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州燕山氏家庙
【南安市丰州镇燕山路】

  元代答喇真肇基。
  衍传。
  
明、清时期
    ——明初燕山黄氏的确立。
    ——寻求立足与发展。
  族谱。
  昭穆。
  族贤

    ——明代。
    ——清代。
    ——近代。
  家庙规制
    ——概述。
    ——门厅。
    ——中厅。
    ——正厅。
    ——天井、两庑。

  明·黄河清《黄氏始祖祠堂记》碑。
  春祭。
  附:小宗祖祠建筑群

    ——黄氏五房3世祖祠。
    ——黄氏十房3世祖祠。
    ——黄氏十房七世宗祠。

  丰州燕山氏家庙,位于南安市丰州镇燕山路(原为南安古县城顶街),为南安名祠之一。

  “氏家庙(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燕山氏家庙:南安市丰州镇燕山村”,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答喇真肇基

  丰州燕山氏肇基祖为答喇真

  答喇真(1246—1326年),或作答喇贞”、“ 嗒喇真”、“喇真,谥忠勇(后裔称“忠勇公”),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习称燕人;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生。据《谱》载,答喇真先祖为燕人,故姓,燕被元征服后,沿夷姓答喇

  《南安县志》、《泉州府志》、《八闽通志》 皆有传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9·名宦·答喇真引《南安县志》载:

  “答喇真,大兴人,与元主姻(?可能指其部落与元主为姻亲关系)

  为南安簿,又为达鲁花赤,有惠政及民,民德之。

  后迁龙溪令,升海口总管。

  殁于官,归葬南安,籍焉,从民意也。墓在狮仔山上,今族即其裔。”

  据《谱》等载:

  元·前至元十七年(1280年)庚辰科,答喇真登进士。元兵大举南下,答喇真随军入闽。前至元十八年(1281年)任南安县尉(时县治在丰州),随即擢南安县达鲁花赤(掌监督暨印信)。

  前至元廿一年(1284 年)朝廷将对外贸易实行官营,设市舶司于泉州。答喇真以正七品达鲁花赤迁泉州路库大使,主管征调、采办宫迁需用之珠宝、香料、瓷器等物。

  任满,调为漳州路龙溪县令(《漳州府志·卷9·秩官》有载)。

  未几,因泉州等地人民起义,调任兴化路仙游县令。

  约元仁宗·延祐四—五年(1317—1318年),再任南安县达鲁花赤。[按:乾隆《泉州府志·卷27·文职官》、《南安县志·卷19·职官》记为“大德(1297—1307年)间任(主簿),升达鲁花赤。”]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朝廷禁以金银、丝棉、子女下海,因答喇真熟悉沿海情况和海交贸易,以正五品司令职任福州路海口总场官,后钦命福州路总宪兵使(同中书令),进阶福广浙三路宣慰使。

  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答喇真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 赠忠勇,祀名宦祠。

  答喇真自入闽为官,历任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6朝,足迹不离福建东部沿海,尤以南安为最久,因而以官为家,占籍南安。其子孙遵遗嘱择地归葬南安丰州西郊狮子山南麓,子孙庐其旁而繁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答喇真墓》)

  南安诗山、洪濑、西埔《燕山氏族谱》引《丰州氏总谱》曰:“始祖司令忠勇公。公讳真,号忠勇,享年八十一岁。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六月十六日;卒于元太定(泰定)三年(1326 年)四月初一日。葬在狮仔山,是年八月十三日。宜人许氏赵氏海棠合葬于穴焉。”

衍传

  现存洪濑、诗山、西埔《燕山氏族谱》忠勇公·答喇真“子男十:长子沙裕,次子沙的,三海达,四安童,五武贤,六赛哥,七荣显,八漳童,九富童,十贵童;女子:玉小娘福小娘。”

  答喇真10子(2世),分为十房;除长子沙裕和次子沙的返回北京燕山原籍外,其余8子皆留于南安,各自传下子嗣,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答喇真及其子孙辈的名字,大多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

  各房柱后裔大体分布如下:

  长房沙裕,返回北京燕山原籍,殇,无传。

  二房沙的,后以事配蓟门(今北京城西德胜门外西北隅的蓟丘古称“蓟门”)。二房之2、3世分居同安,以及晋江埔仔、对山脚、唐园诸处,不相往来。居南安者,5世而绝。

  三房海达,以例即戎行。传塔兜派、驿前派、金圭县后派,十一都有格外派,以及十二都诗山树坑各派。

  四房安童,居祠后,以例戎行。传4世,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以事发北平为民。

  五房武贤,元代世袭南安县达鲁花赤,析居丰州慈济宫南,卒葬父墓左。

  《燕山氏族谱》记其五房世系:

  “二世祖讳武贤,字思斋,号敬斋,即忠勇公之五子,析居县内武荣铺慈济宫南……生子五:长野先,次和尚,三锁住,四定住,五保住。”

  “三世讳保住,字希元,号元斋,国学生敬斋公之五子,生元顺帝(即元惠宗,明朝为上尊号“顺帝”)戊寅年(元统四年,1338年)……卒于明·永乐甲午年(永乐十二年,1414 年)……长子观童,次子善童,三晏童,四旻童,五金童,六显童,七添童,八庚童,九癸童。”

  传董埔、角后、窗兜、诗山恭先派、前田、珠渊、茨内、芦内、后巷、诗内、后宅、徐内、前园、楼下、溪口、西埔、五龙塔、八尺、河市、枫林、洪濑头、邑内、乌英、茶林、草埯、金鸡、后宅、后田、厝仔、潭边、武荣铺慈济宫边、东庶徐洋、东岭底俄鹅角楼、黄山、社坛 ,以及 永春县、广西贵县、台湾。

  六房赛哥,戎籍。分居晋江、惠安、安溪等县。居南安八尺派后无考,随母嫁者,立籍赖溪,传进士黄士藻;居晋江,为晋江廿六都古坑,又名许坑;居南安者,至7世分居龙海锦宅,又分居同安刘五店开基(十房10世 台翰为其立传以记其谱)。

  七房荣显,戎籍。传四支、四黄、山后、观口,各自开基。称自己燕山,有称自认满库。析居泉州城内上峰,分为崎头庙和北石头街。

  八房漳童,戎籍,元代世袭福州路总宪兵使。传丰州邑内下舍、山头前街各派,以及潭头、大山、大盈、社坛、邑内、产田、厝斗、康店、树兜顶堡、草亭、后巷、诗山、厦门、泉州、云南楚雄和东南亚各国。

  九房富童,元代世袭福广浙三路宣慰使,早逝。传3世止。

  十房贵童,即黄河清7世祖,卒葬父墓左。

  传旧舍、新舍、糖房、涧埕、湖尾、后厝、凤塘、玉仑、楼仔、新开、祠口、溪尾、亭兜、彭内、府城、下苏、小路、官田、观音亭、水阁、象头、风桥、埕边、油园、下厝、潘坑、坝田、顶堡、金鸡、东田前街、洪濑街头、后尾宅 ,以及 厦门、永春县、寿宁县、浙江苍南县、浙江温州市、台湾等地和东南 亚各国。

  自答喇真肇基,繁衍生息,至今已传26世有差,族裔12万多人。

明、清时期

  明初燕山氏的确立

  朝代更迭,元亡明兴,排斥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统治者。答喇真家族作为前朝的遗老遗少,即从颠峰坠入衰微,成为明朝官府镇压的对象。答喇真的子孙受到牵连,或充军,或流放。如四子安童及其后裔,洪武十八年 (1385年) 发配北京蓟门为民;六子赛哥,发配德化屯垦;八子漳童,被明军所杀,其子妃保及长孙粪生充军云南楚雄卫。同时,答喇真子弟被禁不能参加科考。

  在当时形势下,答喇真子孙入风随俗,也为自我保护,以其祖籍地大兴燕山为源头,名南安丰州居住地为“燕山”志其源,取“燕山衍派”为堂号,取姓,奉答喇真为燕山氏始祖。因此至答喇真太孙辈,才渐有汉名出现。

  为避蒙古族身份之说,还有一部分燕山氏子孙不敢称“燕山,采“数典拉祖”惯例,讹称其族本为泉州望族“紫云(“四安”),祖上分派于惠安县涂岭后,早年往北方,入蒙古籍,改番名番姓,至答 喇真再从北京返南安,明初再复旧姓

  同时,由于充军或流放,也间接扩大了燕山氏播迁的范围,相当部分燕山氏子孙成为当地的开基祖繁衍,这也是今日燕山氏后裔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的原因之一。

  寻求立足与发展

    由于遭遇政治上的打压和迫害,燕山氏宗族无法通过求取功名来寻求立足和发展,逼使其另辟蹊径,通过经济上的立足来带动其政治地位的改变。

  《燕山氏族谱》有1篇 明·洪武卅一年(1398年)知泉州的胡器撰文的《十房江夏母孺人柯氏墓志铭生传》,足以说明此问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胡器》)

  文曰:

  “余守泉之十九年,丁秩序满,岁维辛丑(永乐十九年,1421年)仲秋,行谒天官选,道经武荣(今丰州)

  前处士黄原德之子道生,赉其母柯氏行状,率弟侄罗拜之公馆,且曰:‘孤弗怙,母且老,顾惟桑榆之景,翳虑弗延。墓域已营,而铭未有。托愿大人预赐铭笔,为他日幽宫贲,且昭文献,幸孰如之?’

  余曰:‘之先,名宦也;原德,善人也;孺人淑德兼才,贤妇也,尤异人也。三者备,不为铭,得乎?’

  孺人何称异人也?闻其手植花果,祝之,其生必荣。贷人金帛,息之其利必倍。捐赀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计。寺刹宫观、黄金檀樾,以累百计。雪峰(雪峰寺)铸钟弗成,孺人投以金钗即完,钟有钗迹,人称圣娘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按状:圣娘柯氏,讳玉娘,号广心,行二。宋·龙图阁学士(柯述)之裔孙,元·主永春薄迪吉之仲女。生于前辛卯(1351年)五月十三日。性聪慧,克娴姆教。既笄,归同邑黄原德(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柯述》)

  其先居朔方,答剌真公以元贵戚仕为南安尹,赐姓,遂为南安人。子十,季曰贵童,号仁斋原德父也。

  孺人饬妇道,首致敬于奉先,蔬果之奠必躬必亲;事舅姑孝,甘肥必调尝适意。教三子以礼法,皆素封有成立。原德性好客,交游皆达人文士,拥骑过从,必留憩越宿。原德不幸先逝,孺人号恸几绝,居丧三年,无违制。母傅氏晚年婴疾,孺人奉汤药惟谨,往回翼其家,抚其侄,同底于成焉。

  子男三:长道生,娶吴氏;次佛生,娶陈氏;季普明,娶陈氏

  二女:曰,适;曰,适孝廉陈时敏。孙男嫡庶一十二。

  呜呼,孺人以名家女配君子,闺仪壶则,著于内外。其为女、为妇、为姑,咸磬厥美。虽载籍所称,烈孝义慈,何以加焉?

  余仿柳宗元生志,以征实录,若夫卒葬之年月,享寿之修短,瓜瓞之繁衍,姑厥以俟后之知者秉笔而续之。

  铭曰:象山之原,山环水沄。故坎而深者其幽宅,封而高者其莹坟。有郁佳城,瑞气氤氲;有隆其福祉,有衍其后昆。千古之下,过于此者,必肃而敬曰:此剌县尹(指“答喇真”)之苗裔,龙图之女孙,尚勿毁其永存。”

  按一般礼制,知府为普通民妇撰写《墓志铭》十分罕见 。泉州知府胡器在讲述撰写墓志铭的由来时特别提到 “捐赀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计”。同时,身为一名明朝的官吏,胡器竟不吝言辞,对元朝的燕山氏先祖高度赞扬:之先,名宦也;原德,善人也”,表明对燕山氏宗族在政治地位上的重新确认和回归。

  藉由经济上的发展带动政治上的立足之后,燕山氏开始加大宗族扩展,这种扩展除了经济上的保持之外,更多地体现在政治的努力和人口的扩张。而这段时期,也是燕山氏撰修《族谱》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燕山 氏现存可考的族谱,均在4世至10世之间(见下文《族谱》)。

族谱

  第1次修谱,为明·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作者为五房4世童生(字敬叟)与十房4世道生(字体贷),距开族110年。

  第2次修谱,为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作者为十房6世(字允昭,号东楼)重修;是年十房8世黄河清(字应期,号莲峰)修新厝本房谱。距第1次修谱96年。

  第3次修谱,为明·万历九年辛己(1581年),作者为十房8世潒清(字应萃,号东水)会修。距第2次修谱49年。

  第4次修谱,为明·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作者为十房9世懋中(字有及,号受我)汇修;十房9世师颜 (字有发,号复斋)、五房9世鸣勋(字稽甫,号建斋)修抄本。距第3次修谱20年。

  第5次修谱,为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作者为十房10世翼登(字学衡,号台翰)暨五房9世鸣晋、八房9世道辟会族合修,值明亡,未完刻。距第4次修谱38年。

  第6次也是最近的1次修谱,为2001年壬午,距第5次修谱362年。

  从《族谱》修撰所间隔的时间可看出,第7、8、9、10世几乎代代修谱,主持修谱的以十房后裔为最多,其次为五房后裔,由此可以判断,在这个阶段,各个房派间的发展差距已较大。

昭穆

  燕山氏昭穆:

    (一) “仁原体乾,允希应有,甫淑用元,台鼎世守,怡和衍卿(贞),胤哲孙秀,德耀道光,永绵佩绶,麟祥斯庆。”从2世起用,繁衍在南安的燕山氏以此为主。(按:原为32字,最后4字为街头老爹允肃公所续。)

  (二) “思原永彦,德廷存肇,淑为生元。”本昭穆为五房3世保住设,供五房派下用。   

  (三)在南安以外开基的房份,亦有另写昭穆的,如:

  “世代宁华今日举,文明道脉启源渊;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庸仔细研。”

  “汉朝名显达,公邦世永长;诗礼传家室,文章华国昌。”

  “仁光体乾,开等世守;怡和衍贞,应德顺秀,得耀道光。”

族贤

  随着燕山氏在3世的确立及其后世的发展,燕山氏作为宗族的形态已然形成。在明、清两朝,族人中累计有进士10人、文科举人38人、武举人11人; 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县、教谕、训导达50多人;任总兵、都督、诰命将军的7人。至于不满时弊飘然不仕者,或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者,亦不在少数。

  明代

  黄玑,字允衡,号仁庵,丰州社坛人。明·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授广东清远县知县,终任13年,邑人请祀名宦。(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玑》)

  黄嘉,字允祯,明·岁贡,任广东韶州府曲江县知县,祀名宦。

  黄聚,字允升,明·岁贡,鲁王府纪善。

  黄骥,字允德 ,明·户部主事。

  黄普章,字德平,明·户部侍郎。

  黄天赐,字希禹,明·岁贡,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钦赐谕祭。

  黄天洋,字子和,号梅涧,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举人第14名,广东英德县知县,祀名宦。

  黄天爵,字希仁,号潜虚,明·南安县省新镇西埔村(古称“西坡”)人。少从蔡清学,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连捷进士,累官至广东副使、湖广副使。(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天爵》)

  黄天衢,字希天,号瑞峰,明·岁贡,保定府容城县知县。

  黄天甲,字布重,明·河南布政司经理。

  黄存宝,明·户部主事。

  黄洋,明·文林郎。

  黄源,字子湛,号荔亭,明·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第28名举人,四川太平县知县。

  黄澄,字希肃,号竹溪,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佥事(正五品)、荣禄大夫,致仕归隐。钦赐祭葬。(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澄》)

  黄仪,字廷凤,号双溪,明·岁贡,江苏清浦县知县。

  黄河清(1468一约1523年),字应期,号莲峰,明·南安丰州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历郎中。正德(1506—1521年)中擢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嘉靖(1522—1566年)初起南京右通政使。卒于官,钦赐谕祭。(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黄河清》)

  黄应首,明·云南御史。

  黄大节,字克宪,号中田黄逸孙。明·嘉靖廿九年(1550年)庚戌科二甲进士,户部主事,历郎中,晋浙江台州府知府。

  黄濂清,字应奎,号月坡,明·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第36名举人,太仆寺丞,转户部员外郎,晋萧府右长史。

  黄自勉,字以洞,号西坡黄天爵子。明·岁贡,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以贡士司训将乐,擢广宁县知县。

  黄潨清,字应萃,别号东水黄天锡子,黄河清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潨清》)

  黄淑清,号晓江渔者黄河清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淑清》)

  黄宗清,明·文林郎,广东封川县知县。

  黄江清,字应时,号见沙,明·岁贡,太平县知县。

  黄冽清,字应羽,明·太学生,上海县丞。

  黄沂清,字应眷,号莲泉,明·岁贡,浙江临海县教谕,晋广东海阳县知县。

  黄中久,字应徵,号念莪,明·万历(1573—1620年)进士,广东琼州府感恩县知县,祀名宦。

  黄纶,字应元,明·泉州府左协备,兼管泉州卫务指挥佥事,晋惠武将军。

  黄养蒙,字存一,号小竹黄澄长子。明·嘉靖廿年(1541年)辛丑科进士,会魁第2名。累官至北户部侍郎,引疾归。钦赐祭葬,祀名宦乡贤。(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养蒙》)

  黄养道黄澄次子,黄养蒙弟。明·太学生。例监,明威将军,荣禄大夫。

  黄师颜,字有发,号复斋黄天爵孙,黄养道子。明·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进士,四川顺庆府知府,行取云南道监察御史差长庐盐,调云南巡按。

  黄南金,字有励,号振坡黄天爵孙,黄自勉子。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戊午科第81名举人,历广东广宁知县、广西桂平县知县、江西赣州府通判、河南禹州知州。

  黄懋中,字有及,号受我谷溪子黄天锡孙,黄潨清子。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选贡,历封川县知县、琼州通判、苏州通判,致仕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懋中》)

  黄思通,明·德庆州知州。

  黄钟声,明·文林郎。

  黄鸣勋,字稽甫,号建斋黄养蒙子。明·以父荫授户部检校,历通政司经历,擢苏州府通判,终湖北沔阳州知州。

  黄毓镇黄天爵曾孙,黄师颜子。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举人。

  黄鸣昌,明·荣禄大夫,明威将军。

  黄中理,明·例授指挥都习,以义兵平倭奏凯,封广威将军。

  黄叶行,字尔后,明·氓王府典仪。

  黄金声,字有行,明·德府赞成礼。

  黄一桂,字馨甫,号莲岩,明·嘉靖卅四年(1555年)乙卯科第47名举人,山东济南府粮捕通判。

  黄一桢,字尧呈,号振南,明·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第10名举人,江西永宁知县,氓王府审理。

  黄鼎象,宇道贯,号调吾,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第50名举人,浙江临安知县,晋南雄府粮捕通判。

  黄翼登,字学衡,号台翰。明·万历廿五年(1597年)丁酉科第43名举人,广东德庆州知州,奉政大夫,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仍管武昌水利总运。

  黄膺福黄养蒙孙,明·例监。

  黄正升,字淑彦,号亶瞻,丰州燕山氏五房10世;黄澄曾孙,黄养蒙孙,郑芝龙婿,郑成功姐夫。南明 ·弘光朝(1644年)与郑芝龙议恢复,仕至五军左都督,封同安侯,加宫保,赐蟒玉。驻扎金山,统舟师入援南都,被清军所执杀。(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正升黄澄黄养蒙郑芝龙郑成功》)

  黄启升,明·西城兵马司指挥使。

  清代

  黄启渐,字淑逵,号羽可,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第73名举人,河南固始县知县。

  黄熬,清·骁骑将军。

  黄启元,清·乡饮大宾,隆安知县。

  黄瑞光,字六圭,号紫远黄正升子。清·恩叙守备山西太原左卫、管千总事,晋大同府前卫守备,升通州卫都间府。其嫡派传晋江。(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正升》)

  黄甲俊,字廷伯,号静庵,清·恩贡,南城兵马司指挥使。

  黄大玄,清·岁贡,内阁中书。

  黄平,字淑安,清·文林郎。

  黄怀田,清·光禄大夫。

  黄龙见,字云生,号汜仓,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第26名举人,四川长寿县知县。

  黄高捷,字彦升,号逊岩,清·承德郎,南京应天府分府知府。

  黄十炯,清·江西广昌县知县,行取部政。

  黄昌,清·骁骑将军。

  黄绳祖,清·隆安县知县。

  黄兴,字奕进,号用钦,清·汀州、漳州多处总兵前军左都督,挂将军印,晋少帅,加太傅,兼太子太傅上柱国光禄大夫,诰封四代一品。

  黄龙,清·南澳总兵左都督。

  黄成章,清·固原副总兵都督。

  黄必登 ,字 云阶 , 号 石波 ,清 ·康熙 四十一年( 1702年) 壬午科恩贡副榜, 雍正二年( 1724年) 甲辰科第 18 名举人,大挑一等,补用知县,文林郎,电白县知县。

  黄纬(1626—1685年),字符度,号树思。行伍出身。清·顺治(1644—1661年)初,与永春林兴珠聚众响应郑成功抗清,兵败降清。后随林兴珠平定吴三桂叛乱,屡立战功,擢游击。康熙(1662—1722年)间沙俄犯边,康熙廿四年(1685年)正月,黄纬为副将,随林兴珠领滚牌兵往征雅克萨,破俄军,克雅克萨城,四阅月而功成。黄纬因功诰封三代荣禄大大、骁骑将军,授左都督衔,升江西遂安总兵,未赴任病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纬林兴珠郑成功》)

  黄允肃,字元静,号思亭,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联捷举人、进士,江西庆昌县知县,行取部政。

  黄为楫,字济卿,号蟾湖,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第14名举人,大挑一等,历广东电白、茂林两县知县,盐场总理大使,乾隆廿五年(1760年)庚辰科广东同考试官。

  黄继伯,字元长,号云间,清·岁贡,南宁府隆安县知县,河南布政司都事,署彰德府分府粮捕通判。

  黄元降,字发祥,例赠文林郎,清·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由南安迁晋江居焉。

  黄廷贤,清·太学生,文林郎。

  黄大锡,原名天锡,字台怀,清·岁贡,国子监教习,例授修职郎。

  黄炯,字台藏,清·乾隆卅年(1765年)乙酉科第8名亚魁武举人,文林郎。

  近代

  黄桂勋,字怡攀,民国南安县知县。

  黄呈材,字和铮,民国德化县知县。

家庙规制

  概述

  丰州燕山氏家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代有修建,现存为清代建筑,保留明代建筑风格。

  家庙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架,3进10间张,由门厅、中厅、正厅,和天井、两庑等组成,建筑面积847.5平方米。庙盖为重檐歇山式,三重高低错落有序,最高处达 7米许。

  面墙由10根辉绿岩石柱间夹精致的辉绿岩浮雕、影雕及花岗岩石枋砌就。有“四龙戏珠”辉绿岩圆窗。拱斗附饰飞龙彩凤木雕。面壁顶部有成组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花卉彩绘。

  庙宇巍峨,宫室宽敞。建筑采用粗大木柱与石柱结合,计有立柱102根,齐刷刷地矗立成行,俗称“百柱庙”。泉州民间一般用“柱”(音“tiao”)来代表1个家族的分支,1个分支称“一柱”。燕山黄氏家庙运用了大量柱子,应该是为了表示这个家族人丁兴旺、支派众多。

  祠内有柱联16对,昭示燕山氏渊源和祖德宗功。

  门厅

  门厅面阔5间(15米),进深3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顶;门庭开3门。

  正门匾额镌刻明·书法家张瑞撰书氏家庙”4字。正门联为:“祖孙父子兄弟连登科第,诗书礼易春秋备选经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侧门拱柱尚有4副对联,分别是:

  “身出燕国,莅荣州,括收南北地天气;庙枕狮山,占太乙,长掇东西日明光。”

  “燕北山川锺间气,闽南德泽有遗思。”

  “祥发燕山,仰瞻北斗;源溯江夏,泽惠南疆。”

  “家门九名宦,争光列传;伯仲二乡贤,崇祀专利。”

  中厅

  中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正厅

  正厅面阔5间,进深7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正厅高悬“总宪兵使”巨幅匾额,硕大神龛供奉氏燕山派始祖忠勇公·答喇真神像,以及始祖公妈及2世10位舍公神主,常年祭祀有序。神龛的石座是明代工艺品,上面的浮雕精美漂亮。

  天井、两庑

  天井宽敞,种植常青柏和桂树,花卉点缀其间。

  两庑展出近代家族乡贤、著名华侨、军政要人、学者及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名录,每年高考录取生芳名,以及兴办教育、发展经济、关心公益事业等活动的彩照,以弘扬文化,共仰典范,激励后辈,以振宗风。

明·黄河清氏始祖祠堂记》碑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太常少卿黄河清回乡丁父忧,正德十四年(1519年)返任。期间,黄河清参与修建丰州燕山氏家庙,并为家庙撰写不少碑记。今氏家庙内,尚有《氏始祖祠堂记》、《祀田记》2块碑记嵌在墙壁,惜字迹已部分难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黄河清氏始祖祠堂记》碑位家庙内北壁。碑花岗岩,长方形,高2.07米,宽0.92米,系黄河清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撰立,记载氏始祖系元代燕人,因官于南安而入籍,正统(1506—1521年)间始立祠,及以后护建修缮情况,着重论述立祠祭祖乃合孔子制礼之义等。

  氏始祖祠堂记》岁久碑文弥漫,又描红错讹颇多,辨识如下

  “氏始祖祠堂记

  吾,元·司令忠勇公裔也。公故燕人,官南安,籍焉。自是世 □而衍,孙子貌公之像□祀于其家。正统丁巳(正统二年,1437年),五世孙□指己地入于公,吾高祖捐己资以创专祠,六世孙嗣拓而饰之。第像未专立祠,且就荒,弘治己未,五世孙□、六世孙、孙 、孙□,□议重修,吾先子复捐己□为宗人倡,乃易腐以坚,益卑为亢,敞□而□,随像公及宜人许祝而落焉。翌岁,建两庑,建前堂;又翌岁,建门坊,皆如度。

  正德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河清自官归,越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年)告迁,许像于 □以正公位,立两牌以□氏,复左右十室,室二世祖及妣氏主,依而侑焉,岁祭以讳日从事。今冬至而祭□□□□□则参出,辞越旬而归谒。□婚、告丧、告诞、告□,弗能直告善、告恶,告其于□子礼于情,亦□矣。

  宗人恐其久而隳也,授记于河清

  窃惟初祖之祭,古所未有,程子方以义起,朱子乃废之,以疑于禘也。朱子废矣,岁率族人一 □于墓,是其情亦有所未安者。先王制礼,缘人情而设、义而起,□情也。□祭先□□祭先□□于夔,□于周公,其初固与我弗相维也;而祭之,反本也,况相□之;祠可废□;祠之中□法□焉,而又可废乎?故初祖之祀,士族所尚也,朱子亦非废也。吾其嗣 □之,吾□嗣敦之 。

  祠之大,较亘二十丈有奇,□五丈有奇,楹以百计,檩若□若□以千计,□以孙子之产计,禄入者倍,贫者蠲,好义者听是,皆□□记以昭于宗人。

  正德十四年(1519年)岁次己卯春二月初吉,太常少卿八世孙河清立石谨记。

  邑庠生□清篆盖。”

春祭

  燕山氏,包括丰州、诗山占魁、洪濑街口、西林等处,古时至解放前,无论祠祭,还是墓祭(狮子山的始祖墓,或其它祖墓),皆用全猪全羊,祭后族人分享猪肉、羊肉。这种祭祀形式,明显带有蒙古族遗风。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燕山氏家庙春祭日。这天上午,常有大型踩街活动。时家庙前还备有高头大马,供氏族儿童乘骑,大人牵马游走,或许这是燕山人的遗风。

  燕山氏的春祭比较特殊,自明代起便 和正月十五元宵节 传统 灯会结合在一起。家庙中张灯结彩,花灯一亮,各村族人就满怀对新年的期盼和祈望,遵长幼之序,依次在家庙中上香祭祖,祈福许愿。有联极道其盛:“漫道武荣州,至今尚有弦歌会;每逢上元夜,到此曾闻钟鼓声。”“玉树缤纷,宇门内灿九天星斗;金茎煜光,天庙中看一派云烟。”

  新婚夫妇要来家庙“钻灯脚”,在庙里的花灯下钻来钻去,祈求来年添丁;祭祖后,还到祖师公面前“讨花枝 ”,讨到白花,预示来年生男;讨到红花,则预示来年生女。

  还有“乞七星灯”活动。主殿后准备下7盏镶金琉璃灯,附近60多个村庄族人都会聚集在祖先面前掷“信杯”,举行“博灯”活动,即在限定时间内谁掷得最多,胜者就可以请走1盏“七星灯”,寓意来年好运气。请到七星灯回去,整个村庄还要举行敬灯仪式,祈求整村人生意兴旺、发达添丁、孩子考上大学等。

  由于丰州燕山氏家庙的元宵灯会习俗在大泉州地区起源最早,被誉之为“泉州第一灯”;现列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附:小宗祖祠建筑群

  家庙周围,尚有燕山氏五房3世、八房“赐珠堂”、十房3世、十房7世等小宗祖祠建筑群,如众星拱月般地护围着家庙。

  氏五房3世祖祠

  在氏五房3世祖祠大厅中,悬挂的诸多牌匾之中有1块明末“五军都督”匾额格外醒目,指的就是崇祯间任五军都督的黄正升,即郑成功的姐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正升郑成功》)

  氏十房3世祖祠

  在氏十房3世祖祠正大门,嵌入1个木制旌节牌坊,是泉州唯一的祠堂与牌坊相融合的建筑构造。

  旌节坊上正中书黄逸之妻氏旌节门”,右上方另有小字蔡虚斋三妹嘉靖庚戌科唐汝楫榜进士诰封”,左边题写“孙大节立”

  蔡虚斋即明代泉州大理学家蔡清,其三妹嫁丰州黄逸为妻,至其孙大节举嘉靖庚戌科进士时受诰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黄逸》)

  氏十房七世宗祠

  正德(1506—1521年)中,氏十房8世、黄河清擢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正德十一年(1516年)四月,黄河清之父黄天锡(字玩槐)以子贵,荫封太常寺少卿。杨一清为题“玩槐堂”3个大字并赠贺诗1首。【按:杨一清,明代两度入仕内阁的首辅宰相。】

  不久黄天锡即卒,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黄河清回到家乡丁父忧,期间建氏十房7世宗祠。

  宗祠门堂5开间,屋脊嵌有双狮戏珠、龙吻等。

  主厅悬挂的牌匾,即书杨一清所赐“玩槐堂”3个大字。牌匾右侧写有玩槐 老先生黄天锡晋封太常寺少卿贺诗一首”,左侧落款时间“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年)夏四月既望。”

  现代,幸存下来的宗祠残破不堪,1996年原址重建,再现当年风貌。