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文庙

【永春孔庙,永春学宫,永春县学,永春州学。永春县桃城镇桃城路40号。】

  北宋•庆历元年始建于东渡桥西。
  北宋•大观迁于知政桥北。
  南宋•淳熙九年扩修暨陈知柔《记》。
  元·至正补颓。
  明·弘治五年修建。
  明·嘉靖初移建白马山麓。
  明·嘉靖四十四年迁现址。
  清初屡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重建。
  泮额和学田。
  近现代。
  现存规制。
  碑刻。

  永春文庙,亦称“永春孔庙”、“永春学宫”、“永春县学”;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辖本州和德化县、大田县,改称“永春州学”。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桃城路40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永春州学》:“永春州学,在州治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永春州儒学,在州治东隅。”

  “文庙(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春文庙(清):永春县”,2019年10月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庆历元年始建于东渡桥西

  永春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位于东渡桥(今东岳桥)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先是,学在郭外东渡桥西。”

北宋•大观迁于知政桥北

  北宋•大观(1107—1110年)间,永春知县留镕迁于知政桥北、白马山之南的官田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宋•大观间知县留镕迁于知政桥北。”

南宋•淳熙九年扩修暨陈知柔《记》

  淳熙九年(1182年),永春知县陈宏规扩修,曾在学宫讲学的陈知柔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宏规陈知柔》)

  陈知柔《记》曰:

  “洪惟我国家,以文治天下,儒风翔起。迨庆历间,庠序遍于群邑,吾永春始建学。宣和罢舍法,学寝弊,而地卑隘,士不安之。绍兴初,邑宰莆田,乃迁于官田市,就爽磑也。惟一草创,久之复敝。

  今宰清漳宏规,率诸生修之,殿岩岿然,仍辟讲堂沿及庑门,奕如也。于是咏而归者日滋,复增弟子员,而课程如初。呜呼,其规模远矣,侯求文以期不腐。

  知柔盖尝寓讲席于斯也,喜学校之重振,犹惧夫学者未知所以学,谨为之铭曰:

  ‘若古有学,达于海隅。党庠之制,初无僭逾。庙吾先圣,翼以其徒。立师弟子,卓然规模。维泉七属,桃源最备。翕然文风,其兴罔既。英英蔚起,以儒饰吏。春秋奠谒,升堂歎喟。蠹椽兮欹栋,旁窘兮风雨。讲不安席,而居无肃容。殿岩微缺,祀事弗崇。欲葺新之,靡然乐从。贯兮仍旧,校亦增员,道学之重,孰为后先。文焉游夏德兮渊。盖得不传之传。咨尔衿佩,宜有植世兮,庶几由此勃勃以高骞。’”

元·至正补颓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六月重修。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五月安溪县寇作,六月犯永春,兵民聚于斯抗之,致庙宇颓败。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寇平,召工补颓,八月竣工。永春县令为作《重修永春县学记》,曰:

  “泉郡之西百二十里置永春县治,县之西五里置学。稽之邑乘,学旧在县东,宋·大观(1107—1110年)迄绍兴(1131—1162年)凡再迁而后定。

  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春三月,予始莅县事,即谒学。教谕高仲举等进而言曰:‘是学自至元内附以来,前后累改,然岁久屋老,随葺随坏,宜更久之,顾学租薄,犹不足以供祭祀、瞻师生,如营缮何?'

  予喟然叹曰:‘彼释老之宫布满天下,在在华丽,今天朝右文,而圣人之居其陋若是,吾徒得无赧乎?矧余来,方欲以教化理诸邑,而学又教化所自出,尚得辞其责乎?’

  于是邑之好义者若陈惟孝等相与谋曰:‘令方有事于学,吾党当叶力相之,以速于成。'无何而粟盈于仓、楮羡于帑矣。

   是年夏六月,首作戟门五,高与殿称;距戟门四丈有奇建棂星门以临通衢,与戟门称;戟门之左为小屋,右为亭,因故址而加崇焉。亭旧名‘思乐’,令易而匾之曰‘光霁’;遂及明伦堂暨左右四斋,柱之腐者易之,栋之桡者更之,俾可以久;堂之东西各有库,西以经史而学官私居邻焉,东以藏祭器而魁星祠密迩焉;堂之前构仪门与两庑接,为门如戟门之数;仪门之内凿地为池,甃石以潴水而桥其上,环以栏楯。仍绘先圣及从祀像而华其殿,由殿而庑而门,悉加丹垩。

  十四年甲午(1354年)夏五月安溪县寇作,六月侵我疆,官署民户燬于火,而是宫岿然独存,既而义旅聚于斯,栖兵于斋,饲马于亭,穴垣而蹊,斧户而爨,所不克毁者,仅庙余与戈甲相卧起,弗暇顾也。

  十五年(1355年)春三月寇平,民获休息,乃复召工补颓,戟门之外砌石为亭而种树于其侧,棂星之外筑墙二十丈障其前,辟官道而广之,徙‘兴元’、‘省贤’二坊于道之左右而相望焉。葢至是,而役告毕矣。又以士之无养也,复劝陈光辅等舍田若干以廪之;以祭器之未具也,复范簠簋笾豆以用。

   秋八月,上丁克如礼,礼阕,宴于堂上,群贤具在。教谕颜宁助等请曰:‘某等重役于兹,与执事相周旋,殆将四载,中更祸患,尚赖先圣在天之灵,获就绪矣。今日释干戈而俎豆,舍甲胄而衣冠,雍容揖逊于礼乐之地,顾非幸欤。愿记之以示来者。’

  余闻之,学所以明人伦也;夫人伦有五,而君臣为五伦之一,所系为尤重,圣人教人为学,亦不过明此而已。永春承平日久,民不习斗,寇始乘其无备而掠之,邑大夫士且忿而起,慨然兴义兵,为国家出死力,其细民亦往往用命于锋镝之下,而不暇顾其身,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寇分道闯吾境,大小三十余战,而竟不能入尺寸,葢民心惟君臣上下之分,不可一日废,故其临危舍命,有不待勉而为之者,岂非平昔服习圣人之教而然哉!然则学校之设,其有功于世大矣。今百里宁谧,吾与君等得相安于无事,其可忘所自耶?诸君子第以营缮之颠末求余文,而不知余之记殆有重于此者,轮奂云乎哉!

  众咸曰:‘然。’

  遂书记。”

明·弘治五年修建

  明·弘治五年(1492年)修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永春州学》:“明·弘治五年建。”

明·嘉靖初移建白马山麓

  明·嘉靖四年乙酉(1525年),永春县令移建文庙于白马山南麓,历岁毕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柴镳》)

  莆田林俊[字待用大用,号见素云庄,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为作《永春县庙学新建记》[收录于林俊《见素续集·卷9·记》(见钦定《四库全书》)]。文曰:

  “国家设学以居群秀,以拔贤敛才焉学,学孔子也。孔子曰:我学不厌,诲不倦,其教博文约礼,强志而笃行,盖升堂入室者七十人,其最贤颜子之陋巷、闵子之不仕氏。近世规规学舍之移以灵山川,非孔子意。

  永春,温陵邑。殆南宋人文肇开,继以晦翁朱熹北山之指授,先后尤拔者亦七十人,其最显者。迨元颇失旧观,庙学亦例视为圮,士民请迁,令临海以时警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留正庄夏柴镳》)

  待之嘉靖甲申(嘉靖三年,1524年)又警,大巡檄诸道兵平之,侯上赏,士民复请迁。侯曰:‘学宫,献功之所,武息文兴,时哉。’白督学、分巡暨守,画可,择地白马山,侯意若有所授。既之,师生同耆民同卜筮,亦同左庙右学庑斋廨舍,凡卑者高、狭者广,阙者以完,度能授事,文学监之,侯揔之材若佣出,举义间辅以公之赢,起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历岁周功以成,告位序显严见者。胥悦师生具书图,假吾族英希元来莆请记。

  予老,谢文事,然盖福碧坑祖蜕具在,族固永民也。人文之兴,其有爱乎哉!

  永之学四徙矣,兴衰迭运,数或有然者。僖公泮学之修,鲁人颂祷之词曰:在泮饮酒,永锡难老,继之以敬明德、慎威仪、广德心、化多士、服淮夷,永之颂祷,无以复易也。抑学新也,尤在夫人之新;士先志,志先道;道先学,以必求圣者贤者。为归,澡身浴德,自新而新民,致类成化,以收有得士之用,世道幸赖焉,亦孔子徒也。

  识之。”

明·嘉靖四十四年迁现址

  永春文庙(学宫)历经宋、元、明3代7次迁址,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倭,至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永春知县谢裘才迁建至现址(县城中部)固定下来,后屡有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

  “其后屡有更移。

  明•嘉靖间毁于倭,知县谢裘建于县治东。

  其后知县陈九仪、邑诸生李阳初、知县范时化、教谕陶宗器屡加修建。”

清初屡重修

  清•顺治(1644—1661年)初,“永春学宫”毁于兵。

  康熙元年(1662年)永春知县马生鳞重修。其后知县郑功石如金、教谕蔡祚周郭涛相继修葺。

  雍正二年(1724年),永春知县翰翊等又新之。

  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改称“永春州学”。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永春州学》:“本朝·康熈元年、雍正二年修,乾隆十七年重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

  国朝顺治初于寇

  康熙元年知县马生鳞重修其后知县郑功石如金教谕蔡祚周郭涛相继修葺

  雍正二年知县翰翊教谕张藿閺洼荻新之。”

清·乾隆五十年重建

  “永春文庙”先后经历32次的重建、增修和扩建,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形成一片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尊经阁”、“敬一亭”、仪门、试院等,是永春境内古建筑中工程较大、规模雄伟的群体。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中为大成殿,前为东西两庑,为露台、戟门,左右名宦、乡贤二祠,中为泮池,扶以石栏,明伦堂、崇圣祠、尊经阁俱在大成殿左。”

泮额和学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永春州学》:“入学额数十八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永春州儒学》:

  “泮额:

  原岁试取进文十二、武八名。

  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文升县为州,岁试取进文十五名,武仍旧,科试取进文童十五名。

  学田:原额九十九亩五分,年征租银六两四钱;又田二十九亩七分零,年征租银一十一两九钱一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七亩九分零,知县郑功刖柚田三亩四分零,教谕蔡祚周捐置田一亩八分零。”

近现代

  清末废科举,光绪卅二年(1906年),在“明伦堂”开办官立小学堂(今桃城小学)。

  后“永春文庙”“启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尊经阁”、“敬一亭”、仪门、试院等建筑物或毁坏,或移作他用,仅遗留清·乾隆年间建成并经多次整修的“大成殿”、“明伦堂”等一组古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1986年,福建省政府拨款及颜彬声捐资,重修“大成殿”、照墙、门亭、“棂星门”、“泮池”、“戟门”、甬道、拜台、东西两庑廊。

  2007年又重建“仰高楼”、“启圣祠”

现存规制

  重修后的永春文庙坐北朝南,建筑结构与泉州府文庙大同小异。现有照墙、门亭、“棂星门”、“泮池”、“戟门”、甬道、东西两庑、拜台、“大成殿”、“崇圣祠”、“仰高楼”,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府文庙》)

  文庙前的照墙(照壁)用花岗岩和大红砖砌成,高5米。瓦当下是1列砖刻云龙,具传统文化的典型特点。用花岗岩条石构筑的“金声”、“玉振”门亭分立照墙东西两侧。

  庙前原有2方下马碑,现仅存其中1方,上刻“奉旨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棂星门”位照墙正对面,是1座6柱3门构成的石牌坊,上雕各种鸟兽图案。东西二门又称“德道二腋门”,分别刻额“德俟天地”、“道冠古今”

  “泮池”半圆形,池上架着1座2墩3孔石拱桥,桥两侧石栏杆与泮池石栏连结成整体,桥板由石板横铺而成,保存完好。

  越过“泮池”往里走即“大成门”(戟门)。门外3对青花岗石质抱鼓石,刻工精细。

  走进“大成门”,是1方约260平方米的天井,天井正中有1条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称甬道,直通拜台(又名月台、站台、露台),是古代举行祭祀等活动的地方。拜台正中有龙陛石盘龙为阶。

  天井左右是东、西庑廊。

  过拜台,即主体建筑“大成殿”,俗称“圣殿”。大成殿飞檐青瓦,面阔、进深均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殿前4根檐柱为石雕龙柱,中间刻着2条带着小龙的母龙;左起第3条龙柱上雕刻的是1条“笑龙”,有异于常见的龙的形象。殿内雕梁画栋,屋顶的双梁凤在上、龙在下,是古今建筑中少见的风格。殿中供奉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神位。殿内前上方悬挂康熙雍正所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两块牌匾。

  “大成殿”四周置有回廊。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仰高楼”“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上5代祖先的祠堂。“仰高楼”取义于《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楼内有永春历代进士名录。据载,永春历史上有状元1名,探花1名,进士114名(其中文进士103名,明、清时代武进士11名)。

碑刻

  文庙内原有碑刻20方,几经变迁,所余无几。现存有:

  明·李开藻《永春县儒学题辞》。碑高203厘米,宽82厘米,厚15厘米。额有“云日双龙”图案,额篆《永春县儒学题辞》。碑文楷书,系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李开藻为县学教谕姚一翰倡建文昌祠撰记。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陈迁鹤撰《重修文庙鼎建启圣祠碑记》,是仅存碑记中较为壮观的1方。碑高194厘米,宽90厘米,厚14厘米,碑质为青石。额为篆体,文楷书,共18行,行34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迁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