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牌坊 :府城与晋江县清坊

  道光前清坊:泉州府城(即原晋江县城)
    ——南街及偏巷。
    ——东街、南街及偏街巷。

  道光前清坊:原晋江县城外
    ——东门外。
    ——二十四都。
    ——东门外至龟亭崎。
    ——七里庵至洛阳桥。
    ——五都。
    ——八都安海。
    ——十一都。
    ——十四都。
    ——十五都。
    ——十六都。
    ——十九都。
    ——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二十七都。
    ——三十三都。
    ——三十四都。
    ——三十五都。
    ——三十六都。
    ——三十七都。
    ——北门外清源。
    ——三十九都。
    ——四十一都。
    ——四十四都。
    ——不言所在。

道光前清坊:泉州府城(即原晋江县城)

  南街及偏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坊·国朝坊》“南街及偏巷九坊,今废,止存其名”;曰 :

  “荡平山海统制蜀闽坊,为水师提督威略将军吴英立,在阳义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英》)

  奠安山海节度东南坊,为陆路提督杨琳立,在阳义铺。

  志坚金石操凛冰霜坊,为文林郎郭彦郁李氏立,在衮绣铺桂天馆。

  母节子孝楼,为傅氏暨孝子、贡生云永立,在三教铺徐厝庭。

  节孝坊,为苏夔孙氏立,在三教铺。东门外亦有此坊,想是再建。

  天旌节孝坊,为伍用舟吴氏立,在集贤铺。东门外亦有此坊,想是再建。

  节孝坊,为杨兴业黄氏立,在崇名铺。

  旌孝坊,为旌表孝子赠知府林鼎汉立,在胜得铺新门街。今废,遗址尚存。

  沂水公讲堂坊,此是木坊,为太守刘侃立,在府城隍庙左、公祠前。

  以上南街及偏巷九坊,今废,止存其名。 ”

  东街、南街及偏街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坊·国朝坊》记“东街、南街及偏街巷十三坊,存”;曰:

  “辑和五邑坊,在府署前东畔,原名‘承流’,守王廷诤改今名。今在西畔观东巷口。

  保障双江坊,在府署前西畔,原名‘宣化’,守王廷诤改今名。今在东畔南俊巷口。

  按:此二坊数年前郡守某亦再易名,后仍此名,但改易其东西。今保障双江又改作屏翰双江云。

  宫保提督坊,为陆路提督万正色立,在仁风门内衮绣铺盛世群英坊东。

  〖石牌坊,康熙廿年( 1681年)万正色任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时,有司为立。1963年拆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正色》〗

  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为水师提督侯施琅立,在阳义铺榜眼坊南。

  〖上将能宣力南纪尽安流坊的具体位置约在奎章巷口偏南、南街教堂口一带,民国初尚存。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施琅扶满反汉而议定拆除;因施琅后裔亦参加革命且有重大贡献,准其族人自拆,坊匾名石及其他牌坊构件搬回晋江衙口,为氏族人收藏保存。部分构件今存开元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节烈坊,为征台故兵陈用杜氏立,在营房街。

  节孝坊,为儒童张文秩吴氏立,在大寺后。

  节孝坊,为李光鼎傅氏立,在徐厝庭头。

  夭旌节孝门,为例赠林文郎、国学生王濬故侧室薛氏立,在集贤铺詹衙庭。

  节孝楼,为曾跻烈张氏立,在丁厝庭。

  节义坊,为都宪蔡任舢侧室陶氏立,在仕曹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任舢》 )

  节孝坊,为庠生池继泽王氏立,在新门街井巷口。

  天旌节孝门,为中宪大夫曾毓均太恭人立,在新门街。

  节孝垂芳坊,为庠生庄颐萧氏立,在新门街文胜宫口。

  以上东街、南街及偏街巷十三坊存。”

道光前清坊:原晋江县城外

  东门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东门外街驿路铺”1坊,“今废,只存其名”;曰:

  “柏舟志永坊,为进士王商霖郑氏立,在东门外街驿路铺。”

  二十四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二十四都亭下乡”1坊, “今废,只存其名”;曰:

  “节孝坊,为儒士陈维雅吴氏立,在二十四都亭下乡。”

  东门外至龟亭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共六十二坊,存;皆在东门外至龟亭崎”;曰 :

  “劳绩懋著矢志忠贞坊,为江西袁赣总兵许盛立。坊下南北有两碑:一‘章贡留思 ’,一‘辑和永佩’。

  三世清卿五经进士坊,为太常寺少卿陈大玠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陈大玠》)

  节孝坊,为儒士陈斌联许氏立。

  节烈坊,为千总王禄林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张应斗李氏立。

  节坚金石操凛冰霜坊,为儒士徐光恩李氏立。

  节孝坊,为惠安国学生郭士俊即禄官妻骆氏立。

  松筠期瑞坊,为颜廷椿邱氏节孝百龄立。

  节孝坊,为儒士苏夔孙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杨增泽蔡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曾洵克忠妻节懿陈氏立。

  【天旌节孝坊于1937年间被拆除,牌坊石构件用于炮台建设。根据陈家箴绘下的牌坊样式,牌坊上端中央刻有“圣旨”,再往下中央是“天旌节孝”字样,两边分别刻有“官衔”二字,下方大书“泉州府晋江县儒士陈士求王氏坊 ”。】

  “节孝坊,为儒士唐士芳杜氏立。

  奇男子贞孝流芳坊,为旌表徵仕郎施天德腹娘立。

  旌表坊,为烈女梁锡娘瑞娘立匾,已失。

  操凛冰霜坊,为儒士杨思光郑氏立;匾已失。

  贞烈性成坊,为儒士黄成霖未婚妻徐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邢正恩陈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吴士箴李氏暨妇蓝氏立。

  节孝坊,为同安勅赠儒林郎李其文安人立;匾已失。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周尚由唐氏立。

  旌节坊,为南塘儒士吴启声李氏立;匾已失。

  节比共曹坊,为岁贡生张嗣浪翁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陈士求王氏立。

  旌节坊,为儒士杨铭鼐王氏立;匾已失。

  旌节坊,为杨潮勋姚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粘瑞云赖氏立。

  节孝坊,为国学生苏腾寀黄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伍用舟吴氏立。

  节孝坊,为郡庠生陈向荣黄氏立。

  节孝坊,为晋江县参军李清林氏暨孙、举人李云程郑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蒋阶奋黄氏立。

  天旌节孝坊,为儒士黄士琏林氏立。

  烈节双贞坊,为儒士丁春元林氏贞烈暨子、儒士丁经士林氏节孝立。

  旌表坊,坊存,失匾失名。其联文云:‘操凛冰霜,前姑后妇,芳名垂乾坤不朽;志坚金石,训子报夫,苦节并日月长光 ’。

  节孝坊,为儒士黄世达欧阳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蔡思权傅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黄源洙朱氏暨曾孙、儒士黄世辅李氏立。

  旌表坊,为儒士蔡奕枢林氏立;匾已失。联云:‘减餐奉姑孝思笃,画荻教子苦节成 ’。

  节孝坊,为中宪大夫曾毓均太恭人立。

  节孝坊,为例赠修职郎、诰授儒林郎、邑庠生陈国器妻、例赠太孺人、诰授太恭人蔡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王奕运洪氏立。

  孝子坊,为勅赠儒林郎、例赠林文郎、四川长寿县黄士珍立。

  节孝坊,为儒士李廷悦蔡氏立;匾已失。

  贞寿坊,为儒士王敦悠陈氏百岁立。

  节烈坊,为儒士林凤田氏立。祖居安溪,田氏请旌,由安溪学。故《列女志》作安溪。

  节烈坊,为职员蔡振文萧氏立。

  旌表坊,坊存,匾失,名失。其联云:‘此间片石表完贞,尽堪不朽;当日寸心敦苦节,永矢靡他。’遗孤敦卯之夫也,有妇节,母曾旌矣,媳其从姑。

  贞烈坊,为儒士龚志诚未婚妻董妹娘立。

  天旌节孝志凛冰霜坊,为儒士周家李董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纪略畿谢氏立;匾已失。

  钦赐祭葬坊,为福建海坛总兵官恭贞公暨夫人惠顺徐氏立。

  清标彤管坊,为国学生陈楙桂李氏立。

  不负所天坊,为儒士陈联元曹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黄奕禄赖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黄志夏李氏立。

  霜筠晚翠坊,为儒士郑汝瑶许氏立。

  节孝坊,为庠生陈梦魁施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陈士秀纪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尤元瑛陈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杨世腾陈氏立。

  节孝坊,为儒士苏得鳞继妻张氏立。

  孝子坊,为累赠太常寺卿陈曙立。

  以上自劳绩懋著坊至此,共六十二坊,存,皆在东门外至龟亭崎。”

  七里庵至洛阳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 国朝坊》“八坊存……自七里庵至洛阳桥”(误,应为六坊);曰:

  “瑶池冰雪坊,为儒士薛文灿杜氏立,在七里庵岭脚。

  天朝旌表坊,为儒士薛彝孝周氏立,七里庵岭脚。

  节孝坊,为儒士庄泽涵陈氏立,在三十八都古楼大路前田亭口。

  御史坊,为湖广道监察御史龚云致立,在官头街路。

  节孝坊,为儒士刘重焕林氏立,在桥南桥头。

  晋惠交界坊,在洛阳桥北。

  以上八坊(?)存;自七里庵至洛阳桥。”

  五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五都”2坊,道光时存;曰:

  “天朝褒锡恩褒节孝坊,为柯士鳌洪氏立,在五都华表山麓。

  节孝坊,为吴瑞阶张氏立,在五都潮水埔。”

  八都安海

  清 ·道光《晋江县志·卷 12 ·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 国朝 坊》 “ 八都安海 ” 2坊,道光时存 ;曰 :

  “节孝坊,为颜鼎儒萧氏立,在八都安海型历。

  节孝坊,为杨士淑蔡氏立,在八都安海当兴境。”

  〖此节孝坊原建于安海当兴境上帝宫,俗称“杨厝坊”,为双柱单门三层石坊,形制别致,雕刻精美。毁于“文革”初期。〗

  十一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十一都”1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坊,为儒士黄天与李氏立,在十一都石菌乡华庆埭中。”

  十四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十四 都”1坊,道光时存;曰:

  “贞寿坊,为儒士吴志豪李氏百有二岁立。殁时百有十岁。在十四都西店乡。”

  十五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十五都”1坊,道光时存;曰 :

  “节孝坊,为陈峣思吴氏立,在十五都溜澳乡。”

  十六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十六都”1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坊,为蔡立泉林氏立,在十六都深沪狮头。”

  十九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十九都”4坊,道光时存;曰:

  “靖海侯坊,为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立,在十九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忠勇性成坊,为靖海侯施琅立,在十九都石狮乡管头。

  〖忠勇性成坊 或称“南邦寄重坊”,现存,详见泉州历史网qzhnet.com《泉州牌坊·概述与现存·南邦寄重坊》。〗

  节孝坊,为王志赠佘氏立,在十九都下泽乡。

  节孝坊,为许志璟杨氏立,在十九都竿头。”

  二十四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二十四都”4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坊,为儒士黄时敏郑氏立,在二十四都龟湖乡。

  节孝坊,为儒士王士腾□氏立,在二十四都玉浦乡。

  贞节坊,为郑可阶黄氏立,在二十四都。

  宅上坊,为康熙癸巳科(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郑宗焞立,在二十四都。”

  二十五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二十五都”1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流芳坊,为庠生柯懿肯吴氏立,在二十五都南塘里门。”

  二十七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二十七都”4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坊,为庄延祝继妻张氏立,在二十七都青阳东岩口。

  舍生取义坊,为庄入英未婚妻林氏立,在二十七都青阳。

  节孝坊,为庄凤瑞梁氏立,在二十七都。

  贞烈坊,为庠生林有栻许氏立,在二十七都西边乡。墓碑在东门外岳口之左。”

  三十三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三十三都临漳门外”1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坊,为庠生林澄骊黄氏立,在三十三都临漳门外。”

  三十四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三十四都”1坊,道光时存;曰:“节孝坊:为庠生黄璇李氏立。在三十四都。”

  三十五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三十五都”1坊,道光时存;曰:“节孝坊:为儒士何文培胡氏立。在塗门外三十五都坂头尾处。”

  三十六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三十六都”1坊,道光时存;曰:“白发完贞坊:为儒士张廷忠苏氏立。在三十六都石头街。”

  三十七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三十七都”2坊,道光时存;曰:

  “节孝坊:为廪生黄琮陈氏立。在塗门外三十七都妙云亭边。

  节孝坊:为监生蔡天佐曹氏立。在三十七都莱山乡。”

  北门外清源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北门外清源”1坊,道光时存;曰:“节孝坊:为陈联元曹氏立。在北门外清源岭头。”

  三十九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三十九都”2坊,道光时存;曰:

  “节维两代坊:为杨志淑李氏立。在西门外三十九都段家湖。

  节孝坊:为刘启祯王氏立。坊存,匾失,名失。在西门外三十九都段家湖。”

  四十一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四十一都”2坊,道光时存;曰:

  “旌节坊:为陈方嘉杨氏立。在四十一都朋山岭后花园乡大路。土名崎峰恋,是其葬处。

  志节流芳孝德垂远坊:为庠生谢廷栻蒲氏立。朋山岭隔后麓。”

  四十四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四十四都”1坊,道光时存;曰:“节孝坊:为儒士赵兴理郑氏立。在四十四都隐居里大路。”

  不言所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坊·国朝坊》“不言所在”2坊,道光时存;曰:

  “中夷齐坊:为姚楷未婚妻陈氏立。《县志》入补遗,不言所在,亦不知何时人。

  又:其一怀忠坊,移宋废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