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民间诸神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历史上,泉州也创造了一些本土神灵。有些是大范围供奉,如妈祖相公爷广泽尊王等,有些只在一定范围信奉。(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相公爷广泽尊王》)】

  7划:
  灵安尊王(青山王,灵安王。闽将张悃,唐末五代·光州固始县人。)
  8划:
  姑妈娘娘[峰尾姑妈,刘益娘,明·惠安县峰尾诚锋村人(今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
  9划:
  
显化大士观音[乌髻观音,乌面观音;施秀英,或作施美瑛,唐·永春县福德里九斗乡金坪人(今锦斗镇洪里村)人。]
  17划:
  檐口妈[床脚妈,庄脚妈,藏脚妈,游路夫人,仙姑妈,本名邱真,习称邱二娘。原籍 晋江县河市梧宅乡(今洛江区马甲镇梧峰村许厝坂);幼年随父迁惠安县前亭村(今泉港区后龙镇前亭村),亦称惠安人。]

七划

灵安尊王

  灵安尊王,本尊张悃。(详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张悃》)

  张悃,唐末五代·光州固始县人。唐·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任闽将,立寨青山(今 惠安县山霞镇下坂村境内;时惠安尚未置县)。兵燹叠告,乡闾不保,张悃集民兵训练之,盗不敢犯。张悃殁,葬螺山(位于今惠安县城一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

  张悃殁后至惠安置县前,惠安民间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在张悃最早葬处的螺山附近,即今惠安县螺城镇西门联珠巷,建有青山庙,是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张悃“改葬于青山立庙”前的庙址,被后世称为灵安尊王祖庭、青山祖庙。庙虽不大,但地位重要,至今保存有张悃与其妻合葬时的墓碑和石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青山庙》)

  青山铺乡民在青山南麓、今青山宫的右前方建一小庙祀张悃,作为烧香膜拜之所。

  崇武也建有诚应庙祀张悃,作为神灵崇拜。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首任知县崔知节移古县治至螺山之阳今址,开基时发现张悃墓,并有小石碣1方,上刻:“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官府遂移张悃坟于山霞青山,并于今惠安县山霞镇下坂村境内青山自然村北侧立青山宫以祀,乡人尊为青山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 《泉州儒道释寺庙·青山宫》、《泉州沿革·宋》)

  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认。惠安群众尊张悃“惠安境主”明·嘉靖《惠安县志·卷 1》《宋会要辑稿》云:“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县守节里。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赐庙额诚应,绍兴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灵惠侯。”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福建浦城人、曾任泉州太守的真德秀在任江东转运副使时,曾多次祈求大帝(即青山王·张悃)神灵降雨救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景炎元年(1276年),晋封张悃灵安王,赐额“敕封青山灵安王庙”。 故青山宫又称灵安王庙”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又晋封张悃灵安尊王

  青山王信仰地域分布相当广泛。青山宫是闽台及世界各地灵安尊王宫庙的祖庙。

  惠安县(包括今泉港区)建有主祀“青山王”宫庙的乡镇达三分之二以上,尤以山霞、张坂、崇武和螺阳4个乡镇为盛。至于民居私奉青山王青山妈的,则全县各乡镇皆有。

  据说旧属泉州府各县及其北邻的仙游县等,也建立青山王宫庙或供奉“青山王”神像,而泉州东湖早在宋代即有青山王庙宇,至今在市区的宜春宫尚配祀有“灵安王”(即“青山王”)。

  青山王宫庙信仰传至台湾当在清·乾隆年间。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惠安净峰上宅的姓迁徙至台中县神冈乡神洲村时,带去青山王神像,并将之供奉在顺天宫内,是台湾最早主祀“青山王”的。

  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 的彰化县芬园乡溪头村彰南路的灵安宫,也主祀青山王

  传说,光绪(1875—1908年)间,台湾艋舺发生瘟疫,同时一小庙内的井中有只“三脚蟾蜍”作怪,一旦发现人影便把人吸入井中。瘟疫加妖怪,当地求医无用,求神不灵,人心惶惶。后来,当地人到惠安青山宫将青山王“副驾”请到艋舺驱邪制煞,果真灵验。准备把“副驾”送回时,却怎么都抬不动,仿若落地生根。惠安青山宫主事得知实情,认为青山王要保佑当地百姓,便答应将其留在台湾。从此青山王“副驾”就一直驻守台湾至今。现在,台湾每年都在青山王诞辰之日举办“艋舺大拜拜”庆典,影响极大。

  目前,仅台湾主祀青山王的寺庙就有168处,较大的有台北鸿福宫、板桥青山宫、灵安王庙、艋舺青山宫、台中灵安堂、沙漉青山宫、新竹灵安宫、南势青山宫、彰化云园青山宫、高雄灵安宫等,祭典内容、仪式同泉州。民间私奉则达70%以上。

  明、清时代,青山王信仰也随大批惠安人外迁而传播海外,青山王的“香位”也随之传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地。

  总之,正如吴真人研究•吴真人信仰的历史考察》(鹭江出版社,1992.5)书中所云:青山王信仰始于五代,形成于宋代并发展至全盛。元代似有所冷落。明代继续发展,但无法重现宋代的盛况。清代初期曾受迁界的影响,中、后期起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青山王信仰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八划

姑妈娘娘

  姑妈娘娘,亦称峰尾姑妈,本尊刘益娘,明·惠安县峰尾诚锋村人(今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

  刘益娘(1499—1518年),原名大娘,又名乙娘,弘治十二年(1499年)十一月十七日生。是刘士贤6代孙女、诚锋村氏肇基始祖刘予岳(2房)5世孙女。父乾复,母陈氏,有胞弟3人(长庆恩、次 庆友、三庆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峰尾氏宗祠》)

  《谱牒 》载,刘益娘诞生时异香满室;生数月而能语,未满周岁即行走如成人,幼年时就通情达理、谦恭有礼。及长,“温淑清顺、懿惠中和”,勤劳俭朴,贞信自守,乐于助人。每逢天气骤变或狂风暴雨即将来临, 刘益娘 总是昼夜不安,通宵达旦地伫立在海边或尾山埔,细心观察天时风势,一有危情便点火为号,引导渔船顺利返航安全入澳。峰尾一带渔民感之,有口皆碑。

  正德十二年(1517年), 刘益娘19岁,配郭厝后柳村家为媳。

  正德十三年(1518年) 九月廿二日,刘益娘携三弟庆节自外婆处回,路过一处甘蔗园,幼弟不懂事,见蔗口馋,哭闹要吃,刘益娘无奈取铜钱2枚(足够购买1株甘蔗的钱),用红头绳串着系在另株甘蔗叶上,然后拗蔗1株,递与幼弟。此时蔗主适至,不容分说破口大骂,还狠搧益娘1记耳光。益娘蒙受大辱,有口说不清,羞恨难言,回到夫家后,遂于当晚悬梁自尽,以死一洗清白。

  刘益娘含冤受屈而死,轰动了峰尾一带渔家。不少渔民从打抱不平到深深怀念,发展到臆想是“羽化升天”,期望其仍能“婆心济世”

  先是,地方士绅为刘益娘妆金身塑像,在其故居厅堂奉祀。信众为求精神寄托,时常向刘益娘金身焚香求签问卜。

  明·嘉靖(1522—1566年)间,氏族人又自发创建1座小庙奉祀刘益娘姓是当地大姓,因同宗之故,称刘益娘“姑妈”,庙称“姑妈宫”;外地非姓则称之为峰尾姑妈

  传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滇南寇乱,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毛伯温奉命征讨。妈祖姑妈神游至此,托梦授计,布法援助,大军所向披靡。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班师回朝,嘉靖帝嘉奖三军将士。毛伯温奏称:“南征之功,绩著女神。”皇上即钦赐林默娘“天上圣母”刘益娘姑妈娘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妈祖》)

  由于姑妈的影响日益扩大,供奉的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姑妈宫数椽几瓦的区区小庙渐渐容纳不下。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族中长老士绅主持在峰城西门外山坡大石顶的濒海处拓建“姑妈宫”,塑姑妈金身宝像奉祀,因刘益娘“素明大义,秉性真烈”,正式命名“义烈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义烈庙》)

  皇帝的敕封,推动了群臣对姑妈娘娘的宣传与赞扬。著名书法家、武英殿大学士张瑞图题匾“坤德孚民”,内阁大学士史继阶题匾“一德寿民”,内阁大学士、都御史郭必昌题匾“婆心济世”。这些牌匾至今尚存义烈庙内。经嘉靖帝的敕封和3位泉籍高官的题匾,峰尾姑妈·刘益娘一跃成为遐迩闻名、显赫无比的“护航神”、“保护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史继偕张瑞图郭必昌》)

  姑妈信仰随峰尾渔船民向外播散。福建沿海各地,如仙游枫亭胡宅、莆田秀屿前云,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都相继建立姑妈宫”;台湾台北还组织姑妈会”,尊刘益娘“海国女神”、“海峡第二女神”

九划

显化大士观音

  显化大士观音,亦称乌髻观音乌面观音,原身永春氏女,名秀英,或作美瑛,唐·永春县福德里九斗乡金坪人(今锦斗镇洪里村)人;父塾师

  施秀英生于唐·景龙元年(707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出生时,屋绕紫云,室沁莲香。既长,美丽聪颖,勤勉贤淑,善持斋颂,长怀恻隐之心。开元十二年(724年)18岁时,适清溪还集里卿源(今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氏(卿源氏8世祖),尚未过门,约定婚期为该年农历九月十九。

  卿源《氏族谱》等载:

  一日,施秀英施美瑛)邀嫂采果(或说采撷苦菜)于飞凤山,“遇一茄藤,旋登其上,南海普陀度身化其形迹,遂成观音”,这天也恰是观音菩萨出家日。母闻讯赶来,见女儿汗流如注,便拿着被炊火所熏的腰巾为她擦拭,红颜忽然变黑;或说其父是私塾先生,慌忙中用沾了砚池墨水的汗巾为女儿拭汗所致。乌髻岩里所供奉的乌髻观音,便是黑脸金身的,民间又呼她“乌面观音”

  安溪家与永春“执占佛骨,报闻上人判别”。州官与两家商议后决定,将施秀英形骸投入锦斗“水窟仔”潭中任其自流,若漂至上游即归父母,若往下流即归夫家。不想女身形骸入溪后竟从腰间断为两截,上、下游各获其一。永春锦斗、安溪长坑两地民众缅其美德,感其灵异,各将半身形骸带回,塑成黑脸金身的神像奉祀;家建岩“乌髻”家建岩“普陀”(后改名“补陀岩”)。所不同的是,锦斗乌髻观音佛足隐蔽,长坑普陀岩乌髻观音佛足外露。(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乌髻岩、补陀岩》)

  然而这一神迹,卿源《氏族谱》认为“详尽岁次难以考稽。”

  现乌髻岩上仍存有清·康熙间永春县知事傅天培《灵应碑记》,有曰:“开元年间,有氏女修真显化于此,故以名为岩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乌髻岩•灵应碑记》)

  永春锦斗将施秀英奉为“南海重来”,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定为乌髻观音生日举行朝拜仪式,乌髻观音也被尊为永春佛祖之一,成为佛教本土化的一个典范。而安溪补陀岩则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菩萨圣诞。

   乌髻观音影响巨大,尤溪蕉坑、大田吴山、安溪丘园、永春仰贤、炉地等均信奉乌髻观音而建寺庙,还远播海外,如马来西亚巴桑“锦云亭”“紫云亭”、柔佛武吉甘蜜“乌髻岩”等多处,有源自锦斗乌髻观音的分香。马来西亚还有一条街叫“乌髻街”,只能步行,不准行车。

十七划

檐口妈

  檐口妈,或称“床脚妈”、“庄脚妈 ”、“藏脚妈”、“游路夫人”、“仙姑妈”,本名邱真(1833~1855年) ,在姐妹中排行二,习称邱二娘,原籍晋江县河市梧宅乡(今洛江区马甲镇梧峰村许厝坂;幼年随父迁惠安县前亭村(今泉港区后龙镇前亭村),亦称惠安人。

  清·咸丰三年 (1853 年 )四月,邱二娘与其表兄林杯(曾参加太平军,奉派回闽)在惠安西北部笔架山(俗称三髻山)高明王宫揭竿起义反清。不久,林杯牺牲,年仅20岁的邱二娘树起“顺天命邱娘娘旗号,继续战斗。八月,邱二娘率义军同当时进入仙游、莆田的林俊队伍会合,并与仙游乌白旗配合,活跃在惠安、仙游、晋江等县边境。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为调动分散清兵主力,有效减轻清兵对林俊的军事压力,邱二娘率部进攻惠安县城,失利撤退,化整为零隐伏惠北山区,伺机再起。

  咸丰五年(1855年)五、六月间,由于起义队伍中的叛徒告密,邱二娘在惠北后坑被捕,押送泉州,受尽严刑酷打。六月十四日,邱二娘被押往泉州南校场凌迟处死。

  邱二娘就义后 ,其人格被民间神化。

  泉人捐资在南校场花园头村义全宫南面建造庙宇,塑邱二娘神像奉祀,称“檐口妈”、“床脚妈”、“庄脚妈”、“藏脚妈”,定农历六月十四日邱二娘就义日为“檐口妈节”。每年逢“檐口妈节”或普度节,善信均备办丰盛供品以祀,或敬献纸裳、弓鞋等,如结婚或生男孩还加献纸贡。家庭主妇亦有将“檐口妈”供在住房门口的。

  惠安县、仙游县民间也建庙塑邱二娘神像奉祀,号“游路夫人”、“仙姑妈”

  洛江区许坂厝的宗亲也在邱二娘旧居塑造神像奉祀,尊称邱二姑,早晚行香,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举行拜祭活动时。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二娘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