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敦仁

【字君泽,初名,号清隐,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人。】

  祖父詹缵随王绪军入闽。
  劝王昶入贡朝廷。
  避居泉州清源山。
  监小溪场。
  请升小溪场为清溪县。
  詹敦仁《新建清溪县记》。
  安溪县开先县令。
  隐居佛耳山
    ——卜筑隐居佛耳山麓。
    ——与方外士往来。

  詹敦仁《清隐堂记》。
  《柳堤序(并诗)》。
  诗答留从效“刘龑取名义”。
  身后。

  评价。

  詹敦仁(914—979年),字君泽,初名,号清隐,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去世。安溪县开先县令,为安溪氏始祖。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97·闽8·列传·詹敦仁》、《泉州府志》等有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有记。

祖父詹缵王绪军入闽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詹君泽,光州人。避乱入闽,隐安溪(应为“仙游”)植德山下。 ”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敦仁,字君泽,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隐仙游县植德山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

  詹敦仁,固始人。

  显徳(954—960年)初隐于仙游植徳山下。”

  《十国春秋·詹敦仁》:詹敦仁,字君泽,固始人。避乱隐仙游植德山下。”

  詹敦仁的祖父詹缵、父詹世隆、弟詹敦信

  据《清溪詹氏族谱·卷23》(转引自《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等载:

  唐末,寿州人王绪陷固始,招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在军中,詹缵也在这时参加了当时的队伍。王绪军南下入闽,詹缵也随军进入福建,任前锋兵马使。王绪忌贤妒能,猜忌好杀,詹缵“托疾辞去”,“退处丘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王潮》)

  后王潮发动兵变,废王绪,取泉州、福州。唐·景福元年(892年),唐昭宗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卒,唐昭宗以福州为威武军,拜王审知为节度使。天祐四年(907年)唐亡,梁太祖·朱温登基,开平三年(909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屡征詹缵,不起。一次,王审知再征詹缵詹缵率全家走到莆田,与夫人夜饮,感叹“生逢离乱”,“出于万死一生之地”,希望“求一佳处,日与渔樵辈相与终老”。在柱子上题下:“生逢离乱,厌闻尘世之干戈;时服宠荣,若负终身之芒刺。回首家山云尽处,放怀邱壑月明中。”连夜逃走,到仙游植德山下隐居。詹敦仁兄弟是詹缵隐居植德山下后才出生的。王审知死时,詹敦仁方11岁。后来,敦信随父、祖一起隐居在植德山下。

  詹敦仁出身名宦之家,幼聪敏,饱读诗书,父辈多蓄诗礼经书,并课之。詹缵曾跟詹世隆说:“兴吾家者,必此儿也!”

  詹敦仁从小接受儒教的熏陶,认为:“报国丹心赤”,“儒术可谋身。”

王昶入贡朝廷

  王审知卒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立为闽王,审知养子建州刺史延禀联合审知另一儿子、泉州刺史延钧谋反,执杀延翰延钧立,更名。唐即拜他为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钧》)

  后来,王鏻又杀延禀上书想当尚书令,唐朝廷没有批准,就不再进贡,自立为闽国皇帝。的儿子继鹏继韬争位,继鹏成功,更名,年号通文。

  《新五代史》载:晋·天福二年(通文二年,937年),王昶“遣使朝贡京师,(后晋)高祖石敬瑭遣散骑常侍卢损闽王。”

  《旧五代史》载:“昶嗣伪位,朝廷因授昶福建节度使。晋·天福三年(通文三年,938年),遣使贡奉至阙,止称闽王。其子继恭称节度使,晋乃下制封为闽王。”

  王昶“朝贡京师”,跟詹敦仁“上书闽王·,劝其入贡”有一定关系。詹敦仁上书说:“切思前代(指王鏻罢贡京师,事失于曩,宜复于今。”

  王昶詹敦仁文林郎、士曹禄事参军、兼摄皇城司事,詹敦仁继承祖父詹缵的退隐志向,“三辟不就”王昶派使者带着官袍与笏版造门强请,又加授秘书省校书郎,詹敦仁干脆杜门不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尝诣闽主上书,闽主·饮留之,君泽以诗谢之曰:‘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上书闽王·,劝兵入贡。令参决军事,敦仁弑父夺其位,辞去。强之袍笏不受,谢之(有诗详于后)。”  

  《十国春秋·詹敦仁》:

  “上康宗闽王·王昶书,累数百言。

  (闽国·通文二年,937年)康宗召之饮,且欲留之,命决参军事,敦仁谢以诗。(原按:有“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句。)强以袍笏,不受,已复杜门不出。”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詹敦仁《辞王昶袍笏命》诗,曰:

  “辞王昶袍笏命

  詹敦仁

  争霸图王事总非,中原失统可伤悲。去来宾主如邮传,胜负干戈似局棋。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漫劳思!江山有待早归去,好向巢林择一枝。”

  此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亦载。《全唐诗·卷761》亦有收录,题为《劝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文字上“漫”“谩”“巢林”“鹪林”

  但王昶妄自尊大,“意求以敌国礼相往来”,想与晋朝平起平坐,关系未能改善。上无归属,下难服众,王昶就以民间迷信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结果是,内乱被杀,“其妻、子皆死无遗类。”

避居泉州清源山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灭闽。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据有漳、泉二郡。留从效派遣苏公诲詹敦仁到泉山(泉州城北清源山)居住,留从效詹敦仁过从甚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留从效》)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遂避居泉山,杜门不出。”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前人《迁泉城留侯招游郡圃作》诗,曰:

  “迁泉城留侯招游郡圃作

  前人

  当年巧匠制茅亭,台馆翚飞匝郡城。万灶貔貅戈甲动,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试问庭前花与柳,几番衰谢几番荣?”

  此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亦载,指为詹敦仁所作。《全唐诗·卷761》也作詹敦仁诗收录,题作《余迁泉山城,侯招游圃作此》,但“戈甲动”“戈甲散”“庭前”“亭前”

  据《清溪詹氏族谱·卷23》(转引自《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载,一日,留从效詹敦仁谈到天下古今事,詹敦仁“因乘间述古者逆顺祸福之理,且言周之三监,汉之六国,终以危亡。”“周之三监”,指周朝初期,周公摄政,管叔蔡叔武庚三人监殷,作乱,叛周。周公讨伐并诛武庚管叔,流放蔡叔“汉之六国”,指 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辟光、川王·、胶东王·雄渠一起叛乱。汉平七国之乱后,以楚元王之子平陆侯·为楚王。其他六国都“国除”。说明背叛朝廷,结局都不好。留从效被说服,不久,就让詹敦仁代他“撰表入贡京师”

  詹敦仁对唐代避居泉州的秦系姜公辅十分敬仰,居留泉州期间,詹敦仁曾至九日山访秦系旧居遗迹,赋《宿建造寺访隐君旧居》(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我来客南州,访君寻旧迹。长松拂空云,古砚镌山石。壮矣长城,怀哉卖直。诗肠老更刚,偏师真莫敌。”
  【按:
  “建造寺”:即南安九日山延福寺。
  “隐君”:唐代诗人秦系,隐九日山。
  “长松”:九日山有东晋时植的100多株大松树,称“晋时松”。
  “古砚”:秦系隐居九日山时曾诠注《老子》,所用的砚台是山石镌成的,留有“穴石注《老》处”古迹。
  “长城”、“偏师”:指唐诗人刘长卿。唐·秦系刘长卿唱和诗作序谓:“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卖直”:指姜公辅姜公辅因直谏厚葬唐安公主,被唐德宗斥为“卖直售名”,黜为泉州别驾,结庐九日山东峰,与偕隐13年后去世。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延福寺》、《泉州人名录·秦系姜公辅》、《泉州山川·九日山》)】

监小溪场

  留从效强请詹敦仁当官,詹敦仁力辞,赋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予为属,以诗谢之》(《全唐诗·卷 761》收录):“晋江河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两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

  留从效不许,詹敦仁乃求监小溪场。小溪场即今安溪县地,时属南安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留从效受南唐节度使之命,知泉郡事,复辟詹敦仁为属,敦仁力辞,从效诗详于后)从效不许,乃求监小溪场。”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节度留从效辟监小溪场。”

  《十国春秋·詹敦仁》:(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再辟之,乃求监小溪场。”

请升小溪场为清溪县

  詹敦仁至小溪场上任场监后,历览山川,体察民情,认为小溪场“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詹敦仁的申文得到批准,并增割南安近地 合小溪场设置清溪县(今安溪县)。全县分四乡十六里,有民众三千余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五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既至(小溪场),见其山川人物之美,请郡太守县之;太守报可。”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请置县。”

  《十国春秋·詹敦仁》:“既至,请升场为县。”

詹敦仁《新建清溪县记》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新建清溪县记》詹敦仁(后周县令)”,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7·征文·记》亦以“《五代初建安溪县记》詹敦仁(后周始令)”收录该记。文曰:

  “夫万户而置郡,千户而置邑,古制也,泉之为郡古矣。小溪场西距漳、汀,东濒溟海,乃泉之一镇守也。地广二百余里,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土之所宜者,桑麻谷粟;地之所产者,獐麈禽鱼。民乐耕蚕,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险有溪山之固。两营之兵,额管二千余人,每岁之给,经费六万余贯。地实富饶,是岂不足以置县欤!

  敦仁奉命以来,视事之始,既嘉山川雄壮,尤喜人物伙繁,思筑而县之,乃以状请于郡太守。未几而报可之令下,增割南安近地,新揭‘清溪’美名。敬奉以还,大惧弗称。矧新邑发冈自乾、亥而来,转势从辛、兑而入。向丙、己以奉离明之化,流寅、甲以伸震叠之威。左环右接,如抱如怀;前拱后植,若揖若拜。析为四乡一十六里,通计一邑几三千余户,梓列以图,卜契我龟。当三农收敛余暇,适二营番戍休闲。便近之户,役止三日,而民不告劳;筑作之工,计不逾年,而兵不殚用。崇门竖楼,所以严其势;绳廊周宇,所以处其吏。屋不华而加壮,寝仅足以为安。居民鳞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济济而有辨。由陆而至者,必出其途;自水而运者,会流于下。坐肆列邸,贸通有无;荷畚执筐,各安职业。土沃而人稠,风淳而俗朴。真东南形胜之地,实疆埸冲要之区也。初经营于显德大火之首冬,遂落成于明年小春之下浣。苟完苟美,不至侈矣;曰庶曰富,又何加焉!

  其奈地华人夷(康熙志作“质”),业儒者寡,是岂教有未及者欤,殆亦习俗有待而化者欤!岂知夫秦奢魏褊,俗若未易以转移;伯清惠和,闻者尚能以兴起;顾在上之人所以作之者如何耳。敦仁不能远引古者之说以为喻,请以乡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尔闽之初,人未知学;自常衮观察以来,有欧阳四门欧阳詹者出。岂曰彼能而我否,孰谓昔有而今无!盖未然者,犹有所待而然;未至者,当有所勉而至。齐变至鲁,鲁变至道。盛事鼎来,以答山川之灵;雄名日起,以续龙虎之号。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从令之教,尔邑之人当交相劝勉,以副令之愿望。猗欤休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丙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月甲辰记。”

安溪县开先县令

  清溪县置县后,詹敦仁被任为首任县令,并以小溪场场址“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的形胜,选为县址(今县政府所在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遂为清溪令。以农隙召便近户与番休戍卒,立门楼,廓廨宇,开邸肆,不逾年,毕工。召民诲谕之,德惠居多。”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名宦·五代·周·詹敦仁》:“即以为令尚徳恵后。

  詹敦仁为官,“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民不告劳,兵不惮用”

  置县后,詹敦仁以兴学育才为兴县之要,倡学教化,清溪为学之风渐次形成。

  詹敦仁因地制宜,“立门楼,廊廨庑,开邸肆”,以贸通有无,清溪形胜,一时甲于泉南。

  詹敦仁立足农林,率黎民百姓披荆斩棘,垦地造田、兴修水利、栽桑种茶。清溪百姓“荷畚执筐,各安职业”。其时“土有茶谷麻桑之出,地多麟麈禽鱼之产,民喜耕织,冶有银铁,税有竹木之征。”

  其《行山吟》赞曰:“一片青山值万钱,牧童笑指有牛眠。我来多种松杉木,绿荫苍苍不记年。”

  是年冬,詹敦仁利用农隙,征调城郊民众每人服役三天,和轮值休息的戍卒,共同兴建县衙、仪门、吏舍,整顿市容,至次年十月竣工。施工期间,詹敦仁曾赋《督役筑县廨,悯劳而作》一诗:“喜闻禾稼恰登场,何事官工土木忙?辛苦一年方幸息,役劳三日得无妨?未师 令好栽菊,且学召公初种棠。皤腹于思宁免诮?不须执朴课程章。”

  闽国·凤阁舍人刘乙弃官隐居安溪凤髻山,与詹敦仁为友。敦仁常命子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乙詹琲》)

  ·康熙《安溪县志·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两诗:

  一是《寄刘乙处士》,曰:“音问相忘二十秋,天教我辈到南州。无穷风月随宜乐,有分溪山取次收。好语传来如昨梦,离情欲剖带春愁。何时载酒从东下?细与君叙昔游。”

  此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有收录,但题为“寄刘乙处士(前人)”

  二是《遣子访刘乙赠以诗》,曰:“扫石耕山旧子真,布衣芒屩自随身。石崖壁立题诗处,知是当年凤阁人。”

  此诗《全唐诗·卷761》亦有收录,但题为《遣子访刘乙“芒屩”“草履”

  另外,刘乙卒,詹敦仁不知,还遣子詹琲往访。·嘉靖《安溪县志·7文章类··收录詹琲吊诗,曰:

  “承清隐命访处士已殁,因吊以诗

  詹琲

  凤髻山前凤阁郎,耕云钓石久荒凉。我来弔旧多悲感,一纸哀辞酹一觞。”

隐居佛耳山

  卜筑隐居佛耳山麓

  詹敦仁不愿长期为官,仅1年,便举荐闽王·王审知之孙王直道继任县令,自己携家在佛耳山麓筑宅“清隐堂”隐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举王直道以自代。敦仁爱佛耳山峭绝高大,可耕可庐,卜筑其上,号所居曰‘清隐’,有《清隐堂记》。鄂公留从效遗之书,称曰清隐先生。”“王直道,乃敦仁所荐以自代者。”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名宦·五代··詹敦仁举贤自代爱佛耳山清峭卜居其上清隐集》。”

 

  《十国春秋·詹敦仁》:“未几,奉王直道自代,隐居佛耳山。”

  当詹敦仁辞官时,清溪民众感其功德,曾于“(县)厅事之东”立生祠。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去,邑人思之,为立生祠。”

  詹敦仁选佛耳山麓卜筑定居,取宅名“清隐”,过着隱居生活,耕、读、隐、思,怡然自乐。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古迹·詹清隐故居》:詹清隐故居。詹敦仁 清隐因爱佛耳山,乃求监小溪场,置县治,遂隐此山。古有望云亭旧址存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寓贤·五代·詹君泽》:“既而卜筑清溪,号所居曰‘清隐’。”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5·风俗人物之二·考迹·堂》:“五代有清隐堂。詹敦仁故居,在佛耳山,今存。”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收录詹敦仁《题佛耳山》诗,曰:

  “题佛耳山

  詹敦仁

  我爱佛耳山,来偷一日闲。不见佛耳面,愧汗不开颜。有时见佛耳,与山重往还。”

  詹敦仁《清隐堂》诗曰:“一间茅屋宽容膝,半亩蔬园剩供厨。静把旧书重点读,旋沽美酒养疏愚。”

  詹敦仁《勉儿》诗:“盛时方出仕(此句或作“明时方急士”),儒术可谋身。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窗檠宜自勉,蔬饭莫嫌贫。吾老子应少,禄荣须及亲。”

  王直道屡次请他参与政事,詹敦仁均予婉谢,并作诗遗王直道“令尹来呼莫奖嘉,已甘林下作生涯。新添编户一氓数,自是耕农百姓家。”

  与方外士往来

  詹敦仁卸任后,曾特专访安溪南部归善乡张仁里贵湖山(今属龙门镇溪瑶村)的龙安岩(后改称青林岩)主持清豁禅师詹敦仁《受龙安岩长老惠茶,以此作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清豁禅师詹敦仁均与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交往甚密,并曾同为留从效参谒军机大事,交情甚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青林岩》、《泉州宗教·佛教·五代·其他名僧·清豁禅师》)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

  “题九仙山

  詹敦仁

  太白歌中昔未闻,佛天高处却逢君。姓名不落人间世,何事今朝不望云?”

  詹敦仁与释宏道(号介庵)素有交往。宏道晚游佛耳山,詹敦仁《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诗:“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竞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这是詹敦仁留下的安溪最早记载茶叶史话的品茗佳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五代·其他名僧·宏道》)

詹敦仁《清隐堂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七·征文·记》收录詹敦仁《清隐堂记》,文曰:

  “清隐堂记

  詹敦仁

  清源之西逾百余里,有地曰清溪。去邑之西,又逾百余里,有山曰佛耳。峭绝高大,远跨三乡。有田可耕而食,有山水可居而安。予既卜而筑之,爰取清幽之义,榜所居之堂曰‘ 清隐’。

  若夫烟收雨霁,云卷天高,山耸髻以轩腾,风梳木而微动。殆若晓妆睹镜,夜籁沉声,寒泉聒耳,戛玉鸣琴。非宫非羽,五音不调而自协;不丝不桐,五弦不抚而自鸣。此其所以为清者也。

  然与其适于耳目之外,孰若得之胸襟之内?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敛,万顷云黄。饥餐饱适,遇酒狂歌,或咏月以嘲风,或眠云而漱石。是非、名利,荣辱、得丧,皆不足为身心之害,此又所以为真清者也,宜乎斯堂以清目之。 ”

  《全唐文·卷900》、《十国春秋·詹敦仁》原按等均有录,然稍有差异。

《柳堤序(并诗)》

  詹敦仁作有《柳堤序(并诗)》以述山居情怀,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序》收录,曰:

  “柳堤序(并诗)

  詹敦仁

  夫柳之性,断根插地,遂有生意,越一二年而笼睛蔽阴矣。予不知天地生物之心,且得以为负耒息耕之便焉;况是木删之则枝叶倍长,剪之则芽蘖滋多,又得以供火爨之用焉。

  时方春也,绿染方匀,柔丝袅风,搅诗肠之百结,宜吾一咏而一觞也。春云暮矣,雪絮飞球,悠扬远近,叹人生之聚散,宜闲居而自适也。于是秉耒就耕,书横牛角,锄且带经,或偃息乎繁阴之下,开卷自得,悠然而乐。虽盛夏溽暑,白扇可置,风袂自快。则是柳之繁茂,不谓无庇物之效也。

  俄而凉飙飒至,一叶惊秋。露滴疏枝,月筛淡影。放出千岩霁色,静笼数顷黄云。觉岁易以惊心,叹年华之暗度。云雪飘飘,未春而絮。青山改色,觉老其容。既当收敛暇余,乃且呼童削其繁冗,伐其朽蠹。

  夫插柳之效,予既两资其利,泚笔缀字,以示后人,仍纪之诗曰:

  ‘种稻三十顷,插柳百余株。稻可供饘粥,柳可爨庖厨。息来柳阴下,读书稻田隅。以乐 道,同是耕莘夫。’”

   《柳堤诗》收入《全唐诗·卷761》。

诗答留从效刘龑取名义”

  《十国春秋·詹敦仁》:

  “敦仁素号博雅。从效常问以南汉主·刘龑(上“龙”下“天”,音“炎”)取名义,敦仁为诗(《复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字音义》)答云:

  ‘伏羲初画卦,苍氏乃制字。点画有偏傍,阴阳贵协比。古者不嫌名,周人始称讳。始讳犹未酷,后习转多忌。或援他代易,或变文回避。滥觞久滋蔓,伤心日益炽。孙休命子名,吴国尊王意。◇(上“雨”下“单”)莔◇(上“雨”下“鱼”)(上“西”下“升”)僻,壾昷◇(上“穴”下“敖”)(上“称”下“大”)异。梁复踵已非,时亦迹旧事。耑兑(“耑兑”合一字)杰自其一,蜀闯是其二。鄙哉亻几(“亻几”合一字)(下“木”改为“月”)名,陋矣◇(左“夌”右“戉”)(左“黄”右“耑”)义。

  大唐有天下,后拥神器,私制迄无取,古音实相类。乘(中“北”改“万万”,下“八”改“一”)(上加“十”,中“×”改为“熏”)(中“玉”改为“乙”)囝星,风(上加“十”,中“×”改为上“米”下“口”)(上加一撇)厓而 (中两竖改为“儿”)埊,缶(下“山”改“止”)圀及曌风(上加“十”),作史难详备。

  唐祚值倾危,刘龑(上“龙”下“天”)怀僭伪,吁嗟毒蛟辈,睥睨飞龙位。龑、俨虽同音,形体殊乖致,废学愧未宏,来问辱不弃。奇字叹博,摛文伏智。因诵鄙所闻,敢布诸下吏。’

  从效得诗,大加叹服。”

  此诗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诗》有录,题“《讽南汉·更名诗》(前人)”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亦载,题“《讽南汉·更名诗》(詹敦仁)”。《全唐诗·卷761》亦收录。

  由于该诗异体字太多,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且有错漏,难以尽述。

身后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詹敦仁卒。

  《十国春秋·詹敦仁》:“居(佛耳山)数年卒。”

  《清溪氏族谱·卷23》(转引自《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载:詹敦仁弥留之际,索清禅画像,亲题:“清者其形,隐者其迹;千古虚名,一朝过客。袖手西归,风清月白。”

  詹敦仁卒后,“公倾也,吏民如丧所亲,道路号泣,立像作佛事七日。”士民因祝祭不便,状乞改于县厅外东界重建祠。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祠成,“乃改新庙,额曰‘清溪县开先令公祠’”,以缅怀先令“爱民如子,惠利及民,清修砥节,廉顽立儒之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六月望日,“祠迁于城隍庙。”后即又移回原址。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父老林济川等状其事,请赐庙号,因避英庙讳,改名‘淳仁’。八年(1272年)乃敕赐‘灵惠庙’,封‘靖惠侯’。”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宸翰·宋·敕封靖惠侯詹敦仁收录敕书曰:

  “敕封靖惠侯詹敦仁

  朕惟礼教失,而非鬼、越望之祭偏郡国。若畏垒之庚桑,齐社之栾公,是宜命祀。安溪为邑,尔神实始,而从遁之乐,民思不忘,寇、暵、菑、疠,禳祈响答,以功诏爵,法当得封。

   赐尔侯圭,用彰清退,惠利及民,可封‘靖惠侯’。”

  明撤旧扩建。“文革”期间,“清溪县开先令公祠”被改建为银行,原貌无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安溪凤冠山麓东南坡大石垵建“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2004年落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安溪开先令公祠》)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詹敦仁隐居的祥华乡美西村,族人就“清隐堂”立祠祀之,咸淳八年(1272年)因“父子封侯”和赐额,改称“灵惠庙”,并祀其子詹琲,为多卿氏始祖庙宇。【按:“多卿”,即今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新寨、白玉、石狮、美仑、白坂等姓自然村的总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灵惠庙》、《泉州人名录·詹琲》))

  詹敦仁所居之里,后人以留从效通信中有“崇待笃信”之句,名之曰“崇信”,即现在的祥华乡多卿一带。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后人取鄂公(致詹敦仁书中有‘崇待笃信’之语,名其里曰‘崇信’。”

  詹敦仁墓在安溪祥华乡美西村将军脱帽山麓,保存完好。县文物保护单位。墓为一丘封土,封土前立一抹角墓碑,阴楷二行书“敕封始祖靖惠侯公墓”,下款“二十一世孙刑部侍郎仰庇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詹敦仁后裔贤才辈出,代不乏人,历代中进士不少于10人,如詹钺詹约詹逊詹文希詹汝升詹万古詹承祖詹源詹仰庇詹彬等;为官者20多人。尤以明代御史詹仰庇为杰出。

  詹敦仁后裔分布于祥华乡“多卿”美西、新寨、白玉、石狮、美仑、白坂等姓自然村,还在各地开枝散叶,仅台湾就有13万人之多。

评价

  《十国春秋·詹敦仁“论曰:闽季官匪其人,任职者率寡廉鲜耻,不足道。刘乙拂衣凤山 ,詹敦仁高蹈佛耳,洵遗世而独立者也。《易》云:‘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二君其当之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乙》)

  詹敦仁尤工于诗,时与郑缄之文、林滋之赋”并称闽中“三绝”。《全唐诗》收录詹敦仁诗6首。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之三·叙官·后周·县令·显德二年:詹敦仁王直道》:詹敦仁“所著有《清隐集》。其诸记及诗俱详于《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