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寺 郭山凤山寺[郭山庙,将军庙,威镇庙。南安市诗山镇境坊前村凤山(风髻山、郭山)之麓] 郭山凤山寺(郭山庙) 凤山寺,原名“郭山庙”,又名“将军庙”、“威镇庙”,位于南安市诗山镇西北2里处境坊前村凤山(风髻山、郭山)之麓。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南安县·郭山》:“郭山,在(县北)十二都。上有威镇庙,其神郭姓,故名。”(按:古南安县城在丰州)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威镇庙,即‘郭山庙’,又曰‘凤山寺’,在十二都。祀郭尊王(广泽尊王·郭忠福)。” 凤山寺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闽南古刹,也是闽台和世界各地广泽尊王宫阙庙宇的祖庙。 广泽尊王本属民间尊奉的神,可信众也把他看成佛,历代常有和尚在此住持,属多神庙,合三教为一。 明·通判、永春颜廷渠曾把凤山寺景区列为“诗山十八景”之冠。(参见泉州人名录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渠》) 《宋会要辑稿》、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清·同治《福建通志·卷22》、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见戴希朱所纂《郭山庙志》”等有记。 “凤山寺(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冬,凤山寺列为重点游览区。 2017年,诗山凤山祖庙被中国侨联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1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设立南安市凤山寺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 五代·闽国·通文三年始建为“郭山庙” 五代·闽国·通文三年(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始建“郭山庙”,主祀郭忠福(郭圣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郭忠福(广泽尊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威镇庙》曰:“出南安县治之北八十余里为诗山,诗山十二都之巨村为社山村之北,可二里许为郭山。山有庙,庙有神,郭其姓,名忠福,居山下,以十六岁蜕化于山之古藤上,里人异之,又以其屡有灵应,因建庙祀之。” 清·同治《福建通志·卷22》:“威镇庙,在县北十二都郭山,闽·王氏时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郭尊王)姓郭名忠福,世居山下。生而神异,长有孝德,意气豪伟。尝牧于清溪杨长者家。晨昏之思忽起,驰归待奉,依依如也。父薨,艰于葬地,王忧心恂恂,虽就牧犹潸然泪下。一形家(“形家”:旧时以相度地形吉凶﹐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也称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鉴其孝,指长者山告之曰:‘窆 (“窆”:葬)此大吉。’王稽颡(“稽颡”:以额触地的敬礼,表示极度虔诚)谢吁(“吁”:呼告),求长者而茔之。既竣,仍归奉母以终身焉。 后晋·天福间,王年十六,忽取瓮酒牵牛登山,明日坐绝顶古藤上,垂足而逝。酒尽于器,牛存其骨。母至,攀其左足下垂。迨母薨,里人感王孝,为合祔(“合祔”:合葬)于清溪(今安溪县)故茔。 初,王见梦(“见梦”:托梦)乡人为立庙,号‘将军庙’。” 郭忠福,五代·安溪县金谷镇人,后唐·同光元年(923年)生[或说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八月十二日生],为牧童。16岁(或说10岁)牧牛于南安十二都郭山,坐古藤上而逝。里人异之,嘉其孝,闽国·通文(936—938年)中于其坐化处草创筑祠祀之,曰“郭山庙”;据说他曾显灵驱寇,信众因以将军礼祀之,亦号“将军庙”。 历代官府奏请朝廷加封,奉为神。南宋·绍兴(1131—1162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加封郭忠福至“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 南宋·绍兴六年赐建为“威镇庙”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汤某勍(勍:强劲)逼近境,民欲遁。卜于王,不许。翼日大雨,溪涨。寇不能渡,见衣(“衣”:穿)白衣乘白马者诱之由他路去,攻具漂流,黠者(“黠者”:狡猾的敌寇)多溺死,邑赖以全。” 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勅封“威镇广泽侯”,赐建庙,廓大其制,并赐庙额“威镇庙”。庙宇初具规模。 《宋会要辑稿》曰:“郭将军祠,在泉州南安县,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赐庙额‘威镇’,十三年(1143年)十二月封忠应侯。”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 “绍兴间,里人吴德奉王香火入京,值宋宫火,王麾以白旗,火遂熄。敕封‘广泽侯’,赐庙额曰‘威镇’。 庆元间,叠封‘忠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 但较确切的建造记录,起于乾道(1165—1173年)间,南安县尉陈大方等因宋高宗赐额,廓大其制,庙宇粗具规模。抚干陈君说记之(无存)。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宋·乾道间修建。” 南宋·嘉定十六年扩建 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年)扩建,宝庆二年(1226年)落成,教授王胄撰《郭山庙记》,大学士曾从龙为之书,与陈君说《记》两碑并树于庙门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胄、曾从龙》)。 扩建后庙宇规制宽宏,有山门、大殿、后殿(寝殿)及两厢(两廊),再前有庙埕,自山下沿石阶上登80层阶始达山门。 王胄撰、曾从龙书《郭山庙记》碑落款“宋·宝庆二年(1226年)九月朔癸未”。该碑毁于明季倭乱,今无存,碑文见于清《郭山庙志》、《丰州集稿·卷9》、民国《南安县志·卷46》。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郭山庙碑记》载: “郭山庙碑记(宋解元,进士,惠州教授王胄) 世之士大夫必庙食而封侯,非徒曰美秩、徽号、瑞圭、华衮,蒙君之宠而已也;非徒曰洁粢(“粢”:用于祭祀的谷物)丰盛,肥牲旨酒,享民之祀而已也。其劳加于国,其功加于民,则山河同其誓,日月同其休,是所谓垂名而不朽也。今郭山祠是。 其姓郭,名忠福,其爵侯,其庙‘威镇’,其谥‘忠应孚惠’。呈灵于五季,显迹于国初。庙额锡于绍兴(1131—1161年)之间,爵号增于庆元(1195—1200年)之始。迄今二百年间,国家宠渥有加而无已,井邑香火传而不替,是岂无所自而然哉! 生而英异,化而神灵。上则为国保障,佐时太平;下则为民休庇,相世荣达。御灾孚佑,福善祸淫。消水旱之灾,屏盗贼之患,利国安民周且悉,悠且久,所谓聪明正直者也。则侯尔封,庙尔食,壮尔庙宇,永尔祭祀,咸曰宜哉! 昔初入庙,凡百草创,未免隘陋。乾道(1165—1173年)间,邑尉陈君大方等从而广之,恢其隘,侈其陋,抚干陈公君说为之记。凡士输财助力者,备记其姓名;侯之呈灵显迹者,详述其始终。自是,乡邑之祈于侯者皆有稽焉。 历岁既久,祈祷益众。侯德所庇,乡人富繁,文物殷盛,已非昔比。士庶佥议以称侯之德,又从而增广其所未备者。 岁在癸未,乡之彦倡始其谋,乡之士协力以赞,有财不怯其费,有力不惮其劳,有木有石皆争输之。鼎新庙宇,翼以两廊,后立寝殿可以燕息,前辟门庭可以趋跄(“趋跄”:朝拜,进谒)。由阶而升,八十有层,巍其高也,焕其丽也。 成之日,判簿戴公梦申作歌落曰:‘粲荔丹兮蕉黄,奠桂酒兮椒浆。俨冕黻兮辉煌,鸾鹤兮翱翔。犦牲(“犦牲”:用于祭祀的犦牛。犦牛即封牛,一种颈上隆起肉的牛)荐兮荤香,鸡卜陈兮岁穰。驱百疫兮导千祥,蝗螟销兮蛇虺藏。明纶巾兮天泽滂,徽名舃奕(“舃奕”:联绵不绝)兮日月齐光,我民报祀兮永不忘。’神人相和如此。 其庙背负文章,面挹高盖;龟山、育浆耸于左,魁躔、天柱耸于右。水环而山秀,地灵而人杰。携牲酒以受厘(“受厘”:汉代祭祀天地,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喧管弦而召和,四时不断也。自是侯之封号日增,而里之人日殷日富,日相继而显达。 夫昌(“昌”:应为“胄”之误,即王胄自谓之意)时一夕假寝于馆,有神相访,出一篇示予。予受而观之,乃侯之履历也。晨兴,有人来自郭山,以奉侯之意,命予为《记》,乃以梦中语援笔而书之。” 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陈学伊《诗山郭山庙记》也有载(见下文):“庙凡再拓,则宋•抚干陈公君说为之建,教授王公胄为之记。王之记,则大学士曾公从龙为之书。两碑并树庙门外。”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神)其后著灵于绍兴、庆元之间,侯其秩,廓大其庙,敕凡三,珍藏于大姓黄家。盖四百余年,庙门再拓。宋有抚干陈君说、教授王公胄为之记。王之记,则枢密曾从龙为之书两碑,并树庙门外,亦已四百余年。” 南宋·开庆元年赐建寺宇改名“凤山寺” 开庆元年(1259年),加封郭圣王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并赐建寺宇以祀。因郭山地形类凤盘舞,从此改名为“凤山寺”。 此后的300年,风荡雨淋,栋宇虽有修葺,但寺貌未作扩建翻新。 明·隆庆元年重建 明·嘉靖廿年(1541年),倭寇劫掠诗山,纵火焚毁庙宇,所藏南宋敕封广泽尊王的3份诏书和敕赐匾额荡然无存。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明·嘉靖之季,岛倭寇诗山,乡人筑堡庙北,贼困之不利,奇以为神,纵火焚庙,碑敕俱毁。忽大雨骤至,贼之攻堡药亦烬于火,遂惧而遁,四境获安。” 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乡邻募资重建。 明·万历八年增建 明·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又增建。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庙自宋·乾道(1165—1173年)间修建后,明毁于倭,万历间再建。” 明·万历十六年陈学伊《诗山郭山庙记》碑 郭山凤山寺中现存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诗山郭山庙记》残碑。落款:“万历十六年(1588年)冬戊子十一(下缺)” 据清•道光七年吕廷琼《重修凤山寺记》碑,此碑应为佥事陈学伊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学伊》) 碑文见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威镇庙》、光绪《郭山庙志》、《丰州集稿·卷9》。 “出南安县治(古南安县治在今丰州镇)之北八十余里为诗山。诗山十二都之巨村为社山,村之北可二里许为郭山。山有庙,庙有神,郭其姓,山以故得名(民国志作“山以此名”)。山之脉自文章山而来,龟山、育浆、高田、高盖诸山环左右而向之。一涧之水自西而东,纡回曲折以入于溪,亦邑东北之奇观也。 山以神名,亦以神胜。神之名曰‘忠福’,居山下(民国志作“世居山下”),以十六岁蜕化于山之古藤上,里人异之;又以其屡有灵应,建庙祀之,盖伪闽(五代·闽国)时也。 其后著灵于绍兴(1131—1162年)、庆元(1195—1200年)之间,宋·天子至遣官敕封之,侯其秩(民国志作“侯王其秩”),廓大其庙。敕凡三,珍藏于大姓黄家,盖四百余年(此处民国志多一“矣”字)。 庙凡再拓,宋有抚干陈君说,教授王公胄为之记。王之《记》,则枢密曾公从龙为之书,两碑并树庙门外,亦已四百余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从龙》) 嘉靖壬丑(嘉靖无“壬丑”,民国志作“辛丑”,即嘉靖廿年,1541年)之季,岛倭(倭寇)不靖,鸱张于诗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嘉靖年间泉州成为“倭患”重灾区•明·嘉靖廿年》) 永春吕寇(“吕寇”民国作“吕尚四”)复起,诗山人复应之(“诗山人复应之”民国作“诗山人褚铎应之”)。乡大姓筑堡庙之北(“庙之北”民国志作“于庙之北”),与里人三四百辈避其中。堡中乏水,贼更番困之。邻堡率乡兵三百,以半夜衔枚直趋庙门外(民国志无“外”字),逐贼去,堡中因得取水,而贼死者十余人。贼意为神也,诘朝纵火焚庙宇(民国志无“宇”字)殆尽,仍更番困之。堡中炊米而餐,几不支。是夜天大雨,而贼所用攻堡药亦骤(民国志无“骤”字)烬于火,遂终以为神,遽遁之他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明嘉靖四十年•永春吕尚四起义》) 当是时,庙中二《记》俱毁,而黄家所藏诸敕亦为贼裂弃无存。其后贼平,里人稍稍复居。因以次渐葺,神庙完丽金碧(“神庙完丽金碧”民国志作“庙貌金碧”),虽未得遽如昔时,(此处民国志多一“而”字)规制宏敞,则大都不失其旧。盖余(“余”民国志作“予”)再游时,视初游既有间;三游时,则视再游时又(民国志无“又”字)峨然改观矣。 余尝读《八闽通志》,南安祠宇仅载五六,城隍庙之后遂(“遂”民国志作“即”)继以此,诚重之也。 询之里人,又(民国志无“又”字)云敕之端有宋人记述:‘里人有吴惪者,素事神。一日,以椽往京邸(“以椽往京邸”民国志作“以椽职赴京”),奉香火偕往。宋帝宫火,神麾以白旗,火遂止,是以有绍兴侯爵之封,其详在敕中。’《通志》亦颇言及之。果尔,则亦异矣。然神能灭火于数千里外帝王之邃宫,而不能止贼火于咫尺自栖之所? 《志》中又载,宋时贼将入境,神引之他往,里得无患。乃不能遏嘉靖辛(辛丑,1541年)、壬(壬寅,1542年)之贼,使之猖狂得所欲而去;又不能预阻里人之邪心,使之叶谋吕贼,以重污里名,则何以称焉?岂污隆盛衰,天实为之,神固不能为耶?要以降一夕之雨,焚囊中之药,出(“出”民国志作“救”)三四百人之命,亦不可不归之(“之”民国志作“其功”)于神。吕贼倡乱,里人误附,竟不终朝而扑灭,又安知其(民国志无“其”字)非神所为耶?语云‘聪明正直为神’,盖郭将军之谓耶? 余重游(“余重游”民国志作“予重犹里郭山”),备详神之终始而具著之,俾后之游者考焉。” 明·万历廿二年又扩建 万历廿二年(1594年),再复广其庭、曲其磴,以增其幽胜。 万历廿三年(1595年)立有《郭山庙改修路记》,现存。 碑文收录于清·光绪《郭山庙志》。文曰: “郭山庙之建,详在《通志》。宋时累有敕赐,珍藏口家,又有陈抚干、王教授二记,□□□竖庙门外。嘉靖辛(辛丑,1541年)、壬(壬寅,1542年)之际,庙毁于□,二记在煨中,宋敕亦不存。 隆庆丁卯(隆庆元年,1567年),家大人倡建之;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季弟□□又增建之。而陈按察君先以戊寅(万历六年,1578年)来游兹地,检二记于庙门外,已忘其一,归而自为记,其中颇详寇乱时事。或云:‘兹记也,虽纪游,实纪山也。盍与前记之仅存者并竖焉?’竖有日矣,而青乌家言:‘庙门仅数步,径趋山下,其形陡,不利于是乎?’季弟□□□□之庙门外阙庭除一区,长可五丈许,广三之一,屏墙□□,前分二门于东、西,合径于前阶以出。费凡五□金有奇,大都出自里人与游士之好义者。 事竣,佥曰:‘兹胜事也,不可无记。’遂记之,以附于二记之后云。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春正月,郭山□人叶□□□□甫谨诫。” 清·嘉庆廿三年重建 清·嘉庆廿三年戊寅(1818年)春,住持僧玉环募邑人重建,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冬落成。 清·同治《福建通志·卷22》:“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僧玉环募邑人重建。” 清·道光七年重修 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清·道光间,里人重修。” 凤山寺现存道光七年吕廷琼《重修凤山寺记》碑,文曰: “威镇之有庙也,载于《闽书》及郡、邑志者甚详。庙之建,创自伪闽之间通文之年,迨宋以后渐为增拓。左廊壁中石刻尚存,但字书磨灭,不可诫别,乃宋大学士曾公从龙所书,而教授王公胄之记也。明·佥事陈公学伊记之:‘尝读《八闽通志》,南安祠宇仅载五六,城隍之后遂继以此,诚重之也。’ 历代皆有重修,而碑志无存。 年数既久,风雨损坏。住持僧玉环集诸社人,重新起盖。始于嘉庆戊寅之春,道光丁亥冬落成。门堂殿宇,内外翼庭,黝垩丹漆,镂金错采,巍然焕然。盖增前代所未备焉。 清·道光辛巳(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举人吕廷琼。 清·道光七年丁亥月 日立。” 道光十年(1830年),四众善信募修西桥(乐捐芳名详见碑记)。 清·光绪四年重修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清剿会匪,遏林贼,歼谢匪,沛甘霖,祛瘟疫,王灵益震。有司以闻,同治(1862—1874年)间加封‘保安王’。” 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邑人黄位中(今南安洪梅镇人,武状元黄培松之父)等人募建,寺宇规模日益宏敞,壮观绮丽,不失旧观,又增建诸多前代没有的设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培松》)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威镇庙》:“光绪初,邑人黄位中重修。” 光绪廿九年(1903年),四众善信募修西桥(乐捐芳名详见碑记)。 现代 1953年九月初二,寺遭火厄,信众和乡人募修。1957年 6月竣工。 “文革”期间的1966年8~9月间遭破坏,在庙址开办“诗山农中”,但随即解散。1969年夏季夷为丘墟,仅存1株桂花树。 1978年,旅居菲律宾、新加坡的诗山籍侨胞陈道修、吴鸿业等倡议重建。1979年 2月成立筹建会,侨胞、港胞和本境乡人踊跃捐资,11月 5日(农历九月十六日)奠基开工,1996年 4月31日(农历二月十三日),郭山庙举行开光庆典;历20年大体恢复旧观。 其中: 1982年春,本境霞宅旅港陈鹏渊独资捐建钟鼓亭。 1983年,新加坡南安公会林文鸳、吴鸿业、黄西京、陈瑞汉等54人捐资人民币24万元建寺门殿。 1984年,旅居马来西亚侨胞王连成独资捐建碑牌山门。 1989年 4月,本境溪东乡林长江、林东坤父子捐建碑牌通寺柏油路。 1992年,菲律宾岷裏纳大千寺、香港南益集团林树哲、杨连佳、徐伟福共同捐建中殿。 1993年秋,台南西罗殿管委会主任谢再兴等15位信众捐建大雄宝殿,1994年秋落成。 此后; 1997年冬,本境旅港李建超、吕榕民等捐建“聚宝轩”(金纸亭、燃炮亭)。 1998年3月7日,兴工创建凤山宾馆。 2000年7月,本境红旗村旅澳李友智捐人民币26万铺筑碑牌至红旗村水泥路869米。 2001年8~9月,寺前大改建。 2002年春,本境恭先乡黄炳煌率子黄劲松独资20万人民币改建碑牌山门;12月,本境旅港李建超等13位企业家捐建巨型青石浮雕九龙壁。 2004年夏月,凤山寺主殿重修(虫蚁蛰蚀之因)。 现辟为2平方公里的凤山旅游区。 明、清诗词 历代名人骚客多来凤山寺题咏。清•光绪《郭山庙志·卷6~7·艺文志》、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等有载。 明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明诗》收录: “《游郭山(七律)》(崇祀乡贤何乔远?镜山,侍郎): ‘佳节登临兴欲飞,虚台独上远巍巍。阴沉林气幽人语,苍翠山光逼客衣。 【此为工部侍郎何乔远访友至此,远瞻凤山留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题郭山庙(七律)》(邑人,崇祀乡贤陈学伊?志斋,佥事): ‘突兀来峰势若骞,石梯百仞到山门。原畴一望平流水,烟火相连远近村。 【注:①此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陈学伊题。②“突兀”:高耸特出貌。③“骞”:高举,飞起。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斗成”:突兀屈曲成斗状。】 《游郭山庙(七律)》(戴廷诏): ‘山门缥渺俯遥岑,云树苍茫玉洞阴。累石嶒崚疑凤驭,环流澎湃隐龙吟。 【注:①此为万历廿三年(1595年)戴廷诏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廷诏》)。②“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状。③“岑”:小而高的山。④“玉洞”:神仙的居处,这里指“郭山庙”。⑤“阴”:同荫,遮蔽。⑥“嶙峋”:高峻突兀。⑦“驭”:驾御。⑧“澎湃”:波涛冲击声。⑨“杳”:幽暗,深远,见不到踪影。⑩“偈”:“偈陀”(梵文音译)的简称,佛经中的唱词。】 清诗 民国《南安县志·卷48·艺文4·诗歌·清诗》收录: “《游凤山寺即郭山庙(七律)》(翰林庶子陈迁鹤?介石,乡贤): ‘凤林深处意闲闲,人讶梧冈即此山。天畔白云时聚散,檐前翠鸟自飞还。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迁鹤》) 《游凤山寺即郭山庙(五律)》(戴华昌): ‘礼佛名山上,疏钟淡客心。霞飘丹凤彩,云霭绿藤阴。 《题郭山庙(七律)》(吴种德): ‘凤山叠翠恍初晴,古木新花处处生。僧老浑忘生绣佛,寺幽无碍化莲城。 《谒郭山庙(七绝二首)》(侯官人郭柏荫?远堂,翰林): ‘庙貌巍峨护梓乡,海天近事感苍茫。药苗枫叶萧疏里,独望灵旗酹酒浆。 ’ ‘汾阳门第旧簪缨,富贵神仙两有声。八百年来溯闽派,名山风雨订宗盟。’(吾族自汾阳王裔孙嵩公入闽,再传而耀公居长乐,华公迁泉郡涂门,支派始别。) 又《七绝》(邑令万福来?琴舫,武昌): ‘寒篁一径入神祠,四壁祥烟缭绕之。我有瓣香频敬祝,白云亲舍望多时。’ 《题郭山庙七绝二首》(邑人徐光华?莲舫,举人): ‘龙山佳处旧栖身,显化于今八百春。不是神仙不是佛,萝藤深处有奇人。’ ‘胜迹天开彩凤回,楼台金碧像巍巍。深情一掬思亲泪,滴尽深溪扫墓杯。’(王像每逢谒陵日,眼中常有泪痕。) 《题郭山庙并序(五古)》(清进士,郡太守郑秉成?钺卿) ? ‘光绪乙未(光绪廿一年,1895年)出守兹土,正值倭寇犯我辽阳。自愧驽骀(“驽骀”:原指马劣,后比喻才能平庸),不克效命疆场,一舒义愤。今读戴敬斋内翰所纂庙志,乃知有明·嘉靖辛、壬之季岛倭鸱张诗山一事,不禁有感而云。 昔年辞帝京,服官来至止。是时岛夷强,侵我东藩址。 又《七古柏梁体》(邑人傅炳锽?雪湖,举人): ‘诗山下有社村庄,社村以北郭山长。发脉之峰名文章,嵚嶷蓊郁气苍苍。(“嵚嶷”:山体高峻) 此外尚有: 清·晋江陈棨仁《郭山进香祠》:“蕉荔纷陈间酒浆,声声徽号颂尊王。桂旗十里摇秋日,小字乌丝绣进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棨仁》) 清·泉州名士蒋玉蟾题诗:“闽南多奉佛山灵,平昔传闻耳惯听。记的英名推最盛,历年香火凤山青。” 规制 形势 凤山寺庙坐西北朝东南,水环山秀,背负文章山,高盖山揖其前(山上有欧阳詹坟墓),龟山、育钟耸于左,魁躔、天柱峙于右,居高临下,俯瞰山头城全景。近年的重建,将整个郭山山头纳入寺庙范围,不仅有专用的柏油公路直抵寺前,又在沿途增建凉亭,供游人休息揽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明·万历《诗山郭山庙记》碑:“出南安县治之八十余里,为诗山。诗山十二都之巨村,为社山。村之北可二里许,为郭山。山有庙,庙有神,郭其姓,山以此名。山之脉自文章山而来,龟山、育浆、高田、高盖诸山环左右而向之;一涧之水自西而东,纤回曲折以入于溪;亦邑东北之奇观也。山以神名,亦以神胜。” 概说 凤山寺规模,纵16丈,横1.4丈。入山门拾级而上,寺宇成前殿、中殿(主殿)、后殿3殿3进式规制,以回廊环连;前殿两侧钟楼、鼓楼分立;殿宇两旁为左、右偏殿,左、右禅房,以及钟鼓楼、拜厅、大雄宝殿、太王殿、斋堂 、迎宾室、凤冠鬓、藏经阁、聚金亭等。规格庞大,巍峨壮观。 山门 凤山寺山门峭立,与高盖山白云室遥遥相对,居高临下,俯瞰山头城全景。 山门高1.4丈,青石龙柱,护门石狮。门匾“凤山览胜”,为明·举人、通判、永春颜廷渠所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延渠》) 门外列砖为庭,曲磴层阶穿数而出。 门内一巨石,山峭卓立,状若云鬟,昔人喻为凤髻。 主要殿宇 主要殿宇分前中后3殿,殿阔、进深各5间,硬山式屋顶,为典型的皇宫式建筑。 各殿屋脊檐翼为釉面陶雕的飞禽走兽、龙飞凤舞,燕尾形屋角飞翘、大门彩绘,拱斗间附刻飞天乐伎,廊下翔龙蟠柱、麒麟石狮拱卫其间,整个寺宇建筑布局奇特,结构精巧,朱墙碧瓦,木石均精雕细刻,充满富丽堂皇,厚重朴实、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风格。 前殿高1.85丈,中设神龛。神龛上方有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保安天下”;“保安”2字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朝廷敕封的。左右有柱联:“是泉南第一峰,毓此真灵原间出;为忠孝无双士,同兹彝秉勿他求。”联文据载出自清末进士、诗山书院山长黄尔沤之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尔沤》) 神龛中祀广泽尊王神像。尊王形塑特殊,方脸童颜,白眼黑珠,直视前方,左足下垂,谓此为其坐化时的姿态,有“白目佛,益外景”之说。旁祀崇德侯、显佑侯、黄太尉、陈将军,以其有功于王。 中殿(主殿)高1.8丈,门匾书曰:“威德恒昭。”夹室各一:东夹室处原为古时郭忠福坐枯藤化身之地,后就址建室,从其旧迹;室内祀广泽尊王、尊妃(妙应仙妃·陈依娘)像,室后为内寝;西夹室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世音金身等。 殿宇疏以庭院,绕以墙垣。垣屋翼于左右,有30余间,为寺僧聚纳之处。 匾额、楹联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为凤山寺亲题“凤山古寺”、“大雄宝殿”匾额。 寺中自古留下的匾额甚多。如明•翰林检讨张潜夫“英异灵光”等。据清·光绪戴凤仪《郭山庙志·卷8·杂志》记载,仅与台湾有关者,就有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题“知几其神”,钦加五品衔、署台湾台北府经历钱清荫题“惠我远人”,台北左协翁曦题“知远知近”,台湾千总张朝升题“神而明之”,彰化施大观题“孝德覃敷”等。 楹联如: 清·左庶子陈迁鹤题联:“遥看一凤翔丹穴,不见全牛化道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迁鹤》) 清·庄俊元书:“威镇古扬名,广矣大矣群黎被泽;保安今锡号,尊之亲之率土称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附:诗山凤山寺圣公签诗(广泽尊王签诗)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四首: 第五首: 第六首: 第七首: 第八首: 第九首: 第十首: 第十一首: 第十二首: 第十三首: 第十四首: 第十五首: 第十六首: 第十七首: 第十八首: 第十九首: 第二十首: 第二十一首: 第二十二首: 第二十三首: 第二十四首: 第二十五首: 第二十六首: 第二十七首: 第二十八首: 第二十九首: 第三十首: 第三十一首: 第三十二首: 第三十三首: 第三十四首: 第三十五首: 第三十六首: 第三十七首: 第三十八首: 第三十九首: 第四十首: 第四十一首: 第四十二首: 第四十三首: 第四十四首: 第四十五首: 第四十六首: 第四十七首: 第四十八首: 第四十九首: 第五十首: 第五十一首: 第五十二首: 第五十三首: 第五十四首: 第五十五首: 第五十六首: 第五十七首: 第五十八首: 第五十九首: 第六十首: 第六十一首: 第六十二首: 第六十三首: 第六十四首: 第六十五首: 第六十六首: 第六十七首: 第六十八首: 第六十九首: 第七十首: 第七十一首: 第七十二首: 第七十三首: 第七十四首: 第七十五首: 第七十六首: 第七十七首: 第七十八首: 第七十九首: 第八十首: 第八十一首: 第八十二首: 第八十三首: 第八十四首: 第八十五首: 第八十六首: 第八十七首: 第八十八首: 第八十九首: 第九十首: 第九十一首: 第九十二首: 第九十三首: 第九十四首: 第九十五首: 第九十六首: 第九十七首: 第九十八首: 第九十九首: 第一百首: 泉州凤山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凤山寺:在三十九都东门外驿路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