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8划:林)

  泉郡林氏金紫祠(泉州城内梦果巷
  马坪闽南比干庙
(闽南比干纪念堂。晋江市永和镇马坪村。比干。入闽、入泉。肇基马坪。构筑。)
  洋埭林氏宗祠
(翰林学士添福公祠。林添福。开基洋埭。沿革。规制。
  西滨林氏宗祠
[晋江市陈埭镇西滨村桂林自然村。九牧传人。元末林锡昌肇基西边。往南发展。昭穆。族贤。流播台湾(概述。林启然。)。旅居港、澳及国外。宗祠沿革。现规制(概说。祠前。大门。厅堂。匾额。柱联。两庑廊。后堂:比干祠。)]
  石埕林氏宗祠
(惠安县螺阳镇南部锦丰村[旧称锦峰]前康自然村。沿革。宗祠规制。宗祠周边萧氏建筑群。)
  朴素祠堂(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打厝自然村)
  槐山林氏家庙(泉港区界山镇槐山村。林旦之后。肇基与衍传。家庙沿革。)
  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林氏家庙[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井兜。唐•光化林一郎肇基。衍传与播迁 (3世。5世。6世。7世。林仲麟传“五宗”。)]
  莲美林氏宗祠(安溪县官桥镇莲兜美村社中角落)
  龙蟠林氏家庙(土塘林氏宗祠。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土塘。)
  虎邱林氏家庙(安溪县虎邱镇湖邱村。沿革。规制。)
  芦田村林氏宗祠(安溪县芦田镇芦田村东山。明•洪武林尚孙肇基。东山祖祠。田当祖宇。)
  阳星林氏跨头顶祖祠(安溪县西坪镇阳星村)
  西坪西原林氏宗祠(安溪县西坪镇西原村。肇基。安美林氏落山祖祠。逆世祖祠。安美祖祠。宗源祖祠。)
  柏叶林氏大宗祠[安溪县西坪镇柏叶村寮内角落。族源(源远流长。唐·贞元林发旺肇基大田梓溪。)。南宋·淳祐林常春肇基安溪柏叶。柏叶林氏的衍传播迁。宗祠沿革。规制。]
  赤岭林氏大宗祠[驷岭大宗。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明·正统林复春肇基。衍传(长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历史名人。宗祠沿革。规制。]
  柏叶四世祖祠堂(安溪县大坪乡双美村大路坑)
  仙境林氏大宗祠(安溪县虎邱镇仙景村)
  蓬莱井边(靖滨)林氏祖祠(安溪县蓬莱镇美滨村)
  大墘林氏德门祖宇(安溪县蓬莱镇联中村大墘。肇基与衍传。祖宇沿革。规制。)
  官桥新春林氏花芯祖宇(安溪县官桥镇新春村)
  官桥新春美林美龙居(安溪县官桥镇新春村美林角落 )
  仙都林氏宗祠(安溪县官桥镇仙都村。楼霞祖宇。东畲祖宇。)
  仁宅林氏家庙(安溪县官桥镇仁宅村)
  蓬莱吾邦林氏宗祠(安溪县蓬莱镇吾邦村)
  员山林氏宗祠(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
  杏厝林氏宗祠(安溪县蓬莱镇蓬新村杏厝)
  西山林氏宗祠(安溪县蓬莱镇彭格村西山)
  福山林氏厚地祖宇(安溪县蓬莱镇福山村)
  罗岩林氏褒美宗祠(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
  虎邱金榜万全楼(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
  美亭林氏望亭宗祠(安溪县虎邱镇美亭村)
  西坪林氏雾山巷口祖祠(安溪县西坪镇香茗街)
  西坪景社林氏象广祖宇(安溪县西坪镇西坪村象广)
  茂林(桂林)林氏屈尺祖祠(安溪县龙门镇桂林村)
  龙门林氏宗祠(安溪县龙门镇龙门村)
  东阳东山林氏浚都祖宇(安溪县剑斗镇东阳村东山)
  格头池林氏福源祖宇(安溪县感德镇霞庭村格头池)
  埔兜林氏宗祠(安溪县感德镇洪佑村埔兜)
  凤山林氏宗祠(安溪县魁斗镇凤山村)
  魁斗内坂林氏祖祠
(安溪县魁斗镇魁斗村内坂)
  郭坂林氏福苑祖宇(安溪县湖头镇郭埔村郭坂)
  金谷深洋林氏宗祠(安溪县金谷镇深洋村)
  碧石林氏厦寮祖祠(安溪县福田乡白桃村山坪头角落)
  飞新大份林氏祖宇(安溪县湖上乡飞新村大份)
  湖上飞新林氏醉面园祖宇
(安溪县湖上乡飞新村)
  云二东山林氏祖厝(安溪县长坑乡云二村东山)
  蓝田黄柏林氏宗祠
(安溪县蓝田乡黄柏村)
  长基林氏宗祠
(安溪县白濑乡长基村高魁)
  长涓西兴林氏本音堂
(安溪县龙涓乡西兴村西庚)
  云峰林氏祖宇[永春县外山乡云峰村。肇基与衍传(“晋安林氏”开闽始祖西晋末东晋初·林禄。隋·莆田“唐九牧林家”。元·林钦肇基云峰衍传。)。修谱。《谱序》抄录(明·成化陈琏《云峰林氏谱序》。明·万历傅夏器《云峰林氏重修族谱志》。明·万历林自春《云峰林氏重修族谱序》。清·康熙林丁汉《云峰林氏重修族谱志》。)]

泉郡氏金紫祠

  泉郡 林 氏金紫祠 ,位于泉州城内 梦果巷 (今属鲤城区)。

  清 •雍正(1723—1735年)初,安溪县莲林“五宗”曾筹资拟重建西头井兜家庙,后因入泉州府科举应试时需要住所,故在泉州城内梦果巷购置房屋1座,把计划修建井兜家庙的资金移往泉州建金紫祠。(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氏家庙•林仲麟传“五宗”》)

  《邱林家乘转录》 载:“泉郡梦果巷内育才铺金紫祠一座四进,左面护厝。雍正九年(1731 年)由虎邱十二世孙嵩龄集议捐建。”“五宗”各族谱均有捐银数目和分得房屋记载。清代至1949年均有房屋纳税单据。

  廿世纪70年代,金紫祠前部被泉州市农业局征用。

马坪闽南比干

  闽南比干庙又称闽南比干纪念堂,祀天下氏始祖比干,位于晋江市永和镇马坪村。

  马坪村位于晋江市中南部、灵秀山之南、觉峰以北,左引龙湖,右控龙江,前襟鳌海,后屏罗裳山,是闽南 氏发祥地之一,史称“乾宁立族,派衍南疆”,有“乡建千年,派分百村,人丁十万”之誉。

  比干

   氏奉殷·太师比干为太始祖。在他身后,周王有封,孔子有评,魏帝有文,唐使有祀。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曾有诗云:“不向天庭剖心死,安知心异世间人。

   比干是商代毫邑(今河南安阳)人,黄帝第卅三世孙,商王·文丁之子、帝之弟、箕子之兄、末代商纣王之叔,封于比(山东淄博一带),故名比干

   时,比干佐兄巩固政权,呕心沥血。纣王继位后,受命辅佐,官少师。纣王荒淫无度,微子去国,箕子佯狂,国势危殆,比干累谏,纣王积怒,至被剖心而死,还下命株连其亲属。

   比干正妃有妫氏怀孕三个月,恐祸及,即携婢女四人避难于牧野。后于牧野长林(今河南卫辉西北)石室产下遗腹子周武王克商后,即派大臣褒封比干墓,铸铜盘铭,并派人查得比干遗腹子,因生于长林石室,即赐姓,易名,拜为大夫,食邑西河,后又封博陵公,食邑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以延殷汤一脉。博陵在黄河西岸,战国时魏置西河郡,衍裔散居周、晋、齐、卫一带,氏遂以“西河”为郡望,尊比干姓太始祖。

   博陵聚族,遂成阀阅,支派播遍九州。最辉煌的一支派,东徙齐鲁,为门弟子的林放,问礼之本,在七十二贤之列,望称“济南”

   东汉末年,汉献帝听信谗言,将氏族人744人同时流徙南方。

   入闽、入泉

   林放后裔林礼,官太子太傅丞,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由济南徙籍下邳,遂为徐之冠族。

   东晋·永嘉之乱后,林礼之孙、黄门侍郎林颖次子林禄比干64世裔孙)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因征战有功,升迁为招远将军,太宁三年325年)敕守晋安郡,匡扶晋室建立功勋,封“晋安郡王”,世居莆田。永和十二年(356年)林禄卒于官,享寿六十八,追封“晋安郡王”葬惠安涂岭九龙岗(今属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今犹在。后裔在八闽繁衍,为闽的主流派,称“晋安世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泉州古墓·林禄墓》)

   林禄起,其世系为:二世林景(直威将军,南平侯),三世林缓(远略将军,开国侯),四世林格(郎中令),五世林靖之(雄战将军,建阳令),六世林遂之(南海令),七世林遁民(给事中),八世林玉珍(功曹),九世林元次(建安令),十世林茂(隋·右丞,肇基莆田),十一世林孝宝(泉州刺史。按:时泉州非今泉州,州治在闽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十二世林文济(洛州刺史),十三世林国都(常侍参军),十四世林玄泰(瀛州刺史),十五世林万庞唐·开元[713—741年]间高平太守)。林万庞有三子(十六世):长子林韬,谏议大夫,阙下家祖;次子林披,太子詹事,九牧”家祖;三子林昌,中宪大夫,游洋(雾峰家祖。

   其中,晋安十六世林披氏79代裔孙),字茂则林万宠次子,居莆田。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任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汀令,官至太子詹事兼苏州別驾,赐紫金鱼袋、上国柱。生九子:长子林苇任端州刺史,次子林藻任容州刺史、三子林著任横州刺史、四子林荐任韶州刺史、五子林晔任通州刺史、六子林蕴任邵州刺史、七子林蒙任循州刺史、八子林迈任雷州刺史、九子林蔇任福唐刺史。一门九州牧,集荣耀与富贵于一家,千古传为佳话,世称“九牧家”、“唐九牧”(前九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披》)

   至北宋,莆田阙下林韬林披长兄)之九世孙、晋安廿四世、兴化进士林伋,字进之,入泉州任晋江县尉,因官家居泉州霞洲(今鲤城区浮桥霞州),为霞洲氏始祖。其子林杞,字卿材,亦生九子:景渊景佑景默景辉景大景瑞景元景贞景亨,皆中进士,分别任惠州、泗州、寿州、瓜州、徐州、常州、邳州、宿州、华州知州,再创闽辉煌,世称“宋九牧”(后九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杞(附:林伋》)

   如今,闽南氏已繁衍成一支望族,派衍闽南、江浙、两广、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有联赞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闽地氏每引以为荣,称为“九牧传芳”

   肇基马坪

   宋代,莆田“唐九牧”二房林藻之孙林翘,字元楚,任晋江令,缘事南巡,见马平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奇石,喜其形胜,乃于唐·乾宁三年(896年)择居马平,为晋江马平(锦马)开基祖。

锦马十三世林庸次子林锡昌,字希伊,号奕龙,元末肇基西边(西滨),为西滨姓始祖。西滨三世林振德(西滨二世林福英次子)居西边祖宅,后子孙衍派宫口、义美、莲屿、石砻、泉州田中央、相公巷庄厝埕;明中叶林伯烈伯年从西边祖宅徙居晋江古圳(今鲤城江南)。

   锦马十八世林岱自马平移居高湖肇基,为高湖林氏始祖。又传五世,锦马二十三世林永义明·嘉靖年间移居泉州西门兜大井脚;其孙林怀玉(锦马二十五世)徙居安溪来苏里上屿,林怀玉之孙林克敬(锦马二十七世)又回居泉州通津门外慈济铺;清代,克敬之孙林荣机(锦马二十九世)出任守备,在泉州新门街建府衙,后裔居新门街、伍堡。

  构筑

  1996年秋,筹建闽南比干庙正式提到晋江比干学术研究会议事日程;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比干神像前卜而择地,最后选址马坪东郊。马坪村献地18亩, 199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奠基。历经10年,闽南比干庙的主题工程于2005年基本落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开光典礼;2007年农历十月廿六日(比干辞世3026周年纪念日),举行闽南比干庙暨晋江比干学术研究会办公大楼落成庆典。共耗资1100多万元。

  庙宇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群由山门、戏台、月台、碑亭、铁塔、前殿、天井、大殿、后楼组成。雕刻于石柱上的镀金楹联就多达近百副,各种艺术石雕及环境装饰石雕琳琅满目,雕梁画栋,美伦美焕。

  前殿二重檐、五开间。殿前2尊威武的石狮,走廊伫立着4根盘龙石柱。两边墙壁均为精雕细琢的辉绿石浮雕:八仙过海和三星拱照,一左一右。迎面的墙壁上,或花草虫鱼,或神话典故,或翻江倒海,或腾云驾雾。前殿的正中大门牌匾“闽南比干庙”。前殿大厅4根大柱,配以4尊飞天乐伎托起的四角藻井,层层斗拱,逐次收缩,最高为八卦阴阳鱼。两边的墙壁上,雕刻着元、明、清著名的文人墨客赞颂比干的诗文,配以比干生平故事的大型影调。

  天井面积100平方米。有1座硕大的四角香炉,供焚香祭拜。护廊镌刻着北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唐太宗 ·李世民的《祭比干文》以及战国·屈原、西汉·贾谊等歌颂比干的诗词和文章。

  大殿是闽南比干庙的主体建筑,五开间两进深,高16米,宽22米,长52米。殿前正中是“九龙吐珠”石雕丹墀,两边为7级台阶。整个大殿由 16根巨大石柱支撑。柱的上方为木质结构的骨架形式,分别由梁、檩、枋、椽及附属构件架构。三重檐歇山顶屋盖,屋架重梁叠栋;八角形藻井,结构复杂精巧。大殿的两旁,嵌镌刻有历代君王和文人墨客对比干的褒奖和感叹的石碑。大殿正中的神龛上方,高悬“文财神比干公”巨大匾额。龛中正襟端坐着比干神像,左边奉祀比干陈氏陈氏怀抱比干之子、林氏始祖公;右边奉祀海神妈祖·林默娘

洋埭林氏宗祠(翰林学士添福公祠)

  洋埭氏宗祠又名翰林学士添福公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中心。祀明·翰林学士林添福,是晋江洋埭 氏、漳州泥泊氏、漳浦港头氏后裔共同奉祀之祖祠。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洋埭村位于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村中有人口8000多人,林姓居民占95%以上。

  一、林添福

  林添福,字汝锡,元末明初漳州东门外龙溪施浦里(诗浦里)人。祖父林景懋为元朝大学士,父林泰来为明·光禄寺少卿。

  据《洋埭氏族谱》载:明·洪武庚戌年(1370 年)正月,林添福以经明行修擢授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浩兼修国史。其为官清正,竭诚职守,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倚重。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今南京)称帝;六月,时任侍讲学士的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杀,“诛十族”林添福受株连死节南京。

  2001年农历五月间于赤塘山出土明·宣德五年庚戌(1430年)《洋棣林氏一世祖靖斋公(林添福)墓志铭》。墓铭由中顺大夫泉州知府云间冯祯等书题,由赐进士出身潮州府海阳县儒学教谕清源谢敏撰文。

  二、开基洋埭

  《洋埭林氏族谱》载:林添福刘氏,生三子。长子,字友树,永乐初与父死节南京,其后裔徙居漳州泥泊村(今漳州市龙文区土白村)。次子,字友春,以永乐癸未事避迁晋江洋埭,为洋埭氏一世祖。三子,字友清,人赘漳浦主薄家,后为漳浦黛峰港头(今漳浦县佛昙镇港头村)氏一世祖,后来有漳浦港头“三世 进士 来洋埭谒祖之举。

  氏肇基洋埭时间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时林松随其岳父王德先,由漳州诗浦里赴任泉州儒教授,以官来泉,后辗转洋埭教学,遂定居于此,是以开族。洋埭林氏乡望称作“龙岱”

  林松王氏;侧妣蔡氏育有七子:长曰▲,次曰(曾任明崖州、武岗州知事),三曰,四曰▲,五曰,六曰,七曰。当时排下昭穆:“友克资于汝,存明矜已仕,公侯子孙复,观君国大夫,劝吾登奋进。”后又续:“典成振家远,重会衍庆长。”

  随着宗族繁衍,除故居族民外,历代还有外迁裔宗。家长房三世林珪择居闽侯,二房林世琦为永春椽吏定居于永春,其它各房也均有外迁者,今分布于蚶江、南安四都洋尾、晋江下辇里厝、泉州、同安等泉郡各地。还有部分子孙旅居海外,主要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三、沿革

  翰林学士添福公祠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始由漳州、漳浦裔亲倡议建祠,经泉州府同知李缉、晋江知县钱楩(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核准批示动工兴建,六世林存馨主其事,历时9年,于嘉靖四年(1526年)农历十月初一竣工。门堂阶房,效法古制,左昭右穆,井然有序,规模雄伟。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因漳浦嘉靖癸丑科进士、长沙府牧林敬来洋埭谒祖,宗祠重新修葺。涵江陈维周 为此撰写了祠堂赞记。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 年),三房五世林俊林乔及五房六世林存栋主持重修。

  民国十年(1921年)复修。书法家、泉郡进士林翀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翀鹤》)为宗祠书写全部楹联,为宗祠增色,惜毁于文革。

  漳、泉三地氏后裔于祖先春、冬二祭,均有共同合祭惯例,后因年代久远,合祭之事渐疏。

  1981年,因破损严重,重新修复。

  四、规制

  翰林学士添福公祠基本保留明代建筑风格,坐南向北,为宫殿式二进大五间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48平方米。

  正门上额氏宗祠”横匾,为现代著名书法家虞愚所书。大门楹联清·林翀鹤题撰:“自唐自宋历代衣冠瞻北阙,乃武乃文累进科甲贯南天。”

  宗祠大厅明敞开阔,左右并列议事小厅。中厅后阁原供奉翰林学士林添福暨诰命夫人刘氏神像,及列祖列宗神主牌位。厅堂彩绘雕镂,井藻龙文,玄鸟凤华。厅中悬挂有“三世进士”、“奉直大夫”、“金马英俊”、“皇明学士添福公祠”等匾额。

  石、木构部分都有精细雕刻,融阴刻、浮雕、透雕、彩绘等多种技法,图案多采用传统之祥瑞花、草、神兽等。

西滨林氏宗祠

  西滨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西滨村桂林自然村南港路旁。

  九牧传人

  西滨氏为“九牧”派下传人。

  氏出于姓,其太始祖为殷太师·比干。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衣冠八族”入闽。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比干64代裔孙林禄由汴入闽,任晋安郡守,定居闽地,是为闽地林氏始祖;与夫人孔氏陵墓在今惠安涂岭九龙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

  唐代,居莆田氏79代裔孙、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林披生有9子,先后登科,皆任刺史,世称“九牧家”,也称“唐九牧”。宋代,莆田“唐九牧”后人林翘任晋江县令,开基马坪,是为晋江锦马氏1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披》)

  北宋初,莆田“唐九牧”后裔林伋举进士,授晋江县尉,遂家泉州郡城新门外笋江畔(霞州)传衍,为“唐九牧”入泉始祖。林伋林杞,天圣五年(1027年)第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后擢光禄寺卿。林杞生9子,皆中进士、任知州,世称“宋九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杞》)

  元末林锡昌肇基西边

  西滨古名西边,其地为泉州湾冲积海滩。五代末,泉漳节度使陈洪进率先在此围埭耕垦,其地遂称陈埭、陈江。陈埭分东、西、南、北4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泉州水利·陈埭》)

  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宋九牧家”林锡昌?(1337一?年)从笋江霞洲(鲤城区浮桥)迁陈埭西隅桂林垦拓肇基,遂称其地为“西边”(廿世纪70年代改称“西滨”)。

  《西滨氏族谱》

  林锡昌“天性仁厚,豁达有为,好善乐施,深以本处田畴累遭旱厄为忧,乃捐己资买田,南自义美,北抵沟西,率众开田为沟,号新淮,疏通九十九溪之水为灌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九十九溪》)

  锡昌生5子。


  其次子福英“慷慨有气节,勇于为义。十三都沟渠,岁久淤塞,率众开浚。复建杜塘陡门一个以备旱,民德之。”

  三子福森“为人倜傥气节,居之西南有坡曰钱塘,每春雨岸崩,绵延数里。坡者莫之能筑,民深以为患。时公在少年,为众所推请,一莅事,畚鍤如云,不日而成。以障冲要,民甚得之。”

  林锡昌墓位于村落中,俗称“羊巢墓”。墓碑上没有名字姓氏,只有1个大大的“明”字。墓前各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1对。

  往南发展

  明、清两代,西边氏以最先开族的沟西村往南发展,析居到坊脚、对门厝、大三房、后田前、后店、祠花、宮口、义美、潭头、曾厝、金沟、西霞美、梧埭13个自然村落,连绵5华里,方圆30华里,总称“西林”。廿世纪 70年代,西边改称西滨,划为5个行政村(坊脚、桂林、宫口、梧棣、西霞美),分属陈埭管辖。姓成为陈埭的1个主要姓氏,统称“西滨林氏”

  西边氏自元·至正(1341—1368年)间林锡昌肇基传衍,至今已传至26世,而16世孙尚有健在,乃10代同堂之乡,全乡人口(包含华侨)已逾1万。

  2007年,海内外西滨氏族人倡修《西滨谱志》,林清珍任编纂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兼主编。

  昭穆

  西滨氏始祖林锡昌以前4世,未详昭穆世次排行文字。

  林锡昌以下,传世10代,历代昭穆亦未有辨及排行世次文字。

  自11世起,始制有排行世次文字,见于谱者,从“维”字起,为“维祖烈为”4字。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林根亭鹗烈)钦赐翰林院检讨,再制世次排行文字:“光前启后,孝友是扶,忠信笃敬,乃德之孚”,共16字。

  后翰林院庶吉士林悦萱粱材),以原文“乃德之孚”易为“乃德秉文”,沿用至今。

  族贤

  明、清两朝,自6世林健首登科举,西边氏科第不绝,共有进士14人、举人33人、庠贡生员126人、职官79员(其中七品以上63人)。明有“父武子文三进士,兄魁弟解两尚书”之荣,清有“祖孙父子伯叔科第”之誉,加以族众丁多,自是成为地方望族。

  林靖璧(4世),任沂州卫经历。

  林靖德(4世),授广东令史,历南京知事。

  林常(5世),封文林郎。

  林玺(5世),任雷州遂溪司训。

  林准(5世),任源陵教谕。

  林勤(5世),字昭勉,号刚斋约斋子,居西滨宫口村。因曾孙欲栋欲楫功,赠南京光禄寺卿(从三品)、柱国大学士(从一品)。

  林健(6世),字元阳秋崖,号西涯刚斋林勤)子,居西滨宫口村。因孙欲栋欲楫功,赠南京光禄寺卿、柱国大学士。

  林辂(6世),字宏载,号秋涯恪庵子,居西滨西下美村。明·弘治十四年(1501)第9名进士,开西滨氏登科举之先。历官凤阳府怀远县令、广东灵山县令。

   林武苴(7世),又名云标,字养万,号震宇元阳林健)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武举人,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武进士,授湖广都司佥事,升广西永福守备。叙功赠光禄大夫、左柱国(正一品), 改少师(从一品)兼太子太师(从一品)、吏部尚书(正二品)、武英殿大学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武苴》)

  林云程(7世),字登卿,号震西西浦子,西滨宅顶林村人,后居青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两为通州、宿州知州,两为南、北曹郎,两为九江、汝宁郡太守。中进士之60年后,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帝特赐再参加琼林宴,乃亘古少有“重宴琼林”之特殊荣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云程》)

  林云宵,字翼斋桂溪子,西滨大三房。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潮州永州同知。

  林欲栋(1570—1659年,8世),字仕隆,号翀汉养万林武苴)长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举人,万历廿三年(1595年)进士,官终南京光祿正卿、工部尚书(正二品),覃恩封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太子太师(从一品)。(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栋》)

  林欲楫(1576—1662年,8世),字仕济,号季翀平庵养万林武苴)子,欲栋弟,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乡试举人第1名(解元),万历卅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崇祯礼部尚书 (正二品)、光禄大夫、右柱国(正一品)、少保(从一品)、?太子太师(从一品),南明·隆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

  林欲厦(8世),字从涣,号隆南前淮林益萌)长子,西滨花边房。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官终巡抚广西副都御史,加工部右侍郎。(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厦》)

  林欲相,字仕观,号£奕一林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武举人,漳州府海亭中路守备。

  林欲枊(8世),或作林欲昂,字尔祯,号豫章翼斋子,西滨大三房。明·万历廿五年(1597年)举人,授程乡县令,值岁饥,亟开仓赈济,亲谐各乡散赈,百姓感载。升户部员外郎。

  林欲藩,字仕宽,号侯西学斋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武举人,广东恩平府守备。

  林乔松,字尔干,号擎霄良峰子。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南京太平知县。

  林微初,字调复,号希庵良峰子。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八年(1635年)进士,历户部郎中、浙江布政司参议。

  林长佩,字孝惠,号文甫淮西子。明·天启七年(1627年)武举人。

  林肇开,字国先,号景实翠宅子,居西滨西边宅。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升黄州知府,为官清白不锱。

  林同懋,字齐陡,号瞻阙泉山子。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举人,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武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武进士,荫授南京坐营都司(正四品)。

  林期昌,本名长昌,字泰曾泰会,号存崖汉(林欲栋)长子,居西滨宫口村。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历工部虞衡司主事、南京户部主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栋·子期昌》)

  林时兴,字祯甫,号锺山清斋子。明·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人,广东蔗林守备。

  林宗昆,字玉侯,号碧山春南子,居西滨后田前村。明·崇桢十五年(1642年)举人,广东南海县知县。

  林斌吉,字邦侯,号陟紫存崖子。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举人。

  林学步,字禹卿,号蓼海允玉子。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举人。

  林长凌,字哲增,号授鼎衷纶子。清·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

  林象祖,字羽尧,号愧蓼实吾子,居西滨后店村。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康熙三年 (1664年)进士,历常熟知县、內府科给事中,赠太常寺少卿。

  林华昌,字鼎增,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苏州常熟知县。

  林洪烈(13世),字孙肯,号修亭,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生,槐蓼林象祖)子,居西滨后店村。象祖子。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举人,卅年(1691年)辛未科进士,授承德郎、吏部清吏司,知陕西西安府两县事,升太常寺少卿,覃恩特授奉政大夫、鸿胪寺少卿加一级,晋大理寺副国子博士,吏部稽勋清吏司。

  林钦烈槐蓼林象祖)侄,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举人。

  林昇烈槐蓼林象祖)侄,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卅二年(1693年)举人第3名(经魁),江西峡江知县。

  林为垣修亭林洪烈)子,槐蓼林象祖)孙,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

  林为墉修亭林洪烈)子,槐蓼林象祖)孙,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

  林日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

  林鹗烈,一名复发,字逊鹏,号根亭义斋子,居西滨坊脚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乾隆五十二(1787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后任泉州清源书院掌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

  林国兰,字辰兹。清·乾隆(1736—1795年)间第8名亚魁举人。

  林梁材,字弼卿,号悦萱君逸子,居西滨宫口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吏部员外郎。

  林靖德,字于仁,号顾齐俨斋子。居西滨后田前村。广东令史、南京知事。

  林靖璧,字于圭,号启官清江子,西滨大三房。沂州卫经历。

  林亦元,字则修,号雪亭,居西滨坊脚村。清·咸丰四年(1854年)举人9名。

  林尔公,字世恩,号戆庵朴斋子,居西滨金沟水来。广东雷州遂溪司训。

  林磋公,字元密,号西浦寒来子,居西滨西边宅。南京户部郎中。

  林茂成,字维新云秀子。湖广德安府同知。

  林芝芳,字袭甫,号朋兰景资子,居西滨西边宅。漳州府镇海卫司训。

  林斌范,字眉生淡园子。云南武定府同知。

  林梦飞,民国时任福建省第四专署行政督察专员、泉州市保安司令、厦门市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率部起义。解放后后任民革六、七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监委常委,六、七届省政协副主席。

  流播台湾

  概述

  西滨氏自明、清两代至民国期间,先后渡台湾谋生者甚多,他们分别定居鹿港,淡水艋舺、猫里干,彰化麦寮、枋寮、朴仔脚、仔脚、湾里街,高雄等地。

  《西滨乡志》载:明末,郑成功在闽南抗清,西滨人、尚书林欲栋之弟林欲梧(字士凤,号如翀),捐家资以助氏军饷,并组织义士隨郑成功入台,为西滨迁台湾第1人。

  《晋江县志》载:林华昌欲楫子,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任台湾府儒学教授,后升常熟知府。

  《族谱》记载:

  林为都,讳昌时,字俞臣。邑庠生,才华出众,曾携子紫山遊台,设幕课徒多年。

  林亦元,讳启兰,字则修,号雪亭。咸丰四年(1854年)台湾府试第2名,科试取进嘉义学第9名。

   林后达,讳后发,孥贼有功,得台湾道丁日健、前任鹿港理番分府奖赏顶带。 

  据西滨各村谱牒记载:

  坊脚三房于清·康熙年间渡台湾鹿港、淡水艋甲、猫里干5人,麦寮63人。

  大三房后亭祖派下14世为恩为天兄弟等多人,于乾隆(1736—1795年)间由蚶江渡台湾鹿港,定居朴仔脚;嘉庆(1796—1820年)至光绪(1875—1808年)间又有37人迁台,定居朴仔脚、枋寮。

  潭头村四落房谱载,本房族人有9人迁台湾,居住于园里街;又林纯长子后青、次子俊荣在台建基。

  祠花万源房族谱载:清·嘉庆(1796—1820年)间有27人渡台,居住彰化县仑仔脚、湾里街、麦寮等地。

  金沟村五房之裔,130多年前渡台定居,蕃衍成族,廿世紀 80年代其族人曾到菲律宾西滨同乡会寻根,据云该族发展至今近700人。

  后田村清末有多人迁居台湾,自成一族,曾于民国年间与邻村发生纠纷,引起械斗,有原墻围尾厝人林欣专程返西滨求援。

  西下尾村15世乌中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渡台定居麦寮,后该村又陆续多人移居台湾,聚居麦寮,成一村落。至1937年已有人口 800多人。

  据台湾氏宗谱记载,后店村人林前笑率眷迁居台湾,现传至21世,人口已蕃衍300多人。

  林启然

  讲西滨氏渡台,不能不重点提及林启然。2004年,西滨坊脚村迁墓,发现西滨氏17世林启然墓,出土玉镯、玉珠、玉坠、银元、铜钱、香珠等随葬品;还有两方《墓志铭》,对他在台湾的事迹有较详细的记述。
林启然(1820—1876年),字则昭,号熙东,晋江西滨(今陈埭镇坊脚村)人。出身农家,兄弟6人:启华启荣启抱启然启虎亦元

  清·道光(1821—1850年)间,晋江人渡台经商者甚众,运去大陆的布匹、油料及日用百货,运出台地盛产的稻米、糖和水果,获利颇丰。林启然弱冠之年,与仲兄启荣、三兄启抱、五弟启虎同往台湾经商。因启然生性诚朴,经营守信,素为同行信服,生意日见兴隆。

  初,林启然在笨港开店,笨港下湖一带突遭海涨,居民遭难甚众,漂尸于海。林启然独捐千金,置义冢1所,尽为殓葬。

  后,他的商肆移往麦寮。

  咸丰五年(1855年),笨港饥荒,林启然调运米谷数千石往笨港平粜施赈,救活灾民无数。

  咸丰六年(1856年),嘉义城墙塌坏,启然乐捐千金倡修,并亲自董理修城工程。云林县他里雾天后庙,亦捐金助修。时凡亲戚里党往台湾谋生者,率启然处落脚。闽台两地皆传颂其义行。

   咸丰七年(1857年),林启然回到故乡,见西滨氏大宗祠破损,捐重金倡族人共修。

  同治(1862—1874年)初,台湾嘉义发生“八卦会”之乱,攻破彰化,围困嘉义,出兵淡水,地方连年不靖。台地绅商纷纷组织义勇抵御,林启然“出练乡团,叠著劳绩”。乱平,台湾府兵备道论功,授以候选布政司理问,后又赏加奉政大夫同知衔(正五品)。

  光绪二年(1876年),林启然卒于台湾麦寮,家属运柩送回家乡西滨厚葬。知县王昀为撰《墓志铭》,称其“贸迁善营,急功力奋,尚义财轻,崇勋叠著”

  旅居港、澳及国外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旅居港、澳地区以及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 

  宗祠沿革

  《西滨谱志》载,西滨氏祠堂始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间,时族中4—6世已有多人跻身仕途(见上文“族贤”),为光耀门庭,崇德报功,经5世林度(字寒庵)、林玙(字缜庵)兄弟倡议,择址于祖居地桂林村兴建氏祠堂。

   宗祠坐东朝西,“前三沟,后三沟,三狮十二栏杆,两柱八骏马,石埕十八坎”。与水相连,临水而居,正前方水塘荡漾,东西两水汇集而至,水上架有2座石拱小桥,俗称“隐居桥”。过去水流大时,两水在此回流击荡,形成漩涡,有“鲤鱼吐珠”之称。原祠堂,背对大海,遥望罗裳、紫帽诸峰,故大门有联:“门对罗裳,欣添淑气;堂垂紫帽,嘉助祥光。”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晋江沿海倭乱,祠堂遭兵燹,毁无余。

  天启(1621—1627年)间,7世族人林云程号震西)为官,“宦游过家,蒿目刺心,捐俸金累百,鸠工重建。”建成后邀请张瑞图题匾氏祠堂”4个大字,沿用至今。族人又共置祀田若干亩,供每年春秋祭祀。立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撰文,族人林欲厦书丹的《重建氏祠堂碑记》记其事(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云程张瑞图李廷机林欲厦》)

  嗣后祠堂经多次重修。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滨氏华侨在祠堂左右两侧及后面各捐建了一些房屋,作为当地孩子读书的学堂。

  “文革”期间,宗祠遭破坏。

  1998年葭月,蒙菲港族人慷慨解囊,乡里贤达鼎力相助,循原祠基址,按旧规模,拆卸重建,2000年冬十月竣工。

  现规制

  概说

  新建的西滨氏宗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两庑廊、后堂组成,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祠整体保持明清风格,为砖石木构仿古建筑,5开间3进,进深6间,脊高9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飞檐翘脊,脊角立鴟吻,脊间堆塑剪瓷彩色麟凤。

  祠前

  宗祠前铺石埕。埕的前面树立登科中举标志的旗杆。埕角沟水两傍建有“兰郁”、“桂馨”2座造型精巧的重檐石柱涼亭。

  埕前开1口方池,与祠堂隔祠相望是1面石墙,石墙上刻着“九牧屏”3字。

  大门

  祠堂门墻以细雕花鸟图案的青、白堵石砌筑,面墻上安圆形竹节窗,门路则安八角螭虎窗,刻工颇佳。大门氏祠堂”匾额乃明·大学士张瑞图手迹。

  因为大门前方已让櫛比鳞次的新式建筑挡住远望的视线,故换上新撰的大门楹联:

  “将相家声远,元魁世泽长。”

  “西拱罗山仲秀气,滨临晋水映祥光。”

  “源溯三仁馨祖德,派分九牧绍宗风。”

  厅堂

  宗祠大厅朱梁画栋,金碧辉煌。

  前厅镌有渊源世系及修祠碑记。

  中厅雕龙神龟供奉列祖神位。

  内厅壁左雕1、2世祖肖像,右镂四代一品名宦氏史迹。

  大厅左侧墙上,有1组4方镏金的圣旨碑文,满文如行云流水,印章方正大气的。满文右边,用汉字翻译了圣旨的内容。4方圣旨皆康熙所颁,是表彰林洪烈林象祖两人的父母及妻子事迹的诰封。这4方圣旨的原件原为族人收藏,现不知所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洪烈》)

  匾额

  厅堂原有的匾额经统一修缮制作,今大厅和后落挂有黑底镏金大字匾额近40余方,多为西林族人历任官职名称(详见上文“族贤”各条)。如:

  “四代一品”林勤林健林武苴林欲栋林欲楫“百僚端揆”林欲楫,“柱国少师”林武苴兄弟尚书林欲栋林欲楫“礼部尚书”林欲楫,“吏部尚书”林欲楫“工部尚书”林欲栋“户部员外郎”林欲枊,“光禄寺卿”林勤,“工部主事”林期昌,“工部侍郎”林欲厦,“户部主事”林云霄,“副都御使”林欲厦,“翰林”林鹗烈林梁材,“奉政大夫”林洪烈,“太常少卿”林洪烈);

  “布政司参议”林徽初“四州知州”林云程,“黄州知府”林肇开,“南京都司”林同懋,“南京知事”林靖德,“恩平守备”林欲藩,“海亭守备”林欲相,“蔗林守备”林时兴,“灵山县令”林辂,“常熟知县”林华昌,“南海知县”林宗昆,“峡江知县”林昇烈,“太平县令”林乔松);

  “祖孙父子兄弟进士”(宫口房林武苴林欲栋林欲楫林期昌,“进土”林期昌林辂等),“解元”林欲楫,“经魁”林昇烈,“亚魁”林国兰);

  “重宴琼林”林云程,“天恩存问”林欲栋,“名宦”林武苴,“父子乡贤”林武苴林欲楫“勋高启事”林洪烈,“世承天宠”林得名);

  “乐善好施”林锡昌,“怡乐堂”(宫口房),“匹夫之责”林梦飞)。

  还有“五服八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科第”、“太史”、“布政”、“会元”、“选元”、“文魁”、“举人”、“同知”、“司训”、“教谕”等。

  柱联

  大厅内外堂石柱镌刻泉、厦两地名人书法家书写的楹联30多副,以古人所撰为多,如:

  “父武子文三进士,兄魁弟解两尚书。”

  “冠紫衣罗,簪笏雍容传桂里;环溪枕海,源流绵远溯霞洲。”

  “孝阙家声大,霞洲世泽长。”

  “派出霞洲流泽长,家连桂里传芳永。”

  “固始传来原一派,念祖宗创业诒谋,总之为善最乐……”

  两庑廊

  厅堂两侧,在原规制上增建两条庑廊,辟为纪念馆:东廊雕西滨明、清职宦传略,西廊镌近、现代名人及西滨沿革、教育发展史等简介。

   后堂:比干

  厅堂背后隔着1道水沟,建有通道和2座安着雕栏的石拱桥连通后堂(即始祖比干忠烈祠),与厅堂同在一中轴线上,连成浑然整体。比干祠前,栽植不少花木。

  比干祠3开间,殿中塑氏太始祖比干坐像。比干祠两旁建造碑亭2座,竖立1方方石碑,镌刻晋·刘梦熊,唐·李白孟郊,宋·王十朋,元·欧阳玄,明·曾用升万法,清·魏裔介余乾贞等古人咏吊比干的诗篇。

石埕林氏宗祠

  石埕氏宗祠,位于惠安县螺阳镇南部锦丰村(旧称锦峰)前康自然村,保存完好

  沿革

  石埕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原系萧际恩府第。

  萧际恩,字锡汝,清·前康村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元吉榜举人,曾任福建长乐教谕,乾隆廿三年(1758年)调任台湾彰化县教谕。台湾《彰化县志·卷3》载:“彰化教谕:萧际恩,惠安人,甲午举人。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任。”因当时台湾与惠安通往不便,萧际恩遂携亲眷离乡赴任。在台湾任职期满后,萧际恩擢山西虞乡知县,但其家眷却大多留在了台湾,前康氏就此在台湾繁衍。萧际恩卒后归葬惠安,墓观音山下,“文革”毁,其《墓志铭》下落不明。

  因同宗,萧际恩带着亲眷离开前康赴彰化后,宗亲林大迎便承接了家的祖业。林大迎是前康氏开基祖林茂清11世孙,乾隆年间还曾被钦赐“乡饮大宾”匾额。后来氏将萧际恩府第改为石埕氏宗祠,成为全村氏家族祭祖之地。

  如今前康村已无氏居住,萧际恩的后人大多留在了台湾。

  宗祠规制

  石埕氏宗祠三落五开间,木石砖结构,占地面积约600~700平方米。整座建筑的梁架由福杉构成,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门口有1个由条石铺成的巨大露天石埕,附近还散落着一些石磨、石舂等物。大门和正厅的砱阶也均由条石构筑。正厅前砱阶单条长475厘米,宽58厘米,高22厘米。

  大门口悬挂黑底金字大匾,上书“石埕林氏宗祠”;匾下柱联:“祖上荫恩长沐德,堂中光泽永流徽。”

  正厅口也有1匾写着“九牧耀宗”,柱联:“九天日月开金镜,牧野风云展壮猷。”“九牧传芳”渊源。

  正厅前有大天井,以此为中心,其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角在厢房处又各开1个小天井,称“五梅天井”,寓“五梅同心”之意,这种结构在整个福建也属罕见。

  宗祠内有原中国外交部驻联合国特使凌青、中国科学院古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岩客、诗人林金清、书法家林中和等人留下的书法楹联作品。

  宗祠周边氏建筑群

  围绕原萧际恩府第(今石埕氏宗祠),有与萧际恩家族有关的建筑群,占地约50亩,有官邸、祠堂、棋盘园、书塾、会客公馆、典当行,功能多样,设置相当有条理,俨然在村中构筑了一个“小社会”。然这些古建筑多年缺乏修缮,颓坏速度迅速。

  萧际恩教谕出身,且热衷交结天下文士之人,书塾和会客公馆是其创办的。萧际恩在村里的办公场所被称为“上馆”,书塾称为“下馆”。会客公馆大门楣原有“容膝易安”四字,现已模糊不见;馆内还有“经横”、“琴韵”、“禾负”、“笛声”等题字,如今也是墨褪痕消,殊难再辨。

  林则徐的老师林雨化萧际恩同一时期,清·福州螺洲洲尾人。林雨化中乾隆卅三年(1768年)戊子科举人,先后任南平、惠安、宁德等地学官(训导、教谕)。林雨化在惠安约两年,准备离任“惠安教谕”时,作《发前康》诗,对惠安百姓夹道相送表示感激,诗中所提的“前康”,正是萧际恩府第所在地,但林雨化是否与萧际恩有交集,则不得而知。

朴素祠堂

  朴素祠堂,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打厝自然村(古称“朴素村”)。

  朴素氏,源自“闽始祖”林禄。传至莆田林藻派下14世、明初林宗奇,肇基朴素。族谱林宗奇“以永乐二年(1404年)应贤良方正科(进士)任奉议大夫、广东按察使佥事道。”

  16世有林瑄林宗奇裔孙),林瑄的外甥张慎是乡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慎》)

  族谱载有张慎林瑄的赞辞,提及朴素村是因林瑄朴素而开始命名的。曰:

  林瑄庆三公次子,邑痒生……年十五入泮,为本都郑庄长者招赘,以二女妻焉。后加邑大宾,因素位而行,自号朴素;朴素之乡所由名也。

   赞曰:公弱冠入泮,著誉人世;唐君二女妻帝(用“唐尧妻以帝二女”典),三子俱贤。昭兹后裔,子三:尚美博识博览博览,弘治(1488—1505年)间岁进士,任浙江临江县县丞。”

  张慎曾为朴素祠堂撰写对联,镌刻在祠堂石柱上,今仍存。挺前公顶馆通房族谱》简抄本“谱引”载:张慎以子贵,赠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使。林瑄张慎立东西壁上悬联板二条,左云:‘谏主愿刳心,商室少师兴望族。’右云:‘居官能执宪,王朝佥事振家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林瑄之堂兄弟林敏(字欲治)也是进士。林敏林庆三(15世)侄,族谱有曰:林庆三欲治公,名,以诗书经,应景泰元年(1450年)岁进士,任浙江嘉兴县县丞。”

  朴素氏有众多的邑庠生、太学生等,自开基祖林宗奇起形成“三进士六秀才”的历史门望。

槐山氏家庙

  槐山氏家庙,位于泉港区界山镇槐山村,与仙游交界。

  林旦之后

  槐山氏为闽始祖林禄后裔、北宋·福清林旦之后。林旦林希之弟,《宋史·卷343》有传,附于林希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泉州古墓·林禄墓》)

  林希(1035—1101年),字子中,号醒老,福州福清西门(今福建福清)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宝文阁直学士、成都知府、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

  林旦《宋史·卷343·林希传》载:

  “林希,字子中,福州人……弟

  ,第进士,熙宁(1068—1077年)中,由著作佐郎主管淮南常平,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居台五月,以论李定事罢守故官。久之,干当奏院;陈绎领门下封驳,又摭其前论罢之。累年,乃签书淮南判官。入为太常博士,工部考功员外郎。

  元祐元年(1086年),拜殿中侍御史。

  甫莅职,即上疏曰:‘广言路然后知得失,达民情然后知利病。窃见去岁五月,诏求谠言,士民争欲自献。及详观诏语,名虽求谏,实欲拒言,约束丁宁,使不得观望迎合,犯令干誉,终之,必行黜罚以恐惧之。于是人人知戒,言将出而复止;至于冉申谕告,方达天聪。闻初诏乃蔡确章惇造端,其词尽出于。今二人既去,其余党常怀丑正恶直之心,愿深留宸虑,以折邪谋。’

  遂论吕惠卿邓绾:‘虽罢扬州,犹莅小郡,小郡之民奚罪焉?乞投之散地,以谢天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又言:‘近弹王中正石得一等,虽已薄责,得一所任肘腋小人,如翟勍之徒,亦宜编削。’诏并降支郡营校。

  又论崔台符贾种民舞文深酷之罪,皆逐之。

  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历右司郎中、秘书少监、太仆卿,终河东转运使。

  子,坐元符(1098—1100年)上书,陷于党籍。”

  肇基与衍传

  槐山氏肇基始祖林瑞,具体年代不详,应在南宋末至元初。

  4世有3子。

  5世:兄弟3人,长失传,次居本村;三后迁云南通海,绝后,旁支入嗣。

  6世以著,迁梅峰铺西龙。此支清初有林皋,任小武职。

  7世:林森。有孙6人,其中林辅纯林辅学,余4人失传。(见《仙游氏大族谱》)

  8世仅2人。

  9世:①林辅纯林森之孙),迁仙游县园庄镇狮山,后分迁各地。②林辅学林森之孙),有孙3:长林练、次林贲如、三林焕如。③林策迁山尾,后分大店、大厅、霞底、后厝。④林福八,有子4。

  10世:林苞[林福八子,明·成化至弘治(1466—1505年)间人],兄弟4人,二林丽[弘治(1488—1505年)间贡生,后授任太平州吏目 ],林苞居四。4兄弟中3人有后,其中林苞的后裔最多,占槐山的四分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槐山大府第》)

  11世:①林练林辅学孙)。有1子(林赞昌)2孙(林俨卿林敖卿)迁永泰。该房后细分有霞五祖等,又 林忍迁枫亭镇北门。②林贲如林辅学孙)。有后裔迁霞浦县。后裔在清末有俩家流民迁到枫亭镇侯榄村,有后者2人。③林焕如林辅学孙),居本村衍传。

  家庙沿革

  槐山氏家庙于明·宣德八年癸丑(1433年)由林良哲始建。

  清·乾隆廿五年庚辰(1760年)、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民国廿六年丁丑(1937年)3次重修。

  “文革”破损,有倾圯之危。

  1986年、1993年,旅外侨亲林文良林荣发林兴宗等2次发起重修;1993年行晋主、编《族谱》之举。1993年再修的《槐山九牧氏族谱》,林庆顺林金坤林应发林玉发林文苍编,林高祥序。

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氏家庙

  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氏家庙,位于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井兜。

  唐•光化元年(898年)由始祖林一郎建,后被火焚毁,现仅存家庙右边1口八角井为记。

  唐•光化林一郎肇基

  唐代,永春大杉林有林一郎,子2:

  长子林长郎,讳,官居兴化提领。其子林神养,移居武荣汰溪(今尤溪县),后发展为汰溪巨族。

  次子林珊,光化元年(898年),偕父林一郎由永春大杉林迁入今安溪官桥镇莲兜美村肇基。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林珊以武功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晋上柱国、太子太傅。后裔称“莲林金紫井兜派系”,简称“莲,尊林一郞为1世,林珊为2世。

  衍传与播迁

  “莲在当地迅速发展成为望族,至今传衍32世,人丁达65万多人。由于人口众多,后裔多外迁。

  3世

  “莲3世林五郎,宋代由莲美移居官桥石壁,为“官桥石壁氏”,后裔移居江西铅山紫溪车盘、罗湖、孟山脚。

  “莲林”3世林七郎,分居林埔,子林添贵移居德化;林添贵子林仕魁,移居江西铅山;其后裔播居南安蓬岛、泉州城涂门。

  5世

  “莲5世林四翁,后裔移居长泰县岩溪霞美村。

  “莲5世林五翁, 后裔林国用移居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七都。

  “莲5世林六翁,其裔移居龙门镇龙美村酒运,为“龙门龙美氏”;官桥镇仁峰村后塘氏亦为同宗。

  6世

  “莲6世林达,移居长泰下坂。

  7世

  “莲 7 世 林仲麟 生 5 子。 (详见下文)

  “莲7 世 林仲虎 ,字 景瞻 ,武举夺魁,居宁德二都梅溪, 后 裔达 4 万多人。

  “莲7世林五十一郎,开基今西坪镇西坪村景社,为“西坪景社氏”。明代,“景社氏”11世林复荣肇基厚平(今西坪镇西坪村),建“厚平祠堂”(今“象广祖宇”),明•景泰七年(1456年)立户。后裔林登科林登寿林登宝移居福鼎四都沙埕小白路;林中柱林尔柱移居浙江平阳(族亲于1996—1999年曾多次返梓寻根谒祖);林朝为移居台湾基隆(族亲于1994年、1996年、1998年分别返梓谒祖)。

  林仲麟传“五宗”

  “莲7世林仲麟生5子:长敬宗,次度宗,三庆宗,四美宗,五安宗,称“五宗”,后裔多支外迁。

  【林敬宗派下】

  林敬宗林仲麟的长子,由莲美移居土塘龙蟠(今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

  林敬宗生8子:

  长仕泰,生3子:长源孙,次溥孙,三惠孙

  次仕由,世居龙蟠(今官桥上苑),后由林仕泰的第3子林惠孙继承。

  三仕政。后裔移居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乡北山暨家岭。

  四仕灼,又名元灼,字思明,生4子:长尚孙孟尚),次孟浩,三孟洋(居长泰县林墩),四孟洪

  五仕泗。后裔移居今浙江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中、下魁。

  六仕玉

  七仕达,由官桥龙蟠(今上苑村)移居罗岩厚平。后裔又移居华安县仙都镇,肇基“后坪祖祠”

  八仕育。后裔移居江西省铅山县稼轩乡湖家坑、湖村坂等地。

  (一)林源孙支系

  林源孙,为林敬宗之孙、林仕泰的长子,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龙蟠分居虎邱,肇基“虎邱氏家庙 ”,立“虎邱氏”,为今安溪县虎邱镇湖坵、湖东两村氏始祖,衍裔孙近2万人。历代以来,“虎邱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先后迁居全县多个村落。

  “虎邱氏”二房长林班使由湖坵移居涂楼格(今虎邱镇双格村土楼格),肇基“葫芦坵祖祠”,为 “虎邱双格氏”

  明•嘉靖(1522—1566年)间,“虎邱氏”二房后裔由湖坵移居今大坪乡帽山村丁山,为“大坪帽山氏”

  “虎邱氏”三房林东山长子、6世林万春,字孟番,号肖东,先迁往来苏里巷口乡(今湖头镇竹山村),后徙居崇善里上壬(今金谷镇金谷村上吟),为“金谷上吟氏”,至今衍15世。

  “虎邱氏”8世(三房长)林仰镇由湖坵移居罗岩村溪洋,8世(三房长)林臻峰林文峰由湖坵移居罗岩村上埔洋,另有2支分别派出林仕达林仕齐,共4支合为“虎邱罗岩氏”

  此外,“虎邱氏”还先后移居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地。主要有:

  “虎邱氏”长房三林光亶移居长泰县美宫西溪,肇基“德馨堂祖祠”。今集居美宫大社,分为洋头、溪头、宫仔洋。8世林乔联移居龙溪。10世林广富、12世林臣有、13世林端正、14世林庄章先后迁今台湾省台北市和台北县树林市等地居住。裔孙林庆福林水胜多次回梓谒祖。台南县后壁乡安溪寮有虎邱氏裔孙众多。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虎邱氏”裔孙迁温州平阳蒲门招贤乡五十三都登科里中魁居。崇祯(1628—1644年)间,有5兄弟(包括堂兄弟)移居福鼎前岐彩岙,现人口近3000人。

  (二)林尚孙支系

  林尚孙林敬宗第4子林仕灼的长子。元•至正(1341—1368年)间 ,林仕灼林尚孙父子由龙蟠移居漳州善化里林墩(今长泰县林墩),肇基“上林大祖”。明•洪武四年(1371年)造册立户,任善化里六甲甲长。

  明•洪武初(约1371—1381年),林尚孙与长子林明由林墩复迁回安溪县崇信里胪传乡东山(今芦田镇芦田村)肇基,建“东山祖祠”,立户崇信里二图六甲(今芦田村),后又建田当祖宇(东厝)。林尚孙“胪传东山氏”始祖,至今衍22世。

  林尚孙生6子:

  长

  次仕贵,名,迁居山隔(今名不详),其后裔多外迁。

  三仕良,名,无嗣。

  四仕美,名。 生2子:道荣遂明,均居前厝宫(今芦田村)。

  五仕达,名。生3子:乾泽仙德显庆(为殿美之祖,其后裔皆移居江西)。

  六观治,名尾仔,生子

  林胜生4子:长林英;次林庠(生3子:长福荣,次福养,三福润);三林荣,字景宁,世称“三房”;四林琚,字廷稳,号毅斋,生7子,其第4子林张佾(字元义,号敦实)又生5子:长子林钟秀,衍“侯井派”;次子林槐生,衍“枣坪头派” ;三子林炤,衍“门口田派”;四子林灼、五子林任无嗣。

  林钟秀所衍“侯井派”林槐生所衍“枣坪头派”林炤所衍“门口田派”,连同林荣所衍“三房派”,统称“胪传氏”4大派。

  林福荣林尚孙的5世孙,林庠长子)生2子:长朝珍,次朝贵;俩兄弟均移居后隔乌石(今西坪镇后格村),肇基“乌石祖祠”,为“西坪后格氏”。清 •嘉庆(1796—1820年)间,其后裔林玉斋(又名朝章)支分金德坑(今属后格村),肇基“芹植祖祠”。此外,“后格氏”裔孙林应林炳林戌林怨迁徙江西省广信府。

  “胪传氏”5世林尧(字元仁)的后裔林尉受分支福岭(今芦田镇福岭村)硕德角落,肇基“硕竹墘祖祠”,为“芦田福岭氏”

  “胪传氏”6世林炤(号石泉)的后裔林弘达(号纯齐)迁居今西坪镇西原村大片尾,肇基“胪传祖祠”。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胪传氏”8世、栆坪头派下林雅材,字淳甫,讳盈斌,率七娘欲启)、十娘欲春)、六娘廷柱)3个儿子由芦田东山角落下厝移居西坪镇西原村安美樟树脚,肇基“落山祖祠”,为“西原安美氏”始祖,至今衍16世(后第3子林六娘又返回芦田镇潘田格居住)。还有1支派出大田梓溪氏派系的“柏叶氏”。这3支相同族源的氏,后世统称“西坪西原氏”

  “安美氏”2世林七娘(长房)生子4:长,次,三擅,四。3世林擅,字宪聪,谥古亭,生子5:长煜使,次煊使,三炳使,四焜使,五五使。4世林煜使,字枢侯,号登策,谥密斋,生子4:长神生(“宽房”祖),次集生(“裕房”祖,今溪埔),三资生(“温房”祖,今南刈),四绵生 (“柔房”祖,今割边、宗源、五房)。5世林绵生,字子远,号志扬,谥继述,生7子:长,次 ,三,四元良,今宗源),五(今五房),六,七

  “胪传氏”7世林隐塘的长子林振扬,于明 •崇祯五年(1632年)迁居阳地(今西坪镇阳星村),肇基“跨头顶祖祠”,为“西坪阳星氏”。后裔分支集美东孚、同安钟楼脚。

  “胪传氏”亦有多支迁居省内外及东南亚。主要有:“胪传氏”2世林明与父林尚孙由林墩迁回胪传后,又迁长泰,后再迁福州荐坂。7世林张养后裔移居浙江。9世林贡胤移居江西铅山,林育善移居崇安县。10世林能嗣移居台湾。13世林远芳后裔移居厦门、宁洋、广州、汕头、香港、台北、南洋等地。台北市林孝义林忠坤林忠信,以及日本林明良,曾于1990年回乡谒祖,自称“胪传”林尚孙后裔。台北市士林区林国猛 (子林灿荣林江流)曾写信回乡,自称“胪传”13世林远芳后裔。

  (三)林孟浩支系

  林孟浩林敬宗第4子林仕灼的长子。

  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林孟浩由长泰县林墩复回安溪县龙兴里景埔仓(今金谷镇三元村)内居住,为“金谷三元氏”。明•宣德(1426—1435 年)间,因兵乱其后裔散居各地。

  林孟浩的长子林政斌开基丽山(今金谷镇丽山村),为“金谷丽山氏”林政斌之子林美治肇基“丽山头祖祠”。后林美治之孙林宗文肇基“青头坂祖宇”林宗烈肇基“美洋祖宇”

  林孟浩的次子林如斌居美塘(今蓬莱镇新美村),后林如斌5世孙林美发的次子分居庵尾。7世孙林朴斋居美塘,肇基下祖厝(即今美塘派)。林孟浩的第3子林岛斌移居阳春仑尾后(属新美村),后再移玉井(属新美村)。统称“蓬莱新美氏”。清•道光六年(1826年),丽山、美塘、玉井(称“三乡”)合力在美塘建“春龙祖祠”

  林美治之孙林宗厚由丽山迁居今蓬莱镇磜内村,肇基“岭脚祖宇”,后裔又移居蓬莱镇新林村,林汝焕分支湖上乡。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林岛斌的8世孙林汉清(号云峰),由新美迁居龙兴里下新厝,肇基 “龙兴祖宇”。统称“蓬莱磜内氏”

  (四)林孟洪支系

  林孟洪的6世孙林永顺,由长泰县林墩移居安溪县蓝田进德,肇基“前都祖祠”,为“蓝田进德氏”。后裔林尾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由蓝田分支同安内厝中田。

  (五)林仕玉支系

  明•洪武(1368—1398年)初,林仕玉(字伯玖)因避乱,由土塘移居安溪嶡山,洪武六年(1373年)移居谷山(今蓬莱镇福山村),肇基“后头地祖祠”,为“蓬莱福山氏”。后裔林集于民国初移居印尼,林凤仪林本安等人移居新加坡,林冷林乞等人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移居厦门。

  【林度宗派下】

  林度宗,号泗乙林仲麟的次子。元•至正(1341—1368)间,林度宗由莲兜美移居今官桥镇仁宅村肇基,为“官桥仁宅氏”始祖。

  林度宗之子林仕润(仁宅氏2世),号子仪,生5子(3世),称仁宅“小五宗”

  长杰孙(长房),分居安溪县城。

  次俊孙(2房),分居福州侯官。

  三伟孙(3房),世居仁宅,今仁宅村、官桥村金厝垅、仁峰村铁峰山(曾墘、三落、良源、五程、内寮)氏均为其后裔。林伟孙后裔又有迁居崇安县、江西铅山紫溪,以及浙江、广东、台湾、香港、南洋等地。

  四公孙(4房),分居今西坪镇赤石村。后裔有迁居台湾、广东海陸丰。

  五侯孙(又名甫罗,5房),分居长泰县枫洋林墩下林。

  此外,“仁宅氏”外迁的还有:

  15世:林舜海迁居南安埔边,林俊林杰林元生迁居同安新塘铺,林舜日迁浙江温州,林熺寄迁广西,林金糙迁居台湾。

  16世:林储栋移居永春上场,林嘉栋林四栋移居永春卓埔(今达埔镇),林养子林养二移居永春小岵(今岵山镇),林一逊移居德化,林有兰、林蕚移居漳平永福月州,林一著林国荣林国显迁浙江温州(后2人均居北港),林榕(妣杨氏,子春华春茂)迁浙江温州(居平阳县十三都),林国梁迁居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乡(居火星村下沿坞小葛仙),林乔栋及子林挺先迁居江西省铅山县紫溪乡(居孙家桥),林日丽迁居广东,林蓬迁居台湾。

  21世:林其叟林其砚兄弟迁居台湾。

  【林庆宗派下】

  林庆宗林仲麟的第3子,居莲兜美。

  林庆宗生4子:仕良仕齐仕晋仕美

  明•天顺二年(1458年),林仕良的5世孙林玄祖,字妙宗,号渔阳,创建“莲林大宗祠”,并由“宗”字辈起排定莲美村氏字辈:“宗肇仁甫一,在懋侯子臣,文章资国本,忠孝振家声,世德贻谋远,纶恩赐庆荣。”

  林玄祖生5子:

  长湖山,讳,字肇睿,居厅头。

  次毅斋,讳,字肇翥,播居中外祠堂、东严山之麓二房祖宇。

  三逸斋,讳,字肇增,居庵仔后(今莲兜美村)。

  四确斋,讳,字肇銮,迁居浙江苍南,至今衍裔上万人 。

  五俨斋,讳美荣,字肇仁,分支今龙门镇光孝村。

  此外,林仕良的后裔还有多人移居台湾、浙江温州、江西铅山、莆田兴化、南安等地。

  林庆宗的次子林仕齐偕四弟林仕美,北宋•元祐(1086—1094年)间 ,由莲兜美迁居产村(今罗岩),迄今已传27世。其3世林九五生3子,次子林赐仔开基内村(今虎邱镇美庄村)。4世林伍仔开基长泰断船埔仔,后裔移居台湾。6世林复,字常敏,号毅轩,谥凿阮,为开基埔美林兜之祖,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任新康里五甲里长。7世林三伯移居永春。9世孙林泗,字文泽,号南涯谥英顺,开基宫美祖;林晶分派后垵;林珏,字文辉,号圮轩,分派楼下;林淮为城间祖;林标为上厝祖。

  林庆宗第3子林仕晋分居今龙门镇光孝村。

  【林美宗派下】

  林美宗林仲麟的第4子,移居同安县肇基潘塗祖宇,衍厦门前埔等地,今后裔达数万人。

  【林安宗派下】

  林安宗林仲麟的第5子,移居晋江县下吴,后偕长子林玉翁又回居祖地龙盘;次子林锵翁世居下吴。

  林玉翁的5世孙林崇甫肇基林埔塘后(今莲美村);11世孙林兴仁移居长泰里员潭乡(今参内乡圆潭村); 13世孙林有添移居永安里后垵(今属城厢镇)。此外,林玉翁的7世孙林明健父子、13世林有蕙移居浙江温州, 13世林道寅移居永春达埔;14世林祈广林男四林日庚林祈进移居江西(祈进居广信府贵溪县北岸);15世林时便林夺茅至21世林清金林海友,各世均有多人移居厦门;14世林日亥、林日月,15世林补生林奕发,16世林世贵林世星等多人移居台湾。19世林炳坤林炳煌移居新加坡。20世林朝基父子同往马来西亚吉隆坡。

莲美氏宗祠

  莲美氏宗祠,位于安溪县官桥镇莲兜美村社中角落。

  明·天顺二年(1458年)由“莲13世孙林渔阳始建,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修 。

  1970年毁。1985年就旧基地重建,1989年12月落成。

  宗祠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868平方米,坐巳向亥。面向笔架三峰山,苑如笔架朝堂。

  楹联如:

  “莲花掩映文明盛,美地钟灵气象新。”

  “地脉南来群夸胜境,门楣北向共振宗风。”

  “渔火书声振海宇,阳春雨露播乾坤。”

  “林茂荫斯长,圣泉山色春风映;清溪自流远,金紫家声世泽绵。”

龙蟠林氏家庙

  龙蟠氏家庙,亦称“土塘氏宗祠”,位于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土塘。

  “莲林”7世林仲麟的长子林敬宗,由莲美移居土塘龙蟠(今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祠堂 •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林氏家庙•林仲麟传“五宗”》)

  约元 •至正元年(1341年),林敬宗的长子林仕泰始建龙蟠氏家庙。

  2002年重建。

  占地面积2198平方米。

  坐甲向庚,穴称“卧牛形”,门口有池塘1口。

  楹联:

  “列祖唐大夫宋君子,启后人五宗同尊本;祠堂后铁峰前钟灵,肇元代八仕共敬宗。”

  “莲分五宗荣祖德,龙蟠八仕显宗功。”

虎邱林氏家庙

  虎邱 林 氏家庙 , 位于 安溪县 虎邱镇湖邱村 。

  沿革

  明 •洪武(1368—1398年)间,“莲林敬宗之孙、林仕泰的长子林源孙,由龙蟠(今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分居虎邱今湖邱村,为“虎邱氏”肇基始祖。今虎邱镇湖坵、湖东两村氏均其裔。(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祠堂•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林氏家庙•林仲麟传“五宗”》)

  家庙原为林源孙祖居所,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间。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历经4次重建,其中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进士林可煌为首,始就原基地按3进皇宫式构建。

  2003年就原基按原样再建。

  规制

  家庙坐庚向甲兼酉卯,穴称“蜈蚣形”,占地面积2635.66平方米,建筑面积742.29平方米。

  家庙前半月池塘,两边立旗杆旗台。

  祠宇皇宫式,3进。

  楹联:

  “祖宗忠厚肇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愿世世恪遵礼本;孙子诗书衍庆,春诵夏弦秋学冬读,期人人竞奕儒林”(进士林可煌题)

  “龙蟠八仕无二本,虎邱三贤同一根。”

  “明绍一家四举子,清徵二代五将军。”

芦田村林氏宗祠

  芦田村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芦田镇芦田村东山,共有2座。

  明•洪武林尚孙肇基

  林尚孙,是林仕灼的长子;林仕灼林敬宗的第4子,林敬宗“莲7世林仲麟的长子。

  元•至正(1341—1368年)间,林仕灼林尚孙父子由龙蟠移居漳州善化里林墩(今长泰县林墩),肇基“上林大祖”

  明•洪武初(约1371—1381年),林尚孙与长子林明由林墩复迁回安溪县崇信里胪传乡东山(今芦田镇芦田村)肇基,立户崇信里二图六甲(今芦田村),为“胪传东山氏”始祖。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林氏家庙•林仲麟传“五宗”》)

  东山祖祠

  “东山祖祠”原为林尚孙入居芦田村东山后的祖居地,始建于明•洪武初(约1371—1381年)。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后裔重建,称“东山祖祠”。1990年重修。

  祖祠坐巽向乾兼巳亥,穴称“睏牛形”;土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35平方米。

  楹联:

  “莲色常青,上林分支植本固;鳌湖流含,泥塘衍派发源长。”

  “衍派东山诗书世泽,宗承金紫忠孝家声。”

  田当祖宇

  “田当祖宇”亦为林尚孙入居后始建 ,原称“东厝”,坐乙向辛。

  林尚孙之孙林泽庸重建,改背癸向丁兼子午,后遭兵燹。

  明•万历三年(1575年),在原基址重建。

  1990年重修。

  “田当祖宇”建筑面积351.56平方米。土木结构。

  楹联:

  “龙蟠钟上瀚,自永春莲美林墩衍派分支,吾家本世承金紫;鲤屿护东山,开侯格西坪杨第蝉联鹊起,后辈世代守书香。”

  “胪而承祖照百世;传于宗功发万家。”

阳星林氏跨头顶祖祠

  阳星氏跨头顶祖祠,位于安溪县西坪镇阳星村。

  明 •崇祯五年(1632年),“胪传氏”7世林隐塘的长子林振扬,由胪传(芦田)分支阳地(今西坪镇阳星村)肇基建屋,居“跨头顶”,为“西坪阳星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 •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林氏家庙• 林仲麟传“五宗”》)

  后裔就林振扬居所建为阳星村氏宗祠。

  祖祠号“蛇形”,坐辰向戌兼乙辛。

  楹联:

  “祖德宗功千古在,父慈子孝百年思。”

  “跨马上御阶,宗祊有耀;顶冠垂奕叶,祖德聿新。”

西坪西原林氏宗祠

  西坪西原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西坪镇西原村,共有4座。

  肇基

  “胪传氏”6世林炤(号石泉)的后裔林弘达(号纯齐),迁居今西坪镇西原村大片尾,肇基“胪传祖祠”

  明 •万历四十年(1612年),“胪传氏”8世、栆坪头派下林雅材,字淳甫,讳盈斌,率七娘欲启)、十娘欲春)、六娘廷柱)3个儿子,由芦田东山角落下厝移居西坪镇西原村安美樟树脚,肇基“落山祖祠”,为“西原安美氏”始祖。

  还有1支派出大田梓溪氏派系的“柏叶氏”

  这3支相同族源的 林 氏,后世统称“西坪西原氏”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 •莲兜美金紫西头井兜林氏家庙•林仲麟传“五宗”、柏叶氏大宗祠》)

  安美氏落山祖祠

  安美氏落山祖祠,明•万历四十年( 1612 )由肇基祖林雅材始建。

  坐艮向坤兼寅申,占地面积340平方米。

  逆世祖祠

  逆世祖祠,林雅材始建,址在今西坪影剧院左侧。

  坐巳向亥兼巽乾,占地面积354平方米。

  楹联:“金紫传芳光祖德,西河衍派耀宗功。”

  安美祖祠

  安美祖祠,氏后裔在林雅材原坟地(新坟迁油垅山)建,址在今西坪镇农贸市场中央。

  祖祠穴称“蜘蛛结网”;坐子向午兼壬丙,建筑面积489平方米。

  楹联:

  “安蕃百地,列昭穆宗肇仁甫一;美衍千支,依序行在懋侯臣。”

  “安循祖训,勤著文章资国本;美遹宗铭,永怀忠孝振家声。”

  宗源祖祠

  宗源祖祠,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林雅材7世孙林克诚始建。2003年12月重新修缮。

  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楹联:“宗义尚仁,耿耿丹心兴大业;源清水旺,涓涓百汇成洪流。”

柏叶氏大宗祠

  柏叶氏大宗祠,位于安溪县西坪镇柏叶村寮内角落。

  族源

  源远流长

  “柏叶氏”源远流长。

  先世出自黄帝之后,先祖比干商纣王叔,官少师,遭剖心酷刑致死,其妻妈氏有孕,逃往长林石室中生子,名,因赐姓,为姓1世祖。族望博陵,堂号“西河”

  林坚45世孙林礼,其子,官黄门侍郎。子2:长,次。晋安郡王,为闽始祖。,封开国候;再7世而生,由晋安迁莆田北螺村;又3世生玄泰玄泰万笼万笼

  林披自北螺村迁澄渚,唐·贞元(785—805年)间,9子先后登科同为剌史,号称“九牧家”,后世称“唐九牧。(另有宋代“九牧家”,9昆仲皆任知州,称“宋九牧”。)

  唐·贞元林发旺肇基大田梓溪

  莆田“唐九牧传至林发旺(或称“林法旺”),系林披次子林藻之后、林携之长子,为闽26世。[按:林藻(765—840),林披次子,字纬乾,小名遂奴,唐·莆田人。贞元七年(791年)登进士第,历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仕终岭南节度副使。]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林发旺自福唐东渎经汀州、沙县治判给事,至尤溪寻水源,直抵今大田县吴山乡梓溪村,肇基创业,为大田“梓溪氏”开基始祖。

  “梓溪氏”现存大宗祠,名曰“禅林祠”,又称“梓林祠”

  “梓溪氏”传至林载惠(或称“林戴惠”,6世),妣易氏生子7:长珍谋,次振梓,三朝阳,四肇福,五泽溪,六常春,七兴源,为“梓溪氏”7世。

  南宋·淳祐林常春肇基安溪柏叶

  林常春,讳(或作“”),字汝初常春其号,梓溪林载惠第6子,俗称“6房”

  南宋·淳祐十年庚戍(1250年),林常春奉祖及祖母颜氏,自大田梓溪迁居清溪新康里大帽山(今安溪县西坪镇柏叶村),构屋建宇肇基,为“柏叶氏”始祖,开启“柏叶氏”一派。

  林常春生3子:有统有绪有纲,为“柏叶氏”2世。自后子裔支繁叶茂,誉称“三斗油麻丁”

  柏叶氏的衍传播迁

  3世

  林有绪之子致政(3世),字子行,肇基安溪大坪乡大坪村。其后裔播居大坪村下林、中间,福美村南山,双美村大路坑,虎邱镇林东村坑头林、纺车林等地。

  林有纲生2子:长子器,次子鸣,为“柏叶氏”3世。

  4世

  林子器生4子(4世):长弘宽,迁居永春埔头;次弘裕,迁居嘉禾屿(即今厦门岛);三弘温;四弘柔,迁居浙江金华。

  5世~

  林弘温(4世),名,字希华,生子3:四八(安福)、四九(安禄)、四十(安寿),为柏叶氏5世。

  林四八及其后裔

  林四八,字天烈,号安福,其子林时斋(柏叶氏6世)居安溪官桥芹石。林时斋生3子(7世):长林怀祖居芹石故土,次林振祖迁永春县卑湖山尾,三林建祖居西林后林。

  林振祖林妈生林妈生林佛孙(柏叶氏9世),约于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由永春卑湖徙居安溪县蓬莱大墘,为“大墘氏”始祖。

  “大墘氏”又衍播至安溪蓬莱镇的联中、联盟、蓬新等村。

  “大墘氏”迁居安溪县内有3支:①明·嘉靖(1522~1566年)间,裔孙林尔亮迁居今湖头镇横山村,后裔又迁居永安、浙江温州等地。②万历(1573~1619年)间,裔孙林积守迁居今感德镇霞庭村,清·光绪(1875~1908年)间,后裔林在辉又迁居三明市三元区。③清初,裔孙迁徙今魁斗镇奇观村。

  此外,“大墘氏”还迁居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地。其中:明末,“大墘氏”6世林义立及子林茂华移居浙江,后裔定居洞头、玉环等县;清初,林公列父子等数十人移居台湾、香港、南洋等地。现“大墘氏”繁衍的后裔在台湾5千多人,在新加坡3千多人,在马来西亚7千多人,在缅甸仰光1千多人,在世界其他各地3万多人。

  林四九及其后裔

  林四九(柏叶氏5世),字天瑞,号安禄。明·洪武六年(1373年)由安溪蓬莱井边(今美滨村)迁徙崇善里龙居(今蓬莱镇龙居村)开基,为蓬莱“龙居氏”

  “龙居氏”3世林子仁迁居今蓝田乡进德村,后裔又迁居江西。

  明·建文(1399~1402年)间,“龙居氏”4世林实,字秋秀,号兴苗,由龙居迁徙今尚卿乡中山村吉春。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龙居氏”裔孙林文杏,由龙居许坑移居今蓬莱镇吾邦村大坂;后裔林金豆又移居新加坡;民国廿年(1931年),林水廸移居马来西亚。

  1965年前后,“龙居氏”裔孙1支移居蓬莱镇美滨村魁美。

  此外,“龙居氏”后裔还先后迁居厦门海沧、泉州、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缅甸等地。

  林四十及其后裔

  林四十(柏叶氏5世),又名禄而,字天祥,号安寿,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福清奉例到安溪县光德里澳江屯田。其4世孙林文辉由光德里迁依仁里光孝(今龙门镇光孝村)。明·成化(1465~1487年)间,林文辉带长子每法、次子每福开基茂林(今龙门镇桂瑶、桂林2村),为龙门“桂林(茂林)氏”。至今传22世。现每法的后裔4大房各支系分布在龙门镇桂瑶、桂林两村。

  此后,“桂林氏”氏后裔又先后移居同安汀溪堤内村、温州、广东延平、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其中:11世林同庚移居台湾屏东;13世林理完移居台湾三峡溪南里,建“林信记堂号”林理襄移居台北,其裔后在高雄林园乡林家村开宗立派。

  6~7世

  3世林子鸣之后,其4世孙林文养(“柏叶氏”6世),字孚育,由柏叶迁徙今虎邱镇仙景村开基,立“仙景氏”一脉,建“仙景氏祠宇”

  林子鸣又有5世孙复润复春,是为“柏叶氏”7世。

  林复润,号裕翁,生有9子。

  林复润之长子林安七,号确斋,明·天顺三年(1459年)分居安溪龙门,奉林复润“龙门氏”始祖。弘治九年(1496年)建“龙门氏祖宇”。现龙门镇的龙门、翠坑、龙山、龙美、观山等村均有其后裔居住。后裔自清·乾隆(1736~1795年)后又陆续迁居台湾、香港等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现在海外繁衍裔孙1万多人。

   林复润之次子林复春,字伯祥,号朴翁,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肇基赤岭,为“驷岭氏大宗”始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赤岭氏大宗祠》)

  林复润之子林回生林安七之弟),字廷复,号质斋,明·正德(1506~1521年)间迁居山后(今安溪虎邱镇湖西村),为虎邱“湖西氏”始祖。清·道光廿三年(1843年),后裔林衍成又移居台湾嘉义县白秋光潭。

  由于林复润生有9子,现安溪虎邱镇美亭村望亭、扬尾山、墘尾,仙景村谢厝,西坪镇北山、石浪硿均有其后裔居住。

  宗祠沿革

  柏叶氏大宗祠址,原为肇基始祖林常春祖居地,始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穴称“雄鹰赶玉兔”

  明·弘治三年(1490年),柏叶氏8世林安西林安兴就祖居址建为大宗祠。

  清·顺治(1644~1661年)间重建。

  清末,旅外侨亲林虎捐巨资大修。

  “文革”期间毁废。

  1998年重建。2000年12月12日落成。

  规制

  柏叶氏大宗祠坐西南向东北,主体工程占地1258.75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518平方米,附属工程占地238、6平方米,附属建筑199平方米。2进大屋脊构建,规制仿古,金碧辉煌。

  厅堂中高悬“世进士”、“进士”、“都督府”、“父子提镇”、“按察副使”、“解元”等匾额。

  楹联:

  “发甲登科,七派中首屈一指;蕃昭绵轶,三宗内裔逾万丁。”

  “帽山将星谋卫国,功垂八闽;柏叶经魁有铁崖,名动九州。”

  “派衍梓溪分一脉,祥呈柏叶茂千秋。”

赤岭氏大宗祠

  赤岭氏大宗祠,又称“驷岭大宗”,位于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戴云山脉驷马山下,距镇政府驻地西向3.8公里处。

  驷岭村原与赤岭村同为1个村,称“赤岭”;1961年从赤岭村析出独立为“驷岭村”建制,辖10个自然村。大宗祠大埕边曰“大草埔”,称“黄厝埕”

  明·正统林复春肇基

  “赤岭氏”肇基始祖为林复春

  林复春,字伯祥,号朴翁复润之次子,原居安溪县西坪镇柏叶村,是林子鸣5世孙,复润之弟,是为“柏叶氏”7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柏叶氏大宗》)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林复春,登驷马山巅,爱赤岭山川形胜,徙焉。正统十三年(1448年)卜筑于驷岭村大草埔定居,开启赤岭氏驷岭大宗一派,后裔尊为肇基始祖。

  衍传

  林复春有5子5女18孙。5子(2世)分五房,支繁海内外,至今后裔有30余万人。

  赤岭氏长房

  长房逸斋(赤岭氏2世)。

  逸斋之子迁居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竹脚,后裔又徙居南安县马头枫树脚、浙江苍南沿埔七亩地等处。

  赤岭氏二房

  二房裕斋(赤岭氏2世),又作纯斋,讳德昭,开基今虎邱镇金榜村邦溪,为“虎邱金榜氏”始祖。其播衍甚广。

  裕斋第3子林遯轩(赤岭氏3世),讳,字居瞻,开基望亭(今虎邱镇美亭村),为“望亭氏”始祖。

  明·正德(1506~1521年)间,林岱(赤岭氏4世),字孔瞻,号蒙庵,由赤岭迁居安溪县城侯厝(今县城后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林岱之子林逢祥(字允庆,号迁乔)、林逢瑞(字允贤,号凤樵)兄弟由安溪县城迁徙宫坂(今虎邱镇金榜村)建万全楼,为“金榜万全楼氏”始祖。后裔因避乱先入南山,后迁大池柳树垵(今虎邱镇福井村)。

  明·正德(1506~1521年)间,“赤岭氏”裔孙林翠岩林讷庵林东琳兄弟3人由赤岭迁居今官桥镇仙都村开基,为“官桥仙都氏”,至今已衍传20世。后裔林士济林士烈林体林举迁居台湾。

  明·万历(1573~1619年)间,林忠沂(赤岭氏5世)偕子林廷机由赤岭迁居崇善里谷口乡西山(今金谷镇金谷村西山林厝)开基,林忠沂被尊为“金谷西山氏”1世祖。民国期间,后裔林文庆林书得林生水林再生等,又先后迁居台湾等地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林腾森(赤岭氏6世),由赤岭迁居今长坑乡山格村山东堡开基,为“长坑山格氏”。后裔林科章的长子林五四迁居江西铅山县十都横坂。

  此外,“金榜氏”于清初还随林嗣环林嗣祯往广州、海南经商、供职,后又迁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

  清·道光(1821~1850年)间,金榜人、解元林文斗任台湾府学教授、金门浯江书院山长,后居泉州城,有族人随外迁泉州、台湾等地和印尼、马来西亚等国。

  二房的后裔,现分居安溪县官桥镇赤岭村芦宅、岩前、石船,虎邱镇金榜村,西坪镇柏叶村、后坪村、龙地村溪东,芦田镇石盘村,还有迁居三明市沙县、漳州市龙海汀洋、台湾新店等地,现台湾新店有全岛氏最大的裕斋公大祠堂。

  赤岭氏三房

  三房伟斋(赤岭氏2世)的后裔,分居安溪县官桥镇赤岭村大路街、溪洲、后畲,澳江、燎原、枫厝,和长坑乡苦竹林等地。

  赤岭氏四房

  四房坦斋(赤岭氏2世)的后裔,分居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新楼、旧厝、后沟和岩前村、仙都村等地;清·乾隆(1736~1795年)间,坦斋的10世孙林其多由赤岭迁居安溪西坪镇龙地村,至今已衍传11世。
此外,明末清初,赤岭林目棍率500余族众赴厦门加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大军,金榜氏多人随众迁台。

  赤岭氏五房

  五房处斋(赤岭氏2世),讳美荣,字廷和,迁居浙江温州;之后又有林时瞻林允俦等迁居温州。

  历史名人

  林鸿儒,字隐德,号新峰,明·安溪赤岭人,徙居晋江。博学能文,六经子史无不涉猎,尤精治《尚书》,郡士习研经史者皆从其为师。著有《尚书日录》、《新峰文选》、《新峰文集》,王慎中奇其才学。久困场屋,绝意进取,与弟子讲学以终。享年仅49岁。黄凤翔为撰《安溪学生新峰?公暨配刘氏合葬墓志》(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鸿儒王慎中黄凤翔》)

  林慎,明·安溪赤岭人。万历廿三年(1595年)武进士,也是有明一代安溪县惟一的武进士。

  林嗣祯林嗣环胞兄,任广州总兵。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末清初·安溪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人。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生。父,兄嗣祯。后徙晋江,因林嗣环以晋江生员参加乡试,不少资料亦作“晋江人”。曾在泉州后城的安溪赤岭氏学馆芹圃馆从何乔远黄景昉修古文,其字起八即命于此时,取“文起唐宋八大家以降文风之衰”之意。清·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尚可喜耿精忠2藩王南征广东。后历官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提督学政、广东海南副使,驻节琼州。屡忤耿精忠尚可喜2藩王,顺治十七年(1660年)遭诬被逮下刑部狱西曹。林嗣环下狱后堪问无果,反揭发出许多2藩王的不法事。最后,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康熙元年(1662年),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林嗣环不赴,遂留寓杭州西湖,日徜徉湖山诗酒间,终客死于湖上,享年约60左右。林嗣环素贫无子,卒后妻晨夕不继,柩暴未葬,其同年唐梦赍葬之于杭州昭庆寺西五里龙潭,并搜其著作4册存之。后其女婿某移柩至惠安螺阳驿坂后;40余年后,林嗣环族侄木栗(“木栗”合一字)(或作“光”)始访得之,邀同叔昆季移柩回乡,改葬于安溪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林嗣环善为文,晚年落魄,著述颇丰。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等书;另有《秋声诗集》、《武经说约》、《荔枝话》(收入清·康熙三十四年歙县张氏霞举堂刊本《檀几丛书·卷50》)、《湖舫存稿》、《过渡诗集》、《回雁草》、《铁虱集》、《过霞诗集》、《榕坻诗集》、《羼音》等,然因经济拮据,多未及刊行,文稿传于族裔,后多有转抄,惜几近湮没,后又大多数毁于“文革”。在清·安徽人张潮辑《虞初新志》一书中,有林嗣环1篇题为《秋声诗·自序》文,乃嗣环文中最平易可解者,后被改为《口技》选入当代中学课本,其奇诡文风,略可窥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嗣环何乔远黄景昉》、《泉州古墓·林嗣环墓》、《泉南著述·荔枝话、口技》)

  宗祠沿革

  赤岭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赤岭氏驷岭大宗始祖林朴翁肇基时。

  后历3次重建、3次重修。

  清·康熙(1662—1722年)间第3次重建宗祠后,驷岭大宗灯号称“文武宗邦”

  民国卅五年(1946)秋,蓝溪中学在宗祠创办,遂成校舍。

  第3次重修自1986年5月动土,并建寿贞水泥公路、乐龄活动中心、功德亭烧金炉等。至1991年lO月竣工,历时5年。

  规制

  赤岭氏大宗祠,坐西朝东,背靠驷马山主峰,左尖峰山,右驷马山,两峰形似双凰,穴取“双凤朝牡丹”

  宗祠占地面积10368平方米,是典型闽南古大厝建筑,品字型砖石木土结构,悬山大屋顶,燕尾脊、3进10开间,左右护厝,左边建有双塔一拜亭。

  大门前有半月池;以及7大奇石,状似七星星座,称“七星坠地”

  大门额匾“驷岭大宗”4个大字。大门楹联:“科甲联登文武,南邦是宗;簪缨不替衣冠,奕祀欢新。”

  祠内还有柱联赞先祖功德,如:

  “柏叶怎常青,赤岭土膏植本固;芦流胡不舍,梓溪支派发源长。”

  “认论服同寅,华夷感德,雄威慑海冠,史志铭勋。”

  “文章冠八闽第一,忠孝垂千古流芳。”

  “状元神笔安崩圳,进士奇文比峰岭。”

  “尚义行仁,救活流亡三百;赈饥恤难,安存困顿万千。”

  大祠堂里还建1座大宗戏台。

  驷岭大宗乐龄活动中心在大宗祠右边,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多功能音乐厅、南音室、棋艺室、麻将室、农家书屋(图书室)、茶艺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娱乐场、影视厅等文体活动设施。

柏叶四世祖祠堂

  柏叶四世祖祠堂,位于安溪县大坪乡双美村大路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柏叶氏大宗祠》)

  祠坐乾巽兼亥巳,2004年重建。

  楹联:

  “柏叶传宗,大路山川植本固;西河衍派,梓溪圣地发源长。”

  “先祖德绍子孙福,世裔门第邦国光。”

仙境林氏大宗祠

  仙境氏大宗祠,位于安溪县虎邱镇仙景村。

  “柏叶氏”6世林文养,字孚育,由柏叶迁徙今虎邱镇仙景村开基,建屋以居,立“仙景氏”一脉。宗祠即其祖居地。(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民系•泉州祠堂 •柏叶氏大宗祠》 )

  宗祠背靠“也”形山,又名“也”形祖。古祠原已毁,仅留旧址。2002年间重修。

  楹联:

  “仙人山作也形祖,境土竟成肇始基。”

  “仙乐和鸣催鸾凤,境云激荡起蛟龙。”

蓬莱井边(靖滨)林氏祖祠

  蓬莱井边(靖滨)氏祖祠,位于安溪县蓬莱镇美滨村。

  “柏叶氏”4世林弘温林弘柔兄弟合买井边(靖滨)连厝祖祠全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柏叶氏大宗祠》)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民国廿四年(1935年)因水灾倒塌,后复修。

  楹联:

  “派衍九龙绵世泽,门迎高雁萃山灵。”

  “井水发源,直接西河正派;蓬山胥字,克恢南土丕基。”

  “系出九龙,仰先世破浪龙门,毋忘祖德;堂瞻高雁,兆后昆题名雁塔,大振家声。”

大墘氏德门祖宇

  大墘氏德门祖宇,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联中村大墘。被列为“泉州名祠”

  肇基与衍传

  明·洪武廿三年(1390),“九牧常春派下林佛孙迁大墘内溪埔建屋居住,肇基衍传,为大墘氏(亦称“德门祖宇派系”)肇基始祖。至今繁衍23世,在族男女人口10300多人。

  大墘林氏族裔还播衍海内外,如现浙江洞头、玉环诸县有3000多人,台湾近万人,马来西亚7000多人,新加坡近3000人,缅甸1000多人,旅居泰国、菲律宾、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地数以万计。

  代有族贤,如清•道光(1821—1850年)间林为梁林腾蛟兄弟同科武举人。

  1995年冬,德门祖宇派系完成第10次续修族谱。

  祖宇沿革

  明·洪武廿三年(1390),林佛孙在大墘内溪埔建屋居住。

  嘉靖四十年(1561年),裔孙林西泉重建,2进10间,号“德门祖宇”

  后经多次修建,民国卅六年(1947年)重修,改为柱体钢筋水泥,屋面杉木瓦结构。

  廿世纪80年代末重建,1992年冬竣工。

  规制

  祖宇虎形牛腿,案角带环水,案外山挺秀 。

  楹联如:

  “德心可造子孙福,门第能为邦国光。”

  “三仁绵世泽,十德显宗光。”

  “绍西河文物,仰东晋衣冠。”

官桥新春林氏花芯祖宇

  官桥新春氏花芯祖宇,位于安溪县官桥镇新春村。

  始建于15世纪初叶,代有修葺。1992年翻建。

  祖宇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楹联如:

  “远问由来,石室以前原子姓;近寻宗派,梓溪而下自东山。”

  “梓水有渊源,唐宋元明恢祖泽;春林无杂木,云礽来耳衍孙支。”[清·道光元年(1821年)解元林文斗撰]

  “长林下邳闽国,梓福还集新春。”

官桥新春美林美龙居

  官桥新春美林美龙居,位于安溪县官桥镇新春村美林角落,系当地氏宗祠。

  始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后期。

  民国廿七年(1938年)下架遭火焚烧,下厅及大门由菲律宾侨亲捐资修复。

  1998年,新加坡侨亲建民等捐资重建,是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动工,2000年十月落成。

  2进5开间,前有大埕,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楹联:

  “美凤来仪徵祖泽,龙光献瑞庆宗辉。”

  “美山挺拔七案秀,龙水柔汇二潭明。”

  “忠直磊落蕴心境,节孝峥嵘照德门。”

  “梓水源丰,衍派春山懋;云峰脉厚,瓞绵林海青。”

仙都林氏宗祠

  仙都林氏宗祠,位于安溪县官桥镇仙都村,共有2座。

  楼霞祖宇

  楼霞祖宇,明末由当地氏始祖林翠岩始建,经久失修,现已荒废。

  东畲祖宇

  东畲祖宇。明末由当地氏始祖林东琳始建,几经修葺,保存完好。1980年再经修缮。

  3进,土木结构。

  大厅供奉始祖神位及佛座神龛,下厅有晚清秀才题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凤毛麟趾,鹤算龟龄。”

  楹联:

  “东拱铁峰面环圣水,畲依半岭园傍林边。”

  “探根底柏叶长青垂半岭,自见林边挺秀;溯源头梓溪远注涌后沟,应知池内生波。”

仁宅林氏家庙

  仁宅氏家庙,位于安溪县官桥镇仁宅村。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始建,历经数次修葺,1982年12月最后1次修建。

  坐北向南(子午癸丁),土木结构,2进3开间,门前有月眉池、旗杆。

  楹联如:

  “仁心存一点,宅义表千秋。”

  “士农工商各认一字,便是祖宗肖子;仁义礼智能行四端,即成天地完人。”

蓬莱吾邦林氏宗祠

  蓬莱吾邦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蓬莱镇吾邦村。原有3座,1956—1966间,宗祠全部被拆除。

  一是田坪祖宇。明 •永乐(1403—1424年)间由2世林佛生始建。

  二是美园祖宇和云阁楼。由林佛娘林佛高建。

员山林氏宗祠

  员山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

  始建不详,民国廿九年(1940年)重建。1986年下厅全换石柱、石门框,整座更新。

  楹联:

  “堂号员山树深林密,支分井水源远流长。”

  “地号龙居,浪破龙门光祖德;堂瞻凤舞,名标凤阁振家声。”

  “龙居这里,睹墨浪飞腾,须知跃自井水;凤舞当前,看文苑翔集,预兆鸣于员山。”

杏厝林氏宗祠

  杏厝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新村杏厝。

  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土木结构。2000年间,侨亲和移居浙江及本地族亲捐资23万元,移址于路兜,依新制建筑,建筑面积340平方米。

西山林氏宗祠

  西山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蓬莱镇彭格村西山。

  始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1983年重建。

  楹联:

  “屋后塔山鸣彩凤;门前池水起云龙。”

  “西山福地,祖德流芳光先哲;林承九牧,儿孙奕世主文衡。”

福山林氏厚地祖宇

  福山氏厚地祖宇,位于安溪县蓬莱镇福山村。

  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肇基始祖林仕玉始建。1984年由新加坡侨亲捐资重建。

  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坐癸向丁兼丑未。

  楹联:“蟠脉福山依厚地;溯源莲水秀琼枝。”

罗岩林氏褒美宗祠

  罗岩氏褒美宗祠,位于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罗岩氏6世孙毅轩(名,字常敏)始建。

  其裔后分支又创建凤麓祖祠、凤冈堂(祖祠)、后垵祖祠、宫美祖祠。宫美祖又分支创建树德堂(祖祠)、敬德堂(祖祠)。

  以上祖祠均依旧式建筑,堂中碑记及匾额均损毁。

  敬德堂楹联:“南渡徙温陵,由桃源莲兜入罗岩以衍庆;东山承大宝,自产村凤麓开宫美而分支。”  

虎邱金榜万全楼

  虎邱金榜万全楼,位于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当地氏始祖林逢祥林逢瑞兄弟肇基后建。

  原为警备之楼,方形3层土墙,呈田字形,坐西朝东,歇山顶圆脊,高12米,长68米,宽35米,墙基厚1米,四周护楼池宽12米,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后楼为宗祠,楼中部顶层崇祀武圣关帝,前及左右有3门吊桥。楼内走马巷纵横通联。双天井、双水井,号称99间。

  民国七年(1918年),万全楼被粤军陈炯明部焚毁。民国卅一年(1942年)乡绅倡募重建为小学校舍。1974 年修葺,1981年侨亲捐资重修。

  楹联:

  “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全宗世代源流。”

  “派衍侯封,佇看高车荣驷马;祥开岱岭,好登云路耀万全。”

美亭林氏望亭宗祠

  美亭氏望亭宗祠 , 位于 安溪县 虎邱镇美亭村。

  明•嘉靖(1522—1566年)间 ,由当地氏始祖林岳始建,几经修葺。

  现存建筑为土木结构,2进大厝。

  楹联:“望成龙凤,克勤克俭承先范;亭毓桂兰,惟读惟耕启后昆。”

西坪林氏雾山巷口祖祠

  西坪 林 氏雾山巷口祖祠 , 位于 安溪县 西坪镇香茗街。

  始建于明 •正统十年(1445年)。民国七年(1918年)毁于火,1983年重修。

  坐庚向甲,2进5开间,悬山顶,单檐燕尾脊,石木结构,屋后沟三分水,双左右分水。总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门口原有3个大埕,现存其一。

  楹联如:

  “雾笼高祠衍福德,山凝瑞霭蕃契璠。”

  “巷储诗书光远祖,口吟礼乐颂先祠。”

西坪景社林氏象广祖宇

  西坪景社氏象广祖宇,位于安溪县西坪镇西坪村象广。

  明初由先祖林复荣始建。

  嘉靖(1522—1566年)间被倭寇焚毁,万历十七至廿二年(1589—1594年)重建。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

  1991年兴工重修,1993年竣工。

茂林(桂林)林氏屈尺祖祠

  茂林(桂林)氏屈尺祖祠,位于安溪县龙门镇桂林村。

  始建于清初,1984年重建。

  入主桂林林氏先祖1—7 世牌位。内有“选魁”、“父子提镇”匾额各1方。

  楹联:

  “祖德永怀,期展孝思培旧德;君恩在念,誓将忠悃报新恩。”(诰授闽浙水陆提督军门林建猷撰)

  “屈而必伸,得意风云龙变化;尺无限量,因时制裁锦成文。”

  此外,在桂瑶村有氏大堀祖祠1座。

龙门林氏宗祠

  龙门氏宗祠,位于安溪县龙门镇龙门村。

  明 •弘治九年(1496年)始建。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康熙(1662—1722年)间再修。1988年重建。

  总建筑面积536 平方米。

  楹联:

  “派会梓溪,到龙门腾浪万里;支分柏叶,荫石室长翠千秋。”

  “龙宇焕新光祖德,门堂溢彩耀宗功。”

东阳东山林氏浚都祖宇

  东阳东山氏浚都祖宇,位于安溪县剑斗镇东阳村东山。

  始建于明,2002年重建。

  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

  楹联:

  “浚分梓水流光远,都建东山毓秀多。”

  “浚仪胜地逢斯际,都邑名区在此间。”

格头池林氏福源祖宇

  格头池氏福源祖宇,位于安溪县感德镇霞庭村格头池。

  始建无考。1978年重建。

  楹联:

  “福地开基,安三仁光祖德;源流溯水,崇九牧焕宗风。”

  “福臻德地延绵远,源发西河流泽长。”

埔兜林氏宗祠

  埔兜氏宗祠,位于安溪县感德镇洪佑村埔兜。

  现有两座,始建失记,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建。

凤山林氏宗祠

  凤山氏宗祠,位于安溪县魁斗镇凤山村。

  始建于明。清代数次修葺。民国初被烧毁,民国廿三年(1934年)重建。1964年再建。

  楹联如:

  “九牧世代源流远,凤山宗支庆泽长。”

  “碧石分支人文振起,凤山衍派甲第捷登。”

魁斗内坂林氏祖祠

  魁斗内坂氏祖祠,位于安溪县魁斗镇魁斗村内坂。

  始建于明末。民国八年(1919年)整修,1988年重修。

  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

郭坂林氏福苑祖宇

  郭坂氏福苑祖宇,位于安溪县湖头镇郭埔村郭坂。

  元初由林廷育之子林乾玉林乾宇始建。

  至林廷育的7世孙林懋远(号腊芳),从氏购地建新祖宇。1995年重修。

  建筑面积约250多平方米。

  楹联:

  “福星灿烂长昭庙宇,苑树葱茏厚蕴硕材。”

  “福地钟灵,九龙长衍派;苑园聚翠,十德远流芳。”

金谷深洋林氏宗祠

  金谷深洋氏宗祠,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深洋村,共有两座,均始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

  一是大鹏氏宗祠,位于该村大鹏。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后马来亚侨亲返乡修建,约30平方米。

  二是魁廷氏宗祠,位于该村寨仔。1993年重建。为正方形,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祠内原悬挂有清•乾隆(1736—1795年)间“文魁”匾额1方,今无存。

碧石林氏厦寮祖祠

  碧石氏厦寮祖祠,位于安溪县 福田乡白桃村山坪头角落。1995年重建。

  坐西北向东南(乾巽兼巳亥),占地面积450平方米。

  楹联:

  “碧石开基欣孔固,厦寮衍派幸蕃昌。”

  “芳傅双桂家殽旧,派衍九龙德泽新。”

飞新大份林氏祖宇

  飞新大份氏祖宇,位于安溪县湖上乡飞新村大份。

  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代有修葺。1996年重建。面积约400平方米。

湖上飞新林氏醉面园祖宇

  湖上飞新氏醉面园祖宇,位于安溪县湖上乡飞新村。

  始建年代无考。1980年冬重建,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云二东山林氏祖厝

  云二东山林氏祖厝,位于安溪县长坑乡云二村东山。

  约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后毁于火。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现存旗杆石1块,匾额已毁。

  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楹联:

  “东日冉升光甲第,山峦环抱毓英才。”

  “源溯梓溪千派茂,祖分井兜一枝香。”

蓝田黄柏林氏宗祠

  蓝田黄柏氏宗祠,位于安溪县蓝田乡黄柏村,共有2座。

  一是象卷祖祠。由始祖林梅谷所建,2001年重修 。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二是凤形祖祠,由2世林兰坡建,1994年重修。建筑面积270平方米。

长基林氏宗祠

  长基氏宗祠,位于安溪县白濑乡长基村高魁,始建于清•康熙卅五年(1696年)。

  坐癸丁兼丑未,为五斗厝,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楹联:

  “石室以前原子姓,梓溪而下率鸿基。”

  “长林石室,万派汇流光祖德;基开高魁,百绍箕裘振前徽。”

长涓西兴林氏本音堂

  长涓西兴氏本音堂,位于安溪县龙涓乡西兴村西庚。

  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康熙 卅 五年(1696年)重修。1993年再修。

  堂内有清末四品带刀护卫林森到西庚拜祖时书赠楹联:“处世莫言人所短,论文贵尽已之长”及题赠的“护卫社稷”匾额(已毁)。

  此外楹联还如:

  “本报仙都追祖德,音传西土衍孙礽。”

  “本纪坚公,忠孝传宗齐颂德;音承西河,簪缨世胄永流芳。”

云峰林氏祖宇

  云峰氏祖宇,位于永春县外山乡云峰村。

  肇基与衍传

  “晋安林氏”开闽始祖西晋末东晋初·林禄

  云峰氏先祖林禄(289—356年),字世荫,西晋末东晋初·下邳(今江苏邳县)梓桐乡人。

  西晋·惠帝时(290—306年),林禄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永嘉元年(307年)随琅玡王·司马睿 移镇建邺(今南京市),除给事中、黄门侍郎。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林禄王敦杜玡,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佐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市),是为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广西合浦太守。

  太宁三年(325年)诏归,奉敕守晋安郡(今福建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即率先娶的清河张氏所生5子林恭林晖林畅林期林雅,举家迁居晋安侯官(今福州)都西里。林禄入闽后,继娶阙里孔氏,又生2子林景林暹。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叛乱,越年攻陷京都,林禄奉命讨伐。永和十二年(356年)林禄卒于官,享寿68岁,追封“晋安郡王”。  

  林禄孔氏夫妻薨后,林景林暹两兄弟因当时江淮经苏峻韩晃之乱后,都邑残破,葬其父母于惠安涂岭九龙岗(今属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泉州古墓·林禄墓》)

  后裔称“晋安氏”,尊林禄为开闽姓始祖。

  隋·莆田“唐九牧家”

  隋代,林禄10世孙林茂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

  迨至16世孙林披,字茂则茂彦,号师道,高平太守林万宠次子,于唐代又迁莆田澄渚(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澄渚村)。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官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今苏州市)别驾。

  林披先后娶妻郑氏陈氏朱氏3人,共生9子。建中、贞元间(780—805年),9子先后擢第任官:长林苇授端州刺史,次林藻授容州刺史,三林著授横州刺史,四林荐授韶州刺史,五林晔授通州刺史,六林蕴授邵州刺史,七林蒙授循州刺史,八林迈授雷州刺史,九林蔇授福唐刺史。世称“唐九牧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林杞》)

  林披之女适泉州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元·林钦肇基云峰衍传

  云峰氏,为“唐九牧家”二房林藻派下。

  元·至正(1341—1368年)间 ,晋安氏32世林钦林藻派下)从仙游仁德里徙居永春云峰(现属外山乡) 肇基,为云峰氏始祖;2世分孟夫仲夫季夫3房。

  明·永乐九年(1411年) ,云峰氏有林彦通迁霞蚯(或作“霞坵”,现永春东平镇霞林),为霞蚯氏。

  历史上,云峰氏还有多支迁往仙游和晋江浯洋等地,到东南亚海外发展的亦不少。如马来西亚氏宗亲联合会总会长林吝拿督和林国璋拿督等祖籍均为云峰。

  云峰氏之裔现主要居住外山乡云峰、墘溪、福溪(东溪)约5000人,东平霞林近千人。

  云峰氏世系昭穆(霞蚯氏同此)第15世起字行:“文章弘世德孝友振家声诗书承圣泽”。现有辈份最高的为19世“德”,最低为26世“书”

  修谱

  《云峰氏家谱》始修于明·成化八年壬辰(1472年),林旭首修,自序;广东东莞琏亦有序。自是,代有踵其事者。

  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林侨再修,自序。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南安吴贤伟(号“我渐”)3修,自序;傅夏器林自春亦有序。

  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年),林文焩4修。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林有馨5修。

  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28世林丁汉6修,自序。

  《谱序》抄录

  有谱即有《序》,或述作《谱》之始末,或概述族源及传迁,或述《谱》之范例,不一而足。今从《云峰氏家谱》抄录数篇,以管见云峰氏梗概。(文中偶有传抄讹误)

  明·成化陈琏《云峰氏谱序》

  陈琏(1369—1454年),字廷器,号琴轩,明·广东东莞厚街桥头人。洪武廿三年(1390年)举人,授桂林府教授。建文三年(1401年)升国子助教,永乐元年(1403年)擢许州知州,永乐三年(1405年)改滁州知州,后升扬州知府掌滁州事。永乐十七年(1419年)丁父优。永乐廿二年(1424年)任四川按察使。宣德元年(1426年)任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正统元年(1436年)调礼部左侍郎。正统六年(1441年),辞官归里。著《琴轩集》、《归田稿》等。

  “《云峰氏谱序》

  (明)陈琏

  古之人尊祖而敬宗,敬宗而睦族,民俗所以厚也。夫自一人之身,支分派别而为千百世。及其久也,有富有贫,有贵有贱,服舆亲 □于是始,相视如途人。历世愈远,疏者益疏,甚则富而役贫,贵而奴贱,遂令同宗共祖之人而为佣奴役隶之属,其故何哉?由图谱之不明也。是故族有谱,然后夫派之别也,其源同枝之分也。其本一,贵则不敢凌贱,富则不敢忌贫,而民俗于是厚也。

  是《谱》之作也,所以序昭穆、辨长幼、别亲疏,而尊祖敬宗,睦族之道,举在于是,所系顾不重欤?

  呜呼!王政不行,宗法久废,世道下沦,日趋于伪,簮缨胄胤降为奴隶,故家旧族有谱存焉者寡矣。凡同性中或贵且富则以贫若贱者为非,其族遂藐焉而不之恤。故吾每观人族谱,未尝不与感于斯也。

  氏之先,自莆迁仙溪(仙游县)再迁云峰,今十有九世矣。其显名于唐、宋、元者若干人,世谱具在,虽疏远而弗遗,后世子孙于吉凶会遇,考图谱以明尊卑。夫岂有富贵贫贱之相凌而不相睦也哉?盖古敦厚民俗之遗意,而今日修葺家谱之感盛,心尤为君子之所尚。因序其端,俾他日览斯文者或有儆焉,则孝弟之心,岂不油然而生乎?勉之,勉之。

  明·成化壬辰(成化八年,1472年)秋七月既望,掌国子监事、嘉议大夫、资治尹、礼部左侍郎、五羊陈琏序。”

  明·万历傅夏器《云峰氏重修族谱志》

  傅夏器(1509 —1594年),字廷璜,世称锦田先生,明·南安县锦田乡山后傅村人(现鲤城区常泰街道华星社区山后傅村)。嘉靖十年(1531年)乡试亚魁,嘉靖廿九年(1550年)会试会元。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徙光禄丞,丁忧服阕改吏部稽勋郎中,忤严嵩,罢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云峰氏重修族谱志》

  (明)傅夏器

  老夫徜徉真隐楼时,值贤伟[字懋业,武荣人(指今南安)]抱册谒余,曰:

  ‘此氏家牒也。客于数岁矣。云峰诸君每于风月之暇,从容语云:‘余家自王子受姓以来,传世既远,族属散殊(各不相类,各有区别),莫可考诘。惟是居清源者无虑数千指,我云峰其派也。惧世远情疏,欲重修谱牒,合其散而联其离也。君长于是,愿勿惮劳,为余勒成之。岂惟余受大贶(“赏赐”之义) ,其自王子以下至九牧在天之灵实宠嘉(义“荣耀华美”)焉。’

  固辞,不获也。乃谨按其旧谱,考其世系,序其昭穆行次,列其大宗小宗,贤达有传,孝烈有纪,志铭诗章,切其行实,不虚美者有述。卷帙既成,敢乞大笔,以冠其端、垂不朽。’

  余取而阅之,见其详而不秽,简而不漏,支分派别明如指掌,前缵(义“继续”) 后承,端若贯珠。其用力动矣,其考核详矣!意义深远,老夫无辞以赞子矣。

  抑老夫尚有说:

  盖闻水流有源,木生有根,支派虽殊,其本一也。今望族巨宗,流衍寝多,姓氏纷错,易生淆乱。欲其人情相亲,人伦不书,难矣!故宗派之议当行也。

  《诗》咏‘伐木’,《书》言‘展亲’。骨肉日薄起于恝阔(应为“契阔”。契,聚合;阔,离散),情好之密始诸绸缪。今同宗之人,宴会希少;五服既书,往来多疏。岁时无会合之礼,吉凶简吊庆之仪。欲其休戚同情,亲爱日笃,难矣!故花树家法可取也。

  (按:

  《诗·小雅·伐木》是民间宴请亲友的乐歌。首章以鸟呼伴为喻,说明人不能没有亲友;次章说要以丰盛的酒肴,热诚地款待亲友;第三章说亲友间要真诚相待,往来之礼不可失。

  “展亲”:谓重视亲族的情分。《书·旅獒》:“分宝王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孔颖达疏:“言用宝以表诚心,使彼知王亲爱之也。”《国语·鲁语上》:“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韦昭注:“展,重也。”

  “五服”: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5种丧服。《礼记·学记》:“师无当於五服,五服弗得不亲。”传: “五服,斩衰至缌麻之亲。”孔颖达疏:“五服,斩衰也,齐衰也,大功也,小功也,缌麻也。”后来也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5代。

  “花树家法”:古人认为,族人须常相亲会。程颐曰:“凡人家法,须月为一会以合族。古人有花树家宗会法,可取也。每有族人远来,亦一为之。吉凶嫁娶之类,或须相与为礼,使骨肉之意尝相通。骨肉日疏者,只为不相见,情不相接尔。”)

  《葛藟》之庇,君子为比;鹡鸰在原,《棠棣》歌之。凡以庇本根而急同书也,今或身都卿相而族有沟瘠,或家餍粱肉而宗族仳离,昔日同书连枝之亲,今且转同行路。欲宗族之无散,难矣!故范文正范仲淹文正之义田之法可师也。

  (按:

  《诗经·王风·葛藟》是1首流浪者之歌,抒写流离在外的遭遇和忧伤,着重强调了得不到父母兄弟关怀,失去了亲情庇护的痛苦。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棠棣》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亲情的诗。鹡鸰即“脊令”,比喻兄弟。

  范仲淹虽身居高位,“于苏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并亲自手订立义庄的管理规则,规定任何人包括义庄掌管人犯规,由“官理断”。氏后人继承办义庄的传统,在晚清时达到8000亩,其供给赡养的 范 氏族人有了数倍的增多。)

  莒人灭鄫,《春秋》书之;吕秦牛晋,昭之简册。凡以别生分类,正其气脉,而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也。今荐绅之家忌讳无嗣,潜畜(亦作“潜蓄”)异姓以为己子,祖宗在天之灵不吐之乎?是阳若有继而阴已绝祀。故继嗣之义当明,而异姓之乱宗者当戒也。维颓风,敦薄俗,正一本,笃同气,益昌大。夫九牧历世之芳声者端必出此,敢以足君修谱之意。

  (按:

  “莒人灭鄫”:古人认为,鄫国之所以被莒国所灭,原因在于鄫子取外孙莒公子为后,属于以异姓为后,自灭其嗣。故《春秋》曰:“莒人灭鄫。”非莒人灭之,以异姓主祭祀,灭亡之道也。

  “吕秦牛晋”:《鹤林玉露·卷5·甲编》“吕秦牛晋”条:“秦虎视山东,蚕食六国,不知六国未灭,而秦先灭矣。何也?始皇吕不韦之子,则是氏为氏所灭也。司马氏欺人孤寡,而夺之位,不知魏灭未几,而晋亦灭矣。何也?元帝牛金之子。”“元帝乃牛金之子”有误。《晋书·卷6·元帝纪》有语云:“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通小吏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案:晋宣帝·司马懿卒于嘉平三年(251年),而晋元帝生于咸宁二年(276年) ,相距25年,况牛金宣帝所鸩,尚死于宣帝之前,依《晋书》所记,元帝系“小吏氏”之私生子,非牛金之子明矣。则是司马氏为氏所灭也。)

  君曰:‘唯唯。’遂援笔书之,以为氏规。

  明·万历庚寅(万历十八年, 1590年) 菊月(九月)

  赐进士出身、奉训大夫、吏部郎中、武荣傅夏器序。”

  明·万历林自春《云峰氏重修族谱序》

  “云峰氏重修族谱序

  (明)林自春

  自春自学操觚(觚,古代作书写用的木简。操觚,原指执简写字,后指写文章)诗,读氏族谱记苏洵氏族谱》,开宋人私撰族谱先例),而知谱之所系匪轻也。及稍涉世,尝见人处族若秦、越(春秋时秦、越两国一南一北,相距甚远,不大往来)然,即有和睦,又聚麀无伦,迁居者至不相往来。此其谱牒不修之弊欤。

  (按:“聚麀无伦”:《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父子共一牝。)

  我族之谱,自仁甫公以来至我彦通公迁霞坵(霞蚯)之后,高祖叔一修于成化壬辰(成化八年,1472年),曾祖叔再修于弘治乙卯(弘治八年,1495年),抵今百有余年矣。抑且疏略,未备近由,忽承我割股腾闱叔得玉湖《谱》,历览所自,知其可以补吾谱之不足也。

  [按:腾闱林腾闱,字(或号)近泉。明·吴贤伟《重修云峰林氏族谱序》:“乃按近泉所得玉湖《谱》及肖梅所编葺世系。”《九牧云峰氏族谱》(季夫房)收录有吴贤伟仲夫七世孙腾闱割股疗亲实录》。]

  适今年我族人以修谱事属武荣我渐 先生吴贤伟号“我渐”),呜呼,吾谱其将成乎!

  夫先生游于余久矣,其宾我云峰,知吾林亦深矣,矧学渊遂(即“渊邃”),识高古,足以任此,无难者乎!先生亦慨然自任。遂按玉湖谱与吾叔旭、侨所修及君佩所编辑世孙,互参考证,使上自比干,下至于今,世世相承,昭如指掌。而编辑世系,互参有条。又增谱规,重坟墓,存伦存序。又注意于冠婚丧祭等礼,极有重本正源之思。至如立传名下,或病其书善略恶,以非直笔不如此,谱法也。

  噫,吾谱成矣!凡我子姓,相与遵而守之。思承先德,务循家规,毋效世人处族,毋仍前日旧弊,使德业焜耀,仕武日兴,则十德岂专美,九牧岂独隆!且初盛于济南,再盛于下邳,盛于莆阳(莆田),盛于仙溪(仙游),不将指日盛于桃源乎?

  明·万历庚寅(万历十八年,1590年)十月既望(十月十六日),二十五世孙自春志。”

  清·康熙林丁汉《云峰氏重修族谱志 》

  “云峰林氏重修族谱志

  (清)林丁汉

  自来族有谱,无异国有史。虽然史者天下之公,善恶必明,非是无以存直道;谱则一族之私,无过叙世代源流、辨亲疏长幼,瑕疵必略,勋德必登,自非大违祖训不敢弃之,盖隐恶扬善,所以展亲(“展”,重也 ),此其与史异也。

  我云峰旧《谱》,始自公所遗,继自公一修,自是代有踵其事。以至崇祯辛巳(崇祯十四年,1641 年)文焩修之。旋经国朝定鼎以来,于今巳卯(康熙卅八年,1699年),五十有九年间,有庚戍岁(康熙九年,1670年)有馨一修。率多混增,谬加奖誉,殊非纪实体也。今将再议举行,庚戍前者因而删饰,庚戍后者因志而勿失。诚恐失今不修,子孙蛰蛰(蛰蛰:众多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朱熹集传:“蛰蛰,亦多意。” ),则比前倍多;居从纷纷,将来莫考。

  且夫志谱何难,不过一族细事,非如国史重大,必有奇才异能始可就也。第无倡之,抑亦难乃(疑为“办”字之误) 者。二十八世孙义龄留心族务,既倡修祠宇,旋念及族系,佥谋于长侯诸兄曰:‘ 居族日益繁,而斯谱久未续。吾辈将老,倦于勤矣。有事服劳,后生职也。’因布诸族,以命丁汉何能,亦何敢?

  独念谱者,展亲之事,亦敬祖之事。凡为子孙,当勉习也。况搜录房派,忝订事实,诸兄既一一倡先,示以大意,効执笔而已,敢拒命哉!爰是勉力缉成,因不禁一言以志,诸兄共成此举,继往也,开来也,寄意匪浅云。

  清·康熙己卯(康熙卅八年,1699年) 阳月(十月 )之吉日,二十八世孙丁汉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