙”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宋·建炎四年,寇某勍逼近境,民欲遁。卜于王广泽尊王,不许。翼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见衣白衣乘白马者诱之由他路去,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邑赖以全。”

  南宋·绍兴熄帝宫火,敕封“广泽侯”,庆元间叠封“忠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里人吴德广泽尊王香火入京,值帝宫火,王麾白旗熄之,敕封“广泽侯”,赐庙额“威镇”。庆元(1195—1200年)间叠封“忠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

  “询之里老,云:‘敕(指绍兴封敕)之端有宋人记述:里人有吴德者,素事神。一日,以椽职赴京,奉香火偕往。宋帝宫火,神摩以白旗,火遂止。是以有绍兴侯爵之封,其详在敕中。’《通志》亦颇言及之。果尔,则亦异矣。

  其后,著灵于绍兴、庆元之间,宋天子至遣官敕封之,侯王其秩,廓大其庙。敕凡三,珍藏于大姓家,盖四百余年矣。庙凡再拓,则宋•抚干君说为之建,教授为之《记》。”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绍兴(1131—1162年)间,里人吴德奉王香火入京,值宋宫火,王麾以白旗,火遽熄,故有候爵、庙额之锡。庆元(1195—1200年)、开庆(1259年)间,复增封王爵。自是,王之声轰烈震聋天地间矣!”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3·封爵》载:

  绍兴(1131—1162年)间,为皇宫救火,宋高宗敕封郭忠福“威镇广泽侯”,赐庙额“威镇”

  庆元元年(1195年),因保民有功,宋宁宗加封为“威镇忠应孚惠广泽侯”,晋封“提伯王”,并敕封郭忠福的父母为“太王”、“太妃”

  开庆元年(1259年),神赴京为皇太后治疾,宋理宗加封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并赐武简銮驾72阵(144支单驾)、开道大锣13面。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绍兴间,里人吴德奉王广泽尊王香火入京,值宋宫火,王麾以白旗,火遂熄。敕封‘广泽侯’,赐庙额曰‘威镇’。

  庆元间,叠封‘忠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明·嘉靖护堡

  明·嘉靖廿年辛丑(1541年),倭寇鸱张于诗山、永春;吕尚四复起,诗山人褚铎应之。某大姓筑堡于郭山庙之北,三四百人避乱其中。邻堡乡兵趋援,贼所用攻堡药又烬于火,遂遁,四境获安,乡人皆认为是广泽尊王之力。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

  “嘉靖辛丑(嘉靖廿年,1541年)之季,岛寇(倭寇)不靖,鸱张于诗山、永春,吕尚四复起,诗山人褚铎应之。

  大姓筑堡于庙之北,与里人三四百辈避其中。堡中乏水,贼更番困之。邻堡率乡兵三百,以半夜衔枚直趋庙门,逐贼去,堡中因得取水,而贼死者十余人。贼意为神也,诘朝纵火焚庙殆尽,仍更番困之。堡中炊米而餐,几不支。是夜,天大雨,而贼所用攻堡药亦烬于火,遂终以为神,邃遁之他方。”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2·保安广泽尊王传》载:“明·嘉靖(1522—1566年)之季,岛倭(倭寇)寇诗山,乡人筑堡庙北,贼困之,不利,意以为神,纵火焚庙,碑敕俱毁。忽大雨骤至,贼之攻堡药亦烬于火,遂惧而遁,四境获安,佥曰:‘非王之力不及此。’”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

  “明·嘉靖辛壬(?应为辛丑,嘉靖廿年,1541年)之岁,岛倭扰及诗山,相去二里许,永春寇吕尚四复起,多应之。

  乡大姓筑堡庙北,与里中三四百辈避居焉。堡乏水,幸邻人率乡兵三百,夜半直趋庙门,毙贼十余人。逸去,因得汲。及朝更番困之,火其庙,粮几绝,夜忽大雨,贼中火药骤烬,惊为神,乃遁。”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明·嘉靖之季,岛倭寇诗山。乡人筑堡庙北,贼困之不利,奇以为神,纵火焚庙,碑敕俱毁。忽大雨骤至,贼之攻堡药亦烬于火,遂惧而遁,四境获安。”

  清·咸丰助御“会匪”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将领林俊攻泉州,窜南安、永春交界,广泽尊王均显灵助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

  “咸丰三年(1853年),土匪林俊由德化窜陷永春州城,蔓延南安,胁从日众,甚猖獗,诣凤山寺,祷神助,珓弗许,询其成败,示以签,有‘树倒花残势自倾’句。至兴化果中弩死。

  先是,攻州城(泉州),正危急时,忽城北大鹏山上,甲兵森立,见‘’字其号,士卒乘势,斩馘无数,奔窜南(南安)、永(永春)交界,乡团协力堵御,神复显灵助战,夺获器械、马匹。”

  “同(同安)、厦(厦门)会匪黄得美等滋事,勋伯廷钰统兵进剿,有从逆武举变姓名投军,时军中奉神香火,忽显灵示梦,搜获从逆,确证,诛之。”

  清·同治愈信众老母疾

  清·同治二年(1863年),愈信众老母疾。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同治二年(1863年),惠安姓,到寺进香,沿途蛇行,三步一叩。或问之,曰:‘老母病三年,百药罔效,号泣不已,愿以身代。’夜梦神持药二丸,令其母吞之,顿愈。”

  清·同治祷雨济旱

  清·同治三年(1864年),祷雨济泉州、永春大旱。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同治三年(1864年),泉、永大旱,田禾尽槁,太守倬标忧之,偕邑侯祷于庙,未回军而甘霖立沛,太守书‘云霓慰望’四字匾额,以答神庥。”

  清·同治助平土匪

  清·同治六年(1867年),官兵围剿土匪谢险,指挥官诣郭山凤山寺虔祷,广泽尊王助平之。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

  (指挥官)诣寺虔祷,隐卜方略次第,授计营员,购获凶党数辈,移兵直捣巢穴,平之。

  谢险潜踪于省城(福州)南台,复捕正典刑,皆神庇也。”

  清·同治、光绪禳除泉州瘟疫,同治九年加封“保安王”

  清·同治(1862—1874年)间,泉州城瘟疫,信众迓广泽尊王至开元寺焚香顶礼荐馨,不数日疫气平。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同治(1862—1874年)间,温陵(泉州)瘟疫,多死者,佥迓神至开元寺焚香顶礼,各家荐馨,神箕示禳疫文。不数日而时气平,阖郡士庶瓣香,不忍离左右,更塑像于开元寺奉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光绪廿二年(1896年),信众又恭迎广泽尊王到泉州府治禳除鼠疫,祀于泉州天后宫、南门外土地祠后“圣王宫”。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后宫》)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3·封爵》载:清·同治九年(1870年),永春知州翁学本、南安知县吴光汉奏请敕加封号,清穆宗加封“保安”2字,获准钦颁匾额全称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并敕赐祭莹。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广泽尊王清剿会匪,遏(指“林俊”),歼(指“谢险”),沛甘霖,祛瘟疫,王灵益震。有司以闻,同治间加封‘保安王’。”

  清·光绪显灵助战

  清·光绪十年(1884年),沪尾守军抗击来犯法夷,广泽尊王显灵助战。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8·杂志》记:“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法夷滋扰,台北军门孙开华守沪尾,血战迭胜。自晨至午,敌人开花炮子如雨,无一中伤者。居民咸见郭圣王清水祖师阴兵助顺,漫天烟雾中,隐隐有神旗森列云。”

附:“圣妃”

  郭忠福16岁蜕化成神,本无妻室,但在民间传说中,郭忠福成神后居然还聘有妻室,民间奉为“圣妃”、“仙妃”,号“懿德”,还生有13子(十三太子),分驻13行宫。

  关于“圣妃”的来历,民间有4中传说:

  自少定亲黄氏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妃黄氏,号‘懿德’。

  相传妃少字(“字”:旧时女子许嫁)于王,王薨后,妃一旦入庙而逝,里人因塑像并祀之。或曰王以神娶,其说颇诞。或曰妃在宋·绍兴(1131—1161年)间曾敕封‘妙应仙妃’。年代湮远,确实未详。”

  尤溪陈依娘

  陈依娘,谥懿德,尤溪人,五代•闽国•天德二年(944年)正月廿三日生;父为法师。北宋•乾德三年乙丑(965年)五月廿三日迎娶。

  圣王暨圣妃宝录》:

  “圣王姓,名,讳忠福,诞生于后唐•同光癸未年(同光元年,923年)二月念二日卯时,闽泉安溪清溪村人氏也,母林氏。生时北辰降临,神异馨香,意气豪伟;年华十六,蜕化天福•戊戌年(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八月念二日午时于南安十二都郭山之古籐上,里人异之,而慰氏之训,则筑祠以祀之,此盖伪闽·通文中记事也。

  圣妃姓,讳依娘,谥‘懿德’,诞生于伪闽甲辰年(闽国•天德二年,944年)正月念三日,尤溪人氏。其母氏,生时不凡,送子娘娘本自天生仙风道骨,华年念二,乾德乙丑年(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五月念三日午时迎娶,琴瑟狂风大震,乘凤朝天,降驾王身边,蜕化后因以启十三行祠也。

   张邦昌元师(称太尉),赵普元帅(称钦差),四将军即罗灿邬奎龙标马成龙

  谨述此大略而志之以传,之于启后,忠孝节义,万世流芳。

  岁大明•万历十一癸未年(1583年)花月,明•嘉靖戊午(1558年)举贡生、桃源慕仁里颜范卿敬书。”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也曾作此记述。

  尤溪氏说

  氏,尤溪人,父为法师。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一书转述曰:

  “传说神蜕化后,有尤溪氏女浣衣,见金钏回旋,不离左右,母令取之。一日,乘舆过神庙,大风,忽失所在,或言入庙坐化。宋时已加封曰‘妙应懿德黄氏仙妃’。妃协助圣王行善,建立许多功德。”

  圣王与黄氏还生了许多孩子。“据说,住在凤山庙周围的百姓,时常听到庙中有小儿哭声,这表明又有新的小孩诞生了。次日,百姓会在庙中发现一堆新的黄土,于是他们便将黄土塑成神像。这种神像共有13尊,人们称之为‘十三太子’。”

  诗山杨氏

  杨氏,诗山社坛附近凤翔院道士之女。

  女溪边浣衣,漂来盛放金手镯的描金漆盤,女取手镯戴在手腕上,却再也脱不下了,此为圣王行聘之物也。

广泽尊王信仰传播

  概述

  除郭山凤山寺(郭山庙)外,安溪金谷也建有威镇庙,一为发祥建,一为瞻茔建,均为广泽尊王祖庙。据传自后晋·天福(936—942年)至今,安溪金谷是广泽尊王迎香之处,故金谷俗称“佛口”。明、清时期,广泽尊王信仰与影响已超出南安县,遍及闽南、台湾及海外。目前,海内外各地以广泽尊王为主奉祀的寺庙逾千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威镇庙》)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8·杂志·尊王分庙纪闻》载:“考王之分庙,始于凤山宫及安溪威镇庙,一为发祥建,一为瞻茔建,关系匪轻,故详著于《庙宇》。其余诸庙虽非若二庙之重,然香火所萃,即灵应所征,不可无以纪之,因就所闻,谨录如左……”

  传说,圣王不仅“远人”祷告尤灵,还最喜爱庇护流寓之人,故得移民及流民之虔诚奉祀。因此对圣王的祭祀以3年1次的祭墓茔最为隆重。

  清·光绪杨浚《凤山寺志略》记:

  “凡谒茔之岁,近如浙粤,远如蜀楚,即至外洋,白叟黄童扶携跋涉,不惮千里。

  附寺百余里村庄,遇来客,即非素识,必遮道邀款,扫榻以迎,不敢计值。

   途不拾遗,偶饘膳宿无可托足,行李纷置中道,但书‘凤山寺进香’五字,不烦防守。次日,各负载,无敢错乱。有窃取者,必自呼于路,归其物于失者,而盗者始安。

  俗多牵羊以献,问珓,应宰即杀,应放,即置之庙,不羁维,入人家,争伺之,涂人得之,仍还于庙,称曰‘圣王公之羊’云。”

  甚至夸张到,农历八月廿二日圣王蜕化升天之日,“凡闽、浙、吴、粤及南洋群岛到庙瓣香者,以亿万计。”

  且据乡老云,先前交通不便,省外香客步行至南安凤山寺进香,出门时把雏鸡放在篮子里,沿途喂养,到凤山寺时鸡已长大,可为供品云云。

  闽省

  清·南安举人戴凤仪在光绪廿三年(1897年)秋刊载的《郭山庙志》载,时南安县仅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3地就至少有13座广泽尊王庙,世称“十三行祠”。民间则将“十三行祠”和传说中广泽尊王“妙应懿德氏仙妃”所生13个儿子联系起来,号称“十三太保”,镇守“十三行祠”,有各自职能,辅佐广泽尊王庇乡佑民:

  大太保龙保:北宋•开宝元年戊辰(968年)生,镇守诗山龙山宫(今诗山公园内),代天巡狩元帅府二代钦差,其职为代父工作,行监督之职。龙山宫座落于今诗山公园内,宫殿式建筑。因诗山十二都之巨村距郭山仅二里许,故俗谓“大子顾祖”

  二太保分封安溪金谷乡,守威镇庙和广泽尊王父母墓,谓“二子顾墓”

  三太保祖保,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年)生,镇守诗山红星村巨门(旧门)鼇峰宫,为武将,专司驱邪、犯阴之事,俗谓“三子顾半路”

  四太保星保,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年)生,镇守诗山鹏峰村(双溪)溪头宫,职司南北总巡,连络、处理大事。

  五太保显保,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年)生,镇守诗山景福社(今红星村)殿阪宫(佃阪宫),职司代天行医。

  六太保贵保,雍熙四年丁亥(987年)生,封双忠尊王,镇守上福洋大延寿山宫(位今码头镇大庭村),职司处理民众控诉。

  七太保巽保,淳化元年庚寅(990年)生,封东天王,镇守顶宫下澳头宫(位今码头镇宫占村),职司同六太保。

  八太保震保,淳化五年甲午(994年)生,封武燕王,镇守溪东城溪东宫(位今诗山镇声东村),职司监督,在十三太保间察巡、督导。

  九太保兑保,咸平元年戊戌(998年)生,封五常军元帅,镇守山兜铭境宫(位今码头镇仙都村)。

  十太保离保,咸平四年辛丑(1001年)生,镇守诗山坑柄(今前山村)坑柄宫,职司察巡天下。

  十一太保坤保,景德二年乙巳(1005年)生,镇守诗山罗埔(今吾峰村)驻龙宫,金封秀士,职司文字之事。

  十二太保艮保,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年)生,封童月王,镇守诗山古宅(今吾峰村)行祠宫,职司天下巡狩。

  十三太保坎保: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年)生,封代天总代巡,镇守诗山仙境(今社二村)永安宫,配尚方宝剑,可先斩後奏,职理三界(天庭、地狱、人间)。

  在泉州府,清·同治(1862-1874年)间信众恭迎广泽尊王到泉州治禳灭疫,祀于开元寺、承天寺;清·光绪廿二年(1896年),信众又恭迎广泽尊王到泉州治禳除鼠疫,祀于天后宫、南门外土地祠后圣王宫;泉州城隍庙,晋江陈埭南镇寺、安海霁云殿、深沪,惠安洛阳桥北,永春县西门外,德化、同安县城外等,也同祀供奉广泽尊王神像。

  厦门威武庙、漳州、龙海、漳平、兴化、福州南台土地庙、福安、宁德、建宁、汀州、龙溪、龙岩,以及广东潮州等地,也有广泽尊王庙,或同祀、或专祀广泽尊王神像。

  台湾

  广泽尊王信仰传入台湾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台湾以广泽尊王为主神的庙宇有260多座,规模较大的超过30座(如台南市西罗殿、永华宫,桃园市镇抚宫);加上配祀的共有600多座,敬奉广泽尊王的信众有上百万人。

  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8·杂志·尊王分庙纪闻》载:分香台湾者,“一在台南府西门外,庙亦名凤山寺;一在台北府城内,一在漳化鹿港(今“凤山寺”)。”

  台南市西罗殿刊行《西罗殿志》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泉州府南安县氏6房祖先奉圣王分身东渡来台,在昔时台南府5条港渡头一带以当码头工为生。氏一族特别团结,剽悍勇武,成为渡头的老大,控制该码头地盘;而供奉圣王的场所,也由简陋的“圣公馆”建成巍峨壮丽的“西罗殿”。现殿中悬挂“恩佑全台”匾,系清·咸丰(1851-1861年)间钦命台澎水陆挂印总兵官恒计手书;“保安天下”匾,系故“总统”蒋经国亲自莅庙行香祭拜时所题赐。尤其台南市“做十六岁”的成人礼习俗,酬谢神明,欢宴亲朋,便是从这群南安姓族人传开的。

  陈梅卿《说圣王,道信仰——透视台湾广泽尊王(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0年)载:统计分析,全台主祀广泽尊王庙宇最多地区为台南市、台南县,再次是台中县、屏东县。台南市内即有3庙,近郊又有1庙,为全台信仰最密集地区。台中县则集中在以清水、沙鹿为中心及其邻近之大雅、大安乡。这些地区多是泉籍移民较多之处,说明了寺庙之取名或分香或纪念祖庙,与原乡泉州南安诗山“凤山寺”有极深渊源,鹿港镇凤山寺亦不例外。

  台湾的广泽尊王庙,大多认南安凤山寺为祖庙,不少庙的庙名即称“凤山寺”,即使西罗殿庙额也高悬“凤山古地”巨匾,以示根源。

  陈梅卿《说圣王,道信仰——透视台湾广泽尊王(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0年)载:在台湾主祀广泽尊王的寺庙,仅取名“凤山寺(宫、庙)”的有11家,分别位于云林县土库镇中山路(明•崇祯八年(1635年)创建)、嘉义县义竹乡溪州村[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创建]、彰化县鹿港镇德兴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创建]、屏东县万丹乡加兴村[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创建]、竹头崎台南县南化乡玉山村[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创建]、高雄县大树乡檨脚村实践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建]、台南县南化乡小仑村[清•光绪卅二年(1906年)创建]、宜兰县头城镇合兴路(清末创建)、台北县板桥市仁化街(1945年创建)、高雄市旗津二路(1984年创建)、台南市公园路(创建年代不详)。

  日治初,台湾信众每3年都要组团到南安郭山祖庙(凤山寺)进香朝拜,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中断。近年又恢复进香朝拜活动,据1990年统计,仅签名留念的就有台南、台北、新竹、高雄等十多个县市计57个进香团,人数约2000名,此后只有增多并无减少。

  1989年,台湾玉圣宫理事会特地到威镇庙,敬迎广泽尊王的1尊金身至台南市下林玉圣宫奉祀;并恭奉圣王金身,12天间行走台湾全岛,受到各地信众的顶礼膜拜。为叩谢圣恩,玉圣宫理事会独资扩建威镇庙后殿,2000年又捐资重修威镇庙前殿。

  2019年,作为第七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台南下林玉圣宫邀请,10月22日下午,凤山寺广泽尊王金身巡台及凤山文化交流活动在台南市花园夜市举行正式启动仪式,在台29天,途经台湾12个县/市,驻驾25间奉祀广泽尊王的庙宇。

  同年11月25日,凤山寺广泽尊王妙应仙妃金身一道起驾赴新加坡巡安,驻驾新加坡水廊头凤山寺等多家历史悠久的寺庙,举行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庆祝活动。

  香港

  香港有北角开元禅院、上环圣公坛、屯门香港凤山寺3处神坛或庙宇供奉广泽尊王。其中香港凤山寺由居港福建乡贤筹建,2009年1月15日开庙。

  每年农历二月廿二日《广泽尊王诞》项目,2014年6月列为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东南亚

  随着闽南人的出洋谋生,广泽尊王信仰也远播新加坡,印尼泗水,菲律宾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怡保、仙打根、吧巴,缅甸仰光,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各国分炉的庙宇达300多座。

  早在清代,旅外华侨便在马来西亚砂劳越古晋保安宫祀奉广泽尊王。新加坡南安会馆所建的凤山寺,规制完全仿自郭山凤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