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黄下)

  东安下黄氏家庙(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东安下自然村。肇基。家庙沿革。规制。)
  埔头黄氏大宗祠(良庵大宗祠、黄氏家庙,南安市罗东镇埔心村埔头。肇基与衍传。沿革。规制。)
  仁宅紫云黄氏家庙[南安市洪梅镇仁宅村(古南安县六都仁宅乡)。肇基与衍传。科甲连绵。家庙沿革。规制。]
  美林黄氏叚西祖祠(南安市美林街道美林社区松脚自然村。美林黄氏源流。祖祠沿革。规制。)
  锦田黄氏家庙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东隅。肇基。衍传。改称“锦田黄氏”。北宋·黄宗旦《锦田黄氏世系序》。北宋·黄宗旦《灵秀山记》全文。族贤。家庙沿革。家庙规制。)
  沈厝黄氏家庙
(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沈厝。肇基与衍传。族贤。家庙沿革与规制。)
  前黄祖祠[前黄祠堂,前黄旧学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昇。北宋·元丰黄理肇基惠北前黄。族贤。祖祠沿革。规制(牌楼。祠堂。)]
  大厝黄氏宗祠群与四斗厝[安溪县参內乡大厝村和祜水村。肇基和衍传。参山黄氏家庙(大宗、绍复堂。安溪县参內乡大厝村石堂宮后。沿革。规制。柱联。)。尚德堂(“前祖”)。种德堂(“后祖”)。毓德堂(“中祖”)。四斗厝(“三落厝”。参內乡祜水村)]
  尚卿黄氏家庙(上宅黄氏家庙、科名大宗。安溪县尚卿乡科名村。肇基。家庙。)
  荣美祖祠[安溪县尚卿乡科洋村(古称“下科名”)。肇基与衍传。祖祠沿革。规制。]
  黄总兵府祠堂(黄氏家庙。永春县东平镇鸿安村水万安)
  登进堂(卿园黄氏大宗祠。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肇基与衍传。肇建与规制。)
  美山堂(德化县水口镇承泽村。肇基。衍传。龟石。沿革与规制。)

东安下黄氏家庙

  东安下氏家庙,位于南安市石井镇杨山村东安下自然村最中心处。

  肇基

  东安下氏奉黄东山为开基祖。黄东山黄逸斋(讳武贞,字元良逸斋其号)的长子。黄东山黄钺(字石崖,2世),黄钺鸿磐(3世),鸿磐扬东(4世),再传华瑞华秀(5世)。

  黄钺蔡清的学生,又居杨子山书院执教授徒,门生诸多,名人遍布东南滨海,称“东南弟子师”。明•正德五年(1510年)举孝廉,正德六年(1511年)赴春闱,因故落榜,正德帝特旨追封“钦赐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钺蔡清》)

  华瑞华秀兄弟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同登乡荐,有“兄弟同榜、双凤联科”美誉,越岁华秀还考中进士。华瑞官至南京国子监学政,华秀官至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南安县志》载称,华秀华瑞的乡贤祠在南安文庙之东,祠匾“南国双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华秀》、《泉州古墓•黄钺墓》)

  清•乾隆(1736—1795年)间,赐进士、授陈州府知府洪应心曾拜谒家庙,并赠联云:“魁上国以文章,一经赐第,双凤联科,先世孝廉宜昌大;遗子孙以清白,五载明刑,三年司谏,黉官俎豆长馨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应心》)

  家庙沿革

  明•弘治(1488年—1505年)间始建。

  嘉靖卅九年庚申(1560年)遭倭寇焚毁,万历(1573—1620年)间重建。

  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又遭海氛干戈之乱,中厅焚塌,厅口大砛石焚裂。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由南安知县黄嘉训劝谕重修,时费金三千余两。

  年久残破,1984年族人重修。

  规制

  家庙坐东朝西,二进五开间布局,大门塌寿处理,开三川大门,相向对开角门,属正官式的“五门配套”格局。

  大门之上高悬黑底金字匾额氏家庙”,双边悬挂有“祖孙科第”、“兄弟同榜”匾额,正中柱联:“学政豸史第,乡贤名宦家。”据说门前原置有旌旗华表,久已圮废。正中大门前有2尊守门獬豸(象征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应与氏先祖华秀曾任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有关。

  大厅面阔五间,双路栋梁,左、右厢房木扇隔间中东祀土地公、西祀孔夫子与五大圣人像。主殿奉祀列祖列宗,殿前有石柱联:“赐第虽云重,华国文章,尚憾师衡枕秘;谏君岂偶然,乌台气节,直斥当道权奸。”殿上悬有“进士”匾额2块,厅前厅后还有“文魁”、“奉政大夫”、“文林郎”、“将军”、“千戎”等匾额。

  家庙藏有1方明代黄逸斋墓志铭,黑底阴刻文字,高70厘米、宽43厘米、厚1.5厘米。铭首有祥云图案。篆额刻“故逸斋处士公墓志铭”,下面署名:“乡贡进士晋江张肚撰文,赐进士第清源蔡清篆额,赐进士第武荣胡询书丹。”内文记“……公讳武贞,字元良逸斋其号……”等。黄逸斋黄钺的祖父,而黄钺又拜于蔡清门下,故黄钺请老师蔡清为祖父的墓志铭篆额。

  家庙还藏有华秀及其夫人许氏的画像,和《东安氏祖厝口笃夫公派下家谱》等近、现代手抄本。

埔头黄氏大宗祠

  埔头氏大宗祠,又称良庵大宗祠、氏家庙,位于南安市罗东镇埔心村埔头(旧称南安县十七都小罗溪埔头园中柯子林)芦溪河畔。1998 年列为南安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八闽名祠”

  肇基与衍传

  黄暹(1312—1378年),字世永,号良庵,元朝中叶南安县十七都芦溪隍山人(现南安市罗东镇埔心村),黄经24世嫡孙。

  黄经(655~),唐·泉州紫云始祖黄守恭长子,从泉州率先到芦溪隍山开基,为南安房开基祖。黄经与其配偶陈氏墓茔也在埔头境内。黄经的生母、黄守恭之妻李氏也葬于此。清·同治(1862—1874年)间,《紫云氏宗谱》在泉州黄守恭派裔黄大龄举人的编撰下进行一次空前的大修谱,旧谱停用,新谱重排,黄暹良庵)衔入新谱(清同治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

  黄暹从吕洋(现南安市蓬华乡黎阳村)或江西上饶只身复归芦溪隍山(今蔡厝),定居埔头境放鸭为生,为埔头境芦川氏开基始祖。卒葬十八都大垅墩(今新明村),墓尚存。

  黄暹尤氏(卒葬荆坑松仔脚,墓尚存),生4子,4支系分别各地繁衍生息:依序为黄孚(1337—1367年),字子信,号武哉,居埔头;黄仁(1339—1377年),字子德,居美林;黄恭(1340—1392年),字子友,居尾溪;黄圭(1342—1387年),字子瑞,居纸花。

  黄暹的后裔现已繁衍世界各地,闽、浙、赣、粤、台居多,保守估计人口不下百万。

  现居住在祖祠附近各村的氏都为黄暹良庵)长子黄孚武哉)之派裔。明·文进士黄梦松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梦松》)、清·雍正二年(1724年) 武进士黄国英均为埔头 人。黄孚派裔已达数十万之众,分居罗东的潭溪村、荆坑村,高塘村、埔心村、山坂村、蔡厝村、罗溪村、振兴村、罗东村、霞山村,九都的秋林村,梅山的丁埔村、丁光村等 。

  沿革

  埔头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

  明·天顺二年(1458)年,黄暹5世孙黄长进(字秉耀,1406—1481年)主持修建埔头大宗,之后各甲小宗祠依势相继而修,环绕良庵大宗祠四周,形成庞大的祖祠群 。

  1915年,辍办的罗溪学堂恢复,迁址于此,更名罗溪学校,增设劳、美、体、音课程。

  1924年,整个家庙群遭军阀破坏。

  廿世纪30年代重修,1943年落成。

  抗战时期,民生农校内迁于此。之后农校返泉,此地定名为良庵农校,1947年更名私立罗英中学。1953年私立罗英中学收归公办,更名南安第二中学。1992年,南安二中迁至新校舍,家庙作为校舍的历史至此而终。

  1992年重修。

  规制 

  埔头氏大宗祠址定“眠牛蕴甘露”穴,主体建筑坐西朝东,是闽南常见宫殿式建筑,硬山及卷棚屋顶,内为穿斗式木构架,红瓦燕尾;建筑面积 1800 多平方米,横向扩展布局,三落五开间,分别为下、中、上3厅,厅、二厢房、过水贯穿全院;南北都有护厝,突出厅堂、两侧的对称。

  门前 大庭足有几百平方,大庭围墙上有一个重檐三开门门楼。门楼牌呈塌寿状,大门旁前后各立1对辉绿石鼓和1对青石戏球石狮。大门上方悬一方大理石横梁,上刻氏家庙”四个大字,落款张瑞图,是张瑞图于明·崇祯六年所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大门楹联:“武荣推甲姓,泉郡号名祠。”大门前走廊的圆形石柱刻联:“翰苑乡贤世第,藩臣孝子宗风。”大门对看堵有民国名士黄炎的书法题字。

  大宗祠正面墙体上,镶嵌着4幅阴刻石画,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兰、竹图,上面不仅画有兰与竹,还题有郑板桥的字。如一幅卧竹图就题写着郑板桥独特的“六分半体”书法:“一枝卧竹一枝昂,石笋萧然与竹长。好似倪迂清閟阁,阶前点缀不寻常。”在另一幅墨兰图上,题有“杭州金寿门题墨兰诗云:‘苦被春风勾引出,和葱和蒜卖街头。’盖伤时不遇,又不能决然自引去也。”金寿门金农,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与郑板桥是知交好友,故郑板桥在自己的画上引用他的诗句。

  大宗祠第一进的屋顶采用“蜘蛛结网”木结构。每进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进地面略有升高,喻步步高升。护厝没设隔墙,放置着许多宗亲送来的贺匾;护厝里也有天井,整座建筑显得很通透。

  祠殿内装饰着透雕、浮雕、线雕或圆雕而成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雕塑,雕琢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故事、山水人物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大宗祠周边,10甲小宗祠依势围绕大宗祠而建,除4座支祠离得稍远,其他三甲、四甲、五甲、六甲、八甲、九甲等6座支祠分布大宗祠右后两侧,与大宗祠融为一体,呈“众星拱月”状,形成庞大的宗祠群,据说全省称最。

仁宅紫云黄氏家庙

  仁宅紫云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洪梅镇仁宅村(古南安县六都仁宅乡)。2005年经省文联评为全国首批百家“八闽名祠”之一 。

  肇基与衍传

  仁宅氏为黄守恭第3子安溪黄纲后裔;至参山氏四房黄有代之长子黄金章黄守恭之14世裔孙),于元 ·至正(1341~1368年)间支分尚卿乡科名村(时属依仁里);传至元·至顺(1330—1333年)间,黄史治携家由上科名村迁居南安六都仁宅 (前称上宅),为仁宅开基始祖(仁宅氏1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大厝氏宗祠群与四斗厝、尚卿氏家庙》、《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黄史治,字齐贤,号思斋,配赖氏,子2:长君锡,次君惠(失考)。

  2世黄君锡,配庄氏,子2:长观济,次观保(失考)。

  3世黄观济,配陈氏,子2:长忠孚,次忠惠(移居泉州涂门外法石)。

  4世黄忠孚(又作“忠郛”),字信中,号诚斋,配陈氏,子2:长安生,次祖生(失考)。黄忠孚始著《家谱》,曰:“吾家遭胡元之乱,房屋荡然无存。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才重建住宅,使裔孙祭祖有厅堂,居住有定所,是为仁宅‘氏祖祠 ’。”9世黄珏曾记黄忠孚称:“公备尝艰辛,开拓旧居,广置田地,至今瓜瓞绵延,而手记之宗支世系,由此垂后有稽,实乃忠孚公之功迹也。公又献灵应岩宝钞二十贯,斋粟九十二石,再献宝钞一百贯起盖梵堂,此功迹实远矣!”

  5世黄安生,妣王氏生男2,继妣刘氏生男1:长全生,次应生,三观生黄安生墓在南坑岭头。

  6世观生,号古石,妣张氏黄观生因伐木殒身,张氏遗腹生1子,名普孙黄观生张氏合葬碧石岭覆鼎山。大二房9世黄明山曾记 曰:观生公亡时,张氏孕甫三月,决心绝食殉夫。幸而小姑(黄观生之妹黄贞德) 知情,力劝其复食,届时若生个男婴,小姑决不出嫁,愿帮三嫂共抚孤儿,并当天发誓不反悔。张氏听从小姑的劝说,姑嫂相依相偎过日子。七个月后,张氏顺利分娩,生下一个男婴,观生公后继有人。”

  至今,氏绵延仁宅10里,后裔遍布海内外。

  2004年,着手仁宅氏续谱工作,历时8年完工。

  科甲连绵

  至清朝中、末叶,随家境渐丰,族人求学者增多。

  最早中举的是移居泉州府城的黄念祖黄宗澄父子,黄念祖于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乡试举人,黄宗澄于嘉庆廿四年(1819年)己卯科乡试举人(第2名)。

  其次,是黄砺金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科中举人,黄宗汉(念祖之子,宗澄之弟)与黄梦丹同登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末科,黄宗汉连捷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四川总督。(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人名录·黄宗汉》 )

  再后,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乡试,黄谋熙黄谋烈“兄弟同榜”中举人。光绪年间,黄尔沤黄尔测“兄弟科甲”尔沤中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举人,尔测中光绪廿三年(1897年)丁酉科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谋烈黄尔沤》)。

  家庙沿革

  仁宅紫云氏家庙原称仁宅氏祖祠,由4世黄忠孚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

  当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黄宗汉中进士,入翰林,衣锦荣归泉州时,首先是寻根谒祖,不久找到祖籍地南安六都仁宅碧石岭脚的陈犁村。于是择吉日到仁宅氏祖祠”挂匾竖旗、演戏请客,并改“陈犁”村名为“丹霞”。自此,氏祖祠”也改称氏家庙”

  至咸丰、同治间(1851—1874年),仁宅黄嘉粟开设“泉泰茶行”于福州,收购闽北茶叶,精加工并分级包装,外销东南亚、欧洲等地。五六年后富甲一方,独资翻建氏家庙”

  “文革”期间 破损严重。1983年,氏家庙”第2次翻建,边集资边动工,共支出人民币40万元,至1993年夏基本竣工,11月18日举行剪彩及祭典仪式。2009年再度筹资40万元修缮。

  规制

  家庙 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四周檐牙高啄;屋脊雕饰飞龙舞凤、狮麒呈祥、人物花鸟,两边山墙贴彩雕饰品;红檐斗拱,雕梁画栋,石柱彩楹,粉墙碧瓦,雄伟壮观。

  大门口有围墙;大池石栏杆安装二十四孝雕像;铺砌板石埕,砌筑排水沟,竖旗杆及石狮各1对。

  家庙厅堂的花心柱有金色楷书楹联,共34字,曰:“有贞嫂,有义姑,共抚孤儿,百世宗绵连一线;是奇情,是至性,克扶明教,九天伦孛待双旌。”该联是咸丰、同治(1851—1874年)间黄嘉粟翻建“家庙”过程中,族中文人集体所作,以纪念黄观生之妻张氏、妹黄贞德保存氏一线的盛德。

  大门联:“葛参科名派,文武鼎甲家。”本联由黄尔沤尔测之父黄贻卿即兴所作。首句指本族源自安溪葛磐→参山→科名;后句指同治、光绪朝间,7年(1874—1880年)中了双鼎甲(同治甲戌科黄贻楫探花,光绪庚辰黄培松中会元、状元 ) 。

  家庙厅堂中金榜满堂。自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己卯科黄宗澄乡试中举到氏家庙”“经元”匾算起(因黄宗汉中进士到仁宅认祖时,其父黄念祖已故,不再补挂牌匾),至清末戊戌变法(1898年)后兴学堂废科举止,80多年间仁宅氏一族中了1个状元、1个探花、3个进士、14个举人,几乎每10年就有2个族裔科场金榜题名,进入家庙挂匾竖旗。

美林黄氏叚西祖祠

  美林氏叚西祖祠,位于南安市美林街道美林社区松脚自然村黄襄故居旁,是美林、洋美、西美、下角、梅亭、顶下江等地氏的祖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襄》 )

  美林氏源流

  美林氏属紫云氏派裔,肇基始祖黄汉卿,宋末自芦川隍山分居马林(美林),族人称“上舍公”

  至5世垣斋起,衍派为松脚、松源、许厝、下角、溪江、梅亭、加洋、后塘、下尾、池头、西宅、顶下江诸角落。

  美林松脚钧溪为8世,妣杨氏,子5 :国襄黄襄)、少源见龙,另2人失详,为9世。

  明·黄襄(号龙源)撰氏宗谱源流序》,曰:

  “明朝美林进士黄襄撰文

  氏之先为伯翳之后,周武王克商,封建诸侯,以伯翳氏封楚之墟,赐国号黄,其地为光州固始。

  周恒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夏楚子会诸侯于沈丽,黄不赴会,楚让黄,黄不为屈。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齐恒公始霸,将伐楚,以安中夏黄人,江人惧,乃不与楚亲,受齐盟于贯;二十年(公元前657年)复会诸侯于阳谷,遂谋伐楚,黄人、江人各守其地,分兵为八国之援,楚使屈完如齐,师始解,《春秋》以其所得之正,善之。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楚人怒黄不具贡,伐之时,黄方睦于齐,竟不奉楚贡。四年(公元前648年),楚复伐黄,黄方失国,子孙逃散或就山中田作居焉,或逃于阳睢阳、汝南、填西、江夏、安陆之间,皆以国为氏,支派繁衍不可得。

  而纪云,唐僖宗(874—888年在位)时,光州刺史王绪、固始将军正王潮苦蔡州防御使秦宗权暴虐,举光寿(光州、寿州)兵,尽驱光固(光州固始)士民渡江转徙,历洪,处(汀州)、漳(漳州),前行至南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

  王绪以猜狠为前锋将所杀,众推为将军,所过秋毫无犯。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遮道留为州将,福建观察使陈严为泉州刺史,其徙行士民安置于泉州之属县:在永春县四五都,则为今尚书恭肃·葵峰公之族;在安溪县参内,则为今鸿胪寺序班极齐公之族;在惠安县锦田铺,则为今工部郎中晓峰公之族;在同安坑柄,则为今知府少源公之族;在南安县芦川隍山,为今主簿。[按:①“尚书恭肃·葵峰”:黄光升(1506—1586年) ,字明举,号葵峰,谥恭肃。累南京户部尚书,嘉靖卅九年(1560年)召入北京任刑部尚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②“今主簿”:指黄襄堂弟黄国裳,任广东某县主薄。]

  汉卿公之族余祖,实于宋末自芦川隍山分居马林(今“美林”),特因世远谱牒无存,其代次昭穆久无可考,故各自为族,不敢相认;而余之初祖,行字亦且忘逸,故惟以汉卿公自芦川隍山移入马林为始祖云。

  龙源子曰:

  余尝观芦川氏《家谱》云,之姓出自光州固始,所徙来远矣。永嘉(西晋年号,307—313年)之乱,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姓,所谓是也。贞观六年(632年),唐天子命高士廉刊正氏族,得九十八姓,为晋安望族之首。

  唐·垂拱二年(686年),有黄守恭居桐城(泉州古称“刺桐城”)肃清门外,轻财好施,人称为长者。梦见老僧巍荡谓曰:‘汝园地殊胜,可建慈悲阁。’长者难之,托词曰:‘待园树生白莲花乃可。’僧言称谢建刹,竞举头不见其僧,但见千手眼菩萨腾空而去。睡觉,默默不语阅数日,园丁报桑树开白莲花,远益清,倍加殊果。长者怪之,即以其开白莲处建慈悲阁,而分居其子于四安,今南安之芦川、同安之坑柄、安溪之参山、惠安之锦田是也。(按: 另有庶子分“漳浦诏安”,实为“五子分五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 《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尝以《谱》质之数家,其所称述不甚异,及阅《开元寺志》亦然。夫《谱》既忘谩无所考,而诸家所传闻匪虚,故备录之,以示后疑,其慎也。”

  明·黄凤翔《田庭草》关于黄襄之藉有载:

  氏)始避乱入闽,世居于郡城西。唐·垂拱(685—688年)间,有守恭公者,以宅施僧为紫云寺,而分诸子于支邑 。

  其自南安后山徙马林者,始祖曰汉卿,四传福进福进廷璧钧溪,是为公黄襄父……

  公今又徙城西,以居古所,谓必复其始,奚待公侯乎。”

  祖祠沿革

  叚西祖祠始建于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由9世、致仕归乡的 山西行太仆寺卿黄襄(号龙源)独资兴建。初建时,祖祠庚向兼酉卯,广3丈、深3倍,环以绕墙。美林紫云氏的第1本《族谱》也 出自黄襄之手,记载汉卿公后裔的历史、生卒,以及美林氏的来历。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后遭火灾损毁。

  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冬十一月,宗人孙忠邀诸房长募资重建,光绪七年(1881年)春三月告成。

  后废,仅存基址。1996年8月再次重建。

  规制

  叚西祖祠门楣镌有氏家庙”4字。

  天井四角各有石柱,石柱皆刻楹联。其中有书:“明廷显职,动功垂史册;家国扬声,正气奉神明。”“祖德长流长世泽,孙枝永茂永是宗。”

  祖祠正厅供奉黄襄(称“龙源公”)像,像框有诗文:“读书登第,人情所荣;况齎显秩,为时名卿;有明未业,权贵骄横;公猡不避,兴之抗衡;一官敞屜,解祖归耕;文章气节,炳若日星;至今桑梓,奉为神明。”

  祖祠内悬挂“进士”、“同台峻望”、“文魁”、“拔元”、“祖孙父子伯侄兄弟科第”等数块木质匾额。还有清·宣统(1909—1911年)科举拔元毓清题匾:“祖父伯兄连科,孙子侄弟登弟。”

  祠堂不远处有1口“进士井”,相传为黄襄出资所挖。

锦田黄氏家庙

  锦田氏家庙,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后边村东隅(原属惠安县),旧称锦田里。

  氏家庙(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紫云黄田(后称“锦田”)氏肇基祖(1世)为黄纪,字道夫,号散湖,族人称明公”、“角廉,生于唐·显庆三年戊午(658年)。

  唐初,泉州“紫云氏”开基祖黄守恭5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献桑园建寺(今开元寺)后,家产殆尽,遣5子携眷分居五安,长子居南安芦溪,次子居惠安黄田,三子居安溪葛盤,四子居同安金柄,五子纬居诏安高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民系·泉州祠堂·紫云氏祖祠》)

  黄田里时属南安县,距泉州五六十里。[原属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称泉州。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15个里置晋江县(兼今惠安县地),黄田里属之;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晋江县析地置惠安县,黄田归惠安县辖;今黄田又改属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为后边村。]

  传4子:克功克敬克义克和

  衍传

  现紫云氏惠安房可稽者2世后派系有:

  2世:失讳。

  3世:黄迪(进士,任袁州判官、刺史)。

  4世:失讳。

  5世:黄赞(明州刺史)。

  6世:黄滔(仕至太子中允)。

  7世:黄肃,传一子黄忠。唐·元和(806—820年)间,黄肃以孙黄讷裕为工部侍郎,受赠正议大夫;后又以曾孙女黄厥为闽王妃,追赠殿前左翼将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厥》)

  8世:黄忠(银青光禄大夫),传四子:长黄刚裕,次黄毅裕,三黄木裕,四黄讷裕唐亻喜宗时,黄忠以子黄讷裕进士及第,官工部侍郎,封正议大夫,累赠银青光禄大夫;闽王·王延钧称帝,黄忠以孙女黄厥为闽太后,追赠镇远侯,其四子亦受封赐爵。

  9世:

  长房黄刚裕,子2:孝公黄智孝公传子2:黄志光黄老绳。后长房又分出良俞公(北宋时分居惠安曾垵)、一德公(南宋时分居晋江浦江乡)、一龙公等支派。

  二房黄毅裕,子3:黄友黄渊黄义黄友黄志澄黄志清黄渊黄志荣黄志显黄志壮黄义黄志安黄志定。后二房又分出晟公(唐时分居浙江芲南)、德昭公(五代分居浙江芲南)、履道公宋太祖时分居惠安溪边)、明经公(北宋时分居仙游)、琼辉公(南宋时分居闽侯及惠安凤山、埔仔)、琼华公蒼磐公廿一公廿八公章公文公存忠公龙泉公密叔公等支派。

  三房黄木裕,子2:黄任黄仁黄任黄志文黄志武黄仁黄志化黄志静黄志恢黄志太黄志治。后三房又分出琼公(北宋初分居晋江永宁)、宽公(北宋时分居惠安山头)、文峰公正诚公等支派。

  四房黄纳裕,子2:黄恤黄圣黄恤黄志诚黄志诚黄禹盛黄禹隆黄圣黄志壮黄志壮黄禹倡黄禹倡黄存微,分出存微公支派(北宋分居江苏)。

  改称“锦田氏”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黄毅裕之女黄厥闽王·王审知选入宫,立为王妃,生王延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黄厥》)

  王延钧王审知次子。天成二年(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七月后唐封为闽王。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称帝,改名王鏻,改年号龙启,国号“大闽”。闽·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死后谥号“惠皇帝”,庙号太宗(或作“惠宗”)。

  闽·龙启二年(934年),即王延钧称帝的次年十一月,王延钧曾驾幸其生母黄厥家乡黄田境,拜谒氏家庙、氏祖墓,以及游赏灵秀山等处。北宋·锦田氏族裔黄宗旦《灵秀山记》追记此事。(全文见下)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4·闽5·列传·太后氏》亦载:(龙启)二年(934年。原按:十一月癸丑)惠宗王延钧氏家庙,田铺缇锦,木被彩缯,因名里曰‘锦里’,驿曰‘锦田’,居曰‘锦第’,溪曰‘锦溪’,墓院曰‘锦溪院’。”

  黄田即更名锦田,以荣美其乡。锦田氏族群后来便被称为紫云“锦田氏”

  自唐以来,锦田氏簪缨不绝,冠盖相望,宗支繁衍,播布极广。

  至明代,已有24个支派。

  2007年,统计总衍裔人数达111万人以上。其中泉州市12.95万人[原惠安县(含今台商投资区、惠安县、泉港区)8.53万人、泉州市区2.09万人、石狮市1.17万人、晋江市0.67万人、南安市0.26万人、永春县0.23万人],莆田市仙游县0.27万人,外地区(如浙江永嘉,广东海丰,本省长乐、侯官等)45万人,香港、澳门、台湾20万人,海外华侨33万人。

  北宋·黄宗旦《锦田氏世系序》

  北宋·黄宗旦晚年自知襄州(今湖北襄阳市)请归后,修撰《锦田氏族谱》,由1世修至8世,越时200多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黄宗旦《锦田氏世系序》

  “闽始祖道隆公为东郡会稽市令,因东汉未建康之乱,弃官避地入闽。初居仙游大尖山之阳,后改迁于桐城(泉州)之西郊。

  数世生居士长者守恭公,因感白莲桑树之瑞,遂舍宅为寺,寺号‘白莲’;后又有紫云顶之祥,亦名‘紫云寺’。既成,问僧卜宅四安,乃长子讳者,居南安之芦溪;三子讳者,居安溪之参山;四子讳者,居同安之金柄。而我祖公,守恭公仲子也,遂卜宅于龙盘山灵秀山之东,名其地曰‘黄田’。

  甫传而至公者,为袁州判官;公为明州刺史,公仕至太子中允。于焉人文蔚兴,书香代不乏人,冠盖相望,余辈尽列缙绅班树朝野,尤济济后先也。

  奈《谱》首縻烂,世次莫详,可胜慨哉。

  数传而至公者,以孙侍郎赠光禄大夫。生子讷裕唐僖宗官居工部侍郎,而次兄毅裕,产女,德色琼人,唐昭宗·光化间,闽王·审知聘立为妃。产子延钧延政者。

  后称帝,追崇其母曰后。来谒拜家庙,铺锦山麓,百官朝焉。遂名其地曰‘锦田’,溪曰‘锦溪’,改惠安驿曰‘锦田驿’,遗址犹在。

  迨我皇宋国初建隆开先,则履道至道之袭踵,则有禹育以至,郎中员外绳其芳,学士、评事、录事接其武,御史、知府、知州振其响,榜眼、尚书、宣史追其踪,而其间科目萌生瓞出者,盖亦难以悉志也。故当时羡其荣者,至有‘宴罢琼花半壁,归来牙笏满床’之颂。

  楼阁烟连,第宅比鳞,左有取青,右有拾紫,坊中有甲第联芳,由唐迄宋盖数百年如斯矣。然则椒房之锡予科甲之标题,簪缨不绝。种种于我锦田者,其地之荣且重者,何如哉。”

  北宋·黄宗旦《灵秀山记》全文

  北宋·黄宗旦《灵秀山记》全文收录于《锦田大宗族谱》、清·嘉庆《惠安县志·文集·宋·黄宗旦《灵秀山记》》。廿世纪30年代,弘一法师在惠安查阅史料时见到这篇游记,全文抄录,名《闽帝游山记》;后来,还嘱咐高文显将此文附于当时正在编写的唐末名臣韩偓的传记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韩偓》、《泉州宗教·佛教·附弘一法师》)

  全文曰:

  “龙启二年甲午十有一月朔,越七日癸丑,(闽帝)车驾幸于此祠(指锦田氏家庙)

   家庙置酒召姻旧饮。酒酣,上戏曰:‘太阳俯照秀溪山,后径前蹊乾不乾。’克济氏族人)正色飏言曰:‘愿彼丽天恒在午,并乾九有八荒间。’帝喜曰:‘尚赖群辟。’终宴,极欢而罢。时夕阳西下,帝宿于离宫。

  次日驾幸灵秀山,见峰峦削拔,状似美人,诏改号曰‘美女峰’。又览诸形胜毕,驾回。独羡是山之美势巉岩,偃伏盘郁,叹曰:‘地灵人杰,不其然乎。’

  又见第宅周迴,甲乙翼翼,增以阡陌,饰之锦乡,以为虽花锦之地,不足以胜之。故以‘锦’字,别名里曰‘锦里’,驿曰‘锦田驿’,居曰‘锦第’,溪曰‘锦田溪’,墓院曰‘锦田大福胜院’。君恩优渥,家冢增荣。

  斯日也,盘桓游宴之间,唱和不绝。

   晚尝入宿,至次平明时,见金风剪剪,瓦霜棱棱,帝曰:‘锦田之地,如斯者暂乎常乎?’克宗氏族人)奏曰:‘兹地极滨,遇秋之日,如城郭之遇冬也。’帝叹曰:‘小民得无愁苦之声乎?’于是下诏:‘凡滨海之居民房屋,许用瓦粘。’而滨海获以粘居者,始此。

  然斯时也,于山之上旁,筑御道、结采山、设帝座、置离宫,铺锦于田,翦采于树,穷极华丽,触目之间,令人不觉有折屐齿处。至于山石之间,则刻有万岁龟、千年鹤、钟馗附鹿驱鬼于上焉。不特是也,镌字于石,则前有‘通帝座’,后有‘巍是天’,左有‘过处便是山’,右有‘两峰之间又是岭’。

  至于山势崎岖,行者多困而遁,则锲书于山曰:‘凡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平稳之地则不跌。’

  而其他盛事,则纪于碑碣之间者,不赘言也。

  噫!游幸日也,东则有衿佩煌煌,文雅雍雍,西则有兵卫森森,旗旄闪闪。结绮散采,千载殊逢,故笔之为子孙道。”

  现仅见有“便是山”3字摩崖石刻留存距氏家庙数百米处一民宅之后。

  族贤

  据《紫云锦田氏大宗族谱》,锦田氏(含各地支派)簪缨不绝,仅历代进士有名可考的就有133人。

  唐

  黄毅裕,由太学生擢国子学正,以女黄厥为闽太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琅琊郡镇静候。

  黄讷裕,唐·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工部侍郎,封楚国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讷裕》)

  五代

  黄克学,进士。

  宋

  黄履道(江西南昌幽兰镇上少城氏):建隆二年辛酉(961年)进士,待读学士。

  黄禹锡:检校尚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禹锡》)?

  黄禹育:至道二年(996年)进士,赵州签判。

  黄济:至道二年(996年)进士,刑部侍郎。

  黄观: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年)乡荐兵部员外。(黄禹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禹锡》)

  黄宗旦:咸平元年(998年)榜眼,直史馆,祀乡贤。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黄宗望: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知柳州。(黄禹锡孙、黄观长子,镇安铺黄田[今张坂镇后边村]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禹锡》)

  黄宗旦子,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历官三司、知襄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黄允升: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陕西宣抚使。

  黄翰黄宗旦曾孙崇宁五年丙戍(1106年)进士,知江宁、柳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旦》)

  黄舆靡:政和八年戊戌(1118年)进士,侍御史。

  黄腾(榜名作“黄胜”):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进士,判通州。

  黄袤: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进士,知广州。

  黄硕言(或作黄顾言):绍兴十二年壬戍(1142年)进士,知德庆州。

  黄璟: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进士,知襄州。

  黄禹畴:晋江籍,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进士。

  黄裒然,浙江平阳(今苍南县桥墩松山)人,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武状元。

  黄学行: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知循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学行》)
黄福老:宝裕元年(1253年)进士,江州录事。

  黄岩孙: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守福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岩孙》)

  黄瑞龙: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待御史。

  宋代举进士者还有黄禹服黄友龙黄时享,和惠安房浙江平阳支派黄缊黄机黄严黄光纯黄伯瞻黄仲芳黄寿章黄德庄黄汉章黄千秋黄仲蒙黄镇周黄居仁黄居正黄体仁黄应祥黄舆仁黄博黄桂黄庆远黄庆高

  元

  黄妈助:大理寺评事。

  黄琪:至正二年(1342年)解元,江西参政。?

  黄玉(浙江平阳),进士。

  明

  黄天舆: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进士,户部主事。

  黄宪:永乐选贡,徽州照磨。

  黄一龙: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大理评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一龙》)

  黄道瞻: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道瞻》)

  黄克缵: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黄守魁:晋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武探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魁》)

  黄经仲: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举人,峡江知县。

  黄廷师: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进士,光禄少卿。

  黄绳卿:万历贡元,云和知县。

  黄潜:翁源知县。

  黄锡衮: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进士,陕江知县,西道御史。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黄道昶: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道昶》)

  黄明衮:崇祯贡元,御史。

  明代举进士的还有黄淮(浙江永嘉)、黄鳌黄德洋黄杰隆黄定国黄鹤仙黄雄崇

  清

  黄廷传:贡元,平乐知县。

  黄克昌:鸿胪丞。

  黄玉柱:康熙岁贡。

  黄元骥:山东布政使。

  黄元华:兴宁守备。

  黄嘉爵:歈县丞。

  黄瑞:左都督袭职两次。

  黄士鋐: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经元,禝山知县。

  黄岳牧: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进士,翰林,按察使司。

  黄朝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举人,长寿知县。

  黄岳宗: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人。

  黄文修:雍正八年庚戍(1730年)进士,丽水知县。

  黄濚瀾:雍正岁贡。

  黄廷昌:岁贡,大田教谕。

  黄良佐:石迁知府。

  黄奕振:建昌知府。

  黄孕壁:岁贡,长乐教谕。

  黄岳俊:乾隆岁贡。

  清代举进士的还有黄易(广东海丰)、黄覲光黄良庆黄文昭黄绍培黄浩然黄大龄黄庆庚(福建长乐)、黄溥扶黄国琛(福建侯官)。

  家庙沿革

  家庙始建于唐·开成(836—840年)年间。

  明毁于倭患。清·康熙(1662-1722年)中期再建。

  此后,氏裔胄以其祠选址欠妥,而于同治八年(1869年)由晋江廪生黄世瑜捐资,迁址于村东重建。
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保存清式建筑风格。

  祀厅中有不少历代科举名人匾额及楹联,多毁于“文革”,但清代的整体祠貌尚存。

  1988年,由台北锦田氏宗亲集资,依照旧有规制再次修复,恢弘当年风貌。

  家庙规制

  家庙之西美女峰有其入惠始祖封茔和墓道院,与家庙三位一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黄忠墓》)

  氏家庙坐北朝南偏东,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总范围占地近5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墙、石埕、凹斗门、两廊、祀厅。家庙建筑的雕饰,包括石雕、砖雕、木雕、泥雕,工艺精湛,镂月裁云,一应花草虫鱼,栩栩如生。清代泉州建筑技艺特色可见一斑。

  照壁上有“甲第联芳”4字,格外醒目。外墙以块石砌筑而成,祠前墙壁即以砖石混合砌筑。

  大门联:“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

  祀厅为5架座梁结构,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式屋顶。神龛之上有“三世封侯”、“理学名臣”等鎏金大匾。

  柱联:

  “惠政施民,袁明襄陕崇名宦;著书行世,易象坦通亨乡贤。”

  “池葆呈光,甲第联镳国恩厚;桑莲献瑞,乡贤接踵家声长。”

  “案列蛾眉生帝后,屏开凤冕产神童。”

  “七世联三贤学推华国,一朝十八士美媲登瀛。”

沈厝黄氏家庙

  沈厝氏家庙,位于惠安县螺阳镇东风村沈厝,与文辉旧厝、东厝、大厝、乌门5幢一字排开,形成沈厝古厝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沈厝古厝群》)

  肇基与衍传

  沈厝古称“一都牛场”,是氏聚居地,自古以来附近方圆20里内从没氏到此定居,何称“沈厝”不得而知。

  沈厝氏派属泉南紫云氏,开基祖黄崇茂。《黄氏沈厝族谱》载,黄崇茂黄守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第3子黄纲21世裔孙,明·洪武(1368—1398年)间从安溪县上科名迁至惠安肇基,游畜放牧至此,见土地肥沃,山水有情,崖石似莲开,遂在此开基衍派,后裔尊为沈厝氏1世祖。

  4世黄孟春生3子文琨文珍文瑜,分3房。

  5世长房黄文琨生3子黄河黄汉黄江,再分3房。

  6世黄河后裔有1支于明末迁台湾,清·康熙(1682—1722年)间这支黄氏裔孙黄迪远中贡生后曾返乡认祖,但后来台湾一脉与沈厝氏失联。

  现沈厝有人口1000多人,均为姓。

  族贤

  沈厝氏古有“一门三进士,二代同中举”、“四五世连登甲榜,十三传不作白丁”之誉,“三进士”黄森黄学元黄彦标

  6世黄汉(1488—1557年),字澈甫,号世轩,明·弘治十一年戊申(1488年)生。嘉靖十九年庚子(1504年)举人第51名,授登仕郎、广东惠州府和平训导、学正,擢南京太平府教授,诰赠文林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年)卒,享年七十岁。子3:(1508年生)、(1512年生)、(1516年生)。

  7世黄森(1516—1604年),字淑乔,号骁峰黄汉第3子,明·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生。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嘉靖卅二年(1553年)进士,历江西浮梁知县、户部主事、观督察院政、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中、进阶中宪大夫、司郎镇库,终岷王府长史。系沈厝氏家庙奠基者。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卒,年八十九岁。妣郑氏(1519—1603年),续妣陈氏(1539—1609年)。子5:迁拔(1538生)、迁抡(1559生)、道生迁授道潘(1578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森》)

  8世黄道藩(1578--1655年),字幼衷黄森第5子。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生。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武举人。初任苏州守备,平寇有功,升天津游击,加总兵衔,诰赠骠骑将军。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卒。

  9世黄学元,字汝一,又字铨熙黄森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广东灵山知县,历南京礼部主事、客清史司员外郎中,终四川顺庆知府,仅3个月病殁任上。祀“乡贤祠”。(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学元》)

  11世黄克淮,又作黄克怀黄学元孙,明·隆武二年丙戍科(清·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

  11世黄克济黄学元孙,明·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副榜(举人)。

  11世黄彦标,字树之,号朴亭黄学元孙,清·康熙廿三年甲子(1684年)举人,康熙卅三年(1694年)进士、会魁,授山东刑部主事,是“吴门画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彦标》)

  黄迪远,6世黄河后裔,沈厝人,入台湾籍,清·康熙(1682—1722年)间举人。其中贡生后曾返乡认祖。现代塑有黄迪远金身,造型为左手拿书、右手执笔文士模样,进驻家庙置神案上,以示不忘台湾一脉。

  家庙沿革与规制

  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8年)到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间,由7世黄森发起修建,坐东向西,是三进五开间闽南宫式大厝,燕尾脊顶,打偏大门,出砖入石。后几遭劫难,几经修复。

  最近一次大复修是在1940年,当时前落、中亭已废,只修后落(大厅),保留明、清建筑风格,主体完整。

  时大厅有“文魁”、“武魁”、“骠骑将军”等十余块匾牌,两侧有世代传下的“仁、义、礼、德、忠、孝、节、廉”八字祖训(今存);中堂神龛奉祀黄彦标体型魁梧肥胖的塑像。当时氏家庙“下大厝”中北墙还挂着一幅黄彦标的真迹,画上是一池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初绽,荷池之上,半空悬着一只翠鸟,瞪大眼睛盯着池面,等待捕捉水底的鱼儿。

  大跃进时期,石马槽、石圆壶、石制旗杆夹均被移作它用,并不同程度受到破坏。

  文革时期,祠堂内悬挂的匾牌均被御下作民校椅桌材料,厅堂雕刻的对联被作为“封资修”产物销毁,黄彦标塑像亦毁,其真迹绘画亦佚。前后埕部分石马槽、石圆壶被移作他用。

  现保存的祠堂后落(大厅)为240平方米,悬挂的匾牌是根据《族谱》和老人的回忆复制的。

  前后埕约1000平方米。前埕原有12对石制旗杆夹,现保存较好的有3对半,个别上面还可见清晰的翔龙图纹,有的则似兰花图案,是氏先祖登科晋爵时所立,有文武之分。还存有1个石马槽、3个圆石壶。石马槽据称是明·黄道藩喂马所用。

前黄祖祠

  前黄祖祠,又称“前黄祠堂”,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中央(古属惠北,明清时期属惠安鳌塘铺)。因前黄祖祠是明、清时期前黄文峰社学所在地,村民俗称“前黄旧学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峰社学》)

  “前黄祖祠(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昇

  黄昇,字启太,号龙渠,北宋·莆田涵江黄巷前黄人。

  黄昇出生于诗书显宦世家,曾祖黄璞,官崇文阁校书;祖父黄仁渭,秘书监;父黄千之,庠生;长兄黄昱,官著作郎。

  黄昇20岁考中举人,后屡科会试不中,直至皇祐五年(1053年)40多岁,方举二甲进士。

  至和二年(1055年),授安徽江南道皖城巡检,破案捕盗,累立奇功。嘉祐二年(1057年),擢大理寺评事,不久擢大理寺卿。黄昇刚直不阿,断案如神,惩恶不贷,曾数次因秉公办案得罪权贵,险遭陷害。

  熙宁(1068—1077年)间,黄昇厌恶官场龌龊,告老致仕,还乡归隐。

  北宋·元丰黄理肇基惠北前黄

  黄理黄昇次子。

  据传,黄理屡试不第,听信堪舆家偈语,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携眷从莆田涵江黄巷前黄,南迁惠安北部城山乡六都前黄肇基(今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不久即高中进士。黄理为官清正,不附炎趋势,得罪权贵而遭谗言被降职,即辞官回籍隐居。扎隐根基后,又接父黄昇来居。

  前黄村西倚昆山山脉,背靠龙麒山,面朝鲤鱼岛,面积约1.5平方公里。黄理开前黄氏一脉,堂号“文峰”(亦为“前黄”代称),尊黄昇为始祖;为不忘出生之地,住地袭原籍莆田涵江黄巷前黄,亦名“前黄”

  绍圣(1094—1097年)间,黄昇卒于前黄,年近九十;葬惠安盘龙山东麓,即今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西。

  前黄氏至今历37代。目前全村总人口近4900人,分前黄、西园、涂楼等3个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在外前黄籍人士超过6000人,外迁前黄宗亲分布于古县、顶宝、莆田筱塘等13个村落。

  族贤

  历史上,前黄村科第联芳,英才辈出,素有“翰墨诗书门第,奕代累官世家”之誉。科举年代,前黄有文武进士7人,文武举人15人(其中武解元1人)、贡生8人,涌现出黄昇黄理黄文惠黄文箓黄元亨黄云蒸黄瑶观黄瑞鳌黄开先黄正元等进士和举人,清·道光《福建通志·良吏传(亦称“循良传”)》入选的今泉港区良吏有5位,前黄村就占了3位(明·黄文惠,清·黄云蒸黄瑶观)。在《惠安县志》(前黄古属惠安)中,亦有同样的记载。

  黄文惠(1573—1634年),原名廷锡,字仲晋,号朋五,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举人,几年后授广东陆丰知县,擢四川合州知州(今重庆合川区),崇祯七年(1634 年)卒于官。故居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文惠》、《泉州民居·黄文惠故居》)

  黄开先,又名以任。据清·同治《福建通志·卷168·选举·国朝·武举人》载,黄开先中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武举人第1名(解元)。

  黄云蒸(1599—1663年),字大矞,号苑思宛思);黄文惠堂侄。清·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进士。顺治十四年(1657年)选任陕西凤翔府陇州知州(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顺治十七年(1660年)擢礼部员外郎,未成行,以丁忧去。康熙二年(1663年)改任陕西凤邠盐法道道台,未及赴任,病殁于家,赠奉直大夫。故居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云蒸》、《泉州民居·黄云蒸故居》)

  黄瑶观,字舟玉,一字宾宇,号西园黄其宗之子。举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授山东省青州府安邱知县(今山东省潍坊安丘市),任职不到3年任满,积劳成疾,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瑶观》、《泉州民居·黄瑶观故居》)

  黄正元(1844-1906年),字抡卿,号舜廷,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生;父黄实芳。光绪三年(1877年)登佟棠榜武进士二甲第3名,授乾清宫侍卫,次年回乡建“侍卫府”(今存)。后擢武翼都尉,诰封修职郎。光绪廿六年(1900年)丁父忧返乡,期满即请休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正元》、《泉州民居·侍卫府》)

  黄朝栋(1870—1940年),名玉枝朝栋其字,号清士黄正元之子。近代文人,善诗文、楹联、书法、画兰。故居“静芳斋”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朝栋》)

  祖祠沿革

  据前黄明代举人黄元亨撰《合州知州朋五家传》等记载:

  前黄祠堂始建于宋代,后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前黄村进士、陇州知州黄云蒸倡修祠堂后半部分。

  清·光绪(1875—1908年)末年,进士黄正元续建祠堂的前部分及牌楼。

  规制

  前黄祖祠坐北朝南,整体由牌楼、前埕、祠堂(主体建筑)等组成,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其形古称“魁星曲斗”

  牌楼

  原牌楼在祠堂前约40米处的前黄古街中段,是前黄祠堂的前大门,为亭式木结构建筑,两侧置1对螺纹石鼓。牌楼两旁主柱刊联:“文武元魁七进士,御前侍卫五代同。”牌楼前面有20多座石砌的“竖旗杆座”

  牌楼口前,有1口“三孔井”。该井是前黄氏开基祖黄理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仿效祖籍地莆田涵江黄巷黄岡祠前的水井而建置的,寓意“三元及第”,又称黄理井”。井盖直径1.8米,上面有3个圆形井孔呈“品”字状分布,每孔直径约为0.35米;井口呈圆状,圆径150厘米;井深12.5米,砖石结构。井水水质清冽甘甜,大旱不涸。

  祠堂

  祠堂2进,面阔3间,进深4间,有下厅、天井、走廊、顶厅(上厅),前宽后窄,状如“凸”字形,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上、下厅穿斗式木构架。整座建筑雕梁彩栋,宽敞明亮,堂皇别致。

  天井涵道只有进水口,不见出水口,但不管雨量多大,从不满溢。有人实验,将大量红水倒入天井,找遍四周也不见其排水痕迹。

  厅堂曾悬挂“父子进士”(始祖黄昇、开基祖黄理、“御前侍卫”、“五代同堂”、“博学宏词”,及“进士”、“明经”、“大夫”等20多方匾额。有柱联:“文武联镳七进士,祖孙接踵两元魁。”

大厝黄氏宗祠群与四斗厝

  大厝氏宗祠群,亦称祖厝群,含参山氏家庙(绍复堂)、尚德堂(参山氏长房祖宇 ,称“前祖”)、种德堂(参山氏二房长祖祠,称“后祖”)、毓德堂(称“中祖”),位于安溪县参内乡大厝村。另祜水村有氏祖厝——四斗厝。

  肇基和衍传

  《安溪县志》载云:氏居参山岭下,为黄守恭之孙也。”

  唐 • 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第3子黄纲徙居南安郡属小溪场参岭葛磐头(今安溪县城厢水门外参岭葛磐)开基,为紫云氏安溪房始祖。葛磐2世为黄良谋。后裔支分派别,主要有凤山、参山、槐山、凤麓以及五老等,今居安溪境内者近7万人,移居外境(包括外省及海外)者达数十万之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民系• 泉州祠堂• 紫云氏祖祠》 )

  参山派(今安溪参内乡参山)氏始祖为黄纲10世孙(紫云氏11世)黄孟仁。 宋中叶,安溪水灾,黄孟仁由葛磐移居参山岭下繁衍生息。

  黄孟仁的4世孙黄履端,生子4;

  长子黄国佐,字觉廉,居参山,为参山氏长房始祖,至今历传27世。黄国佐的4世孙黄汉远,生子5:①长子黄隲,派下称“长房一”;至四世孙黄春生 生2子,长梅山,次风口,后裔分布参内乡大厝村、罗内村及广东、江西、浙江、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 ②次子黄再,派下称“长房二”,传衍参内乡大厝村、参山村岭边、罗内村及台湾、浙江、南洋群岛等地。 ③三子黄三,派下称“长房三”,衍传参内乡大厝村、美塘村塘苏内,城厢镇墩坂村,凤城小东街以及福清、浙江、台湾、新加坡等地。④四子黄四,派下称“长房四”,全房外迁南安蓬岛、浙江、南洋群岛等地。 ⑤五子黄汾仔(庶出),全房外迁,衍播江西江湖山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地。

  次子黄国辅,字觉礼,居参山,为参山氏二房始祖,至今历传27世。黄国辅之孙黄应寿有2子:①长黄桐童,字隐溪,称“二房长”始祖,后裔衍播于参内乡大厝村田墘、祜水村、罗内村,城厢镇经岭村,金谷镇东溪村,南安县东田及浙江、潮州、台湾、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 ②次黄桐仕,字清溪,称“二房二”始祖,后裔衍播参内乡祜水村、罗内村、镇东村、镇中村、大厝村田墘、美塘村糖苏内,魁斗镇镇西村及浙江、广东,潮州、台湾、澳门、香港及东南亚等地。

  三子黄有年,字觉纠,参山氏三房始祖。元·至正(1341~1368年)间由参山移居南安县洪濑镇溪头,后徙居晋江县大罗溪(今属泉州市洛江区),后裔衍播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地。

  四子黄有代,字觉才,参山氏四房始祖,至今衍传26世。黄有代生子4: ①长子黄金童,元·至正(1341~1368年)间由参山分支今尚卿乡科名村,称科名氏始祖,后裔衍播于尚卿乡翰卿村、翰苑村、银坑村、黄岭村、科山村,蓬莱镇新林村溪沙,湖头镇前溪村、后溪村、美溪村,白濑乡白濑村,县城水门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 ;此外,后裔黄宗宝迁居惠安县潘社,一支迁入宁德市飞銮定居。②次子黄金章,分居南安县今洪梅镇仁宅。③三子黄金意,明代出家永春。④四子黄金彦,分居尚卿乡科洋村,称下科洋荣美房始祖,后裔衍播尚卿乡灶坑村、科洋村、翰卿村、翰苑村、中山村、黄岭村,白濑乡寨坂村,祥华乡白珩村,湖头镇美溪村,金谷镇田头村、大演村、中都村及国内外等地。

  紫云氏 安溪房有历代进士近百人;其中参山派约居半数,包括举人共有70多位。如明·隆庆戊辰科榜眼黄凤翔,清·道光御史黄宗汉、一品朝官浙江水师提督黄陞、二品朝官福建布政使黄大任,同治探花黄贻楫,光绪武状元黄培松等四品以上朝官20多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宗汉黄升黄大任黄贻楫黄培松》)

  参山黄氏家庙

  参山黄氏家庙(大宗),又名“绍复堂”,位于参內乡大厝村石堂宮后,系紫云氏安溪房参山派开基始祖祠宇。

  沿革

  始建于明初,后毀于兵燹,惟存基址。

  光绪八年 (1882年),武状元黄培松、探花黄贻楫来参山谒祖,竖旗立匾,倡修祖庙;遂于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委进士黃尔沤董作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黄培松黄贻楫黃尔沤》)

  后因年久失修,祠宇逐渐圮毁,1965年被佔用。

  近年又重建。

  规制

  家庙坐向午子丙壬,后倚龟峰、笔架,前朝走马、扬旗,左凤髻,右双狮。

  规模较大,有5付大龙柱,开3大门。中堂分3龛:中龛曰“绍复堂”,进始祖黄孟仁暨列祖 牌位;左畔曰“尊爵龛”,进历代缙绅授正印者;右畔曰“报功龛”,进有功于宗族者。

  柱联

  家庙中有各种柱联20多付,很有特色。

  正中大门联:“兴起起紫云新雨露,徘徊参岭旧山川。”此联原刻在旧祖祠大石门上,重建家庙时仍作大门联。

  左边大门联:“葛衣兑紫袍,经文纬武;磐石基云阙,定国安邦。”本联以“葛磐”作冠首,嵌入“紫云”

  右边大门联:“参驾奏狮弦,绍熙鼎甲;山车鸣凤律,复秉朝纲。”本联以“参山”作冠首,嵌入“绍复”。暗指堂前走马山、堂右双狮山、堂左凤髻山。

  大门边花纹柱联:“异彩桑莲,五洲遍播麒麟瑞;同魁文武,百世相传姓氏香。”“桑莲”指本族源自泉郡紫云氏,有桑开白莲之异。“同魁文武”指 清·光绪年間,紫云氏派系黄培松黄思永(紫云氏 绍安派后裔,迁安徽休宁)同科会试,双双掄元夺魁、状元及第。

  左耳(对向门)联:“鼇头独占郤詵第,龙榜联登进士科。”

  右耳(对向门)联:“骢马鸾旗呈叆叇,凤冠狮带显嵾峩。”

  大门内中堵文柱联:“紫阁当年流教泽,云礽奕叶泛书香。”本联以“紫云”作冠首。世称宰相府第为紫阁,此指汉武帝末年丞相黄霸,是江夏氏历史上最为显著的人物之一。

  大门内边堵文柱联:“江声继起参山派,夏屋重光绍复堂。”本联以远祖“江夏”作冠首,嵌入“参山派”、“绍复堂”

  方井前边(过水)花瓶柱联:“扇枕温衾彰大孝,攀蟾折桂显宗贤。”前句指后汉尚书令黃香黃香9歲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稍长,博通经典,善为文,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十三。

  方井后边(过水)花瓶柱联:“光宣阀阅伸宏义,克谨蒸尝荐祖先。”

  左边下巷门联:“凤鸾鸣珮衔丹诏,骏马登程步紫云。”“凤鸾鸣珮”藉堂左“凤冠山 ”和堂前的“走马扬旗”言寄。“骏马登程”借用黃守恭分五子于“五安”时的认祖《锣鈸詩》“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

  左边上巷门联:“麟阁尚贤欣踵武,龟峰染翰正飞文。”“龟峰”乃本堂背倚的后龙脈山名;“翰”乃笔,借指本堂后与龟峰连峦的笔架山。

  右边下巷门联:“狮舞紫烟欣景瑞,龙腾云海乐安澜。”本联嵌入“紫云”灯号 。“狮舞”指堂右“双狮”“龙腾”指盤龙形的清溪。

  右边上巷门联:“五安一脉承江夏,参派万流启葛磐。”“五安”黄守恭 5子,分居“五安”(南安、惠安、安溪、同安、绍安),尊黄守恭为紫云氏始祖,称“五安公”“江夏”:指楚天首县武汉的江夏区域,全国氏朝宗之郡望。“参派”:参山派。“葛磐”:肇基祖黄孟仁下参洋、上参岭乃由葛磐肇启。

  顶厅部腹点金柱联: “武状元,文探花,进士科名欣鹊起;贤阁老,好提督,朝官贵品庆蝉联。”“武状元”黄培松“文探花”黄贻楫“阁老”:內阁大学士黄宗汉“提督”:浙江水师提督黃陞康熙帝赞其为 “天下第一好提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黄贻楫、黄宗汉、黃升》)

  顶厅前副即部腹边柱联:“绍述箕裘,士学农工贾各精一艺;复兴诗礼,义慈孝友恭齐具五常。”本联冠首堂名“绍复”

  顶厅后副点金柱联:“葛衣振鹭,磐石渐鸿,重紫兼朱居一品;桑泮革鸮,莲铜倚马,登云揽月夺三元。”“莲铜”:古代计时器。本联嵌入葛磐、桑莲、紫云等本族特定名词。

  顶厅边堵墙前文柱联:“脉承江夏,派衍紫云,四海联宗光鼎族;本溯桑莲,根连参岭,万邦敦序仰先贤。”

  顶厅边堵墙中文柱联:“由固始而闽泉,葛磐参岭古今迹;前马旗后龟架,凤翼狮头左右肩。”

  顶厅边堵墙后文柱联: “祖称高祖,五世同堂皆一本,宗邦奇瑞;孙又育孙,三公有室庆齐全,盛世休徵。” 本联为旧联。

  花心柱联:“参岭龙磐,怀葛遗风昭祖德;山阳凤起,簪缨荫泽显宗功。”“怀葛”:指上古无怀氏、葛天氏。本联冠首“参山”,联中嵌入“葛磐”

  花心边柱联:“绍世兴贤,韩孟贤声扬亘古;复堂济美,谦仁美誉振来今。”“韩孟”:指唐·韩愈孟郊。本联冠首“绍复”堂名,正中嵌入“孟仁”祖号。

  厅堂内中龛边柱联:“绍宗颂祖扬先德,复礼依仁启后贤。”本联冠首“绍复”堂名。

  福德正神联:“福德绍兴荣甲第,正神复祐富参山。”本联嵌入奉祀的“福德正神”及派别“参山”、堂号“绍复”

  魁星佛座联:“魁榜名登金声玉振,星宫乐奏鹭序鸳行。”

  尚德堂

  尚德堂,为参山氏长房祖宇 ,称“前祖”

  始建于明• 嘉靖十年(1531年) 。清• 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火,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建。1986年重修。

  祠内有柱联:

  “尚孝名扬江夏史,德徽永灿紫云家。”

  “江夏流芳紫云世泽,葛磐兆瑞参岭蕃昌。”

  “紫云家声振,参山世泽长。”

  “卫国抗倭,名将册授布政使;功昭大唐,簪缨二品耀宗风。”(此联赞参山氏先祖黄大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大任》)。

  祠内尚存《参山尚德堂氏族谱》8册,修于清• 嘉庆十一年(1806年)。

  种德堂

  种德堂,系参山氏二房长祖祠,称“后祖”

  始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 。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火。后经重建、重修。

  现堂中珍藏《二房参镇罗氏族谱》18册,清·乾隆(1736—1795年)间黄廷轩书。

  毓德堂

  毓德堂,系参山氏二房二祖宇,称“中祖”

  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火。后经重建、重修。

  四斗厝

  四斗厝,又称“三落厝”,是参山氏祖厝,位于参內乡祜水村。

  始建于明代,历“三毁四起”,清代2 次大修或重建,近年又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形制。

  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毁圯。旧《谱》载,徙台裔孙黄贻谦黄进益)回乡谒祖,出银50元倡建。厝内厅墙上 现嵌一砖质《厝志》亦载:“幸有长房七世孙进益,自祖迁台湾深坑仔,身虽远离桑梓,心愈系怀祖宗,自带银物归家”,倡修祖祠,在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两次返梓重修四斗厝。

  据说,在台湾深坑仔也建有1座“四斗厝”,规制与祜水村这座几乎一样。

  四斗厝中龛称“福深堂”“福”、“祜”音近,意祜水祖地;“深”指台湾深坑仔,意分衍地。

尚卿黄氏家庙

  尚卿氏家庙,又称上宅氏家庙、科名大宗,位于安溪县尚卿乡科名村。

  “科名村”的由来,是因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夏,安溪李大(李岱戴)在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龙居大寨据险称帝,虽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遭镇压失败,但也曾在上宅设考场,把考场叫为科名,沿用至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大》、《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

  肇基

  参山氏四房黄有代的长子黄金童(紫云黄守恭之14世裔孙),元·至正(1341~1368年)间分支今尚卿乡科名村,称科名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恭》、《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大厝氏宗祠群与四斗厝》)

  后裔衍播于尚卿乡翰卿村、翰苑村、银坑村、黄岭村、科山村,蓬莱镇新林村溪沙,湖头镇前溪村、后溪村、美溪村,白濑乡白濑村,县城水门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此外,后裔黄宗宝迁居惠安县潘社,一支迁入宁德市飞銮定居。

  家庙

  姓入上宅,明·洪武四年(1371年)入籍,始建上宅氏家庙。后虽数次修葺,仍保存完整原貌。

  家庙坐丁癸兼未丑向,俗称“睏牛穴”。对面有条带形黄土地,似玉带系腰。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17平方米。

  大门外大埕东、西侧安放1对古旗杆夹石,石上浮雕狮、龙图案。

  屋上古瓦片盖顶,双翘脊,屋檐有垂珠滴水。大门两边有4个小雕鼠虎窗、2个泥塑古花窗,两边门槛安放1对石雕抱果,抱果前有1对青草石雕狮。

  大厅进深5间,屋高6米,用13根大圆盖法,俗称13架起法。上、下厅有柱32根;其中大厅有大柱24根,从大厅中梁算起往前第3支安1根丁梁。大厅内存有明代柱础和清代青草石雕柱础各4柱。大厅地板用古式灰沙打成,平坦光滑。厅中有一旧神龛,下半部是原始遗物,上半部是新制,合为一体;还有1块古大堂案桌。

  “文革”前 ,大厅中挂满“亚元”、“会元”黄培松书)、“状元”(题黄培松、“探花及第”(题黄贻揖、“父子翰林”等数十面匾额,现只剩下1块“文魁”(题光绪壬辰科进士黄尔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黄贻揖黄尔沤》)

荣美祖祠

  荣美祖祠,位于安溪县尚卿乡科洋村。2000年被泉州历史研究会列为“泉州名祠”

  肇基与衍传

  荣美氏,源自泉州开元紫云氏,分衍至安溪葛盘,后至兴二里黄柏林(今黄岭村),又从黄岭分至科名、科洋(时称“下科名”)的。

  元末明初,紫云16世黄金彦定居下科名(科洋),构二宅为外厝、内厝,“始基荣美”,为下科名荣美房始祖。

  从明初至今,氏荣美房已传衍30世,苗裔约6万人,分布本省泉州、三明、江西上饶、浙江苍南、广东饶平和港澳台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古代,荣美衍派出现文武状元、进士、提督、总兵、直隶通判、奉政大夫、都尉、游击等杰出人物。

  祖祠沿革

  荣美祖祠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几度兴废。

  嘉靖廿四年乙巳(1545年)焚于倭,隆庆六年壬申(1572年)荣美9黄古翠主持复建。

  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荣美祖祠已建成高7.5米、长宽各27米的闽南风格木质斗拱飞檐式祠堂。

  民国廿九年庚辰(1940年),再次重修。

  “文革期间“破四旧”,祖祠沦为废墟,部分匾额被毁。

  1993鸠资35万元重建,2001年竣工。

  规制

  荣美祖祠坐未丑兼坤艮,属坐西南向东北。山龙脉从巽巳发祥而来,转为未坤。建筑面积729平方米,两落,进深5间,屋脊双翘,十三架大厝式建筑,分上、下厅及两边走廊,中有埕。上、下厅有竖柱28根,其中有明、清遗留的柱础各4粒;厅内雕梁画栋。

  门外大埕左、右两边安放1对石雕旗杆。旗杆柱础底座“文革”被毁,后来仿古增补。古旗杆两夹石向外,雕有八骏马和狮子戏球的浮雕塑。

  大门两边有两小门。大门石槛上刻联:“荣登科第扬祖德,美焕洋山映宗功。”为宗亲黄英杰(时任台北市安溪同乡会总干事、台湾陆军少将)回乡谒祖时所撰。

  下落厅两边有古花砖砌的大圆窗和木雕窗两种。

  中埕长二丈许,属“贪狼出贵子”之五步埕。

  大厅有神龛1个和一旧古堂案桌。古时大厅挂满匾额,有“文魁”、“兄弟翰林”、“进士”、“会元状元”“乔梓皆荣”等。“会元状元”匾是清·光绪钦点武状元黄培松亲书的原物,每字高38厘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大厅中有楹联数十对,如:

  “祠镇科名,名山名水环祖宇;时当阳复,复炽复昌长孙支。

  “雾峰耸秀登云路,参岭留传胜地家。”

  “荣名科甲第,美誉冠人群。”

  “雁塔镇科名,科甲成名光祖德;龟山绍荣美,荣华著美振宗功。

黄总兵府祠堂

  总兵府祠堂,亦称氏家庙,在永春县东平镇鸿安村水万安(原名水磨垵)。

  该建筑始建于康熙卅年(1691年),原为黄龙住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黄龙授南澳总兵,俗称总兵府。黄龙晚年致仕,举家迁居仙游县折桂里(今榜头)后庄,总兵府即改为氏家庙,习称总兵府祠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龙》)

  祠堂占地2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回”字形,由砖墙和花岗石砌成,系土木石建筑,是典型的闽南建筑。

  正厅匾额“簪缨世胄”为清·国师蔡世远题。

  祠中楹联:“是父是子,同立朝中千载少;能文能武,流传历代一人多。”父子黄龙及其黄文晖

  文革前祠堂中还摆放着一把黄龙南征北战时所用125斤的大刀和御赐尚方宝剑。

登进堂(卿园氏大宗祠)

  登进堂,是卿园氏大宗祠,位于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

  肇基与衍传

  南宋初,莆田城西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黃徼(字常虎,号太丙)有两子黄楷黄植黄植举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进士,任泉州推官,后改吉州推官。

  后黄楷黄植徙居永春十八都桃源里之章溪(亦称“漳溪”,今永春县湖洋镇玉柱村)。 嘉定(1208—1224年)间,黄植后裔分居卿园生息繁衍,尊黄植为入永始祖。

  卿园氏的闻人,有黄伟,字维之,绍兴廿七年(1157年)王十朋榜进士,任邵武知军、太学录、江西督学,《永春县志》朱熹到永春时曾“与之相酬答”黄河先,清·乾隆(1736—1795年)间知乐亭县(今属河北省唐山市),治事明决,被誉为青天”;还有好善乐施、仗义疏财的黄德隆黄连玺黄连泰黄际良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 朱熹 、 黄际良 》)

  如今,卿园氏族人散布江西、浙江、厦门、台湾及海外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肇建与规制

  登进堂落址凤髻山下、虎岫山之麓,由黄连玺黄连泰连同子侄十余人肇建于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12月 ,历时8年竣工。是典型的明代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简朴大方,建造工艺精湛。

  祠堂坐东南朝西北,三进双护龙。

  大门单塌寿处理,对看堵两边是宝瓶图案。大门上方悬有氏大宗祠登进堂”黑底鎏金横匾。

  外墙横向取直,以连贯的线条造成比较宽广的视觉效果。外埕有燕尾脊堞墙,向东开有“聚气门”,门前有一对麒麟尾、向日葵头的石雕。

  上堂(正厅)为祭祀厅,其屋脊特别高,按《卿园氏族谱》载达到“二丈五尺二寸五分”(约 8.5米)。厅堂正中放置氏祖先神位,两侧神龛分别供奉土地爷和魁星公。厅堂两边篦壁上书朱熹墨宝 ——“忠孝廉洁”4个大字。厅柱有楹联18对,昭示氏登进渊源和祖德宗功。

美山堂

  美山堂,位于德化县石牛山西北麓的水口镇承泽村(原名“畲宅”),是氏祖祠。2003年 列为泉州名祠。

  肇基

  承泽村原是一片森林。《美山氏族谱》载,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这里住有有9族,开畲种黍植粟为生,因称“畲宅”氏迁入繁衍后,原有各姓日渐衰微,最后由氏所取代。

  氏远祖为中原河南光州固始人,晋末避兵乱南渡入闽,徙居于福州侯官县黄巷(今福州市内黄巷一带)。

  传至黄岸,唐玄宗(712~755年)时曾任广西桂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黄岸退休归隐后,徙居莆田涵江黄石村(亦称黄巷)。

  再传至黄枢(1070~1141年),字震极,行十八,北宋·熙宁三年庚戍(1070年)生,崇宁三年(1104年)拔贡,任安徽池州教授;有子三:长黄烨,次黄炳、三黄炫

  黄枢见朝廷腐败,权奸把政,宋室日衰,厌于仕途,挂冠归隐。南宋·绍兴三年癸丑(1133年 ),黄枢寻幽至德化石牛山区,探望到“畲宅”殖货的长子黄烨,见其地高山清泉茂林修竹,风景优美,正好远避尘嚣,父子遂定居于此。而黄枢次子黄炳、三子黄炫仍留居故里莆田涵江黄石村。

  黄枢卒于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年),年七十一,后裔奉为承泽氏一世祖。由于其后裔捐献田租给石壶洞殿宇,将黄枢神主安入该殿西龛,与福德正神、历代禅师同祀。  

  衍传

  黄烨(1089~?年),字衍光,生子

  黄城(1110~?年),字得完,生子

  黄镕(约1130~1201年),字正器,为福建兴化(今莆田市)秀才,学问渊博,后任河南光州副牧;生二子:长,次

  黄奎(1150~?年),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己未科会试获特奏名第2名,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广东海丰县簿评事等,子鏊朋黄璧 (约1159~?) ,字耿灿,子龟朋

  黄鏊朋(约1172~?年),字大化,县秀才,子霆发黄龟朋(约1180~?年),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科进士,历广西朝阳县主簿、梧州推官、廉州教授。

  黄霆发(1192~?年),嘉定七年(1214年)甲戌科进士。

  南宋时,“番宅”这个小山村人口仅约百余人,自庆元五年(1199年)至嘉定七年(1214年)的15年间,竟有黄奎黄龟朋黄霆发祖孙叔侄一门连中三进士,远近闾里轰动。在黄霆发登第后,认为“畲宅”不雅,取谐音称“承泽”,寓“美承祖泽”之意,延续至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奎黄龟朋黄霆发》)

  不能不提的还有黄焘黄焘公涛,莆阳南寺凤凰山人,黄丰长子。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登王溶榜进士,官武岗军儒学教授。致仕后归居德化县清泰里,创建朱紫社学、湖山大士阁。黄焘才高学博,孝友无间,持正廉平,有中庸之风。自营其居,匾其棹楔曰“美山堂”;尝辑《美山风土记》若干卷。配陈氏。葬莆阳南寺凤凰山西。

  现承泽村唯有姓聚居,共111户,人口473人;还蕃衍梨坑、湖坂等地。

  梨坑村:明代中期,承泽氏美山堂黄枢12世孙、中舍房(长房)黄维孔黄维芳兄弟和四房黄选迁居梨坑村蕃衍支脉,现有人丁140户632人。 

  湖坂村:明·正统(1436—1449年)间,承泽美山堂黄枢15世孙黄遵,迁居湖坂村肇基,至黄枢18世孙黄立斋建湖山堂,支开6房,传至今已35世,共2506人。

  龟石

  龟石,亦称石龟,位于美山堂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8·摭佚志》:“清泰里承泽乡美山(指“美山堂”)前有巨石,高数丈,形如龟。宋淳熙(1174—1189年)间鸣三日夜,黄龟朋生;庆元( 1195—1200年)间鸣,黄奎登第;嘉泰(1201—1204年)初复鸣,龟朋登第。”

  清·黄守仁黄宪文长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仁黄宪文》)《承泽石龟纪事》诗:“好个石灵龟,屹镇桂台里。背具阴阳纹,腹通吉凶旨。其象应文明,于谶符地理。有宋绍兴间,美山堂经始。未几石龟鸣,门阑生贵子。继而鸣又鸣,连登三进士。远近诧休徵,簪缨冠梓里。自宋历元明。闻达相继仕。至今书香延,文学传经史。龟乎愿再鸣,科甲复振起。”

  沿革与规制

  美山堂始建于南宋·绍兴(1131—1162年)初年,历史上曾两度遭受火灾,皆由族人合力原样复建。

  现有祖祠坐北向南(主丙子午),占地 1000 多平方米,主屋木瓦结构,古朴大方。

  主屋前3个大埕:上埕呈长方形,正中安放1对宋代雕刻的青冈石巨型石门舀,重上千斤,雕工精细。中埕呈鼓形状,两边分别屹立两对百年以上的石质旗竿夹。外埕紧挨中埕,中设 1个半月形于池塘。埕内条石铺就大道,从大厅直落外埕,再弯环曲折,通向“石龟”、“桂台”,埕外石砌水渠从右向左环绕成半圆形。此外,宫、亭、桥、隘门也各具一格。

  大厅正中神龛奉祀先祖神明。墙壁原挂有皇孙益王书“余庆千秋”,民国期间省长萨镇冰 、德化县长刘建绪等人立的“百里贤侯”、“源远流长”等匾,有黄奎黄龟明黄霆发分别立的“进士”科名匾。

  祠堂楹联:

  明·监察御史李弼“一门诗书真儒族,累世簪英老宦家。”

  明·大司寇林梭“袍笏相承,几回梁栋龙文润;诗书晋接,千世儿孙豹雾多。”

  明·学宪黄体行“家势起有唐,枢密风声犹在;书香来大宋,岐山道胍尚存。”

  明·户部尚书郑山已“祖德宗仁,宋绍兴五百年俎豆;父昭子穆,明承泽千万世衣冠。”

  明·状元柯潜“历开先数百载,肇美名山,凤翥龟游灵谶地;期厥后,万千年长承世泽,科联甲振大方家。”

  清·贡生、考授司训黄宪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宪文》):“承泽光回五斗,美山庆溢三千。”“文章齐凤起,科甲应龟鸣。”

  美山堂附近有昭灵宫、真武亭、聚仙亭、济美桥、石隘门等古建筑及“石龟”、“桂台”等自然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