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三王祠

【泉州市区南俊路】

  “开闽三王”。
  传衍
    ——王潮派。
    ——王审邽派。
    ——王审知派。
    ——其他。
  沿革
    ——五代末始建“檀樾公祠”。
    ——明·万历新建“氏家庙”。
    ——1999年重建。

  规制。

  开闽三祠,又称“檀越公祠”, 俗称氏家庙”、“厝祠堂”,位于泉州市区南俊路71号、承天寺西畔,始建于五代末,海内外氏裔孙奉为宗祠。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侨乡名祠”

“开闽三王”

  “开闽三王”即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唐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并起。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885年)率军入闽。

  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苦之,耆老张延鲁率泉州父老奉牛酒请兵解救。王潮乃引兵围泉,于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唐授王潮为泉州刺史,审邽审知协理州事。

  唐·大顺二年(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军政,为部将范晖拒阻。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派三弟审知、从弟彦复率军攻克福州。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建州刺史奉户籍册归顺,山岭、海岛等地方武装闻风降服,尽有闽五州之地。唐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后又加封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

  王潮王审邽因勤勉为政,心力交瘁,先后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功勋卓著。唐授审知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 年)晋封闽王,建立闽国。

  氏三兄弟在世,治闽计40年(885年一925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审时度势,“保境息民”,对内平息动乱,安定政局,对外尊奉唐、梁为中枢,交好邻道。王审知 自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为闽国营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其次,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施政纲领,减轻徭役,鼓励生产,安定民生。山区奖励垦荒,沿海围海造田,建立“百工院”,引进先进的手工业,促进丝绸、陶瓷、冶炼等商品经济的发育。

  第三,利用福州、泉州的天然良港,并开辟“甘棠港”,设立“榷货务”的商贸机构,“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时闽舶已往返贸易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及东南亚诸国,泉州刺史王延彬被誉为“招宝侍郎”,泉州港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第四,设立“招贤院”,招贤纳士,善待入闽衣冠士族,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重教兴学,广设“义学”,进而兴办“四门学”,奖掖优秀,论才授职,养成良好学风文风,使“蛮荒海隅”蔚为“海滨邹鲁”

  第五,廉洁自律,勤勉为政,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王潮王审邽“省刑惜费”、“俭约爱民”而闻于世。王审知身居闽王,始终严以律己,谦以待人,“节俭自处,选任良吏,与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三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为“开闽三

传衍

  概说

  “开闽三 子侄众多,在王审知逝世后,其子孙内讧不断,先后称王称帝。在近20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浩劫中,氏家族摧折惨重,幸而未被残害者亦如惊弓之鸟,或投靠亲友,或改名换姓,以避祸乱。因此,“三后裔传衍遍布八闽各郡,但以泉州及其附属地——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含今厦门)为主要落脚点和聚居地,成为望族,称“琅琊郡开闽氏”,堂号“开闽衍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鲤城姓氏·姓》)

  其后裔还有远迁省外、侨居国外的;也有的因当官或做生意回迁泉州居住。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开闽氏后裔大致有300万人,分布世界各地,其中有泉州60多万人、台湾90万人,不少还远涉重洋,大量向海外发展,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处都有氏族亲。

  王潮

  王潮长子延望迁居福州。延望继隆以醉失礼,为景宗·延羲所杀,其孙永珍永瑞避居晋江蚶江,成为锦江氏始祖。

  次子延钅工拜漳州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移居漳州。

  三子延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从福州回泉,留从效任其为军正。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延广弃官不仕,与诸弟及宗支10人徙居晋江青阳杏厝,为青阳杏厝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王审邽

  王审邽延彬居晋江,三子延美迁居漳州。

  5世王克(字德能)仕宋承德郎、青州益都县尉,遂居青州。

  传至15世绍式绍仪绍扬绍纪,时逢元兵到处搜捕宋室官宦,屋被焚而隐姓埋名四散奔投,绍仪来青阳杏厝居住,其子古阳(字万象)赘于锦塘茂夏。

  古阳之子元勋生三子:长子均宁住茂夏;次子均畴赘于象畔,住龙塘,为龙塘王氏始祖;三子均实分居锦亭里染厝,为锦染氏始祖。

  王审知

  王审知长子延翰拜节度使、四子延政任福州刺史,移居福州;孙继枢任汀州刺史、继图任汀州节度使,移居汀州;清溪县令詹敦仁归隐,荐继达延政三子)代之接任后,继达无意仕途,乃与敦仁结庐同隐佛耳山,为安溪招卿王氏开基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4世管明迁居永春;管礼迁居南安翁山廿七都,其子荣端再迁英都,6传至进明迁青阳、进翁迁安溪长泰里坪□(“土朱”合一字)、进秀迁安溪兴一里洋山柏叶少卿;管友迁居南安岩头;管斌迁居安溪长卿。

  5世宗让次子)初居泉州排铺,后迁同安;宗让三子),宋真宗·景德三年,自泉州迁居莆田,其长子淳清游学龙岩而定居;宗让长子),初居泉州开元寺巷,后迁广东潮州。

  有四子:

  长子万宝,裔孙迁居江西、浙江。

  次子万玉,其长子富周的裔孙居福州、莆田,次子贵宣的裔孙居长宁、南靖;三子孙某,裔孙居漳浦;四子秋商,裔孙分居九都廿八图、商市、山头、安海、白礁、石尾、井边等处。

  三子万壁初逃漳州九郡,再入饶平、黄岗,后裔分布于潮安、普宁、揭阳、潮阳等地。

  四子万安万全)居漳浦。

  14世西畴履津之子)迁居龙头山。

  17世继勋“金陵派”裔孙)明·洪武四年(1371年)与长子返迁温陵(泉州),而三子观保则徙居晋江安平(安海) 。

  19世万应之长子)业儒不仕,筑别墅于南安郑厝山园内居焉,其次子祖兴移居南安象运(翔云),为象运氏始祖。

  其他

  晋江金井《氏族谱》载,有氏族人于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前往菲律宾并定居该地传衍。

  开闽王氏入台较早者有王忠孝(1593~1667年),字长孺,或作又孺,号愧两,明末清初·泉州府惠安县仙塘埔沙格 (今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顺治二年(1645年)朱由崧即位南京,为南明弘光朝,授王忠孝绍兴知府。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朱聿键称帝福州,为隆武朝,授光禄寺少卿、兵部左侍郎、总督军务。当时兵权完全掌握在郑芝龙一人手中,事无可为,辞归不出。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朝亡,朱由榔即位广东肇庆,次年改元(南明)永历,诏拜王忠孝为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疏辞不受。郑成功举义抗清,在厦门设立储贤、育胄两馆,广纳遗臣贤士,王忠孝趋附之。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渡海东征台湾,王忠孝等人留下辅助世子郑经守厦门,调度各岛。清·康熙二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王忠孝沈佺期卢若腾等人入台,康熙六年 (1667年)病殁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忠孝郑芝龙郑成功郑经沈佺期》)

  清初,沿海实行“迁界”禁令,一批氏族人往台开发,离乡南渡,靠己力谋生。(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王烨王审邽之后,常住泉州府城 西南的船方巷(上邦巷),后来迁居台湾,蔚为大族。

  王世杰王审知之后,明末期往 台湾经商。南明·永历卅六年(康熙廿一年,1682年)春,台湾北部土番作乱,氏平乱,王世杰以协助运饷有功,取得新竹地区的“垦田令”,便从泉州府各县招募100多人到新竹市(今东门大街和暗仔街一带)开辟,筑屋耕田。后来闻风而来的大陆垦民日多。

  台湾政界名人王金平家族也是三后裔,其先祖从泉州府同安县迁徙台湾。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先祖,从泉州府安溪县迁台。(据清《清溪玉湖氏族谱》 )

沿革

  五代末始建“檀樾公祠”

  开闽三祠始建于五代末,位于南禅寺(宋改称“承天寺”)法堂之东。

  唐•乾宁元年(894年)王审邽权泉州刺史,乾宁三年(896年)实授,至天祐元年(904年)卒于任,居郡 11年。王审邽卒后,其长子王延彬权知泉州军州事,天祐二年(905年)实授,梁·乾化五年(915年)权知泉州刺史;贞明六年(920年)被罢黜,天成元年(926年)再任泉州刺史,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任。

  据《南安金坑氏族谱》载,王延彬建招庆寺,置晋江下生院庄、惠安稳居庄、安溪便隔庄,田地年收租万余石入归于寺,“以赡僧众祈保禄俭”

  南唐·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朱文进王延羲而自立,泉州大乱,留从效朱文进,战于北郊,招庆寺燬于兵。保大四年(946 年)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后,重建招庆寺。南唐·保大七年(949年,留从效据有漳、泉之地,兼任泉南二州观察使,在崇阳门东南建有“南园”。后周·显德四年至五年(即保大十五年至中兴元年,957年—958年)留从效“南园”地建南禅寺,且以原王延彬为招庆院所置产业归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承天寺》载:“承天寺,一名月台寺。在崇阳门东南,五代·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地也。周·显德中,南唐建为南禅寺。置僧田九百石,益以招庆院废产。”

  寺僧仰留从效王延彬功德,为建“檀樾祠”公祠)、“檀樾公祠”于法堂之东奉祀。

  至今承天寺留有对联记其事。东廊有联称:“唐侯博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大雄宝殿前放生池栏石柱上亦刻有:“唐王布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唐侯”即指王延彬(开国侯), “宋守”指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邽王延彬留从效王十朋》、《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明·万历新建“氏家庙”

  元末,泉州发生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战乱”,承天寺遭受严重破坏,几至废圮,“檀樾公祠”亦毁于兵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明·嘉靖(1522—1566年)间,王慎中王惟中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建府邸于泉州郡城璐霞巷(府前有一条沟渠称璐霞沟),聚族而居,称璐霞氏。王慎中王惟中兄弟是开闽氏23世、耕原派王寰之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 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万历(1573—1620年)间,王寰及其子、孙出资在南俊巷承天寺西侧出资新建氏家庙”,俗称厝祠堂”氏族谱》记载:“今公(指“开闽三”)子孙新建祠在留从效祠)前,奉公像崇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檀越祠》)

  氏家庙坐北朝南,是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砖木建筑。外墙用花岗岩砌成,俗称“石墙边”。奉祀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耕原、璐霞氏从宋至明登科仕进,科甲及明经太学登仕者多达40余人,直至清初未艾。后裔分派泉州、莆田及惠东一带约六、七万人,迁居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地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不计其数。

  1999年重建

  氏家庙”代有修葺。

  “文革”中被占用为泉州市广播站,廿世纪80年代收回。

  1999年春,由海内外氏捐资逾百万元,以“修旧如旧”原则,按原式样、原坐字重建,保留明、清建筑风貌,名“开闽三祠”

规制

  1999年重建后的“开闽三祠”坐北朝南,由主祠、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回向花厅等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砖木建筑。祠宇保留明、清建筑风格,以及许多价值极高的历代石雕、木刻等原古建筑构件及文物。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精雕细琢,使整体建筑古色古香,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力作。

  主祠为上下落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主祠墙体由闽南独有红砖、花岗岩石砌成。

  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祠”;左右石柱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靖八闽。”门廊两边角牌墙上镶嵌保存完好的明、清砖雕“鹿雀同春”两幅,以及原建筑石构件。

  祠厅两边石柱雕刻颂扬三开闽治泉功绩的联文3对。灯梁及松梁木雕狮子、梁柱木雕纹饰及斗拱花木,保存原建筑构件。厅堂中央雕花坐龛金碧辉煌,龛内供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塑 像。祠厅前梁悬挂前新加坡总理王鼎昌题赠“开闽第一”匾额,后梁悬挂宋·米芾手迹“一本三宗”及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题赠“光前裕后”匾额,整体设置庄重肃穆。

  主祠外石埕西侧为画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闽国三史画”12幅,再现“三历史功绩。石埕南面建“开闽亭”;石埕东侧有门通承天寺法堂,门额横刻“檀樾王公祠”“檀樾王公祠” 匾是五代末承天寺法堂之东原祠构件,廿世纪80年代修建承天寺时出土,1999年重建“开闽三王祠”时嵌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回向花厅设五代·闽国“三文物史迹陈列馆。在史迹陈列馆的隔壁,2018年设有开闽三宗祠家训馆,展示来自泉州、福州、福清、政和等地的氏家族的家训、族规、勉读诗等。

  泉州开闽三王祠实行春秋两祭:春祭在农历二月初十,也是王审邽的祭日;冬祭在农历十月十五;春祭较冬祭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