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若腾 【字闲之,又字海运,号牧洲、留庵, 身世。 卢若腾(1598—1664年),字闲之,又字海运,号牧洲、留庵,明·泉州府同安县浯洲贤聚里人(今泉州市金门县金城镇贤厝里);明•万历廿八年(1598年)生。故宅仍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卢若腾故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卢牧洲先生若腾》收录“通志”有关内容、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浙江通志》、《同安志》”、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据“《海东逸史》、《同安县志》”为作传。 清·道光林焜熿纂辑、同治林豪续修、光绪傅炳煌删订《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据“《通志》、《府、县志》、《台湾府志》、《诸罗、彰化县志》、《留庵文集》、《石斋文集》、《台湾外纪》、《鲒埼亭集》、《续闽书》、《林霍诗话》、《蠡测汇钞》、《歗云文抄》合参”为作传。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卢若腾》、民国十二年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亦有传。 身世 卢若腾系长泰县青阳村监察御史卢经之孙。 先祖卢邹,唐代任职侍御中丞,僖宗·乾符元年(874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为福建卢氏开基祖。传至14世,有卢宗发、卢宗兴兄弟。卢宗发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从同安县卢岭移居于同安县县城后卢,不久又率家人乘船到隔海相望的浯屿岛(今金门),成为金门卢姓宗族的开基祖,后裔聚居于贤聚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卢牧洲先生若腾》、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卢若腾》均载(文同):“卢若腾,字牧洲,同安人。”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卢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州;贤聚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卢若腾,字闲之,号牧舟,同安人。”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 “卢若腾,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贤聚人。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卒于(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年六十六(虚岁应为67岁)。 祖父一桂,庠生,学殖渊博,为一乡儒宗。父道炳,刚毅耿介,重然诺。”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卢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 就学 卢若腾曾一度客寓晋江龙湖内坑,是龙湖鲁东陈鹄“文晖书堂”的门生,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晖书堂》)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若腾少年三试童子科未中,父忧甚,淮深觉凡人欲立大功业,必先经困苦磨练,故教导益严,日督其精研经学性理,熟读历代史、秦汉文,及唐、宋诸大家集。” 明末 崇祯十三年进士 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卢若腾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卢牧洲先生若腾》:“崇祯十三年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均载(文同):“崇祯丙子举人,庚辰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卢若腾》、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均载(文同):“崇祯庚辰进士。”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崇祯九年始中举,十三年四十二岁成进士。”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崇祯八年(?应为崇祯九年)举于乡,十二年成进士(?应为崇祯十三年)。” 初宦 初授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 卢若腾初授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卢牧洲先生若腾》、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均载(除个别字外,文同): “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 时阁臣杨嗣昌督师湖广,作(“作”:乾隆《府志》作“好作”)佛事祈福,若腾疏参嗣昌不能讨贼,止图佞佛。上(“上”:乾隆《府志》作“帝”)以新进小臣妄诋元辅,严旨切责,时论壮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卢若腾》: “御试,召对称旨,授兵部主事。 时阁臣杨嗣昌督师湖广,作佛事祈福,若腾疏参嗣昌不能讨贼、止图佞佛,时论壮之。”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御试,召对称旨。时中外多警,上雅意边才,授兵部主事,誉望大起。黄道周、沈佺期、范方引为同志,以气节相符。 会阁臣杨嗣昌督师湖广,请刊布《法华经》祈福;若腾疏参嗣昌不能讨贼,只图佞佛。帝以新进小臣妄诋元辅,严旨切责;时论壮之。”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 “时中外多警,上雅意边才,因授兵部主事。 会阁臣杨嗣昌督师湖广,玩寇佞佛,若腾劾其恶。上以新进小臣,妄诋元辅,严旨切责,而时论壮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 “授兵部主事。 时杨嗣昌督师驻湖广,好佞佛,请刊布华严经祈福。若腾疏劾之,被旨切责。”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 “帝以天下多故,御文华殿,简用新进士三十人,观政兵部,若腾于焉。 时督师杨嗣昌夺情起用,玩寇佞佛,若腾劾其罪,下旨切责,天下壮之。” 迁武选司郎中 卢若腾寻迁兵部武选司郎中,总京卫武学。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升本部郎中,兼总京卫武学。 三上疏劾定西侯·蒋惟禄;有恶其太直者。”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寻迁郎中。”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累迁武选司郎中、总京卫武学。三上疏弹定西侯·蒋维禄。有恶其太直者。” 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 寻迁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驻宁波)。在后来的抗清斗争中,和卢若腾一起共事的人里,宁波志士最多。阁部里有钱止亭、沈彤庵;列公里有冯簟溪、张苍水、陈逋庵,以及内家大学王征南,均为中流砥柱之类的人物。这些人中,卢若腾和王征南接触较早。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载:“少时谒卢海道若腾,海道较艺给粮,征南尝兼数人,直指行部,征南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 “迁宁波巡海道佥事。 疏纠权珰田国兴揽带货船、滥用人夫、辱州县、阻闸口,有旨召国兴回,论如法。 居官洁己惠民,剔奸弊,抑势豪,峻绝馈遗,轻省赎锾,风裁凛凛。 值胡乘龙盗起,从容指顾,旬日间凶渠授首,闾井晏然。大有功德与浙,浙人祠之,历久不废。”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外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 途次,疏纠权璫田国兴揽带货船、滥用人夫,辱州县、阻闸口;有旨召国兴回,论如法。 居官洁己惠民,剔奸弊、抑势豪,峻绝餽遗、轻省赎锾,风裁凛凛。值山贼胡乘龙窃发,平之。 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寻迁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洁己爱民,兴利除弊,势豪屏迹。荡平剧寇胡乘龙等,闾里晏然。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 “出为浙江参议,领巡海道。 劾权阉田国兴揽带货船、滥用人夫、辱州县、阻闸口,帝召国兴回,论如法。 时天下已乱,若腾练兵无虚日。雪窦山贼胡乘龙窃发,若腾设方略平之。是时,金华诸处咸被蹂躏,而宁波晏如,若腾之力也。 尤善抚循罢民。暇则与士子雅歌投壶,论文讲业。去而宁波建祠祀之。”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 “迁宁绍巡海道。濒行,又劾内臣田国兴诸不法事。帝纳之,逮国兴抵法。 至浙,洁己爱民,兴利除弊,势豪屏迹,莫敢逞。 荡平剧寇胡乘龙等,闾里晏然。浙人建祠祀之。” 南明•弘光朝:以佥都御史巡抚凤阳,辞不赴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七月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次年一月改元弘光(顺治二年,1645年),史称南明;擢卢若腾为佥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抚凤阳,提督操江;以马士英、阮大铖当国,辞不赴,乞归。当年复起,五月至杭州,而南京已于四月被清军所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历凤阳巡抚。”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福王立,召为佥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抚庐凤,提督操江。尝与刘宗周书云:‘自古未有文武不和能成大功者;今文武相贰,文又与文贰、武又与武贰,勇私斗、怯公愤,将来正不知所税驾耳。’明年夏,行次钱塘,而南都亡。 (《同安志》所载:历任凤阳巡抚,在甲申以前。考《明史·职官志》:凤阳巡抚,嘉靖三十六年以倭警添设,四十年归并总督漕运。今据《三藩小纪》及《文集·辞浙抚疏》,断为福王时。至全祖望所称尚书为甲申以后官,不载;不知胜朝殉节诸臣,录《明史通鉴辑览》于诸臣之仕唐、桂、鲁三王者,概予原官。今谨遵钦定诸书例,补入。)”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 “崇祯十七年,帝(崇祯帝)缢死煤山,清兵入京,若腾闻变,怨愤泣血。 及福王立于南京,擢为佥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抚凤阳,提督操江。若腾以马士英、阮大铖当国,纲纪大坏,辞不赴。”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 “福王称号南京之七月,命若腾以佥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抚凤阳。继又改命杨文骢,若腾乞归。 时刘宗周亦被放归里,若腾驰书曰:‘天下有乱形,有乱根。今日文武不和,文又与文不和、武又与武不和,此乱形也。人心之生死,视理欲之消长,盈世界汨没于利欲,绝不体认天理,此乱根也。今日言惩贪而贪巳迁推矣,言奖廉而廉已摈弃矣。又如监司守吏,廉者必爱小民、必抑豪右,而缙绅则罗织去之;贪者必徇情面、必畏疆御,而缙绅则多方庇援之。夫人苟非大贤,受众人之劫制,未有不改肠易行者;如此而求纪纲刑政之无乱,不可得也。’ 归,踰年复起。五月至杭州,而南京破。”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福王立南京,擢凤阳巡抚。若腾以马、阮当国,纲纪大坏,辞不赴。” 南明•隆武朝 隆武元年八月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东 授浙东巡抚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唐王•朱聿键称号福州,改元隆武,下旨徵辟。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卅日,卢若腾接报升巡抚浙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八月初一日即上《辞浙抚疏》,隆武帝不准。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唐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时已命孙嘉绩于熲矣,又命若腾,因事权不专,疏辞;不许。”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唐王(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即位福州,改元隆武,下旨徵辟,单骑赴召。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即浙东四州)。”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既而唐王(朱聿键)称号,(隆武元年)八月命若腾巡抚浙东。” 连横《台湾通史·卢若腾》:“及唐王(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立福京(福州),下旨征辟,单骑赴召。授浙东巡抚,驻温州,督师北伐。” 附:卢若腾《辞浙抚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辞浙抚疏》收录《辞浙抚疏》全文,曰: “原升督理江北屯田巡抚凤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未任)臣卢若腾谨奏:为微臣积病经年,浙抚叨升逾分;谨沥血控辞以全勿欺之义,以无误恢复之图事。 臣中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初扬历枢曹,继备兵浙海;黾勉服官,幸免吏议。去岁五月内,闻北京之变,悲愤填膺,泣尽继血,伏枕三月,奄奄濒死;前后乞休七次。岁暮,方入里门。旋闻屯抚江北之命,疏辞未允;竟以病剧,弗克疾驰抵任。 本年五月内,复闻南京之变,痛乃滋深,病因加笃。臣虽通籍六年,贫无立锥,借寓山寺,调理残躯。恭逢陛下受天人之交与,嗣大统以中兴,臣于山间举手加额曰:‘自此以往,得未即填沟壑、作歌咏太平之民,有余幸矣!’ 七月三十日,忽有走报人祝云、桂培等到寺,报臣升巡抚浙东、都祭院右副都御史;臣从床褥间闻之,不胜惊感忧惧! 夫欲复两京,先复两浙;欲复浙西,先复浙东:此万不容缓之势也。浙东士民□□□□纠集忠义,豫办战守,誓不与虏俱生;用其朝气以规进取,此万不可失之机也。 臣初成进士,蒙先帝召对文华殿;奏对称旨,特受兵部主事。去冬蒙圣安皇帝简擢江北屯抚佥都御史,今复蒙陛下超迁浙东巡抚副都御史。累受殊恩如此,即自知才具□劣,亦当捐糜以图报称;此万无忍辞之理也。 惟是积虚积弱之疾,痊可实未有期。即今坐卧之际,恒见屋宇旋转不定;纔一举步,便颤战欲仆,精神恍惚。筋力疲惫如此,而谓可以践戎马之场、理征剿之务乎!若不及早控辞,直至到任偾事之后,始呼吁求代,为时已晚,于罪奚赎! 伏恳陛下收回成命,亟敕廷臣别举才望隆卓、精力强固之人,膺此重任,以成恢复奇勋。容臣病痊日,赴阙听陛下驱使,以尽愚分。臣愚幸甚,封疆幸甚!臣不胜激切哀祈之至。 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一日具奏。 奉旨:‘卢某以才望简任浙抚,方今□□□□□国耻未雪,岂大臣高卧之时!其速来陛见,驰赴浙任。趁此义兵四起,□□□□一刻千金,不可少误。若德济生民、功存宗社,朕之感报,岂其微哉!不准辞,更勿再陈,兵部马上差官飞催。□衙门知道。’” 将赴任,荐贺君尧、卢若骥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将赴任,请以总兵贺君尧统靖海营水师,以其弟游击若骥扼守盘山关要害。” 连横《台湾通史·卢若腾》:“特荐宿将贺君尧为水师总兵,募靖海水兵,扼守要害;以族弟游击将军若骥守盘山溪,为藩卫。奏简学臣考试,以取人才、收士望。从之。” 隆武元年八月廿五日疏请专任责成 卢若腾见巡抚浙东之命已成定局,而前已命孙嘉绩、于颖,于是浙东遂有3巡抚。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廿五日,卢若腾上《恳请专任责成疏》,下部议。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恳请专任责成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钦命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浙东温、处、台、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卢若腾谨奏:为三抚一时并设,浙人莫知适从;特恳圣明裁择专任,以杜诿卸、以责成功事。 臣卧病山中,荷陛下简任浙东巡抚,控辞弗获;力疾陛见,指日星驰赴任,规避绝不敢萌。然事求可、功求成,窃谓抚权之聚散,关地方之疑信不小,有不得不从长计议者。 先是,陛下尝因词臣刘以修疏报,特命绍兴乡绅孙嘉绩巡抚浙东矣;复允吏部之请,用原任绍兴守道于颖巡抚浙东,而改臣巡抚浙西矣。乃臣请给敕印,仍蒙钦定‘抚联浙东、恢讨浙西’关防,是陛下固已灼见恢复浙西之事,须从浙东做起也;而此时浙东遂有三抚臣矣。 假如一兵也,此抚调之,彼抚亦调之;一饷也,此抚征之,彼抚亦征之。在将吏之奉行,苦于惶惑靡定;若各抚或争执,必致嫌隙滋生。一瓢众舆、十羊九牧,恐非计之得也! 伏乞亟敕廷臣会议,就孙嘉绩、于颖并臣三人中确择一人,畀以‘抚联浙东、恢讨浙西’之任,庶事权不相牵制而功业较便责成。 臣从封疆起见,深为慎始之卢;不胜激切恳祈之至。 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具奏。 奉旨:‘卢某止因起用来迟,遂致任用不一。这奏内三抚并设,委宜确定地方、明委事权;还当如何柄不二操而事不窒础,该部从长酌议,二十六日具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时已命孙嘉绩及于颖矣,又命若腾,于是浙东遂有三巡抚。” 九月,卢若腾已到温州赴任。朝廷虽仍确定卢若腾巡抚温、处、台、宁4府,而宁、台归鲁王节制,又以杨文骢就处州,并以温、处寺田、屯盐充其子鼎卿兵饷。因此,卢若腾所抚,惟温州一府而已。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时绍兴诸臣奉鲁王监国,诚意伯·刘孔昭、总督杨文骢分据台、宁、处州;若腾所抚,惟温州一府而已。 督师黄道周军婺源,以沈有兹、徐柏龄隶其麾下,致书有云:‘闻至浙东,喜而不寐。不特声气可通,亦且形势相起。’”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九月。若腾至温州,以事权不一,请专责成。王乃命其巡抚温、处、台、宁四府;而宁、台又归鲁王节制,若腾所抚者独温、处。既又以杨文骢就处州,并以温、处寺田屯盐充其子鼎卿兵饷。” 隆武元年九月廿一日疏陈浙境情形及制胜要略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初八日启行赴温州任,廿日抵浙东平阳县,廿一日上《微臣已入浙境恭报确闻情形兼陈制胜要着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微臣已入浙境恭报确闻情形兼陈制胜要着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臣自本月初八日启行,倍道疾驰,于二十日抵浙之平阳县;沿途体访浙东情形,颇得其详。 鲁藩(鲁王)意在率众御虏,并无耦尊之心;绅衿兵民跂慕圣德,咸切归戴之念。臣途中所遇赍贺表赴行在者,不一而足。近日闻台州开读诏书,童叟欢呼载道;宁、绍二郡望诏书之至,尤切于台;此皆陛下至仁、至公、至明、至断之所感也。浙之与闽,精神、血脉流通无间,如此,不须复费联络矣。 宁、绍官兵乡兵皆聚守西兴关,靖夷伯•方国安之兵屯扎富阳,通计得十余万。虏之在杭州者不过四千,又皆黄得功、高杰之溃卒降附于彼;其中真虏,不过二、三百耳。夫以十余万之兵当三、四千乌合之虏,胜负之数,愚者辨之。而有识者反以为危急,两大可忧。则何以故?兵多而不精,食难为继;将多而无统,涣不可使也。 方绅士之起义也,惟患人不为兵,见略似人形者,辄收之;强弱老少,都无拣择。浙中兵饷,旧例日止三分;今每兵日食八分,浮过倍矣。起义之家,争以兵多相尚,而不顾饷之无所出;初犹取诸本年之征输,继且再借下年之税矣。家稍殷者,虑括借无所底止,多有挈妻子潜逃者。 一二用事小人,各庇所私;凡管兵数百或止数十者,皆滥加以总兵、都督职衔。甚至总兵复自封其子弟为总兵,都督复自署其部曲为都督。西兴关上,称总兵、都督者数十员,颉颃不肯相下;嫌隙相寻,几同胡越。所以日议进兵,而彼此观望如故。间有不胜忿愤,经以数百人当虏者,徒取败衄,无益于事。 夫以有尽之饷养不能战之兵,复御之以不和之将;师日老、财日匮,窃恐再过两、三月,兵与民将有内溃之变,又何暇图虏哉! 伏恳陛下亟遣德望夙着、胆略素饶之阁臣兼中枢衔,赐尚方剑,星驰至绍,大申节制;汰其兵之冗食而不堪战者,裁其将之奸懦而滥受职者。孰为大将?孰为偏裨?裒多益寡,分作数营。部署已定,克期进发,直捣武林(杭州);有逗留不前者,即以赐剑从事。杭(杭州)民受虏荼毒,如在汤火;闻大兵至城下,必群起而为内应,不举逆丑尽歼之不止。恢复首着,断宜如此,惟陛下留意焉! 元年(1645年)九月二十一日具题。 十月初一日,奉圣旨:‘览奏具悉浙东情状。台、绍既奉明诏、鲁藩何无表到?朕待王如左右手,果能率众御虏,大家文武须联络为一,呼吸相应,不可膜视。奏内兵多不精、将多无统,切中时弊。所谓德望阁臣,果能弹压诸镇;黄道周已出关,果堪斯任。着吏、兵二部确议,初三日速奏。该部知道。’” 隆武元年十月初二日上疏备陈东欧匮乱情形并请敕补要员以便整顿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十月初二日,卢若腾上《备陈东欧匮乱情形亟请敕补要员以便整顿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备陈东欧匮乱情形亟请敕补要员以便整顿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臣以九月二十日入浙境,择二十五日在温州府公署到任,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讫。 窃思整顿兵饷,当从温郡做起;而孰意其匮乱,有出于意料之外者: 钱粮之挪移侵没,积弊多年,逝波不可复问;即今隆武元年,已透征二年赋税矣。而臣一入署,士卒之呼庚癸者,趾日相错于庭,斯则匮之极也。 当闻虏变时,永嘉则百姓殴逐巡道、通判矣,平阳则所军焚杀印官、佃户焚杀业主矣,瑞安则兵民互相格斗、兵船二十余只并器械焚抢无余矣。各县乡棍,伪传虏欲均田,煽惑愚民树旗结党,与业主为难,不纳租谷,至今党与未散,斯则乱之极也。 听勘知府许珖,才具虽略可观,然设簿出示,敛金待虏,士民人人能言之。其心已为众所诛,岂可复令其腼然而居民上乎?或念其近日捐五百金助肃虏伯黄斌卿兵饷,颇有急公好义之风;姑令罢闲而去。此已为陛下浩荡之恩矣。 陛下曾命吴国杰以道衔知温州府事,而国杰已奉前此‘行取’之旨,驰赴行在考选。其长才粹品,允宜处以清华;则知府一缺,所当敕部亟行推补者也。 温(温州)属五邑,今惟乐清有令;而永嘉、瑞安、平阳、泰顺俱系县佐署事,位望既轻,民心不服,百姓日就废弛。永嘉首邑,需人尤亟;部院臣杨文骢至温,力荐处州府青田县知县张倜才谞警敏,堪理繁剧。适倜以公事谒臣,果见年青识透,条议多凿凿可行;臣敬遵便宜行事之旨,会同按臣郭贞一檄调张倜补永嘉知县矣。其瑞安、平阳、泰顺及处州之青田、龙泉、宣平,俱乞敕部速选补缺,速催赴任,庶地方有效力之人而匮者可充、乱者可治也。 元年十月初二日具题。” 隆武元年十月十一日疏请便宜支饷以厚兵力 隆武元年(1645年)十月十一日,卢若腾上《义师已有退转之思瓯括宜修御虏之备恳允便宜支饷以厚兵力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义师已有退转之思瓯括宜修御虏之备恳允便宜支饷以厚兵力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窃见先后入浙宣谕联络诸臣,趼茧舌敝,亦既不遗余力矣。鲁藩(鲁王)资本仁厚、病复委顿,实无自外圣代之意,而为用事小人所逼,初心不得自遂。近见其所差学录李靖至处州宣谕,辄启请窥踞险要,启本业已流传。吴廷猷忽欲入温,见据黄岩未退。又闻彼中差官赴行在,止以通好为名,要求浙东八郡。盖因江干师老财匮,惧力不交,而预为退步之计也。 夫江干之师一溃,渐东必难为守;若温(温州)、处(处州)二郡,实为八闽切近屏蔽。近有因温(温州)饷不足,兵屡哗噪而为裁减之议者。 察温郡(温州)水陆额兵八千,当此之时正宜核实,不宜核减。惟是本年温(温州)饷欠六个月未给,计当发四万余金;战船旧额一百六十只,见在仅三之一,又皆破烂不堪,造船、修船计当费四万余金;衣甲、器械、铳炮、火药一无所有,从头制办,计当费五万余金。此十万余金之费,皆目前急需而不可缺者;将来按月给饷,又在其外。 乃遍搜府、县库藏,并无锱铢之积。每见温(温州)人赴阙条陈,争言某项剩银若干、某项剩银若干见贮在库,今乃知其大谬不然。盖或入贪污囊橐,或系逋欠未完——既奉赦诏,总成逝波。 至于民间赋税,自臣未到任以前,已征隆武二年四、五分,即使今年能并完明年十分,为数亦已无几,况未必完乎! 伏恳陛下轸念封疆之危,鉴臣当局之苦,将温郡(温州)应起解正杂钱粮,容臣留为兵饷、制器、造船之用。收支数目,逐项造册报明;事平,照旧限额起解。臣展布有资,庶几得效铅刀一割,不然,惟有束手坐困,以听陛下之斧钺耳。臣无任激切祈祷之至。 元年十月十一日具题。 奉圣旨:‘制器、造船,委须浩费,温郡解京钱粮,准就便支用,明白造册奏报。务期立奏最绩,毋令糜财坐失事机!该部知道。’” 隆武元年十一月初十日和隆武二年正月初二两次疏请督抚“裁并归一”,不许 因“两郡制以两抚”,隆武元年(1645年)十一月初十日卢若腾上“督抚宜归一柄等事”疏,无果。隆武二年(1645年)正月初二日再上《人臣无避艰险之理,事务有当变通之时,再恳圣明更易督抚以资联络以惠地方疏》。不许。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人臣无避艰险之理,事务有当变通之时,再恳圣明更易督抚以资联络以惠地方疏》收录隆武二年正月初二日疏文全文,曰: “臣于去年十一月初十日,具有‘督抚宜归一柄等事’一疏;奉圣旨:‘浙东督抚多员,原于地方不便。这奏内事情,应撤应留?候督师臣黄鸣俊到了地方,一听辅臣酌妥奏夺;卢若腾不必预行辞卸。吏部知道。’钦此钦遵。 近督辅黄鸣俊至瓯,臣亟求其酌议去留;而鸣俊谬以臣未得罪地方,深以议撤为难。臣窃惟今日事与承平之日大不同,所急在招徕鸷鷔之材品,镇定观望之人心;若拘牵文法,反觉其迂缓而不切于事情,敢悉颠末为陛下陈之。 先是,部院臣杨文骢受命恢剿,暂住处州;去年九月内,闻臣将至温州,忽疾驰抵温,与臣同月到任。嗣是调某营兵、提某县饷、取某项器械、拘某事人犯,以至更调某官、委署某篆,文骢皆径自行檄所司,并无只字移会到臣,俨然以浙东总督自处,而视臣为附赘悬疣之官矣。然文骢实未尝奉总督浙东之命也! 初题请留用处(处州)饷、既欲并支温(温州)饷,臣谓处(温州)饷除给本地兵粮外,不下六、七万金,尽已足文骢之用;温州见苦荒歉,难以应命。而文骢随授意道臣董振秀,使禀臣云:‘若不亟输温饷,方兵必来打粮。’盖文骢子鼎卿与靖夷侯•方国安缔姻,见在军中共事,故文骢挟国安为重,以索温(温州)饷。未几,而国安征饷之檄至矣;未几,而国安催饷之官至矣;未几,而国安移兵就食之牌又至矣。 臣察温州一府,通计新旧起存正杂钱粮岁可得一十八万,而其虚浮无着及逋欠难完者三万、留为地方经费者四万,其可以充饷者仅一十一万耳。今鸣俊已坐派剿饷五万矣,文骢又取四万,则本地数万兵之饷,将安出乎?贺君尧靖海营之饷又安出乎? 若以文骢代抚兹土,温(温州)而有饷,固任其通融相济;温(温州)而无饷,亦无人攘臂相争。为地方弭抢掠之祸,即为陛下弘覆载之仁,岂非计之甚便者哉! 并祈陛下览臣此疏,留中勿发!盖疏发而不罢臣,文骢将益恨臣;即疏发而罢臣,文骢将谓己所欲得者,朝廷明知之而明徇之,于国体又甚亵也。 隆武二年正月初二日具题。”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 “(隆武元年)十一月,若腾疏言:‘两郡制以两抚,是为‘十羊九牧’;且抚多则标员随役必多,糜饷不资,无当战守之用。请裁并归一。责成文骢。’王命辅臣黄鸣俊酌议去留;而鸣俊以若腾无过,难以议撤。 踰年(隆武二年)正月,若腾再疏请,王不许。” 连横《台湾通史·卢若腾》:“鲁王起兵绍兴,号‘监国’,其臣不奉福京之命,以兵窥温州,有兼并意。贺君尧勒兵拒之。而于颖亦有抚浙之命。若腾疏言:‘十羊九牧,号令不一,恐误封疆,请自撤。’不许。” 【按:南明·弘光二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陷南京,弘光帝亡,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史称“鲁监国”,与同时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隆武帝)相倾轧。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攻取浙东,朱以海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张名振,后至舟山。永历七年(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永历十六年(1662年),病卒于金门。】 隆武二年二月初六日上《重权不可轻假误局贵能急收疏》 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初六日,卢若腾上《重权不可轻假误局贵能急收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重权不可轻假误局贵能急收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臣伏见陛下推诚用人,真有包举一世之宇量。而今日之用诚意伯•刘孔昭也,得无谓世臣足以系属人心,恐其归向鲁藩(鲁王),故隆宠渐加,冀彼倾心为陛下用乎!臣愚,窃谓陛下此举大误。 夫孔昭何如人也?身为操江大臣,胡骑渡江,抱头鼠窜;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其为人心所不与明矣。拥戴圣安皇帝,而不能存圣安;即令归向鲁藩,亦岂遂能强鲁!且既受陛下之敕,宜其一意奉行,无复贰心矣;不转瞬而复受鲁藩之剑,恐喝吏民,使靡然胥为己用耳。 先是,孔昭航海逃归,伏草间数月,一兵、一器无有也。自陛下许其与杨文骢分用处(处州)饷,始募兵数百;及受鲁藩之剑,又得陛下便宜行事之旨,而跋扈飞扬,不可方物矣。各县仓库,恣意撄取;郡邑长吏,诃叱之如奴隶。准理词讼,虎差狼仆,四出噬人。绅衿商民,殷厚者封其房屋囷廪,勒贡数百金或数十金,破家相望,道路以目。逋赋顽民、犯罪亡命,归之如流,旬日之间有众数千,未已也。疏请令臣与文骢专任理饷,而以兵权尽归于彼,又欲召胡来贡之兵退守温州,此其心为恢复乎?抑第欲盘踞温、处二郡为郿坞毕老计乎? 臣故曰:‘陛下此举大误也。’ 然欲收伏之,亦非难事。陛下亟发手敕,趣孔昭率兵江上,与方国安会同剿虏。一敕不行,再趣之;再敕不行,则明责其逗留畏缩,而以处郡(处州)之饷转给国安。国安利于得处(处州)饷,必能控制孔昭,而杀其跋扈飞扬之势;括苍块土,庶几为陛下有耳。 几事贵密,臣此疏不具副本;伏乞留中省览,臣愚幸甚! 二年二月初六日具奏。” 隆武二年五月卅日上《不战屈人之着以为善后良图疏》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卅日,卢若腾上《括兵无悔祸之心瓯郡系必争之地敬陈不战屈人之着以为善后良图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括兵无悔祸之心瓯郡系必争之地敬陈不战屈人之着以为善后良图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刘孔昭遣姚永昌率兵袭瓯,而胡来贡、刘永锡复相继而至;永昌以十七日败遁,来贡等距郡城六十里而军。臣与镇臣贺君尧发兵逆之,连日接战;来贡等不敢东下,退三十里,然终未肯引还。察孔昭以初十日受鲁藩(鲁王)金印,即于十一日发兵,其并吞温郡之意,路人知之。且非独孔昭为然;凡鲁廷诸臣日夕议发兵就食温郡者,其意皆为并吞计;但讳显言操戈,而姑借索饷为题目耳。 何以明其然也?温州钱粮,通计起运、存留、加派,共一十六万四千九百有奇;处州钱粮,通计起运、存留、加派,共一十五万八千一百有奇;其额数之相去无几也。目前处州斗米价止一钱以内、温州斗米价至五钱以外,丰稔既己悬绝。处饷涓滴不到江上,温饷已派四万协济方国安,裒益亦复失平。然止有议加兵于温者,绝无议加兵于处者,其故何也?处州见为孔昭所据,鲁廷诸臣以为此鲁之处州也,忮心可以不生;若温州,则臣等为陛下守之,鲁廷诸臣以为此非鲁之温州也,即捐饷额之半以予之,而彼犹欲尽取版图而后甘心焉。故我无自强之策,则捐饷之寡、捐饷之多,均之无救于温州之危也。 自强之策,莫如进取。进取之着,莫如用水师。迩陛下命海上诸将治舟备器、募兵裹粮,亦既有成绪矣。宜乘南风正迅,扬帆北上;舳舻相接,直捣苏、嵩。若过六月而不到苏、嵩,虽有船、有器、有兵、有粮,无所用之。今苏、嵩二郡义旅迭兴,望我舟师如旱望雨;声势一联,勇气百倍,恢复江南,直旦暮间事。我师既遶出浙之背后,其势足以包浙;浙中邪谋,自当消寝。是于逆虏必战以胜之,而于浙人直不战以屈之而已。伏祈采纳督发施行。 二年五月三十日具题。” 隆武二年夏加卢若腾兵部尚书衔 时刘孔昭方交构闽、浙间,南明·隆武二年(1645年)夏,加卢若腾兵部尚书衔。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是年,温州大饥,若腾设法赈卹,加兵部尚书,手书‘无不敬’三字赐之。 (按尚书,诸书皆不载其何时何部;今据《文集·上桂王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 “时诚意伯·刘孔昭方交构闽、浙间,若腾疏言:‘今日之用孔昭,非谓世臣足以系属人心,谓恐其归向鲁藩耳。臣愚,窃谓此举大误。夫孔昭身为操江大臣,事急鼠窜,得陛下便宜行事之旨,飞扬跋扈;旬月之间,有众数千,且请臣与文骢专理饷而兵事归之彼。此其心不过欲据温、处二郡,为郿坞毕老计耳。’ 既而巡按郭贞一亦交章劾之,遂削孔昭便宜行事。孔昭因怨望,遂日与文骢争括饷,因率兵向温;若腾与贺君尧御之。 夏,唐王加若腾兵部尚书。 时礼部尚书顾锡畴奉兵抚安,寓江心寺,孔昭劫戕之。若腾以闻,为请恤。” 连横《台湾通史·卢若腾》:“是岁温州大饥,捐资赈济,得旨嘉奖,加兵部尚书衔。” 温州城陷 隆武二年七月十二日温州城陷于清军 清军犯东瓯,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十二日,清兵下温州,卢若腾力竭乃遁入江。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秋,率师次平阳,大兵逼,七疏请援,不应。 温民拥署呼曰:‘愿公为百万生灵计。’若腾曰:‘若欲降耶?先杀吾!’民涕泣散。 夜叩绅士王瑞柟、周应期门,议城守。瑞柟曰:‘人心已死,非口舌可挽。’相持痛哭。 城破,驱家人巷战,腰臂各中一矢;遇水师救出,偕贺君尧脱入江。”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攻下绍兴,迫近温州,若腾率师力守,粮尽达六月,城民议纳降,若腾严拒之,城遂破。率亲兵家人巷战 腰臂各中一矢,为靖海营水师救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六月朔,大兵渡江,鲁王夜遁台州。七月,大兵入城,若腾偕君尧率家人巷战。若腾腰臂各中一矢,力竭乃遁入江。” 连横《台湾通史·卢若腾》: “帝(隆武帝)英明果断,有知人鉴;而郑芝龙专权,日事骄奢,大学士黄道周嫉之,奏请出师,窥江西,途次以门生为托。若腾复书相勉许。 已而道周殉难[隆武朝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殉国],绍兴之师亦溃,清军迫温州。若腾与君尧力守,粮绝不继,七上疏请援,不报。城民议款,拒之,愿以身殉。 城破,率亲兵巷战,背中三矢,为靖海营水师所救。” 十四日上疏自请处分 七月十四日,卢若腾上疏自请处分。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上表请自劾,命族弟若骥赴行在。”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粮尽援绝,危疆不保,泣陈失事缘由,仰请圣明处分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虏犯东瓯,臣请援之疏凡七上,究竟援兵不至,温州府城遂于本月十二日陷矣。 先是,虏至盘石,温民鉴绍兴屠戮之惨,皆讳言固守。本月初三日,百姓千余拥臣署而呼曰:‘愿为百万生灵计!’臣泣,谕之曰:‘若等欲降虏耶?国家豢养若等几三百年,一旦反面事虏,亦复何忍!必欲降虏,幸先杀我!’百姓各涕泣,散去。 而距郡城六十里——地名永嘉场,有项允师者,竟于初五日剃头渡江降虏。允师本轻薄子,贪富贵,先通刘孔昭图取温州;及孔昭败,允师谬与之绝。嗣上因林梦龙之荐,有旨召用,臣谓是足以戢其不轨之心矣。不意见虏势张,遂决裂至此。允师素结纳盐徒,至是尽率其船只迎虏,虏渡江之计遂定。 又有郡居逆绅王钦瑞,亦于初十日出城至海滨迎虏。 十一日,虏骑数千由永嘉场登岸。臣于是晚遍驰七门,约束官兵,并招民兵登城,民兵多私自遁下。臣夜半叩绅臣周应期、王瑞柟之门,哭谓之曰:‘当共晓谕士民,固守桑梓!’二臣哭,对臣曰:‘人心已死,非口舌所能挽回也。’ 十二日黎明,臣传令坚闭七门。巳时,虏以铁骑二千薄城下,城内逆党遽开门迎入。臣约镇臣贺君尧各率家丁巷战。臣腰、臂各中一矢,家丁杀伤殆尽,势已不支,乃入江就靖海营舟师,与贺君尧共议后图。 伏念臣所处之地,三面受敌;所遭之时,一载奇荒。御田仰、马汉之兵于西,而虏旋乘其东;防虏之攻于外,而奸逆复坏其内。风鹤之惊沓至,催科之法难施。寺臣王瑞柟设处事例三千金,仅征解二千;科臣利瓦伊樾设处事例二千金,仅征解一千四百金。衢抚臣刘中藻奉命赍二千金入温赈饥,臣移书求其便宜移给兵饷,复书见许而尚未解到。温区兵欠给六月分粮,靖海营兵欠给七月分粮;兵以粮尽而无斗心,民以援绝而无守志。求封疆之无沦陷,其可得乎! 合东瓯之官吏、绅衿、兵民,必无一人谓臣有不尽之心,然业已失事至此,安敢自谓有可原之罪!谨席藁以待皇上斧钺,一面招集义兵,相机恢复。 贼之用兵,飘风骤雨,由平阳可抵福宁州,由泰顺可抵寿宁县。伏乞严敕兵将及早扼险毖防,臣不胜战栗待命之至! 隆武二年七月十四日具题。 八月初六日奉圣旨:‘卢若腾,已有旨了,着速图复温(温州)自赎。该部知道。’” 隆武二年八月投水赴难被救 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朱聿键(唐王)在汀州被俘遇害,卢若腾投水赴难,为同官所救。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闻闽事坏,痛愤赴水;同官拯起,裂眦曰:‘是不欲成我也!’”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唐王被俘遇难,若腾痛愤投水,为同官拯起。”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既而唐王败于汀州,大兵入闽;若腾投水,为人所救。” 南明•永历朝 永历元年留居金门依郑成功 卢若腾由滃州(舟山)潜回福建,在长泰募兵起事,卒以无粮瓦解。 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立肇庆,顺治四年(1647年)改元永历,召拜卢若腾兵部尚书,以道阻不能达。 时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开府思明(厦门),招徕遗老,卢若腾依之,留居浯岛(浯洲屿,今金门),自号“留庵”。与卢若腾一起留居金门的明室绅耆有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璟、辜朝荐、徐孚远、郭贞一、纪许国、沈光文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王忠孝、诸葛倬、沈宸荃、曾樱、许吉璟、郭贞一》)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卢牧洲先生若腾》、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卢若腾》均载(文同):“后归隐海滨。”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郑鸿逵招回闽。寻潜入滃州,图起兵;道出宁波,父老迎谒,垂涕遣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鸿逵》) 见事不可为,仍回闽之曷山,与郭大河、傅象晋辈举义;屯兵望山,欲乘间图武安近寨。宦裔林某绝其饷道,兴师战不利。 嗣同叶翼云、陈鼎入安平镇,转徙鹭江,偕王忠孝、沈宸荃、曾樱、许吉燝、辜朝荐、徐孚远、郭曾一、纪许国辈居浯岛上,自号留庵。 永明王因阁部路振飞疏荐,召拜兵部尚书,道阻不得达。”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 “寻潜入滃州,图起兵,见事不可为,乃回闽之曷山。 清兵陷漳州,书招若腾降,覆书却之。 入安平镇(今晋江安海),郑成功待以上宾。后转徙厦门,留居浯岛,因自号‘留庵’。 越年,永明王即位肇庆,改元永历,召拜若腾兵部尚书,以道阻不能达。”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 “乃之长泰,偕傅象晋、郭大河(大河失名)等募兵起事,所谓望山之师也;卒以无粮瓦解。 遂奉疏桂王,偕王忠孝、郭贞一等居岛山上数年。”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 “乃由海回闽,上疏自劾;而关兵已撤,芝龙降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若腾归里后,与同志傅某等结社,举兵图恢复,所谓望山之师也。既以粮尽而罢。 桂王立肇庆,改元永历,若腾上表贺,温谕下答。方是时,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开府思明,招徕遗老,若腾依之。礼为上客,军国大事,时咨问焉。” 永历二年直揭郑彩杀熊汝霖之罪 郑彩,郑芝龙之侄、郑成功的堂兄,曾参与拥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封“永胜伯”。郑彩跋扈自雄,欲重演郑芝龙操纵隆武帝的故伎,擅杀大臣,排斥异己,鲁监国三年(永历二年,1648年),遣兵击杀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熊汝霖,并其幼子投海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彩、郑芝龙、郑成功》) 连横《台湾通史·卢若腾》:“郑彩之杀熊汝霖也,众畏其势,莫敢言;若腾直揭其罪,朝士振悚。” 永历十五年倡修金门太武山海印寺 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征台。 是年,卢若腾倡修金门金湖镇太武山海印寺,留有《募建太武寺疏》及《重建太武寺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王忠孝、曾樱》) 永历十五年四月十五日《上永历皇帝疏》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月十五日,卢若腾上疏永历皇帝。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疏•上永历皇帝疏》收录该疏全文,曰: “原任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温、处、台、宁兵部尚书加一级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卢若腾谨奏:为主恩莫酬,臣罪难逭,敬沥血诚,还祈圣鉴事。 窃惟逆奴煽毒,为前此史册所未经见,以皇上之忧勤惕厉、文武诸臣之呕心戮力而未奏恢复之效者,胡运未终,天心未转也。今其时矣,虏酋暴殒,群孽相戕;中原豪杰,投袂竞起。皇上命将出师、分道进发,则箪壶筐篚,立睹见休之迎,而庙貌钟簴,聿新再造之庆矣。 臣自永历元年(1646年)举义,从臣乡诸臣之后,历今十有五载,了无寸功;而得与诸臣蒙皇上一视同仁,温纶屡锡,扪心自责,愧恧奚堪! 十三年(1659年)夏,勋臣周金汤、监臣刘之清至闽,臣奉特敕劝勉延平王臣成功率师入粤;其时延平王业先进兵浙中,旋入长江,复瓜镇,围金陵,虽未克而还,亦可称今日仅见之举矣。 至十四年(1660年)五月初十日,虏悉精锐窥岛,遂被我师斩获虏官兵一千六百余员名。自虏躏闽以来,无此大衄,斯延平王昭然之绩也。此后臣乡情形与其机宜,臣未敢悬度臆陈,以渎宸听。大都臣才庸识滞、性戆术疏,非惟不能轰轰而建拨乱之勋,亦复不能碌碌以成因人之事,所黾勉自尽以仰对我皇上者,惟此硁硁不变之节而已。 臣举义后,所上章疏达御览者仅三之一。十三年(1659年)春具疏附兵部郎中臣黄事忠,十四年(1660年)春具疏附勋臣周金汤,皆中道见执于虏。惟愿皇上略臣疏远之迹,而鉴其恋主之诚;臣筋力未惫,道路稍通,即间关赴阙,以就斧钺。 至于臣官衔,自隆武二年(1646年)夏,已加兵部尚书;即永历二年(1648年)十一月,皇上在端州赐臣特敕,亦是正枢臣之衔。近所奉特敕,乃‘联络八闽义旅兵部右侍郎衔’。主忧臣辱之日,臣岂敢觊优异为荣,但前后不符,不知为原案遗失莫考,抑臣罪褫夺?宜加谨详陈,以请圣裁,臣不胜惶悚待命之至。 为此,具本附原奉使太仆丞臣潘默赍捧奏闻。 永历十五年四月十五日具奏。” 永历十六年五月郑成功卒于台湾 撰《代延平王嗣子告谕将士》 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郑成功卒于台湾,子郑经继位。卢若腾代郑经拟《告谕将士》露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 卢若腾《岛噫诗•附录留庵文选•露布•代延平王嗣子告谕将士》收录该露布全文,曰: “祸乱相仍,乾坤崩坼。惟我先王竭忠贞以报国,殚劳瘁以诘戎。水断陆剿、毡裘寒胆;南征北讨,玈矢濯灵。欲收外府之厚资,爰辟东都之新宇。□□舟航瓦解,沃野耒耜云兴;不匮转输,立期光复。岂意根基甫定,中道弃捐;本府泣血椎心,哀痛莫赎! 自维薄劣,曷克缵承,叨赖文武之推戴效忱,重以母夫人之谆切属望,是用勉肩先绪,虔答舆情。幸桑梓之末荫,睠东方而行部。叛将黄昭,显肆不轨;颜行初逆,顷刻就歼:固先王之灵爽可凭,亦将士之忠诚不惑。 本府以优异示激劝之典,以包荒安反侧之心。招徕土番,咸受戎索;抚绥流寓,胥庆乐郊。既无东顾之忧,遂振西归之旅。念沿海疆土,费先王之缔造经营;矧岛上遗黎,沐累朝之生聚教训。属满虏方眈眈相视,讵吾人可泄泄不前! 所愿共励壮猷,大舒朝气。一切政令有未便于地方者,并许士民指陈详确,本府不难翻积橐之穴,以补亡羊之牢。或有奇谋异勇、雌伏未扬者,既望各举所知,兼许自陈求试;如果怀抱不虚,自当破格拔擢。兵以严为纪、以和为律,期于与民相卫;其有不加训练、攫掠公行者,杀无赦!民以农为本、以商为佐,期于各安生理;其有包藏祸心、外勾内叛者,杀无赦!饷以正为式、以杂为权,期于悉充实用;其有指一科十、侵渔肥囊者,杀无赦!以上休养急着,即是恢复长图;必诸文武持之有初有终,而后本府成其实心实政。 相须远大,不禁叮咛。如或玩违,刑法具在,体之毋忘!” 谋复奉鲁王监国,会鲁王薨作罢 张煌言贻书卢若腾,谋复奉鲁王监国,会鲁王薨,作罢。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成功卒,张煌言贻书,谋复奉鲁王监国;会王薨。” 永历十七年走南澳 南明·永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清兵进取金门、厦门。卢若腾走南澳。(按:“南澳”:今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位广东省东南部海面,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永历十七年,金、厦沦清,若腾走南澳。” 渡台 永历十八年三月渡台 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郑经退守台湾。三月,卢若腾与沈佺期、许吉璟等同舟渡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甲申变后,与癸未进士沈佺期、许吉璟等同渡海。隐于台湾,励节终身。”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康熙三年,将渡台湾。”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永历)十八年,渡台。”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永历十八年春三月,与沈佺期、许吉璟等同舟入台。” 三月十九日病卒于澎湖 卢若腾入台,舟至于澎湖疾作,遂寓太武山下;三月十九日卒,年66。葬澎湖太武山南麓,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卢公之墓”;后移柩故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郑经、沈佺期》、《泉州古墓·卢若腾墓》)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主事卢牧洲先生若腾》:“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卒,年六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卢若腾》: “卒。 同时有沈佺期、许吉燝,俱癸未进士,隐居不出,励节以终。”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至澎湖病亟,梦黄衣神持刺来谒。忽问‘今是何日?’,侍者以三月十九对;矍然曰:‘是先帝殉难之日也。’一恸而绝。遗命题其墓曰‘自许先生’。年六十六。”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至澎湖,疾作。忽问:‘今是何日?’侍者以三月十九日对;矍然曰:‘是先帝(明·崇祯帝)殉难日也。’一恸而绝。”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乃卒于澎湖。”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 “至澎湖,疾作,遂寓太武山下。临终,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卢公之墓’。年六十有六。 嗣王·经(郑经)临其丧,以礼葬于太武山南,今犹存。” 著述 清《金门志·卷10·人物列传2·宦绩·卢若腾》: “若腾风情豪迈,当时士夫幸博一第,则近地山海之饶,率拥为世业;或以为言,夷然不屑。晚一意著述,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宏通博雅;品藻古人成败得失,反覆淋漓,断制严谨。至于身世感遇、忧愁愤懑之什,皆根于血性注洒,人比之蔡忠毅·道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人名录·蔡道宪》) 所著有《方舆图考》、《浯洲节烈传》、《留庵诗文集》、《学字与耕堂值笔》、《岛噫集》、《岛居随录》、《岛上闲居偶寄》各若干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方舆互考、岛噫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5·人物列传·明列传12·卢若腾》:“所著有《方舆图考》、《浯洲节烈传》及《诗稿》、《文集》。” 民国左树燮、刘敬《金门县志·卷15·名宦传·卢若腾》: “晚年一意著述,上自天文地理,下逮虫鱼花草,宏通博雅;品藻古人成败得失,反覆淋漓,断制严谨。至于身世感遇,忧愁愤懑之什,皆根于血性之注洒。 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卢若腾》:“生平著述甚富,有《留庵文集》二十六卷、《方舆互考》三十余卷,《与耕堂随笔》、《岛噫诗》、《岛居随录》、《浯州节烈传》、《印谱》各若干卷,后多散佚。邑人林树梅求数种,刊之。” 1959年(民国四十八年),在金门鲁王塚发掘出卢若腾《留庵文集》18卷、《留庵诗集》2卷、《与耕堂学字》2卷、《制义》1卷、《岛噫诗》1卷等书,为今日可见之著作。 弟卢若骥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0•卢若腾》:“弟若骥,唐王时为总兵,守盘山关。大兵至,若骥会诸将坚壁死守,相持两越月。大兵益集,若骥粮匮,遂议决战,开关门出敌,将周茂被箭死。若骥败入关,诸将见援绝,请降。若骥度人心已离,夜半率亲兵三百余骑,弃关从温州遁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