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庄氏家庙

【晋江市青阳梅岭街道梅青社区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

  南宋·嘉定庄祐孙肇基青阳。
  元初庄、蔡两姓之劫

    ——扶宋抗元。
    ——庄思齐有恩于蔡氏。

  青阳庄氏与明教
    ——庄惠龙 。
    ——后辈的继承(4世。5世。)
    ——明初庄震远、庄珍犯官事案(丁善纠于乡。庄震远、庄珍被逮卒于狱。)
  丁氏明教信仰的转型和世俗化
    ——6世。
    ——7世。
    ——8世。

  科举功名
    ——明代。
    ——清代。

  衍传。
  家庙沿革。
  家庙规制

    ——概说。
    ——门厅。
    ——天井。
    ——正厅。

  附一:思齐 庄氏宗祠
  附二:祭礼

    ——朔望礼。
    ——祠祭。

  青阳氏家庙,位于晋江市青阳梅岭街道梅青社区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内青梅山之阴。

  “五店建筑群(明—民国):晋江市五店街”,“氏家庙、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氏·青阳石鼓氏家庙》、《泉州民居·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

南宋·嘉定庄祐孙肇基青阳

  青阳氏祖籍河南。

  唐·光启二年(886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庄森(字文盛)因避中原战乱,跟随舅舅氏入闽,肇基永春桃源里,为闽南氏始祖,该族后称“桃源锦绣氏”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桃源锦绣氏9世庄夏(1155—1223年)封永春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衣金鱼袋,从永春县蓬莱山徙居泉州府城,蔚为大族,其地即称庄厝埕(今庄府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夏》)

  桃源锦绣氏12世庄祐孙(1211—1265年),号古山,亦迁泉州府城依附曾叔祖庄夏,官居廷署。

  庄祐孙读书重义,志尚高远,值宋末社会动荡,乃致政而归。因爱青阳五岳山水之秀,时往游焉,与宝谟阁学士蔡次傅、进士王节道同志合,恒为文字之会。约在绍定三年庚寅 (1230年),与氏10世姑、蔡次傅从妹(名号五泰孺人)合婚,在青阳买田筑室定居,成为青阳锦绣氏肇基始祖,后裔尊称古山公”

元初两姓之劫

  扶宋抗元

  庄 祐孙生子5。

  南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元兵陷临安,恭帝降。遗臣奉赵昰等入闽,五月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1276年)。当年十一月,元兵入闽,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端宗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地域。

  青阳氏和氏都曾投入到扶宋抗元的洪流中。庄祐孙的5个儿子与蔡若济倡义迎幼主驾于郊野。幼帝嘉其忠,授庄祐孙次子庄思齐(2世,塔房开基祖)以平乡尉之职。

  祥兴二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张世杰遗于崖山,幼主祥兴帝赴海死,宋亡。曾经拥护过南宋幼主的官员、民众,纷纷遭到元兵的追杀。青阳氏和氏都面临废乡灭族的危险。庄祐孙的5个儿子有3个惧蒲寿庚之杀,散处四方,独庄思齐及弟庄公茂归隐青阳故山以奉父老。庄思齐庄公茂生卒年具不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庄思齐有子庄圭复,卒于元·至正廿四年(1364年),却至明· 洪武九年(1376年)才安葬;配陈氏,生、卒年无考。庄公茂次子庄惠龙

  庄思齐素有才名,忠信闻于外,是泉州名师,元朝政府也想拉拢他。元朝官员屡次邀请其出山为官,均遭拒绝。为待庄思齐回心转意,元廷放弃对青阳氏族人的剿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思齐》)

  庄思齐有恩于

  蔡若济是青阳氏族人,庄思齐 之表弟,曾任南宋·潮州府司户参军,因保护宋幼主南下,被元兵一路追赶。元兵来到晋江后,曾派兵至青阳,准备诛杀蔡若济一族。

  据称,当此危难之际,氏将厝宅田园、金银财宝以及宗祠祖墓等,尽皆交托庄思齐保管,星夜逃亡他乡。庄思齐命人将氏厝宅内灯笼上写的“蔡”字,统统换成“庄”字。元兵到来时,因为找不到氏厝宅,只好作罢,留下来的氏族人悉数躲过劫难。数年后,逃亡的氏陆续返回青阳,定居蔡厝一带。庄思齐便将之前代管的动产及不动产完好无损地归还氏。

  氏族人深感庄思齐大恩,当时即将其长生禄位奉祀于氏宗祠,交代子孙将来春、冬两季祭拜列祖列宗的同时,要一并祭祀庄思齐氏子孙恪守祖训,代代相承至今。

青阳氏与明教

  明教,亦称“摩尼教”,唐代传入我国。会昌(841—846 年)汰僧,摩尼教徒为逃避镇压,改“摩尼教”“明教”;时有呼禄法师者,逃入闽,游方泉郡,将明教传播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摩尼教》)

  元代,朝廷对各门宗教较为宽容,明教在泉州一带(主要在晋江)转入公开活动,颇为流行,并在晋江县罗山乡苏内村的华表山麓建立“草庵”明教寺;遗址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宗教·摩尼教·草庵》)

  庄惠龙

  庄惠龙(1281~1349 年),号海月,元·至元九年己丑(1349年)卒;青阳氏3世,庄祐孙孙,庄公茂次子。

  《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集外篇》收录元·至正(1341—1368年)间晋江主簿欧阳贤庄惠龙《墓志铭》,有曰 :

  “……公夙失怙恃,既长,聪明特达,通于自奋,凡经传子史悉皆涉猎其义,又且长于诗,其青阳景物与硕士赓和者,句语清奇,真林泉下之逸老也。

晚年厌观世谛,托以‘苏邻法',构摩萨坛于其里之右,往来优游,自适己志而已。素以善诱掖人,常若不及,以故乡人有化之者。

  至元己丑十月二十一日疾终于正寝,先日偏与亲故诀别,至是且勉其诸子以为善最乐而卒。

  吁!非公学行之高,何其声名之著赫如也;非公识见之真,何其生死之际泰如也……予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公其有余庆乎!

  为之铭曰:‘世积德,云礽衍盛。以及其身,式笃余庆。性海渊澄,心空月莹。青阳之西,洪基之顶。镌石峋嶙,以彰景行。’”

  《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载:庄惠龙“幼失怙恃,励志自强。从游乡先生丘钓矶丘葵钓矶之门,孝友刑于家,文章名于世,咏诗百首,绵可刑后。拓业千亩,以遗子孙。晋邑主簿欧阳贤甚器重之,称之为‘林泉逸老’。晚年厌观世谛,托以‘苏邻法',构萨坛以为娱宾优游之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丘葵》)

  【按:

  “世谛”:与“真谛”相对应。《释典心经》曰:“二谛:世谛以世俗显缘起之事,诸法历然,劝臣子以忠孝,劝家国以和治,此依俗谛。真谛,彰本寂之理,一性泯然,是非双泯,能所惧之,此依真谛。”

  “苏邻法”:摩尼教诞生于苏邻国,在摩尼教公开活动的元代,已有称“苏邻法”者。】

  庄惠龙应是晋江摩尼教(明教)组织中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

  庄惠龙初从丘葵学儒,晚年随着5子(天爵天骥天德天觉天瑞)、4侄长成,兴家立业,氏家族也在青阳站住脚跟,并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以“锦绣传芳”为荣的儒家忠君报国思想此时已无现实意义,道家的“清静无为”、“绝圣弃智”主张又稍嫌消极,于是不满足于林泉吟咏自乐,“厌观世缔”,只得从明教教义的明、暗“两宗”(光明、黑暗)及其所提倡的“清净光明”、“大力智慧”中寻求精神寄托,信奉明教,并于元末构建供奉摩尼光佛的摩萨坛,发展信众,组织族人、乡党参与明教活动。

  庄惠龙所构“摩萨坛”,俗称“石鼓山菜堂”

  《泉州桃源氏族谱汇编》载,庄惠龙“有菜堂地基一所,年租棉花九十斤,与子孙轮收为蒸尝。后族蕃,共分其地,仍以地换租税十八石。”

  【按:

  “石鼓山菜堂”地处晋江一中内靠管篷教师楼一带,庄惠龙当年所居在今杜山大井口后轩,此座菜堂与“构摩萨坛于其里之右”方位吻合,应是当年惠龙所建“摩萨坛”。

  后经历史演变,“石鼓山菜堂”前厅祀观音关帝爷等佛道俗神,但信徒则长期保留食素、添油供养明灯等明教戒律和活动习俗。后由“震福房”凤美三管理,明末凤美三就有12世、13世大小菜堂公(父子)住持的谱载和传说。廿世纪40—50年代初,菜堂前园地还种植棉花;最后住持是竹树下村名为“不姑”的菜姑。信徒中还包括居家“长斋”的菜姑、菜叔和长年居家坚持“早斋”或初一、十五(也有初九、十九、廿九)“短斋”的男女信徒。每月设坛做敬时,由住持跪在坛前念经,众信徒焚香参拜。菜堂后厅供奉有不知名神祇(现已无法断定是否为摩尼光佛),平时不开放。

  “石鼓山菜堂”曾一度成为一中教师宿舍、卫生室和贮藏间,“文革”后期被生产队拆除。】

  后辈的继承

  据《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

  4世

  庄谦(1299—1363年),号阳山,思齐房(塔房)庄圭复长子,庄惠龙侄。“平昔安分,持身俭朴,建造塔上保斋堂。”黄氏,生4子。庄谦虽架造“塔上堡斋堂”,但其思齐房子侄并无“从空”的记载,而庄惠龙孙辈、曾孙辈又有6男女入空门,可见“塔上保斋堂”当是“石鼓山菜堂”的分坛,是庄谦庄惠龙逝世前后新开辟的另一明教活动中心。古时轩内、隘门头均属塔上堡地界,现隘门头村道入口不远处有菜堂遗址。

  【按:“塔上堡斋堂”遗址后来演变成青阳每年正月朝天拜会(做天香)民俗的集中地和八堡当境神(道教俗神)拜会法云院(属佛教)的出发地,该民俗嘉靖时期已有,是青阳明教与佛、道大融合的象征性宣示。】

  庄讯 (1304—1340年),庄圭复次子,庄惠龙侄。“平生谦和恬退,善守现成之业。”生1子

  庄诚(1310—1359年),庄圭复第3子;庄惠龙侄。“敦厚恬退,孜孜为善。”

  庄天冀(1307—1398年),字希德,号裕斋庄惠龙次子。精修文学,承担“奉祀宗先”、“扶持门户、家风弗坠”重担。原配陈氏

  庄天德庄惠龙第3子,“从空”,虽未记他往何寺院为僧,只记其卒葬自家“菜堂”(即摩萨坛、石鼓山菜堂)宅地基。庄惠龙5子中,长子庄天爵掌管家业,次子庄天冀精修文学,第3子庄天德入空门为“□达”“□”,太阳出现,光明之义;“达”则兼善天下,传播之义。“□达”是明教寺庙某种级别的僧侣,天德卒后墓葬亦在“石鼓山菜堂”宅基地,可知天德应是出家在摩萨坛的首任住持僧,专务寺内活动。

  庄天瑞(1319~1382年),字希信,卒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庄惠龙第5子。“又且食素斋,乐施与,构造普照寺钟楼,塑佛像,舍田租供养明灯,僧人立像祠祀之。”《晋江文史资料》,现普照村古时是座小山,山上有普照寺,香客多来自外村的信男信女,香火甚旺,后渐聚民居,“村因寺得名” 。时天瑞年轻力壮,从他后来对普照寺的重视似可推测,是兼负对外联络的活动骨干。此处很可能是青阳近郊的1处明教信徒定期活动场所。

  5世

  庄瑄(1320—1370),庄谦长子。“平生勤俭,不事华靡,常戒子孙:‘古云,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尔等宜勉之’。”应元

  庄震彦(1367~1427年),号隐然庄天瑞第5子。“平素亲善而疾恶,专务和睦于乡邻。”专门负责与附近乡邻的秘密联络。

  明初庄震远庄珍犯官事案

  入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嫌其(明教)教门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大肆摧残。洪武八年(1375年),明军统一泉州,赋税、徭役、戍边又加重百姓的困苦,明教信仰却 依然为青阳百姓所尊崇 ,但明教信徒不得不转入秘密活动。洪武十五年(1382年)庄天瑞去世时,庄惠龙的长房长孙庄震远庄圭复之孙庄珍庄圭复次子庄 讯之子)均已壮年,而庄天爵次子庄震岱、次女庄玉庄天冀次子庄震寿庄天瑞次子庄震昌、次女庄珍则先后入空门。这些5世的孙辈、侄孙辈都继承父祖之志和家训,成了明教秘密活动骨干。

  丁善纠于乡

  由于明初晋江一带里社沿袭元代情况,摩尼教盛行,官府厉禁犹不止。有司让丁善纠于乡。洪武廿四年(1391年),丁善揭发岸沟村等地有诸姓的摩尼教信徒结党触禁,报请官府逮治。但是,新令方严,而犯纲者众,案件岁久不决,刑部干脆将这些摩尼教信徒,连同丁善父子一并抓到京城去。后来结案,将18名摩尼教信徒“坐远卫充军”,才把丁善父子放回。(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摩尼教》)

  丁善(1343—1420年),晋江陈埭氏4世。《陈埭氏族谱》记:“时海内甫定,尚袭蒙古、色目之旧,里社好为白莲会(摩尼教),摇惑众志,官虽厉禁犹不戢,有司廉公行谊,使纠于乡,公发岸沟诸党触禁,白请以官治之。新令方严,而犯纲者众,致狱岁久不决。奏下刑部,逮公与诸党至京,连及公之长子俱下狱……乃治诸党十八人编戍,而出公父子于狱中。”

  庄震远庄珍被逮卒于狱

  青阳在岸沟村附近,当时禁行摩尼教(白莲会),晋江“犯纲者众”,青阳氏在所难免,庄震远庄珍同时被逮,分别于洪武廿四年辛未( 1391年)六月初八日没于三山(今福州)狱中和洪武廿五年壬申(1392年)二月初二日没于京师(今南京)。

  《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载:

  庄震远(1336—1391年),庄天爵长子,青阳氏5世。“天性敦厚,酷好儒术,官路别置一室,延致鸿儒夏秦而师事之。平生增拓租税有千余石,视祖业尤大焉。尤乐施与,凡有闾里细夫、江湖谒者有以贫告者,解衣推食,曾无吝色。构法云寺大悲阁一完……又洪武辛未,为斗级事递三山,弟欲代之,公曰:‘事非汝所晓,吾往直之。’后一干人俱坐远卫充军,公则忧懑成疾,六月初八日而没于狱,于是得免焉。享年五十有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夏秦》)

  庄珍(1340—1392年),思齐房(塔房)庄讯之子,青阳氏5世。“性行纯谨而无骄人之色,治家整饬而有父祖之风。大明·洪武壬申二月初二日为公事没于京师,享年五十有三。”

氏明教信仰的转型和世俗化

  从丁善举报致使“十八人编戍”庄震远庄珍被逮卒于狱这起事件,晋江摩尼教(明教)受到重大打击 ,也殃及庄惠龙庄天爵长房基业。尽管洪武廿六年(1393年)以后,由于户部尚书郁新和礼部尚书杨隆的奏留,才对明教采取“待置不问”的态度,但仍然没有放开。此后青阳氏明教信仰犹传承数代,但明朝的打压却从未停止,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的25年中,氏族人又多次遭遇生离死别打击。

  在这一阶段,虽然青阳氏不少人保持“父祖之风”,但明教已转入秘密活动,日趋衰落,隐入或融入道教、佛教和其他秘密宗教 ,出现明教信仰与儒、道、释融合的方向转化,并进而走向世俗化。这种情况在6—8世很典型。

  六世

  氏6 世多生活于洪武至永乐年间,虽然经过禁绝摩尼教的风波,但有些人仍不改初衷,坚持信仰。

  据《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

  庄嗣祖 (1359—1416年),号静庵庄震远遗孤。“在襁褓中而失恃,哀痛未已,父没远方,誓不荤食,而为终身之慕,仍拨租税三十二石、棉花二十五斤与子孙轮收,以供考妣蒸赏及春秋扫墓、俗节荐新等费。奉养继母愈益孝谨,友爱弟妹,宽仁纯至,平生足迹不到公门,凡有户役,表弟氏代之。永乐晋邑大饥,公发粟煮糜以赈之,乡人感德,常在口矣。又建五塔梵王官,仍盖亭宇以便行人憩息。”庄嗣祖隐迹五塔山前(轩内一带),依托宫、庵坚持信奉明教,重新创业,在轩内开启并奠定“壁立房”一派宗基。永乐十四年(1416年)卒。有子2:仕椿仕松

  庄应元(1343—1388年),“思齐房”(塔房)庄谦孙,庄瑄子。性行敦厚,介然有守,构华第,拓产业。裔孙数代入仕为官,显赫一时,称青阳“文献第一家”。妻王氏(1345—1427年),《墓铭》记她“不幸中年弃其所天,守志不回,长茹斋素,善教诲,乐净施……临终之际举无疾恙,先一日戒诸孙曰:‘襄事称家,勿以世俗华侈为尚,是吾所愿也。’”其遗嘱子孙葬丧从简,合乎摩尼教规则。

  庄应愈(1365—1417年),字世昌,号乐善;庄瑗长子。“天性特达,读书好义……因公事卒于远方,享年五十有三。”《族谱·外集》收录的1首挽诗。该诗题记曰:“大明乐善处士,公讳应愈,字 世昌 ,永乐丁酉(永乐十五年,1417年)因公事殁于远方,其志铭已失,存挽诗一首。”其诗曰:公青年富经史,中岁还闻邃禅理,满床黄卷怡心颜,一部莲经挂唇齿。菟裘终老深汝期,蜂虿致螫焉能知 ?州司临行急星火,四千里道趋京畿。暂作归程浪惊喜,江桥初过莆阳水,官兵胠箧还探囊,行于途穷跬步履,去住彼此音问疏,俄惊驲讣伤长徂,邺妇不闻诉冤抑,吉郎无地脱刑书。妻子相看啜其泣,噬脐追悔何嗟及。平生涕出思无从,今日衣巾为公湿。”从挽诗内容分析,庄应愈分明是1个“合释道而一” 的摩尼教徒,还可能与庄嗣祖庄应铭都是明教活动骨干,因宗教信仰而犯了官司被逮送京师,不是去应付一般“公事”的。

  庄应铭(1366~1420年),庄应愈的叔伯兄弟,可能与庄嗣祖庄应愈都是明教活动骨干,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 “公事”卒于远方。

  庄慧祖(1372—1399年),庄震福长子。配李氏(1377—1427年),讳妙音“痛夫君早没,克尽妇节,弗二初心。晚年乐善好施,捐钱万有余文,采画法云寺大悲阁一完。”

  庄扬祖(1376—1451年),“希信房”庄震华次子。“天性刚勇,从幼失怙,承慈闱之训,读书重本,不惑邪说。”【按:此记载虽说明随着族群的扩大和外部社会的影响,青阳庄氏家庭对世守的摩尼教信仰出现分化,也从侧面透露了其族人多有惑于“邪说”即信仰摩尼教的。】

   庄铭祖(1381—1426年),号澹斋“希信房”庄震华第3子。“博览麟经,补郡庠生。屡试乡闱不第,后观光上国,而游太学,应例冠带而归。”“叔父震彦修宗谱……乃怀入太学,而求名公钜卿序其端,因得韩王大书‘氏族谱’四字以赐。”

  庄宽祖(1391—1441年),号平山“希信房”庄震彦长子,开基“三光天”,这与当年氏主导的青阳明教活动中心移至五塔山前不无关系。庄嗣祖卒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时庄宽祖26岁,与庄嗣祖长子庄仕椿(时31岁)成了新的活动人物。庄宽祖“态度轩昂,果敢好义,时人称之为‘山林卿相’。”“一方居民争讼,武断乡曲,无敢健讼,郡邑称其都为上都。”宣德六年(1331年)为“公事”羁押 三山(今福州)10年,正统六年(1441年)三月初一日薨于三山。【按:“三光天”原称“山中天”。此地是明初青阳明教活动的1个秘密场所。日月星“三光”与明教信徒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光明”的象征吻合,而庄平山氏明教信仰转型期活动的重要核心人物,故改名“三光天”。】

  庄承祖庄奕祖庄震贤之子。

  庄森祖(—1331年),号靖节“希信房”庄平山庄宽祖平山)三弟。宣德六年(1331年)“兄长庄宽祖有难,公捐生,往次三山而解之,七月廿一日竟卒于三山,享年二十有九 ”

  七世

  据《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

  庄梁 (1365—1411年),字可才“思齐房”庄谦曾孙,庄应元长子。“赋性谦和,乡闾见称,守成祖业,乐善好施。捐己资构武当行宫名曰‘斗坛’于里之中。”生一子宜传“斗坛”始建于永乐(1403—1424年)初或稍前,是青阳氏明教信仰活动开始转型的重要标志。【按:“武当行宫”应当是供奉“ 上帝公”的道教宫庙,现青华村地界并无“上帝公宫”;而八角楼原晋江市政府旧食堂旁曾有1座“上帝公宫 ”,遗址约在原晋江市政府大楼至西围墙间,据传,明·永乐间此地正处青阳顶下市间的“里之中”,即“斗坛”处所。】

  庄仕椿(1386—1426年),庄嗣祖长子,6岁随父庄嗣祖隐迹五塔山前轩内,“璧立”长孙房轩内始祖(轩内可能是“塔上堡斋堂”或宫、庵之轩)。庄嗣祖卒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时庄仕椿31岁,与庄宽祖(号平山 )成了明教新的活动人物。庄仕椿“器宇清高,持身俭朴,上承列祖别业善守而弗失。事亲以孝闻,事长以悌称,平居素履历有士君子之风。”文中所称“列祖别业”者,当是已废“塔上堡斋堂” 和收取租税的田产等。庄仕椿李氏,讳慧绣(1385—1470年),“相夫教子,各适其宜,仍将铸铜钟乙口,舍入郡治崇福寺轮藏殿,名铸于钟。”

  庄仕松(1391—1441年),号寂轩“璧立房”庄嗣祖次子。“早游郡泮之中…… 好行善事,里有普照寺,久废,赋役钱粮每累里分,公忧之而建住持,仍捐己资为之修葺。僧人德之,而刻其名于梁。”

  庄砮(1389—1462年),庄应德长子。“性好虚无学,师事五千言,至以其子效之。”

  庄佛养(1405—1468年),号谦轩“震福房”庄添祖子,庄天爵(4世)季子庄震福(1346~1375年,5世 )孙。“父服王事没于京师,克遵慈闱之训,而有父祖之风,见义勇为,奋励自强,别构华第于居之南以奉慈闱。晚年(约天顺至成化间)乐善好施,重建石佛岩 (草庵寺)、万石峰(草庵寺后),以为乡人春秋祈报之所。”开启并奠定“震福房”宗基。

  庄存祯(1411—1474年),号安然“希信房”庄震华次子庄扬祖的第3子。“教诲子孙,弗倦寒窗。厥后孙荣,以易经登第,实公之力也。”

  庄孟端庄震贤之孙。

  庄善端(1414—1456 年),号安逸,永乐十二年(1414年)生;“裕斋房”庄奕祖第3子,庄震贤之孙。“爱亲睦族”,“(正统六年,1441年)有族叔(指庄平山殁于三山(今福州),为之扶柩以归。”“祀事多废,首举朔望之礼。” 景泰七年(1456年)卒,享年41岁。

  庄勉(1422—1471年),字体昂,号松壑庄震哲孙,善端从弟。“尊祖重宗”,更于所居之东独建小(宗)祠堂海月公宗祠”以奉祖祢,兴春秋之祀、朔望之礼。

  【按:

  “希信”一派另建有“海月公三房宗祠”,祀天德天觉天瑞3房门户。

  清·乾隆廿八年癸未(1763年),“裕斋”一派改扩建“海月公宗祠”,成现在规模。】

  八世

  据《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

  庄宜传(1403~1478年),号无逸“塔房”庄梁子。“学行彰闻,淑成四子,以补庠序,延致名贤而教乡遂。青阳之俗为之风化,更加淳厚。氏之族得之倡导,始习举业。”自此科举不断,盛于一时。宜传生5子。

  庄启(1403—1463年),号 耕叟“ 裕斋房 ” 庄 孟端 长子 。 “ 好义勇为,正统间 ( 1436—1449年 ) 盗发,都统兵著公督民兵赴永春、德化扦御 ……一日病革,呼 等谓曰: ‘ 夫死生者,昼夜常理,修短定数,奚足悲念 ……吾观世之葬者,谄谀以干铭,虚张少实,不以质朴为本,而以浮靡为尚,本欲扬其亲,而反为亲累也。 ’ ”

  庄继仲 (1419—1474年),号隐耕“璧立房”庄仕松长子。“又好乐善施与,苟有寒窭者到门,解衣推食以与之,更无几微啬色;又赎民舍以广大圆觉尼寺,捐己资而重建五塔僧堂。”儒者蔡清为撰墓志,记其“于桥路、祠亭、庵宇之类多所修建,亦可见其乐善好施而有及物之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庄蕤(1412—1458年),号晦耕“璧立房”庄仕椿子。“蒙朝廷恩赐冠带以荣身。”

   庄昭(1418—1487年),号怡然“裕斋房”庄孟端第3子。“郡邑之中,公乡器重,郡守固知公宗贤,奉书拜请,以为郡庠乡钦副宾。”  

科举功名

  青阳氏一族因8世“塔房”庄宜传极力倡导,科举之风兴起。自9世庄荣于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始中举人起,又有庄昌期庄安期庄琦庄晋阳等人科举出仕,自此科举不断,盛于一时。正统儒家思想变成青阳氏的主流,先世的摩尼教信仰的影响渐趋淡薄,自9世以后的传记中就多记载族中功名科举及缙绅事迹,而少见与宗教相关的内容了。

  明、清两朝,青阳氏共出状元2名、进士15名、举人19名、贡生8名,及至仕宦显达者,共有百余人之多。

  明代

  庄昌期(1454—1513年,9世),字际运,号清慎“塔房”庄宜传第4子。明·弘治(1488—1505年)间岁贡,授广西桂林府全州州判,卒于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昌期》)

  庄安期(1458—1523年,9世),字际休,号纯斋“塔房”庄宜传第5子。以贡士授新会训导,9年秩满,投牒请老。后以孙庄国祯贵,赠封河南布政使。庄安期有3子:。(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安期庄国祯》)

  庄偁(1501—1581年,10世),字子认,号奇峰“塔房”庄安期第3子,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年)四月生。品德兼优,郡邑推重。因长子庄国祯贵,赠浙江按察佥事(正五品),后诰赠通奉大夫、河南左布政使(正二品衔)。万历九年辛巳(1581年)八月卒,赐祭葬。生5子:国祯(进士)、国祥(庠生)、国裕国宾(庠生)、国禧(太学生)。

  明·嘉靖八年(1529年)已丑科,族人庄用宾庄一俊庄壬春同榜举进士第,被誉为“一榜三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庄一俊》)

  庄国祯(1527—1604年,11世),字君祉,号阳山“塔房”庄偁长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终户部侍郎(二品)。万历卅二年(1604年)卒于家,赐祭葬,入祀乡贤祠。配参政王慎中之女,封二品夫人,生3子:懋仪懋华懋声。(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国祯王慎中》)

  庄安世,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武举会试第一,九月中武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安世》)

  庄奇显,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二(榜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奇显》)

  庄际昌庄用宾曾孙。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会试、廷试皆第一(会元、状元)。天启元年(1621年),庄际昌汇萃“八耕”宗贤,在后轩巷西侧建起规模宏伟的海月公长房(八房)宗祠”,重塑长房门户家风,共思杜山井养之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庄际昌》)

  庄懋仪(1545—1610年,12世),字彦瑞,号龙岩“塔房”庄国祯长子。明•崇祯(1628—1644年)间以父荫官授光禄寺署丞。

  明·弘治(1488—1505年)到崇祯(1628—1644年)间的5次科试中,出了10名青阳氏举人(每榜2名):庄晋阳庄琦庄尚稷庄履朋庄懋华庄懋声庄履万庄钦邻庄际元庄际耀;誉为“五科十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琦庄尚稷庄履朋庄懋华庄钦邻》)

  其中庄懋华(1553—1620年,12世),字仲玮,号泰岩“塔房”庄国祯次子。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举人,万历十七年已丑(1589年)登陶梦龄榜进士,授行人,转北部主事,调礼部仪制司,督学贵州,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等职。(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懋华》)

  庄懋声(1559—1598年,12世),“塔房”庄国祯第3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李光缙榜中第10名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

  清代

  庄延裕庄际昌孙。清·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延裕》)

  庄有恭,清·乾隆四年已未(1739年)状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有恭》)

  此外,还有受制封为“一门忠孝”庄方圹

  庄材鳅,光绪十八年( 1892 年 )生于青阳。父早逝,十来岁随大哥往菲律宾谋生。后与在菲的族人一道,由合开杂货店起步,发展到经营一家公司。1936年,国内发起“捐机祝寿”活动,以为蒋介石祝寿名义捐款买飞机。当年1架飞机价值十万元,庄材鳅以公司名义认捐1架。1942年3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菲律宾,庄材鳅 被抓入狱,财产全部没收。1945年抗战胜利,庄材鳅重获自由。他在恢复事业的基础上,扩展了烟厂、纺织厂、制铜厂等实业。此后他回乡捐资办学,捐建养老院等。

衍传

  氏在现青阳有多个衍支,有思齐、裕斋、希信、振福、未庵诸小宗,各立宗祠。

  自创青阳以来,青阳氏后裔多有徙居外地,主要繁衍同安、惠安、南安、龙溪、长泰、海澄、泉州各地,以及广东潮州一带,

  清末至民国,大批青阳氏族人前往南洋开拓谋生。旅居海外族亲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数十万之众,仅菲律宾氏宗亲会青阳籍人就占70%以上。

  有《青阳科甲肇基氏族谱》,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5世庄震彦等始修,嘉靖廿七年 (1548年)11世庄用宾重修,天启二年 (1622年)14世庄际昌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庄际昌》)

家庙沿革

  据明•天启七年(1627年)修编的《晋邑氏族谱•建祠堂传叙》载,祠堂初始共有2次建造:

  第1次建造于嘉靖九年庚寅至十年辛卯(1530~1931年),系10世庄科(号青峰)始倡,10世庄肇中(字淡然)主持建造,地乃9世庄荣(号未庵)早年用130两银购买而今捐出的。该祠宇毁于嘉靖廿七年戊申(1548年)倭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乱》)

  第2次重建祠堂,断断续续历经半个世纪方完成: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倭乱始平,10世庄偁(号奇峰)倡议重建,庄仲山诸族人协力,因当时物力尚绌,仅重建祠厅1座。11世庄用宾(字君采,号方塘)成之。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在13世庄履丰(字中熙,号梅谷)、庄履明(字中益)倡议下,又建门首1座,使祠宇焕然一新。

  后因水涵不通,栋柱蚁患,祠宇损坏严重。万历廿七年已亥(1599年),11世庄国祯(字君祉,号阳山)的率领下,重建东西厅,易栋开涵。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12世庄懋华(字泰岩)的带动下,对祠堂再次进行了修茸,整修两廊以下各窗门,筑诸砖墙,并砌门前石庭。

  至此,祠堂体系完整,规制崇宏。

  后历代迭有修葺。1980年再次重修,1982年落成,铭文为纪。重修碑称祠堂始建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不确。

家庙规制

  概说

  青阳氏家庙“堂窥万象,门对三台”“双烛(塔)浮图前拱照”

  家庙建筑保留古制,占地面积约 925平方米,坐南向北,砖木结构,体系完整,规制崇宏。其面阔7开间,前后2进,整体由门厅、天井、正厅组成。

  单檐歇山顶穿斗式屋盖,屋脊高低错落,各起别致的燕尾,屋角耸立鸱吻,檐前塑造起高扬的卷草,饰以五彩的剪瓷图案,组成富丽堂皇的屋顶。

  氏家庙的山门、正厅立柱素有“九十九支半柱”之说。其中99支为石柱,基座为坚石砌造;半枝为木柱 ,是利用家庙后壁墙左角保留着的一大块风水石作为天然柱础,再在天然柱础上加上半枝木柱而成。这半枝木柱,也给遍衍外地的裔孙回乡认祖时,留下特殊标志。

  大梁铺架皆木构,朱漆梁枋,檐下吊筒、花篮。梁木斗拱雕工精细,为民居建筑传统作法,其间雕彩并施,多以花、鸟以及吉祥图案入画,髹漆鲜艳,丽饰夺目。

  为纪念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庄偁重新鼎建宗祠之功,族人于家庙西行造立一石雕塑像。

  门厅

  门厅面阔5间。大门两旁堵石浮雕麒麟,门前青石鼓、石墩、浮雕骏马、象、鹤。大门槛在1尺高的石门坎上又加了1道2尺高的木坎,比别家的高出许多,显示这里门庭的显赫。

  门开3面并列,中间大门油漆一片红,两边大门则漆成黑色。在闽南传统建筑中,家庙大门一般都要“上门神”的,但青阳氏家庙门上并没有绘任何门神图案。据说,这缘于氏出过文、武双状元,即明·万历年间先后出了庄安世武状元和庄际昌文状元,于是氏家庙获御赐“金马玉堂”,威望显殊,令神鬼敬惧,所以不必画门神护卫。中间的朱漆大门平时总是关闭着,只有等到春、冬二季祭祖的日子,或者迎接十分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开启。

  门楣上悬挂着一列金字匾额,中门上方是氏家庙”,其左侧是2块“状元”匾(庄际昌庄有恭) ,右侧是“会元”、“榜眼”庄奇显)匾。

  天井

  天井两边低中间高,大门进来的中间位置直通家庙正堂的地方,比两侧高出4寸,这点与别处的宗祠家庙的天井都是平坦的有异,据说是因为青阳氏在明代出了“四代布政官”

  正厅

  正厅名“孝思堂”,面阔7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中梁跨3架。

  堂上神龛中供奉青阳氏始祖庄祐孙古山公)画像。祖龛镌有状元庄际昌撰联:“自祖宗积德百余年,忠孝休声贻我后;愿孙子承家千万世,诗书文采向人前。”案桌上摆雕刻精美的青石香炉,据说是明代著名官员海瑞的赠品。

  两旁厅壁大书“忠孝廉节”4个金字。

  梁枋间高悬“金马玉堂”、“状元”、“榜眼”、“会元”、“进士”、“翰林”等匾额,还有民国政府赠氏家族捐助抗战的“慷慨输将”匾,以及“义勇可风”、“民国元勋”匾。

  柱联:

  “一榜三龙齐奋,五科十凤联飞。”

  “再造宗祠,木本水源,永衍千年余庆;四膺论诰,鹤袍犀带,荣跻二品崇阶。”(记庄偁

附一:思齐 氏宗祠

  思齐 氏宗祠,俗称“思齐小宗”、“青阳氏塔房宗祠”,是青阳“塔房”的小宗祠,位于 青阳古八景之一“雁塔地灵”的右侧后面不远处,亦属晋江市梅岭街道五店市传统街区。现为“晋江市青阳锦绣思齐宗亲联谊会”驻地(2016年11月揭牌)。

  青阳“塔房”开基祖,是青阳氏1世庄佑孙古山)次子庄思齐(2世)。(详见上文)

  思齐 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

  宗祠前有一小门,门联:“唯读唯耕行正路,亦忠亦孝继真传。”

  进小门,正中为祠宇。祠宇坐北向南,3开间2进 ,由门厅、小天井、大厅组成,建筑面积244平方米。祠宇为木石结构仿古建筑,硬山顶,但正脊较平直;穿斗式,局部为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侧墙“出砖入石”。主体建筑朱漆梁枋,檐下、大门两旁雕着人物、花草等浮雕。

  大门偏向护厝,石匾额:思齐 氏宗祠”

  大门口柱联:“自唐开基,科甲联登吾族;由宋分派,簪缨世代名人。”

  大门开3门并列,3门都漆成黑色,门上各绘着不一样的门神图案。中大门联:“锦貂荣辉科甲第,绣披显耀分贤家。”横批“父子文宗”。东大门联:“锦绣乡贤名宦裔,青阳金马玉堂家。”西大门联:“山川毓秀贤人里,子开藩名宦家。”

  大门幄右侧有1方“四世方伯”字匾。

  大门两边壁堵各刻着2块碑文,简要介绍庄思齐生平及其家族成员的一些传略。右侧有1方石匾书“两朝高士”,指青阳氏一族开基青阳以后,在宋、元两朝出了庄思齐(青阳氏2世)、庄圭复(3世)父子高士。

  入门厅即小天井,同大宗家庙一样,也是两边低中间高。

  过小天井,即大厅。

  大厅步口联:“左大宗,右小宗,乔梓两文宗,我仁康宗不远;前凌塔,后关塔,东西双宝塔,此地雁塔独尊。”

  大厅高大宽敞,奉祀青阳氏2世祖庄思齐、3世庄圭复、4世庄祖谦

  大厅柱联:

  “毓秀钟灵,宗支蕃茂,瞻念祖先恢伟业;敦亲睦族,世系流芳,贻谋孙裔展鸿图。”

  “天水分流来晋水,人文鼎盛绳其祖武;桃源衍派毓泉山,枝叶繁荣贻厥孙谋。”

  “溯锦绣宗祧,采萍采藻,春祀秋尝不懈;缅思齐世泽,文子文孙,报功崇德以诚。”

  “派分锦绣而传,春露秋霜,宗支蕃百世;堂奠梅山之胜,萍繁藻洁,俎豆祝千秋。”

  “尊祖敬宗,岂专在馨香黍稷,最贵发心睦族以明昭穆;光前裕后,应本乎诚正修齐,务期奋发兴家而绍箕裘。”

  “祠卜梅山,山色绕堂,钟鼎同堂联雁序;族居晋水,水光映室,诗书盈室焕龙文。”

  小宗祠围墙外有1座“砖仔埕”祖厝,位于后塘街8号。

附二:祭礼 

  朔望礼

  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日。望日,指每月十五日。“朔望礼”,是晋江很多地方民间自发的、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1种传统民俗信仰,每月朔、望日,无论家住市镇或乡村,大多有人要抽时间带着香纸、果合、贡品前往乡里挡境等寺庙或一些地域性福神、王爷、观音等宫庙行香礼佛,祈求合家平安、生意兴隆、添丁进财添福寿。一些信众广泛的地域性宫庙,来自附近城镇、乡村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或夫妻同往,或全家合敬,形成一道城乡民俗风景线。

  晋江“朔望礼”最早可追溯到明·正统(1436—1449年)前后的青阳氏7世庄善端《泉州桃源氏族谱汇编》载:青阳氏7世善端,字殷惇,谥安逸庄善端约30岁时,青阳各姓明教信徒中的骨干人物,因朝庭打压而逃难,或宅第遭摧毁,一些过往先辈生卒也无法判明,“祀事多废,首举朔望之礼。”这一时期的朔望礼仪,主要是针对祀事多废而在祠堂、宗祠或祖宅等安放木主牌位的场所举行的。从庄善端的从弟庄勉“独建小祠堂海月公宗祠)以奉祖祢,而兴春秋之祀,朔望之礼”也可证实,明·正统年间或之后已有朔望礼民俗活动出现。

  后来,“朔望礼”逐步改在宫观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举行,成为“公祀日”。这主要因为:

  ①经元末明初战乱和嘉靖(1522—1566 年)倭乱,乡里百姓形成到宫观寺庙或一些埔头为死难亡魂或“阴公”做功德超渡的习俗;且很多祠宇、民舍遭毁,较长时期无力重建,祖先祭祀多废,“朔望礼”也只得另外择址进行。(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乱》)

  ②正统(1436—1449年)之后,青阳明教业已融入佛道宫观寺庙中,向世俗化转型基本完成,明教信徒虽还保留初一、十五日或初九、十九、廿九日“食短斋”和添油供养明灯等习俗,但选择朔望日到宫观寺庙行香礼佛、添油供养明灯也逐渐普及。

  祠祭

  青阳氏家庙自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成前祠后,即有春、冬2祭。该民俗在廿世纪50年代初起一度中断,90年代家庙和各小宗宗祠均已修复,又恢复春、冬二祭传统,并逐渐转入正常活动。

  祠祭仪式主要分为告祖、祭祖两段。告祖,就是在正式祭祖之前,告诉列祖列宗,子孙现已集聚一堂,将要开始祭祖,请神灵临莅享祀。

  无论告祖、祭祖,都要有一定仪程,都要宣读告文或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宗已经接受。重大祭祖活动仪程还应包括敬天公、宣读皇天祝文,敬土地公、宣读祀福德正神(土地公)祝文等程式,但在例行春、冬二祭时,上述程式也可简化。

  明、清时,青阳氏家庙的春祭日是农历正月初一日。每年都有一些新科进士、举人或仕外职官返乡祭祖。

  正月十五日,例行点“上元灯”、闹元宵,合族共庆新春。

  节前数日,先要张搭柱联、牌楼,配备各色花灯:五梅花灯1对、红葫芦中灯、红角灯1对、八骏马走马灯1对、苏灯1对、新娘灯5对,以及庆灯、红枣灯、檐前灯若干。四名山(4座)、禹门(金库)、走马塔(5座)、五谷蝶(金马玉堂)、花蝶、月豆塔、乌豆塔、赤豆塔、小麦塔、瓜子塔、禾米塔、粟塔、绿豆塔等,还要备办40碟甜点及水果、糖茶、清茶等,以供先祖。

  是日,家庙中灯火辉煌,族中英俊或即景吟诗作赋,或即兴撰书春联,人歌祖德,笙箫沸发,其乐融融。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又有回唐山过年的海外游子和迁台移民,闹花灯民俗又有了新的发展。抗战胜利后,这种点上元灯、闹元宵的宗族传统达到了高潮。

  近代,因赏花灯、闹元宵的传统尚未恢复,家庙祭春日则改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年75岁及以上年龄男性裔孙参加祭祖。

  冬祭日是冬至,是年74岁以上男性裔孙即可提前参加祭祖。

  各房小宗祠只举行春祭,是年60岁及以上年龄男性裔孙参加祭祖,但有的房头则有规定70岁及以上年龄等不同限制。各房祭春日分别是:“思齐房”正月初六日,“碧立房”各祖宅自择吉日活动,“震福房”正月十六日,“裕斋房”正月初十日,“希信房”正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