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 济 桥
【新桥。泉州古城南门外浯江之上】

  南宋·嘉定四年造桥
    ——郡守邹应龙始建石桥。
    ——规制。

  元末修。
  明·成化泉州知府徐源修。
  明·嘉靖修

    ——嘉靖五年、六年、十四年三修。
    ——嘉靖卅八年官兵御倭于此。

  明·万历四十年修。
  清·康熙、雍正修。
  清·乾隆十六年、十八年泉州知府黄昌遇两修。
  清·乾隆廿二年泉州知府怀荫布等大修。
  清·嘉庆廿四年大修。
  近、现代。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哀新桥》和现代·陈泗东按。
  三友石
(三友图)
  夫妻石。

  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外晋江下游的浯江之上,是郡南往北的主要通道,建于南宋·嘉定四年 (1211年),是福建历史名桥之一。因比上游的笋江桥(石笋桥、浮桥)迟建,俗称“新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浮桥》)

  “顺济桥”,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021年7月列为世界遗产名录,“顺济桥遗址”是其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遗产点)之一。

南宋·嘉定四年造桥

  郡守邹应龙始建石桥

  顺济桥,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始建石桥;因近顺济宫,因名“顺济”;因建造于浮桥(石笋桥、笋江桥)之后,俗称“新桥”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顺济桥,在(府治南)德济门外。宋·嘉定四年,郡守邹应龙始建石桥,长一百五十一丈。”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在德济门外,宋·嘉定四年建。一名‘新桥’。 ”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顺济桥(府治南)。宋嘉定四年郡守邹应龙伐石为之,长一百五十一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流。《闽书》:旧以舟渡。宋·嘉定四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以其造于石笋桥后,俗呼‘新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顾珀何乔远》 )

  规制

  顺济桥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桥墩为干砌条石,上部结构为石梁。该桥全长一百五十丈余 (实338米),广一丈四尺;三十一 间(31墩),两旁有扶栏。

  桥北原特设段木梁桥,有警即吊起,以御敌寇;筑有桥头堡,置戟门,昼开,夜有警闭。南端桥堡上勒 “雄镇天南”4个大字。今皆不存。

元末修

  元·至元(1335—1340年)间僧弘济修。至正元年(1341年)圮 ,于那烈那达修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元·至元间,僧弘济重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元·至正间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元·至正间,于那烈那达修。”

明·成化泉州知府徐源

  明·成化六年(1470年)桥圮;成化七年(1471年),泉州知府徐源修,又疏桥东小浦,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国朝·成化七年,知府徐源复修,又疏桥东小圃,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明·成化七年,知府徐源复修;又疏桥东小浦,引潮入城壕以通舟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明·成化七年,知府徐源修。复疏桥东小浦,引潮入城濠以通舟楫。”

明·嘉靖修

  嘉靖五年、六年、十四年三修

  明·嘉靖五年(1526年)圮,泉州同知李缉修。嘉靖六年(1527年)五月,桥之东侧一梁断,晋江县令续之以木。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又一梁断,泉州知府王士俊修。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元至元中及明成化七年以后,相继修筑,长百五十一丈。”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元·至元中及明·成化七年以后,相继修筑,长百五十一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8·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嘉靖间知府王士俊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嘉靖五年,同知李缉修;十四年,知府王士俊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11·津梁志·顺济桥》收录明·顾珀嘉靖十四年(1535年)《记》

  “镇南门外有浯江。江,百溪汇也。江之横二里许,亘江之横虹跨于其上而石之,是为顺济桥。宋·嘉定四年(1211年),实始之。

  泉之界可千里,络络于于,日不下蚁。舟楫木浮所辏,日夜撞击。重以阴风怒号,霖潦暴溢,巨涛翻天,惊雷撼地,汹涌激射之患,可畏也。元·至正辛巳(至正元年,1341年),桥梁圮;国朝(明)· 成化庚寅(成化六年,1470年)则又圮;嘉靖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则又圮。悉修之如式。嘉靖丁亥(嘉靖六年,1527年)五月,桥之东一梁断,彻夜鸣声,令续之以木。今乙末(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又一梁断。

  郡守安福士俊,召晋安驿丞陈士显,溪民陈润潘政林铨陈华林涣徐概等董役,相时度工,计佣受直,伐松于山,驱石于海。楯之倾者、欹者,梁之;木之续者,新断者,扶栏之;颓者、圮者,俱松之、基之、石之、易之。悉经始于是岁春三月,至秋八月落之。縻金三百六十两有奇,皆取诸赎。

  夫举羸者伤财,怠事者病民。君子曰,是举也,有五美奠焉:早为之所,财不妄费也;易危以安,民不病涉也;工出于佣,民不苦劳也;金取诸赎,民不虐输也;修废坠,成伟观,以利于无穷,真得先王桥梁道路之遗休者。呜呼,是可以观政矣。予望后之人,有以永公之功,遂纪于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11·津梁志·顺济桥》收录明·嘉靖(1522—1566年)间庄一俊诗曰“江树离离若可齐,江门之水下浯溪。诸峰返照潮声远,万户沧洲烟火低。来听渔歌鸥泛泛,去随秋色草萋萋。道人那得伤心恨,一任西山送日西。”

  嘉靖卅八年官兵御倭于此

  嘉靖卅八年(1559年),官兵御倭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倭患》)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嘉靖三十八年,官兵御倭于此。”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顺济桥)嘉靖三十八年,官兵御倭于此。”

明·万历四十年修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夏,晋江县令陈宜苏捐俸以倡,安溪詹仰宪修,越年春竣工。(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明·何乔远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记》

  “浯渡桥者,郡南门桥也。是所取漳潮道南乡海滨之民,悉兹来往。桥造于宋·嘉定之季,所从来矣。

  维桥之前,累石为堡,以临重渊。维上有台,浮屠截然,石人有二介,而戟门诸门,岁月既久,灰缝离次,撑柱将颠。

  维桥之西,溪海之会,风潮之所撞射,或激而斗,或洪而怒。

  惟桥之东,海船所凑,无地系缆,椿于桥梁之下,风执船力,时与石斗,椿去而石砉然离。

  此皆桥害也。城门之轨,两马之力欤?一以历岁久,一以阅人多。

  晋江令江夏宜苏 公目而形言:‘吾有俸金,五能捐之,少不足以给也。吾欲令募施如僧道者,非吾理人之体也。且夫谁可任者?’

  安溪仰宪,居则布德惠人,动则舍力为公。公乃往请:‘子有厚德,且有计心,为吾任之。’

  君曰:‘小人亦有囊中之蓄,眎公俸锱铢耳,勿募以施从其人欲,顾亦不足以佐。抑有图焉:桥东西南,傍有官地可鬻也。鬻可得金若干。傍留其一屋以居桥卒,使之监桥。风潮之荡射,则系于天矣。海舶之缆,卒使禁之。桥庶几无虞十之一。’

  公可之。

  壬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夏月而载工,癸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春月而毕事。亦维鬻地与夫助工者之力,君之劳。然自非公形言捐俸,为之详计,亦无由固以捷若是也。于是君谓生某记之。

  予惟天下之事,有成也,必有亏也。惟于其中有人治其潜蛊,遏其将衅,则绳绳永永,可以千万崴而无害,盖天下国家莫不皆然,而桥特其小耳。公之为吾晋邑也,所以治蛊遏衅不可胜言,而兹桥亦特其一事。然以一桥之小,而公系心如是,则其大者、远者,可以类而推也。

  自君之外,又有耆民某、某皆有劳于桥,并附而书之。且以见公善任能之一端云。”

清·康熙、雍正修

  清·康熙廿四年(1685年),施琅修。雍正四年(1726年),晋江知县叶祖烈修。雍正八年(1730年),晋江知县王之琦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国朝·康熙二十四年,邑人施琅修。雍正四年,知县叶祖烈修;八年,知县王之琦修。”

清·乾隆十六年、十八年泉州知府黄昌遇两修

  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水涨桥断两道,乾隆十六年(1751年)泉州知府黄昌遇修。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复圮,双孔通桥栅亭尽坍,乾隆十八年(1753年)七月黄昌遇复修,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二月竣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乾隆十六年,知府黄昌遇修;十八年圮,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收录清·黄昌遇乾隆十九年(1754年)《记略》

  “泉郡德济门外有顺济桥,建自宋郡守公,岁久渐堆。雍正四年(1726年),前任公修葺。岁庚午,水涨桥断两道。余偕绅士修筑,民免病涉。无何,客岁壬申,淫霖肆虐,溪流湍激,复圮,双孔通桥栅亭尽坍。

  余议重修,复延惠绅通守文辉董理,培基架梁,翼栏立亭,仍其旧制而缮葺之,愈加巩固。

  经始于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告竣于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费朱提若干,爰操翰而为之记。”

清 ·乾隆廿二年泉州知府怀荫布等大修

  清·乾隆廿二年(1757年),顺济桥复圮,7、8、9三坎倾毁殆尽,泉州知府怀荫布将已毁三坎增石筑之;不久,1至6坎将近坍塌,16、17两坎欹侧,当年五月,怀荫布与晋江知县干从濂,委贡监生李保柯廷锡大修;乾隆廿四年(1759年)八月告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怀荫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乾隆)二十二年复圮,知府怀荫布、知县 干从濂,委贡监生李保柯廷锡大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收录清·怀荫布乾隆廿四年(1759年)《记》

  “周官司险知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注谓,以桥通之。夏令曰,十月成梁。桥梁,诚王政哉。其时用民之力,伐木为之,费省而工不劳。岁岁举行,至便也。后世易以石,其制遂坚且久。若乃洪波激湍之中,甃石累基,长虹绵亘;前者创始,后者踵修,尤非旦暮事矣。

  泉州桥梁虽更仆数,其跨江而当孔道者,东有万安,南有顺济。万安桥(洛阳桥),宋·蔡忠惠蔡襄忠惠守泉时所建;顺济桥,则(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前太守邹景初邹应龙景初建也。桥在德济门外,长百五十余丈,广丈四尺。为间三十有一,扶栏夹之。以其建在石筍桥之后,又名‘新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洛阳桥》、《泉州人名录·蔡襄》)

  浯江横贯二里许,桃源、武荣诸山流由此入海。霖雨暴涨,巨浪拍天,其地下通两粤,上达江浙,实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也。自斯桥成,而肩摩踵接,直蹑风涛于足下,而恬然不知,厥功伟矣!历元、明至今,圮而复修者非一,大抵因而补葺之,而费均不赀。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予来守是邦。越明年,桥之七、八、九三坎倾毁殆尽,民以舟渡,屡濒于危。予惕然曰:‘是不可缓须臾也。’亟偕邑令从濂,亲诣相度,倡首捐资,仍劝谕绅士商民随力输助。先于断处续以木桥,俾便行旅。继乃集材鸠工,将已毁三坎增石筑之。及新令接任,又以一坎至六坎将近坍塌,十六、十七两坎欹侧可虑,爰复捐俸劝输,一并拆卸改筑,为一劳永逸之计。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兴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八月告竣。縻白金四千七十五两有奇。

  予乐郡人慕义者多,既经行县议,详转请奖励,并勒石书名以劝来者。而诸士民欣然于桥之成也,请予为文记之。夫出险履夷,爱民之心也;兴废举坠,长民之责也。当日公俶造即有望于后人之缮修。今也费以累千,迟以岁月,上下交励,绩用底成。继自今官斯土者先事图维,因时葺治。俾往来如织之赤子,永免病涉之虞焉,是尤予所望于后人者也。

  遂濡笔而为之记。 ”

清·嘉庆廿四年大修

  明、清两朝,顺济桥旋坏旋修。清·嘉庆廿四年己卯(1819年)十月大修,嘉庆廿五年庚辰(1820年)十一月竣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11·津梁志·顺济桥》:“ 嘉庆己卯重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顺济桥》收录清·萧汉杰嘉庆廿五年(1820年)《记》

  “顺济桥,自宋·太守公创建后,历元、明、国初,旋坏旋修,载于旧碑者详矣。

  (清)乾隆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吊桥朽敝,重造者振嵩

  嘉庆癸亥(嘉庆八年,1803年),吊桥没于洪水,承造者文时

  丁丑(嘉庆廿二年,1817年),石版折坠,暂架以木,即清和

  己卯狂飚折阑,伐石修整,即文献。乃工成,循桥检校,桥之第十坎十一坎驾桥石墩已欹侧裂痕,行将欹倒,呼工估价修葺,非数人所能共功。于是,日曜清和文献鸿谟焕章倡议捐修。幸乐善者多,各宏愿力。遂兴工于己卯年十月十一日,蒇事于庚辰年十一月十八日。

  从兹易危为安,履险如夷。诸君子利济之功,岂不伟哉!爰勒捐赀名姓,使费数日,以誌善心,以劝来者。

  按是役共费白金近二千二百元。

  南邑黄纶恩,自补造三石塔及吊桥。”

近、现代

  民国廿一年(l932年),地方军阀陈国辉派款征工,将石梁桥改为四梁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公路桥),可驶汽车;原石桥板全部拆毁。

  解放后至泉州大桥建成前,顺济桥一直是福厦公路的必经之道。

  1956年中秋大潮,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引发泉州特大洪水,其中,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8米,防洪堤决口,涂门街水淹2米深,顺济桥与浮桥被冲断。

  1958年农历五月卅日大潮,依然是受一个登陆厦门的台风影响,顺济桥水位超警戒线2.9米,受淹2昼3夜。

  廿世纪60年代又进行修补,将损坏的九孔改为简支组合梁,即在工字钢梁上浇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

  1993年9月—1994年3月,又对顺济桥进行加固、加宽和修缮。时桥长500米,宽4.6米,桥墩水下部分保留宋代石船型桥墩的基础,桥面基本保留廿世纪30年代旧貌。

  1998年9月,泉州市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在顺济桥上游80米处动工建设了顺济新桥,历10个月建成通车,承担交通重任。目前,已有4座新大桥横跨晋江流域,成为泉州城区与各地往来的主要交通枢纽。

  2000年,顺济桥15号桥墩毁坏,失去支撑功能,列为危桥,禁止车辆通行。

  2001年7月 ,因桥梁年久失修,北侧第8、第9两个桥墩,以及南侧第5个到第8个桥墩,几乎同时坍塌。

  2006年7月23日,受台风“碧利斯”袭击,顺济桥坍塌3个桥墩;8月10日晚,顺济桥再次发生坍塌,桥体面目全非。

  2010年9月20日,受台风“凡亚比”影响,顺济桥北岸1段桥面全部坍塌,南岸也倒了两段桥面,整个桥面仅剩下南面最后5个桥孔的桥面。 11月,顺济桥改建为人行桥。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哀新桥》和现代·陈泗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哀新桥》(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志》载,顺济桥俗名新桥,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太守邹应龙造。桥头砦周二十二丈,基广五尺,高一丈三尺。门二,门额刻‘闽南保障’四字。桥尾一砦周三十九丈五尺,基广一丈,高一丈五尺。门二。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桥改造,二砦均毁。桥板旧长四丈左右,阔三、四尺,厚六、七尺,亦皆拆起打为碎石,以洋灰包铁筋作桥面之用。

  垒石为堡临深渊,卧虹千尺空际悬。

  一水中分夹两砦,闽南重镇方乘乾。 (原注:南属离位,即先天乾方。)

  经营煞费五丁力, □岩山骨何须鞭?

  雁齿平排大工作,炎宋嘉定之四年。

  五邑水来汇于此,天生地势原自然。(原注:南安、安溪之水,由上游直下,由九溪汇南安,出六陡门。惠安由洛阳江乘潮可至。)

  溜江塔峙固关锁,巽上尖峰应星躔。[原注:堪舆家言有“巽上高峰出状元”。其塔系观察公 (庄俊元)由该处定应宫移建于此,越数十年,公(黄培松)、公(吴鲁)果大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溜石塔》、《泉州人名录·庄俊元黄培松吴鲁》)

  后人藐视古人制,自云改造曾精研。(原注:当欲拆桥时,郡人亦出力争,当局以研究西法非拆不可。)

  花样翻新外观美,终逊云根荦且坚。

  凿凿鳞鳞悉寸断,巨灾痛哭功尽捐。

  桥扛上陆昔时谶,城市山林终变迁。(原注:古语有“新桥扛上山,城市变山林”,现西北荒僻之区,屋多拆卖,以其地作园,栽种谷食及种树。)

  清、紫两峰空对映,笋浯二水徒交缠。(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山》)

  嗟乎!

  废兴果是关定数,翘首苍苍频问天。

  【泗东按】

  此诗仍以风水之落后观点看待新桥之改建,但详记改建前桥之原貌,有史料价值。古语之句,颇堪注意,是有关水土冲刷的科学谚语。至于泉城西北区,抗战中人民生活困难,拆卖房屋,改为旱地种蕃薯等粮食甚多,确是事实,但不关新桥的风水之事。

  现在新桥下流,正在另建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诗中所提公指光绪间武状元黄培松公为文状元吴鲁。”

三友石

  三友石,亦称“三友图”,原在顺济桥中段,是3块巨大石头桥板,石纹成“岁寒三友”(松、竹、梅)痕。民国廿一年(l932年)改建时毁。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三友图》(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新桥中段有三巨板连排,石纹成松竹梅痕,墨色。自桥改筑后,将石打碎,迹已无存。

  梅白松苍竹有筠,天然墨渍露精神。

  春风江上图如绘,秋水桥头画迫真。

  片石迹湮波咽恨,断虹影灭地无垠。

  ‘闽南保障’今安在? 空对斜阳话劫尘!(原注:桥头有重关,关额上刊“闽南保障”,亦并拆毁。)

  【泗东按】

  ‘三友石’毁掉很可惜。

  承天寺有一 ‘梅花石’,痕呈丹墨两色。文革寺毁,此石由市文管会收集嵌于开元寺桑莲古树的围座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另现玉犀巷市政协会所,原为清代黄宗汉书房,名‘梅石山房’,有一块凸出的石纹呈一树梅花之状,今仍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宗汉》)

夫妻石

  顺济桥近桥尾处原有两石板,长各4丈余,缀合无小间隙,俗称“夫妻石”。今佚。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夫妻石》(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新桥近桥尾处有两石板,缀合无小间隙,俗名‘夫妻石’。长各四丈余,相传如有男女于石上相遇,其运必亨。

  缀骈两石判阴阳,

  一线痕牵册尺长。

  日月不渝盟带砺,

  雌雄作配俨鸳鸯。

  祗今孤塔流空锁,(原注:新桥外水将出口,有一小塔在溜石乡石坡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溜石塔》)

  但见三洲草自芳。(原注:新桥外有三洲,一派芳草,名“三洲芳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三洲》)

  过客何人夸巧遇,

  秋风古迹付苍茫!

  【泗东按】

  ‘夫妻石’今不知在何处。

  ‘三洲芳草’则清代列为泉州十景之一。现市文管会藏有清代中叶之漆雕泉州十景图,即有‘三洲芳草’之景。

  三洲指外洲、公洲等。今晋江冲刷日甚,貌已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