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墩台

  鹧鸪口铳台(鹧鸪口城台。丰泽区东海镇蟳埔鹧鸪山。)
  九峰山烟墩(泉港区界山镇鹅头村九峰山)
  龟石山烟墩(泉港区南埔镇塘头村龟石山)
  天湖山烟墩(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天湖岩山上。沿革。遗址。)
  溜石铳台(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
  狮峰山烽火台遗址(烟墩山烽火台。晋江市深沪镇狮峰山。沿革。规制。)
  失考的明代晋江县墩台
  石井铳城
(南安市石井镇渔村东面海口)
  小盈岭墩台遗址(南安市水头镇劳光村西南小盈岭谷口)

鹧鸪口铳台

  鹧鸪口铳台,亦称鹧鸪口城台,位于丰泽区东海镇蟳埔鹧鸪山(古属晋江县卅六都)。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巡检司城·鹧鸪巡检司和鹧鹕口城台》。

九峰山烟墩

  九峰山烟墩,位于泉港区界山镇南部鹅头村九峰山最高处(古属惠安县)。“烟墩古迹”“九峰八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峰山》)

  “九峰山烟墩(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峰山烟墩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为“制变为民”所建报警台。

  墩台 呈椭圆形,长径50米,短径40米,依山垒石,东南面可远眺大海。在墩台最高处耸立着1座烽火台,条石筑砌,边长8米,高7米。

  现墩台已野草丛生,荆棘满地。

龟石山烟墩

  龟石山烟墩(烽火台),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塘头村龟石山顶。登上烽火台望远,可见界山、涂岭、南埔3镇。

  “龟石山烟墩(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龟石山烟墩始建于明末,与几公里外的天湖山烟墩声息相连。遇海警,夜则举火,昼则举烽,以示警报,俗称“烟墩”

  在进行水下考古陆上调查时,新登记了不少烽火台遗址,泉港区境内共有11处,龟石山烟墩是现存古代烽火台中保存最完整的1座,在全省也属少见。

  目前泉港区的烽火台,多建于明末、清初。明末建烽火台是为了抗倭,而清初则是为了防范郑成功反攻大陆。泉港区的的烽火台自石狮、晋江等地沿泉州湾延绵过来,形成整体的防御系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

  现存龟石山烟墩(烽火台)四周全用条石筑成,长、宽均约10米,高约4米;四角呈梯形。后门有台阶上台顶。除东边的部分石块坍塌外,几乎保持原貌。

天湖山烟墩

  天湖山烟墩,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境内的天湖岩山上天湖岩寺背后的山巅,遗址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天湖岩寺》)

  “天湖山烟墩(泉港区)”,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天湖山烟墩所处位置,有巨石称“王帽盖顶”,是南埔镇天湖、柳厝、凤翔3个行政村和前黄镇坑内村山脉的至高点,也是田头、枫林坑、打厝、坑内4个村溪流的发源地。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泉州府在此始建烽火台(亦称“烟墩”)。时湄洲湾边境的重要山谷地带建军事堡垒,设置在天湖岩山、龟石山,肖厝烟墩山、九峰山等惠北19处,各烽火台用燃放烟火来传递信号,遥相呼应,防范倭寇侵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当然,天湖岩山建烽火台,既能为军事作战传递信号,也能为湄洲湾进出港航船当航标导航的作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天湖岩山作为沿海边境极重要的烽火台,官府把天湖岩山作为“迁界”内移30里分界线的座标。因此,“迁移界址自九峰(界山镇鹅头村),南过天湖岩(南埔镇天湖村),历坝头山(前黄镇凤安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迁界》)

  遗址

  现天湖山烟墩仅存1座呈四方形的墩台,边长10米,残高4.4米(原高5米),整个墩台使用块状条石垒造,设计有安全通道,并中间夯土。

  在烽火台的西南面,原建造有1个宽1.25米的石门,上部现已毁坏不全。

溜石铳台

  溜石铳台,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溜石村(古属晋江县卅都)。

  明代末期,沿海海防形势日益严峻。天启七年(1627年)泉州知府王猷在今丰泽区东海镇蟳埔鹧鸪山建鹧鸪口铳台。崇祯二年己巳(1629年),鹧鸪口铳台各项设施刚刚布置就绪,海寇突入江口。福建副使蔡继善(原任泉州知府)“乃申令募壮士分伏要害,以邀其归,贼骇遁去”。有鉴于此,蔡继善捐俸,委命周斌在溜石亦筑建一铳台,与鹧鸪口铳台互为犄角;郡人史继偕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继善史继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溜石铳台》:“溜石铳台,在三十都。明·崇祯二年,知府蔡善继建。周二十余丈,高一丈四尺。史继偕记。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溜石铳台》收录史继偕记”曰:

  “海于天地间,为物最钜。滉洋灏渺之势,乘潮而至,不知经几万里。郡东南隅,适直其方。灵秀之所锺孕,郡实受之,以故清源(泉州古称清源郡)文献名天下。然水口势亦似稍泄,人材时升而时骤诎。或者曰,是安得巨灵一丸墐之?

  今方伯吴兴公方守泉时,精究堪舆家言,始与兵使者公议,崇厥巽方于所谓溜石也者,创筑浮图(溜石塔),卓然成屹立之势,逝波若障而仍留。縻金钱九百有奇,公实为之董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溜石塔》)

  仍议于塔畔设营房以宿守望之士,会迁秩不果,自是气脉之关锁乃固。鼎甲大元相踵辈出,而一时孤卿加玉者若干人。印予不敏,亦获滥竽。谁谓天工不可人力补也?

  夫文事武备,原相经纬。闽固娴于文学,而亦非不竞于武备。前是推毂得人,遇警辄扑。迩乃窳不然间者,畔寇鸱张,躏逼车桥,焚舟掠货,关门几无结草矣。维时郡守王侯,甫筑铳城鹧鸪口才就绪,而贼掩我未备,居民惴恐。公乃申令募壮士分伏要害,以邀其归,贼骇遁去。

  公复躬诣溜石,指授文武吏,谓此地郡城出水第一关,较鹧鸪口防尤得力。捐赎锾三百银,畀弁周斌者,于溜石山下,重筑铳台,诸属吏输助有差。

  周遭二十余丈,崇之丈有四尺,下为铳眼十八,配以大发熕、大神飞炮十八门,上层设铳眼二十,配百子铳佛郎机四十门,据高而发,势无所不靡。塔畔列营房,宿军士三百员名。向之议而未果者,迨今始备。移无所缓急之兵,扼要守险,事半而功倍。则公文武之略,有以经之。

  每登台四望,三台、双阳、葵山诸峰屏其北;溟渤堑其南。塔影浮江,并紫阳、东西二塔,辏为六秀;而据势乘便,又与鹧鸪及草埕二屯,可互为犄角,胜算了然目中。

  昔宋·忠惠公蔡襄构万安桥(洛阳桥),为东南千百年利涉。公建塔筑台以资扞城并创所,未有说者,谓公为忠惠后身,不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桥梁·洛阳桥》)

  公名善继,字伯达,别号五岳,辛丑进士。由作县作府,以洊历今官,绩皆自闽起,若于闽有宿因焉者。

  台成,总戎君以荐绅耆硕意,徵言垂后。余因次其事,并前建塔之始末纪之。

  崇祯己巳十月吉日。 ”

狮峰山烽火台遗

  狮峰山烽火台遗址,亦称“烟墩山烽火台”,位于晋江市深沪镇狮峰山。

  “狮峰山烽火台遗址(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古代深沪半岛有“石壁山”,醒狮地貌栩栩如生,誉称“峙海金狮”,亦名狮峰山。狮峰山主峰碧峰岭,海拔78.2米,是深沪最高点。碧峰岭曾被山贼占据,建立碧峰山寨。

  明·洪武廿年(1387年),明廷派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在深沪设立巡检司后,因碧峰岭“北对永宁卫,南望福全所,西为深沪湾,四周一览无遗”,即在碧峰岭建立屯兵寨,名“深沪捍寨”,并修筑烟墩(烽火台),派兵轮流看守了望,若发生警讯,“夜则举火,昼则举烽”,数十里外的卫、所、巡检司均可望及增援。此后,碧峰岭亦习称“烟墩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明》)

  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曾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也重修1次。

  廿世纪末旅菲侨胞捐资重修,解放军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为题“烽火台”3字。

  规制

  狮峰山烽火台分3层,筑有上、下2个墩台,由条石三合土垒砌,长16米,宽8.4米,高9.4米。最高层墩台原并列3个烽火灶、3支高3.6米的圆柱形大烟囱,犹如笔架。

  1940年7月26日,日寇入侵深沪湾,登录永宁血洗街巷;同日,1架日机在深沪湾上空盘旋,俯冲轰炸,炸死深沪民众3人;3艘日舰炮轰“烟墩山”烽火台,击毁中间那支烟囱,还炸死1人。

  烽火台后有1小寨(内有水井),前有1条三合土构筑的濠沟环护。

失考的明代晋江县墩台

  以下12所墩台均见载于明·万历《泉州府志》,应置于明代,至清代已废,莫详其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

  “安平墩台、龙坡墩台、古云墩台,俱在二十都(今石狮市蚶江镇一带)

  坑山墩台,在十六都(今晋江市深沪镇一带)

  东门外墩台、洋下墩台,俱在十五都(今晋江市深沪镇一带)

  陈坑墩台、石菌墩台、潘径墩台、隘埔墩台、石头墩台、萧下墩台,俱在十都(今晋江市东石镇一带)

  以上万历《志》所载,今莫详其处……本乾隆《府志》。”

石井铳城

  石井铳城,位于南安市石井镇渔村东面海口,今存有残墙1段、靖海门(东北门)、铳城门楼(东门)各1座。(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石井港》)

  “铳城遗址(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盈岭墩台遗址

  小盈岭墩台遗址,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劳光村西南小盈岭谷口。(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卫邑所司城·泉州寨隘·小盈岭关隘·小盈岭墩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