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成

字景初,号竹隐,谥“忠简”,南宋·泉州晋江人。

  身世。
  南宋·隆兴元年登进士第。
  淳熙五年调连江尉,后授明州教授。
  改知闽清县。
  知连江县

     ——服除起知连江县。
     ——疏筑水利。

  庆元元年召为将作监丞,进大府寺丞。
  知漳州

     ——庆元元年出知漳州。
     ——创“惠民局”济民病。
     ——造东溪桥。

  累迁工部侍郎。
  进右司郎中。
  开禧间出为湖广总领

     ——沮开边。
     ——开禧间出为湖广总领,遭劾罢。

  累至权吏部侍郎
     ——开禧二年重新起用傅伯成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未久除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嘉定元年进权户部侍郎,拜左谏议大夫。
     ——左迁权吏部侍郎。

  建宁知府
     ——贬知建宁府。
     ——雪蔡元定之冤。

  嘉定三年知镇江府。
  嘉定八年致仕。
  屡再召,辞。
  宝庆二年八月卒于家。
  著述

     ——文集。
     ——诗词。

  评价。

  傅伯成(1143一1226年),字景初,号竹隐,谥忠简,南宋·泉州晋江人,祖籍南安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生。孙,傅自得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傅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均载(文同)傅伯成,字景初。”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人物··傅伯成均载(文同)傅伯成,字景初,晋江人。”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伯成,字景初。”

  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7·龙学竹隐?公行状》。(刘克庄后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克庄》)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傅伯成》、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有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考亭渊源录》、《弘简录》、《郡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按《宋史·傅伯成传》”为作传。

身世

  傅伯成的祖父傅察,济原(今属河南)人,进士及第,官至吏部员外郎,出使金国不屈遇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察》)

  父傅自得,荫补承务部,官至吏部郎中、福建路转运副使,迁居晋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傅伯成兄弟居2,其兄傅伯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伯寿》)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吏部员外郎之孙。”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自得之子。”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忠肃公·之孙,直秘阁自得之子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自得子。”

南宋·隆兴元年登进士第

  傅伯成少从朱熹学。(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21岁,与兄寿同登进士第。(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寿》)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少从朱熹学。登隆兴元年进士第。”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基本同)“少从朱熹(“朱熹”:《宋元学案》作“文公”)学,隆兴初与兄伯寿同登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少从朱子学,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进士第。”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傅伯成》:“少从朱熹学,同兄伯寿登隆兴榜进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登隆兴元年进士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早执经朱熹之门,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少从朱熹学,隆兴元年与兄伯寿同登第。”

淳熙五年调连江尉,后授明州教授

  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傅伯成调连江县尉;后试中教官科,授明州(四明)教授。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调连江尉。

  试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初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师自居,日与诸生论质往复,后多成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调连江尉,授明州教授。”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调连江尉。”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历官连江尉、四明教授。”

改知闽清县

  傅伯成改知闽清县。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丁父艰去。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改知闽清县。丁父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改知闽清县。淳熙十年丁父艰。”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知闽清。”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改闽清县。丁外艰。”

知连江县

  服除起知连江县

  傅伯成服除,起知连江县。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均载(文同):“服除,知连江县。”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知……连江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起知连江县。”

  疏筑水利

  连江有东湖,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邑人林峣献田始建,周长20里,上纳九溪之水,下灌北野7里民田4万余亩。岁久堤坏,傅伯成予以疏筑。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东湖溉田余二千顷,堤坏,即下流南港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疏筑水利,溉田三千余顷,民蒙其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 “东湖溉田二千顷,岁久堤坏,伯成即下流南港筑堤三百尺,民蒙其惠。”

  傅伯成还在连江学宫后凿井,当地百姓取名公泉”

庆元元年召为将作监丞,进大府寺丞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傅伯成召入为将作监丞。

  时韩侘胄受宠专权,千方百计逼使赵汝愚罢相,并一再贬谪。太府寺丞吕祖俭上书陈谏,也被贬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傅伯成因之进补太府寺丞(或作“大府寺丞”)。

  傅伯成上书宁宗,说吕祖俭“不当因上书贬”,要求朝廷“褒忠谠,恕狂妄,毋使下窃直谏之名,上有罪言之谤”。当此时,又党论渐起,傅伯成极论朋党之祸,与权臣意不合。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

  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

  又言于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

  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坐是不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同)

  “庆元(1195—1200年)间为太府寺丞。

  力言:‘吕祖俭不当贬,朱熹不可目以伪学。’

  又言:‘朋党之弊,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傅伯成均载(文同):

  “庆元初为大府寺丞。

  进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朱熹大儒不当目以伪学。'

  又言:‘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与权臣意不合。”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人物··傅伯成

  “累进太府寺丞。

  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朱熹大儒不可以伪学目之,朋党之敝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

  “庆元初为大府寺丞。

  进言:‘吕祖俭不当以上书贬,朱熹不当目以伪学。'

  又言:‘朋党之弊起于人主好恶之偏。'

  坐是不合。”

知漳州

  庆元元年出知漳州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傅伯成遭排挤,出知漳州。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基本同)“出知漳州,以(“以”:《宋元学案》作“一以”)律己爱民为本,推(“”:《宋元学案》作“文公”)遗意而(《宋元学案》无“遵”字)行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出知漳州。”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出知漳州。律已爱民,悉推朱子遗意而遵行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傅伯成》:“出知漳州。律己爱民,推遗意而遵行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出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出知漳州。律己爱民,悉遵行朱熹遗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出知漳州。洁己爱民,推意而遵行之。”

  创“惠民局”济民病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创‘惠民局’济民病,以革禨鬼之俗。”

  造东溪桥

  南宋·庆历四年(1198年),漳州知州傅伯成拨公款建造东溪桥,自漳州南门至漳浦为石梁桥35座,治道千二百丈(折3686·4米),郡人在道旁摩崖刻记其惠政。诸石梁桥中以跨越茭蓼潭的1座为最长,共17孔,称“茭蓼桥”,俗称“长桥”,后“长桥”即成为地名。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由郡南门至漳浦,为桥三十五,治道千二百丈。”

累迁工部侍郎

  傅伯成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成都路提点刑狱,入为工部侍郎。劾罢。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两为部使者,迁工部侍郎。

  时权臣方开边,语尚秘。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乃欲徼幸图古人之所难,臣则未之知也。’

  相府灾,同列相率唁丞相,或以为偶然者,伯成正色谓:‘天意如此,官师相规时也,以为偶然乎?’丞相色动。遂陈三事:一曰‘失人心',二曰‘隳军政',三曰‘启边衅’。”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

  “召除工部侍郎。

  火灾陈三事,曰‘失人心',曰‘隳军政',曰‘启边衅’。”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

  “召除工部侍郎。

  火灾,陈三事,曰‘失人心',曰‘隳军政',曰‘启边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

  “累迁工部侍郎。

  韩侂胄方议开边,语尚秘。伯成言:‘天下之势,譬如乘舟。中兴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坚致,岁月既久,罅漏寖多,苟安旦夕犹恐覆败,况可徼幸以图所难?'

  相府灾,同列相率往唁,或谓偶然。伯成正色曰:‘天意如此,官师相规时也。'遂陈三事,一曰‘失民心',二曰‘隳军政',三曰‘启边衅',言甚痛切。”

  ·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328·泉州府·人物··傅伯成

  “迁工部侍郎。

  相府灾,遂陈‘失民心、隳军政、启边衅’三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傅伯成》:

  迁工部侍郎

  时权臣方议开边,伯成天下之势譬如,岁月既久,罅漏寖多苟安旦夕犹惧覆败况可徼幸以图所难

  相府灾同列徃唁者或谓偶然伯成正色曰天意如此官师相规时也

  遂陈三事曰失人心隳军政言甚痛切。”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

  “累迁工部侍郎。

  韩侂胄方议开边,语尚秘,伯成上言:‘毋欲侥幸开边衅。'”

进右司郎中

  傅伯成进右司郎中。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进右司郎官。

  权幸有私谒者,皆峻拒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进右司郎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进右司郎中。”

开禧间出为湖广总领

  沮开边

  南宋·开禧(1205—1207年)间,韩侘胄为建稀世之功,请宁宗举行北伐(史称“开禧北伐”)。然当时国势孱弱,府库空虚,师旅不振,贸然发动北伐,未免轻率。

  因此,北伐尚末开始之际,傅伯成就上疏反对。韩侘胄不悦。

  出为湖广总领,遭劾

  开禧(1205~1207年)间,傅伯成以沮开边,出为湖广总领。罢。

  傅伯成虽不在朝中,但仍心系国事,傅伯成虽不在朝中,仍心系国事,多次写信向执政者和韩侘胄陈述意见。针对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针对宋、金交界处的一些宋军将帅经常派遣军士出界夺取战马、杀戮吏民的行为,要求朝廷应戒将帅不要生事。因此,遭御史中丞邓友龙劾以“摇动国是”罪名而罢官。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均载(文同):

  “出为湖广总领。

  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生事。'

  御史中丞邓友龙遂劾伯成,罢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中丞邓友龙劾罢之。”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

  “朝议欲纳金人之畔降者,先生言,不宜轻弃信誓。

  中丞邓友龙劾罢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出为湖广总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


  “出为湖广总领。

  朝议欲纳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轻弃信誓,乞戒将帅毋使生事。'

  御史中丞邓友龙劾罢之。”

累至权吏部侍郎

  开禧二年重新起用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未久除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开禧北伐”在开禧二年(1206年)发动,终于失败。

  “开禧北伐”失败后,重新起用傅伯成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未几,除直龙图阁、知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省宁波市)兼沿海制置使。

  嘉定元年进权户部侍郎,拜左谏议大夫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北伐之议终于结束。是年,傅伯成进权户部侍郎,拜左谏议大夫。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嘉定元年,召对,面谕:‘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之和。小使虽返,要求尚多。陛下不获己,悉从之。使和议成,犹可以纾一时之急;否则虚帑藏以资敌人,驱降附以绝来者,非计也。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权户部侍郎。

  史弥远初拜相,麻词有‘昆命元龟’之语,闽帅倪思以为不当用,御史劾罢伯成因对及其事,帝曰‘过当’者再。对曰:‘固过当,但恐摧抑太过,遂塞言路,乞明诏台谏侍从,竭尽底蕴,无以思为戒。’李壁谪居抚州,伯成言:‘侂胄之诛,与有功,不酬近功,乃追前罪,他日负罪之臣,不容以功赎过矣。’

  伯成未为谏官也,尝言:‘弥远谋诛侂胄,事不遂则其家先破,侂胄诛而代之,势也。诸公要相协和,共议国事;若立党相挤,必有胜负,非国之福。’又劝丞相钱象祖:‘安危大事,以死争之;差除小者,何必乖异?’

  拜左谏议大夫,抗疏十有三,皆军国大义。”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

  “嘉定更化,召对,面论:‘前日失之战,今日失之和,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惜日为战守之备。’

  权户部侍郎,拜左谏议大夫。抗疏十有三,皆军国大议。”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

  “嘉定(1208—1224年)更化,召对,面论‘前日失之战,今日失之和。今之策虽以和为主,宜暇日为战守之备。’

  权户部侍郎,拜左谏议大夫。

  抗疏十有三,皆军国大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

  “嘉定元年召对,面论:‘前日失于战,今日失于和,策虽主和,尤宜修战守之备。'

  进权户部侍郎,拜左谏议大夫。在职五十余日,抗疏十有三,皆军国大义。”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复除户部侍郎、左谏议大夫。在职余五十日,抗疏十三,皆军国大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

  “嘉定更化,召对面论。

  除户部侍郎、左谏议大夫。在职五十余日,而抗疏十三,皆军国大议。”

  左迁权吏部侍郎

  时史弥远为独揽朝政,百般排斥左丞相钱象祖,还极力拉拢傅伯成,派心腹示意,诱以“旦夕除执政”傅伯成应曰:“吾岂倾人以为利哉!”并上疏朝廷,要求“诏大臣以公灭私”

  史弥远傅伯成不附己,左迁其权吏部侍郎。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或致弥远意,欲使有所弹劾,谓将引以共政。谢之曰:‘吾岂倾人以为利哉。’疏乞诏大臣‘以公灭私'。

  左迁权吏部侍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同)

  “史弥远密谕以当共政,使有所弹劾,谢之曰(“谢之曰”:《宋元学案》作“先生曰”):‘岂可倾人以为利哉?’疏乞诏大臣‘以公灭私'。

  改权吏部侍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

  “史弥远与左相不叶,或致弥远意,欲使有所弹劾,谓将引以共政,谢之曰:‘吾岂倾人以为利哉!'疏奏,乞诏大臣‘以公灭私'。

  左迁权吏部侍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傅伯成》:

  “史弥远与左相不叶,或致弥远意,谓将引以共政。伯成谢曰:‘吾岂倾人为利者。’疏奏,乞诏大臣以公灭私。

  左迁权吏部侍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迁权吏部侍郎。”

建宁知府

  贬知建宁府

  不久,因不附史弥远,以集英殿修撰贬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县)。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同):“俄补郡。”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均载(文同):“以集英殿修撰知建昌府(?,应为“建宁府”之笔误)。”

  蔡元定之冤

  蔡元定(1135~1198年),字季通,号西山,福建建阳人。绍兴廿九年(1159年),蔡元定往崇安五夫拜朱熹为师,为得意门生,后亦师亦友,也是朱熹教学和著述上的得力助手。庆元二年(1196年),权臣韩侂胄专权,设“伪学”之禁,打击政敌赵汝愚,祸及道学儒士。朱熹落职,蔡元定被逮,发遣道州(今属湖南)。庆元四年(1198年)卒于贬所。

  不久,旨下许归葬。其子蔡沉扶棺回建阳,葬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后山陈布村翠岚之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蔡元定谪死道州,归葬建阳,乃雪其冤于朝。”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均载(文同):“雪蔡元定冤,俾得归葬。”

嘉定三年知镇江府

  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傅伯成进宝谟阁待制,移知镇江府。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进宝谟阁待制、知镇江府。

  全活饥民,瘗藏野殍,不可胜数。

  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军于圌山石牌,伯成谓:‘虚此实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圌之中,不若两砦之兵迭戍焉。’圌山砦兵,素与海盗为地,伯成廉知姓名,会郡都试捕而鞫之,无一逸去;狱具,请贷其死,黥隶诸军。”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

  “进宝谟阁待制,知镇江府。

  全活饥民,瘞藏野殍无数

  廉得圌山砦兵素结海盗,捕鞫无一逸者,狱具,贷死,黥隶诸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均载(文同):“进宝谟阁待制,知镇江府。”

嘉定八年致仕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召赴阙,以病乞休,除宝谟阁直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嘉定八年,召赴阙,辞不获,行至莆,拜疏曰:‘臣病不能进矣。’除宝谟阁直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八年,召不至。”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嘉定)八年(1215年)召,不至。”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均载(文同)“嘉定八年召赴阙,以病乞休,除宝谟阁直学士、通奉大夫致仕。”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嘉定八年,致仕。”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致仕。”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傅伯成》:“寻知宝文阁学士,以老病辞。”

屡再召,辞

  嘉定十七年(1224年)理宗即位,升直学士,予祠,辞免。

  宝庆元年(1225年),傅伯成已过耄耋之年,召赴阙任职,加宝文阁学士,提举祐神观,奉朝请,辞。

  宝庆二年(1226年),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复辞。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

  “理宗即位,升直学士,落致仕,予祠,锡金带。伯成辞免,乃进‘昭明天常、扶持人极'之说,诏进一官。

  宝庆元年,与杨简同召,寻加宝文阁学士,提举祐神观,奉朝请。虽力以老病辞,而爱君忧国之念不少衰。

  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蹙然语所亲曰:‘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而不言,谁当言者。'

  遂抗疏曰:‘臣恐陛下不复闻天下事矣。方今内无良吏,田里怨咨,外无名将,边陲危急,而廉耻道丧,风俗益偷,贿赂流行,公私俱困。谓宜君臣上下,忧边恤民,以弭祸乱。奈何今日某人言某事,未几而斥,明日某人言某事,未几而斥,则是上疏者以共工驩兜之刑加之矣。昔韩愈论后世人主奉佛,运祚短促,唐宪宗大怒,将抵以死,自崔群裴度戚里诸贤皆为言,止贬潮州,寻复内徙。今上疏者非可比,然在列之臣,无一为言者,万一死于瘴疠,陛下与大臣有杀谏者之谤,史册书之,有累圣治。臣垂尽之年,与斯人相去,风马牛之不相及,独以受恩优异,效其瞽言。'

  不报。

  明年,加龙图阁学士,转一官,提举鸿庆宫,复辞。”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均载(文同)

  理宗即位,加宝谟阁直学士,予祠。乃进‘昭明天常,扶持人极’之说。

  寻召除宝文阁学士,奉内祠。胡梦昱坐论济王冤状贬,抗疏力论,不报。

  加龙图阁学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1·忠简傅景初先生伯成》:

  理宗即位,以先朝元老与杨简同召,赐金带。为太子废,进‘昭明天常、扶持人极’之说,弥远甚恶之。

  寻加宝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奉朝请。

  闻大理评事胡梦昱坐论事贬,戚然语所亲曰:‘向吕祖俭之谪,吾为小臣,犹尝抗论,今蒙国恩,叨窃至此,安忍无言?'

  遂抗疏曰:‘方今内无良吏,田里怨咨;外无名将,边陲危急。廉耻道丧,风俗益媮;贿赂流行,公私俱困。正宜君臣上下忧边恤民,以弥祸乱,奈何以共工驩兠之罪加之言事之臣?今廷臣无一人论救,万一贬者死于瘴疠,陛下有杀谏臣之谤,史册书之,有累圣治。'

  不报。

  明年,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复辞不受。”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

  理宗即位,升直学士。

  宝庆元年,与杨简同召,寻加宝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宝庆初,以先朝元老召,寻以宝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奉朝请,复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理宗即位,加宝文阁学士。虽引疾告老,而犹以国事为念。明年,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复辞。”

宝庆二年八月卒于家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八月,傅伯成卒于家,年84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葬南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西卅二都双象峰云台寺之旁(南安县金鸡乡崇顺里苏岭之原)。端平三年(1236年)谥忠简
刘克庄(号后村)为撰《龙学竹隐?公行状》(载《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7》。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克庄》)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常慕尸谏,疏草毕,亟命缮写,朝服而逝,年八十有四,赠开府仪同三司。端平三年,赐谥‘忠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傅伯成》:“常慕尸谏,疚革疏草,亟命缮写,朝服而逝。端平中谥‘忠简’。”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

  “尝慕尸谏,疾革疏草,亟命缮写,朝服而逝。

  端平(1234—1236年)中谥‘忠简’。”

  云濠谨案:先生年八十四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

  “疾革,手草遗奏,朝服端坐而逝,年八十有四,赠开府仪同三司。端平三年谥‘忠简’。”

  “子知漳州,能行父政;知南剑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第463卷·姓部列传·宋·傅伯成》:“死,赐谥‘忠简’。”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人物·宋·傅伯成》: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常慕尸谏,疏草毕,朝服而逝,年八十有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傅伯成》:“年八十四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简’。”

  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

  “卒年八十四,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封”应为衍文,当是“开府仪同三司”),谥‘忠简’。”

  “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9·丘墓·泉州府·南安县·傅伯成墓》:傅伯成墓,在县西三十二都双象峰云台寺之旁。”

著述

  文集

  傅伯成著有《竹隐居士集》30卷(佚)、《奏议》(《忠简奏议》)10卷、《耄至》6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45·人物3·泉州府··傅伯成清·道光《晋江县志·37·人物志·名臣1··傅伯成》均载(文同)“所著有《竹隐居士集》三十卷、《奏议》十卷、《耋至》六卷。”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云濠谨案:先生……著有《竹隐居士集》三十卷、《奏议》十卷、《耄志》六卷。见《泉州府志》。”

  《耄至》乃是“手记朝廷故实,前辈事迹”

  《丰州集稿》中录有部分诗文。

  诗词

  全宋诗收录傅伯成诗5首(句):

  

  “五言绝句《五峰岩》(南宋·傅伯成):
  
‘山中亦何有,烟云扶层梯。叠石抚空罅,洞水涵清漪。’
  (《永乐大典》卷九七六五)”

  (二)

  “七言绝句《素馨花》(《端溪诗述》卷一题作《题刘王女墓》)(南宋·傅伯成)‘
  
‘昔日云鬟锁翠屏,只今烟冢伴荒城。香魂断续无人问,空有幽花独擅名。’
  (同上书
(《端溪诗述》)卷九八《广南东路·南恩州》”

  (三)

  “古风《送留正知赣州》(南宋·傅伯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正》)
  ‘尚书镇章江,慈母怀婴儿。去年甫去郡,未觉棠阴移。
  如何失调驭,众目惊睽睽。诏书念前绩,趣起持州麾。
  重临亦云宠,去后良多思。’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二《江南西路·赣州》)”

  (四)

  “四言诗《侍郎诸葛廷瑞墓铭》(南宋·傅伯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诸葛廷瑞》)
  ‘士抱所学,委质事君。或遇或否,匪我而人。
  亦既有合,询谋考言。不究其用,匪人而天。
  公以儒奋,厥闻四驰。振羽将翔,甫渐于逵。
  孝皇勌勤,将巽大位。敷求端良,以畀圣嗣。
  公在周行,敷奏造膝。义则不愆,言必可绩。
  帝曰汝嘉,勿远伊迩。记注螭头,职是右史。
  光皇御极,治初清明。圣父有训,畴敢弗承!
  抗擅承命,载笔纳忠。礼折大骄,谟柬帝衷。
  近臣尽规,有阙必谏。婉或近谀,直或疑讪。
  近谀匪正,疑讪徇名。优游恳款,言乃必行。
  尺璧是宝,连城莫鬻。一指其瑕,随韬于椟。
  公祀二纪,粹洁夷易。靡激靡诡,不磷不缁。
  栋将隆矣,谁则折之?鼎将实矣,谁则缺之?
  匪人之为,天实夺之。武荣之西,山川逶迤。
  剑佩相从,谟谋蓍龟。佑尔孙礽,福其永绥!’
  (按:乾隆《泉州府志》卷一七,民国十六年刻本。)”


   (五)

  “句(南宋·傅伯成):
‘岁晚松篁期苦节,春光桃李任多情。’(清芬亭)。
(按:《舆地纪胜》卷一三○《福建路·泉州》)”

  此外,傅伯成诗词尚有:

  《拟和元夕御诗》:

  “元夜新添一月春,曲轻花嫩未成尘。笙歌满地醉还醒,楼阁中天奂且轮。
  新乐妙如仪凤舞,远人动似塞鸿宾。不知湛露恩多少,但见三韩拜舞频。”

  《拟和元夕御制》:

   “万户千门绣作团,未央宫阙耸巑岏。灯花无数排金粟,月魄不空倚扇纨。
  香绕御炉烟羃羃,玉瑶仙佩响珊珊。游人共说归来晚,一枕钧天好梦残。”

评价

  傅伯成既尽忠朱熹闽学,又是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与杨炳李訦并尊为“温陵三大老”。(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杨炳李訦》)

  《宋史·卷415·列传174·傅伯成》: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人害正,词色俱厉,不少假借。”

  明末清初黄宗羲著、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卷69·沧洲诸儒学案(上)·忠简·傅竹隐先生伯成全祖望补本):“先生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邪,声色俱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1·傅景初先生伯成》:

  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类害正,词色俱厉。

  真文忠·德秀序其兄子文云:‘予昔徜徉盘谷竹隐间,倾公余论,盖济岱典型之旧、伊洛源流之正,萃于公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傅伯成》:伯成性资纯实,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己出,语及奸邪,则词色俱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