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居分述(11—12划)

  11划:
  
黄素石楼[定楼,黄素石楼,前黄土楼,土楼,涂楼。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南面涂楼自然村。沿革。整体规制(概说。前厝和厢房。天井与外石埕。石楼。)]黄宗汉故居[泉州黄氏民居。鲤城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北侧151号(属鲤中街道和平社区)。沿革。规制。]黄景昉[鲤城区涂门街灵慈宫沟(古属晋江县宽仁铺)]黄培松故居(南安市红梅镇六都村后坑垄自然村)黄文惠故居(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部。沿革。规制。)黄云蒸故居(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南处。沿革。规制。)。黄瑶观故居(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园自然村东。沿革。规制。)、黄有文故居(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有文。故居规制。)
  康安土楼
(南安码头镇康安村)、涵口古建筑群[含陈紫峰祠(陈紫峰故居)、石埕祖厝、容斋宗祠、正通官衙、陈氏宗祠、陈烟德厝。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概述。陈紫峰故居 (陈紫峰祠,陈紫峰纪念馆。沿革。规制。)]衔远别墅(晋江市安海镇)、望海楼(后楼。泉港区山腰镇埭港村)清平楼(安溪县龙涓乡东南部灶坪村清坪洋自然村。沿革。规制。)、常植楼(九十九间,为土楼。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约建于清·乾隆间。现状。)

  12划:
  家大厦(鲤城区通政巷)傅梓春洋楼(鲤城区中山中路小泉涧巷)
  湖头李氏宅祠建筑[由世家大厝、六房小宗、二衙大厝、三衙大厝、四衙大厝(含宗兴堂)、李氏家庙与景新堂组成。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湖三村。]、湖内土楼(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沿革。规制。)
  谢氏土楼洛江区马甲镇就南村。沿革。规制。)韩德楼(安溪县蓬莱镇温泉村)联芳楼(圆土楼、玳堤古堡。安溪县龙涓镇玳堤村。沿革。规制。景胜别墅[石狮市宝盖镇龙穴社区杆头自然村。建造。规制(围墙。主座。)]巽莱庄[山美土楼,永春土楼。永春城关附近五里街镇仰贤社区。清·乾隆林攸凤建。规制(概说。围楼。楼内中间古民居。)]、提督衙(惠安县辋川镇居仁村)辉斗楼(安溪县龙涓乡宝都村。沿革。规制。、辋川下四家氏祖厝(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街中街。沿革。规制。)、朝北大厝(三角内朝北大厝。晋江市梅岭街道五店街三角内。沿革。规制。)、曾氏土楼(洛江区马甲镇后坂村)裕德堡[横溪书院。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古称“横溪”)]、逸楼(晚香别墅。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陈氏祠堂正对面)

十一划

黄素

  黄素石楼,又称“定楼”、“黄素土楼”、“前黄土楼”,俗称“土楼”、“涂楼”,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南面涂楼(土楼)自然村,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是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黄素石楼(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素石楼(清):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黄素石楼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系黄素黄守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余载修筑而成。

  相传,楼主黄素早年穷困,栖身破屋,妻纺纱贴补家用。一日,1只白鼠叼走其妻1团纱线钻进天井石缝,只露一条尾巴。其妻为追回纱线,撬石掘土,深挖二尺许,竟发现1个藏满金银珠宝的地窖。

  此地窖乃明·万历、 天启年间任四川合州知县兼督金使(监督淘金沙铸金的地方官吏)黄文惠的藏金处。黄文惠妻子早逝,他又忙于政务,3个儿子疏于管教,整天嫖赌滥饮,黄文惠伤透了心,惟恐自己处心积虑攒下的偌大家业被几个败家子挥霍一空,便在居屋的地下暗筑了内分3格的地窖,分别藏匿这些金银珠宝。后来黄文惠突然病逝,这个秘密也就无人知道了。

  黄素得此窑藏,便向邻村埕边购买土地,大兴土木建楼。动工不久,黄素谢世,其子黄堂官继之。

  大楼竣工之日,黄堂官设筵庆贺。席间,1个曾为盗的朋友建议:第三层的4个墙角,应各加修1个稍为外凸的角楼,以为防盗的枪楼之用。黄堂官以为朋友醉言,不当回事。这个朋友即当场演示,用丈二麻布沾上灰水,顺墙角攀上楼屋顶,并从屋顶翻到楼内三楼,把桌上供奉的菩萨装在身上,又攀上屋顶,顺着墙角溜了下来,当面将菩萨交给黄堂官,众人喝彩,黄堂官也惊呆了。不久之后,大楼便加建4个角楼。

  现石楼基本保持原状,虽已无人居住,其内外却成了村里最热闹的“文体中心”

  整体规制

  概说

  黄素石楼是1个建筑群,坐东朝西,宽广壮观。整体平面方形四合式,连庭院总长75.10米,宽73.50米,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

  大楼与环屋自西往东分为4进,依次由前厝、外石埕与天井、石楼(主楼)、后厝组成,环以左右厢房。各建筑地势逐进抬高,铺以石台阶连通,至东厢房时,台基竟高达近1米。

  整体建筑主(石楼)、次(厢房)有别,统率有序,共有正、辅房屋108间,其中石楼内构房36间,石楼外环屋建房72间,共108间正辅房屋,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气势恢宏。

  前厝和厢房

  外石埕与外北厢房的东面,隔1道砖围墙和一大砖埕之后,即前厝。前厝俗称“北大馆”,为传统闽南大厝,皇宫式建筑,2进5间张双护厝格局,里面雕梁画壁,雕饰花鸟禽兽。

  前厝和厢房外墙以红砖白石裙砌就,硬山式顶,屋盖瓦筒。周围厢房回廊均有木石齿牙交错,逐层榫合叠压而成。

  天井与外石埕

  过前厝后为天井,位大楼前。天井是一大石埕,分3层铺以石板,占地453.6平方米。

  埕北有一木构的埕门,埕门外又一石埕,也铺石板3层。西南石大门的南侧,自西往东有一长列配有天井(砖埕)、庭院的外南厢房;西厢房的面前,又是一个大砖埕;两埕高低不同。

  大楼与楼埕的正面(即西面),有一道砖屏墙,两旁各有一个拱形的小砖门;屏墙的边沿各敞开一个缺口,作为通道。通道的对面,各有1个长方形石大门。石大门与围绕大楼的外南厢房、北厢房、北大馆连成一体,皆有走廊或石、砖埕相通。

  这3个石、砖埕的北面,即72环屋中的外北厢房。

  石楼

  石楼位于建筑群中央石埕后,石构,方形平顶四合院式,高3层、共9.4米,等边各长20.8米。墙壁的厚度,最宽达1.4米,窄者也达0.73米。

  1、2两层石构墙体,由花岗岩方形条石砌筑,精凿平坦均匀,只见线条,不见灰浆。

  楼下四壁仅在西面设一拱形石大门,大门券顶,门匾上刻“式好攸宁”4字,左下方小字有“乾隆六年岁次”字样。

  大门设3重门:内、外两层用优质坚固的桧木做门板,外门板还包以铁皮,防备盗贼火攻;中层为大铁闸。门框上方还设有水槽,从楼内水井可随时汲水浇灌灭火。

  第3层墙体也由方形条石砌成,表面再涂抹糯米、糖水、石灰“三合土”,子弹击壁也不留痕迹。四面各设有3个大小不一的窗门。3楼紧靠墙壁处,有1条“跑马道”,约宽2米,可通达四周或哨楼的走廊,既宽敞明亮,又通风透气。由于第3层以糯米灰混凝土抹壁,年久变黑似土,看似土壁,故石楼又称“土楼”,聚居于此的氏后裔该地亦称“土楼”,后讹称“涂楼”;或说大楼建筑时采用沙土逐层垫高而筑,故称“土楼”

  3层顶楼四面墙角,各伸出1个设有射击孔的哨楼,长、宽各2.80米,高3.60米。登上石楼的哨楼,向东南隐约可见泉港海湾,向西可见远处帽山。黄素后裔、近代书法家黄朝栋题联云:“户对帽山山不老,门迎芹水水长流。”“十二栏杆时得月,万千气象始登楼。”

  2、3层用大方木梁隔为房间;每根屋檐边的大柱均上下相连,两层只用1根,工艺高超。2、3层楼内彩栋画壁,共有24格栏杆,雕饰花鸟。

  石楼后又有后厝。

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亦称“泉州氏民居”,位于鲤城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北侧151号(属鲤中街道和平社区),是清代泉州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保护完好。

  镇抚巷西接中山中路,东抵敷仁巷。明初朱元璋设锦衣卫掌管刑狱,锦衣卫下又设“南、北镇抚司”,当年泉州镇抚司的府第设于中山中路的一条巷中,巷子由此得名。

  黄宗汉故居”,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氏民居(清):鲤城区鲤中街道和平社区”,2009 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氏民居”2013年10月被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沿革

  “泉州氏民居”始建于明代,是氏后裔聚族而居的宅第。至清末,是黄宗汉及其兄黄宗澄的居所。现主体建筑尚存。

  家自祖上起便是名望之族,自清·乾隆九年(1744年)黄耀彬中举之后,家族登科之人蝉联不绝,特别显赫的有清代两广总督黄宗汉、刑部主事黄贻楫黄宗汉之子)。现当代则出了黄松黄永等著名的艺术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汉黄贻楫》)

  黄宗汉(1803—1864年),字季云,号寿臣,自号望云老人,清·晋江县人(县治位泉州城内),7岁丧父,由嫡长兄黄宗澄[嘉庆廿四年(1819年)举人]教养成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黄宗汉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出任浙江巡抚,后擢四川总督。英法联军陈兵广州时,黄宗汉又调任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在清末朝廷之上,黄宗汉不畏权势,力主抗敌,为慈禧太后所不喜,最后被革职。同治二年(1863年),泉州同乡陈庆镛邀其回乡主讲清源书院,于是携家眷及数万卷书籍南归,途经上海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病逝于上海。

  数十年来,“泉州氏民居”吸引着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与港澳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以及古建筑、文物、园艺、戏剧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廿世纪70年代,北京建筑学院曾派员前来调查测绘;近几年,日本东京大学研究所和政法大学的教授、以及建筑学家们也专程来泉考察。1988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组的人员来到泉州摄制《悠悠剌桐城》电视剧时,就以氏庭院为主要场景。

  规制

  “泉州氏民居”坐北朝南,现存古厝并不算大,占地面积528.67平方米,由2座3大进3开间带东、西双护厝、书房、花园等建筑物的宅院组成,外观富丽堂皇,布局巧妙合理,雕琢精美隽雅。

  大门外立碑“大司马”、“黄宗汉故居”。大司马在古代位列“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之首,执掌兵马,位极人臣,但在南北朝之后,此职已废,明、清时已成士大夫之间的雅称。黄宗汉曾任兵部主事、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因有此碑。

  宅院前,两栋宅子(一栋黄宗汉居住,一栋黄宗澄居住)共为1处石埕,有院墙围护。因墙体高深,屋内的光线不太好。

  走进故居,“探花”、“进士”匾额映入眼帘。匾额上清晰记载,黄宗汉为道光乙未年(1835年)科进士,黄贻楫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探花及第。

  跨过门槛,可见厅中门上有1副黄贻楫自撰对联:“修其孝弟忠信,以为黼黻文章。”

  穿过天井,到正大厅门口,可见雕饰精美的木质花窗。正厅大门上,“读书”、“积德”两副祖训依旧鲜明,还有1副黄宗汉自撰自写对联:“雄文豹蔚尊鸾阁,家业蝉嫣荫鲤庭。”

  屋内字画悬壁,风格古朴。正厅中高悬挂“忠勤正直”匾额。此为咸丰四年(1854年)时,咸丰帝亲笔御书赐予黄宗汉,并提升其为四川总督。

  宅南庭院放置1套当年的石雕长凳方案、石烛台柱,以及石香炉、石鼓椅、石莲台等。它的东北隅,有1口浅可见底的古井,水莹甘醇,泉源充沛,长年清湛,不受污染,大旱之年也不干涸。庭院内外还有数株名贵花果,其中一棵近200年的老龙眼树,至今仍岁岁果实满枝,肉腴汁甘。

  穿过几进厢房,在天井的东南角1扇敞开的大门外面,是家保存了数代的私家园林,占地不大,但珍稀古树木和奇石众多,建构精雅。有座小型假山,石质天然古朴,皱秀多姿。主景采用“顶天临水,一峰独秀”的气势,长春藤蔓攀附至主峰顶巅,茎梢下垂,花朵累累,造景娟秀。山前辟一小池,中间耸立1丛石笋,旁边横跨1座小拱桥;池周围有曲折的石栏保护,高低回绕,配搭相称。池水涟漪,澄明如镜,长年不涸,游鱼逍遥其中,动静逗人。

黄景昉

  黄景昉,字太稚,又作太穉,号东崖,明·晋江东石檗谷村人。入仕后徒居晋江县城(也是泉州府城),府第在宽仁铺,位今鲤城区涂门街灵慈宫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大学士黄景昉宅》:“大学士黄景昉宅,在宽仁铺。灵慈宫沟有欧安馆。”并收录黄景昉自咏居所的诗数首,留下明代一些民居和园林的情况。曰:

  (一)“径铺石子平,白黑参差配。辟坎树怒生,微栏表其内。我自踯躅行,时与众香汇。落英鸟雀宅,垂果跻螬喙。稍翦蔓柯横,当轩别面背。端然见附枝,形解余蝉退。二仲那不来,迟久枝藜废。石凳长夷蹲,袖点胭脂碎。”

  (二)生三载勤,名著经学博。我敢希前儒,天放营邱壑。小园涉趣成,懒慢余生托。晨夕徙倚闻,知觉雄心阁。井溜遥洞穿,花梭细眼缚。递滋雨露鲜,代谢春秋萼。岁久物情通,金刀信手作。更愁系恋非,一啸寥天廓。”

  (三)“池始未安桥,东西两序比。及乎栏楯齐,甬道当中起。人在鉴光行,益增眺望美。周遭草树蕃,华意濯清泚。鱼戏圆纹开,蔡游穹背徙。逐獭罢纶竿,相喻杀心止。身世疲梁津,可有恬澜理。静闻拍槛声,知他愠和喜。”

  (四)“列屋城闉隘,何殊蹙网麕。登台凭指顾,家直小南门。海天饶异色,蛟蛤吐灵文。青黄相间出,楼阁郁重轮。昨者石头市,新覆水犀军。害气犹营结,坏山压乱云。矧乃西北望,戈影盛嚣氛。太息循阶下,吾其鹿豕群。”

  (五)“榭台恣游遨,要得栖身处。譬彼何曾筵,万钱寡下箸。我轩数尺强,舒卷理攸寓。凉旭辟扉迎,赫飚垂幕护。凭九旦夕经,四序阳秋贝。惟佛与同龛,为亲特供素。吟成适会心,鱼鸟亦欢趣。客侈邵尧窝,窝形如此作。”

  《泉州古城踏勘·黄景昉相国府》(2007年)载:

  “在宽仁铺(今涂门街灵慈宫沟)……

  第宅坐北朝南,中有园林瓯安馆,池亭楼阁,皆极讲究,实甲全郡。

  清·乾隆、嘉庆年间其后裔售予安海金墩氏商人。

  涂门街拓改,采集其中主要建筑构件及部分建筑材料移建芳草园中。”

黄培松故居

  黄培松故居,在南安市红梅镇六都村 后坑垄自然村 。

  黄培松,清末民初·南安县仁宅乡(今洪梅镇六都村)后坑垄村人,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武科会试,获武状元。清末历任广东参将、游击、琼州总兵、记名提督,民国二年(1913年)为福建护军使,民国四年任福建漳泉总司令,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执政,举黄培松为福建清乡会办。后国民政府赠“培威将军”称号。民国十一年(1922年)辞职解甲,隐居厦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黄培松故居含 3座2进5开间闽南特色大厝和1座书轩,呈一字排开,每座古大厝的燕尾脊上均饰有“龙稳”,砖埕前竖有夹杆石板。3座大厝建于不同时期,雕工精湛,越往后建的越精致。

  第1座大厝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建于咸丰(1851—1861年)间。大门镌联:“井水不穷源头活,瑁山高插本支藩。”黄培松就出生于这座府第的榉头房里。

  第2座大厝建于同治(1862—1874年)间,所用木料、砖料、石料,均比第1座更为上乘。大门联:“井水卜邻先世泽,鼎新安宅旧家声。”当年黄培松就在此厝成亲。

  第3座大厝的建筑高于第2座大厝1米,寓意步步高升。

  书轩的入门处有额匾“独碧轩”,款识“光绪甲午年”,即光绪廿年(1894年)。书轩今有倒塌。

  另外,黄培松在福州台江区中平路172号(后门为牛弓街18号)亦有府第,称武状元府,原为其父的 “田垱泉泰茶行”。今存,构架尚好,门上挂着黄培松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府三进,四周云状风火墙,占地面积 2100多平方米。一进与二进、二进与三进之间两侧均建披榭。天井中间通道架廊屋(覆龟亭)。正门两侧,原有两个直径3.5米宽六角型雕花的花岗石旗杆座,今无存。大门前原有一方形大场地,兼作黄培松平时习武场所,俗称“田垱状元埕”,解放后被用于扩建道路及建福建省轮船总公司办公楼、宿舍楼。

黄文惠故居

  黄文惠故居,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部。

  沿革

  黄文惠(1573— 1634年),原名廷锡,字仲晋,号朋五,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几年后授广东陆丰知县,擢四川合州知州 (今重庆合川区)。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惠》)

  黄文惠故居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后遭回禄,毁于一旦。

  清·雍正二年(1724年),黄瑞鳌(曾任安徽舒城知县)按原貌重新修复。

  2007年、2015年再历修缮。

  规制

  故居坐东北朝西南,为闽南式古建筑,3进5间张2天井,具闽南传统民居对称、严整的建筑性格。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占地面积770平方米。

  门前有大石埕。

  大厝白石红砖墙体,中部为悬山式屋顶,两旁各为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

  大门做单塌寿处理,简约明朗,门额悬挂近年新制的黄文惠故居”匾额。 双重屋檐下,用白灰泥塑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鸟卉蝶、山水人物等。

  中厅横梁悬挂着红底鎏金的“西蜀循良”匾额。 目前,中厅及回廊厅等处辟为前黄村历史文化展示点,墙堵上悬挂着历代以来众多前黄名人的画像及其简介。

  后厅厅前横梁悬挂“进士”、“明经”、“举人”等匾额。

  后厅厅后设公妈龛“孝思堂”,供奉氏历代祖先灵位。龛左悬有黄文惠巨幅彩色画像,右侧则悬挂其夫人杨氏彩色画像。“孝思堂”两侧的扇板上写道:“一门三出仕,六世四登科。”

黄云蒸故居

  黄云蒸故居,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南处。今存。

  沿革

  黄云蒸(1599—1663年),字大矞,号宛思,明末清初·惠安县 忠恕乡六都鳌塘铺前黄村人(今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文惠堂侄。清·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进士。顺治十四年(1657年)选任陕西凤翔府陇州知州(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顺治十七年(1660 年)擢礼部员外郎(未成行),以丁忧去。康熙二年(1663年)改任陕西凤邠盐法道道台,未及赴任,病殁于家,赠奉直大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云蒸黄文惠》)

  黄云蒸故居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历代多次修葺。

  2007年冬,由其后裔黄世成等筹资按原貌重新修复。

  规制

  黄云蒸故居 坐东北朝西南,由围墙、东厢房、前埕、主体建筑(大厝)组成,建筑面积138.66平方米,占地面积216.16平方米。

  从围墙偏西大门进入,便是前埕 。 前埕的东侧是 2 间门户与 3 间张大厝对向的围墙东厢房,东厢房墙壁与南面围墙、围墙偏西大门、西面围墙等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高大的庭院;两面围墙均用方条石砌成,其顶端则安装雕镂花纹线条粗犷图案的棕色瓷窗棂,既素雅美观,又通风透气。

  主体建筑(大厝)位于前埕西侧,与东厢房对向。大厝2进3间张,有下厅、天井、顶厅,是闽南古大厝形制。硬山式屋顶、白石红砖墙体,檐饰图案及屋内的梁柱斗拱等雕琢装饰,古朴淡雅大方。

  大门顶端的匾额,采用辉绿岩并水磨光亮而镌刻黄云蒸故居”5个大字。左、右墙壁上分别嵌镶两方水磨光亮的辉绿岩碑刻黄云蒸传略”与重修该故居碑记。

  下厅特别窄小,故而天井显得格外宽大,由于采光充足,空气流通,厅堂居室倍感明亮舒爽。

  顶厅前横梁分别悬挂“进士”、“明经”、“举人”等匾额。厅前两根大木柱,书写对联: “文献启螺阳,清世羽仪,吾祖甲科首冠;政绩留陕右,源远宗功,诸孙德泽长绵。”

黄瑶观故居

  黄瑶观故居,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园自然村东。今存。

  沿革

  黄瑶观,字舟玉,一字宾宇,号西园,清·惠安县忠恕乡六都鳌塘铺前黄村人(今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父黄其宗,设馆授徒。黄瑶观举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授山东省青州府安邱知县(今山东省潍坊安丘市)。任职不到3年任满,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黄瑶观》)

  故居为黄瑶观之父黄其宗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

  2011年由其后裔黄志山黄聪辉等捐资重修。

  规制

  黄瑶观故居 坐东向西,占地面积 552.80平方米 ; 连同门前的大砖埕,总占地面积 727.80平方米。

  故居为闽南式古大厝,3进2天井5间张格局;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凌空高翘。

  门前大砖埕。厝前两侧有2对石砌的旗杆座,是黄瑶观及其孙黄钟科登第时所立。

  大门楣镌刻黄瑶观故居”横匾。两侧楹联书刻:“东观读新书,群推天下无双士;西园传旧德,应育闽南第一人。”

  大门内左、右墙壁上分别嵌镶两方水磨光亮的辉绿岩碑刻——黄瑶观传略”与重修该故居碑记。

  穿过天井,登上中厅。厅前横梁上悬挂着红底鎏金的“循吏之风”匾额,以及“进士”、“会魁”、“举人”、“贡生”等匾额。

  后厅厅后中间设有“孝思堂”,龛中供奉历代祖先的灵牌。

黄有文故居

  黄有文故居,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

  黄有文

  黄有文(1747—1835年),字彬侯,号梓园。惠安县六都鳌塘铺前黄乡(今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人 。

  据梓园墓志铭》记载:黄有文“十三岁而孤以丰资,故艰苦备尝,长逰太学及掌家,秉因以其私业充祖祠田为祭祀之费,又善体慈母心,资其节嫂,以故胞侄孙日新浔游惠庠,延师教子若孙,深恐先世书香一脉旧德莫传,盖守先待后之志远矣!”

  又载,黄有文有3子,3女,8孙,23曾孙,4云孙,直系男丁达39人;加上未记入《墓志铭》的孙女、曾孙女、云孙女等,子孙达百余人。福建布政使司托部院巡抚魏为黄有文五代同堂题请旌表,钦赐直隶州州同职衔(从六品),给币金建坊。

  故居规制

  黄有文故居为闽南式古大厝,3进5间张2天井,白石红砖墙体,中部为悬山式屋顶,两旁各为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

  中厅横梁上悬挂“五代同堂”牌匾,右题“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魏为,左题“给惠安县寿民、监生黄有文,落款“道光十六年七月 日立”。牌匾主体为深绿底金字;外围部分雕刻有凤凰、牡丹、蝙蝠及花瓶等吉祥图案,雕工精细。

康安土楼

   位于南安码头镇康安村。    

  南安古代的土楼建筑多为方形,惟有码头镇康安村的土楼是圆形的,且别具一格,下层9米用乱石砌成,上层9米用泥土夯筑。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圆形香炉,又如一盏圆形灯笼。     

  康安土楼为什么是圆形建筑?康安村姓陈的村民居多,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代。明代,先祖从漳州迁居晋江金井镇古安村,到明末清初,第六世陈振元先到南安洪濑教书,后被聘为码头康安村塾师。不久成家定居,生下长子陈成德,住在康安,后来次子、三子分居码头新汤、洪濑二地。但住在康安的人丁并不兴旺,衍传几代,难以超过百人。于是,请来地理先生勘察,说此地是网穴,灵气被罩,惟有建座圆形土楼,一如香炉,祈求皇天保佑;二示灯(丁)盏,人丁方能兴旺。氏先人就地取材,上山伐木,采石砌基,用土夯墙。土楼建成之后,果然人丁大增,迄今全村已有1700余人,包括在海外的有2000余人。如果连清代中叶从康安移居福清、新汤、洪濑等地的族人一起计算,陈振元的后代已达万人以上。     

  康安土楼系土木屋二层结构,建于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外土墙宽2.1米,圆周99米。墙高二层18米。南北两个大门相通。北面为辉绿岩砌成的圆门,门匾镌刻宏康保裕四个大字,两边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从大门走进土楼,内有偌大圆形天井,原来掘的水井,可惜填平不见了。土楼一层有22个房间,两层共有44个房间,砌有栏杆,楼梯从大门旁侧上去,二层土楼可居住数十户人家,房间前有宽敞廊道,房门面向天井。土楼外墙筑有小窗,也是望防盗的枪眼。总面积705平方米。     

  康安土楼长住人家,殿堂塑先祖陈元光神像祀之,香火不绝。横匾上书开漳圣王四字,两旁对联云:“开土功勋文韬武略膺贤圣,漳疆牧胄派衍康安溯祖王。”    

  由于年久失修,到了1958年,土墙已有三分之一倒塌,居民开始外迁,到了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还住有几户人家,但已经破烂不堪了。1992年春筹资重修,1998年竣工。外形依照原样建筑,但楼内改木易石,部分改变原貌。

涵口古建筑群

  涵口古建筑群,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乡自然村,具有浓厚的闽南侨乡特色,是目前晋江市古民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建筑群由明代的陈紫峰祠(陈紫峰故居)、石埕祖厝、容斋宗祠、正通官衙,清代的氏宗祠、民国的陈烟德厝等6座建筑物组成。这6座古大厝,自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始建,中间跨越明、清,直至民国初年陈烟德厝落成,时间跨度500余年。1998年涵口氏宗祠重建后,陈紫峰祠等亦经族裔集资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涵口氏宗祠》)

  “涵口古建筑群(晋江市)” ,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涵口村为氏聚居村落,自氏先祖陈碧溪元末卜居,注重文教,子孙向学者多,科第不绝,仅明代就有陈腆陈琛(字紫峰)、陈让陈龙可陈伯英先后举进士,科第蝉联,故而形成这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建筑群。

  大厝群共占地8000平方米,与田野间有1条小溪隔开。

  6座古建筑均为“皇宫式”古大厝,古色古香,匀称大方,自西向东一字横排,依次是陈紫峰祠、石埕祖厝、容斋宗祠、正通官衙、氏宗祠、陈烟德厝。

  这6座古大厝均坐南朝北,都是5开张,纵深5进,每座的面积在600至1000平方米之间。庭院和厅堂用天井隔开用回廊连接。两边回廊之外是长列厢房,即护厝。厢房之外又有伙房、柴草间和储藏室。座座屋前有长条花岗岩石铺筑的石路、石埕,相连着成建筑群,即作行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各大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

  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外墙砖石混砌,墙壁上贴方砖,红白相间,色彩鲜丽;屋脊两端翘起,似展翅欲飞;屋盖覆以筒瓦,雍容稳重。木构框架,斗拱与梁架接榫无缝,梁头用藤条加固,斗拱、梁架、门窗精心设计,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虫鱼、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刻工细致精美,栩栩如生,立体感很强;厅房正面的门框、窗框、横额多用质地坚硬、琢磨光滑的辉绿岩石镶嵌,上刻对联、题字,篆隶行楷,不尽相同。一式的红方砖地板。庭院和厅堂用天井隔开由回廊连接,回廊之间有间隔,作为防火墙以策安全;两边有长列厢房。

  座座屋前有长条花岗岩石铺筑的石路、石埕,大厝之间各有两米宽的隔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之用。

  陈紫峰故居

  沿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明宅》

  “佥事陈琛宅:在涵江。

  《斋居遣兴诗》:‘平旦窗前一炷香,心闲无事自清凉。虎皮坐稳对周易,庭草青青引意长。’

  又:‘涵江一水绿于苔,紫帽峨峨映小斋。樵客也怜山水好,时时泛艇上高崖。’”

  陈紫峰故居名“清芬世挹”,由涵口氏始祖陈碧溪建于明初。后为涵口氏二房宗祠。万历四十五年(1619年),族人为纪念陈琛,辟为“陈紫峰祠”紫峰 先生祠”原匾为明·张瑞图所书(今石匾为后世重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张瑞图》)

  清末,华侨陈淑锦重修,占地2150平方米。

  1987年修整,并辟陈紫峰纪念馆,是研究陈紫峰及清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实物依据。

  规制

  宅坐东朝西,遥对紫帽,罗裳诸山,门前清溪萦流。主体建筑单檐硬山式屋顶,屋脊呈曲线两端高翘燕尾脊。为5间张、双榉头、双下房格局。

  大门楣上有清末状元吴鲁手书紫峰 陈先生故宅”匾额1方。石刻楹联:“纲纪庙堂,羽翼经传。”大门左右两边对称的精美石雕上雕刻的人物、马匹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吴鲁》)

  陈紫峰纪念馆展厅面积220平方米。正厅塑有陈紫峰先生坐像,与真人同高;其上方有“温陵儒宗”匾额。厅内柱联:“理追圣哲,四书浅说阐微言,千秋纪诞;学贯人天,五卷易经通正典,百代朝宗。”

  大厅两旁玻璃橱窗中,以文献资料、图表和实物展示明代理学家陈紫峰的生平、著作、节操以及历代名人学士对其的评价。

衔远别墅

  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大巷通西湖境,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安海著名慈善家、经商上海江浙一带的富商林瑞岗林瑞佑兄弟之故宅。因用于供子孙辈延师授学课读,故又称林家西书房。

  内有一座由假山叠成的园林,有山洞、石阶、小桥、亭子、古树、修竹、天然石桌石凳和花瓶形的门洞、花窗、花厅等,颇有名气。

望海楼

  望海楼俗称后楼,座落于泉港区山腰镇埭港村。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系庄捷轩首建,费银1.44万两,历经3年落成。望海楼占地面积1712平方米,深四进:前三进为五开间,西侧双护厝,系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屋顶;第四进为二层楼(“后楼”由此得名),上、下各5间。  

  楼正中悬挂“望海楼”匾额,系清·莆田诗人、书法家张琴书题。原匾于“文革破四旧”时被焚。东侧文武馆,门上石雕匾额楷书“耘经别墅”  

  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为砖、石、木混合结构,集清代木、石、泥建筑工艺之精华,雕梁画栋与名家书法相辉映,别具风格。大楼内部的造型精美、布局科学,内有大、小天井14个,供采光、通风与排水。  

  望海楼前面有两个大埕:上为石埕,面积289平方米,近大门口是下埕,用砖块铺成,面积约203平方米。上、下埕之间有七个石阶。下埕的大门前两旁屹立着两座清代的石雕旗杆座,说明楼主人曾获得功名。

  该楼的前两进已全化为灰烬,三进、四进及护厝至今幸存。

清平楼

  清平楼,位于安溪县龙涓乡东南部灶坪村清坪洋自然村1座小山岗上,距龙涓乡政府30多公里。清坪洋30多户人家均姓,沿着村边公路前行不到1公里,越过蜈蚣岭,便是漳州市长泰县辖境。

  沿革

  清平楼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

  目前已人去楼空。

  规制

  清平楼所在的小山岗,比旁边的地面高出10余米,孤立,壁立如削,只有1条窄窄的青石板小道通往岗顶。岗顶的另一侧,在约20米的陡坡下,是清平洋溪。

  清平楼的外墙,有高约2米的垒石墙体,其上才是夯土墙。楼门所嵌石制额匾,字迹已模糊不清,依稀可辨“道光元年,清平楼”字样。

  清平楼为单圈两层通廊式土楼,横截面近似三角形。在福建丰富多彩的土楼建筑样式中,这种三角形土楼是比较罕见的。

  楼面开大门的这侧呈圆弧形,另外两边为直线形,每边长20多米,俗称“鲤鱼形”;在楼门外两侧石墙上,还凿有2处石孔,象征鲤鱼双眼。楼中围出1座三角形院子,院子中央残留着1块半层楼高的巨石,据说那是“金斗”,象征鲤鱼卵巢,是聚财和人丁兴旺的标志。在与楼门相对的两侧直线石墙构成的夹角上,另挖1个小石孔,象征鲤鱼的生殖孔,但隐蔽很好,很难找到。伴着旁边的清平洋溪,清平楼取“鲤鱼上溪”、“鲤鱼跃龙门”之意。

  楼宇每层18开间,可容18户人家居住。早年土楼里的生活用水,就直接取自清平洋溪。

常植楼

  常植楼,俗称“九十九间”,为土楼,位于安溪县祥华乡珍山村。

  建于清·乾隆间

  常植楼,陈喜生约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距今200余年。

  陈喜生,是陈万策堂弟,属于珍山氏家族中的另一分支,为珍山21陈万策一族几乎个个入仕为官,而陈喜生这一派系则世代经商,家财万贯。[按:陈万策(1674—1741年),字时对对初,号谦季,清·安溪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陈迁鹤第3子。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历编修、中允、詹事府詹事、司业、侍讲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万策陈迁鹤》]

  陈喜生之父母为他留下很大的家业,拥有三四百亩粮田出租,时人曾流传:“黄牛满山坳,门钩钥匙几米斗。”后来,其妻入股福田冶银场,每年能到银场分银,生活更加富足。然而,当地经常遭到外来土匪侵扰,为防范侵犯,陈喜生决心修建1座易守难攻的土楼。

  陈喜生花费一万三千三两白银,前后历时40载,建成“常植楼”土楼、石碑坊及其父母坟墓。据说建造土楼所用的石料,全部从华安翻山越岭运来。族人相传:“每个石柱础需一个工匠花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打磨出来,工钱所花的白银,与从石头坯上打下来的石粉、石碴一样重。”还传:“有位参与建造土楼的工匠,刚来时还未娶妻生子,等到土楼落成,他让孙子来替自己领工钱。”

  时土楼方圆五六亩,加上左右附属,范围就更大了。土楼设有地下通道,外墙有枪口,有防火通道,有古井,建有99间居室,结构复杂,全村曾有100多人住在里面,躲避土匪。

  廿世纪50年代,土楼还曾办过食堂。

  关于常植楼的史料,“文革”期间全部被烧毁,包括挂在厅堂上的楼主遗像。

  1974年之后,随着族人陆续搬出,常植楼成为“空巢”,不复当年。

  现状

  现在,“常植楼”土楼外围的墙体业已部分坍塌,夯土墙上长满杂草,楼内的空地种上茶树、地瓜等农作物,显得荒凉和颓败。但现存仍可见到:

  土楼为土石木结构,外围墙体从地面到上方约2米处均为石头所砌,高大厚实;再往上是厚重的夯土墙。据说墙基的宽度足够放1块方桌,外加四条长椅,仍宽绰有余。

  土楼的左前方,立有1一块1人高的石碑,上书“大江水”3个大字,石碑上方有“水官大帝镇”,并有八卦之一“坎”卦印记。(按: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土楼大门是用石头建成的拱门,上方镌“常经植德”4字。台阶下安放1对石狮。

  从格局看,“常植楼”应属府第式方楼,外围由2层楼房绕成1圈,内里沿中轴线有3进,中间是中厅,以天井相隔,以廊道贯通;天井两侧为厢房、回廊。

  中厅(祖堂)保存较为完好,由数几十根大木柱支撑,依然散发着古大厝该有的气息。

  在土楼一些保留较好的门窗上,依旧可以看见精致的木雕、石雕。那四五米长的厅口石,天井中的条石、埕面石、台阶石,打磨很是精细。

   陈喜生在建造“常植楼”同时,于村头往丰田方向路口所建的石碑坊已毁,只遗留一地名“石牌坊”。此石碑坊名“贞节坊”,颇具雄浑气势。陈喜生之父早逝,母亲守寡,是陈喜生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所建的。

十二划

傅家大厦

  位于泉州市区通政巷中段南侧。南安丰州桃源傅襄若在郡城开设庆春堂香店起家,富甲一方,于是在此购地建厦。     

  大厦占地二亩余,红砖墙围内有一大庭院,主体建筑为三开间三进结构,大门两壁嵌有构麓并茂、华萼相辉楹联,西面配有护厝。大厦每进的屋前屋后,樨扇门窗的木棂雕刻,均是戏剧中的人物,范围之广,面积之大,技术之精湛,为泉州城内古民居木雕之最。     

  大厦最后留有空地,建成一座幽雅的园林,园林置有池山,南端六尺的高台建一密亭,亭四面有窗,冬夏咸宜。台北偏西有一小池,两岸铺卵石,拱桥跨之,余地多用以垒山,池中有一石突起,分出五峰,为泉州名石之一,园林界誉称五老峰。     

  园林毁于廿世纪70年代,花石大部被运至开元寺造假山。据说“五老峰”被主人密埋于地下,至今幸存。

傅梓春洋楼

  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小泉涧巷3号,是旅菲华侨傅梓春于1948年建成。

  傅梓春叶贻根的姐夫,傅宅的建筑由叶贻根设计并帮忙建造,因而傅宅在建筑的整体风格上与镇抚巷叶贻根洋楼相仿,屋内的很多装修细节也和叶宅相似,就连铺设的花砖白瓷,也都是一样的面貌,两座宅子堪称兄弟楼。(参见《镇抚巷叶贻根洋楼》)

  相较于叶宅,傅宅原有的规模显得更大,整座宅院由主楼、庭院、厢房、后花园、围墙构成。傅宅建设时,正处于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其主楼后部建有防空防弹用的地下室。  

  解放初期,傅宅的二楼曾被政府部门借用,作为泉州日报社的办公场所。“文革”起,傅宅的后花园大部分为泉州市人民医院所用,但其整体规模仍然保护完好,现由傅氏的后人居住。

湖头氏宅祠建筑

  湖头氏宅祠建筑,由世家大厝、六房小宗、二衙大厝、三衙大厝、四衙大厝(含宗兴堂)、氏家庙与景新堂组成,位于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湖三村。“湖头氏宅祠建筑(清)”2018年9月列为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景新堂建于清末,其他均建于清早期。

  宅、祠均坐北朝南,合院式建筑。各单体建筑多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悬山顶,燕尾脊。建筑装饰精美,题材丰富,做工十分考究。

湖内土楼

  湖内土楼,位于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原为罗东镇后洋村湖内自然村),是清·林俊抗清遗址。

  林俊抗清土楼遗址(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湖内村地处偏僻山区,古时人烟稀少,为求自保,氏族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始建此土楼。

  咸丰三年(1853年),为响应太平天国运动,永春县霞陵村(五里街镇埔头村)人林俊率红钱会民众起义,曾进军泉州。清兵围剿,起义军被迫退守湖内土楼里,据此与前来围困土楼的清兵战斗27天。清军久攻不下,加上当时狂风暴雨,只好撤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俊》、《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

  咸丰七年(1857年),林俊在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遇伏身亡,清兵又想焚毁湖内土楼。清兵进攻乐峰时,湖内乡民预感大难临头,乡贤潘宗达一面组织村民移居到八都山区,一面在土楼周围的空地上放置干柴松柏尾。由于古时信息滞塞,清兵经炉内村时看到一土楼,误认是当年林俊抗清土楼,便迫不及待进入洗劫,后放火烧毁,但后面炮团的官员赶到后大喊攻错,清兵装好炮弹要轰炸湖内土楼,但此时只见湖内村土楼处浓烟滚滚,官员自以为是前头的步兵将功补过再次烧毁土楼,便撤兵返回,湖内土楼才得以保存下来。

  规制

  土楼碉堡式,正方形,占地500多平方米,高约9米,作2层,双斜面屋顶。楼西南角有部分坍塌,其余保存尚好。

  土楼外墙,第1层是用乱石垒成,厚1.6米;第2层用糖水灰三合土夯成,四周布满瞭望窗和枪孔。

  大门拱形,花岗岩体,高约2米,宽1米多,两扇门扇为楠木。

  有两层木结构楼房,每层14个房间。靠近大门的楼房已倒塌,留下宽大的庭院,院里长着一些香蕉树和野花。现存靠后面楼房,呈尺子型,两层高,双斜面屋顶;二楼有一圈走廊,廊上栏杆有多种木制的花格图案。

谢氏土楼

  谢氏土楼,位于洛江区马甲镇就南村 ,是泉州沿海地区极罕见的小型方楼,整体保存相对较完整,列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就南村清一色姓,土楼由当地氏先祖主持修建,故名 。

  相传家祖上当年是小户人家,也没从商,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在打小水井时,发现了不少金子,之后也就有了这幢土楼的诞生。这位先人有感于没有文化的苦楚,还用剩下的钱在土楼旁建了一座私塾,让子孙们读书 ;惜私塾如今了无踪迹。

  1928年曾遭土匪围攻1个月,始终没有被攻破。在解放前,族人还添置了1门土炮和两枝火枪。

  在1949年上半年,土楼成为地下党活动的场所,地下党员们在这里秘密进行组织群众、营救革命同志、筹集粮食支援解放军等工作,吃住都在土楼内。

  1950~1952年,因为它只有3个出入口,且异常牢固,被当时的晋江地区公安局看中,借用作关押犯人的监狱。

  土楼人家至今已繁衍出1000多名谢氏后人,但自从廿世纪80年代最后一家人搬出后,土楼一直荒废至今。一些木石构建已经被盗或损坏,剩下的也有不少已经腐朽、布满蛛网。

  规制

  土楼坐北朝南,北靠玉叶山、南望仙公山;呈方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72平方米,高约8米。整幢色调浑黄,小巧玲珑。

  墙体厚度2.1 米,底层花岗岩条石有5层4尺之高,以上土墙用“糖水灰三合土”夯筑,墙上有瞭望窗和枪孔。墙檐处板线简洁耐看。大门采用牢固的条石拱门和厚重的木门扇,木门扇旁雕刻着水槽,可从大门上方将水灌进水槽浇灭 进攻的火球。

  内建筑平面小四合院布局,建成土木结构的上下2层楼房,建筑高度60米;楼顶属硬山式屋脊、斜檐翘尾。精美的木雕、石雕构建随处可见。闽西土楼和其他土楼无论方圆大小,墙脊概为水平直线,但谢氏土楼却不同;其造型虽方方正正,但墙脊呈倒弯弓行,四端略翘,屋顶修饰性地加上一点“燕尾”,方正厚重之中而见舒展活泼。

  居室与外墙之间加筑一道内墙,形成内外墙之环楼内廊,便于从枪眼观察四周动向。内部还设计有栏杆、防火墙、石头砌成的楼梯、瞭望台等。房间密不透风。

  正厅前为天井,天井四周走廊环接,为封闭的土楼内部增加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走廊护栏、门窗棂格的木作都颇精致。天井内有小水井,用于在土匪火攻时可从水井中提水。

韩德楼

  土楼,位于安溪县蓬莱镇温泉村汤边角落(即龙潭溪边),清·乾隆年间由曾任陕西韩城知县、广西新宁州、西隆州知州的进士唐桂生返乡时建。外观基本保持原貌,1998年10月被县文管会树立文物保护标志。   

  该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为四方形的土石木结构,人字形大厝顶四面泻水。墙基由块石砌就,厚达3米,基墙往上逐渐缩小至三层为40厘米,通高10米以上。楼内正中有天井,东西南北各置楼梯,上下方便。土楼共3层94个房间,西北向石拱门上方嵌石上书“韩德流长”;东北向置石门1个,前有大埕。

联芳楼

  联芳楼,又名“圆土楼”,俗称“玳堤古堡”,位于安溪县龙涓镇东部玳堤村石尾自然村凤山山下,紧挨“德美楼”,距离龙涓镇政府约7公里。是泉州地区较少见的圆形单元式土楼,建筑独具一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德美楼》)

  沿革

  联芳楼为旅居印尼侨胞李致涯昆仲合资建造,因而得名“联芳”

  李致涯,玳堤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年)生。父母早逝,与兄李致熊相依为命。13岁时,随姓番客到印度尼西亚,终在南洋发家致富。回乡时,为证明自己出人头地,也为防匪患袭扰,氏兄弟决定起盖村里最大的土楼。

  民国三年(1914年),联芳楼破土动工,花费数十担白银,动用全村老小之力,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

  联芳楼建成后,氏兄弟遭当地土匪头子林烈威胁敲诈,虽终化险为夷,但也元气大伤。从此氏兄弟离开家乡没再回来,土楼再没人居住。

  廿世纪50年代,龙涓乡公所还曾在联芳楼内办公。

  因年久缺乏维护,近年坍塌荒废。

  规制

  联芳楼坐南朝北,平面圆形,占地面积963平方米;土、石、木结构,为圆形双圈的单元式土楼,圆形分水悬山屋顶。

  圆形外墙高17米,其中墙裙厚1.2米,以石叠砌至门楣;上以土夯筑。外墙与门侧设枪眼等防御性设施。今土墙已吸水膨胀变形。

  墙体东、西、北3面辟拱券门3个,为大门和2个侧门,各有两重门装置,门上封钉铁板以防火。大门楣上嵌辉绿岩额匾,书“联芳楼”;2个侧门额匾上分别镌刻“环山”、“分水”。如今联芳楼的3块门匾虽在,但匾上的字迹已被彻底铲毁,无法辨认。

  联芳楼的建造,有内、外两圈。内圈为平房,由四棱形的四合院式平屋4座组成,各座单元与大门侧,分别设7个阶梯上通楼房。外圈为3层楼,以穿斗式木质构架成,周环走廊扶栏,每层24开间,共72间;外圈三楼外,还有挑出的楼斗供了望之用。现楼内残存的垂柱、斗拱,朽毁坍圮,摇摇欲坠,但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精致。

  楼中有天井,庭中凿水井1口,水井周围以石板铺成八卦图案。

景胜别墅

  景胜别墅,位于石狮市宝盖镇龙穴社区杆头自然村,处宝盖山北麓, 是近代闽南红砖建筑与西洋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体,也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06年评为泉州市“十大魅力古民居”

  “景胜别墅(石狮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景胜别墅:石狮市宝盖镇龙穴村”,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胜别墅(1948年):石狮市”,2019年10月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

  景胜别墅由 旅居菲律宾的龙穴村华侨高祖景出资兴建。

  氏渊源来自“渤海郡”,唐末中原战乱,氏始祖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南迁福州。五代时,从福州高宅迁晋江安平(安海)。南宋,朝廷为防御海盗,在水澳(石狮市永宁镇)设“永宁寨”,安平氏一支因镇守永宁寨,又从安平迁居永宁镇外高村,号称“霁江氏”。龙穴村氏则源自永宁,为“霁江氏”衍派。

  高祖景兄弟4人,祖景排行老二,除老大外,其他3兄弟都到菲律宾谋生。高祖景年轻时赴菲律宾,先为小伙计,后从事烟草生意,几经奋斗,终成富甲一方的烟草商,且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成为名扬菲岛的慈善家。

  1946年,高祖景返乡省亲,择地奠基动工兴建景胜别墅,高祖景的夫人和二儿子负责整个建筑工程。工程聘请菲律宾及闽南的设计师设计,耗资近20万美金, 1949年竣工,历时3年多。

  别墅由砖、石、木、水泥混合砌成,砖石外墙,水泥梁柱,当时还从菲律宾运来花窗、铁门、花瓷砖。1949年,当工程装修到房屋的二楼时,石狮解放,高祖景急召妻儿 离开石狮返回菲律宾,至今房子的二楼尚没铺设地板砖。

  别墅落成时,高祖景特地从菲律宾购进16毫米电影放映机1部,在新居前空地公映《一江春水向东流》、《啼笑因缘》等影片。这是在石狮第一次放映有声电影, 一时轰动整个泉州。

  但是,高祖景没有回来过,也没有在别墅里居住过1天。别墅建成10多年,高祖景便在菲律宾去世。目前其儿孙都在菲律宾、香港等地发展。

  规制

  景胜别墅外有围墙,主座獨立坐落于院子当中,气势恢弘。

  围墙

  景胜别墅主体建筑周围筑有围墙,墙体为闽南典型砖石砌筑,上有麒麟、獅子、莲花等雕飾。

  围墙开设左、右两个门楼(小拱门),飞檐翘角,使用琉璃瓦当,脊饰嵌瓷工艺。门楼斗拱虽模仿传统木结构样式,却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外上油漆 。门页上有栩栩如生的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彩绘。

  两门楼廊柱有联:“景福多来天地外,胜情只在山水间。”“霁月光风瞻气象,江声山色壮门庭。”

  入口处门楼上方,书“景星北拱”4个大字。 门楼旁墙上,书写有毛主席语录,是当年楼成之际,适石狮全城解放,部队进驻所为,现存。

  主座

  【结构】

  主座坐西朝东,总高4层(包括楼顶的六角亭为1层),3层向后推进,第4层则仅剩升起的楼梯间。中西合璧别墅式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带回廊,占地面积1565平方米。第一层为石构,第二、三层墙体均为砖砌。整个建筑呈方形石筑平台,一排整齐高大的水泥柱子托起整座别墅;西洋的钢筋水泥结构与中国传统的土木构造相结合,形式独特,造型美观。

  景胜别墅以厅堂为主中心组织布局,厅堂前有一直通顶层的天井,是屋内采光通风处。

  一、二层住房各17间,主建筑四周出檐2米为走廊,作户外活动空间,双层骑楼。檐口上下有80根圆形廊柱。外廊柱子大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加水刷石饰面,具西洋风格,正面底层却采用了石头做柱子。

  二、三楼正面中部回廊凸出,顶层有雕花山形排楼,每层四周筑有花瓶栏杆。檐沿设有雕饰动物吐水口,使屋顶平台不易积水。回廊左右各设楼梯,厅后廊两头有木楼梯,使内外上下出入方便,互不干扰。

  在第二、三层平台连接处,建有1座2层八角单檐斗拱小亭;第四层为1座重檐六角亭,1层高。两亭均仿木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浇筑,中西方建筑风格、建筑材质交相使用,融为一体,打破了整座民居建筑方形平台的呆板格局。

  【装饰】

  第一层大门门楣,镶嵌泉州诗人、书法家张鼎题写的“曝麦观书”石匾,两侧镶嵌传统花鸟、吉祥图案,而窗户的花纹和样式则借鉴欧式建筑风格。

  高祖景还请张鼎将其家族渊源、奋斗历程、人生感悟及其对后辈的期望作成4首七言绝句,让人镌刻于青石板,镶嵌在大门两侧,以作家训家规。诗曰:

  “乡居龙穴水山清,渤海分支世胄荣。剪马曾传先代训,射雕应继旧家声。”(按:“剪马”典出东魏创建者高欢,“射雕”典出唐末名将高骈。)

  “少小耘田壮远游,岷江拓业几春秋。腰缠万贯非容易,历尽辛勤运尽筹。”

  “世界风云几变迁,艰危历遍庆安全。归来松菊存三径,满室团圆相卮天。”

  “自来积善有余庆,楼阁轩昂姓氏芳。更教儿孙耕与读,观书曝麦绍前光。”

  别墅内外还镌有柱联,如:

  “霁江衍派开龙穴,渤海分支傍虎岩。

  “虎岫钟鸣天地外,鳌江帆影有无中。”

  “银塘水碧开明镜,宝盖山青列画屏。”

  别墅由砖、石、木、水泥混合砌成,砖石外墙,水泥梁柱,而从菲律宾运来了花窗、铁门、花瓷砖。宽敞的房间和长长的走廊,随处可见工艺精美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中国传统的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也有西方的天使、时钟等饰物,体现中西合璧的特色。

  【排水防盗设施】

  景胜别墅的排水防盗设施,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一楼天井处,有一块雕琢细致的石头巧妙地安置在天井的一角。石头抽出,有一个洞口,可直接将生活污水或雨水很好地排出去,而且地底下有一个很完备的排水系统。

  二、三楼外围的走廊上,有类似铁门的东西,被横躺着放在走廊地面上,从上往下看,楼下的情况一览无余。这些是用来防盗的,可将楼梯封死,将盗贼拒之门外。此外,房子的门窗皆为钢制, 还装有铁制防护网。

巽莱庄

  巽莱庄,俗称“山美土楼”,习称“永春土楼”,位于永春城关附近五里街镇仰贤社区(原仰贤村)东部,处新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包围中,是永春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巽来庄(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巽来庄(清):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2005年5月列为第六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清·乾隆林攸凤

  “巽莱庄”,为林攸凤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

  仰贤村居民大多姓。据当地《族谱》记载,林攸凤的祖父原为永春县蓬壶镇山美村氏(“山美”),自山美迁五里街仰贤村肇基传衍。

  林攸凤的祖父在仰贤村建了2座居屋(位今土楼两侧)。堪舆家说,欲家兴旺,须在“巽”位建造1幢大房子,这个“巽”位,即在两座居屋之间。但林攸凤的祖父已无余力再建新房,遂寄希望于后代。

  传至林攸凤,靠卖布发家,从日本进口绸缎,自泉州贩往北方,往往没运到目的地就被沿途布商抢购一空,因此致富。后,林攸凤还任过清朝盐官。林攸凤为实现祖父夙愿,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在“巽”位修建土楼,历3年竣工,命名“巽莱庄”,后裔因称林攸凤土楼公。【按:《周易》曰:“巽为木,为风”,位东南。或曰,东南风利于晒盐,东南方在古代又是商人特有的方位。】

  林攸凤有子2,分家后,整座土楼以大厅为中轴线一分为二,左边分给长子,右边分给次子;他们的后裔就分居东、西两厢。后来,氏后裔大部分迁居东南亚一带。

  廿世纪60年代,后院的两间房倒圮,得定居马来西亚的氏后裔捐资重修。

  因年久失修,现土楼严重废损,屋面多处渗漏,部分木构件腐朽,土楼内的左侧仍有3~4户氏后裔居住,右侧一些房间却沦为鸡鸭舍,或堆满杂物。

  规制

  概说

  “巽莱庄”坐北朝南偏东18度,背依大鹏山,前望桃溪,依小山坡而建,建筑规模宏大,是1座揉合闽中土堡、闽西土楼、闽南红砖建筑风格的清代建筑群,为闽南地区所仅见,在全省也属较罕见。

  “巽莱庄”外为围楼,内有大厝,整体东西宽46.2米,南北长46.7米,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92平方米,平面外方内圆,呈“回”字形,共有带门的房96 间。高峰时,“巽莱庄”曾住有族人400多人。

  大门外原有池塘,今废。

  围楼

  土楼围楼为2层歇山顶建筑,环绕“巽莱庄”一圈,方形,22.5米×22.5米,底面积506.25平方米,通高9.5米,属于闽西土楼建筑形式。

  墙体第1层用花岗岩和卵石砌成,最厚处2.5米。第2层墙体用灰黄色黏土夯筑而成,厚0.8米,粘土中掺有不少质地坚韧的石竹枝桠,以增加土墙的坚固性和拉力。墙面无装修。左右边墙各开有13个窗户,两边对称,窗子较小,且每个窗户下方都置有枪眼、炮眼(或称“暸望孔”)。

  围楼辟东、西、南3个拱式楼门,结构相似,门框呈方形,门洞呈弧顶方形,用磨制平整的花岗岩砌成。
南门是正门。门楣上方石匾额阴镌“巽来庄”3个大字,两侧分别刻“乾隆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三秋吉立”。奇特的是“巽来庄”“庄”字在“土”字右上角多了一点。据族人相传,林攸凤经商发家后,被征为盐官。时盐价官定,还有盐兵专门护盐,盐官没有任何自主权,任上不断亏钱,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到建土楼定名“巽来庄”时,林攸凤有意让工匠在“庄”字上多加一点,隐含被“压”之意。

  东门楣嵌有“挹翠”石匾额,西门楣嵌有“迎春”石匾额,两相对称。

  第2层楼内为木构架,木板隔墙,平铺杉木楼板,上面都是房间;楼梯为条石铺设。设有回廊,可通往楼上各个房间和各个角落。廊道外侧设置多个“美人靠”

  楼内中间古民居

  从围楼正门(南门)进入中间地面,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红砖隔墙、天井庭院、大厅、后院。院内并配有古井、马厩、厕池等生活设施。

  红砖隔墙部分墙体镂空,起屏风作用。红砖隔墙东、西两侧,还各有1堵“六雀墙”,和红砖隔墙相垂直,也由红砖镂空而成,饰有漂亮的山水人物图案,起屏风和装饰作用。

  穿过红砖镂空隔墙后,有一石板铺砌成的天井,平面6.5×6.5平方米。

  与天井相连的是大厅,亦称“下厅”、“大堂”,构造类似典型闽南风格的古大厝,四合院式,坐北朝南,硬山顶、燕尾脊、红砖墙,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两边有东西两厢房,后有后院。

  “大厅”面阔5间,加上两边各1间房子,实际上是7间,为民间最高规格。正厅廊柱近似梭形,用材较大,廊柱底部配以精雕细刻的辉绿岩鼓形柱基,上饰缠枝花卉纹、鼓钉纹,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模式。梁枋、雀替上饰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花鸟走兽雕刻,雕刻的故事内容多为“三国演义”、“八仙过海”、民间传说等,具有装饰作用和教育意义。始建至今,这些大木柱不曾加固和重修,依然旧貌,至今完好无损。

  正厅供桌上摆放着家先人牌位和遗像。

提督衙

  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居仁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是惠安县历史上最高武职官、提督陈鸣夏的府衙,200211月列为惠安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居仁提督衙坐北朝南,规模不是很大,面积350平方米,由门厅、中厅和后厅组成。中厅、后厅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结构,硬山屋顶。墙体“出砖入石”结构,具有闽南古建筑风格。    

  大厝的正厅供奉着的一尊颇有些年代的木制雕像,据称是陈鸣夏的雕像。这尊木雕像是在陈鸣夏生前雕刻的,他本人曾说雕得不错。文革时木雕被烧,但头部被保护下来,成为提督衙里一件珍贵的文物。  

  门前五级台阶十分显眼,这在别处是没有的,标示着府衙主人的一品官位。    

  府衙里的浮雕别具一格,乾隆年间的五幅花岗岩浮雕、辉绿岩浮雕“曲水流殇”,雕工精致入微,生动华美。    

  “曲水流殇”石雕是古代文人雅士宴饮赋诗时用的特殊桌子,原置于提督衙外的官道旁,后移入提督衙的中厅天井处。该石雕五尺见长,像一个方形茶几,上有弧形条状的凹陷,宽约10厘米,内中储水,迂曲返折,缭绕回旋。凹陷四周雕有鲤鱼、虾、螃蟹等水族生物的图案,用于行酒令。    

  大厝右侧有一口枷锁井,井上方盖有一状如古代枷锁的石头,中间两个小洞可容小水桶打水。 由于旁边为当时家奴所居,可能是在警示家奴要遵守家规,以免触犯家规而与枷锁共度下半辈子,不得自由。

辉斗楼

  辉斗楼,位于安溪县龙涓乡北部宝都村海拔900多米的“和尚顶”山腰部,是泉州为数不多的圆形土楼。保留较为完好。

  宝都村距龙涓乡政府约10公里,但距离圆形土楼成群的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直线距离仅6公里,或许这能解释辉斗楼为何建成泉州地区少见的圆形土楼的原因。

  沿革

  辉斗楼由杨元素杨士)建于清·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历时18年竣工。

  杨元素杨廖的长子。杨廖为其母回娘家西坪乡廖阳村探亲时所生,故名杨廖长大后得到一笔意外之财,作贩卖棉花生意,生有4子(1个因病早逝)。

  民国初年,一队土匪到宝都村抢劫,全村400多名村民躲进土楼,土匪攻打了数天不下,只好撤离。

  土楼人家已传至第8代,辉斗楼辉煌时曾住过300多人,后土楼后裔相继迁出,如今只有两位老夫妻看守。

  规制

  辉斗楼建于宝都村外,独处在小山头上,左右矮山夹峙,山势陡峭,楼前山谷视野开阔,易守难攻。

  楼外两侧,加盖半圈护厝,用作厨房和牲口房,确保楼内安全与卫生。现尚存几间护厝作厨房之用。

  辉斗楼坐北朝南,是圆形单圈通廊式土楼,圆形楼体的前半圈为2层楼,后半圈为3层楼,整体形状仿如古代水斗,故得名“辉斗”。直径约33米,面积约800平方米。

  外墙底层石砌,高约2米;上筑夯土,墙体1.5米宽。四周均有瞭望孔,这与方型土楼一致。楼后建有3层挡土墙,以防山体滑坡。有专门铺设的排水沟,防范山洪来袭。

  大门正上方镶有1方辉绿岩额匾“辉斗楼”,旁边的落款是“道光甲申(道光四年,1842年)建”。大门用桐木制成,厚约10厘米。门楣设有水槽,可从上面浇水灭火。另外还有2个枪眼。门洞使用的材料是花岗岩,异常坚固。

  除大门外,辉斗楼还开有不起眼的小侧门,楼内人员随时可以撤往楼后的大山。

  土楼内为木构,前2层后3层(二楼半圆形处加1层),共42个房间,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变异。土楼除设内通廊外,在后半部第三层及前半部第2层的外墙一侧,加设1条环通全楼的“隐通廊”,两侧楼梯连通,供防御作战时使用。这种结构在福建圆楼中仅此1例。杨元素有4子,土楼的格局也因4子用楼梯分为4部分,每部分有4间房。

  因辉斗楼所处为“蜂巢穴”,故楼内不设水井,楼后有1条水沟,水渠通过暗沟流进水沟,可随意取水。

辋川下四家氏祖厝

  辋川下四家氏祖厝,位于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街中街,是融居住、教育、休闲、信仰和商贸于一体的清代典型官家高宅大院。2002年11月祖厝和书馆列为惠安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清·道光五年 (1825年),时任直隶州司马、氏第十二世祖陈爆竹(字肃齐)所建。  

  氏家族传至十一世时有兄弟四人,居住于辋川标美顶。至十二世,老四陈爆竹功名显达,于道光五年另行择址在标美中街独创基业。爆竹有四子,后分衍为四家。为区分,标美顶十一世四兄弟称“顶四家”标美中街的陈爆竹四子(十三世)称“下四家”陈爆竹“下四家”氏始祖。  

  清末民初进行过两次维修。1987年和1996年,又先后对祖厝、书馆和夫子宫进行局部维修。2000—2001年,再次对祖厝、书馆和夫子宫进行全面的修葺。  

  规制  

  祖厝坐北朝南,前为中街闹市,后为乡间道路,左右为通巷邻居。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以祖厝和书馆为主体建筑物。前面屏以东西横列一排14间店铺。两侧辅以系列附属建筑一一莲房夫子宫、东西楼、东花宅、住房等。规模宏大,形成布局既有对称,又有错落的宫式古建筑风格。总计整个建筑群有厅堂13个、天井8个、住房85问、书馆1所、宫l座、店铺14间。  

  主体建筑祖厝,两进五间加双护厝格局。抬梁穿二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全座计有房22间、厅4个、天井5个,占地面积462平方米。大厅中悬有“钦赐直隶州司马”“选魁”匾额。厅堂装饰有石雕、砖雕。  书馆由书厅、天井、两旁书房和卧室组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是开办私塾、培养族内外子弟的教学场所。馆中楹联之一:“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莲房夫子宫,与下四家祖厝一脉相连,奉关圣帝君,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道光五年兴建下四家祖厝、书馆时一并建造,因地处辋川莲花山下,故名莲房夫子宫。廿世纪末重修,仅旧构刷新。宫坐北向南,由门亭、正殿组成,挑梁硬山式建筑。周围有花圃和开阔场地,门前就是古街。正殿奉祀夫子及周仓关平神像,历来香火鼎盛。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夫子诞辰,信众都组队往泉州涂门夫子庙“乞火”。为壮行队伍,清末民初,辋川南音北管盛行时期,由下四家家庭所组建的“莲房社北管队”轰动一时,不但为“乞火”佛诞服务,每逢民俗节日、新春佳节更是热闹非凡。春节期间,从除夕开始直至正月初五,莲房社的“社鼓队”都要走街串巷,打闹一番。  

  氏祖厝和书馆等建筑物,有木雕、泥塑和彩绘168幅。

  氏祖辈,有务农、务工、务渔的,也有从商、从医、从教的,百业俱有。现在院中水井、石臼、石磨、脚碓、土垄、风车等生产生活设施,尚有遗存。 

朝北大厝

  朝北大厝, 亦称“三角内朝北大厝”,位于晋江市梅岭街道五店市传统街区三角内(属梅青),是晋江保存较好的民国时期红砖大厝,是最完美诠释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马鞍墙”、“三川脊”的典型古宅,也堪称该时期晋江传统工艺代表作。

  “五店建筑群(明—民国):晋江市五店街”,“氏家庙、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氏·青阳氏家庙、氏·青阳石鼓氏家庙》、《泉州民居·庄用宾故居》)

  沿革

  朝北大厝于1932年动工, 1935年主体完工,由晋江青阳旅菲富商庄朝北所建。

  庄朝北兄弟2人、姐妹3人,全靠其父教书收入养活,生活十分艰苦。廿世纪初,晋江青阳一带牵亲结友往菲律宾谋生的人很多,时庄朝北20岁出头,亦随乡人一起下南洋,做过搬运工、打过杂工,省吃俭用,缵下一笔小钱,开了1间小型的碾米店。后又兴建碾米厂、晋源酒厂,渐成规模。庄朝北的能力赢得当地1位有权有势的贵族的赏识,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庄朝北的生意越做越大,迅速成为菲律宾地方上的一大富商,并首倡组织旅菲华侨锦绣庄同乡会,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帮助来菲律宾谋生的乡亲们解决困难。

  1932年,庄朝北回到故乡,计划建1座5开间2落带单面护厝“十七架”大厝,以便日后回乡时小住。因土地问题不好解决,只好决定把房子建在莲屿,也买好了地皮。见此,青阳五房头族老表态要在土地等方面支持他,并亲自出面调解斡旋,才硬是将庄朝北留下来本土建房。

  大厝于1932年开工,由于菲律宾的生意需要照顾,庄朝北抽不开身来亲自安排建造事宜,只好汇巨款委托青阳五房头的族老帮忙,让他们全权处置建造事宜,自己只是抽空才回乡照看一下建造进度。3年后的1935年,大厝主体完工。由于资金充足,不惜重金请来手艺最好的木工、石工,建造得十分精美,庄朝北深表满意。

  但此时,庄朝北在菲律宾的事业却开始变坏。随着来菲律宾谋生的华侨日益增多,旅菲华侨锦绣庄同乡会 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却触犯到了他菲律宾籍妻子的家族利益,“番仔婆”庄朝北的生意进行了控制。

  1937年“七七事变”后 ,庄朝北停止大厝木作油漆、前埕铺砌等后期修建项目,将节省的几万两白银全部捐给了国民政府“抗日”前线购买枪支弹药。

  1942年,日寇攻占菲律宾,庄朝北的生意部分被日本飞机炸毁,最后工厂破产倒闭,靠儿子和侄子做小本生意才勉强维持生活,根本无力续建大厝。直到庄朝北1945年逝世,后续工程没再开工。

  1945年“二战”结束后,庄朝北的2个儿子重新开始创业,建工厂,做电器生意,事业有成,才决定替父亲完成未了心愿,大厝在停工十几年后又重新动工。当大厝石埕的围墙建成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座大厝不得不再次停工,直到现在也没有再开工过。

  现代, 由于拆迁,作为当地的特色建筑,朝北大厝被移建五店市内。

  2005年,反映晋江华侨历史的电视连续剧《南洋有情天》曾在这里拍摄场景。

  现在,朝北大厝作为五店市民俗馆,布设了闽南传统的生产生活器具,展示了1户五世同堂的闽南人家从廿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原貌。

  规制

  现存大厝坐南朝北,5开间2进,由外埕、下落、榉头、上落、梳妆楼(位厢房上面)、后轩、西护厝(左护厝)等组成;两侧梢间建有角脚楼。砖木石建筑,占地面积870平方米,建筑面积512平方米;硬山顶,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十七架”

  朝北大厝红砖灰瓦相映成趣,白石与青石相嵌,丝丝入扣,是最完美诠释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马鞍墙”、“三川脊”的典型古宅。

  大厝屋顶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川脊”,中脊镂空,缀满剪瓷花鸟图案。水车堵装饰交趾陶山水人物。

  朝北大厝的镜面墙,舍弃红砖(闽南古大厝的主色调),采用印花砖砌面墙,装饰砖刻瑞兽和蝙蝠;一边用烟炙砖砌门柱,上嵌青石联对;一边用砖雕万字花纹烘托联对;赋予红色的砖墙更多的内涵、更丰富的色彩。镜面墙上4个石窗,立面都布满影雕花鸟图案。

  双凹寿门路,以青、白二种颜色石材构建,配搭匀称,素雅大方,且富于尊贵的气质。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该处的石雕,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是古典文学作品,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在晋江青阳众多的大厝中首屈一指。一是无所不至,二是繁复入微,三是精美绝伦。上至大门顶上的字匾、顶堵,下至面墙底的柱础、角牌、柜台脚,没有1块石头不经过精雕细刻。庄朝北自认为最能体现石雕工艺水平的,是“紧巾大门框的青石联柱,与白石门框之间做得没有丝毫的缝隙,浑然一体,一凿一锤全凭手工,精密如此,岂是容易?”此说也得到建筑专家的认可。

  大门门框和贴在两边的联柱严丝密缝,浑然一体。大门匾额“朗山衍派”,为清·光绪卅年( 1904年)榜眼、广东清远人朱汝珍所书;对联“石鼓峰奇锺胜地,漆园吏隐有遗书”,从笔迹看也应是朱汝珍的墨宝。 门联的镌刻工艺,字皆阳刻,底子还刻有浅浮雕的鲤鱼跃龙门的图案,繁而不杂,韵味绵长。

  门路堵石悉经精工镂刻,以青、白二种颜色石材构建,配搭匀称,素雅大方。 看埕堵刻泉州举人、著名书法家曾遒所写两句格言: “一心为善,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智愚、贤不肖,皆吾同胞。”(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

  角门门楣的蕉叶匾,也是石雕精品。青石透雕成两片串着青钱的蕉叶,周围环绕着执法宝、驾坐骑的八仙及乘龙跨凤的1对仙女,不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连马的缰绳、吹箫按孔的手指,无不得到准确的表现。最神奇的是两片蕉叶,缘薄如纸,边上还伏着蜢蚱和知了 。

  大厝里面的木雕、线雕、影雕、浮雕装饰上十分讲究,费尽心思,被誉为“用尽建筑之佳材,极尽雕琢之能事”,是朝北大厝比较任何1座侨宅最为特别之处。

  朝北大厝的木雕工艺同样是一绝。其中吊筒、瓜筒、通随、雀替等都有繁复的雕饰,雕刻的深度异于它处,因而作品愈见生动。

  大门口牌楼的吊筒,雕刻成 1 只系着丝穗、精巧华贵的花篮,篮中花朵绽放,枝叶招展。

  在门前牌楼部分有“四快图”,分别有掏耳朵、打喷嚏、挠痒痒、抓虱子的人物,富于生活气息,取意 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之诗:“一人筅耳手不拄,一人坦背抓痒处,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克庄》)

  栱木雕成鳌鱼状(寓意“独占鳌头”),扬鳍张甲,神态夸张,表现细腻。鳌鱼尾巴顶上的瓜形斗,各刻1只小松鼠,正在尽情地啃嚼瓜果。(按:“鼠”生肖属“子”,引申子孙;“瓜”,寓意瓜瓞连绵。)

  笼扇上半截安装木枳,以利空气流通,光线透入,可供人由内向外观察,起窗户作用。安装直条木枳的笼扇叫柳条扇。这些枳条边缘都有窄窄的起线。据木匠说,做这种起线是最不容易的。而朝北大厝的房间几乎都安有柳条扇。

  朝北大厝是1座没有最终完工的建筑。原计划的花巷没有建成;院埕片石未铺、黄土裸露;大厝内部木质构件不加油漆;即使门梁上的门当,还有“扼虎救父”等精致的木隔扇堵头,也都没有上漆;就连外面石埕的围墙,明显是后来才建的。这跟这座大厝外部精美的门面、石雕、木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曾氏土楼

  曾氏土楼,位于洛江区马甲镇后坂村。建于清代,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如今破败不堪,常年人迹罕至。

裕德堡

  裕德堡,又称“横溪书院”,位于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古称“横溪”)。列为德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裕德堡始建年代应在元、明年间。据姓族谱,现存此堡系姓19世林蓝玉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现代按“内部加以装修,外部保持原貌”重修。

  裕德堡是土楼建筑。主楼高三层半,大门用青石砌成。左后与右前的对角线端各立着1座4层高的哨楼,底下石基高1米。墙体全用黄泥加糯米和成夯筑,坚硬无比。

  主楼和哨楼全都没有窗户,但每层每面墙体上布满了鸟铳枪眼。枪眼外窄内宽,里面是约50厘米见方的窗台,宽面呈漏斗型向外收口,至外墙就只剩下一个宽约15厘米的竖条形口子。

逸楼

  逸楼,又称“晚香别墅”,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氏祠堂正对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莫耶故居。(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金谷溪榜氏祠堂·附:莫耶故居“逸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