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沿革(中:宋)
建隆初改清源军为平海军。
陈洪进纳土归宋。
设立晋江县分县(惠安古县。文献记述。遗迹。应为晋江县分县。)
太平兴国三年复为泉州。
太平兴国五年析泉州莆田县、仙游县归兴化军。
太平兴国五年长泰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太平兴国六年置惠安县。太平兴国三年说。太平兴国七年说。太平兴国间说。淳化五年说。县名由来。)
泉州始领七县。
望郡。
宣和三年改清溪县为安溪县。
南宋(沿革。淳祐间泉州达历史上第1次人口高峰。)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1府5州2军,共计8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八闽”,共辖42县。
建隆初改清源军为平海军
入宋,泉州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建隆初(960年),留从效以清源军称藩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留氏卒后,泉、漳二州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乾德二年(964年),陈洪进晋降表于宋,宋太祖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或说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授陈洪进为节度使兼泉、漳等州观察使。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宋》:“《闽书》:初设节度使。”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莆田、仙游二县为平海军所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元丰九域志•卷9•福建路》:“上,泉州,清源郡,平海军节度。(伪唐清源军节度。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平海军。治晋江县。)”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8•舆地考4•古扬州》:“泉州……宋·太平兴国初改平海军。”
《宋史·卷89·地理志第42·地理5》:“泉州,望,清源郡,太平兴国初改平海军节度,本上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福建》:“宋·建隆三年,从效卒,泉、漳二州寻为其将陈洪进所夺。乾德二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洪进为节度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从效卒,复为陈洪进所夺。宋·乾德二年改为平海军(据《纲目续编》如此。《宋史》云“太平兴国改”,未知孰是)。”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宋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乾德初,改清源军曰平海军。”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建置沿革》:“宋改清源郡、平海节度,属福建路。”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乾德二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洪进为节度使。太平兴国三年,洪进及钱氏俱纳土,复为威武军,领福、泉、建、汀、漳、剑六州,省镛州,析建州、邵武县置邵武军,属两浙西南路。”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宋•乾德二年(964年),改为平海军。”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宋·乾德二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宋太祖·建隆初,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是时从効以清源军称藩于宋。三年,从効卒,子绍鎡嗣,其将陈洪进执绍鎡归之于江宁,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寻幽而代之,奉表于太祖。太祖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洪进为本军节度使。”
陈洪进纳土归宋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赴开封入觐,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进《献地表》。泉、漳二州才正式归顺宋王朝,属威武军节度使。
《宋史·卷4·太宗传》:“己卯(太平兴国三年四月),陈洪进献漳、泉二州,凡得县十四,户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兵万八千七百二十七。”
《十国春秋•卷93•陈洪进》载:“太宗嘉纳之,凡为县十四,户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兵万八千七百二十七;遂授洪进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汴京奉朝请。”
设立晋江县分县(惠安古县)
关于“古县”,史籍语焉不详。惠安有千年来流传不息的传说:“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
大约在北宋•乾德元年(963年)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成立惠安县建制之前,龙窟岭下鳌塘埔(后属惠安六都)曾存在1个“古县”,文献或称“泉州古县”、“惠安古县”。
鳌塘埔在今泉港区前黄镇北边一带,距现惠安县城约20公里,地理位置刚好位于泉州与仙游之间(泉州至仙游约88公里,而古县到泉州约48公里)。
文献记述
上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献漳、泉二州14县,实际上当时泉州领县9(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长泰)、漳州领县4(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其中长泰重复,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才划归漳州的。即使长泰重复计算,还有1县何在?或认为那就是“古县”。
“古县”在宋、元文献中无见,但在明、清文献中却透露一些蜘丝马迹。
明•弘治黄仲昭著《八闽通志•卷60•古迹》:“(惠安)旧县治在县北六都龙窟岭下,后徙于螺山之阳,故址尚存。”
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卷1·建置》(嘉庆版):“今县北龙窟岭下有古县遗址,市廛私呼与今治所颇类,岂始基于此而后乃迁与?盖不可考矣。”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惠安)龙窟岭,岭下有古县遗址,市廛名号,多类今县。宋•太平兴国间崔令移县处也。”
明•隆庆叶春及(1570-1574年任惠安知县)《惠安政书·地理考》:“宋·太平兴国六年始割晋江东乡十六里置县,然六都有古县遗址,若‘始基于彼,后乃迁之’,则今署非六年建矣。故老又传建自崔令。自三、四都左旋至十都原属兴化,余属晋江,尚未有徵,阙之。”
明•叶春及《惠安政书·五、六都》:“按志,古县在此。其迁置前不可考,尚有遗址,此何以弥也?由灵鹫而昆仑,北历伏虎岩,至于山之阳,水自贮存器麓过之,前有鹳林、前黄之阪,稠居包络,亦足观矣。”
清•黄任、郭赓武《泉州府志·山川3》:“龙窟岭,在青山(按:应指古县西南的昆山)东数里,岭下有古县遗址。”
清•康熙杜臻(工部尚书)《粤闽巡视纪略•卷5》:“有古县基在龙窟岭。而真如溪发源横溪东龙田,又南至古县,入添崎港。今龙田古县皆置戌。此县治不知何代所置。”
遗迹
至今,龙窟岭下存有“古县”自然村,尚有遗迹可寻:
①古县自然村西向略靠北近4里的寨山山颠,有地名“城内尾”,城内尾顶端有“城门”、“官厅”称。
②在古县与下麟尾(下龙尾、下麟尾)间白鹭岭下与下麟尾的许厝,早时留有1段城墙,用条石和块石垒了数丈长,直到辛亥革命后方被挖毁殆尽。故老还传闻,社仔岭是西门,石湖岭是南门,雪岭(世岭)是北门,证实“古县”确曾建过城。
③有城必有“社”,“社仔”应是“古县”奉祀社稷神的所在地。
④从涂岭折向东到芦朴(原名“路打”)自然村,沿东南经伍坑岭、社仔岭、石湖岭,约5里;与从东庄到世上的世岭(雪岭),路上都铺有不规则的大小石头,是古驿路。
应为晋江县分县
遍寻历代史籍,泉州均无“古县”的建制。或认为“古县”应是晋江县的分县。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始割晋江县东乡16里置惠安县。在惠安建县前,晋江县从南到北长达180里以上,鞭长莫及。当时的惠安县城所在地还是荒芜之地,为便于对现属惠安、泉港一带的钱、粮、刑、民各事的管理,在泉港区处设立晋江县分县是可能的。分县官署所在地即被后人称为“古县”,留下“古县”自然村地名。
太平兴国三年复为泉州
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灭吴越,陈洪进纳土归宋,平海军复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隶属威武军,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福建》:“太平兴国三年,洪进及钱氏俱纳土,复为威武军,领福、泉、建、汀、漳、剑六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三年,洪进纳土,复为州,属威武军(五代周广顺元年,尝改威武军为彰武军,时泉州为留从效所据,至是,陈洪进纳土,遂复旧,而泉州属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德化县》:“宋初,(德化县)属平海军,后复属泉州。”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洪进纳土,复为州,属威武军。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年),尝改威武军为彰武军,时泉州为留从効所据,至是,陈洪进纳土,遂复旧,而泉州属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太平兴国二年,复为州,属威武军。是时洪进纳土,改武宁军节度使,留京师奉朝请。洪进之子文显以团练使知军州事,自是无敢有专制境内者。”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太平兴国三年,复为泉州。”
太平兴国五年析泉州莆田县、仙游县归兴化军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游洋洞林居裔(今仙游东北游洋乡古邑村人)造反事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泉州人名录•黄禹锡》),宋廷认为游洋民风强悍,析泉州游洋镇置太平军;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和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原太平军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莆田、仙游[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划属兴化军,军治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8•舆地考4•古扬州》:“(太平兴国)四年以莆田、仙游二县属兴化军。”
《宋史·卷89·地理志第42·地理5》:
“兴化军,同下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二镇地置太平军,寻改。户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七。贡绵、葛、布。
县三:莆田,望,自泉州与仙游同来隶;仙游,望;兴化,中,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莆田置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福建》:“(太平兴国)四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兴化军。”
《闽书•卷23•方域志•兴化府莆田县》载:“宋·太平兴国四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太平军,寻改兴化军。复析泉州之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地,合游洋、百丈镇六里置兴化县,是为军治所。五年,以莆田、仙游来属。八年,转运使杨克让以游洋地不当要冲,请仍移军治于莆田。”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太平兴国)四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兴化军。”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五年……以莆田、仙遊属兴化军。”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建置沿革》:“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割所属莆田、仙游别为兴化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割所属莆田、仙游为兴化军。”
太平兴国五年长泰归漳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长泰县归漳州。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8•舆地考4•古扬州》:“(太平兴国)五年以长泰属漳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五年,领县六(改清溪为安溪,以莆田、仙游属兴化军,以长泰属漳州)。”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以长泰属漳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建置沿革》:“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长泰归漳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太平兴国)六年……长泰归漳州。”
至此,泉州领县6: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领县六。”
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
惠安县的正式建置时间,一般认为是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时间介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五年(994年)之间。
太平兴国六年置惠安县
主流意见认为,惠安县的正式建置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东乡十六个里置惠安县,领3乡,辖18里(明《惠安政书》载,惠安置县时分为66铺);首任知县崔知节。在县治左设驿站,称皇华驿。至道元年(995年),惠安始建立户口版籍制度。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惠安县,去州四五十里,二乡,本晋江县北乡也。皇朝•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
北宋•王存主编《元丰九域志•卷9》:
“福建路
上,泉州,清源郡,平海军节度。(伪唐清源军节度。皇朝•太平兴国三年改平海军。治晋江县。)……
县七。(太平兴国四年以莆田、仙游二县隶兴化军,五年以长泰县隶漳州,六年析晋江县地置惠安县。)……
中,惠安。(州北四十七里。三乡。盐一百二十九亭。有锦田山、洛阳江。)”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惠安县,中,在州北七十里。《寰宇记》云:‘本晋江地。’《图经》云:‘淳化五年析晋江县地置。’《国朝会要》云:‘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县地。不同,当考。’”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8•舆地考4•古扬州》:“泉州……(太平兴国)六年析晋安置惠安。”“惠安:宋县,有洛阳江。”
明•黄仲昭(成化进士、翰林院编修)《八闽通志》:“惠安县,在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六年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惠安县》:“惠安县,本唐·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属泉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六年领县七(析晋江置惠安)。雍熙二年(985年)属福建路。”
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卷1•建置》:“宋·太平兴国六年,始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
明·何乔远《闽书•卷10•方域志•泉州府•惠安县》:“本唐晋江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析置。”
明·何乔远《闽书•卷13•建置志•惠安县》:“在螺山之阳,三国吴将张悃葬处也。宋初徙葬悃于青山,即山下建县治,是为太平兴国六年……其县堂左库是张悃葬处。”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置惠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建置沿革》:“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宋·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
清•康熙杜臻(工部尚书)《粤闽巡视纪略•卷5》:“《宋朝会要》云,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于螺山之阳。其地故为三国•吴将张捆墓,徙之青山,而置署焉。今县库即捆葬处也。”
太平兴国三年说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32》收录有谢起宗《惠安县治记》。谢起宗是南宋•惠安菱溪人,绍兴廿四年(1154年)应惠安县令林昌言之请撰此记,又名《惠安县漏室碑记》。有文曰:“惠安为邑已百七十有六年,所更邑长亦六十有四……铭曰……六十四政,因循俟公……”
据此推算,则惠安立县时间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太平兴国七年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7》秉承《宋史》,将惠安正式置县时间载为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青山,在二十六都,伪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乡人庙祀之。按:张悃,《县志》作伪闽时人,《闽书》作三国•吴时人。”
太平兴国间说
惠安正式置县时间,有些记述则模糊载为太平兴国(977—984年)间。
青山宫现存《重建青山庙寝宫记》,承事郎、泉州府安溪县知县□□□篆额,泉州府安溪县训导洪钟撰文,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石。碑文有“宋•太平兴国间崔令”记述。
青山宫现存另一方《重修敕诚应庙碑记》,明•成化辛丑(1481年)十一月吉日立石,□□郎(江)西广信府推官、惠邑林(林玉)书篆。文中亦有“宋•太平兴国间邑侯崔公”的记录。
此两方石碑均称惠安置县时间是太平兴国间,首任县令姓崔(指崔知节)。可知早在元末明初,惠安人就己经将将崔公认作惠安第一个县令。
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也认为惠安置县时间是太平兴国间,但又说惠安初置县时没有县令,以簿、尉摄令事;而首任县令胡讳,端拱二年(989年)任;第二任胡克顺,咸平六年(1003年)任。
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卷6•户口》载:“宋太平兴国初立县,时版籍仍伪闽及留(留从效)、陈(陈洪进)之旧。至道元年(995年)始造户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陈洪进》)
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卷11•职制》载:
“宋•太平兴国中,邑始置令。其初以簿、尉摄令事,后数年,乃以京朝官或参用幕职为之。庆历(1041—1048年)以后,令选渐重。
旧制,县及万户以上,置丞,专掌常平农田水利。其千户以上,只有令、簿、尉。不及千户者,又省簿,以尉兼之。
吾邑宋时户三万有奇,知县一员,丞一员,薄一员,尉一员,簿、尉皆选人充之,仍带主管学职事衔。”
明•何乔远《闽书》将惠安第1任县令记为崔姓,依据可能是上述《重建青山庙寝宫记》和《重修敕诚应庙碑记》。故从清•雍正《惠安县志》起,即改变了张岳从端拱二年(989廿)胡纬开头记起的做法,补充认定崔某为惠安第一任县令:“崔□,太平兴国间,从《闽书》增。”
淳化五年说
从北宋起延续到清代,惠安建县时间又有淳化五年(994年)说。
北宋•政和间欧阳态《舆地广记》载:“中,惠安县,皇朝•淳化五年析晋江置,有锦田山、洛阳江。”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惠安县,中,在州北七十里。《寰宇记》云:‘本晋江地。’《图经》云:‘淳化五年析晋江县地置。’《国朝会要》云:‘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县地。’不同,当考。”
县名由来
惠安县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
①惠安境内的岳神封灵惠王,青山公张悃封灵安王,分别取其“惠”和“安”,和为“惠安”(清·嘉庆《惠安县志·轶事》)。然岳神和张悃受封事在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时惠安建县已290多年。
②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登陈尧叟榜进士的崔拱有两个儿子,分别名为“惠”和“安”,县名因此而得(清·嘉庆《惠安县志·轶事》)。但是,崔拱两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正则”、“丽则”,并非“惠”和“安”,况他成名,已是建县七八年后的事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崔拱》)
③传说中青山公张悃墓中得铜牌所志“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句,有人认为县名是固有的。
④ 或说,“惠安”二字取自《四书》“其养民也惠,君父之所安也”。目前,省方志采用“以惠养民”之意。
⑤明《福建郡县释名·惠安县》说:“宋名,本晋江县地,太平兴国中洪进纳土析置惠安,安民则惠之义也。”目前,惠安县地名办取“以惠安民”之意。
泉州始领七县
至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惠安县建立,泉州始领7县(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今厦门市时称嘉禾屿,隶同安县。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8•舆地考4•古扬州》:“宋时……泉州七县。”“(太平兴国六年)属福建路,贡绵、蕉、葛,领县七,治晋江。”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2•建置沿革•泉州府》:“(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领县七。”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建置沿革》:“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领县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宋·太平兴国六年……至是泉州始领七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太平兴国)六年……泉州始领七县。首晋江,次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时称清溪)、惠安,为县七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2·沿革志》:太平兴国“(泉州)领县七,德化居第四: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今安溪县)、惠安。”
泉州的行政长官,亦从太平兴国(976—984年)起俱称“知州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载:“《闽书》:……太平兴国以后,俱知州事。”
据宋·《太平寰宇记·卷120》载,泉州其时“主五万二千五十六,客四万四千五百二十五。”(宋代户口分列主、客户。有土地者为主户,包括地主和自耕农;没土地者为客户,其中以佃农为多数。)
望郡
天圣十年(1032年):中央政府颁布天下七府二十一州的望郡:京兆、大名、真定、凤翔、汉中、江宁、江陵七府;兖、郓、青、陈、许、亳、襄、邓、孟、潞、延、秦、陕、潭、杭、越、苏、扬、洪、泉、福二十一州。其行政长官的配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载:“知州、府,并与三司判官、转运使、副使一等差遣。”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变法,创保甲法。惠安全县分为三十四都,并设置保正、保副。
元丰八年(1085年),各县户口分为主户(有土地者)、客户(无土地者),十六岁以上的男子为成“丁”,以丁为计算单位征收钱粮,称“身丁钱”。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时全国户达20万以上的州府有汴京、京光府(西安)、杭州、南昌、庐陵、长沙、福州、泉州8处,泉州进入了全国屈指可数的拥有百万人口的重镇行列。时泉州人口估计达到106万人左右,以至当时惠安诗人谢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谢履)惊叹曰:“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
至崇宁(1102——1106年)间,泉州户数比宋初增加1.1倍。《宋史·卷89·地理志第42·地理5》:“泉州……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万一千四百六十九,贡松子;元丰贡绵蕉葛。”
大观元年(1107年),泉州由“上郡”升为“望郡”。
《宋史·卷89·地理志第42·地理5》:“泉州……大观元年升为望郡。”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8·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宋》:
“《闽书》:……大观元年升为望郡。
《宋史·百官志》:望州。
《八闽通志》云:本上郡,大观元年升为望郡。知州事一员,通判军州事一员,签书判官厅公事一员,节度掌书记一员,观察支使一员,节度推官一员,观察推官一员,诸曹录事参军一员,司户参军一员,司法参军一员,司理参军一员,州学教授一员,监在城税务文武各一员。”
当时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7等。泉州所领7县的等级,《宋史·卷89·地理志第42·地理5》载:
“泉州……县七:
晋江,望,有直亭一百六十一。
南安,中。
同安,中,有安仁、上下马栏、庄坂四盐场……
惠安,望。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置县,有盐亭一百二十九。
永春,中,闽桃源县,有倚洋一铁场。
安溪,下,有青阳铁场。
德化,下,有赤水铁场…”
其职官配置,如“下县”德化,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1·秩官志·文职》载:“宋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德化为下县,设知县事一员,丞、主簿、尉各一员,巡检一员。《宋史·职官志》云:‘县令掌总治民政,检水旱灾祲以分数蠲免,奖孝弟行义以励风俗。丞、簿、尉皆佐。巡检阅习武艺以防盗贼。’”
元祐(1086—1094年)初,诏福建路于泉州置提举市舶司。(参见泉州历史网《海丝之路·北宋·泉州市舶司之设》)
宣和三年改清溪县为安溪县
宣和三年(1121年),改清溪县为安溪县。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宋曰安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泉州府·安溪县》:“宋·宣和初,(清溪县)改为安溪县。”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宋因之(清溪县属泉州)。宣和三年,改为安溪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六里。”
易名之由,载有三说:
一是安土乐生说。
《安溪县志》:“其民安土乐生,不作浪游想,故又改名安。”
二是顺流说。
明·正德《安溪县志·序》:“安溪,古清溪。当邑之阳,溪流清莹,顺下如驶,故曰安。安者,顺也。”
三是嫌名说。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于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县)青溪洞起义,恶其嫌名而易之。
明·正德《安溪县志·序》:“或曰:‘恶其声之类非族,故易之。’易之,嫌名也。”所谓“嫌名”,据《礼·曲礼》注曰:“嫌名,谓音声相近。”
明·嘉靖《安溪县志·地舆类·建置》:“宣和三年,寇盗蜂起睦州清溪洞,时恶其名,改为安溪。”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原县》:“自宋·宣和三年,寇起睦州清溪洞,时恶其名,始改清溪为安溪。”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县》:“宋·宣和三年,盗起睦州清溪洞,恶其名,改曰安溪,取溪水安流之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045·泉州府部汇考1·泉州府建置沿革考·<府志>·本府》:“宣和三年,睦州清溪洞盗起,时恶其名,因改清溪为安溪。”
至此,泉州仍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南宋
沿革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绍兴三年(1133年),移置南外宗正司于泉州。(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南外宗正司》)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汪大猷》)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州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62间,驻兵310名,加强海防。
嘉定十四年(1221年)十一月:诏左翼军受泉州节制。
嘉定末年,泉州置平户隘(后改称石门隘)于德化东西团,以左翼军百人更番屯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建置沿革志》:“景炎元年,蒲寿庚反,与知州田真子以城降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淳祐间泉州达历史上第1次人口高峰
淳祐间(1241—1252年),泉州府总计户口255758户,人口约1329940人,其中主、客丁348874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20·食货·户口·泉州府》:“宋,户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口(?应为“丁”)三十五万八千八百七十四(据郡《志》修)。”
据《泉州府志》,时“主户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七十九,客户五万八千四百七十九,主丁二十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七,客丁一十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仅惠安县,明•嘉靖张岳《惠安县志•卷6•户口》载:“淳祐(1241—1252年)间,本县主户三万七十六,丁三万九千六百六十五;客户六千七百九十四,丁九千四百四十二。”
泉州府属比唐时少莆田、仙游、龙溪、长泰四县,人口却是唐·开元间的5.4倍,为宋初的2.5倍,比宋·元丰年间约增20%,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南宋·《舆地纪胜》云:“泉州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