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3—5划)

  3划:
  万氏——
   浔江万氏家庙
(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肇基与衍传。家庙沿革。规制。)
  上官氏——
   敦苇堂
[“长坑福春上官氏”宗祠。安溪县长坑镇福春村。南宋·建炎上官十六郎肇基福春。《族谱》。族贤。敦苇堂(清溪上官氏家庙。长坑镇福春村。)。附:西岭堂(上官廿九派宗祠。长坑镇福春村西岭角落)。]
  4划:
  尤氏——
   尤氏宗祠[尤氏得姓始祖尤宗。传衍(分三房。兴于宋。元代泉州尤氏12房。明代。清代。)。泉州尤氏大宗祠。卿田尤氏宗祠。桃园尤氏宗祠。]
  邓氏——
   蒲坂
邓氏家庙
(邓氏祖厝,霞坂祠,邓启元故居,榜眼第。德化县浔中镇蒲坂村。蒲坂邓氏源流。族贤。家庙沿革。规制。)
  5划:
  叶氏——
   高田凌云叶氏家庙
(凌云祠堂,高田祠堂。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肇基。衍传。族贤。家庙沿革。规制。附:2017年祭祖祝词。)
  出氏——
  洪厝坑出氏家庙
(出氏宗祠。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出氏溯源。佛家奴避祸入惠。出光育肇基惠安十都樟市铺。衍传。族贤。恢复出姓蒙古族成分。家庙沿革。规制。)
  史氏——
   史氏大宗祠
[原址位于泉州城内西街头,今无存。溯源。入泉(居临漳门内。长房。二房。三房。昭穆与谱牒。)。宗祠沿革。]

  祠堂,亦称宗祠、家庙,是族人祭祀祖先之所在。

  民间的祠堂与天子宗庙同源而异流,是在西汉时发达起来的。初期的祠堂,建于墓地之上,“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所谓“祠”是对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称;“祠堂”祭祀祖先的所在。

  到宋代,理学盛行,未营宫室,先营祠堂,祠堂即立于居室之内的正寝之东。朱熹《家礼》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关乎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姓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

  后来,把这种附于“正寝之东”的祠堂搬到居室之外与住宅相分离,成为独立的“宗祠”“家庙”,则是从明代才渐趋普遍的。“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祭祖作为家族的重要活动受到高度重视,祠堂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浔江万氏家庙

  浔江氏家庙,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青莲寺附近,过去家庙门口就是大海。

  “浔美氏家庙及碑刻(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2019年11月列为泉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与衍传

  浔美姓氏众多,最早定居于此的是姓,而人口最多的是姓,人称“浔美万”

  浔江氏根立陕西扶风,始祖万修,为东汉名将,因平河北有功,封槐里侯。

  “浔美的肇基始祖是万初斋万初斋,名三泰,字太一初斋其号,明·江西建昌府南城人。洪武二年(1369年),万初斋与弟一道以漕运迁戍入闽,屯驻晋江三十七都渡头铺浔美乡,后任泉州卫左千户所百户,编入晋江军籍,遂定居晋江。后赘刘敦〈今丰泽区城东镇辖〉姓为婿,居浔美,生子。永乐二年(1405年)归宗复姓,为泉州氏始祖,称积道公

  万初斋之弟为南安汤边氏祖,后裔有一支徙迁安溪。

  明代军籍为世袭制,因此浔江氏子孙均编入军籍,在晋江县新庵岭、德化等处屯田,耕种办粮以济军储。嘉、隆(1522-1573)间,徭役加徵,供需繁重,入军籍的氏子孙多潜匿外窜,散处于福清、惠安、德化、同安汀溪、晋江安海等处。

  6世万中魁万初斋长子万懋[哲时公]之后),字世贤,号流庆,由贡生任广东潮阳县儒学教谕,奉祖父万 庶(4世)就养于广东潮阳,居万厝围走大当,遂尊万庶为潮阳分派之始祖。潮阳派后传衍潮阳、梅州、海丰、陆丰、汕头等地。

  清·康熙(1662—1722年)间 ,11世万正色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在泉州东门建有府第,该地遂称“万厝埕”。其族人也纷纷从浔美迁入泉州城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至今浔江氏已繁衍24代,族裔遍及海内外。

  家庙沿革

  浔江氏家庙,明·永乐二年( 1405年)由浔江氏开基祖万初斋肇建。

  清·万正色的之孙重修。

  1918年,在新加坡经商的浔美人万志高创办浔江小学,初址即选在氏家庙内。

  廿世纪90年代重建。

  规制

  浔江氏家庙闽南传统的“皇宫起”建筑,3开间3进,由前埕、前落、天井、中落(厅堂)、后落组成,气派非凡。

  大门额悬氏家庙”巨匾,门楣“云台贵胄”。大门楹联:“府海官山恢旧业,文琴武铖拢家声。”

  家庙中1块匾额“世耕堂”,是万正色为后裔留下的训示。厅堂挂满各式样朝廷封赐的牌匾,两侧廊庑墙上 ,嵌刻重修家庙碑记4方。

敦苇堂

  敦苇堂,系“长坑福春上官氏”宗祠,位于安溪县长坑镇福春村。

  南宋·建炎上官十六郎肇基福春

  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上官十六郎自邵武禾平村迁入清溪县还二里福春(今安溪县长坑镇福春村)肇基衍传,后裔奉上官十六郎“长坑福春上官氏”1世祖。

  明·弘治(1488~1505年)间,上官惟瑞上官惟彬由福春村迁祥华乡开基繁衍,后裔分布于祥华乡福新村、河图村、和春村,为“祥华乡上官氏”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春上官氏”1支由福春村迁感德镇岭西村,为“感德岭西上官氏”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福春上官氏”1支由福春村迁长坑镇水缸村,为“长坑水缸上官氏”

  民国卅八年(1949年),“福春上官氏”1支迁感德镇尾厝村,1支迁感德镇大格村。

  此外,清末、民国期间,安溪上官氏先后南渡东南亚,现马来西亚安溪籍上官氏人口达2000多人。

   《族谱》

  《安溪上官氏族谱》,为安溪县长坑、祥华、感德等地上官氏总谱。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始修,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廿六年(1900年)、民国卅二~卅四年(1943~1945年)3次续修。

  自19世起昭穆:“子侯伯卿,长师儒友宗,殷辅伍正考,敬让亲和等,安中恤节能。”

  另祥华乡和春、河图昭穆有:“宗诗礼传加兴福。”

  族贤

  上官朝京,简称官朝京,清·安溪县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人;官献瑶的祖父。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历莆田学博、武强令。卒于官,康熙廿九年(1690年)葬福春村凤尾洋。

  上官献瑶(1703—1782年),简称官献瑶,字瑜卿,号石溪,清·安溪县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生;上官朝京之孙,上官义侯之子。是著名经学家。

  献瑶16岁进县学,雍正七年(1729年)选入国子监学习,师从漳浦蔡世远、桐城方苞。时值李光地之孙李清植在京任礼部侍郎,聘其为家庭教师。乾隆元年(1736年)应顺天(北京)乡试,中举人,即任国子学助教。
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进士,选庶吉士,充三礼馆篡修。乾隆七年(1742年),授翰林院修撰,记名御史,未及补,奉命主持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浙江乡试。不久,提督粤西学政。乾隆十二年(1747年),转提督陕甘学政,迁詹事府司经局洗马、掌局事。

  母老,乞侍养归。居家期间,抚爱诸子弟,修大小宗祠,亲撰楹联系于祠堂:“九世乃昌,登斯堂,鞠子成家,大段苦心如在左右;七支竞秀,启我后,敬宗收族一团和气,何分东西。”增祭器,考礼经,遵时制以定仪式,编修《族谱》,立乡规以教宗人,置义租以恤亲族之贫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还应聘为《漳州府志》主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卒于家,葬福春村翰林岭山腰。

  献瑶故居2处:

  一为“清德堂”,又名“旧衙”,位于福春村寨兜角落,上官朝京始建于康熙初年(约1671年前后),献瑶幼年所居。现已破旧,临近倒塌,无人居住。

  一为“垂裕堂”,又名“水尾衙”,位于福春村下塘角落,官献瑶次子官学诗(上官学诗)所建,官献瑶晚年徙居于此。廿世纪末依原基原貌重建。

  上官学礼官学礼),上官献瑶长子,拔贡。

  上官学诗官学诗),上官献瑶次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y.com《泉州人名录·官献瑶李光地李清植》、《泉州古民居·官献瑶故居》、《泉州古墓·官献瑶墓》)

  官光厚,清末民初·安溪长坑福春人。3岁丧父,家贫未能上学。及长,辛勤耕作,兼营打铁,后为肩挑苦力。清·光绪卅年(1904年)远渡马来西亚,先后做过锡矿工、垦殖园工,而后购置田园种植蔬菜、购置牛车搞运输、雇工办矿场,几经艰辛经营,获利不少,转而经营橡胶园,拥有橡胶园上千亩,为当地华商中的翘楚。官光厚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捐赠巨款支持革命,章太炎黄炎培都亲笔书写牌匾、对联对其大加褒奖。官光厚还捐资在家乡修桥办学。故居尚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y.com、《泉州古民居·官光厚故居》)

  敦苇堂

  敦苇堂,即“清溪上官氏家庙”,位于长坑镇福春村。

  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始建,代经4次修建,1980年最后1次重修。

  祠坐北朝南,土木结构,1进3开间,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

  大门上匾额称“清溪上官氏家庙”

  楹联如:

  “长源水天,馨惟德明。”

  “同发新世泽;陇水旧家声。”

  “诰山两峙应同发,天水长流奠福春。”

  附:西岭堂

  西岭堂,系“福春上官氏”上官廿九派宗祠,位于长坑镇福春村西岭角落。

  明·永乐(1403~1424年)间始建,代历多次修葺。

  祠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2进10间,占地面积186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

  楹联有:

  “郭苇分支昌百代,西祖永镇耀千年。”

  “福泽千家善策,十年树木嵘嵘西畴;春征万户良谋,百年树人毓毓岭州。”

  “九世乃分,十三世乃成,脉绍螺形壮西岭;两枝而发,百千枝而秀,源通天水奠丕基。”

四 划

氏宗祠

  泉州的氏宗祠 有 3处: ①泉州氏大宗祠,原位于泉州城内龙头山,后重建于郡东何衙埕,今废。②卿田氏宗祠,位于氏始祖尤宗封地南安南厅卿田。 ③桃园氏宗祠,位于永春桃园。

  尤氏得姓始祖尤宗

  泉州氏的得姓始祖是尤宗。(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尤宗》)

  尤宗,字士主,号思礼,原名沈诚,唐·河南固始人,咸通十三年(872年)冬生。

  光启元年(885年),沈诚及其父母随三军队自固始入闽,初始几年随父母滞留尤溪上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景福元年(892年),王潮为攻打福州,在河南乡亲中招收心腹扩建家军,沈诚即被召至王审知麾下,参与攻克福州之疫。

  乾宁四年冬(898年1月),王潮去世,王审知主政,沈诚因才华出众,进入王审知幕僚。乾宁五年(898年),沈诚掌管海路营。天复二年(902年)三月,沈诚郡主,宾作家,成为王审知亲信,竭力辅助王审知。天祐元年(904年),王审知辟甘棠港,尤宗与有力焉。

  因“沈”、“审”谐音,沈诚为避违“去水为尤”,始著姓,称尤宗,仍号思礼,为氏得姓始祖。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宋·李纲《梁溪漫录》(无锡别名梁溪)曰:同族。王审知据闽,闽人避其讳,以‘沈’去‘水’为尤。两姓实一姓也。”

  天祐四年(907年)唐亡,后梁开国。梁·开平四年(910年),敕封王审知闽王。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勗即位,改元同光。十月,晋军彻底击垮梁军,李存勖改国号为大唐,为唐庄宗,史称后唐。唐庄宗褒扬尤宗思礼)辅助王审知治理八闽、归顺大唐有功,加封尤宗为驸马都尉。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不久尤宗亦告老,到泉州掌四门学,在泉州城内龙头山盖驸马府居焉,享受世卿待遇,得到泉州南安南厅永久封地。其南安封地至今仍名“卿田”

  尤宗卒后,归葬南安封地,所在山岭得名“驸马岭”,墓犹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尤宗墓》)

  传衍

  分三房

  尤宗育有3子,长志雄,次志勇,三志威;分为3房。时氏男丁只有8人。

  长房尤志雄效力于闽王·王延政,官拜司徒,迁居南平。

  二房尤志勇。五代·闽国末年内乱,尤志勇带领氏宗亲护送家族和部分氏皇族逃离福州,为阻挡叛军而 战殁。其长子尤芳随大伯尤志雄效力于王延政,抵抗南唐兵败后,伯侄2人陪同王延政去了金陵。

  三房尤志威随父居泉州,世居焉。

  兴于宋

  有宋,氏族人虽然人口不是很多,但犹有可说者。据统计,仅宋代,氏就有20位族人荣登进士榜,达翰林者8座。泉州氏大宗祠中柱上,原有1副对联:“开自后唐,兴以南宋,道学传家,千百年衣冠如在;盛于剑浦,萃乎温陵,书香接踵,亿万世簪笏常新。”对宋朝姓兴旺的历史做了精炼概括。

  长房

  居住南平(古俗称“剑浦”)的长房后裔,北宋年间有“一门四进士”之盛:尤询在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榜,尤深尤伸在政和二年(1112年)登进士榜,尤昱在宣和三年(1121年)登进士榜。因为官,迁居到四川和浙江。

  二房

  二房后裔在北宋年间随军攻打北汉,去了山西,世代武职。

  尤志勇的次子尤振回南安封地居住。到北宋,其后裔尤杨尤柳二兄弟迁入永春桃园,开基魁源与蓬莱。

  三房

  三房后裔尤叔保氏5世), 以书画名世,其时家系泉州晋江望族。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自晋江迁居常州无锡(今属江苏) 开基,堂号“云松”。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后其长子尤大成居无锡白石里,次子尤大公居苏州长洲西禧里。

  南宋时,尤叔保系分支常州无锡、苏州长洲的后裔多人出仕。

  7世尤辉(谥文献),元祐九年(1094年)登进士,累官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9世尤袤(谥文简),字延之遂初居士,无锡人。绍兴进士,绍兴卅一年(1160年)授泰兴令,累官至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兼侍读。尤袤还是著名诗人,为“南宋四大家”之首(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墓在无锡西孔上。《宋史》有传。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10世尤概尤袤子。孝宗时(1163—1189年)进士,历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未耆而殁。有《绿云寮诗草》。

  11世尤焴(谥庄定),累官端明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封毗陵郡侯。宋度宗临幸杭州尤焴府邸时,曾御笔题赠楹联赞誉氏:“五世三登宰辅,奕朝累掌丝纶。”

  尤时泰,常州无锡人,宋代名士。举博学鸿词,授国子监主簿,不赴。后遍游名山大川。寿120余岁卒。

  尤叔保尤袤派下还有1支迁福州罗源县。

  尤宜中氏10世),尤袤季子,乾道(1165—1173年)间生。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嘉泰(1201—1204年)间任福州罗源县尉,举家迁居邑东招贤里,后迁邑北油车岭,为罗源氏1世祖。尤宜中墓在油车岭,今存。油车岭旧名尤车岭,系当年尤宜中娶当地车氏夫人后定居在那里而得名。

  尤欹氏12世),尤宜中孙,自罗源油车岭始迁邑东鉴江,其后子孙繁衍,远播福建宁德、浙江、河南等地。罗源鉴江有氏家庙,堂号“遂初”

  元代泉州氏12房

  元朝,泉州氏人丁兴旺,分有12房,分散各地:子房,在泉州郡东;丑房,在永春蓬莱;寅房,在泉州郡西;卯房,在晋江鲁东;辰房,在南安卿田;巳房,在晋江佳藩;午房,在永春魁源;未房,在晋江金溪;申房,在泉州郡南;酉房,在晋江御里;戌房,在晋江永宁;亥房,在永春堦兜。

  同时,泉州氏开始播迁于福建境内南平、漳州龙溪、福州罗源和宁德福安等地,以及周边省份,虽然还算少数。

  明代

  到明朝,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氏迁徙数量增多。出发地以福建和江苏无锡、苏州为主。

  福建、江苏各地氏向周边迁移,如福州尤徳彬迁居河南,苏州尤臻皋迁居苏北盐城,苏州尤安礼随父迁居武昌。

  山西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尤震,明·福州罗源县人,尤宜中裔孙。投身军旅,擅长武略,洪武十八年(1385年),尤震自荐前往防御倭寇,遂调往泉州永宁卫,到第3代,子孙繁衍,成当地望族。尤震之孙尤景,号纯斋,夫妻生平乐善好施,人无少长咸钦慕爱敬,称“善人公”。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春二月初八,永宁卫城被倭寇攻陷,尤天爵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战死在永宁城隍庙。

  尤瑛,常州府无锡人,明·嘉靖(1522—1566年)间进士。留心韬略,绘《九边图》,著论30余篇。任广东按察佥事期间,数平地方骚乱。官至江西布政使参议。

  尤光被氏20世),字子辉,号鉴峰,福州罗源鉴江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万历四年(1576年)进士。任信阳刺史,迁户部郎,出为和阳太守,有善政。后卒于任上。《和阳县志》称其“威行惠流”。著有《敝箧存言》。墓在罗源松山镇。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禄,陕西榆林卫人,为三兄弟,明末将领。长兄世功出身武举,累官至总兵,清兵破沈阳时战死。次兄世威与清作战屡立战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后被俘杀。弟世威为宁夏总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时,守城死。

  清代

  概说

  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福建沿海地区的氏渡海赴台,如永春氏迁居台湾恒春。现今姓为台湾84大姓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氏聚居村落陆续出现在福建以外的江苏的苏州、无锡、盐城,四川的自贡、内江,浙江的温州、台州,河南的睢县,江西的玉山、永新,广东的潮州、陆丰,台湾的恒春、屏东,湖北的武昌,山东运河沿路,以及其他地方,最多的是江苏和安徽,各有一百多个氏村落,河南也有近百个氏村落。

  自明代郑和下西洋及以后的下南洋谋生,福建氏也扬帆海外,到东南亚等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和》)

  族贤

  尤侗氏26世),字同人,号悔庵,晚号艮斋西堂老人,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戏曲家。康熙十八年 (1679年)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他曾受顺治帝康熙帝赏识,康熙朝晋官“侍讲”,所谓“受知两朝,恩礼始终”。3年后辞官回乡。尤侗诗词古文俱佳,著有《百末词》6卷,自称是“《花间》、《草堂》之末”;还能词曲,有《钧天乐》、《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等杂曲传奇6种,汇入《西堂曲腋》,在当时流传颇广。他著作浩繁,如《艮斋杂记》、《西堂杂俎》等,大都收入《西堂全集》和《余集》(共135卷)中;另有《鹤栖堂集》诗、文各3卷,是晚年作品。

  尤珍,号沧湄尤侗子,清·康熙(1662—1722年)间进士,由编修累擢右赞善。工诗,有《沧湄类稿》、《日卒示录》。

  尤怡,清·江苏吴县人。 家道中落,好为诗。晚年精医术,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静香楼医案》等。

  尤澹仙 ,清 · 江苏长洲人。工词赋及骈体文 , 年十八名列吴中十子 , 有《晓春阁诗词》。

  尤维熊,字祖望,号二娱,清·江苏长洲人。拔贡出身,官蒙自知县。工诗词,有《二娱小庐诗词钞》。

  尤荫,清·江苏仪征人。善画,山水、画鸟、兰竹皆入逸品,尤长写竹,得法。其作苍古浑厚,如挟风雨之势;书法从画竹中来,有金错刀遗意。有《出塞诗钞》、《出塞集》、《黄山集》。

  尤渤,清·甘肃武威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他率部猛烈反击,将进犯松江府的英军击退。旋升江南提督。

  尤锦,清·江苏太仓人。画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泉州尤氏大宗祠

  氏闽国末年政局动荡,尤宗次子志勇与长子志雄先后战殁,为祭祀父母与兄长,三子尤志威改泉州龙头山“驸马府”魁星堂为泉州氏大宗祠。

  明初,宗祠倾圮,旧址为豪家湮没。

  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尤锡兰等聚集族亲,各处捐题白金,重建氏大宗祠于郡东鹦鹉山何衙埕,规模宏大,内有子孙读书处。

  氏大宗祠1祠立3龛,中奉后唐驸马都尉、开基始祖考尤宗(号思礼)暨郡主、始祖妣王氏,及泉州各处 12房开基祖与遵例得从祀者。大宗祠按以上12房地支对应轮年值祭祀,依序轮流,周而复始。

  廿世纪,氏大宗祠被征用,几经易主,最后属泉州三中用地,消失在历史中。

  卿田氏宗祠

  卿田氏宗祠,位于南安市南厅卿田,原为五代时尤宗的封地。

  明·正统(1436—1449年)间,氏3房后裔尤毅然为守护氏始祖“驸马墓”,奉玄天上帝神像回南厅卿田扎根定居,而后建立宗祠,堂号“卿田”

  桃园氏宗祠

  桃园氏宗祠,位于永春县桃园。

  北宋年间,氏2房后裔尤杨尤柳兄弟从始祖封地南安南厅卿田迁入永春桃园,开基魁源与蓬莱。

  桃园氏以尤宗为1世祖,堂号“江左”

蒲坂邓氏家庙

  蒲坂氏家庙,亦称氏祖厝”、“霞坂祠”、“邓启元故居”、“榜眼第”,位于德化县浔中镇蒲坂村(亦称“土坂村”、“涂坂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启元》)

  邓启元故居(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蒲坂氏源流

  蒲坂氏为南阳氏族脉的1支。德化氏宗谱里氏源流记》内有诗:“南阳故郡侯天,星宿云台第一贤。石室文章光焰在,将军武库剑霜寒……”

  据《泉州氏谱志》载,德化浔中蒲坂氏开基祖为邓炫,是泉州氏始祖的6传孙。明·正德二年(1507年),邓炫随祖母黄氏安人入德化,并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择地蒲坂鼎建“象牙堂”定居。邓炫之子邓垣(号瞻山)建“竹林堂”邓炫之孙邓钦(字道寅,号敬宇)建“霞坂堂”,尔后族裔衍播。

  明末清初,蒲坂氏传至邓濂

  据《泉州氏谱志》所述,邓濂有5子:孕槐孕梓孕櫆孕相孕杰。前4子后来皆徙居晋江,只有孕杰仍居德化。

  邓孕杰邓炽邓炽邓启元邓启元邓炫7世裔孙、邓孕槐侄孙。

  族贤

  邓孕槐(1606—?年),号台生,明末清初·德化人;居晋江,或作晋江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顺天府推官(京理),擢广东道御史,巡按江南上江,兼理漕储庐政。约顺治五年(1648年)复按真、顺、广、大,兼管紫荆、密云等关。(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孕槐》)

  邓濂,明末清初·涂坂人。民国《德化县志·卷14·人物·孝友》载:邓濂,号济寰,涂坂人。少英敏,移居入郡就学,每试冠军。事继母,抚诸弟,以孝让闻。交友然诺不苟,郡邑以德行推之。”“岁荐后即杜门。”邓濂德行兼备,主动放弃科举,乡民重之,是蒲坂氏的重要人物。

  邓启元(1699—1733年),字幼季,又字公季,号蓝阳。以明经(贡生)入京师国子太学,雍正二年(1724年)中式举人。雍正五年(1727年)殿试一甲第2名,钦赐榜眼及第。历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雍正十年(1732年)典试湖北。34岁病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启元》)

  邓金文,清·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进士,任广西万承州正堂、南丹知州。

  邓梦理,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已卯科进士,历湖南桂阳州直隶临武县正堂、江苏江浦县令、江字府同知。

  家庙沿革

  家庙原为邓钦居所,称“霞坂堂”,明·万历(1573~1620年)间建。

  清·雍正(1723—1735年)间重建,为“榜眼第”

  后改宗祠,先后称“霞坂祠”、“氏家庙”

  廿世纪中叶,家庙中诸多文物如祖宗像、铜香炉、护门狮等毁。

  现代按原规制重建。

  规制

  家庙前有池塘。

  家庙2进5开间,砖石木建筑,歇山式屋顶,分上、下堂,两旁建有护厝侧房。主屋和左侧书轩保存完好。书轩为邓启元年少时的书房,土木建筑,相对简陋古朴。

  登阶而上,大门正中高悬氏家庙”木制匾额,门联:“海国元勋地,清时鼎甲家。”

  堂宇高挑宽敞,厅柱等物用材硕大,檐拱之间雕饰精美,整体建筑集石雕、木雕、灰塑等传统工艺于一身。

  大厅安放着“榜眼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湖北大主考”等手持功名牌,俱为邓启元而立。厅墙上,则高挂着写有“榜眼及第”、“榜眼及第”、“积懋粤西”、“五省都督”、“乌台重望”、“两江巡按”、“父子同魁”、“兄弟同榜”、“三楚文衡”、“烈节扬芳”、“孝友传芳”、“进士”、“贡元”等10余块牌匾。

  牌匾中最为显眼的是“三楚文衡”横匾,为清·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纪晓岚题赠,上款蓝阳夫子芳圣铭青史”,下款“乾隆庚申学生纪晓岚赠”。该匾长约1.5米,宽近0.6米,匾面涂一层厚厚的黑漆,魏碑字体,文字皆上金漆,边框套红色大漆。

  柱联:

  “蛟拔角,虎抽牙,乌台重望;经十三,史廿一,鼎甲传家。”

  “铁卷递传十一世,圭祖相承四百春。”

  “乌台柏府家声振,金马玉堂世泽长。”

  “胝传固始,积业功绩,愿子孙无坠志气,派衍金沙,由泉入德,佐照朝大启文明。”

  家庙后左畔有1株植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柏树。

五 划

高田凌云叶氏家庙

  凌云家庙,原名“凌云祠堂”,也称“高田祠堂”,位于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中,在高田山(即“凌云山”)西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高田山•南安高田山》)

  “凌云氏家庙(清):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2009 年11月列为第七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南安氏源自河南省南阳(今叶县)沈诸梁,为氏1世得姓始祖。

  汉献帝期间(189—220年),氏20世叶望因战乱渡江到丹阳(今江苏),生叶献;传至31世叶谌,在温州开基,又转丽水;传41世叶清,任莆田尉,玄孙叶兴迁居仙游古濑开基,又转丽水。

  在仙游的古濑氏5世叶迅(又名三翁,继始祖为氏84世),曾登南唐“三贤堂”、司教铎(教谕)于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后迁居南安金淘吴坂汰口,南唐·长兴二年(931年,或说后晋·天福间,936—942年)再迁魁躔(今高田)肇基,为高田凌云氏1世,亦是南安氏肇基始祖。

  衍传

  凌云氏2世叶元,生3子:房徙居同安领下,房徙居广东潮州,房繁衍南安十三都凌云(高田)。

  3世叶闵叶趴

  叶趴(4世)生3子:(5世)。房失祠,叶寝叶添分东、西房。

  截2003年,凌云氏辐射国内外,有南安、安溪、同安、永春、德化、长泰、诏安、泉州、福州、台湾、香港、澳门,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汶莱、泰国、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人丁有50多万人。

  族贤

  凌云氏有“一王、两郡马驸马、两上将”之称。

  “一王”惠泽尊王叶森叶森,凌云氏5世东房叶寝之后,为10世叶廷显之子,是叶迅的第11世孙;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二月初八日生,嘉定元年(1208年)显化于魁躔(高田)。因有功于朝,宋宁宗遣官捧旨抵慈济宫赏赐敕封,赐秩“广德侯”,封“威武英烈惠泽尊王。1993年,旅居马来西亚氏族亲筹资,于高田兴建“云山寺”供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云山宫·高田云山宫》)

  “两郡马驸马”:指宋代驸马叶贵孙叶公俊,郡马叶廷植叶明新。如今高田小学校址旁仍存驸马府遗址,同安建有郡马府。

  “两上将”:一是指菲律宾国防委员会主席叶河塞上将,1989年5月曾来华作国事访问,期间尊父嘱作寻根谒祖活动。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上将,凌云派氏的金淘凌云山东麓占石村人,故居尚存。

  此外,古代高田氏显贵者还有:

  宋代:

  叶升,进士,任广东惠州府归善县主簿。

  叶准,进士,任赵州司法。

  叶廷佑,进士,任广州府南海县尉。

  清代:

  叶献论,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进士,任直隶满城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献论》)

  叶期颐,乾隆卅六年(1771年)辛卯科中式举人,选授河南陈州府西华县知县,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乾隆五十三年戌申(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己酉(1789年)为河南考试官连取三元。抚院梁背堂题赠“三元宗匠”匾褒扬,榜眼王增、编修蔡善述、礼部主事王肇成、御史渊廷筠,及诸绅士百余人赠诗褒奖,因集之,经吴江金士松、会稽潘汝炯作序,杨保梁跋识后付梓。官至云南曲靖府宣威州知州。

  叶题雁,进士,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官至都察院御史。

  家庙沿革

  凌云家庙,由凌云氏始祖叶迅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据传,叶迅颇谙堪舆,勘察高田有魁躔灵气,遂将宅启基在枕牛穴上,创建家庙。家庙左侧是驸马叶公俊“府第”旧址。

  清代举人戴希朱戴凤仪)畅游高田时曾赋诗道:“天梯石栈上凌云,始信魁躔地为尊。四面峰峦如列案,千家烟火自成村。名区瑞启衣冠裔,帝戚婚联阀阅门。更望居高临下势,有人重起整乾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家庙虽代有修葺,但年久破败。

  1978年,南洋各宗亲筹资修缮,1982年竣工。现保持清代中叶风貌。

  规制

  家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80平方米,建筑面积355平方米。两进悬山式屋顶,燕尾形屋脊。厅堂面阔5开间,2进,进深8柱,15檩带前廊,抬梁式木构架;燕尾形屋脊,屋上盖青瓦。

  家庙前上下两个石埕。庭前下端,有1口宋代开凿的古井,称“格水流晶”,井水清甘,为酿酒佳水,如今古井迹仍存。井岸后壁垒砌着“曲水流觞”石条。

  登石阶进前殿。门匾书“叶氏家庙”4个鎏金大字。大门联:“有宋衣冠推世族,凌云甲第振家声。”左右有辉绿岩麒麟、凤凰雕刻及自框青栏壁窗和砖饰。

  前殿迎面木板壁,经2道木门,有1个狭小天井,进第3道门进入大天井,可由台阶或二廊通正厅。

  正厅神龛陈列氏1世至5世祖神位,还有始祖叶迅画像。叶迅入闽任武荣州教谕,因而大厅上方悬挂匾额“武荣教谕”。正厅及副厅横匾林立,有“进士”、“郡马宰相”、“御史驸马”、“三元宋匠”、“曲江名偏”等。

  大厅花心柱镌联:“出古濑以来,显祖££荣扬继世;入魁躔而后,分支衍派功朔肇基。”

  家庙堂前“金盘摇珠”小丘上,长着单株成景的明代古樟,据传是洪武年间(1368-1398年)氏先祖魁童栽植的。现树高约15米,树身头茎周长5米余。

  附:2017年祭祖祝词

  2017年9月5日,阖族祭祖,其祝词曰:

  维二〇一七年九月五日中元之际,兹凌云氏裔孙,丁十数万众,今谨以刚鬣、柔毛、祭筵、果品、酒礼、香楮、冥银之仪,敢致典于凌云堂上历代远祖:高曾祖考妣,昭穆一脉,魁躔始祖;考三翁 公,妣蔡氏房氏太孺人,皇明十八世祖考毅斋公及诸祖妣、诸宗公列祖之神位前而祝曰

  恭维我祖,源远流长,千古流芳,徙居魁躔。肯构肯堂,裔孙发达,幅衍闽南,浙粤桂台。枚枚实实,宗支衍派,欣逢盛世,国恩家庆时唯吉日,祠宇重光,谨择黄道,顶礼馨香。敦伦孝悌,诚恐诚惶,恭请我祖,登龛座堂夤具不典,拜献神堂,祖其有灵,来格来尝。祈求我祖,赐福无疆,世德流磬,恩泽辉煌护佑后裔,丁财两旺,豪贤辈出,门第书香房房富贵,代代荣昌我祖尚享!

洪厝坑氏家庙

  洪厝坑氏家庙 ,亦称 氏宗祠”, 位于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原属惠安县)。

  氏家庙(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氏溯源

  洪厝坑氏 源自蒙古族。据《元史》、《明史》,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出质候撰《府族谱》,其先祖世系如下:

  始祖孔温屈哇,蒙古札剌亦儿部人,世居阿难水东。以戚里故,在元太祖成吉思汗)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重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诏封孔温屈哇推忠佐命功臣、太师、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宣

  1世木华黎(1170~1223年),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义弟,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并称成吉思汗“四杰”,位元朝开国功臣之首。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袭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2世孛鲁,佐元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卅二岁,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袭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7。

  3世塔思,灭金残部,元·延佑三年(1316年)战死,终年廿八岁,谥忠宣,生子4。

  4世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2。

  5世硕德乃燕长子,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6世拜住,元亡,投井死。

  7世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朵儿值班,右丞相。

  9世纳哈出

  纳哈出 是木华黎8世孙,为元顺帝元惠宗)时内阁太尉,元亡归明。洪武廿年(1367年)封海西侯,赐铁券丹书,散其所部分隶云南、两广、福建等地。洪武廿一年(1368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卒于途中。有2子,长曰察罕,次曰佛家奴察罕于洪武廿六年(1393年)受封沈阳侯,后坐蓝玉叛逆案株连处死。

  《明史·冯胜传》曰:

  “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

  太祖朱元璋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

  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招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

  子察汗改封沈阳候,坐兰玉党死 。”

  《明史》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佛家奴避祸入惠

  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是妾那氏所生,时以本等名色授职指挥使,占籍福州中卫十三甲,屯田32亩,役边御倭。

  闻兄察罕蓝玉案被诛,恐祸及九族,遂去职隐于荒郊野岭,去掉父名“纳哈”2 字,取“出”为姓,尊纳哈出“不归公”,意为离家卒于途中,不归是也。

  后佛家奴逃离福州南迁,隐居惠安县北九都梅峰铺象狮村(今泉港区后龙镇上西村),在湄洲湾畔过着简朴的亦渔亦耕生活。

  传下2代后,至佛家奴之孙出舜宾,因不堪当地大姓欺侮,又由象狮村迁居新厝村(今属泉港涂岭镇)。

  出光育肇基惠安十都樟市铺

  出舜宾之子出光育佛家奴重孙),明·景泰七年(1456年),出光育再由涂岭新厝乡迁照船山下惠安十都樟市铺(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 一带,西与仙游交界),遂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尊木华黎为始祖,尊纳哈出为1世祖,郡号“燕山”,把境内的烟道山称为“燕山”。《氏家谱》载,燕山,北方燕然也,在蒙古族地……元定都于燕山之南——燕京(今北京),因姓先祖来自燕山之北,故郡望及堂号皆为“燕山”

  至今在泗洲水库沿的1块岩石上,还勒有“土岭出光育喜拾石梯路,壬午(天顺六年,1462年 )冬十月”字样。

  出光育陈氏,生子出智惠(居西坑乡);副妣某氏,传生4子:出硕叟出确斋出聪出明(字睿轩)。

  出光育墓在照船山横溪蛇头山地,现存。面向东,即面燕山。墓碑刻写:“皇明燕山光育 公,妣儒人某氏,元将纳哈出后裔。”

  衍传

  现在,姓主要分布于泉港区涂岭镇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小坝村洪厝坑、涂岭新村、横溪、上衍、九社、甘蔗园、前欧、后头、西坑、东周、南型等方圆12公里多的13个自然村里,是福建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占 90%左右;仅洪厝坑村中有氏人丁2000多人。还有少数散居在仙游、泉州、厦门及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据现存《燕山氏家谱》记载,氏家族有一脉传往台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该乡的出试举家迁居台湾鸡笼(基隆);光绪年间,氏17世出锥英也到台湾建家立业,现今出氏族人主要居住在台湾新竹、彰化、台北、宜兰和高雄等地。

  而今,“燕山族人 的生活习俗已与汉人无异,唯不过元宵节,据说是忌讳与“元消”谐音。

  有《燕山氏家谱》。

  族贤

  《燕山出氏族谱》载:

  11世出瓒,字美侯,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生;出宽朴长子,出望珠孙,出世科曾孙。随山东滕国祥(登州水师前营游击)。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十月廿五日卒,年46岁;功加左都督,赐谥忠节

  12世出科联(1709—1753年),乳名,字乾甫,号淑渠,别号素亭,谥允文,清·康熙四十八年乙丑(1709年)二月生;出馨侯次子,出汝顶孙。乾隆三年(1738年)乡试解元,乾隆四年(1739年)连捷进士。乾隆五年(1740年)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假养,乾隆九年(1744年)回京,乾隆十年(1745年)散馆,授检讨。曾随乾隆帝下江南,帝尝问祖姓所自,对以元·太尉纳哈出裔,分为姓,乾隆帝称道:“好个奇姓!”村内尚存出科联所建“翰林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出科联》)

  恢复出姓蒙古族成分

  1985年1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恢复土岭乡小坝村姓群众为蒙古族的决定》[惠政(85)第08号]文件,曰:

  “县府接到省民委转来的土岭乡政府转发的关于土岭小坝村姓群众强烈要求恢复蒙古族成分的报告,县、乡派干部到小坝所属八个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对氏族谱、家庙、府第、墓志、风俗作了详尽考察,召开座谈会,对照元、明史,充分证明:

  小坝姓祖先为元朝鲁国王蒙古族木华黎,始祖为木华黎八世孙、元太尉纳哈出,因坐兰玉谋反事被诛,其子佛家奴为避祸,去姓‘纳哈’,以名‘出’为姓,隐居十二世,至出科联联捷进士,再在清朝乾隆君时显白天下。

  鉴于上述历史事实,据国家民委(81)第601号通知规定精神,为尊重一切少数民族正确表达本人民族成分的自由,经研究决定:恢复土岭小坝等村姓的四百七十九户、二千七百三十二人为蒙古族。”

  家庙沿革

  明·天顺六年(1462年)出光育肇基洪厝坑后,念及祖先是元代显赫的功勋重臣,为供奉历代祖先神位,于嘉靖(1522—1566年)便带领儿孙启建氏家庙”,木石砖瓦结构。后废。

  清·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出一见倡议扩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翻建,原基原样,留有2个侧门,中间留有天井。

  1984年,出仲法组织维修。

  2009年,出学渊等人住持重修。

  规制

  现存氏家庙基本保留清·康熙年间规制,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200平方米,3开间2进木石结构,中有天井,朴实无华。

  大门匾额氏家庙”。门联:“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

  与其他家庙、祠堂不同的是:①氏家庙”大门匾额并不彰显、外露,因为有1条莲花倒垂的鎏金镂雕横梁正好遮挡在它的前面,从远处看根本没法看清。②门槛特别的高,足有40多厘米,较一般祠堂门槛要高出约1倍,成年人迈入都挺费劲;其因由不知所以。

  厅堂摆着燕山氏历代宗亲神位。内供1面氏支系总牌,详细记载有氏历史渊源。

  庙堂之上悬挂鎏金横匾多块,如:

  “忠节”,标“康熙己巳年(康熙廿八年,1689年)

  “进士”

  “解元”,标“乾隆戊午(乾隆三年,1738年)乡试榜出科联第一名”

  “文魁”4块,分别标“顺治丁酉科(顺治十四年,1657年)一马员(“马员”合一字)三十七名”、“康熙五十二年戊子科(?戊子科应为四十七年,1708年)希尧 江日昇榜乡试第三十四名 ”、“雍正乙卯科(雍正十三年,1735年)梦鲤六十六名”、“乾隆丁卯科(乾隆十二年,1747年)调元七十二名”

  “选魁”,标“咸丰丁巳年(咸丰七年,1857年)

  厅堂楹联有:“一案拱门楣,预占遇试皆一;三台壮屏翰,早卜达尊有三。”

  中柱楹联﹕“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

  厅堂案桌上陈列着明代以来出科联等6位姓先辈的《墓志铭》。其中之一曰:“公讳方升,字旦候,号 隐齐,晚年别号东麓,原籍……元将纳哈出之后,洪武二十年封为海西侯,散所部隶黔、粤、闽之处。 其先祖因入居惠安燕山,去纳哈名号,以为姓……”

史氏大宗祠

  氏大宗祠,原址位于晋江县城平易里(即泉州城内西街头),今无存。

  溯源

  明、清时泉州、晋江、安海一带氏宗祠的楹联,常书有“世传周太史,代续汉平台”,而氏族人住宅的大门楣上,都有“溧阳衍派”堂号字样,以叙其源。
“周太史”,指西周初年太史尹佚,与太公望周公、召公并称 “四圣”。尹佚卒后,子孙世袭史职,即以“史”为姓。(按:远古“太史”,职司观察天文、制定历法、记载帝王言行及国家大事、管理典籍。)
西汉·宣帝时,封其舅父史恭(原籍山东)为杜陵侯。史恭有3子:长子史高封乐陵侯,次子史曾封将陵侯,三子史玄封平台侯。
史玄曾孙史崇,东汉初年平定赤眉刘盆子有功,官青州、冀州刺史,加骠骑将军,汉平帝·永平三年(60年)封溧阳侯,食邑万户,举家迁居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后裔便以“溧阳”为郡望;此后这支姓向各地传衍,均以“溧阳”为堂号。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史崇 30 世孙史惟则从溧阳埭头徙居浙江四明(今宁波),从第4代起开始昌盛。

  入泉 

  居临漳门内

  元末战乱,至正廿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年),史崇的 41 世孙史祃(号昌安道人)携妻及3个儿子由浙江四明(今宁波)入闽,住泉避难,居临漳门内(今新门城内),后裔尊为泉州溧阳氏始祖。

  史祃史温泉史寒泉史冷泉3子,为泉州氏1世祖,分为3房。

  长房

  长房史温泉,字元吉,住泉州临漳门内,后裔迁居浮桥。

  4世史于光,字中裕,号筍江,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吏科左都给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

  史于光生6子(5世):长子仁斋,分居赤土村;次子义斋,分居大房村;三子孝斋,分居古宅村(清初有一分支北山、河岭、梅石);四子悌斋,分居后厝尾(后又分居石崎、下辇、河市白洋);五子忠斋,分居塔前村;六子信斋,分居井尾村。

  嗣后,裔孙有外迁漳州、晋江祥芝、安溪湖头、南安东田、香港、台湾,旅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 

  二房

  二房史寒泉,字元和,从临漳门内迁居泉州城内平易里(西街头)。

  二房后裔在明代共出了11名进士。

  如史朝宜(6世),字直之,明·嘉靖卅二年癸丑(1553年)进士,授按察使,建大方伯府第于泉州城内西街头,后改为泉州“氏大宗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朝宜》)

  史继偕(7世),史朝宜之子。明·万历廿年壬辰(1592年)进士,历官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其府第“相国府”在“氏大宗祠”右侧,即会通巷北口斜对面,东至今泉州影剧院右,西至究史巷,前临西街,后至镇抚司巷,规模宏大,进深5落;今无存。后裔有1支分居北门河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继偕》)

  明末,史良臣史良恺史良佐兄弟3人移居广东潮州。 

  目前,在西街头尚有二房后裔居住。

  三房

  三房史冷泉,字元升,从临漳门内先移居南安水头乌厝寮,不久又移居晋江安海。

  清·康熙十八年( 1661 年)海禁“辛丑迁界”,史梅窗偕侄迁居仙游盖尾镇,定居史厝等3个自然村;还有1支从安海移居南安东田水堀后、洪濑。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昭穆与谱牒

  昭穆:

  “师水弥之卿,孙公祖必仕,本立自元孝,起宗在节义,绩善致悠久,济美习庭训, 纯彩铭高荣,慎终仍复始,大中其允丛,昭文锡光又,昌言诲尔求,时敏同秀茂。”

  谱牒:

  《泉州凓阳姓五世祖四房悌斋公派下家谱》:记载明代凓阳氏自溧阳埭头分居浙江,后史崇 41 世孙史昌安又从浙江入闽开基,卜居泉州临漳门内,及以后子孙播迁情况。 

  《井尾史氏族谱》:1996年二月井尾氏祖厅筹建会编。

  宗祠沿革

  明·嘉靖卅二年(1553年),史朝宜举进士,授按察使,建大方伯府第于泉州城内西街头,在氏宗祠之右。史朝宜卒后,“大方伯府”改为泉州氏大宗祠”

  明、清两代,氏大宗祠”曾遭遇数次火灾,清代曾重建,土木结构,已看不出有任何富丽堂皇之处。

  民国时,氏大宗祠”已毁坏,仅存门面,门额高悬氏家庙”匾额。

  1958年,离氏大宗祠”旧址不远处辟建泉州影剧院,大宗祠遂废。传说在泉州影剧院附近原有1块“大方伯府”碑,现下落不明。现在惟一留下来的是在地面上的1块巨大的埕石,据说当年也是泉州府最长的1条老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