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4划:王氏)

  通政巷王氏家庙(安溪会馆。鲤城区通政巷西端。沿革。规制。)
  乌屿氏宗祠[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屿社区。肇基与衍传。宗祠沿革。规制。]
  杏厝王氏大宗祠(晋江王氏大宗祠,青阳杏厝王氏大宗祠。晋江市青阳杏厝王村。肇基与衍传。族贤。宗祠沿革。现规制。)
  金坑氏家庙(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肇基与衍传。家庙沿革。规制。)
  沙塘王氏家庙(沙堤王氏家庙,晋江太原王氏沙塘大宗祠。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始祖王翰。附:王偁。明·洪武王仲肇基沙堤。族贤。赴台族人。家庙沿革。规制。春冬二祭。
  庚星王氏大宗祠(晋江市永和镇玉溪村。肇基。陈氏归位。宗祠沿革。现规制。)
  龙塘王氏大宗祠(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肇基与衍传。族贤。族谱。宗祠沿革与规制。)
  马坂氏家庙(桥亭祖祠、登公祖祠,南安四都德教乡崇安里马坂堡。肇基和衍传。家庙沿革。规制。)
  金山氏家庙(南安市四都金山)
  贵峰王氏家庙[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村。肇基与传衍。诗礼传家。族贤。家庙规制(概说。家训馆。)]
  桃源东熙氏家庙(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肇基。明以来六修谱牒。沿革。规制。)

通政巷王氏家庙

  通政巷氏家庙,又称“安溪会馆”,位于鲤城区通政巷西端,与家一墙相隔。

  沿革

  家庙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8年)年间,原是安溪姓来泉购地兴建,其目的一是奉祀氏先祖,二是族人来泉办事、探亲访友或童生参加府试时可寄居于此。以后不姓的安溪人到泉州,也多在此下榻,时人也称之“安溪会馆”

  泉州北门孝悌巷纱帽石,清光绪年间,王式文成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安溪氏与之攀亲,家庙由他族人王继超(清光绪间举人)代管,便举家进驻。

  民国时期,家庙曾为国民党侦探队队部。

  解放后,家庙被政府没收。泉州木偶剧团成立后,便以此为团部,家庙大厅成为排练厅。几经修葺,周边加以扩建,集团部、排练场、宿舍为一体,但家庙主体原貌至今仍保存完好。

  规制

  家庙大门朝南,主体为2进3开间结构,山墙出砖立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大门石柱刻联:“崇德报功隆祀典;敬宗收族合欢心。”

  二进大厅有柱联2对:“通巷衣冠光俎豆,胪传文物绍箕裘。”“诗书裕后居通巷,堂构承先出太原。”

乌屿氏宗祠

  乌屿氏宗祠,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屿社区(清•晋江县东门外卅八都万安埔乌屿金屿乡)西南,地处洛阳江出海口。

  肇基与衍传

  乌屿是洛阳江口的小岛,原有等姓生息。据说,姓在元朝是乌屿望族,其府宅范围之广,直达今日的洋屿山,但因违反元朝禁令被灭族。

  明·成化廿三年(1487年),永春蓬壶东熙氏后裔王继盛及其弟王继阳以捕鱼谋生,后奉母从东坑沿溪流南下抵泉州湾一带。王继盛肇基乌屿王厝,生子至江至海,衍传至今,为乌屿氏;王继阳定居今石狮市蚶江镇锦江村王厝(石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桃源东熙氏家庙》)

  自开基祖王继盛起乌屿氏昭穆:“继至茂德子,国元廷宗乔,维朝绳祖式,孝友绍鸿谟.传芳呈淑景,奕世庆克昌。”后10世昭穆据传为王式文续编。

  乌屿氏至今传衍22世。本地常住族人3100多人,更有数万宗亲客居或移居在外,分布台湾省,广东省海丰、陆丰,莆田市仙游县枫亭,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孝悌巷,丰泽区东海街道石头街、东湖街道仁风街等地,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15世王式文,字伯清,号云汀,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进士;其弟王式英,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年)中式副举人,时人誉为“兄弟登科”,族人以为荣。王式文官至翰林院编修,以忧归,服阙不出,后主清源双溪书院、台湾蓬壶书院主讲席,五十四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式文》)

  宗祠沿革

  清·乾隆五年(1740年),氏族人始建宗祠,名王刘小宗”

  道光卅年(1850年),13世王绳纲发起倡议,重修祠堂,更名氏宗祠”

  1993年,族人翻修宗祠。

  2009年冬又进行翻建,耗资220万元,历1年竣工。2010年,乌屿王氏宗祠翻建理事会出版《乌屿氏简志》(王国兴编辑)

  规制

  乌屿氏宗祠坐寅向辛,翻建前的宗祠大门曾有联勾勒其形胜:“门对桃峰秀,洛水环祠长。”桃峰指桃花山,洛水指洛阳江。

  宗祠前埕深3米,门前距路面高9个台阶。

  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整体属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屋面燕尾脊硬山顶。3开间2落廊院式建筑,面阔9.5米,进深20米;下落和顶落为抬梁式木结构,分别进深1柱、3柱。榉头的位置建成榉头廊,中部天井采光。

  宗祠奉祀开闽王3兄弟(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和开基祖王继盛,2世祖王至海王至江牌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顶厅神龛上正中悬“开闽第一”匾。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翰林”、“进士”、“文魁”、“副魁”、“选士”、“优贡”等匾。

  顶厅内柱挂有王式文题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仲夏的对联复制版:“源出东坑凤江派远,身依北阙螭陛恩浓。”

  下落和顶落左、右墙上分别镶嵌绘制三开闽和“二十四孝”影雕。

  榉头廊左侧墙上镶嵌2010年翻建碑记,和捐款五百元以上者芳名;右侧墙上镶嵌捐款5000元以上者夫妇玉照影雕。

杏厝氏大宗祠

  杏厝氏大宗祠,亦称“晋江氏大宗祠”、“青阳杏厝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青阳杏厝王村,在泉安中路帝豪酒店对面,坐落在毗邻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民俗文化村中。

  肇基与衍传

  据《谱》载,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开闽三王”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之子王思义堂兄弟10人,择泉州府城东南俗称“秧借地”处聚族而居。其地三山环列、面向十里湖光,占地10.33亩多(620平方丈),命名“杏厝”“杏”字者,寓“十人”之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开闽三王祠》)

  杏厝是“开闽三2世在闽南开基止舍的第1村落,是闽南氏的发祥地。后裔繁衍,人丁兴旺,曾是晋江的显赫家族,有“凌云氏”之称。

  杏厝氏现居住人口近200人。后裔遍布本省、广东、浙江、江西及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苗裔百万人口以上;而传布本市的氏裔孙有108村。

  族贤

  杏厝氏历代人才辈出,如: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王审邽6世孙。少随父兄官于山东青州益都,父卒,贫不能归,定居焉。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连夺三元”,状元及第。由济州通判累至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参知政事(副相),天禧元年(1017年)出知应天府,天禧四年(1020年)复参知政事,迁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仁宗立,迁礼部尚书。乾兴元年(1022年)拜中书侍郎兼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天圣七年(1029年)出知青州,后以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改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祐元年(1034年)为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景佑二年(1035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景佑四年(1037年)四月)罢,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卒,归葬泉州晋江廿九都太和山。(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曾》)

  王节,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袁甫榜进士,官至复州教授。

  王袭龙,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刘渭榜进士,官至福州录事、参军。

  王畿(1549一1630年),字翼邑,号慕蓼,居龙塘(今石狮市宝盖镇塘头)。万历廿二年甲午(1594年)乡试第一,是石狮市科举史上唯一的“文解元”。万历廿六年(1598年)戊戌科登赵秉忠榜进士,历越州(绍兴)教授、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吏部主事、杭州知府、浙江督学、江西参政、江西观察使、浙江左布政等。(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畿》)

  宗祠沿革

  杏厝氏大宗祠于五代·闽国·永隆元年(939年)奠基动工起建,直至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才竣工落成,是规模宏大的9进大宗祠,由上、下莲花池和9幢大厝组成

  大宗祠几经风雨,虽代有修葺,但至解放初已全部坍塌,后又改做工厂之用,唯留基础及部分残余构件。

  自廿世纪60年代开始,氏诸多宗贤就为重建宗祠奔劳,并组团往菲律宾恳亲联谊,始终未果。2005年起晋江市区旧城改造,之后政府统一规划,氏族亲慷慨解囊,在筹建会运作下,终于2012年壬辰花月奠基,2014年甲午梅月竣工落成。

  现规制

  杏厝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3平方米;单进,5大开间,双燕尾脊,是宫殿格局的仿古建筑。

  大门联:“太原衍派家声远,固始分支世泽长。”

  步口柱联:“春赏秋蒸,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千秋万代渊源。”

  厅堂中脊柱联:“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学士;公孙父子,七人拜相九封候。”

金坑王氏家庙

  金坑氏家庙,位于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古为南安卅三都兴集里金坑金上村)。

  金坑即深坑,俗称“十三乡”,在紫帽山西南麓,原属南安县卅三都。民国《南安县志·卷1》载:“三十三都,在县西南十五里……乡有十八,曰深坑、曰溪园……”金坑地域包括现6个行政村(紫星、东星、下洋、席里、和铺、竹口),横跨晋江、南安两地,其中紫星村属晋江紫帽镇,其余5村则隶属南安官桥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山川·紫帽山》)

  肇基与衍传

  金坑多数姓,肇基始祖王默,号四十三王审邽17世孙,王登(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孙,王重三孙,王德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元初,王默从南安(时南安县治在丰州)之西二十六都岑头徙居金坑金上村结庐定家。

  自王默开基,后裔衍播兴集里五、七、四、八等各甲,成大宗之族,至今传27世,又播迁晋南、闽、台、南洋群岛等地。苗裔十余万人。

  2世王元尧分居晋江五福鸿山乡(今属石狮市)。

  5世王尾奴分居南安霞美长福乡。

  9世王阳敬庵)由四甲和铺分居东田汤井乡。

  10世:以节以荒青紫由八甲分别分居台湾(金坑乡)、泉州清濛乡、泉州乌屿乡;怀宇玉宇心田由七甲石蛇分别分居晋江草田尾、南安三十都石蛇、大盈林前。

  21世罗曼王彬由泉州清濛分居菲律滨。

  金坑氏历代以来名人辈出,有“公孙五举三知州、兄弟一朝两大夫”美誉。除王振熙外,还有诸如王以节王承箕王孟遴王铨遴等,均在《南安县志》中留名。

  《金坑氏族谱》 修于元·至元廿六年 (1289年)。廿世纪80年代后期出增补本。

  家庙沿革

  明·洪武廿年丁卯(1387年)春,3世王国瑞(号心畔王默孙),择先庐基地建祠,己平宅,卒。至洪武廿四年(1391年)冬,4世王荣祖(字守华王默曾孙)续建,座癸丁兼丑未,洪武廿六年癸酉(1393年)竣工,署匾曰 氏家庙”

  明后期,祠毁于寇,10世王应笃重修。

  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廿七年(1938年)数次修葺。

  末次重修在1985年,1987年竣工,是年农历十月初六日晋主庆典。

  规制

  金坑氏家庙至今仍保留着明朝始建时的规制,坐北朝南,北承紫帽乌山龙脉,南望纱帽山,传说此地俗称 “卧牛穴”

  占地面积约35亩,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歇山式二进建筑,红砖赤瓦、燕尾山墙。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两侧为厢房。

  家庙前有一大广场,东面有一片历史悠久的树林,俗称“破补林”

  大门联:“理学乡贤世胄,忠臣孝子旧家。”

  家庙内有明·兵部侍郎兼右阶都御史左懋第题联:“福省开闽第一,南宫特祠无双。”

  “理学乡贤”、“南宫特祠”均指族人王振熙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澹宁居士,明·南安市官桥镇和铺村人,为金坑氏11世,金坑8世豪舖(和铺)始祖王静奄之曾孙。万历卅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是明代泉州著名理学家。家庙尚有甚多与王振熙相关的古老物件:皇帝御赐的“圣旨”牌、兵部侍郎左懋第题写的“理学文宗”匾额、福建巡按御使陆梦祖所题的“会魁”匾额、“中宪大夫”横匾。左懋第王振熙的门生,他曾将王振熙任职时的德行、政绩奏明皇帝,帝遂封金坑祠堂为“特祠”,并赐“南宫特祠”匾额。(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振熙》)

沙塘氏家庙

  沙塘氏家庙,原称“沙堤氏家庙”,亦称“晋江太原氏沙塘大宗祠”,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古称“沙堤”)。

  始祖王翰

  沙塘氏,是元末名宦王翰所传。该族共尊王翰为始祖,王仲为沙堤氏1世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翰》)

  王翰(1333—1377年),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仕名那木罕,元·安徽庐州人。

   王翰先祖自南京乌衣巷迁山东阳谷县居住,为山东人。北宋·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年),西夏王·李元昊犯边,宋朝出师征西夏,王翰先祖随师出征,陷阵被俘,又为西夏人。元得天下,氏先祖撒达归附,元世祖·忽必烈赐姓唐兀氏,复归山东阳谷。撒达之子王回从征江淮,以战功授武德将军上千户,镇守庐州(今安徽合肥),因家焉,遂为庐州人,子孙世袭其职;3传至王翰,则王回王翰曾祖。

   王翰16岁袭职领兵千户,荐除庐州路治中,素有能名,乃复冠姓。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王翰随福建行省平章燕只不花镇闽,辟为平章从事,改福州路治中,后得同知,又升理问官,综理永福、罗源2县。福建平章政事陈友定慕其才,留居幕府,擢王翰为行省郎中;至正廿六年(1366年),表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3州。

  至正廿九年(1369年),王翰调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品)。时明军已攻入福建,元朝将亡。王翰见势不可为,返闽道经晋江时,遂寓居沙堤(后改称“沙塘”),于碧山麓构3堂,曰“云归处”,前有仓庭别墅。在沙堤,王翰以诗文自娱,留有《沙堤形胜诗》5首。常盘桓灵源山上,观山玩水,闲时挟策,“喜与高人日相还”王翰擅书法,登永宁城北西厝西山岩,篆书“海天一色”刻于岩上,笔法圆润有古意。王翰崇敬永宁乡贤沙堤人龚名安,画赠《老骥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名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克泉州,陈友定兵败自刎。王翰欲浮海往交趾未果。

  时王翰刘氏夫人生子3:王翰刘氏并季子逃隐于永福观猎山(今福州市永泰县塘前乡官烈村),黄冠野服,自号“友石山人”;留长子于泉州排铺街,次子于沙堤。

  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王翰名,欲召其为官,王翰作《绝命诗》,自刎身亡,年45。

  附:王偁

  王偁,字孟扬,号密斋王翰季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生于沙堤。

  洪武四年(1371年),王偁随父迁往永福(今福州永泰县)。既长,师名儒吴海,弱冠入庠,洪武廿二年(1389年)中举人第6名。

  永乐(1403—1424年)初,授从事郎史官、翰林院检讨、左春坊,进解经筵,敕修国史,任《永乐大典》副总裁官,又与解缙同辅东宫。解缙被诬下狱,王偁素与解缙友善,遂被牵连下狱,瘐死狱中,卒年45岁。

   时人称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虚舟集》传世,收录于《四库全书》。

  明·洪武王仲肇基沙堤

  王翰既留次子于沙堤,即肇基开族焉。

  王仲,字寿卿,后人称致政公,开基沙堤;生3子:横山夏坡宣教。后裔在晋江蔚为望族。该族共尊王翰为始祖、王仲为沙堤氏1世祖。

  《谱》称:“公王仲笃有潜德,世人皆称重义好施。尊之为乐善君子,曾点定沙堤形胜十景,与泉郡名公题咏之,萃而为图于《族谱》之首。又建室于琯路荔园中,命长子横山公居住。”

  氏自开基沙堤,迄今历600余年,传26世。本村人口户口8500余人。此外,还有2000余族人传布国内外各地,有晋江安海通天巷、西宫,石狮,永春,龙岩,福州保福山,龙海海澄,港澳台,以及菲律宾等;其中以菲律宾为最多,其次则为港、台。

  另,沙塘主产业之一锡精业,乃明代以来传统手工业,历400年而不衰。

  族贤

  沙塘氏继承先功祖德,科举连登,簪缨奕世。考王翰裔孙,古代计有进士2名,举人7名,各级痒生(包括贡生、增生、廩生、国学生)83名。

  王璇(5世),字廷慎,号清隐。出身农家而知书识理,天性明达,有志于世。见晋南民田数千亩全赖七首塘潴水灌溉,一遇干旱塘水即涸,农田常遭失收。因思浚晋江上游金鸡活水,引溪灌溉晋南田亩,遂率子孙勘察绘图,上呈府尹,得府尹赞同,然未及奏闻而府尹病故。王璇慨然自治行李,于明·天顺五年 (1461年)不远千里上京投疏,得引见准奏,传旨工部官行勘,不料奉旨承办此事的典史贾纶离京途上得病身亡。地方豪绅又通过买嘱内官,以疏通金鸡水利害参半上奏,此事遂寝。时晋江大儒蔡清《题清隐公求金鸡水利图诗》叹曰:“……尹侯仁惠空遗念,君图画枉自忧。作者不存存不作,江山万古恨长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七首塘》、《泉州人名录·蔡清》)

  王汉(7世),字汉云,号象峰。素乐善好施,守约尚义,曾浚沙塘、盈塘溪流,筑沙堤以利乡里,施粥赈饥,捐资协修万安(洛阳桥)、顺济2桥。明·嘉靖六年(1527),晋北留公陂因雨冲坏,庄稼不得灌溉,因循六七年未能修复。郡守屠倬王汉董修其陂。不辞劳瘁,奔走于外,终于修复其陂。屠倬欲以良田300亩赏其功,固谢不收。嘉靖十五年(1536年),旧陂再圮,郡守王仕俊仍举王汉董修,数月完竣,晋、惠两邑并受其利。侍郎顾珀为树“治陂纪绩碑”以赞,其善行载《泉州府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顺济桥》、《泉州人名录·屠倬王仕俊顾珀》)

  王以通(8世,迁龙岩),字子贞。明·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进士,官湖广副使、贵州道监察御史。

  王命璿(11世,迁龙岩),字君衡。万历卅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大理寺正卿、刑部左侍郎。居官廉洁,秉公执法,不附党,不畏权贵。见载于《福建通志》。

  王若察(19世)。民国初年南渡菲律宾经商,颇有成就。曾任数届菲律宾太原堂氏宗亲总会理事,与乡侨创立旅菲沙堤同乡会,捐资倡建沙堤学校、沙堤氏大宗祠。先后与人调解东西堡、内外古、塘东与围头、东厝与下吴、施林蔡、涵口与陈埭的械斗,得当时县长题赠“排难解纷”、“今日仲连的牌匾。

  赴台族人

  王贤(12世),属楼霞房。明末清初参加郑成功义军,功授游击,随之过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王提官,沙堤人,清代往台湾谋生,居住多乐港,后来回乡告老,带来多乐港当境神“探花真人”像,立庙奉祀,至今香火仍盛。

  抗战胜利后,厚美房王孝贵被派往台湾屏东任税务局股长,住居台湾。

  1991年,曾任台湾高雄市长、“国策顾问”的王玉云首次回乡拜祖。据称,王玉云祖父王五朝在台湾故世,其骨骸瓮盖上写明其祖家是“泉州南门外晋江太原王乡”王玉云之父王舍抄尚记得是“福建泉州南门外沙塘乡”王舍抄1974年逝世,王玉云承父遗训,千方打听,终联络上故里族亲。1991年,王玉云返回祖里拜谒氏家庙,1992年又偕其弟王玉发先后到沙塘探亲拜祖,1996 年将父母神位进祀沙塘氏家庙中。王玉云还先后捐献港币 30万元修祖里宗祠,捐献港币10万元在沙塘村建公厕10座;捐献人民币40万元创立舍抄基金会”,用于村中助学、敬老等公益活动。“舍抄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时,他又捐献10万元用于庆典活动。

  家庙沿革

  沙塘氏家庙始建未详,但清·康熙廿六(1687年)即有。时家庙根据始祖王翰所题《西山细脉》“源远流长沙里区,西山入脉势萦纡……韬光匿彩混行迹,福泽绵绵氏都”的诗意,建于西山之前,坐西朝东。祠中祀沙堤氏始祖王翰、1世祖王致政暨列祖列宗;因宗祠地基是西山房裔孙所献,特辟出左畔边龛专祀西山房份列祖。

  乾隆七年(1742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2次重修。

  1994年,海内外氏裔孙发起重修,1996年落成。

  规制

  沙塘氏家庙坐乾向巽,兼字辛乙戍辰,冠紫帽,披罗裳,面碧山,映莲池。占地面积338平方米,大3开间2落,硬山顶、穿斗式,是石木结构的闽南古建筑。

  石构门墙,大门额石匾氏家庙”4个大字,门楣“太原衍派”。门柱联:“三省名宦乡贤裔,八闽忠臣才子家。”

  正厅高悬金字匾额20余方以表宗功,如“三省名宦”、“宫保”、“尚书”、“三晋司马”、“三世明经”、“十二贡生”、“亚魁”、“进士”、“武举”、“文魁”等。其中特别是有1方明·张瑞图撰的“锡福”匾,题“皇明·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敬立”,落款?瑞图(加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神龛内供始祖王翰、1世祖王仲暨妣谢氏、2世祖王横山王夏坡王宣教暨妣神位。龛外挂“太原氏始祖晋公”,即太原氏得姓始祖王子乔王翰画像。

  祠堂内外石柱镌楹联21对,概叙家族渊源,皆出自古代名士手笔。如:

  “太祖太宗,德本太原光太庙;王子王孙,功重王室报王家。”

  “巷有乌衣,江左风流谁後继;家承庐州,阳谷世德此真长。”

  “臣节不磨,行省壮一朝之气;孙支并茂,沙堤发百代斯馨。”

  厅壁嵌石,刻有关王翰的传记8篇、题诗4篇。

  春、冬二祭

  按旧例,沙堤氏每年在氏家庙举行春、冬二祭,正月十五为春祭日,冬至为冬祭日。由乡中新婚的人值祭,祠堂原有祀田收租助祭,值者所费不多。解放后,沙堤氏祭祖活动停顿多年,至1984年乡中成立颐老会,方决议由村中各房(东厝房、楼霞房、霞埕房、厚美房、象峰房、县口房、西山房)轮值祠堂春、秋二祭。
祭祖之日,祠堂内外贴楹联,备猪羊全只合酒筵等物,并演戏1台。

  祭祖时间在傍晚,请乡中德高望重耆老3人身着长衫马褂主祭,另请执事、唱班、读祭文等人,行礼如仪。然后请主祭人及值祭人入席赴宴。

  春祭时值元宵,乡中孩童可提灯到祠堂讨烛点灯。富豪值祭者则相竞于祠堂口燃放鞭炮。至午夜,值祭者各提枣灯1对回家,以兆来年之庆。

  冬祭除无竞鞭炮外,余者同春祭。

庚星氏大宗祠

  庚星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永和镇玉溪村。

  玉溪村故名“庚星乡”,谐称“坑边”。明、清属晋江县十三都,民国卅三年(1944年)属至善乡杏山保。民国卅六年(1947年),该村旅菲华侨捐建村北碑亭,出土1方镌有“玉溪亭”的小石碑,因而又名“玉溪”。1971年该村正式更名为“玉溪”

  肇基

  庚星氏肇基祖敦本,讳兴祖,字良恩敦本其号,是闽太祖·王审知后裔,17世白户长子,原居福州,代为军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明·洪武廿年(1387年),敦本的长子10多岁,按例已将到当兵年龄,但因他从小体弱多病,敦本公担心他受不了军旅之苦,便携他从福州逃兵役到泉州,隐居晋江县城(即泉州府城)南门外四十里十三都横山。敦本之弟则代替敦本服兵役。

  据传,某日王敦本夜行至坑边,正好东方启明星升起,观此地山水甚佳,即决定迁此居住,肇基建宅,并命村名“庚星乡”

  至3世,传衍7房,聚居成村,族名“庚星氏”

  清·乾隆(1736—1795年),庚星氏已成蔚然望族,诸房宗长筹划共同编修宗谱,统一昭穆字辈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传衍至今,庚星氏有住户近千,人口约4000左人,还分衍石狮市、晋江市高岑、永宁霞泽、平潭深坞村,南安市邦岑,以及厦门、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裔孙成万。

  陈氏归位

  敦本初到泉州,一开始还与在福州的妻子陈氏及小儿子有所联系,但后却失联。

  明·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带着小儿子来泉寻夫,还去了同安等地,遍觅不得。后来到了安溪,投靠在这里奉旨屯田的小叔子,在芦田落脚,繁衍出另一支族人。现在,这支姓族人仅在安溪县,就有2万多人。

  根据口口相传和《族谱》记载,玉溪的庚星氏先辈族人每代都知道当肇基祖敦本南下泉州时,在福州还留下妻子和少子,但详细地址(福州或福清)和其妻子的姓氏已失传;而由于敦本逃避兵役南下,不敢表露身份和名讳,始终以号(敦本)面世,定居安溪的氏后裔虽知道先祖曾移居泉州,但具体详情一无所知。因此,失散600多年,两地族人虽多次寻找对方,均未果。

  有宗亲王刚,曾收集翻拍氏族谱300余部,对各支派的迁移祖、迁移原因、时代、背景、家族信仰等情况有10年研究。2014年新建宗祠落成后,得王刚帮助,查阅资料发现,晋江玉溪和安溪芦田的氏族人存在10多处共同点,如先祖所处年代一样,双方都失散了1个配偶和1个儿子,都是在洪武廿年(1387年)离开福州,两边信奉的神明也一样,等等。

  随即,玉溪村30多名姓族人一起到安溪各支派的祠堂参观,察看族谱。经过仔细考证,各方都认同晋江玉溪和安溪芦田的氏族人同源。

  2015年12月10日,玉溪村100多名氏族人冒雨前往安溪县芦田镇芦田村的大宅祖厝,祭拜了“祖嫲”陈氏,并将其牌位迎回玉溪村,巡游后供奉在“庚星氏大宗祠”内,了却族人1桩600多年的心愿。当年,安溪各支派的宗亲也曾各自到玉溪祭祖。

  宗祠沿革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建宗祠,称“祖厝”

  清·乾隆(1736—1795年)修葺,建“祖厅”

  据嘉庆十九年甲戍(1814年)《续谱序》,时已记载大宗祠建成。

  民国卅七年(1948年),维修并扩建西厅。

  1988年修葺。

  2012年,聚捐款500余万元,历时2年,重建“庚星大宗祠”,在原有基础上拆除旧祠并拓建东厅。2014年“国庆”时竣工。

  现规制

  庚星氏大宗祠坐向甲庚卯酉,占地面积近1亩,玉溪清流伴绕。5间张2进,屋脊是龙飞凤舞的剪磁雕,宏伟轩昂。

  大埕宏阔,石阶之上的墀前并列玉象1对,象征高贵吉祥;御路上雕刻骏马飞奔。

  墙壁题古往名贤风雅颂警句赞言。

  大殿前立百子旺双柱,四围窗棂、点金柱上镶嵌各种琪花瑶草的石雕,梁、托之上安金箔、彩绘各种瑞禽祥兽。殿中雀替上妙音鸟腾空而出演奏天籁美乐。三檐四簇处处玲珑,玉户朱门层层庄严。正中神龛奉祀列祖诸宗牌位。

  点金柱4根,为2014年重建时出土的数百年前旧宗祠之物,上刻联:“三支开十郡,八闽第一家。”“南渡晋乌衣,北来唐白马。”

龙塘氏大宗祠

  龙塘氏大宗祠,位于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古称“龙塘”)。

  塘头东连九龙山脉,西接玉润浦港,南望宝盖山关镇塔,北临泉湾绿洋,古称“象畔”,素称“半月沉江、七星坠地”宝地:前者指村前有象畔塘水,村后海水返到厝边;后者指乡中有7块自然石露天。

  肇基与衍传

  王古阳,字万象,唐末“开闽三王”之武肃王·王审邽的16世孙,居晋江青阳杏厝。王古阳之子元勋光颜,迁徙石狮锦塘茂厦,生子3:均宁(居茂厦)、均畴均实(迁居锦亭染厝祖)。均宁居茂厦本乡,均实迁居锦亭染厝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杏厝王氏大宗祠》)

  王均畴(1264—1342年),讳,号廿七致政公,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生,元·至正二年(1342年)卒,享寿79岁。王均畴有远略,识地理,知山川之胜,元初赘龙塘吴良二家,因居焉,为龙塘氏1世肇基祖。

  均畴温婶?吴氏无出,妾雅德?周氏生子5(2世):添锡添永添期添庆添祥。后派分百村,主要在塘头、水头、上浦3地,蔚为晋邑(石狮市古代属晋江县)名族。

  裔派分布海内外,人口数万,其衍布:

  塘头派分支泉州八柱,晋江许塘、深沪、福安,福州台江,台湾各地,以及南洋各处。

  水头派分支泉州象峰,惠安玉坂、路庵,石狮宽仁,仙游枫亭坑头,浙江水头,台湾,以及东南亚。

  上浦派分布台湾各处,鹿港较多,主要居枫亭街;以及东南亚各地。

  塘头、水头、上浦派昭穆:“绍万公均添,以惠志制文,洪承夫可卿,伯仲孙君子,学道则爱人,明经传懿德,秩爵觐天家,积善前程远,谦恭后步宽,重义宗声大,贻留世泽长。”

  族贤

  龙塘氏历世以来文明蔚起,书香克绍,科第蝉联,仕宦不断。自明·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王肈璟起,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王秉均,407年间缙绅(含生员、科举、出仕、封赠等)达348人,其中登科者155人。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21世孙锡銮曾从《族谱》抄出,著《缙绅录》。

  仅以塘头人述之,以备一格:

  王肇璟,号云轩,明·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贡生。

  王肇仁,明·成化(1465—1487年)间授广东河源蓝口驿丞。

  王存诚,明·成化间(1465—1487年)授凤阳府泗州大使。

  王子敦,明·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举人,湖广宝庆知府。

   王炳博,字君博,号义宽,例赠修职郎,奉直大夫。王炳度,字君制,号义贞,诰赠昭武都尉,晋武功将军。王辉燥,字子安,号安亭,例赠修职郎,诰赠奉直大夫。王辉烂,字子祝,号福田,贡生,例授修职郎,署福州屏南县儒学正堂,候选监课大使。王辉研,字子殊,号福严,诰赠昭武都尉,晋武功将军,文林郎。王文钦,字学若,号敬斋,奉直大夫。王光锐,字子锐,号填斋,贡生,授儒林郎,候选同知。

  王希程,号述济,明·嘉靖(1522—1566年)儒士,赠奉直大夫。

  王守恪,号爱塘,明·嘉靖(1522—1566年),赠通奉大夫。

  王万,字可度,明·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举人。

  王畿,(1549—1630年),字翼邑,号慕蓼,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解元,万历廿六年(1598年)进士,历官27年,累至浙江左布政(二品),是塘头族人中最著者,泉州府文庙周边15座乡贤名宦祠,慕蓼祠即其一。(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畿》)

  王尚诹,明·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副举人。

  王昌胄,赠荣禄大夫。

  王子韶,清·康熙卅四年(1687年)已亥科贡生。

  王旵璔,赠荣禄大夫。

  王赓勳,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丁卯科举人。

  王赓良,贡生。

  王得捷,清·康熙卅五年(1696年)丙子科举人。

  王招,邵武府千总。

  王士重,监生。王声振,监生。王学时,武德骑尉。

   王殿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举人,先后任山东新城县知县、兴化府教谕。

  王遂,清·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科举人。

  王浚慎,授荣禄大夫,浙江杭州威远将军。

  王丹遴,清·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举人,任延平府学教谕。

  王进春,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举人。

  王萃,监生。王文耀,贡生。王以忠,廪生。王雄图,文林郎。王宪章,候先分府。王日升,文林郎。

  王朝选,清·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副举人。

  王廷瑜,清·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举人。

  王朝宗,贡生,试用教谕。

  王朝魁,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举人,任福清县学教谕。

  王撰,文林郞,晋承德郎。王殿,监生。王浚鼎,授游击将军。王弼斋,文林郎,刑部浙江主事。王荣升,奉直大夫,州同。

  王克峻,清·乾隆廿一年(1756年)丙子科第7名经魁,著《辛辛集》。

  王邃王畿裔孙,改名恕思,清·乾隆廿七年(1762年)壬午科举人。

  王大鲲,清·乾隆卅九年(1744年)甲午科优贡,任屏南县学教谕。

  王世卿,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甲午科举人,任汀州府宁化县教谕。

  王世铭,修职郎。王鸣銮,中宪大夫。王中理,奉直大夫。

  王光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科副榜举人,永安县学教谕。

  王鸣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举人。

  王文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举人。

  王赓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举人,儒林郎,刑部主事。

  王人定,广东白营游击。

  王钟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拔贡,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科举人,文林郎。

  王廷南,贡生。王振时,朝议大夫。王兰芳,贡生。王长茂,武翼骑尉。王宗敏,永安县训导。王惟清,上杭县学训导。

  王宗敏,清·乾隆间(1736—1795年)贡生,安溪县教谕。

  王鸣玉,修职郎。

  王克玩,清·嘉庆五年(1800年)庚申科第2名经元。

  王炘,清·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拔贡,钦点七品京官,任户部山西司主事、贵州郎中。

  王菁兰,文林郎。王菁莪,建宁府建阳县学训导。王元红,布政司理问。王菁萍,县丞。王锡麟,主薄。王肇汾,主薄。王珪璋,州同。王见龙,翰林院待诏。王景沂,县丞。王吉人,候选训导。王敦仁,中书科中书。王为章,云南提举司提举。

  王沛瑛,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举人,国子监典薄。

  王又曙,邵武县学训导。王佑才,建阳龙溪训导。王元泽,军功八品衔。王会典,布政司经历。王日章,九品衔。王元春,九品衔。王为诗,邵武教授。王国治,文林郎。王振祥,邵武都尉,武功将军。王长祚,屏南县训导,补监大使。

  王文宁,清·嘉庆廿一年(1816年)丙子科举人。

  王赓元,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副榜举人,嘉庆廿一年(1816年)丙子科举人,历任闽清、连江、嘉义县学教谕。

  王文猷,清·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科举人。

  王澍,贡元。

  王绳书,字道竹,号梅亭,清·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副榜举人,封奉直大夫,光禄寺署正。

  王金钞,字道义,号筱亭,武生,五品军功。王启昆,字道勤,号莲舫,武生,都司衔。

  王捷升,字学麟,号玉亭,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武魁,候选都尉,授昭武都尉,晋武功将军。

  王赐恩,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副举人。

  王赐鋮,刑部主事。王赐荣,光禄寺署正。王廷萱,候选训导。王廷芳,文林郎。王寅恭,奉直大夫。王献章,候选同知。王逢尧,任宁化训导。王植华,布政司理问。王戴高,州同。

  王梦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举人,道光廿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钦点卫守府。

  王晨嘉,清·道光廿三年(1843年)癸卯科举人。

  王麟振,贡生。王世纪,监生。王世迪,中宪大夫。王近希,文林郎。王世选,中宪大夫。

  王必昌王梦嵘王梦熊,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甲辰科举人。

  王以治,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

  王捷三,字学丽,号芝亭,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丙午科以千总补中军府,授昭武都尉,文林郎。

  王捷荣,字学璟,号梧亭,按察司经历,宣议郎,修职郎,武德骑尉。王昌期,翰林院待诏。王澄水,文林郎。王昌南,军功保举训导。王贻福,按察司经历。王占梅,漳州府教授。王大受,布政经历。王长祥,奉直大夫。王承禧,漳浦学教谕。王启泰,布政理问。王调梅,知府。王承纬,漳浦教授。王寿昌,文林郎。王观治,州判。王若霖,县丞。王承楷,江西按察司知事。王赐祝,训导。王建荣,训导。王赐沬,候选分府。王克昌,按察司照磨。王赐履,刑部云南司主事。

  王的,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己酉科拔贡,咸丰五年(1855年)乙卯科举人,内阁中书,钦加五品衔。

  王彦英,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已酉科举人。

  王明模,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举人。

  王道新,文林郎。王拱辰,候补德化训导。

  王继钊,清·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科举人。

  王瓜生,候选州同。

  王鹏程,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副贡生。

  王梦元,武略骑尉。

  王扬烈王庆垣,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举人。

  王正邦,户部山西主事。王在镐,候选训导。王庭瑞,都司。王邦济,县丞。

  王高标,清·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亚元,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戍科进士。

  王启瑞,字道璜,号航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武举人,拣选千总。

  王启文,字道琳,号蓉舫,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拣选河工,改分浙江署湖州府安吉县篆务,南安县知事。

  王秉钧,清·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举人,五品衔。

  王锡銮,五品衔。

  王士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举人。

  王启泰,字道璇,号菊蓉,清·光绪廿年(1894年)甲午科武举人,武德骑尉。

  王启章,字道焕,号澡苑,贡生。王滋泉,字则瀛,号醴堂,监生。

  族谱

  明·正统九年甲子(1444年)春,5世王元仁(字志道)率侄存义共作《族谱》,60年后毁于火,幸存义所遗稿本犹存。正德元年丙寅(1506年),之子王玑命弟再作修撰,陈琛(号紫峰)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万历(1573—1620年)初续修,万历七年已卯(1579年)秋朔日苏浚(号紫溪)作“序”

  天启元年(1621年),塘头族人王畿(见上文“族贤”)遭劾引疾归里,执笔三修《族谱》;庄际昌为谱结传。庄际昌(1577—1629年),字景说,号羹若,晋江青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永春籍参加会试,连中会元、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因屡忤魏忠贤,天启七年(1627年)被夺职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即家起,任翰林院侍读兼记注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清·光绪(1875—1908年)间四修。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年)阳月,居台21世孙王爱纯为撰“序”,住台20世孙王则“谱例发微”

  宗祠沿革与规制

  龙塘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2年),万历廿六年(1598年)王畿主持重修,并撰碑记。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民国卅二年(1943年)修缮。

  因年久远,陈旧破损(1996年),经塘头、水头和上浦三乡乡贤共商重建海内外裔孙孝心慷慨解囊,宗祠仑奂俞昔,占地609平方米。

  该宗祠是乡贤祠明代王慕蓼视学浙江,拨擢施邦曜登科,感恩之报,请旨敕封。

  楹联:

  “晋水泉山,长亿知州施德泽;浙江闽海,无忘布政播仁风。”

  “设院招贤称好礼,誉著海滨邹鲁;兴黉启昩赞知书,源追固始琅琊。”

  “一鹤飞天外,儒风流万里;三槐荫宅前,如杰誉千秋。”

  “鉴古酌今,世仰夫之学问;吟山画水,人称摩诣千万。”

  “存怀百世人才,先祖知珍惜;放眼十洲财路,前贤为拓开。”

  “求鲤卧冰,始信民间多孝子;吹笙骑凤,长怀世外一儒人。”

  “昔日梅舡收工右,英风永治;今朝贷舶出海东,伟业宏开。”

  “光明睿智,威武辅国业猷高;正气浩然,尚书安邦勋绩显。”

  “筹策朝中,辅宋四谏居首位;麾师守内,扶秦一统播英风。”

  “五代开藩,万帆光海甸;三王创业,千秋祭闽疆。”

  “固始溯源太原衍派,龙塘认本茂厦传馨。”

  “二王书法传千代,三祖勋名盖八闽。”

  “太原启族宗风远,固始开闽祖泽长。”

  “三礼明修锦福泽,乡贤辈出振家声。”

马坂氏家庙

   马坂氏家庙,亦称“桥亭祖祠”、“公祖祠 ”,位于南安四都德教乡崇安里马坂堡。

  肇基和衍传

  肇基始祖王登,字从善,号余庵王审邽第14世孙。南宋·泉州府城西南马坂 人(时属晋江县,今鲤城区马坂巷)。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官至从事郎、昆山丞、常州府正堂。宋、元战乱,辞归故里。约咸淳四年(1268年)迁居南安县四都德教乡崇安里,称“马坂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登》)

  王登正室林氏无嗣,侧室洪氏生子一,名,字重山

  王重娶晋邑鹧鸪何氏,生子7:恭硕顺友柔其。元初,元兵到处搜杀宋臣子,族众被逮,庐焚。为保存计,7子散居7邑传衍,如晋江县上峰,滨海龙塘、行家,同安县马銮,惠安县山隔,南安县岑头,安溪县芒州,永春县花石,以及漳州石码、海澄等处。

  王德王重第5子),字天德,居南安,娶杨氏,生子4:

  王泰分晋江东石中舍;王默分居南安卅三都金坑乡;王显分居南安四都;王科分居晋江安平之东,后迁金坑,明末清初再迁晋江高霞(高岑)。

  王登派裔衍传至今30余世,海内外20余万人。

  家庙沿革

  王登迁南安县马坂堡后,筑室建桥,桥中构亭,后人称“桥亭祖祠”,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前后。

  历史上曾几次被焚毁,虽屡经修葺,但因年代湮远,风雨蛀蚁侵蚀,终于倒塌。

  2005年6月按原址、原基、原字重建,2006年6月主体竣工,2007年丁亥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升祧晋主及落成庆典。

  规制

  家庙座“眠牛”穴,位丁癸兼午子,砖石木结构,3进2天井,主体建筑面积398平方米,厅堂雕梁画栋、拱斗雕花,石柱对联镶金,面前青石浮雕,屋顶燕尾翘脊。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大门匾氏家庙”

  武荣诗社王赎回编撰大门联:“种德行仁若是,腾蛟起凤于斯。”厅口联:“龙吟虎啸崇先德,剑气文光毓后贤。”

金山氏家庙

  金山氏家庙,位于南安市四都金山。

  四都古称德教乡,含今福林、都心、跃进、前瑶4个行政村和大洋岭兜、三林山边2个自然村,是开闽三王二房武肃王·王审邽后裔主要聚居地之一,现居住人口近一万五千人,遍及海内外后裔达10万之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

  金山氏肇基祖王绍宗,字继初,号初斋王审邽23世孙,四都开族始祖王馀庵9世孙。明·永乐三年乙酉(1405年),王绍宗重返德教乡马坂堡,振家创业,渐成南邑望族。

  金山氏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后因年代久远,倾颓不堪,宗亲谋兴复。1991年,马来西亚华侨、族亲王振元多次往返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筹募资金,是年十月动工,1994年9月落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

  悬匾“文衡主宰”、“族有达人”、“兵部郎中”、“工部郎中”、“户部郎中”、“祖孙进士”、“叔侄同榜”、“兄弟同科”、“密云粮道”、“明经”、“会魁”等。

  家庙有20几幅楹联,如:

  “晋水发源依瀛水,金山衍派本缑山。”

  “笔架当前千篇赋就,经书读后万卷精通。”

  “叔侄同科闱联北省,祖孙济美誉播南宫。”

  “金玉联辉满堂呈瑞气,山川并秀奕世毓英豪。”

  “文武佐太平,望重八闽全忠孝;祖孙登甲第,声蜚两部踵簪缨。”

  “永固莲池欣复赏,重存葵扇嘉重扬。”

  “两岭古今固然胜迹,双阳悠久则是名峰。”

  “祖武是绳风追两晋,前光克迪派溯三唐。”

  “乘先远接三元第,启后近观两部堂。”

贵峰王氏家庙

  贵峰氏家庙,位于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村(古属廿六都岑头乡)。

  肇基与传衍

  贵峰氏肇基祖(1世)王应寿,字孟奇,号一斋,是开闽王·王审知第18世裔孙,宗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延政》、《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开闽三祠》)

  明·洪武(1368—1398年)初,王应寿生于漳州田里乡。其父王子广,生子2:长彦英,富且强,留居原籍;次应寿,贫且弱,出外谋生。

  约洪武廿八年(1395年),王应寿辗转来到南安廿六都贵峰乡,劳作之余,大牧其鸭以谋家计,故后人尊称“鸭公”王应寿秉性仁慈,待人宽厚,与乡邻和睦相处,又喜贵峰山水明丽,土地肥沃,遂定居焉,肇基贵峰。后得堪舆师指点,王应寿回原籍负父骸葬于岑头乡贵峰山下埔头,风水名曰“半月沉江”,尊王子广为贵峰始祖。

  王应寿开荒造田,建基立业,传至2世勤奴,根基乃固,生齿日繁,嗣续绳蛰。

  随着历史的流变,贵峰氏不断播迁。至今,贵峰氏传衍裔孙4万余众,居留贵峰者仅6000多人,其余则分布在:南安本邑大泳、赤田岭、黄甲、辉煌、虎崛、西坪、金丹,以及厦门、安溪岑岭脚、福清、广东揭阳,渐江平阳、苍南,台湾淡水、溪州、台北等地;尚有相当部分裔孙居住东南亚各国(主要是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新加坡、菲律宾)。

  有《贵峰氏族谱》。

  诗礼传家

  开闽“三”(王潮王审知王审邽)深知教化之功,除在民间大兴文教外,亦十分重视家风的树立和传承,以“仁德为民、诗礼传家”为治家立族根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贵峰氏从王应寿开始,秉承开闽氏“崇文重教,诗礼传家”的传统,第4代贵峰氏子弟就有人考取国子监太学生。明、清两代,贵峰氏出过3个进士、6个举人、120多名秀才,科第兴盛。

  据《族谱》记载,贵峰氏日常对子弟的管教非常严厉:对族中的优秀子弟,按照族里定下的奖励规定给予褒扬;对违反族规的子弟,由族长召集族人对其进行教育,作出相应的处罚,责令其写下悔过保证书。

  族贤

  王屏山(1495—1562年,4世),王应寿曾孙:为人仗义,富而有德,常将钱借给穷人。相传某年溪水泛滥,淹没大量农田,农作物严重歉收,农民还不起钱。王屏山非常同情,敲锣打鼓将欠债的人聚集起来,当场烧毁欠债字据,连本带利都免去了。

  王岑楼(1511—1550年,4世):知书达理,8岁时母患重病,他请医把脉,侍候汤药,在生活起居上无微不至照顾;每晚都虔诚地焚香祈求天公,叩头至头破血流,希望能够代母受苦,亲友感之。有一次,其大哥生病,他彻夜未眠,服侍汤药,直到1个月后大哥痊愈为止。

  王镇峰(1526—1591年,5世):饱学诗书,但7次赴考无就。得知当时晋江五店市庄际昌素有才名,厚礼诚聘其前来任教。氏子弟得到名师指点后,学业精进,人才辈出。王镇峰王浚卿(1557—1624年,6世)被封为文林郎,孙王龙震王龙贲兄弟(7世)高中进士,曾孙王之藩王之柯(8世)高中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王龙震(1584—1653年,7世):进士,授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知县,累官江西道监察御史。刚正不阿,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对违法乱纪的官员毫不手软,铁面无私地查处,有效扭转当地官场风气,深得民众拥戴。后因举荐的官员犯案遭连累,受朝廷贬谪,改任浙江处州府道和浙江督粮道。撰有《氏祠堂祭文》。

  王之柯(8世):举人。在凤阳府天长县知县任内,有一年发生了重大洪灾,饥民遍野,而朝廷赈灾钱粮迟迟未到。王之柯不仅将俸禄全部用来救济难民,还冒着杀头危险,打开公粮仓库,赈济灾民。后来只得卖掉老家祖上、兄弟的3座大厝以充国库。上司追查其私开国库之罪时,天长县百姓感念恩德纷纷跪求钦差,免其一死。贵峰流传有“一任清县官,卖掉三大厝”的美谈。

  王炯(11世),清·乾隆卅一年(1766年)丙戌科进士,任兴化府学教授。任内大兴学庠,弘扬教化。其为人为官正直清廉,致仕回乡后生活清贫。某年春节,没钱买肉,他书写对联,与邻村屠户换1腿猪脚过年,留下“对联换猪脚”佳话。

  王紫兰(1876—1940年,15世):自幼拜师入塾,立志科举报国,18岁考取秀才。面对晚清社会腐败,列强欺凌,决心教育救国,自费在祠堂兴办私塾,讲习忠孝传统美德,宣传爱国思想,为贵峰及邻里乡村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颇受赞誉。

  家庙规制

  概说

  贵峰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代有修葺。廿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又2度重修。

  家庙坐东北朝西南,背甲向寅兼卯酉,庚寅分金,“踊跃奔腾右白虎,回环卓立左青龙”(指“从翔鹏寨突贵峰,由高镇山降青龙”),背后倚绿堤、临西溪,七星坠地,面前四兽朝堂;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以环筑墙组成1个封闭式的结构。主体建筑4进3天井,中轴线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双侧以廊庑相联通。

  家庙前有粉堵照墙,照墙外有大操场及戏台,操场外花木池塘与田园桑麻连成一片。照墙内铺设石埕,殿前立旗杆石6座。家庙后古榕浓荫。

  主体皇宫式建筑,飞檐翘脊,雕梁画栋,木石结构。所用杉木之大,为泉郡冠。台基、夹墙、柱采用闽南盛产的石料。其间雕彩并施,极为华美。

  大门口1对石狮镇守。正堂大门上悬挂着泉州“开闽三祠”赠匾“开闽第一”。大门题联:“举头塘水回源,转眼峰山及第。”

  祀殿设龛,祀18位先人神主;龛顶前高悬“圣旨牌及钦赐“百代瞻依”匾额。正堂内悬挂“进士”牌匾和多幅对联,如:

  “吏部进士,兄弟进士,明清两朝三进士;顺天举人,父子举人,正副七榜六举人。”(按:“三进士”指明进士王龙震王龙贲,清进士王炯。)

  “剑印笔箴列案上,虎豹狮象朝堂前。”

  两边回廊的青草石诗碑,镌刻着当代国内外70多位知名诗人教授的赞赋手迹。

  家训馆

  贵峰氏家训馆依托氏家庙而建,耗资70多万元,2016年10月21日揭牌开馆;是南安首个家训馆,也是福建首例以壁画形式展现家风家训。

  家训馆将家训族规、先祖美德故事刻成26幅浮雕形式的石板壁画,有“族规家训、弘扬儒学、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勤俭积善、清廉处世、耕读励志、诗书继世”8个方面,分两部分挂在家庙大门两边墙上,总长40多米,希望借此教育后人,让良好家训家风代代相传。石板壁画由中国壁画学会理事、泉州美协原主席罗立人和中国壁画学会会员、泉州美协副主席王绍昌联手创作,耗时3个多月完成。

  开篇“族规家训”,叙录王审知留下的开闽氏《族规》全篇和贵峰氏家训。

  《族规》:“孝父母,笃友恭,守国法,睦宗族,和乡党,训读书,勤耕织,慎交友,端品行,尚忍让,遵俭约,别男女,儆懒惰,戒赌博,远酒色。”这份族规在氏子孙中代代相传,并随着氏在八闽大地的繁衍和海内外的迁播而流芳后世。

  《贵峰氏家训》:“祭祀致享,恭敬肃装。经儒笃学,维道维纲。忠信为善,仁义振邦。诗礼承继,德艺奋扬。饬家睦族,孝悌为常。耕读励志,勉力自强。勤劳本分,俭约有方。清廉处世,公正柔刚。”原来,贵峰氏也有自己1套约定俗成的规距,但比较分散,或写进书里,或写进家谱、族谱里,或写在祖宗祠堂和牌坊里,也有的口口相传。在建家训馆时整理为上文。

  其他壁画,展现了氏先祖至近现代贵峰氏一族的家国情怀和美德故事,从春秋叙至现代,每幅1个故事,如太子仁德为民、王翦智勇双全、王导忠贞不贰、王屏山仗义疏财、王吉为官清廉等。这些故事在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桃源东熙氏家庙

  桃源东熙氏家庙,位于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

  肇基

  据永春《桃源东熙氏族谱•谱序》载,闽地有氏三公,一本三宗”之谚,指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信臣(讳)、次都(讳审邽)、信通(讳审知)3兄弟入闽,后来各自分支派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桃源东熙氏入闽始祖系王审邽,后王审邽任泉州刺史,其子王延彬继之;至北宋•熙宁至元祐间(1068—1086年),其裔孙迁居永春东熙(今苏坑镇东坑村、熙里村一带),这一族群便被后人称为 “东熙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东熙氏如今确认的开基祖为二十一公。据《桃源东熙氏族谱》

  “公二十一公于北宋神宗哲宗朝迁居永春。盖感宦场险恶,急流勇退,农隐东熙,开拓陇田,披荆创业,乃振门楣。

  又七传至九世添义添承昆仲,兵役之苦,相依为命。

  至十一世东山公,恢宏旧绪,家道渐丰。其季子读书出仕,再传三、四世,传经授业者不辍。 ”

  “迨明中叶遂掇巍科,至清而获隽登第者不绝,为桃源望族。”

  可知,二十一公曾在宋廷中当官,后来厌倦官场争斗,归隐于永春东熙,成了东熙氏的开基祖。不过,目前掌握的史料上没有记载二十一公的真名,行状因此也就无从知晓。

  但《桃源东熙氏族谱》中收录的思轩公族谱序”又称:“东熙之有氏,非自二十一公始,但公以前无可考,惟据祖簿,有传者为始耳。”可知东熙氏在二十一公之前还有更早的入永祖先,只是无从考证,故奉二十一公为开基祖。

  如今东熙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仅在苏坑镇就有夏泉宗祠等众多支祠。

  明以来六修谱牒

  明代以来,东熙氏修谱6次。

  《桃源东熙氏族谱》载:

  “明初族内誾斋公、毅斋公昆仲曾延宾修辑,不过因前世记载散佚,脉络不明。

  明 •万历戊( 万历十六年, 1588年)十五世 思轩 公重修 。

  清 •顺治辛卯 ( 顺治八年, 1651年) 十六世 舃几 公三修 。

  宣统二年(1910年)文明启文诸公四修,岁贡生周成裕作序。

  民国庚辰(1940年)荣钦协忠克强近仁敬达诸公五修,郑翘松作序。

  2001年,再举全族之力,完成了第六次族谱的续修工作。”

  沿革

  桃源东熙氏家庙始建于明 •万历(1573—1620年)间。据家庙内的《东熙氏家庙复建碑记》载:

  氏家庙乃开基祖二十一公的卜居地。

  明代,王东山力主鼎修。万历廿四年丙申(1596年),王洲南王茗南出资,会同王思轩,对家庙进行了修葺。

  清•雍正(1723年—1735年)间,王宣山倡众修新;嘉庆五十五年庚申(1800年),族众又对家庙进行小修葺。

  1993年,旅台族亲捐资,族人在原址上按原式复建,桂月动工,翌年告竣。

  规制

  桃源东熙氏家庙依山而筑,艮向坤坐,3进,外有青石与红砖构筑的围墙。大门口7层石阶高起,大门匾氏家庙”4个红底金字,门联“皇朝光禄第,圣世指挥家。”门扇上有身着朱衣和青衣、手执笏板的两尊官员画像,肃然而立。门廊内没有繁复的雕饰。入门再过一个天井,又见青石台阶。拾级而登,上有一门,门额横书“四代一品”

  主殿正中神龛供奉氏列代祖先牌位。神龛上有一黑底金字的横匾,书“皇委祭江”,已不知所指。

  主殿厅壁悬挂着两副木质竖匾对联:

  一是“同时克著都昌绩,共学相知古德心”,落款“笋江弟子李廷机,还加盖私人印鉴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泉州新门外浮桥(今鲤城区浮桥街道)人。

  隆庆四年(1570年),李廷机以太学贡生应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第一(解元)。回泉后,李廷机曾到永春游学和教书数年,又曾到德化授馆;万历六年(1578年),在永春娶妻,为锦斗氏婿。其间,曾游苏坑熙里村古德院,遇同年中举、仍在古德院苦读诗书的东熙氏族人王天策,相交甚笃,并相与读书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天策》)

  后来,李廷机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举进士第二(榜眼),万历卅五年(1607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而王天策也历官江西都昌知县、掌郑州文教,终不愿为官,解组赋归。辞职归隐的王天策帮家族整理族谱,又出力修缮祠堂,为替氏家庙增彩,便向当朝宰相、自己的同窗好友李廷机求赐此 联文。

  二是“源出东坑凤江派远,身依北阙螭陛恩浓”,落款“开闽东坑派下晋江乌屿裔孙式文,也留有印鉴。

  王式文,清•晋江县乌屿人,是永春东熙氏裔孙。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授翰林院编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王式文》)

  在东坑村东北方向的东坑寨,现仍存有3处明代摩崖石刻:一为“东熙里”碑(直行楷书阴刻);二为象形字“魁”,以丑人作“鬼”旁,以七星作“斗”;三为篆书“文明气象”。这3处石刻在1986年列为第二批永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古代“东熙里”人文荟萃的象征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