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成
【字业章,号莲峰,谥“忠愍”,
清·泉州府同安县氵丙洲(今泉州市金门县)人】

  嘉庆元年从戎,嘉庆十年累至千总。
  嘉庆十二年升铜山守备。
  嘉庆十五年擢海坛游击。
  嘉靖十九年补烽火参将。
  迁副将

    ——嘉庆廿四年迁浙江瑞安协副将。
    ——道光元年调澎湖副将。
    ——道光三年五月调台湾副将。

  升总兵
    ——道光三年历碣石、金门总兵。
    ——道光六年调台湾总兵。

  福建水师提督
    ——道光十年授职,十一年二月到任,驻节厦门。
    ——屡退犯境英舰。
    ——善举。
    ——故居。

  江南提督

    ——道光廿年调江南提督。
    ——吴淞备防。
    ——朴俭廉洁。
    ——临战。
    ——道光廿二年五月十三日死难。
    ——附:从殉者八十人。

  后事
    ——赐祭葬。
    ——墓葬厦门思明区梧村金榜山北麓。
    ——附:《御制江南提督陈化成祭文》。
    ——附:《御制江南提督陈化成碑文》。
    ——家人。
    ——祠祀和纪念馆。

  评价
    ——清·苏廷玉评并悼祠。
    ——清人悼诗。
    ——清•陈康祺评。
    ——《清史稿》评。
    ——现代赵朴初诗。

  陈化成(1776—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谥忠愍,清·泉州府同安县氵丙洲(今泉州市金门县)人;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三月十二日(1776年4月29日)出生于同安氵丙洲。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公讳化成,字业章,号莲峰,泉州同安县人。曾祖,有隐德。祖青云,父鸣皋,俱邑庠生。三世赠如公官。”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陈化成,字莲峰,福建同安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陈化成,字莲峰,同安金门人。”

  陈化成既殁,苏廷玉为撰陈忠愍公神道碑》。详述陈化成行状,民国《同安县志·卷25·艺文·碑文》收录全文。其有曰:“今年,公子廷芳等将扶柩葬于金榜山之麓,以状来请神道碑文。廷玉,公乡人,又故交也,不敢以不文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廷玉》)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据“《东溟文后集》、彭昱尧撰画像记、《金壶浪墨》、《亦佳室诗注》”为作传。

嘉庆元年从戎,嘉庆十年累至千总

  陈化成16岁随伯父移居台湾淡水厅兴直一带(今台北新庄)。

  嘉庆元年(1797年),陈化成22岁,从戎,为水师兵员。屡破贼有功,历外委、把总,嘉庆十年(1805年)累至千总。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公幼端重,智勇过人,尚气节,尝慨慕古名臣风烈。善论史,读及马伏波(按:马援,东汉·开国功臣,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铜柱则喜其成,岳忠武(按:岳飞忠武,南宋初中兴名将)金牌则恨其败,愤懑哭泣,如身为之,有担当世宇气慨。

  年二十二入伍籍,拔补水师额外。连杀贼数起,生擒三十五人,斩毙五人, 馘其耳五人,功最,拔外委。

  嘉庆六年(1801年)冬,李忠毅李长庚谥“忠毅”)督闽师,一见大奇之,曰:‘此名将才也。’命麾下善视之。公又俘盗许饬等七人于竿塘洋,攻盗刘暹等于白犬洋,额角被盗刀伤。

  七年(1802年),拔把总。蔡牵等据横山洋,公毁其船二。林以路等据田屿洋,公获其船五,复追捕及浙之南麂洋,擒施坚等十六人。

  十年(1805年)六月,李忠毅在青龙港洋面,命公战舰随行,公即生擒盗彭求等十八人。忠毅顾而喜之,拔千总。”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由行伍授水师把总。”

嘉庆十二年升铜山守备

  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二月,陈化成因功升铜山守备。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嘉庆)十一年(1806年)正月,蔡牵陷凤山,破州仔尾,凿巨舟塞鹿耳门,阻绝外援。忠毅李长庚谥“忠毅”)扼隘口,命公登陆,绕出其腹背夹攻之,毁其巢。势蹙,乘潮发从北汕遁。公即遍海穷搜,在崇武外洋获其党陈见等五人,在水澳获巨盗蔡三来一船,在三盘外洋获王元等五人。

  十二年(1807年)二月,在粤洋首先衔拢蔡牵坐船,掷火斗烧其两足。四月,击之目门洋,擒艇匪李五等八人。十一月,攻帮船于浮鹰洋,获其舟一,获其匪黄颜等二十,斩其首六级,忠毅列其事以闻。十二月,升铜山守备。

  是月也,忠毅以死勤事,殁于广东黑水洋。蔡牵贼艘仅三舟,皆公协捕出力,剪其羽翼之效也。

  越二年,逆平,叙功不及公,公恬然安之,若罔闻也,识者难之。”

嘉庆十五年擢海坛游击

  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化成擢海坛游击。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嘉庆)十五年,获盗陈顺等十二人于乌坵洋,升海坛游击。”

嘉靖十九年补烽火参将

  嘉庆十七年(1812年),陈化成以参将记名候升;十九年(1814年)补烽火参将。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嘉庆)十七年,获盗陈煌降吴二人于河洲屿, 获盗陈民等十六人于树橘洋,斩其首二,射殪一,沉其舟一,奉旨以参将记名候升。

  十九年,毁前村贼舟三,俘林普郎等十四人,并器械、炮火无数。时有逸犯林雁林清匿在桕头里,巨犯郭守阴匿在秧厝里,公皆侦知,手擒之,置之法。补烽火参将。”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蔡牵,数有功,以勇闻。累擢烽火门参将。”

迁副将

  嘉庆廿四年迁浙江瑞安协副将

  嘉庆廿三年(1818年),闽浙总督董教增陈化成补澎湖副将,福建提督王得禄也认为陈化成是福建最结实可靠的水师人员而加以推荐。兵部以籍隶本省,不准。

  嘉庆廿四年(1819年),陈化成迁浙江瑞安协副将。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

  “总督董教增荐其久历闽、粤水师,手擒巨盗四百八十余人,勤劳最著,请补澎湖副将。以籍隶本省,格不行。

  迁瑞安协副将。”

  道光元年调澎湖副将

  道光元年(1821年),闽浙总督颜检陈化成熟谙水师,才具练达,在洋缉盗,屡次受伤,实为勇往”,再次疏请陈化成升为澎湖副将,乃调澎湖。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今上即位元年,升澎湖副将。”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道光元年,乃调澎湖。”

  道光三年五月调台湾副将

  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陈化成调台湾副将。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道光)三年五月,调台湾副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少从李长庚王得禄,历著战功,荐至台湾水师副将。驭军有纪律,约己尤严。”

升总兵

  道光三年历碣石、金门总兵

  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陈化成升广东碣石总兵,十二月旋调金门总兵。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道光三年)八月,升广东碣石总兵。

  十二月,调金门总兵。”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历碣石、金门两镇总兵。”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及镇金门,益励其麾下。”

  道光六年调台湾总兵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道光)六年(1827年)五月,台湾匪徒滋事,公带兵前往堵捕,旋调台湾总兵。”

福建水师提督

  道光十年授职,十一年二月到任,驻节厦门

  道光十年(1829年),陈化成授福建水师提督,道光十一年(1830年)二月到任,驻节厦门。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道光)十一年二月,授福建水师提督。公以厦门原籍,奏请回避,奉旨毋庸回避。十一年召见四次,圣训温谕,有‘身经百战,勇敌万人,宜膺重任’之语。”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道光)十年,擢福建水师提督。”

  屡退犯境英舰

  在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陈化成屡退犯境的英国舰队。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十九年(1839年),督缉弁兵出洋,在东椗外洋获盗匪曾胜仁等三十七人。
公在厦提军凡十年,海波不扬,即有一二小丑,皆随时扑灭,无敢有跋浪其间者。盖公之素以杀贼称能,先声夺人,有以革其心而聋其志也。”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七月,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号到厦门进行间谍活动,陈化成召见该舰胡夏米等人,并命令水师严加监视,驱逐出港),英吉利船驶入闽、浙、江南、山东洋面,命化成督师巡逻,以备不虞。

  (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安潘涂、宦浔、柏头诸乡素为盗薮(鸦片走私巢穴),掩捕悉平之。

  【道光十五年(1835年),陈化城针对原先规定的由金门总兵越界总巡海坛洋面,而南澳一镇又分属闽、粤两省,加以两省分巡期限不等、劳逸悬殊、呼应不灵等不合理的巡洋旧制,与闽浙总督程祖洛上奏朝廷,更定章程,严加巡缉,有力地加强闽省海防。当年,英舰又到闽挑衅,被陈化成驱逐。

  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舰进窥闽安镇五虎门外洋,遭闽安副将张廷祥阻击。英将改乘小船入福州,借口请求将在漳浦被捕缉的英国“难民”带回,陈化城与闽浙总督钟祥不予接见。陈化城并派人转谕:海面“难民”,应照例翻译说明情况,由我国护送到广州回国,现“难民”未供系英国人,且英领事禀文亦未将“难民”姓名指出,难于凭信。即令水师将小船押至大船,限令即日驰出外洋。

  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有英船3只私泊梅林外洋,陈化城督水师用火炮连环袭击,英船逃逸。十二月,陈化城又与金门总兵窦振彪督师袭击来犯的英舰,迫使逃窜。】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舰犯闽,化成率师船击之于梅林洋,寻退去。”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道光)二十年,粤中夷警,游弋闽洋,化成自出击之;足受炮伤,犹鼓勇督师进,夷船遁。”

  善举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

  “巡阅台湾时,文武供应馈遗一无所受,随行将卒随众,所过如未尝有兵者。然遇部曲,妪姁如家人,军中呼为‘佛’。

  台湾岁运军谷十万给水师诸营,自蔡牵不靖,商艘日少,谷常绌运;每至三、四年则奏委文武雇运,费钜而时有风涛之失。道光四年,姚莹议请积谷改给折色,以疏新谷;赵慎畛下其议,众皆便之,而水提督某有所觊,沮之。及十六年,化成巡台,众举以请。化成曰:‘此兵、商两便之计也。’令如议行,一无所私。

  陈化成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期间,还资助周凯修纂刊刻《厦门志》,亲自作《序》;并带头捐资扩建“玉屏书院”、设“育婴堂”,捐建祖祠等。

  故居

  陈化成在厦门的故居,位于今中山路附近草埔巷9号,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购置,至今存有当年的购房契约。

  故居系硬山布瓦顶穿斗式砖木结构平屋,坐东南朝西北,由主厅4室、后厅2室及庭院组成,门口有旗杆石座。现存建筑物面宽10米,进深13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1961年列为厦门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江南提督

  道光廿年调江南提督

  道光廿年(1840年)公元6月28日,英国侵略者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加强江南的防务,当年7月64岁的陈化成调任江南提督。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道光)二十年,调江南提督。召见时,面陈夷不足平,天子嘉其勇,命之任。”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调江南提督。”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旋调江南。”

  吴淞备防

  陈化成抵任,即驻吴淞海口(今属上海市宝山区),在戎帐中与士卒同吃同,在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等抗英派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到任5天,便亲自察看吴淞一带的江防地形;后筑起26座坚固的土堡炮台,督造精良的铁炮、火药,完善位于长江和黄浦江江口吴淞炮台防御措施。时陈化成亲率苏松镇总兵周世荣部1300人防守西炮台,署理川沙营参将崔吉瑞带兵1千多人防守东炮台,两江总督牛鉴带兵2000余人防守宝山县城,徐州总兵王志元带兵,700人驻守宝山县城西北的小沙背。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既抵吴,不入官署,即驻吴淞海口,不入行署,在戎帐中与士卒同薪胆者三年。”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

  “江南水师素怯懦,化成选闽中亲军教练,士气稍振。

  筹备吴淞防务,修台铸炮,沿海塘筑二十六堡。

  化成枕戈海上凡二年,与士卒同劳苦,风雨寒暑不避,总督裕谦牛鉴皆倚为长城。

  [道光廿一年(1841年)八月,英军侵占浙江舟山定海]当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等)战殁,(接着镇海失守)裕谦亦殉,化成哭之恸,谓所部曰:‘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

  【时陈化成还写信给同乡、四川总督苏廷玉说:“英夷到处猖出,已破虎门、厦几定海,势必窥吴涨。某海上攻战四十余年,风涛素习,严兵戒备。如夷来,必能破之,以振军威。设事机不测,亦必以死继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廷玉》)】

  吴淞口以东、西炮台为犄角,化成率参将周世荣守西台,参将崔吉瑞、游击董永清守东台,而徐州镇王志元守小沙背,以防绕袭。”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

  “江南水师素怯,化成选闽中亲军往教练之,始皆奋励。

  吴淞以东西炮台为犄角,化成度西炮台之右扼要以守,凡三易寒暑。大臣裕禄尝以大风雨夕侦之,见危坐帐中,铃柝声琅琅然也。”

  朴俭廉洁

  陈化成调任江南提督驻防吴淞时,江苏巡抚梁章钜特意为他安排住在上海城内公馆,陈化成一口谢绝,只在吴淞口西炮台边上安个帐幕住下,以便指挥战备。梁章钜钦敬万分,专为他赶制1副新帐房,但陈化成还是谢绝了,因为士兵都住在破旧帐房,自己怎能独住新的。这更使梁章钜惊敬不已,立刻答应为吴淞营军士全部换上新帐房。

  一次,有个农民挑着粪桶从提督帐房前经过,臭味四溢,帐前守卫厉声呵斥。陈化成闻声走出帐外制止卫兵:“种田人辛苦挑粪,为种粮供给大家,让他经过,不要阻止!”

  陈化成身为提督,平时生活异常简朴。每当肩舆出入,往往自备薪水,不用仪仗。这年秋天,一天夜间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过塘面,部将纷纷劝他移帐。他说:“大帐一移,三军掠扰,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溢,于心何安?”一直坚持到潮退。

  冬天,大雪压帐,刺骨严寒,彻夜难眠,陈化成却时常摇驾小舟,迎着风浪往来海滨巡查;或踏雪行营,嘘寒问暖,见士卒衣着单薄,便赶制棉衣发给他们。他体恤士卒如家人,士卒称老佛”

  后来,牛鉴任两江总督,得知陈化成忠勇粗食,“疑其囊涩”,令军需处每10日送给他250两白银,陈化成坚辞不受。其生日,某些营弁特制金字旗贺寿,也被他拒绝,立命撕裂。

  临战

  道光廿二年壬寅(1842年)四月初,英舰27艘陆续集结在长江口外的鸡骨礁附近,并闯入吴淞口内测量水道。

  五月初一日,英舰3艘排列木头人于舰两侧,绕过小沙背,直向西炮台,欲试探陈化成炮兵火力,陈化成严令静守不发炮。

  初五日,英舰集结益多,炮声震天,往返拦击商船。

  初六日,陈化成部下苏松镇总兵周世荣得英军水牌浮战书,请陈化成缓师期。陈化成掷书塘外,出口号,诫备战。

  初七日,牛鉴亲自到陈化成帐前,以“贼锋难犯”为词,“议迎犒缓师”陈化成坚决拒绝,当即“严饬各营将士整器械,具战艇,身带干粮,以备御敌”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敌来犯,泊外洋,以汽舟二,列木人两舷,绕小沙背乡西台,欲试我效力。化成知之,不发,敌舟旋去,以水牌浮书约战。

  牛鉴方驻宝山,虑敌锋不可当。化成曰:‘吾经历海洋四十馀年,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今见敌勿击,是畏敌也。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扼险可胜,公勿怖!'乃以‘化成心如铁石、士卒用命、民情固结’入告,诏特嘉之。”

  道光廿二年五月十三日死难

  道光廿二年(1842年)四月初八日清晨六时,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早开炮,第1发炮弹即击中英军第二号战舰“布朗底”号,打死1名军官和几名水手;另1发炮弹,把轮船“弗莱克森”号的1名测量手两腿打断。双方激烈炮战两个半小时,陈化成部下士气旺盛,他们的“火力不但猛烈,而且也很准确”,英军旗舰“皋华丽”号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3炮;“布朗底”号被击中14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11次,其他舰只亦被击中多次,连英军也承认:“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为最厉害。”

  炮战自天明至日中,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侵略军对击。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动”;守东炮台的崔吉瑞则作“壁上观,不发炮”。而牛鉴见炮战获胜,率兵教场观战,英舰击毁教场将台,牛鉴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被陈化成拒绝,自己便混在士兵中溃逃太仓。

  英军见状,决定以海军陆战队在运河内登陆,全力包抄西炮台;英舰炮火,亦并力向西炮台阵地轰击。周世荣陈化成撤兵,陈化成拔剑怒斥之。周世荣逃走后,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定守卫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

  陈化成率军坚守6昼夜。他驰塘督战,炮兵缺处,则亲点火药,连开数十门。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英军巨炮冲陷“土牛”,炮伤其足,他仍手执红旗,指挥塘上,施放大炮,屹然不动。
五月十三日(公元6月16日),登陆英军大队拥至,陈化成中弹不能支(或说“中洋枪7弹”,或说“大炮洞胸”)。当时在塘仅有3人,陈化成对部将、安徽人、武进士刘国标说:
“我不能复生,汝急免我首,掷体沟中”,一恸而绝,时年66岁。尸体由刘国标移藏积苇中。

  越8日,嘉定县令练庭璜派人找到陈化成尸体,始负其尸出,殓于嘉定县城武庙(关帝庙),据说“逾十日而公面目如生,怒视不瞑”

  这次吴淞要塞保卫战,共击毁敌舰8艘,毙伤英兵600余人。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已而乍浦警报至,公度其必窜入吴淞也,即率偏裨与同官,誓师奋臂大呼曰:‘化成经历海洋凡五十年,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且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况贼所恃在炮,我即以炮制之。西台发炮,东台应之,使贼亦顾此失彼,掩耳不及,胜仗可立决也。’

  无何,西台火焰蔽空,而东台望风散矣。东台散而西台之公死矣。效用刘国标藏公尸苇荡中,嘉定令练廷璜募死士觅得之,逾十日而公面目如生,怒视不瞑。

  “道光二十有二年五月初八日,江南提督公帅师防夷,战于吴淞,死之。”

  “死之日距生之日为乾隆丙申年三月十二日,春秋六十有七。”

  “鸣呼!黑海紫澜,丹心碧血,雷砰霆击,星陨云霾,天下知与不知,莫不衋伤(按:“衋伤”:悲伤,悲痛。“衋”,下作“血”,原文下误为“皿”)哀恸,以为砥柱遽倾,谁挽颓波于既倒也。自英夷犯顺以来,以提督死事者二人。然虎门之役,天培仅以师溃自刎耳。惟公在吴淞,则手燃巨炮,击沉夷船六只,歼毙夷匪千余人。使当时右师不奔,连营犄角,一乃心力,则剪灭鲸,扫尽欃枪,在此一举。而乃相率图走,莫肯为一手之援,卒使孤忠者身经百创,自效命于疆场马革间也。

  呜呼!海国之局至斯而一变矣。虽曰天意,岂非人事哉?”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

  “越数日,敌舰衔尾进,化成麾旗发炮,毁敌舰三,歼毙甚众。闻师得力,亲至校场督战,敌以桅炮注击,毁演武厅,遽退。

  敌攻坏土塘,由小沙背登岸,徐州兵先奔,东台亦溃,萃攻西台,部将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许攀桂,外委徐大华等皆战死。尸积于前,化成犹掬子药亲发炮,俄中弹,喷血而殒。

  炮台既失,宝山、山海相继陷。越八日,乡民始负其尸出,殓于嘉定(武庙)。”(殡殓时百姓为之罢市哭奠。)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

  “二十二年(?应为廿一年),舟山失守,镇海继陷。

  明年,破乍浦,数窥吴淞,化成率参将周世荣守西台、参将崔吉瑞守东台,游击黄永清等辅之。总督牛鉴在宝山,惧,商于化成化成曰:‘此身濒死烽火中数十年,胆气粗壮;公第坐镇,慎勿轻出入恐怖也!'

  夷人潜购奸民焚炮台火药,化成怒,方擒斩之,而夷船驶浪入。化成登台,执红旗指挥,爇炮千余门,自卯及已轰坏其船六艘,毙数百人。将遁矣,牛鉴闻利,喜自出督战,将分守东台;方登,飞炮及其帜,奔,东台军溃。夷兵大进,萃于西台。
化成亲军不及百人,手自燃炮,犹破一舟。周世荣请退,化成拔剑叱之曰:‘庸奴!误识汝!'先是,化成登台麾战,抚世荣背语之曰:‘吾与若福皆不薄!'世荣不解。化成曰:‘战胜膺上赏,即不胜得令名,非福而何?'至是逸,化成中弹忍创殊死战。大炮洞胸,伏而喷血,遂殁;麾下死者八十人;时五月十三也。

  安徽武进士刘国标化成尸于苇荡中,嘉定令练廷璜求得之,身受铅弹百余粒,胸胁殆遍。”

  “方战之殷,夷船将退;闻岸上哭声震地,侦知主将阵亡,乃复竞进。夷人既入宝山,犒饮镇海楼;酒酣,或作华言曰:‘此行艮险,使有两公在,安能至此!'”

  “近日野史有谓一步卒盗民鸡,化成责以军棍,并贯耳,故战时反炮击化成,遂中项。恐不足信。”

  附:从殉者八十人

  陈化成殉难者有麾下弁兵80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

  “案:

  化成麾下弁兵从殉者八十人,守备韦印福龚增龄,千总钱金玉,把总许攀桂,外委许林徐大华为最著。

  印福于嘉庆中获盗方荣,又屡擒红胡教匪擢官;每曰:‘武官临阵,斯为奉职。死生固度外事,若畏死不作武官矣!’

 金玉临危,或劝避去,答曰:‘我年十六即食国馕,今焉避害?’遂及于难。

  大华多力,化成守西台,炮毙夷兵多名,皆大华手击之也;左右转移,无不如志。

  当东台却走时,众志摇动,化成益以忠义相激劝。攀桂大言曰:‘主将与某等共饮食、同风露,所争祗此一时。欲去者,众共诛之!’由是士心始固。众溃,攀桂不行,饮剑而死。

  (详《亦园脞牍》)”

后事

  赐祭葬

  事闻,谥“忠愍”,赐祭葬。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事闻,上震悼,命地方官经纪其丧以归,赐祭葬如礼,仍加赏帑金一千两,赐谥‘忠愍’,入祀‘昭忠祠’。殉难处所及原籍各建专祠。

  予亲子廷芳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恩骑尉罔替;廷棻举人,一体会试。孙振世,及岁时送部引见。仰见天子笃念忠贞,赏延后嗣,恩礼稠叠动天下。”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陈化成》:

  “事闻,宣宗震悼,特诏优恤,赐银一千两治丧,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忠愍’,于殉难处所及原籍并建专祠。

  廷芳袭世职(轻车都尉)廷棻,赐举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9•陈化成》:“事闻,赠恤如典,谥‘忠愍’。”

  墓葬厦门思明区梧村金榜山北麓

  陈化成灵柩由其长子陈廷芳护运回厦门,道光廿三年(1843年)九月十二日安葬在思明区梧村金榜山北麓(今金榜公园内)。

  墓坐北朝南,近年整修后墓园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墓冢三合土砖石构筑,寿龟形坟丘,花岗岩条石围砌。

  墓碑为花岗岩质,方首,镌刻楷书“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赐谥忠愍公/诰封一品夫人德配夫人茔”等字。

  坟前供桌花岗岩质,正立面浮雕麒麟、鹿、鹤等,边饰以卷草纹。

  墓围石结构封土,“风”字形,3级墓坪。

  墓前置有八角形花岗岩莲花望柱和石狮华表各1对;望柱镌联:“俎豆馨香,荐忠良而易名两字;粤闽江浙,垂功烈而炳节千秋。”

  1992年6月纪念陈化成殉国150周年时,在墓园中央竖立陈化成半身戎装铜像。

  该墓是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1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御制江南提督陈化成祭文》

  民国《同安县志·卷25·艺文·诏谕》收录“御制江南提督陈化成祭文”,曰:

  “朕惟立功报国,良臣能致其身;赐恤褒忠,旷典用昭其节。惟精诚之克矢, 斯宠予之尤隆。

  尔原任江南提督陈化成,谋裕六韬,劳经百战。初随行伍,历任水师。迭书州载之勋,屡擒渠馘;允是万人之敌,洊陟军门。迩以釜底鱼游,井中蛙聚,念海氛之未靖,资国士以专征。霹雳飞声,申天威而讨贼;风云列阵,据地势以鏖兵。虏已在其目中,气能吞乎洋外。三军贾勇,丈人叶(按:“叶”:和,合。“协”的古文)地水之占;七日冲锋,壮士固宝山之守。贼鲸鲵其待扫,师貔虎以无前。重寄攸关,相持不懈。 何意吴淞驶进,方肆逆而逞凶;大树飘零,竟捐躯以殉难。忠魂邈矣,生气凛然。
览奏心伤,为之涕陨。酬大勋而荫其子,特沛殊恩;发内帑以恤其家,频颁钜典。阶居极地,祀立专祠。

  于戏!俎豆馨香,荐忠良而易名。两字粤、闽、江、浙,垂功烈而炳节千秋。灵如有知,尚其来格!

  道光二十二年 月 日。”

  附:《御制江南提督陈化成碑文》

  民国《同安县志·卷25·艺文·诏谕》收录“御制江南提督陈化成碑文”,曰:

  “朕惟折冲御侮,履危而果毅斯昭;取义成仁,历久而精诚益显。将帅志存敌忾,任重干城。国家典懋旌忠,名垂竹帛。

  尔原任江南提督陈化成,赳桓素著,韬略能精。早历戎行,备娴水战。习往来于海岛,竹箭波恬;擒啸聚于江洋,萑苻(按:“萑苻”:泽名,为葭苇丛密之泽,易于藏身)泽靖。制胜则群推胆识,论功而洊晋头衔。驶下濑之楼船,□飞比迅;建中军之旗鼓,狼燧无惊。爰资保障于岩疆,久播声威于渤澥。闽南开府,迭宽展觐之期;江左移防,更赖宣勤之力。乃者夷氛骚动,逆焰鸱张。允宜大受创惩,庶可潜消窥伺。惟援枹气奋,擐甲躬先。冒矢石以冲锋,睹旌旗之变色。火器则雷轰电掣,山岳崩颓;舟师则雨骤风驰,波涛震撼。贾余勇以伸士气,拨先机以慑敌情。方期貔虎前驱,鲸鲵就戮;何意犬羊突陷,猿鹤同悲。七日相持,一身竟陨。

  眷思臣节,弥怆朕心。星落蝥弧,感飘零于大树;云寒鼓角,怀捍卫于长城。象厥生平,谥为‘忠愍’。

  于戏!奠忠魂而隆庙貌,凛凛如生;荫后嗣以振家声,绳绳勿替。丰碑屹立,巽命钦承。”

  家人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初娶吴氏,继娶曾氏,侧室康氏

  子七人:长廷瑛,福建水师千总;次廷华,浙江钱塘水师都司;皆先公卒。廷芳袭世职,廷棻钦赐举人。廷芸曾氏出;廷荃廷尉康氏出。

  女一,适举人吴江孙宫璧

  孙五人:振声振兴振作宜贞振世。”

  祠祀和纪念馆

  道光廿二年(1842年)陈化成殉国后,除入祀京师昭忠祠外,道光帝下诏在其故乡厦门和死难地立祠。吴淞人民还画了两张他的遗像,一赠其子孙,一留吴淞纪念。

  上海市宝山县、上海县、华亭县皆立公祠。清《亦园胜犊》记:“公祠在上海城内,愫象高与人等。遇四月生日,士民报赛者项趾相望。闻之庙祝,谓夜深人静时,时闻靴声出入,入庙瞻礼者皆肃然祗敬,毋敢玩忽。盖沪为公成仁取义之地,宜其忠魂毅魄历久如在也。”

  上海民众还奉陈化成像于上海城隍庙,与霍光秦裕伯并称“上海三大城隍”

  道光廿二年(1842年),参将陈胜元和厦门绅商也在厦门建公祠(陈化成祠)祀之。该祠位于今厦门公园西路15号东侧。1983年厦门市政府曾拨款重修。祠堂坐北朝南,硬山布瓦顶砖木结构。面宽11.5米,进深16.3米,占地面积188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为前厅、天井和正堂。正门石匾额镌楷书公祠”3字,门两侧镌有楷书对联:“大树飘零,盖代勋名存北海;英灵坐镇,千秋俎豆冠南邦。”大门背面上方悬挂木匾额1方,上有贴金行楷书“浩气长存”4字,上款“恭颂赐谥忠愍公军门大人”,下款“标下陈胜元暨绅商仝立”。正堂内供禄位牌,上题“诰授建威将军钦命江南福建全省水师提督军门赐谥忠愍化成?公禄位”。该祠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安马巷“四公祠”亦把陈化成奉祀其中。

  1992年陈化成殉国150周年时,上海陈化成纪念馆建成开馆。该纪念馆位于上海宝山区友谊路临江公园内,以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建宝山孔庙大成殿作为馆舍,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70平方米,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馆名。2003年3月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评价

  清·苏廷玉评并悼词

  清·苏廷玉陈忠愍公神道碑》:

  “呜呼!公已死矣,而何以不瞑?公不灭贼,公之所以不瞑也。公不灭贼而竟死于贼,公之所以不瞑也。公死于贼,而又念自公死后竟无人可以灭贼,此公之所以愈不瞑也。功立垂成,败于同官,公乃赍志而死,公乃抱恨而死,公在九原宜刺骨深痛无穷也。天语垂问,臣工屡为挥泪。丹旐所过,江南士民排巷祭,为泣哭者数十百万人。至今夷人就抚,尚赞叹不已,曰:‘如此好将军,自入中华来所未见也。’

  呜呼!吾乡自李忠毅李长庚谥“忠毅”)殁后,于今三十六年矣。公与忠毅里居相望,名位相同,而其忠烈之节亦后先相继,岂吾乡山川磊落之气,代多伟人乎?抑名将之生,上关国家气运而不得以地限之乎?

  呜呼!浩然之气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而磅礴凛烈沛乎其不可遏者,直横塞乎苍冥而岂有极哉?”

  “其词曰:

  天生上将,毗代作桢。东南海□,恃为长城。
  天不死公,鲸孽一空。天竟死公,罔奏肤功。
  天子曰吁,尔谋独□。尔竟授命,尔竟捐躯。
  茫茫巨浪,莫息天吴。有谁击楫,有谁执枹。
  念尔荩臣,难赎百身。尔志何遂,尔目何瞋。
  昔事先皇,斩蛟重洋。廓清扫荡,潮汐星霜。
  越余在位,重阃攸寄。为余腹心,岂徒指臂。
  环顾百僚,如尔无两。尔支大厦,尔鸣孤掌。
  采薇出车,歌诗可废。忍听鼓鼙,兴思乱忾。
  其命部曹,书勋书劳。鼎钟腾美,崧岳争高。
  嘉尔神勇,愍尔精忠。易名定谥,恤后饰终。
  匪云酬庸,用纪宗功。以励来者,御侮折冲。
  恩纶叠至,合祀专祠。公死不死,公如生时。
  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

  清人悼诗

  清人有凭吊上海县公祠诗云:

   “报国捐躯日,遥天黯将星。山河留壮气,风雨泣阴灵。
  泪洒三军血,名流万载馨。茫茫烟水阔,凭吊问沧溟。”

  清•陈康祺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4·忠节早定死志》(按:关天培忠节):

  “呜呼!庚、辛[道光廿年庚子(1840年)、廿一年辛丑(1841年)]海上之变,文臣中可倚以御侮者,仅林文忠林则徐文忠一人,次则裕靖节裕谦靖节耳。奈懿亲重臣,临戎丧胆,彻防媚敌,惟恐失欢,以致穷岛魍魉之徒,横行溟渤,择利而食。而一时筑室之议,反以开衅责文忠,以穷蹙而死谤靖节;亦舌烧城,天地易位,至今犹有拾唾余者。

  至于陈忠愍陈化成忠愍之守吴淞,葛壮节葛云飞壮节王刚节王锡朋刚节郑忠节郑国鸿忠节三公之守定海,及公林则徐之守虎门,皆以同舟匪夫,援绝鼓死,结缨免胄,颓我长城。

  余生庚子,世贯海东,采父老之传闻,睹近年之世变,濡笔纪此,愤气填膺。恨不能起懦帅残魂,缕割寸□,充死事诸忠臣祠庙牺牢之用。呜呼!亦何及已。”

  《清史稿》评

  《清史稿·卷372·列传159·裕谦谢朝恩重祥关天培陈连升祥福江继芸陈化成海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朱贵篇末“论曰”

  “海疆战事起,既绌于兵械,又昧于敌情,又牵掣于和战之无定,畏葸者败,忠勇者亦败。专阃之臣,忘身殉国,义不返踵,亦各求其心之所安耳。呜呼,烈已!偏裨授命者,附著于篇。”

  现代赵朴初

  现代赵朴初赋诗曰: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