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 阳 詹 身世 欧阳詹,字行周,唐·晋江潘湖人,或作南安诗山人,为历史上泉州进士第1人。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潘湖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诗山人。”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等有传。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录《诗山书院志》所撰列传”为作传。 身世 祖籍长沙 欧阳詹的祖籍乃今湖南长沙。 《欧阳四门集·卷5·唐·故辅国大将军兼左骁卫将军御史中丞马公(马实)墓志铭》中自称:“承眷长沙欧阳詹。” 直系先辈谱系 欧阳詹的直系先辈,众说纷纭,主要有3说(见《泉州欧阳氏族谱》及卷首南宋·周必大、清·林麟焻两篇序文): (一)曾祖欧阳询→祖父欧阳通→父亲欧阳昌。 (二)高祖欧阳询→曾祖欧阳通→祖父佚名→父亲欧阳昌。 (三)七世祖(太太高祖)欧阳询→六世祖(太高祖)欧阳韶→高祖欧阳咸(一作欧阳幼咸)→曾祖欧阳素→祖父欧阳衍→父亲欧阳昌。 欧潭生《欧阳詹族系考辫》(泉州欧阳詹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1月)认为,第3种说法较为准确,由后溯前,即欧阳詹之七世祖(太太高祖)欧阳询→六世祖(太高祖)欧阳通(直系)与欧阳韶(继给)→高祖欧阳咸→曾祖欧阳素→祖父欧阳衍→父亲欧阳昌。 因为据考证,欧阳询(唐初书法家)生于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卒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欧阳詹约生于唐·至德三年(758年),卒于唐·贞元十六年(800年)。两人相距近200年,不可能只是间隔4、5代之祖孙。 又考,欧阳昌生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欧阳通已于武后·天授二年(691年)因反对废中宗而被冤杀,欧阳昌也不可能是欧阳通之子。欧阳韶是欧阳通同曾祖之从弟,无子,以从兄欧阳通之第3子欧阳咸为嗣,又同徙居江西鄱阳(今波阳)。 欧阳氏迁泉 詹氏先辈何人何时最早迁入泉州,先迁何地,争论剧烈,主要有3说。 欧阳昌,欧阳詹之父,携夫人范氏,由江西迁入泉州,最早定居今晋江潘湖。 欧阳韶迁潘湖说 唐初,6世祖欧阳韶(欧阳詹之太高祖),由江西鄱阳入闽,游学武荣州(古泉州,邑治今南安丰州),沿晋江泛舟东下,见今潘湖一带似鄱阳般秀丽,遂筑庐而居,命其庐曰“欧宅”。至唐·建中间(780—783年),子孙逐渐繁衍,遂命村曰“鄱湖”,后又称“潘湖”、“金湖”、“欧湖”。(《泉州欧阳氏族谱》。黄鸿源《欧阳詹故里晋江潘湖考》,泉州欧阳詹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1月) 欧阳衍再迁南安高盖山说 欧阳衍,欧阳詹之祖父,由江西迁居武荣州潘湖,不久即徙居高盖山(后属南安),建有欧阳古宅、资福院。 以后欧阳詹到高盖山栖居读书,常在山上吟诗。高中甲第进士,后人为纪念他,改高盖山为“诗山”,村名“诗村”,溪名“诗溪”。(见明·戴廷诏《欧阳詹考》,转录自清末民初戴凤仪《诗山书院志》于《欧阳四门集》;戴凤仪《欧阳行周先生列传》、《欧阳四门先生辩》,均录自戴凤仪《松村诗文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诗山》)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先世居晋江潘湖。其祖父母迁于高盖山傍之小山,结庐而居。祖母殁,茔于高盖绝顶。” 廖渊泉《欧阳詹研究若干问题考辩》(泉州学林,2006.3)认为,唐初欧阳韶时,早已由江西鄱阳来到泉州,先到邑治武荣州游学,后到其时尚属武荣州的潘湖定居。 这是因为,欧阳詹常在文中说“予闽越人也”,其挚友韩愈《欧阳生哀辞》说欧阳詹“世居闽越”,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欧阳詹》称欧阳詹“泉州晋江人”,“其先皆为本州州佐、县令”,既是“世居”,就不可能至其祖父或父亲才到泉州。 又古泉州邑治是由西部东迁沿海的,欧阳韶也有可能先到高盖山建屋,短暂托足,后到潘湖定居。 欧阳詹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年)生于潘湖,此前唐·开元六年(718年)已建晋江县。但祖父、自己、一子都住过高盖山,说他是南安人亦可。今高盖山存有欧阳詹祖母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欧阳祖母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唐宅》:“四门助教欧阳詹宅:在城南潘湖。《闽书》云:‘环湖四十余家,弦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几三十人。后废,为资福院。’”
欧阳詹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欧阳衍任浙江温州长史,父欧阳昌任广东博罗县丞,长兄欧阳谟(“言”在下)任浙江安固(今瑞安)县丞,仲兄欧阳巩(“巩”下加“言”)任广东潮州司仓;四弟欧阳誉是否任官,族谱无载,不可而知,也有族谱说其早夭。 【按:有族谱称欧阳詹之父欧阳昌任泉州通判,但唐代并没有设通判之职,宋代才有。】 欧阳詹《欧阳四门集·卷8·与王式书》“自注”曰:“詹先大父任温州长史,家父大人任博罗县丞。” 唐·韩愈《欧阳生哀辞》载:“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韩昌黎集》)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其先皆为本州州佐、县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父温州长史。兄謩,安固丞;□(上“巩”下“言”),潮州司库。”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父,温州长史。兄謩,固安县丞;□(上“巩”下“言”),潮州司仓。皆官于闽越间。” 青少年时代 “缦胡之缨,化为青衿”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定泉州为闽南首邑,成为“人文鼎盛” 之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唐》) 但在漫长的岁月里,泉州士子囿于旧习,耽恋家乡,科举很不发达。从隋·炀帝大业 年间(605~618年)开创科举制度,到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中进士,180年间泉州竟没有1人参加进士考试。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虽能通文书吏事,不肯北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先是,闽人不肯北宦。”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初,闽人耽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者,亦不肯北宦。” 唐·大历七年(772年),李琦由华州刺史授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移建府学于城南兴贤坊,礼部员外郎独孤及为写碑记,竟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意思是说结麻绳戴斗笠的野人,开始穿上读书人的儒服。这件事相当刺激当时一批胸怀大志的青年。 “操笔属词,秀而多思,发人所未发” 唐·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 “先生生而秀嶷(“秀嶷”:秀美而聪明)。自幼不与群儿狎,行止多自适。每见水滨岩畔,片景可采,心辄娱之。稍长,恒执一编,随人而问章句。或有契心,移日自得。尝读书‘白云室’,遇风月清晖,长吟高啸,不能自释。 由是日日解识书理,伏圣人之教,慕恺悌(“恺悌”:亦作“恺弟”,和乐平易)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属词,秀而多思,率发人所未发。乡之有识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欧阳詹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潘湖资福院从“隐者”罗山甫等读书,常登潘湖北畔的狮山岩、龙首山、九十九溪上的吟啸桥,每逢风月清晖或黄昏落日,便执一卷长吟高啸,不能自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吟啸桥》)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初,詹与罗山甫同隐潘湖,往见衮,衮奇之。辞归,泛舟饮饯。” 后到泉州城北清源山赐恩岩下的欧阳洞攻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虎岩、龟岩、赐恩岩》) 其后又随其母到南安码头高盖山(今属诗山)白云书室读书。后来的《祭母诗》曾回忆道: “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流泪,不见丁宁道早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诗山》) 欧阳詹还曾到好友、当时名士林藻和林蕴兄弟(后为内兄)的家乡莆田求学5年,在莆田广化寺灵岩精舍、福平山欧阳读书处等地读书。 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四库全书·黄御史集·卷5》)记:“初,侍御史济南林公藻,与其季、水部员外郎蕴,贞元中居兹而业文,欧阳四门舍泉山诣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詹性至孝,与同邑王式读书莆阳五载。莆阳去家四百余里,晨昏之思起,便奔驰慰奉,不惮往还。” 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其“操笔属词,秀而多思,发人所未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詹幼即颖悟,喜吟啸,操笔属文,率人所未到。” 《祭母诗》辩 关于上述《祭母诗》是否欧阳詹所作,学界有两种意见。 陈嵩说 认为是永福(今永泰)陈嵩所作的意见认为: ①欧阳詹英年早逝,父母仍健在。韩愈《欧阳生哀辞》曰:“呜呼!詹今其死矣……父母老矣。” ②欧阳詹《欧阳四门集》不载此诗。 ③明·戴廷诏《闽欧阳詹考》引《永福县志》称,永福也有一座高盖山,此诗是永福人陈嵩祭念安葬在永福高盖山上母亲的《哭母诗》(转引自清末民初戴凤仪《诗山书院志》) 欧阳詹说 认为是欧阳詹所作的意见认为: ①此诗从古到今流传已久,在泉州一带几乎家喻户晓。题诗所在地名诗山、诗溪、诗村,皆以此诗得名。 ②欧阳詹与韩愈相处时言及母还在,中间阔别近十年,欧阳詹又时常回里,其母去世韩愈未必知情。 ③欧阳詹所作诗未收录者,岂只此1篇。 ④陈嵩诗相似,何以知不是仿欧阳詹之作? 名达京师 大历十年(775年),邑人同学友王式、吴播、薛寿、郑简、康炜、王云卿等人劝欧阳詹北上赴举,他度力不任,与灵源道士蔡明濬、逸人罗山甫往来潘湖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道教·唐·著名道士·蔡明濬》) 建中(780—783年)初年,常衮罢相为(福建)观察使,到任后大兴学校,亲自讲学,以宾主之礼对待生员,留意奖掖后进,倡导读书习文,闽人读书之风因此渐开。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及常衮罢宰相为观察使,始择县乡秀民能文辞者,与为宾主钧礼,观游飨集必与,里人矜耀,故其俗稍相劝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及常衮观察闽部,始聚秀民教之。” 时薛播贬任泉州刺吏,也赏识欧阳詹的才华,经常带他到城西九日山与隐居于此的秦系、姜公辅等人交游,谈文论道。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薛播》:“建中(780—783年)间,(薛播)坐小累贬泉州刺史……得欧阳詹,优礼之,詹由是知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薛播、秦系、姜公辅》) 席相继薛播之后任泉州刺史,“敷文兴教”,热情奖掖后进。他对欧阳詹很是器重,凡观游飨集必邀请欧阳詹参与,让他写诗志盛。里人矜耀,故其俗稍相劝仕。席相还引荐欧阳詹到福州谒见常衮,常衮赞叹欧阳詹的才学,十分器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席相》) 唐·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欧阳詹)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 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詹独为衮所敬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建中、贞元间,(欧阳詹)以文词崛兴瓯闽间。会常衮为闽观察使,特推詹,由是詹声腾江淮,达于京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常衮观察闽中,奇之,特加推拔。”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 “独詹崛起于建中、贞元之间,超超然有升高致远之概。 会故相常衮为闽观察使,嗜诱后进,见詹大奇之,特比为‘芝英’。每有一作,叹赏不休;游娱燕飨,必延同席。詹加以谦德,动不逾节,观察益器重之。既而辞归,泛舟饮饯,声名大振瓯闽间,遂渐腾江淮,达于京师矣。” 此时,福建“风移教行”,士子“竟劝子弟”,皆以读书为荣。在常衮等的奖励下,当时泉州一群青年奋志力学,有时到莆田,有时在泉州,互相切磋、砥砺。他们在泉山石室读书时,林蕴写了一篇《泉山铭》,说明他们的志向和取得的成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山铭》)。 温陵甲第破天荒 贞元二年西上长安应礼闱 欧阳詹本无心科举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因双亲严命,加之常衮、席相等长官的奖掖和亲友的激励,才决心参加科举考试。贞元二年(786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这是泉州士子前所未有的举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闽书》”:“欧阳詹少与里人王式、吴播、薛寿、郑简、康暐、王云卿相善。诸公见詹性行文辞,劝其赴举,詹不应。后詹为观察常衮、州将薛播所知,诸公佥以白詹父博罗丞,令其赴举京师。詹父特与诸公会于龙首山妙峰堂,询议可否,诸公益决其行。父乃遣詹随计吏,明年(?)遂登第。”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是时也,父母期以远大,以为子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子若在京,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詹于是承亲志,计偕长安礼闱。”(按:“礼闱”:古代科举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 西上时,欧阳詹一方面有离乡背井的感慨,题《泉州赴上都,洛阳亭留别舍弟及故人》:“天长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另方面满怀“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的信心。 经过1年艰辛的万里跋涉,抵达京师长安。 四试不售 从贞元二年(786年)起,欧阳詹在京师长安渡过了6年借贷赁屋的羁旅生活,曾4次参加科考不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四上不售,屈抑者数稔,而志不稍挫,益自劘(“劘”:砺)磨。”? 贞元八年登“龙虎榜” 贞元八年壬申(792年),欧阳詹第5次参加科考,所谓“五试于礼部”。 时科兵部侍郎陆贽(后为相)知贡举,所取贾陵(第1名)、欧阳詹(第2名)、韩愈(第3名)、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22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唐·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举进士,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聊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举进士,与韩愈、李观辈联第,时称‘龙虎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贞元八年,陆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号为龙虎榜,所得士若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淮、冯宿、庾承宣,皆一时之选,而詹与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贞元八年,陆贽知贡举,詹登第二,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皆入选,人号‘龙虎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登科记》”:“德宗贞元八年,是岁壬申,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所取二十二人,贾棱为首,欧阳詹第二人。是榜为宰相者三人:王涯、李绛、崔群。赋题《明水》,诗题《御沟新柳》。”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贞元八年壬申,陆贽知贡举,擢詹及第第二名,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为“龙虎榜”。” 欧阳詹荣获甲第进士名次,大多数史志和族谱都说是第2名,只有清·徐松《<登科记>考》说是第3名,第2名是寓居泉州的江东(今江苏)籍人陈诩。但查阅史志族谱,该年泉州进士名录却不见陈诩姓名,古《登科记》早已佚失,难以得知。 欧阳詹《及第后酬故园亲故》 :“才非天授学非师,以此成名曩岂期。杨叶射频因偶中, 桂枝材美敢当之。称文作艺方惭德,相贺投篇料愧词。犹著褐衣何足羡,如君即是载鸣时。” 韩愈曰:“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从此,欧阳詹和韩愈这两个际遇同样坎坷而有共同思想抱负的文人,结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过从甚密。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与愈友善。” 泉州登进士第一人 欧阳詹逝后,韩愈《欧阳生哀辞》中称:“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说:“闽人第进士,自詹始。”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闽人第进士自詹始也。” 此说不确。 唐·黄璞《闽川名士传》、清·泉州人柯辂《欧阳行周先生旧事考误》、清·泉州人陈庆镛《复刘宽夫侍御位坦书》都己考证,福建首位进士是唐·神龙二年(706年)长溪(古属霞浦,今宁德)人薛令之。漳州人陈珦、将乐人廖广、莆阳人林藻,也都于唐·贞元七年(791年)第进士,早欧阳詹1年。 清·郑万坤《全闽诗话》(《四库全书》)载:闽东长溪(今福安)人薛令之,字珍君,登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开元中迁右庶子,与贺知章同职为肃宗东宫侍读。由于官次清淡,积岁不迁,薛令之戏题诗壁间,发泄牢骚:“明月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筋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玄宗幸东宫见之,索笔题其旁曰:“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因谢病归闽。玄宗闻其贫,而生恻隐之心,曾令地方官给予接济,令之量受而已。等到肃宗即位,以旧恩诏,令之已穷愁老死多年了。 莆田人林藻登进士在贞元七年(791年)。南宋·朱熹《闽林开族千年谱·林氏世系总纪》中记叙由晋安温陵迁居莆阳北螺村的林孝宝之后裔:“藻廷试赋《合浦还珠》称,擢进士及第,为闽中破天荒。”郑万坤《全闽诗话》(《四库全书》)也载,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刑部侍郎杜黄裳知贡举,所取20人,林藻第10人。 但是,说欧阳詹是今泉州历史上首位进士,亦是闽泉历史上首位甲第进士,这是不会错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撰联赞他“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指认欧阳詹是泉州登进士第1人,是正确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影响深远 闽省自欧阳詹登第,文辞崛兴,影响极其深远。 明·理学名臣、乡贤蔡清为《欧阳行周先生文集》作“序”谓:“自是,闽士始知所向慕,儒风日以振起,相师不绝。迤逦至于杨龟山(杨时)、李延平(李侗)辈,分河洛之派,授之朱子,而正学大明,道统有归,吾闽遂称海滨邹鲁矣。是正有美夫瓜瓞之势,其蔓不绝,至末而益大者,谓非先生实为之根柢又不可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y.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泉南著述·欧阳行周集》) 回乡省亲 贞元八年回乡 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举进士后,并未授职,即于当年五月回乡省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席相》:“席相,安定人。贞元(785—805年)中以河东令刺泉州。敷教兴文,建六曹都堂,造北楼,请欧阳詹为记(《六曹新都堂记》、《北楼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子城·泉山门》) 《甘露述》 唐·贞元八年壬申(792年),莆田人、福唐县尉林某之母卒,贞元九年癸酉(793年)营与其父合葬,有甘露之异,欧阳詹执礼时获见,为作《甘露述》以昭孝德。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74·艺文7·杂体文》收录“唐·欧阳詹《甘露述》”,文曰: “述甘露,昭孝德也。 贞元壬申岁,福州福唐县尉、清源莆邑人、济南林公□太夫人终,公每一痛哭,至水浆不入口,或三日,或五日,内外羸惫,殆至殒灭。 癸酉,将与先府君(“先府君”:对已故父亲的尊称)修合葬之礼,公之于亲事存,既竭其力送终,思尽其勤,含襚(注:古丧礼,以珠玉纳死者口中曰“含”,以衣衾赠死者曰“襚”)品章则有王度,不敢越也。茔域固护,实在我私,当垦而行之,于是躬开坎室,自埏砖甓,与兄弟手攻肩负,以凿以筑,虽率情性,而无愆法度,不违典礼,而有异常仪,载考载理,而未之窆(埋葬)也。 春三月二日,忽异气自天,氛氲下蒙,非云非烟,幂幂绵绵,彩耀光鲜,馨香馥然,朝起及暝,徘徊不散。 先是,绕垄已栽松柏,洎晨枝弃间遍悬露滴,其滴齐大如梧桐子。公奇之,与兄弟及乡人时相慰者,而尝之其味甘,异于人间所甘之甘。日渐高,不销不曦,转坚转明,莹然珠相,铿然玉声,如是者三日,睹者争取,或食或玩。 噫!天冥冥,其间蓄灵;地陈陈,其间蓄神。灵无形,神无身,无形无言,无身无声。苟有可褒,以物而旌;苟无可褒,物不虚行其德。常其物,常其德,稀其物,稀予闻,甘露之说,莫覩甘露之实,其为稀也,不亦甚乎。 今为公而降,公之德岂常德欤?况殊香启途、异彩相鲜、凝结丰圆、向日翻坚者哉,则其至诚所招,又多矣。 予执手礼,幸而获见,弥耸不足,遂为之述。” 再次北上 贞元九年(793年),欧阳詹再次北上。 临行前,泉州刺史席相在东湖二公亭设宴,为欧阳詹和八名赴京应试的举子饯行,请姜公辅作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东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唐·刺史·席相》:“癸酉岁(贞元九年,793年),詹与邑贡生八人将西上,相以乡饮礼饯送之。更设宴东湖亭,修宾主礼,款洽备至。一时老幼来窥,尽室盈岐,闾里之士,皆以为荣,竞劝于学。” 欧阳詹为作《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后来,又撰《二公亭记》追述其事。 候选 贞元九~十四年四试于吏部 唐·贞元九年(793年)至贞元十四年(798年),欧阳詹在京师候选,“四试于吏部”。 贞元十年(794年),欧阳詹应“直言极谏试”,没被录用。 贞元十一年(795年),欧阳詹应“博学宏辞科试”,试题为《片言析狱论》。他的文章指出当时“片言析狱”的弊端,论曰:“以斯析狱,小则严刑拷打,肌肤受刑;大则性命丧于刑具。片言不可用于析狱。”结果又落选。 后又“应博学宏辞科不授,一平选,被驳。” 贞元十四年(798年),欧阳詹“四试于吏部,又一平选”。 这时期,韩愈也“三选于吏部不得官,闻吏部有博学宏辞选才,再试才一得,又黜于中书。”两人都是家山万里,在京亲朋寡少,无所依托,缺衣少食,租屋而居,相互间互相理解和同情,友情愈加深笃。他们总是形影相随,或共同探研文墨,“志于古文”;或谈心解闷,“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或一同外出漫游,观赏长安附近山川名胜。 在京候选几年中,欧阳詹历游了不少名山大川,四川、太原、中原一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写下大量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歌。 太原行 候选期间,欧阳詹曾一度游历太原,时间应该不短;直至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得授“国子监四门助教”,才离开太原回京就任。 在太原时,欧阳詹游览山川景色,广交文人学士,留下不少诗篇。如: 《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前来称英隽,有食主人鱼。后来曰贤才,又受主人车。伊予亦投刺,恩煦胡凋疏。既睹主人面,复见主人书。餬口百家周。赁庑三月馀。眼见寒序臻,坐送秋光除。西日惄饥肠,北风疾絺裾。升堂有知音,此意当何如。” 《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百丈化城楼,君登最上头。九霄回栈路,八到视并州。烟火遗尧庶,山河启圣猷。短垣齐介岭,片白指分流。清铎中天籁,哀鸣下界秋。境闲知道胜,心远见名浮。岂念乘肥马,方应驾大牛。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 《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青窗朱户半天开,极目凝神望几回。晋国颓墉生草树,皇家瑞气在楼台。千条水入黄河去,万点山从紫塞来。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 《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西寺碧云端,东溟白雪团。年来一夜玩,君在半天看。素魄当怀上,清光在下寒。宜裁济江什,有阻惠连欢。” 《陪太原郑行军中丞登汾上阁,中丞诗曰‘汾楼……’,辄书即事上答》:“并州汾上阁,登望似吴阊。贯郭河通路,萦村水逼乡。城槐临枉渚,巷市接飞梁。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 国子监四门助教 贞元十五年任职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终于被朝廷授予1个文职小官——“国子监四门助教”。虽然这是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职衔,但福建人担任此职在历史上还是第1次。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詹先为国子监四门助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后为国子四门助教。”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授四门助教,年四十余矣。”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詹授四门助教。”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嗣是,两应博学宏词,不受。一再平选,始授四门助教。” 由是,泉人即以“四门”、“四门博士”指称欧阳詹。 支持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在国子监四门助教任上,欧阳詹全力支持和参与韩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很想有所作为,史称:“唐自助教设官以来,善举其职者,无逾于詹。”但朝廷并没有重用他们。因此,欧阳詹在长安过着借贷赁屋,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 贞元十五年(799年),时任徐州从事的韩愈回京述职,欧阳詹率生员伏阙上书,力荐韩愈为四门博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率其徒举愈为博士,又昌言明何蕃为仁勇。评者谓唐自助教置官以来,善举职者无逾于詹云。”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韩愈为徐州从事,朝正京师,詹将率其徒伏阙下,举愈为博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时韩愈为徐州从事,詹将伏阙,举愈为博士,又昌言何蕃为仁勇。论者谓唐助教善举其职者无逾于詹。”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詹在国子监,举善惟恐不及,凡有益同类者,毅然为之。时韩愈以徐州从事,朝正京师。詹率其徒伏阙下,举愈为博士。何蕃在太学,学行焯焯(“焯焯”:显著,昭然),詹昌言于朝,明其仁勇。评者谓唐自助教置官以来,善尽职者,无逾于詹。” 事虽不成,但韩愈非常感动,临返徐州前,以满腔愤懑的心情写下《弩骥吟》赠欧阳詹。诗中慨叹:“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寄诗同心子,为我高声讴。”欧阳詹见诗感慨不已,写下《答韩十八弩骥吟》回赠劝慰。 对学子谆谆善诱 欧阳詹对学子注意谆谆善诱。 学生徐晦落第,欧阳詹题《徐十八?晦落第》诗勉之,曰:“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汲汲有所为,驱驱无本情。懿哉苍梧凤,终见排云征。”徐晦不负所望,次年考取进士第1名。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初,徐晦举进士不中,詹数称之;明年高第,仕为福建观察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初,徐晦举进士,不中,詹数称之;明年高第,仕为福建观察使。” 思念家乡故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志4·诗歌·唐诗》: “《舟中对月寄姜相(姜公辅)(五律)》(邑人欧阳詹,四门博士): ‘中宵天色净,片月出沧洲。皎洁临孤岛,婵娟入乱流。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公辅》) 英年早逝 贞元十六年客死长安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欧阳詹上书执政郑相,期望有所作为,而竞于当年客死长安,享年仅46岁。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卒,年四十馀。崔群哭之甚,愈为詹《哀辞》,自书以遗群……(徐晦)语及詹,必流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詹早卒,愈为作《哀词》,李翱为《传》,而廉使李贻孙又序其文传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唐·欧阳詹》:“未几卒。愈为作《哀辞》称其孝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 “未几卒,年四十余。詹平生孝行信义。其卒也,崔群哭之甚哀,韩愈为哀词,李翱为传。” “(徐晦)语及詹,必流涕。”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未几,卒于京师,年四十余。” 欧阳詹笃于友谊,临终时遗嘱灵柩南运,特嘱葬于年轻时与好友林藻、林蕴兄弟读书的莆田广化寺北灵岩精庐浮图之阴。 韩愈《哀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74·艺文7·杂体文》收录“韩愈《欧阳生哀辞》”,全文曰: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以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 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 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 建中(780—783年)、贞元(785—805年)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787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 (贞元)八年(792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 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 十五年(799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 呜呼!詹今其死矣。 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 詹之事业文章,李翱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求仕与友兮,远违其乡。父母之命兮,子奉以行。 恋妓而死 欧阳詹英年早逝原因,唐·韩愈《欧阳生哀辞》、宋·欧阳修《新唐书》本传、省府县志及族谱,均无记载,最讳提及。事实上,欧阳詹是恋妓而死。 此事大体为:欧阳詹在京候选期间,曾一度游历太原,于乐籍中遇一妓,悦恋之,情甚相得,盟约回京后当来迎归。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即回京就任。籍妓思之经年不来,得疾,留遗诗而逝。贞元十六年(800年),欧阳詹果派人到太原来接籍妓,来人仅得遗诗归京,具白其事。欧阳詹启函阅文,又见其诗,一恸而卒。 最早记载此事者,乃唐·元和间(806—820年)晚唐诗人孟简。孟简,字畿道,山东德州昌平人。孟简早欧阳詹1年中进士,累官司封郎中、谏议大夫,常州刺史、户部侍郎。孟简是欧阳詹的故交,为人“尚节义”,谅不至于见毁。 唐·大顺(890—891年)间侯官(今闽侯)人黄璞的《闽川名士传》(已佚)也记此事。 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274·情感·欧阳詹》载: “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弱冠能属文,天纵浩汗。贞元年登进士第,毕关试,薄游太原。于乐籍中,因有所悦,情甚相得。及归,乃与之盟曰:‘至都,当相迎耳。’ 即泪泣而别,仍赠之诗(即《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曰:‘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谅多(“多”或作“犹”)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 寻除国子四门助教,住京。 籍中者思之不已,经年得疾且甚,乃危妆引髻,刃而匣之,顾谓女弟曰:‘吾其死矣。苟欧阳生使至,可以是为信。’又遗之诗曰:‘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绝笔而逝。 及詹使至,女弟如言,径持归京,具白其事。詹启函阅文,又见其诗,一恸而卒。 故孟简赋诗哭之(“哭之”二字原阙,据明钞本由下文移补): 序曰: 闽越之英,惟欧阳生(“生”字下原有“诗哭之”三字,据明钞本移补于上)。以能文擢第,爰始一命。食太学之禄,助成均之教,有庸绩矣。我唐·贞元年已卯岁(贞元十五年,799年),曾献书相府,论大事,风韵清雅,词旨切直。会东方军兴,府县未暇慰荐。久之,倦游太原,还来帝京,卒官灵台。 悲夫!生于单贫,以狥名故,心专勤俭,不识声色。及兹筮仕,未知洞房纤腰之为盅惑。初抵太原,居大将军宴,席上有妓,北方之尤者,屡目于生,生感悦之。留赏累月,以为燕婉之乐,尽在是矣。 既而南辕,妓请同行。生曰:‘十目所视,不可不畏。’辞焉,请待至都而来迎。许之,乃去。生竟以蹇连,不克如约。过期,命甲遣乘,密往迎妓。妓因积望成疾,不可为也。先夭之夕,剪其云髻,谓侍儿曰:‘所欢应访我,当以发为贶。’甲至得之,以乘空归,授髻于生。生为之恸怨,涉旬而生亦殁。则韩退之(韩愈)作何蕃书,所谓欧阳詹生者也。河南穆玄道访予,常叹息其事。 呜呼!钟爱于男女。素(明钞本“素”作“索”)其效死,夫亦不蔽也。大凡以时(“时”字原阙,据明钞本补)断割,不为丽色所汨,岂若是乎?古《乐府》诗有‘华山畿’,《玉台新咏》有‘庐江小吏’,更相死,或类于此。 暇日,偶作诗以继之云: ‘有客非北逐,驱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艳照行云。 北宋·邵雍还说他看到该太原乐妓的绝命诗笔迹。 此后,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沿载此事。 南宋·龙袤 《全唐诗话·卷2·欧阳詹》也有记载,全文曰: “欧阳詹,字行周,泉州人。初见拔于常衮,后见知于退之、远宾,终于四门助教。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司当”原作“掌”,据《全唐文》补改),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乎?’子槚,早死。孙澥。 《途中寄太原所思诗》曰:‘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万里东北晋,千里西南秦。一履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匏系,早晚期相亲。’ 或曰:詹游太原,悦一妓。将别,约至都相迎,故有‘早晚期相亲’之句。妓思之不已,得疾且甚,乃刃其髻藏之,谓女弟曰:‘欧阳生至,可以为信。’又作诗曰:‘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船。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绝笔而逝。及詹至,如其言示之。詹启函.一恸而卒。 孟简赋诗哭之,序云:‘穆玄道访余,常叹其事,玄道颇惜之。’” 欧阳詹恋太原妓而死一事,代有定论,故而清《全唐诗·卷473》全文也收录了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 欧阳詹生卒年代考 《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欧阳詹》都记欧阳詹“卒年四十余”,哀他英年早逝。但其生卒年代,史志族谱均无记载,难以得知。 许说 最先较为准确推算欧阳詹生卒年代者,是清末泉州城里学者许祖淓。 他在《重校<欧阳行周先生集>跋》(许邦光、许祖淓《许光禄父子遗集·聊中隐斋遗稿》)中,根据欧阳詹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与王式书》中自言“年二十有一”,上推21年,测算欧阳詹生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后不见欧阳詹诗文,测算逝于是年,享寿45岁,与“卒年四十徐”大体相符。 林说 最近泉州学人林双华《关于欧阳詹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泉州欧阳詹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ll月)推算欧阳詹当生于唐·至德三年(758年),卒年与许祖淓推算相同,更加接近“卒年四十徐”。 评价
著述 欧阳詹善诗、文,工书,著述颇丰,有《欧阳行周集》10卷。(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欧阳行周集》) 为人 唐·著名文学家牟融《赠欧阳詹》:“为客囊无季子金,半生踪迹任浮沉。服勤因念劬劳重,思养徒怀感慨深。岛外断云凝远日,天涯芳草动愁心。家林千里遥相忆,几度停车一怅吟。”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詹事父母孝,与朋友信义。其文章切深,回复明辩。”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詹孝友谦儒,动不逾节。其文章切深,回复明辨。”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 “詹性至孝。尝读书莆阳,去家四百余里,晨昏之思忽起,珍异之味忽得,便奔驰归养,不惮往还。尝侨于京师,孝思迫切,忽梦其母以乱丝绕其身万重,父啮其臂见血,醒后每每有归宁(“归宁”:返乡)之志。 詹遍交当世贤豪,将以信义;奖诱后进,尤出至诚。故韩愈《驽骥吟一叹》,特以詹为同心。及詹卒,愈为哀词,李翱为传,崔群等亦哭之甚。卒之明年,徐晦高第,仕为福建观察使,以素受詹推奖,语及詹必流涕。” 文学 概述 唐·福建等州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正议大夫使持节都督福州诸军事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贻孙为《欧阳行周先生文集》序云:“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而诗名尤卓绝一时。”其辞章“大振耀瓯闽之乡。”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其集有大中六年(852年)李贻孙序,称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年杰出。今观詹之文,与李观相上下,去愈甚远,盖此三人同年举进士,皆出陆贽之门,并有名声,其优劣未经定论,故贻孙之言如此。然詹之文实有古格,在当时纂组排偶者上,韩愈为欧阳生哀辞称许甚至,亦非过情也。” 詹所处时代,虽然己没有盛唐的繁荣昌盛,人的精神面貌也没有盛唐时代的蓬勃英发,但也曾经被认为是中兴阶段,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学士,表现了对社会的热情,对政治的褒贬,对文风的改革。欧阳詹由于过早辞世,所以在古文运动中的建树未被充分揭示,其文学上的才能也未充分发挥。但观全集,不难发现他的文学实践,正是唐中叶古文的实践。他摆脱了六朝以来的骈文羁绊,文章力求达情达意,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重要的变革。 诗 从收入《全唐诗》的詹诗1卷计80首看,四言、五言、绝句、律诗、歌行均有,基本为言志抒情之作,歌行周旋情切,律绝恬淡感伤,不失风雅。 如: 《寓兴》:“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皆乘庆云沃,一种春风吹。美恶苟同归,喧嚣同尔为。相将任玄造,聊醉手中卮。” 《玩月》:“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 《题王明府郊亭》:“日月郊亭启竹扉,论桑劝穑是常机。山城要得牛羊下,方与农人分背归。” 《塞上行》:“闻说胡兵欲利秋,昨来投笔到营州。骁雄已许将军用,边塞无劳天子忧。” 《题秦岭》:“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 《汝川行》:“汝坟春女蚕忙月,朝起采桑日西没。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蹋金梯倚枝歇。垂空玉腕若无骨,映叶朱唇似花发。相欢谁是游冶郎,蚕休不得岐路旁。” 《题梨岭》:“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咽水偏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 《许州途中》:“秦川行尽颍川长,吴江越岭已同方。征途渺渺烟茫茫,未得还乡伤近乡。随萍逐梗见春光,行乐登台斗在旁。林间啼鸟野中芳,有似故园皆断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笔精》”:“余在白门时,编刻《欧阳詹诗集》,自谓无遗矣。偶阅全蜀艺文志,詹有《新都行》云:‘缥缈空中丝,蒙龙道傍树。翻兹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原本所遣,尚俟续补。” 文 詹所作之文,大多有新意,有独见。 如《片言折狱论》,指孔子说子路“片言折狱者,其由也欤”,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称赞子路善于折狱。詹却指出,这句话并非称赞子路,世代“以片言折狱”为害不浅。 如《吊汉武帝文》,则直指武帝心怀“帝王与神仙”的矛盾,“履其位而不知所以守,好其事而不知所以从。”都能表现“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的功能。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铭·陶器铭并序》特地收录1篇欧阳詹的“陶器铭并序”全文且加以按语,以说明欧阳詹为文的特色,曰: ? “陶器铭并序(唐·欧阳詹) 尝侍论于长者,儳有之曰:‘近代之作玉杯,丽则丽矣,愚以不如古人之为陶。’长者韪之,以为知言。 退而思其所自,多亦不忝伊人之誉。 器以利用,道从易简。利用者,贵无往而不适;易简者,取立功而非勤。今天下之至富者,土也;不劳而成者,火也。夫陶,掬坏以制,焚蒸以凝;就其不劳,因其至富。不莹而冰精珠皖,不锻而金固石坚。一工致功,千室以给。斛、鬲、罍、甗、瓶、缶、杯、盂,大穷儋石,小极圭撮。经鼎镬而自若,在燀爇而莫渝。满绝堂侈靡之讥,提挈无剽杀之患。其功则易简也,其实则利用也,其藏又保安也。 易简二仪之理,利用五行之本,保安立身之方,执人之方,履物之本,从天地之理。此三皇五帝所以内户不扃,外户不闭,无为之德所由生也。 岂夫玉杯之独劣,其余孰得而俦焉?则刓(“刓”:刻镂)材搜璞,穷山越壑,砻磨雕琢,铸炼丹雘,力尽终年之功,财殚不赀之产,量才升合,质忌汤火,置家得奢盈之议,中怀生贼害之累。其功则非易简也,其实则非利用也,其藏又非保安也。悖二仪之理,违五行之本,乖立身之方,此夏桀、商纣所以人人颇邪,比屋可戮,亡身之祸所由生也。 省费鲜劳,皆备于物。德且如彼,而人贱之。凡人蠹物,不周于用,祸又如此,而人贵之久矣哉,世之迷也。物有贱而可贵,亦有贵而可贱,惟贤者能审之。 小子不幸,亿而有中,诚背常人之见,故为铭以广之。 铭曰: ‘黜污易抔,圣人制器。易简作程,利用为贵。 按:此即古人谨小慎微之意也。区区一陶,说到二仪、五行之本,帝王兴亡之机,则小可见大,微可知显,非明道者不能为是言也。且陶器从约,则凡宫室、车马、衣服之类,必皆黜华崇实,一洗晚近侈靡之风,是亦世道人心之所维系也。亟禄(“禄”:应为“录”之误)之以劝后生。希朱识。” 历代贬抑欧阳詹的也有。 欧阳詹写有《自明诚论》1篇,论说:“自性达物曰诚,自学达诚曰明。上圣述诚以启明,其次考明以得诚。苟非上圣,未有不由明而致诚者。”接着引文王、周公、孔子为自性而诚者,尹喜自明诚而长生,公孙鞅自明诚而佐赢政,公孙弘自明诚而为卿,张子房自明诚而辅刘邦,管夷吾自明诚而佐齐桓。进一步论证,既明且诚,施于身,可以正百行、通神明;处之家,可以事父母、亲兄弟;游于乡,可以睦间里、息讼争;行于国,可以辑群臣而子黎民;立于朝,可以上下有序;据天下,可以教化平。自明诚是有心者都能达到的。这篇论文强调要努力学习,才能实现各自的志向。而贬抑者如清初王士祯《香祖笔记·卷5》竟惊呼为“离经叛道,狂悖缪悠之论”。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欧阳行周集》:“惟王士祯《池北偶谈》摘其《自诚明论》,‘尹喜自明诚而长生,公孙弘自明诚而为卿,张子房(张良)自明诚而铺刘(刘邦),公孙鞅(商鞅)自明诚而佐赢(赢秦)’诸句,以为离经叛道,则其说信然。然宋儒未出以前,学者论多驳杂,难以尽纠,亦存而不论可矣。” 闽学祖师 欧阳詹受八闽文人尊为“闽文之祖”,也受八闽儒者尊为“闽学(闽派理学)之祖”。 明·泉州人、史学家何乔远题联赞他“直开关、闽、濂、洛之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文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锡衮》) 《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 清代官绅与族裔称欧阳詹为“理学名宦”。 有人还列出所谓欧阳詹“闽学”的传承人,如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8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9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潘湖12世孙),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潘湖15世孙)等,誉为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各条》) 但是,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不符合欧阳詹之思想实际和历史时代,欧阳詹不是“闽学祖师”。 (一)欧阳詹虽具有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但他是诗人、文学家,不是思想家、哲学家。 (二)理学是宋、元兴起、明、清鼎盛的儒家唯心主义思想达到顶峰的学派,又叫道学,提出“理”(精神)先于“气”(物质),“理”决定“气”,“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说教,分为关(关中)、闽(闽疆)、濂(濂溪)、洛(洛阳)四大派系。欧阳詹无此思想主张,而是具有初步朴素唯物论思想。 (三)欧阳詹与韩愈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但两人思想认识有所不同。韩愈以孔、孟继承者自居,极力维护与发展儒道,说他是理学先驱勉强还可以,说欧阳詹则不行。何况,闽学创奠者朱熹对欧阳詹的思也未见有何继承。 (详参廖渊泉、黄天柱、蔡长溪《欧阳詹的成长及其思想主张与诗文成就》,林双华《关于欧阳詹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林国平《欧阳詹哲学思想刍议》,王秀春《欧阳詹与佛教》,均为参加2004年11月泉州欧阳詹学术研讨会论文) 惑妓事 欧阳詹惑太原妓而卒一事,在唐朝和北宋并无非议。入南宋后,除元代外,一直到明、清,由于理学昌盛,论者不论相信与否,都以此事为耻,就是现代亦受此影响。 毁谤说 北宋·陈振孙、南宋·真德秀、元·马端临等持正统儒家思想的官绅学者,都认为欧阳詹是孝顺父母、厚爱妻儿的正人君子,绝不会违背儒家伦理纲常,抛弃父母妻儿,贪恋一名歌妓,并为之而死的。因而,他们对孟简、黄璞等人大加批驳,说是毁谤,责问好事者不信韩愈而信孟、黄。(真德秀、马端临驳黄璞之文,附录于《欧阳四门集》,编校者命真德秀文为《驳黄璞诬欧阳詹惑太原妓》,马端临文为《也驳黄璞诬欧阳詹惑太原妓》) 南宋·真德秀《欧阳四门集·题跋》写道:“嘉定己卯(嘉定十二年,1219年),郡士林彬之为余言:‘四门之文之行,昌黎?韩文公(韩愈)盖亟称之。至黄璞为《闽中名士传》乃记太原妓一节,观者疑焉。近岁黄君介、喻君良能尝为文以辩,谓宜登载编末,以澡千载之污。’”矛头绕过孟简直指黄璞,干脆称黄污蔑,要把辩污的文章刊在《欧阳四门集》之末,“以澡千载之污”。真德秀是朱熹学术的主要继承者,嘉定十年~绍定年间曾两知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真德秀》) 明·何炯《清源文献》曰:“欧阳四门初发太原途中寄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此古《乐府》体也,黄璞乃有太原函髻之谤,谓公悦一妓,卒以此陨身。好事者喜传之,不信韩退之、李习之、李贻孙三公而信璞,何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炯》) 清·校勘家何焯(1661—1722年)《义门读书记》中,将此事归于妄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清源文献》”:“欧阳四门《初发太原途中寄所思诗》:‘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此古乐府体也。黄璞乃有太原函髻之谤,谓公悦一妓,卒以此陨身,好事者喜传之,不信韩退之、李习之、李贻孙三公而信璞,何哉?” 护短不提说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欧阳詹之《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等诗,证实欧阳詹确有恋太原妓情事,对韩愈《欧阳生哀辞》只字未提,是“护短”“饰词”。其评曰:“岂退之(韩愈字退之)以同榜之故,而固护其短,饰词以解人之疑与?呜呼!詹能义何蕃之不从乱,而不能割爱于一妇人;能荐韩愈之贤,而不能以贻亲忧为念;殆有所蔽而然也。” 清·史学家沈钦韩(1775—1832年)《韩昌黎集补注》中推测,韩愈《欧阳生哀辞》绝口不提此事,是故意为朋友讳,以慰其父母。 欧阳詹无德行说 宋·晁公武《读书志》认为欧阳詹惑太原妓而死之事实有,但讥欧阳詹无德行。 风气使然说 实际上,在封建社会,已有妻室的男人再恋他女,或纳姬妾,是正常的,并不被认为是对发妻的不忠诚与眷爱。唐宋时代还有官妓制度,士大夫、学子与游者甚多,李白、苏东坡辈都有。 因此,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欧阳行周集》评论曰: “《太原赠妓》一诗,陈振孙《书录解题》力辩函髻之诬。考《闽川名士传》载詹游太原,始末甚详。所载孟简一诗,乃同时之所作,亦必无舛误。 又考邵博《闻见后录》载:‘妓家至宋犹隶书籍,珍藏詹之手迹,博尝见之。’则不可谓竞无其事。 盖唐、宋官妓,士大夫往往狎游,不以为讶,见于诸家诗集者甚多,亦其时风气使然,固不必奖其风流,亦不必讳为瑕垢也。” 即是说,此事既非优点亦非缺点,不必宣扬也无需隐讳,评论最为公允。 家庭成员及衍传
泉州欧阳氏族谱都说,欧阳詹在世时,一家有祖母范氏、父亲欧阳昌、母亲范氏、自己、妻子林氏、长兄欧阳□(上“莫”下“言”合一字)、仲兄欧阳□(上“巩”下“言”合一字)、长子欧阳价(一作槚)、次子欧阳萌、三子欧阳秬,共10人。 然而,欧阳詹《泉州赴上都洛阳亭留别舍弟及故人》、《除夜侍酒呈诸兄示舍弟》两诗,说明他还有1个弟弟。有的族谱说不是弟弟而是三兄,实误。有人考证,四弟名欧阳誉,因兄长□(上“莫”下“言”合一字)、□(上“巩”下“言”合一字)、詹,底下都是“言”字,当可相信。 欧阳詹又有1个妹妹,嫁给郑晚为妻。欧阳詹《有唐公子郑公(晚)墓志铭》曰:“詹有若人之妹配于公。” 如此,则欧阳詹在世时,家庭至少有12人。 (以上所引诗、铭,依次载《欧阳四门集·卷3、卷5》) 欧阳詹妻林氏、系莆阳(今莆田,时属泉州)名宦林披之千金,林藻、林蕴之妹,名萍,排行第九,与兄藻、蕴等人同用“艹”字作头,亦当可信(见黄启明《潘湖俊儒·欧阳詹传略》)。 三子 长子欧阳价(或作“欧阳槚”) 一说居南安诗山。 《欧阳四门集·卷首·李贻孙序》有曰:“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唐·欧阳詹》:“子价,居南安,微有文,亦早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子价,居南安。”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子长槚,有文名,仍居南安。” 一说居泉州郡城西隅甲第巷,奉祀祖先。 或说欧阳价早卒,其后裔蕃衍迁徙情况,族谱缺载;也有族谱说价无嗣。 次子欧阳萌 欧阳萌迁居莆阳(今莆田)锦屏山下,祭扫欧阳詹墓,在莆各地蕃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 “次(子)萌,移居莆田。 孙□,善赋诗,为韦中令、刘襄帅所优礼。” 三子欧阳秬 欧阳詹将欧阳秬继给长兄欧阳谟(“言”在下)为嗣,亲子变为从子,世居晋江潘湖。欧阳秬后被冤杀,后裔蕃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秬》)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203·列传第128·欧阳詹》:“从子秬,字降之,亦工为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从子秬,工文词,开成三年(838年)进士,郡、县志均有传。” 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唐·欧阳詹》: “其裔居南安者,曰深,赠昭毅将军;曰模,官广西按察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深、欧阳模》) 居莆田者,曰伸,知开封府;曰盼,官国子监学正;曰直卿,知漳浦县;曰清卿,任建宁教授,俱能以文章忠节惠政彰于世云。” 明·洪武二年“黑蜂之难” 到明初欧阳仪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发生“黑蜂之难”。何谓“黑蜂之难”,至今仍是个谜,当是反抗明朝封建统治者事件,有其隐情,不好明言。 欧阳氏族人受此严重打击,无法再住下去,为逃避迫害灭族,只得全部逃离潘湖。 欧阳仪之8子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晋江、南安、同安(今属厦门)各县,漳州府属龙溪等县城乡(详见《泉州欧阳氏族谱》),至今晋江潘湖、南安诗山、泉州城西甲第巷已全无欧阳氏族人了。 附一:明·戴廷诏《闽·欧阳詹考》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考》收录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22岁的戴廷诏以儒士赴省试时,献给督学王麟洲的《闽·欧阳詹考》一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廷诏》) 文曰: “闽·欧阳詹考(万历乙酉督学王麟洲考取遗才,八郡第一名戴廷召,赞美里人。) 公讳詹,字行周。自总角时不与群儿狎。稍长,常手一编,随人质问,或有契心,欣畅移日。事父母至孝,与朋友信义。工文词,善歌咏,著文集十卷。李贻孙序之,谓其:‘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司当代文衡,以变风雅也。’ 初,闽人未知学,会故相常衮为闽观察使,兴学校,正风俗,延詹领袖诸生。奇其文,器之,特加推拔,每宴集必致之。德宗·贞元壬申(贞元八年,792年),陆贽知贡举,贾棱翊(“翊”:辅佐)焉,试以《明水赋》、《御沟新柳诗》,廉公文章盖世,谊气千古,擢及第第二,授四门助教,而与韩愈、李绛、崔群、李观、冯宿、庾承宣辈一时侪列,龙虎声名籍甚。昌黎(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尝谓:‘闽越人举进士,由詹始。’信已! 公父温州长史;兄谟,固安丞,潮州司仓;子槚,有文名;孙澥,负诗称。俱早夭。从子秬,树帜词坛,亦开成三年(838年)进士。昌黎谓:‘自詹以上,皆为闽越官。’益信焉。 考其先,择美我南邑十一都高盖山下,以欧阳有诗,故名诗山村,亦号诗村,地以人重也,县乘志之详矣。而或以谱入晋江,或以籍隶莆阳,世远年湮,几于杞宋(“杞宋”:即杞宋无征,指材料不足,无法证明)。尝稽我邑治内有‘应魁亭’,为公登第立;有‘衣锦坊’,为公荣归竖;有‘欧阳亭’,为公游憩建。况李贻孙弁公文集谓‘公之子槚自南安来求序’,则公为丰州武荣人审矣。 祠志载:公与王式读书莆阳,距家四百里许,晨昏之思忽起,便奔驰慰奉,不惮往返。则公非莆阳人尤彰明较著者也。 更有荒唐无稽者,莫如欧阳墓一说。旧传公幼读书高盖山白云室,母尝丁宁早归。赴举时,母殁,里人为葬是山。既归,作诗哀之,曰:‘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乌雀傍林飞。庭前滴酒空流泪,不见丁宁道早归。’(查《全唐诗外编》亦载有此诗,作者署“欧阳詹”。其中几个字与此有异:“头”为“前”,“乌雀”为“宿鸟”,“庭”为“坟”,“流”为“垂”。)稽诸《统志》,亦载是诗。后之好事者竟枉为其母坟,翻作‘吞人墓’。噫,亦惑矣! 我先邑侯黄济,字翊时,江右名进士也,来董斯土,修志及此,剔之。盖按:韩文公(韩愈)自徐州从事至京师,公将率其徒伏阙下,举退之为博士,未逮而卒,年才四十。崔群哭之恸,李翱为作传,韩愈为哀词。词中有云:‘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则公殁时,父母俱存,昭然也。墓之者何为?哀之者何说? 然是诗亦无谓。稽之《永福县志》,陈嵩诗也。永福原有高盖山,我邑亦有高盖山,或并其名而窃其诗以诬先贤。黄邑侯修志,直以为郢书燕说之误,不列于夏五郭公之义。而析之最精者,欲后人信其目,勿沿其口也。生初亦耳而听之,而信之,迨阅志及之,不觉千余年之误,旷然一解。论世知人若黄邑侯者,可谓读书有眼矣。 夫母死而歌,犹非礼教中人也,况未死而哀乎?在庸人已不可诬,而诬四门博士(欧阳詹),而为七闽破天荒者乎? 去公之世虽远,与公之居甚近,有惭车书,大愧椽笔。缘世枉诬先贤,未得欧公之考,倏荷刍荛(“刍荛”:草野鄙陋之人,自谦语)之询,耿耿难宣,姑摭(摭:搜集)证据,爰就韵感题以自解疑,曰:‘纷纭浪说古坟奇,高盖山头哀母诗。谁摭陈嵩空泪语,枉成欧士早归思。殁时亲老简犹凿,死后友伤事岂疑。欲破齐东沿习见,请披韩卷检哀词。’ 未知有得欧之实与闽之胜否?不揣谫陋(“谫陋”:浅陋),以为执事献。” 附二:民国《南安县志》本传戴凤仪按 民国《南安县志·卷29·人物志5·唐儒林·欧阳詹》后,有戴凤仪“按”: “按: 黄璞《闽川名士传》、宋祁《唐书》、黄仲昭《八闽通志》,俱载欧阳四门(四门博士·欧阳詹)为晋江人。旧志又载:欧阳氏宅在泉州城南三十五都鄱湖(“鄱湖”:即“潘湖”)。环湖百余里,四十余家。唐、宋时,弦诵相闻,宾荐岁不乏人,后废为‘资福院’。 是院在高盖山腰,为四景之一。尝阅唐·释道昆《高盖山资福院碑记》云:咸亨辛未(咸亨二年,671年),曹溪惟节禅师云游至此。癸酉(咸亨四年,673年)秋,有欧阳公挥金布谷为构院宇,额曰‘资福院’。据此,则‘资福’决在诗山无疑矣。且道昆所记建院事,不曰‘有欧阳行周公’,仅曰‘有欧阳公’。记建院于高宗·咸亨癸酉(咸亨四年,673年),距‘四门’登第于德宗·贞元壬申(贞元八年,792年),先后尤隔一百二十年。以家世核之,‘四门’以上皆为闽越官,则皆可称欧阳公,不必专属‘四门’也;以年代核之,则知建院确是四门之祖,非始自‘四门’也。李葵南《志稿》云:相传‘资福院’是詹之曾祖建者,斯言良非无据也。建院既属‘四门’之祖,则知其祖若父世居诗山之旁,而四门毓秀于此,确凿可征矣。 《欧阳文集》云:高盖山绝顶,詹祖母墓在焉;山之旁有小山曰‘芹山’,欧阳庐在焉。先是詹之祖父母自鄱湖到此结庐,后人号其旧宅为‘仙人献掌’。《府志》云:詹故居邻诗山之下,即其处也。《闽书》云:诗村在诗山下,系詹故里。则‘四门’之生长诗山益明矣。李贻孙序《欧阳文集》,谓公之子槚自南安来求序。况诗山有白云室,为公读书处;南安有应魁亭,为公登第建;衣锦坊,为公荣归建;欧阳亭,为公游憩建。则‘四门’之为南安人无待辨矣。 《莆阳志》亦谓詹为莆阳人。尝读《祠志》,载公与王式读书莆阳,距家四百里许。诗山离莆阳,计程恰有四百。则‘四门’之家于诗山,非家于莆阳益昭然可信矣! 惜自唐讫明,《南安县志》不修,而晋、莆二志先修,致破荒名献,隶入他籍,并其发祥之地亦晦而不传,天下几忘产自南安,非吾邑一憾事哉? 然晋、莆之采入志乘,亦非无故。晋之鄱湖,公之祖居也。龙首、龟岩尤为读书游憩之所。莆之福平,公之别墅也,其仲子徙居于此。灵岩又为肄业、归藏之所。间尝罕譬得之:‘四门’之于晋,犹朱子(朱熹)之婺源也;‘四门’之于莆,犹朱子之建阳也。南安之诗山,以欧阳得名,犹南溪之文山,因朱子而显也。晋、莆固可为‘四门’立传,而诗山为‘四门’毓秀之乡,则断断乎不容混者也。今诗山学校崇祀‘四门’,亦可见乡后学之景行(“景行”:景仰)深而瓣香(“瓣香”:师承,敬仰)切矣。 蔡虚斋(明·蔡清)序公文集,谓龟山(北宋·理学家杨时,字中立,号龟山)道南之学倡自‘四门’。何镜山(明·何乔远)谓公密箴暗室,其学开濂、洛、关、闽之先。是公为唐代之名臣,亦闽学之鼻祖也。世之徒以虎榜破荒为‘四门’重者,乌足以知其倡道之功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何乔远》、《泉南著述·欧阳行周集》) 希朱既辨其胜迹,复表其正学,俾百世下之闻风兴起者,咸憬然于泰山北斗之尊。 同里后学戴希朱(原名戴凤仪)谨识。” 遗迹 泉州遗迹 欧阳詹在泉州的遗迹甚多: 泉州清源山龟岩洞,是欧阳詹与林藻、林蕴读书处。 泉州清源山赐恩岩上有欧阳书室。 泉州城南紫帽山东南麓龙首山(今属晋江市,俗称龙头岭,讹音杏头岭)下妙峰堂,古为欧阳詹别墅,是欧阳詹早年吟读之地,后废。 欧阳詹的故居在泉州市区甲第巷中段西侧,巷因欧阳詹“温陵甲第破天荒”而得名;其门前北侧为今甲第宫。故居原为3落4间张“手巾寮”,还有一大片园子。欧阳詹客死京师后,3个儿子或移居南安、莆田,或中进士上京,故居慢慢荒废。民国时,故居仅为一草坡,土丘隆起,里人称为“仙公山”、“欧阳山”“詹厝山”,欧阳氏后人曾于“詹厝山”西侧建一室,中有龛,供奉欧阳詹遗像。廿世纪50年代,泉州源和堂蜜饯厂扩建,“詹厝山”为两厂分割,原先的后花园也成了工厂宿舍,故居遗迹便彻底消失无存了。1984年6月,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甲第宫处立“欧阳詹故居遗址”石碑。2004年,泉州欧阳氏族人和甲第宫合作,在宫后建楼,其第2、3层作欧阳詹故居陈列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甲第宫》)
欧阳詹诗名卓绝一时,然其字迹罕见,惟题“不二”于郡城书室。后人易书室为祠堂,称为“不二”祠(欧阳行周先生祠),位于模范巷。宋代理学宗师朱熹来泉讲学时,曾为欧阳四门祠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明·史学家何乔远题其祠对联曰:“不二悬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吴、闽、濂、洛之先。”明·李光缙为修欧阳四门祠,曾写有募修疏一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温陵书院》、《泉州人名录·朱熹、何乔远、李光缙》) 晋江池店潘湖有欧阳氏祖宅,后改为资福院。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唐宅·四门助教欧阳詹宅》:“四门助教欧阳詹宅,在城南潘湖。《闽书》云:‘环湖四十余家,絃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几三十人。后废,为资福院。’” 吟啸桥,在晋江池店烟浦埭,欧阳詹啸吟桥上,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吟啸桥》) 南安高盖山,因欧阳詹曾经居住,故称“诗山”。还有“诗门”、“诗村”、“诗溪”等地名。 清末·南安诗山大庭(今属码头镇)人戴凤仪有《诗山怀欧阳四门》诗云:“振衣独上此高冈,欲祝先生一瓣香。万古山灵钟间气,七闽文物破天荒。共知龙虎声名贵,谁识鸡豚服事忙。莆水诗山迢递甚,奔驰只为恋高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注:振衣:因登山致热而解开衣襟或脱下上衣。高冈:指位于南安诗山镇与码头镇交界处的高盖山。间气:旧时认为英雄豪杰间世而出,禀天地特殊之气,故称杰出的人为间气。七闽:指福建省。福建在历史上有时分八府有时分七府,故称八闽或七闽。莆水:指莆田。欧阳詹与莆田林藻、林蕴兄弟由挚友而结为亲戚,曾于莆田和清源山一起读书;詹坟墓即在莆田广化寺侧。迢递:距离远。 】 南安丰州有衣锦坊、应魁亭、欧阳行周书室,纪念欧阳詹荣登甲第进士和读书处。 南安九日山有四贤祠,奉祀欧阳詹与秦系、姜公辅、韩偓四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韩偓》) 莆田遗迹 欧阳詹在莆田的遗迹有: 莆田福平山广化寺北灵岩精庐浮图之阴有欧阳詹墓。1994年重修,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四门助教欧阳詹墓:在莆田县城南,广化寺浮屠之阴。后为林氏所侵。乾隆十六年(1751年),詹裔孙芳馨讼于官,为清复其地。” 《潘湖仁颖书院志》云:“初,欧阳詹与莆人林藻、林蕴肄业于广化寺之灵岩精舍,后自京扶榇灵柩南运至莆田,遂葬于莆阳福平山下广化寺之灵岩塔浮屠之阴。” 莆田还有欧阳书室,在城东北福平山下,广化寺旁灵岩精庐,欧阳詹与林藻、林蕴兄弟读书于此。 莆田城东万安禅寺内有欧阳行周先生祠堂。因欧阳詹次子移居莆田,故建祠堂祭祀,后废。 福州遗迹 福州南涧寺有欧阳詹《上方石佛像记》崖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