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敦仁
【字君泽,初名雄,号清隐,世称“清隐先生”,
五代·仙游人,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
唐·光启元年祖父詹缵随王绪军入闽,后率家避居仙游植德山下。
居仙游植德山下
——后梁·乾化四年生于仙游植徳山下。
——少抱负不凡。
——后晋·天福二年上书闽王·昶入贡朝廷。
——三辟不就。
避居泉州清源山
——南唐·保大三年避居清源山。
——曾至九日山访秦系旧居遗迹。
辟监小溪场
——后周·显德元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辟监小溪场。
——后周·显德二年请升小溪场为清溪县。
安溪县开先县令
——后周·显德二年任首任清溪县令。
——后周·显德二年十月詹敦仁《新建清溪县记》。
——与刘乙为友。
隐居佛耳山
——后周·显德三年冬卜筑隐居佛耳山麓。
——詹敦仁《清隐堂记》
——诗吟。
——与方外士往来(清豁禅师。释宏道。九仙山僧。)
卒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卒。
——墓葬。
著述
——著《清隐堂》、《清禅集》等。
——附:诗答留从效“刘龑取名义”。
身后
——清溪县开先令詹公祠。
——灵惠庙。
——名詹敦仁所居之里为“崇信里”。
——后裔。
评价
詹敦仁(914—979年),字君泽,初名雄,号清隐,世称“清隐先生”;五代·仙游人,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生,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卒。五代时期安溪县开先县令,为安溪詹氏始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詹君泽,光州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敦仁,字君泽,固始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詹敦仁,固始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372卷·詹姓部列传·后唐·詹敦仁》:“敦仁,字君泽,仙游人。”
《十国春秋·詹敦仁》:“詹敦仁,字君泽,固始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7·闽8·列传·詹敦仁》、《泉州府志》等有传。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372卷·詹姓部列传·后唐·詹敦仁》“按《光州志》”为作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有记。
《清溪詹氏族谱·卷23》(转引自《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有载。
唐·光启元年祖父詹缵随王绪军入闽,
后率家避居仙游植德山下
詹敦仁的祖父詹缵、父詹世隆。
据《清溪詹氏族谱·卷23》等载:
唐·中和元年(881年),安徽寿州(今安徽寿县)屠户王绪和妹夫刘行全啸聚500人起义,攻占寿州,月余,取光州,陷固始,招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在军中,詹缵也在这时参加了当时的队伍。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军南下入闽,詹缵也随军进入福建,任行营前锋兵马使。王绪忌贤妒能,猜忌好杀,詹缵“托疾辞去”,“退处丘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潮》)
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绪军次泉州府南安县王潮发动兵变,废王绪,取泉州、福州。唐·景福元年(892年),唐昭宗任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卒,唐昭宗以福州为威武军,拜王审知为节度使。天祐四年(907年)唐亡,梁太祖·朱温登基,开平三年(909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屡征詹缵,不起。一次,王审知再征詹缵,詹缵率全家走到莆田,与夫人夜饮,感叹“生逢离乱”,“出于万死一生之地”,希望“求一佳处,日与渔樵辈相与终老”。在柱子上题下:“生逢离乱,厌闻尘世之干戈;时服宠荣,若负终身之芒刺。回首家山云尽处,放怀邱壑月明中。”连夜逃走,隐居仙游植德山下。
詹敦仁父詹世隆,任兵曹录事参军,官至尚书省校书郎。
居仙游植德山下
后梁·乾化四年生于仙游植徳山下
詹缵、詹世隆隐居仙游植德山下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詹敦仁即生于斯。后其弟詹敦信又出生。(詹敦信一直随父、祖一起隐居在植德山下。)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时,詹敦仁方11岁。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避乱入闽,隐安溪(?应为“仙游”之误)植德山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从王审知入闽,隐仙游县植德山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显徳(954—960年)初隐于仙游植徳山下。”
《十国春秋·詹敦仁》:“避乱隐仙游植德山下。”
少抱负不凡
詹敦仁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父辈多蓄诗礼经书,并课之。
詹敦仁从小接受儒教的熏陶,认为:“报国丹心赤”,“儒术可谋身。”年轻时即抱负不凡,有诗自述“少年五鼎独能扛,自谓才能世少双”、“浩歌发清风,胸怀天宇大”之句。
据《清溪詹氏族谱·卷23》等载,詹缵曾对詹世隆说:“兴吾家者,必此儿也!”
后晋·天福二年上书闽王·昶入贡朝廷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卒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立为闽王。王审知养子、建州刺史王延禀联合王审知另一儿子、泉州刺史王延钧(后更名“鏻”)谋反,执杀王延翰。后梁·天成元年(926年),延钧立,唐廷即拜其为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
后来,王延钧又杀王延禀,上书想当尚书令,唐朝廷没有批准,王延钧(王鏻)就不再进贡,自立为闽国皇帝,建号龙启元年(933年)。
闽·龙启(933—935年)年间,詹敦仁以监籍升为四门义学士。此时的他对世事洞若观火,“盈虚消息自能明”。
闽·永和元年(935年),王延钧(王鏻)之子王继鹏杀父,又与王继韬争位,继鹏成功上位,更名“昶”,翌年(936年)改元“通文”。
《新五代史》载:晋·天福二年(通文二年,937年),王昶“遣使朝贡京师,(后晋)高祖(石敬瑭)遣散骑常侍卢损册昶闽王。”
《旧五代史》载:“昶嗣伪位,朝廷因授昶福建节度使。晋·天福三年(通文三年,938年),遣使贡奉至阙,止称‘闽王’。其子继恭称节度使,晋乃下制封昶为‘闽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尝诣闽主上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上书闽王·昶,劝兵入贡。”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372卷·詹姓部列传·后唐·詹敦仁》:“尝诣闽王·昶上书。”
王昶的“朝贡京师”,跟詹敦仁“上书闽王·昶,劝其入贡”有一定关系。詹敦仁上书说:“切思前代(指王鏻)罢贡京师,事失于曩,宜复于今。”
三辟不就
王昶王昶颇为赏识詹敦仁,授詹敦仁文林郎、士曹禄事参军、兼摄皇城司事。詹敦仁继承乃祖詹缵的退隐志向,“三辟不就”。王昶派使者造门强请,“强以袍笏”,又加授秘书省校书郎,詹敦仁干脆杜门不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闽主·昶饮留之,君泽以诗谢之曰:‘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昶令参决军事,敦仁恶昶弑父夺其位,辞去。强之袍笏不受,谢之(有诗详于后)。”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372卷·詹姓部列传·后唐·詹敦仁》:“昶命参决军事,强以袍笏不受,以诗谢之。有‘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倾谩劳思’之句。”
《十国春秋·詹敦仁》:
“上康宗(闽王·王昶)书,累数百言。
(闽国·通文二年,937 年)康宗召之饮,且欲留之,命决参军事,敦仁谢以诗。(原按:有“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句。)强以袍笏,不受,已复杜门不出。”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詹敦仁《辞王昶袍笏命》诗,曰:
“辞王昶袍笏命(詹敦仁):
‘争霸图王事总非,中原失统可伤悲。去来宾主如邮传,胜负干戈似局棋。
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漫劳思!江山有待早归去,好向巢林择一枝。’”
此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亦载。《全唐诗·卷761》亦有收录,题为《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文字上“漫”作“谩”,“巢林”作“鹪林”。
但王昶妄自尊大,“意求以敌国礼相往来”,想与晋朝平起平坐,关系未能改善。上无归属,下难服众,王昶就以民间迷信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结果是,内乱被杀,“其妻、子皆死无遗类。”
避居泉州清源山
南唐·保大三年避居清源山
南唐·保大三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灭闽。留从效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据有漳、泉二郡。留从效派遣苏公诲请詹敦仁到泉山(泉州城北清源山)居住,留从效与詹敦仁过从甚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遂避居泉山,杜门不出。”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前人《迁泉城留侯招游郡圃作》诗,曰:
“迁泉城留侯招游郡圃作(前人):
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翚飞匝郡城。万灶貔貅戈甲动,千家罗绮管弦鸣。
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试问庭前花与柳,几番衰谢几番荣?”
此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亦载,指为詹敦仁所作。《全唐诗·卷761》也作詹敦仁诗收录,题作《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圃作此》,但“戈甲动”作“戈甲散”,“庭前”作“亭前”。
据《清溪詹氏族谱·卷23》(转引自《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载,一日,留从效与詹敦仁谈到天下古今事,詹敦仁“因乘间述古者逆顺祸福之理,且言周之三监,汉之六国,终以危亡。”
【按:
①“周之三监”,指周朝初期,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与武庚3人监殷,作乱,叛周。周公讨伐并诛武庚与管叔,流放蔡叔。
②“汉之六国”,指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济南王·辟光、川王·贤、胶东王·雄渠一起叛乱。汉平七国之乱后,以楚元王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其他6国都“国除”。
此两说指背叛朝廷,结局都不好。】
留从效被说服,不久,就让詹敦仁代他“撰表入贡京师”。
曾至九日山访秦系旧居遗迹
詹敦仁对唐代避居泉州的秦系、姜公辅十分敬仰,居留泉州期间,詹敦仁曾至九日山访秦系旧居遗迹,赋《宿建造寺访秦隐君旧居》(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
“我来客南州,访君寻旧迹。长松拂空云,古砚镌山石。
壮矣刘长城,怀哉姜卖直。诗肠老更刚,偏师真莫敌。”
【按:
①“建造寺”:即南安九日山延福寺。
②“秦隐君”:唐代诗人秦系,隐九日山。
③“长松”:九日山有东晋时植的100多株大松树,称“晋时松”。
④“古砚”:秦系隐居九日山时曾诠注《老子》,所用的砚台是山石镌成的,留有“穴石注《老》处”古迹。
⑤“刘长城”、“偏师”:刘指唐诗人刘长卿。唐·权德舆为秦系、刘长卿唱和诗作序谓:“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⑥“姜卖直”:指姜公辅。姜公辅因直谏厚葬唐安公主,被唐德宗斥为“卖直售名”,黜为泉州别驾,结庐九日山东峰,与秦系偕隐13年后去世。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延福寺》、《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泉州山川·九日山》)】
辟监小溪场
后周·显德元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辟监小溪场
留从效强请詹敦仁当官,欲“辟之为属”。詹敦仁力辞,赋《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予为属,以诗谢之》(《全唐诗·卷761》收录):“晋江河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两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
留从效不许,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再辟之,詹敦仁乃求监小溪场。小溪场即今安溪县地,时属南安县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留从效受南唐节度使之命,知泉郡事,复辟(詹敦仁)为属,敦仁力辞,(从效诗详于后)从效不许,乃求监小溪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节度留从效辟监小溪场。”
《十国春秋·詹敦仁》:“(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再辟之,乃求监小溪场。”
后周·显德二年请升小溪场为清溪县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詹敦仁至小溪场上任场监后,历览山川,体察民情,认为小溪场“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的申文得到批准,以小溪场并“增割南安近地”置清溪县(宋时易名“安溪县“)。全县分4乡16里,有民众3000余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五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既至(小溪场),见其山川人物之美,请郡太守县之;太守报可。”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请置县。”
《十国春秋·詹敦仁》:“既至,请升场为县。”
安溪县开先县令
后周·显德二年任首任清溪县令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清溪县置县后,詹敦仁被任为首任县令,并选小溪场场址为县址(今县政府所在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
“(詹敦仁)遂为清溪令。
以农隙召便近户与番休戍卒。
立门楼,廓廨宇,开邸肆,不逾年毕工。
召民诲谕之,德惠居多。”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即以为令,尚徳恵后。”
后周·显德二年十月詹敦仁《新建清溪县记》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莅任清溪县令后,即着手建设县治,十月工竣,詹敦仁撰《新建清溪县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新建清溪县记》詹敦仁(后周县令)”,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7·征文·记》以“《五代初建安溪县记》詹敦仁(后周始令)”、《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1051卷·泉州府部汇考7·泉州府部艺文1》亦以“《泉州初建安溪县记》(后周·詹敦仁)”收录该记。
文曰:
“夫万户而置郡、千户而置邑,古制也。泉之为郡古矣。小溪场西距漳、汀,东濒溟海,乃泉之一镇守也。地广二百余里,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土之所宜者,桑麻谷粟;地之所产者,獐麈禽鱼。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险有溪山之固;两营之兵额管二千余人,每岁之给经费六万余贯。地实富饶,是岂不足以置县欤!
敦仁奉命以来,视事之始,既嘉山川雄壮,尤喜人物夥繁,思筑而县之。乃以状请于郡太守。未几而报可之令下,增割南安近地,新揭‘清溪’美名。敬奉以还,大惧弗称。
矧新邑发冈自乾、亥而来,转势从辛、兑而入。向丙、己以奉离明之化,流寅、甲以伸震叠之威,左环右接,如抱如怀;前拱后植,若揖若拜。析为四乡一十六里,通计一邑几三千余户,梓列以图,卜契我龟。当三农收敛余暇,适二营番戍休闲,便近之户,役止三日,而民不告劳;筑作之工,计不逾年,而兵不殚用。
崇门竖楼,所以严其势;绳廊周宇,所以处其吏。屋不华而加壮,寝仅足以为安。居民鳞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济济而有辨。由陆而至者,必出其途;自水而运者,会流于下。坐肆列邸,贸通有无;荷畚执筐,各安职业。土沃而人稠,风淳而俗朴,真东南形胜之地,实疆埸冲要之区也。
初经营于显德大火之首冬,遂落成于明年小春之下浣。苟完苟美,不至侈矣;曰庶曰富,又何加焉!
其奈地华人夷(康熙志和《方舆汇编职方典》作“质”),业儒者寡,是岂教有未及者欤,殆亦习俗有待而化者欤!岂知夫秦奢魏褊,俗若未易以转移;伯清惠和(《方舆汇编职方典》作“夷清惠和”),闻者尚能以兴起;顾在上之人所以作之者如何耳(《方舆汇编职方典》作“何如耳”)。
敦仁不能远引古者之说以为喻,请以乡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
尔闽之初,人未知学;自常公(常衮)观察以来,有欧阳四门(欧阳詹)者出。岂曰彼能而我否,孰谓昔有而今无!盖未然者,犹有所待而然;未至者,当有所勉而至。齐变至鲁,鲁变至道。盛事鼎来,以答山川之灵;雄名日起,以续龙虎之号。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从令之教,尔邑之人当交相劝勉,以副令之愿望。猗欤休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丙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月甲辰(《方舆汇编职方典》作“甲辰日”)记。”
综上,詹敦仁置县后“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着重所为3事:
一是利用是年冬农隙,征调城郊民众每人服役3天,和轮值休息的戍卒,共同建盖县衙、仪门、吏舍,整顿市容,至次年十月竣工。
施工期间,詹敦仁曾赋《督役筑县廨,悯劳而作》一诗:“喜闻禾稼恰登场,何事官工土木忙?辛苦一年方幸息,役劳三日得无妨?未师陶令好栽菊,且学召公初种棠。皤腹于思宁免诮?不须执朴课程章。”
二是立足农林,率黎民百姓披荆斩棘,垦地造田、兴修水利、栽桑种茶。
其《行山吟》赞曰:“一片青山值万钱,牧童笑指有牛眠。我来多种松杉木,绿荫苍苍不记年。”
三是以兴学育才为兴县之要,倡学教化,清溪为学之风渐次形成。
与刘乙为友
闽国·凤阁舍人刘乙弃官隐居安溪凤髻山,与詹敦仁为友。詹敦仁常命子琲访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乙、詹琲》)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两诗:
一是《寄刘乙处士》,曰:“音问相忘二十秋,天教我辈到南州。无穷风月随宜乐,有分溪山取次收。好语传来如昨梦,离情欲剖带春愁。何时载酒从东下?细与刘君叙昔游。”
此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有收录,但题为“寄刘乙处士(前人)”。
二是《遣子琲访刘乙赠以诗》,曰:“扫石耕山旧子真,布衣芒屩自随身。石崖壁立题诗处,知是当年凤阁人。”
此诗《全唐诗·卷761》亦有收录,但题为《遣子访刘乙》,“芒屩”作“草履”。
另外,刘乙卒,詹敦仁不知,还遣子詹琲往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詹琲吊诗,曰:
“《承清隐命访刘处士已殁,因吊以诗》(詹琲):
凤髻山前凤阁郎,耕云钓石久荒凉。我来弔旧多悲感,一纸哀辞酹一觞。”
隐居佛耳山
后周·显德三年冬卜筑隐居佛耳山麓
詹敦仁不愿长期为官,宰邑仅1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冬,举荐闽王·王审知之孙王直道继任县令,自己携家在佛耳山麓筑宅“清隐堂”隐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直道》、《泉州山川·佛耳山》)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
“(詹敦仁)举王直道以自代。敦仁爱佛耳山峭绝高大,可耕可庐,卜筑其上,号所居曰‘清隐’,有《清隐堂记》。
留鄂公(留从效)遗之书,称曰清隐先生。”
“王直道,乃敦仁所荐以自代者。”
《十国春秋·詹敦仁》:“未几,奉王直道自代,隐居佛耳山。”
当詹敦仁辞官时,清溪民众感其功德,曾于“(县)厅事之东”立生祠。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去,邑人思之,为立生祠。”
詹敦仁选佛耳山麓卜筑定居,取宅名“清隐”,过着隱居生活,耕、读、隐、思,怡然自乐。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古迹·詹清隐故居》:“詹清隐故居。詹敦仁 清隐因爱佛耳山,乃求监小溪场,置县治,遂隐此山。古有望云亭旧址存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既而卜筑清溪,号所居曰‘清隐’。”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2·考迹·堂》:“五代有‘清隐堂’。詹敦仁故居,在佛耳山,今存。”
詹敦仁《清隐堂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7·征文·记》以“《清隐堂记》(詹敦仁)”为题收录,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1051卷·泉州府部汇考7·泉州府部艺文1》以“《清隐堂记》(前人)”为题收录,《全唐文·卷900》、《十国春秋·詹敦仁》原按等亦均有录,然个别字稍有差异。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7·征文·记》录文曰:
“《清隐堂记》(詹敦仁)(《方舆舆汇编职方典》作“《清隐堂记》(前人)”)
清源之西逾百余里,有地曰‘清溪’;去邑之西又逾百余里,有山曰‘佛耳’,峭绝高大,远跨三乡,有田可耕而食,有山水可居而安。予既卜而筑之,爰取清幽之义,榜所居之堂曰‘清隐’。
若夫烟收雨霁,云卷天高,山耸髻以轩腾,风梳木而微动。殆若晓妆睹镜,夜籁沉声,寒泉聒耳,戛玉鸣琴:非宫非羽,五音不调而自协;不丝不桐,五弦不抚而自鸣。此其所以为清者也。
然与其适于耳目之外,孰若得之胸襟之内?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敛(《方舆舆汇编职方典》作“秋而收”),万顷云黄。饥餐饱适,遇酒狂歌;或咏月以嘲风(《方舆舆汇编职方典》作“咏风以嘲月”),或眠云而漱石。是非名利,荣辱得丧,皆不足为身心之害,此又所以为真清者也,宜乎斯堂以清目之。”
诗吟
在佛耳山隐居期间,詹敦仁留下不少诗吟。如: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詹敦仁《题佛耳山》诗,曰:
“题佛耳山(詹敦仁):
我爱佛耳山,来偷一日闲。不见佛耳面,愧汗不开颜。有时见佛耳,与山重往还。”
《清隐堂》:
“一间茅屋宽容膝,半亩蔬园剩供厨。静把旧书重点读,旋沽美酒养疏愚。”
《勉儿》:
“盛时方出仕(此句或作“明时方急士”),儒术可谋身。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
窗檠宜自勉,蔬饭莫嫌贫。吾老子应少,禄荣须及亲。”
王直道屡次请他参与政事,詹敦仁均予婉谢,并作诗遗王直道:
“令尹来呼莫奖嘉,已甘林下作生涯。新添编户一氓数,自是耕农百姓家。”
《山居吟》:
“春瓮新开笑语哗,桑麻谷粟五侯家。柳翻新袖莺调曲,鸡主司晨蜂投衙。”
《行山吟》:
“一片青山值万钱,牧童笑指有牛眠。我来多种松杉木,绿荫苍苍不记年。”
詹敦仁作有《柳堤序(并诗)》以述山居情怀,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序》收录,曰:
“柳堤序(并诗)(詹敦仁):
夫柳之性,断根插地,遂有生意,越一二年而笼睛蔽阴矣。予不知天地生物之心,且得以为负耒息耕之便焉;况是木删之则枝叶倍长,剪之则芽蘖滋多,又得以供火爨之用焉。
时方春也,绿染方匀,柔丝袅风,搅诗肠之百结,宜吾一咏而一觞也。春云暮矣,雪絮飞球,悠扬远近,叹人生之聚散,宜闲居而自适也。于是秉耒就耕,书横牛角,锄且带经,或偃息乎繁阴之下,开卷自得,悠然而乐。虽盛夏溽暑,白扇可置,风袂自快。则是柳之繁茂,不谓无庇物之效也。
俄而凉飙飒至,一叶惊秋。露滴疏枝,月筛淡影。放出千岩霁色,静笼数顷黄云。觉岁易以惊心,叹年华之暗度。云雪飘飘,未春而絮。青山改色,觉老其容。既当收敛暇余,乃且呼童削其繁冗,伐其朽蠹。
夫插柳之效,予既两资其利,泚笔缀字,以示后人,仍纪之诗曰:
‘种稻三十顷,插柳百余株。稻可供饘粥,柳可爨庖厨。
息来柳阴下,读书稻田隅。以乐尧、舜道,同是耕莘夫。’”
《柳堤诗》收入《全唐诗·卷761》。
与方外士往来
清豁禅师
清豁禅师,与詹敦仁均与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交往甚密,并曾同为留从效参谒军机大事,交情甚厚。后驻锡安溪南部归善乡张仁里贵湖山(今属龙门镇溪瑶村)的“龙安岩”(后改称“青林岩”),任主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青林岩》、《泉州宗教·佛教·五代·其他名僧·清豁禅师》)
詹敦仁卸任后,曾特至“龙安岩”专访之。
詹敦仁赋《受龙安岩悟长老惠茶,以此作简》:
“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
释宏道
詹敦仁与释宏道(号介庵)素有交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其他名僧·宏道》)
宏道晚游佛耳山,詹敦仁有《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诗:
“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竞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
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这是詹敦仁留下的安溪最早记载茶叶史话的品茗佳句。
九仙山僧
九仙山,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3乡交界处。詹敦仁曾游九仙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仙山》)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
“题九仙山(詹敦仁):
太白歌中昔未闻,佛天高处却逢君。姓名不落人间世,何事今朝不望云?”
卒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卒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詹敦仁卒于佛耳山。
《十国春秋·詹敦仁》:“居(佛耳山)数年,卒。”
《清溪詹氏族谱·卷23》(转引自《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载:詹敦仁弥留之际,索清禅画像,亲题:“清者其形,隐者其迹;千古虚名,一朝过客。袖手西归,风清月白。”
墓葬
詹敦仁葬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墓在安溪祥华乡美西村“将军脱帽”山麓,坐向艮坤兼寅申、水出巽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墓》)
明·詹敦仁21世孙、刑部侍郎詹仰庇曾组织修缮。
1988年被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八月,詹敦仁33世孙、台湾台北北投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记德花巨资重修。
现存墓为1丘封土,封土前立一抹角墓碑,阴楷2行书:“敕封始祖靖惠侯·詹公墓”,下款“二十一世孙刑部侍郎仰庇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著述
著《清隐堂》、《清禅集》等
詹敦仁一生著述颇丰,有《清隐堂》、《清禅集》等行世。
詹敦仁尤工于诗,时与“郑缄之文、林滋之赋”并称闽中“三绝”。
《全唐诗》收录詹敦仁诗6首。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所著有《清隐集》。其诸记及诗俱详于《征文》。”
附:诗答留从效“刘龑取名义”
《十国春秋·詹敦仁》:
“敦仁素号博雅。从效常问以南汉主·刘龑(上“龙”下“天”,音“炎”)取名义,敦仁为诗(《复留侯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龑字音义》)答云:
‘伏羲初画卦,苍氏乃制字。点画有偏傍,阴阳贵协比。
古者不嫌名,周人始称讳。始讳犹未酷,后习转多忌。
或援他代易,或变文回避。滥觞久滋蔓,伤心日益炽。
孙休命子名,吴国尊王意。◇(上“雨”下“单”)莔◇(上“雨”下“鱼”)◇(上“西”下“升”)僻,壾昷◇(上“穴”下“敖”)◇(上“称”下“大”)异。
梁复踵已非,时亦迹旧事。耑兑(“耑兑”合一字)杰自其一,蜀闯是其二。
鄙哉仉晵名,陋矣◇(左“夌”右“戉”)◇(左“黄”右“耑”)义。大唐有天下,武后拥神器。
私制迄无取,古音实相类。乘(中“北”改“万万”,下“八”改“一”)风(上加“十”,中“×”改为“熏”)国(中“玉”改为“乙”)囝星,风(上加“十”,中“×”改为上“米”下“口”)忠(上加一撇)厓而(中两竖改为“儿”)埊。
缶(下“山”改“止”)圀及曌风(上加“十”),作史难详备。唐祚值倾危,刘龑(上“龙”下“天”)怀僭伪。
吁嗟毒蛟辈,睥睨飞龙位。龑、俨虽同音,形体殊乖致。
废学愧未宏,来问辱不弃。奇字叹雄博,摛文伏韩智。
因诵鄙所闻,敢布诸下吏。’
从效得诗,大加叹服。”
此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有录,题“《讽南汉·刘君俨更名龑诗》(前人)”。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8·征文·诗》亦载,题“《讽南汉·刘君俨更名龑诗》(詹敦仁)”。《全唐诗·卷761》亦收录。
由于该诗异体字太多,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且有错漏,难以尽述。
身后
清溪县开先令詹公祠
詹敦仁卒后,“公倾也,吏民如丧所亲,道路号泣,立像作佛事七日。”士民因祝祭不便,状乞改于县厅外东界重建詹祠。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祠成,“乃改新庙,额曰‘清溪县开先令詹公祠’”,以缅怀先令“爱民如子,惠利及民,清修砥节,廉顽立儒之风。”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六月望日,“祠迁于城隍庙。”后又移回原址。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父老林济川等状其事,请赐庙号,因避英庙讳,改名‘淳仁’。八年(1272年)乃敕赐‘灵惠庙’,封‘靖惠侯’。”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宸翰·宋·敕封靖惠侯詹敦仁》收录敕书曰:
“敕封靖惠侯·詹敦仁
朕惟礼教失,而非鬼、越望之祭偏郡国。若畏垒之庚桑,齐社之栾公,是宜命祀。安溪为邑,尔神实始,而从遁之乐,民思不忘,寇、暵、菑、疠,禳祈响答,以功诏爵,法当得封。
赐尔侯圭,用彰清退,惠利及民,可封‘靖惠侯’。”
明撤旧扩建。“文革”期间,“清溪县开先令詹公祠”被改建为银行,原貌无存。二十世纪90年代,在安溪凤冠山麓东南坡大石垵建“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2004年落成。
灵惠庙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詹敦仁隐居的祥华乡美西村,族人就“清隐堂”立祠祀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灵惠庙》)
咸淳八年(1272年),因“父子封侯”和赐额,改称“灵惠庙”,神龛中奉祀詹敦仁夫妇神像,左边奉祀其父母詹世隆夫妇神像,右边奉祀其子媳詹琲夫妇神像,为多卿詹氏始祖庙宇。【按:“多卿”,即今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新寨、白玉、石狮、美仑、白坂等詹姓自然村的总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琲》)
名詹敦仁所居之里为“崇信里”
詹敦仁所居之里,后人以留从效通信中,有“崇待笃信”之句,名之曰“崇信”,即现在的祥华乡多卿一带。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后人取鄂公(致詹敦仁)书中有‘崇待笃信’之语,名其里曰‘崇信’。”
后裔
詹敦仁后裔贤才辈出,代不乏人,历代中进士不少于10人,如詹钺、詹约、詹逊、詹文希、詹汝升、詹万古、詹承祖、詹源、詹仰庇、詹彬等;为官者20多人。尤以明代御史詹仰庇为杰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源、詹仰庇、詹彬》)
詹敦仁后裔分布于祥华乡“多卿”美西、新寨、白玉、石狮、美仑、白坂等詹姓自然村,还在各地开枝散叶,仅台湾就有13万人之多。
评价
《十国春秋·詹敦仁》:“论曰:闽季官匪其人,任职者率寡廉鲜耻,不足道。刘乙拂衣凤山,詹敦仁高蹈佛耳,洵遗世而独立者也。《易》云:‘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二君其当之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